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市石景山区生态观光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北京市石景山区生态观光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陈青云 李志民中国农业大学 2003-9-28
石景山区为北京市近郊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又是北京市的上水上风向,具有绿水净土的自然优势;还是北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云集的地区,具有丰厚的科技文化优势。石景山区的“三农”发展应有新的思路和新的举措。世界各地俏然兴起的生态观光农业可能是石景山区三农发展的突破口。石景山区科技顾问团农业组、农工党石景山工委与石景山区农林委联合对石景山区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开展了为期18天的调查研究,查阅了大量有关资料,分析了历年的统计数据,实地考察了四季青、北安河、东北旺的观光采摘园。本报告仅就石景山区观光农业的现状、特点、优势、潜力、模式和建议提出报告,仅供参考。
一、生态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石景山区自2000年以来,对农村结构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取得了可喜成果,即将原来以水稻为主的结构调整为以林业为主的结构。具体可见表1,表2:
表1:农业结构调整统计表(占地面积)单位:万亩
资料来源:区农林委员会的调查报告,《石景山研究》(No.6.2002)
表2:农业结构调整统计表(收入)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区农林委员会的调查报告,《石景山研究》(No.6.2002)
由于农业结构调整,粮、果、菜的比例由1999年的61:21:18,调整为2001年的11:81:8。果林有了巨大的发展,在9.2万亩林中,经济果林4.0万亩,风景景观林3.1万亩,苗圃1.1万亩,速生林1万亩。为生态观光农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石景山区委、区政府对观光农业十分重视,现已形成四季青樱桃采摘园、北安河绿苑观光园、东北旺唐家岭冬枣园等观光农业的基地。四季青樱桃园,地处山前四季青乡,在香山、八大处旁,四环五环路之间。总面积140亩,其中樱桃园120亩,80个品种。其余为桃、海棠、枣等,完全按无公害程序生产,樱桃采摘已开展4年,每年5月中旬到6月20日,约40-50天。每年吸引游客8000人次,每人至少采果1公斤,每公斤60元。2003年投资70万元,建起百林休闲园,小桥流水,花木锦簇,还有停车场、快餐厅、饮水点和厕所等,环境优美,服务设施齐备。采摘园由四季青果林所操办。
北安河绿苑观光园,地处山后北安河乡,北清路旁边。总面积210亩,其中樱桃140亩,主栽品种3个。有20亩大棚果,内有10亩油桃、10亩草莓。另外还有20亩苗圃,5亩李子,按无公害程序进行生产。采摘园4月上旬(草莓)——6月30日(油桃、樱桃)。樱桃开始采摘2年,吸收游客5万人,游客随便吃,带走1公斤50元。油桃采摘4年。去年总收入60万元。有一处场院,厕所较简便。采摘由北安河果林技术公司操办。
东北旺唐家岭冬枣园,地处东北旺唐家岭村,航天城旁边。总面积4000亩,建有6亩左右的冬枣贸易市场。目前尚处在“有场无市”的状态。去年冬枣产量2500公斤,召开第一次冬枣节,由于产量太少,供不应求。预定2003年10月9日召开第二个冬枣节,预计产量
7.5万公斤。已有市场摊位免费供农民出售鲜枣。由石景山区冬枣协会操办。
二、生态观光农业的定位
(1)生态观光农业经营形式的变化
生态观光农业是新型交叉产业,是农业向旅游业的延伸,“农游合一”。自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成立起,拉开了观光农业的序幕。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欧洲发展最快,成为世界观光农业最发达地区,其特点是游人对大田的观看。可谓观光农业的萌芽阶段。二十世纪中期,为观光阶段。其特点主要是出现了具有观光职能的农园,内容大大丰富,不仅观光,而且结合购、食、游、住等多种方式经营。如出现的观光农场、牧场、林场、渔场,以及人造的观光农园等。二十世纪后期,农业观光向操作度假阶段发展,其功能扩展到提供休假的吃农家饭、住农家炕、干农家活,如游人可以下田割禾、进棚喂羊、临池抓鱼、作坊制酒等。二十一世纪初,又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经营形式,即租赁阶段。农场或企业将果园、林园租赁给个人家庭,或小团体,或单位,平时由农场或企业负责照顾,按承租人的意愿种植、养殖、加工,假期即交给承租者享用。
(2)生态观光农业的特点
生态观光农业具有农业的基本属性,包括提供农副产品,保存和改良种质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改造自然环境。与此同时又具有新的旅游特性,包括观娱性的奇趣、异趣、野趣、乐趣;参与性的无酬、有偿,夏令营型、健身型的参与;文化性的农业、农家、农俗等文化。农游合一性即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农业生产与观尝服务结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结合。市场定势性,即观光农业吸引的对象是城里的“吃、住、心理三个不平衡”的人群,而不是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司空见惯三农的人群。因此就要满足城里人的需求,如让游客春季亲手栽苗,夏季森林疗养,秋季摘果购物,冬季狩猎滑雪等等。
(3)生态观光农业的定位。
生态观光农业是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是旅游业与农业产业的相互渗透,在农业生产基础上,稍加策划很易开发,而效益却很可观。生态观光农业是农业走出困境的新的捷径,突出表现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素质、形成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生态观光农业又是城乡文化差异的产物。城乡文化差异的实质是现代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差别。城市文化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汽车网吧,绿化美化”。农耕文化则是“勤劳诚信,朴实无华。碧水蓝天,洁气净土”。农耕文化用于旅游开发,可有三个方面:一是农家学说的开发;二是在民俗食俗的开发;三是文学艺术的开发等等。因此,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有必要性。
生态观光农业也是可能的。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繁荣、农民富裕,他们有能力以清新的环境,便利的交通,丰厚的文化,新颖的情趣来迎接城里客人的到来。随着城市发展,已出现人员拥挤,环境污染,心理失衡,工作繁忙的状态,迫切需要在周末、假期走进农田,走进树林,溶入山川、涉进江河,其势将风靡全球。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大众化趋势形成,人们首选人文景美、历史遗迹,但这些景点大多数存有“不可不去,不可再去”的情形,而生态观光农业则四季常新,情趣各异,文化多样,各得其乐。
因此,人们则越来越倾向于农村、农业、果园、猎场的观瞻和体验。
依据石景山区的优美洁净的自然条件,丰富古老的人文条件,石景山区生态观光农业应成为主导产业,要像抓中关村科技园区那样优化政府对观光农业的服务环境,优化管观光农业企业的发展环境和优化社会服务环境。
三、石景山生态观光农业发展的潜力
经过理论探讨,调查研究,专家咨询,典型走访,石景山区生态观光农业发展潜力可概括为三点:
一是发展不平衡。石景山区在北京的上水上风向,是现代化大都市的近郊区,交通非常便利,农业生产水平在全市乃至全国名列前茅。但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处于操作阶段,有的处于萌芽阶段,大多数地方处于朦胧无视状态。若通过宏观规划,形成特色,认真实施,不断提高,潜力会巨大。
二是经营水平低。在已经形成生态观光农业规模的企业,采摘时间短,内容单调,层次偏低,管理滞后,没有形成产业化链条。若在宏观策划前提下,认真研究观光农业的规律、特点,搞好规章制度,加强游人心理研究,提高服务质量,经营水平就可上一个台阶。三是文化内涵少。在已形成的农业观光企业里,只有品种介绍,游客只是能采到果,尝到果,带走果。若通过具体设计,将无形资产的文化资产经营起来。例如将品种培育、科技成果、食疗食谱,以及民风、民俗、文学、文艺等等进行设计,成为重要的娱乐项目,增加游客的兴趣,使其留恋忘返,使游客不仅仅得到物质生活文明的享受,而且得到精神生活文明的享受。
四、生态观光农业发展战略
1.生态观光农业的战略高度。石景山区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要占领三个制高点,一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市场国际化运作制高点。将农业观光的客源市场仔细,以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服务,不同的文化满足各种游客的要求。二是占领产业化经营制高点。组建强有力的龙头企业,灵活多样的生产基地,处理好企业、基地和农民的切身利益,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链条”。三是占领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高点。在各种生态观光旅游基地设计、运作、服务过程中,均要把生态可持续发展因素考虑进去。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生存条件为前提,把资源尽量多的留给子孙后代去开发利用。
(1)综合发展原则。石景山区山前山后之间,近郊中郊之间以及各乡镇之间的政治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各不相同,因此不能一刀切、单打一,而是“贵在综合”,具体表述为:从全区要综合发展,但各镇或乡又有区别,如有的以樱桃观光,有的以冬枣观光;有的以春季为主,有的以秋季为主;有的以物质采摘为主,有的以精神文化为主。在各基地开发时又要综合考虑地理位置、地质地貌、历史基础、经济条件、市场前景、农作物种类等内容。
(2)优化组合原则。在“贵在综合”的前提下,要做到“精在优化”,即做到人、财、物、技、信五大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时间、空间、能量优化组合,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效益优化统一。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
(3)重在参与原则。生态观光农业本身就富有参与性的特点,为引来众多的回头客,就必须搞不同类型的参与性活动,增加参与性的系列性和层次性,提高参与的质量和层次,扩大参与的效应。春天可以参与栽培定植小苗,夏季可参与施肥锄草,秋季可参与采摘、收藏,冬季可参与农产品加工。
五、生态观光农业的项目内容
(1)观光种植业。向游客展示现代种植业的技术和艺术。如引种优质瓜果、蔬菜、花卉等观赏性作物。建立农业公园,发展无土栽培、温室大棚、组织培养技术等。
(2)观光林果业。以石景山林果资源“春提前,秋延后”的果树优势,巧打时间差,将观赏、度假、购物、健身、科考、文化溶为一体。可展开樱桃、冬枣、油桃、草莓、李子等多种果品观光采摘项目,并可设计生日纪念林、婚庆纪念林、光荣退休纪念林等。
(3)观光牧渔业。利用现有的水库、池塘水面,综合开发水资源,“住水边,食水鲜,戏水面,娱水上”,开发既能垂钓、摸鱼、驾船、滑艇,又能观尝、饲喂、撑船、曲行,尽尝独特、珍稀、高效、无污染的畜牧水产养殖项目。
(4)观光副业。借助当地的民俗、特色、传统、手工的工艺品加工,开展观光副业项目。体验食品加工、手工操作、保鲜程序、传统工艺,增加参与性、可视性。
(5)观光农场。建立农、林、牧、渔结合的综合观光园区。按农业生态有机链条设计,增强农业生产过程的艺术性、趣味性、种类性和多样性。使游人购、游、住、吃充分结合。
(6)观光村庄。以村庄为单位,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农家民俗游览设计。让游客体验到返朴归真,如吃农家饭,住农家炕,娱农家乐,干农家活。
1.切实营造生态观光农业发展的宽松环境。中共石景山区委、石景山区人民政府提出了优化发展环境的22条意见,对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十分有利。区辖各村镇要认真落实“22条”,从政府服务、社会服务和企业发展三个方面优化环境,尽快从政策优惠、资金投入、道义支持、具体服务等方面入手,营造生态观光农业发展的宽松环境。突出早樱桃和晚冬枣的优势,开展各方面的服务。
2.认真搞好生态观光农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方案。在对全区生态观光农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全区生态观光农业的3-5年发展目标,产业链条,优化布局以及实现方案的关键保证措施。与此同时,可将策划方案细化为项目储备库。每一个项目包括立项背景(依据)、项目内容、资金预算及来源、效益估算,以及项目承担单位。其作用有三个方面:一是纵向争取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基金;二是横向招商引资;三是集聚内部资金。以此增加策划方案的可操作性。
3.加强智能培训,全面提高素质。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管理干部的培训。其内容是管理制度制订、实施和管理;生产过程的标准管理;以及财务成本的管理等。二是对从业的农工、农民的培训,包括生产程序和技术、产品销售、导购服务的知识培训;三是对游客的培训,使他们爱护劳动者成果、体察农民的辛劳、设身处地想问题、看问题、对待问题。与此同时,要订好合情合理的制度,以及语言、标牌的规范管理。
总而言之,生态观光农业发展是必然的,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具体搞好中长期发展方案,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将方案落在实处,石景山区的生态观光农会有一个迅猛的发展,将成为石景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为北京市居民休闲度假提供优良的场所。
第二篇:休闲生态观光农业调研报告
发展休闲生态观光农业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在解决温饱之后,人们对吃穿以外的追求日益增多,日趋多样。与此同时,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更渴望能在优美的环境中放松、休闲。于是,回归田野、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新的热点。现实中,这样的景点场所相对匮乏,这就为休闲生态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鹤浚大道的改建升级,钜桥镇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市场优势更加显著,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休闲生态观光农业,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钜桥镇休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钜桥镇以科技为依托,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初步形成了刘寨万亩粮食高产示范方;生态高效农业;观赏苗木花卉基地等优势产业。芦笋、礼品西瓜等独具特色,催生了“益乾园苗木花卉有限公司”、“富贵养鸡合作社”、“喜洋洋合作社”、“饮马泉薯业合作社”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公司+ 基地+ 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二、目前的主要做法及思考:
1.科学规划、优化布局,明确发展方向
结合钜桥实际,我们聘请了河南农大设计院,高标准规划了涉及21个行政村,面积3.5万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区,示范区划分为珍稀植物园、设施农业园、娱乐餐饮区、观光采摘园、花卉种苗生产园、园林苗木园共六个产业功能区。计划建成集生产、科研、示范、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具备成果展示、科技孵化、辐射带动等功能的现代高产高效农业示范区。努力把钜桥打造成为名、优、特、稀农产品集聚地、鹤壁都市花园、河南省乃至全国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2.立足实际、提升品位,拓宽发展空间
一是以中国(鹤壁)农业硅谷产业园为龙头,大力推广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目前,该项目已落户市职教园区内,预计总投资8亿元,预计项目建成后可形成超过30亿元的产业规模,安排高端就业人员5000人,社会效益超过200亿元,能够为我市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支撑。
二是在刘寨一带,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打造高效农业示范园区。通过土地流转,组建专业农机合作社,实现机械化全覆盖,搞好小麦、玉米等基本农作物的生产供应,继续保持粮食单产全国领先地位。目前已组建三个农机合作社,拥有大型农机具52台套,流转土地1.1万亩,2013年万亩粮食高产示范区小麦平均亩产697.61公斤,玉米平均亩产873.4公斤。
三是以喜洋洋生态农业园为中心,发展建设设施农业。建设蔬菜物流园、观光植物园和生态餐厅,发展以温室大棚蔬菜为主、兼顾休闲观光、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休闲生态观光农业园区。截至目前,一期流转土地640亩,投资3000万元建成高标准温室大棚33栋,果蔬拱棚4栋,日产蔬菜5吨,吸纳就业人数70人。二期计划流转土地1400亩,投资
1.2亿元,建设标准大棚60栋,蔬菜瓜果大棚30座,工厂化育苗室20栋,建设蔬菜物流园、观光植物园和生态餐厅各1个,建成后将解决1600人的就业问题。
四是依托岗坡饮马泉绿色生态园,发展精品农业,建设小杂粮生态基地,重点发展彩色脱毒红薯、芡粉、小米、绿豆等绿色有机小杂粮产品。打造特色农家乐体验区,力争创出品牌。目前拥有固定职工60人,种植面积430亩,固定资产320万元。
五是依托连洼绿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休闲农业。在沿岗连洼、枣林一带种植薄皮核桃、优质葡萄、柿树等优质水果,发展优质林果示范区、采摘基地。让游客在休闲观光的过程中体验收获的快乐。目前农民入股8家,发展社员120余户,流转土地526亩,合作社建设已初具规模。
3.招商引资、重点突破,发展农业产业项目
占地1800亩,投资17亿元人民币的鹤岛香轩园生态农业项目准备建设。内容有占地1000亩的农业生态观光中心、占地200亩的儿童天地中心、占地100亩的青少年拓展教育中心、占地50亩的文化健身中心、占地300亩,含1000张床位的养老康复中心和占地150亩的接待中心。建成具备多种功能的生态农业示范园、观光农业旅游园、有机农业绿色园以及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园,从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
三、存在问题:
钜桥镇休闲生态观光农业还是起步初期,能为都市居民提供优良农副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高集约化、多功能的都市型农业还不多,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
题,主要有:
一是发展休闲生态观光农业投入大、见效慢,钜桥镇设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比较落后,形式单一,仅限与反季节大棚为主要生产方式,缺乏科技含量,生态绿色特征不明显,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手段不完善,与科技含量高、高产出、工厂化生产、抗灾能力强等要求还有一些差距。
二是休闲观光农业虽然属农业范畴,但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品味和文化内涵,才能吸引游客。钜桥镇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对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保护还不够,导致一些水资源的污染以及浪费,人文景观被破坏。
三是精品农业缺乏经营意识。大部分农产品停留在初级阶段,缺乏通过高科技手段打造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精品,生产方式简单,产业链短,同时商品产出后,缺乏相关认证,没有包装,主要以散装的方式进行销售,这样就无法进入各大超市,缺乏市场竞争力。
四、措施建议:
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提高设施农业标准,使我镇农业设施在模式上,档次上,标准上有进一步提高。要根据市场要求,不断加大设施农业内部调整力度,合理安排品种布局,积极发展瓜果、菜类等品种,适应城市需求,转变生产方式,提高标准化水平,是设施农业向工厂化迈进。
二是注意对当地文化的整合和风土人情的梳理,加强农业与本地文化相结合,突出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因此,必须充分挖掘具有吸引力的乡村自然景观、深厚的民俗文化,加强乡村自然资源和原始人文景观的保护,提高其文化品味。同时,要注重项目的策划和创意,不断提高观光休闲农
业项目的知名度,不断挖掘和激发游客的消费潜力和兴趣,提升企业效益。
三是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生态农业意义和重要性,提高广大干部群的认知水平,激发发展生态经济理念和热情,四是打造农业生产企业文化,提升产品品牌。要用大开发大开放的思维大胆引进资金人才和技术,对旧有的农业进行改造,实现生产加工次销售一体化,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对农业生产、经营、消费各环节进行质量监督,打造农业产品质量安全文化。努力把钜桥镇农业打造成为我市生态休闲观光的“都市后花园”。
第三篇:海淀区观光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海淀区观光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海淀区旅游局
海淀区作为北京市的近郊区之一,观光农业发展条件好、类型多、效益高、市场前景广阔,是北京观光农业极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发展观光农业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变旅游产品结构,弥补海淀区旅游产品单一性的缺陷,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也可以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壮大。
一、海淀区发展观光农业的现实条件分析
(一)农业基础条件
1949年海淀区有耕地33万亩,由于城市建设等占地因素,到1997年,耕地仅剩131万亩,年平均减少耕地4000亩。六十年代以前,海淀农业主要以小麦、水稻生产为主,蔬菜、水果、畜牧水产业规模很小。六十年代后,按照“以菜为主,多种经营”的生产方针,大力发展蔬菜生产,水果、畜牧水产业也随之有了较大发展,逐步成为北京市的主要农副产品基地之一。八十年代末以后,由于生产规模的进一步缩小,远郊区县农业的崛起,以及外埠农产品的大量进京,使海淀在北京农副产品供应市场的份额逐渐下降。同时,城市建设的发展,也对城郊结合部环境条件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环境有较大污染的畜牧业面临压缩和向山后地区转移的局面等等。因此,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新形势,更好地推动海淀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自1994年起,海淀区开始着手研究并制定了“海淀区精品高效农业实施方案”,在增强农业生产性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观光农业的发展潜力,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政策,从资金技术等多方面支持海淀现代农业的多样化、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发展条件
著名的文化旅游区,是发展海淀现代都市农业重要的立足点。海淀区旅游资源丰富,分布密集,知名度高,文物古迹众多,特色旅游资源占全市的30%。西山沿线自然风景区植被茂密、空气清新、夏季凉爽、野趣天成,被誉为“京城绿肺”、“自然大空调”。浓郁的旅游氛围为发展海淀的观光农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并且观光农业资源与名山、名水、名园等其它旅游资源之间区位组合条件好,能够形成相对集中的区域集合,妙趣天成,相得益彰。海淀区又是发达的科技文教区,区内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中小学校以及大公司较多,辖区居民文化水平较高。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把参与农业生产活动作为陶冶情操、修炼心性的一个主要手段。积极开发农耕文化,发展体验型农业、教育型观光农业在海淀区有着良好前景。虽然海淀区农业规模逐渐缩小,但农业资源齐全、特色种类多、知名度高,观光农业资源比较雄厚。
(三)地理区位条件
海淀区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区内外交通便捷。区内路网密集,各乡、村都有公路连接,公共交通便利。以西三环和温颐公路为轴形成了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完善的交通设施为高科技农业的发展和京城居民来海淀观光、休闲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四)市场潜力海淀区是北京市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教育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高度集聚。旅游业发展已具相当规模,拥有全市1/3的旅游人口(2700多万);另据统计,2002年海淀区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约2.4亿,一年的外事接待费用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
(五)科技人才优势海淀区在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生产设备和农业信息等方面存在较大优势。海淀区是科技力量和科技人才聚集的地区,这为观光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资金、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支持。
二、海淀区观光农业发展现状调查
(一)种植基地建设情况
海淀区现有粮田7.9万亩,平均亩产513.5公斤,以种植京西稻为主;有菜田2.8万亩,其中保护地1万亩,精品菜园1万亩,平均亩产量5600公斤,复种指数达2.3。近年来,市民农副产品消费逐渐转向“早、鲜、嫩”,崇尚“卫生、自然”。为适应都市消费的特点,海淀区大力发展反时令菜和“名、特、优、新、野”等特色蔬菜品种的生产。目前,特色蔬菜主要品种数约20个,其产量占全区蔬菜产量的30%以上,其产值占全区蔬菜产值的50%以上。保护地蔬菜和精品菜园的大力发展,山前地区形成了“特色鲜菜,四季长青”的现代都市农业;山后地区大田连片格方,地容地貌平整美观,实现了粮田农网化,形成山后地区别具意境的现代化大田农业的景观。
(二)花卉生产基地建设
海淀区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1.7℃,年降雨量595mm,光照资源丰富,土质条件适宜,灌排系统良好,有利于花卉生长。近几年来,海淀区花卉业有了较大发展,四季青、东升、温泉、苏家坨、东北旺等乡都有不同规模的花卉种植园地,总面积约700多亩,有鲜切花、盆花、球根花卉、干花、绿化苗木,不仅有鲜艳夺目的花果供观赏,也有园林配置布景的绿色叶类植物。主要花卉品种有月季、菊花、香石竹、唐菖蒲、百合、鹤望兰、满天星、情人草、观叶植物等200多种。海淀区花卉业现已初步打开市场,形成了一批比较固定的客户,经营利润相当可观。正筹建中的占地1500亩的花卉市场,将是北京市区内较大的花卉市场之一,也必将是观光农业的又一盛大景观。
(三)观光果园建设
海淀区现有果园4万亩,其中苹果1.9万亩、桃l.4万亩、樱桃3100亩、杏2400亩、梨800亩、葡萄700亩、李子470亩、枣230亩。按“多品种、小批量、季季有果”的原则,调整果树种植结构,改变苹果、桃的种植面积过多,而其它品种种植面积过少的状况,调整到苹果约占1/3,桃约占1/3,特色果品约占1/3的格局。目前,特色果品的种植面积已调整到果树总面积的21%。同时,结合果树结构调整,建成了一批具有旅游价值的观光果园,主要有:(1)3000亩观光樱桃园。主要分布在苏家坨镇、温泉、四季青等乡沿山一线,是北京市规模最大、管理水平最高的樱桃基地。樱桃成熟期在5月中、下旬,晚熟品种可到6月上旬,早于杏、桃、苹果等,正值旅游观光的好时节。3000亩樱桃园,既是高效特色果品,也是一种自然景观,其中大部分成林成片,与周围景观融为一体。开花结果期间,红绿掩映,星星点点,绵延不绝,颇有情趣。游人可以观光、采摘、品尝,曲径羊肠,畅游其中,令人耳目-新,心醉神怡。(2)观光百果园。沿西山一线,70~200米等高线的带状区域,是海淀区果园的主要分布地带。除了人工种植的苹果、桃、杏、樱桃、李子、梨等品种外,山野里还遍布着野杏、野桃、野樱桃、桑椹、野菜、野兔、狍子等野生资源。苏家坨、四季青等乡镇相继开辟了各种观光百果园。苏家坨镇在凤凰岭风景区下开辟了50亩苹果园作为观光园,园内建有50多座原始风情的小屋,每天可接纳140位游客,环境清雅,野趣横生,别有天地。园外建有野味品尝中心,可以遍尝山野之中的野果、野菜等野味。秋后收获季节,举办盛大的“百果大采摘”的观光旅游活动。苏家坨镇还在七王坟附近开辟了240亩观光果园,在古香道开辟了150亩观光果园,分布在鹫峰国家森林公园的各个主要通道,是游人必经游玩的好去处。苏家坨、温泉、四季青等乡还发展日光温室(或大棚)观光果园,发展反时令水果,主栽品种有油桃、葡萄、樱桃等,大约可以提前1~2个月开花结果。在百花凋零,大地刚刚吐露春意之时,温室里的闹春花果无疑是早春海淀的又一盛景。(3)果树品种园。苏家坨镇的果树品种园占地200余亩,集中了北方主要的果树品种,既可以提供种苗,又可供游人观光欣赏、采摘品尝,也是学习、实习、实验的好场所。
(四)观光水面建设
近年来,海淀区大力开展了水系治理工作,主要治理了南沙河、北长河、北旱河、金河。通过治理,免除了水患,便利了交通,改善了生态环境,美化了环境,提高了山后地区土地的开发利用价值,对海淀山后地区的观光旅游事业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另外,大力推广农
业节水技术,如小管环沟渠技术、水稻控制灌溉技术,节约了水源,保证了丰产丰收,也为现代都市观光农业提供了发展条件。目前,海淀区有养殖水面5000余亩,年鲜鱼捕捞量150万公斤。近几年来,调整水产养殖结构,缩小四大家鱼的养殖比例,发展特色养殖,引进彭泽鲫、草鱼、甲鱼、罗非鱼等名优水产品,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有了较大提高。同时,环境舒适,能够挡风、防雨、遮阳、保温的垂钓园也有了很大发展,其中规模比较大的有:永安垂钓园、西河垂钓园、东北旺垂钓园、西小营垂钓园、西北旺垂钓园、四季青垂钓园以及百亭鱼乐园等。百亭鱼乐园位于颐和园西北的温泉乡境内,占地400亩,总投资1.5亿元,是传统与现代审美情趣相结合,突出江南水乡风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公园,以垂钓、娱乐、食宿、观赏、游览为主要内容。具有江南风格的别致套房,既可休息,又可垂钓,400座形状各异、色彩不同的亭台、1080个石雕碑刻、1300米长的五千年中国历史壁画、百家姓起源寻根千米长廊等,使水面娱乐与园林艺术、历史文化相交融而独具魅力,为以粗旷雄伟著称的北国平添一分细腻隽秀的南国风光。
(五)民俗旅游村建设
苏家坨镇车耳营民俗旅游村是北京市首批民俗旅游村,依托毗邻的凤凰岭风景区和采摘果园,开展以生态度假为核心内容的文化民俗旅游活动,让游客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充分享受农家浓郁的乡村风情和民俗文化。近年来车耳营民俗旅游接待形势一直保持良好态势。
三、海淀区观光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对发展观光农业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和了解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较多的行政干部和群众不知观光农业为何物,只有少数技术干部表示知道,但缺乏进一步了解。更为重要的是,部分行政管理部门在观念上还没有突破传统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模式,没有意识到农业生产还能提供精神产品,旅游业还能以农业资源为载体,对观光农业的特点、作用、市场需求的认识也存在不足,没有意识到观光农业在促进城乡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景点少、质量差,供需矛盾大
北京市居民在节假日,特别是双休日到郊区作短程旅游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海淀区的观光农业旅游景点数量较少、质量不高,造成供需之间矛盾加大,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三)观光农业资源多数处于待开发状态
海淀区观光农业资源分布范围广、类型多;农业科技发达,农科人员众多。但就目前情况而言,观光农业资源并未得到有效利用,大多处于待开发状态。已开发的项目往往结构过于简单,特色不明显,管理水平差。观光果园、垂钓园多,设计的一些旅游活动大多雷同,集中于观光、垂钓等活动,游客参与性不强,旅游项目缺乏特色,吸引力不足。
(四)缺乏统一规划和政策指导
宏观上,市、区两级政府没有制定出鼓励观光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缺乏对观光农业发展布局的统一安排与指导。这就导致众多项目争先上马,观光农业遍地开花,重复建设、无序开发现象严重;微观上,多数观光农业项目在开发前没有经过严密的立项论证,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技术性指导,导致市场定位不准,建设水平低,效益差。海淀区现有观光农业项目,多以苗木花卉、水果基地为主,功能上以生产为主,较多的是追求经济利益,观光只是附带功能,更有甚者,打着观光农业的幌子,不作实质性开发或另作它用,与发展观光农业的初衷背道而驰。严格来说,这些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观光农业项目。
(五)观光农业活动项目较单一
观光农业旅游活动多停留在观赏、采摘品尝、农家体验层面,而像购物、疗养、度假、研修等旅游活动项目较少,像现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市民农园、教育农园等租赁形式和专项形式几乎没有,观光农业园区特色不突出。对农业资源、观光资源、生态资源开发的较多,但对民俗文化资源开发较少,观光农业旅游产品项目结构不均衡。缺乏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例如国外的休闲农场。现开发的观光农业旅游项目大多受规模所制,功能单一,很少能同时满足游客“食、住、游、购、娱”一体化的消费需求。
(六)客源市场挖掘不足,对信息传播与市场营销重视不够
把目标锁定城市成年居民市场的开发、忽视青年人以及农村客源市场是目前观光农业经营策略上的通病。事实上,观光农业因其体验性和展示性强,在青年人和农村中具有很大的潜在市场。观光农业属于新兴旅游产品,要有一个大的发展,各项目区还必须特别重视对外宣传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的知名度,通过强势的产品和准确的营销策略,树立独特的产品形象。
四、海淀区观光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发展原则
1、必须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
观光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产业,农业是基础,离开了农业,观光农业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观光农业必须在农业生产基础上进行开发和发展,决不能脱离农业另搞一套,更不能脱离农业,大搞人文景观建设。
2、必须与农业和旅游业的总体布局相结合经过多年的发展,海淀区农业和旅游业都已经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较稳定的布局,观光农业的规划布局要充分考虑农业和旅游业的总体布局,它的发展要尽可能地在农业现有开发基础上增加观光农业的特性。通过发展观光农业,达到调整农业结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目的。
3、必须立足现有基础进行发展,严格控制滥占耕地
观光农业的发展要以现有开发项目为基础,重点筛选一批项目去完善、提高,形成有规模、有影响的观光农业项目。要严格控制基建占用耕地,防止出现新一轮项目建设热,特别是变相的房地产开发热。
4、必须因地制宜,突出个性和特色
特色是观光农业的生命所在,没有特色就无法吸引游客。特色就是观光农业的地方特色和项目主题创意上的明显差异,求新、求异、不求全,避免重复建设。
5、必须坚持循序渐进
旅游市场的发育具有渐进性的特点,因此观光农业的发展一定要先易后难,梯度推进。根据目前的市场消费水平,观光农业应重点发展观光旅游和短期采摘以及休闲、度假型的项目,教育型和租赁农园型项目应有选择的发展。
6、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观光农业之所以吸引游客,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农业景观。因此观光农业的发展在景点建设的同时,一定要保护好资源与环境,切实搞好节约耕地、水土保持、绿化以及废弃物处理等工作。充分利用荒山、荒滩、荒地等后备资源,实现观光农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政策建议
1、加强领导,合理规划,规范管理,促进观光农业有序开发
(l)明确专门机构,加强管理和服务工作。为将海淀区观光农业纳入健康发展轨道,区政府应成立开发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农业和旅游业的区政府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由农委、计委、财政局、旅游局等部门领导组成,下设办公室,同时组建观光农业行业协会。办公室和协会不另设机构,委托旅游或农口现有机构进行管理,两个机构可以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负责全区观光农业发展的管理、协调、指导和服务工作。
(2)制定观光农业项目管理办法和行业管理规范、标准,对项目立项条件、申请程序、审批办法、管理制度等事宜予以明确。
(3)各乡镇要在市、区两级总体规划指导下,密切结合本地区实际和特点,做好本区的观光农业发展规划,各乡镇观光农业项目的实施应切实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和发展。
(4)搞好项目策划,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观光农业项目知名度,增强吸引力。观光农业作为交叉性产业,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否则对游客很难有吸引力,因此项目的策划和创意非常重要。对于已经策划好并建成的项目,要广泛利用各种新闻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手段,开发市场资源,挖掘和激发游客的消费潜力和兴趣。
(5)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对各种传染性疾病的预防。观光农业项目因要兴建一些旅游接待设施,可能会产生新的污染源,不仅影响环境,甚至破坏农业景观,因此行业管理部门要会同环境保护部门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搞好观光农业项目的环境治理、保护和美化;同时要特别注意对各种传染性疾病的监控与防治,由于各类游客从不同地方而来,可能会携带各种动植物病原体,如果管理措施跟不上,不仅影响观光农业本身的发展,甚至会殃及农业生态系统。
2、制定观光农业政策体系,扶持观光农业的发展和壮大
观光农业虽然具有第三产业的一些特征,但仍属于农业范畴,因此在资金、税收、规划土地、道路通讯、水电供应、门票收费等方面对观光农业发展应实行较为优惠的扶持政策,具体是:
(1)资金政策:设立观光农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重点观光农业项目的投资补助或贷款贴息,以及项目区及周边地区的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机构对观光农业项目要列入相应的贷款计划,对重点项目优先给予贷款支持。
(2)税收政策:观光农业项目本质还是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种形式,应享受农业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3)规划和土地管理政策: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只对少部分改变土地使用性质,仍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体的观光农业项目,可按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用地执行。
(4)水电供应政策:对观光农业项目,按农业水电价格政策给予支持。
(5)交通政策:交通、旅游部门对观光农业项目集中区域可以开辟交通、旅游专线,为市民出游提供方便。
(6)价格收费政策:对观光农业项目的定价及管理实行一定的优惠政策,既能使广大消费者接受,又能使项目本身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3、建立健全管理和运行机制,切实按照市场经济方式和现代企业制度来运作和发展观光农业项目,达到富民强区的目的(l)广泛发动社会上各种投资者,包括国内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人以及外商参与兴办观光农业项目。观光农业项目的最终目的是要获取经济效益,按“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建立开放的多元性社会化投资机制和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
(2)市级管理机构要会同区管理机构策划和包装一批重点项目,充分运用各种融资手段,对外招商引资。
(3)对于观光农业项目的投资者,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集体合作企业,也不论是农民个人还是外商投资企业,只要符合发展规划,发展前景好,在各项政策上都应一视同仁,给予扶持。
(4)观光农业的发展要充分调动乡镇的积极性。观光农业能否得到健康有序发展,关键在于乡镇。首先乡镇一级管理机构要充分认识到观光农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到它是城郊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现代农业的一种形式;其次要在市、区统一规划政策指导下制定本乡镇的发展规划,引导和鼓励本乡镇观光农业的发展。
4、加快相关人才的培养,适应观光农业发展的需要
观光农业要健康持续发展,人才的培养不容忽视。一方面要利用海淀区高等教育的优势,加强观光农业的相关研究和人才培养,为观光农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另一方面要采取走出
去、请进来的办法和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方式,认真抓好员工培训,提高项目质量和服务水平。同时,要建立农业旅游信息网络,实现与外部的对接。
第四篇:明溪口镇生态休闲观光农业调研报告
明溪口镇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调研报告
近年来,明溪口镇依托酉水河的开发,着力做好生态农业和水利旅游两篇“文章”,初步构建起沿徒骇河集垂钓、游泳、餐饮、水上赛事、农业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开发项目。在有机整合水面、土地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实行水上发展休闲观光渔业,岸上发展高效农业及水文化观光的综合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渔业、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旅游文化功能,不断提高综合效益。2009年在各级有关部门的关心和重视下,明溪口镇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明溪口镇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的基本情况
明溪口镇位于沅陵县西北部,镇域面积257.34平方公里,东与沅陵县借母溪乡接壤,西与古丈县、永顺县交界,南与二酉乡、北与借母溪乡毗邻。东经110°05∽110º25´,北纬28°22∽28°57´之间。最低海拔 130 米,最高海拔1001.4米,平均海拔在500米至1000米,年平均气温16.1℃,常年平均日照1382小时,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毫米左右。2005年5月由原高砌头乡、明溪口镇合并为明溪口镇,镇址在原高砌头乡政府驻地。2005年10月,明溪口镇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对原33个村(居)委会进行了合并及调整,现辖16个村,2个社区居委
会,175个村民小组,11个社区居民小组,4986户,22700余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00余人),耕地面积17974亩,其中稻田而积16470亩。全镇涉及移民12个行政村,39个村民小组,540户,2068人。这里水域景观恢宏,自然风光诱人,名胜古迹众多,水文化底蕴丰厚,远离城市,空气清新,有槐林晚照、莲池月夜、水上翠屏等自然景观,以及人文景观、传奇人物故事等,具有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
明溪口镇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以酉水河和借母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依托,沿酉水河和借母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建设生态森林公园、钓鱼台、水文博物馆、人树园等观光景点,为游人提供了休憩、游乐、就餐、住宿等服务功能的休闲娱乐成所,满足了游客回归自然的需求。同时,为满足了现代休闲所需,充分利用现有观赏资源,打破传统经营模式,结合现代休闲娱乐方式,计划投资300万元新建渔家乐餐饮项目,设有餐饮、品茶、垂钓、快艇观光等功能区,凭借沿三河湖地域特色和独到的资源优势,为人们提供餐饮、住宿、垂钓、观光等服务,让游客品尝原汁原味的农家菜,体验淳厚的三河湖风情。建成后将会成为都市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在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在农业方面发展了以韭菜为主的无公害蔬菜种植业,计划到2011年,在酉水河畔建成800亩的休闲观光农业园。该示范园以种植观赏、和体验性较强、无污染生态农业作物为主,形成高标准、多季节生态农业立体景观带,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主题,使人们领略
到生态农业的大自然情趣,逐步构建融现代农业和现代旅游为一体的农业旅游体系。
2010年,我镇计划安排50万元,用于该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的建设。为给休闲观光农业搭好平台,堡集镇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出了“合理布局、量力而行、适度开发、体现特色、稳步推进”的实施意见,对该示范点进行了规划和设计,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一)为提高休闲观光农业的服务管理水平,从2009年开始,我镇将开展对休闲观光农业的硬件设施、安全卫生、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等方面的评定。从事休闲观光农业的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也将纳入农民素质教育培训体系。
(二)在3到5年内打造自己的绿色果蔬食品品牌;集约化管理,建立立体的科学管理体系;带领当地一千多户农民脱贫致富。
(三)预计在今年年底完成项目审批,争取一期50万资金到位,完成进园道路、果园具备栽种条件。到2011年,将建成800亩的休闲观光农业园。
二、明溪口镇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明溪口镇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开发,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毕竟处于发展初期,还存在一些不容易忽视的问题,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对观光休闲农业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措施。对发展观光
休闲农业缺乏科学合理的统一规划和有效的宏观管理,缺乏完整的观光休闲农业总体规划,目前布局结构不尽合理。同时也缺乏相应的规范标准和法律保障,对开发项目中服务设施占地问题、从业者的经营范围与活动内容的核定等缺乏统一、适用的管理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观光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
(二)农民对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缺乏相应的经营管理经验。观光休闲农业需要经营者具有二、三产业经营、管理、营销的技能和手段,对于以往主要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民来说,一时尚难以适应,从而制约了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
(三)缺乏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我镇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这一新产业的发展,目前无论在社会舆论氛围方面,还是在政府鼓励导向等方面都还比较欠缺。在群众和社会团体还不能充分认识的阶段,需要国家大量资金支持来启动项目的实施。
(四)低标准的观光休闲农业会使游客产生厌烦情绪。城市人到观光休闲农园度假,是为远离工作和城市的喧嚣,彻底放松,但由于现有休闲农业园区建设标准不高、服务单
一、功能不全往往会使游客产生厌烦,留不住客人。
三、科学开发明溪口镇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的意见和建议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是发展观光农业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要将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与推进城市化建设协调统一,科学地搞好项目的布局规划。一定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切忌一哄而上。并充分考虑交通、水电、通讯、接待等配套设施,避免建设中的盲目行为和短视行为,保证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
(二)因地制宜,保持特色。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必须根据当地的农业资源、生产状况和生态环境等特点,并充分考虑区位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着重在地方特色农业和自然生态环境上做好文章。因地制宜,精心策划,优势互补,保持特色,求新、求异、不求全,避免重复建设。
(三)保护资源,持续发展。发展观光休闲农业,要趋利避害,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节约利用资源,保持生态环境,走出一条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永续利用有机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当代人与下代人共享资源与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之路。
(四)积极引导,加强宣传。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一个刚刚起步的新兴产业,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积极引导,来推动休闲观光农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一是规划引导,二是特色引导,三是市场引导。加强宣传,有助于扩大影响和提高知名度。一方面要通过新闻媒体等,采用多种渠道和形式大力宣传休闲观光农业,促使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关心、支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创造休闲观光农业的良好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开发建设。重视休闲观光农业的形象策划与包装,打造休闲观光农业品牌,通过各种促销手段和品牌效应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把休闲观光农业的做大、做精、做强。
第五篇:生态观光农业可行性报告
川西生态农庄的空间布局 观光园的生态农庄布局在滨水区与生产区过渡处,充分体现“以观光带体闲,以体闲促生产”的设计理念,几要通过整体的优化地形处理,对现状建筑景观特色化处理等优化生态农庄的规划布局。
用地形营造小气候环境。规划区的生态农庄位于洼地处,洼地地形有利于集聚土壤养分,规划在调查原有地面排水的基础上,利用地形将地面降水汇集至道路、生产区、建筑周边等排水通道,一部分汇入河道,一部分经过简易净化后储存起来,用以灌溉;规划在保留部分现状地形、地貌的同时,搭配不同植物,形成屏蔽小空间,形成游人游憩节点,提供观赏、体憩空间。
场地与道路,生态材料、乡土材料的选择。通过营造道路旁植物群落的立体种植凸显植物生态与美学功能,加强与自然联系,现状区域的滨水植物群落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植物空间结构,规划将其作为生态保护区的植物展小部分永久保留;关注乡土植物使用,并用当地的材料如木材料进行道路边界设计,增加观光农业质朴感与自然感,延续村落肌理。规划改造现状村落为生态农庄服务区,为游客提供餐饮、食宿、展览等服务。
并保留一部分典型川西民居为传统民居的展小。规划延续了川西民居,基本
单元“院”的结构,灵活组织各个单元模式。新建建筑就地取材,选择当地木、石灰、青砖、青瓦。
滨水区的生态规划设计 现状滨临涪江区自然景观良好,卵石嶙峋,水陆交接处植被丰富。通过增加水岸衍生带设计增加生态观光农业园的生境类型, 以乔木、灌木、草本地被植物和耐水湿植物等组成的自然植物群落。同时与园区生态廊道和防护林带相结合,完善园区的生态防护系统,形成向自然逐渐过渡的景观。同时在该区域内安排生态观光活动,游人玩踩水车、跳水床等实际上都是在参与曝氧、增压渗透等生态过程,这样一来,在快乐的活动,游人加强了生态意识、增长了环保知识、参与了生态实践,体现园区的生态教育意义。
可持续的生态循环农业系统 生态规划,的农业循环系统遵循减量节能高效利用的生产模式,规划,的农业生产系统包括观光果园、有机蔬菜地等。生态观光果园将不同季节成熟的水果种类合理搭配,形成各个季节皆有果可观的复合型果园,并且建立“畜一沼一果”的循环系统,有机蔬菜地可在现状种植基础上进行轮种、套种,以提高土壤肥力和利用效率。
同样也在蔬菜地、沼气池、家禽家畜之间形成了物质能量的循环流动链。在整合合理的规划布局与良好的物质利用方式后,平武现代农业观光园的生态规划设计巧妙运用空间、材料等形成一个具有趣味感与生态感的园林式现代农业生态农庄。国自古就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现代城市化进程,如何凸显农业优势,发抨农业体闲性与生态性,观光农业园的出现满足了这些需求。
对农业景观的表达,既要程式,又要打破程式,既要考虑自然美的独特性,又要考虑具体地点的社会意义;既要注意突出和开发自身的自然美,又要切忌农业的庭院化和公园化。在顺应农业自然、生态规律和保持农业环境面貌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美学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本文也是在景观规划与生态设计方面论述观光农业园的规划设计模式,并结合项目实践提出“田的回归”的设计理念,论述理论的可实践性。
平武现代农业观光园的开发立足平武,对现有资源实现最佳的结合和综合利用,将乡土人文景观、农业景观、自然景观等实行整体规划、合理保护和利用,通过内涵的设计延伸及分区功能和理念表达的融合,使之具有景观欣赏、体闲参与、知识宣传和科学研究的价值。此外,平武现代农业观光园实行苗圃地的产业升级,从粗放型农业产品向追求精品的质量型转变,希翼平武现代农业观光园不断提高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和产业设计的同时,走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