第一篇:清华北大游记
清华北大游记
尹雅麒
伴随着6月的朝阳与轻快的歌声,我们踏上了通往“希望的大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学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激动的神情,终于经过了3多个小时的奔波,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清华大学。
碧绿的湖水映入我们的眼帘,我们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在清华大学的林荫小路上,树上的鸟儿都为我们的到来而感到欢乐,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顿时感受到了清华大学的庄重与责任,终于明白了为何清华大学会成为中国的千古名校,站在白色庄重的清华园前,我终于明白了我人生的目标,在这里,我放飞了理想,放飞了希望!
灰白而古老的围墙,在阳关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耀眼,参天的古树好像在诉说着北大的历史,更给北大校园蒙上了一层古老而神秘的面纱····
走在北大的校园中,朗朗的读书声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参天的古树为这个炎热的夏天添加了一抹绿色,为我们驱赶了旅行中的疲惫,来到“未名湖”边,一阵阵清风迎面吹来,让人们顿时感受到了校园处处有春天,在“博雅塔”下,我们与名师交流,创造出一片知识的海洋,胡适,鲁迅,蔡元培这一代代在北大任教的导师们,见证了北大的成长,见证了北大的辉煌,而且也培养了一届又一届令人赞叹的栋梁!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北京大学的游览马上就要结束了,伴随着斜阳,我们踏上了回家的旅途。
当接过导游在车上发放的北大校徽时,我的心中不由得升起一股激动之情,我希望在这枚校章的鼓励下,能放飞我的梦想,实现我的梦想!
第二篇:清华北大导游词
清华大学讲解词
大家好,欢迎来到清华大学。我姓*。是清华大学**系**届的学生。很高兴能够作为大家的校园讲解带领大家参观游览,希望大家能积极配合我的工作,一起在北大度过一小段快乐的时光。由于校园并不是作为景点开放,在参观之前请允许我为大家强调几条纪律:
1、校园不是公园,这是一个学习的环境,希望大家不要喧哗,一起来感受校园里该有的氛围。
2、校园景色非常优美,请大家爱护环境,不要践踏草坪,攀枝折花,乱丢废弃物。
3、校园里的人非常多,大家走的时候排成两列纵队,紧跟队伍,沿着道路右侧走,千万不要走丢走散了。
我们今天采取集中讲解,集中解散的方式,主要参观近春园和清华园风景区。我们游览的时间大约是50分钟。
首先我给大家回顾一下清华大学的建校历史。清华大学创办于1911年,初名清华学堂,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名胜园林区,明朝时是一个私家园林,清朝时是皇家园林的一部分,叫做熙春园,是康熙皇帝的行宫。道光年间,把熙春园分为两个部分,西边的一部分取名近春园,东边的还是叫熙春园。后来咸丰皇帝即位,把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这就是我们今天清华园的由来。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遭到惨败,于1901年与八国联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必须向列强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当时一个美国政府就得到了3200万两,美国政府觉得赔款较多,决定拿出一半赔款在中国培养留美学生。1908年,中美两国达成协议,决定成立留没预备学校,校址选在清华园,经兼管学院和外交部的军机大臣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的姓氏)那桐批准,于1909年开始兴建校舍,1911年4月29日正式开学,取名清华学堂。辛亥革命后,清华学堂改名清华学校。知道1925年清华学校才开始正式招收本科生,当时设立了留美预备部、大学部、国学院研究部,开始由一所留美预备校逐步向完全的综合型大学过度。1928年,国立清华大学才算正式成立,1931年到1937奶奶是清华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梅贻琦任校长,开始广聘名师,实行民主治校,而且还建立了我国工程教育史上有重要意义的清华工学院。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北平很不安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南开大学纷纷南迁长沙,后又转到云南昆明组建临时“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持续八年,西南联大持续了八年,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是出人才最多的时期之一。西南联大汇各校菁华,以刚毅坚卓维系中华教育命脉,在此精神的激励下,培养了如诺贝尔获奖者杨振宁、李振道,两弹元勋邓稼先,文学家闻一多、朱自清等名人。
抗战胜利以后,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响应国家号召,调出农、文、理、法等学科。纷纷组建海淀区学院路上的八大院校,如北航、北医、地大、北科、农大、矿大等。把工科并入清华大学,北大只保留文科与理科,成为一所侧重基础学科的文理科综合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基础科学的研究人才。
1966年-1977年,文革十年校园遭到很大破坏,许多知识分子遭到迫害。
1978年以后清华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逐渐恢复了许多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2000年兼并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目前清华有十大学科,只缺农学,在国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清华已拥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医药科学和新型工程科学的多学科新型综合型大学。2005年,成立了清华航天航空学院。目前清华有13个学院,54个系。到2011年百年校庆的时候争取把清华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型、研究型、开放型的世界一流大学。校本部占地面积6000多亩,在校25000学生,10000教职工,2000名教授,50多位工程院院士,2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9个国家重点学科,20个博士后流动站。这些数字在全国高校都名列前茅。清华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大学之一,目前清华知名人士有神五总设计师王永志等。历代领袖都很重视清华的发展,清华西校门是毛泽东题词。(此段只需了解)
我们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学风是行胜于言。
现任校长是陈吉宁,党委书记胡和平。
好了,学校概况就介绍这么多,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周边景点:我身后这是近春园遗址公园,“近”是远近的近,春是春天的春。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近春园也遭到严重破坏。从此沦为荒岛达100余年,直到1979年,学校才决定彻底改造荒岛,在岛上种植草坪,修建假山,亭子。经过几年的改造,荒岛终于成了现在这处具有历史和文化气息的胜迹。
孔子的雕像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很多著名的治学思想,这尊孔子塑像是清华毕业生专门从孔子故乡山东曲阜运过来的,他的寓意是希望清华的学生们不要忘记传统的儒家思想,希望工科的学生们能够多多关注人文科学。
临漪榭,临是面临的临,漪是涟漪的漪,榭则是指水边亭子的意思,它是唯一象征性的旧物恢复。
吴晗先生是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生,在校时因学习刻苦,在学术上很有成就,所以被同学们笑称“太史公”。他从清华毕业后,就一直留校担任助教、教员、教授等职,1949年北平解放以后,曾调任北平市副市长。“文革”期间,吴晗因著有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而受到迫害,1969年惨死狱中。后来清华大学师生为了几年这位杰出校友,学着在荒岛上立了一尊吴晗的塑像,并且修建了“晗亭”,这两个字是邓小平亲笔手书的。
“荷塘月色厅”是为纪念朱自清而建。他毕业于北大哲学系,1925年应聘清华执教。先后担任过国文系教授、图书馆长,朱自清写过很多散文。如《背影》《春》《荷塘月色》等,其中《荷塘月色》就是描写近春园的景观,这篇文章里描写了一幅美妙的图画: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星星点点的荷花,淡淡的月光,默默的荷香。。这一切都反应了他当时苦闷、孤独的心情。1948年他因贫病交加而死去。临终时他还嘱告家人,不要政府配给的廉价美国面粉,毛泽东称颂他“宁死不食美国救济粮”,后来清华师生为了纪念朱自清同志,就在此建了“荷塘月色厅”以资纪念。厅内悬挂的“荷塘月色”四个大字是朱自清文章中手稿的笔记。对面山上零零阁是校友捐资兴建的,2000年竣工。所以叫零零阁。近春园是清华师生娱乐休闲的场所。
清华园区:
“水木清华”四字出自晋人谢混的诗《游西池》:“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寒裳顺兰止,水木湛清华”。“湛”是澄清的意思,水木清华就是因为其后有一池塘而得名。现在此建筑物为清华贵宾接待室,校长党委书记也在院内办公室。
在此园中,我们还看到为了纪念朱自清同志而修建的自清亭和一尊朱自清的汉白玉雕像。另外有闻一多先生的塑像和闻亭,亭内有一个大钟为清华的珍贵文物,以前按钟声控制作息时间。闻一多先生1932年来清华教书,1946年在云南昆明参加李公朴的追悼会,并在会上登台演讲,痛骂反动派无耻,在回家途中,中弹死亡,碑上的字是“诗人的主要天赋要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这是闻先生的座右铭。
二校门:是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门,建于1909年,门上端大理石上刻着那桐写的“清华园”三个字。因为校园不断扩建,修建了西大门,所以称此为二校门,十年**年间,二校门曾被推到,在此修建毛主席雕像。91年在一些校友的倡议下经学校同意,安老照片重新修建此门。二校门现已成为清华园的标志性建筑。来参观的师生们都喜欢在这里合影留念。
大家左边这两栋楼是第一、第二教学楼,分别建于52年、54年,是苏式建筑风格,里面有大小教室数间,现在仍在使用。
最北边这个宏伟的建筑就是大礼堂。是清华大学第二批建筑中的四大建筑之一。建成于1920年,它是一座古罗马与古希腊式建筑风格混合而成的。圆顶,铜门,门前有四根两人合抱粗的汉白玉大石柱,看上去非常庄严宏伟,它位于清华大学的中心地带。大礼堂建筑面积1840平方米,高27.6米,里面有1200个座位,是当时国内学堂中最大的礼堂兼讲堂。建礼堂时,美国政府不信任中国的建筑材料与建筑技术,就连设计都是由美国设计师莫非亲手操作。而这个建筑的一砖一瓦全部是从美国先由水路运到天津塘沽,然后运到北京。花费了很大的人力物力,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还有一栋和它一模一样的建筑,很多反帝爱国主义运动也是从这里动员出发,现在我们仍在此举办各种活动。
南面的同方部也是清华早期建筑之一,还长期用作8月27号祭祀孔子的地方。„同方‟二字源于《礼记》,„同方部‟是指志同道合者聚集的地方。1936在此为鲁迅先生举行过追悼会。闻一多、朱自清都发表了演说。现在同方部是清华大学校友办公室。
清华学堂是清华第一栋教学楼,1911年竣工,是德国古堡式建筑。门上“清华学堂”四个大字是清朝军机大臣那桐所书。1925年在这里增设了„国学研究院',当时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在此办公。1946年作为建筑系的专用馆,梁思成为系主任,现在这里是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办公室。
日晷是1920(清华目前最优异的一届学生)级的学生送给母校的礼物。它的上端是中国古典计时器,圆盘中央的不锈钢指针正指着地球的南北极两端,圆盘上面刻着十二个时刻。春分以后用太阳在上盘面上的倒影计时,秋分以后用太阳在下盘面上的倒影计时,没有太阳的时候是没有作用的。下部的底座上刻着„行胜于言'四个字,这是1920级学生的名言,也是清华的学风,就是鼓励清华学子少说多做,发扬实干的精神。两边侧面是拉丁文的翻译。
大礼堂东侧是水电水利系,胡锦涛主席毕业于此。
校训碑上八个大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1914年,梁启超先生以《君子》为名,引用《周易》里面„乾‟„坤‟二字的卦辞,在同方部给清华学生做了一次演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就是说人应该像天一样刚健不已,自强不息,努力进取;也应该像地一样柔顺,包容万物,培养出大公无私,宽厚为怀的高尚品格。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演讲过后,学校就以此八字为校训,设计校徽,广为流传。
校训碑旁边有一个书形状的标识叫做《悟》,有中国福建清华校友会捐赠。雕塑是铸钢制造的,长2米宽1.3米,由人类的面部和一本巨型的书组合而成,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与教育有着实不可分的关系。书是传播文化的方式之一,也是人类学习、进步的工具。同时书中的知识和思想也代表着人类已有的探索成果,昭示我们应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新的创造。大家可是去看看,看看自己能否从中悟出什么道理呢?
我们景点就介绍到此,现在是*点*分,给大家*钟的时间自由活动和照相。请大家*点*分按时在此集合。(整队,清点人数,列队带出校门)
别话:希望大家回去好好学习,考取理想的大学,再见!-北京大学讲解词
大家好,欢迎来到百年学府北京大学。我姓*。是北京大学**系**届的学生。很高兴能够作为大家的校园讲解带领大家参观游览,希望大家能积极配合我的工作,一起在北大度过一小段快乐的时光。由于校园并不是作为景点开放,在参观之前请允许我为大家强调几条纪律:
1、校园不是公园,这是一个学习的环境,希望大家不要喧哗,一起来感受校园里该有的氛围。
2、校园景色非常优美,请大家爱护环境,不要践踏草坪,攀枝折花,乱丢废弃物。
3、校园里的人非常多,大家走的时候排成两列纵队,紧跟队伍,沿着道路右侧走,千万不要走丢走散了。
首先我给大家回顾一下北大历史。北大创办于1898年,原名京师大学堂,光绪皇帝亲笔题词“京师大学堂”匾额。它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的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是康梁百日维新的措施之一。慈禧发动政变,把所有的变法都废除了,只保留了京师大学堂。北大从此延续至今。(原校设在北京石景山东街)
1912年易名为北京大学校。严复任北大首任校长,积极开设外语学科研究西方文化的新课程。1918年红楼竣工,校本部设在故宫后的沙滩。
1917年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并且担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他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他聘陈独秀为文科学长,李大钊为图书馆长,胡适、钱玄同为文科教授,李四光为理科教授,马寅初为教务长,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也应聘在北大教授《中国小说史》。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做图书管理员,经过李大钊的介绍,认真学习马列主义著作,逐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也是在当时认识他的第一夫人杨开慧,北大教授杨昌济的女儿。那时北大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云集。
1919年,北大师生点燃了“五四”运动的火炬,李大钊、胡适等人领导了文化革命的新启蒙运动,北大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北平很不安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南开大学纷纷南迁长沙,后又转到云南昆明组建临时“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持续八年,西南联大持续了八年,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是出人才最多的时期之一。西南联大汇各校菁华,以刚毅坚卓维系中华教育命脉,在此精神的激励下,培养了如诺贝尔获奖者杨振宁、李振道,两弹元勋邓稼先,文学家闻一多、朱自清等名人。
抗战胜利以后,1946年10月北大迁回北平沙滩复校,胡适扩建北大,设有六个学院,33个系。
新中国建立以后,1951年,政务院任命马寅初为中国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
1952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合并,从沙滩迁到西郊海淀的燕园。院系调整,北大响应国家基础学科的号召,调出农学、工学、医学、地学、法学等学科。纷纷组建海淀区学院路上的八大院校,如北航、北医、地大、北科、农大、矿大等。把工科并入清华大学,北大只保留文科与理科,成为一所侧重基础学科的文理科综合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基础科学的研究人才。
好了,历史概况就介绍这么多,下面请大家把目光放在我们周边的建筑上:我身后这座建筑呢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建于1974年。前身是京师大学堂藏书楼,建于1902年,它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国立大学图书馆。1998年百年校庆时香港富商李嘉诚捐资一千万扩建图书馆,现在北大图书馆是亚洲所有学府中最大的图书馆。建筑面积超过51000多平方米,藏书650多万册,其中文物150多万册,订有中外报刊7千余种。馆内有7000多个阅览座位。(尽管如此,北大的学生每天还得及早赶来才能占到座位哦!)眼前的新馆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秦汉建筑风格,房顶仿造天安门房顶大小设计。从上空俯视图书馆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北边是北配殿,可容纳300多人的报告厅,是学术讲座的地方。南配殿是音乐欣赏室,师生休闲的场所。
多年来,北大图书馆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密切关怀,邓小平同志亲自为图书馆匾额题写馆名。江泽民同志为北大图书馆题写了“百年书城”题词。
在我们面前对称建设的四座建筑物是1952年院系调整时建设的,现在也有五六十岁了。明清建筑风格,现在做教学与办公用,东面是现代化教学区理科楼群,由香港富商邵逸夫先生捐资建筑,包括生命科学院、数学学院、地球学院、计算机系在此楼里面教学与办公。
好了,现在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拍集体照(由老师们自己组织)或个人照,请大家抓紧时间,注意来往车辆。(五分钟之后整队,两列纵队,数人数,人齐出发,去往下一景点。)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座塔,它是一座水塔,名叫博雅塔,建于1924年。模仿通州的燃灯塔而设计,塔高37米,一共有13层。顶端有水箱,塔下有水井,里边有螺旋状楼梯可以上去。为什么叫它博雅塔呢?当时燕京大学校园内的大部分建筑都是以捐款人的姓氏命名,同样我们的博雅塔也不例外。1924年的时候燕京大学严重缺水,为了解决生活用水,师生们一起向社会集资修建水塔。很快就集资到了足够的资金,用水问题得到解决。而大部分的资金主要是由当时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晨光的叔父(当时居住在美国)捐助的,所以此塔被命名为博雅塔。
博雅塔是目前北大最高的建筑,今后再见的新建筑都不会超过它的高度,这是校园规划,也是因为博雅塔是北大人民的精神象征。博雅塔雄健挺拔,体现着被大人自强不息的阳刚之气,我们身后的未名湖柔波荡漾,象征的北大厚德载物的阴柔之美,二者刚柔并济,缺一不可,暗合着北大人的精神品格。
在这里拍不到博雅塔的全景,一会我会给大家介绍最好的拍摄角度,所以咱们接下来就去看看前面的未名湖,下台阶时请注意脚下的山石。
(组织大家向讲解员靠拢)现在我们来到了未名湖景区,未名湖因未名而闻名天下,汇聚了北大人的智慧与灵气。未名湖位于燕园中心,这里曾是乾隆宠臣和珅的一处私家别墅,名叫淑春园。和珅在此大肆营造,它是一个人工湖,仿造皇家园林颐和园的昆明湖设计,皇家园林湖心一般有三个岛屿,素称蓬莱三岛,和珅恐与皇帝有冲突,在湖心修建了两座岛屿,一大一小。对面大一些的岛屿叫做枫岛(枫叶的枫)又名湖心岛,未名湖如掌,枫岛就如掌上明珠。燕大时期,校长让冰心为湖起名字,她左思右想,没想出一个合适的名字来形容未名湖的漂亮美丽与灵气,最终未起出名字,所以以未名为名叫未名湖,碑上未名湖三个字是由大地理学家侯仁之题词。(未名湖起名字的另一个小故事:乾隆带着文武官员游园子,走到湖边看到风景优美,湖水清澈,于是一时性起让官员们给湖起名字,许多官员冥思苦想,想出了非常多漂亮的名字,可乾隆皇帝都不满意,觉得过于俗气。于是问和珅说这是给你的园子,你又是第一大学士,不如由你来说它叫什么吧!和珅想了想,这么多好名字皇上都不满意,可是自己要是说不上来什么好名妄称第一大学士。于是他灵机一动说“既然这么多好的名字都配不上这个湖的美丽与灵气,那干脆就叫它未名湖吧!乾隆一听,龙颜大悦,从此这个湖就叫未名湖了。----真实情况应该是由冰心命名)
我们看到枫岛旁边有一个类似船只的石台。那原来是一座石舫,和珅模仿皇家昆明湖上的青宴舫而建。1860年英法联军的焚烧,这里也未能幸免,原来奢华漂亮的石舫只留下了一个基座。现在颐和园的青宴舫是后来慈禧太后以操练北洋水师为名重新修建的,惨淡经营20年的北洋水师在没有军饷的条件下于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而我们北大的石舫没有重建房,或许是领导们想让北大学子记住这一国耻吧?!关于建石舫还有一个小故事,当时康乾盛世国太民安,乾隆担心自己的江山毁于后代之手,问道和珅如何能保证自己的江山王朝千秋万代?和珅说君之舟,民之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把君比作舟,民比作水,说在未名湖这个有灵气的地方建个石头做的舫永远沉不到水底,不就象征着君的王朝永远不会灭亡吗?
现在我们转身看看这个“重修慈济寺”,又名花神庙。原来乾隆皇帝非常喜欢花,在他的园子里养了非常多珍贵的奇花异草让一些太监宫女负责照料。由于条件不好又照料不周,许多花都相继死去。乾隆大怒,说花落人头落。于是太监宫女们都非常的紧张,拿出微少的积蓄合起来修建一座花神庙,希望花能开得久远开得旺盛,他们的脑袋也就能够保住了。(原来的花神庙已被焚烧,这里只是一小部分)
穿过重修慈济寺沿着台阶往上走呢是一座墓碑,那里安息着一位美国人的灵魂。上面写着“IN MEMERY OF EDGARD SNOW,AN AMERICAN FRIEND OF CHINESE PEOPLE”。他就是以《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着中国》)一书让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事迹为世人所知的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
斯诺先生于三十年代初从美国密苏里新闻学毕业后不久就以美国记者的身份来到中国,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讲师,那时他才29岁,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字叫“施乐”,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他也曾作为战地记者跟随毛泽东在延安。去世以后一半的骨灰埋在这里,根据他的遗嘱,另一半骨灰埋在美国。这座墓碑是由叶剑英元帅题写碑文。施乐先生曾经说过北大校园是世界最美丽的校园。
好,现在我们沿着未名湖岸往前走,左边堤岸上的建筑是“临湖轩”,燕大建校时由美国柯里夫妇捐资建筑,冰心命名,胡适提匾的。以前是燕大校长司徒雷登的居所。它是一座优雅的典型中国式三合庭院,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背面。临湖轩现在是北大专门接见贵宾所用,今天的我们不能算是贵宾所以没办法进去参观,但是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明天的我们就会以贵宾的身份重回这里了!呵呵。
在我们左手边的这一堆石台叫做“石五供”,用来供神供佛,最后边的长石台就是用来神像佛像的。北大校长蔡元培上任以后主张思想自由,他说神佛不能保佑北大发扬光大,只有有识之士的加入才能将北大发扬光大,因此神像佛像就被搬走,只留了个遗迹。
沿着石五供右边的台阶往上看是一个钟亭。1929年9月专为悬中间的大铜钟而建。大铜钟已经有100多岁了,跟随北大风风雨雨,比北大还要年长两岁。此钟原为北洋水师报时的大铜钟,1900年险被列强劫走,后来置于燕京大学校内作校钟使用。一声上课,三声下课。曾经有一位老先生数十年如一日为学生敲响此钟。钟体下部雕刻的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和从海面喷薄而出的旭日,上部是十二对蛟龙戏珠。钟体刻有八卦图案。现在这个大铜钟已经不用来做校钟使用,学校都改用电铃。可是据说这个钟的钟声能够传播得非常远,每当除夕夜的时候北大的校长会亲自过来敲响此钟,为那些路远不能回家过春节的学生们家里送去问候与祝福。学生们自己也会过来敲钟向家里报福音。所以如果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上去敲敲钟,告诉家里人你们在北京玩得很开心哦。走台阶请注意脚下的山石。
翻尾石鱼原为圆明园长春园一个喷水池里的遗物。喷水池一共有八条鱼,可是由于列强的侵略,八条鱼全部遗失。这一跳翻尾石鱼是遗落民间最后被北大学子高价买回送给母校置于未名湖上的。我们再回过头去看一看湖畔的博雅塔,它们有什么联系呢?每当夕阳西下,总有一个时刻,太阳的余晖穿过博雅塔倒影在湖面上,博雅塔的倒影与这条用汉白玉雕刻成的石鱼正好成一条直线,塔尖正指着鱼嘴,形成一幅非常美妙的图画。我们称它为“石鱼吞塔影”。许多摄影爱好者都会特地前来捕捉这一幕。
前方未名湖的石碑就是我说的拍照最好的角度,石碑上未名湖三个大字是由著名地理学家侯仁之所提。从那里可以拍到未名湖和博雅塔的全景,请要拍照的同学抓紧时间,注意安全。
西门:建于1926年,由燕京大学校友捐资建筑,所以也叫校友门。这是北大的正门,由毛泽东同志题写“北京大学”四个大字的匾额。这座汉白玉石的拱桥叫做状元桥,因为每届新进北大的学生和毕业离开北大的学生都会经过此桥,所以叫它状元桥。有一句话说“走过状元桥,就能上北大”,今天我们都从此桥上过,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一定不缺乏上北大学习的运气。年幼的考本,年长的可以考硕。因为西门叫做校友门,通常我们也叫状元桥为“校友桥”。
校友桥正对的是北大的行政中心“贝公楼”,位于北大的主轴线上。只有北大举足轻重的人物才可以在里面办公。当然北大校长的办公室也在里面。贝公楼门前的两个石动物叫做“麒麟”,麒麟是龙生九子的第四子,起着避火消灾的作用。因为北大大部分的建筑都是木质为主,所以辟火对北大来说十分有必要。另外这一对麒麟也在默默的守卫着北大,为北大的师生提供一个安宁舒适的环境。我们再看看贝公楼两边的也是办公楼,它们分别是暮楼(外语办公楼)和睿楼(文理办公楼)。在这一片办公区中间耸立着一对华表,这一对华表是从圆明园安佑宫的琉璃坊搬过来的。当时火烧圆明园慌乱中的搬迁,造成这原本不是一对的华表组成了一对。仔细看它们原本是不一样粗的(左粗右细)。这也是北大华表区别于其他华表的一大特色吧~华表上云龙吊盘,最顶端的两个小动物叫“吼”,“望天吼”。可别看它小,它可是个战神呢!据说在古代每当民间有灾情和冤情的时候,望天后就会对这上天大吼三声,上天就会派人前来处理灾情冤情。望天吼们还有个名字叫做“望君出”和“盼君归”,望君出是指古代臣民百姓们期望君王能够适时的出宫体察体察民情。而宫妃臣子们呢又盼望皇上能够记得即使回宫处理朝政,不要在民间贪图享乐。所以“望君出”又“盼君归”。
结束语:今天北大的游览就到这里了,谢谢大家的配合,希望大家回去以后能够努力学习,争取考上北大,我们再见!
(附:燕京大学简介)燕京大学成立于1919年,在中国出生长大的美国人司徒雷登就任燕京大学校长,同时兼任美国驻中华民国大使,燕京大学是一所私立大学和教会学校。校园包括淑春园和勺园两个园林,之后陆续购买了镜春园,鸣鹤园,朗润园,蔚秀园,以后增建了燕南园,燕东园,形成了现在的北大。大家知道冰心是现在的校友,从日本回来后在燕大教书。
1966年-1977年,文革十年校园遭到很大破坏,许多知识分子遭到迫害。
1978年以后北大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逐渐恢复了许多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应用文理学院。2000年兼并了北京医科大学,成立了北大医学部。目前北大有十大学科,只缺农学,在国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北大已拥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科学、语言科学、医药科学和新型工程科学的多学科新型综合型大学。2005年,成立了北大工学院,后又成立了艺术学院。目前北大有五大部(如人文部,医学部)部下33个学院,院下份120个系。校本部占地面积近5000亩。在校生42000人,20000教职工,5000名教授,60多位院士,3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85个国家重点学科,40个博士后流动站。这些数字在全国高校都名列第一。北大是中国最有影响力、最具特色、最有文化底蕴的大学,也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去年世界名校排行榜,北大雄踞第十五位。目前北大知名人士有文学家季羡林,经济学家厉以宁(股份制倡导者),林毅夫(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的倡导者),罗豪才(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者)。
北大校徽由鲁迅先生设计。
我们的校训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是从五四运动来奠定的。
学风是严谨,勤奋,求实,创新。
现任校长是王恩哥, 2013年3月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党委书记是朱善璐。
第三篇:清华北大-演讲稿
燕园北大、水木清华是多少莘莘学子的梦想,就在我们脚下这片放飞北大清华梦想的沃土上,我们耕耘着属于我们自己的理想。
就在上学期期末,紧张的期末考试结束后,2011届我校考入清华北大的学长们回到了母校,与经历了一学期高中生活的我们促膝长谈。刚刚度过新学期的我们有汗水有苦涩,却也有欣喜有收获。亲切的学长们与我们谈人生、谈理想、谈学习、谈天地。
曾经,我们集体沐浴铁一的阳光,共享铁一的鸟语花香。曾经,我们一起与同学尽情欢笑,一齐听老师的谆谆教导。
曾经,我们共同吟唱“来为求知,去做栋梁”,我们都以铁一为豪!看着同学们眼中的悸动,热火朝天的互动,碰撞出了绚烂的思维火花。清北悠久的校园历史、优美的学习环境、浓郁的书香气息和丰富的课外活动都令我们神往;学长们得体的言谈举止、出色的表达能力、自信的举手投足和渊博的课外知识都令我们崇拜。
铁一是培育栋梁的摇篮,铁一是成长人才的沃土,在这里,我们播种理想,挥洒汗水,收获希望。
如果我是一条小船,是铁一给了我远航的风帆。
如果我是一只雄鹰,是铁一给了我翱翔的翅膀。
现在我是一名学生,铁一将会给我无悔的人生!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青春的热血唱响振奋人心的歌曲,把奋斗和努力融入这歌声中,让拼搏和汗水见证,开始崭新的学期!(加视频)
第四篇:清华北大免谈案例
记者:清华、北大作为中国最著名的两个高等学府,其学子一向是众多企业争夺的对象。然而,2002年3月3日,在北京国展召开的春季人才招聘会上,一家名为“美国特路普国际公司北京代表处”的招聘单位却打出了“北大、清华毕业生一概免谈”的告示,在社会上引起了颇多议论。以往,北大和清华等名校的学子一向都是用人单位竞相争抢的“香馍馍”,缘何这家企业竟然反其道而行之呢?为此,我们联系了该公司的负责人与清华的老师,以及名企业的专业人士,希望她们能为我们解任疑问。
记者:您能否解释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北大、清华学子令贵公司感到失望呢?
公司:首先,我们之所以不愿用清华北大的学生,是因为这两个学校学生的条件与公司的用人标准不相符合。我们公司的用人标准主要有四条:团队精神、负责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习精神,而北大清华学子在前三项上都比较欠缺,尽管他们有着很强的学习能力。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成绩,甚至将事情做得更糟。我们公司中也用过初中高中生,有些现还在公司里,这些人更加敬业、工作有热情、能够与别人很好地合作。相反,北大清华等名校学生都不能做到这一点,他们很多小事都做得很不好。公司中有位就是来自这两所名校的高才生,看见办公室的拖把倒在地上却不肯扶一把,这样的小事都这么不负责任,那他怎能做好大事?又怎能做好需要具有良好合作才能做好的工作?
记者:对此问题,名校自身怎样看呢?
学校领导:清华的老师和学生从总体上看都是质量很高的,今年的供需比依然保持在1:8.4的水平。为什么清华的学子会受到欢迎,除了品牌效应外,重要的就在于他们在各行业、各单位做出了自己的成绩,使人有目共睹。所以我不认为、清华的学生存在创新意识差、缺乏团队精神等问题。同时,清华会继续加强学生德育、诚信方面的教育,这是不管有没有这件事学校都会去做的。至于这家企业负责人的解释,我们不能接受。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每年到北大招聘毕业生的单位都有数千家,几年来,北大供需比例也在1:8以上。从历年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看,北大学生以“综合素质高”、“开拓能力强”及对单位的忠诚和贡献赢得了社会的赞誉。这家企业的做法,对所有北大、清华毕业生都够成了伤害。记者:很多企业表示,名牌大学学生“跳槽”现象严重,对此问题,不知公司公司和学生代表如何看待呢?
公司:我们公司是做国际贸易的,用人标准“和国际接轨”,不讲究籍贯、年龄、性别,主要看能力。人才是一个综合概念,高学历不等于强工作能力。由于目前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使得学生们重学分而不看能力。总的说来,名牌大学学生比较高傲,总是待价而沽。公司以前招过清华、北大的学生,他们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团队精神差、创新能力差”等问题。同时,他们一心想要跳槽,不会很踏实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名牌大学学生总觉得自己被埋没了。其实,刚毕业的学生公司能给你的就是学习、锻炼的环境,而不是一上来就给你多大权力,让你操作多大市场、掌控多少资金。那些动不动就觉得自己是干大事的,动不动
就提月薪几千的往往不具备这个能力。
学生:人才的流动是很正常的事情,企业和学生都有相互选择的自由,如果当初招聘时企业公司承诺得很好,而实际工作后发现并非如此,或者觉得这份工作不合适,转而跳槽是很自然的事。当然也有个别的学生以企业作为自己高就或出国的跳板,给用人单位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但是那只是个别现象,并不是人人如此。我的不少学生在毕业几年中也在频频换工作。浮躁不是某个学校的特点,对于目前的社会来说,跳槽是很正常的,人才有流动才说明社会在发展。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合适的位置,自己的位置究竟在哪里,也许要经过数次寻找才能定下来。如果一个企业家看到的总是人才的短处,不从塑造人才、爱护人才的角度出发“以诚求贤,用其所长”,甚至在用人机制中抱有歧视政策,员工怎能不跳槽。记者: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再听听经济学专家给的意见。我们有幸请到了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高校联络经理孙筱萍女士,她已经在西门子工作了12年,我们听一下她的意见。
专家:西门子非常看重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这并不代表员工就不能跳槽,因为个人的发展把公司作为跳板也没关系,只要该员工在西门子工作的这一段时间发挥了他的作用就是受欢迎的。西门子每年还会专门为表现优秀的员工提供留学奖学金。对于个人来讲,每一份工作都是跳板,关键是只要公司机制先进就能留住大部分人才。但是,很多应届毕业生刚走出校门都不太踏实,有点高不攀、低不就,而不考虑自己究竟能为公司做什么贡献。这一点可能名校的学生更有优越感,表现更为明显,所以才会招来“免谈”。
记者:在北大校园网的BBS论坛上,我们看到北大学子对此事的看法是该企业“在哗众取宠、做秀”。对此,不知贵公司又有何看法呢?
公司:我们只是最先站出来说真话的企业,免谈告示是我自己想到并贴到展位上的,根本不存在炒作问题。我公司贴免谈告示的初衷有三点:一是特路普公司有用北大、清华毕业生的失败经验,他们好高骛远,不适应公司工作被开除;二是清华学生刘海洋伤熊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教育上的弊端,所谓的高才生在情商、智商上都有缺陷;三是北大一老师剽窃美国科学家论文事件造成企业对名校失去信心。
学生:我们暂且不论这家公司是否是炒作。我们先看一下这家公然将北大、清华毕业生拒之门外,歧视名牌大学的国际集团的真面目又是如何呢?
1.十几平方米地方就是办公区,10来个工作人员忙碌着,整个房间显得拥挤而凌乱 2.普通厨房改成的狭小的接待室里
3.不足10平方米的办公室的上方交错着数不清的暖气管道
4.主要经营范围是汽车养护和汽车零配件出口。而实际上,该公司一直都在从事着与其主业风马牛不相及的移民服务业务。
这家所谓的国际一流企业其美国总部是一家办公室设在美国普通居民居住的平房内的夫妻店,门口连招牌都没挂,其在美国的注册时间竟比其“北京代表处”还要晚8个月。更有甚者,该公司“北京代表处”成立后,一直从事着非法的移民
服务活动。这一企业,怎么能招到北大、清华学生?!
尽管在不久之前的一次人才招聘会上,某公司打出“北大清华毕业生免谈”的惊人之语,但后来证明这不过是该公司的一个炒作策略而已。这一事件对北大和清华的声誉根本构不成伤害。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每年春天,当北大和清华的毕业生还没有完成论文的时候,许多知名跨国公司就已经争先恐后地涌入校园,挑选优秀人才充当公司未来的管理层。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名校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不仅意味著好工作和高收入,也意味著到欧美的大使馆签证的时候有著比普通学校毕业生高得多的成功率──大使馆的签证官员一看到北大、清华等名校的毕业证书,立刻就对证书的主人刮目相看。有统计数据证明,北大清华毕业的学生,签证成功的机率比普通学校高出几倍。
第五篇:清华北大校史简介
清华北大校史简介
清华大学的建校历史。清华大学创办于1911年,初名清华学堂,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名胜园林区,明朝时是一个私家园林,清朝时是皇家园林的一部分,叫做熙春园,是康熙皇帝的行宫。道光年间,把熙春园分为两个部分,西边的一部分取名近春园,东边的还是叫熙春园。后来咸丰皇帝即位,把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这就是我们今天清华园的由来。(清华北大校史简介)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遭到惨败,于1901年与八国联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必须向列强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当时一个美国政府就得到了3200万两,美国政府觉得赔款较多,决定拿出一半赔款在中国培养留美学生。1908年,中美两国达成协议,决定成立留没预备学校,校址选在清华园,经兼管学院和外交部的军机大臣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的姓氏)那桐批准,于1909年开始兴建校舍,1911年4月29日正式开学,取名清华学堂。辛亥革命后,清华学堂改名清华学校。知道1925年清华学校才开始正式招收本科生,当时设立了留美预备部、大学部、国学院研究部,开始由一所留美预备校逐步向完全的综合型大学过度。
抗战胜利以后,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响应国家号召,调出农、文、理、法等学科。纷纷组建海淀区学院路上的八大院校,如北航、北医、地大、北科、农大、矿大等。把工科并入清华大学,北大只保留文科与理科,成为一所侧重基础学科的文理科综合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基础科学的研究人才。
1978年以后清华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逐渐恢复了许多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2000年兼并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目前清华有十大学科,只缺农学,在国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清华已拥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医药科学和新型工程科学的多学科新型综合型大学。2005年,成立了清华航天航空学院。目前清华有13个学院,54个系。到2011年百年校庆的时候争取把清华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型、研究型、开放型的世界一流大学。校本部占地面积6000多亩,在校25000学生,10000教职工,2000名教授,50多位工程院院士,2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9个国家重点学科,20个博士后流动站。这些数字在全国高校都名列前茅。清华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大学之一,目前清华知名人士有神五总设计师王永志等。历代领袖都很重视清华的发展,清华西校门是毛泽东题词。我们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学风是行胜于言。近春园遗址公园,“近”是远近的近,春是春天的春。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近春园也遭到严重破坏。从此沦为荒岛达100余年,直到1979年,学校才决定彻底改造荒岛,在岛上种植草坪,修建假山,亭子。经过几年的改造,荒岛终于成了现在这处具有历史和文化气息的胜迹。孔子的雕像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很多著名的治学思想,这尊孔子塑像是清华毕业生专门从孔子故乡山东曲阜运过来的,他的寓意是希望清华的学生们不要忘记传统的儒家思想,希望工科的学生们能够多多关注人文科学。(清华北大校史简介)
吴晗先生是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生,在校时因学习刻苦,在学术上很有成就,所以被同学们笑称“太史公”。他从清华毕业后,就一直留校担任助教、教员、教授等职,1949年北平解放以后,曾调任北平市副市长。“文革”期间,吴晗因著有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而受到迫害,1969年惨死狱中。后来清华大学师生为了几年这位杰出校友,学着在荒岛上立了一尊吴晗的塑像,并且修建了“晗亭”,这两个字是邓小平亲笔手书的。
“荷塘月色厅”是为纪念朱自清而建。他毕业于北大哲学系,1925年应聘清华执教。先后担任过国文系教授、图书馆长,朱自清写过很多散文。其中《荷塘月色》就是描写近春园的景观,这篇文章里描写了一幅美妙的图画: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星星点点的荷花,淡淡的月光,默默的荷香。。这一切都反应了他当时苦闷、孤独的心情。1948年他因贫病交加而死去。临终时他还嘱告家人,不要政府配给的廉价美国面粉,毛泽东称颂他“宁死不食美国救济粮”,后来清华师生为了纪念朱自清同志,就在此建了“荷塘月色厅”以资纪念。厅内悬挂的“荷塘月色”四个大字是朱自清文章中手稿的笔记。对面山上零零阁是校友捐资兴建的,2000年竣工。所以叫零零阁。近春园是清华师生娱乐休闲的场所。清华园区:
“水木清华”四字出自晋人谢混的诗《游西池》:“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寒裳顺兰止,水木湛清华”。“湛”是澄清的意思,水木清华就是因为其后有一池塘而得名。现在此建筑物为清华贵宾接待室,校长党委书记也在院内办公室。
在此园中,我们还看到为了纪念朱自清同志而修建的自清亭和一尊朱自清的汉白玉雕像。另外有闻一多先生的塑像和闻亭,亭内有一个大钟为清华的珍贵文物,以前按钟声控制作息时间。闻一多先生1932年来清华教书,1946年在云南昆明参加李公朴的追悼会,并在会上登台演讲,痛骂反动派无耻,在回家途中,中弹死亡,碑上的字是“诗人的主要天赋要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这是闻先生的座右铭。
二校门:是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门,建于1909年,门上端大理石上刻着那桐写的“清华园”三个字。因为校园不断扩建,修建了西大门,所以称此为二校门,十年**年间,二校门曾被推到,在此修建毛主席雕像。91年在一些校友的倡议下经学校同意,安老照片重新修建此门。二校门现已成为清华园的标志性建筑。来参观的师生们都喜欢在这里合影留念。大家左边这两栋楼是第一、第二教学楼,分别建于52年、54年,是苏式建筑风格,里面有大小教室数间,现在仍在使用。(清华北大校史简介)
最北边这个宏伟的建筑就是大礼堂。是清华大学第二批建筑中的四大建筑之一。建成于1920年,它是一座古罗马与古希腊式建筑风格混合而成的。圆顶,铜门,门前有四根两人合抱粗的汉白玉大石柱,看上去非常庄严宏伟,它位于清华大学的中心地带。大礼堂建筑面积1840平方米,高27.6米,里面有1200个座位,是当时国内学堂中最大的礼堂兼讲堂。建礼堂时,美国政府不信任中国的建筑材料与建筑技术,就连设计都是由美国设计师莫非亲手操作。而这个建筑的一砖一瓦全部是从美国先由水路运到天津塘沽,然后运到北京。花费 了很大的人力物力,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还有一栋和它一模一样的建筑,很多反帝爱国主义运动也是从这里动员出发,现在我们仍在此举办各种活动。南面的同方部也是清华早期建筑之一,还长期用作8月27号祭祀孔子的地方。„同方‟二字源于《礼记》,„同方部‟是指志同道合者聚集的地方。1936在此为鲁迅先生举行过追悼会。闻一多、朱自清都发表了演说。现在同方部是清华大学校友办公室。
清华学堂是清华第一栋教学楼,1911年竣工,是德国古堡式建筑。门上“清华学堂”四个大字是清朝军机大臣那桐所书。1925年在这里增设了„国学研究院',当时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在此办公。1946年作为建筑系的专用馆,梁思成为系主任,现在这里是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办公室。
日晷是1920(清华目前最优异的一届学生)级的学生送给母校的礼物。它的上端是中国古典计时器,圆盘中央的不锈钢指针正指着地球的南北极两端,圆盘上面刻着十二个时刻。春分以后用太阳在上盘面上的倒影计时,秋分以后用太阳在下盘面上的倒影计时,没有太阳的时候是没有作用的。下部的底座上刻着„行胜于言'四个字,这是1920级学生的名言,也是清华的学风,就是鼓励清华学子少说多做,发扬实干的精神。两边侧面是拉丁文的翻译。
校训碑上八个大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1914年,梁启超先生以《君子》为名,引用《周易》里面„乾‟„坤‟二字的卦辞,在同方部给清华学生做了一次演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就是说人应该像天一样刚健不已,自强不息,努力进取;也应该像地一样柔顺,包容万物,培养出大公无私,宽厚为怀的高尚品格。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演讲过后,学校就以此八字为校训,设计校徽,广为流传。校训碑旁边有一个书形状的标识叫做《悟》,有中国福建清华校友会捐赠。雕塑是铸钢制造的,长2米宽1.3米,由人类的面部和一本巨型的书组合而成,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与教育有着实不可分的关系。
北大燕园其实是原来燕京大学的校址,但是很多北大学生对此段历史知之甚少,然而最近有很多团体来北大参观,最让人神往的莫过于未名博雅的秀丽景色,如不能让参观者知道关于这个园子的真实历史,实在让人惭愧,希望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为这个校园增添光彩!西校门
西校门是北京大学原来的正门。因为是校友1926年捐资所建,故也称作校友门。1920年3月15日,燕大正式挂匾,同时举办男女两校合并的联欢会,合并仪式由蔡元培主持,校门上燕京大学的牌匾为他所题。(清华北大校史简介)
燕大的主楼,即现在北大的办公楼,称为贝公楼,是为纪念美以美会会督贝施德(又译贝施福),1926年落成时的英文名即为Bashford Hall。燕京大学的前身是美国美以美教会开办的汇文大学。其首任校长李安德是丁韪良的一位密友,当李安德于1893年因病去世以后,包括丁韪良在内的校董事会一致推选贝施福为汇文大学堂的第二任校长,同时选举刘海澜为常务副校长。贝施福当时也是美国俄亥俄州卫斯理大学的校长。虽然他于1904年正式来北京传教之前并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实际主持和过问汇文大学堂的具体事务,但由于他是一位颇负盛名的教育家,同时又具有管理一所美国名牌大学的丰富经验,所以他对于提升汇文大学堂学术和管理水准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尤其是自从他亲自来北京主持美以美会的教务活动之后,以及在1913-1919年任上海美以美会会督期间,更是在汇文大学堂的财力上给予了鼎力支持。与此同时,贝施福还是一位藏书家和多产的史学家,编著过《中国与美以美会》(1906)、《美以美会在华一百年文献集》(1907)和《中国述论》(1916)等重要的在华教会史文献。1919年在上海逝世之前,贝施福向汇文大学堂遗赠了他所收藏的大量书籍,其中有很多是善本书。它们后来成为燕京大学图书馆西文书收藏中的核心部分。至今在北大图书馆的书库中仍能找到上千册有贝施福亲笔签名的西文书籍,内容大都跟在华传教士和中国历史文化有关。为了纪念他对于汇文大学堂和燕京大学的突出贡献,1926年落成时便用他的名字命名。卫理会海外传教团捐款16万美元建造。贝公楼的正门是在可以远眺燕山的西面。门前原来有一棵挺拔而高大的松树,还有一块西方所有大学校园均少不了的长方形草地。贝公楼正门上方的屋檐之下还挂有一块很大的牌匾,上书“贝公楼”三个大字。从1939年和1941年《燕大年刊》的老照片上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块牌匾。“贝公楼”的牌匾其实跟那块被奉为国宝的“大学堂”牌匾一样,都是具有很高历史文物价值的。
贝公楼原来正门的上方有一个小阳台,每当校内举行大型的集会时,这个阳台常常被用作一个讲坛,而听众们就站在办公楼与西校门之间的一大片草地上。1957年,当苏联的最高苏维埃主席伏罗希洛夫在周总理陪同下访问北大时,就曾经站在这儿对下面站满草坪北大师生发表过热情洋溢的讲演。可惜这样的壮观场面如今已难以重现。宁德楼(Ninde Hall)宁德楼(又称宗教楼,今北大外院民主楼),是燕园第一座建筑,1922年落成,作为学校的宗教学院所在地,由在上海的甘维尔夫妇捐赠,以纪念前美以美会会督宁德威廉牧师(Bishop William X.Ninde)。宁德威廉牧师与其妻1895年来华,自此从未中断过祷告,祈求这个伟大而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早日福音化。宁德楼二楼有小礼拜堂,学校的主要圣事都在这里举行,这里还进行许多重要的选举,这个礼拜堂至今犹在。
穆楼(McBrier Recitation Hall)由托事部的司库、银行家穆布莱(McBrier)捐款10万美元所建,今为北大外文楼。科学楼(Science Buildings)其中一个由洛克菲勒基金会用于建设北京协和大学医学预科的资金中的一部分兴建,今为北大化学南楼和化学北楼。(清华北大校史简介)燕大图书馆
燕京大学图书馆位于贝公楼南侧,即今天的北京大学档案馆,是由托马斯•贝利(Thomas Berry)夫妇的三个女儿为纪念父母的遗愿——“在全中国推广学习”而捐款五万美元兴建的,以其收藏的善本书和古籍书而著称。1952年院系调整时,它已有图书期刊40万册,未编图书期刊18万册,另拓片12000余张,木刻书板2400块。其中收善本以明、清刻本及抄本居多,宋元版本也不少。善本书数量高达3578种,37484册。由于燕大作为原教会学校的特殊地位,在西文书收藏中最著名的要数基督教神学和有关基督教在文化传播史方面的收藏。古籍丛书也是国内图书馆中收藏最丰富者之一。此外,燕京大学图书馆还收到来自各方的赠书。其中有孙中山先生从自家书架上亲自取下的一包书,还有美国校友分别于1924年和1927年赠送的书。李赋宁先生在一篇题为《我与北大图书馆》的回忆文章中写道,在他初来北大任教的日子里,正是燕京大学保存的西文特藏书,使他能够顺利地备课和准备讲演稿,并在北大图书馆度过了一段祥和而严肃的研究时光。
甘德阁,麦风阁(又称姊妹楼,今南阁和北阁)要出发了,大家要紧跟着我的思路和脚步,否则你将会错过很多知识和景色哟!出发了,首先先让大家回顾一下北大历史。北大创办于1898年,原名京师大学堂,光绪皇帝亲笔题词“京师大学堂”匾额。它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的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是康梁百日维新的措施之一。慈禧发动政变,把所有的变法都废除了,只保留了京师大学堂。北大从此延续至今。(原校设在北京石景山东街)1912年易名为北京大学校。严复任北大首任校长,积极开设外语学科研究西方文化的新课程。1918年红楼竣工,校本部设在故宫后的沙滩。
1917年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并且担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他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他聘陈独秀为文科学长,李大钊为图书馆长,胡适、钱玄同为文科教授,李四光为理科教授,马寅初为教务长,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也应聘在北大教授《中国小说史》。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做图书管理员,经过李大钊的介绍,认真学习马列主义著作,逐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也是在当时认识他的第一夫人杨开慧,北大教授杨昌济的女儿。那时北大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云集。
1919年,北大师生点燃了“五四”运动的火炬,李大钊、胡适等人领导了文化革命的新启蒙运动,北大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北平很不安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南开大学纷纷南迁长沙,后又转到云南昆明组建临时“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持续八年,西南联大持续了八年,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是出人才最多的时期之一。西南联大汇各校菁华,以刚毅坚卓维系中华教育命脉,在此精神的激励下,培养了如诺贝尔获奖者杨振宁、李振道,两弹元勋邓稼先,文学家闻一多、朱自清等名人。
新中国建立以后,1951年,政务院任命马寅初为中国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
1952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合并,从沙滩迁到西郊海淀的燕园。院系调整,北大响应国家基础学科的号召,调出农学、工学、医学、地学、法学等学科。纷纷组建海淀区学院路上的八大院校,如北航、北医、地大、北科、农大、矿大等。把工科并入清华大学,北大只保留文科与理科,成为一所侧重基础学科的文理科综合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基础科学的研究人才。
北京大学创立与1898你,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的第一所国立大学,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之一,与清华大学齐名。“(清华北大校史简介)
北大西门
古朴秀丽的北大西门建于1926年,是北大的标志性建筑,这里也是各地游客的心中的圣地,节假日留影者人流如织。大门内高约8米的一对华表已有300多年历史,原置圆明园的皇家祖祠安佑宫,和华表曾同属圆明园的,还有西门内办公楼前装饰的石麒麟,石料坚实,刻工细腻,至今线条、纹样仍然流畅清晰。北京大学图书馆
顺着西门沿中轴线一直向东走,未名湖南岸迎面向你扑来的中西合璧式建筑,是藏书仅次于国家图书馆的北京大学图书馆。李大钊曾任这里的馆长,如今,李大钊、胡适等教师的厚厚笔记已成为这里的镇馆之宝,述说着北大百年的深厚的思想和文化积淀。翻尾石鱼
在石舫旁边近岸水中时隐时现的翻尾石鱼,也是圆明园长春园前大喷水池的遗物。世纪劫难后,圆明园珍贵文物流失殆尽,翻尾石鱼也被拍卖。燕京大学1930年学生毕业时,将石鱼买来送给母校做纪念。从此,石鱼便在未名湖安家。如果你在夕阳西沉时在未名湖畔静坐,会听到读书声、历史的沉吟声和你的遐想相互应答,意境单纯而恒久。朗润园
未名湖北岸现为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朗润园最后一代旧主人是溥仪的叔父载涛,风光幽雅出尘。步入其中,你会看到四周旧式四合院高低错落,游廊回环、宛若诗人风骨。现在院内经常举办一些政治经济领域的 鸣鹤园
同样为淑春园一部分的鸣鹤园毁于民国初期,仅余掩映于德斋北部土山之中的翼然亭。据说乾隆曾登亭赋诗,并曰:“出西轩面横岭,亭中设便坐,近纳岚翠,远往野绿,仿佛香山来青景色。”但你现在登亭,“岚翠”、“野绿”的景象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北大东门附近逸夫楼、北京大学体育馆凌空飞翔般伸展的新翼,仿佛是从北京大学古典沧桑的身体上新生的枝叶和花朵。夜色降临,北京大学图书馆和舞厅一样灯火通明,各教室里总有学生发表着思想或正统或另类的演说。(清华北大校史简介)
现在我们来到了北大最有名的:一塔湖图。塔是指博雅塔,塔级有十三级,高三十七公尺,本来是一座水塔,现在已成为了一处风景,供大家欣赏。湖是未名湖。当年取名时,参选的名称很多,但都不令人满意,最后由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一锤定音,直接就叫”未名湖"了。图,就是我们现在来到的图书馆。这座图书馆,已经百年历史了。现在藏书1046万册,是亚洲最大的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