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弘扬组工作优良传统 推进组织工作改革创新
弘扬组工作优良传统 推进组织工作改革创新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之际,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党建研讨会上指出会上指出,要深入学习研究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历史和经验,弘扬优良传统,推进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开拓组织工作新局面,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90年来组织工作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积累了宝贵经验。实践证明,必须以发展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组织工作的正确方向;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推进组织工作,在服务大局中体现价值;必须把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让全党满意、让人民满意;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组织工作改革创新;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组织工作各个方面,着力提高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形成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的组工文化。
在历史新起点上,要把改革创新作为做好组织工作的根本要求,着眼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自觉服务科学发展大局;着眼于党长久执政,培养造就忠诚于党和人民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着眼于最广泛地聚集优秀人才,健全育才引才聚才用才机制;着眼于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组织制度创新;着眼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第二篇: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组织工作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组织工作
时间:2009-5-10 17:12:44 作者: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党建办基层办主任 钟健能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组织工作作为党的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用改革创新精神来推进。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显著特征的时代,改革创新是当今时代的潮流,是各项工作的生机活力之所在。做事缺乏创新,最多只能把一件事做对,而不能把一件事做好。从乒乓球的发展历史看,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谁体力好,谁就容易赢球;五十年代后,谁掌握了高超的技术,谁就容易赢球;六十年代,谁的战术更机灵活、主动,谁就容易赢球;八十年代,谁的心理稳定,谁就容易赢球;九十年代后,谁能创新在先,谁就容易赢球。同样的道理,改革创新也是推进组织工作的必由之路。没有改革创新,组织工作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难以承担起历史使命。那么怎样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组织工作呢?我认为,四个方面至关重要:
第一,要树立新理念,形成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组织工作新思路。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创新是工作创新的前提。赵乐际书记在省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树立服务发展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民主开放的理念、效率效益的理念。这四个新理念,是着眼于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的,是顺应时代要求,符合组织工作规律和实际的科学理念。比如,服务发展的理念这是组织工作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念。我们常说组织工作从来都是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和中心工作服务的,坚持在大局下行动,主动为大局服务,是组织工作工作的生命线。离开了这一点,组织工作就没有生命力。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这都是大局。组织工作就是要把促进科学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真正做到目标着眼于发展,措施服务于发展,成效以发展来检验。比如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组织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更应该体现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理念,注重人文关怀,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真心实意地为党员服务,为干部服务,为人才服务,为基层服务。比如民主开放的理念,这是顺应时代要求的理念。过去,社会上总觉得组织工作是神秘的、封闭的。李源潮同志提出要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和群众对组织工作的满意度,这“两度”如何实现?这就要求组织工作在保守必要机密的基础上实施“阳光作业”,构建开放的工作体系。再比如效率效益理念。经济工作要讲效率效益,我们组织工作同样也要讲效率效益。我们有的同志总认为组织工作是“虚事情”、“软任务”,难出效益、难出政绩,这是错误的。我认为组织工作不仅出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出生产力、出效益。所以我们要增强责任意识,发
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效率;要注重规模,把一些好的做法和成功的经验,放到面上去推广;要控制成本,坚决克服铺张浪费的现象。总之,我们要真正把思想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从各种不符合十七大精神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以思想解放带动组织工作观念更新,以观念更新带动组织工作实践创新。
第二,要健全新机制,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中的难题。组织工作要见实效、管长远,最根本的就是要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工作机制。从组织工作的职责和任务来讲,我们要在创新三大制度和机制上下功夫。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制度和机制。要探索建立领导班子配备和干部选拔任用的成套的科学办法和机制。李源潮同志说,现在老百姓在政治方面最不满意的两件事,一件是少数干部贪污腐败,另一件是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真是一语中的,掷地有声。我认为,前者很多是因后者引起的。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是威胁党长期执政的最大敌人!如何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遏制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确保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对共产党最严峻的考验!我们要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方针,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扩大干部工作民主,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要探索建立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长效机制,使思想政治建设真正步入良性运行轨道。要探索建立领导干部能力培训、开发、评估、提高制度机制,把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开拓创新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探索建立干部监督制度和机制,坚持把严格监督贯穿于选人用人始终,贯穿于干部教育管理的全过程。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基层党建工作的制度和机制。这方面,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系列的任务,比如,建立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拓宽党员服务群众的渠道,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健全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要建立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等等。由此可见,我们的任务很重,创新的空间也很大。三是要建立和完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和机制。要从解决具体工作中存在的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的问题等问题入手,建立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机制,实现“党管人才”的要求与地方发展进程中的人才开发有机结合。要消除制约人才流动和发挥作用的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性壁垒,建立人才培养引进机制、流动配置机制、评价使用机制、激励保障机制等为核心内容的人才工作制度体系。要以建立和落实加强督促检查、兑现考核评比结果的制度机制,推动我省人才强省项目的顺利实施,确保实现高层次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
第三,要落实新方法,不断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水平。组织工作改革创新,必须运用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进行推进。方式方法得当,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要坚持用重点突破的的方法推进组织工作。集中力量抓大事,抓好大事带全局,这是近些年来组织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我们要继续发扬,集中精力抓重点、创特色,坚持以重点突破带动全盘,用特色工作打造“精品”。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牵动党建工作全局的大事、要事上,放在情况复杂、矛盾突出的热点、难点工作上,放在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上,努力寻求突破口,找准主攻方向,努力形成一批有影响的组织工作特色品牌和比较成熟的工作经验。二是要坚持用整合资源的方法推进组织工作。随着形势的发展,组织工作任务越来越重、战线越来越长、涉及的面越来越宽。要完成好工作任务,这需要整合资源,形成全力。一方面要理顺组织部门内部的关系,打好组合拳,用足“内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内外协作,注重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借助好“外力”。三是要坚持用项目化的方法推进组织工作。就是将组织工作任务加以分解立项,然后明确任务、落实责任、规定时限、确保完成。这一方法的要素是把“软任务”变为“硬指标”,关键在于把责任落到实处。这些年来,我们运用管理学中矩阵式的方法来抓工作,效果非常明显。四是要坚持用典型带动的方法推进组织工作。典型带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新形势下,仍然要把典型带动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手段。去年,我们树立了农村基层党支部的先进典型郭孝义、打造了党员承诺制名牌工程和民办高校党建工作亮点工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今后,我们要注意发现和推广各条战线、各个层次的典型,着力构建组织工作的先进群体,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第四,要运用新载体,不断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中组部决定开展的“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树组工干部新形象”学习实践活动,是组织部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举措,是顺应人民群众对组织部门新期待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组工干部队伍的重要内容。我们要运用这一新的载体,把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搞好这项活动,首先要深刻认识理解“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内涵。中组部提出,组工干部讲党性,就是要坚持政治立场的坚定性、服务大局的自觉性、组织工作的原则性、改革创新的敏锐性、抵制歪风邪气的战斗性。组工干部重品行,就是既要重政治品行,做到高度负责、公道正派、求真务实、廉洁守纪;又要重生活品行,做到守法遵规、不贪钱色、家庭和睦、情趣健康、谨慎交友。组工干部作表率,就是要做到“五先”:即要求别人遵守的,自己先遵守;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别人提倡的,自己先提倡;要求别人管好的,自己先管好;要求别人不干的,自己先不干。把内涵理解透了,活动才能抓住根本、抓住实质。其次,要注重实效。
活动怎么搞,怎样才算搞得好?评判的标准我看就是既要好看又要好吃。当年毛泽东出访苏联,他跟斯大林讲,我们这次来要搞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既要好看又要好吃。斯大林听了不理解,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毛主席的意图很明确,好看就是发表了的联合声明,表明我们两党两国的友谊,表明我们社会主义阵容的坚定。好吃是什么?你是老大哥,我新中国刚刚诞生,你要给我援助,给我支持。我们开展一个活动,也要体现好看又好吃的原则。就像一个商品,如果光好看,产品包装得很好,但是质量不行,是豆腐渣,不会受顾客的欢迎;如果虽然质量很好,但不善于包装,不能引起人家的注意,也很难提高知名度。我们不能为活动而搞活动,是要有一定的形式,但更应注重实效,不能搞花架子,不能做表面文章。再次,要加强领导。这项活动搞得好不好,关键在于组织部门领导的思想认识。思想认识提高了,就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足够的领导精力、良好的精神状态去抓工作,就能抓出成效。所以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作为本单位学习实践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切实履行好职责。
(本文是钟健能同志2008年4月23日在渭南市调研督查组织工作时的讲话,根据录音整理,略有删节)
第三篇: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组织工作
党的十七大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要求、新任务。组织部门作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执行者和实践者,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做好新时期组织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组织工作的理念创新、方法创新和机制创新,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
证。
一、创新理念,深入谋划组织工作发展新思路
牢固树立服务发展的理念。发展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发展是基层党组织的首要任务。科学发展观解决了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课题,同样也回答了组织工作的发展方向和着力点问题。新时期的组织工作必须牢固树立着眼于发展、服务于发展、有利于发展的工作理念,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组织工作放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局中去考虑、去谋划、去部署,不断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有为意识,切实找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与着力点,想发展之所想,急发展之所急,解发展之所难,供发展之所需,使组织工作促进发展的绩效最大化。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组织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组织工作承担着管干部、管党员、管人才的重要职责,是做“人”的工作的,在组织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人为主体,以尊重人和关心人为基本原则,以培养人和造就人为根本使命,以服务人和管理人为重要途径,把以人为本的精神贯穿于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干部工作上,就是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善于调动不同年龄段党员干部的工作热情,任人唯贤,唯才是举;体现在人才工作上,就是要进一步打破身份、行业、地域、所有制的限制,扩大选人视野,把社会各界优秀人才集聚到各项事业中来;体现在党员教育管理上,就是要切实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体现在基层组织建设上,就是要结合各单位各部门工作实际,创新思路,选好载体,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有实效性地推进工作。
牢固树立民主开放的理念。组织工作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过程。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需要用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用集思广益的民主机制和开拓进取的创新办法来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跳出就“组织工作抓组织工作”的传统思维模式,由被动适应向主动谋划转变,由传统封闭向现代开放转变,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需要,充分发挥组织部门对资源配置、放大、倍增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好各种组织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组织资源的整体潜力,通过联合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整合社会资源,努力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开放民主特点的组织工作运行机制,构建一个民主开放的组织工作大格局。
二、创新方法,全面落实组织工作发展新要求
坚持调查研究,超前谋划部署。创新的重要标准就是要有新的思路和新的举措,决定思路和举措的重要基础就是要坚持调查研究。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组织工作,迫切要求组织部门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前瞻性,紧紧围绕党委的中心工作,靠前站位思考,深入调查研究,超前谋划部署。通过调查研究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了解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思路、新举措。
坚持扩大民主,推进工作公开。民主公开是组织工作开放的重要特征,社会的发展进步也对组织工作的公开透明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运用公开的手段推动组织工作,不论是干部选拔、班子配备、人才培养,还是基层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除涉及保密事项外都应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服务对象、面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实行“阳光作业”,做到政策公开、标准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
坚持整合资源,提高工作效益。面对组织工作任务越来越重的状况,一方面,要用足用好“内力”,优化配置组织系统内部资源,形成相互协作、上下联动、权责明晰、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发挥好组织部门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借助“外力”,注意科学整合、充分运用其他党内资源和社会资源,主动加强与党委、政府部门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形成强大工作合力,构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提高组织工作效益。
坚持重点突破,实现以点带面。组织工作任务重、战线长、责任大,要把领导精力倾注到重点工作上,把力量配置倾斜到重点工作上,善于从解决事关全局性、根本性、紧要性问题入手,集中精力抓好组织工作的大事、要事和难事,以重点工作带动全局工作。要坚持“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原则,建立党建工作创新实验基地,有重点地开展探索实验,善于发现典型,注重总结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组织工作整体上水平。
坚持建章立制,全面巩固成果。创新组织工作,不仅要解决眼前问题,更要着眼长远,坚持用制度管人理事,用制度规范组织工作。要坚持把制度建设融入到每一件工作、每一项措施、每一个环节,及时把创新成果总结上升为制度规范,建立形成长效机制,使其长期发挥作用。
三、创新机制,努力构建组织工作发展新格局
以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为核心,创
新干部人事工作机制。一是坚持扩大民主,建立民主公开的决策机制。进一步健全常委分工负责制,重点完善常委会、全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深化常委会和全委会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度,不断提高常委会、全委会决策的质量和水平。二是坚持科学用人,建立优胜劣汰的选任机制。以提高选人用人的透明度和公信度为目标,制订完善干部选任工作程序,规范干部提名权实施办法,推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工作常态化,为干部平等竞争创造条件。三是坚持全面发展,建立立体的教育培训机制。注重多途径培养锻炼干部,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岗位、艰苦岗位、关键岗位上去培养锻炼,注重以需求为导向培养锻炼干部,有计划地组织干部到发达地区学习交流、到艰苦地区挂职锻炼,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行力。四是坚持严格管理,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干部分类分层次考核评价体系,制订完善科学的德才标准、考评规则、考核指标、考核程序、评价方法和奖惩制度,科学评价干部工作业绩,努力在实现人岗相适方面有新突破。五是坚持预防为主,建立完备的监督制约机制。坚持干部任前、任期和离任监督并重,工作圈、生活圈和社交圈监督并重,探索建立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职能部门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全方位监督网络,逐步健全强化预防、及时发现、严肃纠正和协调运行的监督工作机制。
以夯实科学发展的基础为重点,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机制。一是探索党员主体地位保障机制。切实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探索建立重大问题党员听证制度,推行党组织定期向党员报告工作并接受质询的制度,努力推动党委会议党员旁听制、党代表任期制、党代表巡视制试点,切实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二是建立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全面推行农村党员先进性量化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和党员民主评议制度。进一步完善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机制,探索实施党员服务承诺、设岗定责、结对帮扶制度和党员志愿者、党员义工等活动。三是完善党内关怀互助帮扶机制。积极探索党组织服务党员的工作机制,开展党员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大党员活动场所建设力度。探索建立“贫困党员帮扶基金”,为下岗失业职工中的党员和生活贫困党员解决实际困难。四是健全基层组织工作运行机制。创新村级党组织的设置形式,深入推进村级组织“1+2”运行模式,提高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进一步健全完善村干部规范化管理办法,全面实施村级工作统一考核评价制度,进一步提高基层组织工作经费、工资待遇的保障水平。五是努力完善基层党内民主机制。建立健全党内情况反映和信息反馈机制,营造敢讲话、讲真话的氛围。改进党内民主选举工作,全面推行基层党组织选举“两推一选”制度,逐步建立基层党组织书记差额选举、平等竞争机制,探索个人自荐、竞职演说和竞职承诺等多种选举形式。
以增强科学发展的活力为目标,创新党管人才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健全人才工作领导协调机制。积极探索党管人才的工作机制和有效途径,整合人才工作力量和人才资源,充分调动人才和用人主体两方面积极性,形成强有力的工作合力,真正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二是探索创新人才资源开发管理机制。根据人才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特点,完善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培养开发机制,重点抓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培训。抓紧制定全区紧缺人才需求调查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实行人才柔性引进政策,通过政策引导、宏观调节、市场配置引进各类优秀拔尖人才。三是健全人才评价、选拔任用、激励保障机制。进一步规范专业技术人才的业绩考核、职称评定办法,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不断提高人才资源的使用效益。健全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的机制,进一步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的环境,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第四篇: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组织工作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组织工作
近年来,岢岚县委组织部按照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全县整体工作大局实际超前谋划、把握关键、积极探索,在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干部教育管理、基层组织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等方面大胆创新实践,有力地提升了组织工作的整体服务效能。
一、创新先进性教育活动载体,促全县党员先锋带动作用的再体现
按照县委的总体部署,岢岚县委组织部在牵头落实巩固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的过程中,注重紧密联系当前中心工作,创造性地在全县党员中大力实施 “党员示范工程”。在县直各单位开展了“牢记宗旨教育,争当先锋模范”活动;在乡镇机关开展以“送温暖、送关怀、送信息和争当先进、争创‘五好’、争上水平”为主要内容的“三送三争”主题实践活动,受到了基层群众的欢迎。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全县各级党组织迅速行动,广泛开展“伸援手、献爱心”活动,并把做好支援抗震救灾工作列入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的内容。广大组工干部带头积极捐款,全县党员 1
争相交纳“特殊党费”,截至5月27日,全县共计捐款1282428.1元,其中交纳“特殊党费”622274元。
二、创新科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管理考核机制,促全县整体发展合力的再凝聚
为营造全县上下克难攻坚抓项目、你追我赶创一流的工作新气象,县委组织部积极发挥部门优势,认真研究探索干部实绩管理和考核的新办法,按照县委部署,及时调整提拔了几十名科级干部,使一批优秀干部成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出台了《关于加强科级领导班子和科级干部目标管理的意见》,完善了《党政领导班子及成员考核工作的意见》、《干部考察规则》、《干部考察预告的规定》等制度,形成了一整套以目标明方向、以督促抓落实、以实绩定奖惩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实现了干部考核由班子集体向干部个人拓展、由模糊向具体推进。
三、创新人才政策体系,促进县域经济再提升
制定了《岢岚县2008-2020年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开展一次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高技能人才、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和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评选工作。同时建立高层次人才库、人才热线联系电话和来信来访等制度。实行“五个一批”工程,认真抓好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作用发挥工作。一是引进一批私营企业优秀管理人才来岢岚投资创业;二是选送一批优秀
大学生村干部到发达地区进行观念更新学习活动;三是选拔一批优秀农村干部到乡政府任职;四是培养一批农村经济人;五是整合一批农村经济人协会,把行业相近,经济性质相同的经济协会组织归类整理。制定出台《岢岚县委人才工作领导组工作规则和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建立了人才工作成员单位职能科室的联系等制度。
四、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途径,促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的再巩固
在“三级联创”活动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各级党委抓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责任机制,县、乡、村三级党组织逐级签订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按照“抓中间、促两头”的创建思路,将全县12个乡镇分期分批列入创建规划,今年确定了两个重点创建乡镇。采取县、乡两级机关党组织和农村党支部结对帮扶的形式,建立了城乡互动抓党建工作的新机制。抓住第八届村委会换届的有利时机,继续推进农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一肩挑”以及“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工作。确定了一至两个乡镇作为农村党支部班子成员“公推直选”试点,逐步扩大“公推直选”范围。建立健全农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党员和村民代表议事会制度、村干部述职考核测评和村务党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村级班子运转和村干部管理工作。建立了党员信息库、老党员信息库、流动党员信息库、生活困难党员基本
情况信息库,大力推进村级干部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和规范化。在党员队伍建设方面,采取县四套班子党员领导干部“联乡包村定人”和乡镇副科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驻村定人” 发展青年农民入党的工作责任制。依托党员活动阵地、科技示范基地、联户扶贫基地五年内培养300名掌握农业高新技术的农民党员。拿出一部分党建经费依托县委党校进行学历教育大力提高农村干部的科学文化水平。积极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流动党员管理新机制,对流动党员实行“双向三级五个一”动态跟踪管理。全面推行党组织、党员双向承诺制度,建立双向承诺台帐,进一步密切群众,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使80%以上有帮扶能力的党员参与联户扶贫活动。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一是重点加强有形阵地建设。几年来,陆续新建成86个标准化村级活动场所,并对村级活动场所进行了规范化管理。二是在无形阵地建设上,创新基层组织设置方式,通过村村联建、村企联建、企企联建、城乡联建,以片建立党总支、在农村行业协会和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等多种方式,不断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三是要继续深化科技示范基地和党员联户扶贫基地建设。选拨了一批高标准的科技示范基地和党员联户扶贫基地,进行了挂牌命名。同时组织12个乡镇的党委书记、乡(镇)长、副书记、组宣员、农村两委班子成员、大学生村干部、农村实用乡土人才到科技示范基地和党员联户扶贫
基地进行了参观学习,并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分期分批组织了500名农村支部书记到发达地区的高科技园区进行了培训。四是大力推行“支部+协会”模式,有机地把党支部的政治优势与协会的经济优势结合起来。五是继续落实好基层党建工作经费财政支持和保障制度,加大对基层党建经费的投入。
五、创新组织部自身管理办法,促部门整体活力的再迸发
坚持从严治部方针不断创新内部管理办法,先后建立完善了创建学习型组织部、组织工作责任追究、业务工作周报周评、组工干部联系基层制度、优秀组工干部评选表彰、双向考核等管理机制,有效构建了团结协作、争先创优的良好部风。近期,结合部机关总体目标,明确科室工作职责任务,根据每个人的岗位职责,重新细化、量化了部内科室、科级干部和工作人员的目标责任,年底进行述职、考核及测评,奖优罚劣,形成人人有担子、个个加压力的目标管理新格局,有效促进了部内人员在本职岗位上出思路、求创新、抓进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在组工干部学习培训上采取了三项新举措。一是完善本部人员学习资助制度。积极鼓励干部参加研究生学历或学位教育,将资助范围从原来仅限于党校扩大到国家承认的正规教育,并放宽资助人数,提高资助资金。二是创设组工干部县情讲座,围绕岢岚宏观经济、审计、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文化建设等专题,邀请相关部门领导作讲座辅导,帮助组工干部熟悉了解大局,更好地为岢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服务。三是定期举办读书讲学活动。每季度举办一次集中讲学活动,安排组工干部就读书心得体会、业务工作知识等作交流发言。
目前,广大组工干部在精神状态上保持了创新的锐气,在思想观念上保持了创新的活力,在工作方法上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以发展的眼光谋划工作,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工作,以开阔的思维拓展工作,各项工作成果迭出,成效明显。
第五篇:发扬优良传统 坚持改革创新
发扬优良传统
坚持改革创新 全面推进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建设 努力为公安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蔡安季同志在全国公安教育训练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2010年11月25日)
同志们:
这次全国公安教育训练工作会议,是部党委批准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新世纪以来第一次集中研究部署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关于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全面总结10年来的公安教育训练工作,深入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任务,就进一步推进公安教育训练工作改革创新,着力建立完善体现时代特征、具有公安特色的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进行研究部署。
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同志和部党委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会前,建柱同志主持召开部党委会,就开好这次会议进行专题研究。明天下午,建柱同志和部领导将接见会议代表并合影留念,建柱同志还要作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抓好贯彻落实。
下面,我代表公安部党委,讲四个问题,请大家讨论。一、十年来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为推动中国
— 1 — 特色社会主义公安事业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10年,是我国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面对艰巨繁重的公安保卫任务,全国公安机关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部党委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把教育训练置于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抢抓机遇、迎接挑战,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推动公安教育训练事业蓬勃发展,为促进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
——教育训练格局呈现新面貌。建立健全公安机关党委统一领导、政工部门牵头抓总、警种部门分工负责、院校基地协调联动、部省市县分级管理的教育训练管理格局,全警参与、齐抓共管的大教育大培训体系初步形成。加强制度规范建设,以《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和部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意见》为主干,以“三个必训”制度、公安院校和民警培训工作管理考评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训练规章制度体系不断健全。统筹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院校基地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区域教育训练协作机制逐步发展、对外交流合作活跃有效的办学体系正在形成。
——民警培训工作实现新跨越。全面落实“三个必训”制度,深入开展全警大练兵、苦练基本功活动,累计培训民警1996万人次。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首次组织实施市、县公安局长和省、— 2 — 市公安机关纪委书记、政治部主任集中培训,圆满完成基层所队长大轮训,全面开展警种、部门专业训练,民警训练呈现出大规模、分层次、多渠道的新特点。同时,积极创新手段方式,建立部、省两级网络训练平台,推行“轮训轮值、战训合一”训练模式,教育训练的科技含量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
——公安院校建设取得新发展。大力调整公安院校的类型结构,果断停办中专教育,着力提升办学层次。全日制公安院校由1999年的164所调整为34所,本科院校由3所增至18所,在校生规模由8万人增加到15万人,公安本科专业由5个增加至24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由2个增至30余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实现零的突破。大力开展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积极创新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开展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部分公安院校在教育部组织的教学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公安专业、学科和课程建设成效明显,相继建立了近2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取得了20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10年来,公安院校共为公安机关培养输送近20万名毕业生,约占净增警力总数的45%,多数人已成长为各级公安机关的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
——队伍文化水平有了新提高。在抓好公安院校教育培养的基础上,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鼓励民警自学成才,有效提高了公安队伍的文化结构和学历层次。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民警由1999
— 3 — 年的33.4%增加至88.4%,其中本科学历以上的占队伍总数的44.5%,研究生以上的占1.25%;中专、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由60.3%下降至11.7%。同时,全国有27万民警报考在职研究生、公安成人高等教育和公安专业自学考试,已毕业17万人。
——基础保障工作得到新加强。训练基地建设快速发展,建立各级各类训练基地2080多个,借用、租用训练场所2100余个,基本形成部、省、市、县四级训练基地网络。全面实施“十百千”教官培养工程,专兼职教官目前已达到6.7万余名。公安院校教职工由1999年的1万名发展到1.5万名,专任教师近9000人,其中40%具有高级职称,42%具有研究生学历。教材体系建设逐步完善,编写了“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近百种,省部级规划教材300余种,“三个必训”统编教材100种,各类辅助训练教材1000余种,近300种教材被评为国家级、省部级优秀或精品教材,形成了国家级、省部级和院校规划教材相互补充的高等教育教材体系。院校和基地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0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800余项,有40余项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60余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30余门课程被评为省部级精品课程。教育训练经费逐年增加,仅2007年以来各地就投入104亿元。2006年以来,公安部推动加大中央转移支付力度,为中西部地区新增教育训练经费达17亿元。
——教育训练成效得到新体现。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显著提高,执法质量和执法水平普遍提升,公安机关维护国家
— 4 — 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能力明显增强,教育训练对公安工作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教育训练成效在实战中得到充分体现。特别是近年来,广大民警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圆满完成了四川汶川和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北京奥运、国庆60周年、上海世博安保,西藏“3〃14”和新疆“7〃5”事件处置等一系列重大任务,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回顾10年来不平凡的历程,我们深切感受到,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发展进步,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心重视,得益于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全国公安机关和全体公安民警的共同努力,同时也是广大公安教育训练工作者拼搏奉献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孟建柱同志和部党委,向长期关心支持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向辛勤工作在公安教育训练战线的广大教师教官和教育训练工作者表示诚挚的慰问!
10年来的生动实践,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发展规律的认识,积累了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
第一,必须坚持政治建警,始终把提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教育训练工作的根本要求。10年来,教育训练工作始终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引导广大民警和在校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葆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实践表明,只有始终坚持政治建警,坚持不懈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教育训练工作、武装学员
— 5 — 的头脑,着力培养党的忠诚卫士和人民群众的贴心人,教育训练工作才能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
第二,必须坚持服务大局,始终把服务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作为教育训练工作的中心任务。10年来,教育训练工作紧紧围绕“大讨论”、“大练兵”、“大接访”、“三基”工程建设和“三项重点工作”、“三项建设”等中心任务,科学确定目标任务,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既有力推动了各项中心工作的深入开展,又实现了教育训练工作自身的创新发展。实践表明,只有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提供思想政治保证和智力人才支持,教育训练工作才能够大有作为、不断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加强人才培养和促进民警全面发展作为教育训练工作的重要职能。10年来,教育训练工作积极适应公安工作需要、岗位职责需要和民警个性发展需要,按照以人为本、按需施教的原则,积极开展分级分类的教育培训,既适应了公安工作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又满足了广大民警多样化、差别化的发展需求。实践表明,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民警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与促进民警的发展进步有机结合起来,教育训练工作才能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第四,必须坚持实战牵引,始终把提高公安机关实战水平作为检验教育训练工作成效的基本标准。10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维稳形势和深刻变化的执法环境,教育训练工作始终站在现实斗
— 6 — 争的最前沿,努力把提高公安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实战能力贯穿在教育训练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确保了各项公安保卫任务的圆满完成。实践表明,只有始终坚持贴近实际、服务实战,教育训练工作才能体现自身的特殊价值,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第五,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提高教育训练工作质量效益的不竭动力。10年来,教育训练工作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奋斗历程和公安事业的发展进步,着力回应公安工作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满足广大民警对接受教育训练的新期待,不断更新教育训练理念,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内容方式创新,呈现出成效明显、亮点纷呈的良好局面。实践表明,只有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教育训练工作才能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新发展、迈出新步伐。
以上五个“必须坚持”,既是10年来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实践总结,也是今后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各级公安机关要自觉运用这些实践经验指导教育训练工作,并在新的实践中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创造积累新的经验。
二、科学判断、准确把握当前面临的形势任务,进一步明确公安教育训练工作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
— 7 — 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科技、教育和人才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的胜利完成,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公安教育训练工作作为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第一,党中央、国务院和全社会高度重视教育事业,为公安教育训练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时代背景。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工作。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就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今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作了重要讲话,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一规划纲要是新世纪继科技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之后又一个支撑国家发展战略的纲领性文件,形成了科技、人才、教育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新格局。经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创新、文化繁荣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当前,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中央和地方、政府和
— 8 — 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抓好公安教育训练工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政治社会环境。
第二,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公安教育训练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33.5万亿元,今年第二季度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收入的不断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对公安工作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公安机关的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为我们进一步抓好公安教育训练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和物质条件。
第三,部党委和各级公安机关关心支持,为公安教育训练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孟部长和部党委始终把教育训练工作作为提高公安队伍整体素质的治本之策,坚持将其置于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的地位来加强,大力加强学习型公安队伍建设,着力构建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推动公安教育训练工作与公安事业紧密联系、同步发展。随着公安教育训练工作促进公安事业创新发展的成效不断凸显,促进公安民警成长进步的作用不断体现,各级公安机关对教育训练的重视程度和关心支持力度大大提
— 9 — 高,广大公安民警接受教育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公安教育训练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第四,几十年的发展进步和经验积累,为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工作基础。长期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发展进程,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建立了规模适当、层次类型比较齐全的高等学历教育体系,构建起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在职民警培训基地网络体系,制定了训练条令和教育训练规划,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得到大幅提升,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公安特色的教育训练工作体系,为建设高素质的公安队伍、开创公安工作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障。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对教育培训规律、特点的认识不断深化,创造积累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实践经验和精神财富。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推动教育训练工作改革创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看到发展机遇、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新形势、新任务的发展变化,公安机关担负的职责使命和面临执法环境的发展变化,都给公安队伍建设和公安教育训练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挑战。从公安机关面临的维稳形势看,“十二五”期间,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表现在社会稳定领域,我们处于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和对敌斗争复杂“三个时期”的基本态势没
— 10 — 有改变,而且境内因素与境外因素、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四个相互交织”的特点日趋突出。严峻复杂的斗争形势,艰巨繁重的维稳任务,对公安机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我们大力加强教育训练工作,不断提升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实战能力。
从公安队伍自身状况看,我们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多万人发展到拥有200多万公安民警的庞大队伍,民警的层次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年轻的高学历民警明显增多,整体文化水平明显提高。但是,与公安工作的需要相比,不少公安民警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滞后于实战要求,“说不过、追不上、打不赢”的现象仍然存在。近年来,贵州瓮安、云南孟连、陕西府谷等重大突发事件,以及云南晋宁“躲猫猫”、贵州关岭民警枪击村民等恶性案件的发生,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就是极少数民警素质能力低下。血的教训警示我们,要从根本上提高民警的素质能力,最根本、最关键的还得靠狠抓公安队伍的教育训练。
从教育训练工作的现状看,尽管经过全国公安机关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各项工作都已经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进步,但在一些地方、一些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是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不顺畅。人民警察是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政治性、专业性、技术性要
— 11 — 求都很高,从警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教育训练才能上岗,这也是为什么要专门设立这么多公安院校的根本原因。现在的情况是,各院校毕业生入警面临极大困难,2008年、2009年全国公安院校平均入警率仅为50%多,中西部地区普遍低于平均水平,有的地方甚至多年无一人入警!将近一半的公安专业毕业生流失社会,既极大浪费公安教育资源,又不利于公安业务安全保密,甚至可能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这些都严重困扰着公安院校的生存发展,影响职能作用的发挥。
二是有些单位对教育训练工作不够重视。少数地方没有真正把教育训练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存在“重业务、轻教育”和“口头上重视、实际上不落实”等问题,人财物的投入力度不够。有些地方和单位教育训练机构不健全、管理力量薄弱,不愿下功夫抓院校领导班子和教职工队伍建设,有的则把公安院校和训练基地当作安排干部、解决待遇的地方。
三是教育训练的资源配置不够科学合理。教育资源不足与浪费问题并存,特别是高等教育和民警训练的资源配置与分布不合理,少数公安院校未严格控制非公安类专业招生规模,挤占了有限的公安教育资源;不同地区的教育训练工作发展不平衡,区域合作和资源共享的程度还比较低;网络资源开发利用不够,教育培训的信息化程度和应用能力不高,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教育训练质量。
四是师资队伍建设与实际要求不相适应。一些地方存在对师
— 12 — 资队伍“重使用、轻培养”等问题,教师教官量少质弱。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专兼职教官政治、经济待遇得不到很好落实,严重影响积极性。院校、基地与实战部门没有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教师教官与实战单位结合不紧密,难以及时掌握公安工作的新情况新动态,制约了警务实践能力和教学训练水平的提高。
五是教育训练基础保障不够有力。经费保障机制还不健全,“教育训练经费单独立项并列入财政预算”,并“按公用经费5%的标准足额保障”的要求没有完全落实。转移支付经费在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分布不合理,使用效益不够高。教材体系还不够完备,缺乏分级分类的训练大纲,教材内容、训练方法与实战要求衔接不够紧密。训练基地建设相对滞后,配套训练设施缺乏,难以满足基层一线的实际需要。
各级公安机关一定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公安教育训练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工作紧迫感,努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开创公安教育训练工作新局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安教育训练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两个教育培训《改革纲要》和部党委加强改进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意见》要求,以全面提升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为目标,以加强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强化基础建设为保障,着力构建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不断提高教育训练工作质量,为建设强大的公安队伍和强有力的公安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保证和人才智力
— 13 — 支撑。
主要奋斗目标是: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建立健全与公安事业发展相适应、与实战需求相符合、与干部人事制度相衔接,公安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并重发展的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推进教育训练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实战化建设,不断提升服务保障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科学化的管理更加有效。教育训练领导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逐步实现政工部门与公安院校和训练基地的有机融合;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公安高等教育与在职民警培训协调发展;分级分类训练的组织管理高效有序,教育训练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规范化的机制更加健全。工作运行机制、考核激励机制健全完善,实现教育训练与干部管理使用的紧密衔接;教育训练法规制度周密配套、相互支撑,规范化、法制化水平不断提高,教育训练更加富有活力和创造力。
——信息化的手段更加普及。建成覆盖全警的教育训练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训练内容、教学训练方法和组织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公安院校完成数字化校园建设;依托网络资源的自主选学机制全面实行,网络培训广泛运用,教育训练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
——实战化的要求更加突出。教育训练内容和形式更加贴近实战,警种、部门的专业训练广泛开展;教师教官队伍建设基本适应实战要求,专兼职教官总量达到10万人,并培养造就一批教
— 14 — 学训练“名师”,教育训练服务实战的作用更加明显。
——常态化的保障更加有力。教育训练经费单独立项,实现足额保障;部省市县四级训练基地网络健全完善、运行顺畅,主阵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民警训练大纲和教材体系完备,训练标准统一规范;新装备优先配备公安院校和训练基地,教育训练发展更具可持续性。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建设,努力为公安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构建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是建柱同志和部党委在科学判断、准确把握公安工作发展态势的基础上作出的创新决策。这一决策把中央的部署要求和公安工作的迫切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全警参与、齐抓共管教育训练的战略布局,体现了公安教育与民警训练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体现了规模发展和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既是一项紧迫的改革任务,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公安机关一定要深刻领会部党委的决策部署精神,进一步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坚持以改革创新推动发展、以改革创新提高质量、以改革创新增强活力,着力消除制约教育训练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推动教育训练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
(一)建立完善“两级教育、四级培训”的工作体系。“两级教育”就是要抓好部、省两级公安院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机制改革,突出警察职业特色,提高公安院校教育的职业化、— 15 — 正规化水平。“四级培训”就是要推进训练基地建设,构建分工明确、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的部、省、市、县四级综合业务训练基地网络。这是构成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的基础框架,也是深入推进大教育大培训工作建设的重要平台。
一是明确职责分工。要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要求,加强组织机构建设,省、市两级公安机关要设立专门教育训练机构,各警种、部门设立专职的教育训练管理人员。要进一步明确职责任务,公安部重点加强对全局性工作的研究、决策和指导,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出台规范标准,着力解决涉及中央事权的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问题;省级公安机关要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加强指导协调和检查督导,推动本地教育训练工作深入开展;市、县两级公安机关要根据上级部署和工作需要,抓好基层领导干部培训和警务实战训练任务的落实,抓好本单位民警的在岗学习和岗位练兵。要进一步改进管理方式,综合运用行政、政策、经济等多种手段促进教育培训机构提高办学质量。探索采取项目管理、工程管理的方法,实行精细化管理,不断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二是构建基地网络。要立足长远、着眼全局抓好各级各类训练基地建设,形成科学的类型结构和区域结构布局。公安部将依托部属院校和各地公安高等院校,统筹布局部级警务实战训练基地和警种专业训练基地。省级公安机关要依托所属院校建立本级训练基地,有条件的可单独建立训练基地。市级公安机关要按照
— 16 — 立足实际、适度超前的原则,建立本级训练基地。县级公安机关要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形式,建立与训练任务相适应的训练基地;不具备专门基地建设条件的,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民警训练。同时,各级都要开发建立一批现场教学示范基地和实践基地等,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
三是推行“一体化”管理。各级公安机关要加强对所属公安院校、训练基地的领导和管理,逐步实现政工部门领导兼任公安院校领导职务,或者公安院校主要领导兼任公安政工部门领导职务;直辖市、省会市和地市以下公安机关训练基地,要与政工部门实行“一体化”管理体制。省属院校要积极争取教师和专职管理人员向公务员身份转变或参照公务员进行管理,地市级以下训练学校或训练基地的干部教师要纳入公务员登记范围。
(二)加快推进公安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当前,公安高等教育受人事编制、经费保障、招生就业等方面的制约日益突出,办学模式与公安工作对专门人才要求不完全适应的问题日益显现,公安高等教育又一次面临着改革转型的严峻考验。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增长,每年全国普通高校输送的毕业生超过600多万人,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700万人,这既为公安机关吸纳优秀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对公安院校转变办学方向、调整职能定位、提高人才竞争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公安院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教学工作改革,始终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兴校、改革强校,不断打造新优势、实现新发展。
— 17 — 一是科学调整公安院校的办学定位。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办学方向由以普通高等学历教育为主,向普通高等学历教育与民警教育培训并重发展转变;培养对象由以通过普通高考招收学员为主,向以招收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士兵为主转变;教学重心由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向以职业精神培养、专业能力教育和警务技能训练为主转变。部属本科院校要以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人才为目标,积极发展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合理调整公安类专业普通高考招生的本科教育规模,努力向教学研究型高校发展。省属本科院校要增强人才培养的实战性、应用性,着力发展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的本、专科教育,努力成为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培训型高校;专科(高职)院校原则上要将普通高考招生的高等专科教育转变为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的专科教育。
二是大力推进公安民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招录培养体制改革是中央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从根本上规范公安机关进人和育人制度的现实选择,同时也为公安院校调整职能定位、转变办学方向、实现转型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开展改革试点工作三年来,公安院校的管理体制更加顺畅,公安专业教育更为突出,学员就业分配等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和公安院校、各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公安机关的普遍欢迎。实践证明,中央作出的这一重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当前,尽管东中西部情况不同,推动改革试点的难易程度也存在差异,但改革的决心不能动摇,改革的方向不可逆转。***同志深刻
— 18 — 指出:“虽然改革难度大,但只要坚持从大局出发,就没有统一不了的认识;只要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各级公安机关和公安院校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重点抓好“三个关键环节”:在招录环节,中央下达的新增政法专项编制和各地自然减员空出的编制,要优先保障改革所需;除特殊岗位、特殊人才面向社会招录外,其他岗位和基层县市公安机关原则上都要通过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的方式招警。在培养环节,要建立公安院校与用人单位联动管理、联动培养机制,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服务实战为宗旨,系统调整和改进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评价体系,探索建立“教、学、练、战”一体化的培养模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在入警环节,要坚决落实定向政策,确保合格毕业生严格按照培养协议,分配进入公安机关。对在校培养不合格的,一律不办理录用手续;对违约不到定向岗位报到的,取消毕业分配入警资格;对违反定向政策擅自将毕业生异地安置和使用的,坚决予以纠正,严肃追究责任。要努力通过招录培训体制改革,理顺育人用人机制,保障公安院校职能作用充分发挥,真正成为科教强警的生力军、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开展教育训练的主渠道、提高民警素质的大熔炉。
三是努力建设突出公安特色的专业学科教育体系。要以适应警务实战需要为目标,大力加强公安专业教学,合理确定警察职业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比重,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
— 19 — 出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要以公安专业领域为主要发展方向,以实战研究为重点,兼顾基础理论研究,强化对公安工作前瞻性、战略性和应用性课题的科学研究,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要把建设结构合理、实战急需的公安专业学科体系作为提升办学水平的重点,积极申办开展公安学、公安技术学等一级学科,大力推动交叉学科研究,深化公安学科建设和教学资源整合,打造一流的公安学科体系。要紧密结合公安工作的现实需要,积极构建具有公安特色的专业教育体系,形成一批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和品牌专业。
四是严格实行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实行严格的警务化管理,是公安机关性质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公安院校不同于普通院校的重要标志,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要深入落实“政治建校”方针,大力弘扬新时期人民警察精神,强化忠诚教育、责任教育、荣誉教育和纪律教育,培养广大师生坚定的警察意识、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优秀的职业品质。要按照公安院校教职工既是教师又是警察双重身份的实际,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具有公安院校特色的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人事管理制度。要建立完善具有警察职业特点、体现严爱相济和人文关怀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强化学员的自我管理和纪律作风养成,把团体规范建设和个性成长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要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鼓励、支持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或基层公安机关建功立业。
(三)着力提升在职民警培训的质量和效能。大力加强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培训质量,是教育训练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和鲜明特征。要切实强化民警培训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既立足当前、注重完成阶段性的重点任务,又着眼长远、加强系统规划和制度规范建设,形成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要在抓好日常培训工作的同时,紧紧围绕实战要求,突出工作重点,真正做到警务实战需要什么人才就培训什么人才,公安民警履行岗位职责需要什么能力就培养提高什么能力,不断增强民警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开展全警大轮训。要认真落实《全国公安机关2010—2012年民警培训规划》,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开展全员培训,力争三年内把全警再轮训一遍。要突出领导干部培训这个重点,公安部加大对公安厅局长和地市公安局长的培训力度,特别是对新任职、晋衔的要全部进行系统培训;同时在部属院校和符合条件的省属公安院校设立县级公安局长训练学院,对县级公安局长、政委进行轮训。省级公安机关依托所属院校,设立基层所队长训练学校,对市、县公安机关领导班子成员和基层所队长进行训练。各警种、各部门要以民警执法执勤必备的知识技能为重点,开展专业大轮训,并有计划地培训各级各类专门人才、科技人才,培养一大批专业带头人和领军人物,造就一支研究型、专家型的专业人才队伍。为配合全警大轮训的开展,公安部将适时组织各地开展“三项活动”:即枪械使用技能培训活动,在全国分层级进行
— 21 — 武器警械使用技能训练及考核,全面提高广大民警的枪械使用技能战术;实战训练送教活动,抽调公安院校专业教师和部级骨干教官组成教官服务团,深入各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基层公安机关,把优质师资和高端培训送到基层一线;实战教官技能比武活动,在岗位练兵、分片竞赛的基础上,选拔尖子教官参加集中比武,发现培养优秀骨干教官,推动提升教官警务技能和实战训练水平。
二是建立完善训练机制。要完善体现训练需求的计划生成机制,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按需培训的理念,注重源头设计,把需求调研作为民警训练工作的起始环节,准确把握民警的培训需求,制定分级分类的培训计划和训练大纲,使训练工作更加符合警务工作需求、岗位职责需求和民警个人需求。要建立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相结合的参训机制,加强对组训调训计划的统筹协调,提高科学性和透明度,解决多头调训、重复调训和长期不训的问题;改进调训组训方式,在保证组织调训的同时,扩大自主选学范围,赋予民警更多选择培训内容、师资、时间的主动权,构建多渠道、多样化的自主选学格局。要建设个性化的特色课程教学体系。适应民警个性化、差异化的发展要求,按照学用结合、因材施教的原则,组织教师教官研发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超市”,不仅为学员提供“菜单”,而且创建“菜系”,努力为广大民警成长进步提供便利条件。
三是科学设置培训内容。黄埔军校、延安抗大之所以有名,就是因为教学内容、课程体系适应了时代需要。近年来,教育训
— 22 — 练之所以受到民警欢迎,就是因为坚持了“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基本原则。这就启示我们,教育训练要抓出成效,内容设置必须具有针对性。要着眼提高公安民警的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教育培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作为教育训练的首要任务,在教学布局、培训内容、教材建设中更加突出这一理论体系,教育引导广大民警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感情认同,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自觉实践者和忠实捍卫者,永远做党的忠诚卫士和人民群众的贴心人。要着眼提高公安民警的群众工作能力,切实强化群众工作知识技能教育培训。把会作群众工作作为基层民警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在各级各类公安院校和训练基地开设专门课程,按照“懂群众心理、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会化解矛盾、会调处纠纷、会主动服务、会宣传发动”的要求,扎实进行专题培训,教育引导广大民警增强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创新群众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要着眼提高公安民警的实战本领,重点抓好业务知识和警务技能教育培训。认真落实全国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座谈会的部署,紧紧抓住执法培训这个重点,紧密结合各警种、部门实际,以实施《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执法资格等级考试办法》为着力点,统筹抓好执法培训工作,着力提升广大民警的法律素养和执法能力。紧密结合当前维护社会稳定形势的变化,大力开展处置突发事件、反恐防暴、舆论引导等方面的— 23 — 能力培训和实战演练。围绕基层一线实战要求,进一步强化警械使用、自卫制敌、现场急救等单兵技能训练和集体战术训练,不断提高公安民警的单兵和集体作战能力。要着眼提高公安民警的知识素养,认真抓好现代知识教育培训。在深入开展业务知识能力培训的基础上,加强与业务工作密切相关的新理论、新知识、新规则、新技能的培训,充实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广大民警拓宽思路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增强工作能力。
四是积极创新训练方式。要全面推行“轮训轮值、战训合一”训练模式,使之成为城市和县级公安机关落实“三个必训”,开展集中强化训练的主要途径。要推动训练实战化,积极采取以用促训、以战促训等办法,把业务培训课堂更多地搬到维护治安、侦查破案、服务群众的现场。要加强教法训法研究,积极推行模拟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网络教学等训练方式,大力倡导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教学,注重运用生动鲜活的实战案例充实教学内容,在近似实战的背景下培养锻炼学员,使教学始终向实战需要瞄准聚焦,提高训练教学效果。
(四)大力加强教育训练资源的整合利用。教育训练工作事关全局、涉及全警,必须在充分挖掘自身资源潜力的基础上,拓宽视野、综合施策,统筹利用各种优质教育训练资源,大力推动资源整合共享,努力形成资源合力,走集约化、内涵式的发展道路。
一是建立教育训练区域合作机制。落实部党委关于加强区域
— 24 — 警务协作机制建设的部署,开展区域间教育训练协作,对于整合利用教育资源,推进区域乃至全国的教育训练工作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树立“合作就是资源、合作就是战斗力”的理念,强化不同地区间的教育培训交流合作,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交流合作机制,做到在相互合作中共同获益,在相互支持中共同提高。要认真总结东西合作素质强警行动计划的成功经验,按照合作、共享、共赢的原则,把完成“规定动作”和创新“自选动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对口支援、部省两级定向培养、业务骨干交流锻炼等方式,为中西部地区培养更多的领导干部、业务骨干和实战教官,为各地特别是东部地区培养一批藏汉、维汉、蒙汉、朝(韩)汉等“双语”人才。其中,东部协作区公安机关要主动加强与西部地区的沟通,形成常态化的合作机制,努力在区域协作方面创出新路。各省级公安机关既要积极推动省际间交流合作,又要注重本省不同地区间的资源共享和科学配置,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效能的最大化。
二是加强教育训练国际交流。要注重学习国(境)外先进教育理念、训练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以现有的国际交流培训机制为基础,以中国高级警官国际化培训计划等“品牌”项目为重点,推动建立各级各类海外培训基地,加大国际化培训力度,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熟悉国际规则和现代知识、善于科学管理决策的优秀领导干部和教育训练工作者。公安院校要创新国内外合作培养人才的形式,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实现
— 25 — 优势共享、合作共赢;鼓励教师教官互派学习,加强国(境)外警务交流,广泛参与国际警务学术研究。要配合国家外交大局,加大教育训练工作的国际援助力度,积极为非洲、东盟国家培训警务专门人才,提升我国国际形象。
三是推动教育训练信息化建设。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引发教育训练手段和民警学习习惯的深刻变革,网络培训、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等信息化方式在教育培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要树立向信息化要资源、要战斗力的理念,把教育训练信息化纳入公安信息化建设和“金盾工程”整体战略,加快应用研发和建设力度,研究制定统一规范的教育训练信息化标准体系,促进各级各类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力争到2013年,基本建成覆盖全警、有效共享的教育训练工作信息化体系。要充分发挥网上教育训练系统覆盖面广、共享性好、灵活性强、成本低廉的特殊优势,大力开展在线学习、网络培训和远程教育,促进教育训练内容、途径和管理方式的现代化。要整合教育培训网络资源,加强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训练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办好全国公安民警教育训练网络学院,并根据实际需要建立省级网络分院,努力构建功能强大、运行顺畅、开放兼容的教育训练网络平台,逐步实现公安教育训练工作“教、学、考、管”的全程网络化运作。
四、全警动员全警参与,共同为推动公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而努力奋斗
— 26 —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大力加强教育训练工作,全面构建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事关公安教育事业和公安工作的未来,必须举全国公安机关之力,集全体公安民警之智,坚决落实中央关于优先发展教育的工作方针,努力形成全警参与、职责明确、管理科学、保障有力的公安教育训练工作新格局。
第一,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教育训练工作的领导。各级公安机关党委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切实将其置于公安事业的大局中来谋划,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来把握,置于促进公安队伍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推进,加强组织领导,健全领导决策机制,强化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定期研究解决教育训练工作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一是加强制度规范建设。全面落实“三个必训”制度,推动初任训练与民警录用制度相结合,专业训练与警种岗位资格认证制度相结合,晋升训练与干部任职资格和警衔晋级制度相结合,实现培训与晋升、育人与用人的紧密衔接。今后,对干部进行任职考察,要把学习培训情况作为重要内容。要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教育训练工作考评激励机制,并纳入公安机关综合绩效考评体系,定期对各级公安机关、公安院校和训练基地的教育训练情况进行专项或综合评价。从明年起,公安部将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公安教育训练考核评估工作。二是加强教育训练机构党的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健全公安院校、训练基地各级党组织,坚持
— 27 — 和完善公安院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在优秀青年教师、青年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作用。选好配强教育训练部门、培训机构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真正把理论功底扎实、实战经验丰富、创新能力突出、热爱教育训练工作的优秀干部选拔充实到教育培训机构中来,决不能把教育培训机构作为照顾安排干部、解决干部待遇的地方。从明年起,公安部将对省级公安机关教育训练部门负责人、公安院校有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以及市级以上警察培训学校、训练基地负责人,每年进行一次集中专题轮训;各地也要结合实际,积极开展此类培训。三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完善体现公安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四是加强经费装备保障。积极推动教育训练经费单独立项,列入财政预算,按照不低于公用经费5%的标准实现足额保障,并随着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同步增长;改进经费管理使用方式,认真落实“谁调训,谁负责”的原则,逐步实行经费“跟着项目走”与“跟着民警走”相结合的办法,努力减轻基层公安机关和基层民警的负担;加大装备投入力度,按照公安业务装备配备标准的要求列装公安院校和训练基地,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培训,提高各种装备设施的综合使用效益。
第二,进一步动员争取各有关部门共同推动公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实现教育训练工作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必须充分调动公
— 28 — 安机关内外各种力量的积极性,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一是理顺公安机关各警种、部门的工作关系,在警营内部形成协调配合、齐抓共管教育训练的良好局面。其中,政工部门在党委领导下,重点抓好整体规划、宏观指导、协调服务、督促检查和制度规范等工作,落实牵头抓总职责;各警种、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动性,把教育训练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检查;各级公安院校和训练基地要切实承担起教育训练主阵地、主渠道的职责,真正成为科教强警的主力军;装备财务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为教育训练工作发展提供保障。二是加强与有关方面的沟通协调,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和组织、人事、编制、财政、教育等部门的支持,推动制定有利于公安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加人财物等各方面的投入。要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发动更多社会力量支持、投入公安教育事业,参与教育训练工作的管理、评价和监督。三是尊重民警的主体地位,激发民警参与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积极性。要教育引导民警充分认识教育培训对提高素质、推动工作和促进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增强民警主动学习、参加培训的自觉性。要提高教育训练管理工作的透明度,拓宽交流沟通的渠道,鼓励广大民警建言献策,在充分发挥民警“主人翁”作用的同时,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科学管理、民主决策的能力。
第三,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教师教官队伍建设。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教育训练工作中,最宝贵的财富是教师教官,最急需
— 29 — 的资源是优秀教师教官。公安机关有2万名教育工作者,他们长期以来兢兢业业、甘为人梯、无私奉献,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公安专门人才,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但也必须看到,教师教官队伍建设与公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相比,仍有诸多不适应之处。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公安教师教官队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因此,要把教师教官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按照高标准选材、高效能管理、高质量培养、高水平保障的要求,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评聘办法,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当前,要重点抓好“三大工程”建设:一是实施教师教官人才库“扩容工程”。要建立完善部、省、市、县四级优秀教官评聘制度,明确准入资格条件,完善遴选聘用机制,面向公安机关内部、社会高校、党政机关、科研机构等,选聘符合教育训练师资要求的专家学者、领导干部、优秀教师等担任教师教官,健全完善动态管理机制,组建优秀师资团队,着力构建资源共享、人才共用的教官人才库。要总结领导干部上讲台、实战民警做教官的有效做法,探索建立领导干部短期离岗任教制度,从实战单位选拔推荐实战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能够胜任教学的业务骨干到院校、基地任教,不断壮大兼职教官队伍。二是实施教师教官能力“提升工程”。要抓好培训规划制定,完善培训课程体系,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教官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从明年起,公安部将每年组织300名专业教师、1000名教官进行系统
— 30 — 培训。要高度重视教师教官的实践锻炼,建立健全教师教官和公安实战部门业务骨干双向交流制度。院校和基地要建立固定的实践锻炼基地,每年有计划地安排教师教官到实战一线学习调研。公安院校专业教师每3年参加警务实践的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并将基层实践经历和工作成效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考核评审的必备条件。三是实施教师教官“关爱工程”。公安院校的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要用主要精力抓好人才培养和学校管理。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政治上关心、待遇上倾斜、事业上激励教师教官,使他们安心工作在教学训练一线。要研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创新人事管理和薪酬分配方式,落实教师教官绩效工资。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优秀实战人才到院校和基地任教,表现优秀的要优先提拔使用。要为教师教官开展理论研究和教学训练提供必要的支持,使他们能够及时了解掌握公安业务最新动态和典型经验,促进教学科研工作与警务实战同步发展。要大力宣传表彰教师教官的先进事迹,真正让教师教官成为公安机关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广大教师教官也要像总书记和总理要求的那样,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严禁笃学、淡泊名利、关爱学生,以自己的人格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同志们,当前公安事业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开创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新局面,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
— 31 — 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创新,全面构建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努力建设强有力的公安工作和强大的公安队伍,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