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战斗里成长 观后感
《战斗里成长》观后感
电影《战斗里成长》描写的是一家三代农民,不堪忍受封建地主的剥削迫害,走向反抗道路的故事。通过赵石头一家的悲欢离合,反映了旧社会穷苦百姓的真实生活,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地主、军阀霸道残忍,讲述了主人公在革命队伍的引导和帮助下,由普通百姓成长为革命战士的过程。影片人物形象真实、饱满,情节曲折,具有较强的戏剧性,并注重感情的渲染,使观众深受触动。
作者在人物的设置与描写上颇具匠心:石头与其父其实是同一个人的不同阶段,石头的未来就是现在的父亲,父亲的过去就是现在的石头,他俩一人明写,一人暗写,互相映衬、补充,从而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完整。
所谓纪律,是人们遵守秩序、执行命令和履行职责的一种规范。
在我军的历史上,纪律建设一直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红军初创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来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在红军、八路军、人民解放军中严格贯彻执行。这是我军发展壮大、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重要原因之一。解放上海的时候,我入城部队宁肯露宿街头,也不占民房,不扰乱市民的安宁,这使上海各阶层的民众都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叹。不管他们当时对解放军认识和了解的程度如何,当他们看到疲劳的战士睡在马路旁的情形,对比国民党军队在溃逃时骚扰和祸害百姓,怎能不热烈欢迎这支纪律严明的军队呢?因此,我军建设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无论何时何地,在何种环境中,都能注意部队的纪律建设,这是我们保持和提高战斗力,完成自己光荣使命的有力保证。
没有纪律就没有战斗力
“纪律是军人的生命”。早在我军初创时期,《红军纪律歌》的歌词就写道:“红军纪律十分严明,凡我同志都要记清,这是我军主要生命。”因此,我军的纪律,对于加强部队建设和完成历史使命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建设正规化、现代化革命军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部队坚强团结、集中统一和战无不胜的保证,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纪律是军队的命脉,没有严格的纪律,就会一盘散沙,就不成其为军队
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与司马懿在街亭对战,马谡自告奋勇要出兵守街亭,诸葛亮心中虽有担心,但马谡表示愿立军令状,若失败就处死全家,诸葛亮才勉强同意他出兵,并指派王平将军随行,并交代在安置完营寨后须立刻回报,有事要与王平商量,马谡一一答应。可是军队到了街亭,马谡执意扎兵在山上,完全不听王平的建议,而且没有遵守约定将安营的阵图送回本部。等到司马懿派兵进攻街亭,围兵在山下切断粮食及水的供应,使得马谡兵败如山倒,重要据点街亭失守。事后诸葛亮为维持军纪而挥泪斩马谡,并自请处分降职三等。
战争年代,我 军靠严明的组织纪律,巩固了内部团结,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实践证明,纪律是履行军队根本职 能、克敌制胜的有力保证。战争年代需要加强纪律建设,和平时期同样需要加强 纪律建设。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和涣散军队纪律的因素,比战争时期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一些部队出现管理松懈、作风松散、纪律松弛的现象,违法违纪问题时有发生,极大地损害了军队的形象和团结奋 斗的基础。江泽民同志针对军队纪律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把严格纪律这一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上升到新形势下建军治军的根本规律来对待,提出“军队 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对纪律的要求越严”等重要思想,把“纪律
严明”作为对我军的总要求之一,强调全军官兵必须听从指挥,令行禁止;秩序正规,军容严整 ;遵守纪律,奖惩分明。认真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的这些重要思想,切实把纪律 建设作为核心内容,经常开展以作风纪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才能有效地保证部队的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
第二篇:战斗里成长观后感
《战斗里成长》读后感
今天晚上上党课,学校党组织播放了一部国产影片叫《战斗里成长》,说的是父亲随红军长征后,母亲带着儿子在水深火热里艰难度日,儿子长大要寻找自己的父亲,在母亲的支持下走上了革命道路,参加了八路军,在战火的磨炼中茁壮长成,终于战场上夫妻、父子重逢。全剧在骨肉难离中开始,于大团聚中落幕,给我以很大的感触。但是,外公经常给我说他以前的童年,说说外公童年烙印很深的一些事。
外公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正是国家充满激烈斗争的年代,一场场的政治运动犹如战斗接连不断,有的是必要的,比如打击残余敌人、巩固新生政权的斗争,有的则是扩大化的产物,比如反右、反右倾和后来的文革,不论是什么性质的斗争都是人与人的战斗,正是这些没有硝烟的战斗给我和我的差不多同一年龄段的人们以刺激、以亢奋、以困惑、以沮丧、以迷惘、以反思,在这样的战斗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辈人有着自己的酸甜苦辣,有着外公这段年纪的人才能体验的悲喜。
外公这一年龄档次的群体是随着新中国诞生的第一代,新制度、新社会给饱经屈辱与战乱的祖国以兴奋和希望,国家和社会对这些新中国的同龄人寄予厚望与关爱,称是祖国的花朵,是新社会的小主人,尽管当时的国家还很贫穷,外公那些从旧社会走出来的祖辈、父辈生活还很艰难,有的还在接受着建国初年种种政治运动的审查与考问,但对尚在跚跚学步的孩子们却是充满着抚爱和呵护。
外公曾经对我说过,他第一次觉得人对人的阴冷是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和平常一样,上完两节课便全校集合,到操场做广播操。那一天稍感异样的是,班主任和其他老师都没有了往日的笑容,平常不大到场的女校长早早在领操台上等候着我们,同学们到齐后,便满脸激愤状地大声宣布说,同学们,今天早晨公安局来我们学校逮捕了严某某,以后你们不要叫她某老师,因为她是一个反革命分子,是我们的敌人。这位严老师那时是一个很年轻的女教师,人很漂亮,也很开朗,很时尚地烫着头发,教着高年级的语文,兼着少先队大队的辅导员,曾是受到学生们喜欢的老师。她是不是一个反革命分子,她后来的命运如何,当时和以后的就不得而知了,只记得她那卷头发下大大的眼睛和穿着白底红花连衣裙的身影,以及她被宣布为我们的敌人时全校同学的惊异。
小学四年级时,老师们开展反右斗争,作为年幼的外公当然不知究里,只知道右派分子是坏人,可是当这样的帽子戴到熟悉的人甚至是爱戴的人的头上时,那打倒右派的口号还能喊得那么响亮吗?外公所在的班,班主任是一位姓谢的男教师,是一个很负责任的语文老师,教书很认真,对同学也很关心,只是不苟言笑,同学们既尊敬他也有点含糊他。一场反右下来,谢老师成了右派,班主任当不成了,不久调离了学校,不知干什么去了。谢老师为什么打成右派,后来是不是平反,外公同样不得而知,只是当新来的班主任要学生们去恨那个右派的谢老师,而要爱她这个新来的班主任时,外公却怎么也恨不起来也爱不起来。
第一次感受这人斗人战斗的冷酷也还是在这所小学,这时我已经上五年级了。经过大办钢铁和吃饭不要钱的喧闹,大饥馑的阴影笼罩着城乡,作为小学生的我们也不例外,成天吃了早饭想中饭,吃了午餐盼晚餐。当大家都在为饥饿发愁时,不知是为配合当时的反右倾,还是什么人的心血来潮,学校要在高年级各班搞揭发坏人坏事的活动,一个揭发的专题班会上,平素和我还很要好的一个班干部,站出来说我是坏人,讲过坏话。他的陈述使我想起,一次在放学的路上我们几个同学玩打仗的游戏,自然分成好人和坏人两帮,我成了坏人的一帮,大家
玩得高兴,当然忘乎所以,于是我就抓起地下的小石子,向对方所占的形似马鞍的沙堆猛攻,边攻边嚷,我们国民党的飞机要轰炸你们马鞍山了。这只不过是小孩子的游戏之言,没想到时隔不久竟成授人以柄的炮弹,更没有想到的是那个口口声声要我们爱她的班主任老师竟较起真来,找到在场的同学了解情况,并找来了我的父亲进行严肃的谈话,或明或暗地给了家长以警告,我不仅回家后挨了一顿结结实实的皮带,也因此丢了少先队小队长职务和撤消了三好学生的荣誉。经历了这一次战斗,幼小的心灵里对人再也不敢轻信,常常是孤独地一个人上学,一个人回家,回家后也往往是一个人自己关起门来,做自己的作业,玩自己的游戏。
初中阶段,我已经是一个半大的小伙子了,对于世事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那几年好长一段时间大概是忙于修复被大跃进毁坏了的国民经济的缘故,一时还没有什么人整人的运动,随着经济的复苏,生活的好转,阶级斗争的弦渐渐又了紧起来,先是有人给我们做关于苏联赫鲁晓夫变修的报告,接着学校又向我们传达党中央有关农村四清运动的几个文件,校长与教导主任一脸严肃地在台上念着,我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地在台下听着,只是文件里“请同志们想一想”那一段所描绘的资本主义复辟“可怕的情景”,倒是让我们有点肉跳心惊。为了能让我们感受农村的运动,学校特地安排我们初三毕业班到城郊农村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白天干农活,晚上听贫协老代表作忆苦思甜报告。可闲谈时分,那个老代表却津津乐道的给我们讲起当年为日本鬼子修炮楼,鬼子曹长拍拍他的肩膀,给他香烟抽的往事,让我和同学们好一顿迷茫。全班大多数同学分散住在贫下中农家,天天一日三餐喝着稀溜溜的大麦啋子——一种用大麦的碎粒熬成的稀汤,而班主任和几个同学住在生产队专管进城拉粪的“粪队长”家,吃干的喝辣的,时不时的还开荤吃肉,也让我们尝到了“同吃同住”的不公与不平。
不久农村的运动推向城市和机关,父亲被确定为运动的对象,查来查去最后总算找出了问题,受到了处理。在工厂的母亲因此受到牵连,上学的我虽然没有感受到什么岐视,但那一年中印边界反击战的英雄来我们这个城市作巡回报告时,一场场的报告几乎让班上的同学都去了,而班主任老师就是对我和几个同学连眼角都不扫一下,那一刻的难堪至今都让我难以忘怀。
进入高中,国家的政治形势日趋严峻,一场大的战斗迫在眉睫。让我们匆匆读完一年级的课程后,偌大的校园再也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领袖的号令鼓动着我们成了“勇敢的闯将”,“战斗”中成长的我们冲向社会,进行着自己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的“捍卫”和“战斗”了。一时间,辽阔神州地不分南北,人无论老幼都卷进了你斗我、我整你的混战,人整人、人斗人的疯狂达到了极致与巅峰,这疯狂和疯狂后的迷茫与失落整整延续了十年,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国家和社会的生活才归于正常。当头脑发热的人们不再疯狂,才懊恼多年的内斗延误了国家的发展,延误了社会的进步,延误了我们民族雄心勃勃的复兴。当在这内耗的战斗里成长起来的一辈人长成起来后,才发觉在所有被内斗搅进来的人们中,我们这随着新中国长成的一辈人是最伤本、最吃亏、最被耽搁、也是最背负骂名的群体。
在“战斗里成长”的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和他的阶级斗争的理论无疑是正确的,我们不能因为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而丢掉信仰的旗帜,解除思想的武装。建国初年进行的大大小小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运动也不都是错的,其中一些对于打击敌人、整顿内部、改进作风、严肃纪律、统一思想和行动是确有必要的,也起到了相当的效果。问题在于,当阶级矛盾已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经济建
设已历史地成为全党全国的工作中心以后,领导者偏于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固执,人为地运动群众,人为地煽起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把人斗人、人整人当作解决党、国家和社会矛盾唯一灵验的法宝,使得社会始终处于动荡不定、人心惶惶之中,其影响是极其消极的,其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这影响和后果不仅为历史所验证,也为党的文献所认定。
在“战斗里成长”的我们痛感到,近三十年“战斗”的影响和后果不仅是物质的和有形的危害,还在于对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的侵蚀,尤其对我们这些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第一辈来说,从幼时就不绝于耳的斗争理念,左右着过去,影响着现在,甚至还会困扰着未来。在我们一些人的脑中,那种非好即坏、非是即非的判别标准,那种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反对的爱憎立场,那种讲求斗则进,不斗则退、则垮、则修的处世态度,至今还可能遮挡着我们的视线,僵化着我们的思想,禁锢着我们的活力,使我们在与时俱进的时代往往跟不上步伐,合不上节拍,有的人甚至会用一种负面的心理与异样的眼神来看待今天的发展与进步,以及在进步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与风险。
在“战斗里成长”的我们还认定,我们这一辈人应该说是幸运的。因为我们随新中国生,随新中国长,没有经历旧中国的屈辱、战乱和苦难。在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除了“文革”以外,我们没有经历父辈那样的苦熬。青壮年时,我们又赶上了改革开放时代,为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竭尽所能地奉献了心智与气力。进入老年,喜逢国家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盛世,就连我们当中成了困难群体的一些人也能同享盛世的恩泽。当然,我们这一辈人曾是那般无奈地和不由自主地卷进过昔日人整人“战斗”的是是非非,使得我们在以后很长的时间里还要背负历史的包袱。当我们这一辈人就要走向老年的时候,我们应当把曾在“战斗里成长”的体验与教训警示自己的子辈,却切切不可将包袱和怨言留给后人。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成长环境,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生活追求,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喜怒哀乐,年轻的人们忙自己的事都顾不过来了,谁还愿意听一个糟老头子絮絮叨叨地讲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破事呐?
人老了就爱唠叨,这唠叨就权当是心灵的自我梳理、自我调整、自我抚慰吧。
第三篇:观《战斗里成长》有感
观《战斗里成长》有感
今天在党校组织下我观看了《战斗里成长》这部电影,其中的深刻剧情令我颇受感动。
1937年秋,军阀阎锡山统治时的山西某村。地主杨有德、杨耀祖父子横行村里,为所欲为。他们强占了农民赵志忠仅有的三亩水地,赵无奈服毒自杀。赵的儿子铁柱气愤至极,放火烧了地主的房子后远走他乡。铁柱妻怕遭报复,把黑蛋改名为石头,也离家乞讨为生。十年后,杨耀祖了当上日寇警备队长,石头参加了八路军,在某营当通讯员。而营长赵钢就是他离别多年的亲生父亲铁柱,但两人相见却不相识。解放太原的过程中,我军要攻打石头母亲所居住的镇子。石头想解救母亲、为自家报仇,未经上级允许,就擅自冲到前面,受到营长的严厉批评。石头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营长批准石头参加突击队的请求。镇子解放了,杨有德、杨耀祖二人得到了应有的下场。赵钢与妻子和儿子石头彼此相认,一家人终于团聚。随后,赵钢和石头为继续解放事业,投入了新的战斗。
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虽然在建国初期中国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但新中国的领导人使中国人民彻底站了起来,使中国彻底实现了独立、完整。
在过去的58年岁月中,中国一步步在崛起,这是华夏儿女所期望的,也是值得欢欣鼓舞的。从建国的第一天起,国际上的许多不友好的国家在仇视中国,想方设法阻碍中国进步。
美国是中国发展的最大威胁,美国发动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使我国在人力和财力方面遭受了巨大损失;美国支持的蒋介石反攻大陆行动使我国沿海长期不得安宁;现在的美国仍然在想方设法遏止中国,如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在台湾问题上指手划脚、强迫人民币升值等等,在未来的若干年中,美国将仍然是中国的敌人,是永远的麻烦制造者。
我们的近邻日本从满清政府开始就不断侵略中国,抗日战争中杀害了无数中华儿女,掠夺了无数资源,这是中国人民永不忘记的血债!而现在呢?日本妄图粉饰其罪行,值得国民警惕!
外国一直担心中国的崛起,他们到底害怕什么?中国历史上不是没有可以称霸世界的机会,但是中国并没有那个野心,为什么现在已经进入现代化的世界,反而有此担心?中国人真的好战?中国人真的会伤害别人?不,中国人遵从“中庸”哲学,尊重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历来以“保家卫国安”为最大目标,强大的时候,敢于帮助别国,而在弱小的时候,不会屈服于任何淫威。
中国不愿意称什么霸,中国人民需要的是安宁、和平的生活。对于外族的欺凌。” 回首30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神七一飞冲天,奥运成功举办,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辉煌成就,令中国人民倍感自豪,人们发自内心地赞叹: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我们已经取得了光荣伟大的成就,我们必将书写更加雄伟壮美的篇章。中国正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对中华民族来说,抓住并用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符合亿万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努力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在坚持改革开放上实现新突破,在推动科学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在促进社会和谐上见到新成效,为夺取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刘子成
第四篇:电影战斗里成长的观后感
电影《战斗里成长》观后感
说实话,这部电影非常感人,我以前在家看过,但感受没有今天这样的深刻,这部影片几乎让我掉出眼泪。尽管有人说男儿有泪不轻谈,但这部电影着实感人肺腑,那也只能说只应未到伤心处了,军阀阎锡山统治时期,地主杨有德和儿子杨耀祖勾结官府,强把农民赵志忠仅有的三亩水地霸占去了。志忠愤于有理无处诉,全家又无法生活,前途茫茫,因而服毒自杀。志忠的儿子铁柱是个刚强的青年,他放火烧了地主的房子,当熊熊大火燃烧起来时,还真的有点让人大快人心。
铁柱离别了年轻的妻子和幼小的儿子黑蛋,远走他乡,等待将来有机会回来报仇雪恨。赵妻怕杨家报复,把黑蛋改名为石头,离开了故土,到处乞讨求生。在游击队学要帮助炸毁碉堡时,幼小的石头表现出了难以想象的机警,这可以说共产党员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时,密切联系了群众也手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小孩尚且如此,何况大人乎?
就这样十年过去了,杨耀祖已经当上了日本侵略军的警备队长。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又遇上了赵妻,逼问她丈夫和儿子的下落。赵妻明白杨家是想斩草除根,便含泪送子出走,去参加八路军。石头参军后在某营当通讯员,营长赵钢就是他离别多年的亲生父亲铁柱,可是他们虽在一起,但却互不相识。在解放太原的战役中,一次要攻打石头母亲居住的那个镇子。石头盼着在这次战斗中能参加突击队,解救母亲,为自己家报仇。他没经上级允许,就擅自跑到前面去了,被营长发觉后叫了回来。营长严厉地批评了他的无组织无纪律行为,并告诉他说:“纪律是军队的命根子,过去我自己也光知道报仇,报仇!光知道自己眼皮底下的这点仇!要知道革命
是大家伙的事,有仇应当大家来报才对。”营长的话也是在提醒我们,我们的党也是有纪律的,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吗,我们的队伍只有用纪律来约束,并以期共产党员自觉遵守,才能让我们的党更加具有凝聚力,更好的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石头接受了营长的批评,同时营长也同意了石头去参加突击队。镇子解放了,杨耀祖被打死,他的父亲杨有德也被俘虏了。赵钢与妻子和儿子石头团聚了。战斗还没有结束,赵钢和石头还要去执行新的战斗任务。赵钢临别时对妻子说:“革命就是这个样子,过去由于自己手里没有枪杆子,现在我们有了枪杆子,就不能放下,枪杆子是好东西,我们还要继续战斗下去。”现在是和平年代,但和平年代也有和平年代的责任和使命,我们的共产党也同样如此,共产主义事业需要有人前仆后继,我们入党积极分子也应该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心和决心。
《战斗里成长》曾引起较大的反响,赵石头一家悲欢离合的故事,可以说是旧社会千万个贫苦家庭生活的真实写照。从中让我体会到我们的党只有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党才有监视的群众基础,只有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的党,我们的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会越走越辉煌。
第五篇:电影《战斗里成长》观后感---江城学院黄河
电影《战斗里成长》观后感
好久没有看红色经典系列电影,这部电影很经典、很感人,黑白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原来的黑暗社会,地主压迫穷苦民众,民百聊生。凶恶的地主、贪官污吏的丑恶形象,让我愤恨无比!被压迫欺凌的人民流下无奈的泪水,深深打动我、革命胜利的喜悦欢呼声让我深感如今生活的来之不易!
军阀阎锡山统治时期,地主杨有德和儿子杨耀祖勾结官府,强把农民赵志忠仅有的三亩水地霸占去了。志忠愤于有理无处诉,全家又无法生活,前途茫茫,因而服毒自杀。志忠的儿子铁柱是个刚强的青年,他放火烧了地主的房子,当熊熊大火燃烧起来时,还真的有点让人大快人心。
铁柱离别了年轻的妻子和幼小的儿子黑蛋,远走他乡,等待将来有机会回来报仇雪恨。赵妻怕杨家报复,把黑蛋改名为石头,离开了故土,到处乞讨求生。在游击队学要帮助炸毁碉堡时,幼小的石头表现出了难以想象的机警,这可以说共产党员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时,密切联系了群众也手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小孩尚且如此,何况大人乎?
就这样十年过去了,杨耀祖已经当上了日本侵略军的警备队长。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又遇上了赵妻,逼问她丈夫和儿子的下落。赵妻明白杨家是想斩草除根,便含泪送子出走,去参加八路军。石头参军后在某营当通讯员,营长赵钢就是他离别多年的亲生父亲铁柱,可是他们虽在一起,但却互不相识。在解放太原的战役中,一次要攻打石头母亲居住的那个镇子。石头盼着在这次战斗中能参加突击队,解救母亲,为自己家报仇。他没经上级允许,就擅自跑到前面去了,被营长发觉后叫了回来。营长严厉
地批评了他的无组织无纪律行为,并告诉他说:“纪律是军队的命根子,过去我自己也光知道报仇,报仇!光知道自己眼皮底下的这点仇!要知道革命是大家伙的事,有仇应当大家来报才对。”营长的话也是在提醒我们,我们的党也是有纪律的,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吗,我们的队伍只有用纪律来约束,并以期共产党员自觉遵守,才能让我们的党更加具有凝聚力,更好的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石头接受了营长的批评,同时营长也同意了石头去参加突击队。镇子解放了,杨耀祖被打死,他的父亲杨有德也被俘虏了。赵钢与妻子和儿子石头团聚了。战斗还没有结束,赵钢和石头还要去执行新的战斗任务。赵钢临别时对妻子说:“革命就是这个样子,过去由于自己手里没有枪杆子,现在我们有了枪杆子,就不能放下,枪杆子是好东西,我们还要继续战斗下去。”现在是和平年代,但和平年代也有和平年代的责任和使命,我们的共产党也同样如此,共产主义事业需要有人前仆后继,我们入党积极分子也应该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心和决心。
《战斗里成长》故事感人肺腑,气动山河,赵石头一家悲欢离合的故事,可以说是旧社会千万个贫苦家庭生活的真实写照。从中让我体会到我们的党只有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党才有监视的群众基础,只有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的党,我们的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会越走越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