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转发广州市公安消防局关于开展全市消防安全重点单位...
转发广州市公安消防局《关于开展全市消防安全重点单位责任人、管理人培训》的通知
区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
现将广州市公安消防局《关于开展全市消防安全重点单位责任人、管理人培训班的通知》转发给你们,请各单位按照通知的要求执行。
具体报名事宜请与市消防局防火监督处宣传站梁忆才联系,办公电话:38766195。
附件:市公安消防局《关于开展全市消防安全重点单位责任人、管理人培训班的通知》
二〇一〇年三月二十五日
—1—
附件:
广 州 市 公 安 消 防 局
关于开展全市消防安全重点单位 责任人、管理人培训班的通知
各区、县级市公安(分)局交通(治安)防火大队,消防大队,地铁、水上分局治安防火大队,白云山治安交通防火大队: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紧紧围绕确保社会面火灾形势稳定、创“平安亚运”的总目标,全面提高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和管理人的消防安全意识,增强各单位抵御火灾事故的能力,有效预防和遏制重特大火灾事故尤其是群死群伤火灾事故,全力确保广州亚运消防安全。我局决定从2010年4月1日起对全市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或消防安全管理人进行培训。
一、培训对象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法人代表)、消防安全管理人。
二、培训地点
1、从化市温泉镇碧泉大酒店(地址:温泉东路73号,电话:
020-87838938,87830922)。
2、广东奥林匹克大酒店(地址:天河区东圃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北A4门,电话:020-82169999-8108)。
3、广州市公安局民警培训中心(地址:番禺区大石镇南大公路130号,电话:020-61946688)
三、培训教材和授课内容
主要培训上述人员的法律职责和消防管理等内容,以消防法律法规、《消防安全、全民必学》消防教育影视片、《消防基础知识》等教材为主。
四、收费标准
培训费200元(含教材、文具、器材消耗、证书费用);食宿费自理(住两晚,五个正餐,两个早餐)。
标准:
1、从化市温泉镇碧泉大酒店:宿费400元/人,餐费380元/人。
2、广东奥林匹克大酒店:宿费400元/人,餐费380元/人。
3、广州市公安局民警培训中心:宿费400元/人,餐费380元/人。
五、培训时间
从2010年4月1日开始,分期分班对上述人员进行培训,每期培训时间为两天半。
六、工作要求
(一)各区(县级市)公安消防机构接此通知后要高度重视此次培训工作,迅速成立消防培训工作领导机构,指定一名大队领导和一名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本辖区内消防培训组织工作。
(二)各区(县级市)公安消防机构要将此通知迅速转发至
各重点单位。对本辖区内各消防案重点单位进行一次全面的排查摸底,对每个单位的培训人员做好登记,并认真组织安排相关人员参加培训。
(三)各区(县级市)公安消防机构4月份重新调整后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也要参加此次培训。
(四)亚运会场馆、接待酒店、定点医院消防安全责任人(法人代表)、消防安全管理人、消防安保团队副经理的消防培训另行通知。
(五)参加培训人员必须按时报到,不得无故缺席,并准备个人小一寸彩色照片一张。
(六)如带支票前往的人员请将食宿费、培训费分别开具,食宿费由从化市碧泉大酒店有限责任公司、广东奥体大酒店有限公司、广州市公安局民警培训中心收取,培训费由广州市公安消防支队收取。
(七)各单位应提前部署,严格按照任务分工表开展培训组织工作(详细见附件)。培训名单于3月25日前报市消防局防火监督处宣传站梁忆才邮箱,办公电话:38766195。
附件: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任务分工表
广州市公安消防局 二〇一〇年三月十八日
附件:
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任务分工表
第二篇: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公安消防局关于开展“三小”场所和公
【发布单位】广州市
【发布文号】穗府办[2004]23号 【发布日期】2004-04-08 【生效日期】2004-04-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广州市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公安消防局关于开展“三小”场所和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
治理实施方案的通知
(穗府办[2004]23号)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各单位:
市公安消防局《关于开展“三小”场所和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治理的实施方案》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四年四月八日
关于开展“三小”场所和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治理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三小”场所暨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工作会议和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公安厅<关于开展“三小”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治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粤办明电[2004]75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决定从2004年4月至8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三小”场所和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实施方案如下:
一、专项治理的范围
(一)“三小”场所治理范围。
1.小档口:具有销售、服务性质的小商店、营业性小餐馆、小饭店、小吃店、汽车摩托车修理店、洗衣店、电器维修店等;
2.小作坊:设置在民用住宅内具有加工、生产、制造性质的小作坊;
3.小娱乐场所:具有休闲、娱乐功能的酒吧、茶艺馆、沐足屋、棋牌室(含麻将房)、桌球室、美容美发店(院)等。
(二)公众聚集场所治理范围。
1.影剧院、夜总会、录像厅、歌舞厅、卡拉0K厅、游乐厅、保龄球馆、桑拿浴室等公共娱乐场所;
2.客房数在50间以上的宾馆、旅店、饭店和餐位超过200座的营业性餐厅; 3.总建筑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的商场、超市和室内市场;
4.礼堂、大型展览馆、图书馆和20层以上的写字楼;
5.摄影棚、演播室;
6.大专院校、中小学校、托儿所、幼儿园;
7.医院;
8.旅游景点和文物古建筑。
二、专项治理的内容
(一)“三小”场所治理内容。
1.不在“三小”场所内住人(须留守值班的不超过1人);
2.不违规用火、用电、用气和用油;
3.不锁闭、封堵、占用安全通道和出口;
4.确因需要设置的厨房采用实体砖墙与其它场所进行防火分隔;
5.按国家消防技术标准要求配置灭火器材;
6.在有人值班的场所应设置逃生出口。
(二)公众聚集场所治理内容。
公众聚集场所的治理以消防安全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为治理重点。具体的内容是:
1.疏散通道、楼梯、安全出口、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的设置应符合消防技术规范要求;
2.消防安全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应保持畅通,不得锁闭、封堵或占用;
3.建筑物的耐火等级、防火分区要符合消防技术规范要求;
4.按消防规范设置消防设施和配备灭火器材,并保持完整有效;
5.按规范要求限制人流量;
6.用火、用电、用油、用气要符合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宾馆、旅馆的客房和商场内不得违规使用明火;
7.商住楼经营部分与住宅部分的安全出口应分开设置;
8.消防安全责任制和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要落实到位;
9.对员工进行消防宣传教育和组织开展灭火演练,提高其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
三、专项治理的措施
(一)凡是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都要列为重大火灾隐患,坚决予以整改;
(二)对建筑物耐火等级或疏散楼梯数量不符合规范要求、随时有可能发生火灾造成群死群伤的场所,要予以停业或改变使用性质;
(三)未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公安机关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或未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注册擅自开业的公共娱乐场所经营单位,要依法予以取缔;
(四)已注册但因审批手续不全或达不到消防规范要求的公共娱乐场所,要责令限期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五)对经整治达不到要求或拒绝整治的通过新闻媒体予以曝光。
四、专项治理的步骤
专项治理工作按照组织发动、调查摸底、自查与整改、验收总结四个阶段进行。
(一)组织发动阶段(4月9日至4月20日):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地实际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并组织本辖区内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和有关单位和部门负责人召开会议,对专项治理工作进行层层动员,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实施,确保治理工作落实。要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大力宣传此次专项治理的范围和内容,为专项治理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调查摸底阶段(4月21日至5月20日):各区、县级市要在2001年以来开展公众聚集场所、人员密集场所和“三小”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治理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摸查,准确掌握公众聚集场所、“三小”场所的基本情况,逐一登记造册。摸查情况请于5月20日前报市公安消防局。
(三)自查与整改阶段(5月21日至7月31日):各区、县级市要认真督促、指导“三小”场所和公众聚集场所,按消防法律法规和国家消防技术标准开展自查自改,采取有效措施,整改火灾隐患。对经整治仍达不到要求的场所要依法处理。
(四)验收总结阶段(8月1日至31日):8月1日至15日,各区、县级市政府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对本地开展“三小”场所、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治理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验收;8月16日至31日,市政府组织对各区、县级市开展专项治理工作情况进行督查。
五、专项治理工作的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地区、各单位要从实践“三个代表”和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把这次专项治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加大宣传教育和示范引导的工作力度,推动专项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要防止走入“重处罚轻教育、重实体轻程序、重结果轻方法”的误区,杜绝简单粗暴的工作作风,做好服务工作。在工作中要充分考虑群众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既要坚持依法办事,也要想方设法解决群众存在的实际困难,避免矛盾激化。
(二)部门联动,加强执法。各地专项治理工作由区(县级市)政府具体负责,各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共同开展。各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行消防安全职责,把专项治理作为加强消防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认真抓好落实。对经整治仍达不到要求的场所,属小档口、小娱乐场所的,由安监、消防、工商、卫生、体育等职能部门依法依规处理;对违章搭建临时建筑和占用、堵塞消防车通道的场所,由建设、城管部门依法进行清理;公安派出所要加强日常监督和抽查;经贸、安监部门要积极会同公安消防部门共同做好专项治理的组织协调工作。通过治理,确保“三小”场所和公众聚集场所消防有设施、逃生有出口、安全有保障。
(三)广泛宣传教育,把握舆论导向。各地的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要积极配合,大力宣传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对专项治理工作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及时进行报道,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从2004年4月至6月,各地要集中开展一次“百日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优势,将专项治理要求向社会公告;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在本部门、本行业内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向群众传授消防知识和技能,增强群众消防安全意识。
(四)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治理成果。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要层层签订责任状,各街、镇要与经营业主签订防火公约,保证防火安全。要坚决克服消防检查走过场、消防措施难落实、消防整改不坚决的现象,吸取多次火灾的沉痛教训,切实贯彻“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的原则,彻底清除火灾隐患,建立长效的消防监督管理机制,巩固专项治理成果。
(五)做好信息反馈。各区、县级市要掌握好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各阶段情况,并形成书面材料,在每个治理阶段结束的前三天报市公安消防局;专项治理的总结材料,请于8月20日前报市公安消防局。
市公安消防局
二○○四年四月二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社会重点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开展“四个能力”工作职责
社会重点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开展“四个能力”工作职责
四个能力的内容:检查和整改火灾隐患能力、扑救初期火灾能力、组织引导人员疏散能力和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培训能力。社会单位开展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是落实单位消防安全主体责任、提升消防安全管理能力、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的治本之策。
一、检查和整改火灾隐患能力
1、社会单位应实行逐级防火检查制度和火灾隐患整改责任制。
2、社会单位应定期组织开展防火检查、防火巡查,及时发现并消除火灾隐患。
3、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应对本单位落实消防安全制度和消防安全管理措施、执行消防安全操作规程等情况,每月至少组织一次防火检查;社会单位内设部门负责人应对本部门落实消防安全制度和消防安全管理措施、执行消防安全操作规程等情况每周至少开展一次防火检查;员工每天班前、班后进行本岗位防火检查,及时发现火灾隐患。
4、社会单位及其内设部门组织开展防火检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a)灭火器材配置及完好情况,室内外消火栓、水泵接合器有无损坏、埋压、遮挡、圈占等影响使用情况;
b)消防设施运行、记录情况;
c)消防车通道、消防水源情况;
d)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是否畅通,有无堵塞、锁闭情况;e)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设置及完好情况;
f)有无违章使用易燃可燃材料装修情况;
g)电气线路是否破损、老化、连接松动,有无私拉乱接电线、违章使用电器等违章用电情况;
h)有无违章用火情况;
i)消防控制室、消防值班室、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人员在岗在位情况;
j)易燃易爆危险品生产、储存、销售单位、场所的工艺装置、紧急事故处理设施是否完好有效,防火、防爆、防雷、防静电措施落实情况;
5、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当进行每日防火巡查,其他单位应对消防安全重点部位每日至少进行一次防火巡查;公众聚集场所在营业期间的防火巡查至少每2小时一次,营业结束时应当对营业现场进行检查,消除遗留火种;公众聚集场所,医院、养老院、寄宿制的学校、托儿所、幼儿园夜间防火巡查应不少于两次。
6、社会单位组织开展防火巡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a)用火、用电有无违章情况;
b)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是否畅通,有无堵塞、锁闭情况;
c)消防器材、消防安全标志完好情况;
d)重点部位人员在岗在位情况;
e)常闭式防火门是否处于关闭状态、防火卷帘下是否堆放物品等情况。
7、员工应履行本岗位消防安全职责,遵守消防安全制度和消防安全操作规程,熟悉本岗位火灾危险性,掌握火灾防范措施,进行防火检查,及时发现本岗位的火灾隐患。
8、员工班前、班后防火检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a)用火、用电有无违章情况;
b)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是否畅通,有无堵塞、锁闭情况;c)消防器材、消防安全标志完好情况;
d)场所有无遗留火种。
9、社会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对火灾隐患整改负总责,消防安全管理人和消防工作归口管理职能部门具体负责组织火灾隐患整改工作,消防安全管理人、有关部门、员工应当认真履行火灾隐患整改责任。
10、发现的火灾隐患应当立即改正;对不能立即改正的,发现人应当向消防工作归口管理职能部门或消防安全管理人报告,按程序整改并做好记录。
11、消防工作归口管理职能部门或消防安全管理人接到火灾隐患报告后,应当立即组织核查。研究制定整改方案,确定整改措施、整改期限、整改责任人和部门,报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审批。社会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应当督促落实火灾隐患整改措施,为整改火灾隐患提供经费和组织保障。
12、火灾隐患整改责任人和部门应当按照整改方案要求,落实整改措施,并加强整改期间的安全防范,确保消防安全。
13、火灾隐患整改完毕后,消防安全管理人应当组织验收,并将验收结果报告消防安全责任人。
14、对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责令改正的火灾隐患,应当立即着手整改,并将整改情况报告公安机关消防机构。
二、扑救初期火灾能力
1、社会单位员工应当熟悉或掌握下列内容:
a)本单位的消防设施、器材;
b)灭火器、消火栓等消防器材、设施的使用方法;
c)初期火灾的处置程序和扑救初期火灾基本方法;
d)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
2、社会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应当熟悉本单位灭火力量和扑救初期火灾的组织指挥程序。
3、员工发现火灾应当立即呼救,起火部位现场员工应当于1 min内形成灭火第一战斗力量,在第一时间内采取如下措施:
a)灭火器材、设施附近的员工利用现场灭火器、消火栓等器材、设施灭火;
b)电话或火灾报警按钮附近的员工打“119”电话报警、报告消防控制室或单位值班人员;
c)安全出口或通道附近的员工负责引导人员疏散。
4、火灾确认后,单位应当于3 分钟内形成灭火第二战斗力量,及时采取如下措施:
a)通讯联络组按照灭火和应急预案要求通知预案涉及的员工赶赴火场,向消防队报警,向火场指挥员报告火灾情况,将火场指挥员的指令下达有关员工;
b)灭火行动组根据火灾情况利用本单位的消防器材、设施扑救火灾;
c)疏散引导组按分工组织引导现场人员疏散;
d)安全救护组负责协助抢救、护送受伤人员;
e)现场警戒组阻止无关人员进入火场,维持火场秩序。
5、消防控制室值班操作人员应当经过专业培训合格,持证上岗,正确、熟练操作本单位的自动消防设施。
6、消防控制室应当悬挂《消防控制室管理制度》、《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职责》、《火灾接警处警程序》、《消防控制室管理应急程序》和自动消防设施检测登记表。
7、社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配备消防设施、器材。高级旅馆、建筑面积大于500㎡的公共娱乐场所和建筑面积大于10000㎡的其他公众聚集场所宜配备细水雾灭火装置、逃生面罩等灭火、逃生器材。
三、组织引导人员疏散逃生能力
1、社会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和员工应当熟悉本单位疏散逃生路线以及引导人员疏散程序,掌握避难逃生设施使用方法,具备火场自救逃生的基本技能。
2、火灾发生后,员工应当迅速判明危险地点和安全地点,立即按照疏散逃生的基本要领和方法组织引导疏散逃生。
3、人员密集场所员工在火灾发生时应当通过喊话、广播等方式稳定火场人员情绪,消除恐慌心理,积极引导群众采取正确的逃生方法,向安全出口、疏散楼梯、避难层(间)、楼顶等安全地点疏散逃生,并防止拥堵踩踏。
4、发生火灾时,应当按照以下顺序通知人员疏散:
a)二层及以上的楼房发生火灾,应先通知着火层及其相邻的上下层;
b)首层发生火灾,应先通知本层、二层及地下各层;
c)地下室发生火灾,应先通知地下各层及首层;
d)婴幼儿和老、弱、病、残人员应当优先疏散。
5、单位应当根据自身特点设置以下消防安全标志或图示:a)在醒目位置设置一张单位总平面图;
b)每个楼层或房间设置一张疏散指示图;
c)每个消防设施器材设置一个使用方法标牌;
d)每个安全出口设置一个安全出口标志;
e)疏散走道每20 m设置一个疏散指示标志;
f)消防车通道每50 m设置一处提示性标牌;
g)每个危险场所或部位设置一个警示性标牌。
6、人员密集场所应在主要出入口设置“消防安全责任告知书”和“消防安全承诺书”,在显著位置和每个楼层提示场所的火灾危险性,安全出口、疏散通道位置及逃生路线,消防器材的位置和使用方法。
四、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培训能力
1、社会单位应当确定专兼职消防宣传教育培训人员。消防宣传教育培训人员应当经过专业培训,具备宣传教育培训能力。
2、单位应当购置或制作书籍、报刊、杂志等消防宣传教育培训资料,悬挂或张贴消防宣传标语,利用展板、专栏、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培训。
3、员工上岗、转岗前,应经过岗前消防安全培训合格;在岗人员每半年进行一次消防安全教育培训。
4、社会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和员工通过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应掌握以下内容:
a)消防法律法规、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等;b)本单位、本岗位的火灾危险性和防火措施;
c)消防设施、灭火器材的性能、使用方法和操作规程;
d)报火警、扑救初期火灾、应急疏散和自救逃生的知识、技能;e)本单位安全疏散路线,引导人员疏散的程序和方法;f)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内容、操作程序;
g)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需要的其他内容。
第四篇:社会重点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开展“四个能力”工作职责
公司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开展“四个能力”
工作职责
灾能力、组织引导人员疏散能力和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培训能力。社会单位开展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是落实单位消防安全主体责任、提升消防安全管理能力、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的治本之策。
一、检查和整改火灾隐患能力
1、实行逐级防火检查制度和火灾隐患整改责任制。
2、定期组织开展防火检查、防火巡查,及时发现并消除火灾隐患。
3、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对本公司落实消防安全制度和消防安全管理措施、执行消防安全操作规程等情况,每月至少组织一次防火检查;部门负责人应对本部门落实消防安全制度和消防安全管理措施、执行消防安全操作规程等情况每周至少开展一次防火检查;员工每天班前、班后进行本岗位防火检查,及时发现火灾隐患。
4、公司及其防火部门组织开展防火检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a)
灭火器材配置及完好情况,室内外消火栓、水泵接合器有无损坏、埋压、遮挡、圈占等影响使用情况;
b)
消防设施运行、记录情况;
c)
消防车通道、消防水源情况; d)
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是否畅通,有无堵塞、锁闭情况;
e)
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设置及完好情况;
f)
有无违章使用易燃可燃材料装修情况;
g)
电气线路是否破损、老化、连接松动,有无私拉乱接电线、违章使用电器等违章用电情况;
h)
有无违章用火情况;
i)
消防控制室、消防值班室、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人员在岗在位情况;
j)
易燃易爆危险品生产、储存、销售、场所的工艺装置、紧急事故处理设施是否完好有效,防火、防爆、防雷、防静电措施落实情况;
5、公司应当进行每日防火巡查。
6、组织开展防火巡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a)
用火、用电有无违章情况;
b)
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是否畅通,有无堵塞、锁闭情况;
c)
消防器材、消防安全标志完好情况;
d)
重点部位人员在岗在位情况;
e)
常闭式防火门是否处于关闭状态、防火卷帘下是否堆放物品等情况。
7、员工应履行本岗位消防安全职责,遵守消防安全制度和消防安全操作规程,熟悉本岗位火灾危险性,掌握火灾防范措施,进行防火检查,及时发现本岗位的火灾隐患。
8、员工班前、班后防火检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a)
用火、用电有无违章情况;
b)
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是否畅通,有无堵塞、锁闭情况;
c)
消防器材、消防安全标志完好情况;
d)
场所有无遗留火种。
9、公司消防安全责任人对火灾隐患整改负总责,消防安全管理人和消防工作归口管理职能部门具体负责组织火灾隐患整改工作,消防安全管理人、有关部门、员工应当认真履行火灾隐患整改责任。
10、发现的火灾隐患应当立即改正;对不能立即改正的,发现人应当向消防工作归口管理职能部门或消防安全管理人报告,按程序整改并做好记录。
11、消防工作归口管理职能部门或消防安全管理人接到火灾隐患报告后,应当立即组织核查。研究制定整改方案,确定整改措施、整改期限、整改责任人和部门,报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审批。社会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应当督促落实火灾隐患整改措施,为整改火灾隐患提供经费和组织保障。
12、火灾隐患整改责任人和部门应当按照整改方案要求,落实整改措施,并加强整改期间的安全防范,确保消防安全。
13、火灾隐患整改完毕后,消防安全管理人应当组织验收,并将验收结果报告消防安全责任人。
14、对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责令改正的火灾隐患,应当立即着手整改,并将整改情况报告公安机关消防机构。
二、扑救初期火灾能力
1、公司员工应当熟悉或掌握下列内容:
a)
本单位的消防设施、器材;
b)
灭火器、消火栓等消防器材、设施的使用方法;
c)
初期火灾的处置程序和扑救初期火灾基本方法;
d)
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
2、公司消防安全责任人、应当熟悉本单位灭火力量和扑救初期火灾的组织指挥程序。
3、员工发现火灾应当立即呼救,起火部位现场员工应当于1 min内形成灭火第一战斗力量,在第一时间内采取如下措施:
a)
灭火器材、设施附近的员工利用现场灭火器、消火栓等器材、设施灭火;
b)
电话或火灾报警按钮附近的员工打“119”电话报警、报告消防控制室或单位值班人员;
c)
安全出口或通道附近的员工负责引导人员疏散。
4、火灾确认后,单位应当于3 分钟内形成灭火第二战斗力量,及时采取如下措施:
a)
通讯联络组按照灭火和应急预案要求通知预案涉及的员工赶赴火场,向消防队报警,向火场指挥员报告火灾情况,将火场指挥员的指令下达有关员工;
b)
灭火行动组根据火灾情况利用本单位的消防器材、设施扑救火灾;
c)
疏散引导组按分工组织引导现场人员疏散;
d)
安全救护组负责协助抢救、护送受伤人员;
e)
现场警戒组阻止无关人员进入火场,维持火场秩序。
5、消防控制室值班操作人员应当经过专业培训合格,持证上岗,正确、熟练操作本单位的自动消防设施。
6、消防控制室应当悬挂《消防控制室管理制度》、《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职责》、《火灾接警处警程序》、《消防控制室管理应急程序》和自动消防设施检测登记表。
7、公司应当按照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配备消防设施、器材。
三、组织引导人员疏散逃生能力
1、公司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和员工应当熟悉本单位疏散逃生路线以及引导人员疏散程序,掌握避难逃生设施使用方法,具备火场自救逃生的基本技能。
2、火灾发生后,员工应当迅速判明危险地点和安全地点,立即按照疏散逃生的基本要领和方法组织引导疏散逃生。
3、人员密集场所员工在火灾发生时应当通过喊话、广播等方式稳定火场人员情绪,消除恐慌心理,积极引导群众采取正确的逃生方法,向安全出口、疏散楼梯、避难层(间)、楼顶等安全地点疏散逃生,并防止拥堵踩踏。
4、发生火灾时,应当按照以下顺序通知人员疏散: a)
二层及以上的楼房发生火灾,应先通知着火层及其相邻的上下层;
b)
首层发生火灾,应先通知本层、二层及地下各层;
c)
地下室发生火灾,应先通知地下各层及首层;
d)
婴幼儿和老、弱、病、残人员应当优先疏散。
5、单位应当根据自身特点设置以下消防安全标志或图示:
a)
在醒目位置设置一张单位总平面图;
b)
每个楼层或房间设置一张疏散指示图;
c)
每个消防设施器材设置一个使用方法标牌;
d)
每个安全出口设置一个安全出口标志;
e)
疏散走道每20 m设置一个疏散指示标志;
f)
消防车通道每50 m设置一处提示性标牌;
g)
每个危险场所或部位设置一个警示性标牌。
6、人员密集场所应在主要出入口设置“消防安全责任告知书”和“消防安全承诺书”,在显著位置和每个楼层提示场所的火灾危险性,安全出口、疏散通道位置及逃生路线,消防器材的位置和使用方法。
四、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培训能力
1、公司应当确定专兼职消防宣传教育培训人员。消防宣传教育培训人员应当经过专业培训,具备宣传教育培训能力。
2、单位应当购置或制作书籍、报刊、杂志等消防宣传教育培训资料,悬挂或张贴消防宣传标语,利用展板、专栏、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培训。
3、员工上岗、转岗前,应经过岗前消防安全培训合格;在岗人员每半年进行一次消防安全教育培训。
4、公司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和员工通过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应掌握以下内容:
a)
消防法律法规、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等; b)
本单位、本岗位的火灾危险性和防火措施;
c)
消防设施、灭火器材的性能、使用方法和操作规程;
d)
报火警、扑救初期火灾、应急疏散和自救逃生的知识、技能;
e)
本单位安全疏散路线,引导人员疏散的程序和方法;
f)
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内容、操作程序;
g)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需要的其他内容。
第五篇: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11
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11 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的通知 各市(州,长白山管委会)、县(市,双阳区、江源区)国土资源局: 现将《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11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155)及其《2011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实施方案》转发给你们,并提出实施意见如下: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 根据《土地调查条例》(国务院令第518号)和《土地调查条例实施办法》(国土资资部令第45号)规定,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由政府统一领导,国土资源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实施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保持土地调查数据现势性,是准确掌握国土资源家底的重要手段,是强化国土资源管理的内在要求,是更新国土资源“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基础信息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适应国土资源管理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实现国土资源“以图管地”与有效监管的客观需要。因此,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充分认识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认识到工作统筹协调的复杂程度和技术要求的困难程度,树立“调查大家参与、成果大家使用”的思想,加大宣传力度,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为主、有关部门联动”的共同责任制度,以及“地籍牵头、有关科(处)室分工协作、上下互动”的内部工作机制,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加强组织协调,落实分工责任,强化监督检查,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2011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
二、突出重点,统一成果标准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把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与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执行、建设用地征(转)用和供地审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土地例行督查以及批而未用土地核实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确保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成果达到下列标准。未达到标准的,要在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分析报告中专项做出说明,以便省、市及时掌握有关情况。必要时,应专题汇报。
(一)新增建设用地总量,应接近往年批而未用当年实地建设和本年批准本年建设、本年批准未建设、本年未批先建的新增建设用地量的总和。同时,本年批准新增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超过本年批准本年建设、本年批准未建设的新增建设用地量之和,不得超过使用省级和国家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之和。
(二)新增耕地总量,应大于年初下达的计划指标。同时,确保严格落实“占一补一“制度,补充耕地总量应大于建设占用耕地总量。
(三)基本农田总量应大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完成的,应按合法有效的基本农田划区定界资料,调整数据库中基本农田图斑的位置和范围,更新基本农田图层,汇总形成基本农田汇总表。
(四)本年未批先建占地量应符合实际。未建设部分和已建设部分年底前能够恢复耕种,或者已报件、年底前能够审批的,经省厅有关处室认定,可不按本年未批先建认定。
(五)对非建设用途临时占用和受自然灾害影响、人为撂荒,耕作层未破坏的农用地,不进行变更。
三、科学调查,严把成果质量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国家要求的本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主要任务,运用科学调查方法,使用先进技术手段,认真实施,确保成果质量。
(一)全面开展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以国家本下发的遥感监测影像为工作底图,对照2010遥感监测影像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库,除国家已提取的遥感监测图斑外,全面提取疑似变化图斑,制作土地变更调查底图,并逐一进行外业核实,确定地类变化的图斑,查清本行政区域内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和土地利用现状图件。原则上,耕地、建设用地、设施农用地依据本部门有关资料认定属性,其他地类对照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等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认定属性。
(二)全面核实土地权属调查成果。结合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尊重农民集体“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历史,按照“主体平等”的原则,依法确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体,全面核实土地权属调查成果。权属界线和权属性质发生变化的,要提供相应合法依据或者证明文件,并重新签订该段权属界线协议书或者《地籍调查表》。
(三)适当修改二次调查时遗留的问题。发现二次调查成果确认的地类和权属与事实不符的,可以适当修改,并参考《关于建设用地审批应用二次调查成果与事实不符如何处理的意见》(吉国土资籍发[2011]18号)提供相应证据材料和证明材料,同时将相应情况在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中加以记载说明。
(四)全面提交变更依据材料。要按照国家要求,依据有关资料,如实填写《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同时应将有关部署文件、审批文件、立项批复、验收报告、认定说明等依据资料扫描录入数据库,为实现地籍档案标准化管理奠定基础。
(五)妥善运用已有测绘资料。地类变化图斑有解析法测绘资料或者其他高精度测绘资料,且高于1:1万比例尺精度的,转换为“1980西安坐标系”后,可直接采用其成果进行数据库更新;相对位置出现偏移时,可以适当调整位置,保证相对精度可靠。对其他地类变化图斑,采取实地图解勘丈方法进行更新测量的,并保证有检核条件。
(六)统一使用省厅开发的县级农村调查数据库更新软件,采用增量更新的方式更新数据库,上报更新包。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当及时反馈。
四、实事求是,详细统计分析
以县(市、区)为单位,按照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数据统计、分析、汇总要求,运用县级农村调查数据库更新软件汇总功能,逐级汇总内每块图斑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形成汇总成果。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本地实际,做好统计分析,编写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说明特殊情况。
(一)对地类变化的图斑,要逐图斑将有关变化信息记录在《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中,并分别按村、乡、县、市、省,逐级统计汇总2010年当年各类土地数据变化情况和原因,并编写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二)二级地类流量超过10公顷或者一级地类流量超过20公顷的,要认真分析原因,提供充足依据,并在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中详细说明。
(三)对其他农用地、未利用地变为建设用地、耕地变为其他农用地、农用地变更为未利用地,遥感影像地类变化不明显的,应当提供实地照片和相应证明材料,加盖有关部门公章,并装订成册,作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的附件,为地方复核和国家核查做好准备,避免重复劳动和返工。
(四)省厅根据工作需要增加了19项统计汇总表(详见附件),辅助用于统计汇总分析,并相应地修改了软件。请各地广泛应用,并根据使用情况进一步提出意见。
(五)按照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执行、建设用地征(转)用和供地审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土地例行督查以及批而未用土地核实等工作要求,由有关科(处)室对相关内容作出分析,作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
五、各司其职,搞好分工协作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把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作为全局性工作来抓,严格执行内部工作机制,“一把手”负总责,有关分管领导各司其职,组织有关科(处)室及有关事业单位、乡镇所参与,共同做好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省级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由省厅地籍处牵头,规划、耕保、利用、整理、执法监察参加,规划院、信息中心、整理中心、监察总队配合,共同研究解决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重大技术问题,监督工作计划执行,分析核实有关数据,检查验收有关成果。具体分工如下:
(一)地籍科(处)室,负责起草实施意见,组织外业调查和数据库更新工作,实施监督检查指导,编写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二)有关科(处)室,根据自身职能,结合工作需要,负责提供有关图斑土地管理信息,认定图斑属性,审核、分析相应数据成果,并出具书面意见。省厅规划处负责规划计划执行等情况的审查和分析,耕保处负责“批而未用”、建设用地审批、基本农田汇总等情况的审查和分析,整理处负责新增耕地汇总等情况的审查和分析,土地利用处负责土地供应等情况的审查和分析,执法监察处负责违法用地等情况的审查和分析。各处室的审查意见和分析结果,经与有关市县协调一致后,交由地籍处综合汇总。
(三)有关事业单位、乡镇所,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发挥技术优势,做好技术支撑。省厅规划院负责领取和下发遥感监测影像数据、外业调查技术检查指导,参与编写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信息中心负责县级数据更新包质量检查验收和成果上报、省级数据库更新和数据汇总;整理中心、监察总队参与对耕地净减少数量和新增建设用地数量位于前5名的县(市、区)进行实地抽查。
(四)县级数据库更新工作由市(州)局集中统一组织实施,省厅派技术人员现场指导。
(五)财务科(处)室,要依据《土地调查条例》及有关规定,积极协调同级财政,落实变更调查所需经费。
六、超前安排,按时上报成果
(一)2011年11月15日前,省厅规划院完成最新遥感监测影像数据领取和下发工作。
(二)2011年11月15日—12月15日,省厅规划院派人分片包干,以市(州)为单位进行巡回检查指导。
(三)2011年12月20日前,各市县完成县级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将数据更新包提交省厅信息中心接受检查。
(四)2012年1月10日前,完成市级汇总,提交市、县两级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五)2012年1月15日前,省厅信息中心完成县级数据更新包检查和省级数据库更新。
(六)2012年1月20日前,省厅地籍处会同有关处室、信息中心、规划院,完成省级数据汇总,提交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并上报成果。
七、控制质量,严格监督检查
要按照2011国家和省有关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技术要求,全面建立县级自查、市(州)复查和省级验收的三级成果质量检查验收制度,实行“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分级目标责任制。要将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任务完成情况纳入考核目标,坚决制止虚报、瞒报和伪造调查数据的行为,确保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顺利进行。
省厅地籍处联系人:邢国庆
联系电话:0431-88550295,***。遥感监测影像领取负责人:刘彦彤 联系电话:0431-88583680,***。更新数据库质量检查负责人:梁强 联系电话:0431-88550083,***。
附件:1.耕地减少原因汇总表;2.建设占用耕地情况汇总表;3.农业结构调整耕地减少情况汇总表;4.灾毁耕地情况汇总表;5.生态退耕情况汇总表;6.新增耕地来源类型汇总表;7.新增耕地来源地类汇总表;8.土地变更调查基本农田汇总表;9.新增建设用地情况汇总表;10.新增建设用地来源地类汇总表;11.建设用地减少去向地类汇总表;12.土地变更调查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汇总表;13.土地变更调查土地利用现状二级分类面积汇总表;14.历年土地变更调查土地利用现状二级分类面积汇总表;15.土地变更调查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按权属性质 面积汇总表;16.变更调查土地利用现状二级分类按权属性质面积 汇总表;17.18.19.土地变更调查农用地分类面积汇总表;土地变更调查建设用地分类面积汇总表;土地变更调查未利用地分类面积汇总表。二〇一一年十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