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遵守纪律,从小学生抓起
遵守纪律,从小学生抓起
柿子园镇刘口完全小学杜琳对于小学生来说,如何能够比较好的遵守课堂纪律,慢慢地使他们养成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是教师教育工作必须重视的重要问题。因此,我通过分析自己班学生的纪律状况,对二年级学生的课堂纪律提出了自己的应对措施。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刚从自由的状态中出来,就使他们受到严重的限制,刚开始可能由于对于学校的新鲜感和上学的喜悦感努力遵守着,但是时间久了,孩子好玩、好动的本性就充分表现出来了,因此会遭到压抑。面对老师的批评和约束,他会产生一种受挫的感觉。但是,课堂的纪律是必须需要他们去遵守的,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课堂教学有序进行。
总结一下我班孩子的纪律现状: 首先,上课开始,表现良好,课堂上注意力十分集中,坐姿端正,听讲认真,举手积极,对教师怕而尊敬。那是由于对课堂的新鲜感以及好奇心促成的。大约十几分钟过后,学生就会普遍表现出散漫的状态。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这是出于学生的本性。虽然课堂纪律的不遵守是由于学生的本性所致,却不能由着他们的天性闹,不然怎样保证课堂效率呢,作为教师,要开始研究课堂纪律的约束问题了。我们班的学生当中,男生是影响课堂纪律最大的对象,反反复复就是这几个男生带头起哄。但这几个男生头脑很聪明,并且有自己的个性。女生们则比较听话,较懂事。
针对以上情况,我试图采用以下几个策略:
1、面向全体学生,我运用不同的比赛形式吸引他们,让他们互相提醒、监督。比如,七色花游戏,看哪组花瓣最多,还有分草莓队、菠萝队等游戏,这样的方法实施之后,我发现他们的积极性特别高,生怕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成绩,所以互相提醒,课堂纪律较容易进行控制了。但有个缺点,那就是老师要变换花样,不断地变,不然学生的兴趣和新鲜感没了就又不行了。
2、用节奏代替“喊”。主要是指让学生讨论一段时间之后,怎样使学生尽快地安静下来。以前,我只能扯着嗓子喊:“一、二、三,静下来!”可效果很差,后来,得到别人的指导,我用有节奏的拍手来代替。我要让他们停时就拍“哒哒”两下,学生听到后拍五下,一拍好就坐好。我发现这个方法十分奏效,既集中了他们的注意力,也使课堂显得秩序井然。
3、针对个别调皮捣蛋的学生,我尽量对他们严慈并施。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孩子,喜欢在课堂上故意搞出点事情来,课堂上我狠狠地批评了他,课后找他谈心,原来那孩子这么做是为了引起我的注意,我觉得惭愧,自己没有好好地关注每个学生,以后一定让每个孩子觉得老师在关注他。对这样的孩子,当他做错事时批评,对他的进步及时表扬,让他感受到你的爱,他就会努力控制自己,不去影响课堂纪律,结果会发现他一天比一天进步。仅仅让孩子意识到如果我做了与课堂无关的事就会受到惩罚是不够的,纪律的理想是让孩子们自觉地去遵守,意识到我应该这样做,这是习惯。虽然纪律的养成需要很长的时间,有一个长期培养和发展的过程。但可以在日常的纪律中慢慢渗透我们要自觉遵守纪律的思想。比如,“能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的孩子是最棒的”等等。所以,我们要关注每个孩子,运用不同的方法让自己的课堂纪律调控自如,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和意识。那么,井然的纪律就会在每一个小学生中树立起来。
第二篇:感恩教育从小学生抓起
感恩教育从小学生抓起
本网讯(通讯员 万向阳)4月11日,《感恩教育校园万里行》报告团在巡店镇小学为全校师生及学生家长举行了一场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演讲。
演讲从教育学生要感恩老师、父母、同学及身边的每一个人,到教育学生远离网吧,认真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然后,通过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家长与学生的互动将此次演讲推向高潮。此次演讲如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田,感恩的种子必将生根、发芽„„
“羊跪反乳”“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让我们由小学生而开始的感恩教育扩大到每个社会成员身上,营造一种全民的知恩图报的氛围,用自己的努力去构建一个和谐家庭、和谐学校、和谐社会。
第三篇:森林防火从小学生抓起
森林防火从小学生抓起
——告全体家长书
我校服务区域山高林密,森林防火至关重要。为了是您的孩子从小养成森林防火意识,具备森林火灾的逃生自救知识,避免因孩子的失误造成森林火灾,是国家和您的家庭财产受到损失,是孩子的身心健康遭遇挫折,学校敬请各位家长配合学校老师做好森林防火的相关工作,能够从以下几方面教育督促孩子。
一、孩子外出玩耍,不要携带打火机等火源,不携带易燃易爆物品。
二、教育孩子不在接近易燃物的地方燃放鞭炮。
三、教育孩子不在野外玩火,坚决阻止孩子在靠近林区的地方举办可能发生火灾的活动。
四、时常提醒孩子预防火患,教给孩子一些防火自救知识。
五、发生森林火灾等险情,及时引领孩子撤离到安全地带,坚决制止孩子扑救大火。
尊敬的各位家长,森林防火,从小学生抓起,让我们携起手来,切实负责,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为我区的森林防火安全共同努力。
敬祝各位家长生活幸福,工作顺利。
红旗小学
2012.11.1
第四篇:文明礼仪从小抓起
文明礼仪从小抓起
1“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心有礼则心泰。” 礼仪,是礼节,礼貌和仪式的总称。
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讲文明、懂礼貌历来是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礼仪常规教育显得尤其重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培养 青少年良好
行为习惯,不仅是 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在日常
生活中,大家经常见到这种情况:一些学生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影响或者由于家庭的溺爱,表现出不尊敬师长、不团结同学,打架,骂人,讨厌劳动,随地吐 痰,穿暴露服装、染发、烫发等等,这些状况让人十分忧虑。因此,强化礼仪教育迫在眉睫。这些状况让人十分忧虑。
因此,强化礼仪教育迫在眉睫,生活里最重要的是以礼待人,有时侯礼的作用不可估量从某
种意义上讲,礼仪比智慧和学识都重要。3 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
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文
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4丰子恺是名人每逢家里有客人来的时候,父亲总是耐心地对孩子们说:“客人来了,要热
情招待,要主动给客人倒茶、添饭,而且一定要双手捧上,不能用一只手。躬身,表示谢
意;双手,表示敬意。”这些教导,都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里。丰子恺的儿子丰陈宝,小
时候很守规矩,但特别害怕见生人。因此,在客人面前,常常显得不大懂礼貌于是,有一次,来了一位陈宝不认识的客人。客人跟父亲说完话,要告辞的时候,看到了小陈宝,转过身来
就与小陈宝热情地打招呼。小陈宝一下子愣住了,一时间,不知道如何是好,竟没有任何反
应,送走了客人,父亲责备陈宝说:“刚才,那位叔叔跟你打招呼告别,你怎么不理睬人家?;
人家跟你说再见,你也要说再见,以后要记住。”
在父亲的正确教导下,丰子恺的孩子个个都是懂规矩,讲礼貌,长大后成了有出息的人。
5通过礼仪教育,不仅能够满足个体的尊重的需求,积极看待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使个
体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更加受欢迎,形成一个和谐的人际世界,人只有在集体、朋友、亲
人为其提供人道的、值得信赖的人际世界里,才可能挺身反抗自身的消极力量,形成健全完
整的人格。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时期,在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将潜移默化的影响
到自身的心理素质,而文明的行为就在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完善了
自身的道德品质,如果我们不在此时抓好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那我们即使拥有了丰
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于人于己于社会又有何用呢?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做一个堂堂正
正的人,一个懂文明、有礼貌的谦谦君子,然后才是成才,不能做一部单纯掌握知识
技能的机器,而要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文明就是我们素质的前沿,拥有文明,那我们就拥有了世界上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6我相信,经过我们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一定会营造出一个文明美好的校园。试想
假如全国每一个校园都共同创建文明校园,那么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将大大提高,国
家的综合实力将会大大加强,祖国的未来一定是繁荣昌盛、灿烂辉煌!
第五篇:诗意从小抓起
诗意从小抓起
——小学语文中的现代诗教学
研修过程:
1、查阅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大量古今中外的诗歌篇目。
2、交流现代诗教学的看法。
3、上一节公开课,讨论交流现代诗教学时该注意什么 研修成果:
在语文教学中,现代诗的教学往往被忽视。有教师甚至认为古诗语言凝练含蓄,意境丰富深远,教起来有味道。而对现代诗,由于不喜欢,觉得太浅白,或觉得含蓄朦胧难懂,更由于对现代诗的诗质、诗意、诗韵、诗形和诗境不很了解,就觉得没啥可教的。因而造成师生与现代诗的隔膜。但是仅二年级上册选用的现代诗就有《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株紫丁香》、《欢庆》、《假如.》、《“红领巾”真好》、《四季的脚步》等等,大大超过了古诗的数量,由此可知,现代诗的教学已被重新提上语文教育的日程,孩子的诗性也开始受到重视,诗意应该从小抓起。
当代诗是我们现在每一学期开学以来遇到的第一课,开头的第一课讲好与否,会影响到孩子这一学期语文学习的心情。而且当代诗的讲解有难度,想把当代诗讲好,一定需要技术和准备。
现代诗的讲授会有很多的误区。在今天学习王文林老师的一片论文的时候,他就指出了会遇到的种种不足。下面,我先总结一下这些误区:
一、目标的单一
为了强调孩子去读好一句不到位的话,总是说:“你能读得更美吗?但是孩子读来读去还是读不好,但是老师却好像没事似地开始下面的讲解。
二、意境的破坏
笔者举了《我们爱你啊,中国》这一节课中的一个例子:“伟岸和高洁”。有的老师就是强制孩子去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但是孩子理解来,理解去,还是说不好。其实当孩子点出伟岸就是形象伟大,高洁就是高尚纯洁的时候,这已经到头了,如果还想要孩子从中理解到一些什么境界,那是非常困难的。
三、思维容量的不足
笔者在举这个例子的时候,列举了《长江之歌》中的“巨浪荡涤着尘埃”。孩子的理解五花八门,甚至理解到长江是一个洗衣服很便利的场所,因为长江的水量大,可以洗去很多的尘埃。
这就是在现代诗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也深有同感,毕竟自己的教学中已经遇到了很多类似于此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应该怎样去有效地解决呢?我现在感觉,就应该返璞归真,回归简单。
现代诗中存在很多的的难点,很多句子有深刻的含义。面对这样的问题,不能一味去引导孩子进行剖析,那样孩子只会说的五花八门,偏离教学目标的航线。还是举上一个例子,“梅花的高洁”,如果让孩子分析为什么用高洁这个词去形容梅花,能答道点子上的很少。但是如果只问这个词的意思,很多孩子就会答道“高尚纯洁”。我感觉能达到这样的目标就可以了。就如“巨浪荡涤着尘埃”,孩子能理解什么啊?他们的回答只会向卫生方面胡扯。所以,理解荡涤就可以了,就可达到我的目标。
其实现代诗的教学,归根到底就是这些疑难的词语和就句子不好分析。与
其让孩子胡扯八道,老师找不到解决的途径,还不如避其锋芒,让孩子理解其中的境界就完全可以了。
现代诗的创作在打破了格律诗的“格律”之后,着意于“意象”的创造和情感的渲泄感染。“意象”也只是情感的影子而已,有时并不具实在的“意义”,即“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因此,现代诗极易与孩子的情感世界产生相遇,诱发情感意义的构建与诠释。
所以,现代诗的教学核心是激发、诱导、张扬小学生的情感智慧。用富有童心情趣的话语感染学生,吸引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在情绪化的学习中把学生引向与文本的对话,与文本的作者对话。通过情绪化的文本建构逐步意义化的语文学习过渡。在“无知”“无真”的情意活动中完成求善、求美的价值观取向。
归纳现代诗的教学,注意好几个方面:
首先,以读为主,渐入文本
现代诗虽然和古诗不太同,但是还不能缺少指导孩子的朗读。指导孩子多读书,不仅仅是读准字词,读通句子的要求,更是对孩子学习的一种升华。孩子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就会慢慢进入到文本当中。“无知”“无真”,不是说现代诗的教学拒绝“求知”、“求真”,可以无视文本的意义价值,而是要求把文本的意义价值置于人的审美视野中加以适当的解读,赋予其审美的、情感的元素。如《归来》一诗的第一自然段:“赶车,赶船,一踏上故土,就满眼春天……”这里的“春天”早已因情感的激越跳动而失却了自然的意义——一年中的某个季节,也不是与“春天”相关联的具体物相——鲜花、鸣禽。它深切地传达了海外游子踏上故土时如春天般明媚、温暖的心情。再如《大海睡了》:“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诗中的大海、风儿、浪儿、月儿、星星等物事,都凝聚了浓浓的亲情爱意。在孩子的心早已幻化作“我”,幻化作母亲。作意义上的解构诠释多此一举。诗的气质在抑扬顿挫的吟诵中彰显和培养。现代诗的教学宜在此着力。诵读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标。教学时,首先应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把一首诗读“顺溜” 了,诗的大意也理解个八九不离十。之后,并不是“理解”,老师应帮助学生继续诵读,帮助他们读好,读出情来,读出美来。主要包括诗的节奏、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等。更高层次的如诵读的修饰——颤音、滑音(注意不是关于它们的知识,而是学生切身的体验行动。),在变化着的诵读中体验不同的情感意义。如《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诗末节:“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走遍青山碧岭,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如在诵读时逐步加强,可以读出少年儿童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豪迈;如读得坚定有力,则又可以读出一种力量在召唤他们去投身植树造林的光荣行列。现代诗确实不需要讲的,也不能讲。一讲便失去美感,一讲就失去了多元解读的基础。
其次,避其锋芒,该放就放
这一点就如我刚才的理解一样,一些困难的句子和词语就做一定的放弃,让孩子在轻松中去达到教学的效果。模糊思维中,有一个留粗去细的原则,语文教学的目的最终是要用文字本身来表达美,以模糊思维为原理的以诗解诗是较为理想教学的方法。
再次,拓展阅读,畅谈感受
现代诗其中蕴含着很多作者的情感,所以在教学的结课处一定要引导孩子做这一方面的完善。即使是新教材,一学期也不过让学生见识几十首诗,这样的接触量是不足以普遍提高学生的“诗意”的。语文教学不同于科学分析,大量的研究、实践以及常识告诉我们,语言的学习规律,不是举一反三,而是“举三反一”,“举多胜少”。这也正符合了模糊理论的精神,模糊思维正是通过对事物多方面的模糊认识的集合,来正确认识事物本质特征的一种思考认识问题的方式。因此,阅读数量的积累,语言例子的极大丰富,才是形成语文能力的最首要的前提条件。新版教材也特别指出“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培养语感”。由此可见,语言的精粹――诗歌的学习,必须是在“不求甚解”的量的积累中,在不断的熏陶中寻求质的突破,以典型的模糊思维方式,最终达到对诗境的“感悟”。“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当然,这里的量不是无选择的堆积,也不是游离于教材的标新立异.漫无目的,而是既有重点、统一点,又有涉猎广度的点面结合。
现在的学生是幸运的。诗性的天赋的一脉相承给了语文教育一个多么好的契机。我们并不奢望培养诗人,我们只希望能在纯真的童年里留住美好的诗情;在未来的挫折岁月中让心灵有所依托。在整个社会趋向急功近利的今天,让诗在孩子心中留住精神的自由与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