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营经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民营经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黄孟复: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目前已达约15万家,在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中,70%以上为民营科技企业,其科技成果占高新区的70%以上。我国专利申请中,私营企业申请量占41%,高于其它经济成份;全国有7个省的私营企业专利申请比例超过50%,有6个省的私营企业发明专利申请超了50%。
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全国约66%的专利发明、74%以上的技术创新、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全国14万民营科技企业成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力量,为我国自主创新战略作出了重大贡献。国家高新区的生力军。2005年,我国高新区内共有高新技术企业4.5万家,高新区全年营业总收入超过3万亿元。在全国53个高新技术开发区中,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占到80%以上,已成为经济增长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生力军。2005年,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有16452家,从业人员达69.1万人,总收入达4875.1亿元,R&D投入224.8亿元,占总收入的4.7%。在中关村从业的留学人员有7000多人,上市公司83家,其中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有13家,占中国大陆在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总数的一半。
第二篇:民兵预备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民兵预备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各级组织和各阶层人员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笔者结合从事的武装工作,试谈民兵预备役人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发挥的作用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民兵预备役人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安全保卫作用
民兵预备役人员,作为共和国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作为现役部队的后备军,作为兵员动员的主体,是我国巩固国家政权、维护祖国尊严和和平统一的中坚力量,民兵预备役人员发挥着安全和保卫的职能,为履行此职能,充分发挥作用,两方面工作的抓落实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自身建设要加强。民兵预备役人员是年轻力壮的群体,年龄在十八至二十八周岁左右。随着国家教育水平的提高,这支队伍应提倡高学历、宽知识、深文化,好品德,还要学好军事技术,懂得当前形势发展趋势,学好安全保卫的知识和技能。要主动磨练意志,提高生存适应能力。要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在训练和使用中提高。平时应接受多种训练和演练,有了实战任务时积极参与,在配合部队作战和单独执行任务中提高自己,以成为有用之才。
二是传统的制度要落实。民兵预备役工作有着多年的实践,优良传统很多。就民兵工作本身来说,首先是民兵预备役的整组。应按照上级的统一规划和要求,依照民兵预备役人员的标准条件,参照整个发展规划来实施,尽量把复退军人和有特长的青年吸收进来。在新形势下把专业队伍建设好。重点突出高科技力量的建设。其次是军事训练。训练一般应集中到县一级训练基地实施,以确保效果。内容和参训人员必须紧紧围绕目的和要求安排,要从实战需要出发,严格按训练大纲施训和考核。对于舟桥分队、信息分队、心理战分队等难度较大的,应积极摸索探讨,不断总结积累经验,掌握规律,为未来作战输送有用之才。再次是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和严格管理。应充分利用地方的资源,加快民兵预备役装备武器的更新换代步伐;对于常规武器和传统的武器弹药,要严格管理和科学使用,把装备武器和训练武器区分管理,落实安全工作和技术保管,确保发挥作用的前提下不发生任何问题。
二、民兵预备役人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骨干带头作用
民兵预备役人员,作为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的生力军,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突击队,作为工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他们与共青团员一样,具有不可估量作用和潜力。
一是应注重民兵预备役政治工作的继承和发展。思想政治工作是民兵预备役队伍健康成长进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主要保证。在新形势下,紧紧抓住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应该动摇的。要依托《民兵和预备役士兵政治教育读本》的条文组织科学发展观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民兵预备役人员在新形势下的地位作用,坚定参建参治信念。还应搞好光荣传统和职能使命教育,确保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发展方向。
二是要组织发动民兵预备役人员在经济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民兵预备役人员遍布各个角落,他们是经济建设最直接的实践者和参与者,发挥其骨干作用,就能以一带三,起带头辐射的作用。应在城镇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深入开展“民兵号”、“预备役号”活动,在经济建设主战场建功立业。在农村,一方面应组织发动民兵预备役人员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定项目,摸索经验,形成规模,为“三农”发展作贡献;另一方面,应继续抓好扶贫帮困工作,巩固和发展前些年扶贫攻坚的成果,疏理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争取做再一次的飞跃,创新一轮的辉煌。
三是组织发动民兵预备役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尤其是在农村,应充分调动民兵预备役人员带头除旧俗、树新风,形成新的乡风民约,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明建设。应发动民兵预备役人员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带头学科学用科学,带头坚持精神文明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一些人们有目共睹的实事和好事。
三、民兵预备役人员在创建和谐社会中的应急维稳作用
应急维稳工作,历来是民兵预备役工作的重点。平时的许多教育训练、编组配干、装备配备等,都围绕可能发生的问题抓落实。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急维稳成为民兵预备役工作的必然要求。所以,及时应对这些事件和问题,是民兵预备役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一是要做维护社会稳定的卫士。应坚持把维护政权的稳定,创建平安环境作为民兵预备役人员的一项重要职责,发挥他们在创建“平安社区”、“平安村镇”、“平安大道”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职能作用。通过政治教育和一些有效的活动,教育启发民兵预备役人员严守政治纪律,严格遵守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做到令行禁止。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与各种预案的修订完善,积极参加各种演练,提高执行应急维稳任务的能力。向信访等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学习,提高做好化解矛盾和疏导群众工作的本领。积极配合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和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组织,明确任务,拟制完备的方案,并适时组织训练和演练,使之掌握基本常识和要求。一旦事件发生,就能快速反应,快速集结,快速机动,快速处置。尤其是火警、水灾等自然灾害万一发生,其损害程度是不可估量的。民兵预备役人员必须有百分之百的思想准备和高超的应对把握,在地方党委、政府和军事部门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创造性地完成任务,争取在维护和谐社会建设中作出应有贡献。
如何发挥民兵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兵预备役人员既是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人武系统应充分发挥民兵预备役人员亦兵亦民的优势,积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如何发挥其作用,笔者认为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
在发展经济中发挥骨干作用。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同时也出现了城乡及地区差距扩大、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妥善处理和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民兵植根于社会之中,身处经济建设的第一线,人数多、分布广,人武系统要积极组织民兵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特别要着眼统筹城乡发展,在实施以城带乡的发展战略中发挥骨干作用。通过在民兵预备役人员中开展城乡互助活动,鼓励和引导城市民兵为农村民兵送知识、送信息、送项目,提高其生产技能和致富本领,开创农业和农村建设新局面。要重视组织农村民兵积极投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头参加科技兴农,运用新的科学技术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支柱产业,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卫士作用。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往往集中在基层、暴露在基层,维护稳定工作的重心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寓兵于民,与人民群众朝夕相处,最了解民意和群众呼声。因此,在发动民兵构建和谐社会中,人武系统一定要坚持把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基层政权作为一项重要职责,充分发挥民兵在创建“平安社区”、“平安村镇”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职能作用;要教育广大民兵严格遵守政治纪律,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指挥,听从组织安排,严守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令行禁止。要积极发挥寓兵的优势,在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中做好说服和疏导群众的工作,积极配合公安部门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要认真落实民兵军事训练任务,突出应急训练,努力提高遂行任务的能力,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起作用。
在建设和谐文化中发挥模范作用。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各县(市、区)人武部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坚定理想信念,规范道德行为,打牢思想道德基础。要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组织优势,充分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和辐射力,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做宣传先进思想文化的模范。积极参加城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带头弘扬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和乡村文化,破除陈规陋习、封建迷信和伪科学,做实践先进思想文化的模范。要带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倡导民兵预备役人员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自觉以模范行动和良好形象影响带动群众,传播和谐文化,建设和谐社会。
二、自觉接受国防教育,不断强化国防观念
国防观念是一种全民意识。国防观念的强弱,表现为公民对国防的责任感和关注程度。具备强烈国防观念的人们,对待国防的态度必然是积极的,行动必然是自觉的。在这种情况下,国防观念这种无形的精神因素,就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相反,国防观念淡薄,对国防必然持消极的态度,行动上必然也是被动的。全民国防观念的培养和形成,是建设强大国防所必不可少的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因此,广大民兵要时刻牢记使命,自觉参加国防教育,不断强化国防观念,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和支持国防建设。
(一)富国强兵的观念
国无防不立。国防与经济,历来是国家独立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条件。当今世界,各国在发展经济和科技的同时,都十分重视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以增强军事力量在维护国家利益中的作用。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了,它的国防并不一定就强大。在人类历史上,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国防的强大,两者有着重要的联系,但并不一定是必然的因果关系,经济发展是建设强大国防的前提,但经济发展了不等于国防会自然强大起来,如果不采取切实步骤加强国防建设,国防是很难强大的。19世纪中叶,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各国占居首位,高于整个欧洲GDP的总和,在当时可称得上是世界首富,可留下的却是一段“有国无防”的屈辱历史。历史的教训时刻提醒我们,富国强兵的重要。国家不可一日无防,国防不可不强。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因此,广大民兵一定要自觉接受国防教育,牢固树立富国强兵的观念,着眼民兵履行双重职能的需要,深刻认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要两头兼顾、协调发展方针的丰富内涵。既要积极投身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发挥民兵突击队和生力军的作用,为富国出力,又要增强兵的观念,爱军习武,苦练本领,为强兵尽责。
(二)忘战必危的观念
国防建设维系着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亡、人民的荣辱。回顾过去,近代中国“有国无防”的屈辱历史,不能不引起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认真思索。(举例说明)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是历史老人无数次对我们的谆谆告诫。人类已经进入了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21世纪,但战争这个残害人类的“怪物”并没有远离人类。因为,20世纪以及更以前的年代所产生和遗留的国家之间的利益、民族之间的矛盾、宗教之间的纠纷、领土彼此的争端等问题没有被全部解决,而是随着人类的脚步一起跨入了21世纪,尤其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20世纪末又有新的发展,国际恐怖主义已成为国际“公害”,它们仍将是21世纪和平“肌体”中的“顽疾”,也是21世纪人类发展大道上的“绊脚石”。这些都可能导致原已降温了的军事热点再次升温,或者激活一些潜在的军事热点而引发军事冲突甚至战争。我国安全与发展利益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广大民兵要牢记百年国耻凝聚成的“国无防不立,落后就要挨打”的血的教训;历史昭示着我们,现实警示着我们,民兵要肩负起巩固国防、抵御侵略和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重任,必须牢固树立忘战必危、忘战必亡的观念,时刻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不断提高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紧迫感与责任感,系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安全带”。
(三)依法尽职的观念
履行国防职责,是法律赋予民兵的神圣使命。我国历来十分重视国防法规体系建设,已相继颁布了《国防法》、《兵役法》、《国防教育法》、《人民防空法》、《军事设施保护法》等国防法规。这些法规为各级开展民兵工作,为民兵履行职责提供了基本依据。只有树立依法尽职的观念,才能真正把国防法规的规定和要求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促进民兵工作法制化、规范化,提高民兵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确保民兵组织有纪律、有秩序、团结好、有战斗力。同时,我们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深入发展,民兵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增强法制观念,坚持依法办事,充分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规范、引导,使民兵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依法尽职,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丰富内容,能体现在各项工作中,体现在民兵的言行上,最终体现在提高战斗力上。因此,民兵要认真学习国防法规,全面了解法律赋予的国防职责和义务,牢固树立依法履行国防义务、正确行使权利的观念,按照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依法履行国防职责的自觉性。
(四)谋求打赢的观念
民兵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是人民战争的基础。始终不渝地谋求打赢,能够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为维护国家的安全统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可靠保障,是我国民兵存在和发展价值的重要体现。革命战争年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兵组织,一直把打得赢作为着力研究和解决的根本问题。打得赢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有力支持;极大地增强了广大民兵艰苦奋斗、浴血奋战的信心,增强了凝聚力;极大地激励了广大民兵不怕流血牺牲、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勇气。和平建设时期,巩固国防、遏制战争、维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安全环境,仍然需要这种谋打赢的观念,也必须确保打得赢。总之,打得赢是国家强大和民族强盛之所需,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系。在未来战争中,需要广大民兵在更广泛的范围上配合和支援军队作战,民兵作用发挥得如何,将直接影响战争进程和战争结局。因此,广大民兵必须进一步强化打赢意识,牢固树立谋求打赢的观念,用打得赢的要求指导和推进民兵各项建设,衡量和检查民兵各项工作;必须把打得赢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努力用高科技知识武装头脑,苦练过硬的技术、战术,为实现打得赢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带头履行国防义务,为加强国防建设多做贡献
参加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关键是要落实在国防建设的实际行动上。对广大民兵而言,就是要模范履行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国防义务。
(一)踊跃服兵役,随时准备参军参战,保卫祖国
按照我国《兵役法》的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职业、宗教信仰和受教育的程度,都有应征服兵役的义务。依法应征服兵役,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是强烈的国防观念在法律制度上的具体体现。凡符合服兵役条件的民兵,都要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关心国际形势和国家大事,真正以国家的安全和民族的振兴为己任,树立自觉依法履行兵役义务的观念,平时要按照兵役机关的通知,到指定地点进行兵役登记,做好应征入伍的准备,战时一旦祖国需要,应当挺身而出,积极参军参战,以实际行动履行保卫祖国的崇高使命。
(二)积极参加军政训练,掌握保卫祖国的过硬本领
对民兵实施军政训练,是提高民兵军政素质,增强民兵战斗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储备强大后备兵员的重要途径。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如何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形势要求,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是摆在每个民兵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首先,要努力提高政治素质,确保在政治上永远合格。广大民兵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理论水平,坚决服从党的绝对领导,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祖国赤胆忠心,视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勇于奉献,经得起各种复杂环境的考验。其次,要积极参加训练,提高军事技能,确保军事上过硬。现代战争对民兵军事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兵要积极参加军事训练,熟练掌握基本的军事常识和军事高技术知识,熟练掌握手中武器和基本战斗动作,还要具备良好的体力、耐力和顽强的意志,锤炼勇敢顽强、不怕牺牲和连续作战的战斗作风。确保平时能够完成战备执勤和各种应急任务,战时能够配合部队作战和独立遂行战斗任务。
(三)搞好战备执勤,保卫边海防安全
做好民兵战备执勤工作,是民兵应尽的义务。在我国漫长的海陆边防线上,筑起了以部队为骨干、以民兵为基础的“钢铁长城”,共同肩负着守卫海陆边防的任务。军民联防是我们的光荣传统,是人民战争思想在保卫边海防斗争中的具体体现。尤其是在常备军数量减少,边防部队防御间隙增大和边防斗争更加复杂的情况下,搞好军警民联防是新形势下加强战备建设和边防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广大民兵要充分认识在新形势下搞好战备执勤的重要意义,在当地党委、政府和人武部门的组织领导下,积极参加军警民联防,形成军民一体、密切协同的防卫体系。要配合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平时进行巡逻、观(侦)察、警戒、防空、防特和防空降,战时共歼入侵之敌。要配合公安、武警等部门对海上船只、港口码头、车站和交通要道等,加强边海防管理和边境控制,打击走私等违法犯罪活动,防止内潜外逃,为保卫祖国边疆和人民安全贡献力量。
(四)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和平劳动
维护社会治安是民兵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落实《宪法》和《兵役法》赋予民兵任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完成这项任务,对于巩固国家政权、保持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广大民兵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积极主动的态度,认真负责的精神去圆满完成任务。要积极开展护村、护厂、护矿、护林、护路等活动,维护本地区、本单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要积极协助公安部门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充分发挥民兵的作用,维护社会稳定;要积极执行应急机动任务,以过硬的军政素质,应付各种突发事件;要积极参加重要目标守护,为保卫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做贡献。
(五)做好拥军优属工作,支持部队建设
拥军优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亿万军民的伟大创造,是我党我军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和特有的政治优势。我党我军我国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拥军优属是我们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和风险,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紧密团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亿万军民齐心协力不懈奋斗。我们民兵一定要站在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兴旺发达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拥军优属工作的重大政治意义,重视拥军优属、支持拥军优属、推动拥军优属。广泛开展行业拥军、社区拥军、科技拥军、教育拥军、智力拥军。大力支持部队完成训练演习、战备执勤、科研试验和国防工程建设等任务。要切实协助各级组织落实好军人优抚政策,广泛开展“帮战友”活动,主动帮助军烈属发展生产,脱贫致富,为部队、军人及其家属排忧解难,以实际行动支持军人安心服役,支持军队和国防建设。
第三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法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
和谐社会有多种不同类型。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个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这主要是根据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对和谐社会的论述归纳出来的。
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战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为了达到目标提出:第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第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第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第五,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第六,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
在我看来,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是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目前,我国仍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使大学生就业难,全社会都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一是地理不平衡。中国地域广阔,人口聚集不均匀,地区各种因素差异明显决定着我国的就业形势在不同的地区的差异性,人才需求也因而显出一定的地区差异。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买方市场形成,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取向就业乐观度差异明显。并且大学生职业能力不足、择业能力不强、知识结构不健全。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纵深发展,各种市场化因素对就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通过就业来实现的。所以,要是国民经济保持一个上升的势头,减少失业,实现充分就业是关键。就业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就业状况良好,有工作能力与就业愿望的人都有社会工作岗位,个人可以从劳动报酬中获取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劳动者安居乐业,国家的稳定就有了基本保障。反之,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非自愿失业人口,会使失业者失去人生事业发展的条件,甚至基本生活难以维持,从而导致贫困、疾病、犯罪、离婚、失学等社会不良现象增加,引起民心涣散、社会动荡。所以,我国应加强政府职能转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并且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最重要的是我国社会总体上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所以,我们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
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第四篇:反腐倡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反腐倡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腐败现象的存在,影响社会和谐,破坏社会稳定,阻碍社会发展。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反腐倡廉工作。
反腐倡廉有利于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更多的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然而,极少数领导干部和国家公务人员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自己和小团体谋取私利的腐败现象,是侵入党和国家健康肌体的病毒,不仅给党和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而且破坏经济的健康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反腐败的力度不断加大,腐败现象得到了进一步遏制,反腐倡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反腐倡廉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因此,只有进一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尤其是抓住经济领域中最容易产生腐败问题的部位和环节,不断完善人、财、物等方面的管理和监督,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反腐倡廉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社会基础。所谓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人民群众的各项权利与利益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利益矛盾也有所增加。腐败现象直接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加剧了社会的利益矛盾。因此,只有进一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尽量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切实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都能获得与他们所作贡献相一致的利益,才能有效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使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比较协调,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从而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发挥出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反腐倡廉有利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群众基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既是重要内容,也是重要保证。而腐败现象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导致人民群众产生许多意见甚至不满情绪,直接破坏党的形象,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因此,只有进一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批评、建议、控告、检举等权利,增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有关政策和工作的透明度,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打击各种腐败现象,使广大党员干部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坚持为民、务实、清廉,才能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为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
以自觉的行动担负起反腐倡廉的职责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在新的形势、新的阶段下,我们党对此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是我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实践证明,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事业全局。作为一名共青团干部,应当积极参与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工作中去,以继承优秀革命历史传统为己任,树立为国为民奉献青春和力量的远大志向,求真务实,力求创新,全力服务青年、服务社会、服务大局。
一是切实增强反腐倡廉的自觉性。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有着“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光荣传统,团组织的性质就决定了青年干部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到反腐倡廉工作中去。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青年团干部要取得进步,一定要严于律己,不断增强自律观念,加强世界观的改造和党性锻炼,树立以奋斗和奉献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从根本上解决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内在动力问题,提高发扬艰苦奋斗、廉洁自律的自觉性,要坚决抵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彻底转变“反腐败是额外负担”“我们共青团干部不存在也不需要反腐倡廉”的错误想法,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反腐倡廉职责。
二是努力提高反腐倡廉的能力。团的青年干部作为党的有生力量,作为助手和接班人,应该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增强廉政意识,增强纪律和法制观念,做遵纪守法、廉洁从政、勤政为民,切实转变作风、务实高效、开拓创新的模范。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的辩证统一关系。与党组织从思想上、行动上保持一致,自觉抵制腐败,做到管住自己的口,管住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腿,大力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和党员干部廉洁自律、严于律已的表率作用。
三是积极争做反腐倡廉的推动者。团的青年干部不仅要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更要结合部门工作实际,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积极争做反腐倡廉的推动者。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全面了解和正确把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切实增强廉洁自律意识,从而促成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参与的良好气氛,影响和带动全社会积极参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工作。
第五篇: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如何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心愿。对于我们党来说,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动员力,实现党的执政任务,让人民群众满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发展阶段,往往既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去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正在向人均3000美元的新目标跨越。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果政策把握得当,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反之,就会出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社会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为了创造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利环境和条件,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同时,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是我们党执政必须团结和依靠的重要力量。为了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并把新的社会阶层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党把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共同为完成党的执政目标和执政任务而奋斗的现实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