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经济学理论的立论基础(5篇范例)

时间:2019-05-14 20:59: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主流经济学理论的立论基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主流经济学理论的立论基础》。

第一篇:主流经济学理论的立论基础

主流经济学理论的立论基础

肖仲华

【摘要】经济学自诞生之日就以促进人类幸福为当然使命,幸福理论在经济学中拥有至高无上的荣耀地位,既是经济学存在的前提,又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同时还是经济学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幸福和快乐是人类追求的终极价值,也是人类探讨的永恒主题。从根本上讲,经济学就是幸福学,一部经济思想史就是一部幸福思想史。自经济学诞生至今,功利主义一直是主流经济学理论的立论基础,经济学幸福理论的发展基本围绕幸福效用化—效用物质化—物质化效用数理化这么一条主线展开。

【关键词】幸福理论,主流经济学

一、古典经济学的幸福理论

参照赫希曼(Albert Hirschman)的观点,我们可以认为:“道德哲学时代”的人们追逐权力和荣誉给人类带来的无尽灾难导致了中世纪禁欲主义的盛行,而18世纪中叶开始视赚钱为“一种温和的欲望”的思想又导致了道德情感主义伦理哲学的诞生。这个时期,伦理学也开始从研究“神”转向研究“人”,从谋幸福于神转向谋幸福于人。斯密师徒及好友一干人发起和倡导道德情感主义的根源正是赫希曼所讲:“人们期望通过巧妙地利用一种欲望抵制另一种欲望来调控社会发展。”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作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二者之间真正的内在思想联系应该是这样的:前者论情感、美德和幸福,而且论证了适当的情感才是美德,有美德才能得幸福;后者论经济人如何通过追求财富来满足个人“一种温和的欲望”,“温和的欲望”的满足将会调节其的欲望,抑制权力、荣誉等有攻略性和毁坏性的欲望,使人变得能自制,有美德,进而能幸福。而且,斯密还相信这种满足和调节能在“看不见的手”指引下通过“利己而利他”来普世。这就是斯密著作体现的道德情感主义的幸福原理。

边沁继承了快乐主义思想,同时也继承了道德情感主义的幸福思想。边沁避开了对幸福性质的价值判断,认为所有幸福无论源于何处,带给人们的愉悦感都是相同的,并声称“幸福的数量是相同的,图钉和诗歌一样美好。”边沁认为,人们对快乐和痛苦的评价是主观的,促进大最多数人的最大程度的幸福需要在个人之间进行功利或效用的对比才能实现,这种效用的对比需要用货币单位来进行度量和加减乘除的精确计算。边沁为衡量快乐制订了七大标准,同时列举了14种快乐。边沁对经济学幸福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确立了经济学的功利主义原则,把人类所有的动机都归结于对快乐的最大化追求。边沁因此而认为自己掌握了人类通往幸福的钥匙。二是用功利或效用表示幸福,用效用计算幸福,用效用原理来表述功利主义原则。三是指出了效用递减律。尽管边沁认为经济学应该成为用数学形式表达幸福的一门科学,但他并没有能够真正做到对效用的进行数学分析。

边沁的功利主义在经过了穆勒的修正和完善之后,才真正开始成为支撑功利主义经济学大厦的哲学基石。穆勒用幸福主义对边沁的快乐主义进行了修正。其一是对快乐进行了数量和质量的区分。穆勒同边沁的区别在于:边沁认为人类的行为动机仅受自我满足的欲望驱使,而穆勒认为边沁忽略了人们出于自身目的对美、荣誉和其它目标的追求,人们不仅要关心享乐的数量,也应关心享乐的质量。穆勒这一思想表现在他对一个著名论断的引用:“宁可做

一个不满足的人,也不做一头满足的猪;宁可成为不满足的苏格拉底,也不愿成为一个满足的白痴。”其二是用幸福主义取代了边沁的快乐主义。穆勒认为,幸福是一个具体的整体,也是一个多元的概念,爱音乐,追求健康,崇尚德性,追求个体的自由发展等等,都可以作为幸福的组成部分;金钱、名望、权势等是追求幸福的手段,也是可作为幸福的组成部分;快乐之有价值也是因为快乐是幸福的组成部分。

二、新古典经济学的幸福理论

边沁计算快乐的思想激励着其后一代又一代的经济学家们,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初的边际学派精心设计了一套计算幸福的效用理论,紧随其后的新古典主义,进一步明确了“经济人”的“理性”特征,发展了“理性经济人”以效用最大化为准则的幸福计算、比较、选择、交换和分配的整套市场理论。边际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经过百年发展,不仅实现了功利主义幸福理论的数理化表达,也让人类从只有“温和欲望”的“经济人”时代走向工于效用(幸福)计算和最大化选择的“理性经济人”时代。

1、效用函数:功利主义幸福理论的数理表达

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1835—1882年)继承了功利主义的效用理论,认为“经济人”之为经济人具有两个特性:其一是他们从消费品中获取效用:“个人需要的任何物„„必须具有效用。在经济科学中,我们尊重人的本性,而不是要求人应该怎么样。”其二是每个人都是理性的、计算效用最大化的。只有理性的、计算最大化的行为才是经济学所研究的:“为了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满足——以最小成本追求最大需要——换言之,快乐最大化,就是经济学问题。”

杰文斯对功利主义幸福理论的贡献,可用他自己的话说来概括:“财富和价值的性质要用无穷小快乐和痛苦来解释”,“我主张所有科学导向的经济学者必须掌握数学。”

2、理性经济人:效用最大化的幸福计算机

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年)对功利主义经济学及其幸福理论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对“理性经济人”的界定。

马歇尔所谓“经济人”的理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经济人”都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特性。其二,“理性”的“经济人”重视道德和法律的制约,是一种温和与开明的自利。其三,“经济人”的自利行为不仅包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也包括对精神满足的追求,而物质利益通常也能带来精神需求的满足。

马歇尔赋予“经济人”以“理性内涵”,“不仅构筑了现代经济分析的逻辑起点,而且规定了市场经济下‘理性经济人’的道德出发点”。自此以后,“经济人”的概念逐渐被“理性经济人”所取代。

3、偏好和理性选择:使幸福的比较、计算和交换成为可能

马歇尔的另一大成就是通过偏好和理性选择的论述,提出了较为完善的需求理论,并将

其与效用理论相结合,使功利主义的效用理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按照马歇尔的理论,“理性经济人”对幸福(效用)的偏好、欲望和需求,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操控,在经过市场的计算、比较和交换之后,最终能得以实现。

4、市场均衡:厂商和家庭的幸福最大化

马歇尔认为,财富的积累一般是享乐的等待。人们总是考虑进行合理的交换,以使得劳动带来的痛苦最小化或是避免因获得来自消费品的快乐而进行等待。劳动者进行效用计算,决定忍受多少痛苦的工作;而资本家进行效用计算,决定忍受多久的痛苦等待。“一个谨慎的人会努力把他的财产分配于一切不同用途——现在和将来的,以使他的财产在每一用途上都有相同的边际效用。”

三、福利经济学幸福理论

在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和生产者利润最大化条件的基础上,新古典经济学家构建了一个精致、匀称、美丽、令人满意的演绎及数学大厦。福利经济学关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研究,使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如虎添翼,达到了发展的巅峰。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庇古(A.C.Pigou,1877-1959)基于功利主义幸福理论和个人效用可以比较的假设,提出了社会总效用可以计算并可最终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理论。但在经济学的实证研究证明了效用不可比较之后,庇古的理论被贴上了“旧福利经济学标签”而遭冷遇。而新福利经济学基于帕累托最优概念和一般均衡理论,构建了一套关于自由市场的竞争、均衡和最优状态以及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1、帕累托最优:功利主义的“极乐世界”和“永恒幸福”

帕累托最优概念的提出,导致了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的诞生:在不存在“外部性”条件下,每一个完全竞争的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的,这就是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在不存在规模经济条件下,每一个帕累托最优的社会状态也都是相对于某一价格组合和某种资源的初始分配的一个完全竞争状态,这就是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黄有光教授甚至证明了“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部门、一个国家(或者一些国家)得到了诸多改善,他人也会从中受益”的福利经济学第三定理。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告诉我们,任何完全竞争的市场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的,同时,总存在一个资源的初始配置使得市场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的社会状态。即便帕累托最优的条件不能完全满足,只要通过“帕累托改进”能使一个人的福利有所提高,同时又不损害其他人的福利,这也是最为可取的最佳选择。一个人的福利的提高,致使他人福利也得到改善的情况尽管与帕累托最优原则相矛盾,但也不失为一种从个人最大化走向社会最大化的证明。

帕累托最优理论和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使新古典微观经济学达到了发展的顶峰:自由市场的、竞争性的资本主义制度必然配置资源,分配收入,并且在消费者中分配消费品,以至于没有任何通过消费、交换或生产上的变化实现的资源再分配能够明显增加正在生产和交换的商品价值。帕累托最优标准和帕累托改进表明了社会从资源和财富分配中所能获得的最大福利,亦即功利主义“最大多数人最大程度幸福”实现的理论上的可能性。

只要人们接受现在的资源和财富分配,那么,个人最大化行为自动促使社会达到的帕累

托最优状态,因此必然实现功利主义“最大多数人最大程度的幸福”,这在新古典福利经济学著作中被认为是“极乐点”或“受约束的极乐点”,类似于圣。奥古斯丁(Saint Augustine)教义中的“极乐世界”和“永恒幸福”。

2、次优理论:帕累托最大化幸福梦想难真

福利经济学关于市场最优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严格的前提条件是:完全的私人所有制、完全竞争的自由市场、完全的市场信息等等。犹他州大学经济学教授享特(E.K.Hunt)则更为详尽地列出了福利经济学实证分析的全部假设:第一,大量的买卖者,任何人都没有足够强大的力量能对均衡产生明显的影响;第二,任何企业都能容易地进出一个行业;第三,投入和产出是同质的,且能分成任意大小的单位;第四,对未来没有不确定性;第五,对生产和消费的所有可能选择具有完全知识;第六,生产函数满足“合适的二阶最优条件”;第七,同样合适的效用函数在整个时期都是稳定的;第八,生产率一般不受财富、收入和权力分配影响;第九,只有那些外部经济和不经济(或“外部性”)可以通过税收、补贴或者新产权的创造得到纠正或抵消;第十,市场总是均衡的,有所变化都是从一种静态均衡状态向另一种静态均衡状态的瞬时变化。

3、不可能定理:个人最大化未必社会最大化

尽管新古典福利经济学告诉我们个人福利最大化必然导向社会福利最大化,然而,在次优理论证明了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虚幻性之后,阿罗不可能定理又进一步证明了从个人最大化到社会最大化不仅没有必然性,甚至没有可能性。

阿罗(Kenneth J.Arrow)对伯格森—萨缪尔森社会福利函数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从个人偏好导出集体偏好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命题。阿罗列出了从个人偏好导出集体或社会偏好必备的五个条件,基于复杂的数学模型和数学推理,阿罗发现,任何社会选择规则要同时满足五个条件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不存在满足全部五个条件从而实现从个人偏好导出社会偏好的社会福利函数。因为这一结论证明了从个人福利函数导出社会福利函数的不可能性而被人们称为阿罗不可能定理(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y)。阿罗不可能定理实际上证明了福利经济学从个人福利最大化导向社会福利最大化这条“必由之路”根本走不通。

四、主流经济学幸福理论评价

1、经济人假设的局限

在“幸福效用化—效用物质化—物质化效用数理化和最大化”的演化进程中,新古典经济学进一步抽象了古典经济人的心理和伦理因素,使经济人成了彻底的经济动物和经济学分析工具。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人类的真实本性和追求主观幸福的经济学初衷。

2、有限理性

理性和非理性的并存,决定了人类不存在完全理性。因此,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1916—2001年)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理性的限度是从这样一个事实中看出来的,即人脑不可能考虑一项决策的价值、知识及有关行为的所有方面„„人类理性是在心理环境的限度之内起作用的。”“理性在它缺乏全知全能时是有限的。不能全知全能大多是指不能知道所有选项,相关外生事件的不确定性,以及不能计算后果。”西蒙还指出,“有限理性应作为对传统全知全能理性的替代”,事实上,“实际商业决策形式非常符合有限理性,但和完美理性假设不相符合。”

3、不完美信息和不完美市场

主流经济学的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已经被现代经济学家们证明是不存在的。现实的市场是非完全信息和非完全竞争的市场。不完全信息、不完全竞争以及外部性等共同决定了真实的市场是一个不完美的市场,新古典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所描述的理想化的竞争市场使资源均衡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市场能力,实际上并不存在,市场失灵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市场的经常状态。这一点已经成为主流经济学无法回避的现实。

4、满意化和最大化

纵观主流经济学幸福理论的发现脉络,我们不能不承认,以幸福为使命的经济学已经偏离了走向幸福的方向,距离我们追求的幸福目标已渐行渐远。如何重建经济学幸福理论,是摆在经济学家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主流经济学信奉最大化原则,隐含前提是个体可以找到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决策方案,即人是无所不知,绝对理性的。基于完全理性假设的经济学最大化概念包含两方面的内涵:在确定性条件下表现为效用函数的最大化,在不确定性条件下表现为期望效用函数的最大化。西蒙认为由于信息、时间、认识能力等方面的限制,人的理性有限,现实中不可能找到最优方案。在经济学教科书中,最大化的计算是一个简单的要求结果为零的一阶求导过程。“但是,在现实世界中,许多情况的真正最优化,在可行的容量限度内,简直是不可计算的。”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研究》的阶段成果,项目编号:01BJL029.)

【参考文献】

[1]艾伯特。赫希曼:欲望与利益[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2]斯坦利。L.布鲁:经济思想史(第七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穆勒:功利主义[M]。九州出版社,2007.[4]E.K.亨特著,颜鹏飞等译:经济思想史:一种批判性的视角[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5]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64.[6]贺蕊莉:新福利经济理论综述[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5(1)。

[7]西蒙著,黄涛译:西蒙选集[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8]史金艳、李凯、李亚宁:行为经济学对经济人假设的重新审视[J]。商业研究,2006

(5)。

[9]赫伯特。西蒙、约翰。伊特韦尔等编:满意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第二篇: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缺陷

2011-04-16 03:28:22 来自: Rothbardian(人类的的斗争是个体与制度之争)

作者:张红凤、高歌 来源:《理论经济学》2004年第7期

新制度经济学试图通过使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在方法上更具有现实性、社会性和历史性而挽救它,并据之提出私有产权安排对经济效率有决定性意义,最近30年来它逐渐成为热门的研究领域。英刊《资本与阶级》2002年秋季刊上发表了题为《新制度经济学和经济史》的文章,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提出了批判,认为新制度经济学并不能解决经济学面临的挑战与问题:一方面,经济学仍旧是非历史的;另一方面,当涉及历史、社会关系和现实的矛盾时,经济学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以不同的文化和政府为中心的解释。因此丹尼尔·安卡鲁认为新制度经济学不是进步的研究方法,而只是新古典经济学研究工具的退化的一个征候而已。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导言

“制度”已成为近年来政治和科学领域讨论的关键词.它反映了这样一种普遍的认识:一个功能良好的市场经济是以有效的制度框架为前提条件的。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也认识到没有“良好制度”和有效政府的经济发展是天方夜谭。

对制度的关注引发了许多有趣的问题。首先,它意味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能自生自灭,它是一种需要设计和支持的社会制度。其次,它已经非常关注资本主义发展史。

然而,另外有许多难以说清楚的问题暴露出来:比如,如果市场不是整合社会中个体力量的“看不见的手”,而需要来自社会的制度支持,那么市场有何特别的好处?如果资本主义市场不构成社会生存的基础,而是需要制度的支持,为什么社会制度应该支持市场?这样的分析能很好地将我们引向资本主义的基本的问题。

在经济学中,对市场资本主义的维护被认为是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最重要的内容,它认为市场能自发形成供求均衡,并能提供协调、自由和效率。然而,该理论已经因其缺乏现实性、非社会特征和非历史性而遭到批判。

由于认识到新古典经济学的局限性,新制度经济学已经获得持续、切实的影响,尤其在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的问题上。因为它试图使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在方法上更具有现实性、社会性和历史性。它试图在坚持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的同时通过制度分析来推进它。此外,主要由于诺思的贡献,新制度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史中解释市场资本主义出现与演进的传统观点。

本文的第一部分阐述新制度经济学的概念框架和它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不同;第二部分勾勒出对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批判;第三部分主要以道格拉斯·诺思的工作为重点说明新制度经济史;第四部分通过对经济学内工具主义的批判来批评实施“好像经济史”(指对经济史的解释似是而非,违背事实。——编写者注)的可能性;第五部分是结论,主要总结新制度经济学失败的原因。

新制度经济学从新古典正统理论那里继承了市场、供求、边际主义、生产要素等概念,但同时又力图延伸微观经济学的范围和预测力。

1.有限理性

新制度经济学基本抛弃了完全信息和完全理性的“不现实”假设,而主张“有限理性”的概念。这个概念,最初来自于哈伯特·西蒙(HarbenSimon)。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由于不确定性、信息问题、交易成本等问题的存在,当事人难以收集全部的信息去解决市场的最优问题。因此,个体往往只能具有有限的理性,而新古典经济学的最大化均衡是无法实现的。为了减小不确定性问题,经济当事人必须设计思想和行为的规则以作为决策的基础。这些规则非常固定,不会随机改变。正如一位观察家所指出的:“一个有限理性的个体倾向于最大化,但是发现这样做代价很大。”

2.交易成本

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成就是交易成本的概念,它起源于科斯1937年的关于企业的论文。科斯认为建立企业的原因在于使用价格机制存在一个成本,即交易成本。这个概念很难理解,至今仍有争议,其定义也在不停变动。例如诺思将交易成本定义为“界定、保护、实施产权的成本”;威廉姆森引用阿罗的观点,将“制度运转的成本”类比作“物理中的摩擦”,等等。

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市场和价格不能充分创造新古典均衡,并进而认为交易成本已经渗透进每个经济体系的所有经济体中。交易成本是一个社会和经济制度结构的关键。从新古典意义上说,在一般均衡状态下,产权分配对于解决市场的均衡问题是不重要的,但是考虑到有限理性和交易成本,产权的最初分配对经济效率有决定意义。为了保证私人产权的独占性,必须很好地对私人产权加以界定和实施,最好的实施者是政府。假如产权能轻易地被政府界定、保护和实施,那么交易成本就会很低,新古典市场观点中的交易所固有的获利就会实现。就像在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中一样,在新制度经济学里市场交易是增长的原因,但现在它要依赖于政府的运行以及产权和制度的运作方式来降低交易成本。

3.制度

制度是“人们设计用来约束人类行为的”。由于这个概念,新制度经济学在方法上接近了一些现实。它的奠基人科斯认为:“现代制度经济学应该研究现实中的人,即将人置于真实制度的约束之内。”制度是“非正式约束”(风俗、文化、禁忌等)和“正式约束”(法律、产权等)的总和。制度是经济中的游戏规则,组织(游戏的参与人如企业等)的出现是对制度结构的回应。诺思解释说:“制度和组织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经济中的制度演进。”承认新古典均衡不会在现实中出现,以及产权结构、社会制度演进决定了经济行为,诺思得出如下结论:历史在起作用,不仅仅是因为我们能从过去有所收获,而是因为现在和未来是靠社会制度和过去连接成一个整体的。

有了概念和理论创新,新制度经济学试图使新古典经济学更加现实。关于这一点的典型例子是将人类行为的假说修正为“有限理性”的概念,后者更接近真实的人类行为。有了“交易成本”和产权的概念,新制度经济学把经济学引向了更社会化的方向,指出制度和政府支持对市场运行的重要性。

二、新制度经济学中的理论问题

“交易成本”的理论问题

交易成本概念的问题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密切相关,该概念并非解释资本主义制度起源和演进的有益工具。

1.交易成本和新古典经济学

交易成本是使用市场机制的成本或价格。而市场和价格的概念之间又发生无穷的同义反复。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行方案是把交易成本看成是不通过市场价格来反映的或看不见的成本。这种认识要求必须承认一个并非完全主观的和依赖于个体选择的成本即受制其他的非主观逻辑的成本的存在。简而言之,要求一个不由市场决定、也不反映在市场上的客观成本理论。如果我们遵循交易成本的这种定义,那么就必须把它定义为由其他力量而不是单个经济人的成本—收益核算所规制的成本和潜在的制度。这就得出了结论:制度影响选择。

如果潜在的成本和制度扮演了基本角色,那么去研究这些制度的结构确实似乎是合理的也是必需的,而不是从消费者选择、经济核算和市场价格开始。确实如此的话,在既定制度框架以外的理性和选择概念看起来是没有根据的。因此,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框架岌岌可危。

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认识到了价格机制的局限。如果沿着这条路线走下去,会遇到对市场和个人选择的正统理论的另一个主要挑战。逃避价格机制有局限这一问题的惟一办法似乎是证明经济当事人在对价格毫不知情甚至根本不存在价格的情况下仍能进行成本一收益核算。这种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拓展和补充了正统价格理论。新制度经济学承认价格并不能充分传递理性选择所需要的信息。惟一能保全这种观点即经济当事人能够根据制度安排和产权结构的成本收益作出理性选择的方法,是描绘出这些个人在未使用价格机制时也能作出理性选择。这就意味着价格机制不是理性经济核算的必要条件。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之一的价格机制就面临冲击。

2.交易成本和制度的历史变迁

新制度经济学构建于世界充满交易成本、信息问题、非均衡的认识之上。然而,对这些现象的解释却来自于正统的均衡论:这是一个交易成本为零的世界,其中制度是不存在的。但是交易成本是如何从无制度和无摩擦的构架中产生的呢?制度如何从没有制度的地方出现并改进的呢?当制度缺乏的时候,真实的个体是如何行动和创造制度的呢?这些当然是与历史研究相关的问题。

我们可以放宽严格的条件,假定交易成本为零的世界实际上是存在制度和组织的世界,但其中制度有效率与否则无关紧要。由此,出现了如下问题:如果我们认为一个交易成本为零的世界充斥制度和组织,那么我们必须承认通常意义上的交易成本不是制度和组织的原因。在一个带有制度的零交易成本的世界,一条制度的存在与否和效率即所谓的科斯定理无关。但是如果我们想根据交易成本为零的世界解释制度在历史上变迁的方向,制度结构就不可能是无关的。一般而言,这是摆在新制度经济学面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即如何解释制度变迁的方向及其在经济增长、衰退和效率中的作用。

交易成本被认为是有益于解释历史中的制度,但反过来前者又依赖于后者。因此,用这个概念来解释经济史中的制度变迁似乎并不理想。

为什么没有市场?

新制度经济学似乎不能解释市场的起源。相反,它假定市场存在,并且从已经存在的市场引出这样的问题,如为什么有其他的制度和组织存在。从这样一个主张出发,一切其他的配置体系都被作为市场的偏离和约束而解释为无效的,或者至多只在市场失灵时引入。

诺思、托马斯等人力图证明,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产权、领地体系、开放地体系等,从新古典意义上可以被认为是理性和有效率的。尽管这些主张考虑了一些历史事实,仍然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假设能依据产权结构和随后的选择作出成本—收益核算。根本的前提仍旧是市场是已存在的可供选择的产权结构。如果经济当事人没有选择它,那是因为给定的约束条件、交易成本等使得其他的产权结构更加有效。然而,从历史观点来说,很难看出,像产权经济学家所描述的那样,有不同产权结构已提供好以供经济当事人进行独立的选择。简而言之,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市场即使是在缺失的情况下也是被描述为存在的。然而,毕竟市场是历史演进的结果而不是初始就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一旦我们承认了制度和产权结构影响了选择,这些制度和产权结构就不能被和市场一样的核算和选择所解释。假如同样的理性和效率的观点被用来解释制度的存续和变迁,那么就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存在市场,那是因为效率;如果市场不存在,那也是因为效率。

经济学的消失

新制度经济学的范围日益扩大,近几年当诺思试图通过吸收意识形态、心理模型、法律、政府等来扩展他的制度主义时尤其是如此。诺思已经认识到经济增长和衰退是由非正式约束和政府决定的,因此并非由传统意义上的交换和市场领域决定。然而,他在这条路上走得越远,经济领域就越消失于他的新制度经济学模型中。一旦承认新古典经济学是静态的框架,历史上社会变迁的动力必定来自于其他地方。这是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概念的主要理论功能。但是,新制度经济学越试图更具现实性、社会性、历史性,它就越远离新古典经济学。

尽管诺思在著作中一再重复交易成本的概念仅仅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概念旁边对解释性变量提供补充,但传统变量,如价格、市场、技术、生产,却越来越被推向一边。相反,心理模型、意识形态、法律和政府作为主要的解释变量出现了。新制度经济学试图用经济术语解释政策和政府。但通常在政治市场上,没有自愿性合约、没有产权的交换、没有根据价格信息的经济核算。如果有交换,那也是和市场交换大相径庭的。可以说新制度经济学

在通过向这些领域扩展市场和交换的概念时,冒着失去它们的概念曾有的特别解释力的风险。这种做法不能拯救新制度经济学,却使它走向穷途末路。新制度经济学现在要同时支付放弃和依附新古典经济学的双重代价。

三、新制度经济学和经济史:诺思的工作

通过诺思对新制度经济学工具的持续不断的应用,新制度经济学在经济史领域已获得了影响。他最初关于经济转型方面的突破性的分析是关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变迁(和罗伯特·托马斯合著)。他认为领主制是有效的,因此被经济当事人选中。农奴被迫向地主和保护人提供服务,因为商品交易中涉及了极高的交易成本,而领主制这种合约与其他的合约相比,更能保证经济当事人付出较小的交易成本而获得较多的收益。因此,封建领主的“奇特”组织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困扰诺思经济史的问题仍然是,资本主义的决定性制度和特殊的人性特点在资本主义到来以前就被设定为已经存在了。在他的模型中,制度的演进是通过微观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对相对价格变化进行的理性反映。但诺思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自由个人是资本主义市场的结果。在诺思的理论中,这些个人没有历史,这个新古典理论的问题成为诺思标榜“历史重要”的计划的严重缺陷。

在诺思看来,土地对劳动力的比例的改变影响经济系统和它的潜在逻辑,使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变迁。但反对者认为这些变化不能调整为价格变化和微观经济的选择中介,除非土地和劳动力已经是商品了。但诺思在他的封建主义的定义中,劳动力和土地都不是商品。因此只能选择一条路:要么资本主义来自于某个不同的经济体系,要么它是无处不在的。在第一种情况里,必须按照非资本主义的本来面目来描述这个前资本主义体系的经济逻辑;在第二种情况下,前资本主义经济史就必须修正为资本主义史。

诺思和托马斯试图用“不明确和约”来解决这个困境。不幸的是,诺思接着就遇到了在交易成本分析中的挑战:封建时代的被假设为选择最有效率的产权的人,是如何根据不明确信息作出核算的?如果没有市场,他们如何想象和有效地利用它?考虑到农奴制的存在,即使个人能够在不存在市场的情况下进行核算,那么他们将如何根据这种核算行动?农奴对地主的依附束缚了劳动力的流动,这就意味着,即使有市场机会,劳动力也难以利用它们。

非历史的假设和解释构成诺思工作的一根前后一致的亮线。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诺思始终坚持:所有制度框架的运行都好像根据资本主义的微观理性原则运行,即使当他知道并不如此时也这样做。为使其工作在理论上解释得通,他必须秘密偷运进他知道是谬误的历史假设。我将此做法称为“好像经济史”。

四、对经济史中“好像”方法论的批判

既然新制度经济学使用不真实的假设作为基础,那么它还有可行的换救办法吗?因为逃离现实就等于采取了工具主义的“好像”策略。这里可以参照弗里德曼的观点,他说:“虽然我知道极少有经济学家相信经济学的行为假设准确反映了人们的行为,但他们的确相信这样的假设对于构建经济学中的市场行为模型是有用的。”弗里德曼的方法论中的主要观点是,虽然假设是错误的,但跟随“好像”理论后的预测是正确的。他最著名的例子是树上的叶子

当然不会核算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享受阳光,但如果我们观察那些叶子就会发现它们“好像”是这样做的。

可是新制度经济学中与经济史相关的问题能像弗里德曼所说的那样解决吗?回答是否定的。首先,从弗里德曼的观点来看,倘若科学的检验和目标是预测性,那么社会当事人的动机和行动是无关的。为了拥护历史的观点,我们必须坚持认为历史研究的目标是描述历史上发生的事件,但既不考虑人们的动机,也不考虑人们实际上是如何行动,这是十足的荒谬。其次,历史研究的检验和目的不是预测,即使我们认为它可能是其他科学研究的目标。作为历史学家,我们不想用某些人为创造的行为假设和谬误预测人类史中已经发生的事情。相反,我们宁可解释过去历史的发展,或者至少去描述它们。

五、结论

新制度经济学在试图为新古典经济学创造一个在方法上更具现实、更具社会性、更具历史性的形式时面临一个基本矛盾。制度的概念是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在认识到新古典经济学的问题时提出的。因为新制度经济学试图保留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要素,所以公认的非现实性、非社会性和非历史性基础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又重现,成为其通向成功的主要障碍。另一方面,当新制度经济学试图通过它的制度分析转向现实、社会和历史的方向时,它的新古典经济学基础显得多余,甚至有些矛盾。这种窘境的解决是通过秘密地引进在历史上周知的谬误和错误的历史起点,如“在开始就有市场”和观察历史采取“好像”的理论假定,而不是通过理论的系统阐述来整合历史研究。历史是根据现实理解的,而不是相反。简而言之:新制度经济学中有经济学之处几乎没有历史,有历史之处几乎没有经济学。因此,正统经济学的问题不是解决了,而是被遗留下来了。新制度经济学不是一项进步的令人振奋的研究方法,而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工具退化的证明。

上述的结论表明,新古典经济学未能为资本主义市场提供充分理论依据,新制度经济学也同样不能。新制度经济学不是对问题的解决,而是对问题仍然存在这个事实的一个确实的证明。

第三篇:理性分析:立论的基础2012

理性分析:立论的基础

孙绍振

2012年高考作文题一出笼,应报刊和网站的炒作需求,一些浮躁的、并无真知灼见的,充满胡言乱语的急就章,就照例甚嚣尘上起来。语文考试结束第二天,羊城晚报即刊出了一篇口气很大的《高考作文题为何迷失方向》,对全国十几道命题的优长轻描淡写一语带过:“10多个作文题中,不乏众口称赞的好题目。”但是,众口称赞的题目是什么,却不屑一顾,因为“赞赏命题者并无太大意义”,作者笔锋一转,以罕见的自信,指责今年的命题“平庸”,原因在于在总体上“迷失了方向”。“走进了哲思的歪路”。

“哲思的歪路”是作者立论的基础、推理的前提,起码应该加以全面论证,至少应该阐释一下“哲思”的内涵,为什么是“歪路”?如果“哲思”是“歪路”,那么什么才是“正路”呢?起码的学理规范至少要求从两方面进行论证,第一,权威的话语谱系的根据;第二,历史过程的实践经验。但是,对于这样的立论的学理规范,作者显然茫然无知,一味采取报刊炒作的手法,肆意武断,反正我意如此,信不信由你。这样粗野的文风,必然导致一系列虚妄的评断:

无论是大纲卷‘放下顾虑’,还是上海卷‘曾被舍弃的微光’、湖南卷‘一只手的不同意义’、四川卷‘一滴水的象征意义’,你不觉得都很玄虚、空洞吗?而天津卷‘小鱼不知道水质清澈还是浑浊’,江西卷‘你不要想着你没拥有什么,而要想着你拥有什么’,辽宁卷‘人要隐没于音乐之后’,更有点云遮雾罩。

作者虽然装腔作势,进行理性的批评,实际上,眉毛胡子一把抓,连理性思维的起码规矩都不管。在对一个复杂对象进行评论时,最低层次的要求,就是分类,这在逻辑学上叫做划分,作者对之漠然,就只能以逻辑学上最靠不住的“简单枚举”的方法,加以全盘否定,在这逻辑上犯了轻率概括的低级错误。其实,认真分析起来,他所否定的一系列命题,与他的论点“哲思”,并不完全统一。只要认真划分一下,至少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他所说的大纲卷“放下顾虑”:孩子和母亲一起挑担感到不胜劳累,母亲看出她心理上的负担:顾忌弄脏衣服和鞋子,让她脱掉,她一下子就感到轻松愉快地胜任了。这个命题带着典型的抒情性质,担子从重转化为轻,唯一的条件是主观的心理(情感)。严格来说,把解决问题的唯一条件归结为主观心理,这是非理性的,很片面的。理性思维的起码要求乃是全面、客观和对于矛盾现象的反思:是不是还存在放下了顾虑仍然挑不起担子的情况呢?这种情况是大量存在还是可以略而不计的偶然呢?揭示了矛盾,而且把矛盾的量度估计进去,才能从感性直觉进入理性思维,才有可能突破抒情的片面性,从而确立理性的论点。湖南卷‘一只手的不同意义’与上述命题有同样性质。命题提供一幅手的图画,说明是:“伸出是温暖的服务,摊开是放飞的想象,张大是创造的力量,捧起是收获的快乐„„”这四项提示具有同类的性质:都是奉献的、向上的、创造的、欢乐的。很明显,这样单向的诱导事实上成了透明的牢笼,学生只能作片面的、被动的追随,而这种追随最便捷的途径就是诗化的抒情。其实,只要有起码的哲学思考,这样的提示显然是片面的,手字,在汉字中还有种种与之异质的联想:词汇中有“杀手”“凶手”“罢手”“毒手”,成语里有“心狠手辣”,“一手遮天”,“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歇后语中有“棺材里伸手—死要钱”.把这一切排除在外,就从根本就窒息了作者所厌恶的“哲思”。从议论文初级写作原则来说,作者犯了观念与材料不统一的低级错误。

至于作者所指责的另外几道命题,在性质上恰恰相反,不是单向的片面的思路,而是:把矛盾的两个方面提供给考生,由考生去进行理性的分析。这里最明显不过的就是江西卷:“你不要想着你没拥有什么,而要想着你拥有什么。”考生别无选择的是对“拥有什么”和“没有拥有什么”二者进行分析,得出此等对立在何种条件下转化的立论。与这个命题在原

则上相近的还有福建卷:“ 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冯骥才)”这里提供的双重的矛盾,一个是赛跑:在固定的空间中,尽量缩短时间,一个是人生:在固定的时间中,争取更大的创造空间。这样命题,无论从内涵还是从形式上,都表现出向理性分析进展的历史的进步。本来,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在功能上是选拔性的,着重理性思维的考核,是由高等教育的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突破性的目标决定的。故几乎所有欧美国家的高校作文试题基本上都是提出问题,要求考生作理性分析,抽象出自己的观念,加以全面论述。分析的对象乃是命题中的矛盾,具体分析必然隐含着某种哲学方法,这就是所谓“哲思”。其实,作者所指斥的此类命题,与西欧北美的高考作文模式是大体是一致的。以法国为例,哲学作文是法国毕业会考的必考内容。至于高考,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不管是法科还是医科,命题都以哲学性质的重新思考为特点,如,“若有所悟是否就是对于思想桎梏的解脱?”又如“艺术品是否与其他物品一样属于现实?”其目的很明显,那就是让学生在抽高度抽象的领域中进行解脱潜在陈规观念,进行自由思考。英联邦的A-level水准是英联邦国家相当于高考的一种考试,通过了这个A水准考试,其成绩可以在英联邦国家范围内被认可(等于是留学通行证)。其作文题如:科学提倡怀疑精神,宗教信仰镇压(quell)怀疑精神,你对此认可多少?(Science encourages doubt;religion quells it“ how far do you agree?)英国雅思作文题也是这样,如,“老人的比例在增加,你是否认为这种趋势的利大于弊?”“电影和电脑游戏当中往往含有很多暴力,一些人觉得这对社会是由负面影响的,所以应该完全被禁止掉,可是有些人觉得这个没有关系,这是一种无害的,是一种放松的方式而已,讨论这双方观点,给出自己的想法。”

美国的高校入学考试,考的学生研究能力,SAT作文,可以意译为“研究性,或者批判性写作”,其目的是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分析、批判、说明和说服。题目大多是关于社会和人生的现实问题,考察的是考生分析实际问题的智慧和能力。如:“人们一直说,并不是一切东西都是从书本上学到的,请对比从生活经验中获得的知识与从书本上觉得的知识。在你看来,哪一种更为重要,为什么?(“It has been said, ”Not everything that is learned is contained in books." Compare and contrast knowledge gained from experience with knowledge gained from books.In your opinion, which source is more important? Why?”)所有欧美的作文题差不多都是把问题放在矛盾的两难语中境,作文基本上就是分析矛盾的两个方面,在方法论上,带上“哲思”的色彩,是世界教育发达国家共同的取向。

基础教育改革以来,我们的命题逐渐走向与欧美一致的并不是偶然的。在初期,我们废除了给定主题的模式,以材料和话题诱导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形成自己的主题。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贴近学生的生活直接经验为主。记叙和抒情的美文成为潮流。但是,过度侧重抒情,造成理性思维的窒息。到了近期,有出息的第一线老师发现过度抒情,迷恋于文字的华丽,往往造成滥情,不会写议论文成为通病。而一些重点大学教师则痛感优秀新生虽然文采风流,但抽象概括分析议论的能力较弱,缺乏形成自己独特观念的抽象能力。中国学生在这方面的不足,还引起了西方大学某些人士的注意。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曾经指出:“跨学科的广度,是中国教育和中国学生所缺乏的,中国须要创建一种课程以及教学法来鼓励学生的创造力以及独立思维的能力”。这里的关键是“独立思维的能力”,只有思维从现成的权威的、公认的观念中解脱出来,才可能有创造性。而这种能力的欠缺,往往被过度张扬的抒情能力所淹没。据笔者在美国大学工作的经验,美国教授对中国学生作业中的抒情语言甚为困惑。这样的困惑并不能仅仅以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来解读,其最深刻的根源于:情感与理性在逻辑上的矛盾。情感的审美逻辑以主观、片面和极端见长,而理性逻辑则以客观、全面,哲思见长。故科学家不但不能跟着感觉走,而且不相信自己的感觉和知觉,宁愿相信冷冰冰的仪表上的刻度。正是因为这样,西方大学的入学考试着重理性思维,学历愈高,愈是不着重学

分而重论文。只有个别国家的个别学院,才允许以文学作品代替论文。这种精神还贯彻到毕业论文的写作、送审、答辩的严格程序中去。对于西方的这种观念和体制,我们已经系统接受,只是在入学考试命题方面还相对滞后。

我们当前的命题改革正经历着从重抒情叙事向重议论复归的过程中。表面上看来,我们最优秀的命题,正在向欧美靠拢,对欧美模式亦步亦趋,事实上并不然,我国的科举考试,议论为主的传统更为深厚,除在唐代曾经断断续续有过诗以诗取士以外,一般的命题都是“策论”性质的。以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为例,殿试第一场:史论题目之一:“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科举废除了以后,民国时期,大学入学作文试题,也是以议论文为主的。1932年,北大入学考试,作文试题1·艺术与人生2·科学与人生(选做一题)。1946年北大清华南开度联合招生试题:学校与社会。从这个意义上,与其说,以理性议论和分析为主的题型是对西方的追随,不如说也是对我国传统的回归。

这不等于说,这几年来的实践就没有我们的创造。最明显的就是,第一,我们不像欧美那样,把哲学原理用简明的语言直接提供给考生,而是更着重于把矛盾隐藏在经典的寓言、格言,或者在感性形象之中,考生是否具备从感性直接向理性升华的能力就成为关键。这和我国科举考试要求对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进行分析的取向息息相通。当前最为出色的命题常常回避日常生活的直接表述,而是借助权威的人士的感性话语来展示。如,广东卷:“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最能代表我们未来的命题不但旨在理性的严峻内涵,而且为之提供了感性审美基础。与之相似的还有湖北卷。一方面有杜甫的“家书抵万金”这样的经典,一方面又有当代社会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比之书信更为便捷,手写的书信失去重要性的日常经验。值得重视的是,首先是命题的深邃:科技进步的理性与人性交往感性之间深邃的矛盾,其次是,表述又有经典性与日常性的结合。

第二,近年最出色的命题,提供的矛盾不是单层次的。而是隐含着多层次的矛盾。如被前述文章作者嗤之以鼻的天津卷:“两条小鱼一起游泳,遇到一条老鱼从另一方向游来,老鱼向他们点点头,说:“早上好,孩子们,水怎么样?”两条小鱼一怔,接着往前游。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小鱼看了另一条小鱼一眼,忍不住说:‘水到底是什么东西?’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 ”命题就提示了双重的矛盾:1,最常见的不可或缺和最容易被忽视,2,简单的事情和深层内涵。上述种种命题,显示着我们时代的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说,其中蕴含着历史的进步的信息,正确的的态度是珍视,而不是轻浮地、粗暴地否定。

对于宏观历史发展规律无耐心研究,凭着狭隘的、破碎的、不成体系的知识,哇啦哇啦发议论者甚多。其中包括像于丹这样的传媒明星,往往言不及义,前年她对高考作文题的评论“很当下”就很外行的,以当下热点命题乃命题之大忌,因为最容易被猜,被套,而且很难不为主流话语所拘。但是,外行的随意性,只是在网络上昙花一现,热闹一番,形同过眼烟云,不可能对实践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是,一些业内人士的信口胡柴却可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造成不可小觑的混乱。

前述羊城晚报上的文章,来自中学教学第一线,作者显然具有相当写作水准,应该拥有一定的成就。正是因为这样,其文章暴露出来的糊涂,就不能不令人忧虑。

第四篇:高等教育经济学理论与中国高等教育创新

高等教育经济学理论与中国高等教育创新

高等教育经济学理论与中国高等教育创新范文

潘懋元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巨大贡献不仅在于他开创了高等教育学这个新的学科领域,还在于他丰富的教育理论和高等教育思想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潘懋元先生的高等教育经济学理论可以更全面系统地理解和领会潘懋元先生的高等教育理论及其思想体系,避免因片面理解而产生的错误认识,同时对促进高等教育经济学的发展、促进高等教育科学的多学科研究是非常有益的。

一、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高等教育经济学是研究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高等教育经济学所必须研究的核心问题。从潘懋元先生的大量著作中,我们可以充分地领会到这一点。在他创造性地提出教育的两条规律(即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和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中,他将正确处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作为教育的外部规律的重要成分之一详加论述,并以此贯穿于他的高等教育经济学理论中。

他提出,“教育必须与社会相适应:一方面,教育要受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所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对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起作用,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在这里,他将经济置于政治、文化之前,表明了他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与经济关系的新认识。就高等教育发展而言,“最基本的制约因素是生产力与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因素。……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与速度、专业的设置与课程的选择、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的教学内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无不直接受生产力与科学技术所制约。”而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离不开教育,要求教育为其服务。事实上,教育本身具有巨大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最基本功能就是劳动力的再生产,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把一般劳动力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的生产知识、劳动技能、有觉悟、有文化素养的特殊的劳动力,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通过对二战后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和经济关系的比较研究,潘懋元先生认为,职业性、应用性、技术性的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起直接作用。这些国家或地区经济的起飞和加速发展,得力于这类高等教育所提供的人才资源。他对“文革”期间教育的极其浓厚的政治化提出了强烈的批评,当时的教育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批评所谓„白专道路‟,忽视教育要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这就违反了教育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律,以致教学质量下降,不但不能很好地培养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也不利于巩固无产阶级政权。”他非常赞赏“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教育发展方针,强调教育要为经济建设服务,这是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改革开放的形式相适应的。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这些人才将直接走向经济部门担任专门工作,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因此,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应持积极态度,而不应囿于将教育看作是纯粹消费事业的传统观念。

但另一方面,他反对将教育的经济功能扩大化,反对“教育商品化”。他认为,“教育商品化”是只看到商品经济对教育的积极作用,而忽视其消极影响,整个教育实践偏重于经济效益(姑且不论经济效益如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既有产品性的一面,但又有社会性的一面,而“教育的商品化”是将教育的社会性的一面也商品化了,这是应该反对的。不应该将“教育商品化”等同于“教育产业化”。无论是“教育政治化”还是“教育商品化”,由于未能把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因此都必然会影响教育的综合效益,不利于教育多种功能的发挥。如何正确处理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呢?根据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潘懋元先生富有创见性地提出了两条基本的原则:(1)要全面适应不要片面适应;(2)要主动适应不要被动适应。经济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中心工作,但是教育与社会适应不能局限于教育适应于经济的发展而忽视适应其它方面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适应是全面的适应,任何只强调某一方面的适应而不顾其它方面是否适应,这种片面性的所谓„适应‟,必将走向全面的不适应。”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适应不是盲目的“紧跟”形势,不是不加批判适应一切,尤其是那些不利于教育事业发展的消极的、落后的、有偏差的、错误的东西,而是“对积极面的适应,抓住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凡符合教育自身规律,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提高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的,一般说是积极的、正确的;否则,可能是消极的、错误的。”他提醒人们:“教育的失误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纠正过来,不但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最终必将危及经济及社会的进步。”

分析潘懋元先生有关高等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论述,我们可以深刻领会到他在这个重大理论问题上的创造性。其一,他认为研究和处理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不能脱离高等教育与社会的政治、文化发展的关系,用纯经济学的观点难以全面、科学地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其二,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他强调,在探讨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时要将高等教育与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关系联系起来考虑,将科学技术融入经济中共同与高等教育发生关系。这一点是以往的高等教育经济学研究中所普遍忽视的问题。高等教育所培养的是高级专门人才,如果现代经济发展中科技含量不足,势必影响经济对高级专门人才的吸收能力,既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又影响经济的繁荣。

知识经济的兴起进一步佐证了他有关高等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论点,同时更激发了他深入探讨高等教育与知识经济关系的热情。他认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成为生产力内在要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积累与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创新知识的高等教育(大学),也就从经济社会的边缘走进经济以至整个社会的中心。”“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从经济社会边缘走进社会中心,体现了知识经济的本质特点,也体现了知识经济与大学之间内在的关联性和一致性。”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是经济的最基本的资源和生产的最核心要素……知识驱动经济,知识创造财富。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沿着两大方面展开:一方面是经济的知识化趋势,另一方面是知识的经济趋势……在某种意义上,大学所从事的活动,也可以说是一种经济行为。以知识为中心的经济和以知识为中心的大学教育,发生了许多重合。二者统一于知识这个共同的基础之上”,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由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两者可能融为一体。“从理论上讲,在知识经济时代拥有知识优势的大学,应当是一方首富。”我们坚信他的这一宏伟构想能在不久成为现实。

二、高等教育体制与经济体制

自本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如何适应经济体制的改革与经济的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对此,潘懋元先生作了系统而又科学、精辟的阐述。他认为,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挑战,主要作用于教育体制,通过体制改革以促进教学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前提与保证,体制不改革,教学改革很难展开……一切体制改革工作,必须围绕着(教学)这个核心”,而其中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受到的冲击最大。针对理论界有关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冲击的种种议论,潘懋元先生明确指出: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冲击,具有客观必然性,是由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所决定的。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决定了他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技的关系比基础教育更为直接、更为密切,因此,高等教育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就更为尖锐,更为深刻,高等教育要想独立于市场经济之外是绝不可能的。他认为,“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冲击作用,具有积极的与消极的两重性,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能够使高等教育领域引进竞争机制和效益原则,能够激励高等教育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但是,在价值观方面,市场经济所遵循的是价值规律,而其驱动力是逐利思想,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实施。“在运行机制方面,市场经济是按价值规律和供求变化来进行市场调节的,这种调节在一定程度上是自发的、盲目的,市场行为的短期性、速效性、波动性非常突出,与教育的周期长、稳定性、滞后性、长效性等特点相冲突。”为了克服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消极影响,发挥其积极作用,潘懋元先生提出,高等教育必须全面、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参见第一部分),扬长避短,促进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共同发展。

由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引入和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非公有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对原来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高等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战。潘懋元先生敏锐地抓住这一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的强大因素和动力,率先提出了在我国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富有战略性和超前意识的观点。早在80年代末,潘懋元先生就指出,“30多年来,我国不复存在私立高等教育体制,乃是经济体制决定的”。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城乡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更由于这些经济成分在生产水平上的提高,民办高等学校的出现与发展就有其必然性。”民办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体制,“有利于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集资办学,广开财路,增办高校”;“有利于调整高等教育结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引进竞争机制,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化”;“有利于开发智力资源,征聘所需师资”,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降低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运作成本。所以,尽管民办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如质量问题、盈利问题等,但是只要政府在目标质量上严格管理,在人事、财务上不要干涉过多,允许其自主经营,确认其社会地位,将民办高校纳入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并给予适当的资助,那么,民办高校一定会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后来的事实证明了他的远见卓识。迄今,民办高校已逾千所,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他的倡议、参与和指导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也蓬勃展开。鉴于潘懋元先生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巨大贡献,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委员会授予他“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创业奖(理论奖)”的崇高荣誉。

三、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

按照传统的教育经济学的理解,经济的技术结构决定教育的层次结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决定教育的专业结构。潘懋元先生突破了这种传统的思想,另辟蹊径,根据现代社会经济、科技的各种状况,将经济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分析经济结构对高等教育结构的影响。“从层次结构看,中国的产业结构大量的还是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的专科层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趋向低重心”。所以,他非常赞赏高等专科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培养专科层次人才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他认为,在经济改革与发展中,高等专科教育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他反对将专科划入低于本科的一个层次中去,“高等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或称第三级教育)系统中的同一个层次的两个并列的子系统。它们基本区别在于培养目标与规格,不在于年限与水平。”

在经济发展中,职业的种类日趋多样化,与产业结构、部门行业结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职业结构对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影响引起了潘懋元先生的高度关注。一方面,对于依据社会的热门职业而设置的热门专业,如经济信息、文秘、广告、证券交易、房地产经营等,他给予了充分肯定:“由于市场经济起调节作用,专业课程、教材往应用方面倾斜,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高等教育脱离社会需要的弊端。”另一方面,对其中出现的某些偏颇,如自然科学人才的数量与质量的削弱、师范院校的不被重视,表现了一定的忧虑,并希望在发展中加以克服。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启示我们: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规模。这就决定了我国在高等教育发展中不能搞一刀切,而要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制约高等教育各种水平的决定性因素,而中国各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从经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经济将要走的是发展区域经济与地方经济的道路,“如果说,区域经济的发展与教育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对于具有明显经济功能的高等教育来说,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就更为重要。”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于中国经济改革的政策之一是发展区域与地方经济,因此,必须实行高等教育地方化,使高等教育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经济服务,成为地方的文化科学中心;使高等教育管理的权限属于地方,并以地方财政拨款作为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在他和邬大光教授看来,“高等教育地方化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能够作出较为敏感的反应,可以部分地满足地方经济的需求与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集资办学”,“有利于深化高等教育内部改革”,使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保持最密切联系,促进高等学校潜力的充分发挥。

就农村而言,随着农村经济、特别是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高等教育需求,潘懋元先生及时、敏锐地预见了这种需求,率先倡导并开展高等教育如何通向农村问题的研究。他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能忘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科教兴国‟战略不能不包括„科教兴农‟战略;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也不能不包括广大的农村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并在农村创造就业机会。”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乡镇企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存在着对高等教育的极大需求。……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和需求,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高等教育通向农村问题,是一个带战略性的问题。”在他的指导下,一名博士研究生完成了以“高等教育通向农村”为题的博士论文。他们认为,“以高等教育通向农村,并不是主张把大学办到农村,而是在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考虑农村经济发展需要,高校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社会服务等也要面向农村经济;要建立和健全促使大学毕业生乐于到农村工作的机制。同时,要探索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的制度化教育形式。”可以预见,这些思想和建议,对我国高等教育今后的改革和发展,必将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

四、高等教育投资与经济效益

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反映了国家、个人、社会等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一个国家的政府,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如何,与其看他那庄严的誓言,不如看它的教育经费预算;教育事业计划能否实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拨款。潘懋元先生认为,国家是教育的最大受益者,因为教育的经济效益,虽然不能直接、立即体现在市场经济交换过程中,却存在于社会之中;教育不仅有经济效益,而且是国家的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国教育经费,主要由政府承担是合理的。但是,教育经费主要由政府承

担并不等于只能由政府承担。实践证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高等教育经费,全部依靠政府财政拨款,这种单一的投资体制,大大限制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此情形下,“如果高等教育发展过快,势必挤占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经费,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职业教育的发展。”面对上述困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种种矛盾问题,潘懋元先生提出,“改革教育投资体制,多渠道筹集资金以充实教育经费。在中国当前国家财政困难的情况下,这是必然的选择,也是人们所能理解的。”他认为,高等教育是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投资体制应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种渠道集资为辅,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对不断提高的学费额标准和奖学金受益面低、款额低的状况,潘懋元先生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他强调,“向大学生收学费,要充分调查研究一般家庭的承受力,不应只着眼于少数富裕家庭的收入。否则,许多有才能的优秀青年,将被排斥在大学门之外。”当然,民办高等学校的学费可以略高一些。

鉴于民办高等学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潘懋元先生呼吁政府从财力上扶持民办高校。他指出,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办学者的捐赠、学生的学费以及学校自身的收入。但在办学过程、尤其在发展过程中,似乎不应理解为政府不给予必要的资助。因为在中国,“当前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公有制以外的社会财力,远不如资本主义国家财团资财雄厚,个人的财力更为有限;收学生学费,则必须考虑一般工资收入者的承受力。所以,政府有一定的资助是必要的。”对于民办高校的营利性问题,他是这样看的:中国的教育法明确规定“不得以营利为办学宗旨”,这是符合教育事业的社会性质的。但是,教育又有产品性的一面。他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私人及私营企业投资办高等教育,可否以营利为目的,尚值得研究,不宜过早下结论。在另一方面,“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不等于学校不得从事营利性活动。公立高等学校,尚且可以通过营利活动筹集经费,何况私立高等学校。

在高等教育发展中,投入了一定的教育经费,是否就一定能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呢?潘懋元先生不以为然。他回顾本世纪6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在西方流行时,许多国家受其影响,大量投资发展高等教育。但大规模的投入并未能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他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由于高等教育规模膨胀过快,一方面国家财力不胜负担,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尚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严重。”也就是忽视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其它社会条件,忽视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非经济功用。在他看来,单纯追求教育的经济效益,也许在某一历史时期或某种特定条件下,有暂时的效果,但是最终将影响教育整体功能的发挥。与经济效益相比,教育的其它效益,往往表现为隐性的。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种隐性的非经济效益将逐步发展为显性的联系,并将起着更为深远的作用。在他的倡导下产生了“高等教育的综合效益观”之新思想:“教育的效益不只是体现在经济上,也体现在政治上、道德上、文化上以及社会的其它诸多方面。……社会进步,是社会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因而教育的效益也是综合的”。

他认为,高等学校自身的经济效益要讲,但更要着眼于社会效益,要讲国家的经济效益,以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作为衡量学校工作的准绳。他强烈呼吁,“必须高度重视教育的整体功能与综合效益,建立可以评价的综合指标体系,使教育决策与教育实践有所遵循,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五、高等教育供求关系与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等教育供求关系反映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需求和个人需求的适应状况。实现高等教育的供求平衡是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的客观要求。潘懋元先生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量增大,必然要求与社会发展有着直接联系的高等教育在专业结构、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教材上都趋向应用人才的培养,这是任何高校所无法回避的。在学习他的有关著作时,我们可以发现,下述思想显得尤为突出。第一,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科技等意义上的需求,因而要求高等教育充分发挥其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多种功能,满足上述多种需求。第二,应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出发,保持高等教育供求关系的平衡。急功近利的发展观只会加剧高等教育供求的不平衡,阻碍高等教育(供方)和社会、个人(需方)的健康发展。高等教育对市场经济的“全面适应”和“主动适应”观点,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潘懋元先生有关正确处理高等教育供求关系的指导思想。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也日趋强烈。为此,潘懋元先生呼吁,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注意满足个体的高等教育需求。

他寄希望于即将到来的21世纪,通过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既持高等教育与个体之间的供求平衡。他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必然的趋势,而不是“要不要”的问题。就现实来讲,“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既不应该徘徊不前,也不应该操之过急。应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适度超前发展。”针对在我国推行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潘懋元先生置之坦然:其一,“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岗位,不是一个常数,而是一个变数。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高等教育水平的职业岗位必将增加;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进步,那就不是只占据一个岗位,而可能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二,大学毕业生多了,可能出现“高才低就”,“从短期看,可能是一种浪费。但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看,未必不是好事。”

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种不同于精英教育模式的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式或新思路,因此,潘懋元先生强调指出,一方面,“不能用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学术方向与标准……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等来规范大众化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大众化高等教育并不排斥而应包括精英教育作为它的组成部分”,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和出路。为了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潘懋元先生提出了颇具创意的“节支”与“增收”的方法。“节支,就是采取非精英教育的消费水平以扩大高等教育”,在保证一定比例的精英教育条件下,发展类似国外的社区学院、成人高等学校、开放大学、远距离高等教育,以减轻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资金负担。“增收,就是发展私立(民办)高等教育,以吸收法人或私人投资和学生较高的学费。”他坚信,“在21世纪,教育消费将成为国民消费强有力的增长点,投资者也看好这一教育产业。”“如果按照教育作为一种产业的性质,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投入,允许给予适当的回报,并加强立法管理,将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资金投入开辟一条重要的增收途径”,使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过程中顺利通过征途中的关隘。

高等教育经济学作为高等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从一开始就受到潘懋元先生的极大关注。他认为,高等教育经济学起步较早,曾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近年来进展不大。他提出,研究高等教育的理论问题要从多学科角度进行,而不能仅仅局限于本学科领域。否则,难以得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结论。他希望有更多的有

第五篇:经济法律基础

形成性考核(经济法律基础《工商管理》)答案 职业技能实训

编者说明: 1.2.3.4.5.做题时 Ctrl+F 调出“查找和替换”对话框,使用自动查找功能可节省时间。查找内容时,请复制连续的一小节文字,不要复制标点、字母、括号,这可能影响搜索结果。如果第一次查找完成,没找到对应项,建议再次查找。两次查找都无结果,则可能是关键词对应不准确,可删除部分文字再查找,二是没有该题的答案。该答案仅供参考,不保证 100%正确(特别是红色字体部分)。单项选择题

因违法违纪行为被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自被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之日起不得重新取得会计 从业资格证书的时间是()。年】 【5 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从业资格证书】 设立仲裁委员会的,应当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登记。【司法行政部门】 我国实行()终审制,当事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或专门法院第一审判决、裁定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 法院提起上诉。【两审】 劳动合同的下列条款中,不属于劳动法规定的法定条款的是【试用期条款】 我国劳动法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的法定年龄是【16 周岁】 不是税率的基本形式的是【浮动税率】 我国目前的财政监督机关是【审计机关】 经营者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给被侵害的经营者造成的损失难以计算的,向被侵害人赔偿的赔偿额为【受害 人在被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 不平等竞争是指因经营者所造成的,原因是【外部条件的不平等,不公平】 我国商标法规定,自核准之日起计算,注册商标的有效期为【10 年】 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权】 国有独资公司章程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制定】 有限责任公司的法人代表是【董事长】 在合伙企业中,合伙人对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国有企业经营权的核心是【生产经营决策权】 按份共有人对共有财产【分享权利、分担义务】 李某因长期不向借款人要求还款,导致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李某因此丧失了【胜诉权】 市场经济的基础法律是【民法】

法的渊源指的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法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 在活动定义中,工作包被有计划的分解为更小的组成部分,叫做: 【计划活动(schedule activity)】 进度控制的工具除了进度报告外,还包括: 【业绩衡量】 一般情况下,资源平衡会: 【延长工期】 某活动在关键路径上,其总浮动时间: 【等于 0】 修订根据实际可提供之资源的进度计划的过程被称为资源: 【平衡】 批准的变更请求是: 【范围控制的输入】 请求的变更和推荐的纠正措施是: 【范围控制的输出】 以下都是工作分解结构词典的内容,除了:

【资源分解结构】 下列关于分解的说法都正确,除了: 【工作分解结构分解的越细,H 资源 H 利用效率超高】 产品分析属于哪个过程的工具: 【范围定义】 在正式范围核查(scope verification)过程中使用的以下工具中何种最有用?【项目审查】 以下所有关于工作分解结构的说明均正确,除了: 【它是一种进度计划制订方法】 规定按合同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文件称作: 【工作描述】 在下列当中,对承包商风险最高的合同种类是: 【固定价格】 在项目范围未充分界定的情况下,进度计划需要工程在若干部分齐头并进,而业主希望实行较高程度的 控制,最适合卖方的签约方法是: 【成本加成】 你对项目的风险在项目的哪一个阶段最有影响力: 【概念阶段】 风险应对的目的: 【把全部发生的不利事件—影响降低到最小】 风险量化包括: 【评估发生的概率和影响】 您要确定全套结果的预期价值。您会运用以下哪一种技术: 【决策树】 当项目经理发现一位组员无法确定如何履行其有关项目的职责时,项目经理应首先: 【对该组员重新分 配更适合的任务】 项目专业人士能够通过以下方式增加其个人能力: 【增加他们的知识和实践技能】 为了增强领导能力,项目经理应首先: 【评估个人优缺点】 你的项目需要对项目所用的设备进行一项重大变更。你知道有一种产品可以满足你的需求,但你担心的 是你的兄弟是生产这种产品那家公司的老板。你应怎样做?【让客户知道这件事】 在共同完成一个令你的客户满意的项目后,你项目的一个供应商送给你一封感谢信和一瓶香槟酒。你应 该: 【向该供应商表达你自己的感谢,然后在项目后庆祝与你的团队一起打开那瓶香槟酒】 您的一位项目班子员怀孕了。她预计在项目完成两个月分娩。她的医生建议辞职,以便避免旅行造成的 紧张。她的工作可通过中等难度的招聘努力取而代之。您建议她继续外出工作。为什么?【她的项目经 验非常宝贵,如有可能应当挽留】

承包商的工作在哪方面明确: 【SOW】 下列哪一种是量化定性数据,以将个人对供方选择的偏见减到最小的一个方法?【加权系统】 下列哪项不是合同的基本要素?【价格结构】 下列哪项是进展报告规则中最保守的一种?【0—100 法则】 在开始执行项目费用的 3 个过程工作前,还有一个由项目团队 H 完成的规划过程在制定项目计划中编 制,是: 【成本计划】 挣值是: 【完成工作预算成本】 类比法类似于

【自上而下】 为了制订预算,以下都需要评价,除了: 【沉没成本】 项目估算总成本为 200000 美元,允许范围是 180000-250000 美元,这属于哪一类成本估算? 【预算】 如果(BCWP)已完成工作预算费用=350,(ACWP)已完成工作实际费用=400 和(BCWS)计划工作 预算费用=325,(SPI)进度业绩指标为何?【1.077】 如果挣得值 EV(BCWP)=350,实际费用支出已完成工作实际费用 AC(ACWP)=400,规划价值计划 工作预算费用 PV(BCWS)=325,成本偏差和成本业绩指标为何?

【-50;0.875】 H 资源 H 分解结构、资源日历(更新)属于哪个过程的产出: 【活动资源估算】 自下而上的估算除了成本估算外,还属于哪个过程的工具: 【活动 H 源源 H 估算】 项目进度网络图属于哪个过程的产出: 【活动排序】 依赖关系和提前量、滞后量属于哪个过程的工具: 【活动排序】 滚动式规划是哪个时间过程的工具: 【活动定义】 以下说法都正确,除了: 【项目范围是否完成要以产品要求作为衡量标准】 控制帐目(Control Account)主要用于: 【工作分解结构中的各元素】 以下可以作为项目范围是否完成的衡量 H 标准 H,除了: 【客户的反馈意见】 有关项目生命周期的说法都正确,除了

【项目执行阶段投入人力和费用最高,所以此时项目干系人对项 目的影响力最强】 在项目周期的何种阶段结束时,通常作出“继续、不继续”决定。【可行性】 以下关于项目的说法都正确,除了: 【项目可以由一个人组成】 以下都是日常运作和项目的共同之处,除了: 【受制于有限的 H 资源 H 和时间】 渐进明细的特征常常和那个项目过程联系起来: 【范围定义】 以下关于项目特征的说法都正确,除了: 【渐进明细的结果常常会导致范围渐变】 你作为一个项目经理要为政府建造一个保龄球运动的纪念碑。这个纪念碑预期能够持续几个世纪。在这 种情况下,认为项目是暂时性的这种说法: 【不适合要建造的产品】 以下哪一项最能表现某个项目的特征: 【确定期限】

要求赔偿权, 申请仲裁权、经济诉讼权属于【经济职权】 甲国有企业职工张某在本职工作中完成一项新的外观设计,甲企业申请并获得了外观设计专利权。根据 专利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甲企业应当自专利权公告之日起点个月内发给张某奖金,资金最低不少于 1000 元】 下列规范性用语中属于任意性规范的是【“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取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其他形式”】 根据《反垄断法》的规定,下列各项中,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商务部申报的有【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 一会计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 20 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在中 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 4 亿元人民币】 根据《票据法》的规定,下列有关汇票背书的表述中,正确的是【出票人在汇票上记载“不得转让”字 样的,汇票不得转让】 对省级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 行政复议机关是【省级人民政府】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 申请期限一般是【60 日】 下列有关票据行为有效要件的表述中,不符合票据法律制度规定的有【票据的基础关系涉及的行为不合 法,则票据行为也不合法】 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主要是【】 下列各项中, 属于行政法规的是【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 】 人民法院审理下列案件, 不适用调解的是【行政案件】 仲裁协议必须具备()内容, 才为有效。【有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 甲公司获得一项外观设计专利。乙公司未经甲公司许可,以生产经营为目的制造该专利产品。丙公司未 经甲公司许可以生产经营为目的所为的下列行为中,构成专利侵犯的是【购买乙公司制造的该专利产品 销售给丁公司】 美国某公司于 2004 年 12 月 1 日在美国就某口服药品提出专利申请并被受理,2005 年 5 月 9 日就同一 药品向中国专利局提出专利申请,要求享有优先权并及时提交了相关证明文件。中国专利局于 2008 年 4 月 1 日授予其专利。关于该中国专利,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2008 年 4 月 1 日起计算】 李某在 2005 年 3 月 12 日接到法院的民事判决书, 其如果上诉, 则应当在()提出。月 27 日前】 【3 下列适用诉讼时效期间为 3 年的是【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的诉讼】 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直接原因是【法律事实】 国家机关行使经济管理职权是依法享有多种经济职权.下列各项权利中, 属于国家机关享有的经济职权 的是【经济调节权】 修订根据实际可提供之资源的进度计划的过程被称为资源: 【平衡】

多项选择题

●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 【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

【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法人具有的特征是 【独立的责任】 【独立的组织】

【独立的财产】 ●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特征包括 【设立要求相对严格】 【股东数额的广泛性】 【股份集资的公开性】 【股份的等额性】 【股份可自由转让性】 ●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 【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 【限制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 【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商场】 【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经营者的商品】 ●劳动争议解决方式主要涉及 【和解】 【调解】 【诉讼】 【仲裁】 ●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是指通过发行信托受益凭证等方式受托投资者的资金,然后进行房地产或者 房地产抵押贷款(MortgAge)投资,并委托或聘请专业机构和人员实施具体的经营管理的一种资金信托 投资方式。它应当遵循信托的基本原则和精神: 【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和利益权相要离,财产的所有权属于受托人,利益权属于受托人】 【设立的基础是充分信任】 【信托财产独立,从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的自有财产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动作财产】 ●影响不动产价格主要是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状况,储蓄、消费和投资的水平。那么,除了经济因 素以外,不动产价格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社会因素】 【行政和政策因素】 【环境因素】 【心理因素】 【物理因素】 ●不动产投资虽然收益稳定,保值性能好,但任何投资都有一定的风险,以下属于不动产投资风险的有: 【政策性风险】 【自然风险】 【社会风险】 【流动性风险】 【经济性风险】

●不动产投资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品种,与其他的金融产品投资不同,以下属于不动产投资特点的是: 【资金量相对较大】 【不动产投资收益稳定,保值性能好】 【长期收益较高】 ●不动产(房地产)一向是一种重要的投资品种,它与()并称为全球三大投资品,是适合长期投资的 工具。期货交易放大了金融资产的杠杆效应,但在套期保值,投机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下面关于期货双 向交易机制,正确的是: 【如果市场看跌,可以先卖出再买入】 【如果市场看涨,可以先买进再卖出】 ●以下属于货币政策工具是 【转移支付】 【存款准备金率】 【贴现率】 ●客户的投资目标可以划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对于客户的长期投资目标,在资产配置 上应该侧重于 【房产】 【古董和艺术品收藏】 【股票】 ●在资产配置上,期权的交易行为与期货头寸有一定的相关性。下列策略中期权执行后可以转换为期货 空头部位的是 【买进看跌期权】 【卖出看涨期权】 ●期权是一种有助于规避风险的理想工具。依照执行价格,期权的状态可分为价内期权(inofmoriey)和平价期权(Atmoney)三种。以下属于价内期 权的是: 【执行价格 200,市场价格 250 的看涨期权】 【执行价格 250,市场价格 200 的看跌期权】 ●战略资产配置是长期投资的组合选择,用以确定最能满足投资者风险与收益目标的资产组合,是实现 投资计划长期目标的最重要决策,该过程包括四个核心要素 【投资者需要些合适的资产在持有期间或计划范围的预期回报率】 【在可容忍的风险水平上选择能提供最优回报率的投资组合】

【投资者需要确定投资组合中合适的资产】 【运用最优化技术找出在每一个风险水平上能提供最高回报率的投资组合】 ●在资产组合和资产定价理论中,通常用β 值和标准差来衡量风险。以下关于这两种指标的区别,说法 正确的是: 【β 值衡量系统风险,标准差衡量整体风险】 【β 值仅反映市场风险,标准差还反映特有风险】

●下面关于这两只基金的收益一风险,下说法正确的是: 【ShArpe 指数是以资本市场线 CML 为基准来评价基金业绩的,度量单位总风险所带来的超额回报】 【基金 A 的波动性小于基金 B】 【基金 A 的收益率明显高于基金 B】 ●两只基金的 ShArp 比率分别为 【0.6071】 【0.7869】 ●C 股票的β 值和标准差分别是 【0.5】 【0.25】 ●利用β 的定值公式,可以得到 A 股的标准差和 B 股与市场组合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2】 【0.6】 ●关于表中市场组合的相关系数以及β 值,说法正确的是: 【市场组合的β 值为 1】 【市场组合的相关系数为 1】 【市场组合的相关系数以及β 值均为 1】 ●王某买入股票 A,此时的无风险收益率为 5%,市场资产组合的期望收益率为 15%,股票的 j3 系数为 1.5,红利分配率为 50%,最近一次的收益为每股 5 元,预计 A 公司所有再投资的股权收益率(ROE)为 20%。投资者对 A 公司的预期收益率为(),预期股票的价值为()。【25 元】 【20%】 ●两种证券之间的关系对投资者进行投资组合选择是有很重要的影响。假设ρ 表示两种证券之间的相关 关系。以下结论准确的是: 【p 的取值一般介于-1 和 1 之间】 【ρ >0,表示两种证券之间同方向变动】 【ρ <0,表示两种证券之间反方向变动】 ●风险和收益始终是投资者需要权衡的问题,下列关于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说法,正确的是:

【非系统风险只对单个证券有影响,是单个证券的特有风险】 【系统风险对所有证券的影响差不多是相同的】 【非系统风险可以通过证券分散化来消除】 ●A 公司今年的每股股利为 0.4 元,固定增长率为 6%,现行国库券的收益率为 7%,股票的必要报酬率为 9%,β 系数等于 1.8,则 【股票价格为 9.2174 元】

【股票收益率为 10.6%】 ●5 年的零息债券面值 1000 元,发行价格为 821 元,则到期收益率为()。另一同期限同级别的债券面 值 1000 元,票面利率 6%,每年付息,则发行价格为 【1089】 【4.02%】 ●关于零息债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该债券的再投资风险最大】 【可以折价、平价或溢价发行】 ●(2006.5)某公司在一项重大诉讼中败诉,在这一消息刺激下,随后很可能发生的事件组合是 【可转换债券转换需求下降】 【公司新发行债券的到期收益率上升】 【公司债券价格上升】 【公司股份下降】 ●接上题,以上模型中,描述证券或组合的收益与风险之间均衡关系的有: 【资本市场线】 【套利定价模型】 【证券市场线】 ●证券组合是指个人或机构投资者所持有的各种有价证券的总称,通常包括各种类型的债券、股票及存 款单等。现代证券组合定价理论的内容包括 【均值一方差模型】 【套利定价模型】 【因素模型】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在资产组合理论中,对投资组合进行分析时,通常可以将单项资产的收益率分解为 【系统性风险收益率】 【受个别因素影响的收益率】 【无风险利率】 ●REITs 具有其他投资产品所不具有的独特优势,REITs 的投资优势主要体现在: 【REITs 具有抵抗通货膨胀的能力】 【与其他金融资产的相关度较低,有相对较低的波动性】 【资产流动性、变现性高】 【与股票或债券的相关系数较低,分散投资组合风险】 ●下列关于封闭式 REITs 与开放式 REITs 的说法,正确的是: 【封闭式 REITs 成立后不得再募集资金】 【开放式 REITs 的发行规模可以增减】 【封闭式 REITs 发行规模固定】 【开放式 REITs 成立后不得再募集资金】 ●下列关于权益型 REITs(股权型)与抵押权型 REITs 的说法,正确的是: 【抵押权型 REITs 主要收入来源为贷款利息】 【抵押权型 REITs 是间接参与房地产的经营,而非直接投资房地产】 【权益型 REITs 资产组合中房地产实质资产投资应超过 75%】 ●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作为一种重要的资金信托投资方式,按照投资标的分类,可分为: 【抵押权型 REITs】 【混合型 REITs】 【权益型 REITs】 ●下列各项中,关于权利人行使取回权的表述正确的有

【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债务人为他人保管的财产,财产的权利人有权行使取回权】 【法院受理破产申请时,出卖人已将买卖标的物向作为买受人的债务人发运,债务人尚未收到且未付 清全部价款的,出卖人可以取回在运途中的标的物】 ●根据破产法规定,下列项目中,属于管理人职权的有()【决定债务人的日常开支和其他必要开支】 【提议召开债权人会议】 【管理和处分债务的财产'】 ●下列各项中,属于破产费用的是 【破产案件的诉讼费用】 【管理、变价和分配债务人财产的费用】 【管理人执行职务的费用、报酬】 ●人民法院受理债务人的破产申请后,下列各项中,债权人可以申报债权的是 【附条件、附期限的债权】 【诉讼、仲裁未决的债权】 【未到期的债权】 ●债务人甲企业破产,乙企业依法对甲企业的机器设备享有抵押权,乙企业未放弃优先受偿权利。根据 企业破产法律制度的规定,在债权人会议上,乙企业可以行使表决权的事项有 【决定继续或者停止债务人的营业】 【通过债务人财产的管理方案】 ●根据企业破产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共益债务的是 【因管理人请求对方当事人履行双方均未履行完毕的合同产生的债务】 【因债务人不当得利所产生的债务】 【为债务人继续营业而应支付的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险费用】 ●下列各项中,适用有关提存规定的有 【债权人未受领的破产财产分配额,管理人应当提存】 【破产财产分配时,对于诉讼或者仲裁未决的债权,管理人应当将其分配额提存】 ●下列各项中属于债权人会议职权的是 【审查管理人的费用】 【监督管理人】 【通过破产财产的分配方案】 ●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作为债务人的债务人,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有 【向人民法院清偿债务】 【向债务人的债权人清偿债务】 【向债务人清偿债务】 ●下列各项中,破产程序应当终结的是 【债务人财产不足以清偿破产费用的,管理人应当提请人民法院终结破产程序】 【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债务人与全体债权人就债权债务的处理自行达成协议的,可以请求人民 法院裁定认可,并终结破产程序】 【破产人无财产可供分配的,管理人应当请求人民法院裁定终结破产程序】 【管理人在最后分配完结后,应当及时向人民法院提交破产财产分配报告,并提请人民法院裁定终结

破产程序】 ●下列各项中,人民法院应当裁定终止和解程序,并宣告债务人破产的情形有 【和解协议草案经债权人会议表决未获得通过】 【债权人会议通过和协议但未获得人民法院认可的】 【债务人未提出和

解协议草案的】 ●根据破产企业法的规定,债权人会议的一般决议通过需要 【出席会议的有表决权的债权人过半数通过】 【同意的债权人所代表的债权额占无财产但保债权总额的半数以上】 ●下列有关企业破产程序中,受理破产案件人民法院对下列事项具有裁定权的有 【对破产申请有权裁定宣告破产,也有权裁定驳回破产申请】 【重整计划需经人民法院裁定批准】 【债权人与债务人达成的破产和解协议,须经人民法院裁定才能生效】 【破产财产分配完毕后,终结破产程序须经人民法院裁定】 ●下列各项中,根据《破产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所产生的法律效力的表述中正确的 有 【债务人对个别债权人的债务清偿无效】 【有关债务人财产的保全措施应当解除,执行程序应当中止】 【有关债务人的民事诉讼,只能向受理破产申请的人民法院提起】 ●下列各项中,属于债务人财产的有 【破产申请受理时属于债务人的财产】 【债务人企业对其债务人 A 享有债权,因 A 无力偿还,又怠于向自己的债务人 B 主张债权,债务人企 业为此行使代位权对 B 享有的债权】 【债务人在破产申请受理后至破产程序终结前从联营企业分得的利润】 ●第一次债权人会议由人民法院召集,以后的债权人会议的召开,应当符合法律规定,下列各项中,应 当召开债权人会议的是 【管理人向债权人会议主席提议时】 【人民法院认为必要时】 【占债权总额三分之一以上的债权人向债权人会议主席提议时】 【占债权总额半数以上的债权人向债权人会议主席提议时】 ● 【】 【】 【】 【】

判断题

无权代理行为经本人追认后,本人一般不能反悔。【正确】 国有独资公司的董事会是股东会的常设执行机关。【错误】 凡是不为公众所知悉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都属商业秘密。【错误】 社会保险具有国家强制性。【正确】

仲裁委员会是民间性的事业单位法人,它独立于行政机关,与行政机关没有隶属关系。但仲裁委员会之 间有隶属关系,各自不能独立从事仲裁业务。【错误】

下载主流经济学理论的立论基础(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主流经济学理论的立论基础(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济法律基础(免费)

    第1题: 以下哪一项最能表现某个项目的特征: 第2题: 你作为一个项目经理要为政府建造一个保龄球运动的纪念碑。这个纪念碑预期能够持续几个世纪。在这种情况下,认为项目是暂......

    在经济学理论下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在经济学理论下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摘要:当下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大学生就业体制市场化改革和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多重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

    用经济学理论分析是否要生二胎(模版)

    用经济学理论分析是否要生二胎 用经济学理论分析是否要生二胎 摘要 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不少符合条件的父母萌生了生二孩儿的想法。本文试图从经济学视角,通过边际理论分析第......

    经济学理论在经济法中的应用

    经济学理论在经济法中的应用 090503129朱佳卫 1.市场失灵理论 (1)概述理论:市场失灵理论认为,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但在现实经济中,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只是一种......

    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浅析小产权房问题

    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浅析小产权房问题 摘要:近两年来,国家开始重视“小产权房”问题,已经开始清理并研究小产权房的解决途径。本文利用制度经济学等相关知识,分析小产权房为什么......

    职业经济法律基础

    1(单选题)以下哪一项最能表现某个项目的特征:(确定期限)2(单选题)你作为一个项目经理要为政府建造一个保龄球运动的纪念碑。这个纪念碑预期能够持续几个世纪。在这种情况下,认为......

    2605经济法律基础

    试卷代号:2605 经济法律基础试题 1.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法律是(C 宪法)。 2.构建经济法律关系的首要要素是( A 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 C平......

    经济法律基础(5篇模版)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单选题)以下哪一项最能表现某个项目的特征:(确定期限)(单选题)你作为一个项目经理要为政府建造一个保龄球运动的纪念碑。这个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