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市电信业发展迅速居民通讯消费增加
我市电信业发展迅速居民通讯消费增加
改革开放后,我市的电信业发展加快,人们通讯方式变得更加方便快捷,用于这方面的消费在不断增加,比重逐年上升。据我市500户城市居民家庭抽样调查,2002年人均通讯支出为311.2元,同比增长17.5%;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5.7%,比同期增长0.4个百分点。
一、电信业继续快速发展
近几年来,我市电信业加快改革步伐,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使电信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据有关部门统计,2002年我市通信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固定电话局用交换机容量新增33.6万门,达到281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243.5万户。2002年电信业务收入完成39.6亿元,同比增长10.6%。其中国内长途收入完成3.9亿元;本地网通收入完成13.9亿元;移动通信收入完成15.5亿元;数据通信收入完成1.8亿元。
二、通讯成为居民消费的热点
进入信息时代,方便、快捷、准确的电信通讯已成为人们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居民用于通信方面的消费明显增加。其消费特点如下:
1、移动电话普及加快。移动电话由于具备了现代文化要求的流行性,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为方便用户,移动、网通和联通公司根据不同收入水平和不同话务量的群体,相继推出无基础费、话费套餐、交话费送手机和加分增话费等电信消费业务,激发了人们的消费热情,现在持一机用多卡的已不是少数。各手机厂家生产的手机产品为适应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样式不断更新,时尚手机受到年轻人和中年人的普遍青睐,更换手机成了人们的见面话题。为给消费者更多的优惠,联通公司推出了CDMA交话费送手机、网通公司推出固定电话移动使用的“小灵通”,移动公司推出了亲情号码低收费等多种优惠措施,这些给移动电信市场注入了活力,推动了移动电话的普及。据调查,2002年我市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为49.0部,普及率接近五成,同比增长2.3倍。按收入由高到低等距五分组计算,其移动电话每百户拥有量分别为77.8、57.9、54.9、39.1和15.6。
2、固定电话已普及。改革开放前,家庭拥有一部固定电话是地位的象征,多数家庭对此只是一种奢望想法。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市场经济以来,电信事业迅猛发展,取消了安装电话的各种限制,初装费也由几千元到现在免初装费并赠送电话机。服务质量也明显提高,由过去的排号等候到现在的服务上门。铁通公司步入固定电话市场,以优惠价格吸引了部分消费者,为固定电话市场再添活力,促进固定电话基本普率的进一步提高。据我市500户城市居民家庭抽样调查,2002年居民家庭固定电话基本普及,普及率达到92.2%,同比增加
9.8个百分点。
3、网络通讯更具有吸引力。几年前“上网”是个时髦词汇,进入互联网有一种神秘感。当今网络信息已被人们普遍接受,特别是宽带上网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家用电脑进入寻常百姓家,调查表明,我市居民家庭电脑拥有量每百户已达19.25台。各地网吧的兴起,也为暂时不具备购买电脑条件的群体提供了方便,上网聊天,发电子邮件为人们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的通讯、交友和收集资料的工具。互联网成为新生代信息传播的媒体。
4、低收户通讯支出增幅较高。过去通信消费是发展型消费,在没有普及之前,高收入阶层
是“领头羊”,拥有固定电话、传呼、手机都曾是身份的象征。电信业发展到今天,服务对象已经大众化,费用也已降到普通百姓能承受的程度,为低收入家庭进入通信领域开了绿灯。据我市500户居民家庭抽样调查,按收入由高到底等距五分组计算,2002年人均年用于通信消费支出依次为638.4、357.4、266.9、212.3元和139.6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24.6%、25.3%、3.0%、9.5%和23.7%,虽然低收入家庭通信消费支出最低,但同比增幅接近高收入家庭,电话已经是普通百姓家庭的必备品,通信消费已成为生存型消费。
三、问题与建议
1、电信市场恶性竞争出现无序状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受利益驱动电信市场中存在一些不正当竞争现象,如擅自改变资费标准,电信卡、上网卡销售随意打折,低价倾销,使消费者无章可循,给国家也造成一定损失。建议主管部门应强化对电信行业市场的管理力度,保持正常的市场秩序。
2、有关部门应强化打假力度。电信运营网络终端设备,如手机、电话机等,国家实行统一的进网许可证和进网标志,但由于其品牌和种类繁多,给投机商提供了方便。他们伪造进网许可证和进网标志,致使水货和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使消费者受到损失,也损害了电信企业和用户的合法权益。在3.15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建议有关部门对电信市场加以整顿和清理,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
签发:张怀东 核稿:刘大可 撰稿:刘文军
第二篇:大学生通讯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通讯资费情况调查报告
如今,关注大学生通讯消费情况,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异向,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财商”,控制大学生的支出,已成为我们大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对此,2010年12月8日我们小组围绕大学生在校期间的通讯资费情况展开调查。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每月的通讯状况。从总体来说,大部分同学都使用中移动。65%的同学都是用移动,30%的同学使用电信,5%的同学使用联通。
二、专门调查部分
(一)发短信情况
据调查,70%的同学在发短信的数量上,平均每月要发200条以上,20%的同学在发短信的数量上,平均每月要发200到100条之间,而,只有10%的同学平均每个月的发短息数量低于100条。
(二)通话情况
据调查,75%的同学每月通话时间高于250小时,20%的同学每月通话时间在200—100小时内,仅有5%的同学每月通话时间低于100小时。
(三)宽带、无线的使用情况
据调查,移动所提供的25元套餐中,有50小时的免费无线上网,在科院中,90%的同学都使用这个套餐,为移动带来了很大的利润。而,电信所提供的宽带上网,有85%的同学使用。其中,有45%的同学是既用移动的无线又用电信的宽带。
(四)信函的使用率
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根据调查,只有3%的同学以信函的方式与外界沟通。
(五)原因分析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在通讯消费上支出的很多。大部分同学未理性消费。并且,中国移动公司针对不同消费者的需要在各地推出各种不同的业务,并及时调整资费,这些新的业务方便了消费者的生活,而且,资费价格在消费者认为的合理范围内,他们就会接受。
三、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1、储蓄观念淡薄,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强
“财商与你挣的钱的多少没关系,它是测试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调查中,很多同学对“财商”这一词表示陌生,大部分同学也坦诚自己每月在通讯上的消费超出自己原本的计划费用。所以,当前大学生的财商意识需要培养和加强。
2、通讯消费上存在乱花现象
关于每个月的通讯费用情况,有多数人在消费时,花在了不该花的地方。
四、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良好的消费观念和行为的建议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栋梁,引导大学生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过高消费等不良消费风气。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我们希望老师在思想理论教学中,使用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摆脱理论教学之空洞,我们认为老师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研究我们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从中发现并从中解决问题,帮助我们养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也就是一个人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3、大学生的良好消费风气应该成为良好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的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门。高校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为人处事的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
第三篇:居民饮料消费调查报告
居民饮料消费调查报告
在生活中,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居民饮料消费调查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居民饮料消费调查报告1
报告名称:
京沪两地居民饮料消费调查调查
地点:
北京、上海
调查方法:
入户访问
调查时间:
XX年
样本量:
1036
被访者:
城市居民
调查机构:
零点市场研究公司
报告来源:
中国经营报
报告内容: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料消费开始成为居民消费的一个热点。目前的饮料消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品种不断翻新,品牌不断涌现,饮料消费市场成为典型的买方市场,人们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大。
前一段时间,零点调查与分析公司进行了一次饮料消费调查。调查主要在北京、上海两大城市进行,两城市成功样本均为518个,共1036个。
碳酸饮料当家
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购买饮料时在类型选择方面存在着地区、性别、年龄上的差异。但相同的是,北京人和上海人均将碳酸类饮料作为饮料的首选,而且上海人对碳酸饮料的偏好表现得更加明显,比例比北京高出近10个百分点,北京、上海分别为39.9%和49%。两地次选饮品均为矿泉水和纯净水;对于纯果汁饮料,北京人显然比上海人有更浓厚的兴趣,比例分别为5.5%和1.7%。
从性别角度看,喜欢碳酸饮料、奶类饮料以及茶饮料的女性比别性多,而喜欢矿泉水和纯净水的男性比女性多。从年龄上看,喜欢碳酸类饮料的人的比例随年龄的上升而下降,60岁以上的人对茶饮料的兴趣比其他年龄段的人多。
品牌认知度各异
第一类:碳酸饮料
在北京,可口可乐独领风骚,高居综合提及率排名榜首,为85.9%;雪碧位居第二,综合提及率为41.7%;而芬达、健力宝、百事可乐、美年达的综合提及率分别为:19.8%、15.6%、13.5%、12.0%。
与北京人不同的是,上海人似乎并没有特别偏受哪一种饮料,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雪碧三分天下,共执牛耳,综合提及率分别为:71.4%、64.3%、55.6%;另外,七喜、美年达、芬达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第二类:矿泉水、纯净水
在北京,乐百氏、娃哈哈位居前茅。综合提及率分别为:61.5%、51.3%;可赛牌也有一定的认知度;另外,崂山、九龙山、获特满、天赐庄、农夫山泉也为一部分北京人所了解。
大上海,农夫山泉、正广和、碧纯三分天下,综合提及率分别为:57.3%、53.5%、41.3%;获特满有一定的知名度;娃哈哈、乐百氏、屈臣仅为一小部分人知晓。可以看出,北京和上海的矿泉水、纯净水市场几乎被完全不同的品牌所瓜分,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第三类:纯正果汁
在北京,汇源果汁的认知度排名第一,综合提及率为48.0%,都乐居第二,为20.0%,大湖、华旗、福运全、茹梦紧随其后,为:8%、8%、4%、4%。
在上海,都乐的认知度排名第一,综合提及率为62.5%,大湖、三得利并列第二,为25%,汇源为4%。
第四类:果味饮料
在北京,统一品牌有一定的认知度,为5.9%,其它品牌认知度比较分散。
在上海,佳得乐为第一,综合提及率为26.1%,麒麟居第二,为17.4%,统一居第三,为4.3%。
看来,上海有自己的果味饮料品牌,北京在这方面较为欠缺。
第五类:茶饮料
在北京,统一、康师傅、旭日升、雪人冰茶排在前四位,综合提及率分别为:66.7%、50.0%、11.1%和5.6%。
在上海,排在前两名的是统一和康师傅,综合提及率分别为55%和45%。
第六类:奶类饮料
在北京,卡夫居榜首,综合提及率为30.8%,谁能敌、帕玛拉特并列第二,均为3.8%。
在上海,江明牌一枝独秀,综合提及率为81.8%,可以看出,上海人更青睐本地产品。
与矿泉水、纯净水饮料市场相似,北京和上海奶类饮料的主导品牌也是大相径庭。
品牌美誉度
调查结果还显示,在品牌美誉度方面,可口可乐是近三分之一(32.6%)北京人心目中的最好品牌。
居民饮料消费调查报告2
报告名称:京沪两地居民饮料消费调查
调查地点:北京、上海
调查方法:入户访问
调查时间:20xx年
样本量:1036
被访者:城市居民
调查机构:零点市场研究公司
报告来源:中国经营报
报告内容: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料消费开始成为居民消费的一个热点。目前的饮料消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品种不断翻新,品牌不断涌现,饮料消费市场成为典型的买方市场,人们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大。前一段时间,零点调查与分析公司进行了一次饮料消费调查。调查主要在北京、上海两大城市进行,两城市成功样本均为518个,共1036个。
碳酸饮料当家
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购买饮料时在类型选择方面存在着地区、性别、年龄上的`差异。但相同的是,北京人和上海人均将碳酸类饮料作为饮料的首选,而且上海人对碳酸饮料的偏好表现得更加明显,比例比北京高出近10个百分点,北京、上海分别为39.9%和49%。两地次选饮品均为矿泉水和纯净水;对于纯果汁饮料,北京人显然比上海人有更浓厚的兴趣,比例分别为5.5%和1.7%。从性别角度看,喜欢碳酸饮料、奶类饮料以及茶饮料的女性比别性多,而喜欢矿泉水和纯净水的男性比女性多。从年龄上看,喜欢碳酸类饮料的人的比例随年龄的上升而下降,60岁以上的人对茶饮料的兴趣比其他年龄段的人多。
品牌认知度各异
第一类:碳酸饮料
在北京,可口可乐独领风骚,高居综合提及率排名榜首,为85.9%;雪碧位居第二,综合提及率为41.7%;而芬达、健力宝、百事可乐、美年达的综合提及率分别为:19.8%、15.6%、13.5%、12.0%。与北京人不同的是,上海人似乎并没有特别偏受哪一种饮料,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雪碧三分天下,共执牛耳,综合提及率分别为:71.4%、64.3%、55.6%;另外,七喜、美年达、芬达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第二类:矿泉水、纯净水
在北京,乐百氏、娃哈哈位居前茅。综合提及率分别为:61.5%、51.3%;可赛牌也有一定的认知度;另外,崂山、九龙山、获特满、天赐庄、农夫山泉也为一部分北京人所了解。大上海,农夫山泉、正广和、碧纯三分天下,综合提及率分别为:57.3%、53.5%、41.3%;获特满有一定的知名度;娃哈哈、乐百氏、屈臣仅为一小部分人知晓。可以看出,北京和上海的矿泉水、纯净水市场几乎被完全不同的品牌所瓜分,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第三类:纯正果汁
在北京,汇源果汁的认知度排名第一,综合提及率为48.0%,都乐居第二,为20.0%,大湖、华旗、福运全、茹梦紧随其后,为:8%、8%、4%、4%。在上海,都乐的认知度排名第一,综合提及率为62.5
第四篇:居民文化消费调查报告
居民文化消费的调查报告
一、概述
前言: 文化消费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括专门的精神、理论和其他文化产品的消费。也包括文化消费工具和手段的消费;既包括对文化产品的直接消费,比如电影电视节目、电子游戏软件、书籍、杂志的消费,也包括为了消费文化产品而消费各种物质消费品,如电视机、照相机、影碟机、计算机等,此外也需要各种各样的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展览馆、影剧院等。
调查目的:了解文化消费的历史与内涵,明确其重要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调查形式:图书馆资料收集和互联网新闻整理。
调查时间:2013年2月
二、正文
文化消费的历史与内涵:
文化消费是指对精神文化类产品及精神文化性劳务的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等。文化消费是以物质消费为依托和前提的。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总是受制于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因而文化消费水平能够更直接、更突出地反映出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
这里指的“文化消费”,并不只是一般所言的对文化的消费,或者说仅仅是消费某一样被标示为文化的东西,文化并不是一系列的课题或文本,而是一个不断创造与生成的过程。从经典社会学家有关文化消费的理论人手,可试图表达这样一种观点:文化消费是一个社会行为,永远都受到社会脉络与社会关系的影响,人们在文本与实践的消费中,也在创造文化。因为在文化消费的过程中,进行消费的个体,并不是抽象的单一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消费经验和不同的理解能力,正像马克斯·韦伯所说的:“每个人所看到的都是他自己的心中之物。”因此文化消费决不是文化创造的终结,而仅仅是刚刚开始。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文化并不是先制作好,然后被我们“消费”;文化是我们在日常生活的各种实践中创制出来的,消费也是其中之一。文化消费就是文化的创制。
文化消费的特征与意义:
文化消费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选择文化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精神需要的消费活动。它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所满足的是消费主体的精神需要,使主体感到愉悦、满足;另一方面是满足主体需要的对象主要是精神文化产品或精神文化活动,如美丽的风景和感人的艺术品。但还需要通过接受教育、培训使自身的人力资本增值等,这也正是文化消费非物质一面的体现。
实例分析:
在北京城市学院新闻系读大二的徐乔丹很喜欢看文艺演出,浏览国家大剧院网站时看到《天鹅湖》要上演,毫不犹豫地在网上订了两张票,决定和母亲一同前往。观看演出的过程中,徐乔丹很入迷,时不时用望远镜看演员的表情,当熟悉的旋律响起,她还会随着音乐情不自禁打起拍子。
“经典、高雅、美的享受。”徐乔丹这样形容自己看完《天鹅湖》的感受。在银行工作的母亲在一旁说:“我和女儿每年都会有四五次走进剧场看演出,希望能够借此不断提升文化修养。”而走进剧院看一场演出,已经成为她们庆祝新年的新形式。
——宁夏新闻社2013.1.30电 分析这个案例,我们不难得出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吃顿好饭、买件新衣裳已经不再是人们过年时惟一的期盼。从元旦到农历新年的这段时间,文化产品相较于平时更加丰富,而看看电影、话剧,听听歌剧、交响乐、音乐会,这些文化消费成了新年消费的新风尚。电影票、演出票也成为人们逢年过节馈赠亲友的佳品。
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一张的票价不算便宜,而近年来像徐乔丹母女一样喜欢走进剧场看演出的人渐渐多了。其实不仅仅是过年,文化消费已经悄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道“精致小菜”。
专家预测:
“中国目前的文化消费只有一万亿元,专家认为还有三万亿元的缺口,因此扩大文化消费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说,“我们的市场还处在初级阶段,文化消费的潜力也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但这恰恰是希望之所在。”
存在的问题:
1.文化消费总量较低
有研究显示,当人均GDP1000美元、恩格尔系数44%时,城乡文化消费应占个人消费的18%,总量应该是10900亿元。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修正数据,2001年我国就已达到人均GDP1000美元,但2004年的实际文化消费总量只有3740.5亿元;当人均GDP达到1600美元,恩格尔系数为33%,文化消费应占个人消费20%,消费总量应为20100亿元。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05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700美元,而实际文化消费总量却只有4186亿元。所以,(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称,中国居民的文化消费总量过低,居民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不足1/4。
2.文化消费结构层次较低
从上述文化产业布局看,全国消费格局不平衡。从消费支出结构看,城市居民的学杂费、保育费支出占绝大比重,比例为82.88%,农村的比例为77.48%,文化消费支出较低。从文化消费支出结构看,城市消费书报杂志的比例为16.03%,文娱消费中耐用机电消费品的比例为61.73%,而农村消费书报杂志的比例仅为3.72%,其余的都用来消费耐用机电消费品,从文化消费热点看,非教育性知识文化消费较少,热衷于休闲消遣性、娱乐性、低俗、炫耀摆阔、封建迷信、黄色、暴力、盗版等消费。
解决对策:
1. 引导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念
2. 强化对文化消费的经济调控
3. 加强文化消费的法律建设
4. 合理进行文化消费的行政管理
后记:
每年进入12月,一直到次年的农历新年前后,电影“贺岁档”都是人们最期待的文化盛宴。2013年新年伊始,国产电影《泰囧》的票房宣布超过10亿元。
2012年一场话剧《喜剧的忧伤》再次见证了文化消费的奇迹。开卖仅仅两小时后,12场总票房共504万元的16200张票全数售罄,《喜剧的忧伤》在2012年10月份的第二轮公演成为北京人艺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作品。
记者了解到,国家大剧院成立5年以来,商业演出共售票434.2万张,演出收入约15.1亿元,平均上座率达到81.2%。
从《泰囧》票房过10亿元到《喜剧的忧伤》一票难求,再到国家大剧院商演上座率高达80%以上,都充分表明了我国文化消费市场蕴藏巨大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消费必将成为我国消费市场上更大的亮点。
第五篇:居民饮料消费调查报告
报告名称:京沪两地居民饮料消费调查调查
地点:北京、上海
调查方法:入户访问
调查时间:XX年
样本量:1036
被访者:城市居民
调查机构:零点市场研究公司
报告来源:中国经营报
报告内容: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料消费开始成为居民消费的一个热点。目前的饮料消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品种不断翻新,品牌不断涌现,饮料消费市场成为典型的买方市场,人们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大。
前一段时间,零点调查与分析公司进行了一次饮料消费调查。调查主要在北京、上海两大城市进行,两城市成功样本均为518个,共1036个。
碳酸饮料当家
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购买饮料时在类型选择方面存在着地区、性别、年龄上的差异。但相同的是,北京人和上海人均将碳酸类饮料作为饮料的首选,而且上海人对碳酸饮料的偏好表现得更加明显,比例比北京高出近10个百分点,北京、上海分别为39.9%和49%。两地次选饮品均为矿泉水和纯净水;对于纯果汁饮料,北京人显然比上海人有更浓厚的兴趣,比例分别为5.5%和1.7%。
从性别角度看,喜欢碳酸饮料、奶类饮料以及茶饮料的女性比别性多,而喜欢矿泉水和纯净水的男性比女性多。从年龄上看,喜欢碳酸类饮料的人的比例随年龄的上升而下降,60岁以上的人对茶饮料的兴趣比其他年龄段的人多。
品牌认知度各异
第一类:碳酸饮料
在北京,可口可乐独领风骚,高居综合提及率排名榜首,为85.9%;雪碧位居第二,综合提及率为41.7%;而芬达、健力宝、百事可乐、美年达的综合提及率分别为:19.8%、15.6%、13.5%、12.0%。
与北京人不同的是,上海人似乎并没有特别偏受哪一种饮料,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雪碧三分天下,共执牛耳,综合提及率分别为:71.4%、64.3%、55.6%;另外,七喜、美年达、芬达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第二类:矿泉水、纯净水
在北京,乐百氏、娃哈哈位居前茅。综合提及率分别为:61.5%、51.3%;可赛牌也有一定的认知度;另外,崂山、九龙山、获特满、天赐庄、农夫山泉也为一部分北京人所了解。
大上海,农夫山泉、正广和、碧纯三分天下,综合提及率分别为:57.3%、53.5%、41.3%;获特满有一定的知名度;娃哈哈、乐百氏、屈臣仅为一小部分人知晓。可以看出,北京和上海的矿泉水、纯净水市场几乎被完全不同的品牌所瓜分,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第三类:纯正果汁
在北京,汇源果汁的认知度排名第一,综合提及率为48.0%,都乐居第二,为20.0%,大湖、华旗、福运全、茹梦紧随其后,为:8%、8%、4%、4%。
在上海,都乐的认知度排名第一,综合提及率为62.5%,大湖、三得利并列第二,为25%,汇源为4%。
第四类:果味饮料
在北京,统一品牌有一定的认知度,为5.9%,其它品牌认知度比较分散。
在上海,佳得乐为第一,综合提及率为26.1%,麒麟居第二,为17.4%,统一居第三,为4.3%。
看来,上海有自己的果味饮料品牌,北京在这方面较为欠缺。
第五类:茶饮料
在北京,统一、康师傅、旭日升、雪人冰茶排在前四位,综合提及率分别为:66.7%、50.0%、11.1%和5.6%。
在上海,排在前两名的是统一和康师傅,综合提及率分别为55%和45%。
第六类:奶类饮料
在北京,卡夫居榜首,综合提及率为30.8%,谁能敌、帕玛拉特并列第二,均为3.8%。
在上海,江明牌一枝独秀,综合提及率为81.8%,可以看出,上海人更青睐本地产品。
与矿泉水、纯净水饮料市场相似,北京和上海奶类饮料的主导品牌也是大相径庭。
品牌美誉度
调查结果还显示,在品牌美誉度方面,可口可乐是近三分之一(32.6%)北京人心目中的最好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