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策划读书笔记
姓名:黄大宇
学号:200930707025 《公关策划》读书笔记
第一章公共关系概述
早在古希腊时期便产生了公关关系的萌芽,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可以说的上是最早的公共关系的理论书籍。在我国古代的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和日常交往中,也有许多经典的公共关系活动案例,如商鞅变法“令出必行”,苏秦、张仪的合纵连横,张骞出使西域,诸葛亮七擒孟获,郑和七下西洋等都说明,公共关系自古以来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美国公关专家Rex L Harlow在分析了他收集的472个关于公共关系的定义之后,提出了一个既有概念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定义:
公共关系是一种独特的管理功能,它能够帮助建立和维护组织的各类公众之间传播、理解、接受和合作的相互联系;参与问题或时间的管理;帮助管理层及时了解舆论并做出反应;界定和强调管理层服务于公共利益的责任;帮助管理层及时了解和有效地利用变化,以便作为一个早期警报系统帮助预料发展趋势,并且利用研究和健全的、符合职业道德的传播作为其主要手段。
公共关系的特征:
1.以社会组织为主体
2.以美誉为目标
3.以互惠为原则
4.以长远为方针
5.以真诚为信条
6.以沟通为手段。
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管理功能,应包括如下内容:
1)宣传引导,传播推广
2)收集信息,监测环境
3)咨询建议,形象管理
4)沟通实际,协调关系
5)解决矛盾,处理危机
对于有效实施公共关系的社会组织来说,良好的公共关系具有以下效果:
1.树立组织良好的形象
2.有助于产品或服务的促销
3.获得员工的认同感
4.获得产业链条上的良好认同
5.预防错误,阻挡攻击
6.培养社区的好感
7.有效地处理突发状况
8.促进管理优化
公关与广告、促销、宣传的关系:
广告的目的重在对商品或服务进行宣传,而公共的目的重在协调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并不以直接进行促销为目的;
促销则是一种直接手段,而公关并不直接服务与促销;
宣传侧重于单方面,即组织向公众的传播,而公关则提倡与实施双向传播,让组织与公
众相互了解。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因此,每个人都不是完全独立的,而使需要同他人进行交往并受他人的信念和行为所影响。无论是个人、企业或是国家政府都必须处理好同外在的关系。公关策划的学习,有助于我们被外在世界所接受认可。
第二章 公关策划概述
公关策划其实就是一个调查研究,找出问题,分析总结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其核心就是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如何寻求传播沟通的内容和公众易于接受的方式;二是如何提高传播沟通的效能;三是如何完备公关工作体系。
公共策划必须具有目的性、超前性、程序性、创新性、调适性。
公共关系的活动程序依次划分为四个步骤:公关调研、公关策划、实施传播和评估效果,公关策划与其他三个步骤紧密相关并且涉及全程,起到了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一个好的科学的公关策划能保证公关工作的计划性、连续性、创作性和公关工作产生良好的综合效益
在制定公关策划时也应当遵循相应的原则:
(一)公众利益优先的原则
(二)尊重客观事实的原则
(三)独创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原则
(四)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五)与组织整体计划相一致的原则
本书列举了三个公关策划的方法:
一、头脑风暴法
二、“635”法
三、菲利普“66”法
本书还相应的阐述了公关策划从调研选题到推销策划的十一个步骤,还从七个方面列举了组织可能会遇到的公共关系问题。通过这一章,全面了解了如何制定公关策划和在处理公关问题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可以看出公关策划并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实现的,要做一个成功的公关策划它必须需要团队的合作精神,在处理各项公关问题的时候还需要策划人员的临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三章 内部公关策划
公共关系的工作大致划分为两部分,即内部公共关系和外部公共关系。本章主要分析内部公关关系就是团结组织内部的全体员工、协调组织内部各类公共关系,使组织内部公共关系达到最佳状态,以实现企业公关的目标。
第一节内部公众的范围
一、员工公众
员工公众在组织公关关系活动中的地位
1.员工的特殊作用
2.员工公众是组织内部公共关系活动的首要对象
3.员工形象是组织形象的直接体现
4.员工是社会组织同外部公众沟通的最有效媒介
员工公众的分类
1.按层次划分:决策人员、一般管理人员、基层人员
2.按工作内容划分:操作人员、技术人员、业务人员、行政后勤人员、管理人员
员工作为组织的一分子,是组织赖以生存发展的细胞,是组织公关的第一公众对象,也是组织开展公共关系所依靠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力量。正所谓内求团结才能外求发展。也有人指出公共关系90%靠自己做,10%靠宣传。只有得到员工的理解与支持,增强员工的积极性、归宿感,才能在公关上取得成功。
二、股东公众
股东是组织特有的内部公众,广义上包括持有股票的法人、证券公司、股票经纪人、股票交易商、股评人员、银行机构、投资公司等。股东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或其他公司,他们可以定期地获得红利和股息,参与组织的权力分配和经营决策等问题。
股东公众的重要性
1.股东是现代组织的资金来源
2.股东对组织的经营决策有较大影响
3.股东是组织的重要信息来源
4.股东可以成为组织形象的宣传员和产品、服务的推销员
股东公众的特点
1.经济性
2.利益性
3.分散性
4.不确定性
股东公众的分类
1.人数众多的股东,是组织的真正所有者,各种权利之源、资金之源
2.董事会,占有股份较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代表股东管理企业
3.金融舆论专家,以其观点、评论、意见影响组织,属于间接股东公众
股东持有公司股份,是企业“自家人”与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紧密联系,做好股东公关,有利于企业吸收资金,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壮大实力,提升企业知名度。
第二节内部公共关系概述
内部公共关系的目标
1.培养员工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2.早就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
3.培育组织内部的“家庭式氛围”
内部公共关系的特点
1.稳定性:组织的内部公众以及他们所形成的特定关系状态应该是稳定的2.一致性:指社会组织与内部公众之间的根本利益上的完全一致
3.可控性:组织内部公众的态度和行为较容易控制和调整
内部公共关系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通过引导员工来认可、接受并拥护组织的既定目标
二、凝聚功能:是人们在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的基础上形成以组织目标为主为中
心的群体意识,从而形成一种个人对组织和集体的强大的向心力
三、约束能力:通过各种行为准则来规范、约束每一位员工的思想观念和举止行为
四、激励功能: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内部公共关系的类型
一、人际关系:是指组织内部公众相互之间的交往关系,是组织内部最普遍的关系。
正确处理内部人际关系,是组织顺利开展内部公共关系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二、权利关系:是指在行使职权的过程所引起的种种关系。权利与职务相对应,拥
有法定性质,对下属其中支配和约束作用。
三、信息关系:是指在信息交流与沟通中所发生的关系,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正确处理信息关系,是组织内部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内容
四、竞争关系:组织内部的竞争主要表现在工作数量和质量的竞争、选择岗位的竞
争和报酬分配的竞争上。开展公平有序的竞争,能激发人的生机和活力,推动组织的发展。
五、利益关系:是社会组织内部最基本的关系,是一种平等互助的交往关系,也是
一种利益分配和利益实现的关系。
员工关系
一、员工关系的含义:是指社会组织通过了解不同员工的不同层次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员工的行为,尽可能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良好的员工公共关系必须建立在完善的人事关系和劳工关系的基础上。
二、员工关系协调的意义:组织的一切目标、利益、计划、政策、措施和活动都要通过员工的行为来加以实现和推进,只有协调好员工关系,才能发挥员工作为组织细胞的内在动力和潜能。协调好员工关系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保证信息的畅通无阻,培育员工的归属感,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并有助于提高组织声誉。
三、协调员工的方法:1,保障员工的物质利益;2,关注员工的精神需要;3,倡导民主管理,鼓励员工参与经营决策
股东关系
(一)股东关系的定义:指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本质上讲,股东是企业的权利和金
钱的源泉
(二)协调股东关系的意义:股东是组织的投资者,是组织的真正主人,协调组织与股东
关系的目的是要吸引投资,形成充足的资金来源,稳定股东队伍,使之成为长久投资者。有效的协调好组织与股东关系,有利于增强股东对企业的信心,稳定资金来源;有利于争取潜在股东,扩大资金来源;有利于树立形象,开拓市场。
(三)协调股东关系的主要方法:1.尊重股东的特权意识,2.维护股东的权益,3.搜集并
重视股东意见。
第三节内部公关策划
一、内部公关策划的原则: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统一、理解与尊重、情感激励
二、内部公关策划的技巧
(一)员工关系策划技巧
1.制定由上而下的协调策略,实现员工关系的全面协调
2.同员工进行沟通应尽量采取双向方式
3.增进个人之间的交往,做到“以情动人”
4.灵活运动各种沟通方式,加强与员工的交流
(二)股东关系策划技巧
1.召开股东大会
2.变法精美、图文并茂的年度报告
3.邀请股东参加组织活动
4.编辑组织内部刊物
5.发放调查问卷或意见征集表
6.建立常设的专门机构
7.寄送新样品或样品说明书
8.个人拜访
第四章顾客关系策划
第一节顾客满意与顾客期望
顾客满意的作用与构成要素:顾客满意与组织利润存在着线性因果关系,顾客从购买到满意,再从满意到忠实,最后向不同的人传播口碑,这是个无形资产的增值过程,如果一个顾客不满意,失去的将会是一大批潜在顾客。
顾客的期望:有效的探求在于焦点放在最重要的顾客身上,找出本公司与顾客对服务的定义之间的差距,利用重质胜于重量的研究方法,找出顾客真正的期望
顾客满意始于重视“关键时刻”
第二节 如何使顾客满意
一、提高顾客满意度的途径:提高产品质量,不断开发新产品;完善服务,增加产
品附加值,改善软件,提高形象价值;合理定价,降低顾客的货币成本价格;简化购买手续,减少顾客的精神和体力消耗
二、零售商提高顾客满意度的方法:树立诚信经营的核心理念;推行亲情化服务,超越顾客期望;为顾客提供最大的便利和实惠;营造舒适轻松的购物环境
三、公关层面上提高顾客满意度的措施:提高认识;制定服务预期目标和行为标准;
发现并消除障碍;学习和开发技能;倾听顾客的声音;加强和连续改进
第三节 如何处理顾客抱怨与投诉
一、顾客抱怨的意义与处理方法,顾客的抱怨是不可避免的,组织必须正确处理顾客的抱怨。
顾客抱怨的种类和原因:对商品的抱怨;对服务人员、服务环境、服务制度的抱怨、顾客自身的原因
组织应当对顾客的抱怨建立正确的认识:没有抱怨不等于没有不满;顾客抱怨是获得
忠诚的契机;顾客忠诚度被认为是取得长期利润增长的途径;顾客并不总是正确的,但让顾客满意往往是必要的,值得的。
如何处理顾客的抱怨:设置顾客抱怨接待部;站在顾客的角度看待顾客的抱怨;宽宏大量对待顾客的抱怨;小心谨慎的劝说顾客冷静;保持真诚合作的态度;特别的情况下,拒绝顾客的抱怨。
三、妥善处理顾客投诉:顾客投诉有主观客观因素,在分清楚症状的情况下对症下药。
第四节 如何培养顾客忠诚度
顾客满意是形成顾客忠诚的基础
影响顾客忠诚度形成的关键要素:可靠的产品质量,超值的销售服务,良好的企业形象;合理的价格水平
顾客忠诚的培养:超越顾客期望,科学处理顾客异议,提高顾客转换门槛,提高内部员工的满意度
内部组织与客户之间相互依存,没有一个好的内部组织,必定不能生产出好的产品和提高好的服务给顾客,也必定不能抓住顾客,如此恶性循环,企业就只有关门大吉。所以,做好公公共关系,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只有首先做好了自身内部管理,才能对外进行销售服务取得良好的效益。
第二篇:公共策划[范文]
墨香茗茶文化有限公司 公关策划书
经济与管理学院
农村发展与管理09-1班
姓名: 学号:
企业名称:墨香茗茶文化有限公司 企业经营理念:饮出人生甘苦
品出人生真谛 企业经营口号: 情浓,茶更浓 企业标志
墨乃深沉之艺术,茶通深沉之墨香,入肺腑然自知,另外古人有诗曰“品茶尽墨香,悠然见南山”,此乃为茶道之至高境界矣。图中的MX是墨香的简写,图中曲线明了,让人鹤容易理解和接受。
吉祥物
吉祥物“宁宁”“雅雅”是以一片清新的茶叶为设计元素,采用拟人化手法,设计简洁,线条流畅,造型舒展,形象生动,活泼可爱,欢乐时尚。吉祥物主色调采用绿色元素,突出了“生态、健康、和谐、可持续”理念。取名 “宁宁”“雅雅”,寓示着墨香名茶的韵味与内涵,寓意着也蕴含茶道中“宁静、宁和、纯洁、雅致”的境界。
墨香茗茶文化有限公司公关策划方案
茶,作为一种大众饮品。不仅是中国人的传统消费产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国人有着根深蒂固的饮茶习惯,社会生活中有着深厚的茶文化的底蕴,当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一方面各类饮品蜂拥兴起,新花色、新品种层出不穷,另一方面饮茶依旧使广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就目前茶叶现状而言,市场是巨大的,整体的茶叶需求量也是很大。
市场调查
一 市场现状
茶叶从中国走向世界,早已成为世界饮料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重要品种,世界茶叶市场竞争日益激烈,90年代以来各主要茶叶生产消费国都不断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可以说,茶叶已日益成为某种边缘商品,茶叶行业也日益成为某种边缘行业。
随着国际经济与文化的逐步深入,中国茶和中国茶文化也日益为全球消费者所熟悉和接受,中国茶走出去前景看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茶叶作为健康原生饮品认识的加深,茶叶市场必将进一步发展壮大,市场蕴涵的巨大潜力带给茶人的是无限希望和动力,但市场的变幻和整合,市场资源的重新配置,更需要茶人的智慧去把握。
二 市场竞争环境
茶叶化产业的发展也受经济和政治等环境的约束和影响。作为企业的经营者所面临的环境竞争来自多方面。茶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特的产品和服务是面向人的精神生活的,消费者对此类产品的满意和接受度有很大的感性倾向因素。经营者虽然先入为主,但并不明显,而且,新进入者带来创意,这对现有企业带来相当大的冲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活服务越来越多的替代其 他产业或服务成为消费者的消费对象。那么,茶文化企业应综合多方面的资源 进行不断的修正和提高,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立于市场竞争中的不败之地,三 存在的问题
市场在茶叶的质量管理上,十分的松散凌乱,很多茶叶已麻袋堆放,无规则的摆放在角落里。向摆地摊一样的经营,给茶叶带来污染,不但会对茶叶企业带来不好的影响,更对整个茶叶市场带来不良的影响。另一方面,茶叶企业的云集,给整个茶叶市场带来巨大商机的同时也引发剧烈的竞争,低价倾销互相杀价的现象突出。因此,建立一个规范有序的市场,是当务之急。
创新策划
主题: 墨香茗茶的展览
目的: 1 扩大影响力,锁定忠实消费者,留驻厂商、经销商信心!2 借展览之势,进行最大限度的媒体传播聚焦,使活动效果事半 功倍!
以展览这个时间营销活动将媒体和目标受众关注度进一步提 升,在进一步提升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的同时,协助厂商和经销商提升销量,进而提升对的信心和忠诚度。
口号: 情浓,茶更浓
设计: 时间 2010年12月25日和26日,分为上下两场。
上场:9:00~12:00 做好来宾们的签到工作,并向来宾作简单 地介绍这次活动的一些情况,为茶会的下半场做好铺垫
下场:14:00~20:30 茶会的下半场是这次茶会的重点,特别是品茶试吃活动和拍卖活动的现场 地点:郑州国际会展中心
内容:1.现场表演节目,放音乐让宾客跳舞,活跃气氛。
2、客户恳谈会。
(1)介绍墨香茗茶的基本知识(2)介绍墨香茗茶的利益点
3、精装的拍卖
(1)把要拍卖的墨香茗茶按顺序放在舞台中心的桌子上,并把年份、介绍等写好,让来宾可以清楚产品的情况。
(2)这次所拍卖到的所有资金全部都捐献给山区的失学儿童,这是一
次显爱心的拍卖活动,相信会有许多的有爱心之人鼎立支持。
(3)通过拍卖过程中的叫价,可以提高本公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预算
1、歌舞厅、酒店大厅的租用费8,000元/天,共两天 16,000元 2 宣传用品的费(气球、鲜花、彩带横幅等)30,000元
3、礼仪小姐十人的费用 1,000元/人,共两天 20,000元
4、摄影师两人的费用 2,500元/人 5,000元
5、名模三人的费用 5,000元/人,共两天 30,000元
6、音响、灯光等设备的费用 20,000元
7、会场的装饰费用 10,000元
8、请柬和邀请函的制作费用1元/张,有5000张 5,000元
9、网页的制作费用 8,000元
10、参会人员的名单表 500元
11、胶卷40个,22元/个 880元
12、广告费用(电视广告、报纸广告等)150,000元
13、歌舞团表演队费用 26,000元
14、著名歌星,唱两场 20,000元
15、不可预测的费用 10,00元
合计:351,380元
实施
1、准备期 11月12号-12月24号
(1)、确定举办茶会的场地、时间;
(2)、确定所有的表演嘉宾和来宾名单及节目表演单;(3)、确定所有的准备工作是否到位;
(4)、确定茶会会场的布置方案,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5)、召开茶会准备期的会议,确定好工作人员的人工工作;(6)、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培训;(7)、发出邀请函;(8)、做好广告文案;(9)、费用的审批;
(10)、进行彩排,在进会的前一天要布置好现场。
2、实施期 12月25号
9:00~9:30 工作人员分配到位。
9:30~10:00 各位来宾凭入场票签到入席;
10:00~10:15 伴随着开场舞曲茶会开始,开场舞曲接近尾声
时,主持人上场说开场白和对重要来宾的介绍 10:15~10:45 主持人邀请公司主要负责人发言、致辞,并
宣布茶会开始。
10:45~11:00 主持人简单向来宾介绍本次活动的情况和性
质。
11:00~11:30 邀请各个专业团体上台进行歌舞表演。11:30~12:00 互动游戏,游戏结束后,主持人上场宣布上午的茶会结束,并介绍下场活动的流程安排。下场活动的流程安排:
14:00~14:30 工作人员到现场准备、布置。、14:30~15:00 礼仪小姐在场外迎接来宾,并送其小礼品。15:00~16:00 播放本公司的宣传片、纪念片等。
16:00~16:30 请来品酒专家教各位来宾如何品茶,并教一些
与茶有关的小知
16:30~17:00 展示本公司的各类茶及其介绍。
17:00~18:00 免费品茶试吃活动开始,茶会上准备丰富的自
助餐美食,还有许多特色小吃等。18:00~18:30 品茶试吃结束后,播放轻音乐,让来宾们对本茶
进行评价、提建议,并进行不记名的形式投意见
稿。
18:30~19:00 抽奖活动,各位来宾凭入场票号参加抽奖活动,得奖者可获的丰富的礼品。
19:00~20:00 本公司的精装瓶茶业大拍卖,价高者得。拍卖到的所有资金全都捐献给山区的失学儿童,把茶会
推向高潮。
20:00~20:15 邀请著名歌星压轴,演唱著名歌曲。
20:15~20:30 邀请本公司的董事长作茶会的总结,主持人宣布
茶会圆满 活动工作分工安排
1、筹划组若干人员:负责茶会全部工作的安排,由本公司的员工组成;
2、茶会主人:公司各分公司的负责人,负责联络来宾及茶会时接待客人,客人进行交流并引荐客人们互相认识;
3、工程组若干人员:负责会场布置,舞台、灯光、音响等的设备;
4、服务员若干人员:负责茶会的服务工作;
5、名模3人:2女1男,担任嘉宾主持,并作为茶会的主人与客人进行交流;
6、礼仪组10人:负责酒会的迎送来宾,为有需要的来宾服务;
7、摄影师2人:拍摄重要嘉宾的精彩片段,为有需要的客人录制活动的过程;
8、保安数名:由公司的保安部组成,确定茶会的安全问题;
9、宣传部:做好茶会前后的宣传工作。
3、结束期
1、活动结束后的卫生处理;
2、做好广告的制作;
3、做好活动的总结和评估。
效果展望与评价
通过这次酒会上的试饮活动,相信能够消除假冒伪劣产品对公众的影响,使公司的产品迅速被公众所接受,了解,在大家的心中重新树立“名特优产品”的形象,增强公司的信任度和美誉度。
从广告的角度看,虽然这次试品活动耗去大约几十万的费用,但比单纯在电视上播放15秒的广告要好得多了,更有促销的效应。公司通过拍卖爱心活动,不仅可以树立公益的良好企业形象,而且能够让XXX迅速被市民认识,为销售活动奠定良好的客户基础。
第三篇:公共经济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书名《公共经济学》王雍君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在研究生课程刚刚开始的阶段,我首先自学的教材是《公共经济学》。原因是我们所研究的内容是公共管理学科范畴内的理论和应用,公共管理中一个重要的主体是公共部门,而公共部门的经济作用则是公共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所以我要从公共管理的主体,即公共部门入手,开始我公共管理硕士的学习研究之旅。
通过公共经济的学习,首先是要弥补一下理论的空缺。书中按照篇章系统地从公共经济学基础、国家和政府的经济理论、公共财政理论以及经济政策和管制等角度讲述了很多重要的理论和专业知识。比如公共选择理论、市场失灵的类别和范围、帕累托效率、公共物品、科斯定理、博弈论和总需求、总供给分析模型等。
(一)首先要明确的是,公共部门存在的理由。现代市场经济是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相互作用的混合经济,私人部门更多时候遵从市场规则,追求利益最大化;公共部门则基于公共利益极大化的原则,利用非市场的政治程序制定和实施决策来支持和补充市场这支“看不见的手”,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公共物品多由地方政府来具体提供给民众,这也就解释了地方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公共物品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包括国防、司法服务等,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人人均可受益。高速公路,公园等则属于准公共物品,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在一定容量内可以平等受益。这让我想到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高速公路小客车免费引来严重拥堵成为了新闻热点,我想这就是政策将准公共物品改为了纯公共物品,去除了排他性,造成了“劣币追逐良币”的效应,低效益追求者将高效益追求者一起共享有限的资源,另外,我认为这个政策也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市场的需求原理,也并没有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却进行了政府的政策干预,最终导致了高速公路的一度瘫痪。我想公共政策的出台、公共物品的提供,既然出发点是社会效益,那么就需要以结果为导向。高速公路这种资源在使用中,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资源如何有效配置而非如何平等配置。公共物品的提供并不一定要由政府公共部门提供,私人部门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私人部门可以承担生产和管理责任,公共部门则承担决策和融资责任。公共部门 1
和私人部门最大的区别在于:公共政策、公共物品和公共权力。公共物品前面说过了,公共政策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政府预算,政策高于预算,预算约束政策,由此可见经济政策是公共政策中的核心,微观控制个体供给,宏观控制社会总需求。公共权力中最重要的是征税权和公共支出的权力,正因为如此,政府的目标即为确保公共支出给公民和经济带来的好处和收益必须大于征税给公民和经济带来的损失。但是,公共权力如果过大就会带来寻租腐败,进一步导致政府失灵。因此,必须营造适度政府,并加强其他方面的监督和制约。由此可见,公共部门存在有两个理由:(1)是因为人们需要集体行动获取合作收益,也就是互利。政府公共部门向民众征集资源并且使用这些资源为民众服务,双方从这种“交易”中各自获取好处。(2)纠正市场失灵。政府管制和公共部门是对于市场失灵有效的补充,即使再成熟的市场经济也需要公共部门来纠正市场失灵,因为现代经济是混合经济。但是,政府干预是以市场失灵为边界的,市场失灵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不是一旦出现市场失灵就必须进行干预。
(二)其次要说的是公共经济学相关的学科,了解了这些学科才能更好的理解公共部门的经济学作用。
第一,微观经济学和边际分析,本科时候学经济学时,边际分析就是一个重点,它反映的是资源的稀缺性,即使用资源时的社会边际边际成本,因为资源具有稀缺性所以就需要进行资源的最优定价。但是,很多资源的最优定价是比较难落实的,尤其是在中国目前这个体制尚未健全,市场经济发展不到位的时代,定价会比较容易触及到社会公正的问题,比如水资源的紧缺和提高农民收入的紧迫性之间的冲突。公共经济学的基础假设借鉴了微观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认为利他行为的背后还是利己,正如亚当〃斯密关于“看不见的手”发挥的作用所说:引导人们的利己行为产生利他的效果。只不过这种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关于政府的行为假设就不得不引出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家和官僚的行动和其他个人并无不同,因此政府也存在缺陷。此外还有一个假设就是资源的稀缺性假设,从而引出了经济效率的概念,如何将资源用于相对价值较高的用途上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比如政府预算的优先用途。帕累托效率用以描述一个资源的最优配置,即除非损人,否则无法利他的状态。没有将资源配置到相对价值较高的用途上称为缺乏经济效率,但并不等于浪费,浪费是一种极端状态。资源稀缺性假设告诉我们,一项政
策是否正确,不是要看其带来的回报更要看它带来的收益是否高于机会成本。
第二,宏观经济学与总量分析。主要涉及总需求、总供给和宏观经济政策。公共经济学某种程度上理论更贴近宏观经济学,方法工具上借鉴微观经济学。
第三、总需求和总供给。总需求管理政策多宏观、多短期,逆风向行事,而总供给管理政策多微观、多长期,用以调节供给量,最终反映到GDP和GNP等数据指标上。
第四,乘数原理。此原理是宏观经济学的应用,描述的是公共支出的变动将以乘数方式影响GDP的更大变动。涉及的概念是边际支出倾向和预算支出乘数,由此可以计算出追加一定数额的公共支出后,可以得到GDP的变动额。目前,我国居民边际支出倾向偏低,导致了民众消费依然疲软,我国扩大内需的政策远没有达到目标,只能依靠政府投资和出口外需来拉动总需求。在公共政策上有两点需要反省:一是收入差距导致民众边际支出倾向偏低,二是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转嫁导致民众边际支出倾向偏低。因此,如何建立民众的信心和对未来经济的美好期许以提高边际支出倾向是扩大内需的关键。
第五,产权与制度理论。交易成本是产权理论中的核心概念,现在社会的分工深化导致了交易成本不断增大,公共经济学就是要寻找能够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和政策。产权理论还十分强调激励在经济学中的作用,正因为产权的排他性和可转让性,使得产权可以从低生产效率者手中转向高生产效率者手中,并且是人们追求更多的知识和更高的生产率,从而提高经济水平。制度理论则是重点解决激励机制的问题,它改变人们的“偏好次序”和“相对收益”来引导他们有所为有所不为。
第六,博弈论。通过博弈论中著名的“囚徒困境”理论,引出了重复博弈论的“强均衡”概念,解释在当今这个重复博弈的环境中,通过某些制约,是可以实现合作的,而且长期合作要比短期合作更可取。它还让我们思考自身同对手之间的关系,认为这是在人类社会中顽强生存的第一步。博弈论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这与公共部门存在的经济学理由不谋而合。
(三)公共部门的存在理由除了合作效益之外还有就是克服市场失灵。市场失灵包括微观的和宏观的两方面。微观的市场失灵包括:
公共物品、外部性、垄断、信息不对称以及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宏观的市场失灵包括:失业、通货膨胀、经济衰退等。比较值得一说的是外部性。外部性又称外溢,指行为主体的行为活动施加于他人的、未予补偿的和未经许可的损害或利益。当施加的是有利益时,为正外部性,私人的边际收益小于社会的边际收益,例如科学发发明造福社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若个体行为所施加的是损害,则为负外部性,如污染、噪音等,私人的边际成本小于社会的边际成本。个体的外部效益或者外在损害受到某种形式(如税收和补贴、自愿协商、管制、收购一体化等)补偿时,称为外部性的内部化,这是解决由外部性导致低效率的传统方法。许多损害赔偿的法律制度专门为负外部性所设,而专利制度专为正外部性活动所设。更多时候政府的干预更加有效率。另外区分垄断和自然垄断,垄断是必须要禁止的,通过竞争取代垄断。而自然垄断是允许的,由于自然垄断是由市场容量有限和规模经济以及沉没成本导致的。限制自然垄断要么会使厂商亏损停业要么会使消费者蒙受更大的损失。产权理论认为,很多市场失灵实际上是产权制度的失灵、过高的交易成本以及协调失灵导致的。比如高速公路拥堵就是免费政策导致排斥成本过高,受益人数量过于庞大,导致协调失灵的。
(四)政府干预市场的理由除了市场失灵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若干理由。除了垄断、公共物品、外部性、失业和通货膨胀,还有不完善的市场、信息不完全、再分配和优(劣)效品。此外,还会由于消除贫困、保障权利、家长作风和承担对后代的责任等理由进行必要的市场干预。然而不当的经济干预会导致政策目标无法达成,还会付出高昂的代价。公共部门活动的三个核心领域分别为:配置、稳定和分配。配置职能首先是提供公共产品,其次是纠正外部性,公共产品由于外溢程度的大范围巨大可以看做是外部性的特例,分为公益品和公害品。庇古方案是传统的用税收和补贴的方式解决外部性,还可以利用科斯倡导的产权理论的中财产权配置和并购的方法解决,最后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即为政府管制。稳定职能是宏观层面的需求管理政策。分配职能是政府追求平等分配的目标,纠正过大的收入差距,通过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来判定财富分配的平均程度,事实证明不能只追求结果平等还要顾及机会平等。
(五)公共物品的公共选择是公共经济学研究的中心议题之一。公共物品的“搭便车”问题使得成本补偿困难和偏好失真,只能通过
政治程序来实现公共物品的有效供应。公共选择的基本任务就是揭示消费者最真实的公共物品偏好,最主要的是通过“以手投票”和“以足投票”两种方式。尽管阿罗不可能定理表明在社会层面上将个人偏好整合为社会偏好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选举机制仍旧是公众表达公共物品偏好的基本机制,其他所有机制只是补充而不可能取代它。伯蒂特的“以足投票”便是对选举机制的很好补充,他认为如果有足够多的辖区因而存在广泛的选择余地时,那么个人选择迁移“以足投票”就是显示真实偏好,民众选择合适的地方公共物品和所征收的地方税收之间的一种精确组合,从而地方公共物品可以经由辖区间移民而得到有效配置,克服地方公共物品的市场失灵。当然,伯蒂特假说存在着比较明显局限性。
(六)税收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权力,是政府保证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关键。税收虽然是必不可少的公共权力,但是税收会对资源配置和人民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尤其是税收引起的替代效应,会引起公民的消费更倾向于低税或者无税的商品。因此,政府需要在一定税收征收总量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减少税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尽管税收都有相应的纳税义务人,但是真正负担税务的却不一定是义务人本身,因为税务可以转嫁,比如纳税人可以通过提高价格将商品的销售税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七)政府尽管有税收作为平衡公共物品的公共手段,但是有些公共服务利用公共收费反而效率更高。公共收费具有自动筛选功能,尤其针对准公共物品,如公路桥梁等排他性的公共物品,它可以将对该项公共服务需求并不强烈的公众排除,将资源留给最需要它的人。政府只是对那些需求的弹性为零的公共服务提供免费政策,才是适当的,与此同时一般性税收也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公共收费还可以为地方财政添砖加瓦,可以进一步显示民众对公共物品的偏好显示,还可以矫正自然垄断的低效率等。公共收费的制定需要依据服务成本,包括资本成本、运营成本和拥挤成本。
(八)公共权力中除了税收,还有一项重要的权力即为公共支出,在多数国家的GDP中占有很大份额,同时关系到社会效益。瓦格纳定理揭示了公共支出持续增长的现象,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增长拉动公共支出的增长,另外一种则认为官僚机构的行为模式导致公共支出增长。与第二种观点相一致的理论是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官员也是普通人,也会在私人利益和公共利
益之间权衡,并倾向于选择令自身利益较高的公共支出方案。公共支出毫无疑问会对经济产生影响,它既是调节宏观经济的一个工具,通常而言是进行“逆风向行事”,又是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提供的主要支持,只不过如何能达到公共支出的最佳水平,在公民偏好和税收水平之间达到平衡就是政府的决策水平问题了。因此,政府的公共支出需要成本-收益分析作为决策的有力支撑,在考虑支出需要的同时顾及成本,在考虑支出总额的同时想想是否值得花钱。
(九)公共经济学中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内容就是政府管制。它是政府作用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公共部门发挥效用的方式之一。尽管理论上都认为市场失灵是政府管制发生的唯一理由,其实在很多方面也仍旧需要政府管制,总体而言就是在有效竞争的地方促进竞争,在不适合竞争的地方实施管制。通过直接调控的方式,告诉人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效果直接,富有效率。但是,政府管制也会带来问题,寻租就是管制带来的最直接的诟病。比如征税就会有逃税现象,这就为某些地下经济提供了滋长的温床。
以上是我认为公共经济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些理论内容和我自己的一些看法。除此之外,公共经济学还涉及了很多经济学、财政学内容,以这些学科中的原理为公共经济学的研究提供支撑。因此,我还必须逐渐学习经济学和公共财政学的内容作为补充,扩充知识量,这样才能有更广阔视野和更活跃的思路。有什么不妥之处,请老师指正!谢谢!
第四篇:《公共舆论》读书笔记
新闻学概论期中作业10300680061管俊彦经济学院
《公共舆论》读书笔记
《公共舆论》出版于1922年,此时的作者李普曼年仅33岁,但在这之前已经出版了《政治绪论》和《趋势与主宰》两部著作,并且经历了一战炮火的洗礼。作者在一战中曾任美国陆军部部长助理,这使得李普曼对战争中公众由于信息匮乏和个人成见导致公众舆论的模糊与脆弱,政府宣传机器遮蔽真相,误导公众以及报纸无法展现事物的真正面目等现象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本书中表现为大量来自战争中的事例和蔓延全书的悲观色彩。
总的来说,本书论述了由于信息不全,个人成见等原因,个人无法认清真相,而领导者操纵、控制、利用舆论,报纸(媒体)由于自身局限性成为引导舆论的工具,最后作者提出他的解决方案。详细来看,全书可分为三节:第一节为书中第一至第四部分,主要论述复杂的外部世界和极其有限的认知范围等外部因素和个人头脑中的固有成见,价值观念以及兴趣,利益等内部因素导致了公众无法认清真相并做出理性决定。第二节为书中五六部分,论述了领导人如何通过模糊的词语,统一的象征制造统一意志乃至公共舆论,并且这样产生的舆论是与民主原则相背离的,通过操纵舆论同样可以制造民主的假象。第三节为书中第七八部分,作者在分析了报纸无力承担“舆论与法庭”的重任的原因并提出了看似完美的解决方案。
下面将具体分析这三节中的观点并进行梳理和反思。
一.个人舆论的局限
书中第一部分“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想象”首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个人头脑中的舆论并不等于真实,原因可分为外部的和内部的。
从外部来看,人们接受到的宣传已经收到国家审查与保密制度的过滤,这就使事实真相和对这一事实的舆论之间存在距离。信息和舆论的数量与质量也受到技术、经济和政治条件的复杂影响,这都影响着观念的传播。通过社交圈紧密联系的社会人会形成这个圈子的公共意识,这种身份的暗示和等级体系的存在使公众舆论与其冲突的可能升高。而且人们对书面上外部世界和公共消息的注意力相当之低。最后,出于追求时效性和方便传播的目的,语言被简化缩略,在反复流通中会有太多的增添和丢失,以致面目全非。
作者认为,人们无法对超出自我经验范围的外部世界产生完整准确的认识,这时人们只能诉诸想象与虚拟。书中对舆论的定义是:“他人脑海中的图像——关于自身、别人、他们的需求、意图和人际关系的图像。”当我们将多样性的事物归结为无生气,集合性的却不完整的名称时,其间充斥的就已经是自我意识关于外部世界想象中的图像了,即被接受的信息楔入人和环境之间的虚拟环境。这种虚拟环境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倒影式”的反映,而是事实的碎片,媒介的观点,个人的想象的大杂烩。
从个人内部来说,认识取决于我们的观察习惯与地位。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对与世界的认识往往产生于情感、习惯和偏见,对特定事物持有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印象和成见。人们看到的是自己期待或想要看到的部分和侧面。我们按照已有的定义,现成的形式去理解,兴趣在我们所意识到得信息尚未经过我们思考之前就把某种性质强加给这些信息,这种先入为主的成见会在想象力中膨胀,倾向于熟悉的事物,从而导致对不符合起原则的观念的排斥,一旦这种兴趣和成见系统固定下来,我们对外部事物做出的判断将是片面而错误的。
二.被操纵的公共舆论
在论述了个体思想的非理性之后,作者在这一部分转而分析:“普通意志,公共舆论,公意是如何在众多分裂的个人和他们稍纵即逝的偶然意向中形成的。” 公众舆论似乎代表一种共识,那么这个共识在李普曼看来是领袖提出意见,一般民众对这一意见说是或否的过程,看似简单的过程,其实深刻揭示了现代民主社会的主要模式,就是少数人决策,代表大多数人意见。因此,公 1
共舆论是极易被操纵的。领导者用模糊不清的词语,中间色调,愚民政策来抹平争执,汇集舆论,将事实简化为想法,描述观念用来代替事实,作为共同感情的纽带。
所谓民主,公意,其核心在于象征。象征来源于一个囊括所有概念的意象,它拥有普遍的适用性,能被每个人个体化的理解。象征是一种工具,它有力量从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观念中抽取情感,使个人意志向公共象征的情感转移。于是象征成为少数寡头疏导控制甚至操纵舆论的工具。
以此为前提,作者动摇了民主理论的基础。民主理论理想中的是简单独立自给自足的乡村式社会,依赖的是每个个体拥有独立完整的对社会的智慧与经验,人人生而具有认识真理的能力,政治学的责任是创造投票和代议制政府。民主主义者将公共舆论限制在每个人直接确定的知识范畴内,实际上是把自主的个人行为设计为简单社会的前提。民主的谬误在于只关注民主的手段而非目的,关注民主表达的起源而非其过程和结果,况且在外在压力和个人成见的影响下,个体意见极易被少数寡头操纵。人们渴望自治并不是为了自治,而是为了得到自治带来的结果。源自正道的政治权利,良好的选举和代表机制不可能完全约束行使权力的过程。美国式的有限宪政民主或是基尔特社会主义建立在工厂代表原则和自愿奉献基础上的民主都是有悖于民主的真正内涵的,他们的最终结果——即使是以民主自居——也依然会成为在民主面纱下的实际上的专制。
三.舆论困境的对策
既然个人会因为复杂的外部环境,成见和兴趣做出非理性的判断,而少数寡头又会利用象征操纵舆论,我们应该怎样走出舆论面临的似乎无法逃脱的困境呢?
人们也许会将以报纸为代表的传媒当作拯救社会的摩西。但作者认为,报纸无法担此重任。报纸寻找自己的受众,寻找属于自己的重视读者。作为接触看不见环境的主要途径,报纸为我们勾画着外部世界,而在“公众——商品广告——报纸”的间接联系中,我们开始审视报纸的责任,作为 “第四权力”。新闻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的宣告应当承担真相与民主的重量,而不是某一个利益集团的代言。良好的连接起报纸和公众舆论,是一种渴望中的理想模式,那种被广告人过滤过的,被记者编辑掺杂了个人情感倾向的新闻,都影响着舆论的质量和能量。
因此,新闻与真相不是一回事,新闻的作用在于突出一个事件,而真相的作用则是解释隐蔽的事实。新闻不是对原材料的第一手报道,新闻描述的是引起读者兴趣的公开化阶段,是与读者切身利益相关的部分,在经过记者以自己直接经验为基础的格式化后,新闻中同样会充满偏见与谬误。另外,还要考虑经济上来自广告商,财团,读者的巨大压力。因此,新闻界十分脆弱,无法承担对人类生活进行解释的责任,更无法造就公共舆论。新闻应该成为制度的卫士,成为将黑暗曝光给大众的光。
那么什么才能解决有限个人困境从而形成公正有效的公共舆论?作者将这一重任交给了精通某一领域的专家。专家应与决策者保持距离,即将执行者与调查者分离,专家的任务是提供信息。政治和产业部门的专家作为在完全条件下工作的局外人为社会提供大量公正客观的数据材料,从而使舆论真正反映事实。
在分析完作者的观点之后,我想对书中探讨的一个核心问题:个人有限理性与公共舆论的产生提出一些看法。理性这个术语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人们在遇见真理尤其是道德真理的时候认识这种真理的能力,而不是一种依据明确的前提进行演绎推理的能力。传统的自然法理论认为,文明制度不是人为可以设计的产物。而培根,霍布斯以及以笛卡尔为代表的新理性主义宣称,所有有用的人类制度都是而且也应当是有意识理性能够可以创造的产物。那么究竟个人理性能否成为公共舆论的基础并作为国家制度的原则之来源呢?这就必须考虑个人理性如何转化为公共舆论。
我们承认,由于个人行动与自我知识,他人知识以及整个文明积累的知识的关系(即知识不是以一种整合形式存在而仅仅是个人掌握的不完全的分散知识),人的理性在社会活动中处于一种“理性不及”的状态。但从另一个方面出发我们会发现,极其复杂但又条理井然的社会生活形式
既不是设计,也不是发明的结果,而是产生于诸多未明确意识到其行为结果的人的各自行动,通过“试错过程”,“赢者生存”,“积累性发展”的方式逐渐形成的“自发秩序”。
从公共舆论的角度看,作者在上世纪20年代提出的个人理性的局限性在当今社会中仍有其现实意义。但作者接下来便对“无知”的个体丧失了信心,转而诉诸所谓的“社会精英”。一方面是由于理性知识的局限,更重要的是作者身处90年前的战争时期,强大的政府具有绝对的领导权,而舆论媒体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的喉舌。但是在媒体实力明显增强,网络等新媒介为公共舆论提供了表达交流的平台的当今社会,个人理性必将逐渐缩减“理性不及”的负面影响,通过“自发秩序”这只“看不见的手”,形成有利于社会利益的公共舆论。而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将是极其关键的中介,是看不见的“自发秩序”的有形外化。媒介将复杂的带有个人成见的有限理性转化为富有个人特征的以契约为基础的自发性公共舆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公共舆论将不再是那么的充满成见与操纵,而将成为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力量。
参考书目:
[1]《公共舆论》 李普曼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
[2]《新闻学概论》 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3]《李普曼传》 罗纳德·斯蒂尔新华出版社1989年
[4]《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古斯塔夫勒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
[5]《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 哈耶克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社 1989年
参考文献:
[1]《 “拟态环境”与“刻板成见” 》 李艳东南传媒2010年第五期
[2]《谁使公众深陷在“舆论"之中》 邱凌新闻爱好者2008年12月
[3]《舆论: 悬在虚空的大地?》 黄旦新闻记者2005年11期
[4]《李普曼政论新闻中的冷战思想探究》林牧茵 新闻大学2010年第二期
[5]《媒介与公众:交流的无奈》 王金凤 青年记者2010年2月中
[6]《 “虚拟环境”与“刻扳成见” 》李娟新闻知识2008年8月
[7]《法、立法与法律中的理性问题》 熊琦法律教育网2005年1月
[8]《知与无知的知识观》 邓正来 剑虹评论网2006年5月
[9]《从哈耶克自发社会秩序理论看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韦森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工作论文》
第一期
第五篇:《新公共管理》读书笔记
读《新公共管理》笔记
赵成根老师的理论:公共治理模式=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官僚行政体制
一、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
二十世纪后二十年成为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年代。从英美发端的这场改革,很快扩展到澳洲的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欧洲的法国、德国、荷兰、挪威、瑞典等国。
英国的政府改革
1979年英国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在尼斯坎南新保守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启动了英国的行政改革。主要做法是以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为核心的民营化改革,包括:国有企业私有化;签约外包的运用;鼓励私人投资行动。1979年开始启动的以管理绩效评审为核心的“雷纳评审”;1983年开始推动指在树立成本意识提高公共部门的经济和效率水平,从而降低公共开支的“财政管理模式创新方案”;1988年开始实施“下一步行动”改革,运用一整套商业管理模式,重塑了英国政府管理结构和模式。尤其是对政府决策功能和管理、服务功能科学划分的基础上,在管理和服务部门引入执行局制(agency),对于现代官僚行政体制和改革具有革命性的创新价值。
1991年约翰·梅杰上台后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公民宪章运动”,通过在四十多个具体的公共服务行业推动顾客导向的服务承诺制,努力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公民满意度。1997年托尼·布莱尔以新工党的政治形象结束了长达18年的保守党的执政格局。他一方面继续推进保守党执政期间推行的改革(私有化改革);另一方面,针对保守党执政时期过分强调公共服务提供过程中的竞争,忽视了公共治理主体之间的有效合作和协调,从而带来碎片化的制度结构的弊端,提出了构建协同式政府的新的改革构想。布莱尔政府认为,传统的做官制模式和保守党的市场化模式都各有局限,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各自的优势,通过多方面的合作共同为社会和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布莱尔政府的协同式政府改革,改变了传统的保守党政府强调政府退却的理念,而是努力让政府有所作为。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从目标设定到具体操作从组织结构到文化整合,从政府内部到政府外部无所不包。即不是依靠传统官僚制的命令服从关系,也不是依靠新公共管理的合同制而是建立在观念共识、目标分享和组织整合基础上的相互信任的诚信关系。
美国的政府改革
同英国一样,1981年共和党里根政府上台执政后,运用新自由主义的改革理论启动了美国的新公共管理改革。主要形式是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签约外包。另外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放松政府管制。同时,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也是里根政府、克林顿的美国政府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通过贯彻顾客导向、绩效导向、战略导向和结果控制等原则,通过精简机构、裁减政府雇员、放松政府管制、引入竞争机制和推行绩效管理等具体的改革措施力求创造一个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经济型政府。
英国、美国、新西兰的新公共管理改革构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改革的主流,但各国因政治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差异等不同,改革模式呈现越异性发展。英国著名公共管理理论家、改革分析家波利特将各国的改革分成了四种模式:
一是维持现状派。这些国家主要通过松绑、精简机构、收缩预算等措施,“减轻”现存的官僚制度,使现行结构和模式更好地运作,尽可能地维持现状。德国和欧盟所采用的就是这样的改革战略。
二是现代化派。这些国家的改革,一般包括结果导向和业绩导向的预算改革。强化绩效评估,适度放松僵硬的人事制度,权力下放,强调战略计划的功能等,主要属于政府管理结构和模式自身的调整和变迁。此类包括加拿大、芬兰、法国、荷兰和瑞典等。
三是市场化派。主张在公共部门内部引进更多的竞争和市场类型机制。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属于此类。
四是小政府派。主张把任何可能私有化的东西全部实现私有化,从而回归守夜人式的国家,政府只承担一些私人部门不能或不愿承担的核心职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部分时间属于此类型。
美国的改革既有很强的现代化因素,也有很强的市场化趋势,难于归类。
政府管制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市场经济运行的一种基本方式。20世纪政府管制的发展,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稳定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但到20世纪70年代,过度的政府管制限制了市场自由和活力,政府管制机构膨胀,开支过大,管制成本过高,以及管制过程中的腐败现象等弊端,已经严重制约了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和经济发展。
二、什么是新公共管理
学者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范围的公共管理改革概括为:公共管理主义、市场导向的公共行政、后官僚制、企业家型政府、苗条政府、善治、新公共管理等。
英国著名公共管理学家胡德在《行政管理》杂志发表了《一种普适的公共管理模式》一文,提出“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NPM)概念,概括了公共管理的精髓,也反映了各种理论家的主要看法:(1)在公共部门引入精细的专业化管理;(2)明确的绩效规范和绩效评估,科学界定组织目标和组织部门、各单位的目标;(3)实行绩效导向的资源配置和报酬管理制度,废除传统的高度集权的官僚制人事制度;(4)实行公共部门组织单位的分散化转型,实现供应者和生产者的相对分离,充分利用合同制和特许经营等制度安排的效率优势;(5)在公共部门中引入更多的竞争;(6)运用私人部门管理实践中成功的管理模式;(7)在使用资源过程中,更多地强调纪律和节约,提升资源使用效率。
英国著名公共管理专业费利耶在《行动中的公共管理》一书,对新公共管理进行了四种分类:(1)效率驱动模式:这种改革模式以追求效率为核心目标,试图用商业管理的技术和方法来改造公共部门的运行模式。(2)组织规模缩减和分权模式:从科层管理向合同管理转型,强调组织间的战略联盟,从标准化的服务向灵活多样的服务系统转型。(3)追求卓越模式:强调组织文化重要性的人际关系管理学派对公共部门的管理影响。(4)公共服务取向模式:强调在公共服务过程中实现公民参与和维护公共责任。
历史上任何一次重大变迁都是危机推动的结果。
公共管理的革命性转型
第一次转型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70年代,工业革命导致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变革,从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转型。第一是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普选制;二是,现代官僚制行政组织体制的发展,层级化、专业化、制度化的官僚制组织系统迅速发展起来;三是现代政府的扩展。这一百年是政府职能扩展的一百年,政府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消极无为的守夜人转变为一个无所不包、无所不管、无所不能的积极的大政府。四是现代国家的权力结构转型。行政职能扩张,行政机构和人员规模膨胀,国家不再称为政治国家,而是一个行政国家。
第二次转型
20世纪70年代末,以英国撒切尔夫人和美国里根政府改革为启动标志,国家公共治理模式向新公共管理模式转型。这次重大转型恰是国家的退却,是校正20世纪 2 以来政府过度扩张、民主过度发展基础上国家的政治行政结构、政府的公共政策结构、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模式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弊端。其核心目标是降低公共治理成本,提高公共治理效率,提升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塑造经济型政府。(1)重塑行政组织结构,构建分权的、专业化的行政管理组织;(2)财政管理体制改革;(3)文官制度改革;(4)内部市场和准市场机构的运用;(5)实行绩效管理;(6)强化质量管理;(7)加强组织间的合作和协调;(8)顾客导向的公共服务承诺制。
不断塑造新的平衡
不同历史时期,公共治理模式的差异只是相互冲突的原则和治理工具之间平衡点的不断位移,因而构成不同的平衡结构而已。世界在不断寻找平衡点:包括自由和平等之间的平衡;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平衡;民主和权威的平衡;管理和行政之间的平衡;社会精英和普通民众之间利益关系的平衡。
从来就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管理模式,任何一种管理模式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而存在、运转和有效地发挥作用的。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公共治理中的各种平衡关系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化,总是在两个极点之间像钟摆一样不断地摆动。
政府的经济人假设
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基石。斯密为第一位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国富论》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分析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逻辑。斯密对人的自利动机的分析,则是设计市场经济制度的前提和基础。
关于经济人假设的一段经典描述:“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已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
人类对自我利益的追求,成为交易型经济机制——市场机制的逻辑起点和基础。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认为:人的自然的本能就是趋利避害。这种自利动机是人的行为的根本动力。个人由自利动机所驱动的谋利行为,自由地追求利润、财富,增进自我利益,客观上也对大多数人有利,增进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赫伯特·A·西蒙最早将有限理性引入经济学理论,他提出:在人的选择行为有限理性的前提下,人的选择模式不可能是最优选择模式。人的选择行为受到信息不周全、知识不完备、决策成本限制等一系列主客观条件限制,根本达不到理性程度。
行动经济学认为:人关不是完全自私的,如父母会愿意为孩子奉献自己的大部分财产,会为慈善基金捐款等。人的行为也不总是理性的,如炒股、赌博的时候。正确理解经济人假设:
斯密自利经济人假设的“自利”绝不简单地等同于“自私”,不否认为人的各种良好动机的存在,也绝不否认人的动机结构的复杂性。斯密的“自利”从根本上说,不过是对社会个体“自我”的理解、承认和尊重。
斯密的理性,主要是人在动机意义上的理性。其基本模式概括为:主观动机模式——环境——客观社会行为模式。在人进行主观选择的过程中,大量的、综合性的环境因素都会影响他的选择行为。人是客观环境的塑造物。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对斯密经济人假设的完整理解,必须把它放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下,尤其是一定的制度条件下来加以考察。因此,为重塑人的行为模式,必须首先重塑环境。不合理的制度系统必须导致劣质的行为淘汰优质 3 的行为,一整套具有良好品质的制度是构建一个良好社会的关键。唯有良好的制度系统,才会同时实现个人自由和社会和谐这两个相互冲突的目标。斯密对人类制度设计理论巨大的贡献在于,好的制度必须是充分尊重人的自由选择、自主选择的自由和权利,激发他最原始的、最基本的动力。不是靠强制、欺骗,而唯有依靠自然的制度系统,才能激发社会最强大、强烈的一个能量、能量源,那就是“人对自我利益的关系和不懈追求”。在私利的追求和公益的实现这两个相互冲突的目标实现和谐的过程中,制度发挥了关键性的调节使用。
公共选择理论的经济人假设
詹姆斯·M·布坎南运用经济的研究方法来分析社会公共治理问题,提出了公共选择理论这一“政治的经济理论”。他认为个人在公共选择过程中就像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一样,同样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布坎南认为,经济学的本质就是一门交换的科学,把这一观点应用到政治领域,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学也是一门交换的科学。是一种有组织的市场交换。公共财政学派认为“政治是复杂的交换”,“政府是公共交换的补偿过程”。
根据公共选择理论的看法,所谓政治市场是指政治家、官僚和选民等政治主体围绕公共物品和服务供给所形成的关系结构。
英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在其名著《利维坦》中表述,导致人类冲突的本质是利益的冲突。在人类开性中,我们发觉有三种主要争执的原因。第一为竞争,第二为猜忌,第三为荣耀。第一种原因,使人类为利益而侵略;第二种原因,使人类为安全而侵略;第三种原因,则使人类为名誉而侵略。
个人主义是近代自由主义政治学和自由主义经济学共同的思想起点和思想精髓。
第二章
公共物品理论
1651年,英国著名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指出,国家的本质“用一个定义来说,就是一大群人互相订立信约,每个人都对它的行为授权,以便使它能够按其有利于大家的和平与共同防卫的方式运用全体的力量和手段的一个人格”。这句话指明了国家或政府存在的合理性在于其为个人提供公共服务。“大家的和平与共同防卫”是我们看到的最早的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总是与某种组织相联系的,公共物品总是某个组织的公共物品。
1740年,英国著名政治哲学思想家大卫·休谟在《人性论》最指出“政府存在的理由就是促进某些共同的目的或动机。
亚当·斯密首先注意到了公共支出的必要性与市场失灵的存在之间的关系,并由此推进在物品提供方面政府对市场的替代功能。他在《国富论》中指出:“君主要做好三件事:第一,保护社会不受其他社会侵犯;第二,建立严正的司法机关,保护个人不受他人伤害;第三,建设并维护公共设施。”斯密所指的公共工程主要是国防工程、行政司法方面的公共设施,还包括方便商业、促进教育的工程和设施这些对全社会有益的工程,由于所需费用太大,并且其收益难以弥补成本,因而不能指望由私人来提供。因此,公共物品的提供就成为政府的一项职能。
19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在其《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一书中通过路灯、港口、灯塔、堤坝等工程建设的案例,证明诸如此类的公共服务应该由政府提供。因为“公共服务的提供是重要的,但没有人感兴趣,因为这些服务的提供并不必然自然地获得适应的报酬。”“个人不具备任何手段去截留那些利益,而避免其流向他人,也难以收取费用补偿其创造者。”
维克塞尔在1896年出版的《财政理论考察兼论瑞典的税收制度》中指出,公共物品所给 4 予个人的边际正效用,应与个人纳税所损失的财富的边际负效用相等,这就是著名的“利益财税原则”。
历史上最早关注公共物品的政治哲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是A·R·林达尔。他在1919年《公平税收》中提出“公共物品”这一概念,并指出公共物品是国家对人民的一般给付,个人或集团通过赋税的形式购买公共物品,并由此建立了林达尔模型。
1949年,戴维·布坎南在《政府财政的纯理论:一个建议的途径》中指出,关于公共物品的提供,“在政府与个人之间一定存在着类似市场的联系”。这个“准市场”就是民主社会的投票决策机制,由此构成了布坎南解决公共物品供给的主要思路。“准市场”为公共物品私人提供模式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公共物品、私人物品
经济生活中许多过去由政府公共部门提供的物品,现在可以在政府的科学管制下由公私企业提供,如城市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产业。
影响公共物品形成的技术包括两项:一是排他性技术,即阻止搭便车行为的技术能力,如果有足够的成本低廉的排他性技术,就不会导致物品或服务的公共部门垄断。公路隧道借助非接触式电子收费设备实现了私有化运营。二是公共物品本身的生产技术水平,如现代复杂的自动灭火系统使一些消防工作变得更加“私人化”,新的演播技术使世界上的娱乐变得更为公共化。技术往往是影响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间相互转化的重要因素。
公共物品的属性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的严格科学的定义是由萨缪尔森于1954年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中给出的。即,公共物品是这样一种物品,个人消费这种物品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某种物品的社会消费总量等于每个消费者对该物品的消费量,不仅每个消费者对该物品的消费量相等,而且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量与社会对该物品的总消费量相等。斯蒂格里茨在《政府经济学》中写到:“要排斥任何人的使用是不合理的,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消费的数量,这就是说,多供给一个人物品的边际成本等于零。”布坎南《公共财政》一书中强调了公共物品的联合消费特性。
公共物品区别与私人物品的两个本质属性:消费的非对抗性(非竞争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
斯蒂格里茨在其后来的《经济学》中还发现有些公共物品在消费时会产生拥挤性。
公共物品的分类:纯公共物品、俱乐部物品(准公共物品)、公共资源性物品(公共池塘资源)。
纯公共物品:严格满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个条件。纯公共物品听提供方式是非市场的。如,国防、外交、法律等。
俱乐部物品: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公共的范围是有限的,如收费公路、有线电视。第一,当俱乐部成员数目超过其容纳的固定规模后就会产生拥挤,从而破坏消费的非竞争性,所以限制俱乐部的“消费”数目是必要的。第二,由于俱乐部物品具有排他性,应采取收费这样的办法来限制消费者数目,以排斥非俱乐部成员享用该物品。拥挤性是准公共物品有别于纯公共物品听一个重要特征。
公共资源性物品:同时具备消费的竞争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特征的物品。如公共渔场、公共牧场、空气、河水、海洋资源、矿藏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却无法有效地做到排他。也就是说,无法通过收费的方式将拒绝付费者排除在消费者的行列之外,搭便车成为一种基本的现象。
从动态的角度来看,种类物品听属性是动态变化着的,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相对的。从时间上看,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技术、新方面、新工艺的不断推出和广泛应用,物品的属性也随之不断地变化着。比如,电视节目曾被认为是纯公共物品,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有线电视网可以通过收费来实现排他的准公共物品。与之相反的是,互联网产生之前,信息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交换和享用,在网络时代,信息可以全球范围内共享。
从空间上看,随着人类组织化的程度的提供和组织结构模式的变迁,公共物品的属性同样发生了重要变化。
再次,产权的引入对公共物品属的影响。产权的界定会引起物品属性及类别的变化,如作为公共资源性物品的一条河流,产权的界定使其转化为具有排他性的物品。
最后,需求强度的变化对公共物品属性和分类的影响。供小于求的状况、拥挤的到来,排他也就产生,收费方式就有可能使公共物品向私人物品转化。
外部效应分析
资源配置职能是公共财政的三大职能之一,而政府公共财政之所以具有资源配置职能,主要是因为外部效应、垄断和信息不对称等导致的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
布坎南和斯塔布尔宾给“外部效应”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只要某一个人的效用函数(或某一厂商的生产函数)所包含的变量在另一个人(或厂商)的控制之下,即存在外部效应。消费的负外部效应(消费的负外部性),指消费者个体的消费行为给社会带来了损失。从外部效应的概念和分类看,外部效应会使收效或成本外部化,导致经济效率的损失。约瑟失·斯蒂格里茨说:“只要存在外部效应,资源配置就不是有效的。”外部效应是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
外部效应的成因主要存在两种争论:一种看法认为,外部效应的存在源于市场机制自身(经济人假设)。另一种看法认为,外部效应的存在源于产权的不明晰(公地悲剧)。
外部效应的纠治:1。征税或罚款;2。补贴;3。政府管制;4。法律道德措施;3。产权界定;6。组织设计。
公共物品的多元化供给机制:政府供给、市场供给和社会供给。
第三章 民主危机
各种具有共同利益偏好的社会群体都建立了自己的利益组织,并通过一定的渠道影响政府的政策运行。
民主政府的公共政策成为“千百种集团利益的混合物”。政策过程中政府和社会的互动和交换主要由有组织的利益集团来进行,这种互动的特质决定了政策过程的特点和政策的绩效。公共政策便成为各种利益集团竞争所造成的均衡物。利益集团影响下的政策均衡,一般地说是公正、合理的。
利益集团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组织成员的多少、财富的多寡、组织能力的强弱、领导能力的高低、与决策者关系的远近,以及集团内部的凝聚力等。杜鲁门指出,在利益集团影响政府决策的政治体制中,政府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建立利益集团竞争的规则,安排妥协与平衡利益,制定政策以规定妥协的方式,执行妥协的结果以解决集团间的冲突。
多元社会利益集团影响政府决策并塑造平衡格局。压力集团之间的冲突是改革和进步的媒介。
福利其本质是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福利国家是工人阶段争取政治经济权利的斗争成果。
第四章 科层官僚制组织的危机
科层制的特征:层级化、专业化、制度化
莱宾斯坦提出了X效率理论:
个人的行为具有惰性特征,通常在惰性区域工作,只要有可能,个人就会偷懒,这是由经济人的机会主义特征决定的。
个人的努力水平不是机械决定的常量,而一个随机决定的变量。
莱宾斯坦的X效率理论表明,企业组织成员的努力程度,企业组织降低成本、追求创新的可能性,与他们的运行环境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创造一定的压力,形成比较强的压力环境,才能推动员工最大限度地努力工作,推动企业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寻求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