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与中亚四国合作与前景
1)习近平访问中亚四国的重要言论与签署的相关协议内容
2)上合组织峰会及总理会议的重要言论,会议总结,签署内容等。
习近平访问中亚四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为比什凯克峰会做好铺垫。2012年北京上合组织峰会的主要观点:
回顾2012年6月在北京进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胡锦涛主席提出了上合组织未来发展的四点建议:把上合组织建设成为和谐家园,建设地区安全稳定的有力保障,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开展国际交往、扩大国际影响力的有效平台。
普京总统则特别强调,上合组织应该本着开放原则,同其他国家和国际地区组织发展联系。
2012年是上合组织成立以来第二个十年的开始,在当前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欧美等西方国家经济发展迟缓;中东地区尚不稳定的背景下,对上合组织的未来发展做出基本的规划,具有不同凡响的意义。从中俄双方的意见看来,对上合组织的未来发展,都希望进一步扩大国际交往,吸收新的力量参与进来,促进地区共同发展,增加上合组织的影响力。
目前的成员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中国。观察员国:伊朗、蒙古、巴基斯坦、印度。主席国客人:阿富汗、土库曼斯坦等。
在针对中东叙利亚地区战火不断地背景下,2012年的上合组织的联合声明中指出:反对军事干预中东。上合组织的领导人指出: 任何以武力形式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做法都是不能接受的,因为这有可能导致无法预测的后果,对安全与稳定造成威胁。
各个国家领导人在去年的峰会中分别指出:
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塔姆巴耶夫:成员国要在“上海精神”指引下,加强团结,深化务实合作。尽早建立本组织专门账户和开发银行,促进能源、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吉尔吉斯斯坦将担任上合组织轮值主席国,愿为推动本组织发展继续作出积极努力。
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指出,新形势下,成员国要加强规划,确保本组织在安全、经济、人文领域平衡发展。坚决打击“三股势力”及国际网络犯罪,推动成员国多边经济合作,建设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促进教育、人文交流。
俄罗斯普京总统表示:上海合作组织应该策划好未来发展战略额行动计划。强化安全合作,赋予本组织地区反恐怖机构禁毒职能。深化经济合作,发挥本组织实业家理事会和银联体作用,推动大型合作项目,加快物流等产业发展。鼓励人文交流,俄罗斯将举办成员国企业和边境地区青年论坛。本组织应本着开放原则,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组织发展联系。
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表示:上海合作组织在政治、安全、经济、人文等领域取得积极成果,开辟了成员国睦邻友好合作的新道路。成员国应该总结经验、相互支持、共同构建安全、幸福、和谐、繁荣的大家庭。
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指出:《上合组织中期发展战略规划》为本组织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相信峰会将有力推动成员国务实合作,有效应对新威胁新挑战,为成员国营造和平安全的外部环境。
综合分析2012年各位国家领导人的主要观点,可以看出未来几年内上合组织将面对以下几个方面的主题:区域安全和扩大国际合作,打击恐怖主义和激进主义及禁毒、跨国犯罪方
面的合作。经济、贸易、人文、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深化交流合作。3 金融、银行信贷领域方面的合作。
综合分析,一年来,在上合组织范围内成员国之间进行反恐军事演习,打击恐怖主义等。在没有大的军事安全威胁的情况下,各个成员国在经贸、文化、人文科技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13年的比什凯克峰会中,将会更多地考虑下面几点,并会围绕这些主题签署相关文件:
经济危机以来,世界表现出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体现上海组织更重要的区域角色。安全领域的合作,将是首要问题。成员国将继续加强打击三股跨国有组织,毒品走私、及国际信息安全领域的犯罪。目前较为集中的就是阿富汗地区的国际贩毒组织问题,这将直接影响中亚地区的安全问题。
在上合组织的中期发展战略中,就继续扩大多边经贸合作,增加务实合作。上合组织除一如既往的打击恐怖及极端反对势力外,另外将会考虑其他国家加入上合组织的问题,将继续推进同观察员和对话伙伴国的务实合作。
世界经济尚未走出经济危机的阴霾,世界各大经济体都在为恢复本国经济增长而努力。金融银行信贷领域的合作正逐步被提上日程,今年在南非举行的金砖国家会议上,曾经提出了建立金砖国家银行的想法。俄罗斯前任总统梅德韦杰夫时也曾经提出在莫斯科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议。俄罗斯及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都深受2008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国内经济发展缓慢。急需要其他国家的帮助恢复国内正常增长。而上合组织的中国受危机影响较小,又有充足的外汇储备,有可能继续为他们提供信贷支持。是这些国家在最有可能互利合作的对象。特别是中俄两国元首在诸多国际事件中表现出同样的意见。这样彰显了上合组织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2013年9月初,习近平主席将出访中亚四国,并出席在吉尔吉斯坦比斯凯克举行的上合组织峰会。
习近平在访问俄罗斯、南美洲、非洲等地区以后,对中亚地区的访问排上日程。中亚地区位于中国西部,对于中国的西部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该地区石油、矿产等自然资源丰富。多年以来一直和中国发展良好的经贸关系。但是中亚几个国家,由于苏联解体影响,多年以来不能够改善经济结构单一的现状,致使在经济危机时期受到影响较大。再加上该地区几个国家民族宗教问题容易激发民族矛盾和受外部不良势力影响挑起事端,不同程度的都存在不稳定因素。此次访问除了日常的访问以外。一是继续建立互助的合作关系,二是加强上合组织范围内的深化合作,为今年的比什凯克峰会最好铺垫。
在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四国期间,有众多中方工商企业代表陪同,相信将会在能源、金融、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文化、科技等众多领域,和中方工商企业合作方签订合同及合作协议等。
吉尔吉斯斯坦在2012-2013年上合组织轮值国期间,积极地做了大量工作,为比什凯克峰会的举行做了良好的准备。例如:由吉尔吉斯斯坦主持进行的上合组织成员国教育部长会议、经济贸易部长会议、国家首脑理事会议、国家安全秘书长会议、打击贩毒组织会议、文化部长会议等。
根据吉尔吉斯斯坦方面比什凯克峰会网站提供的消息,在峰会期间,国家元首理事会将会签署进一步促进上合组织积极工作的文件,比什凯克上合组织宣言、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联合公报,及工商企业和银行联合体等合作等重要文件。
注释:此文根据,2013政府工作报告、中国政府、国家外交部、商务部、中国企业发展促进会、吉尔吉斯坦上合组织峰会网站资源,以及上合组织历届峰会文件,本人撰写而成。
第二篇:《中亚》教学设计与反思
《中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地图了解中亚地区 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特征,并能通过经纬度、主要地理事物轮廓特征进行区域定位。
2、通过观察地图了解中亚的地形并会描述地形特征。
3、能运用自然地理整体性原理分析中亚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能分析地理位置和地形对中亚气候形成的影响。
4、能通过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本地区农业的主要类型及评价种植业分布的自然条件。
教学重难点
地理位置和地形对中亚气候形成的影响;中亚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近期热点新闻事件——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中亚在古代“丝绸之路”的位置引入新课《中亚》。
2、据图描述中亚地理位置。
学生回答,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答题的规范性。
2、介绍第二亚欧大陆桥,提出问题:描述从我国连云港沿第二亚欧大陆桥至欧洲的鹿特丹沿途自然景观的变化。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价补充。
从上引出中亚地区的草原和荒漠的自然景观。
3、探究活动:讨论“中亚地区形成草原荒漠的自然景观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去分析中亚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对海洋水汽的阻挡作用,分析归纳中亚地区气候的成因。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价补充。
5、通过观察地图认识中亚地区主要的河流湖泊。
(1)结合中亚地区的气候特点,分析中亚河流的水文特征。
(2)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巴尔喀什湖”以及“巴尔喀什湖地区分布图”,讨论比较巴尔喀什湖东、西部湖水盐度的差异,并分析成因。
6、(1)总结中亚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并说明中亚地区的主要农业类型有哪些。
(2)结合中亚自然环境,说明中亚地区的种植业的分布特点,并分析阿姆河、锡尔河沿岸种植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以及农业发展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高二区域地理——世界分区之《中亚》部分,是亚洲地区唯一一个不临海的内陆地区,地理环境独特。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通过去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塔时发表讲话时提出的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引出话题。以“我国古代丝绸之路和现代铁路分布图”为载体,让学生说出从连云港都鹿特丹沿途自然景观的变化,并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去分析造成中亚地区草原荒漠广布的原因,进一步认识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认识区域地理环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识区域地理特征的思维方法,帮助学生建构整体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模型。
区域地理教学,注重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逻辑关系,通过典型案例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地理思维。授课中我也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达到这样一些目的,解题时也不断强调答题的规范性,奈何对课堂的掌控能力还欠缺,虽然有个别学生表现比较突出,但感觉整体上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的效果貌似欠佳,还需时日去磨练,既是磨练学生,也是磨练自己!
第三篇:中国与中亚五国纺织服装业合作潜力分析
中国与中亚五国纺织服装业合作潜力分析
王孟丽 王国梁
(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山西临汾 041000)
摘要:目前,中国对中亚地区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基建项目和重工业项目上,对轻纺工业的投资较少。“丝路新时期”背景下,中亚五国国际地位变化微妙,五国及时抓住这一机遇,通过调整政策来促进产业的发展,进而吸引国外特别是中国对中亚五国的投资。文章通过对中国与中亚五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来探讨双方投资的可行性,旨在为双方的良好投资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字:中亚五国 纺织服装业 投资潜力分析
The Analysis of Potentiality for the Light Textile Industry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Abstract】Now, the investment for China in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has been focused on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and heavy industry projects, but there are few Investments in the light textile industry.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the international status for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has changed subtly.So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hasgraspthis opportunity timely, promote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by policy adjustment, and draw foreign, especially Chinese, investments.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development in tight textile garment industry about China and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the article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for excellent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Key Word】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the light textile industry;the analysis of cooperationpotentiality
前言
纺织服装业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轻工业部门。建国几十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我国在大力引进国外资1
本和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使纺织服装业的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扶摇直上。自1994年以来,中国连续19年保持全球纺织服装业出口第一。目前,中国纺织服装业产量占到全球产量的1/2,纺织品行业综合竞争力居全球首位。
与中国毗邻的中亚地区是世界著名的棉花产区,但长久以来受各种因素制约,中亚各国的纺织服装业则相对落后,规模小、品种少、设配陈旧、技术水平低。
有鉴于此,深入研究中国与中亚各国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纺织服装业投资的可行性及有效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国对中亚纺织服装业投资现状
(一)中国对中亚纺织服装业投资规模
1994-2000年中国出口美国的纺织服装受配额限制,不少纺织服装企业将发展目光投向国外,投资国外纺织服装业的意向企业开始增多。2000、2001年投资中亚的纺织服装企业均只有1家,但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上涨,企业利润急剧下降,越来越多的纺织服装企业产业开始投资中亚,如中泰(丹加拉)新丝路纺织产业有限公司,福建著龙服装有限公司等。从2002年开始投资中亚的纺织服装企业数量持续增长,2010年8家,2012年14家,2014年22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更是加速了这种增长趋势,2015年36家。
1994-2015年,中国企业对中亚投资纺织服装行业的投资总额累计为15.13亿美元,占中国对中亚投资总额的4.98%。1994-2003年中国投资中亚纺织服装业年平均投资额为1930万美元,从2004年开始,中国纺织服装业投资中亚的投资额开始快速增加,近三年(2013-2015年),年投资总额分别高达1.64亿美元、2.33亿美元和4.08亿美元。
与传统的国外投资重工业项目不同的是,纺织服装业是轻工业项目,投资规模小,因此资金来源主要是民间资本。2015年,中国的民间资本已超过12万亿元,而财政部公布的国有资产总规模则刚刚达到11万亿元。民间资本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2]
[1]从当前的宏观经济结构调整来看,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鼓励民间资本对外投资,激发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由此可见,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在中亚的投资规模也将会越来越大。
(二)中国对中亚纺织服装业投资重点区域
[1]数据来源: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整理得出 [2]民间资本_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L2FHstIPPHKTSymgNbR2jRaIH-cj8Zcbf-xqFcbunoT65_x2mDN78MQX6zA8SyRhC5TehowH71csWpBlA6j71_
中亚地区的棉花主产区集中分布在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皮毛产区则与各国的畜牧业分布区一致。影响纺织服装企业投资区位选择的因素一方面是原材料的分布状况及获取的便利程度;另一方面投资东道国的优先发展区域有着不可比拟的政策优惠及产业集聚效益,另外,母国与东道国政府间建立的境外经贸合作区(中国商务部牵头、以市场化运作为基础、企业广泛参与的区域合作平台,目前已建成中哈、中吉、中乌多个不同级别的境外经贸合作区)也是企业投资选择的重点区域。因此,中国对中亚纺织服装企业投资的重点选择区域主要集中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其他两国也有少量分布。
表1 中亚各国重点投资区一览表(2015年)
国家 重点投资区域
原因
投资企
业数量 12家 南哈萨克斯坦州州府齐棉毛主产区,资源优势明显;国家重点开发哈萨克斯坦 姆肯特市的南方经济特区,政策优势具备;中哈境外经贸合作区所
区 在地 吉尔吉斯斯比什凯克,纳伦和卡拉阔政府优先支持发展的产业园区;中吉境外经坦 尔自由经济区 贸合作区 塔吉克斯坦 喷赤经济区
棉花种植区;且该经济区职能是商业区和加
工区
9家 2家
首都阿什哈巴德市及周该国原有的纺织基地;现有铁路线贯穿,交土库曼斯坦 边地区(阿哈尔州),达绍通优势明显;与欧美等国合资企业多集中在古兹州和莱巴普洲 此。布哈拉市及布哈拉州、撒马尔罕市及撒马尔罕州,乌兹别克斯坦政府重点支持自由经济区;主乌兹别克斯纳曼干州、安集延州自由要棉毛产区。中乌境外经贸合作区--鹏盛工坦
经济区和费尔干纳州的业园区所在地
自由经济区
3家
10家
二.中国对中亚纺织服装业投资可行性分析
(一)中亚纺织服装业发展落后急需国外资本进入
中亚地区是前苏联的纺织原料生产基地,但因其执行联盟中央的“劳动分工”制度,主要发展采油、采矿等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单一畸形,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衡。苏联解体后,这些国家的纺织业被破坏殆尽,原料生产也受到严重挫伤。独立后至今,工业发展失衡的情况如陈年旧疴,即使有优质丰富的棉、毛、皮资源,纺织服装业的发展状况也不尽人意,需要大量进口国外产品,而中国是其纺织服装产品的主要输入国。五国政府相继把纺织业列为国
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并努力采取措施重振本国的纺织业,但还是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如设备磨损严重、受到进口产品的冲击、人才匮乏、技术落后、资金不足等。因此,中亚纺织服装业急需国外资金技术的投入。
(二)“一带一盟”战略对接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2016年5月25日,以“一带一路对接欧亚经济联盟”为主题的博鳌亚洲论坛能源资源可持续发展会议暨丝绸之路国家论坛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表示,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接,将会给中亚各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前,中亚各国已经开始重视吸引外资和改善国内投资环境,先后建立一批自由经济区和经济特区,加强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并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相继出台了《国际投资保护法》,还与中国分别签订了《关于鼓励和相互保护投资协定》;此外还有哈萨克斯坦的《国家支持直接投资法》、乌兹别克斯坦的《投资活动法》、土库曼斯坦的《外资法》和《投资法》、塔吉克斯坦的《外商投资法》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外国投资法》等。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成为WTO成员国后,中亚地区经济开发程度进一步提高;中国与中亚各国均为上海投资组织成员,促进经贸投资是上海投资组织的重要发展方向。种种这些为投资双方提供了夯实的政策基础。
[3]
(三)区位毗邻、交通相联提供了便利的位置交通条件
中国与中亚3300千米的边境线是中国2.2万公里边境线中环境最严酷,开发历史最悠久,也是中国周边外交最重要的西北支撑区域。今年原七大军区调整为五大战区,中国面向中亚的西部地区统一划归为西部战区,从侧面反映出中国与中亚各国互信友好的国际外交关系。自2012年10月“汉新欧”班列开通,中国发往中亚的各类货物班列23列,途径中亚的货物班列39列。便捷的交通,改变了中亚内陆国的历史窘境,带动了中亚铁路沿线地区的经济,提高了中国与中亚各国进行双边经济贸易人员流和商品流的通达度,使中亚地区逐步成为欧亚大陆上重要的战略新高地。
[3]五国共有自由经济区和经济特区27个,其中哈国10个,吉国4个,塔国2个,乌国6个,吐国5个。
图1 中亚区位图图2 中亚人口就业数据图
[4]
(四)资源结构、技术装备的互补性提供了投资的基本前提
纺织服装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需求量大,并且在劳动力配置方面有着明显的性别偏好度。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东部用工荒逐步凸显,劳动力工资水平逐渐升高。与此相比,中亚五国总人口为6950.92万人,15-65岁的适龄劳动人口所占比例平均为65.6%,劳动力充足;并且0-14岁的人口所占比例平均为29.8%,在下一个10年里劳动力补充依然可以到位;五国人口性别比平均为51.2%,工业女性就业率占女性总就业率均不足12%,女性劳动力开发潜力大;中亚地区劳动力工资水平仅占中国平均工资水平的1/2,且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较好,入学率(小学)平均为98%。充足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是吸引中国纺织服装业开拓中亚市场最主要的方面。
中亚是世界重要的棉花产区之一,棉花质量上乘,且以中绒陆地棉和长绒棉为主;畜牧业发达,以养殖细毛羊和羔皮羊为主。2012年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三国的皮棉出口量占世界皮棉出口总量的9.2%,五国羊毛出口总量10.62万吨。同年,中国国内外棉花供需失衡,差价高达5000元/吨,严重削弱了中国棉纺织业的产业链竞争力,迫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向外寻求发展。中亚地区优质丰富的棉毛资源成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生存急需的“救命良药”。
电力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清洁能源,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水力、煤炭等发电能源资源,建设大型电源基地潜力巨大,仅塔吉克斯坦境内江河湖泊的水利资源总蕴藏量就在6400万千瓦以上,其中有经济利用价值的达1250亿千瓦时。中国纺织服装业机械设备总体向着机电一体化、人机一体化及高速高产化发展,出口单价仅为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的1/3,依靠其实用性、性价比高等特点已逐步打开海外市场。与中亚各国进行纺织服装业投资、输出 4数据来源:世界银行、国际货币经济组织和国际统计年鉴(2015)整理得出.哈萨克斯坦数据为2015年10月,塔吉克斯坦数据为2015年4月,吉尔吉斯斯坦数据为2014年1月,其他两国数据为2015年年底。
纺织机械、淘汰中亚地区落后陈旧磨损严重的纺织业设备,不仅可以扩大中国纺机出口市场,还可保护中亚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五)中国纺织服装业产能优化创造了投资契机
据统计,2015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41%,但只有10%左右的生产能力是自主品牌生产,基本上没有世界级的纺织服装品牌,出口加工企业利润微薄仅为3%,同时产品的出口单价也大大低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据前瞻网轻工业研究员表示,对于纺织服装企业而言,改革的重点是引入先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以质量促销量;完善企业的管理、运营体系,与市场更好对接。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国纺织服装业进行产能优化就显得十分迫切,也为中国与中亚五国纺织服装业的投资创造了契机。
[5]三.中国对中亚纺织服装业投资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对外投资服务体系建设
就中亚地区产加工区的分布与现有铁路规划线路来看,现有的铁路线路集中分布在重工业区,而棉毛产加工区分布极少且铁路线互不连通。中国拥有领先世界的铁路修建技术、经验与优质的钢铁建材,因此由中国铁路修建公司来承担工程、统一轨距,并与其他独联体国家、南亚国家的铁路线相连,进而完善中亚铁路交通网,是推动中国与中亚纺织服装业投资的基本途径之一。
“一带一路”战略刚刚起步,许多方面的规章制度都还在探索讨论阶段,就纺织服装业而言,可比照欧盟前身--“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泛中亚纺织服装联盟”,由中国与中亚各国的政府官员、专家、纺织服装企业代表及棉毛种植饲养大户共同管理,制定统一的规章制度,群策群力,共建“泛中亚纺织服装产销区”。同时,有针对性地组织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开展境外宣传活动,提高企业在中亚的知名度,并积极与中亚国家加强联络,举行双边或多边投资洽谈活动。
(二)完善运行管理机制
中国企业要秉承“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策略,一方面重视技术设备创新研发,在生产中增加科技元素,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优化产品结构,实现产品升档升级,提高产品科技附加值和产品质量,实现“引进来”;另一方面将先进技术设备以投资建厂的方式输出到中亚地区,开拓中亚市场,实现“走出去”。在中亚地区投资建厂、招工,对工人进行必要的 [4]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服装纺织机械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岗前培训,定期为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提供赴中学习深造机会,方便人才交流,促进当地就业,建立双方亲密友好的关系以缓解当地人的排外情绪,防止出现恶性事件也可有效推动双方更深层次的投资;设立由技术工人组成的研发部,通过研究中亚国家居民对服饰的需求偏好,设计出符合中亚人喜爱的产品,培育名牌商品;设立物流中心,将企业生产物流延伸到中亚各国,提高品牌知名度。
(三)增强风险意识
中国对中亚纺织服装业的投资要树立“政府顶层设计,企业基层实践”的理念,走跨国合资并购或合资新建的路线,从东道国引进投资和战略投资人,实现企业本土化,以降低企业风险,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注意选择合适的融资机构和风险承担机构金融保障机构,如:亚投行、亚洲开发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及东道国当地有信用保障的金融机构,一方面保障企业资金链不断,避免因国际汇率波动带来的不必要损失,规避风险;另一方面保证资金的境内外转账无干扰,企业的合法收入可自由流通,确保中国资本投资商人挣得到钱,花得了钱。
(四)拓展商品市场
伊斯兰教作为全球第三大宗教,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和地区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信仰人数众多。中亚地区伊斯兰文化保留较好,土库曼斯坦的地毯世界闻名,图案样式有着浓厚的宗教特色,民族风情。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在中亚地区投资建厂后,可以将一部分的生产重点放在设计生产具有伊斯兰风情的服饰,生产重大节日或仪式需要的传统民族服饰,打造“国际伊斯兰服饰产销区”,结合中亚铁路网,往西销往西亚国家,往南销往东南亚、南亚各国,或经巴基斯坦从瓜达尔港运往北非等伊斯兰地区。打破中亚内陆国的贸易尴尬局面,打造国际性的宗教纺织服装加工基地。
参考文献
[1]文瑞.“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中欧经贸合作[J].世界经济与贸易.2015.(05):58-62 [2]彭羽.中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9.(11):64-68 [3]郭可为.“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与中亚的经贸金融合作[J].国际经济合作,2015.(11):59-66 [4]刘佳骏.“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产能合作路径探析[J].国际经济合作,2016.(08):9-12 [5]赵国华.陈岩.“一带一路”战略契机下我国钢铁企业对印尼的直接投资[J].对外经贸实务,2015(08):84-86
[6]郑蕾.刘志高.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直接投资空间格局[J].地理科学进展,2015.(05):563-570 [7]黄凌云.王军.中国对外投资企业跨国投资模式选择及其对劳动者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16.(06):130-142 [8]张茂荣.加入WTO后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如何应对挑战[J].中国对外贸易,2000.(3):18 [9]许晖.我国服装企业如何有效地进入国际市场[J].中国对外贸易,2000.(6): 26 [10]叶万德.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纺织服装业的二次发展[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2.9(2):28-30,36 [11]范净文.中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11).[12]朱颖超.孙依敏.郭瑶.钟文新.美古关系改善背景下推进中古油气合作[J].国际经济合作,2016(05):77-80 [13]高国珍.王海龙.中国与中亚国家双边经贸合作潜力分析[J].世界经济与贸易.2015.(08):72-77 [14]孙琪.我国纺织服装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以浙江宁波为例[J].经济问题.2007.(04):57-59 [15]徐小云.吉尔吉斯斯坦的自由经济区[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4.(07): [16]中国化纤工业协会信息中心.2014/2015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EB/OL].http:// [21]杨宇军.国防部:七大军区改为五大战区原因 五大战区为正大军区级[EB/OL].国防部网站,海峡都市报电子版http:// [24]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外国资要(2015)[DB/OL].北京
[25]孙壮志,苏畅,吴宏伟.乌兹别克斯坦-列国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2 [26]赵常庆.哈萨克斯坦-列国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2 [27]刘启芸.塔吉克斯坦-列国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2 [28]施玉宇.土库曼斯坦-列国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2 [29]罗红波.意大利-列国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2(1):201-203 [30]吴国庆.法国-列国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2(1):221 [31]刘庚岑,徐小云.吉尔吉斯斯坦-列国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2 [32]赵磊.一带一路--中国的文明型崛起[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0
作者简介:王孟丽(1991-),女,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专业:人文地理学
通讯地址: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贡院街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邮编:041000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1510599219@qq.com
第四篇:银保合作面临的挑战与前景
银保合作面临的挑战与前景
摘 要
银保合作是指通过共同的销售渠道向同一客户群提供银行与保险产品及服务的一种安排。它是金融一体化下混业经营的产物。当前,银保之间的合作已从单纯的通过银行或邮局网络为保险公司销售特定保险产品扩大到代收保费、代付保险金、代销保险产品、融资业务、资金汇划、联合发信用卡、客户信息共享等方面,形成双方业务渗透、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银保合作正日益显示出其勃勃生机和广阔前景。本文着重指出我国银保合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银保合作 银保之患 创新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致使资源利用率极低并且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80年代后,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开始实行政府引导下的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中国也在逐步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因此,金融业必然会从分业经营过渡到混业经营。
我国内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起步于1995年,当时,一些新设立的保险公司,如华安、泰康、新华等,纷纷与银行签订代理协议,迈出了我国发展银行保险业务的第一步。到1999年,国内开始出现了“银保合作”热。然而当前,我国的银保合作从总体上说还是处于浅层次的起步阶段,还存在较多问题急需解决,与西方国家较为完善的合作模式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近年来,我国银保合作总体上还是以销售协议为主,从银保双方签订的合作协议看,合作的范围包括代收保费、代付保险金、代销保险产品、资金汇划网络结算、保单质押贷款、客户信息共享等方面。正在修改的《保险法》对银行保险业务的政策将有所突破:放宽目前“1+1”限制,允许一个银行网点可以代理一家以上的寿险和产险公司的产品。毫无疑问,打破一个银行网点只售一家保险公司产品的限制可为保险公司和银行提供更大的合作空间,此外,一些保险公司正加紧与银行合作开发“银保通”技术系统,通过该系统客户可即时在银行柜面拿到保单,保单即时生效。
通过总结近些年来银保合作的一些数据,可以看出银行保险业务已初见端倪,22年中国人寿1287.19亿元的保费收入中有166亿元来自银行保险,平安的银行保险业务超过1亿元,占其保费收入的2%。新华的银行保险增长达12%多,甚至超过了21年的保费总收入。然而,就在银行保险为寿险营销的成功欢喜的同时,其在发展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显现出来,业内人士称之 1
为“银保之患”。
一、“银保之患”
(一)浅层的银保合作
今年1月,光大永明人寿保险公司总裁兼CEO陈德仁在该公司的银保合作新闻发布会上坦承,与国外的银保业务相比,“国内的银保合作仍然只是一种浅层次的合作。”而这种浅层次性使表面上银保“双赢”的局面相对于保险公司来讲含金量大打折扣。从国外的经验看,银保合作应该是长期的、利润共享的关系,但除了平安保险与中国银行签订了为期8年的排他性战略联盟协议以外,其它的代理协议大多为一年期,而这种短期协议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很难保证保险公司未来稳定的保费收入来源。
与此相对应的则是保险公司高额手续费的支出,只想着抢占市场,不惜采取高手续费的竞争策略,很少计算产品和客户成本,加上宣传以及硬件投入,最后可能这项业务处于无利可图或亏损的地步,为自己埋下了利润的“陷阱”。
(二)单一的银保产品
由于银行代售保险的技术含量要远远高于传统的保险分销方式,因此,银保双方主要是围绕某一具体业务之间的联系而进行的合作,这种合作无非是互为代理业务,并无多少实质性的“战略联盟”,合作的产品创新不足。北京保险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表明,22年银保增长快速的支柱之一是分红型保险,占当年银保收入总额的43.6%,增幅达367%。
目前,平安、中国人寿、太平洋等公司都已相继推出第二代银保产品,但依然致力于短期两全分红保险,惟一有较大变化的就是价格,用低价格抢占市场的意图显而易见,但在目前的价格水平上,保险公司很难羸利,那么红利就可能会少之又少了。
(三)银保业务的畸形发展
在有贷款利差越来越小的今天,代理保险等中间业务成为银行业务发展新的增长点,同时保险公司可充分利用银行网点多、覆盖全的优点大力发展保险业务。而保险产品销得越好,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越多,银行所取得的代理手续费也越高。在此利益驱动下,在银保产品销售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非正规操作,甚至有不少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透析这种现象,我们发现有的以银行的名义介绍保险,有的则以保险公司和银行的名义共同宣传保险产品,甚至在某些地方银行干脆公然地为保险公司做广告,宣称将存款转为保险既可保本生息还可以分红,并美其名曰“有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双重信誉保证”。这种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误导消费者的现象如果不加以修正,势必会影响我国保险业的正常发展。
同时,我们看到,银保合作对保险公司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保险公司与客户联系的丧失;保险公司必须在技术上保持领先地位;要与分销机构签订长期的协议。只有签订长期的协议,才能促使保险公司和金融机构有效合作,双方受益。
二、针对“银保之患”的应对策略
在国内金融界,22年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莫过于银行、保险、证券公司之间开展的一系列业务交叉和合作,业内人士坦言:合作是中国金融业多方位联合必须补上的一课。为达此目的,国内两大金融巨头,中国银行与平安保险再次汇集,共同打造未来金融服务新模式。
当前国际金融业加快了一体化步伐,银行与保险公司间的购并已屡见不鲜,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选择混业经营模式,使银行保险的特征更为明显。席卷全球的金融混业经营和购并浪潮对我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伴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中国的银行保险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对此,业内人士指出,现阶段银保合作必须把握以下几点:一是不断优势互补,形成双赢。合作双方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如消费者对银行的信赖度较高,通过银行销售保险,能满足客户的心理安全需要,还有银行具有丰富的营业网点和广泛的销售渠道,可以节省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提高保单销售效率。二是银行主导,有限代理:即银行在合作中占主导地位,寿险公司只是提供保险产品和核保、理赔等技术支持。在该模式下,银行即可赚取寿险公司支付的佣金,又可从保单销售中获取利润;寿险公司则可借助银行扩大其影响力和销售渠道。三是降低成本,讲求效益;合作双方要着眼长远,避免不计成本的合作。四是加强创新,规范运作。保险公司要提供可供银行柜台销售的保险产品,合作双方要在现行监管政策和制度下,选择双方的利益共同点,实行规范和有限度的合作,以达到优势互补,共拓市场的新境界。
(一)改进经营观念加大合作力度
我国的保险公司在较大程度上仍习惯于传统的粗放式经营,多采用降低保费、提高佣金、广设机构网点等低层次竞争方式,没有充分重视和利用银行保险。而不少银行虽然已与保险公司合作,但是对代理保险业务所能产生的预期效应仍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保险代理业务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上产品创新不足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双方业务融合度不高,相互促动性不强的状况,保险公司和银行之间往往是协议签的多而实际收效小,目前通过银行销售保单的效果并不理想,保费收入仅占保费总额极小的比例(不足2%)。而在银保合作比较成熟的西方国家,银行代理销售的保险已占整个保险收入的35%至65%。比较这些国家的经验,同时考虑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机构体系中的地 3
位,银行在促成保单的销售和维持中发挥的作用都是不够的。
(二)加快创新步伐 开发适合产品
目前我国已经通过银行代理的形式成功销售了一些保险产品,但是从总体而言,针对银保合作的创新产品还很不够。现有的保险产品主要适于直销和个人代理销售,适合银行柜台销售的不多而且开发力度不足,从而影响了银保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障碍。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之间相互合作的保证,没有适合银行特点的保险产品,就无法有效发挥银行保险业务的优势,因此在银行和保险业共同利益趋向的基础上,开发适于银行销售的新产品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银行保险的产品应该简易标准、操作方便,适于柜台销售,同时又要与银行的传统业务相联系,从而增加对银行客户的吸引力,调动银行进行代理的积极性。
(三)选择营销组合促进银保业务
当前我国保险公司和银行在营销理念、策略和手段上都不同程度地滞后于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造成市场需求和供给脱节,限制了银行保险业务的扩大。一些银行和保险公司过分注重抢占市场而忽略了对产品和客户成本的计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保险公司的信誉和未来的偿付能力。在营销方式的选择上,产品、价格、分销和促销等策略尚处于彼此独立的初级运用阶段,无法发挥整体优势,推出的产品也较为雷同,尚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
在众多的银行保险同类产品中,一个产品要得到顾客的接受甚至是青睐,必须要有强大的市场营销攻势来突出产品的独特之处。国内保险公司不能再局限于产品名称的更新或者是费率和佣金优惠等方式来吸引顾客,而要积极引进营销理念,不断提高和完善服务。综合运用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等策略组合,准确传达银保商品信息,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以达到保险人、被保险人和银行的“三赢”。
(四)完善银保合作的法律环境
随着银保合作的兴起与发展,我国《保险法》和《商业银行法》中的一些规定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对一些违规行为无法进行监督和及时修正。因此需要对上述法律法规进行及时修订,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保监会则应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制定监管政策,既要防止银行和保险公司盲目发展、违规操作而造成过度风险,又要保证银行保险业务的长期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田伶.浅论我国银行保险的深层次合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0):54-57 [2]李曼.我国银保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3):62-67 [3]张丹.银保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09,(15):79-83 [4]郑涛.我国银保合作现状及发展对策浅析现代经济信息,2009,(22):34-56 5
第五篇: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现状与前景
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现状与前景
摘要:经贸和文化是连接两岸的两座桥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仅需要经济动力,也需要文化动力。而从长远来说,两岸文化和教育交流将触及基本价值观,文化和教育交流的制度化和常态化所可能带动的认识与价值观的趋同,将比经贸合作与交流所产生的影响更加深远。
关键词;全面化、正常化、制度化、和平发展
一、中华文化是两岸的精神家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孕育着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两岸关系发展需要来自文教交流的动力,更需要强有力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的支撑。开展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对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要作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引起两岸人士的强烈共鸣。
千百年来,随着大陆居民不断迁徙台湾,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节日礼仪等早已传播至整个宝岛,使中华文化深植台湾、茁壮成长。
根据台湾当局的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底,台湾寺庙及教会教堂计14841座;其中庙宇超过1.1万座,而寺庙最多的是道教,有寺庙9137座,排在第二位的是佛教寺庙,有2281座。在台湾,所谓的“国语”广为流行,即使在偏僻落后的山区也是这样。正是因为“国语”的存在,所以两岸之间毫无语言障碍,相同的语言成为加深两岸感情的纽带。台湾流行的还有“闽南话”、“客家话”。台湾居民中,说闽南话的约占57.1%,说客家话的约占21.4%,讲原住民方言的约为2%,其余则讲其它汉语方言。无论是闽南话,还是客家话,都是由大陆移民带到台湾并流行于台湾的。
在台湾,中华文化已经深入到台湾民众生活的各个角落。台湾的孩子从小就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里长大,小学开始就已经有大量文言文的学习和传统文化的学习,包括历史和哲学,而这种教育正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中国的传统礼仪,民间的生活,民俗的传说和节庆,包括信仰,都和整个的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有人开玩笑说,连鬼都是从大陆过去的。
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灵魂和脊梁,是所有炎黄子孙共同拥
有的精神财富,是连接海峡两岸最牢固的心灵纽带。两岸因为独特的历史因素和地理条件,在传统中华文化基底之下,各自融入了不同文化元素,呈现出各具特色的风貌,因为这样的同质异貌,在中华文化传统的保存、维护与创新的课题上也各有心得与视野,从而形成在文化交流上优势互补的局面。因其如此,两岸透过取长补短的频繁交流,更有助于刺激文化的新生与发展。
经过30年的交流交往,两岸的经济结合和利益融合已是相当广泛与深入,然而,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并不必然影响两岸同胞深层次的认同感,如果没有充分的文化交流,就不能建构两岸同胞的共同认同,这必将有损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二、两岸交流如潮水从未停止
两岸文化教育交流蓬勃发展,推动了中华文化在两岸的传承与创新,增进了两岸同胞的理解和感情,特别是在两岸青少年之间架起了心灵沟通的桥梁。
但长期以来,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具有很强的民间性,由于经常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使得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成本高,有效性与动力不足,而“台独”势力对两岸交流的排斥、对台湾文化的反向建构——刻意建构“台湾作为主权独立国家”的“国家”认同感,把台湾主体意识包装歪曲成“台独”意识,更使两岸文化交流全面化、正常化的步履艰难,使两岸同胞之间仍然存在着诸多隔阂和误解。相对于两岸经贸交流的趋于正常化,逐渐走向制度化以及两岸经济交流合作所取得的一系列建设性成果,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还显得相当滞后。贾庆林指出:“这种局面应当改变,需要两岸有识之士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共同建议”虽只是论坛交流研讨的成果,却反映出两岸各界的认知和期待,预示着两岸文教交流发展新的方向,国台办主任王毅指出,这对两岸双方研究和制订政策十分有益
三、两岸期盼全面化、正常化、制度化
“现在我们期盼两岸文化交流也能日益走向全面化、正常化和制度化。”台湾政治大学教授朱新民说,这正是两岸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如何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制度化,构建两岸文化交流新格局?此次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提出的“共同建议”凝聚了两岸文化产业界对此的思考与智慧。文化部部长蔡武表示:“如果海峡两岸适时商讨签署两岸文化交流协议,将有效地集中双方的资源、资金和
智慧,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由感性交流向理性交流阶段跨越。”
中华文化作为台湾文化的主体,形塑着台湾同胞基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但百多年来所经历的几度分离与回归,所受到的历史、地理和现实的多重外在环境的影响,又使台湾文化十分丰富多元,这是我们所面对的两岸文化交流的现实。这种现实使两岸文化交流比经贸交流更为复杂,成效也将更为缓慢,因此需要我们更大的耐心和包容。
绵延五千年而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不但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坚实根基,是海峡两岸华夏儿女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这个世界的宝贵贡献,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弘扬中华文化,把这种文化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汇集起来,势必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开创新的局面。【参考文献】
《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胡锦涛,人民网2009年1月1日 《推动两岸关系未来发展归根到底要靠青年》
胡锦涛,新华网2011年7月12日 《在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贾庆林,中国台湾网2012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