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6世纪以来西方经济政策
2015届高考备考专题
16世纪以来西方经济政策(思想)的演变
1.重商主义:盛行于16-18世纪中叶,即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1)内容:①认为金银(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金银。因此,要使国家变得富强,就应该发展工商业,鼓励出口,减少进口,使金银源源不断地流入国内而不流出。②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为获得财富,最好是由政府管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发展对外贸易垄断;通过高关税率及其它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并利用殖民地为母国的制造业提供原料和市场。
(2)兴起背景: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急需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②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开始出现,给商业、航海业、工业以极大刺激;
③商业资本发挥着突出的作用,推动国内外贸易的发展;
④西欧一些国家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运用国家力量支持商业资本的发展。
(3)影响:①它是政治专制主义在经济上的反映,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②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扩大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与确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③引起了严重的商业竞争和殖民争夺,导致了18世纪的一系列殖民战争;阻碍了世界市场的拓展。
2.自由主义:18世纪中后期-20世纪30年代,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1)兴起原因:英国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对维也纳体系之下的封建专制与反动非常不满,强烈反对重商主义下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2)代表人物及主张:1776年英国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3)影响:①标志着欧洲经济政策由传统保护主义到自由主义的重大转变,使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到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②推动了资本主义列强在全世界的侵略扩张,为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推动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④自由放任也使经济的运行失去了监控,加大了风险,加剧了社会矛盾。
3.凯恩斯主义(国家全面干预经济):20世纪30年代—70年代
(1)原因: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出现和蔓延说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经过时,资本主义国家需要新的经济学说指导它们摆脱危机。
(2)代表人物及主张:1936年英国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采取措施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充分实现就业。(注意:这种干预的前提是维护自由民主制度)
(3)实践:罗斯福新政和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4)影响:①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推行,有利于改善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②推动了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使私人垄断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③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4)“混合经济”政策:20世纪70年代以来
(1)原因:20世纪70年代初经济“滞胀”现象的出现使人们对政府干预调节的功效失去了信心。
(2)表现: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综合自由市场经济与政府干预的优点,走政府与市场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型”经济。
(3)影响:在这一经济政策的推行下,资本主义经济在不断调整中继续向前发展。
第二篇:08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2008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一.2008年宏观经济政策
背景:国内相继发生的自然灾害,如二月雪灾、五月地震等加大了中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难度。而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中国经济遭受冲击日益显现的背景下,中国决定对宏观调控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世界经济增速放缓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财政和货币两大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上的重大变化,将会对未来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其政策中心目标就在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1.财政政策:稳健转向积极(11月份)
随着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和中国主要出口市场经济出现衰退,外需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进一步扩大内需就成为中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所在。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同时公布了今后两年总额达4万亿元的庞大投资计划,明确要求“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加大政府投资特别是中央投资力度,进而带动社会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明显。
首先,发出保增长的强有力信号。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首要目标。其次,扩大投资规模与优化结构并重。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通过扩大财政支出,使财政政策在启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同时,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增长。扩大内需,眼前靠投资、长远靠消费。
08年财政政策具体措施
1.2008年4月24日起,财政部将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由0.3%调低至0.1%
2.2008年8月1日起,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至13%
3.2008年9月1日起,全国统一停止征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
4.2008年9月19日起,股票交易印花税调整为单边征税
5.2008年10月9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2.货币政策:适度从紧转向适度从宽
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突然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并迅速蔓延向世界实体经济,中国货币政策取向从去年的“稳健”转为“从紧”后,不得不再次改变为“适度宽松”。
针对金融危机的经济萎缩,失业增加等负面影响,货币政策总体上是宽松的政策,即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在市场上买入有价证券,使市场货币供应量增加,使生产成本减少,促进生产积极性.也有利于引导消费增加,繁荣市场.08年主要货币政策有:
(1)从一月到六月,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共五次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从15%调至17.5%。
(2)下半年,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又多次下调,各项利率也进行了相关调整
(3)货币政策则从2008年7月就及时进行了较大调整。调减公开市场对冲力度,减少公开市场业务的卖出(即相继停发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减少1年期和3个月期中央银行票据发行频率),引导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适当下行,保证流动性供应。
(4)宽松的货币政策。9月、10月、11月连续四次下调基准利率,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的下降,贷款基准利率的下降,目的是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扩大投资与消费。
(5)2008年10月27日还实施 首套住房贷款利率7折优惠;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
(6)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
(7)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灾区重建、“三农”、中小企业等贷款。
(8)促进对外贸易:进出口行业是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并且从业人员众多(据统计已达亿人)。一是增加出口退税;二是人民币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竞争力的手段;
(9)对外经济合作与协调(如中日韩之间的货币互换等)。
二.2009年宏观经济政策
背景: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宏观经济的下行速度超出了人们的预期,针对宏观经济形势这一变化,中央政府开始全面地进行政策转向。2009年,在扩张
性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回调的贸易政策以及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和四万亿政府刺激计划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在避免经济衰退方面有了一定的成效。
1.财政政策:积极
2009年财政政策将由“稳健”转为“积极”,重点要以扩大消费需求为核心,以加快改革为重点,综合运用各种财政手段,配合金融政策和其他手段,来改善经济结构和拉动经济增长。
首先,加大对民生的投资力度。在四万亿的投资计划中民生工程一直居于中心地位。09年的财政政策重点解决居民的低消费问题,减少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在教育、医疗和住房方面的支出,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既在短期内拉动经济增长,又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实现长期增长。其次,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改善经济结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服务业发展以及产业技术进步。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鼓励企业增加科研投入。最后,积极减税,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减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财政补贴力度,从财政角度保障居民的购买力。
2.货币政策:适度从宽
实际上是适度放松银根,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提供较为宽松的融资环境,以此来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具体的实施手段上,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合理扩大银行信贷规模。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其次,进一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再次,继续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将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加大对促进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合理需求。最后,实施差别化货币政策,促进经济转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经济结构向政策预期方向转变。
三.2010年宏观经济政策
背景:2010年中国经济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经济增长速度依然较快,但经济发展仍面临着结构性,发展性和体制性等诸多矛盾。
1.财政政策:积极
第一,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第二,安排使用好政府公共投资,着力优化投资结构。第三,继续落实好结构性减税政策,引导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第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第五,大力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货币政策:适度从宽
今年为防通胀,要继续夯实经济增长的基础,应更加注意政策的精细化操作,确保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以实现既有效控制通货膨胀预期,又防止经济出现较大波动的目标。综合来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0年货币政策的取向定调如下:
第一,货币政策坚持“适度宽松”基调,强调“宽松”的同时更强调“适度”。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仍处在起稳回升的关键时期,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问题仍待解决,内生增长动力亟需加强。因此,2010年需要继续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第二,推动信贷平稳投放,积极引导信贷结构调整。信贷政策在保持总量平稳的同时,要着重做到结构优化。第三,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平稳,适当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回升。
第三篇:奥巴马执政以来的经济政策与美国经济
奥巴马执政以来的经济政策与美国经济
刘元玲
2012-12-27 10:01:34 来源: 《美国问题研究报告(2011)——美国的实力与地位评估》(美国蓝皮书(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刘元玲,政治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经济室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安全与环境保护。
内容提要:面对严重的金融危机,奥巴马号召美国实行变革,发挥政府作用,拯救危机,通过了《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为复苏和振兴经济争取到充足的资源保障。新医改法案的通过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将在未来几年内将得以体现。奥巴马政府在贸易方面具有明显的保护主义色彩,反映了美国工会主义某种反全球化倾向。奥巴马支持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以邻为壑,导致世界粮食和石油价格暴涨,扰乱了全球的金融秩序。在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立法上没有取得任何成果,成为奥巴马在国际舞台博弈中的软肋。目前美国经济复苏趋势良好,但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关 键 词: 奥巴马政府 2008年以来美国经济 经济振兴政策
2009年1月20日,奥巴马就任美国第44届总统,开始实践其经济纲领。他沿袭罗斯福“新政”的传统,针对严重的金融危机和大衰退,号召美国实行变革,振兴经济,发挥政府作用,拯救危机。与此同时扭转共和党亲资本的政策,在扶助弱势群体上做文章,并趁中期选举前民主党控制两院的有利条件,取得了立法上的若干重要成果。首先是通过了《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为复苏和振兴经济争取到丰沛的资源保障。接着他致力医疗改革,促使新医改法案在美国诞生。2010年,金融改革法出台,目的是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约束华尔街的利欲和贪婪。在上述的立法过程中,两党进行了激烈的博弈,由于在力量对比上,民主党并不具有绝对优势,最终的法律文本不得不做出许多明显的让步和妥协,而且在具体落实中还可能打更大的折扣。在应对全球气候问题上,由于共和党的阻挠以及奥巴马的不坚定,在立法上没有取得任何成果,这也成为奥巴马在国际舞台博弈中的软肋。在贸易方面,受利益集团政治的影响,奥巴马具有明显的保护主义色彩,反映了美国工会主义某种反全球化的倾向。在货币政策上,为了避免经济的二次探底,奥巴马支持联邦储备委员会的“量化宽松”政策,以邻为壑,导致世界粮食和石油价格暴涨,扰乱了全球的金融秩序,遭到许多国家的批评。到目前为止,美国经济复苏趋势良好,但就业问题仍然是奥巴马政府面临的一大困扰。
一 振兴美国经济,通过《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案》
2009年2月17日,奥巴马签署《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案》,使其复苏美国经济的宏图大略得以施展。该计划耗资7870亿美元,其目的是切断劳动市场的恶性循环,创造就业机会,拉动消费和投资,从而促进美国经济复苏。该法案包括联邦税收优惠、扩大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等方面的规定。在7870亿美元中有一部分是直接发放给消费者以支撑消费市场,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防止商业萧条。另一部分是通过投资于基础设施和再生能源来增加就业。教育、医疗、新能源的研发也是该法案的重要内容。奥巴马希望法案的通过能增加250万到300万个就业。与此同时,把美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到重点发展新能源等绿色经济领域,这对美国具有长远意义:其能源政策的短期目标是促进就业,拉动经济复苏;长期目标是摆脱美国对外国石油的依赖,在新能源领域占领制高点,继续使美国充当世界经济的“领头羊”。这是经济复苏计划中具有长远战略规划的重点,反应了奥巴马经济复苏的战略思想。
(一)积极推动新能源的研发应用
奥巴马在总统就职典礼中将绿色作为主题色彩,“绿色新政”成为外界对奥巴马施政的预期。上任后,奥巴马将发展新能源作为振兴美国经济的主要抓手,主张大力发展新能源,结束美国对石油进口的高度依赖,实现能源独立,应对全球气候危机,并创造就业岗位。[1]
在《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中,新能源被称为将刺激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岗位的短期政策与美国的持久繁荣结合起来的“粘合剂”。因此,为实现能源战略的转型,政府加大了对清洁能源研发的投资力度。在其经济复兴计划中,用于清洁能源的直接投资及鼓励清洁能源发展的减税政策涉及金额1000亿美元。在政府2010年财年预算中,美国政府计划通过碳排放交易机制,在未来10年内向污染企业征收6460亿美元,其中1500亿美元将投入清洁能源技术的应用,以推动美国减少对石油和天然气等石化能源的依赖。根据计划,到2012年美国电力总量的10%将来自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2025年这一比例将达到25%。美国承诺为混合动力车和新燃料电池的开发提供24亿美元的资金,并为购买节能型汽车的消费者减税,力争到2015年使美国混合动力汽车销量达到100万辆。此外,美国政府还宣布,将在5年内投资7.7亿美元在36个州的大学、国家实验室等成立46个能源前沿研究中心;3年内拨款4400万美元,促进核能技术的升级;拨款7.9亿美元,推动下一代生物燃料的发展。[2] 美能源部长朱棣文表示,只有依靠技术突破和政府的巨额投资,才能使风能、太阳能和生物燃料变得廉价而便宜,清洁能源取代严重危害环境的石油和煤才能成为现实。
2009年9月20日,奥巴马政府出台了美国联邦政府创新战略,就“美国政府在创新中的角色”问题进行了重点论述。这一战略的核心是强调政府必须控制某些产业,目的是为保护那些是未来经济增长动力源的领域。其中新能源是重中之重。美国的创新战略集中体现了要全方位强化政府在未来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并将新能源技术作为其创新战略实施的突破口,支撑能源新政目标的实现;通过占领新能源技术制高点,实现美国在本轮金融危机周期后并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过程中仍处于技术创新和高端制造业强国行列的战略愿望。
2010年1月27日,从奥巴马总统的国情咨文可以看出,美国在能源政策方面有两大进展:一是最终开放了近海油气资源开发权,二是支持建设新的核电站并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新一代核电站技术(第IV代)的战略计划。在未来20-30年,奥巴马政府能源政策的实施将使美国成为新能源技术、节能产业、高端制造业和智能信息产业的全球领跑者。
奥巴马计划在2012财年将向美国能源部提供近295亿美元,较2011财年的计划水平高出4.2%,较2010财年实际支出亦高出12%。其中约有80亿美元用于支持风能、太阳能以及新式电池等清洁能源领域的研究。此外,奥巴马计划提供8.53亿美元用于支持模块反应堆等新核能技术。他同时计划在2012财年废除36亿美元的石油、天然气以及矿产行业的补贴,并计划未来10余年中共计削减462亿美元的此方面支出。[3]
奥巴马政府的能源政策前景非常美好,但实施过程却仍要面临很多问题。《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已没有希望通过,因此政策缺失将是美国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重大障碍。奥巴马政府虽然认识到清洁能源对美国的战略重要性,并通过经济刺激计划拨款发展电动汽车、太阳能等产业,但没有立法支持,美国的碳市场就不可能充分活跃,以吸引足够多的资金。此外,还将面临如何说服美国民众使用成本更高的清洁能源,以及如何应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等问题。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也是奥巴马复兴经济的主要内容。修建高速铁路是其中要点,此外,美国还将大规模改造联邦政府办公楼,使之更节能;大力投资公路和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升级学校硬件设施,安装节能系统;在美国各地推广普及网络宽带;升级和改进医院设施的科技水平。
1.修建高速铁路
奥巴马将修建高铁视为就业发动机,认为这是实现美国经济复苏的关键之一。奥巴马称他投资的力度将会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艾森豪威尔总统主导下建设联邦州际公路以来“最大的一笔政府单项投资”。奥巴马在2011年国情咨文中指出,25年内让高铁线覆盖全美80%人口,希望在美国打造11条高速铁路走廊[4],从而帮助解决居高不下的失业率问题。
此高铁计划赢得不少欢呼声,但问题同样不少。资金困难和民意反对是其面临的两项难题。总额达530亿美元的全国高铁计划的其余部分预计将在今后6年发放。目前,在高铁项目上,美国政府已先期投入105亿美元,其中80亿美元来自2009年推出的经济刺激计划,25亿美元来自2010财政预算。据最新估算,仅加州的高铁系统可能就需要650亿美元资金。各州政府将承担主要开支,而它们也面临严峻的预算赤字问题。2011年3月,佛罗里达州长就因资金问题拒绝修建高铁。而加州有官员曾通过一项针对加州高速铁路局的“不信任”决议,理由是人民对噪音和振动问题的担忧。
2.加强通信、信息和互联网建设
根据ARRA法案,奥巴马将拿出100多亿美元来来加强美国在信息、通信和安全技术方面的建设。奥巴马在2011年国情咨文中提到,今后5年,白宫将敦促企业发展商机,让新一代高速无线网络服务98%的美国民众。这将让互联网速度更快,美国的“每个角落”都进入数字时代。
3.重视教育并进行大规模的学校硬件升级活动
美国人拥有大学学历的比例曾经高居全球第一,如今排第九。为改变现状,奥巴马政府主张实行“赶超一流”计划,奖励优秀教师和学生,并定下了目标,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结束时,美国人拥有大学学历的比例将重返全球第一。奥巴马表示将与共和党合作,采取立法措施留住人才。
为确保美国人在全球竞争中获胜,奥巴马提出必须让每位美国人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并指出:“这就是我们为什么结束向银行提供没有充分根据的税款补贴,用节省下来的钱来使数百万学生能有能力上大学。我今年将请求国会采取进一步措施,使我们的学费税收抵免永久化。”[5] 在ARRA中,投入教育的资金总计1000亿美元。其中,5360万美元用于援助地区学校,以防止当地学校的裁员,并用于学校硬件设施的维护和现代化升级。通过增加奖学金、为低收入群体和特殊教育提供资金支持。并拿出6.5亿美元用来提高教育技术,3亿美元来提高教师工资。
4.鼓励创新
在题为《赢得未来》的2011年国情咨文中,“创新”是奥巴马重点论述的内容,创新一词在整篇国情咨文中被提及10余次。奥巴马指出,赢得未来的首个步骤是鼓励美国人创新。“在美国,创新不只改变我们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这是我们赖以谋生的方法” [6]。美国需要将研发拓展到自太空竞赛高峰后再也没有出现过的新层次上。奥巴马将向国会提交一份预算案,投资于生物医药研究、信息技术,尤其是清洁能源技术,这一投资将会强化美国的安全、为美国人民创造大量就业岗位。
(三)振兴美国制造业 以出口促就业
面对国内严峻的就业形势,2010年3月,美国政府正式提出“国家出口倡议”,设立出口内阁并成立“总统出口委员会”。奥巴马指出,扩大出口是增加就业的重要途径,因此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将出口提高一倍,用以支持200万个就业岗位。奥巴马于2010年8月11日签署了《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力图以此刺激本国出口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该法案的规模为170亿美元左右,美国联邦政府希望通过暂时取消或削减美国制造业在进口原材料过程中需付的关税,来重振制造业竞争力并恢复在过去10年中失去的560万个就业岗位。白宫预计,未来三年,美国制造业产值将因此增加46亿美元,创造支持就业岗位9万个。
实际上,美国经济的复苏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是一致的,这是奥巴马政府“重振制造业”的大背景。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加强。当今美国由于拥有大量核心专利技术,占据着制造业最高端,获取巨额利润,为美国创造大量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讲,“重振美国制造业”并非准确的提法。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制造业分工中处于低端,只能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凭借劳动力资源优势来获取少量加工费。科技含量高的上游制造业,本身所需劳动人数就少,并且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所需劳动力人数更少。而在能解决大量就业的制造业中下游,相对于中国这样人口大国,美国人并没有竞争优势可言。因此,要想通过制造业来解决美国失业问题,只能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因此,发展新能源是奥巴马政府的一个抓手,这一点在ARRA中也有明显的体现,然而即使在这个方面,美国也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前途未卜。总之,奥巴马希望通过振兴美国制造业来让出口翻番、促进就业的想法面临很多实际困难,其效果不容乐观。
二 推动实施医疗改革的经济影响
美国国会参议院在2010年12 月24 日,通过了美国全面医疗改革法案,奥巴马政府推动的医改实施将第一次把全美合法居民的医疗保险计划覆盖率提高到95%,使3200万无医保人口受益,为最终实现真正的全民医保奠定坚实基础。奥巴马医改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解决如何做到在扩大医保覆盖面的同时不增加财政负担,至少不增加新的赤字。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难度很大,长远来看,将对美国经济产生实际的显著影响。
目前来看,这有可能加剧美国的财政赤字问题并由此引发美元贬值。奥巴马政府计划通过控制成本、削减联邦医疗保障计划和医改补助计划费用、在更广范围内实施税收改革等综合措施来筹措资金,但从目前来看,这些措施的最终成效是不确定的。因为,奥巴马的医改计划需要非常强大的政府财政支持,据估计至少需要1万亿美元以上的支出,将在9年内实施,而当今美国面临巨额财政赤字问题。2009 年,美国联邦财政赤字1.42万亿,2010年这一数字是将近1.3万亿。迄今为止,这种累积下来的财政赤字已达到13万亿美元空前水平。因此,能否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撑这一庞大的改革是奥巴马政府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由于医改涉及到高度复杂的利益各方,即使在改革议案最后文本送交总统签署成为法律后,相关的博弈仍十分激烈。2011年初,美国众议院通过一项取消奥巴马医改法案的议案,更有26州联合反对奥巴马医改法案,称法案违宪。不过,考虑到参议院仍掌控在民主党手中,更重要的是奥巴马拥有法案否决权,因此,通过立法途径全盘推翻医改的可能性非常小。在推行医改前进的道路上,依然布满荆棘,具体结果还需静观其变。
三 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推动实施金融改革
为解决迫在眉睫的国内经济问题,最终维持和增进美国超级大国的权势,奥巴马在上任后实施挽救金融危机的“组合拳”,并推动金融改革,这些举措对成功遏制金融危机具有重要影响。到2009年7月,奥巴马政府基本带领美国从金融危机的泥潭中走出来,美国经济复苏局面得以稳固。
(一)应对金融危机
早在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破产就暴露了次级抵押债券的风险;接踵而来的是这场金融危机的失控,并导致多家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先是美国房贷两大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暴跌,持有“两房”股票的金融机构大面积亏损;紧接着,曾是全美第六大银行的华盛顿互助银行以19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摩根大通,总资产高达 1.5万亿美元的世界两大顶级投行雷曼兄弟和美林相继爆出问题,美国最大保险集团的AIG也面临流动性危机,曾经的华尔街五大投行仅剩高盛集团和摩根士丹利公司。在此轮国际金融危机中,美国总共有超过840万人失去工作岗位。是二战以来美国历次经济衰退中失业人数最多的一次。美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09年美国贫困人口达4356.9万人,较上年增加9.4%,创下1959年该调查实施以来的新高。奥巴马上任后采取如下措施应对金融危机:
1.“金融稳定计划”(FSP)
2009年 2月10日,财政部长盖特纳宣布实行“金融稳定计划”。此计划耗资1.5-2万亿美元,目的是确保在经济周期下行时,金融困境的不断恶化的局面得到控制。为此盖特纳宣布了三个步骤。
第一,银行进行压力测试。2月28日,美国政府正式对19家资产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的大银行开展压力测试,目的是考察银行在房价继续下跌和失业率持续上升的条件下,是否还有足够的资本生存下来。压力测试不及格的银行将有6个月的时间从私人部门筹集资金,如果没有筹集到,则政府将对其进行额外的资金注入。测试结果发现银行现状好于预期,提振了金融市场的信心。
第二,启动支持消费信贷的项目,激活消费信贷市场。美国政府希望利用2000亿美元的刺激消费信贷计划带动1万亿美元贷款的发放,进而帮助推动美国经济走向复苏。
第三,设立公私合营的投资基金,以清除银行不良资产。这是盖特纳计划的关键。盖特纳指出,将设立规模最大可达1万亿美元的公私合营投资基金,吸引私人投资者参与,购买银行的不良资产。这些基金由私人投资基金经理管理,这些人自己也要投一部分钱进去,不足的部分由政府提供,利润和亏损大家分担。
2.“房主负担能力和稳定性计划”与“居者有其屋”住房援助计划
2009年2月18日,奥巴马公布“房主负担能力和稳定性计划”为陷于困境的房主分忧。2009年3月4日,奥巴马政府宣布了一项名为“居者有其屋”的住房援助计划。其目的是降低“月供”(还本付息)来防止房主因无力还贷而陷入取消抵押品赎回权的局面。奥巴马政府希望通过居者有其屋计划,帮助700万到900万个美国家庭能继续还贷,试图阻止住房危机给家庭和社区带来破坏性影响。这个计划将同商业银行合作,努力使房主的月供占其收入的比例不高于38%。如果高于此数,就有资格向银行申请修改贷款条件,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等方式来实现这个目标。针对提供贷款的商业银行的损失,政府将提供补贴,并且对参加这项计划的商业银行,以及按时还款的房主提供各种奖励。
经过一年多努力,这几大措施初见成效,对解冻金融市场和启动实体经济起到了较好作用,美国经济从2009年7月开始走出衰退,奥巴马政府挽救美国金融危机的使命基本完成。
(二)大力进行金融改革
为防止类似的金融危机再度发生,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奥巴马政府对美国的金融机构进行改革。2009年6月17日,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获得通过并于7月21日被签署为法律。此次金融改革包括如下内容[7] :
第一,成立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负责检测和处理威胁国家金融稳定的系统性风险。该委员会共有10名成员,由财政部长牵头。委员会有权认定哪些机构能够对市场产生系统性冲击,从而在资本金和流动性方面对这些机构提出更加严格的监管要求。
第二,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下设立新的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对提供信用卡、抵押贷款和其他贷款等消费者金融产品及服务的金融机构实施监管。
第三,将之前缺乏监管的场外衍生品市场纳入监管视野,大部分衍生品必须在交易所内通过第三方清算进行交易。
第四,限制银行自营交易及高风险的衍生品交易。在自营交易方面,允许银行投资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但资金规模不得高于一级资本的3%。在衍生品交易方面,要求金融机构将农产品掉期、能源掉期、多数金属掉期等风险最大的衍生品交易业务拆分到附属公司,但自身可保留利率掉期、外汇掉期以及金银掉期等业务。
第五,设立新的破产清算机制,由联邦储蓄保险公司负责,责令大型金融机构提前做出自己的风险拨备,以防止金融机构倒闭再度拖累纳税人救助。
第六,美联储被赋予更大的监管职责,但其自身也将收到更严厉的监督。美国国会下属政府问责局将对美联储向银行发送的紧急贷款、底细贷款以及为执行利率政策进行的公开市场交易等行为进行审计和监督。
第七,联储将对企业高管薪酬进行监督,确保高管薪酬制度不会导致对风险的过度追求。
这次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可以称之为美国金融业半个多世纪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一次变革。这基本上触及了所有的金融团体、监管机构,许多业务的运作和收费都受到规定限制。此方案是对导致本轮金融危机的监管体制缺陷的反思,基本上反映出美国金融机构监管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也凸显出奥巴马政府试图重整美国金融体系,重振美国金融竞争力,重塑全球金融绝对领导权的战略意图。
不过,问题尚存。奥巴马政府的这份改革在国会引发巨大争议。有反对者认为,奥巴马的金融改革步调过急,尚未恢复元气的金融系统恐难承受这般大规模的“手术”。有些人则指责政府给金融机构设置太多限制,将影响这些机构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还有观点认为奥巴马的改革建议过于保守,无法根治美国金融系统的“弊病”。尤其备受争议的信用评级机构成为新金融监管改革法案的漏网之鱼,信用评级机构成为此次金融监管新规下的盲点,也成为此次改革备受争议的一个重点。奥巴马在商业银行自营业务和衍生品交易上做了妥协,这对改革的实际效果埋下隐忧,正如《经济学人》报道指出,仅仅依靠金融监管法案并不能阻止金融危机,因为一些最重要的改革并没有被涵盖进去。
四 奥巴马政府的财政政策
(一)奥巴马的财政税收观点
首先,财政上,由于拯救美国脱离金融危机是第一要务,奥巴马主张危机期间经济复苏压倒一切。奥巴马反对伊拉克驻军永久化,主张将战争中的经费拿来修路,搞基础建设,使美国更有竞争力。其次,税收上,奥巴马认为税收是政府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杠杆。他批评保守派的哲学是:由政府用减税的方式给每个人一笔钱,鼓励每个人用这笔钱去买他们自己的医疗保险、退休金计划、教育等等。他反对所谓的“业主社会”,认为这是把政府市场化,而是认可国家的力量要为公共利益服务,主张将把更多的钱用于教育,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2011年2月14日,奥巴马提交了一份3.7万亿美元的预算案,医保和社保成为预算最多的两项开支,分别占到全部预算的22.62%和20.04%。备受关注的是政府将削减20亿美元,大约有200个政府项目被裁减。奥巴马计划在今后10年中将国内支出削减上万亿美元,以便能依照预定目标投向能源和医学研究、企业研发以及惠及98%美国人的高速互联网。不过,奥巴马还会很大程度上依赖新税收。他的预算申请呼吁在今后10中使新收入超过1.6万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对富人和企业增税。支出削减的对象有国防、供暖补贴和社区发展拨款,还包括缩减针对大学生和职业学校学生的“佩尔计划”的规模。奥巴马预测,2011年美国的财政赤字会达到创纪录的1.6万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1%,这将是二战以来的最高水平。随着奥巴马最新推出的政策开始显著,预计2012赤字将削减至1.1万亿美元,这是赤字连续第四年超过1万亿,到2018年将保持在每年6000亿美元左右,而随着越来越多的美国人退休加入到社保和医保项目中,赤字到时可能还会再攀升。
(二)运用财政杠杆干预经济 为州政府纾困
2010年8月10日,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拨给州和地方政府260亿美元救助资金的法案,并由美国总统奥巴马签字成为法律,向举步维艰的经济再注入额外财政援助资金。这笔260亿美元的额外注资,主要来自于封堵海外跨国公司税务漏洞的所得,部分来自于向美国跨国公司加征的96亿美元税费。奥巴马指出额外注资对于州政府解决财政预算危机来说是必要的,因为他们必须平衡财政预算和减少的税收。政府将拿出其中160亿美元,将用于帮助州政府支付不断上升的医疗补助计划成本。另外100亿美元则划拨给地方政府,用于避免32万个教师、警察以及消防队员等公务人员遭到解雇。
然而这次投票曾一度引起争议,一方面因为人们对美国政府财政赤字日益庞大的忧虑。另一方面,很多共和党人一直对民主党为额外支出到处“找钱”的方式不满,共和党人认为这一政策和此前民主党多数刺激经济政策一样,是“反商业”的。也有人担心这种补助可能为打破州财政的独立性开了一个危险的先例,助长州政府对联邦政府的依赖性。然而,此法案对民主党人而言意义重大,因为民主党的支持者包括公务人员和工会,他们将能从这项法案中获益,而买单的将是那些在海外有业务的美国公司。
五 在国际金融和世界经济中的表现
(一)贸易保护主义倾向
随着美国经济复苏的缓慢和脆弱,国内失业率居高不下,以及贸易保护本身的技术性等,导致奥巴马政府以来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出现新动向。2009年1月,奥巴马在就任以来的首次国情咨文中提出,将在未来5年内促使美国出口额翻一番。作为落实这一目标的具体举动,美国商务部随即公布“全国主动出口”战略,称将从加强贸易拓展、方便贸易融资以及强化贸易规则三大方面扶助美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
奥巴马签署的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包含有“购买美国货”条款,即要求该计划所支持项目使用的钢铁和制成品应为美国生产。尽管刺激方案中有“不得违反国际贸易协议”的条款,但这一方案在国会获得通过表明,在新的形势下,美国贸易保护主义不仅针对双边贸易中的贸易伙伴,且还对国内企业有所制约。虽然欧盟、加拿大、日本以及其它和美国政府签有互惠采购或贸易协议的经济体可依据所谓“不得违反国际贸易协议”条款参与并受惠于美国的经济刺激方案,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其他经济体则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数据显示,至2009年底,美国各类贸易救济案约为50余宗。除中国外,墨西哥、韩国、意大利、阿根廷、印尼、南非和新加坡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均是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直接受害者,然而,并非所有经济体都在对美国贸易中有巨额盈余。
(二)美元政策
美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以来总共进行了两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第一次是在雷曼兄弟于2008年9月倒闭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就赶忙退出了量化宽松政策。在随后的三个月中,美联储创造了超过一万亿美元的储备,主要是通过将储备贷给它们的附属机构,然后通过直接购买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第二次是自2010年4月份,美国的经济数据不容乐观,进入迟缓无力的经济复苏,美联储2010年11月3日,宣布推出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到2011年6月底以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以进一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
总的来看,美国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来推动国家的经济复苏,通过加大基础货币的投放量来达到刺激消费、鼓励投资、促进生产的目的。量化的货币政策应该说是在降低利率的手段已经失效的前提下不得不用的一个手段。美国实行量化宽松政策至今,证明了一味靠发放货币并不能提振实体经济,反而会扭曲市场,增加全球资金的套利空间,导致世界粮食和能源价格暴涨。最大的结果是全球虚拟经济再次出现泡沫,大宗商品离开了实体经济的基本面大涨特涨、风险投资基金再次纵横于全球市场,但美国的实体经济依然令人沮丧,失业率仍然维持在9.6%的高位。
六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努力
作为世界头号发达资本主义强国,美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美国在气候问题上的态度和做法已经成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障碍。奥巴马提出美国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并在国内启动一些旨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绿色行动”,和布什政府相比有较大进步。但美国在减排行动方面起点低,在国会的阻力下进展不快,在这种情况下,奥巴马依然强调美国在气候方面要起“领导作用”。从国际谈判层面来看,奥巴马政府的做法并没有对国际气候问题的解决起到积极作用。与其几乎动用了所有国内政治手段强力推动的《健康保险法案》不同,对于《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奥巴马在其国内政治中并没有使用政治资本强力推动。随着民主党中期选举失利,在气候政策上趋于保守的共和党在选举中胜出,《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在奥巴马当前任期内获得通过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从国际谈判层面来看,美国依然是附件一国家中唯一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国家,并明确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也尚未建立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立法;美国承诺的减排量到2020年仅仅比1990年减排3%-4%。在2010年10月一场名为“新模式:哥本哈根之后的气候谈判”的讲话中[8],美国气候特使斯特恩明确提出《京都议定书》模式是过时的,甚至提出要推翻公约中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之“柏林墙”。《京都议定书》模式,要求发达国家有近中期(2013~2020)量化的、有法律约束力的、整体和国别的减排指标;同时,尽管美国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但美国在2007年签署了巴厘路线图,承诺做出和其他附件一国家可比的减排努力。但哥本哈根之后,美国一直宣传哥本哈根协议模式自愿而非约束性的减排模式,这实质上否定《京都议定书》模式,也是对巴厘路线图的背离。尽管美国国内减排努力乏善可陈,从哥本哈根到坎昆,美国并没有放弃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话语权,成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外机制的主导者,一直坚持要以发展中大国参与作为自身行动的先决条件。同时,美国的做法对全球的减排行动造成了阻碍。例如,在很多方面,美国减排的努力与作为都落后于中国,同时又以贸易保护的借口指责中国在这方面的努力。
七 当今美国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
根据美国经济周期定期委员会的分析,开始于2007年12月的金融危机,到2009年7月为止,历时18个月,美国经济已经走出衰退。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的统计数据,美国经济2008年GDP为零增长,2009年全年负增长2.6%。2010年全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2.8%,这是自2007年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季度GDP增长3.7%,第二季度增长1.6%,第三季度增长2.6%,第四季度美国GDP年率增长3.2%。[9] 从经济数据来看,美国经济已经走出了金融危机的泥潭,开始由大衰退渐渐趋向复苏发展。
高失业率仍将是奥巴马面临的难题。美国劳工部的数据显示,2010年间,美国非农业部门就业岗位数增加了192万个,月均10.6万个左右。截止到2011年2月,美国失业率降至2009年4月以来的新低,当前美国总失业人口约为1367万,失业率为8.9%,这尽管低于1月份的1386万,但依旧大约是经济危机前的两倍。美国劳工部2011年2月中旬公布数据称,当前申领失业救济金人数连续下跌至38.3万人,为2008年7月初以来最少。美国当前失业者的平均失业时间高达37.1周,大大高于1981年到1983年美国经济衰退期间失业者平均约27周的失业时间[10],这些数据都显示出美国就业市场上结构性和周期性的难题仍待解决。国会统计局预测,从2010年第四季度到2011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增长将维持在2%。即使接下来的年份经济增长加快,失业率到2014年底也不会低于5%。[11] 奥巴马政府正在努力创造企业增加投资和拉动就业的环境,但解决美国高失业率问题很难一蹴而就,预计今年和明年美国的高失业率仍将维持在8%左右的高位,恢复美国在经济危机期间丧失的岗位还需付出很大努力。
民主、共和两党对削减联邦预算幅度分歧颇大,致使奥巴马政府向国会提交的2011财年预算案一直没有获批,联邦政府一直在临时预算决议下运行。美国国会众议院2011年3月16日,以271票赞成、158票反对的投票结果通过了又一项短期预算案,这项预算案包括联邦政府预算削减60亿美元等,足够保证白宫在下月8日前不会遭遇“无米下炊”的尴尬局面。高位赤字依旧是奥巴马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根据美国预算案,2011年美国的预算赤字将达到创纪录的1.65万亿美元,连续四年美国赤字超过1万亿美元,占GDP比重也达到1945年以来最高的11%左右。按照国会统计局的预测,一旦经济恢复了,联邦财政赤字在2014到2020年将会维持在GDP的2.5到3.0%之间,从2011年开始的未来十年,预测的财政赤字将达到6.2万亿。2020年公众持有的联邦债务将超过GDP的69%,几乎是2007年底以来(当时联邦债务占GDP的36%)所能观察到的两倍。[12]
美国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对其经济影响不大。到目前为止,美元的贬值趋势和通货膨胀恶化的可能性主要是全球不平衡和美国政府执行超常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的结果。根据美国劳动部的数据,美国2010年总体物价水平仅比2009年上涨1.1%,核心物价仅上涨0.8%,为1961年以来最缓慢的增长。根据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最新数据,2008 年第四季度,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大幅走低,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折成年率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下降了12.7%,而前三个季度这一指标分别增长了3.1%、7.9%和2.6%。在第四季度统计的消费价格指数体系中,能源和运输业价格降幅最为显著,分别下降76.6%和55.6%。值得注意的是,除去国际市场石油、食品价格下降造成的影响外,美国第四季度核心通货膨胀率下降0.3%[13],表明市场整体需求进一步下降,有通货紧缩的风险。2011年3月,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为1.6%。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大多数成员预测认为,2%的通货膨胀率是一个合理的数字。美国通货膨胀率若达不到2%,仍可能会继续量化宽松,2011年-2012年通货膨胀阴霾仍笼罩世界。
贸易赤字出现显著收缩。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最新数据,美国2008年第四季度对外商品和服务贸易逆差大幅收缩22.1%。商品和服务进、出口分别较第三季度下降19.3%和6.5%,商品贸易大幅萎缩是造成贸易逆差显著收缩的主要原因。2008 年12 月当月,由于在全球经济低迷情况下石油价格继续大幅下挫,而且食品、汽车及鞋类等主要产品的进口规模下降,美国商品和服务贸易逆差降至399.3 亿美元的6年来最低水平。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2011年1月,美国商品和服务贸易逆差由2010年12月的403亿上升至463亿美元。[14]
由于个人消费开支约占美国经济总量的70%,因此,个人消费开支增长是美国经济复苏的积极迹象。2010年底,美国劳工部公布了美国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个人收入以及消费者信心指数,各项数据均好于预期,鉴于消费仍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消费者数据的好转可能意味着美联储可能在未来几个月上调经济预期。
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在2000年到2009年间增长了3倍多,从9200亿美元增长到3.5万亿美元。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一个转折点,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急转直下。近年来,美国的海外直接投资和外国在美直接投资都稳步迅速增长,但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额一直高于外国在美直接投资额。从2002年到2007年,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平均比外国在美直接投资高两倍以上。2009年,由于大衰退的影响,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国在美直接投资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但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仍比外国在美国直接投资额高两倍。
八 小 结
奥巴马上任以来,在应对金融危机领域采取了大量措施,及时将美国经济从金融危机的泥潭中挽救出来,其“救市”可以算是成功的。尽管也还存在很多问题,总体而言,取得的成果也已经实属不易。对复苏和振兴美国经济、解决当下研究的失业而言,奥巴马政府还面临很多挑战和问题。尤其是民主党在中期选举中受挫,共和党占国会优势,这对业已成法的奥巴马改革措施的落实也会产生掣肘作用,使其变革的原本目标在现实中被迫打折。这也势必决定奥巴马在未来任期内将不得不与共和党妥协,以取得共和党代表的大资本家的支持。例如,在减税问题上,奥巴马将前总统布什执行的减税法延期两年,就说明此问题。可以说,在奥巴马接下来的任期内,其经济上的改革再难期待会有大动作。
注释: “Winning the Future with Renewable Energy”.http://www.xiexiebang.commerce Secretary Gary Locke on January 2011 U.S.International Trade in Goods and Services ”http://www.census.gov/foreign-trade/Press-Release/current_press_release/ft900.pdf
第四篇:总部经济政策
北京:
关于鼓励跨国公司在京设立地区总部的若干规定
第一条 为了加大利用外资力度,鼓励跨国公司在本市进行投资,发挥首都资源优势,促进首都经济发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国外跨国公司在本市行政辖区内设立的具有地区总部性质或职能的企业(以下简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跨国公司在本市行政辖区内设立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由市对外经贸委负责认定。
第四条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本市缴纳企业所得税后的利润用于在本市进行资本性再投资的,可在税法规定的再投资退税基础上,由市财政按照其实际上缴地方的企业所得税的一定比例给予返还。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免征地方所得税。
第五条 在国家外贸商品类别规定的范围,支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依法取得经营其所属生产性企业产品的出口权及自用设备的进口权。
第六条 支持具备条件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本市依法设立合资外贸公司和合资批发企业。
第七条 支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本市依法设立经销公司,销售其境内投资企业生产的产品。
第八条 支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本市依法设立财务公司,向其投资的企业提供财务支持。
第九条 支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本市依法设立投资性公司和投资股份公司,根据国家政策,在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时,可以适当放宽其经营范围。
第十条 经外汇管理部门批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银行除开设外汇资本金账户外,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一个以上的外汇帐户,并保留较高的外汇结算帐户限额。经外汇管理部门批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可以依法在境内划转外汇资金。
第十一条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根据实际需要,经海关批准,可以设立保税仓库、保税工厂。
第十二条 鼓励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京设立所属的研究开发机构、培训机构、技术支持中心等机构。有关部门优先办理其立项、规划、可行性研究、登记、开工建设等事项;并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前提下,可以优先提供建设用地,并按程序办理建设用地手续。
第十三条 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其所属的研究开发机构从外省市引进的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确属本市紧缺的中方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经市对外经贸委审核后,报市人事局审批,可以办理调动手续。
第十四条 市公安部门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高级职员中的中国公民优先办理5年因
私护照;为其中的香港、澳门同胞优先办理一年暂住及一年多次往返签证,并根据实际需要,为其中的台湾同胞优先办理1至5年暂住及多次往返签证;为其中的外国人优先办理居留延期和多次往返签证。
第十五条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其在本市投资企业所需的水、电、气、热、通信等公共设施,市有关部门积极支持,统筹安排,优先保证供应,其供应的价格政策和收费政策享受国内企业的同等待遇。
第十六条 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其在本市投资企业的外方高级管理人员,根据有关规定,对其家属的出入境、居留、子女入学等问题提供帮助。对为本市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其在本市投资企业的外方高级管理人员,予以表彰。
第十七条 跨国公司为设立地区总部而成立办事处和投资性公司,市有关部门将积极、优先、从速审批和申报。北京市外商投资管理和服务机构应当加强与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联系,并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其在本市的投资企业提供政策、信息咨询及代理服务(公民因私出入国境事项除外)。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开展业务活动中遇到具体问题,本市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帮助解决。
第十八条 本规定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市对外经贸委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上海
上海市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规定(2008年7月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鼓励跨国公司在本市设立地区总部,促进经济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定义)
本规定所称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是指在境外注册的母公司在本市设立的以投资或者授权形式,对在一个国家以上的区域内的企业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唯一总机构。
跨国公司可以以独资的投资性公司、管理性公司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组织形式,设立地区总部。
投资性公司,是指跨国公司按照商务部发布的《关于外商投资举办投资性公司的规定》设立的从事直接投资的公司。
管理性公司,是指跨国公司为整合管理、研发、资金管理、销售、物流及支持服务等营运职能而设立的公司。
第三条(适用范围)
在本市范围内设立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以下简称“地区总部”),适用本规定。
第四条(管理部门)
市外资委负责地区总部的认定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对地区总部的管理服务工作。
工商、财税、外事、公安、劳动保障、人事、出入境管理、外汇管理、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对地区总部的管理服务工作。
第五条(认定条件)
已经设立的外商投资性公司,可以直接申请认定为地区总部。
管理性公司申请认定地区总部,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母公司的资产总额不低于4亿美元。
(二)母公司已在中国境内投资累计缴付的注册资本总额不低于1000万美元,且母公司授权管理的中国境内外企业不少于3个;或者母公司授权管理的中国境内外企业不少于6个。
(三)管理性公司的注册资本不低于200万美元。
第六条(申请材料)
申请认定地区总部,应当向市外资委提交下列材料:
(一)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申请书;
(二)母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地区总部基本职能的授权文件;
(三)公司的批准证书、营业执照及验资报告(均为复印件);
(四)母公司在中国境内所投资企业的批准证书及营业执照(均为复印件);
(五)母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对拟任地区总部法定代表人的授权文件和拟任地区总部法定代表人的简历及相应的身份证明文件(身份证明为复印件);
(六)法律、法规和规章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前款规定未列明提供复印件的,应当提供文件的正本。
第七条(审查)
市外资委应当在收到申请书等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并作出认定或者不予认定的决定。予以认定的,应当颁发认定证书。
第八条(经营、管理和服务活动)
地区总部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可以从事下列经营、管理和服务活动:
(一)投资经营决策;
(二)资金运作和财务管理;
(三)研究开发和技术支持;
(四)国内分销及进出口;
(五)货物分拨等物流运作;
(六)承接本公司集团内部的共享服务及境外公司的服务外包;
(七)员工培训与管理。
地区总部因经营需要在本市设立分支机构,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提供审批和登记便利。
第九条(资助和奖励)
新注册的投资性公司和管理性公司经认定为地区总部的,按照有关规定可以获得开办和租房的资助。
地区总部具有经营管理、资金管理、研发、销售、物流及支持服务等综合性的营运职能,且对经济发展有突出贡献,取得良好效益的,按照有关规定可以获得奖励。
地区总部的法定代表人等高级管理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可以获得地方政府的奖励。
资助和奖励的具体实施办法,由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条(资金管理)
地区总部可以建立统一的内部资金管理体制,对自有资金实行统一管理。涉及外汇资金运作的,应当按照有关外汇管理规定执行。符合条件的地区总部按照有关规定可以参与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管理、境外放款等试点业务。
投资性公司按照《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可以设立财务公司,为其在中国境内的投资企业提供集中财务管理服务。
第十一条(简化出入境手续)
对因商务需要赴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或者国外的地区总部的中国籍人员,提供出境便利。
地区总部需要多次临时入境的外籍人员,可以申请办理1至5年多次入境有效、每次停留不超过1年的访问签证;有关临时来本市的外籍人员,应当在中国驻外使领馆申请入境签证,时间紧迫的,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公安部门申请口岸签证入境。
对需要在本市长期居留的地区总部外籍人员,可以申请办理3至5年有效的外国人居留许可。
地区总部的法定代表人等高级管理人员可以按照《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被优先推荐申办《外国人永久居留证》。
第十二条(简化就业许可手续)
地区总部需要在本市就业的外籍人员,可以向市劳动保障部门申请一并办理外国人《就业许可证》和《就业证》。
第十三条(人才引进)
地区总部及其设立的研发中心引进国内优秀人才的,可以优先办理本市户籍。
第十四条(提供通关便利)
对符合条件的地区总部及其设立的研发中心,海关和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为其进出口货物提供通关便利。
地区总部设立保税物流中心和分拨中心,进行物流整合的,海关、外汇、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对其采取便利化的监管措施。
第十五条(参照适用)
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投资者在本市设立地区总部的,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施行日期)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广州:海珠区
关于加快我区总部经济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方案(试行)
为贯彻落实区政府《关于加快我区总部经济发展的意见(试行)》的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对总部企业纳税大户的奖励
(一)资金奖励
1、在本区认定的重点总部企业中,上纳税额排名前30位,对区财政贡献额200万元以上(含200万元,以下类推)且同比上年增长幅度超过10%的,按超出10%以上部分的10%给予奖励,最高限额50万元。本项奖励不适用于新总部企业。
2、对区财政贡献特别大的,或者受市级以上政府奖励的重点总部企业,区政府给予特别奖励,具体奖励金额由区总部办报请领导小组决定。
3、区总部办牵头,区经贸局、区统计局、区财政局,海珠区地税局、海珠区国税局负责,于每年6月联合审定重点总部企业纳税大户前30名的名单,核算有关企业上两个对区财政贡献情况。区总部办会同区财政局根据核算情况提出奖励方案,报区政府审批后,由区财政局根据审批意见将奖励资金划拨到受奖重点总部企业。
4、奖励情况由区政府向社会公布。
(二)义务教育优质学位奖励
1、本区认定的重点总部企业中,上对区财政贡献100万元以上,且对区财政贡献额同比上年增长10%以上的,免费提供区属省、市一级学校义务教育优质学位共两名,区属区一级学校义务教育优质学位两名。
2、该学位仅适用于重点总部企业本部或其管理的下属机构全职员工的子女,并且必须在当办理,不予结转下一。
3、重点总部企业原则上须于每年3月向区总部办提出预留学位申请,由区总部办会同教育局给予安排;预留学位保留至6月份。
二、鼓励发展新总部企业
(一)新重点总部企业是指被认定为重点总部企业但在本区进行税务登记注册未满两周年的企业,包括新办或迁入企业。
(二)新重点总部企业,按照其在我区进行税务登记后第一个完整纳税对区财政贡献额的10%给予一次性奖励,最高限额30万元。上半年在我区进行税务登记的,经企业申请,可按该对区财政贡献额的10%核发奖励,最高限额30万元。对区财政贡献特别大的企业,奖励限额可适当提高;受市级以上政府奖励的总部企业,区政府可发给特别奖,具体奖励金额由区总部办报请领导小组另行决定。
(三)迁入我区的重点总部企业,注册资本在3000万元以上的,首次认定后,可按注
册资本0.1%发给搬迁费,最高不超过30万元。
(四)区总部办牵头,区经贸局、区财政局、区统计局、海珠区地税局、海珠区国税局、海珠区工商分局负责,于每年6月联合确定新总部企业名单,核算其对区财政贡献情况。区总部办会同区财政局根据核算情况提出奖励方案,报区政府审批后,由区财政局根据审批意见将奖励资金划拨到受奖新总部企业。
三、总部载体建设扶持
(一)本区扶持的总部载体对象是在本区注册的企业在本区投资新建5万平方米以上高级写字楼、升级改造(含由工业厂房、仓库等非办公用途物业改造)2万平方米以上高级写字楼,且项目建成后入驻企业90%以上在我区办理税务登记的项目。
(二)总部载体建设扶持措施采用项目申报制度。项目启动前,建设开发主体必须向区经贸局申报总部载体项目登记,提交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报告、项目策划书、建设主体工商注册和税务登记资料,并书面承诺项目建成后入驻企业90%以上在我区办理税务登记。由区经贸局会同有关部门在接到完整申报资料后一个月内办理完毕。
(三)对已登记的总部载体建设项目,给予规划、建设等方面政策扶持。经企业申请,领导小组或受其委托的区总部办可召集规划、建设、国土房管、消防、城监、环保、工商等部门联席会议,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问题。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基本消防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各有关职能部门应积极支持总部载体项目建设,将其纳入城市重点建设项目,采用绿色通道审批模式,加快办理。区发改部门应积极协助将总部载体项目纳入广州市重点建设项目。
(四)对已登记的总部载体建设项目,建成后由区总部办牵头审核,达到甲级写字楼标准,且承诺进驻企业一半以上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报请区政府认定为“海珠区总部企业基地”并授予牌匾,有效期3年。期满后,入驻企业使用面积占基地总面积80%以上,且已入驻企业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超过50%并且都在我区办理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的,由区总部办报请区政府重新认定并授予牌匾(有效期3年)。
(五)本方案颁布实施之前已经启动建设、建成的总部载体项目,符合有关条件的,可以申请补办登记、认定手续。
(六)总部企业基地可享受如下扶持政策:
1、预约工商、税务、消防、卫生等审批部门上门为其引进的大型企业(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提供有关审批事项咨询服务,有关职能部门原则上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落实,并安排专人跟踪后续服务。
2、入驻企业使用面积占基地总面积80%以上,且已经入驻企业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超过50%并且都在我区办理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的,按照每平方米10元给予项目开发主体资金补助,最高补助资金不超过30万元。项目开发主体必须在基地首次挂牌3周年内,于每年4月底前向区总部办提出项目资助申请,提交申请报告、项目建设情况报告、入驻企业情况及工商、税务登记资料。区总部办和区财政局负责,海珠区工商分局协助,于每年5
月上旬联合审核企业申报资料,提出资金扶持方案,报区政府审批后,由区财政局根据审批意见将扶持资金划拨到开发主体。
四、为重点总部企业开辟“绿色通道”服务制度,具体实施办法另行制定。
五、本方案自颁布之日起试行。
深圳:
一、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总部经济的扶持力度
(十六)制定总部企业认定标准。根据深圳的产业政策,参照国内外通行惯例,合理划分总部企业类型,制定不同类别的总部认定标准。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优势企业,建立科学的梯度扶助机制,明确分类扶持政策。
(十七)设立总部经济发展资金专项。加大对总部经济资金扶持力度,自2008开始,在市政府产业发展资金中统筹安排发展总部经济专项,纳入深圳产业发展资金计划,在企业总部的设立、办公用房、激励机制建设等方面予以支持。
(十八)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整合扶持企业上市的政策资源,支持总部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协调解决总部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过程中的问题。鼓励总部企业积极利用外资,争取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鼓励总部企业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引导总部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合资合作、发行债券、引进创业基金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十九)实施积极的土地支持政策。加强总部企业用地保障,将总部企业用地优先纳入土地供应计划,在每年新供用地中,提供一定比例的用地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公开方式,满足经认定的总部企业用地需求。企业总部需购置和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根据总部类型,给予必要的资助。加快园区功能置换,完善配套设施,引导具备条件的工业园区改造成为综合工贸园区,鼓励商贸流通企业、生产环节外迁的企业将管理、物流、销售总部留驻综合工贸园。
(二十)引进和培育企业总部人才。加大总部企业紧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建立总部人力资源贮备库,打造人才高地。构筑公共人事人才服务体系,完善各层次人才培训体系。总部企业接受应届毕业生、海外留学生和技能人才实行优先保障和绿色通道制度。鼓励和协助总部企业与境内外高水平大学和培训机构建立人才培训的渠道与平台,在重点领域积极引进境外高质量的培训机构和项目。鼓励总部企业配合标准化建设开展专业化认证培训。
二、提供便利措施,为总部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二十一)加强政府与总部企业的对话沟通。建立市长与总部企业对话机制,举办“市长—CEO对话会”。市企业家服务机构对总部企业实行常态化服务,定期与总部企业进行沟通。建立专人、专线联系制度,随时倾听总部企业诉求,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建立企业家紧急事态应对机制,及时提供有效应对和救助服务。
(二十二)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和程序。新办企业总部办理注册登记时,属法律、法规规定应进行前置审批的事项,实行前置审批部门预核和企业承诺制。经认定的总部企业纳入大企业便利直通车服务名单,重大产业项目享受市重大项目便利直通车服务。
(二十三)总部企业人员培训纳入政府培训计划。结合国内和国际培训,积极为总部企业管理人员提供相应的岗位培训。根据实际情况和总部企业的需求,举办有关国家和深圳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经济形势、有关法律法规、WTO专业知识、国外反倾销态势、国际经贸惯例等业务知识培训。
(二十四)为总部企业提供通关便利。总部企业办理进出口业务,享受“红色通道”专柜服务。对于总部企业或项目,实施标准化分类通关模式,优先纳入客户协调员企业制度或高信誉企业模式的便捷通关通道,实行前推后移式通关监管管理。积极为企业做好政策辅导、通关业务咨询等相关配套服务工作。推动口岸“大通关”进程,实现电子口岸统一信息平台数字化监管和信息化服务,提高出入境人流、物流效率。
(二十五)建立异地深圳企业服务机制。以行业协会为主体,以政府协调为依托,组建异地深圳企业服务机构,加强与各地政府的沟通协调,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开拓异地市场中的问题,把政府服务贯穿于区域合作全过程。推进政府服务前移,主动接洽,为拟来深圳投资的国内外大型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
(二十六)提供高层人员的工作和生活便捷服务。人事、外事、公安、劳动等部门优先办理企业总部人员的因公出境申请,积极为企业总部申办深港两地车牌照提供支持和服务。对企业总部聘用的管理人员及家属办理居留许可等事项提供便利,对符合条件的人员及其家属优先办理入户手续。主动为总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子女入学提供优质服务。
三、推进区域合作,拓展总部企业市场空间
(二十七)深入推进深港合作。积极探索新模式、新机制,推进深港两地在金融、贸易、航运、中介等服务领域的合作。探索开展银行离岸业务、同城同币结算、资格互认和联合监管,加深两地在金融基建、人民币业务、后勤支援服务、资本市场、金融产品创新、保险等方面的合作。积极开展信息共享,加大对新设立的香港企业的服务。开展深港协同招商,促进深港企业的发展壮大。
(二十八)鼓励企业参与区域合作。加快实施“南融北联东补西通”的合作策略,以深港合作为核心,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为基础,鼓励优势企业积极开拓异地市场。加强与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的合作,鼓励企业参与西部大开发、中部经济发展和东北经济振兴。积极发展深圳异地工业园,稳妥推进加工企业转移生产环节,实现管理与生产的空间分离。充分利用高交会、文博会及其他国际性和区域性展会,组织总部企业参加境外展览以及市政府组团的国内经贸科技类会展。
(二十九)提升招商引资水平。把引进总部企业作为全市招商引资工作重点,以更好服务于自主创新、服务于循环经济、服务于生态市建设为目标,以引进总部企业为核心,力争实现在弥补产业链条缺失、引进高端服务业项目、拓展招商引资来源等方面的重点突破,实现招商引资向提升质量的根本性转变。进一步发挥深圳作为招商平台的作用,鼓励总部企业开展招商活动和业务推广。
(三十)鼓励品牌企业“走出去”。加快培育本市跨国公司,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从事境
外投资及工程承包,开展跨国并购、跨国经营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鼓励行业协会整合行业的整体力量在国外建立营销渠道,通过设立境外加工企业、建立海外零售网点和进入国外主流流通网络等形式,拓展产品的国际市场空间。搭建政府合作平台,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际经贸洽谈会和展销会,指导企业制定“走出去”发展战略。对于符合国家有关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扶持条件的总部企业和优势骨干企业,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推荐申请专项资金支持。积极推荐我市总部企业参与国家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
四、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发展总部经济工作机制
(三十一)建立总部经济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召集人由市政府领导担任,成员由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制定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审核有关资助和奖励,协调处理总部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三十二)加强政策协调。制定《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细则》和《深圳市总部企业认定办法》。我市现有扶持和补助等优惠政策涉及总部企业的,按原政策确认后,报联席会议统一审核发布。市有关部门、各区人民政府按照总部经济的总体发展要求,提出和细化配套政策和便利措施,纳入全市政策体系,形成政策合力。
(三十三)加强总部经济运行分析和监管。依法健全总部企业的行业管理和监督,建立和完善总部企业统计分析体系和统计核算制度及总部企业联系制度,全面准确掌握全市总部经济发展状况。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维护产业和经济安全。
(三十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行业协会要积极发挥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协助做好总部企业的引进、培育、资格评定等工作。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反映行业动向,提出政策建议,帮助企业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引导总部企业健康发展。
(三十五)加强总部经济研究和宣传。政府部门、研究机构要加强总部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提高把握和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宣传媒体要加强对总部经济的宣传力度,有计划、有重点地宣传总部经济的政策、作用和进展情况,在全市形成有利于总部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0 0八年一月三日
青岛
市北区鼓励参与青岛中央商务区招商引资的暂行规定
为加快青岛中央商务区的开发建设步伐,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订鼓励参与青岛中央商务区招商引资暂行规定如下。
一、青岛中央商务区内重点发展金融、保险、电信、信息服务和咨询等行业。积极吸引国际组织机构、国外跨国公司总部、各级对外经贸机构、国际知名中介事务所、商会组织和外商代表机构等入驻青岛中央商务区。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优先进行金融、保险等行业对外开放试点;鼓励外资金融、保险机构在中央商务区内按照国家规定开办相关金融业务。
二、鼓励国外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央商务区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结算中心、采购中心和分销中心等机构。在商务区注册的国外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自营业之日起,其上缴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区财政实际所得部分,前2年按50%比例予以奖励,后3年按25%奖励。
三、鼓励在青岛中央商务区建设和经营商务楼。建设和经营商务楼,其上缴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区财政实际所得部分,前2年按50%比例予以奖励,后3年按25%奖励。
四、在青岛中央商务区新办企业,一次性购买商务楼房款在500万元以上的,自营业之日起,其上缴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区财政实际所得部分,前2年按50%比例予以奖励,后3年按25%奖励。
五、在青岛中央商务区一次性租赁商务楼面积在1000平方米且租赁合同期在5年以上的新办企业,自营业之日起,其上缴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区财政实际所得部分,前2年按50%比例予以奖励,后3年按25%奖励。
六、在青岛中央商务区注册的科技企业,享受国家、省、市的有关科技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七、奖励为中央商务区引进项目的中介人。引进项目资金到位后,以实到资金(人民币)为基数,按以下标准奖励:
400万元至1000万元(含1000万元)为8‰; 1000万元以上至4000万元(含4000万元)为6‰; 4000万元以上至8000万元(含8000万元)为5‰; 8000万元以上至2.5亿元(含2.5亿元)为4‰; 2.5亿元以上至4亿元(含4亿元)为2‰; 4亿元以上至8亿元(含8亿元)为1.5‰; 8亿元以上为120万元。
八、引进商务楼建设项目的中介人奖金在上述标准基础上提高1个千分点,其最高奖励金额提高到150万元。
九、对招商引资项目中介人的奖励范围,不包括中纪办〔2001〕220号文件规定不应适用地方政府对引进资金、项目的物质奖励政策的人员。
十、对青岛中央商务区内企业的奖励由区财政部门审核和实施。
十一、青岛中央商务区招商引资中介人的奖励程序是:
1.招商引资项目洽谈成功后,由商务区管委会办公室确认项目中介人,报区招商局审核。引进商务楼建设项目由商务区管委会确认。
2.项目资金到位后,由商务区管委会会同区招商局根据本规定确定奖励人员和奖励金额。
3.商务区管委会将奖励意见报区政府常务会议批准后,按程序对中介人实施奖励。
十二、按照优质、高效服务的宗旨,为投资者建立专门的一条龙服务部门,从立项、审批、注册到开业投产的全过程,协助项目单位无偿办理各种手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收取的费用除外),并确保各项优惠政策的兑现落实和项目建设的正常进行。
在各项报批资料、手续完备的情况下,在市、区各职能部门规定的审批时限内,尽量缩短办理项目工程建设和企业注册各项手续的时间。
十三、设在青岛中央商务区内经有关部门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研发机构急需的国内外高级商务人才,可按本市有关规定办理《工作居住证》或常住户口;对外籍人员子女入学,可按照青岛市有关规定执行。
十四、到青岛中央商务区内企业工作的留学回国人员,保留其原按国家规定明确的身份,并在今后的流动中予以承认。被聘用到青岛中央商务区企业的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员,其人事档案由区政府人事部门人才交流机构管理。
十五、在青岛中央商务区建设国际化医疗、教育机构及其它生活服务设施,创造有利于国际商务人士工作、生活的人文环境。
十六、本暂行规定由青岛中央商务区管委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十七、本暂行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青岛:莱西 税收优惠
⑴新办的经营期10年以上的生产性企业,自获利起,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除享受“免二减三”优惠外,后3年再由同级财政部门按实际上缴所得税全部数额、后5年上缴所得税50%予以资金扶持。企业自投产之日起,由同级财政部门按企业第1年上缴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的全部数额,后2年上缴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50%给予资金扶持;被认定为青岛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由同级财政部门按其前2年上缴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的全部数额和后3年上缴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50%给予资金扶持。⑵帮助企业最大限度获得国家投资政策的支持,争取列入国家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使用自用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对已设立的鼓励类、限制乙类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研究开发中心、先进技术型和产品出口型外商投资企业技术改造,在原批准的生产经营范围内,利用投资总额以外的自有资金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或性能不能满足需要的自用设备及其配套的技术、配件、备件,可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⑶新办工业企业,自投产之日起,2年内由同级财政部门按其上缴的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的全部数额给予资金扶持。⑷进入园区的餐饮娱乐、商业服务、交通运输、教育卫生等服务业项目,自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之日起,由同级财政部门按其前2年上缴所得税全部数额、后3年上缴所得税50%和第1年上缴营业税全部数额、后2年上缴营业税50%给予资金扶持。⑸投资水、电、热、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项目的,自获利起,由同级财政部门按其前5年上缴所得税全部数额、后5年上缴所得税50%给予资金扶持。⑹投资农、林、牧、渔业项目的,自投产之日起,由同级财政部门按其前2年上缴的农业税、农林特产税全部数额,后3年上缴的农业税、农
林特产税50%给予资金扶持。
收费优惠
⑴对新建企业,在投产前的审批、建设过程中免收行政性收费,事业性收费减半征收。⑵新建企业自投产之日起,行政性收费前2年免收;第3年到第5年,国家规定的收费项目按下限收取,省、青岛市规定的收费项目按实际上缴数额收取;以后按市政府《关于印发莱西市规范对外商投资企业收费工作意见的通知》(西政发[1997]21号)执行。⑶新建企业的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减按20%收取。
天津
天津市促进企业总部和金融业发展优惠政策
各委办局,各区县财政局、地方税务局:
为进一步鼓励境内外企业到我市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支持金融业加快发展,经市政府同意,市财政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地方税务局联合制定了《天津市促进企业总部和金融业发展优惠政策》,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第一条为促进我市经济加快发展,鼓励境内外企业来本市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大力发展金融业,制定本政策。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的总部或地区总部,是指境内外企业在本市设立的以投资或授权形式,对多个区域内的企业、机构行使管理或服务职能的唯一法人机构。
外国跨国公司以独资的投资性公司、管理性公司等企业组织形式,在本市设立地区总部。
在本市设立的地区总部,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二)母公司的资产总额不低于30亿元人民币;
(三)母公司已在中国投资累计总额不低于2亿元人民币;
(四)在中国境内外投资或者授权管理的企业不少于3个,且对其负有管理和服务职能。
(五)实行统一核算,并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
符合本条规定的外商管理性公司注册资本应不低于2000万元人民币。
第三条对在本市新设立的总部或地区总部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注册资本10亿元人民币(含1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补助2000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10亿元人民币以下、5亿元人民币(含5亿元人民币)以上的,补助1500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5亿元人民币以下、1亿元人民币(含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补助1000万元人民币。
第四条总部或地区总部及其在本市投资企业所需的水、电、气、热、通信等公共设施,市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统筹安排,优先保证供应,供应的价格政策和收费政策享受本
市企业的同等待遇。
第五条总部或地区总部引进外省市和出国留学人员及外方高级管理人才,需解决本市常住户口或本市居住证的,可向人事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符合条件的,可予解决本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的常住户口或本市居住证,其子女入园、入学可享受相应的待遇。
第六条总部或地区总部按照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15%的比例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可税前扣除并免征个人所得税。总部或地区总部职工按照不超过其工资总额15%的比例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免征个人所得税。
第七条总部或地区总部聘任的境外、国外高级管理人员,按规定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高于境外、国外的部分,由同级财政部门返还其已缴纳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
第八条对金融企业在本市规划的金融区内新购置办公用房,按每平方米1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
第九条对在本市新设立的金融企业,自开业起的三年内由同级财政部门减半返还营业税;自盈利起的三年内由同级财政部门全额返还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对新购建的自用办公房产,免征契税,并免征房产税三年。
第十条在2010年底前,金融企业向本市中小企业、个人和农户发放贷款和扩大集合信托规模,年末余额每增加1亿元,由市财政资助15万元。
第十一条对金融企业连续聘用2年以上的高级管理人员(指符合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人员),在本市行政辖区内第一次购买商品房、汽车或参加专业培训的,由同级财政部门按其上一所缴个人工薪收入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予以奖励,累计最高奖励限额为购买商品房、汽车或参加专业培训实际支付的金额,奖励资金免征个人所得税。奖励期限原则上不超过5年。
第十二条本规定由市财政局、市发改委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本规定自2006年1月1日起执行
重庆:
重庆市金融业发展激励政策实施细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重庆金融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渝府发〔2006〕114号)精神,进一步做大做强重庆金融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所称金融机构总部是指经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批准,注册地址在重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总部。金融机构地区总部,是指直接隶属于法人机构,单独设立的业务总部,并以重庆为中心,管理周边省市分支机构的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市级机构,是指管理全市范围业务和分支机构非法人金融机构。
本细则所称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是指获得国家金融监管部门资格认定,担任金融机构市级机构及以上法定代表人、对经营管理具有决策权或对风险控制起重要作用的管理人员,包括董事长、副董事长、监事长、行长、总经理、副行长、副总经理以及实际履行上述职责的人员。
第三条 鼓励金融机构落户重庆,对在渝新设立或新迁入的金融机构给予一次性奖励。
(一)对金融机构总部,注册资本在10亿元(含10亿元)以上的,奖励1000万元;注册资本5亿(含5亿元)―10亿元的,奖励800万元;注册资本2亿(含2亿元)―5亿元的,奖励600万元;注册资本2亿元以下的,奖励500万元。
(二)对金融机构的地区总部、市级机构,营运资金在2亿元(含2亿元)以上的,奖励500万元;1亿(含1亿元)―2亿元奖励300万元;1亿以下的奖励200万元。
(三)以上一次性奖励主要针对银行、信托投资公司、综合类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对其他金融机构的一次性奖励由市政府金融办会同市财政局等有关部门,根据金融机构的注册资本金或营运资金、从业人数、纳税情况等方面因素综合评定,给予适当奖励。
第四条 鼓励金融机构入驻中央商务区。金融机构在中央商务区内购置的办公用房,对市级机构及以上的管理机关自用部分按每平方米1000元给予一次性补助。享受补助的办公用房,5年内不得对外租售。
第五条 鼓励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来渝发展。交流到本市的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在本市区域内享受一套商品房购房契税的等额补助。
第六条 帮助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解决子女就读问题,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按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提交有关材料后,由市、区县(自治县)教育主管部门就近安排在市、区县级公办学校就读;对在高中教育阶段就学有实际困难的,由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协调解决。
第七条 对新设立或迁入金融机构的奖励,由市政府金融办会同市财政局审核后,市财政局一次性支付。具体支付办法由市财政局会同市政府金融办制定。
第八条 对入驻中央商务区金融机构的购房补助资金和对交流来渝的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商品房购房契税补助资金由金融机构入驻区县(自治县)全额一次性支付。具体办法由有关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制定并实施。
第九条 本实施细则由市政府金融办负责解释,自2006年1月1日起实施。
重庆(万州区)
万州区出台优惠政策加快“总部经济”发展
优惠扶持对象包括新设立在该区的国内外大中型企业总部及区域研发生产中心、销售中心、金融和采购中心、营运总部或分支机构。
一是注册资金在2000万元以上的生产企业、1000万元以上的流通企业、500万元以上的服务业企业,自注册登记日起5年内,按实际上缴税收地方财政实得部分的50%分给
予企业奖励用于企业生产和发展。
二是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引进入驻的总部企业或分支机构,属生产型企业的,按投产之日起一个内缴纳税收地方财政实得部分的10%给予一次性补助,属于流通服务型企业的按营业之日起一个内缴纳税收地方实得部分的5%给予一次性补助。
三是凡在该区新设立的总部或实行独立核算纳税的分支机构,除享受西部大开发、三峡移民、对口支援的国家及重庆市外来投资政策外,同时享受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等优惠政策。
杭州:
鼓励总部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
(一)对从市外引进、在杭州设立的各类企业总部(不包括房地产企业),根据其年地方财政贡献环比增长额,自开业之日起实行3年期的财政奖励。注册资金在5000万元—8000万元(不含)的,实行30%的财政奖励;注册资金在8000万元以上的,实行40%的财政奖励。奖励期满后,按杭州市促进大企业集团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执行。对从市外引进的房地产企业总部,自开业之日起3年内,视其对地方财政贡献情况给予一次性奖励。符合产业导向,进入总部集聚区建设总部大楼、租赁购买写字楼的总部,视其对地方财政贡献能力给予适当补贴。奖励、补贴资金由市财政和所在区、县(市)按财政体制分成比例分担。
(二)来杭总部设立科研中心的,其用地按照《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鼓励企业建立和引进研发机构实施办法的通知》(杭政办〔2006〕25号)的有关规定办理。
(三)经市发展总部经济领导小组审查并报市政府批准为总部用地的地块,可采取挂牌方式公开出让。为保证总部用房作为总部经济发展的载体,对已约定为总部办公用房部分不得分割转让。
(四)高新技术企业总部、研发性总部及进入杭州高新开发区的企业总部,经认定后可按规定享受相关政策。
(五)从低收取总部企业的行政管理性收费。进入杭州高新开发区、经济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及钱江新城区块的总部企业,免收其属市级执收和有权减免的行政性收费。
(六)总部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在5县(市)设立生产基地,参与西部大开发、“山海协作工程”等,符合杭州政策导向的,可优先享受相应的扶持政策。
(七)总部企业可参加杭州市劳模、先进等评选活动。市有关重要会议可视情邀请总部企业负责人旁听。
(八)允许有条件的集团总部建立相应专业的评审委员会,开展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集团公司总部主要负责人符合条件的可直接申报高级经济师职务任职资格。
(九)企业总部负责人及家属、企业中层管理人员需办理户籍入杭的,按照市政府《关于鼓励来杭投资发展的若干意见》(杭政〔2001〕6号)执行。
(十)新引进总部的企业负责人未成年子女入学,由教育行政部门给予照顾安排。
(十一)总部企业引进人才进入绿色通道。其高层管理人员要求柔性流动到杭州工作的,给予办理人才居住证,享受相关市民待遇;其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按相关规定申请杭州市引进人才专项用房;引进的有突出贡献人才可按相关规定申购杭州市有突出贡献人才住房。
(十二)对促成市外企业总部进驻杭州的个人(不包括公务员)或中介组织,按照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外地来杭投资项目引荐者实行奖励的若干意见》(杭政办〔2001〕6号)及补充意见的规定给予奖励。
厦门:
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境内外企业在厦门设立地区总部的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进一步鼓励境内外企业来厦设立地区总部,将厦门建设成区域性企业总部的基地,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发展和繁荣,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的境内外企业在厦地区总部,是指在厦门设立的以投资或授权形式,对多个区域内的企业、机构行使管理或服务职能的总机构。第三条 境内外企业在厦门市设立的地区总部,符合所属行业以下全部条件者可申请享受本规定的各项鼓励政策:
一、制造业
(1)在厦门市新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制造业企业;
(2)在中国境内投资或授权管理的企业不少于2个,且对其负有管理和服务的职能;(3)母公司资产总额不低于2亿美元(或等值人民币,下同);(4)母公司在厦门市投资总额不低于5000万美元。
二、金融业
(1)在厦门市新注册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2)拥有跨地区的金融服务业务;
(3)母公司资本金总额,银行和保险机构不低于4亿美元,证券公司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不低于8000万美元;
(4)母公司在中国境内投入资本金,银行、保险机构不低于1亿美元,证券公司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不低于2000万美元。
三、工程、会计、法律中介服务业
(1)在厦门市新注册的工程咨询(设计、咨询、监理等)、会计服务、资产评估、法律服务机构;
(2)在中国境内(不含厦门市)设立的分支机构不少于2个,且对其负有管理和服务的职能;
(3)母公司资产总额,工程咨询机构不低于1000万美元,会计、法律中介服务机构不低于500万美元。
四、旅游和会展服务业
(1)在厦门市新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旅游服务机构、会展服务与代理机构;(2)在中国境内(不含厦门市)设立的分支机构不少于2个,且对其负有管理和服务的职能;
(3)母公司资产总额不低于 500万美元。
五、物流和商贸业
(1)在厦门市新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航运公司、物流公司(包括采购中心、营销中心、配送中心等)、商贸企业(以异地采购货源且异地出口报关为主的企业除外);
(2)在中国境内(不含厦门市)设立的分支机构不少于2个,且对其负有管理和服务的职能;
(3)母公司资产总额不低于1亿美元。
第四条 厦门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市计委)负责会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对申请享受本规定各项鼓励政策的在厦地区总部进行认定。
第五条 在厦地区总部企业向市计委申请认定时,须提交下列材料:
一、母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申请书;
二、母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设立地区总部及履行基本职能的授权文件;
三、母公司的资信证明文件、注册登记文件及法定代表人证明文件;
四、母公司在中国境内投资企业的批准证书及营业执照;
五、母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对拟任地区总部法定代表人的授权文件和拟任地区总部法定代表人的简历及相应的身份证明文件;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六条 市计委收到在厦地区总部企业的申请材料后,在30日内,分别会同本市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核,并作出是否为享受本规定鼓励政策的在厦地区总部企业(以下简称“总部经济企业”)的认定。
第七条 总部经济企业可在鹭江道、湖滨北路外贸仓库段、金尚路北段、会展中心周边及岛外区域等本市统一规划的商务集中办公区内,申请建设自用的办公楼,其申请地块经公示后,由市政府批准以协议方式出让建设用地。协议出让的项目不能擅自改变其原有用途。
第八条 由市政府在本规定第七条所列的商务集中办公区内,划出部份地块,以征地拆迁成本加配套费为挂牌底价,面向社会挂牌出让专门用于建造商务办公楼的建设用地。
第九条 通过本规定第七条或第八条获得建设用地的企业,必须按城市总体建设规划要求,以每平方米建筑造价不低于3000元(不含室内装修)和规定的容积率、建筑立面要求及建设年限,按时完成建设。建成后不能对外销售、出租或分割抵押。
第十条 由市、区两级财政根据总部经济企业在厦形成的利润总额,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补贴年限为五年。
著名跨国公司、境内外较大金融机构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来厦设立地区总部的,可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资金。
财政补贴比例和奖励资金额度由市、区政府根据总部经济企业对市、区两级财政的贡献情况具体确定。市、区两级财政补贴和奖励资金限用于企业在厦进行固定资产投资。
第十一条 总部经济企业的工作人员可享受以下出入境便利:
一、中高级职员中的中国公民可在厦办理因私护照;
二、香港、澳门同胞可办理1至5年的《厦门市华侨港澳同胞居住证》,台湾居民可优先办理五年期《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和1至5年暂住及多次往返签注;
三、外籍人员可优先办理居留延期和多次往返签证;
四、中资或中资控股企业总部的中高级职员中的中方人员出国可办理因公护照。
第十二条 总部经济企业可享受以下注册登记便利:
一、支持外资企业地区总部在我市设立面向中国大陆的商品批发与零售机构;
二、支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的地区总部在我市依法设立财务公司,向其投资的企业提供财务支持。
第十三条 参照我市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对促成区域外较大企业总部进驻厦门的个人和中介组织根据企业注册资本金和实际到资的额度大小进行奖励。
第十四条 本规定未尽事宜,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成都:武侯区:
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鼓励在武侯区设立企业总部的暂行办法》的通知
为了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城市功能升级,鼓励内外资企业在本区设立地区总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第一条
本办法所称的企业总部,是指跨国公司或国内大型企业在本区设立的区域性总部以及研发、采购、投资等功能性中心。该企业总部以投资或授权形式,在一个以上的区域内行使管理和服务职能。第二条
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在我区且集中核算、统一纳税;在我区外设有分支机构;所得税在我区集中汇缴,非独立核算分支机构按统计法规纳入我区统计口径的企业,符合以上条件的内外资企业总部适用本办法。第三条
在我区设立的企业总部,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制造业
1、在本区注册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
2、投资或者授权管理的企业不少于2个,累计在我区及其它区域投资额不少于2亿元人
民币或等值外币;
3、母公司资产总额不低于1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
4、研发中心不受本条第2款的限制。
(二)工程、会计、法律等中介服务业
1、在本区注册成立的工程咨询(设计、咨询、管理等)、会计、评估、法律等服务机构;
2、业务范围跨区域;
3、母公司资产总额,会计、法律等中介服务机构不低于4000万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工程咨询机构不低于8000万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
(三)旅游、会展服务业
1、在本区注册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旅游服务机构、会展服务与代理机构;
2、业务范围跨区域,旅游服务类企业总部投资或授权管理分支机构3家以上;
3、母公司资产总额不低于4000万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
(四)物流、商贸业
1、在本区注册成立的航运公司、物流公司以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商贸企业(含采购中心、营销中心、配送中心等);
2、业务范围跨区域,总部投资或授权管理分支机构3家以上(采购中心、营销中心、配送中心除外);
3、母公司资产总额不低于8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
(五)投资性公司(中心)
1、在本区注册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
2、累计在我区及其它区域内投资管理的企业不少于2个,投资额不少于2.4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
3、母公司资产总额不低于16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
(六)其他
在上述范围之外,但在我区设立独立法人资格机构,为我区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具有实质性企业总部和功能性中心职能的企业组织,也可认定为企业总部。第四条
企业总部正常经营并在我区开始正常纳税后:企业总部购置办公用房的,按每平方米50-100元给予一次性补贴(补贴面积不超过5000平方米);企业总部租赁办公用房的,按每月每平方米4-8元给予补贴(补贴面积不超过1000平方米),按补贴,补贴年限为2年。补贴资金由受益财政解决。第五条
从企业总部纳税之日起,制造业:前两年政府按其解缴的增值税、营业税、房产税、企业所得税“四税”地方留成部分全额给予扶持,后三年政府按其解缴的“四税”地方留成部分分别按80%、60%和40%给予扶持;其他企业:第一年,政府按其解缴的“四税”地方留
成部分的80%给予扶持;第二、三年,分别按其解缴“四税”地方留成部分的60%和40%给予扶持。补贴资金由受益财政解决。第六条
在享受完第五条扶持政策后,企业总部解缴的“四税”之和较上年的增加部分,政府每年按其地方留成部分的40%给予扶持。补贴资金由受益财政解决。第七条
企业总部在我区内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和重点建设项目贷款,按成武府发【2003】66号文件实行政府贴息。补贴资金由受益财政解决。第八条
对于引进企业总部入驻的商业楼盘业主,从纳税之日起,第一年按营业税和房产税地方留成部分的40%,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给予扶持;第二年按营业税和房产税地方留成部分的30%,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40%给予扶持。补贴资金由受益财政解决。第九条
对于年缴税总额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电子信息、机械、医药、食品主导产业的企业以及经认定符合本市产业发展导向的高新技术企业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可享受下列优惠政策:
(一)安家补贴。经批准,3年内每人每月给予1000元的安家补贴。
(二)财政奖励。经批准,前3年按本人上缴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全额给予奖励;后3年按本人上缴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70%给予奖励。优惠期满以后的奖励政策视具体情况再定。
(三)保障服务。急需高层次人才的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随调或随迁;有工作单位的配偶,可由政府人事、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协助安排或推荐就业;未成年子女入托、入学(义务教育阶段)的,按照就近原则安排。
(四)享受以上优惠政策按成办发【2007】21号文件规定的有关程序办理。第十条
设在本区的企业总部需申请办理进出口经营权者,区政府将协助办理。第十一条
政府采购招标,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总部设在本区的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第十二条
对设在本区的企业总部的高级管理人员提供免费培训,并对其高管人员及其家属的户口、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便利,对企业的人才档案管理提供全额补贴。第十三条
在本区范围内设立的外国企业总部,将列入我区重点项目并上报列为市重大项目进入审批“绿色通道”。第十四条
对特大型企业总部的优惠政策,按照“一事一议”的办法,由“成都市武侯区对外开放领导小组”研究确定。第十五条
企业申请企业总部认定,应向武侯区商务局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财税部门审批同意在我区统一纳税的批复;
(二)母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申请书;
(三)母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设立企业总部及履行职能的授权文件;
(四)母公司最近一年审计报告,注册登记文件及法定代表人证明文件;
(五)企业总部投资或授权管理区域内企业或机构的批准证书及营业执照;
(六)母公司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人签署的对拟任企业总部法定代表人的授权文件和拟任企业总部法定代表人的简历及相应的身份证明文件;
(七)认定机关认为需要提交的其他文件。
经审核后,报区政府审批实施相应政策。第十六条
企业总部在享受本办法相应政策时,我区颁布的其它文件与此相同的政策条款不重复享受。第十七条
本办法由成都市武侯区商务局负责解释。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7年6月5日起执行。
武汉
武汉市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武经协办[2009]5号
六、制定支持总部经济发展政策
20、合理制定总部企业认定标准和程序。根据武汉产业发展政策,参照国内外通行惯例,合理划分总部企业类型,制定不同类别的总部企业认定标准。从科学便捷高效等原则出发,制定总部企业认定工作程序。
21、实施总部企业奖励和补贴措施。对从市外引进的各类企业总部,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分别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资助。奖励、补贴资金由市政府和所在区按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确定的分享比例共同负担。
22、加大对总部经济资金扶持力度。从2009开始,在统筹整合使用的财政支持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设立总部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按总部企业类型,分别纳入相应的财政支持经济发展专项资金计划,在总部企业的设立、办公用房、激励机制建设等方面予以支持。
23、拓宽总部企业融资渠道。重点支持总部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总部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开发区,采取更加灵活可行的政策措施支持总部企业发展。协调解决总部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过程中的问题。鼓励有条件的总部企业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引导总部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合资合作、发行债券、引进创业基金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总部企业积极利用外资,争取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
24、加强规划引导和服务工作。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在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各层次规划的编制过程中,为总部企业项目的发展预留规划用地;在各项规划实施过程中,加强对总部企业项目的规划引导;在审批过程中,为总部企业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切实做好服务工作。
25、实施积极的土地支持政策。加强总部企业用地保障,对总部企业新增建设用地优先纳入全市土地供应计划,满足总部企业的用地需求。总部企业购置和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根据总部企业的类型,给予必要的资助。
26、充分发挥武汉人才资源丰富、科技实力雄厚的优势,建立人力资源储备库,加大总部企业紧缺人才培养力度。构筑公共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完善各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训体系。对总部企业接受应届毕业生、海外留学生和专业技能人才实行优先保证。
27、其他支持政策:
(1)总部企业实施技术改造,符合武汉产业发展导向的,可优先享受相应的扶持政策;
(2)在市、区劳模、先进人物推荐评选活动中,给总部企业代表人士安排一定的名额;
(3)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总部建立相应的专业评审委员会,开展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企业总部经营管理负责人符合条件的可直接申报高级经济师职务任职资格;
(4)企业总部负责人及家属、企业中层管理人员需办理户籍入汉的,由公安部门依照有关规定优先办理;需办理工作调动手续的,由市劳动保障部门及时办理相关手续,确保其劳动关系、社会保险关系和户籍的同步转移;新引进总部的企业负责人未成年子女入学,由教育行政部门给予照顾安排;
(5)总部企业引进人才进入绿色通道。其高层管理人员要求柔性流动到武汉工作的,享受相关市民待遇;其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按相关规定申请武汉市引进人才专项用房;引进的有突出贡献人才可按相关规定申购武汉市有突出贡献人才住房。
28、总部企业如可同时享受我市其他支持企业发展优惠政策的,可从其优享受。但原则上不重复享受同类政策。有关区、开发区可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根据自身财力的实际和发展需求,确定本区(开发区)总部企业引进的重点,出台相关优惠政策。
南京
南京市鼓励境内外大型企业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的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鼓励境内外大型企业在南京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促进我市总部经济快速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总部是指境内外投资者在本市投资设立的,对其在中国境内外所投资的企业、机构行使经营、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唯一法人机构。
本规定所称地区总部是指境内外投资者在本市投资设立的,对其在中国境内外一定区域内所投资的全部或部分企业行使经营、管理和服务职能的法人机构。
第三条
在本市范围内设立的境内外大型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适用本规定。
第四条
市发改委负责境内大型企业在本市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的认定,协调有关部门落实本规定相关政策。
市外经贸局负责境外跨国公司在本市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的认定,协调有关部门落实本规定相关政策。
市财政、税务、公安、工商、人事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做好本规定相关政策的落实。
第五条
境内外投资者在南京设立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由市发改委或市外经贸局对下列文件进行审查,并作出认定:
(一)以投资性公司形式设立的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申请书;、母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基本职能的授权文件;、母公司的注册登记文件(复印件)和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文件(复印件);、投资性公司的批准证书(外资企业提供)、营业执照及验资报告(均为复印件);、母公司或投资性公司在中国境内所投资企业的批准证书(外资企业提供)、验资报告及营业执照(均为复印件)。
(二)以管理性公司、服务性公司或具有总部性质的生产性企业等形式设立的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由投资者签署的设立管理性公司、服务性公司或具有总部性质的生产性企业等公司的申请报告;、投资者签署的设立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基本职能的授权文件;、投资者的注册登记文件(复印件)和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文件(复印件);、投资者在中国境内已投资设立的企业批准证书(外资企业提供)、营业执照和验资报告(均为复印件)。
上述文件注明为复印件的,在申请时应出示原件或在复印件上加盖企业公章,并注明与原件一致。上述文件未注明为复印件的需提供原件。非法定代表人签署文件的,需出具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委托依法设立的中介机构办理设立申请手续的,需出具由投资者法定代表人签署的授权委托书。
市发改委和市外经贸局应当在收齐上述材料之日起 10 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认定
工作。
第六条
在本市设立并经认定的总部或地区总部,具备下列条件的,可以享受本规定的相关政策:
(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二)母公司资产总额不低于 15 亿元人民币;
(三)母公司在中国投资累计总额不低于 2 亿元人民币;
(四)在中国境内外投资或授权管理和服务的企业不少于 3 个,且实际缴付的注册资本金合计不低于 2 亿元人民币;
(五)实行统一核算,并在本市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
国内行业排名前五名企业和成长性、具备发展潜力企业在我市设立总部的认定条件可适当降低。
第七条
对新引进的企业总部和地区总部,在企业营运初期,按照 “ 谁受益、谁负担 ” 原则予以适当补助。
对新引进的企业总部和地区总部,在南京市购买自用办公用房的,按购房房价一次性给予 1.5% 的补贴;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三年内按年租金给予 1.5% 的补贴。所需资金由所在区(县)财政负担。对自建办公用房的给予适当扶持。
第八条
对新引进入驻河西新区 CBD 的金融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按照宁政发〔 2005 〕 132 号文件相关规定执行。
(一)对注册资本达到一定规模的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注册资本 10 亿元(含 10 亿元)人民币以上的,补助 1000 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 10 亿元人民币以下、5 亿元(含 5 亿元)人民币以上的,补助 800 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 5 亿元人民币以下、1 亿元(含 1 亿元)人民币以上的,补助 500 万元人民币。
(二)对新引进入驻河西新区 CBD 金融机构总部副职待遇以上、地区总部正职待遇以上高级管理人员在河西新区租房居住的,按每个职位每月 1500 元的标准给予补贴。被入驻河西新区 CBD 的金融总部或地区总部连续聘用 2 年以上的高级管理人员,在河西新区购买商品房的,按其上一所缴个人工薪收入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 80% 予以奖励。
第九条
对在本市设立的具有研究开发功能的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符合税收政策规定的,可以享受《关于鼓励在宁设立科技研发机构若干政策的意见》(宁政发〔 2002 〕 278 号)及其实施细则等规定的有关优惠政策。
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的外籍人员以非现金形式或实报实销形式取得的住房补贴、伙食补贴、搬迁费、洗衣费、出差补贴、探亲费、语言培训费、子女教育费等,由纳税人提供合法有效凭证,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后,免征个人所得税。
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及职工个人分别在不超过职工本人上一月平均工资 12% 的幅度内,其实际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允许在个人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单位和职工个人缴存住房公积金的月平均工资不得超过南京市上一职工月平均工资的 3 倍。单位和个人
超过上述规定比例和标准缴付的住房公积金,应将超过部分并入个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
第十条
行使投资管理的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可以建立统一的内部资金管理体制,对自有资金实行统一管理;涉及外汇资金运作的,按照《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跨国公司外汇资金内部运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 2004 〕 104 号)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支持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依法取得外贸进出口权,为其所投资和授权管理的企业进口自用设备、原材料及出口产品。
鼓励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在本市设立跨国采购中心和物流中心。跨国采购中心和物流中心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经批准取得进出口经营权后,可以享受退税政策。
第十二条
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及其在本市的投资企业所需的水、电、气、热、通信等公共设施,市有关部门应当积极支持,统筹安排,优先保证供应。供应的价格政策和收费政策与本市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第十三条
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及其所属的研究开发机构引进的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确实属于本市紧缺的中方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经市人事局批准,可以享受下列政策:
(一)办理人才引进手续;
(二)优先晋升高级职称;
(三)解决本人、配偶及其未成年子女的常住户口;
(四)子女入园、入学可享受本市居民待遇。
第十四条
为因商务需要赴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或者国外的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中中国大陆员工提供出境便利。
(一)赴香港、澳门
对因商务需要赴香港、澳门地区的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的中国大陆员工,可以申请办理多次有效的《往来港澳通行证》。
(二)赴台湾
对因商务需要赴台湾地区的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的中国大陆员工,如提供入台许可证和国务院台办批件,可凭本市户口簿和身份证优先办理《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
(三)出国
对因商务需要出国的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的中国大陆员工,可凭本市户口簿和身份证在本市申办护照。
第十五条
对设在本市的外国跨国公司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中的外籍人员:
(一)对设在本市的外国跨国公司企业总部中需要多次临时入境的外籍人员,可以申请一年多次入境有效签证;对其中需要多次临时入境的外籍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科技人才,可按规定申请二至五年多次入境有效签证。
(二)对需在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工作并长期居留的外籍法定代表人、总经理、副总经
理、财务总监等外籍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科技人才,可按规定申请办理二至五年有效的外国人居留许可。
(三)对受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邀请临时来本市的外籍人员,如因紧急事由未及时在中国驻外使领馆申办签证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向省公安厅口岸签证部门申请口岸签证(按规定不受理口岸签证的国家公民除外)。
第十六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
(资料来源:中国南京网站 2007.2.14)大连:
大连市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支持力度的部署和《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委发 [2008] 7号),抓住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历史机遇,加快构建东北亚国际金融中心,为大连率先全面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特制定政策措施如下:
第一条 设立市金融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用于促进我市金融业发展的各项补贴和奖励。
第二条 鼓励金融机构总部、区域性管理总部及各类金融机构落户大连。对在我市新设立金融机构总部,注册资本10亿元(含10亿元,人民币,下同)以上的,奖励1000万元;注册资本5亿元(含5亿元)以上、10亿元以下的,奖励800万元;注册资本1亿元(含1亿元)以上、5亿元以下的,奖励500万元。
对在我市新设立区域性管理总部,注册资本2亿元(含2亿元)以上,业务管辖范围覆盖环渤海经济圈的,奖励300万元;注册资本1亿元(含1亿元)以上、2亿元以下,业务管辖范围覆盖东北地区的,奖励200万元;注册资本5000万元(含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业务管辖范围覆盖辽宁省内的,奖励100万元。
对在我市设立分行、分公司的金融机构,一次性奖励50万元。
第三条 对在我市新设立的金融总部或区域性管理总部投资建设自用办公、营业楼的,按其缴纳地价扣除动迁成本后的50%给予补贴;购买自用办公、营业用房的,按每平方米1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租赁自用办公用房3年以上的,按每平方米500元一次性予以补贴。
新设金融机构购建的自用办公房产,3年内按实际征收的契税、房产税额给予补贴。
第四条 对新设立的金融总部或区域性管理总部,自开业起3年内,按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地方实得部分的50%予以补贴。
第五条 新引进的金融机构总部副职以上、区域性管理总部正职待遇高管人员,3年内按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60%予以安家费补贴。
第六条 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对贷款增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的金融机构,按新增贷款的0.1‰给予奖励,单个金融机构奖励总额不超过100万元。
第七条 鼓励金融机构增加支农信贷投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对当年新增涉农贷款按增长额给予1‰的奖励,单个金融机构奖励额不超过50万元。
第八条 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投资机构、中介机构开展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实施为期3年的中小企业融资培育计划,组织开展“中小企业融资促进行动”,综合运用信贷、保险、信托、基金、上市融资、股权投资、融资租赁、发行债券等各类融资工具,有效引导金融资金、民间资金和社会资金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投入,具体奖励和补贴办法另行制定。
第九条 鼓励金融机构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式就业。对于完成当年发放任务的金融机构,按当年小额担保贷款发放额的5‰给予奖励。
第十条 设立金融创新奖。对在金融业务、产品和服务创新方面成果显著,以及在引入金融机构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机构和人员给予奖励。
第十一条 对专项资金管理及各项补贴、奖励的申报、审核、评定和批准等事项,由市政府金融办、市财政局另行制定实施办法,各项奖励、补贴政策的执行期限暂定3年。
大连: 沙河口区
沙河口区发展总部经济优惠政策(http://www.xiexiebang.com)
发布日期:2006-07-11
为了推动沙河口区总部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此项优惠政策适用于区本级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外来企业总部、跨国公司及子公司和国内知名或较大规模的公司在沙河口区设立的地区经营总部、销售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不含推广中心)等(与大连市同样条款的优惠政策不能同时享受)。
第一条 实行手续代办(协办)工作制度
对新入驻我区的总部经济机构或企业,在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及相关手续办理中,凡属于市级部门办理的手续,由区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免费全权协办;凡属区级办理的手续,由区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实行限定工作日全程代理服务,并免收行政办理费用,此项行政费用由区政府财政承担并转移支付各行政部门。
第二条 设立总部经济发展专项资金
区政府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发展总部经济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的补助和用于鼓励发展总部经济企业项目贷款的贴息。
第三条 办公用房区政府补贴支持
对新入驻我区的总部经济机构或企业,经区政府发展总部经济领导小组确认后:
1、自建办公自用房
连续三年内区财政给予补贴,用于自建办公自用房。补贴的标准为:区本级收入在300万元(含300万元)以上的,补贴其区本级收入额的70%;区本级收入在100万元(含100万元)—300万元的,补贴其区本级收入额的60%。
2、购买办公自用房
连续三年内区财政给予补贴,用于购买办公自用房。补贴的标准为:区本级收入在300万元(含300万元)以上的,补贴其区本级收入额的80%;区本级收入在100万元(含100万元)—300万元的,补贴其区本级收入额的70%。
3、租用办公自用房
连续三年内区财政给予补贴,用于办公自用租房补贴。补贴的标准为:区本级收入在300万元(含300万元)以上的,补贴其区本级收入额的30%。区本级收入在100万元(含100万元)—300万元的,补贴其区本级收入额的20%。
此条款在本实现区本级收入(不含房地产营业税)后当年兑现,区街按分成比例承担补贴。自建、购买或租房不得再出租或转租。
第四条 帮助总部经济机构或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解决安家和子女就学问题
1、对总部经济机构或企业副总经理以上管理人员,连续三年内区财政给予安家补贴。
补贴标准为:总部机构或企业区本级收入额的10%。
补贴方式为:在本实现区本级收入后当年兑现给予总部机构或企业,区街按分成比例承担补贴。
2、对总部经济机构或企业副总经理以上管理人员的子女就学,可以任意选择区属中小学就读。具体事项由区政府安排区教育部门办理落实。
第五条 对入驻沙河口,区本级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总部经济机构和企业,由区政府发展总部经济领导小组讨论、研究提出意见,报请区政府常务会议决定,按一事一议,个案给予优惠政策支持。
对于自建办公自用房需要购买土地的总部经济机构或企业,由区财政一次性给予一定额度的土地出让金补贴。
对于用于企业发展,需要贷款的总部经济机构或企业,根据具体情况,由区财政给予部分贷款贴息或全部贷款贴息。
第六条 为鼓励引进总部经济机构或企业的中介人,对引进当年实现区本级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总部机构或企业的中介人,区政府一次性给予一定额度的奖励,具体情况由区政府发展总部经济领导小组讨论、研究提出意见,报请区政府常务会议决定,当年兑现。
第七条 此优惠政策适用于新引进(办)的企业,自公布之日起开始实行,由沙河口区发展总部经济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福建(福州)
福州开发区推出优惠政策建设总部经济聚集区
福州开发区将在江滨大道黄金地段推出122亩沿江地块,用于建设总部经济聚集区,并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
1.对符合条件的入区企业,按其3年内在福州开发区新增缴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中区级财政收入部分予以适当扶持。
2.总部企业负责人及家属、中层管理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需办理户籍入区的,相关部门予以优先办理。
3.由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子女优先安排就近入学。同时,配备银行、邮政、超市、餐饮、娱乐等设施,为入驻企业提供完备的商务及生活支持。
济南市
市政府出台加快总部经济发展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为加快发展总部经济,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维护省城稳定、发展省会经济、建设美丽泉城”的总体要求,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为目标,吸引符合我市产业发展导向的企业设立区域性总部和研发、营销、采购等职能型总部,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重点。在培育本地企业总部的同时,重点引进交通装备、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企业,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中介服务、会展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企业,以及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
二、总部企业的认定条件
(一)总部企业。本《意见》所指总部企业是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在我市办理税务登记并汇缴企业所得税、在我市以外投资或授权管理的企业不少于2家的下列企业:
1.国家及各部委确定的大企业(集团);
2.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国内民营企业500强以及在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
3.各类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
4.注册资金不低于5000万元人民币、总资产不低于1亿元人民币、年销售额不低于3亿元人民币的内外资企业;
5.符合我市产业发展导向的新兴产业领军企业。
上述5类企业在我市缴纳的所得税中,来自市外分支机构的汇缴额,须达到20%以上。
(二)其他企业。我市以外注册的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在我市设立区域性生产基
地的,视同总部企业,享受本《意见》政策。
三、实施鼓励扶持政策,促进总部经济加快发展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1.对经认定的总部企业,根据其对地方年财政贡献环比增长额,实行为期5年的财政扶持,其中前3年按新增地方税收的30%给予扶持,后2年按新增地方税收的20%给予扶持。
2.总部企业建设或者购买自用办公用房单幢建筑面积达到3000平方米及以上的,一次性给予每平方米100元财政扶持。
3.新入驻的对我市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总部企业,在享受上述政策的同时,还可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加大扶持力度。
以上扶持资金由市、区两级按照财政体制分成比例分别负担。其中,市级扶持资金从市财源建设专项扶持资金中统筹安排。自2009年起,每年1季度之前对上符合条件的总部企业兑现扶持政策。
(二)保障总部企业用地。
1.总部企业用地优先纳入土地供应计划。
2.总部企业用地可优先进行规划选址,按“一企一策”办法经市政府批准后挂牌出让供应。为保证总部用房作为总部经济发展的载体,对已约定为总部办公用房部分不得分割转让。
3.引进总部企业设立研发中心的,其研发机构的专门用地可按程序以科研用地办理协议出让手续。
(三)积极为总部企业人才提供服务。
1.鼓励总部企业引进的中高层次人才来济落户。对总部企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科研项目带头人在我市购房的,连续3年每年按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的80%给予补助。
2.对总部企业聘用的外地员工,在落户、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便利。
3.加大总部企业的人才服务力度。对总部企业所需人才,采取举办专场招聘会或组团赴外地引进等方式,提供专项服务。完善总部企业各层次人才培训体系,积极为总部企业各类人才提供相应的岗位培训。
(四)支持总部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总部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鼓励利用外资,引导总部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合资合作、发行债券、引进创业基金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四、健全完善总部经济服务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加快总部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后),负责制定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认定总部企业资格,审核有关资助和奖励事项,协调处理总部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本地区总部经济的发展工作。
(二)规范管理行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尽快建立总部企业审批事项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手续和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要进一步清理和规范各类收费行为,严肃查处对企业乱收费、乱摊
派、乱罚款、乱检查等行为。对符合我市产业导向和布局要求的总部企业,凡属市级执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其收费标准有上、下幅度的,可按下限收取。
(三)强化规划引导。市、各县(市)区、各省级及以上开发区都要编制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并按照适当集中的原则,明确总部经济空间布局。加强总部经济发展规划与其他各级各类规划的衔接,健全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四)加强信息服务。建立信息平台,健全完善信息网络,及时提供便捷、畅通的信息服务。定期向总部企业发布我市发展规划政策、重大改革措施以及项目投资、楼宇供需等信息。
除上述政策外,总部企业还可以申请享受我市其他优惠扶持政策,但其他优惠政策与本《意见》规定的财政扶持政策属于同类型的,不再重复享受。市发改委负责对本《意见》进行解释,并制定实施细则。
济南市人民政府 二OO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高县
五、鼓励总部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
(一)在高县设立总部,修建总部办公大楼、仓储设施、市场、货场其投资强度在200万元/亩,实现税收在50万元/亩年以上的用地,均按工业用地出让或租赁。新建房屋设施均为自用,不得分割转让。对围而不建、建而不成、成而不产的,给予三个月至半年的生产经营开发期,逾期仍不能达到目标的,责令其退出,其资产由县政府按成本折价收购。
(二)对从县外引进、在高县设立的各类企业总部(不包括房地产企业),根据其当年地方财政贡献实际,自开业之日起实行前3年期50%、以后每年递减10%的财政奖励。对从县外引进的房地产企业总部,自开业之日起3年内,视其对地方财政贡献情况给予一次性奖励。符合产业导向,进入总部集聚区建设总部大楼、租赁购买写字楼的总部,视其对地方财政贡献能力给予适当补贴。
(三)高新技术企业总部、研发性总部,经认定后可与县人民政府商议,享受其他相关政策。
(四)凡进入高县的各类企业总部,免收其属县级执收和有权减免的行政性收费。
(五)鼓励总部企业带入或创立品牌,每带入或创立一个省级著名商标的,县政府奖励10万元,每带入或创立一个国家级驰名商标的,县政府奖励50万元。
(六)总部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在我县设立生产加工基地,可享受《高县促进投资办法》规定的扶持政策。
(七)总部企业可参加高县劳模、先进等评选活动。县有关重要会议可视情邀请总部企业负责人参加。
(八)允许有条件的集团总部建立相应专业的评审委员会,开展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集团公司总部主要负责人符合条件的可直接申报中、高级经济师职务任职资格。
(九)企业总部负责人及家属、企业中层管理人员需办理户籍入高县的,可优先免费办理。
(十)新引进总部的企业负责人未成年子女入学,由教育行政部门给予照顾安排。
(十一)总部企业引进人才进入绿色通道。其高层管理人员要求柔性流动到高县工作的,给予办理人才居住证,享受相关居民待遇;其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按相关规定申请高县引进人才专项用房;引进的有突出贡献人才可按相关规定申购高县有突出贡献人才住房。
(十二)对促成县外企业总部进驻高县的个人(不包括公务员)或中介组织,按照《高县促进投资办法》的规定给予奖励。
六、打造总部经济发展外部环境
(一)成立由县长为组长,县相关部门、单位参加的高县发展总部经济领导小组,负责总部经济布局规划、政策制定、资格认定、证书颁发及重大问题的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经济商务局,具体负责总部经济发展的日常协调工作,研究解决总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大力发展各类新型服务业,大力引进各类高校、科研机构和特殊人才,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完备的产业支撑、良好的科研支撑和充足的人才支撑。
(三)加大对总部集聚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完善公共配套服务,为总部企业创造优良的商务环境。
(四)县工商、经商、财税和统计部门要增加总部企业识别标志,建立总部企业信息库。县各部门要将总部企业作为重要服务对象,定期召开经济情况通报会和意见征求会。
(五)总部企业凭认定书可享受由县招商部门全程代办工商税务等相关手续、在县级各管理部门优先办理相关手续、享受行业重点企业待遇等服务。
(六)为总部企业融资、上市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
(七)配合做好通关协调工作,为总部企业在货物进出关、主要高级管理者出入境等方面提供便利。
本意见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县发展总部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永安市
中共永安市委 永安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四、鼓励总部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
1、优惠总部企业建设用地。由市政府规划部门统一规划一块总部经济企业建设用地,规划建设总部大楼。原则上一家总部经济大楼规划建设用地控制在5 6亩范围内,若建设高层可适当放宽至8 1 0亩范围内。总部经济大楼建设用地采取招拍挂方式出让,市政府将按略高于成本价收取供地价格,超过部分先征
后返用于补助大楼基础设施建设。
2、为鼓励外地企业来我市设立总部经济,该企业前三年缴交所得税市本级实得部分按50%比例予以奖励(其中20%奖励给企业经营班子)。
3、对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业主,落实政治荣誉及享受相关待遇。
五、保障措施
1、总部企业五年内不得外迁,否则该企业应补交地价优惠部分以及退还税收奖励部分、各专项奖励等。
若本市企业总部外迁,其主要负责人享受市政府相关待遇的予以取消。
沈阳
沈阳市日前公布了保经济增长,扩大内需的新政策。根据新出台的政策,在2009年12月31日之前,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在沈阳设立的地区总部,沈阳市将按实际开办费用给予补助,最高可达500万元。
此外,沈阳市还将对在当地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地区总部,包括投资性公司、管理性公司,按相当于新增纳税额地方留成部分20%的额度给予奖励。对自建或购买自用办公用房,按每平方米1500元给予一次性补助;对租用办公用房,按租金40%给予补助。
总结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向中心城市聚集成为趋势,总部经济应运而生。发展总部经济,有利于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有利于促进城市软环境建设,促进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城市功能,增强中心城市综合实力,提高中心城市的聚集力与辐射力。当前,国际国内都十分注重总部经济的发展,城市和企业总部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各类数据显示,凡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必是总部经济云集的城市;凡是总部经济活跃的城市,都有很好的政策保障和指引。各地纷纷制定出台支持和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纵观各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政策措施,有如下特点:
一、突出战略重点,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各城市十分注重突出促进总部经济战略重点,引导总部经济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建设的大局。
1、发展总部经济与提升城市功能相结合。
政策制定注重发展总部经济与提升城市功能的结合。各地通过发展总部经济,加快旧商业区、旧工业区、旧城中村、旧住宅区改造,实现产业置换和宜居环境更新;通过引进和培育企业总部,配套发展高档住宅、高档商场、高档酒店、商务中心等,提供优质高效生活服务环境;通过促进信息、管理、研发、会展、物流业的发展,为企业总部提供优质高效的配套服务;结合区域市场、产业布局、交通设施建设,促进总部经济发展,发挥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
2、引进国外企业总部和国内企业总部相结合。
北京最早出台鼓励跨国公司在京设立地区总部的若干规定,随着发展总部经济竞争的加剧,各地视野更加开阔,态度更加务实,手段更加多样,注重国内企业总部与国外企业总部相结合,集团总部与区域性总部发展相结合。对国内企业和跨国公司设立总部分别作出规定,要求将境内、境外企业在本市设立的以投资或授权形式,对多个区域内的企业机构行使管理或服务职能的唯一法人机构引进本地。
3、引进总部与培育总部相结合。
部分城市(如杭州)要求鼓励符合本市产业发展方向、具有品牌和规模优势、发展态势良好、关联带动力强的企业扎根本地,并明确要求扶持本市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逐步形成一批市场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规模效益明显并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优势总部企业。
4、发展总部经济与支柱产业发展相结合。各地结合自身区位、交通、国家战略、市场需求等因素,将发展总部经济与发展支柱产业相结合。天津力图打造北方金融中心,杭州市要求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型重化工业、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传统优势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厦门市重点发展制造、金融、工业会计法律中介服务业、旅游和会展业、物流和商贸业。
二、立足更好发展,确立工作目标
立足加快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确立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和具体目标。
1、确定长远目标。
各市确立了长远发展目标,要求从政府服务、政策导向、中介组织等方面着手,让本地成为总部经济发展的“摇篮”,建立比较完善的总部企业发展环境、政策框架和服务体系,促使总部企业数量明显增加,总部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总部经济的规模效应明显提高,以中心商务区为核心的总部集聚区初具规模。深圳要求经过5到10年的努力,争取有一批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一批企业进入专业领域世界500强,一批企业进入全国500强。
2、明确具体目标。
各市的具体目标有一定差异。深圳要求到2010年,总部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对全市税收直接贡献率达到18%。上海在促进总部企业落户的工作方向上则由注重跨国企业到国际国内并重,数量上要求实现突破。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底,上海已经聚集了300多家上市公司总部、183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未来5年,上海要求对民企、国企和跨国企业实行同等待遇,实行普惠政策,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力求总部企业要超过3000家,大型总部企业对上海GDP增长有较大贡献。
三、立足长远发展,突出规划导向作用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总部经济制订针对性政策措施,通过发展特色总部、形成总部聚集区、发布总部经济地图等手段,为城市的发展作出前瞻性的规划。
1、注重发展特色总部。
上海、南京等城市对投资性公司、管理型公司、服务性公司、研发中心或具有总部性质的生产性企业作出有针对性的规定。杭州市、南京市还就总部设立研发中心的,专门制定了激励促进政策。
2、注重总部经济聚集。
各地明确要求高端服务业总部相对集中、高新技术产业与产业园区紧密结合的总部集聚基地。大部分城市设有CBD,深圳设有福田、罗湖、南山三个金融中心,杭州设有“一核、八区块”,分别集聚会展、国际商务、服装、生物制药、动漫、文华等不同的产业。
3、引导总部经济布局。
为了更好地规划布局,发挥企业总部和产业聚集的效益,各地纷纷发布总部经济地图。上海总部经济促进中心2007年发布了上海首张总部经济地图,明确了16家予以重点扶持的总部基地,包括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民营企业上海总部基地、南京西路跨国公司总部楼宇区等。广州依托中央商务区、产业园区以及总部基地,打造“两大综合发展片区、多点专业集聚区”的总部经济空间布局。
四、建立服务支撑体系,营造良好运营环境
通过推动信息平台、金融创新、自主品牌战略、政府服务等支撑体系的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1、建立总部经济信息平台。
信息平台的建设、信息服务的水平对总部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深圳率先提出数字深圳建设,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扎实推进电子政务,健全政府信息网络系统,为企业提供快速、便捷的商务、法规和政策信息等资讯。
2、推进金融体制创新。
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体制创新,完善金融市场功能,为总部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是各地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手段。深圳市支持总部在各地的金融机构参与政府组织的债券发行、银团贷款、国有资产重组和企业上市。许可企业总部统一管理自有资金,满足总部企业资金管理需求。
3、实施自主品牌战略。
各市积极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鼓励企业申请具有独创性和显著性的企业商标和商号,支持和推动企业加强商标、商号管理和运作,通过专利研发、广告策划、品牌收购、特许经营、资本运作等方式丰富提升品牌营运能力。深圳市积极引进、培育和保护知名品牌,构建良好的名牌建设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支持和培育骨干企业、标志性产品形成著名区域品牌。浙江省近期发布的支持企业发展的意见中也明确要求,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增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
4、政府部门协同做好管理和服务。
市(区)政府成立了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或指定政府职能部门牵头具体负责,明确要求政府工商、财税、外事、公安等职能部门注重协同,搞好协调服务,对企业总部所需的水、电、气、热、通信等公共设施,要求有关部门积极支持,统筹安排,优先保证供应,积极扶持总部经济发展。
五、贴近本地实际,规范认定标准
各地从自身发展的实际出发,从规模、性质、资金和管辖权限等方面,制定了总部企业认定标准。
1、规模标准。
部分城市对外国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要求是世界500强企业的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国内企业总部则要求全国500强、大型企业集团或上市公司的总部或分支机构等。南京市提出国内行业排名前五名企业和成长性、具备发展潜力企业设立总部的标准可以适当降低。杭州市明确在本地设立总部的企业的排名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国内民企100强。
2、性质标准。
各地对总部、地区总部都有明确规定。总部是指境内外投资者在本市投资设立的、对其在中国境内外所投资的企业、机构行使经营、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唯一法人机构。地区总部是指境内外投资者在本市投资设立的,对其在中国境内外一定区域内所投资的全部或部分企业行使经营、管理和服务职能的法人机构。认定为总部的企业都须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实行统一核算,在本市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
3、资金标准。
资金标准主要涉及到总资产、注册资金、在中国境内投资的企业或被授权管理的企业实际缴付的注册资本出资额、年销售额等。因为城市发展水平和政策出台时间的不同,各地的标准存在差距,杭州市于2007年发布的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注册资金不低于5000万人民币、总资产不低于1亿人民币、年销售额不低于3亿人民币(房地产企业注册资金在3亿元以上)。南京市2007年发布的意见要求,母公司资产总额不低于15亿人民币,母公司在中国投资累计总额不低于2亿元人民币。
4、授权标准。
上海2004年发布的鼓励国内大企业在浦东新区设立总部的暂行规定要求,在管理区域内投资或者授权管理的企业不少于5个,其中至少有1个是跨省企业。其他城市大部分要求在中国境内投资或授权管理的企业合计3个以上,并对其负有管理和服务职能。
六、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各地通过财政资金奖励、税收减免、土地优惠和人才培育等手段,对总部经济加以扶持和激励。
1、设立总部经济发展专项资金。
珠海市、绍兴市等统筹安排专项资金2000万,在企业总部的设立、办公用房、激励机制建设等方面予以支持。上海对注册在浦东新区,且税务登记在浦东新区的跨国公司总部,自认定之日起,其三年内实现的增加值、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形成的区地方财力部分建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发展;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三年内在浦东新区的个人所得税所形成的区地方财力部分建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员工培训。
2、给予企业总部多种资助。
各市对企业总部给予资助范围比较广,资助对象包括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促成引进企业总部的个人或中介组织。资助手段有企业开办、租房、购房实行优惠、补贴或免税,给予企业一次性财政奖励、返还高管人员部分个人所得税、住房公积金税前扣除、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利息补助以及行政收费的减免。
3、制定土地支持政策。
加强总部企业用地保障,将总部企业用地优先纳入土地供应计划,企业总部需购置和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根据类型给予必要的资助。珠海市在城市用地规划中预留用于总部企业办公用地。
4、引进和培育企业总部人才。
各市制定政策,引进和培育企业总部人才。加大总部企业紧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完善各层次人才培训体系;总部企业接受应届毕业生、海外留学生和技能人才实行优先保障和绿色通道制度。南京市为了吸引高级管理人员,在职称晋升、户口等方面实施优惠政策。
七、提供便利措施,提供优质服务
1、简化行政手续。
各市简化行政手续,为企业注册登记提供便利。支持外资企业在本地设立面向中国大陆的商品批发与零售机构、在本地设立财务公司,各地有关部门积极、优先、从速审批和申报。
2、加强政府与总部企业的对话沟通。
一些城市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广州市给总部企业颁发“市长证书”。深圳建立市长与总部企业对话机制,举办“市长?DCEO对话会”,市企业家服务机构对总部企业实行常态化服务,建立专人专线联系制度、紧急事态应对机制,定期与总部企业沟通,及时提供服务。杭州市规定有关重要会议可视情邀请总部企业负责人旁听。部分城市则吸引总部企业参加各级人大和政协代表、参加多种评先评优等活动。
3、为总部企业高层人员提供工作生活便利服务。
各市为总部企业及高级管理人员积极提供工作和生活上的便利,提供优质服务。对总部企业办理进出口业务,享受相关便利。积极为企业总部做好政策辅导、通关业务咨询等配套服务工作,有条件地实现电子口岸统一信息平台数字化监管和信息化服务,提高出境人流、物流效率。相关部门要优先办理企业总部人员因公出差申请。北京市对管理人员及其家属办理居留许可、子女入学等提供便利。
第五篇:宏观经济政策
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八大走向
一、深化改革:
经济政策的总纲
当前我国改革的难点在于利益调整,改革涉及面宽,触及利益层次深,风险比较大,改革难度越来越大。为在改革中防止改革设计的“碎片化”,防止改革目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化”,防止推动主体的“部门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在强化顶层设计的背景下,可以预计2014年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将紧紧围绕制度建设、体制改革,即将短期政策融入长期改革之中,注重短期宏观调控与重大制度建设相结合。
2014年,为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政府部门将进一步转变职能尤其是下放权力落实好“三个一律”:凡是市场能够调节的经济活动,政府一律不再审批;凡是企业投资项目,除了关系国家安全、生态安全、涉及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的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不再审批;对必须保留的审批项目,凡是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交由地方和基层管理。
二、稳中求进:
宏观调控政策的主基调
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高于7.5%的预期目标,国民经济企稳住并逐步向好,说明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科学和中央推动改革、调整结构来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的举措是及时和有效的。因此,可以预计2014年的宏观调控仍将保持稳中求进的基调,即“明确区间,稳定政策,重在改调,长短结合”。
“明确区间”是指中央仍可能会明确要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守住防通胀的上限,以增强社会信心,稳定社会预期。为改善民生,确保人民的就业、收入能够增长,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稳定政策”是指稳定宏观经济政策,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可以预期的平稳的政策环境,防止政策不当变动对市场机制的干扰。在保持政策弹性的基础上,尽量避免宏观政策的波动。
“重在改调”就是在稳定宏观政策的前提下,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向结构调整要发展的潜力,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改革促创新发展,完善调控方式手段,强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长短结合”是指政策要既着眼于解决当前问题,更着眼于为长期平稳可持续的发展打造基础,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着力防控地方债风险,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
三、结构性色彩更浓
积极财政政策的新内涵
2014年虽然也强调政府的作用,也将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其目的、内涵和做法上将发生一些根本的变化,结构性色彩将更浓,将从总量性的政策转向结构性的政策,从单纯的经济政策转向经济社会政策。结构性减税以及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力度会越来越大,政府将更多地提供公共服务,通过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来提升社会的公平正义,财政政策更注重短期和中长期结合,服务全面深化改革大局。
一是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促进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全面深化改革紧密结合,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调整优化国内需求结构,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支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二是支持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农业“休养生息”,提高国内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产品国际供给能力,完善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支持精准扶贫。三是完善财政投入体制机制,有效保障改善民生。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的思路,完善机制,堵塞漏洞,规范运作,公开透明,千方百计把民生资金管好用好。四是积极推动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支持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按照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要求,完善相关财税政策,并支持开展试点示范工作。五是切实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修明渠、堵暗道,有效防控债务风险。六是大力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工作,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同时,加快现代财政制度的建设,一是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编制和审查的重点由现在的收支平衡状态向支出预算和政策转变。税收将不再是预算确定的任务,而是转为预期目标,从而克服以往预算执行中的“顺周期”问题。建立跨预算平衡机制,通过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强化其对预算的约束性,增强财政政策的前瞻性和财政可持续性。实施全面规范的预算公开,推进政策公
开,增强预算的透明度,让公众更好地了解预算。二是完善税收制度。全面推进增值税改革,建立符合产业发展规律、规范的消费型增值税制度,消除重复征税问题。调整消费税制度征收范围、环节、税率,进一步发挥消费税的调节功能。加快房产税立法和改革步伐,减少房产建设和交易环节税费,清费立税,提高保有环节的税收。推进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推动资源环境保护费改税,进一步发挥税收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作用。加快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配套措施,逐步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完善国税、地税征管体制,特别是征管职能划分,充分发挥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三是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在明晰政府间事权划分的基础上,界定各级政府间的支出责任,明确划分政府间收入,再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上下级政府、不同地区之间的财力分配,补足地方政府履行事权存在的财力缺口,实现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
四、增强前瞻性、针对性和协同性:
稳健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
从本次审计署债务审计结果看,今明两年是地方政府性债务偿还的高峰期,到2015年末需要偿还的债务占比达到53.9%,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借新还旧、再融资的压力较大,加之地方融资平台自身产生现金流的能力较弱,将不可避免导致流动性风险上升。虽然债务总体可控,但局部信用风险不排除一触即发的可能,这就使央行面临两难局面。央行既希望通过信用事件来降低金融领域风险偏好,又要防控局部信用风险上升成为全局风险的可能,因为一旦引发系统性信用风险,资产价格的大幅收缩必将刺破金融泡沫。今年的目标既要保持经济增长平稳,又要化解金融领域风险,还要为改革留出充分的空间。因此,央行工作会议对货币政策的定调是“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协同性”,替换了2013年强调的“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014年,预计央行将通过综合运用存准率、正逆回购、央票、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合理的流动性状况,稳定市场主体预期,满足实体经济资金需求。
与此同时,金融市场化改革将进一步深化。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在2013年取得实质突破,2013年7月,中国全面放开了人民币贷款利率管制,这是近年来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的重要进展。目前,中国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外币存贷款利率已先后实现市场化,只有人民币存款利率有上限管理。也就是说,在利率市场化方面,今后改革剩下的问题在于如何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来看,业界呼吁多年的存款保险制度有望于2014年推出。目标是通过利率、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以及开放资本账户来建立市场导向型的金融价格体系。
五、区别对待、公平竞争:
区域政策的特点
我国一系列区域战略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增强了经济整体活力,区域增长格局已出现重大转变。2014年,实行区别对待仍是完善区域政策体系的基本方向,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缩小政策单元,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提高区域政策精准性。
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014年,将加快制定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性文件,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扩大退牧还草范围。加快出台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统筹推进全国老工业基地和城区老工业区更新改造,促进全国资源型城市和独立工矿区转型发展。全面落实中部崛起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产业园区建设。支持前海、南沙、横琴、平潭等重大平台建设,抓紧制定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同时,我国将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推进沿海、沿江、沿边、沿路桥的轴线开发,带动更大范围的腹地发展。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支持武汉、长株潭、环鄱阳湖等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促进中原经济区加快发展。深入推进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加快环渤海地区转型升级。推动云南、广西等地向南亚、东南亚开放,支持西北地区向西开放,着力培育中西部地区新的经济支撑带。为增强欠发达地区发展能力,还将推进对口支援,支持西藏、新疆和四省藏区等跨越式发展,落实扶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实施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在注重区别对待的基础上,也将更加注重公平,即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内容。通过体制创新和法律保障,实现不分区域、城乡、工农、公私、贫富,一视同仁地实施财政、金融等公共政策;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力度,推进教育、卫生、就业、社保等公民享有的同权化;加大水、电、路、气、房等民生工程建设投入,让不同地区的人民群众享有大体相当的公共基础设施服务。
与此同时,税收优惠将与区域规划脱钩。据统计,目前已出台实施的区域税收优惠政策共有30项,同时还有一些正在申请的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项目。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和财税部门执法不严或者出台“土政策”,通过税收返还等方式变相减免税收,制造税收“洼地”,严重影响了国家税制规范和市场公平竞争。下一步,财政部门将扎实推进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工作,清理已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执行到期的将彻底终止不再延续,对未到期限的将明确政策终止的过渡期,对带有试点性质且具有推广价值的,将尽快转化为普惠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今后原则上不再出台新的区域税收优惠政策。
六、激活民间力量:
扩大内需的着力点
扩大内需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既是短期的政策着力点,也是中长期的战略选择。
就扩大消费而言,要扩大居民消费规模,优化居民消费结构,提升居民消费质量,关键在于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这就意味着需要推动实现稳定充分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建立居民收入持续增长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逐步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2014年,扩大消费的重点将在信息消费领域。信息消费具有结构层次高、绿色无污染、带动作用强的特点,是近年来各个国家重点培育的新兴消费热点,也将成为我国扩大消费的重要着力点。
着力保持投资稳定增长,重点将调整预算内投资结构,大幅压缩用于一般竞争性企业项目投资,适当减少可利用社会资金的经营性基础设施投资,停止建设楼堂馆所等投资,压缩小型分散投资,重点支持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集中力量办大事。合理确定投向,主要是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配套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和农村民生建设,水利、中西部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重大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工程,核心关键技术开发应用等重大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工程,教育、医疗、社会养老、食品药品安全等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发展等领域。在管好用好政府投资的同时,为民间投资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为民间投资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有效释放民间投资潜力。
七、以人为本: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
积极稳妥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一是推动规划实施。修改完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并尽快发布实施;二是出台配套政策。推动出台户籍、土地、资金、住房、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三是编制配套规划。组织编制实施重点城市群发展规划,各地因地制宜地编制和实施本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四是开展试点示范。围绕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降低行政成本的设市模式、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在不同区域开展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试点;五是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东部地区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水平,推进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内主要城市之间的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与交通干线、交通枢纽城市的连接。强化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六是发展城市群,优化城市布局。着力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培育并引导城市群发展,完善大中小城市结构,强化综合运输交通网络的支撑,优化城市群内部的城市分工协作。
八、集约用地、保护农民利益:
土地政策的主要方向
2014年,国土资源部将会全面推行节约集约用地政策,用地规模实施总量控制和减量供应,加大存量建设用地供应,减少新增建设用地。全面开展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细化各类用地标准。在全面总结各地征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现行征地制度,缩小征地范围,进一步规范征地程序,着力于建立完善多元保障机制。逐步缩小划拨用地范围,以公平、公开、有偿的方式配置土地资源,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用地有偿使用,清理存量划拨用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针对不同产业、不同用地类型提供不同的有偿使用方式,弥补一次性收取地价款单一方式的不足。提高工业用地价格,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居住用地供应。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要求,研究起草《不动产登记条例》、《不动产登记办法》等规章制度,整合建立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做好国家层面有关不动产登记衔接工作。
特别是,在土地政策中要保护农民的利益。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不论承包经营权如何流转,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保障宅基地的用益物权,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探索宅基地上的农民住房的财产性收益的路子。(执笔:胡少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