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制约我县地方经济发展的因素及解决办法
近几年来,县域经济发展较快,“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民增收存在着信息不畅,技术缺乏,资金不足、项目难找的状况。这种情况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还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延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挖掘市场经济的潜力,需要更好地提高地方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建设农村小康是各级党组织工作的战略重点和首要任务,也是地方基层组织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工作主题,只有以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基层组织建设,建立互动激励竞争机制,通过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才能大大提高助农增收的水平,有力地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因素
1.债务沉重,机构运转困难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乡镇赤字平均在500万元左右,村级负债在30万元左右。基层同志普遍反映,现在的财政体制是倒金字塔结构,县、乡财力十分薄弱,征收渠道较少,导致了不少乡镇、不少部门缺乏基本的办公经费,有的甚至连干部应有的补助和出差的费用也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报销。一位乡镇领导干部说:“自己在乡镇工作了20多年,从来没有现在这么难,自从农村税费改革免征农业税后,乡镇的日子更是捉襟见肘、困难重重,如果不是党性、责任和组织给我做工作,说实在(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话,早就不想干了,这几百元钱一月的微薄工资已不能再养家糊口了”。而大多数在编的事业干部也早就有了打算,等到乡镇改革的到来。确实乡镇这一点微薄的收入,除去车费、生活费,难以养家糊口。对一些年青有能力的干部,才华也难以得到施展。
2.应酬繁杂,领导精力分散
有人估算,如果把工作内容分为事务和政务两大类,目前县级领导陷入事务的精力占60%左右,乡镇领导陷入事务的精力占70%左右,导致领导走不出门的主要问题有“三多”:会议多、文件多、应酬多。面对群众的上访,上级事无巨细的检查,汇报太多,以及随之而来的接待都要领导出面,陪餐敬酒、搞车轮战术、楼上楼下造成人力、财力穷于应付。大厅雅座、把洒楼跑个遍。
3.职责交叉,工作效能受损
一些同志反映,地方党委、政府在领导经济工作上,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事实上存在职责交叉,权限模糊的问题。如何把握好既履职又不包揽的度,是对党委的考验,如何把握好既到位又不越位的度,是对政府的考验。由于同一项经济工作往往是党委一名领导和政府一名领导同时分管、谁主谁从,具体操作中如何各司其职,难以把握。党政“一把手”的团结协作和默契配合,主要靠党性、素质和性格上的弹性互补,而不是靠职责权限上的明晰划分和具有相互利衡关系的制度规范。新班子领导成员之间,往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磨合,有的刚刚“扣手”又因种种因素调离分开;有的长期磨合不了,矛盾逐步显露,互相猜忌,彼此防范,工作受到影响。很多同志说,造成这种情形,主要不是干部的因素,而是体制的因素。还有的同志说,现在经济工作的决策权在党委,出了问题挨板子的往往是政府领导,这种权责不对应的现象,也是影响经济工作效能的一个因素。
4.竞争缺乏,发展动力不足
目前我国乡镇吃“财政饭”和“事业饭”的人数普遍在20—40人之间,乡镇人员的臃塞,势必增加乡镇财政的负担。基层的同志普遍反映,虽然经过了县、乡机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精简了机构,理顺了职能,压缩了人员,但是目前,人员编制仍然爆满,吃财政饭的人员太多,要真正减轻农民负担,就必须大刀阔斧精简行政、事业机构分流冗员,否则机构无限膨胀,财政供养人员无限增长,势必使党和政府为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大打折扣,而现有的干部队伍,总体素(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质有待提高,尤其是现代经济、科技、信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和复合型素质的管理人才十分缺乏。还有的同志反映,现在配班子,选干部推进年轻化是对的,但层层搞年龄递减有些过头,县级党政班子中四十七八岁的干部大多退居二线,乡镇实职领导干部中大多在四十五岁左右退居二线,35—40岁以上的人员更难进入乡镇的领导班子队伍。基层干部的成长不仅受年龄限制,而且出路狭窄,缺少激励机制。有人说,基层干部队伍缺乏动力和活力,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
5.素质不高,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有的同志自己主观上认为,干农村工作已达多年了,对党的政策、上级的文件精神有所了解,参加过多次的学习培训,应付农村现阶段的矛盾和问题已有了一定的经验,总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说服、教育帮助群众,对于科学种田知识、主观上认为推广周期不大,只要能懂得适时为最佳播期,种植要点、病虫特征、防治药物等措施就可以了,用不着钻研学习高深理论。而把业余时间消耗在打牌方面,既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形象,无形地拉开了群众的距离,而且违背了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长此以往,势必导致赌风甚行,最终消磨士气,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还有的领导干部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主观认为虽然问题堆积如上,抓发展没有上级的扶持是不可能的,极端个人主义严重,认为乡镇干部的手脚被各种法律、文件所束缚,能够保住稳定,也是政绩,何必自讨苦吃,为工作而搞得身败名裂呢?内心深处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把解决地方经济的发展寄希望于上级。基于这种心理,缺乏开拓创新意识,造就不出一支有战斗力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势必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对策
1.落实责任加压力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中央1号文件把解决增收作为重点,纳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统筹考虑。而我县作为农业大县,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我们必须进一步健全地方党委、政府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格局,在更广的层面和更高的起点上形成领导经济工作的合力。
一是要明确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经济工作的职责、任务,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把任务落实到相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明确乡镇党委的书记、乡镇长的具体职责。对各级各部门采取定人员、定目标、定任务、定时间、定奖惩的“五定”责任。
二是要按照地方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加强和调整经济工作的力量配置。主要是通过提高党委组成人员的素质和一个核心(党委)“三个党组”(人大、政府、政协)的团结协作,增强经济工作的共识,形成经济工作的合力。
三是要协调处理好上、下级党政“一把手”的关系。使之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谅解,进一步把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统一到落实经济发展的要求上来,上下一心,形成合力。
2.招商环境增推力
发展地方经济,带动一方进步,离不开引进外来资金、扶持企业的发展。近年来,我们必须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助推器,借船出海,引凤筑巢,以“你发财,我发展”为宗旨,运用五种全新理念创造性的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一是要树立重商亲商理念,营造招商引资的浓厚氛围。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成立县(乡镇)党委书记任组长,确定一名副书记,两名副县(乡镇)长主抓此项工作。建立招商工作月报制,半年通报制和定期走访外来企业等工作制度。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外来投资企业座谈会,听取意见,了解情况。建立健全主要领导亲自抓,相关部门配合抓,落实专人具体抓,社会参与共同抓的工作机制。形成浓厚的重商亲商氛围,构建齐心协力谋发展,合力抓招商的工作格局。
二是要树立诚信招商理念,以诚信拉动客商。我们必须坚持以诚交友,诚信招商,在帮助外来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实行时限制度,限期办理,营造良好的政务软环境,本着公开、透明、减负的原则,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并向社会公开承诺:“你赚钱我保护,你纳税我服务,你有难我帮助”。
三是要树立多渠道招商理念,不断创新引资方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运用多种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可以变坐商、等客商为外出招商,采取上门招商。可以加强与周边地区和一些大公司的合作,拓宽发展空间。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招商项目信息库,实行网上招商,可以依靠优化投资环境,优惠招商引资政策,使业主不仅自己来投资,而且还介绍,带动其他业主商家来投资。
四是要树立长远招商理念,注重招商引资长效性。以“适应发展就是最好的”为根本,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招商路子,以建设优美环境为目标,全方位构筑招商引资的基础平台。
五是要树立品牌招商理念,突出发展优势项目。着力打造工业经济强县、绿色生态靓县、旅游生态旺县,以水果、制种、蔬菜、种养殖业为龙头,打造河舒豆腐、曹氏豆干、石孔大米、利溪粉丝品牌,吸引外来客商。
3.开发人力资源聚合力
我县是一个有68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其加快发展的劣势在人口负担,优势在人力资源,潜力在人力资本。因此,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加快发展的人力资本,使人力资源经过充分整合配置,利用而实现增值,并带动全部资源增值,是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课题。
一是要树立大市场、大产业、大品牌、大基地的劳务开发思想。2003年,我县劳务输出18万人,劳务收入达4亿元。目前,我县农村的劳动力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60%左右。如果这些剩余劳动力得以充分体现,就是一笔财富和加快发展的资本。近几年来,为加快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县委、县政府必须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地方发展的一大战略来抓,树立大市场、大产业、大基地的劳务开发思想。所谓大市场就是指劳动力不仅要就地转移,还要向外转移,不仅向国内转移,还要向国外转移,切实抓好县内外,国内外市场的劳务输出。所谓大产业,就是把劳动经济作为地方经济支柱产业,努力实现人口大县向劳务经济大县的转变。
所谓大品牌,就是要大力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家政、建筑、餐饮等劳务品牌。所谓大基地,就是要面向国内国外市场建立拓展劳务基地、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农村基层干部实践锻炼基地。
二是要规范建立劳务开发的管理服务体系。坚持“组建机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规模输出、全程服务”,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运作机制和管理模式。首先,要制定劳务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地方党委、政府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人力资源开发的中、长期规范和年度计划,做到了有计划地开发和利用劳动资源,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其次,理顺管理体系,建立县、乡镇和县级部门统一规范的管理体系,明确目标、任务、职责。最后,创新服务机制,对在外务工人员,建立好劳务输出情况交流网,接受有关情况反馈,跟踪掌握务工动态,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培训、技能鉴定、信贷扶持、生产帮扶、司法援助等多方面的服务,确保外出务工人员安心、放心、省心。
三是要着力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只有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劳务输出的质量和效益。为此,我们把搞好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按照“职能多样化、培训就业一体化”的要求,建好地方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形成全县统一、合理、分层次的培训体系。
四是要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回乡人员创业可以征地、税收上享受优惠,在发展项目上给予扶持,在办理手续上一切从简。发动有一定经济技术实力,有经营管理经验的外出务工能人回乡发展“三大经济”(绿色经济、民营经济、旅游经济),创办龙头企业、兴办经济实体,大胆鼓励懂经营善管理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使其成为当地致富的带头人。
4.抓好党建添动力
一是要树立“支部+协会”的模式,引导农户瞄准市场抓增收的新观念。通过党支部建协会、抓协会、发挥协会的作用,把分散的农户经营组织起来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市场经济有机对接。
二是要开通党员致富快车,引导农民开辟信用增收新路子,针对一些农户有致富项目,但缺乏启动资金的问题,要求在全县开通党员致富快车,率先在党员户中办理小额农贷、拓宽农村党员脱贫致富资金的渠道。
三是要培育科技型农民,引发农户依靠增收新(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热潮。各涉农部门深入村、社开展技术培训,乡村组织党员干部村民外出参观学习,请“土专家”、“田秀才”为农民办学习培训班,开种养业现场会传授技术和经验。广泛兴起科技下乡、科技进村、科技入户、科技赶场、科普周、科普月等活动。
四是要深化双向培养活动,引活支部助民增收新思路。通过深化双向培养活动,使广大农村党员踊跃争当“百村党支部助民致富”示范行动的标杆和排头兵,较好地发挥“致富一个党员,带动一片农户”的作用。
五是要上、下联动全力帮扶,引燃贫困农户增收脱贫新的希望。近几年来,地方各级党组织坚持落实联乡包村帮户制度,坚持帮支部强队伍与抓发展促增收相结合,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帮钱帮物与帮技术帮项目相结合,抓点带面相结合,大规模开展农村扶贫帮困活动,增加农民收入的成效必将更加明显,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必将更加牢固。
5.夯实基础挖潜力
农村大发展,必须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作保障,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都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严格制约,农业生产还受气候、土质的硬约束,如果这些硬环境不能改善,就连传统农业都不能稳定,农村大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因此,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领导,搞好科学规划,做好计划安排,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千方百计保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大的发展,彻底解决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
一是要加强水利工程建设。要将塘、库、堰及其配套工程并举,在现有水利工程维护挖掘的基础上,发动群众因地制宜修建小型塘堰,动员社会力量兴建大型水利工程,水利作为农业的基础产业,也要走产业化的路子,逐步实行建设、开发经营一体化格局,形成自我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水利工程低效运行和建设滞后的问题。
二是要加快交通道路建设。要加大“致富先修路”的宣传教育力度,大兴修路之风。要多渠道筹资,加大乡、村公路建设的力度。抓住十一五规划的大好机遇,争取国家对西部交通建设有更多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
三是要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必须坚持以农民自愿为原则,以产权为纽带,打破传统农业,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经济联合,形成规模经营优势。按照民办、民管、民有、民受益和自愿、自主、风险共担、利益均占的原则大力培育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多种组织形式。
四是要构建地方特色农业模式。首先,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围绕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的粮食业,以柑桔、核桃、柚子为主的优质水果业,以生猪、家禽为主的养殖业,大搞综合开发,从而带动流通、餐饮、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其次,发展庭院经济。庭院经济是以农户庭院为基地,分散经营为特征,商品生产为目的,家庭劳力为主体,发展种养加工业及建筑运输服务为重点的一种经济形式,达到一业为主,多业共同发展、良性互动的效果。
第二篇:地税工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因素
地税工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因素
阅读13855次 来源:本站
原创 作者:
王 义 诚
日期:
经济决定税收,税收服务于经济。只有把发展经济、服务经济作为税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才能真正发挥好税收的职能作用。尤其是当前形势下,随着农业税的逐步取消,地税收入占地方财政的比重越来越高,地税机关如何依从经济发展规律并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是地税工作的出发点和永恒的主题。这就要求地税工作必须主动围绕当地经济发展的中心来部署工作,切实把税收工作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因素突出出来,深入分析,改进举措,不断提高地税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一、地税工作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地税自1994年成立以来,走过了十年的风风雨雨。在“比重提高,位置前移,形象更新”理念的指导下,组织收入方面,地税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越来越高,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服务方面,通过优化政务环境,积极落实“三个服务”,树立了地税的良好形象,营造了良好的税收环境,推进了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和个私经济的发展。尽管如此,以新时期的税收经济观来衡量,目前地税工作的环境现状依然不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税收政策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一方面,内、外资企业税制不统一,外资企业享受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从而导致税负不公,引发了企业竞争的不平等,影响了地方特色经济的发挥;另一方面,政策落实不到位,加上纳税人自觉纳税意识不强,利用各种手段钻税收政策空子的情况越来越多,形成了账务越健全缴税越多,不设账薄或账薄不全反而少纳税的现象,也造成税负不公而导致竞争不平等。
(二)执法不严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目前,在“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方式的指导下,受纳税人纳税意识不强,税务机关依法行政不到位和征管方式滞后的影响,在地税部门实际征管过程中“有法难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比较严重,达不到充分挖掘地方税源、应收尽收、杜绝人情税关系税、公平税负的水平。一方面,影响了地方税收总量的增长,不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另一方面,因执法不严导致的税负不公,引发了偷、漏税案件的上升,严重影响了税收征管环境,给地方经济发展造成恶性循环。
(三)税收理念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经济决定税收,但从根本上来说,一个地方的发展,政府不是靠高税负敛财来发展经济,而是要靠经济的高速发展给地方财政带来充足的税源。为税收而税收的理念从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企业和个私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监督打击型”税收管理方式也不利于融洽税企关系。从为纳税人服务的角度出发,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各样纳税问题,帮助他们走出初始创业困境,从而扶持企业和个私经济做强做大,以涵养税源发展地方经济。
(四)税收保障机制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目前的税收保障机制在维护纳税人的权益方面有很大缺陷,纳税人缴了税不能体现直接受益,在社会公共产品的分配上也体现不了多缴税多受益,少缴税少受益,长期以来使国人养成了安于现状、不思创业、不愿纳税的行为习惯。要改革税收保障机制,让纳税人权益得于充分体现,真正体现多纳税多受益,少纳税少受益,不纳税无保障,以此鼓励全民创业,提高纳税意识,为地方经济服务。
(五)税法宣传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税法宣传是做好税收工作的基础,宣传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影响税收征管。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税收宣传,引起全社会对税收的共同关注,让税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提高全民的纳税意识。一方面能够营造好的税收征收环境,为应收尽收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让纳税人熟悉税收政策,为创业者做好财务预测当好决策参谋。
(六)服务水平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在地税干部队伍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干部自身素质,优化政务环境,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办事效率,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为投资者提供宽松的高效的创业平台。
二、发挥地税工作职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组织收入力度,强化征管,提高征管水平,努力实现应收尽收,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地税收入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以经济增长为依托,切实加强税收征管,做到应收尽收,把经济增长客观、及时地反映到税收增收上来,做大做强地税蛋糕,不断扩大地税收入总量,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充裕的财力保证。
1、依法组织收入。始终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防止越权减免税”的原则,严禁引税、买税、卖税,严禁收过头税,严禁借钱纳
税和垫税。树立税收的经济观、科学观,切实转变治税理念,把税收收入的增长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做到征收服从政策,任务服从税源,把税收管理工作从收入导向型转移到法制导向型。
2、加大征管及稽查力度,堵塞税收漏洞,减少税收流失。一是规范税收征管,实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依托征管业务软件,推行“户籍式”管理,加强税源的严密监控,完善地税征管机制,规范征管业务流程。二是加大稽查力度,严格税收执法,加强对税收执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整治,深入开展各项税收专项检查,堵塞税收漏洞,严厉查处涉税违法案件,打击偷漏税行为。
3、加强内部管理,努力完成税收任务。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如实行组织收入与年终考评挂钩、领导分片挂点督导促收;明确划分不同人员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制定和完善各类岗位人员的工作管理考核办法;严格执法工作责任追究等,确保完成税收任务,保持税收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稳定增长,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二)用足用活税收优惠政策,发挥部门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国家为支持全民创业,制定和出台了许多税收优惠政策,如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农、林、牧、渔特色产业优惠,再次调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等,地税部门要充分用足用活税收优惠政策,做大做强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扶持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1、用足用活税收政策,做大做强地方特色产业,带动第三产业
每一个地方都具有地方特色的相对优势产业,作为贫困落后的山区县,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充分利用好山区资源发展竹、木加工业,如竹地板、木地板、纤维板、卫生筷等半成品,都是简单加工,地方政府多加引导和扶持,从家庭作坊开始,由几家到几十家慢慢地发展壮大;利用山地优势壮大种植业,政府着力对外宣传打造特色品牌,使脐橙园、茶园的种植成规模推广;利用库区大面积水域优势,积极鼓励网箱养鱼,招商引资大面积开发水上观光、水上游乐旅游业。以此富裕地方百姓充实地方财力。
2、发挥部门优势,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积极主动参与政府经济工作,不断加强政策调研和经济预测,充分利用地税部门懂财务、熟政策、信息广的优势,当好政府发展经济的参谋和助手;加强税收政策调整对地方经济影响的宣传和预测,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投资兴业提供参考依椐,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政策支持。
(三)转变治税理念、创新工作方式、提升服务水平
彻底改变过去“以任务为中心,以收入为导向”的工作理念,树立税收经济观和科学发展观,由传统的“监督打击型”转移到“服务型”上来,创新为
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工作方式,努力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提高税务人员素质。提高税务人员素质是提高税收服务水平的根本,必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税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把“地税工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地税人员为纳税人服务”真正落到实处,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服务于纳税人。
二是转变工作方式。从传统的“监督打击型”工作方式向“服务型”理念转移,树立税收经济观,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做好税收服务,积极参与政府经济工作,多于纳税人沟通,想纳税人之所想,出主意、提建议、当参谋,为纳税人排忧解难。在日常征管工作中,坚持依法治税的同时,积极为涵养地方税源找思路、出点子,变“收入任务型”为“涵养税源型。
三是创新工作方式,提升服务水平。努力优化政务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实行公开办税、民主评税,让纳税人交上明白税、放心税;开展“一窗式服务”,农村分局实行“一站式服务”,提高办事效率,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推行延时服务、预约服务、事前提醒、限时办结,充分显示人性化的工作方式。
(四)营造宽松透明的税收政策环境
一是政务公开。在办税服务厅显目位置公开最新税收政策,尤其是税收优惠政策;二是落实优惠政策。积极落实国家和省级人民政府为支持全民创业出台的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并且要用足用活税收优惠政策。凡是国家没有明令必须征税的一率不征收,凡是政策规定有弹性的,比如某些行业规定了幅度税率,那么,从实际出发依低税率征收;三是落实好《江西省地方税务局支持全民创业100条》措施,为全民创业提供宽松的创业平台,营造宽松透明的税收环境。
(五)加强税法宣传,建立为地方经济发展的言论导向
一是加强税收政策的宣传。突出做好每年四月“税收宣传月”的税法主题宣传外,还要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利用网络、橱窗、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各种媒体持久性地广泛宣传,以提高纳税人对地税部门形象和税收政策的掌握程度,为其投资决策提供参考依椐。
二是加强税收作用的宣传。一直以来,在我们国家,纳税人只知道“皇粮国税,天经地义”,对缴什么税和该缴多少税比较关心,就是不关心上缴的税用到哪里去了,所以纳税人普遍认为缴税仅仅是尽义务做贡献,于是有了能逃则逃、能漏则漏的心理。因此,对“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宣传不能只停留在口语式纯理论的宣传,要加强对地方财政再分配和社会公共产品再分配的大力宣传,让纳税人了解税收的去处与作用以及如何受益于国家税收,以达到纳税人真正自觉纳税的效果。
三是加强税收服务的宣传。纳税人纳税是天经地义,相应的,地税人员为纳
税人服务也是义不容辞。在优化税收环境的过程中,地税人员要始终坚持为纳税人服务的工作宗旨,积极宣传和落实《江西省地方税务局支持全民创业100条措施》,以营造“建设和谐诚信地税,共创富民兴赣大业”的良好氛围。
(六)健全纳税保障,引导全民创业
像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健全和完善纳税人的保障制度。一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纳税人“纳税档案卡”,每次纳税后,以刷卡的方式进入个人纳税档案,以此作为个人为国家做贡献的身份证明;二要健全纳税保障。在纳税保障方面是不是这样做比较好些,依纳税金额的多少设定档次享受国家纳税保障,纳税人其子女就学、亲人就医等依纳税的档次享受优惠,纳税人本人在60岁以后的保障由政府根椐其纳税贡献的大小依设定的档次供给。这样,纳税人的权益得于直观体现,使纳税人直接受益,以此促使广大民众在年轻力壮时积极创业,并且自觉提高纳税意识。
第三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发挥税收职能服务经济发展
贵溪市地方税务局
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既来源于经济,又服务于经济。地方经济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有稳定、充足、持续增长的财力保证。地方税收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地税部门是组织地方税收收入的承担者,应当更好地参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近几年来,我局始终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坚持把依法治税作为灵魂,坚持把支持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主线,紧紧围绕做大地方税收规模这个中心,地方税收收收入得到持续快速增长。2008年地税收入首次突破3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了38.5%;2009年组织地方税收收入3.3亿元;2010年,组织地方税收收入
4.4亿元,同比增长了33.3%。为地方政府增强宏观调控能力,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积极落实优惠政策,全面服务经济发展。
我局把思想认识和工作着力点统一到中央、省、市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应对决策上来。近几年来迅速调整和落实一系列与国计民生紧密相关的税收政策,牢固树立“不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也是收过头税”的理念。2010年全年共审批减免税收1267.13万元。一是全面落实经济适用房开发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为了响应中央关于积极改善民生的号召,解决和改善居民住房问题,我局全力支持经济适用房项目的开发建设,落实国家为鼓励经济适用房开发而制定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累计已减免经济适用房地方税
1收126万元;二是落实下岗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我局专门开辟了“下岗再就业优惠绿色通道”,由专人来办理减免税手续,并与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建立联系服务制度,开展点对点帮扶活动。2010年共为下岗再就业个体户办理减免税124户,减免各项税收63.2万元,企业1户,减免各项税收33万元;三是落实困难型、成长型企业税收优惠政策。2009年共为7家企业减免地方税收410万元;四是落实减灾、救灾税收优惠政策。在2010年上半年洪水灾害中共减免12户企业房产税29.6万元,土地使用税204万元。其次支持贵溪电厂“上大压小”重大项目建设,减免房产税65.5万元,土地使用税613.5万元;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减免2户企业所得税258.1万元。这些优惠政策的落实到位,为纳税人在生产资金周转上缓解了压力,为企业产品升级换代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
(二)服务重大项目建设,积极主动帮扶企业渡难关。我局始终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对我市重大项目明确由局领导班子成员挂点分项目跟进服务,确保税收政策和服务措施落到实位。建立了大项目税收跟踪服务制度,实行“双向监控”,高效地开展重大项目征管服务工作。一是提前介入,界定征管对象。我局及时与市发改委联系,取得每年新列入的重点建设计划项目,依照市政府协税护税管理办法文件精神,逐一对照,明确征管对象,逐户联系项目单位办理纳税有关事宜,建立征管台账,一户不漏的进行管理;二是深入施工现场,做到心中有数。基层分局税收管理员经常去项目施工地和指挥部了解工程进度,查阅
承包合同、抄录工程材料预算用量,提供政策咨询,加强与办税人员的联系,建立融洽的征纳配合关系,做到了征管有理有据,投资进度,一目了然,征纳关系和谐顺畅;三是送政策上门,快捷办理纳税事宜。我局将重点项目纳税计税依据、申报办法、服务承诺、税收管理员联系方式印成小册或卡片,并指定一名服务联络员;四是帮助企业办理涉税事宜。及时送到每一个项目指挥部,使他们能够缴明白税,缴放心税。对一些住地比较偏远或因其他原因不能来分局办理纳税事项的,基层管理分局还派员上门现场办结。贵溪电厂“上大压小”等重大项目办税人员对我局的服务意识无不交口称赞。
贵溪的经济含铜量非常高,尽管我市2008年铜产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但贵溪市委、市政府应对及时、措施有力、近两年来贵溪铜产业反而得到了发展壮大。而我们地税机关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始终关注铜加工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加大政策和金融支持力度,帮助企业在困难中求生存、谋发展,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怎样渡过危机出谋划策,运用税收杠杆职能帮助铜产业企业优化资源配制,加快结构调整,加强自主创新和产品开发,促进了铜产业的升级转型,全力以赴支持我市铜产业发展。
(三)强化税收征收管理,确保税收稳定增长。
近几年来我局加强地方税收征管,大力组织税收。一是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严禁寅吃卯粮、虚收空转、转移税款、违规提高税款预缴比例以及先征后返等违规行为;二是加强税收
经济分析,做好税收预测工作。建立了税源分析制度,密切跟踪宏观经济和企业经营形势变化对税收的影响,加强对重点税源地区、重点税源行业和重点税源企业的经济税收分析,牢牢把握组织收入的主动权;三是大力实施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严格落实征管措施,加强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堵塞征管漏洞。去年我局全力落实贵溪市工业园区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城建税“两开征一提高”政策,增加了地方税源。2010年园区以上“三税”同比增收4691万元;四是强化了地方税收协税护税网络建设。2009年以政府的名义下发《加强社会综合治税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各协税单位的责任,强化代征代扣,加强考核奖惩。我局建立了与工商、国税、土地、房产等7部门的涉税信息交换制度,已有21家单位与我局签定了代征地方税收协议,2010年代征地方税收2300万元,很好防止了地方零散税收的流失。目前“政府领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司法保障,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税体系在我市正在逐步形成。
(四)构建服务长效机制,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作为职能部门,我局上下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以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为契机,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简化办税程序、落实两个减负、加强信息化建设。一是牢固树立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公正公开和文明执法最佳服务的理念、纳税人正当需求应予合理满足的理念,做到依法、公平、文明服务,研究制定了《中长期纳税服务规划》;二是充分利用较为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不断丰富纳税服务内容。在全市全面推行财税库联
网、自助缴税、POS机刷卡缴税、批量扣税等多元化申报缴税方式,给纳税人申报更多选择余地。2010年全市网上办税纳税户达到340户,网上申报纳税金额3568万元,通过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电子划缴税款 2680万元,极大地方便了纳税人;三是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专门设立了“铜加工企业服务绿色通道”,打造“贵溪地税志愿者服务队”等服务品牌。将纳税人所需的涉税咨询、税法公布、事项提醒、表单证书下载及各种临时性急需的数据、报表等业务,通过互联网“纳税人之家”QQ群实现操作,方便一些地处偏远山区的企业纳税需求。推出“电子地税”服务举措,为纳税人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优质纳税服务。
今年是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贵溪进位赶超、跨越发展极为关键的一年,我局将紧紧围绕贵溪市“项目推动年”的部署要求,不断提升地税行政效能、提升纳税服务水平、创优地税发展环境,为促进贵溪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〇一一年三月四日
第四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工作简报
2012年第9期(总第26期)
福 建 农 林 大 学 科 研 处 海 峡 创 业 育 成 中 心
海峡新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编
2012年6月15日
本期导读
※领导关注
*省领导亲切会见我校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代表
*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主任杨超一行莅校访问 *省社科联冯潮华副主席一行莅校调研
※ 合作交流
*聚焦“6.18”:我校举行林产加工业专场对接会项目签约仪式
*兰思仁校长应邀为龙岩市长汀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做专题报告
*香港智华基金捐资2500万建博物馆
*我校拟首次启动本科生赴美国奥特本大学交流项目 *我校中加项目今年将有80多名同学出国留学
※ 领导关注
省领导亲切会见我校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代表
6月12日下午,金山学院党委副书记童庆满、学院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许润鑫、连彦代表“践行福建精神十大人物”提名奖获得者――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受到了省委书记孙春兰和省长苏树林的亲切会见。
同日晚,金山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代表参加了“践行福建精神十大人物”颁奖晚会,接受省领导的颁奖。
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主任杨超一行莅校访问
6月8日下午,国家林业局场圃总站站长、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主任杨超一行员莅校考察。校长兰思仁、副校长林思祖会见了客人,双方就加强交流与合作进行了深入洽谈。
座谈会在明德楼第一会议室进行。兰思仁校长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历史发展及科研、社会服务的概况,并从重视森林公园与森林旅游的基础研究、编辑出版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系列丛书等方面提出建议,希望发挥我校学科及地域优势,成立海峡两岸森林公园与森林旅游研究中心,有利于促进两岸交流。园林学院也就我校森林公园与森林旅游研究与社会服务情况做了详细的介绍。
杨超主任表示,农林大学坐落在青山绿水中,不仅山美、水美,长期以来更为国家农、林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大批人才,充分说明农林大学在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等方面成果丰硕。尤其是农林大人的敬业精神、负责任的态度十分宝贵,使人感觉到一种向上的愿望,农林
长汀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的报告,报告会由长汀县委宣传部部长曾光书主持。
兰思仁校长从水土保持相关知识、国内外水土流失治理的现状、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治理进展、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进展及主要模式、龙岩市水土流失治理情况、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进展与启示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独到而又深入的剖析与阐述;兰校长还针对总结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经验,提升理念、载体,创新模式、机制、科技、管理,率先建成生态示范县,努力成为全国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样本”方面作了精辟的讲解,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建议和意见。
长汀县领导魏东、陈日源、丘桂萍、徐文辉、陈达兴、张金滨、曾光书、冯荣珍、李建木、张亮春、上官兵、罗小波等及长汀县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县直各党委书记,县直各单位主要领导共200多人聆听了报告会。
香港智华基金捐资2500万建博物馆 董事长林高演受聘为我校客座教授
6月3日下午,香港智华基金捐建博物馆项目签约仪式在禧强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副主席、智华基金有限公司董事长林高演,智华基金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蔡妙瑛,省政府原副秘书长、香港智华联顾问陈元魁夫妇,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郑传芳,校领导叶辉玲、兰思仁、翁善波、王宗华及师生代表近400人出席捐赠仪式。仪式由校党委副书记翁善波主持。
仪式上,智华基金有限公司董事长林高演欣然受聘为我校客座教授、教育发展基金会董事。校党委书记叶辉玲为林高演教授颁发了聘书、校长兰思仁为其佩戴校徽。兰思仁与林高演分别代表校企双方签订了捐建博物馆协议书。
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 郑传芳代表省教育厅对林高演先生表示感谢。他说,林高演先生慷慨解囊的善举,不仅使农林大学的校园又多了一座标志性、雄伟的建筑,大大改善了师生的学习条件,为师生提供了更好的服务,更体现了他高度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重视教育资源的保护。每个人都应该学习他爱国爱乡、尊师重教的精神,更加努力工作,不断转变作风,将学习林高演先生的精神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动力。
校长兰思仁代表学校向智华基金有限公司和林高演先生表示感谢。他说,福建农林大学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得益于各级政府部门的关心和支持,得益于一代又一代农林大人的艰苦奋斗,得益于像林高演先生、陈元魁先生等杰出人士对学校的大力支持。博物馆的建成将使学校现存的大量宝贵标本得到有效抢救和保护并发挥更大作用,价值不可估量。林高演先生受聘为学校客座教授又使得学校从此增加一位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大师。
智华基金有限公司董事长林高演先生做了发言,他说,农林大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校园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学校拥有藏量丰富的昆虫、植物、动物及木材、石头等各类标本,是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捐建博物馆是很有意义的项目,希望它能尽快动工,这是学校师生的希望,也是智华基金的希望。
省政府原副秘书长、香港智华联顾问陈元魁介绍了林高演先生在福建教育界捐资兴学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良好效果,不仅改善了受捐学校的办
校拟与奥特本大学于今年秋季学期首次启动“2+1+1”或“3+1”模式的本科生交流项目。通过该项目,我校目前在读大
二、大三相关专业本科学生可申请赴奥特本大学展开为期一学期至一学年的课程学习。首批交流专业涉及金融、工商管理、国际贸易、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科学、应用数学及英语。会上,双方还就教师互访、短期研修等其他项目达成了合作意向。教务处、研究生处、外事处、海外学院、人文学院、计算机学院、经管学院、生科学院相关代表人员参加了会谈。
美国奥特本大学创建于1847年,位于俄亥俄州的Westerville,是一所具有浓厚学术教育氛围的综合性私立大学。该校提供本科及研究生教育,设有包括商业管理、金融、经济、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英语、新闻学等71个本科专业。我校与奥特本大学于今年4月签订了合作备忘录,以推动两校科研、学术合作及师生交流互派项目。
我校中加项目今年将有80多名同学出国留学
今年中加项目将有80多名学生赴加拿大留学,其中新斯科舍农学院47人、圣文森山大学20人、阿尔伯塔大学9人、英属哥伦比亚大学4人、菲莎河谷大学1人。至此,中加项目出国留学生人数已经突破420人。
6月14日上午,海外学院举行2012年中加项目学生出国留学欢送会。王宗华副校长出席欢送会并高度评价2010级中加项目全体同学取得的成绩,感谢全体家长对海外学院的关心支持,感谢学校各有关部门对中加项目的大力支持,勉励出国留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学会生存、积极沟通、身心健康。
中加项目2010级全体同学,部分同学家长,来自新斯科舍农学院、英
研究思路和发展前景与到会的企业家们进行了深入探讨。
全国森林公园建设与经营管理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6月8日上午,由国家林业局森林管理办公室主办,我校承办的全国森林公园建设与经营管理研讨会在校大礼堂举行。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主任杨超、副主任杨连清,校长兰思仁等领导出席研讨会,来自北京、江苏、吉林、内蒙古等全国2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00多个国家森林公园负责人参加了研讨。
会上,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福州旗山竹楼森林人家、大阳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单位代表纷纷就如何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促进森林旅游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兰思仁校长表示,森林公园的发展要坚定不移地坚持 “以人为本、重在自然、贵在和谐、精在特色”的景区开发理念,森林公园与森林旅游景区开发途径需遵循景区资源化、资源产品化、产品市场化、市场品牌化和品牌效益化的原则,即要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设计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及使旅游产品品牌化经营和产品效益最大化实现。杜绝无规划建设或不按规划要求进行建设的行为;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把繁荣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作为森林公园建设的重要使命,通过森林(自然)博物馆、标本馆等生态文化基础设施,使游客在森林旅游活动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自觉保护自然的意识,将生态的美上升到伦理的爱!
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我国共建森林公园2747处,游客4.68亿人次。国家级森林公园746处。福建省森林公园138处,其中国家级28处。年旅游人次在1568万人。2011年收入约51971万元。
据悉,本次论坛也是我校承办的2012年全国国家森林公园主任及森林旅游高级人才研修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全国国家森林公园主任及森林旅游高级人才研修班于6月3日开幕,共为期8天。
※ 内涵建设
福建省人民政府与农业部合作共建福建农林大学协议签定
日前,我校收到《福建省人民政府农业部关于合作共建福建农林大学的协议》。省委常委、副省长陈桦,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分别代表省部双方在协议上签字。共建协议的签订标志着我校正式进入省部共建行列。
根据协议,福建省人民政府将把福建农林大学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政策和投入支持力度,为学校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办学条件和环境;支持学校建设“海峡联合学院、海峡联合研究院”、“海峡两岸农业技术合作中心”和“海峡创业育成中心”;支持学校保持特色和优势学科,鼓励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支持学校联合省内各类农业教育资源,组建福建农业教育联盟,推动农业不同层次人才教育的均衡发展,稳步提高生均拨款水平;支持学校与台湾农业高校联合培养农科人才;支持学校继续实施“服务海西惠农工程”,积极探索校企、校地结合的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新模式;推动省农业厅、省农科院与学校等单位的“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机制,促进形成农业科技大联合大协作局面;支持学校发挥“台湾农民创业园”的科技服务与教育培训作用;支持学校建立“海峡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大力引进台湾先进农业品种、农业技术关加以推广;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合作共建。
根据协议,农业部将向我校提供农业行业发展需求预测和行业发展规划,指导学校按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和内容调整;重点支持我校甘蔗、蜂学、食用菌等领域的学科建设,并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科技项目立项、科研基地建设等方面予以倾斜;安排我校承担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承担农技人员、农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种养大户的培训工作;协调我校在农业科研单位、技术推广部门和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和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省部共建工作是我校贯彻落实2010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回信精神,紧抓教育部、农业部共建农业高校的重要契机,于2010年9月份正式启动。省部共建对我校努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必将有力促进我校深入探索省部共建农业大学的新机制、新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凸显农林特色与优势,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培训,增强服务“三农”能力,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努力实现农林高等教育的新突破,在服务“三农”、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和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等方面做出新贡献,创造新业绩。
我校在第七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取得佳绩
6月3日至4日,由共青团福建省委、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体育局、中国电信福建公司、福建省学生联合会主办的第七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在福建中医药大学举行,我校学子取得佳绩,共获4项金奖,学校获“校级优秀组织奖”。
获得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的2份作品是:《福建明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作者:作物科学学院邱霄俏等;指导教师:林文雄、陈力予、魏远竹、许安心)、《月靓美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作者:经济与管理学院李艳林等;指导教师:魏远竹、范永立、余忠、杨子)。
获得大学生创业计划网络模拟运营专项竞赛金奖(全省共3个)的作品是:《腾绿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作者:食品科学学院郑金贵等;指导教师:庞杰、陈力予)。
获得大学生创业计划体育产业专项竞赛金奖(全省共5个)的作品是:《拓步体育旅游文化有限责任公司》(作者:金山学院林天飞等)
第七届“挑战杯” 福建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历届赛事规模最大、参赛学校最多的一次,共有全省43所高校的542份创业作品参加比赛。为备战今年的“挑战杯”国赛和省赛,我校在2010年、2011年校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优秀作品基础上,邀请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对作品进行精心指导,经多轮遴选,最终选送15件作品参加省赛,选送的作品涵盖化工技术、环境科学、农林畜牧产业、机械能源、材料、生物医药、服务咨询类等多个学科,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我校学子关注民生的社会责任感。在终审决赛答辩中,我校学子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得到了专家肯定,也受到兄弟院校的好评,充分展现了我校学子的青春风采。
另悉,学校将选送优秀作品,参加今年9月底在同济大学举行的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第五篇:制约我区生猪产业发展的瓶颈及对策
制约我区生猪产业发展的瓶颈及对策
2010年我区生猪存栏量达30万头,年出栏45万头,从数量上来讲,我区已是鲁中地区最重要的生猪养殖基地和生猪调出大区。今年我区生猪产业还被列入“淄博市产业振兴计划”。但经过调研发现,当前我区生猪产业发展仍面临着不少问题。
一是规模化养殖程度不够高,中小企业没有市场话语权。统计数据显示,我区生猪养殖仍以中小散户为主。2010年我区生猪存栏5000头以上企业仅2家,年出栏量约2.2万头(金日隆1.1万头,裕鑫1.1万头),年出栏量还不足全区的5%,全区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程度仍然较低。
二是行业呈现“小”、“散”、“乱”,企业管理规范化水平不高。行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既不懂技术,又不懂管理,饲养管理粗放。企业危机意识、标准化意识差,管理水平不高,行业发展战略性不够强。
三是养猪业市场价格波动大,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传统养殖一直受政策、疫病、价格影响,市场也存在周期性波动。有利可图时一哄而上,无利可图时一哄而散,造成生猪价格陷入周期涨跌的“怪圈”。同时,“卖落不卖涨”、“价高竞相养,价低纷纷杀”的心理加剧了价格波动。养殖散户难以准确把握市场行情,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四是生猪产业链短,深加工程度低,居民猪肉消费信心不高。目前,我区生猪产业链主要覆盖饲料、养殖、屠宰,生猪产业链短,产品结构单一,加工程度低。猪肉消费中冷鲜肉本地供应比例还比较低,易受外来肉价格影响。“瘦肉精”事件、“注水肉”给我区猪肉消费蒙上阴影,居民猪肉 1
消费信心指数不高。
针对当前全区生猪市场发展形势,建议采取有“保”有“抓”的原则,引导生猪产业有序、健康、持续发展。
一是抓住上级政策机遇,搞好产业发展规划。今年,中央支持大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小区建设的投资达25亿元,省市也配套出台诸多扶持措施。我区应充分把握发展机遇,结合我区产业片区发展的规划理念和分区域功能,按照布局集中化、产业集聚化、资源集约化的原则,重点扶持在北部高效农业区、南部自然生态区规划规模养殖场和小区建设,改造提升传统养殖方式,促进生猪产业优化升级,争取在3—5年内做大做强我区生猪产业。应充分利用好我区正在建设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发展成为辐射淄博周边、东营、滨州、潍坊、莱芜、临沂等地的重要生猪来源地。
二是加大扶持力度,调动生猪养殖积极性。积极出台促进和稳定生猪生产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强化生猪生产信贷和保险制度,落实能繁母猪保险、补贴制度。采取能繁母猪保险补贴、临时补贴等措施,提高种猪存栏数量,稳定全区生猪生产能力。提高生猪自给率,减小外来肉对我区猪肉影响,保持生猪产业平稳发展。在保护农民养猪积极性上,应采取“两头兼顾”的方法,在市场猪价上涨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多养猪、快养猪,起到平抑物价的作用;在市场猪价下跌时,帮助农民把养猪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三是抓好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促进产业升级。抓好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点建设,鼓励养殖户采用标准化猪种,标准化猪舍,标准化饲料,标准化保健措施,标准化饲养管理进行全程标准化生产养猪方式。加大生猪良种冻精补贴力度,实行良种良法良料配套体系建设,大力推广瘦肉型
三元杂交猪,改良我区生猪品种,提升生猪品质。建立健全生猪养殖最低规模准入制度,提升整体效率和规模化养殖水平。鼓励和培育各类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创新合作模式,鼓励养殖户以资金、土地、技术多种方式参股成立股份养殖公司。
四是强化管理,提升行业发展水平。抓好科技服务培训,利用镇兽医站开展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技术培训班,对生猪饲养、防疫、治病等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指导服务。大力推广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生态化养猪技术,不断提高养殖户、场的饲养技术水平。抓好行业协会建设,及时收集最新市场动态、分析、发布信息,加强生产指导和技术服务,引导养殖户适时调整养殖结构和养殖规模。逐步成立和发展中介组织,专门负责良种母猪繁育及品种改良、猪户口管理、仔猪及生猪饲养与市场信息的收集发布,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生猪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