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汝城生态观光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4 08:49: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推进汝城生态观光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推进汝城生态观光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推进汝城生态观光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汝城生态观光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何好生、何淑艳、朱敏方

摘要:生态观光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是新时期乡村经济的新亮点,是以野外自然风光为景象,农业生态为主体,采用有机肥种植无害无毒绿色作物,并配套休闲建筑供游客观光、餐饮、休闲等,属农业产业化发展范畴。本文围绕“如何推进汝城生态观光农业发展”这个课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重点对该县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前景、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思路、举措展开了分析,在此本人谈几点粗浅意见。

主题词: 生态观光农业发展调研

一、汝城生态观光农业发展前景

汝城县地处湖南省郴州市东南边陲,位于湘、粤、赣三省交界处,古有“水注三江,鸡鸣三省”,“内为衡宝门户,外抚赣粤咽喉”之美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尤以地热、森林、水能、矿藏得天独厚,森林覆盖率73.69%,拥有树种85科667种,水能资源极为丰富,县内有大小河流696条,水能资源蕴藏量达37万千瓦,具备良好的生态观光发展潜力。是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试点县,农业在地方经济中占据较大比重。近年来,该县抓住高山小气候、无公害、绿色、有机的特点,走“精品农业”的发展思路,致力打造“粤港澳”农产品生产供应地。突出蔬菜、茶叶等主导产业,重点扶持了锥栗、油茶、金银花、硒山茶、商品蔬菜、南竹等6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本上形成了一乡一品或一乡多品的农产业体系,培育了文明小水果、盈洞金银花、延寿小米椒、岭秀生姜、马桥花豆、大坪板鸭等基地或产业,打造了“湘汝”小米辣、“龙峰”米粉、“硒山茶”、“东岗岭”锥栗、“乌春山”金银花、“果之润”系列果脯等特色农业品牌。引进了广东粤旺农业有限公司投资4000万元,在田庄乡新建了2000亩标准化蔬菜基地和配套蔬菜加工厂房;引进广东松茂有限公司投资1.5

亿元,建设卢阳镇东岗岭万亩生态有机茶园和集加工、贸易、科研、园艺于一体的大型产业园;引进浙江松溪茶叶开发有限公司投资2700万元,在暖水镇兴建1500亩龙井茶现代农业示范园,带动全县群众发展茶叶种植2万亩;引资7380万元,建设集休闲、娱乐、餐饮、种养于一体的爱莲湖、泉水多功能休闲生态农庄。该县目前发展省级农业龙头企业龙丰生态、繁华食品2家,金丰禽业、祥丰果业等市级龙头企业5家,打造四星级休闲农庄1家、三星级休闲农庄3家。2011年实现农业龙头企业总产值 32895万元,增长3.9%;农业龙头企业增加值3987万元,增长10.5%;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384万元,增长5.6%,联结农户6万多户。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深入调研,初步查找了影响该县生态观光农业发展的四个突出问题。

1、生态观光农业发展相对滞后。该县传统农业仍占主导地位,除热水的福泉山庄、暖水的罗泉山庄、土桥镇的南华休闲农庄、卢阳镇的桃花岛休闲农庄外,大部分生态观光农业项目处于开发初探期,零星布局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处于自发、无序、盲目的发展状态,与周边发展的省市县相比差距极大。

2、生态观光农业发展层面单一。目前,该县生态观光农业开发经营单一,有的仅限于地热休闲观光度假、有的仅限于山塘水库观光垂钓、有的仅限于乡村田园观光小型农庄餐饮、有的仅限于钓鱼休闲或水上游乐等,发展上没有形成产业键条,现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

3、生态农业布局缺乏科学规划。该县70%的乡镇地处边远山区,农业发展方式以家庭户型为主,生态农业产业发展出现插花式、局部式、单一式的结构。由于山区田土不集中、零星分布,政府对农业生产没有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农户仍保留着传统的耕种模式,从而制约了该县现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态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4、政策投入、经费保障不给力。政府决策上存在“重工轻农”意识,发展

思路上或多或少的忽视了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投入,由于缺乏政府主导,部门引导和经费保障,从而导致部分生态观光农业项目发展后劲不足,甚至有的产业在开发兴建经营过程中出现半途而废,开而不发。

三、推进汝城生态观光农业发展的建议

(一)创新发展思路

1、科学布局农业,增强综合生产能力。汝城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应用农业区划研究成果,继续按四个区域布局农业,确定各区域种养业发展重点,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①东部山丘林粮油茶区(主要包括南洞乡、濠头乡、集益乡、热水镇、三江口瑶族镇):区内山林面积广阔,林业资源丰富,重点发展林业、油茶、茶叶、药材、粮食、花卉苗木等。

②西南山丘林牧果区(主要包括延寿瑶族乡、盈洞瑶族乡、小垣瑶族镇、岭秀瑶族乡):区内山林面积广,草山多,重点发展林业、瓜果、药材和以草食动物为主的畜牧业。

③西部平岗粮果牧区(文明乡):区内地势平坦,海拔低,温光资源丰富,旱土多,水利条件较好,重点发展粮食、水果和以牲猪为主的畜牧业。

④中部平丘粮牧果菜区(主要包括卢阳镇、井坡乡、泉水镇、大坪镇、土桥镇、永丰乡、暖水镇、田庄乡、马桥乡):该区综合功能强,人口密度大,交通方便,技术力量雄厚,气候条件较好,水利条件得到改善,工农业发达,重点发展粮食、牲猪、水果、蔬菜、茶叶、水产、家禽、花卉苗木等,建成城郊型农业区。四大区域的布局,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共同发展,该县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将有一个新的突破。

2、发挥资源优势,挖掘产业内在潜力。充分利用该县地热、森林、水能、矿藏、天然生态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区位、交通优势,挖掘开发生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观光产业品牌。

①、在热水、暖水两个拥有地热资源的乡镇,兴建以地热休闲、疗养、度假为主,附带农业生态观光、绿色餐饮、民俗生活体验为一体的产业项目品牌;②、在龙虎洞、文明、渔仔口、李家洞、长安等水库兴建水上休闲、垂钓、餐饮、观光、度假为一体的生态观光乐园(农庄);

③、在大坪、益将、暖水三大国有林场,开发以绿色森林观光资源为主体,以竹筒饭、食野生植物为特色餐饮的生态休闲游,同时逐步兴建野生珍稀动植物培植养殖基地;

④、在卢阳镇的东岗岭建立省级万亩茶叶观光休闲基地,打造全市最大的茶园观光休闲中心,推介传统荼艺、荼文化,承接茶叶产、供、销一条龙头服务;在卢阳镇的予乐村建立予乐湾水上、田园观光休闲中心,开发农家乐餐饮、水上娱乐、垂钓等休闲项目。

⑤、在田庄乡兴建以大棚蔬菜绿色食品为主体的田园农庄,承接生态农业、田园观光,农家素菜餐饮,大棚蔬菜自选等产业项目。

⑥、在马桥乡的白石岩景区附近,建立以景区为主体的田园休闲农庄,承接本土和外地游客观光、餐饮、民俗生活体验等;

⑦、在大坪镇兴建以田园风光为景观,绿色蔬菜为主菜,板鸭为特色菜谱的农家乐,打造大坪田园风光绿色农庄,承接板鸭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⑧、在暖水镇的凉滩码头,兴建水上游乐观光休闲中心,以纯天然野菜、东江翘嘴鱼为餐饮特色,附带游艇游乐、拉网捕鱼、传统茶艺等休闲产业项目。

(二)强化工作举措

1、注重政府主导,优化产业融资渠道。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该县政府分管农业的领导为组长的生态农业观光开发领导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整合资源,密切配合,从资金、政策、人力资源等方面大力支持。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地点设在县农产办,挂上县生态农业观光领导小组办公室、、县级生态农业观光协会两块牌子,负责协调全县生态农业观光工作,组织实施全县生态农业观光开发工作。二是拓宽融资渠道。要创新融资思路,优化资金投入层面,加大融资渠道,实行多元化的招商投资,采取政府主导、企业投资、群众入股相结合的形式,破解产业项目开发中面临的资金难题,有效激活企业建设的积极性。

2、加大政策扶持,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一是培育发展新的生态亮点。把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倡导用有机肥种植绿色无害无毒农副产品,要让城里人到农村,感受到田园风光、生态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在确定新农村建设推进生态农业观光村时,要把具有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优势的村作为重点。二是力争部门政策扶持。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凡列入政府规划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重点村,政府及相关部门都应在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上给予适当倾斜,从而营造优越的生态观光产业发展环境。三是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生态观光农业是农业生产、农事活动、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新兴产业,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行业,要搞好基础性配套工作,为生态观光农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加快各乡村景点绿化、卫生等配套设施建设,给游客创造方便、快捷、舒适的休闲观光环境。

3、整合产业资源,开发地方特色产品。一是弘扬传统文化。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传承传统文化相结合。让年青人更多的了解传统农业、农具和农民生活方式。二是突出乡村民俗。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为了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营建富有地方特色、乡土气息的农家小院,透发一种依山傍水、乡村民俗、纯天然的景观,在绿化上,要做到乔灌结合、生态自然、四季常青、鸟语花香。三是开发特色产品。产品是生态观光农业的基础,特色是产业的生命。要突出地方生态,开发特色农副产品、民间小手工制品、民间风味小吃。起步阶段要把开发地方农家特色餐饮作为重点,依托当地民风民俗,聘请能工巧匠制作销售具有乡土气息的纪念品,如奇石、石雕石刻、剪纸、手工鞋垫、草竹编织、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等,达到既可为游客提供

参观制作全程技艺的景点,又可购买旅游纪念品,不仅增加经济效益,还发挥了资源共享互用最大优势。

4、创新营销模式,倡导传统民俗品牌。一是搭建招商平台。发展生态观光农业要与招商引资相结合,既要以本地村民为主,又要吸引外来投资,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城里人、外地人来创业开发。二是建立营销网络。要善于包装产品,突出特色,发挥品牌优势,创新营销模式,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参与、民企联动”的宣传促销机制,要综合利用电视、网络媒体、宣传名片等多种宣传渠道,营造强大的营销声势。三是推介传统节庆。要结合乡村民间传统节庆活动,大力宣传该县生态观光休闲农业,扩大该县观光农业的知名度和群众参与度,从而打造强大的传统民俗生态观光休闲品牌,促进该县生态农业观光产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第二篇:北京市石景山区生态观光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北京市石景山区生态观光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陈青云 李志民中国农业大学 2003-9-28

石景山区为北京市近郊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又是北京市的上水上风向,具有绿水净土的自然优势;还是北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云集的地区,具有丰厚的科技文化优势。石景山区的“三农”发展应有新的思路和新的举措。世界各地俏然兴起的生态观光农业可能是石景山区三农发展的突破口。石景山区科技顾问团农业组、农工党石景山工委与石景山区农林委联合对石景山区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开展了为期18天的调查研究,查阅了大量有关资料,分析了历年的统计数据,实地考察了四季青、北安河、东北旺的观光采摘园。本报告仅就石景山区观光农业的现状、特点、优势、潜力、模式和建议提出报告,仅供参考。

一、生态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石景山区自2000年以来,对农村结构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取得了可喜成果,即将原来以水稻为主的结构调整为以林业为主的结构。具体可见表1,表2:

表1:农业结构调整统计表(占地面积)单位:万亩

资料来源:区农林委员会的调查报告,《石景山研究》(No.6.2002)

表2:农业结构调整统计表(收入)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区农林委员会的调查报告,《石景山研究》(No.6.2002)

由于农业结构调整,粮、果、菜的比例由1999年的61:21:18,调整为2001年的11:81:8。果林有了巨大的发展,在9.2万亩林中,经济果林4.0万亩,风景景观林3.1万亩,苗圃1.1万亩,速生林1万亩。为生态观光农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石景山区委、区政府对观光农业十分重视,现已形成四季青樱桃采摘园、北安河绿苑观光园、东北旺唐家岭冬枣园等观光农业的基地。四季青樱桃园,地处山前四季青乡,在香山、八大处旁,四环五环路之间。总面积140亩,其中樱桃园120亩,80个品种。其余为桃、海棠、枣等,完全按无公害程序生产,樱桃采摘已开展4年,每年5月中旬到6月20日,约40-50天。每年吸引游客8000人次,每人至少采果1公斤,每公斤60元。2003年投资70万元,建起百林休闲园,小桥流水,花木锦簇,还有停车场、快餐厅、饮水点和厕所等,环境优美,服务设施齐备。采摘园由四季青果林所操办。

北安河绿苑观光园,地处山后北安河乡,北清路旁边。总面积210亩,其中樱桃140亩,主栽品种3个。有20亩大棚果,内有10亩油桃、10亩草莓。另外还有20亩苗圃,5亩李子,按无公害程序进行生产。采摘园4月上旬(草莓)——6月30日(油桃、樱桃)。樱桃开始采摘2年,吸收游客5万人,游客随便吃,带走1公斤50元。油桃采摘4年。去年总收入60万元。有一处场院,厕所较简便。采摘由北安河果林技术公司操办。

东北旺唐家岭冬枣园,地处东北旺唐家岭村,航天城旁边。总面积4000亩,建有6亩左右的冬枣贸易市场。目前尚处在“有场无市”的状态。去年冬枣产量2500公斤,召开第一次冬枣节,由于产量太少,供不应求。预定2003年10月9日召开第二个冬枣节,预计产量

7.5万公斤。已有市场摊位免费供农民出售鲜枣。由石景山区冬枣协会操办。

二、生态观光农业的定位

(1)生态观光农业经营形式的变化

生态观光农业是新型交叉产业,是农业向旅游业的延伸,“农游合一”。自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成立起,拉开了观光农业的序幕。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欧洲发展最快,成为世界观光农业最发达地区,其特点是游人对大田的观看。可谓观光农业的萌芽阶段。二十世纪中期,为观光阶段。其特点主要是出现了具有观光职能的农园,内容大大丰富,不仅观光,而且结合购、食、游、住等多种方式经营。如出现的观光农场、牧场、林场、渔场,以及人造的观光农园等。二十世纪后期,农业观光向操作度假阶段发展,其功能扩展到提供休假的吃农家饭、住农家炕、干农家活,如游人可以下田割禾、进棚喂羊、临池抓鱼、作坊制酒等。二十一世纪初,又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经营形式,即租赁阶段。农场或企业将果园、林园租赁给个人家庭,或小团体,或单位,平时由农场或企业负责照顾,按承租人的意愿种植、养殖、加工,假期即交给承租者享用。

(2)生态观光农业的特点

生态观光农业具有农业的基本属性,包括提供农副产品,保存和改良种质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改造自然环境。与此同时又具有新的旅游特性,包括观娱性的奇趣、异趣、野趣、乐趣;参与性的无酬、有偿,夏令营型、健身型的参与;文化性的农业、农家、农俗等文化。农游合一性即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农业生产与观尝服务结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结合。市场定势性,即观光农业吸引的对象是城里的“吃、住、心理三个不平衡”的人群,而不是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司空见惯三农的人群。因此就要满足城里人的需求,如让游客春季亲手栽苗,夏季森林疗养,秋季摘果购物,冬季狩猎滑雪等等。

(3)生态观光农业的定位。

生态观光农业是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是旅游业与农业产业的相互渗透,在农业生产基础上,稍加策划很易开发,而效益却很可观。生态观光农业是农业走出困境的新的捷径,突出表现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素质、形成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生态观光农业又是城乡文化差异的产物。城乡文化差异的实质是现代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差别。城市文化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汽车网吧,绿化美化”。农耕文化则是“勤劳诚信,朴实无华。碧水蓝天,洁气净土”。农耕文化用于旅游开发,可有三个方面:一是农家学说的开发;二是在民俗食俗的开发;三是文学艺术的开发等等。因此,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有必要性。

生态观光农业也是可能的。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繁荣、农民富裕,他们有能力以清新的环境,便利的交通,丰厚的文化,新颖的情趣来迎接城里客人的到来。随着城市发展,已出现人员拥挤,环境污染,心理失衡,工作繁忙的状态,迫切需要在周末、假期走进农田,走进树林,溶入山川、涉进江河,其势将风靡全球。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大众化趋势形成,人们首选人文景美、历史遗迹,但这些景点大多数存有“不可不去,不可再去”的情形,而生态观光农业则四季常新,情趣各异,文化多样,各得其乐。

因此,人们则越来越倾向于农村、农业、果园、猎场的观瞻和体验。

依据石景山区的优美洁净的自然条件,丰富古老的人文条件,石景山区生态观光农业应成为主导产业,要像抓中关村科技园区那样优化政府对观光农业的服务环境,优化管观光农业企业的发展环境和优化社会服务环境。

三、石景山生态观光农业发展的潜力

经过理论探讨,调查研究,专家咨询,典型走访,石景山区生态观光农业发展潜力可概括为三点:

一是发展不平衡。石景山区在北京的上水上风向,是现代化大都市的近郊区,交通非常便利,农业生产水平在全市乃至全国名列前茅。但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处于操作阶段,有的处于萌芽阶段,大多数地方处于朦胧无视状态。若通过宏观规划,形成特色,认真实施,不断提高,潜力会巨大。

二是经营水平低。在已经形成生态观光农业规模的企业,采摘时间短,内容单调,层次偏低,管理滞后,没有形成产业化链条。若在宏观策划前提下,认真研究观光农业的规律、特点,搞好规章制度,加强游人心理研究,提高服务质量,经营水平就可上一个台阶。三是文化内涵少。在已形成的农业观光企业里,只有品种介绍,游客只是能采到果,尝到果,带走果。若通过具体设计,将无形资产的文化资产经营起来。例如将品种培育、科技成果、食疗食谱,以及民风、民俗、文学、文艺等等进行设计,成为重要的娱乐项目,增加游客的兴趣,使其留恋忘返,使游客不仅仅得到物质生活文明的享受,而且得到精神生活文明的享受。

四、生态观光农业发展战略

1.生态观光农业的战略高度。石景山区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要占领三个制高点,一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市场国际化运作制高点。将农业观光的客源市场仔细,以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服务,不同的文化满足各种游客的要求。二是占领产业化经营制高点。组建强有力的龙头企业,灵活多样的生产基地,处理好企业、基地和农民的切身利益,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链条”。三是占领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高点。在各种生态观光旅游基地设计、运作、服务过程中,均要把生态可持续发展因素考虑进去。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生存条件为前提,把资源尽量多的留给子孙后代去开发利用。

(1)综合发展原则。石景山区山前山后之间,近郊中郊之间以及各乡镇之间的政治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各不相同,因此不能一刀切、单打一,而是“贵在综合”,具体表述为:从全区要综合发展,但各镇或乡又有区别,如有的以樱桃观光,有的以冬枣观光;有的以春季为主,有的以秋季为主;有的以物质采摘为主,有的以精神文化为主。在各基地开发时又要综合考虑地理位置、地质地貌、历史基础、经济条件、市场前景、农作物种类等内容。

(2)优化组合原则。在“贵在综合”的前提下,要做到“精在优化”,即做到人、财、物、技、信五大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时间、空间、能量优化组合,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效益优化统一。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

(3)重在参与原则。生态观光农业本身就富有参与性的特点,为引来众多的回头客,就必须搞不同类型的参与性活动,增加参与性的系列性和层次性,提高参与的质量和层次,扩大参与的效应。春天可以参与栽培定植小苗,夏季可参与施肥锄草,秋季可参与采摘、收藏,冬季可参与农产品加工。

五、生态观光农业的项目内容

(1)观光种植业。向游客展示现代种植业的技术和艺术。如引种优质瓜果、蔬菜、花卉等观赏性作物。建立农业公园,发展无土栽培、温室大棚、组织培养技术等。

(2)观光林果业。以石景山林果资源“春提前,秋延后”的果树优势,巧打时间差,将观赏、度假、购物、健身、科考、文化溶为一体。可展开樱桃、冬枣、油桃、草莓、李子等多种果品观光采摘项目,并可设计生日纪念林、婚庆纪念林、光荣退休纪念林等。

(3)观光牧渔业。利用现有的水库、池塘水面,综合开发水资源,“住水边,食水鲜,戏水面,娱水上”,开发既能垂钓、摸鱼、驾船、滑艇,又能观尝、饲喂、撑船、曲行,尽尝独特、珍稀、高效、无污染的畜牧水产养殖项目。

(4)观光副业。借助当地的民俗、特色、传统、手工的工艺品加工,开展观光副业项目。体验食品加工、手工操作、保鲜程序、传统工艺,增加参与性、可视性。

(5)观光农场。建立农、林、牧、渔结合的综合观光园区。按农业生态有机链条设计,增强农业生产过程的艺术性、趣味性、种类性和多样性。使游人购、游、住、吃充分结合。

(6)观光村庄。以村庄为单位,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农家民俗游览设计。让游客体验到返朴归真,如吃农家饭,住农家炕,娱农家乐,干农家活。

1.切实营造生态观光农业发展的宽松环境。中共石景山区委、石景山区人民政府提出了优化发展环境的22条意见,对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十分有利。区辖各村镇要认真落实“22条”,从政府服务、社会服务和企业发展三个方面优化环境,尽快从政策优惠、资金投入、道义支持、具体服务等方面入手,营造生态观光农业发展的宽松环境。突出早樱桃和晚冬枣的优势,开展各方面的服务。

2.认真搞好生态观光农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方案。在对全区生态观光农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全区生态观光农业的3-5年发展目标,产业链条,优化布局以及实现方案的关键保证措施。与此同时,可将策划方案细化为项目储备库。每一个项目包括立项背景(依据)、项目内容、资金预算及来源、效益估算,以及项目承担单位。其作用有三个方面:一是纵向争取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基金;二是横向招商引资;三是集聚内部资金。以此增加策划方案的可操作性。

3.加强智能培训,全面提高素质。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管理干部的培训。其内容是管理制度制订、实施和管理;生产过程的标准管理;以及财务成本的管理等。二是对从业的农工、农民的培训,包括生产程序和技术、产品销售、导购服务的知识培训;三是对游客的培训,使他们爱护劳动者成果、体察农民的辛劳、设身处地想问题、看问题、对待问题。与此同时,要订好合情合理的制度,以及语言、标牌的规范管理。

总而言之,生态观光农业发展是必然的,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具体搞好中长期发展方案,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将方案落在实处,石景山区的生态观光农会有一个迅猛的发展,将成为石景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为北京市居民休闲度假提供优良的场所。

第三篇:休闲生态观光农业调研报告

发展休闲生态观光农业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在解决温饱之后,人们对吃穿以外的追求日益增多,日趋多样。与此同时,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更渴望能在优美的环境中放松、休闲。于是,回归田野、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新的热点。现实中,这样的景点场所相对匮乏,这就为休闲生态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鹤浚大道的改建升级,钜桥镇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市场优势更加显著,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休闲生态观光农业,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钜桥镇休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钜桥镇以科技为依托,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初步形成了刘寨万亩粮食高产示范方;生态高效农业;观赏苗木花卉基地等优势产业。芦笋、礼品西瓜等独具特色,催生了“益乾园苗木花卉有限公司”、“富贵养鸡合作社”、“喜洋洋合作社”、“饮马泉薯业合作社”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公司+ 基地+ 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二、目前的主要做法及思考:

1.科学规划、优化布局,明确发展方向

结合钜桥实际,我们聘请了河南农大设计院,高标准规划了涉及21个行政村,面积3.5万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区,示范区划分为珍稀植物园、设施农业园、娱乐餐饮区、观光采摘园、花卉种苗生产园、园林苗木园共六个产业功能区。计划建成集生产、科研、示范、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具备成果展示、科技孵化、辐射带动等功能的现代高产高效农业示范区。努力把钜桥打造成为名、优、特、稀农产品集聚地、鹤壁都市花园、河南省乃至全国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2.立足实际、提升品位,拓宽发展空间

一是以中国(鹤壁)农业硅谷产业园为龙头,大力推广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目前,该项目已落户市职教园区内,预计总投资8亿元,预计项目建成后可形成超过30亿元的产业规模,安排高端就业人员5000人,社会效益超过200亿元,能够为我市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支撑。

二是在刘寨一带,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打造高效农业示范园区。通过土地流转,组建专业农机合作社,实现机械化全覆盖,搞好小麦、玉米等基本农作物的生产供应,继续保持粮食单产全国领先地位。目前已组建三个农机合作社,拥有大型农机具52台套,流转土地1.1万亩,2013年万亩粮食高产示范区小麦平均亩产697.61公斤,玉米平均亩产873.4公斤。

三是以喜洋洋生态农业园为中心,发展建设设施农业。建设蔬菜物流园、观光植物园和生态餐厅,发展以温室大棚蔬菜为主、兼顾休闲观光、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休闲生态观光农业园区。截至目前,一期流转土地640亩,投资3000万元建成高标准温室大棚33栋,果蔬拱棚4栋,日产蔬菜5吨,吸纳就业人数70人。二期计划流转土地1400亩,投资

1.2亿元,建设标准大棚60栋,蔬菜瓜果大棚30座,工厂化育苗室20栋,建设蔬菜物流园、观光植物园和生态餐厅各1个,建成后将解决1600人的就业问题。

四是依托岗坡饮马泉绿色生态园,发展精品农业,建设小杂粮生态基地,重点发展彩色脱毒红薯、芡粉、小米、绿豆等绿色有机小杂粮产品。打造特色农家乐体验区,力争创出品牌。目前拥有固定职工60人,种植面积430亩,固定资产320万元。

五是依托连洼绿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休闲农业。在沿岗连洼、枣林一带种植薄皮核桃、优质葡萄、柿树等优质水果,发展优质林果示范区、采摘基地。让游客在休闲观光的过程中体验收获的快乐。目前农民入股8家,发展社员120余户,流转土地526亩,合作社建设已初具规模。

3.招商引资、重点突破,发展农业产业项目

占地1800亩,投资17亿元人民币的鹤岛香轩园生态农业项目准备建设。内容有占地1000亩的农业生态观光中心、占地200亩的儿童天地中心、占地100亩的青少年拓展教育中心、占地50亩的文化健身中心、占地300亩,含1000张床位的养老康复中心和占地150亩的接待中心。建成具备多种功能的生态农业示范园、观光农业旅游园、有机农业绿色园以及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园,从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

三、存在问题:

钜桥镇休闲生态观光农业还是起步初期,能为都市居民提供优良农副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高集约化、多功能的都市型农业还不多,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

题,主要有:

一是发展休闲生态观光农业投入大、见效慢,钜桥镇设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比较落后,形式单一,仅限与反季节大棚为主要生产方式,缺乏科技含量,生态绿色特征不明显,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手段不完善,与科技含量高、高产出、工厂化生产、抗灾能力强等要求还有一些差距。

二是休闲观光农业虽然属农业范畴,但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品味和文化内涵,才能吸引游客。钜桥镇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对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保护还不够,导致一些水资源的污染以及浪费,人文景观被破坏。

三是精品农业缺乏经营意识。大部分农产品停留在初级阶段,缺乏通过高科技手段打造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精品,生产方式简单,产业链短,同时商品产出后,缺乏相关认证,没有包装,主要以散装的方式进行销售,这样就无法进入各大超市,缺乏市场竞争力。

四、措施建议:

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提高设施农业标准,使我镇农业设施在模式上,档次上,标准上有进一步提高。要根据市场要求,不断加大设施农业内部调整力度,合理安排品种布局,积极发展瓜果、菜类等品种,适应城市需求,转变生产方式,提高标准化水平,是设施农业向工厂化迈进。

二是注意对当地文化的整合和风土人情的梳理,加强农业与本地文化相结合,突出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因此,必须充分挖掘具有吸引力的乡村自然景观、深厚的民俗文化,加强乡村自然资源和原始人文景观的保护,提高其文化品味。同时,要注重项目的策划和创意,不断提高观光休闲农

业项目的知名度,不断挖掘和激发游客的消费潜力和兴趣,提升企业效益。

三是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生态农业意义和重要性,提高广大干部群的认知水平,激发发展生态经济理念和热情,四是打造农业生产企业文化,提升产品品牌。要用大开发大开放的思维大胆引进资金人才和技术,对旧有的农业进行改造,实现生产加工次销售一体化,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对农业生产、经营、消费各环节进行质量监督,打造农业产品质量安全文化。努力把钜桥镇农业打造成为我市生态休闲观光的“都市后花园”。

第四篇:关于推进“生态汝城、文明环保”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生态汝城、文明环保”建设的调研报告 作者:汝城县农业机械管理局何好生时间:2013年5月8日

【摘要】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生态建设的精神,笔者一行围绕汝城县委、县政府“三城四化”发展战略,结合当前该县创建国家级文明、卫生、园林城市的工作目标,深入开展生态文明环保调研活动,基本了解掌握该县生态文明环保建设的现状,查找了制约城乡生态文明环保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初步提出推进生态汝城、文明环保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保调研

一、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汝城县确立“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战略发展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该县科学发展的重中之重,聘请湖南大学设计院高标准编制了《湖南省汝城县国家级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在全县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高潮。2009年以来,投入资金20多亿元,完成珠江、赣江、湘江水系生态林5万余亩,完成林业生态建设47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3.7%。同时,该县在科学规划小城镇建设的基础上,将环境整治与生态能源利用相结合,境内建有4个水源水系断面监控点,建成各类沼气池2.65万口,实现“以电代燃户”3.94万户,生态环境全面改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喜人。目前,全县5个乡镇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19个乡镇被评为省级生态乡镇。该县生态文明环保建设凸显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生态文明建设亮点纷呈。该县山地绿化、规划建设、国土保护、污水处理、垃圾清运、生态治理、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文明卫生创建等工作成效显著,已成功完成省级文明、卫生、园林城市创建,106国道沿线绿化基本完成,“三纵六横”路道绿化全面启动,樱花公园等示范林、生态林建设有了新业绩;乡村全面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高效农业,大力推广改厕、改厨工程。

二是文明环保体系逐步形成。环保宣传、绿色倡导,环境监测、环境治理、能源利用等文明行为时处涌现,营造了浓厚的文明新风;开展以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污染综合防治、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污染流域综合整治为热点的文明环保活动,逐步形成文明环保体系。

三是生态环保意识日趋增强。为确保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该县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生态环保政策法规,使其宣传家喻户晓、人人

1皆知。目前,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污水、机动车辆尾气等有害污染物的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全民生态环保意识日益增强。

四是生态资源依法受到保护。该县依法加大对原始生态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贯彻《野生珍稀动植物保护条例》,林业部门启动了“封山育林”工程;环保部门制定出台了企业准入制度和污染源排放标准;九龙江国家级森林公园成功申报为国家原始生态旅游景点;热水、暖水已建成两大地热温泉休闲旅游景点,强力打造“中国养生之都”旅游精品。

二、存在的问题

城乡规划建设滞后,硬件设施不配套,制约了生态发展;城区机动车辆日益增多,尾气排放不达标,影响居民身心健康;公厕标准化建设管理滞后,难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城乡部分区域污水排放杂乱无章,环卫硬件设施有待完善;乡村耕地和水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严重;部分乡村砍伐林木严重,农民生态环保意识薄弱;部分民营企业污染物排放超标,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文明程度有待提高。

三、建议及对策

1.严格环境准入,建立生态文明的产业支撑体系。一是要科学制定城乡建设规划。着眼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科学制定城乡建设规划,强化硬件设施配套,重点推进公厕标准化建设和管理,规划建设污水等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处理工程,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清运和无害化处理。二是要严格行业准入机制。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法规,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的力度;在确行业准入条件时要充分考虑环保要求,新建项目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准入条件、清洁生产标准和排放标准。三是要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按照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原则,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实行统筹规划、同步实施,促进自然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建立各类废弃物收集、转运、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的构架体系,大力推进生产、生活中各类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四是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乡村要科学开发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大力建设小型水电站,安装省柴节煤炉灶、太阳能热水器、沼气池,实施改厕、改厨工程,减少室内气体排放。

2.加强生态环保,构建生态文明的环境安全体系。一是要实施分

区类管理。确定生态生态环保不同地区的主导生态功能和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格局,强化管护能力建设,推进规范化管理,提高环保质量;二是要强化污染防治与节能减排。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加强工业废水治理,推进重点行业二氧化硫综合治理;加大城市环境的治理力度,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强化危险废物和危险化学品监管;加强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治理,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清运和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置,控制固体废物污染,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强放射源的安全监管,确保辐射环境安全。三是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完善农村环境管理体制,建立农村环保目标责任制,实行“以奖促治”政策;大力推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切实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水质改善;积极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污染治理,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积极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规范有机食品开发,组织开展有机食品生产示范点建设,预防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四是要严控资源开发和环境监管。按照“环保优先、有序开发”的原则,做好资源、能源开发规划和项目的风险评估,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加大生态环保监管力度,防止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建立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促进新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统筹用水调配,有效保护水资源;严控建设用地增长,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化水平;加强对生态敏感区域旅游开发区的环境监管,推广生态旅游景点示范。

3.加大宣传教育,建立生态文明的道德文化体系。一是要倡导文明道德规范。崇尚生态文明理念,从不同层面入手,建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规范,逐步壮大环保志愿者队伍;大力倡导“保护环境、尊重自然、节约资源”的社会风尚;恪守“优质服务、文明办公、清正廉洁”的职业道德;积极弘扬以健康生活、和美家庭、邻里和睦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二是要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实行环境标志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提高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倡导购买绿色、有机产品,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产,以绿色生产促进绿色消费;提倡绿色出行,开展“无车日”活动;以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引导公众改变不良的消费方式,要简化商品包装,减少塑料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三是要强化生态文明宣教。采取媒体宣传、专题讲座、科普展览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事物、新典型,积极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新成效,丰富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建立生态文

明教育的长效机制,完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通过家庭教育,形成生态文明的家风;通过学校教育,普及生态文明知识;通过社会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素养。

4.健全长效机制,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体系。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协调联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二是要健全机制体制。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决策机制,以生态文明理念指导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考评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级各部门绩效考核范畴;环保部门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健全完善各项制度,创新发展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推动企业成为节能环保的实施主体和投入主体,逐步形成市场化、社会化运作的格局。三是要完善法律体系。建立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坚持依法行政,杜绝环境执法中的保护主义,遏制行政干预执法的现象,打击权法交易、权钱交易的不良行为。四是要制定政策标准。科学制订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完善技术规范、环境标准体系、资源有偿使用和污染者付费政策,合理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限制原材料、粗加工、高耗能、高污染、高风险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公开限制生产、出口的产品和工艺目录,建立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县环保部门应配合相关部门,科学制定环保经济和生态补偿政策。五是要推进试点示范。以建设“生态环保示范县”为载体,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着力整合社会资源,调整工作思路,开展以“生态汝城、文明环保”等为主题的生态建设活动,及时总结经验,丰富内涵,突出特色;将工作重点放在生态县建设监管过程中,突出成效评估,对在建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全面推进环境优美乡镇、生态街道、生态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等生态文明建设的“细胞工程”,自下而上、由点到面,不断扩大建设成果,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作者简介】何好生,男,汉族,中共党员,本科文化,1995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汝城县农业机械管理局副主任科员兼办公室主任。联系电话:***。

第五篇:关于推进汝城家庭农场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汝城家庭农场发展的调研报告 何好生

【摘要】所谓“家庭农场”就是指以家庭生产经营模式为主体,家庭成员为农业生产服务对象,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经济为家庭主要收来源的新型经营主体,同时依托国家政策、新型科技、信贷扶持和农业机械化作业为一体的家庭农业生产经营场所的统称。下面笔者调研组一行就近几年来汝城县家庭农场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基本找准了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初步提出了推进该县家庭农场发展的思路及举措。

一、汝城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该县着力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挖掘农业优势产业资源,重点培育发展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和农业致富能手,迅速壮大现代农业发展规模,推动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调查统计,到2012年底该县家庭农场实现农业总产值达11.56亿元,家庭农场发展形势良好,凸显以下特点。

1、家庭农场基地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到目前为止,该县“家庭农场”已发展鲜果种植面积是12.5万亩,年产水果7.5万吨,总产值1.5亿元,品种为李、梨、柑桔、板栗、锥栗等,主要分布在文明、土桥、濠头、岭秀、永丰等乡村“家庭农场”;发展时鲜蔬菜面积14.8万亩,其中田庄早季蔬菜2.5万亩,卢阳、泉水、大坪、马桥、井坡等乡村春菜、冬菜6.6万亩,马桥、延寿、外沙等乡镇“家庭农场”发展朝天椒、生姜等蔬菜面积4.3万亩,商品蔬菜年产值达3.2亿元;在卢阳、大坪、土桥、马桥、泉水等乡村“家庭农场”发展花卉盘景苗木种植28.9万株,年经济收入达1.2亿元;在泉水旱塘等“家庭农场”发展硒山茶叶种植面积3000多亩,在盈洞乡发展金银花种植面积6000多亩,在卢阳镇斗

山、泉水镇白泉、土桥镇黄家等乡村“家庭农场”种植水稻6.8万亩,基本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年创经济收入达100余万元;在热水、大坪、卢阳发展杂交制种面积3500多亩,创经济收入50余万元;在卢阳、大坪、泉水、井坡、马桥、土桥、田庄、永丰、集益、热水、三江口等乡村建成了家庭式牲猪、牛、羊,家禽养殖基地86个,其中年可出栏生猪6.5万头、家禽12.9万只,创农业经济收入3.46亿元;在卢阳、土桥、井坡、泉水、热水、暖水等乡村建成家庭水产养殖基地49个,年产鱼类2.2万吨,年创经济收入1.8亿元。

2、家庭农场农业经济收入稳步增长。该县现有养殖、种植、休闲初具规模“家庭农场”1200余家,2012年“家庭农场”创农业总产值11.56亿元,分别比2009年的6.82亿元、2010年的8.46亿元、2011年的9.98亿元,同比增长170%、137%、116%。按农业种养类别分,其中家庭养殖(畜禽200只以上)有172户、鱼类养殖(年产10吨以上的)有68户,主要分布在卢阳、泉水、土桥、马桥、大坪、井坡;家庭粮食种植(200亩以上)有149户,主要分布在暖水、热水、卢阳、土桥、泉水、井坡、大坪、集益;家庭水果种植(年产水果20吨以上)232户,分布在文明、盈洞、永丰、卢阳、马桥;家庭蔬菜种植(年销售蔬菜20吨以上)298户,主要分布在田庄、暖水、马桥、大坪、卢阳、土桥等乡村;家庭茶园种植(200亩以上)有224户,主要分布在卢阳、泉水、三江口、暖水等乡村;家庭金银花种植(400亩以上)有98户,主要分布在盈洞、岭秀等乡村;家庭花卉盘景苗木种植(200亩以上)有16户,主要分布在卢阳、大坪、土桥、马桥、泉水等乡村“家庭农场”;随着该县“家庭农场”数量增多和规模化发展,“家庭农场”对基地的发展规模、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模式日趋增强、日益明显。

3、家庭农场农产品牌凸显地方特色。近年来,该县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迅速,其中泉水旱塘“家庭茶场”的“硒山茶”、小坦、延寿等乡镇的“小米辣”、文明乡的“水晶梨”、田庄乡的“反季节蔬菜”已获得QS食品质量安全认证。

在产品认证方面,全县完成农产品认证14个,其中无公害食品12个,绿色食品3个;在基地认定方面,以朝天椒、水晶梨和蔬菜为重点,建立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5个,完成朝天椒、水稻、茶叶、奈李、水晶梨和蔬菜等产地认定27.6万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基地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该县特色农产品种类众多,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各农业产业发展是有面积无规模、有数量无效益、有特色无品牌。如水果、蔬菜种植虽种植面积达26.5万亩,但由于缺乏机械化生产、规模化作业,集中连片种植300亩的都很少,很难形成农业产业规模、保持品质优势,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不高。

二是产品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当前,该县“家庭农场”年农业总产值上100万元以上没有一户,产值上50万元以上100万以下的家庭有109户,产值上50万元以下的有498户。由于“家庭农场”数量多、规模小、机械化作业程度低、实力弱,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力不强,难以形成产业规模。

三是农产品品牌优势市场认可难。到目前为止,该县“家庭农场”能走出郴州的农产品仅有水晶梨、奈李、冰糖橙、花豆、朝天辣、板栗等极少数农产品品牌,难以形成品牌优势带动该县现代农业发展。

四是创新意识不强影响产业发展。“家庭农场”大部分是种养植大户出身,又是典型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掌握的知识和应用新技术不多,对人才引进,品牌意识认识不足,抗风险意识不强,家庭农户扩大再生产资金能力有限,抑制了家庭农场大发展,同时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深根蒂固,部分农户对机械化作业认知程度还不够,生产观念有待更新。

三、推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思路及举措

一、抢抓政策机遇,鼓励农业规模化经营。目前国家出台了多项扶持种粮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土地、财政资金等资源流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倾斜。农业组织化已成为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重点,为今后惠农政策注入新内涵。一是要依托财政补贴政策。在财政补贴方面,要鼓励地方将新增农业补贴、财政奖补资金、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向该方向倾斜,扩大“家庭农场”发展数量和规模;二是要建立经营扶持专项资金。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省、县、乡三级联合建立土地规模经营扶持专项资金,以其为导向,引导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与承包农户签订中长期租赁合同,同时各地政府应制定并出台地方“家庭农场”评估标准,健全和完善“家庭农场”各项登记备案工作,建立县、乡、村三级信息共享平台,提升“家庭农场”发展质量;三是要出台土地流转发展规划。地方政府要牵头研究制定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指导各地加强体系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形式多样、管理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建立有形市场,搭建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交易平台;四是要实施“互换并地”政策。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鼓励各地方行政村开展“互换并地”工作,减少农户耕作的地块数,提高农机作业水平和土地利用率,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通过“互换并地”促进土地流转的空间很大。据国家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国以互换形式流转土地达1610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6.2%。

二、拓宽融资渠道,突出服务组织化优势。资金周转困难已成为目前“家庭农场”发展中的一大致命因素,随时危及到“家庭农场”的生存与发展,解决融资问题是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第一要务。一要是建立融资服务机构。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应明确一名分管农业工作实职领导专门负责农业项目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信贷、融资等服务工作,组建“家庭农场”发展规划办公室,与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合署办公室,鼓励各地设立农业担保公司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提供融资服务,允许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承担涉农建设项目。二是要优化装备结构改善生产条件。地方各级政府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采取先进技术、引进优良品种、提升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三是要引导规模化经营。目前,该县种植业和粮食生产有条件实行规模经营,调研

中发现种粮大户的效益比一般种粮户更为可观,也更具备种粮积极性,粮食种植的规模化经营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三、夯实农业基础,构筑多个板块受益平台。笔者认为,农业组织化建设将创造多个农业板块的投资机会。一是要建立多层面受益平台。就种植业的规模经营而言,品种培育业、农业机械和服务机构有望受益。此前,按照《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的战略部署,国家将加强种子生产基地建设。随着我国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种业的景气度预计处于上升通道之中。二是要注重发展农业机械化。几千年历史证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阻碍了现代农业发展,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推进现代农业、“家庭农场”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将与规模经营模式相辅相成,农机板块各行各业将受益。三是要提高社会化服务程度。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明确了农业社会化服务范围,其中了包括专业经济技术部门、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其他方面为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所提供的服务。

下载关于推进汝城生态观光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推进汝城生态观光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山西省观光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山西省观光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默认分类 2009-12-25 15:03:43 阅读48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山西省观光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山西省农业厅观光农业是一项新产业,上世纪九十......

    海淀区观光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海淀区观光农业发展调研报告海淀区旅游局海淀区作为北京市的近郊区之一,观光农业发展条件好、类型多、效益高、市场前景广阔,是北京观光农业极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发展观光......

    生态观光农业可行性报告

    川西生态农庄的空间布局 观光园的生态农庄布局在滨水区与生产区过渡处,充分体现“以观光带体闲,以体闲促生产”的设计理念,几要通过整体的优化地形处理,对现状建筑景观特色化处......

    明溪口镇生态休闲观光农业调研报告★

    明溪口镇生态休闲观光农业调研报告近年来,明溪口镇依托酉水河的开发,着力做好生态农业和水利旅游两篇“文章”,初步构建起沿徒骇河集垂钓、游泳、餐饮、水上赛事、农业观光于一......

    生态观光农业可行性报告,观光农业可行性研究报告

    国内观光农业园发展状况台湾省的生态观光农业园发展状况 我国台湾地区吸收欧洲、日本等国家的经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生态观光农业,认为生态观光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

    汝城农业产业化调研报告

    汝城农业产业化调研报告 作者:汝城统计局----李兵良文章来源:本站原创更新时间:2012-3-15 所谓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

    关于我区观光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区观光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总体部署安排,我们先后以现代观光农业发展为课题,进行了三次深入调研,一是8月28日,对全区12个观光景点,按照企业类、采摘类、种养类......

    关于前入村发展特色观光农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前入村发展特色观光农业的 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都市人追求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意识愈来愈浓。我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依托大布苏泥林旅游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