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洪泽县观光农业发展基本情况总结
洪泽县观光农业发展基本情况总结
洪泽县农业委员会
一、洪泽县观光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由于我县观光农业刚刚起步,发展较为缓慢,到目前为止,全县正在建设农业观光采摘园2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2个。
二、主要经验与做法
(一)领导重视,提前规划。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非常重视观光农业的发展,对能够发展观光农业的现代科技示范园进行超前规划。洪泽县中药材产业园区专门聘请南京农业大学进行规划设计,园区正在建设之中。
(二)举办节日,打造品牌。通过多年的连续举办中华水典暨中国洪泽湖国际大蟹节,使我县观光农业名气增加,在旅游市场上进一步叫响,在品牌建设中抢占先机。努力打造的洪泽旅游品牌,激发了当地潜在的旅游需求,促进观光农业发展。
(三)强化招商引资金,吸引三资开发。随着观光农业快速发展,我县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金工作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三资开发洪泽观光农业。目前,已经招引上海、山东等地客商在洪投资建设生态农庄1个,农业观光采摘园1个,协议建设开心农场项目正在规划建设之中。由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同仁堂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的洪泽县中药材产业园区已经初具规模。
洪泽县休闲观光渔业发展情况总结
随着全县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
断提高,以及地方政府对洪泽湖旅游资源大力开发,为我县休闲观光渔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休闲观光渔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实现了旅游观光、水族观赏、垂钓等休闲活动与现代渔业方式的有机结合。通过优化配置渔业资源,加快一、二、三产的联结,推动渔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为全县实现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基本情况
我县休闲观光渔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指导下,我县休闲观光渔业也随之发展壮大。全县共有垂钓点130多户,其中专业垂钓场4个,结合洪泽湖旅游开发,全县休闲渔业服务设施日趋完善,服务质量有所提高,服务项目内容也日渐丰富。洪泽县水产良种场和洪泽县白马湖特种水产良种场两个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场已成为集旅游、观光、垂钓、餐饮、休闲于一体的活动场所。2009年底,洪泽县水产良种场被淮安市旅游局批准为AA级旅游景区,为我县水产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二、主要措施
(一)改造基础设施,改善休闲渔业生产条件。
近年来,我县采取多项措施推动鱼池标准化改造工程进展,使。对年久失修,塘口淤积严重,进排水渠道不畅等渔业生产安全性低的塘口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标准化改造。一是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给予扶持,今年以来共争取上级项目资金320万元用于渔业基础设施改造,改造标准化鱼池3800多亩;二是县政府出台奖励政策予以奖励,今年县政府在农业、农村工作意见中规定,对用于农业(含渔业)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的,总投资3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与合作经济组织按投资额的10%予以奖励。三是改变原有承包体制,适当延长鱼池承包期限,鼓励养殖户投入资金进行鱼池基础设施改造。2010年全县改造标准化鱼池8000余亩,从而大大提高了我县鱼池标准,为休闲观光渔业可持续发展起到积
极作用。
(二)加强品牌宣传,提高我县观光渔业的美誉度。近年来,我县大力宣传推介洪泽湖大闸蟹,通过“蟹都”建设,开展“蟹王、蟹后”评比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洪泽湖大闸蟹的知名度,促进了我县河蟹养殖业的发展,吸引了各地的眼光,为我县的休闲观光渔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大力招商引资,促进休闲观光渔业发展。
紧紧围绕招商引资、农业旅游等中心工作,突出工作重点,打造绿色生态农业项目,做大做强休闲观光渔业。2009年8月,由福建厦门客商投资的 “张桥渔村”渔业休闲基地正式建成营业,并在2009年以高分通过省级水产良种繁育场验收。一个集休闲垂钓、生态观光、生活体验、餐饮娱乐、苗种繁育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渔村在白马湖边建成,它标志着白马湖渔区休闲渔业、农业旅游、特种水产等五光十色的一颗璀璨明珠悄然升起。
三、存在问题
我县休闲观光渔业业起步较晚,目前发展势头不错,但还存在下列问题:
一是缺少科学规划,档次低。我县现有渔业休闲观光基本上都是在原生产基地上通过改造、改建而成,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类型单
一、布局不尽合理、功能不配套、市场定位不明,开发随意性大。
二是规模小效益低。由于资金投入少,加上用地方面制约,规模小,难成精致渔业,内容不丰富,效益不明显。
三是内部管理不规范,服务水平低。目前休闲观光渔业业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生产、营销工作的人员,对旅游业缺乏管理经验,整体素质偏低。
二〇一〇年九月十六日
第二篇:观光农业是怎么发展的?(推荐)
北京勇先创景规划设计院 观光农业是怎么发展的?
观光农业的发展有其社会心理学与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郊区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到来伴生了观光农业。西方的“始显点”理论认为,人均国民收入达到2500美元是城市郊区化的“始”点,4000美元为“显”点,标志明显郊区化的出现。中国由于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始 显”点指标明显低与西方国家,但观光农业的发展一样符合了这个规律所揭示的趋势,同时由于指标的降低使的观光农业在规模、内容经济效益上都和发达国家有差距。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是农业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寻求突破的形式之一,以台湾地区为例,农业产业在经历了早期的追求温饱期和成长期(1967年之前)后进入衰退期(1968~1980),为了摆脱困境,台湾的观光农业开始了发展,同时也进入农业产业的转型期和发展期。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农业观光园所提供的农业自然生态环境恰好满足了现代旅游者对非主流的异质、异域景观的需求。另外从中国未来的城镇化发展来说,观光农业的发展也为地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产业动力,从而有效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第三篇:观光农业市场分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中国生态农业在短短的20余年发展当中,通过挖掘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吸收国外发达国家生态农业的先进理念,经过技术组装与体系建设,在农业生态型品种、农产品加工、生物疫苗、生物肥料农药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形成了一批生态农业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逐步总结与完善出了一系列适应于不同区域特点的生态农业模式,对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受我国农业科技总体发展水平落后的严重影响,没有取得应有效果。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不利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中国农业科技的贡献率仅有42%左右,而目前发达国家高达70^-85%;作物良种覆盖率仅有80%,发达国家己经达到100%;我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率35^-40%,发达国家达到60%以上;我国化肥当年利用率30 % ^'40%,发达国家在60%以上;我国农田机耕率仅54%,机播率28%,机收率14%,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具体分析,制约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科技制约因素主要有:一是农业科技研发体系创新性不足,主要表现在科技人员积极性不高,创造乏力,原创性生态农业技术很少,技术的集成度还较低,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生态农业科技储备不足,国家级生态农业基地尚未建立起来,示范推广体系远未形成。二是国家生态农业科技投入资金不足,我国目前农业科技投入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农业科研的投入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自1985年以来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1996年降到0.36%,目前仅为0.2%左右。
只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80年代平均水平的50%左右,同时也明显低于 30个最低收入国家的加权平均数0.37%。欧美等发达国家农业科技的投入比例一直比较稳定,研究投入占农业部总预算的比例一般在2}-5,平均为3%左右,世界平均水平也为1%。三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不畅,经费缺乏,功能乏力,农业科技转化能力较低,我国每年5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中,只有40%左右的成果实现了转化,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 X2297。
四是农民整体素质低是制约农业科技推广的瓶颈因素之一,这不但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难度,而且增加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成本。五是国家农业科技政策支持不够,近年的呼声很高,但通常说的多,实际做的少,真正付诸农业以及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及其措施不多,基层农业科技人才严重流失,农民培训的投入和机制有待改进,农民当中的科技“能人”还很缺乏。
第四篇:2010年观光农业总结
贾汪区休闲观光农业工作总结
贾汪区委农工办
贾汪区是全市唯一一个以城带乡的区,农业及山水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发展城郊休闲观光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现已形成了以大洞山观光农业园、马庄农家乐专业村、卧龙泉生态园为主的休闲农业格局。
今年以来,贾汪区结合自身独特的优势,围绕“打造休闲观光胜地,建设旅游强区”的目标,科学编制旅游业发展规划和景区景点专项规划,已完成《贾汪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贾汪区潘安湖湿地及马庄农家乐旅游总体规划》等。在我区对休闲观光农业的重视下,观光农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如督公湖、小南湖及潘安湖三湖景区,大洞山风景区、马庄农家乐专业村、卧龙泉生态园、宗庄桃花源、耿集草莓采摘园等。尤其表现在几个重点特色项目:
1、大洞山农业观光园。园区三面环山,北依徐州市最高山大洞山,南依310国道,交通便利,田园风味浓厚。为将大洞山石榴博览园风景区与“一山、一溪、二河、三湖、三园”的观光旅游农业体系结合起来,我区正在对大洞山风景区进行重点开发建设,包括茱萸寺主体工程、环山道路建设及圣水湖工程。大洞山风景区未受任何现代工业污染,一派自然天成的风光景象,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农业旅游观光区。
2、马庄农家乐及潘安湖湿地旅游区。我区马庄村是徐州市独一
无二的“全国文明村、中国民俗文化村、省农家乐专业村”,其农民乐团知名度和社会关注度比较高;同时该村东侧采煤塌陷区有大量水面,改造后可形成大面积湖泊、河流水域。为打好马庄牌,放大马庄效应,我区加大了对省、市项目资金争取力度,整合农林、水利、国土、开发等各部门的项目资金,将马庄水系与潘安湖湿地水系连通,以湖泊为依托,注入乡土民俗元素,计划打造集湖泊、湿地、乡村农家乐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公园。目前有关工程正有序推进。
3、卧龙泉生态园。该观光园交通位置优越,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占地550余亩,其中水面约100亩,建筑呈徽派风格。整个园区分为宾馆、餐饮区、特禽养殖区、休闲垂钓区、百果采摘园等。现已完成餐饮、宾馆、会务中心、农家小院及园区绿化等主体工程。建成后的卧龙泉生态园融休闲、娱乐、观赏、生态、度假、文化、餐饮、会务于一体,将成为贾汪乃至全市规模较大、档次最高的休闲旅游度假村。
4、宗庄万亩桃花源。宗庄桃源面积1万余亩,是江苏省最大的桃园,为国家级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桃园内有农俗馆、农家小院、牌坊、戏楼、景观亭等设施,融休闲、娱乐、观赏、餐饮、住宿于一体,具备农业观赏、农事采摘、土特产销售等功能。“春暖花海泛波游人醉,秋熟果香奔涌走四方”,桃源仙境里,桃花、村落等自然景观错落有致,高科技生态园、儿童游乐园、农俗馆等巧妙融入其中,是休闲旅游度假的好去处。
今年4月份,我区举办了“淮海第一生态桃园——宗庄桃园” 游
园启动仪式,邀请各大旅行社组织市民前来观赏桃花。桃花盛开期间有10万余游客前来游园赏花,从根本上改变了贾汪优质农业资源长期“养在深闺无人知”的不利局面,切实提升了贾汪观光旅游农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我区将于明年正式举办第一届桃花节。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利用各种项目资金,按照拓展延伸休闲功能的要求,进一步提升改造,让游客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做农家活,参与到田园采摘、旅游活动中,打造自驾游、采摘游等城郊休闲农业旅游线路,为城市居民体验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提供重要场所。
2010年11月24日
第五篇:石阡县观光农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石阡县观光农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10秋 观光农业吴胜学号:105200445410
4近年来,我县紧紧抓住省会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大好机遇,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区位优势,因势利导,积极探索,按照“一区(最佳人居环境区)、两中心(会议中心和休闲中心),三个产业(现代农业、生态型工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思路,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新型创意农业,强力推进生态经济强区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和中国全面小康生态文明县(市)等殊荣。针对我县这几年来的成绩,本人查阅了大量有关资料,分析了历年的统计数据,实地考察了我县万亩茶园、经果林等采摘园,本报告仅就石阡县观光农业的现状、特点、优势、潜力、模式进行以下分析:
一、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主要做法
(一)搞好发展规划,挖掘休闲观光农业潜力
一是以整体规划为主导,聘请华南理工大学专家编制我县北部组团概念性整体规划;以专项规划为指导,聘请北京大学、同济大学、河南省规划设计院等知名专家编制经济发展、城市建管、园林绿化、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等发展规划,并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二是按照郑州市“一带三区”(沿黄观光农业示范带,花乡农家风情游示范区、果乡体验风情游示范区、东南部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区)观光农业发展规划,依托黄河滩区生态资源优势,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和创意农业转型,提出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构建沿黄生态旅游示范带的发展思路。三是充分挖掘黄河文化、古汉文化和民间特色文化,整合辖区内金沙泥雕、砖雕、烙画、蛋雕、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旅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四是高水平编制《惠济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努力打造文化旅游“一城(古荥阳城)、一带(郑北环城生态景观文化产业带)、一集群(艺术文化村落集群)”。
(二)广泛宣传推介,提高休闲观光农业影响力
扩大宣传渠道,丰富宣传载体,通过举办丰乐农庄风筝节、富景生态游乐世界葡萄采摘节、民间文艺大赛、正月十五舞龙舞狮大会、炎黄二帝祭祖等活动,着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广大市民享受到惠济赶超发展成果,亲身体会城市近郊游给人们带来的欣喜和愉悦。深入开展以“畅游绿色惠济,感受生态文明”为主题的“生态惠济游”活动,向市民及游客发放“生态惠济游”优惠券,总价值2000万元。从今年开始,将每年3月份的最后一个周六定为惠济旅游日。积极展示和组织申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宣传推介地方特色农产品,拓宽旅游市场内涵和外延,通过农业观光、农业体验、果实采摘、土地认领、旅游超市等多种形式,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认识农业、感知农业、享受农业的理想去处,“休闲度假哪里去,城市近郊游惠济”在省会郑州全面叫响。
(三)创建文明城区,提升休闲观光农业魅力
近年来,我县深入开展文明城区创建活动,努力建设一个“经济繁荣、产业发达、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城区。投入3亿多元,建设了16平方公里的邙岭生态园、10万亩的黄河生态园、7500亩的黄河大观生态园三大生态精品工程和黄河防护防浪林、索须河、贾鲁河三大林带,创建省级生态文明村3个,市级生态镇2个,市级生态文明村3个,初步实现了“郊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的目标,全区林木保有量60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42%以上,生态价值估算40多亿元;投资4.1亿元,全面实施了以防洪除涝、美化环境为目标的“三河一渠”(贾鲁河、索须河、枯河,东风渠)综合整治工程,实现了“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景观效果,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平原绿化高级达标区和河南省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同时,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全区绿地面积达230万平方米,人均占有绿地11.5平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90%以上。2010年3月,我区被省文明委命名为首届“河南省文明城区”。
(四)强化扶持力度,增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动力
一是出台政策扶持。制定《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实施意见》,每年设立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都市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积极鼓励海外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参与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建设,形成了“政府扶持、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发展格局。二是抓好土地规模经营。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了区、镇(街道)土地流转服务机构,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鼓励龙头企业、农业大户采取转让、租赁、招标承包、股份合作等方式,促进土地适度规模集中,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三是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将人才培养纳入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投资4000余万元建立了农民培训中心,每年设立300万元“全民创业扶持基金”扶持农民创业;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家门口就业计划、“就业直通车”工程,深入开展农业科技、休闲观光农业管理与服务、行业服务规范等业务技能培训,2009年共培训农民5600余人次,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生产技能,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取得的成效
(一)休闲农业迅速发展
紧紧围绕城郊型高效农业的发展定位,在不断探索实践中,提出了“东部养牛,西部种花,中部种无公害蔬菜,北部建高效观光农业”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逐步实现了由传统粗放型经营向精细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生产的转变。截至目前,全区共建立7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1.3万头奶(肉)牛养殖基地、1万亩高效观光农业基地、1.8万亩苗木花卉基地和1.4万亩水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叶菜类蔬菜供应量占郑州市场的80%左右,淡水鱼除供应郑州市场外,还辐射周边城市。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全区拥有三全食品、思念食品、毛庄绿园等24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并与广大农民初步建立“信息共享、利益均占、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
度。休闲观光农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以丰乐农庄、四季同达生态园、黄河富景生态游乐世界等11家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龙头,140余家农(渔)家乐为点缀,具有独特黄河风情、悠久黄河文化的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带,连续6年荣获郑州市现代园区建设一等奖。
(二)产业类型丰富多样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经营类型多样,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一是科普教育型。以现代农业生产为主,兼顾科技示范、科普教育和休闲观光等功能,通过现代农业科技和农艺技术的应用,展示、示范和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以郑州市天园农业有限公司为典范,大力推行“养殖+沼气+种植”的种养模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成为全省循环农业亮点。二是休闲度假型。在原有现代农业园区、高效生态农业园区基础上,兴建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度假、休憩、游乐、就餐、住宿等服务内容。郑州丰乐农庄有限公司依托高新农业示范园,开发旅游、会议接待等项目,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实现收入6000万元,成为省会知名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生态旅游观光中心和大型会议培训基地。三是特色产业型。以绿色、生态、自然的农业产业带和农业资源为载体,为游客提供观光、赏景、采摘、游玩等项目。河南富景生态旅游有限公司坚持旅游经济与生态农业相融合,让人们零距离观赏黄河风光,采摘有机葡萄,体验黄河文化,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四是创意农业型。以郑州农业高新区为依托,按照“高新园区化、农产品开发创意化,园区经济品牌化”模式,走创意农业发展之路。规划建设了总面积1500亩郑州农业高新园区,逐步建成郑州市农业高新技术孵化及成果转化中心,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展示推广中心,农业高新区项目管理服务中心和城市近郊游游客集散中心。目前,园区已成功培育出亩产突破900公斤的彩色高产优质小麦,建立400亩彩色红薯基地和200亩的糯玉米基地等创意农业项目。五是民俗文化型。以农村家庭为基本接待单位,体验生活为特色,培育了黄河人家、惠源生态园、贾河村人民公社等140余家农(渔)家乐,吸引了大批游客。
(三)品牌效应日渐凸显
在农产品方面,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指导农产品生产基地采取生产资料统一进货、生产技术统一规程、产品质量统一标准、包装统一形象的方式,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目前全区拥有已认定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8个,无公害农产品24个,绿色食品10个,有机食品21个,注册了“蔬情苑”、“毛庄绿园”、“滴滴香”等一批农产品品牌。在现代农业园区方面,丰乐农庄倾力打造4A级“黄河谷·马拉湾”品牌,引起国内现代农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据统计,2009年,全区共接待大型会议1300余场,接待游客44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55亿元。
(四)经济效益初步显现
随着以休闲、观光、度假为主的城市近郊旅游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不仅带动了农产品的销售,而且增加了农村的就业机会。一部分农产品直接在田间地
头就地销售,减少了运输劳动力成本和产品损耗;一部分成为当地宾馆餐厅的食品原材料,加工后价格成倍上扬。全区旅游收入从2005年的6500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1.55亿元,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6000余人。2009年,全区三产结构为7:48:45,农业人数占总人口比例为36%,形成了现代农业、生态型工业、高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三、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几点启示
休闲观光农业是一个新兴产业,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有惠济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之路。
(一)注重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
开发休闲观光农业,政府的多方支持至关重要。政府通过编制发展规划,制定服务规范,举办活动宣传造势等,可以促进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同时,必须考虑到休闲观光农业具有的形式多样性,参与主体的广泛性等特点,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是休闲观光农业成功的关键。事实证明,“政府+园区+景点+农业”发展休闲农业的模式是可行而有效的,它将旅游产品与客源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了企业、农户和游客之间良性循环。
(二)注重把握定位和理性开发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考虑区位、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等条件及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合理产业布局,做到量力而行,适度开发,循序渐进,分步实施。
(三)注重品牌建设和营销推介
大型的节庆促销活动,对于展示近郊休闲观光游的形象,提高近郊休闲观光旅游的名气,营造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氛围,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惠济区每年举办农事节庆(节会)活动,通过主题鲜明、参与性娱乐性强、内容丰富的特色活动,拓展和挖掘农业旅游市场,积极创造条件,打造休闲观光农业品牌,提高了休闲观光农业知名度,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观光农业作为一个刚刚起步的新兴产业,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积极引导,来推动休闲观光农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一是规划引导,二是特色引导,三是市场引导。加强宣传,有助于扩大影响和知名度。一方面要通过新闻媒体等,采用多种渠道和形式大力宣传休闲观光农业,促使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关心、支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创造休闲观光农业的良好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开发建设。重视休闲观光农业的形象策划与包装,打造休闲观光农业品牌,通过各种促销手段和品牌效应来吸引更多地消费者把休闲观光农业做大、做精、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