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渎职犯罪的心理成因及防范措施

时间:2019-05-14 02:57: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渎职犯罪的心理成因及防范措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渎职犯罪的心理成因及防范措施》。

第一篇:论渎职犯罪的心理成因及防范措施

论渎职犯罪的心理成因及防范措施

11法学李延禄1101540158

摘要:近年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行政执法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渎职犯罪比较突出,不仅造成了国家利益的重大损失,而且还降低了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的信任。2014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指出:2013年全年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案件37551件51306人。其中一半以上的都涉嫌利用职权实施的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枉法等渎职犯罪。

关键词:渎职职权原因防范

渎职罪是一种特殊主体的犯罪,根据新刑法的规定,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危害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我国的1997年刑法在1979年刑法的基础上对渎职罪作了较大的修改,完善了刑法对渎职罪的规定,加大了对渎职罪惩治的力度,这对贯彻依法治国,从严治吏,提高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完善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加强廉政建设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渎职犯罪的心理成因

1.高人一等的特权心理。中国历史上流行的官本位意识,至今仍在一部分领导中大有市场。他们以官为重、以官为贵、以官为尊,一旦当了官、有了权,就自以为是、高人一等、目空一切。在他们心里和眼里,少了责任、约束和顾忌,多了权力、“尊严”和地位。在这种心理驱使下,他们文过饰非,好大喜功,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听不进不同意见,更不能忍受任何监督与制约,以个人好恶作为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和决策的依据,这就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

2.“为公不犯罪”的糊涂心理。至今仍有不少人认为:只要不是为个人牟取私利,不揣进自己的腰包,即使不对,再错也不会错得太远,更不会追究自己的刑事责任。在“钱不进个人腰包不犯罪”、“为公不犯罪”等心理驱使下,他们即使明知自己的行为违反了职责要求和有关法规,但却为了小团体利益、地方利益,甚至劳民伤财的所谓“政绩”、“发展”而胆大妄为,违法操作,盲目拍板。一旦造成严重损失,就美其名曰以“好心办坏事”、“失误在所难免”、“交学费”等为其开脱责任。

3.轻信自负的侥幸心理。一些人认为自己见多识广,经验丰富,处事能力强,经历过“大风大浪”,从来不会也不可能“翻船”。在这种心理驱使下,他们过于自信,盲目拍板,不认真调查研究,不尊重科学知识,不遵守程序法规,听不进不同意见,最终造成重大损失。

4.贪图享受的虚荣心理。一些实权人物爱慕虚荣、炫耀权力、贪图享受,公家的钱“不用白不用,用了也白用”。在这种心理驱使下,他们挥霍公款再多也毫不心疼,滥用职权违反有关法规慷慨地操大款、比阔气,给国家和单位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5.得过且过的麻木心理。一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领导,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工作作风涣散,该审查的不审查,该把关的不把关,埋下严重问题的隐患;问题出现后,又掉以轻心,麻木不仁,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补救,致使造成严重后果。

6.现行体制下的弊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展开了对城乡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改革为我们的党和社会增加了活力,但在这种转换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体制并存的局面,两种体制在发挥有效作用的同时,其缺陷也叠加在一起,使得有的人钻管理的漏洞,抓住时机,混水摸鱼。而在经济生活中,由于政企分开无法解除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经济权力化、权力经济化,权力与经济互相转化的现象还相当严重的存在,如果缺乏必要的监控机制,一些不正之风便成为渎职犯罪的温床,在这中情况下,政府批文、领导的签字等都有可能成为商品。因此,某些公职人员便可以利用手中的职权与有为了获得批件、批文的人进行权钱交易。在这里,权和钱发生了共振的效应,从客观上为渎职犯罪提供了可能。

二、渎职犯罪的防范措施

1.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强化对权力的制约,而对权力制约的最好方法就是将权力分解。权力的集中能够保证较高的工作效率,虽然在权力分解的情况下,渎职犯罪不容易发生、得逞,但是由于权力较为分散,可能会使工作效率有所下降,同时权力分解之后,被分解的权力可能成为实施犯罪的潜在因素,某些权力由多个人或部门享有、行使,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一旦发生渎职犯罪则极有可能牵涉面比较宽,综合危害加大,预防渎职犯罪是要从根本上去消除渎职犯罪,更主要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现代化建设要求高效率。因此,在分解权力的时候,应通过改革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做到制度和发展的同步,减少或避免因权力分解而带来的在工作中降低效率的情况。

2.打防结合,以案释法,充分发挥法律的惩戒和预防作用。打击也是预防渎职犯罪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打击是治标,预防是治本,只有打防并举,才能标本兼治。通过查办和打击渎职犯罪,既起到威慑和警示的效果,又可以从中分析原因、查找问题,为预防提供思路。一是每查办一起渎职犯罪案件,就要剖析案件中反映出来的主客观问题,并针对问题及时提出检察建议,帮助发案单位堵塞漏洞,防止类似事件发生。二是以案例为反面教材,以案释法,开展警示教育,使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增强法律意识、职责意识,彻底矫正在看待渎职问题上的不正确心理和认识,在思想上筑起自觉预防渎职犯罪的防线。三是增强打击渎职犯罪的力度。只有严惩犯罪,才能有效地维护法律尊严,有力地发挥震慑和警示作用。

3.建立社会预防网络,增强预防工作的主动性。渎职犯罪预防不是一两个部门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与纪委、监察、审计、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的联系,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形成预防犯罪的合力,共同遏制和减少渎职犯罪发生。同时,检察院作为查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犯罪的法定机关,在预防工作中更要善打主动仗,通过与重点行业、单位建立联系点、上法制课等形式,加强协作配合,一起分析总结,找出容易滋生腐败的环节和条件,帮助完善管理、监督措施,堵塞漏洞,努力遏制渎职行为的发生。

第二篇:浅析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防范措施

浙江警察学院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析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防范措施

选题代码

361

姓名周丹昱

准考证号

030114118508

专业公共安全管理 指导教师卢秋玲

论文字数

5112

联系电话(公安虚拟号或手机长号)

***

浅析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防范措施 周丹昱

摘要心理的不成熟加之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下,如今大学生犯罪事件越来越多,渐渐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是什么原因使得大学生走上犯罪呢?又有什么办法能预防大学生犯罪呢?这是社会,学校,家庭共同的问题。关键词大学生犯罪心理预防

云南大学马加爵残忍地杀害4位昔日同窗;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撞伤行人又刺八刀致其死亡;复旦大学黄洋因小事怀恨在心引发的投毒案„„一系列的大学生犯罪,作为国家高文化素质的特殊群体,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传播国家现代文明的使命。但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大学生本身受到的高文化教育,新型的犯罪也越来越多。以前只是通过简单的作案工具到现今通过越来越方便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当今层出不穷的大学生犯罪事件值得社会的关注。

一、大学生犯罪心理的特点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之一,同社会上的犯罪的主题而言,性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但是某些方面又有其特殊性。总结大学生犯罪心理有以下特点:

(一)贪图享乐欲望强烈

进入大学后,对于大学生来说一切都是新的,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刺激着大学生,把大学生带入了物欲横流的世界。有的本身不学无术,以为来到大学就可以舒舒服服的享受生活了,也不去上课,因为年龄小对生活费没有太多的管理和分配,没有有计划的花销。贪图享乐欲望强烈,常常包下学校周围的饭馆,网吧,酒吧,在里面灯红酒绿。有的把生活费都花在打游戏上了,甚至会带动整个寝室的人,整个寝室过起了颓废的大学生活。但是长期下去,生活费都挥霍光了,又不敢向父母再去要钱,需要维持生活,开始动了歪脑筋出现了作案,走上了盗窃犯罪的道路。大学生多没有经济来源,生活的支出多来源于父母,而父母给的钱只能维持生活,大学生的需求却不仅仅于这些费用。加之大学生之间,攀比心理严重,虽然是还是学生,但是名牌奢侈品盛行,为了赶上这股潮流,经济条件不允许,可能产生了不良的心理,想到犯罪这条道路。

(二)报复心理严重

大学生情绪具有不稳定性,易冲动易感情用事,自控能力较差,而大学生往往有强烈的自尊心,一旦自尊心受挫,就会产生犯罪心理。现在的大学生犯罪多是激情犯罪,头脑一热,就把情绪转化成了犯罪内驱动力。有的因为谈恋爱,感情出现问题而发生思想偏差产生了过激行为,感情不顺利,想要实行报复,有的因为平常的小事而怀恨在心,想给对方一个反击。在缺乏理智的情况下,不能用正常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把小问题因为愤怒放大到最大。情绪失控的他们的眼中只有个人恩怨,愤恨,嫉妒。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否触犯法律,会造成什么后果,他们都没有考虑过,所以发生犯罪了他们往往还一无所知。

(三)喜欢新鲜感

从高中升入大学,由一个小的环境进入了一个大的环境。进入大学后,接触的人多了,各种性格各种习惯的人也多了。有的因为大学生活太单一缺乏刺激性,出于无聊想寻求精神上的刺激,然后和学校里所谓的“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或者是社会上的混混一起走上了犯罪道路,因为大学本身就是开放的,接触的社会上的人也多,大学生又是精神上没有断奶,对外界的诱惑比较难以抗拒,以致于跟他人一起犯罪,但是对于自己是否犯罪他们更多的是无知茫然。许多大学生还是初犯,虽然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但是精神上却还是小孩子,生活阅历还比较少经验比较缺乏,因为抵制不了外界新鲜感和诱惑而引发犯罪心理。

二、大学生犯罪心理的诱因 大学生犯罪心理是多种多样的,大学生犯罪与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进入大学接受多重文化的洗礼,也包括西方的颓废文化,重口味的影视画面和各种消极的信息。大学生心理尚未成熟,一些客观的因素,长期的积累导致大学生心理外化产生犯罪行为。

(一)大学生犯罪的外部原因 1.产生犯罪心理的家庭原因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出生于独生子女的家庭,常常被一个家庭宠溺成为“天之骄子”“天之骄女”,是一个家庭父母长辈捧在手心里的宝。家长对其的要求也往往停留在考取高分的阶段,常常忽视了对孩子思想上的教育,而且孩子一经过青春期,思想上处于叛逆期,有了自己的想法,对父母的话都半听半从,教导也成了耳旁风。从而导致了孩子心理受到了扭曲,思想也从正轨出现了偏差。

父母不在身边对孩子有着重要影响。父母在外工作,长期不在身边,孩子的成长长期不受到重视和教育,在学校里得到的奖励或是批评,得不到家长的夸奖和疏导。没有吐露心声的人,孩子的内心会变得封闭起来,从而变得孤僻,内向,厌恶,不愿意与人交际,长期下去会把自己封锁起来,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与人交流相处成了障碍,得不到别人的指点和教育,就可能产生犯罪的心理。

家庭不和睦对孩子有着十分重要影响。如果家庭多处于暴力,父母一直处于争吵打骂的状况,从小让孩子一直处在这种家庭暴力的环境中,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和挫折感,在学校里也会形成冷漠,孤僻,内向,暴力的性格。在外可能会受到社会不良势力的影响度也会提高,由于刚进入大学对外界的接触不同和社会经验不足,辨别好坏的能力不足,抵抗力不足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家庭的不完整会对孩子有着重要影响。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会使孩子的正常需求得不到满足,父母离异或者失去双亲,由爷爷奶奶和其他长辈代养的孩子,管理松弛,管教松散,不注重思想道德教育。成长过程中会出现自卑,放纵,冷漠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心理的不成熟会更容易受到坏人的影响和唆使走上犯罪道路。2.产生犯罪心理的学校原因

大学生进入大学,从高中父母老师的管制中走了出来,处于精神和身体自由的环境。自己接触外界的事物与前较之大大提高,在许多学校的制度下强调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限制,对学生的实际管理较少。在大学校园里的逃课旷课,打架斗殴,通宵上网,赌博酗酒,同居租房甚至去夜店都无人过问。久而久之,大学生放荡不羁的生活习惯就有可能导致犯罪心理的滋生。

现在很多大学的教育都限于课本知识,对学生思想上的教育缺乏,学生缺乏法治教育,对法律存在盲区,这是高校教育上的漏洞。而且许多高校的教育缺乏新意,内容僵化,原本丰富多彩的法治教育变得单一,乏味,学生对之没有兴趣。学校缺乏一支专业的思想道德建设队伍,开设新的课程,用多种形式多种教育方法,使学生感兴趣进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有男同学恋上同大学的一位城市姑娘,由于内向的性格还有乡镇出生的自卑感,不敢对该女生表白,长期如此心理产生了抑郁,心里的喜欢常常因为该女生很平常的一句话感到开心不已或者一转眼就垂头丧气。后来终于鼓足勇气表白,结果惨遭拒绝,结果男生就因爱生恨无情地用浓硫酸泼向了女生,导致该女生毁容。高校的心理环境相对滞后。学校现有的心理老师资源和开设的心理咨询的场所比较少,大学生处于大学的环境,同学间,恋人间,成绩原因,家庭原因,导致的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自卑,烦躁,矛盾,心理异常程度越来越严重,不良的心理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疏导和矫正,让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大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学校注重提升学生的成绩教育的成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3.产生犯罪心理的社会原因

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盛行,金钱至上,享受至上,金钱和享受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刚刚接触社会的大学生渐渐变得利欲熏心,以物质利益作为衡量人的标准,大学生渐渐失去了原来清纯淳朴的面貌,变得势力。在大学里,充满了竞争,因为竞争意味着优胜劣汰,让大学生产生了投机的想法。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他们不惜利用一切手段,甚至挑战法律的底线,进行了犯罪活动。

市场经济的不公平性影响着大学生的犯罪活动,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也刺激着大学生犯罪。整个社会上官员贪污腐败,国家公民偷漏税盛行,这些年国家一些官员的贪污,腐败事件,获取信息渠道多样接受信息快速的大学生对这些耳濡目染,渐渐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的城市和乡镇,有的农村山区,每个人的家庭经济情况都不同,在一样的大学中大学生中也呈现着两极分化。一些经济条件不错的大学生开着豪车穿着名牌衣服,在学校里风光靓丽,而另一些学生甚至连学费都交不起,吃饭都成了问题,勤俭节约还打着几份工,但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这种贫富差距的悬殊,而大学生的内心往往比较脆弱,心理也产生了落差,在这种情况下,一切向钱看的极端主义思想油然而生,脆弱的大学生也极易走向犯罪。

社会的多元化也使大学生走上犯罪。当今世界走上整体化,多种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结合。近些年来尤其是欧美文化美剧英剧也冲击着大学生,虽然不迈出国门,但信息时代的到来,他们通过网络影视剧接收着外来文化的洗礼。大学生业余时间丰富,也不受家长像高中一样的限制,在大学中接触许多外国的颓废,性自由,暴力等良莠不齐的文化,这些不良的文化刺激着大学生的思想心灵,它们冲击着在大学生从小根深蒂固的传统的文化。而他们的犯罪动机多出于享乐动机,性本能动机,虚荣动机,寻求刺激的动机,强烈的报复的动机。这些犯罪动机下,学校老师,家长父母如果不能很好地对大学生在这些思想上进行教育引导,触犯国家法律,大学生就很有可能滋生犯罪。

(二)大学生犯罪的自身原因

进入大学后,父母老师不像高中一样处处管制着大学的一举一动,多处于自由的状态。

1.大学生思想的不成熟,生理年龄虽然到了法定成年的年龄,但是心理却还未断奶,贪图享乐,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接触不多,外界的事物对他们来说充满了新奇,无法抵御外界新鲜事物的吸引,这当然也包括社会上的不良事物,犯罪想法就由此滋生。

2.孤独和空虚,大学生活有很多空余时间,除了上课时间,可能有很多男同学都把时间花在网络游戏上了,通宵打游戏,或者是迷上了黄色光盘,旷课逃课,虚度时光,影响了学习,走上犯罪。

3.心理不平衡,本来在高中学习成绩还可以,上了大学优秀的人太多便淹没在人海中,心理失衡。以前是家里的独生子女,父母老师的掌中宝。从小到大长期以我为中心,来到大学却受到了冷落,心灰意冷,长期产生了自卑。

三、大学生犯罪心理的防范措施

(一)社会环境的净化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往往会学习模仿社会上的人,无法真正的辨别好坏,有时候觉得违法的行为很酷,可能自身去效仿。所以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廉洁清正的政府的建设变得尤为重要。积极开展反腐廉政的活动,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在社会上进行法治有关的主题演讲或者活动,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的建设,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政府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娱乐场所公共秩序的管理,管理好ktv舞厅夜总会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实行未成年人禁止入内的原则,登记身份证等规则,不赚黑心钱,产业文明化,合法化。消除不文明现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大学生打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社会,净化社会,把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二)强化法治观念

学校要开设思想教育的课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是因为大学生活中接触到了很多不良的思想和现象。高校要有目的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要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强化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很多时候都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法治观念低下所造成的犯罪,所以与学校的法治教育密不可分。学校要从注重单纯的教育转化到德治的教育,开设法律课程,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法治教育主题演讲,知识竞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心理课程,积极鼓励他们参加社会上的活动和学校的心理活动,开展心理服务,从根本上研究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对策然后进行教育,使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

(三)强化自我约束

1.积极自我开导,虽然大学生离开家庭,进入了大学,因为在学校环境过于自由,正在成长却又为成熟的大学生,容易变得散漫,无人交流,心里产生矛盾,这个时候大学生要进行自我疏导,自我反省,化解矛盾,但是不能去网吧,游戏厅发泄。遇到问题困难时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考虑,要学会自我克制,如果心理产生了疑问,要主动进行心理咨询。

2.养成直面挫折的勇气,面对困难要敢于向前,不能总是依靠父母老师,要学着自己思考,自己解决。遇到重大问题时,可以通过父母老师同学沟通交流,听取他们的看法,询问他们的意见,因为长辈往往经历的比较多,经验比较丰富,想的因为比较长远,借鉴程度也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然后自己分析进行解决,学习明辨是非的能力。

3.面对现实,不能过多的沉浸于网络等虚幻的世界。多参加学校的活动多组织集体的活动,培养自己外向的性格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学会在现实生活中交真心朋友,不能一味地找网络上的朋友,现实中的朋友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更加及时的帮助你解决问题,一起分享你的喜怒哀乐。积极参加大学生集体活动,从中获得乐趣和正能量,就能减少犯罪的念头。

4.建立人生理想,树立人生目标。大学是一个值得年轻人拼搏的地方,趁着年轻,不要浪费花样年华。大学生朝气蓬勃,要有理想,有目标,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价值观,展开梦想的翅膀,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锻炼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忍耐受挫能力。人往往有了内在动力,就会变得积极向上,集中注意力朝着一个地方,减少了犯罪动机。参考文献:

[1]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罚(2011年修正)第十三条 [2]大学生犯罪心理成因与预防_李清德 [3]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_周保强

[4]大学生犯罪的成因与防治_以犯罪心理为视角的研究_曹国辉 [5]大学生犯罪心理透析_郑谊英

第三篇:论大学生犯罪心理

论大学生犯罪心理

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有关大学生犯罪案件的报道频见于各种新闻媒体,从而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人的行为是在人脑意识支配下实施的,人的犯罪行为也是在人的犯罪心理的支配和控制下进行的,与其心理因素关系密切,通过对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的形成进行分析研究,找出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对策,有助于遏制大学生犯罪,维护高校校园及社会的安全稳定。

一、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特点:

(一)类型多样化大学生犯罪多以财产型和伤害型为主,但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类型案

件。大学生犯罪开始向多样化和智能化发展,犯罪手段比一般犯罪表现出高智

能、高技术性以及高隐蔽、高危害性。

(二)犯罪主体范围扩大。

在前几年,犯罪大学生多出自民办大专院校,而现在来自重点大专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犯罪大学生较往年明显增多。据上海一项关于“校园犯罪”的调查,在犯罪的51名大学生中有16人来自重点院校,占了总数的31%.在大学生犯罪中,其中不乏博士生和硕士生。法官在调查中还发现,女大学生犯罪也在增加。

二、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

(一)市场经济冲击、改变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

许多检察官在办理“校园犯罪”案件时发现,正是社会上盲目追求物质利益的不良风气刮进了校园,动摇了“象牙塔”内众多学子纯洁上进的思想,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错位。对物质享受的过分追求诱发和刺激了大学生们去进行偷盗、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有的大学生甚至抛弃了个人的基本道德,出卖肉体出卖灵魂。据调查,女大学生盗窃,除了少数是因为经济窘迫所致外,绝大多数是因为虚荣心过强,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喜欢攀比,贪图享乐造成的。

(二)大学生心理不成熟。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其生理和心理都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没有成熟。他们感情丰富,心理起伏大,易冲动,自控能力差;他们没有走向社会却渴望走向社会;他们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但社会却纷繁复杂,所以,如果没有正确引导的话,大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心理脆弱,无法应对挫折。

大学生犯罪,主要原因有自控力较差,心理脆弱,无法应对挫折。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是绝大多数,远离父母独立生活之后,对挫折没有准备,一旦遇到比较大的事件,容易产生过激行为。

2、心理迷乱,情绪失控。

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逐渐加快,大学生失业现象也日益频繁,许多大学生的自我预期值开始下降。他们不再拥有昔日大学生身为少量“社会精英”的自豪,而是对前途充满渺茫,这就使他们极易产生消极颓废心理,导致心理迷乱,情绪失控,失足犯罪。“这是出于一种犯罪变态心理。”中国法学会副会长陈光中教授,在听说了近期的几起大学生犯罪事件后说。他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思想的变化,使得青年一代的观念也大大不同于从前。“他们的思想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颓废、自私等各种不良现象的出现,甚至以此为起点开始走向犯罪。”

3、对法律藐视的心态。

法官在调查中发现,不懂法不是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犯罪的大学生大多对法律条文的规定有大致的了解,有的甚至攻读法律专业。在犯罪大学生中,有的学生明明晓得那样做是违法的,但心存侥幸,认为自己手段比较高超,不会被查获,所以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这是一种藐视法律的心态。

4、性心理不健康。

大学期间,大学生的生理迅速走向成熟,开始对性充满了好奇和渴望。从青春期开始的逐渐性成熟以及性意识的增强必然使这些刚刚成年的年轻人关注异性。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不引导他们形成良好、正常的性道德观念,再加上受到各种暴力、色情文化的不良影响,就有可能在神秘感、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性犯罪行为。如当今校园里发生的多起奸杀命案中就不乏此类情况。

(三)不良社会文化的影响。

近年来,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泛滥,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大学生身心的东西屡禁不止,使大学生的认知产生偏差。

(四)学校教育体制不健全。

从学校方面的因素来看,学校教育体制存在缺陷。学校教育观的偏颇、教师素质问题以及校园暴力都会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比如学校只抓升学率而忽略对学生人生观和思想品德的教育等都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破坏性的影响。此外,一些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政策教育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导致一些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特别是学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而校方对学生的管理却未加强,存在重知识“输入”而轻思想品德的“塑造”,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有的学生夜不归宿、逃课旷课、赌博醉酒等也无人过问。由于未做到防微杜渐,导致个别学生自觉性越来越差,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很容易突破道德的防线而走上犯罪歧途。

(五)家庭教育方面的缺陷。

大学生犯罪家庭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家庭不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方式造成的不良影响。很多家长往往只重视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这种消极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也可称之为人格障碍。当子女考入大学后,有的家长又将精力转移到经济支持上,而对其现实表现和心理成长关注不够。一旦子女犯罪,他们才感到惊讶和后悔。反之,家长的溺爱也是重要的家庭原因。

三、减少大学生犯罪的途径

(一)处罚大学生犯罪后受到相应的处罚是一种减少犯罪的最直接的途径。

它的作用有两个:一方面通过罚款或者监禁等处罚大大减少和控制了犯罪大学生再次犯罪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对其他的大学生也起到了一定警示和预防犯罪的作用。在以前,刑罚往往是对犯罪的机械的反对,不大注意刑罚的实际效果。而在现代社会,刑罚的重心已由犯罪转移到犯罪人,适用刑罚时注重对犯罪人的教育改造,以防止犯罪人再犯罪为宗旨。从处罚上看,犯罪大学生多数是被单处以罚金,少数被处刑罚。从法律角度来看,这些学生有的的确无逮捕的必要,他们改过的几率很大,但学校往往对学生一开了之,实际上有不负责任的嫌疑,所以对于大学生犯罪,一定的处罚时必须的。

(二)预防是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最有效的途径。

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对人才的珍惜,是对社会的责任。每个大学生犯罪案件都是个人、家庭、学校或者社会等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的综合体现。因此减少和预防大学生犯罪,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明显效果。预防大学生犯罪与预防其他犯罪具有相似性,最根本的措施还在于防范于未然,针对其犯罪原因,实行综合治理,形成一种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环境,才能收到治本的效果。

大学生的违法犯罪己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积极开展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第四篇:论青少年犯罪心理1

论青少年犯罪心理

班级:心咨0932姓名:饶润彬、刘洋、王

摘要:

从犯罪主体来看,青少年犯罪逐渐向低龄化发展。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研究员杨守建说,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暴力文化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至3岁。近几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危害社会的行为逐渐增多,其中,严重刑事案件明显增加,在未成年人犯罪中所占比例已由1991年的1.3%上升到1999年的1.9%

在青少年犯罪人员当中,犯罪起因是因为临时起意的犯罪动机占到了41.6%,是因为冲动因素的占到了37.5%,其中单亲家庭占到了23.6%,有56%的青少年犯罪者玩过游戏机,39%的是受到游戏机里虚拟世界的影响。而在性犯罪中95%的犯罪人员观看过淫秽影碟或是黄色书籍……

青少年犯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青少年本身的素质。由于青少年犯罪人员大多文化素质较低,分辨事非能力较差,其处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文化、社会、心理问题

随着当今社会传播媒体的空前发展,青少年以敏感的心灵感受着时代的变化,见多识广,早熟、早知、思维活跃,好奇心强。而在另一方面,青少年犯罪也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无论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的手段等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从各类信息分析得出,青少年犯罪以财产犯罪、暴力犯罪、性犯罪为其主要形式,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涉毒犯罪近年来逐渐增多。

从犯罪主体来看,青少年犯罪逐渐向低龄化发展。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研究员杨守建说,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暴力文化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至3岁。近几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危害社会的行为逐渐增多,其中,严重刑事案件明显增加,在未成年人犯罪中所占比例已由1991年的1.3%上升到1999年的1.9%。

再根据统计数据得之:我国每年会增加15万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其中会有3万人成为少年犯,这占到了我国犯罪总人数的 14%,其中25岁以下的犯罪人数占到了总犯罪人数的35%。

这些信息骇人听闻,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明日国家建设的栋梁,是未来的希望,所以对青少年犯罪的心理进行分析对我们更好地预防青少年犯罪

有着重要的意义。

青少年心理特征有如下几点

1、心身发展--快速而不平衡:

在青春期到来时,青少年在躯体和心理方面呈现快速的发展态势,表现为身体急剧的变化。肌肉、骨骼等组织全面地生长,生殖系统的成熟,第二性征逐渐显露。随着身体的发育,青少年必须适应发展中的新自我,同时还必须适应别人对于他的新形象所表现出的反应。然而,由于身心方面的成长不一定能平衡发展。因此会产生不稳定的现象,在“幼稚”与“成熟”的尺度上会有大幅度的徘徊。

2、实现同一性2、1 实现自我的同一:青少年随着身体的变化和性成熟的过程,逐渐产生一些新的体验,也感到周围人对他们的新的反应。他们将力求发现自己现在的真实情况以及将来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伙伴的来往,新的社会关系的产生,也使他们扩大了自我活动、自我探索的空间。他们想要弄清世界是什么样子?社会又是什么等。在这种不断认识和探索中,使理想的我逐步接近现实的我,使自我意识达到积极的统一。

2、2 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发展:青少年早期的价值和道德标准主要来自父母,他们的自尊感基本上来自父母对他们的看法。当进入中学这个较广阔的世界以后,同伴群体的价值观,以及老师和成年人的评价日益重要。他们对原先的道德标准及自己的价值和能力都要做重新的评价,并试图把这些价值和评价综合起来形成一个稳定的体系。

3、依恋关系的变化3、1 独立意识的增强: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与家庭的联系逐渐疏远,对父母的权威产生怀疑,甚至发生反抗行为。他们要摆脱家长和其他成人的监护,摆脱由这些成年人规定的各种形式的束缚。由于价值标准受到同辈和社会的影响逐渐大于来自父母的影响,因此,当与父母发生冲突时,往往会出现“摆脱家庭束缚”的倾向。

3、2伙伴关系密切 : 同龄人、伙伴是青少年在社会交往中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进入青春期,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展,青少年对家庭的依恋逐渐转向伙伴群体,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他们的言行,爱好、衣着打扮等相互影响。信任伙伴胜过信任家长和老师。在伙伴关系中,同伴之间对共同问题的讨论及反面的经验提供了大量的解决问题的技术。

4、认知改变:

青春期由于形成运算的出现而使思维完善,他摆脱了儿童时期的单一的具体运算和简单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阶段。即已懂得试验、假说、推论这类形式化的思考,运用理论来推想因果关系,开始懂得处理复杂的信息或资料。他们学会自我批评,各个方面以成年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有能力听取他人意见,处理问题时能考虑更多的可能性,思维活动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

这些青少年独有的心理特征使得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更容易走上歧路,这是一段危险的心路历程,如果不加以倾心呵护这必然造成不可估价的价值,但是我们所担心的问题还是发生了,在我们身边不时会看到或是听到有关青少年走入犯罪道路的我们不敢相信的事实:

十五岁的小张刺死了同班同学十二岁的小李,事情的起因就是那么一件芝麻大的小事。上初中三年级的小杨同学伙同同伴抢劫一家商店在发生激烈争抢时当场被店老板用菜刀杀死,同类的事情 不胜枚举,这些事情再次提醒家长,学校,社会,关注青少年犯罪心理如燃眉之急,一刻也不能停留。据有关部门调查得出 :

在青少年犯罪人员当中,犯罪起因是因为临时起意的犯罪动机占到了41.6%,是因为冲动因素的占到了37.5%,其中单亲家庭占到了23.6%,有56%的青少年犯罪者玩过游戏机,39%的是受到游戏机里虚拟世界的影响。而在性犯罪中95%的犯罪人员观看过淫秽影碟或是黄色书籍……

青少年临时起意而犯罪

这与青少年的好奇心理密切相关他们根本就没有恶意,可以说这类犯罪行为是纯洁的犯罪,大部分是因为家长、老师引导、教育不够或是教育方式不科学引起的,这也与该类青少年的独特心理状况密切相关,可能他们的心理状况不同于一般同龄人,这就需要家长从小在心理上给于疏导,更多的关注于他们的内心世界及心理想法。

青少年因冲动而犯罪

这类少年的心理自制力肯定低于同龄少年,他们本身的心理状况也存在问题,父母就应该在平时的言谈举止中察觉出来,并征求心理咨询师的意见加以矫正,从小训练其心理素质,锻炼其心理自制力并言之其理。青少年犯罪人员其家庭背景为单亲或是分裂占到了一定比例

单亲家庭孩子所得到的爱是不协调的和不足的,青少年犯罪人员家庭状况普遍偏差,且多为畸形,有的家庭父母不和,有的父母离异,有的教育不当,管理不善。家庭环境和家长的言行、品行及教育方法,对青少年的心理、品德、爱好和思想的影响至关重要,这就需要父母更多的给予孩子关爱,了解并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并且自身提高素质,科学的教养子女。

青少年犯罪人员接受低俗文化而犯罪

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于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对社会风气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而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在这一方面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思想,逐渐引领他们步入泥潭,这需要社会营造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以纯净他们的内心世界,从根源上预防犯罪心理的发生。其次,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因素还有以下几点

法制道德教育滞后近几年来,虽然在中小学设立了法律知识和品德教育课,等多种课程,但在力度上还有欠缺,在面上还有死角。青少年自身更是不重视此方面的学习。因而,致使一些青少年缺乏是非、荣辱、善恶观念……

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

青少年犯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青少年本身的素质。由于青少年犯罪人员大多文化素质较低,分辨事非能力较差,其处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

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国内就业不足

找不到工作使无可事事的青少年有时间去违法犯罪。过早不入社会的生活促使青少年成熟的比较早,有些人在十五、六岁就具有了成年人的思维能力和生活要求。他们成熟之后,在生活上就有了独立的愿望。他们容易经常“自我设计”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周围的人尊重他、理解他,希望自己成为对、对家庭有用的人。就业除经济意义之外,还反映出他们一种精神方面的需要。这个问题一旦得不到解决,他们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反应,生活的困难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感到自己正当权利没有得到正当保障,产生反抗心理。

政府、公安机关在工作中存在某些问题,这一点对青少年犯罪起到催化作用。有些地区的政法机关对犯罪活动打击不力,许多重特大案件长期不能破案,或虽已破案,由于案件久拖不决,失去应有的现实意义,起不到震慑犯罪的作用。有的公安机关办案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立案不查或久拖不决给那些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一种侥幸心理,以为可以逃脱的制裁,以至于使其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能自拔。有的公安机关办案人员为了某些经济利益或达到某些领导下达的抓人指标,该从轻的不从轻、不该拘留的也拘留了。还有的劳改、劳教场所管理不善,不力,使他们在服刑或管教期间不仅没有受到改恶从善的教育,反而彼此了不少犯罪的经验,有的甚至在释放途中就继续作案。

社会的原因

整个社会没有形成一种关心爱护青少年、制止青少年犯罪,挽救失足青少年的好风气,很多人不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去理解其思想行为的表现,以一种大压小的态度对待青少年,或者视青少年为弱者,作为欺负和利用的对象。对失足青少年更是采取了歧视的态度,甚至不愿给其从新做人的机会,在就业、入学方面设置了重重障碍,使失足青少年再度滑向犯罪的边缘 如何更好地预防和防止青少年犯罪,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1、狠抓文化教育

利用马列等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想加以灌输,从思想上给以扼止犯罪动机。

2、纯净社会氛围

包括文化氛围,关爱青少年的的社会氛围

3、学校开设心理课程,设立心理咨询所,针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给予专业解决,学校还应加强法制教育,使青少年在安定的生活、学习环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

4、家庭教育是其中最为之关键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要从家庭抓起。

参考文献:

【1】刘戬《法律与生活》2003年3月上半月(总第233期)——《透视青少年犯罪~构筑预防三工程》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条和第五条(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4】王湛(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日报》2003年12月24日,《预防青少年犯罪要内外并举》

第五篇: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十四到二十五周岁的人,实施了危害社会、触犯刑事法律、依法应受处罚的行为。当今,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因素从多方面呈现出来,致使青少年犯罪案件不断增多,呈上升趋势。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尤以侵财、暴力、性犯罪较为突出。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重大问题。其严重性,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犯罪成因的研究,全面分析青少年如何一步步地走向犯罪道路的各种因素,对制定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有其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对策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日益严重,从国外屡见不鲜的校园枪击案到我国频繁的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中国政法大学付成励案件及贵阳六中孟超事件等。由此可见,青少年违法犯罪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被视为当代社会三大公害之一。对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进行研究,有助于对青少年犯罪行为提供心理干预和心理矫正,针对青少年犯罪提出预防对策。这不仅对转化青少年不良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对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也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一、青少年犯罪呈现的特点

我国如今的青少年犯罪较之以往,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疯狂性和手段残忍性。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往往容易走上歧途。并且,由于年轻人爱逞强好胜,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过程中,手段疯狂残忍。

2.犯罪行为突发性。由于青少年的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其目的单一,随意性强,较少有预谋,没有经过事前的周密考虑和策划,常常是受到某种因素诱发和刺激,或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若不计后果,变容易酿成恶性犯罪。

3.连续犯罪性。对某些具有偷窃、抢劫等犯罪行为的青少年,一般在初次作案得手之后,侥幸心理便得到了强化,对物质享受产生了贪得无厌的欲求,从而产生了连续性犯罪行为。

4.犯罪目的的荒诞性。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往往是出于好胜猎奇,对照模仿,其目的往往是好奇好玩或争强好胜。他们有的是简单地模仿电影电视中的某个镜头和情节,有的是模仿小说或现实社会中发生的一些作案犯罪伎俩,以显示自我,满足自我的胜负欲而犯罪。

5.报复性和逆反性。青少年虽然年幼无知,但同样渴望人格上的独立和自主,希望能够获得平等的对待和尊重,不愿受管束。这种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当他们具有一些不良行为而被管教时,轻则反感对抗抵触,重则予以报复。

二、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分析

心理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系统,因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既有社会因素,又有家庭因素和学生个体因素,青少年犯罪心理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于个体的结果。导致青少年产生犯罪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社会环境因素。不良的社会风气对辨别是非能力不足的青少年有着其深刻的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人原有的以集体为本位的道德观、价值观被以个人为本位的道德观、价值观所取代,不断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贪污腐化、赌博和吸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不断产生。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丑恶现象严重影响着青少年,刺激着他们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2.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每个人的一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可能是正面的积极影响,也有可能是负面的消极的影响。不良的家庭因素是导致子女犯罪的直接原因。一方面,由于生活条件的提高和计划生育政策的限制,城市孩子普遍为一脉单传,且家庭生活富裕,被父母过分溺爱。使得他们大都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贪图享受的负面个性因素。不仅缺乏自立自强的能力,也缺少对亲人、老师、大众的恭敬仁爱之心。这就使得他们极易走向犯罪道路。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家庭离婚率的直线上升所造成的家庭结构缺失、父母双方关系不和等,使得不少孩子失去家庭温暖和有效的家庭教育,造成了孩子的性格孤僻冷漠,一旦遇到不良习气和坏人引诱就容易走上邪路。另外,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也会对孩子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生活和学习各方面都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完成。在这样高强度高压力的家庭环境之下,造就了孩子好强好胜的心理,他们不但失去了生活的自主权,同时也失去了童真和快乐。更有甚者,会因为承受不住各种压力与逼迫,精神紧绷,产生双面人格,在不能抑制自己情绪之下,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青春期因素。青少年大学生基本上处于青春期的中后期。虽然生理发育成熟,心理上却不够成熟,心理状态仍带有一定的幼稚性,依赖性和冲动性,两者之间的落差,很容易导致心理失衡;还有一些学生,成长一帆风顺,遇到的挫折少,心理承受能力低。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大部分青少年的意志具有脆弱性和顽强性。在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方面表现出脆弱性;在追求感官刺激与物欲,讲究哥们义气等方面又表现出顽强性。这种双重的意志品格容易使青少年偏离社会主流文化,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4.个人因素。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但是由于个体心理素质的差异、心理压力的承受水平不同,因而有的人会产生心理障碍。青少年时期的情感发展出于波动与稳定、幼稚与成熟之间。他们的思想、情感、行为是复杂的、多维的、矛盾的。突出地表现为情感的稳定性与易感性,情感的丰富性与狭隘性、情感的外向性与封闭性共存的特点。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预防青少年犯罪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惩治为辅”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开展工作。具体对策如下:

1.社会预防。积极开展宣传工作,争取舆论支持。采用多种方式开展普法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法律知识学习氛围,使得法律基础知识能够为青少年所了解,认识到实施犯罪行为的严重后果,在客观上起到抑制青少年犯罪的效果;净化社会环境,青少年犯罪心理预防应该是一个全社会都应该参与的大型课题,不仅仅是家庭及学校的任务。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青少年收到不良的媒体内容、网络资源的影响而走上犯罪道路的越来越多。不良媒体对隐形暴力的渲染,对淫秽内容的传播,各种游戏中的暴力色彩无一不是对于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推波助澜。因此为了青少年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应加强各种媒体资源的监管,净化青少年的社会环境。

2.家庭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青少年父母应当主动进行各种进行知识的学习,不断增强监护人应具备的育人素质。家长应该用律己正己的思想和行动影响孩子,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父母要有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要了解、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尊重孩子的人格。对有生理缺陷、曾犯过错误的孩子不要揭短,提高孩子的上进心,自信心。注意孩子在社会受到的不良影响。在重视孩子成绩的同时,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状况和素质培养,尽量营造一个温馨友爱的家庭环境。

3.学校预防。学校作为家庭的延伸,对青少年的成长教育和预防青少年犯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抓好素质教育和品德教育;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注重教师政治素质和师德的培养;要抓好学生的法制教育。

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法制课要作为必修课,配备专门的法制课教师,不仅要搞好课堂教学,同时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丰富的法制教育活动。使广大青少年懂得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知道什么行为是社会提倡和法律允许的,什么行为是法律禁止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的,做到知法、懂法和遵纪守法。

4.自身预防。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应该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措施。尽管他们还处于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的阶段,但对于真善美与假恶丑还是有一定的分辨能力的。我们应当培养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当然,这需要适当地与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相结合,才能产生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全社会的责任。

下载论渎职犯罪的心理成因及防范措施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渎职犯罪的心理成因及防范措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我国金融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措施

    浅析我国金融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措施摘要:金融风险是一定量金融资产在未来时期内预期收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可以分为市场风险、制度风险、机构风险等。要防范金融风......

    浅析我国金融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措施 - 副本

    浅析我国金融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措施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金融资本的全球化是继农业革命、产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革命性的变革。我国金融......

    习惯性违章的成因及防范措施

    习惯性违章的成因及防范措施 纵观近年来供电企业所发生的事故,有95%的事故是由于违章违制而发生,而其中,78%的事故又是由于习惯性违章造成,因此说,习惯性违章是酿成供电企业事故......

    浅析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成因及防范措施

    浅析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成因及防范措施 摘要:近年来,我国涉及到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诉讼日益增多,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问题已成为相关各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本文从注册会计师法......

    行政执法部门渎职侵权职务犯罪心理成因及其预防

    行政执法部门渎职侵权职务犯罪心理成因及其预防县政府助理调研员蒋盛海公职人员在从事公务活动中,违反职责,故意或过失地实施严重危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即......

    论银行贷款借新还旧风险的产生成因及防范措施

    论银行贷款借新还旧风险的产生成因及防范措施 摘要:借新还旧是商业银行业务运行中已存在的一种形式,人民银行对开展此项业务有严格的规定。实际操作中,借新还旧有被滥用之势,给......

    企业煤气中毒事故成因有哪些及防范措施

    企业煤气中毒事故成因有哪些及防范措施造成煤气中毒的原因造成煤气中毒,主要是因为违章、作业环境浓度高、设备原因和煤气泄漏,其产生原因概括如下:1.为防风防寒,一些企业紧闭门......

    高层建筑火灾成因及防范措施.修改doc(精选5篇)

    浅谈扣件式钢管脚手架火灾事故成因及防范措施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扣件式钢管脚手架火灾的成因及特点,提出高层建筑脚手架消防的一些消防措施和规划。 关键词:高层建筑脚手架;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