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宏观经济管理研究》考试重点
《宏观经济管理研究》考试重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本质是发展。“富民强国”可以概括为“发展与增长,强国、富民、民富优先,提高国际竞争力”。我国已是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一,是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但却是一个消费小国,消费总量却只占世界的百分之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以市场为主体和直接创造财富的主体,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宏观经济运行受内在调节力和外在控制力的制约。政府是按照一定规则建立起来,掌握并实施公共权力的国家机构体系。宏观经济管理主体的政府,是由行政、立法、司法等系统组成的广义政府。衰退阶段的特征是销售疲软;生产缩减,资本投资减少;信用收缩,价格下跌;失业增加。萧条阶段的特征是总需求严重不足;商业萎缩;生产停滞;资本投资稀少;信用收缩;工人失业数量增加幅度大。中国经济长期以来是靠“三驾马车”,即投资、进出口和消费拉动。现在面对经济危机和全球市场的大变,投资、进出口和消费拉动正在减缓,真正依靠的应该是消费,即内需。对于中低收入阶层而言,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的长期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这样消费者潜在的消费能力会迅速增加。前提是增加收入。“十二五”规划的最本质的特点是追求“民富优先“而以前的计划追求的是“国富”。2011年,强调扩大内需,保增长转变为稳增长。加快由“高投入、高排放”向“高效益、低排放”的可持续、低碳化发展模式转变。在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必须相互适应、相互协调。青年失业有三个不利影响:即经济、社会、政治。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积极财政政策正式登台。当年增发长期建设国债1000亿元。此后,连续4年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5100亿元。从而,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获得了明显的效果:
1、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2、提高了居民收入,刺激了消费增长。
3、保持了进出口稳定增长。
4、促进了经济结构优化。
5、建成和开工兴建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2011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中的突出问题是:收入差距明显扩大的现状—呈现全范围多层次的扩大趋势。
1、城乡收入差距居高不下,目前维持在3.3倍左右。
2、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3、不同行业间收入差距逐步扩大,最高达到了15倍之多。
4、高收入群体与最低收入群体间收入差距继续拉大,10%是最高收入户和10%的最低收入人均收入相差20多倍。调节收入分配关系的正确措施是:
1、把蛋糕做大,而且把蛋糕分好。
2、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
3、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
4、打破行业垄断。
5、运用税收手段调节过高收入及监管力度。
6、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使公共财政发挥作用,分享改革成果提高劳动多得的比重。
7、惩治腐败,整顿市场秩序。
8、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兼顾公平,使弱势群体得到生活保障。我国的区域合作战略实际秉承了“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的外交原则。
第二篇:宏观经济管理(2014)
宏观经济管理
1、宏观经济管理:指以中央政府为主的国家各级政府,为了保证整个国民经济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并取得较好的宏观效益,运用一定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对国民经济总体发展变化及其相应的比例关系进行自觉地引导和调控的过程。
2、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1)为弥补“市场缺陷”,有必要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具有自身内在缺陷,如市场机制调节的盲目性、滞后性、短暂性、分化性和市场调节在某些领域的无效性,这就需要通过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弥补市场缺陷。
(2)为维护市场秩序,有必要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优越性的条件之一,就是要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但单靠市场自发调节,并不能确保市场竞争的公平,还容易形成市场垄断和过度投机,破坏公平竞争机制,造成市场秩序混乱。政府通过建立、维护和保障市场经济有序运行和公平竞争的制度规范,进行严格的市场监管,保障市场公平交易。
(3)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必要加强宏观经济管理。(4)为更好的发挥公有制的优越性,有必要加强宏观经济管理。(5)为维护公平分配合国家整体利益,有必要加强宏观经济管理。
3、宏观经济管理目标。(1)经济增长。(2)充分就业。指凡有工作能力并愿意工作的人,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找到适当工作的一种社会状态。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全部就业”和“人人都有工作”。只有非自愿事业才算真正的失业。事业率过高,不仅造成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造成失业者及其家庭生活困难,而且会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控制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目标。(3)稳定物价。(4)国际收支平衡。
4、宏观经济管理职能,指国家政府在管理国民经济中所应担负的职责和发挥的功能。
5、社会总供给。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全社会向市场提供的可供购买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它包括国内生产提供的部分与进口的商品和劳务总量。
6、社会总需求。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全社会通过各种渠道形成的对产品和劳务以货币支付能力的购买力的总和。按社会总需求性质划分,可分为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三部分。
7、社会总供求平衡: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同一计算口径、同一时期内,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协调的一种经济状态。这种状态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
8、社会总供求平衡的意义:(1)、社会总供求平衡是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前提条件。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民经济是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而社会总供求平衡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在这里,社会总供求量上的平衡,则保证了国民经济持续有序运行的可行性和现实可能性,而社会总供求机构上的平衡,则保证了国民经济能按比例、协调健康地发展。
(2)社会总供求平衡是优化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的基础。资源配置合理和经济结构优化,是社会经济效益提高的主要保障,也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在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的条件下,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之间有一个大体平均的利润率,生产要素在各部门间、行业间的流动处于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有利于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及国民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同时,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也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这时,供给的压力和需求的拉力同在,企业为了获得更多利润,会主动地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以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3)社会总供求平衡是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证。在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的条件下,和广大城乡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价基本稳定,就业比较充分,商品供给充裕,服务周到,收入水平稳步增长,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4)社会总供求平衡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条件。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要保证这些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只有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国民经济才能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进而才能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社会、生态、人的全面发展等诸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9、经济波动,指经济总量扩张与收缩的一种经济运动现象。
10、经济周期,指因经济波动而使宏观经济运行呈现出繁荣、衰退、萧条、复苏的周期性运动过程。
11、按经济周期波动性质,一般可分为绝对周期和增长周期。绝对周期指经济总量绝对水平的波动,主要表现为经济衰退中经济总量绝对水平的下降;增长周期指经济总量相对水平的波动,主要表现为经济衰退中,经济总量水平增长的同时经济增长率的下降。
12、宏观经济计划是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发展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方面所作的总体战略部署和安排,其特点有: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
13、宏观经济计划的地位。是国家管理和调节国民经济的基本依据,在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中居中心地位。
(1)宏观经济计划是宏观管理的基本依据。宏观经济计划规定着未来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规定着宏观经济运行的速度、比例和效益等基本走势,一切宏观经济管理活动都要以实现宏观经济计划为主要目标。正是这种计划主导型的宏观管理模式,决定了宏观经济计划是宏观经济管理的起点和归宿。
(2)宏观经济计划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中心环节。从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看,宏观经济计划是宏观决策的具体化,体现着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大局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发展战略、重大方针政策等,决定着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长期规划、产业结构、区域布局、国家投资、国民经济综合平稳等重大经济问题,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中心职能,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居于主导地位,其他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都是要服从宏观计划职能,围绕宏观经济计划的实现而展开。
(3)宏观经济计划是协调各种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的中心。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需要借助一系列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其中包括:计划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这些手段无疑都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但这些手段如何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共同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则必须以宏观经济计划为中心。这是因为宏观经济计划是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依据和宏观经济管理的中心环节,统帅着宏观经济管理中各项重大的经济活动。
14、产业政策。是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一定时期内产业现状及变动趋势,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基础,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素质,从而提高供给总量的增长速度,并使供给结构能够有效地适应需求结构要求的政策手段和措施的总称。
15、产业政策的核心是产业结构的质态升级。产业政策作为落后国家赶超发达国家而出的赶超政策,其核心是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自觉设计和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进而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16、财政政策工具。包括:(1)国家预算。是国家财政收入与支出的计划。(2)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重要形式,是政府组织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3)公债。即国家信用,是国家举借的内、外债的总称,是国家以信用方式筹集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4)购买性支出。是政府利用财政资金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5)转移性支出。即转移支信,是政府把财政资金的一部分无偿地、单方面地转移到社会保障和财政补贴等方面的支出。
17、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在国家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节存款准备金和货币乘数,一调控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手段。
(2)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规定或调整再贴现率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票据种类资格,干预和影响货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及市场利率,以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一种政策手段。
(3)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上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活动调节基础货币,从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手段。
18、紧的货币政策和紧的财政政策。这一政策组合即“双紧”政策,紧的货币政策主要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等收缩信贷支出规模,以及利用公开市场业务减少货币供应量,进而抑制社会总需求;紧的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增加税收、削减财政支出规模和国家信用,以及财政盈余等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扩张。如果需求膨胀,物价持续上涨,一般应采取“双紧”政策。“双紧”搭配方式对经济的影响与“双松”搭配恰好相反,其积极一面,可以有效抑制社会总需求,缓解通过膨胀压力;其消极一面,在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同时,供给也会受到抑制,整个经济有可能陷入萎缩状态。
第三篇:2014宏观经济管理理论考试重点及范围
1、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概括为:解放思想、群众路线、自力更生。
治理能力现代化。
4、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制的根基。
5、市场构成基本要素:企业、市场、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以市场为主体和直接创造财富的主体。这是一国的经济基础,也是一国经济活力源泉;企业是以市场(2)政治制度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3)文化制度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4)社会制度建设与社会体制改革;(5)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2)市场经济机体与生俱来的要件;(3)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4)市场经济体系的控制系统。(1)需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有效约束权力,监督权力,问责权力,提高政府的公信力;(2)需要优化权力结构,使政府需求转向强调供给的变化,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3)兼顾充分就业。
(4)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12、今后财政政策的目标及重点:
目标: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重点:(1)扩大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2)扩大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3)拉动经济增长,调结构,防滞涨;(4)增强政策的灵活性,可持续性;(5)更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6)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
为主体和直接创造财富的主体。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环境包括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法制环境、基础设施、市场秩序,信用体系,自然环境等。
6、在经济生活领域;市场主导下政府的有效9陷进行弥补。
10、“三型社会”: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11、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来首度转向“稳健”,主要目的在于大力回笼市场过剩流动性,逐步消除货币泛滥的危害。
12、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现实格局是:劳动所得过低,资本所得过多,居民收入比重过低,政府收入比重过高。
指要大力发展和不断加强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简答:
1是以人为本,其本质环境、资源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总任务是兴,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即追求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在内的更为全面的现代化。从具体的利益中超脱出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基本职责;(3)需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6、政府采购的原则:
(1)党政机关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应当遵循公开透明、公平竞争、诚实信用的原则。(2)应当依法完整编制采购预算和资产配置标准,合理确定采购需求。(3)严格执行政府采购程序,不得违反规定以任何方式和理由指定或变相指定品牌、型号、产地。(4)应按照采购合同规定的采购需求并组织验收。
(5)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应当逐步建立政府采购结果评价制度,对政府采购的资金节约,政策效能,透明程度及专业华水平进行综合客观评价。
个部门管辖,最大限度地避免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2)核心,转变政府职能,通过做“减法”,整合行政资源,为公众提供便利和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实现“无缝隙服务”,从而让行政管理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
8、十八大所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断扩大;(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取得重大进展。
转变,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2)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3)要积极推进财税、金融、投资体制和资源环境等领域改革。(4)要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1)总量政策的变化。(2)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结合方式的变化。(3)汇率政策的变化,即人民币是升值还是贬值。(4)从强调
13、社会公平的基本要求有哪些?(1)权利公平.(2)规则公平(3)机会公平(4)分配合理(5)社会调剂.少。(2)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低于国际平均水平。(3)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过低存在弊端。一是比重过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制约消费潜力释放;三导致社会结构失衡,社会矛盾激化;四加剧利益矛盾冲突.(4)2020年中等收入群众扩大总目标为6亿人.(5)形成6亿中等收入群众的主要措施:一人口城镇化是中等收入群众倍增的重要载体;二是服务业主导的经济转型为中等收入群众提高就业空间;三是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推动力
15、对外贸易的必要性?
(1)是国际分工发展的必然选择;(2)对外贸易是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3)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必然选择。
16、为什么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大学生就业是我国目前现阶段就业的困境,主要是(1)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2011年,大学生毕业人数630万人,2012年680万人,2013年699万,2014年727万人;(2)我国GDP增长速度放慢了,经济放缓,平稳发展,投资减少,岗位减少,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3)和一般劳动者相比,大学毕业生相对投入的资金较多,特别是农村青年投入大,代价高,如果不能就业,资金收不回,家庭经济受,意味着造成贫困加剧,造成心理负担。(4)各国都重视青年就业,青年就业问题,特别是大学生是青年团体,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社会动员能力的群体,也是容易造成群体性事件的人,如就业低,社会舆论关注,对政府和社会有一定的影响,容易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综上原因,青年就业要做为重点和难点,也希望大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进行就业和创业,回报社会。
第二讲 绪论
1、简述市场经济构成的基本要素。
答:市场经济的构成基本要素:政府、市场、企业。
(1)政府是行政机构,且与经济联系极为密切,是宏观经济的组成部分,又是宏观经济管理的组体。
(2)政府通过制定实施经济政策进行管理。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2、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什么? 答: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第六讲产业政策及产业机构管理
1、简述产业结构的一般规律性。答:在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时,第一产业其次,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是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本质是发展。坚 持以人为本,推进人口均衡发展,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与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人口均衡发展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科学发展中,人口、资源、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有机统一体,只有三者协调(3)政府对市场的主体(企业)进行激励或约束。
3、宏观经济运行受哪二种力的制约。答:受以下二种力制约:
(1)一方面受到市场机制的内在调节力的制约。如供求关系、买卖关系、价格因素、市场监督制度、买卖之间的竞争,买者的购买行为及组织制度等。
(2)还受到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外在控制力的制约。如党和政府制定的方针、政策,经济社会发展方案,国际游戏规则等。第三讲 宏观经济管理系统
1、简述政府采购的原则。答:(1)公开透明原则(2)公平竞争原则(3)公正原则(4)诚实信用原则
2、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有那些?
答:职能有:(1)维护产权制度;(2)维护、整顿、规范市场秩序重建经济信用;(2)提供公共产品,增强基本公共服务的力度,(4)调节社会总供求关系;(5)实施收入再分配职能促进社会财富公平分配。
3、如何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答: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清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壁垒,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市场,深化要素市场改革,促进资源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
第四讲 宏观经济同期波动及其治理
1、简述经济周期的概念
答:概念。经济同期是指宏观经济在增长中的扩张与收缩的交替波动。它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在幼态增长中的出现的扩张—收缩—再扩张的反复的周期性变化。
第五讲 经济发展战略与宏观经济计划
1、为什么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答: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的产值和劳动力比重最大,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比重最小,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第二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比重逐渐上升,并超过第一产业成为最大的产业;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比重上升最快,并先后超过第一、第二产业而成为比比重最大的产业。
2、为什么把重视生态文明上升到战略地位?
答: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第七讲 转型时期中国人口与就业及实业问题研究
1、简述马克思—人口再生产理论与马寅初—新人口论中的人口理论内容。
答:马克思—人口在生产理论:他认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在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必须加以控制。这反映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马寅初—新人口论:我国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在五十年代指出中国人口相对过剩的性质高于“人口压迫生产力”类型。由此提出了解决人口问题的建议:普查人口,节制声誉,宣传避孕。并提出提高人口质量,控制人口数量。
2、简述人口均衡型社会的涵义,为什么要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
答:所谓人口均衡型社会是指社会中实现了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之间的动态平衡,并且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人口均衡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总体要求。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第35条中,明确提出“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新要求,为我国未来人口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按照中央的总体要求,正确把握人口自身发展规律以及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发展的互动关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建立完善与人口相关的各项政策措施,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持续均衡发展,才能实现科学发展。第八讲 财政政策管理
1、党政机关为什么要加强预算编制管理?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答:(1);(2)原则:公开性 可靠性 完整性 统一性和性原则。
2、简述今后财政政策的目标及重点。答:(1)目标: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与发展;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有效发挥财政管理的监督职能。(2)重点:保民生,稳通胀,通过货币政策调节,实现经济的软着陆。第九讲 收入分配管理
1、简述社会公平的基本要求。
答:(1)权利平等;(2)规则平等;(3)机会平等;(4)分配合理;(5)社会调剂。
2、简述我国再分配领域贯彻的原则。答: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积极救助弱势群体,努力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只有中等收入群体扩大,才能加快改变一部分人富裕,一部分贫穷的局面,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大趋势。
3、简述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过低的弊端。答:(1)比重过低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2)制约消费潜力释放。(3)导致社会结构失衡,社会矛盾激化,社会问题危机易发生。(4)加剧利益矛盾冲突。第十讲 对外贸易管理
1、为什么坚持对外开放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
答: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就是需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推动对内对外相互促进。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机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建立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形势。
2、为什么加强进出口贸易管理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必然选择? 答:(1)是国际分工发展的必然选择。(2)对外贸易是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3)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必然选择。
第四篇:2014宏观经济管理复习串讲
一、从市场缺陷看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1、竞争导致垄断
2、不能自动平衡外部效应
3、不能保证公共产品充分供应
4、不能完全保证交易信息对称
5、不能保证财富公平分配
6、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的代价过高
二、宏观管理失效的主要影响因素
1、信息对宏观决策的约束
2、决策者偏好对宏观决策的影响
3、利益集团对宏观决策的干扰
4、宏观政策“时滞”的影响
5、市场主体“合理预期”的影响
三、宏观经济管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宏观管理必须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并为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2、政府的宏观管理必须在一定的法律规范下进行,防止滥用权力。
3、政府宏观管理的政策目标要与公众利益相一致,与公众接受程度相适应。
4、宏观决策必须科学化、民主化。
5、宏观管理必须突出重点,抓主要矛盾。
四、政府体系及其内部协调政府是宏观经济管理主体。
1、政府体系及其结构,政府是一个多部门、多层次纵横交错的复杂的组织体系。
2、政府体系的内部协调政府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决定政府宏观管理的效率。(1)决策机构与执行机构之间的协调;(2)政府各层级之间的协调;(3)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
五、西方经济学对经济周期成因的解释
1.消费不足:以消费不足来解释经济周期,主要是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2.货币因素:主要根据是货币信用的波动。其主要观点是:经济周期是一种纯货币现象,经济高涨与衰退、繁荣与萧条的交替都源于货币因素。3.投资因素:a.货币投资过度论。认为投资过度与经济结构失衡的状态之所以反复出现,其原因就在于货币因素。b.非货币投资过度论。认为经济周期主要产生于资本品生产的变动。4.农业因素:最典型的解释是著名
边际效用学派的代表人物英国的杰文斯提出的“太阳黑子理论”。5.技术创新因素: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创新理论。这种理论主要用技术进步和生产经营中的创新活动来解释经济周期。6.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对于经济周期的分析特点是,强调心理因素对于经济过程的影响力。其实质是一种预期。7.加速原理:认为经济扩张的动力来自于消费而不是投资,经济周期波动的主导因素是消费品需求的变动。
六、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成因 1.农业与经济周期波动。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农业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相当明显。2.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周期波动。在工业化阶段,大规模的投资与经济周期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在经济扩张阶段,投资的急剧扩张带动工业生产的急剧扩张;在经济收缩阶段,投资的减少与生产的下降又紧密关联。3.产业结构与经济周期波动。总量矛盾的深层基础是结构问题,产业结构失衡与调整是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深层原因。4.经济体制、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波动。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也是影响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因素。最典型的是两个三年调整时期,实质是一种政策性的周期波动。5.对外经济关系与经济周期波动。随着我国对外经济依存度的上升,对外经济关系也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而对外依存度越高,经济周期波动受外部因素影响的几率就越大。
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计划管理的必要性
1.计划是管理的基本职能,是资源有效配置的内在要求。生产活动在什么范围内进行,就要求资源在什么范围内进行有效配置。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对旧体制的否定,而不是对管理方式与手段的否定。因而并不否定计划管理本身存在的合理性。3.市场缺陷要求计划管理。4.加强计划管理也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八、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是政府制定的用以规划、干预和引导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各种政策措施。产业政策主要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
1、产业结构政策: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或合理化的政策。产业结构政策的基本功能是:按照产业发展演进的规律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规律:三次产业结构演进规律;重工业化规律;高加工度化规律。
2、产业组织政策:调整产业内部企业间关系的政策为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组织政策的着眼点是解决“马歇尔冲突”(规模经济与垄断的矛盾), 维护有效竞争。产业组织政策由两类相辅相成的政策组成:一类是限制垄断的政策,一类是促进资本集中的政策。
3、产业布局政策:是促进产业的地区分布合理化的政策。
产业布局政策的目标是促进资源在空间上合理配置。
九、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
1、人口因素:人口总量;人口结构;人口质量。
2、资源因素:资源状况-经济发展-就业条件和机会。
3、经济因素:经济规模;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
4、教育因素:教育水平—人口素质—劳动力素质—岗位适应能力—就业水平。
5、科技因素: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资本有机构成-减少用工;科技进步-新型产业-新的就业机会。
6、收入因素
十、我国的就业形势
1、就业压力依然巨大。2012年1月24日国务院颁布的《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在分析“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就业形势时指出:“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就业总量压力继续加大,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供给与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
突出,就业任务更加繁重。”
2、就业工作的两大压力。
(1)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201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631.1万人;2012年为680万人; 2013年为699万人;2014年达到727万人。(2)农村过剩劳动力转移压力:农民工二代甚至三代就业问题。
十一、国民收入分配的原则和格局
1、国民收入分配的原则:(1)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2)兼顾效率与公平;
2、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现实格局及其调整:(1)现实格局:劳动所得过少,资本所得过多;居民收入比重偏低,政府收入比重偏高。(2)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的基本思路: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3、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的着力点:增加国有企业利润上缴;逐步降低宏观税负;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切实维护劳动者收入权益;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十二、居民收入差距问题
收入差距过大已成为社会焦点问题。
1、从基尼系数看:改革开放前,城市为0.16-0.18,农村为0.21-0.24。2000年城乡综合基尼系数为0.412。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1983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1.70:1;2009年为3.33:1,2010年为3.23:1,2011年为3.13:1,2012年为3.10:1,2013年为3.03:1。199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绝对差距为824元;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7917元,绝对差距16648元。
3、地区收入差距:2010年东部地区、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147.2:101.0:100:100.9。2011年上海城镇居民家庭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最高,甘肃最低,前者是后者的2.42倍。2011年上海农村居民家庭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最高,甘肃最低,前者是后者的4.11倍。
4、行业收入差距:1978年我国最高收入行业与最低收入行业人均工资之比为1.38:1。2010年为4.2:1(金融业70146元;农林牧渔业16717元)。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证券业工资水平比全国职工平均工资高6倍左右,收入最高和最低行业差距达11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数据,行业收入差距为15倍。如果把证券业归于金融业一并计算,行业差距仍高达6倍。
5、以历史眼光看待我国收入差距:(1)居民总体收入不断增加;(2)是落后国家加速发展过程中必经阶段;(3)并未导致“两极分化”;(4)我国有能力解决差距问题
十三、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挑战
1、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粗放 在我国出口额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产品不到10%。出口产品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目前我国的出口规模和日本大体相当,但我国每个单位美元能源消耗是日本的10倍,一些优势产品的贸易规模虽大,但获得的相对利益不多。
2、进口贸易缺少定价“话语权”。
3、服务贸易发展滞后。近十多年来,尽管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比较快,但占比仍然低,且长期处于逆差状态。2012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10.16%。
4、针对我国出口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有增无减。据WTO统计,1995-2008年中国遭受反倾销立案677起,占全球反倾销立案的19.75%。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2012年,WTO共受理144起国与国之间的贸易纠纷,其中以中国为主要贸易争端对象国的56起,涉及中国的82起。
十四、我国对外贸易政策走向
1、从单纯鼓励出口向促进平衡贸
易转变,制定和实施国家进口战略。
2、推动外贸增长方式转变,重点是促进制造业升级换代,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特别是承揽服务外包业务。
3、在发展双边贸易的同时,加快推动区域贸易自由化(自由贸易区)。
4、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鼓励企业“走出去”,以对外投资带动出口。
十五、宏观经济管理模式比较的启示
1、宏观管理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但并无统一模式。
2、宏观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3、不同模式的形成与所有制结构、国家历史、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相关
4、不同模式在相互借鉴中调整和完善
第五篇:宏观经济学重点归纳
十二章2.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最终产品是不重复出售、不转卖、不进一步加工的产品。如①消费品,军工品;②库存产品;③进出口产品
4.GNP: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原因:一个国家对外经济往来的开放程度越大,用GDP做测量收入的重要性也越大。
5.GDP缺陷:①由于GDP指标只核算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因此,闲暇增加给人们带来的福利改善难以在GDP指标中反映出来,②国民收入统计中没有包括未通过市场交易的产品和劳务,所以很难准确全面的反映一国经济的实际情况,指标往往是低谷的,③国民收入指标不能反映社会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④国民收入指标无法反映人们从产品和劳务的消费中活动的福利状况⑤由于不同国家产品结构和市场价格的差异,同内国民收入指标难以精确的进行比较,不能精确的反映不同国家竞价发展的实际情况。
6.7GDP核算方法:①支出法:GDP=C+I+G+(X-M)(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②收入法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③生产法:GDP =Σ(某部门总Σ产出-该部门中间消耗)=Σ该部门增加值
8投资分为净投资和重置投资。
9.净投资指为增加资本存量而进行的投资支出,即实际资本的净增加,包括建筑、设备与存货的净增加。净投资的多少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及利率等变化情况。
10.两部门均衡表达式C+I=Y=C+S,I=S
11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
十三:1均衡产出:和总需求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2.3.4.5.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消费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的比率MPC=△c/△y;平均消费倾向APC是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APC=c/y; 边际储蓄倾向MPS是储蓄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MPS=△s/△y;平均储蓄倾向是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APS=s/y
6.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s=y-cc=α+βys=-α+(1-βy)
7.社会消费函数条件:①国民收入的分配,国民收入分配越不均等,社会消费曲线越向下移动②政府税收政策实行个人累进所得税,社会消费曲线会向上移动③公司未分配利润中所占比例,公司未分配利润中所占比例越大,社会消费曲线越向下移动
8.两部门经济中收入决定y=(α+i)/(1-β),可见,知道了消费函数和投资量,就可得均衡的国民收入。
9.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投资乘数的作用必须在经济中存在闲置资源条件下才可发挥。
10.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1/(1-β);税收乘数Kt=-β/(1-β);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β/(1-
β);平衡预算乘数Kb=1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同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十四1.决定投资函数的经济因素有实际利率水平,预期收益率和投资风险等。
2.投资与利率之间的反方向变动关系称为投资函数 i=i(r)=e-dr;e是自发投资,d是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
3.自发投资e越大,投资曲线越向右上方平移
4.影响投资曲线斜率的因素:市场越完善,d越大,曲线越平坦
5.凯恩斯三大心理规律: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随着人们的收入增加,人们的消费增加不会比收入增加得快一些;②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任何一类资本边际效率都随投资需求量的增加而递减;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③流动性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种利率不大可能再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上升而只会跌落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被称为“流动偏好陷阱”或“凯恩斯陷阱”。
67IS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些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称为IS曲线。
8.IS曲线左边为i>s;IS曲线右边i
9.影响IS曲线斜率的决定因素:①d越大,投资对利率越敏感,IS曲线越平坦;②β越大投资或政府支出对国民收入的乘数越大,IS曲线越平坦。影响IS曲线水平移动的决定因素:投资增加,收入增加,减税,政府支出增加都会使曲线向右移动;储蓄增加,本国汇率升值,都会使曲线向左移动。
10.11.LM曲线:指曲线上任一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和供给都是相等的,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
12影响LM曲线斜率的决定因素:①k越大,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度越高,斜率越大;②h越小,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度越低,斜率越大。影响LM曲线水平移动的决定因素:M越大,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价格水平P伤身,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13.LM曲线左边L
14.货币需求:人们处于某种动机而对货币的持有。L=L1+L2=L1(y)+L2(r)=ky-hr
15凯恩斯陷阱:流动性陷阱即凯恩斯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