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色文化遗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4 20:05: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红色文化遗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红色文化遗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调查报告》。

第一篇:关于红色文化遗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调查报告

关于红色文化遗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调查报告

一、调研背景

红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根据我国有关部门界定,红色文化遗产是指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解放前夕28年的历史阶段内,包括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革命纪念地、纪念馆、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科学地保护与开发红色文化遗产,对于发挥红色文化遗产价值与功能,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红色文化遗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红色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文化精神。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革命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爱国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包容厚德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动力,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体,不仅具有重大的政治文化价值和教育精神价值,同样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和品牌价值,也日益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亮点。因此,充分利用和积极创新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传播方式和表现形式,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发挥红色文化的经济产业功能与价值,可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和精神支撑。

因此,深入调查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现状与问题,对关于红色革命区的文化遗产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深入基层开展调研。

二、调研情况

选取宜州红色之旅的下乡路线,由调查小组直接深入学校、市民家里以及街头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100份,回收98份,有效问卷95份。

三、调研结果和分析

在调研中,我们得知:

1、在群众对红色文化(遗产)的了解的问题调查中,有29%的群众不太了解,67%的群众较了解,而只有4%的群众非常了解红色文化(遗产);由此得出:绝大多数的群众都对红色文化(遗产)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了解并没有很深入。比如说对红色起义的革命故事很多人都能够娓娓道来,但是却没能从这些红色故事中得到很大的启发,甚至有一部分人对于“红色起义”的概念完全是陌生的。因此,我们调研小组认为,无论是在当地革命区或者是在革命区以外的地方,加强当代人对红色精神的学习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2、关于人民群众对当地保护红色文化遗产的满意程度方面,我们通过发放问卷并回收的方式统计得出以下结果:有20%的人认为比较满意,8%表示非常满意,60%表示一般满意,12%的人认为不满意。超过五分之四的满意程度为我们展示出了当地政府以及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遗产的强力保护。我们走访当地发现,在红色起义区,大部分人民群众的休闲时间是在红色纪念馆或者烈士纪念公园中度过的,来往的人数虽然多,但是他们对红色遗产的保护工作却做得非常到位,政府监管力度比较完善,而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自律意识也很强,因此几乎没

有出现过文化遗产被损坏的情况。这才促成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当地保护红色遗产的满意度能有这么高的局面。

3、在红色文化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中问题中:有62%的人认为红色文化对自己的经济生活影响一般,有22%的人认为影响较大,只有12%的人认为影响很大;有4%的人认为对自己的经济生活没有任何影响。从而我们可知道,在红色革命区,红色文化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但是,对于离革命区稍微较远的地区来说,这种红色风潮并没有对他们的经济生活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并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也有较少的人认为红色文化对自己的经济生活没有影响,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发现,这一部分人大都是在革命区之外的地方进行经济活动的。故而我们调研小组认为,红色文化对于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要使更多的人能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发展经济,则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推广和弘扬红色文化。

4、在“您对发展红色文化与发展经济建设还有哪些建议”的问题中,许多群众认为:(1)加强保护文化遗产,加强发展红色文化;(2)要树立好文化城市与社会经建设中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注重当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协调好城市规划与文化旧址之间产生的冲突;(3)建议人们要保护文化遗产,增强人们的爱护、保护文物的意识,不能只追求经济的发展;(4)政府应该更加重视“红色文化”建设,制定相关的文化保护措施,加强宣传红色文化的力度开展红色文化交流会,让人们更直接地了解更直接地了解红色文化;(5)发展当地的红色文化旅游业,开展红色文化旅游节,把红色文化与其他活动联系起来,提高红色文化的知名度,加强特色红色文化旅游的宣传,打造特色文化活动,在固定的时间对一些工作领域的人员进行免门票等活动来吸引游客,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

为了更好地促进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当代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学习,更好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我们调研组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调研组的建议如下:

1、把文化产业内容融入文化遗产保护之中,注重红色遗产保护,丰富红色文化内涵,彰显时代特色,引领主流价值导向,让红色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延伸红色革命精神的时代跨度。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红色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农村城市化的过程,新农村面貌以及与之相联的乡村游、农家乐越来越受旅游者的青睐,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3、为充分体现和发挥红色文化遗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功能,必须在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的前提下,发展红色旅游业。

4、大力宣传红色文化,让更多的革命区内内外外的人深刻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弘扬红色文化。大力开展红色教育,传承革命先辈优良传统。

5、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红色文化,加大对红色文化的保护经费的投入。还要制定一些有关红色文化保护的政策,让人民群众更加进一步加强对红色文化的保护意识。

6、科学地保护与开发红色文化遗产,对于发挥红色文化遗产价值与功能,加强

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7、通过红色文化进校园,增强青少年传承红色文化的延续性;通过红色文化进企业,打造新型企业文化,增强企业职工创业的热情;通过红色文化进社区、进家庭,促进社区的平安和谐;通过红色文化进机关,增强党员干部开拓红色事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红色文化进警营,增强官兵爱国奉献的精神;通过红色文化进农村、进广场,提高群众的精神文化修养。

8、培育红色文化市场,正确引导文化产业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让更多的人深刻认识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经济功能的作用。

第二篇: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

调研报告

姓名:1、2、3、4、6、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调研报告

一、调查的背景

近几年,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加大,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经商。近几年统对调查显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70%以上为青壮年劳动力,长期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主要是未成年人和中老年人,农村后备劳动力资源面临严重匮乏的不利境地。

二、调查的目的

1、为什么农村留不住青年劳动力。

2、谁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怎样留住农村青年劳动力,确保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三、调查的地点

淮安市青浦区李小庄,羊庄,黄庄

四、调查的过程

通过走访问卷实地调查

五、调查后的思考

一,为什么农村留不住青年劳动力

这是因为,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自身的务农意识逐渐淡化,已经成为青年农民放弃农业生产,不再困守农村,转而向城市要饭碗的主要动力,也是造成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缺乏的主要原因。

市场经济规律促使青年劳动力放弃农业生产。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激励因素已经消失,因为农业生产效益低下,青年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基本丧失,市场经济规律促使素质较高、拥有年龄优势的青年劳动力从农村走向城市寻求发展机会,以获取较高的劳动收入。

国家政策长期向城市倾斜促使青年劳动力走向城市。由于国家和地方基础设施投入长期向城市倾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青年劳动力更愿意选择到城市务工,分享城市较好的教育、医疗、交通、服务等社会资源,提高生活质量。农民作为社会的个体,有这种想法与做法也是正常的,无可厚非的.但由此产生的结果却又是不容忽视的.青年劳动力倾向于将自身角色定位为城市人。受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农村青年劳动力大多进城务工或经商,逐渐由农民向产业工人或城市居民转化,常年生活在城市,逐渐适应城市生活方式,不愿意再学习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毫无疑问,这十年来涌动的农民工潮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减小了城乡差别,起到了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但这种倾巢出动的打工潮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

二、谁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失已经成为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的重要原因,它给我们带来的严重问题是,照此下去,十数年之后,谁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如何实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然而长期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农村经济支柱产业——农业成为弱势产业,效益低下,素质相对较高的农村劳动力纷纷进城务工经商,留守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少,留守农民来源单一,年龄结构不断老化,整体素质不断下滑,难以成为建设新农村和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支柱力量。

农村新增劳动力来源堪忧。由于农业效益低下,农村新增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选择外出务工获取相对较高的报酬,而失业的城市劳动力宁愿享受城市低保也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农村大学生毕业后更愿意留在有较好发展空间的城市,农村优质的人力资源从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根据对80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2008年淮安市青浦区李小庄,羊庄,黄庄留守劳动力中,40岁以上的中老年劳动力占65.5%,30岁及以下的青年劳动力比重下降到11.5%;新增青年劳动力几乎全部选择外出务工,新增留守劳动力中40岁以上的占66.4%,主要是外出务工就业困难不得不返回的中老年劳动力。而且,农村留守劳动力整体素质下滑,这部分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缺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留守劳动力大多只具有小学以及以下的文化程度,他们成为最主要的农业生产者.这实际反映了农村较高素质劳动力流失,留守劳动力整体素质下滑的严峻现实。

没有新生农村劳动力,没有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也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培养新型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让拥有较高素质的青年劳动力扎根农村,将是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从现实出发,懂农业技术,特别是作业技术的人员大量流失会造成以后农业技术人才青黄不接的状况,即使科学家有很多好的创意,但由谁来操作?就象我们这个社会缺乏大量的技工一样。再则土地的长期荒芜将来恢复使用时会付出更大的成本。

三、怎样留住农村青年劳动力,确保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需要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青年劳动力成为新型农民,只有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农村就业渠道,农村才能留住青年劳动力,留住人才。

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更是吸引青年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方法.农村要留住青年劳动力,必须尽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生产效益的大幅度提高。

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要留住青年劳动力,必须增加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搞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必须增进青年劳动力农村创业的信心和技能,加强青年劳动力农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开辟新农村一、二、三产业就业岗位,全方位拓展增收渠道,使青年劳动力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外出打工也是非常艰辛的事,对大多数人来说收入也不是很高,努力创造条件就会吸引更多的打工者回家乡创业。

拓宽农村青年在本地的就业渠道。创造农村自主创业机会,吸引“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青年劳动力扎根农村是建设新农村的必然要求,这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加强本地的经济建设,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让农村青年劳动力留在本地,而不是象现在做的那样,致力与向外地输送人才,输送廉价的劳动力.因为这样做,只收到了眼前利益,但对本地经济的持续发展,却无异于杀鸡取卵.只有将农村青年劳动力留在了本地,才能更好地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也能够兼顾农村面临的问题.须知,我国本是一个土地资源严重不足的国家,只有切实有效的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不至于浪费,才能确保农业产业化的实现,也才能确保城乡统筹的协调发展.

第三篇:高科技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科技发展对山西省经济发展重大作用的调查报告

*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此次调查报告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首先总结了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我省经济发展取得的各方面的成就,其次指明了我省经济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促进经济发展的对策。关键词:科技经济发展科技化

*

一、前言

1978年,伴随着改革开放大潮,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胜利召开,标志着科学技术春天的到来。改革开放30年来,全国各省省委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树立依靠科技转变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的理念,强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优化科技发展环境,推进科技进步,我省科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科技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支撑作用日臻凸显。

二、现实状况

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煤炭供应的几大省份之一,资源的禀赋使得我省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资源的开发,近年来,人们资源短缺的意识不断增强,资源的开采方式也逐步转向科学化、技术化,高技术产业集群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崛起。经济发展也逐步由依靠资源型制造业向科技型产业转变。特别是在“十五”期间,我省科技工作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位,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技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为山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具体体现在:

(一)科技进步水平显著提高,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在全国的位次由2000年的第26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17位,科技人力资源、科研物质条件、科技活动人力投入和科技活动产出水平等指标达到全国中上游水平。

(二)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一级学科博士点达到13个,重点学科51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7个,在基础数学、理论物理、光学、化学、力学、生理学等基础科学领 1

域形成了自身的研究特色,在光电子、煤炭清洁利用、微传感机械、金属表面处理、现代中医药、超微粉体材料、农作物品种选育等应用技术研究方面形成了明显的学科优势。

(三)科技进步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国家级镁及镁合金产业化基地、国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省及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等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工程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取得新的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产品成功投放市场,太重起重机设计技术、太钢不锈钢生产技术等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农作物高产多抗、优质专用育种技术取得突破,在能源、化工、冶金、重型机械、新材料、农业和医药等产业领域形成了产业技术特色。

(四)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564家,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1.3%,以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初步形成,建立了国家级高新区1个,省级高新区4个,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个,省级科技示范园区17个,企业技术中心71个、科技企业孵化器20个,初步形成了以科研院所、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大专院校和产业化基地为主体的产业技术支撑体系。

(五)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不断发展,全省拥有3个国家级生产力促进示范中心,生产力促进网络基本成型,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与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六)科技管理体系逐步完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

三、调查分析

虽然我省科技工作取得了重大的发展,但是,与许多发达省份相比,我省科技综合能力和总体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经济社会对科技需求的增长与科技供给能力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科技发展还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科技进步总体水平不高,综合水平仍处于全国第四类地区,科技创新驱动模式还属于投入驱动型;科技驱动产业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全省80%的大中型企业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创新机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企业、知名品牌不多,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技术供给难以跟上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需要;科研基础条件难以满足发展需求,科技投资不足,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只有0.63%;科技资源分散、社会化程度低的状况未能得到根本改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中高级科技人才和非国有企业科技人才严重缺乏,人才结构无法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

我国已进入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

发展方针,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许多省、自治区、市也把加快科技发展步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区、市)作为提高区域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行动。

山西是全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山西也属于我国欠发达省份,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与东南沿海地区差距较大,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能源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仍然存在,实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任务相当艰巨。2006-2020年是山西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加快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进程,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和谐社会建设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努力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构建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的新山西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规划纲要”还确定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特色城镇化进程,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护资源环境,加强生态建设,促进人口健康和保障公共安全等重大战略任务。

新阶段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向科学技术提出了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加快山西省科技发展也面临着难得的战略机遇:经济全球化进程深化,有利于加快我省主导产业技术进步;科技交流深化,技术扩散加速,有利于山西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科技发展综合化趋势,有利于我省科技在优势领域实现突破和赶超;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快速增强,为加大科技投入、推进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经调查分析,采取相应措施

面对新的经济形式,山西省必须积极加快科技发展步伐,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加快能源及相关领域科技化步伐。

山西省是全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能源产业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今后15年,效率、环保、安全是煤炭生产和能源开发的重大问题。持续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和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已经成为能源科技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

(1)重点支持煤炭高效集约开采装备与工艺技术、煤炭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矿井瓦斯监测预警和安全生产技术,保障煤炭安全生产,促进煤炭资源高效利用。

(2)大力发展煤炭转化利用技术,推进煤炭深加工,重点开发煤炭能源的洁净、高效、集约利用技术。

(3)坚持节能优先,攻克主要耗能领域的节能关键技术,加强洗中煤和煤矸石发电技术及煤炭综合利用技术、煤电化联产工艺技术及装置、电力工业节能降耗技术与工艺开发。

(4)推进能源结构多元化,开发可再生能源技术。在不断提高煤炭、电力技术水平的同时,大力发展煤层气开发利用技术、中煤发电技术,加强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5)提高能源区域优化配置的技术能力。重点开发安全可靠的先进电力输配技术,实现大容量、远距离、高效率的电力输配。

(6)加强对能源装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攻克先进煤电重大装备制造核心技术,努力提高煤炭开采装备技术水平。

2、加快农业领域科技化步伐。

农业是未来我国粮食安全的首要支撑领域。山西省气候干旱少雨,生态条件脆弱,人均耕地少,农业生产形势严峻。解决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问题,必须紧紧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1)以高新技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农作物、畜禽等新品种的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力争农业高产优质方面有所突破。加强高效设施农业配套技术研究,力争在设施农业调控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开展节水农业技术研究,力争在有限水资源高效利用方面有所突破。

(2)以现代科学技术带动传统农业升级。开展区域农业综合开发及生态保护技术研究,研发区域农业发展及农产品产业化关键技术,加强农业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研究,促进区域特色农业发展。

(3)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重点开展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贮运增值产业化关键技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4)加强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创建农业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平台,扩大农业信息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

3、加快制造业领域科技化步伐。

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是国家科技水平、创新能力、工业实力的综合反映。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不仅决定了相关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高低,而且是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基础和手段。我省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必须大力推进优势装备产业发展,整合提升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为能源、冶金、化工等行业提供先进装备。

(1)提高装备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基本实现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重型机械、高速气流纺纱机、电力机车等为代表的重大技术装备、关键材料与关键零部件的自主设计制造。

(2)积极发展绿色制造。开发高效、节能、低耗、环保和可循环的机械产品新型制造工艺。

(3)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大幅度提高机械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4、不断发展壮大科技人才队伍,提高人才整体素质。

近年来,我省制订和实施“山西省科技人才培养计划”,依托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抓紧培养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鼓励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合作培养研究型人才,支持研究生参与或承担科研项目,鼓励本科生投入科研工作,采取理论教育和创新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和造就新一代科技人才队伍。引导高等院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借鉴发达地区经验,对到偏远落后地区企业就业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允许落户大中城市,并由当地财政给予最低收入担保承诺。

5、不断健全完善科技工作机制,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1)我省不断加强组织管理体系建设,科技工作的组织推动力度不断加大;深化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与中介服务机构改革,坚持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的方向,深化企业化转制科研机构产权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形成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使之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和行业技术创新中发挥骨干作用。

(2)政府积极加强政策指导力度,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加强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对科技的投入也进一步加大,并努力提高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效率。财政投入主要用于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重大战略产品开发、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进入中试阶段的科研项目,支持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五、小结

面对汹涌澎湃的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根据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和山西省经济社会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把科技放到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加快科技发展步伐,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努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杨军,《树立新理念 采取新举措充分发挥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山西省科技厅,《着力“四突出” 注重“四确保”全面发挥科技在市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刘奕湛,新华网,《科技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作用》

《山西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实践单位:

联系方式:

第四篇:社会调查报告--农村经济发展

对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

一、调查背景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那么在我的家乡,农村社会发展的现状如何呢?对此,我利用寒假时间,对家乡的社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在我的家乡,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是整个地区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代表家乡农村的整体状况。

二、调查目的准确了解本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真实状况,并及时掌握广大村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心声和期盼。

三、调查的意义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群众基础,了解广大村民的真实心理意愿,以求为人民谋福利,从而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胜利、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四、调查方法及时间

调查方法:通过进行调查问卷、翻阅资料、当面访问等方式了解情况。

调查时间:2012年1月15日至2月3日

五、总体状况及原因

总的来说,近十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社会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农村社会发展现状

“经岭肚不饱,辛苦收成少;小伙媳难找,姑娘往外跑。”这一句顺口溜,生动地反映了

家乡过去的贫困窘况。自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村党委紧紧围绕“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加强基层组织、促进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以深入学习调研、推动思想解放为抓手,以人民群众满意为目标,坚持边查边改,破解发展难题,促进和谐发展,呈现出基层组织建设和经济建设互动发展的喜人局面。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经过10多年的艰苦奋斗,实现了工农业生产协调发展,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2004年实现宽裕型小康村,2005年工农业总产值1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9700万元,农业总产值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00元,村财政收入50万元。先后荣获福建省委授予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2、原因分析

建好村级组织。加强基层组织,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首要目标。近年来,村党委注重抓班子、带队伍,抓机制、促规范,加强自身建设,为全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重视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开展“双培双带”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努力把年轻的经济能人培养成村干部或党员,9名村两委成员有8人为经济能人或致富能手;着力规范村级权力运作,健全落实村两委工作、财务管理、村民决策议事等制度,在处理旧村改造、土地出让、集体经济发展、收益分配等重大问题时,均举行民主听证会;大力推行“月汇报、周交流”和村干部“坐班”等制度,确保每位村干部都有较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村务工作。

做强村级产业。实现农村科学发展上水平,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中心任务。近几年来,村党委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通过落实念好山经、建好园区、组建公司等措施,经济社会取得长足进展。利用丰富的山地资源优势,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种植麻竹1000多亩,创办绿色食品加工厂,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麻竹产业。采取“土地出租转让制”方式,创办工业区2期共500亩,成立“福建省经岭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工业区招商引资

和集贸小区项目建设。引进的英发工艺品公司落地投产后,员工有1500多人,年产值达3.35亿元,年创税2000多万元,带动了净水厂、餐饮店、外来工公寓等服务行业发展,解决了300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据统计,200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6亿元,村集体收入11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9420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2.6倍、2.3倍和1.4倍。

夯实民生工程。农民群众是否得实惠,是衡量创先争优活动是否取得实效的重要标准。村党委深入实施“115便民服务工程”,即建立1个便民服务站,发放1张便民服务卡,实行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便民协办、服务承诺、运作联动等5项制度,先后为村民办实事350多件,村民满意率达100%;推行党员民情日记制度,坚持“四必访”(党员群众生病住院或亡故时必访、家庭受灾或发生意外时必访、在生产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必访、有较大思想情绪或有意见建议时必访),及时反馈解决村民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开展移风移俗活动,评选“五好文明家庭户”,倡导文明新风;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拓建硬化村主干公路、角落公路10公里,建设文化广场、农民公园、阅报亭等,对全村进行绿化、亮化。通过近几年的建设,全村旧貌换新颜,200多座白石红砖的钢筋水泥结构房和90多座小洋楼别墅拔地而起,农民群众真切地体会到了创先争优活动带来的变化。

六、当前存在的问题

1、经济结构发展不协调。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工业发展速度太快,可能造成畸形发展;农业发展较迟缓,机械化程度不高,可能最终制约其它产业的发展;服务业几乎没有什么发展,应加大资金投入,通过特色游等方式来吸引外来人员来村观光。

2、赌博现象普遍存在。在我这次的调查中,有近30%的农民在打扑克的时候赌过钱,虽然数额不大,一般都是一元、两元,并且按这些农民所说,“如果不来点小意思,就找不

到人跟你玩”。这种风气必须加以遏制,阻止其扩散蔓延,否则不利于社会风气的纯正,可能最终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效果。

3、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在这次调查中我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我调查的村民全部是汉族,有近10%的家庭信仰基督教,由于农村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使得基督教在村里的传播。为了吸纳更多的教徒,向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宣扬一些迷信思想,比如:“信基督者得病可以不用打针吃药,有主保佑病就能好”等,这已经带有很深的迷信色彩了。如果不加以整治任由其在人民面前传播,后果将不堪设想。其次,大多数村民都信仰佛教,本来有信仰是好的。可是,有一些人利用村民的这一信仰,别有用心的编造了一些违背科学的事实,引诱村民拿钱消灾。如果任由这种行为继续,势必对村民的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七、对策建议

以上是我所调查的家乡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通过这次调查,我认为家乡农民对目前的现状是基本满意的,农村的活动是丰富多彩也是农民喜闻乐见的。但目前的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不适应,存在着一些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1、加强硬件建设。

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农村乡镇有能力来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农家书屋,健身的器材和场地,放映厅等。使村民的生活丰富多彩。

2、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

上级部门应多开展一些“送文化下乡”活动,并且应该针对农民需求,丰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

3、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和学校的硬件设施设备。

是农村的学生也能享受城市化的教育条件。而不能因为是乡村学校就不加配制应有的教学器件。还应提高乡村教师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使农村的孩子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

地学到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这必将对未来农村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第五篇: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班级9国经济与贸易1班姓名胡伟学号2009040341

31关于此次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调查报告,主要着手点在于农村近几年在种植,水产,养殖,畜牧,务工及各种副业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进行调研。通过近几年的收入比例的对比边可得出以下结论,而且找出导致这种收入比例的原因,并对于这一些列的情况采取适当可行的措施来进行最有效的调节,从而引导农村经济朝着一个更科学、合理、健康、协调,的方向进行发展,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农名群众。实现缩小城乡差距的目的。

以下便是我村在2006年-——2011年期间的各项数据(按收入构成比例划分)

1.作物种植的比例随着年数的不断后延呈现一种不断下降的趋势,由最初的85%下降到40%,降了将近一半的比例。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所以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务工,而导致农村种植业劳动力的不断减少,以至于引起农村劳动力的缺乏,自然作物的种植面积就会相应减少。再这些涌入城市的民工心里有着一种较为普遍的想法。那就是在外面挣钱总比在家里种庄稼生钱快得多而且还要划算的多。出门务工所需的成本要比在家种植东西所需要的成本要少,而且务工的好处就是劳动与收益的直接挂钩。所以导致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减少,自然种植主产收入在总收入的比例中就会持续走低。

2.畜牧和水产的收入比例一直都比较稳定。这是由于畜牧和水产一直以来都不是我们村的主导产业,而且我们村的土地和山林并不适合大量放牧,缺少牧草是其中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则是无市场可言。若是大力发展水产则会更困难,据

调查得知我们村可以进行小量鱼类养殖的池塘和河流不多,大多数面临打捞难度大的问题。综合以上原因我们可以得知畜牧和水产的收入比例不大就可以理解了。

3.由此数据我们又可以看出大棚种植所带来的收入比例确实不断地走高。大棚种植虽属于种植,但为了说明这一新兴种植在乡村说如的比例越来越高,所以单独提出来进行比较。简要的分析一下导致其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三个。(1)大家都知道最近几年的物价是不断涨高,看到这样的契机,集中的小型种菜未尝不是一种增收的好方法。(2)由于劳工的大量出现会相应的导致一些闲置土地的出现,这样便为集中的大棚种植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3)科学技术的推广及运用一直是推动经济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在这里也不会例外。新技术的利用不仅仅让大棚种植变得更加方便同时也使其产量大幅增加,间接性的实现了创收目的。

4.最后一个重点要指出的则是“其他收入”这一项。从数据对比中也可以看出是不断增长的趋势。而我所说的其他收入就包括了务工的收入,由于作物种植的收入比例的减少自然务工收入便会相应的增长。作物种植行业的劳动力流入劳工行业,必然导致务工人数增长,人数增长则会带动收入增长。而这部分收入则归于其他收入这一块,所以自然其他收入就会持续走高。若是继续按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其他收入这项的收入百分比预测还会继续增长,直到劳动力市场出现饱和。

这次的调查所得出的结论告诉我们,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一种相对极端的增长方式。虽然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可是收入比例却不容乐观。换句话说这样的增长方式是不利于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可是虽然有一定的问题,还是有可喜的地方,只是从大棚种植技术的推广及运用还是很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对于农村社会经济增长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应该注重趋利避害,扬其长而避其短,这样才会有利于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更加可观的成果。

下载关于红色文化遗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红色文化遗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人口结构变动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上世纪90年代开始,西部民族地区的农民也加入了民工潮,大量输出了剩余劳动力。经过20年的农村劳动力......

    经济发展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深刻背景和根本趋势是经济全球化。正确认识和妥善应对全球化,不仅有利于我国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国际体系转型、和谐世界......

    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摘要:在现代社会,科技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乃至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经济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在......

    关于金融危机对企业影响的社会调查报告

    对深圳市XXX电子公司经营状况的调查 2009年3月至4月,本人对深圳市XXX子公司在由美国次贷风暴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暴冲击下的业务状况及应对措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 一、......

    对丹东历史文化遗产的调查报告

    对丹东文化遗产的调查 【摘要】对丹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并对丹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建设方面提出有效的、合理化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

    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影响调查报告

    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影响调查报告 2010级中医学1班 李春美 胡志兴 一、 调查目的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这......

    对宜宾县经济发展调查报告(5篇)

    对宜宾县经济发展调查报告一:调查情况介绍宜宾县位于中国西南、四川盆地南缘,地形以丘陵为主,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7.8℃,年降水量1023毫米,处于长江......

    高中生社会调查报告(网络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

    湖南师大附中学生社会调查报告 ——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 调查人: 湖南师大附中1009班唐丽莎调查时间: 2010年1月25日~2011年2月15日调查方式: 网上调查、摘集资料调查结果: 1.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