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讨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自从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开展改革试点以来,农信社历史包袱得到初步化解,经营状况开始好转,农信社支农资金实力明显增强,产权制度也进一步得到完善,充分发挥了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更好地支持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帮助农民增加了收入,现笔者以江西省××县农村信用社为例,剖析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现状、作法及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农村信用社目前改革的现状、作法
××县农村信用社按照国务院、省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关于农村信用社改革精神和工作部署,本着“谨慎、积极”的态度,根据改革实施方案的规定,认真组织和开展了产权制度改革、增资扩股、清收不良贷款、票据置换和税款返还等工作,目前××县农村信用社实行的是两级法人改革模式,并选择中央银行专项票据支持。全县按实际资不抵债数额的的规定置换,已申请发行万元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等额置换信用社不良贷款和历年挂帐亏损××年月日,××县农村信用社与人民银行已经签订了改革试点专项央行票据协议书,各项改革工作正在有条不紊进行中。截止××年月日,全县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万元,各项贷款万元,其中不良贷款余额万元,占贷款总额的;股本金余额为万元,比××年净增万元。专项票据置换之后,全县农村信用社资本净额为万元,资本充足率可达到%,符合申请二级法人体制的专项票据发行的要求。目前增资扩股工作正在积极地发展,清收不良贷款也有新的突破,税收返还工作正在积极与当地税务部门协调,××县农村信用社在这次改革中的主要作法是:
(一)强化领导,广泛宣传。首先,县联社成立了增资扩股、清收盘活等相应的领导工作组,由联社一把手挂帅,配备业务骨干,为做好增资扩股、清收盘活工作提供了组织领导和人员保证。其次,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向社会广泛宣传农村信用社的地位和作用、深化改革和增资扩股的目的、意义及相关政策、规定等,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让更多的自然人和法人主动参与农村信用社的投资扩股工作。
(二)改进服务,兑现政策。对原已入股的股金,已提取的股息和分红我们将及时兑给社员,按照为“三农”服务的宗旨,进一步端正经营方向,改革服务方式,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功能,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及时解决农户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保证入股社员在同等条件下享有的贷款优先权和利率优惠权,以吸引更多社员入股,年初我们就专门下发了根据社员入股的实际情况,在利率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贷款利率优惠的通知。
(三)周密部署,扩大范围。增资扩股是农村信用社提高资本充足率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第一是针对我县还有一部分农民没有入股农村信用社的现状,我们积极动员,使我县农民入股面××年月底达到;第二是将入股面扩大到能独立承担责任的所有自然人,打破传统的一户一股的格局,如三都镇个体户李梦初等户一次性入股万元;第三是利用我县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和商业银行县域业务萎缩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信贷政策较灵活的优势,采取利率优惠、手续简便的方法吸引大量的法人资格股和个体户自然资格股。
(四)清收创新,绩效挂钩。提高贷款质量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重要任务之一,我们要求全县信用社干部职工都应高度重视清收不良贷款工作,一把手亲自抓,保证清收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到位;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部门密切配合,信贷部门负责组织执行和做好参谋,齐抓共管,上下联动,成立清收不良贷款工作组,共同做好清收不良贷款的组织、宣传、督导、协调工作。一是我们根据省、市管理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清收不良贷款奖励办法,结合当地实际,转变思想观念,以人为本,制订具体的清收不良贷款考核细则,完善激励机制,落实奖励办法,真正调动清收人员的积极性;二是广泛宣传清收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力度清收不良贷款,不仅要调动内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要调动外部单位和人员的积极性。争取地方党政、司法机关和金融监管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形成社会合力,要成立党政机关、司法部门、金融监管、信用社为成员的清收不良贷款协调小组,形成强大的社会氛围,打击逃废债行为;三是在清收创新操作中,讲究经济效益,维护信用社的利益,尽力使清收工作达到“多赢”的效果,保证清收不良贷款工作顺利进行。
二、农村信用社改革存在的问题
通过这次农村信用社改革,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信贷支农上农村信用社目前还有点力不从心,农村信用社在服务方式上由于存在局限性无力从更大范围为“三农”提供综合服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当地政府扶持力度还不够到位
改革期间,县政府成立了农村信用社改革领导小组,并下发了县政府号文件,可以说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是高度重视的,但由于我县目前是两级法人产权模式,税收
第二篇:探讨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自从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开展改革试点以来,农信社历史包袱得到初步化解,经营状况开始好转,农信社支农资金实力明显增强,产权制度也进一步得到完善,充分发挥了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更好地支持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帮助农民增加了收入,现笔者以江西省××县农村信用社为例,剖析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现状、作法及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农村信用社目前改革的现状、作法
××县农村信用社按照国务院、省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关于农村信用社改革精神和工作部署,本着“谨慎、积极”的态度,根据改革实施方案的规定,认真组织和开展了产权制度改革、增资扩股、清收不良贷款、票据置换和税款返还等工作,目前××县农村信用社实行的是两级法人改革模式,并选择中央银行专项票据支持。全县按实际资不抵债数额的的规定置换,已申请发行万元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等额置换信用社不良贷款和历年挂帐亏损××年月日,××县农村信用社与人民银行已经签订了改革试点专项央行票据协议书,各项改革工作正在有条不紊进行中。截止××年月日,全县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万元,各项贷款万元,其中不良贷款余额万元,占贷款总额的;股本金余额为万元,比××年净增万元。专项票据置换之后,全县农村信用社资本净额为万元,资本充足率可达到%,符合申请二级法人体制的专项票据发行的要求。目前增资扩股工作正在积极地发展,清收不良贷款也有新的突破,税收返还工作正在积极与当地税务部门协调,××县农村信用社在这次改革中的主要作法是:
(一)强化领导,广泛宣传。首先,县联社成立了增资扩股、清收盘活等相应的领导工作组,由联社一把手挂帅,配备业务骨干,为做好增资扩股、清收盘活工作提供了组织领导和人员保证。其次,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向社会广泛宣传农村信用社的地位和作用、深化改革和增资扩股的目的、意义及相关政策、规定等,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让更多的自然人和法人主动参与农村信用社的投资扩股工作。
(二)改进服务,兑现政策。对原已入股的股金,已提取的股息和分红我们将及时兑给社员,按照为“三农”服务的宗旨,进一步端正经营方向,改革服务方式,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功能,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及时解决农户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保证入股社员在同等条件下享有的贷款优先权和利率优惠权,以吸引更多社员入股,年初我们就专门下发了根据社员入股的实际情况,在利率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贷款利率优惠的通知。
(三)周密部署,扩大范围。增资扩股是农村信用社提高资本充足率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第一是针对我县还有一部分农民没有入股农村信用社的现状,我们积极动员,使我县农民入股面××年月底达到;第二是将入股面扩大到能独立承担责任的所有自然人,打破传统的一户一股的格局,如三都镇个体户李梦初等户一次性入股万元;第三是利用我县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和商业银行县域业务萎缩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信贷政策较灵活的优势,采取利率优惠、手续简便的方法吸引大量的法人资格股和个体户自然资格股。
(四)清收创新,绩效挂钩。提高贷款质量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重要任务之一,我们要求全县信用社干部职工都应高度重视清收不良贷款工作,一把手亲自抓,保证清收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到位;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部门密切配合,信贷部门负责组织执行和做好参谋,齐抓共管,上下联动,成立清收不良贷款工作组,共同做好清收不良贷款的组织、宣传、督导、协调工作。一是我们根据省、市管理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清收不良贷款奖励办法,结合当地实际,转变思想观念,以人为本,制订具体的清收不良贷款考核细则,完善激励机制,落实奖励办法,真正调动清收人员的积极性;二是广泛宣传清收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力度清收不良贷款,不仅要调动内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要调动外部单位和人员的积极性。争取地方党政、司法机关和金融监管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形成社会合力,要成立党政机关、司法部门、金融监管、信用社为成员的清收不良贷款协调小组,形成强大的社会氛围,打击逃废债行为;三是在清收创新操作中,讲究经济效益,维护信用社的利益,尽力使清收工作达到“多赢”的效果,保证清收不良贷款工作顺利进行。
二、农村信用社改革存在的问题
通过这次农村信用社改革,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信贷支农上农村信用社目前还有点力不从心,农村信用社在服务方式上由于存在局限性无力从更大范围为“三农”提供综合服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当地政府扶持力度还不够到位
改革期间,县政府成立了农村信用社改革领导小组,并下发了县政府号文件,可以说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是高度重视的,但由于我县目前是两级法人产权模式,税收的上缴仍分县级财政和乡(镇)级财政两块核算,加之,由于县乡(镇)两级财政都十分困难和脆弱,虽经多次向政府及财政部门请示、汇报,至目前为止,关于农村信用社在改革中享受的税收返还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影响了全县农村信用社去年(万元)的营业税返还和今年上半年(万元)营业税等额补贴的政策兑现。
(二)筹资工作整体环境不是很好
一是组织存款难度较大。从今年月份起,存款有所回落,特别是城区的网点一直处下降趋势,影响了农村信用社市场竞争力和支农后劲。由于当地存在不正当竞争(特别是邮政储蓄)和信用社硬件设施跟不上国有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加上政府的帮扶措施得不到见效的落实,对农村信用社歧视性做法在一些部门还仍然存在,涉农部门的开户还不能得以到位,加之全县经济不景气的不乐观因素,同时群众对存款利率不能接受特别是还要加收的所得税农民更是反对,致使我社组织资金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存款极不稳定;二是农民对增资扩股反应冷淡股金筹集存在隐患。信用社在农民中的信誉度不高总认为信用社归省政府接管后,没有国家银行那么有保障,加上目前信用社经营效益不明显,入股分红难于实现,有很多股民借各种机会要求退回自己的股金,对入股持观望态度。
(三)全县整体资本充足率还较低
我县是个山区小县,经济发展不很景气,农社历史包袱沉重历年亏损挂帐万元,至六月底止,资本充足率仍是经过央行票据置换后,资本充足率达到了,但离农村信用社改革规定的要求还相差较远,不良贷款比例降幅虽大,但存在着贷款总量扩大的稀释因素。目前有些基层信用社的实际不良贷款数额还大于××年年底的账面数,主要原因是基层信用社在近几年的经营管理中为了消除历年巨大不良贷款数额对自身带来的不良影响利用旧贷转新贷的办法从账面上使不良贷款额下降其中包括逾期和呆滞贷款。
(四)各社整体业务发展很不平衡
从单个信用社的经营情况看,由于受山区自然环境和当地经济条件的影响,各个信用社发展的各项业务发展很不平衡,有的社业务量大、效益好,有的社业务量小、效益低,在人员配置上形成了很大的困难,使我县农村信用社的经济效益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五)农户贷款与支农服务存在矛盾
农村贷款有一种矛盾就是有偿还能力的多数农户不需要贷款而需要资金的往往偿还能力较差,而且在落后地区存款往往远远大于贷款。一是贷款涉及面窄、辐射面小。为控制贷款风险各信用社针对农户建立信用档案实行信用户管理信用社的贷款主要面向信用户但信用户只是广大农户的很少一部分大部分农户很难贷到款。二是信用户贷款难。信用社在“保放、保收、保效益”的指导思想下大多惜贷、怕贷许多满足贷款条件的信用户也很难贷到款。三是信用社贷款种类单一农民发展副业所需资金贷款难。信用社针对农民的主要是小额贷款这种小额贷款的期限大多为年贷款额度各社不尽相同但这些小额贷款只能用于农民的生活或现有农业生产的周转资金一些大额的期限较长的贷款年期万元以上很难办理。
(六)员工整体素质偏低,竞争意识不强
农村信用社整体素质较其他金融单位相比较,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目前,全县名在岗员工中拥有本科文凭的只有人,大专人,中专人,高中人,初中与初中以下的有人。由于少数员工的综合素质不高,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上进心、主动性和创造性,致使本社业务开展缓慢。
三、农村信用社改革建议及对策
(一)协调各级政府关系,尽快落实扶持政策
一是省政府及省联社要为信用社改革和发展创造优良的信用环境。废除和制止少数部门出台针对农村信用社的限制性、歧视性做法,鼓励和引导将农村政策性业务交由农村信用社办理,特别是财政性、事业性单位的存款引导其存入信用社,同时建议银监会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快研究邮储资金适当返还农村的办法,制止金融机构的不正当竞争,让支农资金不外流,增强信用社的支农后劲。,二是信用社要多向政府汇报,请求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农村信用社处置不良资产,降低不良贷款比率,加大清收辖内党政干部在农村信用社的借款和介绍、担保贷款的力度,帮助信用社落实原关、停、并、转的企业贷款,防止企业借改革之机逃废信用社债务。三是加快电子化建设步伐,尽快实现全省、全国通存通竞,提高信用社竞争能力,争取实现改革和发展的“双丰收”。
(二)加强信合员工培训,造就“敬业爱岗”队伍
加快发展是我县农村信用社摆脱困境、赢得主动的第一要务。我们要加强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是做好信用社工作的必要条件。一是制定计划,组织人员系统地学习有关金融业务知识和法律知识,提高员工专业水平;二是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学习案例,调查研究,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创新;三是及时总结和推广清收工作的成功经验,表彰先进人物,打造一支团结拼搏、学习创新的团队。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人本管理理念,继续做好员工的再教育工作,大力弘扬以“敬业”为核心的思想理念,造就一支具有“勤奋、忠诚、严谨、开拓”精神的员工队伍;
(三)加大清收盘活力度,提高农信社经营效
第三篇:农村信用社农信社改革和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调研
自从农村信用社开展改革工作以来,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明显好转,支农资金实力明显增强,产权制度也进一步得到完善,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针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现状、作法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一、改革和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权关系仍需进一步明晰
多年以来,农村信用社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责任不落实,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以法人为单位改革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关键就是要农村信用社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实现“谁出资、谁管理、出了问题谁负责”这一目标。这就要求股东在依照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以自己的出资额来清偿债务,股东享有所出资产的收益权,企业由出资人或其雇用的经理人员来经营。按照市场经济理论,产生这种效应的前提是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流动、组合,而非政府行政主导。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原因,使其自建社以来的所有改革均是政府行政主导的结果,社员投入资本的增多并不意味真正获得更多的表决权和管理权,使社员没有增加股本金份额的动力。目前,股本金补充仍处于被动引导而非主动增资的局面,导致农村信用社股本金经过多次的清产核资和改革规范都难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股权意义,这种非真正意义上的“股权”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
(二)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农村信用社在由合作社转向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过程中,现有的法人治理结构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没有建立起决策、执行、监督之间的相互制衡机制,激励和约束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匹配。具体表现为: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各自的职责分工尚未明确,现有的许多规定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执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得到有效分离,股东会和理事会很难对信用社法人代表实施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一长独大”的现象仍然严重。
(三)经营机制僵化和内控乏力
由于长期受“官办”思想和国有商业银行管理模式的影响,农村信用社在管理上形成了“铁工资”、“铁饭碗”、“铁交椅”的痼疾,难以实行有效的正向激励制度,相当一部分农村信用社处于粗放经营状态,员工素质普遍偏低,与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在内控管理上存在着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力差、风险控制力弱等问题。
(四)历史包袱沉重,资产质量差,经营困难,潜在金融风险仍然很大
为了明晰产权关系,真正转换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机制,国家对试点地区的农村信用社不仅发行了专项央行票据,置换了部分不良资产,弥补或部分弥补了历年亏损挂账,减免了税收,达到“花钱买机制”的目的。应该说,这些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对于化解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改善资产质量,提高盈利能力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村信用社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风险状况也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今后改革发展的问题仍然不少。这主要表现在:农村信用社票据兑付条件“门槛”较高,“出门”困难,即使票据兑付后历史包袱仍然较重,不良贷款总量仍然很大,而且还有许多潜在不良资产没有反映出来;人均利润、资产利润率等指标较小而亏损面、亏损额仍然较大;拨备严重不足,抗风险能力尚未得到明显增强;农村信用社股金虽然增加很多,但是不少股金在本质上仍然是存款化股金,基础很不稳固;农村信用社在提足各项风险拨备后实际资本充足率仍然很低;内控制度很不健全,案件时常发生,潜在风险不容乐观。
(五)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职权和责任需要进一步明确
经过改革,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按照国务院关于“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交由地方政府负责”的要求,由省级人民政府全面承担对辖内农村信用社的管理和风险处置责任,形成了“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落实责任,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农村信用社监督管理体制。但是这一新的监督管理框架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省级政府依法管理的职责范围没有具体划分,造成职责定位模糊、职责边界不清,政企难以分开;省级联社受省级人民政府和基层联社双重授权管理(即省级政府授权省级联社对农村信用社进行行业管理,社员单位授权省级联社对农村信用社进行自律管理)缺乏法律依据,且多重授权管理对基层联社违规违制行为缺乏约束力,多级法人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分散决策、低层次决策。同时,金融监管与行业管理、行业管理与自主经营、依法管理与自律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内涵还不清晰,各自的职权和责任还有待明确,职能交叉、责任不清的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二、农村信用社改革建议及对策
(一)协调各级政府关系,尽快落实扶持政策
一是省政府及省联社要为信用社改革和发展创造优良的信用环境。废除和制止少数部门出台针对农村信用社的限制性、歧视性做法,鼓励和引导将农村政策性业务交由农村信用社办理,特别是财政性、事业性单位的存款引导其存入信用社,同时建议银监会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快研究邮储资金适当返还农村的办法,制止金融机构的不正当竞争,让支农资金不外流,增强信用社的支农后劲。
二是信用社要多向政府汇报,请求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农村信用社处置不良资产,降低不良贷款比率,加大清收辖内党政干部在农村信用社的借款和介绍、担保贷款的力度,帮助信用社落实原关、停、并、转的企业贷款,防止企业借改革之机逃废信用社债务。三是加快电子化建设步伐,尽快实现全省、全国通存通竞,提高信用社竞争能力,争取实现改革和发展的“双丰收”。(二)加强信合员工培训,造就敬业爱岗队伍
加快发展是农村信用社摆脱困境、赢得主动的第一要务。我们要加强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是做好信用社工作的必要条件。一是制定计划,组织人员系统地学习有关金融业务知识和法律知识,提高员工专业水平;二是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学习案例,调查研究,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创新;三是及时总结和推广清收工作的成功经验,表彰先进人物,打造一支团结拼搏、学习创新的团队。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人本管理理念,继续做好员工的再教育工作,大力弘扬以“敬业”为核心的思想理念,造就一支具有“勤奋、忠诚、严谨、开拓”精神的员工队伍。
(三)加大清收盘活力度,提高农信社经营效益
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质量不容乐观。盘活贷款存量,改善信用社资产质量,是农村农信社目前重中之重的首要工作。继续组织完善好有关清收盘活的做法和奖惩制度,逐级分解落实不良贷款任务,责任到人,专项考核,进一步加大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清收盘活的力度。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从各个经营环节上下苦功,依法合规经营的基础上,稳扎稳打,不断优化资产结构,锁定不良贷款存量,大力减少不合理资金占用,同时积极开办新的业务品种,使农村信用社的资产实现多元化,全面提高资产盈利水平,实实在在地把经营效益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四)完善各项考核办法,增强优患意识和责任感
在狠抓“以法治社和以德治社”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大考核力度,完善考核办法和措施,在落实好服务“三农”的各项工作举措中,要结合铜鼓实际帮助农民朋友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实实在在地为农民朋友提供好产前、产中、产后的农村金融和信息服务,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增强员工的优患意识和责任感,把全体信合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发展农村信合事业这一主题上来。
(五)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试点,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框架已经初步形成。下一步要将工作重点转向建立合理、科学、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一是进一步完善股权设置。结合当地实际,合理确定入股起点,积极吸收种养殖大户、私营业主、企业法人等有能力、有愿望参与农村信用社管理的投资人入股,提高农村信用社的决策和管理能力。既要防止因股权过于集中被少数大股东控制,又要防止因股权过于分散被内部人控制。二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努力探索符合我国农村和农村信用社实际的有效治理结构。三是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科学合理地制定有关工作程序和议事规则,增加决策透明度,提高运行效率。
(六)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支农力度
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支农力度。无论采取何种产权模式,选择何种组织形式,都要坚持服务“三农”的经营方向,信贷资金大部分要用于支持本地区农业和农民,即使是实行了股份制改造的机构,也要根据当地农村产业结构状况,确定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支农。加大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户联保贷款办法,健全、完善农村信用社资金结算体系,大力发展银行卡等现代支付工具,不断探索代理保险、证券、委托理财、信息咨询服务等新的金融支农服务方式。人民银行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提出解决偏远地区农村金融服务问题的意见,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农村金融改革的整体推进创造条件。农村信用社农信社改革和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调研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四篇: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探讨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自从农村信用社开展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明显好转,支农资金实力明显增强,产权制度也进一步得到完善,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针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现状、作法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为下一步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提供参考的理论依据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深化改革;农村信用社;产权治理;内控制度
自从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开展改革试点以来,农信社历史包袱得到初步化解,经营状况开始好转,农信社支农资金实力明显增强,产权制度也进一步得到完善,充分发挥了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更好地支持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帮助农民增加了收入,现笔者以江西省铜鼓县农村信用社为例,剖析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现状、作法及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农村信用社目前改革的现状、作法
铜鼓县农村信用社按照国务院、省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关于农村信用社改革精神和工作部署,本着“谨慎、积极”的态度,根据改革实施方案的规定,认真组织和开展了产权制度改革、增资扩股、清收不良贷款、票据置换和税款返还等工作,目前铜鼓县农村信用社实行的是两级法人改革模式,并选择中央银行专项票据支持。全县按实际资不抵债数额的50%的规定置换,已申请发行1034万元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等额置换信用社不良贷款和历年挂帐亏损,2004年9月2日,铜鼓县农村信用社与人民银行已经签订了改革试点专项央行票据协议书,各项改革工作正在有条不紊进行中。截止2004年6月30日,全县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20733万元,各项贷款15346万元,其中不良贷款余额2866万元,占贷款总额的18.68%;股本金余额为2157万元,比2002年净增1284万元。专项票据置换之后,全县农村信用社资本净额为327万元,资本充足率可达到2.09%,符合申请二级法人体制的专项票据发行的要求。目前增资扩股工作正在积极地发展,清收不良贷款也有新的突破,税收返还工作正在积极与当地税务部门协调,铜鼓县农村信用社在这次改革中的主要作法是:
㈠强化领导,广泛宣传。首先,县联社成立了增资扩股、清收盘活等相应的领导工作组,由联社一把手挂帅,配备业务骨干,为做好增资扩股、清收盘活工作提供了组织领导和人员保证。其次,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向社会广泛宣传农村信用社的地位和作用、深化改革和增资扩股的目的、意义及相关政策、规定等,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让更多的自然人和法人主动参与农村信用社的投资扩股工作。
㈡改进服务,兑现政策。对原已入股的股金,已提取的股息和分红我们将及时兑给社员,按照为“三农”服务的宗旨,进一步端正经营方向,改革服务方式,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功能,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及时解决农户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保证入股社员在同等条件下享有的贷款优先权和利率优惠权,以吸引更多社员入股,年初我们就专门下发了根据社员入股的实际情况,在利率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贷款利率优惠的通知。
㈢周密部署,扩大范围。增资扩股是农村信用社提高资本充足率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第一是针对我县还有一部分农民没有入股农村信用社的现状,我们积极动员,使我县农民入
股面2004年6月底达到70%;第二是将入股面扩大到能独立承担责任的所有自然人,打破传统的一户一股的格局,如三都镇个体户李梦初等3户一次性入股15万元;第三是利用我县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和商业银行县域业务萎缩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信贷政策较灵活的优势,采取利率优惠、手续简便的方法吸引大量的法人资格股和个体户自然资格股。
㈣清收创新,绩效挂钩。提高贷款质量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重要任务之一,我们要求全县信用社干部职工都应高度重视清收不良贷款工作,一把手亲自抓,保证清收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到位;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部门密切配合,信贷部门负责组织执行和做好参谋,齐抓共管,上下联动,成立清收不良贷款工作组,共同做好清收不良贷款的组织、宣传、督导、协调工作。一是我们根据省、市管理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清收不良贷款奖励办法,结合当地实际,转变思想观念,以人为本,制订具体的清收不良贷款考核细则,完善激励机制,落实奖励办法,真正调动清收人员的积极性;二是广泛宣传清收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力度清收不良贷款,不仅要调动内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要调动外部单位和人员的积极性。争取地方党政、司法机关和金融监管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形成社会合力,要成立党政机关、司法部门、金融监管、信用社为成员的清收不良贷款协调小组,形成强大的社会氛围,打击逃废债行为;三是在清收创新操作中,讲究经济效益,维护信用社的利益,尽力使清收工作达到“多赢”的效果,保证清收不良贷款工作顺利进行。
二、农村信用社改革存在的问题
通过这次农村信用社改革,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信贷支农上,农村信用社目前还有点力不从心,农村信用社在服务方式上,由于存在局限性,无力从更大范围为“三农”提供综合服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㈠当地政府扶持力度还不够到位
改革期间,县政府成立了农村信用社改革领导小组,并下发了县政府[2004]1号文件,可以说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是高度重视的,但由于我县目前是两级法人产权模式,税收的上缴仍分县级财政和乡(镇)级财政两块核算,加之,由于县乡(镇)两级财政都十分困难和脆弱,虽经多次向政府及财政部门请示、汇报,至目前为止,关于农村信用社在改革中享受的税收返还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影响了全县农村信用社去年2%(16.77万元)的营业税返还和今年上半年3%(15.95万元)营业税等额补贴的政策兑现。
㈡筹资工作整体环境不是很好
一是组织存款难度较大。从今年5月份起,存款有所回落,特别是城区的网点一直处下降趋势,影响了农村信用社市场竞争力和支农后劲。由于当地存在不正当竞争(特别是邮政储蓄)和信用社硬件设施跟不上国有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加上政府的帮扶措施得不到见效的落实,对农村信用社歧视性做法在一些部门还仍然存在,涉农部门的开户还不能得以到位,加之全县经济不景气的不乐观因素,同时群众对存款利率不能接受,特别是还要加收20%的所得税农民更是反对,致使我社组织资金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存款极不稳定;二是农民对增资扩股反应冷淡,股金筹集存在隐患。信用社在农民中的信誉度不高,总认为信用社归省政府接管后,没有国家银行那么有保障,加上目前信用社经营效益不明显,入股分红难于实现,有很多股民借各种机会要求退回自己的股金,对入股持观望态度。
㈢全县整体资本充足率还较低
我县是个山区小县,经济发展不很景气,农社历史包袱沉重,历年亏损挂帐2434万元,至六月底止,资本充足率仍是-0.78%,经过央行票据置换后,资本充足率达到了2.09%,但离农村信用社改革规定的要求还相差较远,不良贷款比例降幅虽大,但存在着贷款总量扩大的稀释因素。目前有些基层信用社的实际不良贷款数额还大于2002年年底的账面数,主要原因是基层信用社在近几年的经营管理中为了消除历年巨大不良贷款数额对自身带来的不良影响,利用旧贷转新贷的办法从账面上使不良贷款额下降,其中包括逾期和呆滞贷款。
㈣各社整体业务发展很不平衡
从单个信用社的经营情况看,由于受山区自然环境和当地经济条件的影响,各个信用社发展的各项业务发展很不平衡,有的社业务量大、效益好,有的社业务量小、效益低,在人员配置上形成了很大的困难,使我县农村信用社的经济效益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㈤农户贷款与支农服务存在矛盾
农村贷款有一种矛盾,就是有偿还能力的多数农户不需要贷款,而需要资金的往往偿还能力较差,而且在落后地区,存款往往远远大于贷款。一是贷款涉及面窄、辐射面小。为控制贷款风险,各信用社针对农户建立信用档案,实行信用户管理,信用社的贷款主要面向信用户,但信用户只是广大农户的很少一部分,大部分农户很难贷到款。二是信用户贷款难。信用社在“保放、保收、保效益”的指导思想下,大多惜贷、怕贷,许多满足贷款条件的信用户也很难贷到款。三是信用社贷款种类单一,农民发展副业所需资金贷款难。信用社针对农民的主要是小额贷款,这种小额贷款的期限大多为1年,贷款额度各社不尽相同,但这些小额贷款只能用于农民的生活或现有农业生产的周转资金,一些大额的,期限较长的贷款(2年期,3万元以上)很难办理。
㈥员工整体素质偏低,竞争意识不强
农村信用社整体素质较其他金融单位相比较,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目前,全县107名在岗员工中拥有本科文凭的只有7人,大专21人,中专21人,高中44人,初中与初中以下的有14人。由于少数员工的综合素质不高,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上进心、主动性和创造性,致使本社业务开展缓慢。
三、农村信用社改革建议及对策
㈠协调各级政府关系,尽快落实扶持政策
一是省政府及省联社要为信用社改革和发展创造优良的信用环境。废除和制止少数部门出台针对农村信用社的限制性、歧视性做法,鼓励和引导将农村政策性业务交由农村信用社办理,特别是财政性、事业性单位的存款引导其存入信用社,同时建议银监会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快研究邮储资金适当返还农村的办法,制止金融机构的不正当竞争,让支农资金不外流,增强信用社的支农后劲。,二是信用社要多向政府汇报,请求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农村
信用社处置不良资产,降低不良贷款比率,加大清收辖内党政干部在农村信用社的借款和介绍、担保贷款的力度,帮助信用社落实原关、停、并、转的企业贷款,防止企业借改革之机逃废信用社债务。三是加快电子化建设步伐,尽快实现全省、全国通存通竞,提高信用社竞争能力,争取实现改革和发展的“双丰收”。
㈡加强信合员工培训,造就“敬业爱岗”队伍
加快发展是我县农村信用社摆脱困境、赢得主动的第一要务。我们要加强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是做好信用社工作的必要条件。一是制定计划,组织人员系统地学习有关金融业务知识和法律知识,提高员工专业水平;二是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学习案例,调查研究,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创新;三是及时总结和推广清收工作的成功经验,表彰先进人物,打造一支团结拼搏、学习创新的团队。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人本管理理念,继续做好员工的再教育工作,大力弘扬以“敬业”为核心的思想理念,造就一支具有“勤奋、忠诚、严谨、开拓”精神的员工队伍;
㈢加大清收盘活力度,提高农信社经营效益。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县信用社的资产质量不容乐观。盘活贷款存量,改善信用社资产质量,是我县农信社目前重中之重的首要工作。我将继续组织完善好有关清收盘活的做法和奖惩制度,逐级分解落实不良贷款任务,责任到人,专项考核,进一步加大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清收盘活的力度。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从各个经营环节上下苦功,依法合规经营的基础上,稳扎稳打,不断优化资产结构,锁定不良贷款存量,大力减少不合理资金占用,同时积极开办新的业务品种,使农村信用社的资产实现多元化,全面提高资产盈利水平,实实在在地把经营效益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㈣完善各项考核办法,增强优患意识和责任感
在狠抓“以法治社和以德治社”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大考核力度,完善考核办法和措施,在落实好服务“三农”的各项工作举措中,要结合铜鼓实际帮助农民朋友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实实在在地为农民朋友提供好产前、产中、产后的农村金融和信息服务,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增强员工的优患意识和责任感,把全体信合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发展农村信合事业这一主题上来。
㈤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试点,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框架已经初步形成。下一步要将工作重点转向建立合理、科学、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一是进一步完善股权设置。结合当地实际,合理确定入股起点,积极吸收种养殖大户、私营业主、企业法人等有能力、有愿望参与农村信用社管理的投资人入股,提高农村信用社的决策和管理能力。既要防止因股权过于集中被少数大股东控制,又要防止因股权过于分散被内部人控制。二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努力探索符合我国农村和农村信用社实际的有效治理结构。三是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科学合理地制定有关工作程序和议事规则,增加决策透明度,提高运行效率。
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支农力度。
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支农力度。无论采取何种产权模式,选择何种组织形式,都要坚持服务“三农”的经营方向,信贷资金大部分要用于支持本地区农业和农民,即使是实行了股份制改造的机构,也要根据当地农村产业结构状况,确定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支农。加大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户联保贷款办法,健全、完善农村信用社资金结算体系,大力发展银行卡等现代支付工具,不断探索代理保险、证券、委托理财、信息咨询服务等新的金融支农服务方式。人民银行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提出解决老少边穷地区农村金融服务问题的意见,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和农村金融改革的整体推进创造条件。
江西省铜鼓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李四平(特约记者)
声明:本稿件来源于金融界网站特约作者投稿,其原创性以及文中细节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金融界网站无关。发布文章之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金融界网站赞同或者否定文中部分以及全部观点或内容。如对稿件内容有疑义,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第五篇:我省果树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我省果树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河南农科院园艺所果树新品种试验场
王 鹏 王东升
一、发展情况
1.树种品种构成情况:一是杏树以金太阳和凯特两个品种为主,目前栽培面积较大,3年后将进入丰产期,预计鲜果将大量上市,所以生产单位应该考虑对杏果的加工问题,适量发展品质好的品种,不宜盲目大面积发展。二是桃的发展面积在扩大,但桃果老少皆宜,市场容量大,应加强栽培管理,以提高果实的品质来实现高收入高效益。三是早熟苹果销路好,价位高,已引起果农的重视,发展面积有所增加;晚熟品种则内部调整品种比例为主,新增面积不大。四是以晚熟黄金梨和早熟梨为主的优质梨市场行情看好,发展势头比较猛,生产中一定要注意加强管理,否则丰产并不等于丰收。五是以梨枣、雪枣等为主鲜食枣发展面积较大,且梨枣在我省缩果病较重,难以防治,面积不可过大;沾化冬枣品质好,各地正在积极引种栽植,目前面积不大。但鲜食枣的销量有限,生产者须考虑保鲜贮藏事宜。六是葡萄的发展,近几年以晚熟品种红提和黑提发展面积较大,平原地区不可盲目扩大面积,美人指刚刚开始发展,市场行情看好,但对晚熟品种,生产者一定要注意对葡萄的几大病害的防治问题,否则,虽然丰产但效益不一定理想。目前早熟品种的发展刚刚起步,市场前景很好。七是其它果树,如李子、石榴、柿子等也都在稳步发展之中,市场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
2.发展方式情况 果树的发展方式主要分三种:一是政策性发展,如结合退耕还林政策,由上级统一调苗,然后分发下去,让农户栽植。这种方式一般只重形式,以完成任务为目标,往往落实比较差。二是果农自发性的发展。这种方式一般是一户或几户联合建园,因缺乏乡村统一组织,面积多则几十亩,少则一二亩,虽然建园比较下功夫,但难以形成规模,难以形成大市场,果品只能靠零售。三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比较适合果树生产的一种新模式,这种模式也分几种情况:第一种是以村委为单位注册公司,反租农民的土地,统一规划,统一定树种品种栽植,统一供应所需生产资料,然后分户管理,果实由村委(即公司)统一组织冷藏、包装、销售,然后村委与农户按协议分成收入。这种形式比较好,易成功。第二种是公司承包土地,建园发展,但因为人力所限,管理往往比较粗放。第三种是村委统一规划,农户承包管理。这种方式参差不齐,有的户管理特别好,而有的则管理很差。笔者认为,建果园,不是种波菜,且不可盲目随意发展,一定要在发展方式上多动脑子,想好法子,再建
园发展。
3.栽培管理情况 栽培管理分四种情况:一是主动与科研大专院校结合,非常重视技术,严格按照科学方法栽培管理,生产者学技术的热情很高,对果树很重视,绝大部分取得了比较高的经济效益。二是马虎栽植,基本放任不管理,广种薄收,收益较低。三是想管好,但不懂技术,盲目管理,效益一般。请技术人员又不愿出技术费。四是有一定的管理基础,只重视抓产量,不重视抓品质,其结果是产量高,收益并不高。
二、市场情况
1.苹果:一是早熟苹果,品种如藤牧1号、美八等,销路比较好,平均批发价每公斤3—4
元,二是套袋优质晚熟苹果,品种主要是红富士,价格较高,平均批发价每公斤4—5元。三是次品果、烂果不但价低而且难销。
2.葡萄:一是套袋晚熟葡萄价格比较高。如美人指每公斤高达20元左右,大红球每公
斤8—10元,各种无核品种也售价较高。二是保护地半促成栽培的葡萄,品种有红双味、京秀、粉红亚都蜜等早熟葡萄,每公斤售价达10—12元。三是8月份成熟的葡萄,品种主要为巨峰,每公斤售价仅为1—2元。三是次品果、烂果几乎卖不出去。
3.桃:一是中晚熟品种,如松森、仓方早生、丰白、赤月、美香、国庆红等,每公斤售
价达3—4。二是极早熟品种,如优系早丰甜、五月火等,每公斤售价3—3.5元。三是6月中旬的桃,品种如雨花露、砂子早生等,因前些年栽培面积大,价格持续走低,每公斤售价仅为0.8—1.2元。
4.梨:一是砀山梨,栽培面积大,品质一般,价格持续下降,每公斤售价仅0.6—0.8元
左右。二是优质品种,如黄金梨、大果水晶梨、早红考蜜思等,新栽植的幼树大部分没有形成商品产量,仅有少量果品上市,价格特别高,每公斤售价达8—10元。
5.大枣:一是干枣价格比较稳定,多年来每公斤一直保持在8—10元。二是鲜果价格因
品种不同差异比较大,优质冬枣价格高达每公斤15—20元,一般品种每公斤1.5—2元。
6.其它小杂果类,如石榴、杏、柿子、核桃、李子等优良品种,其优质果品市场价格可达每公斤6-8元,市场行情也看好,销售量逐渐增加。
三、经验与教训
1.成功经验:苹果、桃、梨、葡萄、柿子、枣等,河南省内都有亩产值万元甚至几万元的成功典型,归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与科研等技术单位密切结合,非常重视技术,科学管理。这部分果园效益普遍比较
高,亩产值一般在3000—5000元之间,个别典型亩产值达几万元。
二是乡村领导高度重视,事业心强,责任心强,真正想为农民办实事的。他们往往能够
对所属的土地进行统一调整,统一规划,统一供苗,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指导,总体管理水平比较高,效益也比较好。
三是个别果农特别钻研技术,主动与技术部门结合,取得了亩产值几万元的高效益。
2.失败教训 多年来,果树发展大起大落,成功见效益的果园面积并不大。若以每年发展100万亩的面积算,大约能够见效益的只占20%,而余下的80%不是几年后拔树,就是荒抚无人管理。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为了政绩强迫性发展果树,农民思想工作没做好,农户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被迫在麦田里,挖两锨土将果苗草率浅埋,其结果是死一部分,没死的那部分也长得细瘦弱,次年也不管理,等检查过后即拔树。这是果树发展失败的一大原因。
第二,重栽轻管。下功夫种植上了果树,但后期放松管理,或干脆不管理,其结果是即
使是优良品种也结不出优质果实,效益很低,最终对果树失去信心而拔树。
第三,技术措施得不到落实。不少地方果农连基本的果树栽培技术也不懂,树长疯了,满树徒长大枝,每年开花而收不到果实,几年搞下来,投资不小,功夫不少,收益不大,末了拔树。
四、今后发展果树的几点建议
1.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果树
无论以乡村为单位,还是公司个体户发展,首先要到几个大型果品市场进行现场调查,依据市场分析结果,再选择树种品种。调查时要客观全面,不能片面看待某种果品。有些品种价格很高,但市场份额占有率很低,大面积发展也许造成销售困难。而有些品种价格较低,但市场份额占有率较大,可考虑多发展。
2.以本地的自然条件为基础,选择树种、品种
要充分认识到河南省在全国的地理区位,弄清我们本省的优势和劣势,再做选择。具体
地讲,我省处在北方落叶果树适宜区的最南沿,应该认识到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另外我省交通位置处在全国的中心,南北东西调运极为便利。同样的品种,在我省的成熟期比河北、山东要早上市7—15天,比北京、东北、西北早上市20—30天。有利也有弊,那就是同样的品种,我省果实的品质比外省要差。那么我们就要抓住这一特点,抢占南方(即长江以南对北方果品需求量极大)的市场,在山东、河北等北方省份,同一种品种还未成熟时,以优质的果实推向市场。
3.以公司加农户,或以村镇为单位统一规划再承包给农户的方式,发展果树。
制约果树发展的原因很多,但我们认为,最大的原因即不是技术,也不是资金,而是组
织形式。目前农村土地分包给了各户,种植规划比较困难。而果树是多年生木本植物,与当
年种当年收的农作物和蔬菜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一块地里,既有葡萄,又有苹果、桃等多种果树混栽,其后果是病虫交叉危害,管理不方便,果实难成大市场。所以要真正想靠发展果树发家致富,富裕一方,创建利用利民的政绩,乡、镇、村级的干部,务必在组织方式上狠下工夫,兼顾到集体和个人几方面的利益,充分做好农户的思想工作,调动农民潜在的巨大潜能,走统一规划、统一树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这一条,只有这样,果树才能健康高效发展起来。
4.转变观念,高起点高标准发展果树
各地都在发展果树。今后市场竞争将愈加激烈无情。所以发展果树的起点标准一定要高。
这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树种品种要选择优良的。二是栽培技术措施方法要先进。如地膜
覆盖、套袋等新技术的应用。生产出真正无公害的果品,才能在今后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5.技术做依托,专家做后盾,发展果树
这一点往往被忽视和轻视。从国家到各省都有专业果树科研机构,专门从事这方面的工
作。俗话说隔行不取利。大多数农民祖祖辈辈种植农作物,对果树其实不甚了解,又不愿花钱请技术人员,其结果是大多数以种植失败而造终。近些年来,农业科技发展很快,果树当然也不例外,新的修剪技术、病虫防治、化控物控等技术在果树发展中起到了很关健的作用。大部分生产者只注意引入新品种,而对新技术却不甚了解。果树栽培是很专业的一门科学技术,生产者一定要予以高度重视。
6.设施果树栽培方兴未艾,前景光明。
包括大棚、日光温室、避雨栽培等设施,在果树栽培上的应用其潜在的经济价值是巨大的。如设施草莓、葡萄、杏、桃等,都有其很大的发展空间。但要注意,设施果树栽培对技术的要求更高更严。无技术者最好先学习再建植。
7.选择适合加工的树种品种,发展果树。
如柿子,可规模化发展,柿子醋市场前景很广阔。我省几家柿醋加工厂效益都比较好;
二是建立果汁加工生产的龙头企业,发展适宜制汁的桃、苹果、草莓、梨等品种。
电话:0371-5714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