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前入村发展特色观光农业的调研报告(5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05:57: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前入村发展特色观光农业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前入村发展特色观光农业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前入村发展特色观光农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前入村发展特色观光农业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都市人追求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意识愈来愈浓。我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依托大布苏泥林旅游风景区,大力实施“旅游兴镇”战略。前入村积极响应,依托本村自然优势,全力打造特色观光农业。随着特色观光农业的运作,前入村的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自然状况

前入村辖前入屯和小母子屯两个自然屯,共有253户,890口人。全村现有耕地390公顷。2011年全村实现农业总收入460万元,其中畜牧业收入60万元,劳务输出收入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00元,村集体收入5万元。

二、发展现状

以土地集约经营为重点,打造全程机械化示范村。农机专业合作社现有农用机车7台,配套农机具17台套,入股耕地230公顷,入股农户150户,以5500元/公顷的价格入社,全村60%的土地实现集约经营。同时,采取以地招商的形式引进有实力的古健公司、金塔集团和山东寿光的专业技术人才打造全程机械化示范村。

以泥林小米为主打产品,打造有机食品示范村。受土壤条件和气候影响,泥林小米种植加工,是全村的优势产业。

1为把这一产业做大做强,惠及群众,前入村成立了泥林有机食品责任公司,组建了谷业协会,通过认定有机食品基地200公顷,年加工泥林小米800吨。开发弱碱、富锡小米、真空包装粘玉米(年加工160万穗)等7个农副产品,大大提升了品牌优势和市场占有率。吉林电视台以“一斤小米9.8元”做了专题报道。预计公司今年可实现利润40万元。

以科学实验为依托,打造特色农业示范村。一是开发有机蔬菜53公顷。南瓜30公顷,食用方椒5公顷,食用长椒(每个七两)3公顷,金塔辣椒15公顷(套种水果萝卜)。二是建设200米观光农业长廊。以棚架长廊的形式种植砍瓜、红黄等各种颜色南瓜,长廊内现有65个特色品种,形成集品种试验、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农业观光长廊。三是建成12垧特色品种试验田。现进行南瓜、方椒、长椒、砍瓜、谷子、玉米、花生、水稻8个作物种植品种对比实验,甘肃模式的全膜覆盖垄沟种植玉米试验,垄系栽培、水稻旱作膜下滴灌试验。

以雁鹅湖蒙满风情农家乐为引领,打造旅游观光示范村。紧抓所字建设旅游镇的契机,巧借泥林光、打好灵丙牌、做香农家餐。雁鹅湖蒙满风情“农家乐”项目正在施工建设,总占地10公顷,其中水面5公顷,已完成注水,拟建设500平方米四合院“农家乐”,预计总投资100万元。

三、今后重点工作及三年规划

调研中我们注意到,前入村在推进特色观光农业发展方面,确实下了功夫,花了气力。但特色农业总体发展水平还

相对滞后,制约因素和诸多难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除了对发展特色农业认识有待提高、工作思路有待拓展、工作措施有待创新、工作力度有待加大等主观因素外,投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瓶颈难以解决,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基地建设质量不高、标准化批量生产能力不足,龙头企业总体弱小、带动作用普遍低下等新老问题,依然广泛存在。在起步晚、发展慢、差距大的现实情况下,前入村的特色农业发展进程,必定是一个负重前行的过程,进一步加快和实现跨越式发展,还有许多关口要闯,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在今后工作中要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没有形成特色的问题。不论是老式土砖瓦房,还是红砖楼房,都没有经过造型,没有农家特色,缺乏景区建筑风格。没有菜园、果园、花园、池塘等,不象农家,而象农村的都市,游客来过、吃过、玩过、住过以后,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不知什么是真正的“农家乐”。

2、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由于配套设施跟不上,服务项目单一,不能为游客提供娱乐休闲、健身运动、商务会议等方面的服务。大多数来农家休闲的游客主要停留在吃一餐饭,打一阵牌。

3、缺乏统一规划的问题。无论是观光农业长廊还是实验区、谷业加工、粘玉米加工包装以及雁鹅湖蒙满风情农家乐都没有进行统一规划,随意性较大,难以形成规模品牌,产生整体效应。

三年规划:

2012年完成观光长廊和雁鹅湖蒙满风情“农家乐”建设,建成水果蔬菜保鲜库一座;

2013实现土地全部集约经营,达到全程机械化作业,盘活泥林圣泉,把村东大坝建设成休闲垂钓区,建成有机食品专业村;

2014年建成自控温室大棚1—2万平方米,预计投资200万元;10栋常温暖棚,每个2000平方米,预计投资27万元;申请省畜牧厅有机育肥羊项目拟建设10公顷5000只育肥羊小区,打造畜牧养殖专业村。

四、对策建议

(一)更加鲜明地确立特色农业发展思路,努力培育“从田头到餐桌”的产业链

自然条件和外部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特色农业是前途无量的朝阳产业。在更深层面上,发展特色农业对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而长远的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注重从三个层面上努力培育“从田头到餐桌”的特色农业产业链。一是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继续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品种结构和产品结构,挖掘潜力,拓展空间。以市场为导向,努力追求突出特色、特中选优、优有规模的目标。二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努力构建和延长产业链,使其产品渗透进入大工业的产业链条中。把食品工业作为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食品工业门类众多、市场广阔,搞得好,完全有可能培育成为我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强化营销流通,使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尽可能多地进入大市场商品供应链。建议在适当时机,举办我县特色农产品展销会。通过多种方式,运用各

种平台,切实加强营销流通工作力度。

(二)不断创新和完善机制建设,为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通过明晰产权关系,使以契约、合同、订单为主的外部关系更加规范,以股份制为代表的内部关系得以实现和稳固,从而推动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特征的新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解决当前特色农业发展中突出矛盾的重要措施。作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生事物,在目前的初创阶段,应本着“宜宽则宽、宜简则简”和“自愿、民主、民办、民管”的原则,给予充分的支持和帮助,把创新和健全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民主监督机制的工作作为主要着力点。共同推动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健康发展。

(三)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实现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应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以政府为引导,充分发挥现有的科技示范园区、实验园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基层科技体系建设,加大科技支农工作力度。同时,针对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农业产业,积极引导发展相应的科研学科方向。鼓励合作经济组织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进一步加大新产品和高端产品的研发力度,多出快出成果,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保证特色不减、优势长存。二是认真研究、尽快出台和报批特色农业的生产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等,尽快实现特色农业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努力打造拿得出、叫得响、保得住的知名品牌。三

是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努力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兴利避害。使特色农业真正成为品质上不退化、经济上能发展以及社会上能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

(四)加大宣传,打造品牌,形成特色观光农业的知名效应

一是在农家乐外界环境做文章,建筑设计凸显农家特色,或装饰农家特色建筑等多种形式来营造浓厚的农家特色文化,让人一入就觉得有农家味。二是与泥林风景区联姻,依托泥林旅游资源,打造“特色观光农业一日游”精品路线。三是利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辅之以广告和专题活动的策划运作,扩大特色观光农业的知名度,把蒙满风情农家乐打造为知名休闲品牌。

要搞好我镇特色观光农业,当前工作千头万绪,首先是做好制定规划和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当前工作困难重重,最困难的是缺少人才与资金,因此,要加快发展,我们在自力更生,克服困难的同时,请求上级在政策和经费方面给予我们更大的支持。

第二篇:关于前入村发展特色观光农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前入村发展特色观光农业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都市人追求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意识愈来愈浓。我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依托大布苏泥林旅游风景区,大力实施“旅游兴镇”战略。前入村积极响应,依托本村自然优势,全力打造特色观光农业。随着特色观光农业的运作,前入村的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自然状况

前入村辖前入屯和小母子屯两个自然屯,共有253户,890口人。全村现有耕地390公顷。2013年全村实现农业总收入460万元,其中畜牧业收入60万元,劳务输出收入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200元,村集体收入40万元。

二、发展现状

以土地集约经营为重点,打造全程机械化示范村。农机专业合作社现有农用机车7台,配套农机具17台套,入股耕地230公顷,入股农户150户,以5500元/公顷的价格入社,全村60%的土地实现集约经营。同时,采取以地招商的形式引进有实力的古健公司、金塔集团和山东寿光的专业技术人才打造全程机械化示范村。

以泥林小米为主打产品,打造有机食品示范村。受土壤条 1

件和气候影响,泥林小米种植加工,是全村的优势产业。为把这一产业做大做强,惠及群众,前入村成立了泥林有机食品责任公司,组建了谷业协会,通过认定有机食品基地200公顷,年加工泥林小米800吨。开发弱碱、富锡小米、真空包装粘玉米(年加工160万穗)等7个农副产品,大大提升了品牌优势和市场占有率。吉林电视台以“一斤小米9.8元”做了专题报道。预计公司今年可实现利润40万元。

以科学实验为依托,打造特色农业示范村。2012年,该村在农机合作社的带动下,采取“以地招商”的方式,引进了山东寿光、天津武清区等地的农业公司合作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建设以方椒、水果萝卜、毛葱和南瓜为主的蔬菜基地170公顷,公顷效益是种植玉米的5倍以上,极大地调动了农户参与合作经营的积极性。截止到2013年年末,参与合作经营的农户已发展到195户,集约经营面积达300公顷。为了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该村成立了蔬菜合作社,建设了21栋蔬菜育苗大棚和占地1200平方米的蔬菜转运库1座,所产蔬菜远销山东寿光和长江以南,极大地提高了产品附加值。通过以上方式,全村解放出600多名劳动力,发展养殖业和劳务经济,农民实现了多渠道增收。

三、今后重点工作及三年规划

调研中我们注意到,前入村在推进特色观光农业发展方面,确实下了功夫,花了气力。但特色农业总体发展水平还相对滞后,制约因素和诸多难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除了对发展特色农业认识有待提高、工作思路有待拓展、工作措施有待创新、工作力度

有待加大等主观因素外,投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瓶颈难以解决,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基地建设质量不高、标准化批量生产能力不足,龙头企业总体弱小、带动作用普遍低下等新老问题,依然广泛存在。在起步晚、发展慢、差距大的现实情况下,前入村的特色农业发展进程,必定是一个负重前行的过程,进一步加快和实现跨越式发展,还有许多关口要闯,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在今后工作中要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没有形成特色的问题。不论是老式土砖瓦房,还是红砖楼房,都没有经过造型,没有农家特色,缺乏景区建筑风格。没有菜园、果园、花园、池塘等,不象农家,而象农村的都市,游客来过、吃过、玩过、住过以后,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不知什么是真正的“农家乐”。

2、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由于配套设施跟不上,服务项目单一,不能为游客提供娱乐休闲、健身运动、商务会议等方面的服务。大多数来农家休闲的游客主要停留在吃一餐饭,打一阵牌。

3、缺乏统一规划的问题。无论是观光农业长廊还是实验区、谷业加工、粘玉米加工包装以及雁鹅湖蒙满风情农家乐都没有进行统一规划,随意性较大,难以形成规模品牌,产生整体效应。

三年规划:

2014年建成水果蔬菜保鲜库一座;

2015实现土地全部集约经营,达到全程机械化作业,盘活泥林圣泉,把村东大坝建设成休闲垂钓区,建成有机食品专业村;

2016年申请省畜牧厅有机育肥羊项目拟建设10公顷5000只育肥羊小区,打造畜牧养殖专业村。

四、对策建议

(一)更加鲜明地确立特色农业发展思路,努力培育“从田头到餐桌”的产业链

自然条件和外部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特色农业是前途无量的朝阳产业。在更深层面上,发展特色农业对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而长远的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注重从三个层面上努力培育“从田头到餐桌”的特色农业产业链。一是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继续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品种结构和产品结构,挖掘潜力,拓展空间。以市场为导向,努力追求突出特色、特中选优、优有规模的目标。二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努力构建和延长产业链,使其产品渗透进入大工业的产业链条中。把食品工业作为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食品工业门类众多、市场广阔,搞得好,完全有可能培育成为我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强化营销流通,使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尽可能多地进入大市场商品供应链。建议在适当时机,举办我县特色农产品展销会。通过多种方式,运用各种平台,切实加强营销流通工作力度。

(二)不断创新和完善机制建设,为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通过明晰产权关系,使以契约、合同、订单为主的外部关系

更加规范,以股份制为代表的内部关系得以实现和稳固,从而推动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特征的新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解决当前特色农业发展中突出矛盾的重要措施。作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生事物,在目前的初创阶段,应本着“宜宽则宽、宜简则简”和“自愿、民主、民办、民管”的原则,给予充分的支持和帮助,把创新和健全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民主监督机制的工作作为主要着力点。共同推动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健康发展。

(三)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实现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应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以政府为引导,充分发挥现有的科技示范园区、实验园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基层科技体系建设,加大科技支农工作力度。同时,针对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农业产业,积极引导发展相应的科研学科方向。鼓励合作经济组织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进一步加大新产品和高端产品的研发力度,多出快出成果,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保证特色不减、优势长存。二是认真研究、尽快出台和报批特色农业的生产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等,尽快实现特色农业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努力打造拿得出、叫得响、保得住的知名品牌。三是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努力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兴利避害。使特色农业真正成为品质上不退化、经济上能发展以及社会上能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

业。

(四)加大宣传,打造品牌,形成特色观光农业的知名效应

一是在农家乐外界环境做文章,建筑设计凸显农家特色,或装饰农家特色建筑等多种形式来营造浓厚的农家特色文化,让人一入就觉得有农家味。二是与泥林风景区联姻,依托泥林旅游资源,打造“特色观光农业一日游”精品路线。三是利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辅之以广告和专题活动的策划运作,扩大特色观光农业的知名度,把蒙满风情农家乐打造为知名休闲品牌。要搞好我镇特色观光农业,当前工作千头万绪,首先是做好制定规划和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当前工作困难重重,最困难的是缺少人才与资金,因此,要加快发展,我们在自力更生,克服困难的同时,请求上级在政策和经费方面给予我们更大的支持。

第三篇:入村调研报告

一、XXX村基本情况

XXX村位于XXX县XXX乡西北部。本村有四大姓氏,张,王,孙,郭。人口228户。有历史记载700多年。以种植优质小麦,玉米,为主。主要收入以打工收入。本村三面环水,村内道路全面硬化,自来水,有线电视,宽带,全部入户。

二、调查形式

全县“社情民意大调研”活动会议结束后,县委XXX局立即召开了全体人员会议,局长传达会议精神,主任宣读活动要求,全面部署、周密安排、精心准备、分步实施。随后成立了局领导小组,制定了活动方案,分发了宣传资料以及调查提纲,集中了一个月时间,完成社情民意调研活动。期间,全局全体人员以分组、分片的形式,深入到XXX村中,走村入户,首先为每位参与调研的村民认真讲解了全县社情民意大调研活动概况,分发了县委的慰问信及调查表,在村民填写过程中,对其不明白不了解的地方,进行详细的讲解,对于不识字的村民,得到其允许后,为其阅读调查表内容,填写意见,保证全部参与村民亲自签字确认,并留下联系方式,最后,将自己的便民联系卡发放到村民手中。

三、情况综述

县委XXX局调查任务为240户,其中,完成调查入户填表187户,常年在外打工联系不上的为32户,已经超过65周岁不在调查范围内的为15户,已死亡的为3户,经调查无此人的为3户,调查任务已完成。

(一)经济发展方面:村民普遍对于经济发展方面不太关心,其中,工业经济方面选择不知道的为占多少;农业经济方面;现代服务业方面;文化产业

(二)民生保障方面:民生保障是村民们比较关心的的问题之一,尤其就学方面,学校收费,意见是什么,存在问题,学校师资管理,教学质量,校车运行最关心,校内安全,学校与家庭沟通;就业方面;医疗卫生普遍比较满意,医院收费,药价管理,药品监督,就医服务,医疗水平,新农合等医保政策的落实,农村卫生室建设,贫困帮扶;住房方面,村民对于村级的危房改造比较满意,其他如,不知道。村民对增加收入选择不知道的为@户;生活环境改善方面,有百分之@的对本村生态文明村建设比较关心,希望自己的村庄能当选生态文明村,其他并不清楚此项;部分村民对本村垃圾处理方面不大满意,认为垃圾处理不及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住环境;食品安全管理,水电暖供给,交通出行,健身广场建设;计划生育,大部分村民不关心,占多少@;

(三)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社会治安管理各个项都比较满意,但治安队伍建设及电子监控安装并不普遍;农村宅基地管理也是村民比较关心的问题之一,有多少@;畅通民意诉求渠道,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干部做风,大部分选择了不知道一项。

(四)城镇化建设方面:合村并居,土地流转

(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兴修水利满意的多少户,占多少,村民对于乡村道路建设改造存在较大意见,很多村民提出环乡公路太难走,希望予以修理,其他如中低产田改造,有限电视覆盖,宽带网安装,人民劳动纪念堂建设以及电网改造,村民百分之多少的都选择了满意项。

(六)基层组织建设方面:村民对于基层组织建设“不关心”的有多少,对村级班子共做的评价,选择“”一项的为,满意度达多少。

三、调查中村民反映的主要问题

(一)“校车运行”问题为村民一大关心。村民家庭一般都有在学的孩子,就学问题是村民比较关心的问题之一,其中校车的运行是受访村民提的最多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的学校已经收了校车费,至今仍伪为孩子配上校车;

2、校车只能停在离村比较远的公路上,并不进村,大部分学生仍然离家较远,需要步行回家或家长接送,校车发挥的作用不

大;

四、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建议

县委XXX局在完成为期1个月专题调查后,调查人员分别写出了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交换意见、汇总数据、整理资料,围绕人民群众所反映的困难、问题和建议进行集中分析研究。

(一)原因

一是对党的相关政策宣传不全面、不系统,村民对政策理解一知半解。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村级组织管理制度不健全,村民对于基层组织建设参与较少。

(二)建议

1、加强对村民宣传教育,让村民更多的学习到国家、省、市、县的各项政策文件,对全县发展大局有了解、有认知,让村民充分的感受到党对农村的重视,对农民的关爱。宣传形式要多要化,可以开村民代表会,进行公示,分发政策材料,组织统一的学习园地等。一方面要通过宣传使党的惠农政策人人明白。不仅要加强对村民的政治思想教育,再一方面,要使村民树立自力更生、加快发展的意识。鼓励和教育村民学文化、学科技,拓展村民更多的谋生手段和就业渠道。要通过改善文化娱乐设施条件,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提高村民政治、思想、文化、身体素质。

2、使校车运行进一步规范化

3、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新农村建设必须抓好基础设施配套工程。重点是环乡公路修理,灌溉渠修建等内容,要争取政策、调整思路、制定规划、统筹全村,做好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村民问题,让村居生活更方便。

4、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综合素质。村级基层组织是做好农村工作的基础,党的方针政策要靠他们去宣传,党的惠民政策要靠他们去落实,党的群众关系主要靠他们去体现。要注意发现、总结先进典型,广泛宣传先进典型事迹,为村民树标杆,起到一个典型一面旗,十个典型带全局的良好效应。

第四篇:山西省观光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山西省观光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默认分类 2009-12-25 15:03:43 阅读48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山西省观光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山西省农业厅

观光农业是一项新产业,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开始兴起。近年来,随着全国形势的发展,随着大中城市市民观光休闲需求的增长,我省各地观光农业也开始起步,并得到一定的发展。各级对观光农业产业的认识逐渐提高,国家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成立领导组,并联合下发《关于促进观光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的意见》,农业部还增设“休闲农业处”专门主管指导全国观光休闲农业工作。省长孟学农同志在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拓展农业功能,把观光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实现形式,加快发展。

一、提高对发展观光农业重要意义的认识

观光农业是以农事活动为基础,把农业和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农村自然环境,以及农牧业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和农村文化等,吸引游客观赏、品尝、购物、劳作、体验、休闲和度假的一种

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发展观光农业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观光农业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新的产业面的形成。

观光农业项目的开发,充分利用了原有的农业产业资源和农村民俗文化资源,既减少了传统旅游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消耗,又充分挖掘和利用了当地资源,扩大了农业生产经营范围,调整和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了农业和旅游业之间产业链的延伸。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协调发展。一个成型的、推向市场的旅游产品,必然涉及到交通、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方面,观光农业不但可以带动农村道路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可以促进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的销售、餐饮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可以为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

(二)观光农业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

观光农业项目的开展有利于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缓解农民就业压力。根据研究,观光农业每增加1 个就业机会,就能带动相关行业5 个就业机会。我省观光农业资源丰富,如果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既可以壮大旅游产业,又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农民围绕观光农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项目,可以有效解决广大农村劳动力资源富余的问题,促进广大农村的社会繁荣和稳定。同时,通过开发观光农业,可以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实现农产品的多项、多次增值,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开辟了一条由传统农业向“三高”农业与旅游产业

有机结合的效益型农业发展道路。

(三)观光农业有利于丰富和保护农村地方文化。

我省是黄河农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螺祖养蚕、后程教农都源于我省,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历史悠久,是发展观光农业可资利用的最珍贵的资源,观光农业项目的开发为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宝贵资源提供了可能。通过深入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项目,使旅游产品的类型不断增加、内涵不断丰富,可为游客出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观光农业项目的开展,可以使广大农民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中的不可估量的价值,使当地农民更加注重对地方特色文化的挖掘和

保护,使几千年来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所蕴含的古老文化、民风习俗得以传承和发扬。

(四)观光农业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观光农业是集第一、二、三产业于一体的一个新行业,对农业的科技水平有较高要求,对农产品质量标准有较高要求,对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有较高要求,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可以全面提高农业素质,可以大幅提高农业效益,可以促进农村生产发展;观光农业相对于一般农业来说收入来源广,产品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可以促进农民尽快脱贫致富,过上富裕的生活;观光农业对农村生态环境,农村卫生环境和农村的村容村貌要求高,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可以促进村容整洁,村貌美化;观光农业可以吸引众多的城市游客,参与农业生产,体验农村生活,实现城乡文化的有效交流,把现代城市文明引入农村,促进农村文化升华,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有利于形成更加文明的乡风;观光农业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的管理水平要求高,要求有规范化的管理规章,有现代的管理理念,高素质的管理团队,以及民主决策程序,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有利于促进农村民主化进程,实现农村民

主管理。

二、我省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观光农业整体规模得到壮大。目前,全省观光农业点已发展到104 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点有23 家,省级示范点44 家,省级农业观光点37 家。可以说在数量上实现了突破,成为全省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试验田。在这些单位中,有农园观光型,如大同的白马生态园。农园采摘型,如清徐葡峰山庄、农科院的农业观光采摘园等。特色村镇型,如大寨村、西沟村、贾家庄以及锡崖沟等村镇。农业科技观光型,如太谷怡园酒庄、东湖醋园等。自然生态型,如苗

城圣天湖农业观光园、万荣阳光地中海农业观光园等。

(二)农业观光旅游市场得到拓展。随着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深化和旅游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农业观光旅游成为市场热点。其特色鲜明、参与性强、消费水平适中,通过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开发,形成多样化的产品,满足了旅游者求新、求异、求知和休闲的需求。全省已有巧家示范点被组合进入旅行社

销售的线路产品中,大多数点形成了自己的市场客户群。

(三)一批典型示范单位脱颖而出。进入旅游示范点行列之后,老点得到了提高,新点得到了发展。多数点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原产业的附加值,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大寨、西沟、东四义和贾家庄等老典型进一步发展提高的同时。皇城相府村、后沟古村、和谐生态园、锡崖沟、葡峰山庄等一批新典型也脱颖而出,特别是近年以来在太原市区周边的清徐、晋源、草坪以及榆次、太谷等地有10 多个房地产、煤焦和其它民营企业开始参股和新建观光农业点,建设标准越来越高,越来越规范,成为现代都市农业的一个新亮点。

我省观光农业虽然有一定的优势,并取了一定的发展,但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容易忽视的问题,也面

临着许多的困难,总体看,还处在起步阶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不完善。观光农业大都位于城市郊区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限,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难以留住游客。75 家观光农业点中有直达硬化公路的51 家,区内有观

光专用硬化路的33 家,有标准化厕所的25 家,有宾馆和标准化农家乐客栈的18 家。

二是宣传不够,客源不稳,效益不高。每年有专门宣传经费的仅5 家(大寨、皇城相府、和谐生态园、后沟古村、葡峰山庄),有宣传主题活动的13 家。每年接待游客以10 万人次以上的5 家,5 万人次以上的3 家,1 万人次以上的n 家,其余都不足万人。年收入在100 万元以上的2 家(大寨、皇城相

府),在50 万元以上的2 家,在30 万元以上的7 家。

三是投入不足,潜力得不到充分挖掘。首先是政府的引导性投入少,省级从2005 年起,将观光农业列入专项预算,每年100 万,每年扶持ro 个左右示范点,平均不到10 万元。市一级,除了晋城每年有万元专项资金,其余均无专项扶持资金。其次是示范点自身投入不足。据统计,累计投入在1000 万元

以上的仅有6 家,在500 万元以上的仅有5 家,其余大部分投入在二、三百万元左右。

四是缺乏科学规划。有专门规划的25 家,规划经过省级评审论证的13 家,由县政府整体规划的仅

太谷五村1 家。

五是管理不规范。其突出问题是村企不分,没有专业管理团队,有观光旅游独立法人和专业管理团队的有H 家,实行承包经营的有9 家,绝大部分还是由村党支部或村委会直接管理。

三、科学布局,分类指导,规范发展

总的指导思想是:以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美化农村环境,繁荣农村文化,增进城乡交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为目标。按照观光农业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与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相结合,与现代农业建设相结合的要求。以农业文明和农村文化为主线,以农业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及农村文化习俗为主要内容,建立一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具有观光、品尝、体验、休闲、度假、教育等多种功能的观光农业景区(点),使观光农业成为我省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省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试验田,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具

体的发展思路是:科学布局、分类指导、规范发展。

科学布局,就是根据观光农业的市场需求和资源分布,有计划地、有重点地规划观光农业的布局。从我省实际出发,今后一段时期重点是在“十一点三区”发展一批观光农业项目。所谓“十一点三区”就是以十一个地级市为中心,在城区、郊区和山区因地置宜发展不同类型的观光农业项目。城区交通便利,最接近城市消费群体,观光农业要以观赏游览、体验农作为主,可以重点发展农业公园、花卉观赏园、垂钓场以及市民租赁农园等观光体验型项目。郊区,重点发展观光采摘、租赁农园和农家乐项目。观光采摘项目,是在农产品收获季节吸引游客观赏田园风光,农业风景,采摘果实,购买新鲜农产品。租赁农园项目,是指向城市居民收取一定费用,将少量的果树、菜园、瓜园等租赁给他们,他们在节假日前来从事耕作、播种、灌溉、打药、采摘等全过程农事生产活动。可以实行定期租地、有偿管理或承包租地、自选管理等多种方式。农家乐是指到农村吃农家饭、住农家房、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感受乡土生活和文化习俗。山区,重点发展休闲疗养项目。让城市居民摆脱城市的喧嚣嘈杂,享受清新的空气和宁静的氛围,主要包括森林

旅游和水库垂钓。

分类指导,就是根据不同类型观光农业的特点、市场潜力、资源享赋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经营模式。一是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近几年我省各级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技园。如大同的白马生态园、农科院的农业观光采摘园,这类型观光农业点,今后要重点在拓展功能,提高科技品味,完善服务设施上下功夫,逐渐建设成农业科技人员和中小学生观摩学习、培训、实习的场所,形成固定的客源。二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上联加工企业、下联农户和基地,是工业和农业的结合体,是发展农业和工业旅游的结合点,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拓展旅游观光业务既有利于扩大企业品牌宣传,也有利于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在这方面怡园酒庄、东湖醋园做的比较好。这类观光农业点今后要在开设观光通道,建设实习体验车间,开放生产基地,培育企业文化,开辟旅游专线,成立观光公司等方面多作文章。三是特色村镇。我省是一个农业气候资源丰富,小气候众多,特色农业优势明显的省份。如梨乡― 原平同川、葡萄之乡― 清徐白石沟等都是既具特色农业生产,又具旅游观光资源的特色村镇。如大寨村、西沟村、贾家庄以及锡崖沟等村镇都是既风景秀丽,又有丰富文化底蕴的观光农业品牌。这类型观光农业点,今后要在美化村容村貌、完善生活服务设施、升华地方文化,推行标准化服务,开辟农家乐,建设专业管理公司等方面多下功夫。四是水利工程和森林资源。我省境内河流众多,黄河依山而过,汾河穿境入黄,又是桑干河、淖沱河、漳河、谏水河的发源地,再加上万家寨、汾河水库、漳泽水库等许多大型水利工程,苑如一串串明珠,散落在三晋大地上。我省是个多山的省份,境内有太行山、太岳山、吕梁山、中条山、系舟山、恒山等众多山系,森林

资源独特。如万家寨、漳河水库、恒山、庞泉沟、芦芽山等景区碧水清山、风光秀丽,都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这类型观光农业点,今后重点在增设农业科技示范项目,扩大辐射带动范围,开设农家乐,规

范境区管理,开辟旅游线路,加强宣传广告等方面多做工作。

规范发展。就是借鉴国内外观光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从我省实际出发,在观光农业发展中要坚持以下几项原则:一是必须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观光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产业,农业是基础,离开了农业,观光农业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观光农业必须在农业生产基础上进行开发和发展,绝不能脱离农业另搞一套,更不能脱离农业,搞太多的人文景观。二是必须与农业和旅游业的总体布局相结合。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农业和旅游业都已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较稳定的布局,观光农业的规划布局要充分考虑农业和旅游业的总体布局,要尽可能在农业现有基础上开发增加观光农业的特性。通过发展观光农业,达到调整农业结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目的。三是必须因地制宜,突出个性和特色。特色是观光农业的生命所在。观光农业要突出个性和特色,在求新、求异上下功夫,力戒大而全和重复建设。四是必须立足现有基础,循序渐进。发展观光农业要先易后难,梯度推进。根据我省目前的居民消费水平,观光农业要重点发展观光旅游和短期采摘型以及休闲型的项目,教育型和租赁农园项目应有选择地适度发展。五是必须突出文化品味,形成有特色的观光企业文化。观光农业项目要注重文化品味,继承和发扬我省的地方文化特色,丰富乡土文化内涵,要把教育、健身和科考等寓于旅游活动中,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农业技术和科学知识教育的基地。六是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观光农业之所以吸引游客,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农业景观。因此,观光农业在发展景点建设的同时,一定要

严格控制基建占用耕地,防止出现新一轮项目建设热,特别是变相的房地产开发热。

四、加强领导,创新机制,保障观光农业健康发展

1,加强领导。观光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各级农村工作部门要高度重视观光农业的发展,要有计划地组织有关人员赴观光农业搞得好的省份去参观学习,解放思想,开拓思路。要积极向财政、计划等部门宣传、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现有的农业项目要向观光农业倾斜集中。观光农业是一项涉及面广的产业,各级农村工作领导组办公室要主动承担其观光农业的行业管理职能,加强对外联系和协调,为观光农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力求形成部门间协调配合、上下级齐抓共

管,行业内争先发展的良好局面。

2,创新机制。一是广泛发动社会上各种投资者,包括民营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人以及外商参与兴办观光农业项目。按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建立开放的多元性社会化投资机制和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二是山西省观光农业协会要会同各市、县策划和包装一批重大项目、充分运用各种融资手段,对外招商引资。三是对于观光农业项目的投资者,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集团合作企业,也不论是农民个人,还是外商投资企业,只要符合发展规划,发展前景好,省里在各项政策上都一视同仁,给以支持。四是旅行社和观光农业企业可以相互参股、持股,通过各类要素在资本与产权层面上合作,形成功能完善、市场

发展潜力大的旅游线路产品。要整合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资源,实现规模集聚效应。

3,科学规划。省、市要根据本级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和旅游业发展规划制定观光农业发展规划。通过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形成政府引导、各方协作、共同发展的机制,使观光农业成为各部门、各行业的纽带和桥梁,构建“大农业”、“大旅游”格局。各观光农业点在开放之初要先做好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规划要走出去、请进来,要到发达省份,甚至到发达国家去参观学习,洋为中用、博采众长。要请国内外的著名规划设计师进行创意规划,在规划上要舍得下本钱。要搞好规划间的街接,观光农业点的规划、行业规划,地区规划要相互对接。、标准化管理。标准化是观光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行业标准的制定要精细,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农家乐旅舍、导游导购、餐饮服务、景区环境、娱乐服务等都要有相应的执行标准。各观光农业示范点要积极探索实践,主动制定本示范点的管理标准。省观光农业协会要在各示范点企业标准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尽快制定出台我省的观光农业行业标准,标准的制定要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从我省实际出发,既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又要切实可行。标准制定后,要大力推行,积极实施,在发

展中规范,在规范指导下发展,尽快使我省观光农业发展走上规范化道路

第五篇:海淀区观光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海淀区观光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海淀区旅游局

海淀区作为北京市的近郊区之一,观光农业发展条件好、类型多、效益高、市场前景广阔,是北京观光农业极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发展观光农业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变旅游产品结构,弥补海淀区旅游产品单一性的缺陷,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也可以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壮大。

一、海淀区发展观光农业的现实条件分析

(一)农业基础条件

1949年海淀区有耕地33万亩,由于城市建设等占地因素,到1997年,耕地仅剩131万亩,年平均减少耕地4000亩。六十年代以前,海淀农业主要以小麦、水稻生产为主,蔬菜、水果、畜牧水产业规模很小。六十年代后,按照“以菜为主,多种经营”的生产方针,大力发展蔬菜生产,水果、畜牧水产业也随之有了较大发展,逐步成为北京市的主要农副产品基地之一。八十年代末以后,由于生产规模的进一步缩小,远郊区县农业的崛起,以及外埠农产品的大量进京,使海淀在北京农副产品供应市场的份额逐渐下降。同时,城市建设的发展,也对城郊结合部环境条件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环境有较大污染的畜牧业面临压缩和向山后地区转移的局面等等。因此,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新形势,更好地推动海淀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自1994年起,海淀区开始着手研究并制定了“海淀区精品高效农业实施方案”,在增强农业生产性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观光农业的发展潜力,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政策,从资金技术等多方面支持海淀现代农业的多样化、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发展条件

著名的文化旅游区,是发展海淀现代都市农业重要的立足点。海淀区旅游资源丰富,分布密集,知名度高,文物古迹众多,特色旅游资源占全市的30%。西山沿线自然风景区植被茂密、空气清新、夏季凉爽、野趣天成,被誉为“京城绿肺”、“自然大空调”。浓郁的旅游氛围为发展海淀的观光农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并且观光农业资源与名山、名水、名园等其它旅游资源之间区位组合条件好,能够形成相对集中的区域集合,妙趣天成,相得益彰。海淀区又是发达的科技文教区,区内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中小学校以及大公司较多,辖区居民文化水平较高。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把参与农业生产活动作为陶冶情操、修炼心性的一个主要手段。积极开发农耕文化,发展体验型农业、教育型观光农业在海淀区有着良好前景。虽然海淀区农业规模逐渐缩小,但农业资源齐全、特色种类多、知名度高,观光农业资源比较雄厚。

(三)地理区位条件

海淀区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区内外交通便捷。区内路网密集,各乡、村都有公路连接,公共交通便利。以西三环和温颐公路为轴形成了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完善的交通设施为高科技农业的发展和京城居民来海淀观光、休闲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四)市场潜力海淀区是北京市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教育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高度集聚。旅游业发展已具相当规模,拥有全市1/3的旅游人口(2700多万);另据统计,2002年海淀区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约2.4亿,一年的外事接待费用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

(五)科技人才优势海淀区在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生产设备和农业信息等方面存在较大优势。海淀区是科技力量和科技人才聚集的地区,这为观光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资金、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支持。

二、海淀区观光农业发展现状调查

(一)种植基地建设情况

海淀区现有粮田7.9万亩,平均亩产513.5公斤,以种植京西稻为主;有菜田2.8万亩,其中保护地1万亩,精品菜园1万亩,平均亩产量5600公斤,复种指数达2.3。近年来,市民农副产品消费逐渐转向“早、鲜、嫩”,崇尚“卫生、自然”。为适应都市消费的特点,海淀区大力发展反时令菜和“名、特、优、新、野”等特色蔬菜品种的生产。目前,特色蔬菜主要品种数约20个,其产量占全区蔬菜产量的30%以上,其产值占全区蔬菜产值的50%以上。保护地蔬菜和精品菜园的大力发展,山前地区形成了“特色鲜菜,四季长青”的现代都市农业;山后地区大田连片格方,地容地貌平整美观,实现了粮田农网化,形成山后地区别具意境的现代化大田农业的景观。

(二)花卉生产基地建设

海淀区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1.7℃,年降雨量595mm,光照资源丰富,土质条件适宜,灌排系统良好,有利于花卉生长。近几年来,海淀区花卉业有了较大发展,四季青、东升、温泉、苏家坨、东北旺等乡都有不同规模的花卉种植园地,总面积约700多亩,有鲜切花、盆花、球根花卉、干花、绿化苗木,不仅有鲜艳夺目的花果供观赏,也有园林配置布景的绿色叶类植物。主要花卉品种有月季、菊花、香石竹、唐菖蒲、百合、鹤望兰、满天星、情人草、观叶植物等200多种。海淀区花卉业现已初步打开市场,形成了一批比较固定的客户,经营利润相当可观。正筹建中的占地1500亩的花卉市场,将是北京市区内较大的花卉市场之一,也必将是观光农业的又一盛大景观。

(三)观光果园建设

海淀区现有果园4万亩,其中苹果1.9万亩、桃l.4万亩、樱桃3100亩、杏2400亩、梨800亩、葡萄700亩、李子470亩、枣230亩。按“多品种、小批量、季季有果”的原则,调整果树种植结构,改变苹果、桃的种植面积过多,而其它品种种植面积过少的状况,调整到苹果约占1/3,桃约占1/3,特色果品约占1/3的格局。目前,特色果品的种植面积已调整到果树总面积的21%。同时,结合果树结构调整,建成了一批具有旅游价值的观光果园,主要有:(1)3000亩观光樱桃园。主要分布在苏家坨镇、温泉、四季青等乡沿山一线,是北京市规模最大、管理水平最高的樱桃基地。樱桃成熟期在5月中、下旬,晚熟品种可到6月上旬,早于杏、桃、苹果等,正值旅游观光的好时节。3000亩樱桃园,既是高效特色果品,也是一种自然景观,其中大部分成林成片,与周围景观融为一体。开花结果期间,红绿掩映,星星点点,绵延不绝,颇有情趣。游人可以观光、采摘、品尝,曲径羊肠,畅游其中,令人耳目-新,心醉神怡。(2)观光百果园。沿西山一线,70~200米等高线的带状区域,是海淀区果园的主要分布地带。除了人工种植的苹果、桃、杏、樱桃、李子、梨等品种外,山野里还遍布着野杏、野桃、野樱桃、桑椹、野菜、野兔、狍子等野生资源。苏家坨、四季青等乡镇相继开辟了各种观光百果园。苏家坨镇在凤凰岭风景区下开辟了50亩苹果园作为观光园,园内建有50多座原始风情的小屋,每天可接纳140位游客,环境清雅,野趣横生,别有天地。园外建有野味品尝中心,可以遍尝山野之中的野果、野菜等野味。秋后收获季节,举办盛大的“百果大采摘”的观光旅游活动。苏家坨镇还在七王坟附近开辟了240亩观光果园,在古香道开辟了150亩观光果园,分布在鹫峰国家森林公园的各个主要通道,是游人必经游玩的好去处。苏家坨、温泉、四季青等乡还发展日光温室(或大棚)观光果园,发展反时令水果,主栽品种有油桃、葡萄、樱桃等,大约可以提前1~2个月开花结果。在百花凋零,大地刚刚吐露春意之时,温室里的闹春花果无疑是早春海淀的又一盛景。(3)果树品种园。苏家坨镇的果树品种园占地200余亩,集中了北方主要的果树品种,既可以提供种苗,又可供游人观光欣赏、采摘品尝,也是学习、实习、实验的好场所。

(四)观光水面建设

近年来,海淀区大力开展了水系治理工作,主要治理了南沙河、北长河、北旱河、金河。通过治理,免除了水患,便利了交通,改善了生态环境,美化了环境,提高了山后地区土地的开发利用价值,对海淀山后地区的观光旅游事业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另外,大力推广农

业节水技术,如小管环沟渠技术、水稻控制灌溉技术,节约了水源,保证了丰产丰收,也为现代都市观光农业提供了发展条件。目前,海淀区有养殖水面5000余亩,年鲜鱼捕捞量150万公斤。近几年来,调整水产养殖结构,缩小四大家鱼的养殖比例,发展特色养殖,引进彭泽鲫、草鱼、甲鱼、罗非鱼等名优水产品,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有了较大提高。同时,环境舒适,能够挡风、防雨、遮阳、保温的垂钓园也有了很大发展,其中规模比较大的有:永安垂钓园、西河垂钓园、东北旺垂钓园、西小营垂钓园、西北旺垂钓园、四季青垂钓园以及百亭鱼乐园等。百亭鱼乐园位于颐和园西北的温泉乡境内,占地400亩,总投资1.5亿元,是传统与现代审美情趣相结合,突出江南水乡风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公园,以垂钓、娱乐、食宿、观赏、游览为主要内容。具有江南风格的别致套房,既可休息,又可垂钓,400座形状各异、色彩不同的亭台、1080个石雕碑刻、1300米长的五千年中国历史壁画、百家姓起源寻根千米长廊等,使水面娱乐与园林艺术、历史文化相交融而独具魅力,为以粗旷雄伟著称的北国平添一分细腻隽秀的南国风光。

(五)民俗旅游村建设

苏家坨镇车耳营民俗旅游村是北京市首批民俗旅游村,依托毗邻的凤凰岭风景区和采摘果园,开展以生态度假为核心内容的文化民俗旅游活动,让游客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充分享受农家浓郁的乡村风情和民俗文化。近年来车耳营民俗旅游接待形势一直保持良好态势。

三、海淀区观光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对发展观光农业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和了解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较多的行政干部和群众不知观光农业为何物,只有少数技术干部表示知道,但缺乏进一步了解。更为重要的是,部分行政管理部门在观念上还没有突破传统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模式,没有意识到农业生产还能提供精神产品,旅游业还能以农业资源为载体,对观光农业的特点、作用、市场需求的认识也存在不足,没有意识到观光农业在促进城乡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景点少、质量差,供需矛盾大

北京市居民在节假日,特别是双休日到郊区作短程旅游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海淀区的观光农业旅游景点数量较少、质量不高,造成供需之间矛盾加大,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三)观光农业资源多数处于待开发状态

海淀区观光农业资源分布范围广、类型多;农业科技发达,农科人员众多。但就目前情况而言,观光农业资源并未得到有效利用,大多处于待开发状态。已开发的项目往往结构过于简单,特色不明显,管理水平差。观光果园、垂钓园多,设计的一些旅游活动大多雷同,集中于观光、垂钓等活动,游客参与性不强,旅游项目缺乏特色,吸引力不足。

(四)缺乏统一规划和政策指导

宏观上,市、区两级政府没有制定出鼓励观光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缺乏对观光农业发展布局的统一安排与指导。这就导致众多项目争先上马,观光农业遍地开花,重复建设、无序开发现象严重;微观上,多数观光农业项目在开发前没有经过严密的立项论证,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技术性指导,导致市场定位不准,建设水平低,效益差。海淀区现有观光农业项目,多以苗木花卉、水果基地为主,功能上以生产为主,较多的是追求经济利益,观光只是附带功能,更有甚者,打着观光农业的幌子,不作实质性开发或另作它用,与发展观光农业的初衷背道而驰。严格来说,这些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观光农业项目。

(五)观光农业活动项目较单一

观光农业旅游活动多停留在观赏、采摘品尝、农家体验层面,而像购物、疗养、度假、研修等旅游活动项目较少,像现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市民农园、教育农园等租赁形式和专项形式几乎没有,观光农业园区特色不突出。对农业资源、观光资源、生态资源开发的较多,但对民俗文化资源开发较少,观光农业旅游产品项目结构不均衡。缺乏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例如国外的休闲农场。现开发的观光农业旅游项目大多受规模所制,功能单一,很少能同时满足游客“食、住、游、购、娱”一体化的消费需求。

(六)客源市场挖掘不足,对信息传播与市场营销重视不够

把目标锁定城市成年居民市场的开发、忽视青年人以及农村客源市场是目前观光农业经营策略上的通病。事实上,观光农业因其体验性和展示性强,在青年人和农村中具有很大的潜在市场。观光农业属于新兴旅游产品,要有一个大的发展,各项目区还必须特别重视对外宣传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的知名度,通过强势的产品和准确的营销策略,树立独特的产品形象。

四、海淀区观光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发展原则

1、必须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

观光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产业,农业是基础,离开了农业,观光农业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观光农业必须在农业生产基础上进行开发和发展,决不能脱离农业另搞一套,更不能脱离农业,大搞人文景观建设。

2、必须与农业和旅游业的总体布局相结合经过多年的发展,海淀区农业和旅游业都已经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较稳定的布局,观光农业的规划布局要充分考虑农业和旅游业的总体布局,它的发展要尽可能地在农业现有开发基础上增加观光农业的特性。通过发展观光农业,达到调整农业结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目的。

3、必须立足现有基础进行发展,严格控制滥占耕地

观光农业的发展要以现有开发项目为基础,重点筛选一批项目去完善、提高,形成有规模、有影响的观光农业项目。要严格控制基建占用耕地,防止出现新一轮项目建设热,特别是变相的房地产开发热。

4、必须因地制宜,突出个性和特色

特色是观光农业的生命所在,没有特色就无法吸引游客。特色就是观光农业的地方特色和项目主题创意上的明显差异,求新、求异、不求全,避免重复建设。

5、必须坚持循序渐进

旅游市场的发育具有渐进性的特点,因此观光农业的发展一定要先易后难,梯度推进。根据目前的市场消费水平,观光农业应重点发展观光旅游和短期采摘以及休闲、度假型的项目,教育型和租赁农园型项目应有选择的发展。

6、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观光农业之所以吸引游客,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农业景观。因此观光农业的发展在景点建设的同时,一定要保护好资源与环境,切实搞好节约耕地、水土保持、绿化以及废弃物处理等工作。充分利用荒山、荒滩、荒地等后备资源,实现观光农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政策建议

1、加强领导,合理规划,规范管理,促进观光农业有序开发

(l)明确专门机构,加强管理和服务工作。为将海淀区观光农业纳入健康发展轨道,区政府应成立开发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农业和旅游业的区政府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由农委、计委、财政局、旅游局等部门领导组成,下设办公室,同时组建观光农业行业协会。办公室和协会不另设机构,委托旅游或农口现有机构进行管理,两个机构可以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负责全区观光农业发展的管理、协调、指导和服务工作。

(2)制定观光农业项目管理办法和行业管理规范、标准,对项目立项条件、申请程序、审批办法、管理制度等事宜予以明确。

(3)各乡镇要在市、区两级总体规划指导下,密切结合本地区实际和特点,做好本区的观光农业发展规划,各乡镇观光农业项目的实施应切实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和发展。

(4)搞好项目策划,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观光农业项目知名度,增强吸引力。观光农业作为交叉性产业,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否则对游客很难有吸引力,因此项目的策划和创意非常重要。对于已经策划好并建成的项目,要广泛利用各种新闻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手段,开发市场资源,挖掘和激发游客的消费潜力和兴趣。

(5)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对各种传染性疾病的预防。观光农业项目因要兴建一些旅游接待设施,可能会产生新的污染源,不仅影响环境,甚至破坏农业景观,因此行业管理部门要会同环境保护部门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搞好观光农业项目的环境治理、保护和美化;同时要特别注意对各种传染性疾病的监控与防治,由于各类游客从不同地方而来,可能会携带各种动植物病原体,如果管理措施跟不上,不仅影响观光农业本身的发展,甚至会殃及农业生态系统。

2、制定观光农业政策体系,扶持观光农业的发展和壮大

观光农业虽然具有第三产业的一些特征,但仍属于农业范畴,因此在资金、税收、规划土地、道路通讯、水电供应、门票收费等方面对观光农业发展应实行较为优惠的扶持政策,具体是:

(1)资金政策:设立观光农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重点观光农业项目的投资补助或贷款贴息,以及项目区及周边地区的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机构对观光农业项目要列入相应的贷款计划,对重点项目优先给予贷款支持。

(2)税收政策:观光农业项目本质还是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种形式,应享受农业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3)规划和土地管理政策: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只对少部分改变土地使用性质,仍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体的观光农业项目,可按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用地执行。

(4)水电供应政策:对观光农业项目,按农业水电价格政策给予支持。

(5)交通政策:交通、旅游部门对观光农业项目集中区域可以开辟交通、旅游专线,为市民出游提供方便。

(6)价格收费政策:对观光农业项目的定价及管理实行一定的优惠政策,既能使广大消费者接受,又能使项目本身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3、建立健全管理和运行机制,切实按照市场经济方式和现代企业制度来运作和发展观光农业项目,达到富民强区的目的(l)广泛发动社会上各种投资者,包括国内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人以及外商参与兴办观光农业项目。观光农业项目的最终目的是要获取经济效益,按“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建立开放的多元性社会化投资机制和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

(2)市级管理机构要会同区管理机构策划和包装一批重点项目,充分运用各种融资手段,对外招商引资。

(3)对于观光农业项目的投资者,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集体合作企业,也不论是农民个人还是外商投资企业,只要符合发展规划,发展前景好,在各项政策上都应一视同仁,给予扶持。

(4)观光农业的发展要充分调动乡镇的积极性。观光农业能否得到健康有序发展,关键在于乡镇。首先乡镇一级管理机构要充分认识到观光农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到它是城郊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现代农业的一种形式;其次要在市、区统一规划政策指导下制定本乡镇的发展规划,引导和鼓励本乡镇观光农业的发展。

4、加快相关人才的培养,适应观光农业发展的需要

观光农业要健康持续发展,人才的培养不容忽视。一方面要利用海淀区高等教育的优势,加强观光农业的相关研究和人才培养,为观光农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另一方面要采取走出

去、请进来的办法和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方式,认真抓好员工培训,提高项目质量和服务水平。同时,要建立农业旅游信息网络,实现与外部的对接。

下载关于前入村发展特色观光农业的调研报告(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前入村发展特色观光农业的调研报告(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京市石景山区生态观光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北京市石景山区生态观光农业发展调研报告陈青云 李志民中国农业大学 2003-9-28石景山区为北京市近郊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又是北京市的上水上风向,具有绿水净土的自然优......

    关于我区观光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区观光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总体部署安排,我们先后以现代观光农业发展为课题,进行了三次深入调研,一是8月28日,对全区12个观光景点,按照企业类、采摘类、种养类......

    休闲生态观光农业调研报告

    发展休闲生态观光农业调研报告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在解决温饱之后,人们对吃穿以外的追求日益增多,日趋多样。与此同时,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

    观光农业调研报告,都市休闲观光农业

    优良模式推广效果的内在制约机制分析 中国农民创造的典型生态农业模式是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宝贵财富,不仅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且为丰富中国生态农业理论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甘肃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定稿)

    甘肃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发布时间:2011-07-20点击数:28来源:自治区政协农牧业委员会 甘肃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 根据甘肃省政协常委会今年工作的安排,最近,我......

    某村发展特色经济调研报告

    “三粉”立村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村位于**县**镇西部、**(颍)河畔,西与**镇接壤,北与西三十铺镇仁和村毗邻,全村共有耕地3500亩,农业人口4680人,其中劳动力1200人。近年来,具有“三......

    关于特色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根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工作安排,我们以发展特色农业为重点,对全县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

    关于发展特色文化的调研报告大全

    一、前言(这篇调研报告原是我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科观活动中的一个专项调研报告,由于自认为是一篇相对来说还算下了一番功夫,没有过多八股文成份的东西,所以感觉尚有一定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