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快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加快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立于2003年4月,几年来,县级“两协”负担起了全县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指导、协调、管理、服务”的职能。目前,我县已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223个,其中:各类专业协会59个;专业合作社164个,均已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2010年我县农村专合组织经营额达4亿多元,带动农户13000多户,为农民实现收入3.2亿多元,为农民增加收入1000多万元。经营的产业涉及到粮食、果品、苏产品、肉葫芦、食用菌、苗木、中药材、鹿产品、黄牛、生猪、家禽和农机服务等十几个产业。从组织方式看,我县农村专合组织主要分为五种类型:一是大户领办型。由经纪人和种养殖大户利用自身生产、经营、购销优势领办。比较典型的有□□□□。二是支部领办型。利用农村党支部的政治优势,把大家组织起来,共同致力于一个产业的发展。如□□□□□等。三是龙头企业带动型。由龙头企业牵头发起,组织农户共同参与一种经济利益联合体。如□□□□协会。四是职能部门领办型。由职能部门根据自身多年来形成的生产、销售网络体系优势而领办。如□□供销社领办的□□□□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社领办的养鹿农民专业合作社。五是股份合作型。由经纪强人
1兴办企业,经营农副产品,带动农户。如□□□□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等。
以上各类合作组织,不论层次高低和辐射面大小,都带动了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农业标准化、集约化步伐,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作为一种新型的市场主体,在我县还处于起步阶段,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在运作中还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到位、内部机制不完善、外部环境不宽松、缺乏市场竞争实力等问题。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一种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农民自身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市场主体,亟需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
二、健全机制,规范管理,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一定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按照“完善组织、创新机制、自主管理、共同受益”的目标,积极引导农民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此推动农业产业化上档次、上水平。要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要进一步做好积极引导、热情服务的工作。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要活,渠道要宽。只要能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服务,带动农户,促进生产,扩大农产品销路,不管是什么形式出现、采用何种方式联合,都应予以鼓励,积极引导。鼓励专业科技人员、农民经纪人、专业大户、农产品加工企业牵头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依托村级组织的组织优势、农技部门的技术优势、基层供销社的经营优势加快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要不断适应新阶段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由单项服务向综合服务发展,着力提高合作组织的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要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引导同一产业的合作经济组织、加工企业、商贸企业进行联合,组成经济实体(如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迅速把产业规模做大。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做到组建自由,进退自由。各级党委、政府应当积极引导而不强制推广,热情服务而不包办代替;既要加快发展,又不能搞成“一阵风”。要培养和树立一批先进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使农民看到专业合作的好处,激发更多的农民组建或者加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教育加入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民遵守章程规定,正确行使权利,尽到义务;引导他们遵循市场经济法则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按标准生产,按合同履约,使已经建立的合作组织得到巩固、提高,健康发展。要通过自学和培训使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和全体社员真正明确办社宗旨,要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发展和壮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上,千万不可只有组织形式,坐等国家扶持资金。
(二)要完善运行机制。当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以下几种机制。一是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合作组织除了收购农民的农产品外,还要按照一定比例向农民返还一部分流通或加工环节的增值利润,实行二次分配。有条件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实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实行股金分红,坚持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镇□□村的股田制绿色水稻协会的利益联结,就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不管哪种利益联结方式,前提条件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必须与龙头企业签订合同,受法律保护。二是民主的管理机制。合作经济组织要制定章程、制度,规定合作组织的重大事项都要通过社员大会表决,实行一人一票制,民主决策,民主管理,避免农民受到损失。三是积累机制。有条件的合作组织要设立公积金、公益金、风险保障金,具体提留比例和社员分配方案,要通过社员大会决定。四是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专业合作组织要建立监事会,作为内部的监察和监督机关。要实行社务公开,财务公开,严防共有财产流失或浪费。
(三)要加强对专业合作组织领导人的培训。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能不能有效运作和发展壮大,关键在于合作组织的理事会、监事会成员特别是理事长素质的高低。所以,要加强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理事长和理事会、监事会成员的培训。使他们掌握合作经济组织的原则、管理办法、运行机制,以及市场经济知识;使他们懂得正确处理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的关系、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关系,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三、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当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既有发展的问题,也有巩固提高的问题,但主要是发展问题。社会各方面都要给予支持,营造良好的环境。
(一)完善政策,大力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一个新事物,正处在发展之中,是一种特殊的合作经济组织。对合作经济组织在税收、工商登记、土地占用等方面,应象发展民营企业一样给予支持。金融部门要采取扶持政策,优先为合作经济组织贷款。对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产品经营活动,应按农民自产自销、自买自用对待,不收税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原则上也适用于合作经济组织。政府要在支农资金、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的安排上向合作经济组织倾斜,扶持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二)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几个关系,保证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一是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与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关系。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必须坚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建立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之上,决不能侵害农户的经营自主权。二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原有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有一定经济实力,为农民服务和统的功能发挥得比较好;有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基本不发挥作用。要继续办好村集体经济组织,发挥其为全村农户服务的作用。同时,要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专业化生产的农户服务。三是发展与规范的关系。先要鼓励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抓典型,进行规范。
(三)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组织保障。邓小平同志讲过农村体制改革的两个飞跃。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和发展,表明第二次飞跃已经开始。党委管农村工作,重点是研究解决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发展。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属于生产关系范畴。
当前,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面临着很好的机遇。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中央和地方要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还颁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加强领导,放到重要位置,提上议事日程,务必做到认识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要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加大宣传力度,教育群众认识到组建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这条路非走不可。早走比晚走更有利于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更有利于农民增收。要运用典型引路,及时总结好的做法和经验,组织观摩活动,召开经验交流会,把县、乡和一些合作经济组织的负责人带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好的地方和办得好的合作经济组织去参观学习。各级农业、工商、财政、税务、金融、经贸、供销合作社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协调配合,通力合作,形成推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强大合力,从而促进我县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一一年四月八日
第二篇:对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破解“三农”问题的金钥匙
——对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在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过程中,不少农民自发组建的专业合作组织应运而生,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面了解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现状,深入思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前景、对策和建议,根据县委主要领导的安排,县委政研室近期组织了一次专题调查。调查情况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和发展农村经济上,很好地解决了政府“统”不了、部门“包”不了、龙头企业“办”不了、农民单家独户“干”不了的许多问题,表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新形势下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有效途径。各级各部门应切实加大领导和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现状:亮点闪烁,成效初现
近年来,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很快,已初步呈现出多形式、多领域发展的良好势头。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7个,其中专业合作社3个,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44个;有会(社)员5398个,带动农户12443户;拥有基地22628亩,辐射面积94628亩。
从发展情况看,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主要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创办主体多元。主要有产业大户创办、技术能人领办、龙头企业带动和集体单位主办等四种类型,所占比例依次为47%、26%、20%和7%。二是合作领域广泛。主营业务涉及养殖、种植、运输、加工、销售等多个领域,其中从事养殖业的21家,占44%;从事种植业的17家,占总数的36%;从事其他行业的9家,占20%。三是运作方式多样。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其一是技术交流型。全县共有14个,占总数的29.8%。包括安化县花木盆景协会、平口镇王里坪水果技术研究会等,主要是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开展技能培训,进行试验、示范和交流信息。其二是技术经济服务型。有30个,占总数的63.8%。包括平口镇丛阳村水果协会、杨林乡木瓜种植协会、田庄乡桃中村中猪养殖协会等,主要是在技术服务的基础上根据生产过程和会员利益的需要,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规模发展生产基地,统一产品销售。其三是经济实体型。有3个,占总数的6.4%。包括安化县优质果品产销合作社、碧源果业合作社、木子养殖合作社等,主要是为会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特别是销售、加工产品系列化服务。
从我县的实践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以下五个方面发挥了比较明显的作用:
一是促进了支柱产业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情况,以共同利益为基础,把农民组织起来,围绕主导产业共同从事产、加、销等经营活动,加强了农户、企业、基地之间的利益对接,一方面促进了产业基地的形成,另一方面促进了龙头企业的发育,在合作组织的联结和推动下,基地和龙头企业良性互动,从而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安化县优质果品产销合作社是一个专门从事柑桔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自2001年成立以来,该合作社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发展柑桔基地和果农会员,同时通过设立产品保护价和建立利润分配返还机制,提高果农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目前,已吸收入股社员671户,联系桔农3278户,联系柑桔基地18个、面积1.8万亩。四年来,该社共外销柑桔20000多吨,使柘溪库区10个乡镇的柑桔商品率由原来的40%提高到70%以上,柑桔产量增长了一倍。
二是促进了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多是以农村技术专家、致富能手、科技示范户为主体,他们讲什么农民听,他们教什么农民懂,他们让做什么农民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借助这种能人效应和示范效应,通过采取技术合作与信息交流等方式,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迅速有效地传播给会员和农户,形成了一支与专业机构相配合,与农民直接相连的群众性科技推广普及队伍。这支队伍弥补了政府农业技术推广力量的不足,较好地衔接了政府专业推广普及机构与广大农民群众的联系,缩短了农业科学技术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周期。平口镇丛阳村水果协会是由当地的技术能人刘丰国发起的合作组织。在该组织的推动下,丛阳村投资15.5万元修建了科教楼,创办了科技夜校,并配套开辟了40亩科普实验基地,聘请县农业局水果研究员刘干生、高级农艺师曾子明为常年科技顾问,经常性地组织果农学习栽种、施肥、嫁接等果树栽培技术,每年举办培训班3期以上,使18岁以上的村民都掌握了2至3门农业实用技术。
三是促进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民自愿参与的基础上把农民组织起来,带领千家万户一起闯市场,改变了农民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经营方式,改变了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弱势地位,增强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木子养殖合作社成立以前,农户单家独户发展养殖,疫病难防,销路难寻。合作社成立后,通过走“合作社+农户”的一体化合作经营道路,实行“七统一”服务(即统一收集市场信息、统一引种、统一饲料配方、统一免疫程序、统一生产技术操作、统一销售和统一品牌),使分散的养殖户成了“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目前,该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60人,遍布周边10个行政村,2004年出栏商品猪近3万头,创产值2500多万元。
四是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立后,分散的农户成为产业链或产业群体的一分子,不同利益主体的资金、技术、劳动力、设备、土地等生产要素,按照市场要求优化组合,向优质、高产、高效农业集中,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安化县碧源果业合作社以东坪镇青全村布朗李示范基地为龙头,通过
采取典型示范、上门服务、共享品牌(合作社已注册“碧源”商标)、统一销售的方法,引导农民将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向名特优水果种植,目前该合作社已发展名特优水果基地20多个、会员50多个,预计到2007年,名特优水果面积将达到1万亩,年产值5400万元。
五是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组织农民进行规模生产,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通过开展技术指导,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通过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产品销售,减少了生产与市场对接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大大降低了生产与交易成本,提高了产品利润率,从而帮助农民增加了收入。田庄乡桃中村中猪养殖协会统一从饲料厂进购饲料,进购价格要比市场均价低60~100元/吨;统一产品销售,中猪的销售价格要比市场均价高0.1元/斤;统一进购和配制疫苗,如一支肺疫苗所需成本比市场价最多时少12.7元。据测算,与普通养殖户相比,该协会会员每出栏一头生猪,可减少饲料成本40多元,增加销售收入30多元。2004年,全县各类农民合作组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000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600多元。
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发展过程中,探索出了一些好的路子,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尚处于初始阶段,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自身因素分析,其一是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平均会(社)员仅为115个,其中会员人数在50个以下的合作组织32个,占68%。绝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会员少,产值小,经营不成规模,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低。其二是制度不健全,运作不规范。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管理制度和章程,或者没有严格按照章程办事,特别是在利益分配机制上还没有真正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同时,组织开展活动较少,会员联系不紧密,甚至有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空有其名。其三是加工水平低,带动能力不足。目前,我县绝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热在生产,冷在加工,附加值没有得到充分开发。
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其一是认识不到位。主要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地位和重要作用认识不够,各级各有关部门还没有真正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其二是管理体制不顺。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近几年涌现的新的组织形式,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其法人地位和归口管理部门尚未明确,登记管理秩序比较乱。全县47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经过登记的10个,仅占总数的21%。从注册登记部门来看,其中在工商部门登记的4家,在民政部门登记的6家。其三是扶持不够得力。合作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贷款难、注册登记难、征地难、运输难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针对合作组织的投入扶持机制。
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主体因素分析,要将分散的小农户生产经营方式引导到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其中存在难于调和的矛盾和冲突。其一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习惯于在既有地域上过自给自足的生活,而安化是一个贫困山区,农民的地域观念更加牢固,合作意识不强,难于接受跨村跨乡的联合经营。其二是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能力偏低,很难按照专业化、标准化技术要求进行生产经营。其三是农民发起人的工作热情高,但普遍缺乏经营管理能力,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化发展、加快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
趋势:“三力”并举,前景广阔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大创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随着农村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将逐步发展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1、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内在矛盾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的趋动力。市场经济是一种规模经济,只有提高了生产经营规模,才能增强竞争力、市场适应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村改革的一个基本目标和取向是使农户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随着市场经济在农村的深入推进,特别是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市场领域越来越宽阔,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长期积累形成的一户一个单元的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很难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在这种背景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把广大农户联合起来,按照市场要求配置生产要素,组织生产,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同时依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铺就的专业销售网络和品牌化经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这是农民参与市场竞争、适应市场竞争的一种现实的、必然的选择。
2、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的推动力。近两年,从中央到地方越来越关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第一次明确了国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具体措施。国家财政部安排了5个亿的专项资金用于典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办点示范。省财政预算也给省经管局安排了20万元专项工作经费。市政府和县政府于2004年分别下发和转发了《关于大力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重点及扶持措施。这些政策措施,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了广阔空间,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3、已有的发展基础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的拉动力。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县出现了一批运行机制与内部管理日趋完善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特别是安化县优质果品产销合作社、碧源果业合作社、木子养殖合作社等合作组织,以科学的规划、规范的运作赢
得了市场,赢得了利润,带富了会员农户。他们不仅为已建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了成功经验,也为正在兴办或准备兴办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提供了示范。农民是最现实的,当他们看到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得到了看得见的利益,增收有了保障,已成为会员的农户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就会倍加拥护,尚未成为会员的农户就会迫切要求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这些都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奠定了群众基础。如目前正在申请加入安化县优质果品产销合作社的农户达800余户。
对策:因势利导,加快发展
第一,要站在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切实加强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就是扶持农业产业化、关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就是关心农民、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就是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理念,真正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县乡两级要分别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协调指导小组,明确专门人员,落实工作责任,解决办公经费,确保工作顺利开展。二是要根据益政发[2004]5号《关于大力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意见》的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加紧制定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目标和重点,制定出台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三是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有计划地抓好办点示范工作,重点培育一批产业优势明显、农户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看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帮助其规范和完善组织关系、利益分配机制、运营机制,建立和完善章程,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使合作组织的发展逐步走上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轨道。
第二,要依托产业和品牌,全面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水平。一是要与我县支柱产业发展相结合。针对我县支柱产业发展中加工薄弱的状况,有目的地引导农产品销售型合作组织向加工型合作组织发展,促进合作组织与支柱产业互动发展。二是要注重品牌化经营。积极开发具有市场优势的产品,开展农产品商标注册、优质农产品认证,塑造独具优势特色的品牌,以品牌支撑和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当前,我县要进一步加大对“阿香”、“碧源”等合作组织注册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并充分利用“宴香”、“建玲”、“力田”、“安化茶”、“求喜”等品牌资源,引导县油脂厂、建玲竹业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一批专业合作组织。三是要实行集约化经营。要打破区域界限,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按行业类别、产品属性进行重组联合,向专业型、集团型方向发展壮大,努力实现一个产业(行业)由一至两个龙头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领办经营,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一至多个产业(行业),一个产业拥有一至两个品牌。
第三,要加大部门服务和扶持力度,努力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的平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覆盖面广、牵涉部门多,各级部门要通力协作,主动介入,优化服务,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构建平台,提供保障,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快速发展。民政和工商部门要降低登记门槛,简化手续,帮助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登记办证,确立其法律地位。计划、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积极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申请立项,在项目可行性设计、审批、上报、建设等方面提供技术、资金扶持等有效服务。财政、金融部门要加大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信贷资金的投放力度,帮助解决资金“瓶颈”困难,同时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速度。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经管、科协等部门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指导,积极开展产销信息和技术培训方面的服务。交通、通讯、水利等部门要加强农村道路、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的硬环境条件,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组织、人事、教育部门要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着重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带头人,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管理人员的素质,整体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水平。
第三篇:浅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浅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一、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老莱镇在合作社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及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这只应该说是雏型,合作社的更深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发展不平衡。村与村的不平衡,至少有一个合作社的村有8个,一个没有的村有2个。发展速度不平衡,发展好的仅占30%。有组织不紧密,有制度不规范,有活动不正常,作用一般的占30%。基本上名存实亡的占30%;合作社的不规范性最为突出,有其形无其意,并不是打的形意权,只重内容,不重实质。流于形式,没有过程,严格来说只是空壳子、虚架子、俗套子,比如没有基本的入退社手续,没有利益分配机制,没有独立的财务,没有发展显而意见的效果等等;没有形成稳定基地及规模,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大部分停留在表层上;政府具体的优惠政策模糊,扶持资金面小额少。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一是群众认识不高,对于什么是合作社,它们的作用,产生的效果等等不明白、不关心、不热衷。有的还以为是政府行为,村级任务呢。即使参加了合作组织也是我行我素,不统一于合作组织的安排。更有些合作组织在镇里、村级帮助建起来后,就以为达到目的了,没有实际的运行,又影响了一大批人的积极性。一些村级干部也还都停留在合作社的表层建立上,没有去帮助沟通合作社的运转和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是合作组织的发展思路不清晰,也知道组建,知道正常开展工作,但是合作组织纠竟如何发展,向着什么方向发展,发展成一个什么样的合作组织才算是真正发展了,没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和计划安排,使合作社的发展缺乏前进的动力和过程中的活力,所以在合作社的发展中出现了消极的因素,致使合作社的发展停滞不前,或发展不快。
三是政策扶持不到位。合作经济组织是一种“草根”经济组织,是广大农民在生产经营实践中自发创造的,对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不可或缺。合作经济组织同时又是“弱势群体”创办的“弱势组织”,兼顾公平和效率。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发展初期,困难很多,政府应该给予必要的扶持。
四是指导、培训机制不健全。加强指导、培训是世界各国推进合作事业的共同做法。近年来, 我市一些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好,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政府及市站强化培训、悉心辅导、加大扶持的结果。而面上相当一部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不够规范、活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专业的、及时的、有效的辅导和培训。
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路
调查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主体,是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载体,发展农业产业化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没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就难以如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序进行就会缺少一个强有力的加速器。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加快发展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首先,国家已经以法的形式确定了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合理地位,形成了发展合作组织的良好氛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组织明确了具体扶持措施。其次,随着农业市场化和专业化、规模化进程的推进,农民要求获得信息、销售、技术等多方面服务,尤其是专业服务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产销合作深受农民欢迎;再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做法
1.充分尊重农民,营造宽松环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充分考虑一个地方的实际。当前,专业合作组织应主要承载两大功能,一是把农民有效组织起来进入市场,二是成为政府扶持“三农”的新载体,从而达到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我们认为,在目前阶段,一个合作经济组织,只要坚持入、退社自由,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坚持为社员服务,坚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不管是由谁创办或领办,不管叫什么名称,不管采取怎样的方式进行合作,都应该允许存在,鼓励发展。判断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标准在于农户受益,合作组织发展并有生命力。同时,政府应当运用行政和财政手段,引导合作经济组织不断修正发展方向,完善内部运作机制,向规范化的合作社不断靠近。
2.开展指导、培训,创新工作机制。开展指导、培训工作,就是要求职能部门切实履行职责,拓展服务领域,为专业合作组织的成立、登记、运行等提供指导和咨询服务。我镇已经专门研究并成立了以镇主要领导为组长,以农经部门具体负责的领导组织,提供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并制定了我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总体发展目标和计划,把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作为村级目标考核一个专项,作为主抓干部目标考核的一个专项。同时寻找工作的抓手,创新专业合作快速健康发展的工作机制。依托市农经部门建立辅导员制度,派出辅导员向农民宣传合作社的原则、合作的意义和条件,培训合作社基本知识。
3.加大扶持力度,培植经济实力。我镇在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中一方面注意培植产业化高,发展前景好,市场竞争力强的合作组织;一方面建立通南镇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绿色通道,负责协调和沟通合作组织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再就是积极总结经验,向外推介自己,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
4.抓好典型示范,提升整体素质。抓好典型,以点带面,是近年来我镇发展专业合作行之有效的手段。我镇现有典型专业合作组织4家,几年来通过各种方式大力进行宣传和推广它们,现在合作组织达到了24家。今后我们更要从辅导、扶持等等角度去抓好典型,推介典型,带动发展。
现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给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坚信在合作组织发展中通过规范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延伸努力促成农业资源的有序流转与整合,农村进一步细化分工与合作,使合作组织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成为基层的一个主导团体。□(编辑/刘佳)
第四篇:天水市畜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调查
天水市畜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调查
1现状
截止2007年,全市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协会)66个、会员l万余人,带动农户2万多户,其中在工商行政部门登记注册2个、民政部门登记10个、科协部门登记21个、未登记的有33个。这些组织从会员所在区域内,涉及乡内和跨乡:从服务形式看,以提供良种、良料、良医(技术)为主,包涵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服务;从其内部结构看,有猪、鸡、兔协会39个,牛、羊、蜂协会27个。通过积极与政府、农民以及畜牧养殖、加_T龙头企业之间的有机结合,有效地促进了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带动力强、示范效果明显的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合作领域延伸到养殖、运销、加工等方面,促进了畜产品与市场的对接,拓展了产业链条,对加快我市畜牧业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总的来看,我市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
1.1主要类型
1.1.1协会+农户型通过养殖规模户自发成立协会,统一养殖品种、生产模式、营销和技术服务,共同承担市场风险。这样的类型在我市生猪、肉鸡生产中较多,约占全市类型总数的70%左右。如甘谷福庆养殖小区依靠协会牵头,把已形成的20个养殖户以“协会+农户”的形式紧密结合起来,由协会负责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目前饲养基础母猪800多头,肥猪存栏6000多头。
1.1.2龙头企业(公司)+协会+农户型天水利东公司、天水西联蜂业有限公司、秦安兴源源食品有限公司等通过其规模和品牌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公司),组织和吸收养殖户,建
立生产基地,形成松散的利益联结体或协会,农户负责养殖,企业负责收购、加工和销售,从而大大避免了双方的市场风险.,有效保证了双方的经济利益。这种类型在我市蛋鸡、肉兔和养蜂业上发展快,占到全市的15%。天水西联蜂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方式,成立蜂业协会,建立直销网点200多个,带动了2000多养蜂户’,产品有四大系
列30多个。总投资1360多万元的建设生产区,已加1浓缩蜂蜜1500多吨、蜂王浆70多吨,销售收入超过2500万元。利东公司充分利用“一品红”鸡蛋这一无公害产品品牌,在三新阳地区联结蛋鸡养殖专业户60多户,成立养鸡协会,养殖蛋鸡5万多只,公司及时收购并统一包装销售,有效地解决了养鸡户的买难、卖难等问题,销售收入1000多万元,既保证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又促进了蛋鸡产业的稳定发展。
1.1.3支部+协会+农户型由村党支部一班人组织农民建立相应的农民养殖协会,进行生产和销售。这种类型在我市林缘等偏远乡村较多,主要为牛羊生产方面约占全市的15%。如甘泉镇归凤村、麦积镇卧虎、红崖、草滩村、党川乡党川村等地,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兴建黄牛冻配改良和肉牛养殖协会,种草面积达1000多亩,饲养肉牛2000多头,畜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多元,占到农民纯收入的50%以上。
1.2主要作法
1.2.1加强引导,搞好宣传各县区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引导农户建立相应的专业合作组织(协会),尤其自2006年10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后,加大了工作力度。通过牵线搭桥、提供市场信息、创办经济实体、建立销售组织等方式有效地将分散单一的农户组织起来,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政府又不能包办的事情,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得到了提高,养殖广1依靠联合的力量,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扩展了产业链条,降低r畜产品生产成本。秦安县专门成立了秦安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组,提出了《秦安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联合经营333计划”实施方案》,将“规范与发展”作为全年发展的基点,通过“三个规范、三个提高、三个监督”重点强化对示范合作组织的业务指导。
1.2.2完善机制,促进养殖户增效增收不断规范其运作机制和经营方式,把扩大养户组织起来,把农村闲散资金整合在一起,重新进行优化配置,形成局部资金优势。年终进行分红或二次返利,提高了养殖户资金利用率,实现了增效增收。
1.2.3加强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养殖者的自身素质各县区每年对农民协会的工作进行指导和培训,同畜牧兽医技术培训一同安排,通过建设和运作,经营、销售等方面相互协作,彼此联系,提高了管理水平、营销能力和合作精神。
1.2.4搞活经营,提升了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有机联系,形成了龙头企业与农户、协会与农户、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户之间较为稳固的合作关系,为畜牧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提供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强上市场竞争力。
1.3问题和困难
1.3.1重视不够,认识不明确,缺乏组织引导。政府主管部门、农民没有真正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其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组织引导和扶持力度不够。绝大数农民仍习惯于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未能发挥其应有的示范带动作用。仪从登记管理来看,在工商、民政、科协、农业主管部门都有登记,绝大多数只是以协会的形
式存在,按照有关要求不能依法登记。总体上仍处在低水平状态、初级阶段。
1.3.2管理体制不到位,职责不明确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各种制度还不健全,内部组织比较松散,缺乏民主监督和管理机制,信息不能及时沟通,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1.3.3规模小实力弱,服务功能不强。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普遍规模偏小,基本局限于本乡、本村的农民,且不少组织仅仅是亲朋邻居之间的一种互帮互助,带有明显的自然经济痕迹和烙印,服务范同窄,服务项目单一,经济实力弱,规模效应和示范作用不强。
1.3.4缺乏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懂经营、善管理、具有较高威望和组织协调能力,又有奉献精神的带头人,目前在我市的合作组织中非常缺少。2建议
2.1加强组织引导,提高思想认识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相关精神,现代农业体制建设的重点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礼,其发展需要政府扶持和组织引导,要提高
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对其重要性和作用的认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件大事,加强领导和扶持,新闻媒体
大力宣传,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列人重要议事日程,对已建成的养殖小区、重点专业村、规模大户要积极引导,鼓励典,发挥其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做到年初有标、有计划、年中有检查有指导、年底有总结有表彰。
2、2加大扶持力度,推进快速发展
2.2.1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合作,落实国家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各项优惠政策,在财政、金融、税收、土地、工商管理等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扶持,形成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良好氛围,在项日引进、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服务、产品销售、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的认定和认证,资金贷款等方面给予宽松的优惠政策,争取国家、省、市相关扶持资金,同时主管部门要积极引导,加强农民专、I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农民联系。
2.2.2突出重点,注意实效。力争3年内,我市养殖小区、重点专业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组建率达到100%,养殖规模户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占到养殖总户数80%,80%的畜产品通过专业合作组织加工和销售。
2.2.3坚持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发展。在组建形式上,农民自办为主,也可以与技术服务部门、龙头企业等联办,可以是养殖大户、加工企业、运销大户和农民联办。在组织类型上应该完善和规范,向专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在服务内容上,可以是单项的也可以是多项的、综合的;可以是技术信息服务型,可以是加工、销售型,电可以是集服务、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型。在利益联结上,可以是松散型的,也可以是紧密型的。在发展模式上,可以是龙头企业办合作经济组织,可以是合作经济组织办龙头企业,也可以是“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多种模式。要坚持边发展,边规范,在发展中规范,以规范促进发展,进一步加快其发展速度。2I3规范运作机制。提高整体水平
2.3.1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的精神,坚持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规范组织章程,从法律地位、组织原则、组织机构、经营范同、财务核算等方而建立健全各种制度,按章按法,规范运作,提高整体水平。
2.3.2坚持自愿、民主的原则。必须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实行加入自愿,退社自由,农民可以加入一个或同时加入几个合作经济组织,既要
积极引导和扶持,不搞强迫命令、行政捏合,更不能干扰,甚至随意解散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2.3.3坚持以民办为核心,以利益为纽带,以章程为依据的原则。按照“责权平等、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要求,实行民主管理,组织机构民主选举,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对内以服务为宗旨,对外追求经济效益,实现成员利益的最大化,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真正办成农民自己的组织,让农民真正享受到收益和分配。
2.3.4加强培训,做好合作组织内部和负责人的法律知识,管理理念、营销策略等培训,注重“民办、民管、民受益”,健全内部民主管理机制,不断建没憬政策,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第五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思考
对高原藏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浅见文/李雪平
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业基础地位不断提升,城乡群众收入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以下简称专合)组织作为农村经济助力的这一新生组织已逐步发挥出其强劲的生命力,示范带动群众增收、推进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作用凸显,得到了中央、各地的认可和鼓励,逐年在加大扶持力度。但总体来看,专合组织发展速度较慢、发展不均衡、运行机制不规范、经济实力不强、服务领域不宽等问题还普遍存在。
作为青藏高原民族地区,我们应该更加清醒地看到地区条块狭窄、现代农牧业规模滞后、产业发展还处于培育雏形阶段,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有限的现状,专合组织如何加快规范发展、引导产业实现科学持续发展,从而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促进地区(域)经济强劲增长,这是一个现实而迫切需要我们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一、立足市场需求,准确定位
作为国民经济的有益补充,现代农牧业从传统的耕作中解放出来,定位于集产、供、销一体的产业体系,解决的是生产资料和生存所需。随着物质生活的提升,各类市场需求也随之波动。作为现代农牧业的有效促进组成之一,专合组织在指导现代农牧业生产、配套技术服务、引导市场流通等
环节发挥出其独具魅力的积极作用。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扶持的原则,以引导、支持、服务为手段,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发展专合组织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扶持专合组织就是扶持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观念,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有力措施,引导和扶持专合组织健康快速发展。
二、立足地域实际,积极扶持
各地产业发展不拘一格,自有特色,而专合组织形式也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有的叫“协会”,有的叫“合作社”、也有的叫“合作组织”……不一而足。但不论叫什么名称,其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带动群众增收。国家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专合组织进行了详细规范和扶持,优惠政策持续跟进。笔者认为结合现实需要,就藏区如何规范、扶持和引导专合组织浅谈几点看法:
(一)政府科学引导
专合组织的建立是根据“四民”(民办、民有、民管、民受益)、“四自”(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方针成立,不是政府下个行政命令或分派指标之类就可以成立的,应该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建立。政府的角色应该就是在指导上下功夫,即在机构成立、内部规范管理等环节给予技术指导,促使专合组织依法规范运转,而不是行政干预。
(二)政策扶持发展
制定配套优惠政策:一是适当考虑地方财政配套扶持基金,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二是深化完善融资平台,帮助州内专合组织及农户提供信贷担保服务,破解发展资金瓶颈;三是在注册、年检、税收等监管环节中考虑减免优惠政策;四是建立资讯网络平台,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需求信息;五是健全农牧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配套水、电、路、通讯、能源等建设;六是加大外宣力度,树立特色品牌,打响产品市场知名度,增强产业竞争活力。
(三)强化监管职责
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依法行使行政扶持、监督管理职责,主动为专合组织服务,谋划在前。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服务成员为宗旨,互惠互信,谋求农村专合组织成员的共同利益,防止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被少数人控制和垄断、成为为少数人谋利益的工具。也需要防止政府过多干预专合组织,阻碍其健康发展。
三、立足特色优势,深挖潜力
专合组织应充分发挥自身产业优势,通过市场合作、独(合)资等方式做大做强附加值附着产业,在深加工、销售等下游环节突出特色产品的市场价值,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流通模式,弥补当前藏区农产物销售市场严重溃乏的现状。
1、增强农牧产品科技含量
在自我破解技术难题的基础上,寻求科技院校、科研机构的深层次合作,建立战略合作共赢机制,逐步创建自我核心技术,打响藏区特色产品的独特招牌,提升市场需求和竞争力。
2、着力提升深加工附加值
在推进协会和产业发展的同时,着眼于深加工产业发展。通过主动关注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动态,加快“高科技、生态化”精品打造,推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深加工特色农牧产品。
3、加快基地化建设
集中一定优势土地和人员、资金,做大产业基地,破解地理位置、人员素质、资金不足、科技含量等难题,发展多向型生态农牧业,推动地域经济从单一粗放的卖“原始成品”到推销“科技含量、附加值、民族文化”等方向转变,深挖民族瑰宝,把传统民间技艺和民族特色融合进现代产品,实现藏区农牧产业的跨越发展,从而带动农牧民实现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