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清河门的发展变化调研报告(5篇)

时间:2019-05-14 02:52: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革开放30年来清河门的发展变化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革开放30年来清河门的发展变化调研报告》。

第一篇:改革开放30年来清河门的发展变化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30年来清河门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惊雷般开创了中国建设的新局面。三十年来地方各项事业发展更是雨后春笋般蒸蒸日上,不断走向致富之路。为了进一步深化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贯彻落实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意见。为响应辽宁大学开展暑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怀揣对改革开放三十年后辽宁省阜新市清河门区的巨大变化和成就的感慨之情。我选取具有典型性的清河门区作为调研对象,利用暑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相对深入的调查。

一、得天独厚的自然状况

清河门区坐落于辽宁省阜新市西南部,距市中心25.18公里,距锦州海港115公里。辖区面积100平方公里,境内土地平坦肥沃,河流环绕,风光秀丽,蕴藏着丰富的土地、矿产资源和水资源。清河门全区总人口8万人,农村人口占35%。除汉族外还居住着蒙、满、锡伯、回等少数民族。

清河门区有耕地60735.6亩。2007年农业总产值14352万元,粮食总产26081吨,蔬菜产量46407吨。在搞好种植业生产的同时,林牧副多种经营也有较大发展。全区林业绿化面积达27915亩,宜林地面积2538亩。

清河门区畜牧业发展也在加快,目前全区饲养牲畜猪9.4853万头、牛5431万头、羊5956万头、产肉7379吨。副业以果木为主,全区果树面积已达5843亩,产量达596.4吨。服务业产值270万元。农业机械化总动力达到3万千瓦,农机具751台,粮食机械播种、耕整地作业、脱粒实现机械化。

清河门物产资源和自然资源都非常丰富。目前清河门境内已探明的煤炭储量有1.1亿吨。此地煤质优良发热值一般在18810焦耳---22990焦耳。可供地方开采的煤炭尚有1069万吨。大理石,储量为40---60万吨。白泥,地下储量丰富,开发价值巨大。燧石,是加工装饰用品和工业品理想原料,储量丰富。陶瓷粘土,探明储量383万吨。石灰石,储量丰富。另外,还有丰富的地热资源。

二、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屡创新高

清河门区的工业以国有、股份为主,集体、民营、个体为辅,形成多种经营格局,具有一定规模。2007年工业总产值158662万元。全区工业主要有电厂、煤矿、机械制造、食品等行业。如“绿浪”牌新绿酱油等。

清河门区的电厂是今年来带领经济发展的领头雁。阜新金山煤矸石热点有限公司位于阜新市清河门城区,总占地面积35公顷。该项目总投资24.75亿元建设规模较大,实现集中供热,达年产后上网电量30亿kwh,实现税后利润1.2亿元。该项目出色完成了建设之初制定的目标,并且创造了“四个之最”。四台机组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并且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部投产运营,创造了国内同类型机组电厂建设最快的记录创造了千瓦造价东北地区电厂最低的记录,真正做到了节能高效。该项目符合国家的能源政策、产业方向及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结合阜新市开展的“百万农民增收致富工程”,清河门区还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动员城郊农民从事第三产业,扩大劳务输出,将其做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内容来抓。截至目前,全区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农户已达1899户,占全年计划的375.4%。

2007年,全区有批发和零售业1231户,住宿和餐饮业142户,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2户,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66户,从业人数达5000余人。

三、调转船头构建经济发展独特模式

曾经一度靠煤致富的清河门人在不断探索中了解到,经济发展一味靠能源输出是在给自己挖坟墓。清河门大桥因长期挖煤导致地基塌陷,最终被炸毁。耗资巨大却化为灰烬,清河门人在爆炸声中清醒的认识到必须给自己找到新的出路。清河门走上了经济转型的道路。在这条走向富裕的路上清河门人笑逐颜开。

清河门人根据近年来农业发展的经验,确定了明晰的调整方向和目标,就是大力发展既节约土地、又能促使农民增收的新型养殖业,大力发展抗灾避灾的设施农业,逐步减少传统种植业的比重,并把农业结构调整和全市近年实施的“百万农民增收致富工程”结合起来进行。随着矿产资源日益萎缩,清河门区委、区政府已深刻意识到农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而如何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和提升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是调整成败的重要因素。为此,全区上下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很强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区农林水利局一方面在节水灌溉上动脑筋,另一方面通过净化区内4个大矿的工业排水,解决园区用水和居民饮水难问题。同时,各村也采取各种办法抗旱。河西镇邢家屯村果树面积已发展到2600亩,为减少干旱对果业造成的损失,村里从今春开始实施“每户一亩地,一地一眼井”的建园模式。今年3月20日——5月24日打了深井42眼。乌龙坝镇还利用矿井水增加喷灌面积3000亩,全部种上了经济作物。

目前全区建立农业园区9个,并在每个园区都设有管委会,下设销售部、信贷部、防疫部、管理部等部门,负责为农户聘请技术员做统一技术指导,另外,还做到统一选购品种,统一销售,这些服务尤其对下岗职工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岗职工刘玉杰夫妇刚到园区时对养殖业一窍不通,从引进种猪开始每一步都有人手把手地教他们,现在他们已掌握了养猪的要领,还主动帮助新人住的棚户解决困难,今年他们两口子已经卖了80多头猪,获纯利润8000多元。

该区通过利用外部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内部深挖潜力,已使农业结构调整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乡镇经济对矿产资源的依赖日益减少,而特色种植、养殖业所占比重正稳步提升。农业结构调整方向对头,效果明显,致使大灾之年农业产值增加,农民收入增加;以畜牧业和设施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获得长足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工业兴镇”这一双轮驱动的行进脚步不断加快,使新一轮“百万农民增收致富工程”进展得扎扎实实。

四、文化教育和卫生设施完备

在教育方面,加大了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清河门区各级各类学校共计22所,其中,高中职高1所,初中3所,教育局直属小学6所,体育小学1所,村小11所;在校生总计6942人。形成了“从幼儿教育到成人教育,从普通教育到专业教育,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较完整的教育网络。清河门区文化体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现有业余文化团队10余个,文化馆、图书馆、有线电视、新华书店、社区文化站、图书室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形式的多样化,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老年文化,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硬面健身活动场地17488平方米,篮球场地25块,健身活动室17个。

清河门地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达到58所,有综合医院三所,镇卫生院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5所,集体诊所4所,个体诊所5所,村卫生室33所,有区级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院机构各1个。拥有大型医疗设备53件,医疗用车5辆。全区医疗卫生机构遍布城乡,形成覆盖全区的区、镇、村三级城乡卫生服务,构建了全区卫生服务网络平台。

五、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当家自主

清河门区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2006年初,当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刚刚吹来时,清河门区经纪人协会应运诞生了。该协会旨在通过各种活动对会员及广—大农民提供种植业、养殖业等各方面的技术和信息服务,以减少经营风险,增加经济效益。协会积极开展技术、信息、金融、保险、无公害产品认证等各方面工作,在产业化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阜新清河门区根据区里转型园区建设的实际情况决定,由区委组织部牵头,在全区开展领导干部“手拉手,一帮一,百名干部下园区”活动。全区近百名县级、科级干部和园区、小区的150余名下岗职工结成帮扶对子,在转型一线建立了自己的“联民岗”,为园区的稳定发展创造条件。为更好地服务转型大局,清河门区还把每年6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定为全区领导干部“联民岗”工作日和党员义务奉献日。近三年来,他们分别开展了大规模的“联民岗”工作日和党员义务奉献日活动,为群众送技术、送资金、送服务、送项目,帮助群众施肥、抹房,共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3000多件,有180户贫困户脱贫,有60户农户成为科技示范户,有246名职工实现再就业。

农村电视、广播、电影事业继续发展。全区农村闭路电视已基本普及;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一年来在各村放映优秀影片80余场。农村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全区60%以上农户安装了入户电话,使用移动电话的农民不计其数。“万名农民上网工程”已启动,在7个村建起信息服务站,区、镇有关部门开展了农民上网培训工作。现在全区约有500户农民上网收集和发布农产品市场信息,促进了生产发展和收入的增加。

农村客货运输业日益繁荣,新建的客运公司实行规范化管理,为农民出行提供了良好条件。

此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也得到加强。去年有6名致富党员新当选为村支书,14名骨干党员被选进村支部,真正把素质高、能力强、作风好、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人推进了各村领导班子。民主选举、民主理财、村务公开、民主议事已实现制度化、规范化。

六、结语

在采访调查的几天里,我走访了清河门的5个乡和区上的各个小巷。清河门人脸上洋溢的自信幸福的笑脸是给我最深的感受。白发苍苍的老人向我自豪地讲述清河门的发展变化,天真的孩子在广场表演着,让人们在这幸福的日子陶醉着。棚户区销声匿迹了,清河门人用汗水垒起了一座座高楼,用肩膀抗起了建设家园的重任,他们用勤劳勇敢书写了属于他们的壮丽诗篇!

在调查中我了解到有这样一首词在念奴娇,清河门赋在清河门人中间流传。我想这首词不仅概括了清河门区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显示了清河门人对这片沃土的热爱,那是言语所不能企及的。“昔日清河,急顺缓,两畔庶民心喧。西望青山,东巫闾,两省两县辖权。明墙清门,烽火台串。长设胡虏犯。弹丸之地,千里盛名传。今观小城容颜,荒山数楼片,铁公交便。村壕温室,蔬名远,东西两镇煤炭。电厂新启,雄姿浪接天,节能发电。盛世人间,谁想如此巨变!”

(后附实地调研照片和当地调研证明)

第二篇:关于天津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变化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天津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变化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天津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变化情况的调研报告

调研主题:感受津城变化、领悟科学发展

调研时间:2012年5月27日

调研地点:天津博物馆

调研对象:天津博物馆的游客

调研目的:了解天津市民及游客对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发展变化

情况的认识,总结津城发展为津城未来献计献策。

调研方法:问卷、访谈

2012年5月27日,2011级中国史硕士生党支部历史学班党小组在天津博物馆开展“创最佳党日”的调研活动,基于天津市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情况变化做了调查问卷,由于被调查者存在年龄、学历、职业等方面的差异,所以答案分布也存在差异。现就调查问卷的结果,作此调研分析:

ABCD

E

图表 1:问卷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本地与否、职业和教育程度的分布状况(横轴:选项;纵轴:人数)

1、就爱国诚信、务实创新、开放包容的“天津精神”的调查而言,28%的人选择了知道、35%的人选择了基本知道,而剩下的36%的人不知道。通过答案分布,我们得知,2/3的人其实对“天津精神”的准确概念是不了解的,不能准确说出“天津精神”的准确内容。

1但同时又能得出,多数人还是知道或了解“天津精神”的。说明天津市政府在对市民宣传工作中,还是比较肯定的。

2、对于“十二五”期间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多数人选择一般了解或很少了解,完全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的人在少数。从而显示出市民对天津党和政府对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上缺乏清楚的认识,最多停留在一般了解的程度上。所以在以后的城市建设中,应多与群众宣传沟通。

3、党的“十七大”以来和市委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有关助力天津发展的各项安排部署。多数人选择一般了解或很少了解,完全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的人在少数。该数据显示市民对身边城市发展规划欠缺认识或者不了解,政府应及时与群众沟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多让群众参与了解,集中民智,建言献策。

4、关于城市面貌和总体对天津印象来讲,多数答案集中在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和魅力的城市、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和宜居宜业的旅游城市。说明天津所独有的历史文化魅力和发展方向赢得了人们的赞许。既很好的保存了历史文化底蕴又适应了现代城市的发展,突出了宜居宜业和旅游等现代城市特色。

图表 2:问卷调查1~4题的数据分布状况(横轴:选项;纵轴:人数)

5、在受调查者的选择里可以看出,对天津的居住环境状况意见主要集中在比较让人满意和一般两项上,很满意和不满意仅占二成左右。通过调查结果可见,大部分群众对天津的发展状况和城市发展的成绩还是持肯定态度的。但是由于交通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城市用地改建等问题仍然存在,是制约天津更好地展示发展成果的一些不利因素。因此,改善人们对天津居住环境的印象需要更加注意上述提到的问题。

6、关于老城区建设有哪些特点的问题,受访者的简介相对来说就要分散一些了。虽说是没有较为统一的简介,但是大多数市民都同意保留天津的历史建筑。进行城区改造的同时,使新建建筑能适既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又能和历史建筑的建设风格保持一致这样做既能保持天津市发展的一贯的历史风格,又能使天津的时尚发展和历史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

7、对于老城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绝大多数受调查的市民都认为老城区是有它的历史价值的。近七成的市民认为应该把老城区建设成非营利性的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区,是老城区在向世人和游客展示天津的历史文化底蕴方面发挥它的特长。新房子、新道路等新设施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是城市发展的标志。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要看它的经济实力,还要看这个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是否有长足的发展。把老城区建设成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区正是发挥天津市综合实力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

8、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天津市民对于天津市市政工程的具体情况和实施措施了解的并不够。只有两成的受调查市民表示很了解老城区的改造计划,四成的市民是一般了解,四

成的市民不了解。也就是说,八成的市民对于老城区的改造计划并不能完全明白和理解。市政府的老城区改造计划不仅仅是为了突出天津市的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老城区的改造,从而来提高当地居民的总体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进而使得天津市各部门各地区的协调平衡的发展。市民的广泛参与、建言献策将会对老城区的改造计划更为合理和符合市民大众的利益。因此,在改造过程中,应加强市民和市政府的交流。

图表 3:问卷调查5~8题的数据分布状况(横轴:选项;纵轴:人数)

9、关于天津老城区存在的问题方面,将近60%的调查者都认为,交通拥挤和基础设施陈旧是天津老城区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而有四成的调查者也认为天津老城区在房屋的破败及环境差方面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仅有7%的调查者对老城区的治安状况不满意。通过调查结果可见,天津老城区亦和其他城市的老城区一样,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交通拥挤、基础设施差、房屋破败、环境差这些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老城区的治安状况还是很令人满意的。因此,作为一座历史文化浓厚、历史悠久的古城,应该着力在以上几方面改善天津老城区的存在的问题。

10、对老城区的改造,市民们也各有看法。40%的调查者认为,利弊兼有,改善环境是好的但大规模的拆除是值得商榷的。也有近四成的调查者认为,不应该对老城区进行改造,他们认为老城区是天津的标志,是天津历史和传统的象征应该保留原貌。也有近25%的调查者同意对老成区近行改造,这样一方面改善环境另一方面有利于天津的可持续发展。对老城区的改造是必然会进行的,但是要尽可能的在改造时保留天津卫的历史传统。

11、关于市委市政府对老城区的发展规划方面,九成以上的调查者都是不太了解,只有10%的人还算了解。对于老城区的发展规划要尽可能的争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改造老城区是与居民息息相关的一件大事,政府一方面要加强与市民在这一方面的沟通;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对老成区的改造予以关注,踊跃献言献策。

12、在问到居民能为老城区发展做什么贡献时,近五成的调查者觉得,应该自觉维护街道社区治安并且应积极响应上级建设美好城区的号召。还有30%的调查者认为应该义务调解本社区的各种矛盾。老城区的发展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我们应该自觉做到维护老城区的整洁与卫生,这样会解决老成区在发展中的一个主要问题。

图表 4:问卷调查9~12题的数据分布状况(横轴:选项;纵轴:人数)

13、对于提出的“如果重新改造老城区,您认为该怎样做”,有40%的民众认为首先应该建设公园等公共场所,有超过28%的民众认为应当建设小区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其余持应该“建设商业用地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和“建设商用、民用混合的地区”这两个观点的民众则比例相当。可以看出民众对于老城区的发展建设还是比较关注的,在关于老城区的建设的意见中,民众更倾向于对公共设施及相关基础性设施的关注,例如对于公园、绿地的规模,希望能有一定程度的扩建。

14、对于在老城区应该如何处理历史建筑这一问题,有接近半数的民众认为应该对历史建筑采取建立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区的方法,有近四成的民众认为应该实行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政策,使历史建筑成为地方旅游经济开发区,持为新楼房建设让步的观点的民众占到不到0.5%,而持无所谓态度的民众占到超过10%。而对于如何保护这些历史性建筑,许多民众都赞成政府实行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手段,尽量在不破坏其本来面貌的基础上使其发挥最大价值。可以看出大多数老百姓还是比较尊重一个城市的历史,希望城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有历史性,更有文化底蕴。

15、针对“老城区是否是城市发展的历史的见证”该问题,有73%以上的民众持肯定意见,认为老城区确实可以作为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的体现,而其他否认这一观点或者不知道的民众占到不到27%。可以看出对于城市的历史性建筑,大部分民众认为它们是城市发展历史不可或缺的见证者

16、当提到当今老城区的精神文化产品是否能满足民众需求这一问题时,有超过62%的民众认为基本可以满足,有超过20%的民众认为没有达到自己需求的水准,而有12%的民众认为当前的精神文化产品令自己很满意,另外还有不到3%的民众对这一情况不清楚。在调查中,我们注意到一个比较醒目的事情,就是尽管是炎炎夏日,但是却有无数的市民排队在等待进入天津博物馆参观,其中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我们也充分领略到了现今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同时我们了解到在天津市博物馆周边还有诸如天津美术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场所,对于市政府这一文化建设举措倍感欣慰,因为它们不仅为民众提供了精神食粮,而且对于提升整个城市文明形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图表 5:问卷调查13~16题的数据分布状况(横轴:选项;纵轴:人数)

17、在受调查者的选择里可以看出,对天津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主要集中在比较让人满意和一般两项上,很满意和不满意还不到二成左右。通过调查结果可见,大部分群众对天津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成绩还是持肯定态度的。但是由于文化产业的普及型、适应性以纪多层次、宽领域综合性文化体系建设等问题仍然存在,市民在文化选择上还有相当一部分需求未能得到满足。因此,文化建设仍有相当大的市场可以深入挖掘。

18、关于当下天津博物馆(天津文化中心)的软硬件设施您觉得是否齐备这一问题,受访者的回答相对比较集中,基本认为设施相对完善,但是仍有一部分群众认为设施水平还有待提高。这和受访者的学历有很大关系。一般而言,高学历群对于博物馆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休闲娱乐层次,更重视博物馆的美育作用。为了达到更好的审美效果,部分群众希望进一步提高博物馆的设施。这个建议值得相关部门提起重视。

19、对于您在博物馆购买商品和纪念品花费这一问题,绝大多数受调查的市民的花销都在50元以下。近七成的市民认为本地人逛博物馆不存在购买纪念品的问题,因为市民可以随时参观。我们注意到:一部分外地游客选择了50元以上的选项,但是他们对于此项花销的心理承受价位最多不过100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博物馆的纪念品与商品应该以突出地方特色,弘扬地域文化为重点,以此来增加游客的购买量。

20、通过调查发现,近七成的天津市民认为博物馆(文化中心)在服务质量与展品维护这两方面最需要改善。只有两成的受调查市民表示应该增加游乐设施,还有一成的市民认为博物馆应该在办馆理念等方面进行改进。也就是说,大家对文化中心的职能关注,主要还是集中在教育、审美意义上,希望突出文化场馆的这两项基本职能。也就是说,文化中心在寻求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协调统一的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发挥自身的本质职能,而不是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老路子。

AB

CD

图表 6:问卷调查17~20题的数据分布状况(横轴:选项;纵轴:人数)

以上是这次活动的问卷调查分析与评价与建议。通过调查发现,在天津城市规划方面:市民对天津市政府对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上缺乏清楚的认识,最多停留在一般了解的程度上。所以在以后的城市建设中,应多与群众宣传沟通。在老城区建设方面:许多民众都赞成政府实行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手段,尽量在不破坏其本来面貌的基础上使其发挥最大价值。可以看出大多数老百姓还是比较尊重一个城市的历史,希望城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有历史性,更有文化底蕴。文化方面:大部分群众对天津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成绩还是持肯定态度的。但是由于文化产业的普及型、适应性以纪多层次、宽领域综合性文化体系建设等问题仍然存在,市民在文化选择上还有相当一部分需求未能得到满足。因此,文化建设仍有相当大的市场可以深入挖掘。

第三篇:河源市改革开放30年来各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情况调查

河源市改革开放30年来各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情况调查 调查时间:寒假期间

调查地点:河源市

调查对象:河源市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

调查方法:实地考查及网上搜索

调查人:***

自改革开放30年以来,河源市的各项事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经济保持平衡增长,响应党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不断地完善政治体系,文化方面的建设亦得到加强,积极地引进外资投资力度,发展本市的旅游业,在教育方向更是进行“先发教育”,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是广东文化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最突出的地域优势,解放思想永远不能停止,改革开放永远只有逗号没有句号。人类社会发展是无止境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无止境的,思想文化观念的变革也是无止境的,因而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也是无止境的。

一、河源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自改革开放30年以来,河源市的经济发展迅猛,其中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394.13亿元,比上年增长(下同)10.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7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16.5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24.80亿元,分别增长5.4%、12.8%和9.1%。三大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4∶53.4∶33.2调整为13.4:54.9:31.7。人均生产总值达13860元,增长8.9%。全社会工业增加值199.75亿元,规模以

上工业增加值183.46亿元,分别增长15.6%和16.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61亿元,增长16.2%;完成税收总收入36.45亿元,增长2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96亿元,增长19.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7.18亿元;外贸出口额12.47亿美元,增长39.3%,两江交汇增幅居全省第一;实际利用外资3.22亿美元增长10.1%。城镇年末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2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43元,分别增长6.7%和7.0%;人口自然增长率7.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6.4%。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而10年后更是有了较多的增长,2010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474.6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增速比上年加快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1.9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262.1亿元,增长19.1%;第三产业增加值150.6亿元,增长6.4%;三大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1∶52∶34.9调整为13∶55.2∶31.8。人均生产总值15985元,增长10.9%。全社会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883亿元和230亿元,分别增长24.8%和21.9%,总量排全省第15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1亿元,增长24.3%,提前一年实现翻一番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2.7亿元,增长22.5%;实际利用外资1.68亿美元,总量居全省第14位;外贸出口17亿美元,增长20 %,总量居山区市之首;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3.1亿元,增长17.2%。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53.8%。富县强镇战略取得初步成效,县域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1%、18%、19%,紫金、东源和龙川3县财政

综合增长率在全省排名分别前移19、12和5位。根据《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河源市居全国综合增长竞争力第首位。

二、河源市文化方向实行“先发教育”,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不断突破。

30前的河源教育事业仍未十分完善,师资力量不够雄厚,基础设施亦不健全,而如今且看河源文化教育事业如何在30间完美蜕变,站在这个改革开放30周年的拐点处,它又会有以何种面貌再次扬帆启程。据本人调查,它主要有二个比较明显的特征:

1、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我市已于1996年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从2006年秋季入学开始,我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2006至2007学年,全市共有44.2万中小学生(其中小学生29万人、初中生15.2万人)享受了免费义务教育,全学年免学杂费总额约为1.6亿元,其中有10.4万人(其中小学生72991人、初中生31281人)享受“两免一补”待遇。省财政给予免书杂费和补助生活费金额1918.6万元,以保证河源市农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以下困难家庭子女完成义务教育。从2007年秋季起,在我市2006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的基础上,免收书本费,农村孩子真正享受了完全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从2008年春季始,我市实行城镇户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政策,全市共有513778名中小学生享受了免费义务教育待遇。至此,我市已基本解决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的问题,切实推进了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

展,进一步巩固提高了全市九年义务教育水平。2008年,全市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为99.78%,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9.19%,3至6周岁儿童入园率56.03%。

2、高中教育打响“攻坚战”。2008年,市委市政府把实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程作为“十项惠民工程”之首,加大了对新建或扩建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的投入力度,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有力推进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目前,我市有高中阶段学校57所(其中普通高中40所,中等职业学校17所),在校生88465人。2008年,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62.4%。全市通过新建学校新增普通高中学位1537个,通过扩建、改建学校新增学位9746个。

2009年,全市计划招生41800人(其中普通高中24000人,中职教育17800人),需新增高中学位15121个(其中普通高中6800人,中职学校8321人),需完成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程建设投入6.5亿元。

确实,河源市现今教育事业发展有了较为突破性的发展,就我家乡而言,感受较深。来校的前几天,我与同学一起前往了我镇上一个我之前从未涉足偏僻的小村庄-大鲁,原先都有听起同学讲那里经济不好,而且文化教育方向也大大地缺失,但此次前行,却让我对它有了较大的改观。去到那边听村民讲,以前的大鲁村几乎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村落,但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给钱修了路,以前的瓦房小学易亦变成了现在的楼房,从之前的尘土满天的泥变成现在的水泥

路,从之前的小学一到三年级同一个班到现在的三个班,更是历史性的改革,更是验证了那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是推动文化建设的新桥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河源市源城区在新起点上谋求新跨越。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河源打造成为广东省手机生产基地、新兴高端制造基地、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优质饮用水资源开发基地、生态旅游度假基地和泛珠三角物流基地,着力创建现代生态园林城市和全省低碳示范城市。

源城旅游出台新规划,重点突出生态特色严防盲目开发,充分利用河源市自然风景地理位置优势,吸引外来游客。深入挖掘资源潜力,完善城区旅游总体规划,源城区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和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 用的原则,坚持科学规划,发展“山水休闲、生态野趣、温泉保健、客家风情”特色旅游产品,防止盲目开发、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破坏生态环境与自然景观

随着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日益改善,旅游业已经成为全区第三产业的发展龙头,成为全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源城经济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该区提出,要把源城建成珠三角居民旅游休闲的胜地,争取到2010年,接待过夜游客达150万人次、旅游收入10亿元、占全区第三产业的25%以上的发展目标。

追梦三十年,得益于改革开放,现今的河源市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都有令人瞩目的成就,可谓是政通人和。而今后我亦坚信,我们河源市会有更骄人的成就,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充分利用河源自然地理优势,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贡献一份薄力!

第四篇:改革开放40周年教育发展变化

今年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40周年。

这是中华民族和新中国历史上令人难忘的很不平凡的40年。中国的发展在短短40年内走过了许多发达国家两三百年所走的路,并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抚今追昔,我们深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个历史性巨变又是多么不易。

40年前的中国,正处在严峻的困境中。那时候,“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刚刚结束,历史遗留的老大难问题不仅成堆,而且如山,人们的思想一时相当混乱。该怎么办?人们不禁要问。“社会主义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严肃而尖锐地提到人们面前。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严峻的考验面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有自信、有智慧、有能力,从容应对,通过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前进,走出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路。这就是:果断地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划时代决策,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端正思想路线着手

实行这样一场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改革,面对千头万绪的问题,应该从哪里着手?俗话说:牵牛要抓住牛鼻子。中共中央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下决心抓住端正思想路线这个“牛鼻子”,作为打开改革和发展新局面的突破口。

为什么把端正思想路线作为突破口?因为人的行动都是以思想为指导的。如果仍习惯地受着过时的乃至错误的思想束缚,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甚至把新事物当作异端,那就谈不上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如果让各种错误思想自由泛滥、得不到遏制,或者让各种不同意见长时间争论不休、议而不决,那就会陷入“空谈误国”,不可能万众一心地“实干兴邦”,也就谈不上发挥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甚至会误入歧途。中国人在这方面的教训有过不少。环视宇内,类似的事也不少见。

邓小平同志在1977年时就指出:“‘两个凡是’不行。”“这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个是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夜,全国范围掀起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的常识,但由于它同“两个凡是”相对立,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所以这场讨论万众瞩目。这场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召开的长达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重要的思想和政治准备。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实际上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中尖锐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在党内和人民群众中,肯动脑筋、肯想问题的人愈多,对我们的事业就愈有利。”

“解放思想”,当然绝不是随心所欲地胡思乱想,它同“实事求是”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因为错误的思想,无论是“左”的还是右的,还有陈旧过时的思想,都是脱离客观实际的。只有从那些不符合实际的错误或陈旧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才能使思想认识回到实际上来,做到实事求是,也才敢于从实际出发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研究新情况,大胆地开创新局面。

邓小平同志正是在这次讲话中提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从而吹响了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前进号角。

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带来一次思想大解放。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到处热气腾腾,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但如果亿万民众没有形成这样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局面,如果不能把蕴藏在人民之中的无穷潜力充分释放出来,就无法想象中国能在以后40年中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高举旗帜和深化改革

中国人民走上改革开放的新路后,应该举着怎样的旗帜前进?改革开放的目标是什么?这是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对这些问题的总回答。

邓小平同志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面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的大旗就这样高高地举起来了。

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它的含义十分明确:第一,我们要建设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绝不是其他什么社会。后来,邓小平同志又说:“我们大陆坚持社会主义,不走资本主义的邪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第二,中国的事情一定要按照中国的实际国情来办。别国的建设和管理经验,无论是苏联的还是西方国家的,只要是有益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都可以而且应该学习和借鉴,但决不能照抄照搬。中国的情况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的认识也有个发展过程,要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要与时俱进。因此,必须在实践中善于对问题进行分析,不断进行合乎实际的大胆创新,这样才能使思想认识保持发展活力而不僵化,使指导建设和发展的方针政策措施保持科学性和正确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面十分鲜明的旗帜,它不是任何人凭空想出来的,而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高举这面旗帜,就使中国人民在前进中有了共同的明确方向,有了共同的判断是非的明确标准。

实现这个目标,自然不可能一步就达到。中国共产党不是只限于应对面前的种种具体问题,而是以战略眼光和宏伟气魄,高瞻远瞩地立足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提出自己的发展战略,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把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样,全国人民随时都清楚中国是在怎样一步一步向前发展的,今天正处在怎样的历史方位,明天会迎来怎样的更加美好的未来。这种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强烈信心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共识,因为大家在实际生活中看到中国发展的大局势确实如中国共产党所指出的那样一步步向前发展。而这种亿万人的强烈自信反过来又化为人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动力,推动党和人民事业迅猛发展。

为什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能够在不长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关键在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并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邓小平同志把改革称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革命的目的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也是为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所以,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同志从改革一开始就把改革的对象、目的和意义说得很清楚。他指出:“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这段话很重要,也很明确。也就是说,要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那些已不能适应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方面和环节进行深刻变革,从而为我国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国经济实现繁荣和社会继续进步开辟广阔道路。

进行这样的社会主义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一切只能到实践中去探索,对的就坚持,不对的就及时改正,做得不够的就加以补充,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就加紧研究,如此一步一步向前发展。

改革从农村起步,然后发展到以城市为重点的多方面改革。改革初期,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边实践边摸索而逐步提出的几项重大方针政策,对于打开改革局面以及保证后来改革的顺利进行,具有关键性意义。一是提出停止实行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二是提出打破生产上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发展、先富裕起来,通过“先发”带“后发”、“先富”带“未富”,最终实现全国各地区的共同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三是提出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则下,发展个体、私营和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四是提出实行对外开放,积极而稳妥地利用外资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学习和借鉴外国经营管理的有益经验。

以后,十三大强调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过去实行多年的高度集中而忽视市场作用的计划经济体制;十五大又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定下来,并把非公有制经济确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如此等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

事实充分说明,中国的改革一直是在通过总结新的经验、采取新的措施而不断推进和深化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一直是在通过确立新的体制机制而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够取得巨大成功和举世瞩目成就最重要的政治和制度保证。

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坚持实行改革开放两者的关系是什么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改革开放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总之,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动摇,又坚持从中国国情的具体实际出发,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既防止“左”、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又警惕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朝着正确方向和既定目标万众一心地持续奋进。这也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在40年这样不长的时间内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奥秘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十八大一结束,习近平同志就向党内外、国内外宣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习近平同志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信心。

中国几代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将在为期不远的“两个一百年”到来之时分阶段地变为现实。这是庄严的使命,既气势宏伟,又实实在在,没有丝毫夸张。

习近平同志又提醒大家八个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清醒而深刻地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敏锐而科学地分析世界大势,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更加光明的前景。这是中国各族人民亲身经历并深切感受到的。

事实表明,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隆重举行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习近平同志在大会报告中响亮地宣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的到来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紧密联系。以前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客观实际的变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的到来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已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剧变。

面对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既立足国内又放眼世界,领导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到既坚持又发展,既实现中国的繁荣富强、又致力于推动世界的进步。在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

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也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阶段。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初心”,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使命”,在新时代来说,就是要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并推动世界人民形成命运共同体。

在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们不禁感慨万千,不仅深情缅怀为今天的前进奠下坚实基石的前人,又深感可以告慰前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40年走来不易。以往在国际国内异常复杂的环境中,我们不知遇到过多少困难和挑战,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这些问题总是一个又一个得到解决,不断开创出新的局面。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还会遇到种种可以预料或难以预料的困难和挑战。可以肯定地说,这些问题必将同样得到解决。

发展永无止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好,坚持改革开放也好,都是长期的日日新、又日新的伟大事业,永远在路上,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一定能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中国的未来必将更加美好。原标题:历史巨变从何而来(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讲述1】改革开放前一声“春雷”,高考改变27万青年的命运 1977年10月,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在河南省各个小村青年之间“疯传”:教育部不久前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学习!读书!参加高考!”成为当时有志青年的统一选择。然而,当年报考人数不少,据统计有570万,但录取人数为27万,录取率仅为4.7%。

“我们当时上大学,由于全国高等教育规模很低,导致在某一个区域里,有一个人能接受高等教育,就很不错了。”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介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能够接受大学教育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在刚刚恢复高考的十几年时间里,由于大学录取比例低,而中专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国家统一安排工作和转为城镇户口这两个条件,不少优秀的青年选择报考中专,成为国家包分配的中专生。这批中专学生包括四个领域:工商财、农林水、医卫、师范。一度出现中专比本科更“吃香”的局面。

“这种现象概括来说,就是我国的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是相匹配的。”宋纯鹏介绍,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建设的各行各业都继续人才,只要有一些文化基础的青年,到了工作岗位上,都能在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当时的中专教育也为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讲述2】高等教育变大众化,出国深造、读研成“标配” 随着大学开始扩招,“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现象逐渐不存在了,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张改平看来,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有需求、有愿望想要上大学的学生,只要努力学习,基本都可以满足“上大学”这个愿望。

“进入21世纪,我国人口素质建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宋纯鹏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家针对教育结构进行调整,从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到高等教育,均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人才需求的规模发生了变化。” 如今,提及深造,大家的认知不再局限于本科教育,更多的大学生把出国留学、考研、读博等当做了寻找一份好工作的“标配”。

据统计,到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4.5万人,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4.3万人次留学人员在华学习,我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此外,我国高等教育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比例达20%,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对话】

在改革开放40年的大背景下,河南乃至中国教育取得了哪些成果、目前面临有哪些问题?两位校长在全国两会期间,就此话题与大河报记者进行了深入探讨。成果丨改革开放40年,中国教育发展“天翻地覆” 提起改革开放40年教育取得的成果,宋纯鹏用“令人震惊”来形容。他介绍,建国初期,全国高校很少,当时主要的教育任务是“扫盲”,到处办夜校,忙着“扫盲”。随着改革开放,高考恢复,我国的教育发展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就: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全覆盖,而高等教育,则实现了大规模发展。

宋纯鹏介绍,高等教育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有两个节点性事件:1993年,根据国家需求提出,到21世纪,我国要建100所可以与世界竞争的大学,称为“211工程”;1998年,在北京大学100年校庆,江泽民总书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讲话,提出“985工程”。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又提出“双一流”大学建设,从规模、质量、人才培养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所有这些建设,就是为了让高等教育能够适应并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使中国的高等教育站在世界的舞台上,依然具有吸引力。

同样的话题,张改平则用“天翻地覆”来形容。他介绍,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教育发生的巨大变化是毫无疑问的。就义务教育来说,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使得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得以提升;就职业教育来说,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国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问题丨别让农村孩子输在“起跑线”,义务教育存在发展不均衡现象 经过40年的发展,当前教育是否还存在一些问题?

张改平介绍,目前教育上面临的一些问题,与供给侧改革密切相关。比如义务教育方面,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农村地区、边缘山区,依然缺乏好的教师。义务教育虽然是基础教育,但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甚至同一座城市的不同城区,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宋纯鹏也表示,过去,农村娃可以通过上大学改变命运,但如果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那么农村孩子可能从“起跑线”上就输掉了。所以义务教育的均衡,将是未来一段时间教育发展的重点。

建议丨国家对中西部地区高校,释放更多政策空间 针对问题,张改平介绍,中央近期吃台了《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一份开启新征程、开创新时代、开创新模式的文件,对于如何提升教师荣誉感、归属感,让教师成为一份令人羡慕的职业等问题,都做出部署。意见中不仅提出要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保障保护教师合法待遇,更提出了全社会尊师重教的呼吁。

“教育在新时代应该有新使命。”宋纯鹏建议,未来,高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按照教育规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办事;高校需要特色发展,要有自身优势、有特色学科,要根据区域经济特色需求发展学校特色专业,避免“千校一面”。比如河南大学近年来就根据河南省经济发展需求,增加了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特色学科;此外,针对中西部地区高校,他期待国家可以释放更多的政策空间。针对大学就业率问题,张改平建议,就业率与专业的适合度有一定关系,但同时也是政府、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大学教育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这个基本素质,走到任何工作岗位上,结合单位的教育,很快就能适应。“大学社会、企业、单位,都有培养人才的义务。” 【大事记】改革开放40年教育发展大事记 1977年:恢复高考。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并实施。

20世纪90年代:为应对21世纪人才需求,我国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使其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称为“211”工程。1999年:扩大高校招生规模。

2001年:教育部出台新政策,允许25周岁以上公民参加高考,彻底放开高校招生的年龄限制。

2002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投入。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首次突破2万亿元,占GDP比例首次超过4%。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要求整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城市义务教育奖补政策,建立统一的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第五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题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变化 姓名:涂 洁

学号:2011202110152 学院:计算机学院

班级:2011级计算机应用4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变化

内容摘要: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党在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从此,党和国家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来,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举世瞩目辉煌成就,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简单论述了1978年以后的30多年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以及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同时也列举了一些发展过程中随之出现的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1978,改革开放,发展变化,综合国力,存在问题

30年弹指一挥,30年沧海桑田。30多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以改革实现开放,以开放实现改革,改革与开放形成了发展中的“双轮驱动”,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不仅摆脱了“一穷二白”的生活面貌,解决了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提前实现了小康社会,而且在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国际地位等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发展进步,并成为一个在解决诸多全球问题时不可被忽略的且在当今世界大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世界大国。

一、从身边的生活变化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的概括。之所以把“以人为本”放在第一位,顾名思义,它才应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就应该是以百姓为本,这符合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方针。长期以来,我们的党不断把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落实到百姓的生活起居当中,真正做到了为百姓谋福利、谋发展。在我的老家,当地政府就认真的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相关精神,现在科学发展观带来的变化可以从百姓生活变化中看出来,科学发展体现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收入水平、教育文化、居住条件、交通通讯、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变化历程中看出来,可以说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顾过去,我感慨万千。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我的童年开始在安徽西北部的农村。

记得小时候每天晚上我们家里都是通过煤油灯或是蜡烛来照明,唯一的家用电器就是手电筒了,自行车是当时家里唯一的交通工具。当时的农村温饱问题已经不再问题了,家家户户每年上交完公粮后都能剩下一年的粮食。但是,当时的生产力欠发展。麦收季节时,每家每户所有能拿镰刀的人全员出动,争分夺秒的抢收成熟的小麦,生怕天有不如人愿;春季耕种时,有牛的人家靠牛耕地,没

全国1500多座煤矸石山,累计堆存30多亿吨,占地超过15万亩;全国74家重点钢铁企业,有18家建在直辖市或省会城市;34家建在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国还是粗放式的生产方式,我们每增加1元的生产总值消耗的能源是世界平均的4倍,是日本的6倍。我国生产一吨钢耗水是国际先进水平的10~40倍,开采一吨原油耗水是国际先进水平的6~26倍,生产一吨纸耗水是国际先进水平的3~10倍; 企业的高消耗、落后的生产方式,必然导致高污染。追求片面发展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的矛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势在必行。改革不全面。如户籍制度。户籍制度与市场经济完全相悖离、相冲突,成为“三农”问题的祸根,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户籍的制度安排,使得城市可以无限度地榨取农村的财富、富裕地区可以无限度地掠夺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而无须负责。迁徙自由本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在我国却得到了限制。诚然,实行户籍制度是出于我国特殊国情的考虑,是为了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更好的发展。然而,除了户籍制度,难道没有更好管理方式吗?就像是计划生育一样,日本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密度也远大于我国,日本的发展也很成功。发展不能以牺牲人民的利益为代价,发展是为了人民。在民主化水平逐渐提高的今天,户籍制度急需改革。

三十年的激荡改革,成绩斐然,暴露的问题也很多。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的改革开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生意社.中国“十一五”经济总量超德日,综合国力大提升.中国电力网.2011-3-2 [2]记者集体采写.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东方网-文汇报.2008-12-20 [3]许翠玲.改革开放30年历史经验总结及反思.山东师范大学学士论文.2009-6-6 [4]胡星斗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与问题总结-兼论建立中国的改革开放学,迎接新改革开放时代[J] 《社会科学论坛》2008/11 [5]魏杰.30年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变革———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J].理论前沿,2008/10

下载改革开放30年来清河门的发展变化调研报告(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革开放30年来清河门的发展变化调研报告(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县法院改革开放30年发展变化

    **县人民法院发展变化见证改革开放30年 斗转星移三十年,沧海桑田一念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时期。30年时光荏苒,30年沧海......

    近20年来家乡发展变化

    近20年来家乡发展变化 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113班高丽婷学号:1103070307 家,对于每一个在外漂泊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想一想就会觉得温暖的字眼。当你困难无助的时候,当你面临挫折的......

    改革开放调研报告(范文模版)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的变化调研报告 自从建国以来,没有什么能像改革开放那样如此彻底地改变着中国。如果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意味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那么改革开放则真正表......

    改革开放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调研报告自从建国以来,没有什么能像改革开放那样如此彻底地改变着中国。如果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意味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那么改革开放则真正表明中国人民沿着社会主......

    改革开放调研报告

    《关于“百姓眼中的改革开放”的调查报告》《关于“百姓眼中的改革开放”的调查报告》 前言: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整,改革开放对我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

    关于家乡近年来发展变化调研报告

    关于家乡近年来发展变化调研报告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班级 :08 城建机械班 姓名 :陈新如 学号 :08290070220 一 导 言: 1. 调研时间:2011年五月一日假期期间。 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变化 自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施了改革开放,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 变化,综合国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不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思想文化方面......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变化 自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施了改革开放,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变化,综合国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不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思想文化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