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银川市清真食品管理规定
银川市清真食品管理规定
银川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一条为了尊重回族等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加强对我市清真食品的管理,促进民族团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自治区有关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清真食品,是指按照回族(或有清真食品习惯的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生产、制作的食品。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所有以清真(或“回族”“穆斯林”“伊斯兰”等,下同)名义生产、经营(含加工、储存、销售,下同)食品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第四条本规定由民族宗教行政主管部门和工商行政部门负责实施。
第五条供应回族生产、经营清真食品的牛羊肉必须经阿訇屠宰,并加盖印记;回族可食的其它禽畜,应按本市回族公认的习惯屠宰。
生产、经营清真食品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所采购的肉食应注明来源。
第六条清真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按照以下规定配备回族或者有清真习惯的其他少数民族人员。
(一)一名以上的企业负责人;
(二)采购、保管和主要烹饪人员;
(三)40%以上的制作工人,其中肉食业应当达到75%以上。
生产、经营清真食品的个体工商户必须是回族或者有清真习惯的其他少数民族。
第七条生产、经营清真食品的企业的职工,不得将回族禁忌的食品(或原料)带入生产、经营场所。
第八条生产、经营清真食品的企业要建立健全清真食品的检查制度。
第九条生产、经营清真食品的网点,应与生产、经营回族禁忌的食品网点隔开一定距离,分别经营。
第十条生产、经营清真食品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其库房、容器、生产工具、计量器具、仪器运输车辆及生产经营场地必须专用。
第十一条生产、经营清真食品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必须向民族宗教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清真食品经营许可证。未取得清真食品经营许可证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得办理经营清真食品的营业执照。
无清真食品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不得自行发布或委托广告公司和新闻单位发布清真食品广告。
第十二条生产、经营清真食品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须在生产或经营场所悬挂清真食品经营许可证。
清真食品经营许可证由市民族宗教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作。
清真食品经营许可证不得伪造、转让和借用。
生产经营清真食品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停业或转业时,须向原审发机关交销清真食品经营许可证。
第十三条印刷企业不得为无清真食品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印制标有‘清真’字样的包装物品;印制市伊斯兰教协会监制标签的,须经市伊斯兰教协会同意;印刷企业为清真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印制清真食品专用包装物的,其印制活动应当接受市民族宗教行政主
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四条民族宗教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主管部门对生产、经营清真食品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专门检查。商业、劳动、卫生等部门应积极配合。对违犯本规定的,根据具体情节,并按照各自的职权责令限期改正,并给予警告、罚款、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清
真食品经营许可证的处罚。
处罚细则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五条当事人对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或者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六条民族宗教行政主管部门可聘请回族公民作义务检查员,持《银川市清真食品生产经营检查证》对有关单位或个体户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行政执法人员必须认真履行职责,不得滥用职权、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违者由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各机关、学校、企事业等单位的内部清真食堂原则上也适用本规定。第十九条本规定在施行中的具体问题由银川市民族宗教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第二十条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99年12月3日
第二篇:清真食品制作管理规定
清真食品制作管理规定目的为了保证清真食品的生产加工符合伊斯兰宗教法规,特制订本规定。2 范围
适用于清真食品的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储藏运输等过程。要求
3.1 原料要求
所有清真食品的原料必须符合伊斯兰教规,在食品中不使用猪油、动物油或猪肉、酒精、地下菌等,在采购肉类原料时应有清真产品证明书,否则将作推货出理。不得使用清真食品禁忌原料,具体见“清真食品禁忌一览表”。
3.2 加工场所和工器具要求
3.2.1 清真食品的生产加工应有相对隔离的加工区域,专用的设备和工器具,并有明显的标识。
3.2.2 清真食品专用的工器具不得与非清真食品加工工器具混用,含清真食品禁忌原料特别是猪肉不得进入清真食品加工区。
3.2.3如有不符合教规的食品进入清真食品加工区准备、加工、运输或贮藏,在加工清真食品前必须先以伊斯兰宗教规定的程序进行清洁。
3.3 制作准则
3.3.1符合伊斯兰宗教所规定的食品必须封起来及单独贮存,预防被污染或处理不当。
3.3.2 清真食品包装上应有“清真HALAL”等标识。
3.3.3 清真厨房制作好的餐食应用保鲜膜包装好后或将清真餐食装在专用洁净的密封容器中,再将餐食运送到清真过渡冷库冷藏。
3.3.4冷厨房应在每天上班第一时间先生产清真食品,在制作时该区域应挂上清真标识牌。
3.3.5 综合摆盘组在摆清真餐食前应用保鲜膜铺好操作台,并挂上清真标识牌。
3.3.6 装车发送时清真餐食应用专车运输,避免与非清真餐食混装发送,同时挂上清真标识牌。
3.4 人员要求
3.4.1 清真食品生产加工人员除了必须符合《食品卫生法》中规定的要求外,还必须经过“清真食品制作准则”等有关清真食品制作方法和规定的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从事清真食品的生产和加工。
3.4.2 清真食品加工区的人员在加工过程中不得随意串岗到非清真食品加工区。
3.4.3 生产监督工作由信奉伊斯兰教的员工执行,以确保一切符合规定。4 相关文件
4.1 清真食品禁忌一览表
第三篇:洛阳市清真食品管理规定
洛阳市清真食品管理规定
(1998年8月26日洛阳市人民政府第35号令发布根据2005年7月26日洛阳市人民政府第76号令公布的《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洛阳市清真食品管理规定>的决定》修订)
第一条 为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加强对清真食品的管理,发展民族经济,促进民族团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国务院《城市民族工作条例》、《河南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少数民族,是指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等十个具有传统清真饮食习惯的民族。
本规定所称清真食品,是指按照少数民族生活习惯生产制作的食品。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所有以清真、回族、穆斯林、伊斯兰等名义生产经营清真食品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族行政部门是清真食品管理的主管部门。卫生、商业、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对清真食品进行监督管理。
第五条 生产经营清真食品的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单位法定代表人由少数民族人员担任,其他领导成员中至少有一名少数民族管理干部;
(二)肉食生产单位的少数民族人员占本单位职工总数的比例不得少于40%,其他清真食品生产单位少数民族人员占本单位职工总数的比例不得少于30%;
(三)采购、保管、厨师、配料等岗位,应当有少数民族人员参加或者监督;
(四)原料采购、配置和产品制作、储存、销售等过程,严格按照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操作。
第六条 生产经营清真食品的个体工商户或者私营企业主,本人必须是少数民族。
第七条 凡在清真食品行业从业的人员,不得在生产经营场所携带、食用、寄存少数民族禁忌的食品。
第八条 清真肉食品所需的屠宰厂、点,由民族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第九条 清真肉食所需禽畜,按照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进行屠宰。生产、经销清真肉食应当注明来源,出具证明。
第十条 清真食品的运输车辆、计量器具、储藏容器和加工、出售场地应当保证专用。
第十一条 经营清真食品的摊点,应当与少数民族禁忌食品的摊点分开经营,间隔应当适当或者设明显标志。
商场、商店经营清真食品应当设专柜,由少数民族人员专人负责。严禁清真食品与非清真食品混放。
第十二条 清真食品生产经营实行清真信誉标牌制度。
生产经营清真食品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本规定,到民族行政部门办理清真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清真食品信誉标牌(以下简称清真牌、证)。否则,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予核发营业执照。
清真食品生产经营,必须在其场所醒目处悬挂清真牌、证。禁止将少数民族禁忌的物品带入悬挂清真牌、证的场所。
第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仿制、买卖、出租、转让、借用清真牌、证。
第十四条 非清真食品生产经营不得使用清真字样或者牌、证,不得利用或者变相利用带有明显反映少数民族饮食特点的语言、文字、建筑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第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擅自生产清真食品,严禁生产假冒伪劣清真食品。
第十六条 印制有清真食品字样的包装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由市民族行政部门审核监制。
清真食品的包装必须印有明显的中文清真字样,同时印制的阿拉伯文字要规范,不得涉及与食品无关的内容。
第十七条 清真食品生产经营场所,迁移到发证部门所辖行政区域以外的,须将清真牌、证缴回原审核登记部门,到迁入地重新申请办理。
清真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改变名称、经营场所、法定代表人、经营范围、经营期限或者因其它原因停业、歇业、改业时,须在30日内
到原办理清真牌、证的部门办理变更或者注销手续。办理注销手续的缴回清真牌、证。
清真牌、证遗失、残缺、变形的,应当及时向原发放部门申请补办、更换。
第十八条 清真牌、证实行年审制,由当地民族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每年第一季度为年审期。
第十九条 民族行政部门应当经常对清真食品行业进行检查,也可以聘请义务检查员,对生产经营清真食品的单位和个人实行监督。第二十条 对模范贯彻执行国家民族政策,严格遵守本规定,经济和社会效益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民族行政部门予以表彰奖励。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民族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收缴清真牌、证:
(一)清真肉食品来源不明的;
(二)清真食品器具、场地不专用的;
(三)清真食品与少数民族禁忌食品混合经营的;
(四)生产经营清真食品的包装品不符合规定的;
(五)出租、转让、借用清真牌、证的。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民族行政部门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生产经营假冒伪劣清真食品的;
(二)不具备第五条所规定的条件,限期内不改正的;
(三)生产经营清真食品的个体工商户或者私营企业主本人不是少数民族的;
(四)未经批准,擅自生产经营清真食品的;
(五)伪造、仿制、买卖清真牌、证的;
(六)私自印制、使用带有清真食品字样的包装品的;
(七)改变名称、经营场所、法定代表人、经营范围,逾期不办理变更手续的。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规定其他条款,造成不良后果的,由当地民族行政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权限给予相应处罚。严重违反民族政策,影响严劣,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二十五条 行政执法人员必须认真履行职责,不得滥用职权,违者由其所在单位或者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机关、学校、企业、事业等单位内部清真食堂、清真灶的管理,依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成都市清真食品管理规定(2015年修正)
成都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成都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成都市清真食品管理规定〉的决定》已于2015年2月26日经成都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2015年7月22日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15年9月1日起施行。
特此公告。
成都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5年8月11日
成都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修改《成都市清真食品管理规定》的决定
(2015年2月26日成都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4次会议通过,2015年7月22日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7次会议批准)
成都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对《成都市清真食品管理规定》作如下修改:
一、第二条修改为:“本规定所称清真食品,是指以清真名义并按照回族等食用清真食品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工艺要求生产、经营的食品。”
二、第四条修改为:“市和区(市)县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规定的组织实施;市和区(市)县食药、工商、卫生、农业、质监、价格、公安等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协同实施本规定。”
三、第五条第一项修改为:“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者中至少有一名是食用清真食品的少数民族人员,企业的采购、制作、仓库管理、屠宰等主要岗位的从业人员当中有一定比例的食用清真食品的少数民族人员,个体工商户的业主是食用清真食品的少数民族人员。”
—1—
增加一款,作为该条第二款:“前款第一项规定中的食用清真食品的少数民族从业人员比例,由区(市)县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清真食品产品的性质和生产经营规模具体确定。”
增加一项,作为该条第一款第六项:“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四、第六条修改为:“申请从事清真食品生产、经营的,应当向区(市)县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清真食品登记。”
五、第七条第一款第二项修改为:“工商营业执照和食品生产、食品流通或者餐饮服务许可证复印件,并查验原件。”
第二款修改为:“清真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除提供前款所列材料外,还应当提供拟生产产品的包装、标签、说明书的式样。”
六、第八条修改为:“区(市)县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经营者齐备的申请材料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发给清真食品登记证;对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七、第十二条第二款修改为:“区(市)县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变更申请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办理变更登记;对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增加一款,作为该条第四款:“领取清真食品登记证的生产经营者应当在每年的第一季度内向登记机关书面报送生产经营情况。领取清真食品登记证后,连续一年未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未在规定时间内向登记机关书面报送生产经营情况的,原登记机关应当注销登记证,并予以公告。”
八、第十三条第一款分成三条,修改为:“第十三条 清真食品生产经营者违反本规定第五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区(市)县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吊销清真食品登记证。
“第十四条 未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从事本规定第九条规定行为的,由食药、工商、质监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食品安全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未取得清真食品登记证的食品生产经营者违反本规定第九条规定的,由区(市)县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经营,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对企业处以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体工商户处以五百元以上二千元
—2—
以下的罚款。
“第十五条 清真食品生产经营者违反本规定第十条规定,转让或者出租清真食品登记证的,由区(市)县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吊销清真食品登记证,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对企业处以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体工商户处以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清真食品生产经营者违反本规定第十一条规定的,责令改正,并处以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吊销清真食品登记证。”
删去第十三条第二款。
此外,条文中的“必须”、“应”统一修改为“应当”,并对条文顺序作相应调整。
本修改决定自2015年9月1日起施行。
成都市清真食品管理规定
(2004年8月26日成都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9次会议通过,2004年11月30日四川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2次会议批准;根据2015年2月26日成都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4次会议通过、2015年7月22日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7次会议批准的《关于修改〈成都市清真食品管理规定〉的决定》修正)
第一条 为了规范清真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尊重食用清真食品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保障食用清真食品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维护民族团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清真食品,是指以清真名义并按照回族等食用清真食品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工艺要求生产、经营的食品。
第三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清真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经营者),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四条 市和区(市)县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规定的组织实施;市和区(市)县食药、工商、卫生、农业、质监、价格、公安等行政主管
—3—
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协同实施本规定。
第五条 生产、经营清真食品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者中至少有一名是食用清真食品的少数民族人员,企业的采购、制作、仓库管理、屠宰等主要岗位的从业人员当中有一定比例的食用清真食品的少数民族人员,个体工商户的业主是食用清真食品的少数民族人员;
(二)用于生产、加工清真食品的原辅料或者制成品以及牛、羊等畜禽的屠宰,应当符合食用清真食品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三)用于生产、加工、计量、包装、贮存、运输、销售清真食品的用具、器皿、设备等以及生产、经营场地应当保证专用;
(四)在非专营清真食品的区域内,清真食品的摊位、柜台应当与清真禁忌食品或者物品的摊位、柜台保持适当距离或者设置明显有效的隔离设施;
(五)清真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标签、产品说明书和广告宣传等制作的图案、字样、内容应当符合食用清真食品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前款第一项规定中的食用清真食品的少数民族从业人员比例,由区(市)县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清真食品产品的性质和生产经营规模具体确定。
第六条 申请从事清真食品生产、经营的,应当向区(市)县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清真食品登记。
第七条 申请清真食品登记应当具备本规定第五条规定的条件,并提供下列文件和资料:
(一)清真食品登记申请;
(二)工商营业执照和食品生产、食品流通或者餐饮服务许可证复印件,并查验原件;
(三)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照片、身份证复印件;
(四)食用清真食品的少数民族人员工作岗位及所占比例情况;
(五)清真食品管理制度。
清真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除提供前款所列材料外,还应当提供拟生产产品的包装、标签、说明书的式样。
第八条 区(市)县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经营者齐备的申
—4—
请材料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发给清真食品登记证;对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九条 经营者依法取得清真食品登记证后,方可从事清真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未依法取得清真食品登记证的经营者,不得以清真名义从事生产经营;不得使用有清真字样、都阿或者清真寺图案等具有清真食品含义的产品包装、标签、店堂装饰等。
第十条 清真食品登记证由市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统一制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转让、出租。
第十一条 经营者应当在生产、经营场地醒目位置,悬挂或者放置清真食品登记证。
第十二条 经营者改变名称、生产经营场所、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的,应当在依法办理工商变更登记后三十日内,到原清真食品登记发证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区(市)县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变更申请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办理变更登记;对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经营者被依法注销、吊销营业执照的,由原清真食品登记发证机关注销清真食品登记证。
领取清真食品登记证的生产经营者应当在每年的第一季度内向登记机关书面报送生产经营情况。领取清真食品登记证后,连续一年未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未在规定时间内向登记机关书面报送生产经营情况的,原登记机关应当注销登记证,并予以公告。
第十三条 清真食品生产经营者违反本规定第五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区(市)县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吊销清真食品登记证。
第十四条 未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从事本规定第九条规定行为的,由食药、工商、质监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食品安全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未取得清真食品登记证的食品生产经营者违反本规定第九条规定的,由区(市)县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经营,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对企业处以三
—5—
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体工商户处以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五条 清真食品生产经营者违反本规定第十条规定,转让或者出租清真食品登记证的,由区(市)县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吊销清真食品登记证,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对企业处以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体工商户处以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清真食品生产经营者违反本规定第十一条规定的,责令改正,并处以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吊销清真食品登记证。
第十六条 清真食品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视其情节,由所在单位或者行政监察部门给予批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 本规定自2005年5月1日起施行。
—6—
第五篇:县2008清真食品管理工作总结
**县2008清真食品管理工作总结
根据吐地民宗传发(2009)41号文件《关于总结2008清真食品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为切实保障清真食品的生产供应,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积极推动清真食品产业的发展,依法管理清真食品,县民宗局及时安排专人对2008清真食品管理工作进行梳理、总结,现将2008清真食品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县总人口25.4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2.90万人,汉族0.57万人,清真食堂总数188家,已经领取清真食品标志牌的有99家(其中汉族6家,回族3家),**县没有清真食品生产企业。
二、领导重视,安排到位
我局以贯彻落实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清真食品管理条例》为主线,以做好清真食品管理工作为己任,以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学习了《条例》主要内容。一是成立了民宗局清真食品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民宗局局长担任,副组长由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担任,成员由2名民宗局干部和2名伊协干部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民宗局。建立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人员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二是将《条例》实施工作列入单位重要议事日程,与日常业务工作同安排、同监督、同考核。三是我们将《条例》列入了《2008干部学习计划》中,利用周三、五集中学习时间,组织干部职工对《条例》的主要内容、要点进行系统学习。通过学习,充分调动了全局干部职工参与清真食品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增强了干部职工对清真食品管理的责任感和主动性,牢固树立了“执政为民、依法行政、文明服务” 的思想意识。
三、措施得力、管理全面、成效显著
(一)宣传深入,方法灵活,教育面广。首先,以复印件的形式对《自治区清真食品管理条例》进行复印,发给清真餐饮业业主,共发放148份;其次,将《关于申请、换发清真标志牌的公告》以宣传单的形式发给清真餐饮业业主;第三,2008年
4月7日至8日,县分管领导在**县新闻媒体对做好清真食品标志牌的申领、换发工作进行了电视专题讲座,据了解,全县有85%的群众是通过观看电视获取清真食品管理知识的。
(二)全面摸排,严格程序,逐个注册
为了摸清全县清真餐饮业底数,做到心中有数,去年3月11日民宗局召开了由各乡(镇)政法书记和1名民宗干部参加的清真食品管理工作专题会,针对全县清真餐饮业摸排注册工作进行了工作安排;而后3月12日至26日,县民宗局抽调3名干部,2名伊协干部,在1名副科领导的带队下,组成工作督导组深入各乡(镇)进行指导督查,共登记注册清真食堂总数148家;对需要申领清真标志牌的生产经营清真食品的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按照提出申请、现场查看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清真食品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严格申报清真食品标志牌程序进行注册和发放清真标志牌,至今全县已有9家领取了清真食品标志牌,其中汉族6家,回族3家。
(三)积极参与,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为了切实增强全县清真食品管理工作力度,促进生产经营清真食品的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的合法经营,5月4日,在县分管领导的指示下,召开了由县民宗局牵头,工商、卫生、公安、经贸、质量技术监督、检疫等相关部门参与的联系会议,要求各部门依照各自职责,负责清真食品的监督管理工作,形成积极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四)落实责任,一家一档,规范建档
对已经领取清真标志牌的餐饮业进行一一注册,一家一档,规范建档,档案资料主要包括:《申请书》、《业主本人身份证明》、《**县从事清真食品、餐饮行业业主情况登记表》、《**县清真食品、餐饮行业从业人员(包括工勤人员)情况登记表》、《食品卫生许可证》复印件、《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复印件以及县民宗局与从事清真食品、餐饮行业业主签订的《**县清真餐饮业管理责任书》。
(五)落实检查,限期整改,跟踪复查
一是对清真餐饮业中,有食用清真食品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所占比例偏低的,进一步限期增加食用清真食品的少数民族员工数量;二是要求把好清真食品原材料的进入关口和食品生产安全
质量关;三是对容易引起清真食品“不清真”疑问的场所进行了现场查看,及时消除群众顾虑。特别是重大节日期间,定期不定期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当场发放整改通知书,要求限期进行整改,并进行跟踪复查,对存在问题没有及时整改的,民宗部门进行说服教育,对思想顽固的,民宗局联合卫生、工商、公安等相关部门进行联合治理。以检查促安全,以安全保合法。
(六)建立联络信息员,确保信息畅通
民宗局牵头,工商、卫生、公安、经贸、质量技术监督、检疫等相关部门建立了信息联络员,确保各单位之间经常沟通,经常联系,互通情况,确保清真食品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七)严格按照标准收费
根据新财非税(2007)26号文件《关于清真标志牌工本费收入分成问题的通知》要求,严格收费标准,我县从地区民宗委领取标志牌16个,共收取清真标志牌费用880元,费用已经上缴地区民宗委。
四、存在问题
(一)个别少数民族清真餐饮业业主对清真食品管理工作认识不够,认为我们本身就是穆斯林群众,办不办理清真标志牌没关系;
(二)自我学习意识观念淡薄,在举办培训班时,生产经营清真食品的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认为学习是消耗时间,安排其他人员参加学习,自己不够主动。
五、建议
建议地区对经营清真食品的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加大培训力度,每年开展1——2次集中培训,给各县(市)经营清真食品的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创造一个相互交流经验的思想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