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构建诚信纳税体系的重要性
目前,全国第18个税收宣传月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通过税收宣传月集中宣传税收,对于增强全社会依法诚信纳税意识,构建和谐征纳关系,营造良好税收环境非常必要。但经过这么多年集中宣传,目前我国纳税人的“诚信纳税”意识仍然不强。一项调查显示,36.8%的网民认为目前我国纳税人的依法纳税意识较差。原因何在?笔者以为主要原因是我国没有建立
完善的诚信纳税体系。
税收宣传月的主题宣传属于道德层面,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来普及纳税知识,增强纳税人纳税意识。而构建诚信纳税体系则属于制度层面,通过纳税行为记录反映纳税人诚信度,并利用诚信记录在日常经济生活中影响纳税人的行为,对诚信纳税者给予鼓励,对不诚信纳税者给予惩罚,从制度上保障纳税人遵从税法,依法纳税。
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诚信纳税体系,对纳税人诚信纳税的考察仅限于税务机关对企业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制度。纳税信用等级评定是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政府相关部门和有关社会机构提供的各种涉税资料和信息,按照预定的考核标准,运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纳税人一定时期内履行纳税义务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纳税人的纳税信用进行评估定级,同时税务机关针对不同信用等级的纳税人给予不同的征管待遇的一种管理活动。
2003年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正式拉开了纳税信用体系建设的大幕。截至2007年底,全国a级纳税信用企业累计达到3.7万家,约占全国纳税企业总数的5‰。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目前纳税信用等级评定体系还存在一些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将会严重影响诚信纳税体系的构建。
首先,诚信纳税体系评定对象不全面、体系构建不完整。一个完整的诚信纳税体系应涵盖全体纳税人的涉税行为,从而反映纳税人的诚信度。然而我国当前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制度主要针对纳税大户,把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和居民的纳税信用排除在外,导致评定对象不完整,因此不利于在全社会形成依法诚信纳税意识,达不到税收宣传的效果。
其次,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在设计理念、评定指标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在设计理念方面,纳税信用等级制度更多体现的是税务机关以管理为核心的执政理念,这与当前构建服务型政府、税务机关以服务为核心的执政理念相悖;在评价指标方面,税务机关不能全面考察纳税人的诚信纳税行为,往往以纳税多少论英雄。
构建诚信纳税体系又势在必行。针对当前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体系存在缺陷,笔者认为,我国应重新构建一个全面的诚信纳税体系。全面的诚信纳税体系是通过纳税人的日常涉税行为记录形成纳税人的诚信度,以税务机关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为保障,以诚信度的广泛使用为激励机制,通过有效的引导、鼓励纳税人自觉纳税,维护自身的纳税诚信度,最终达到提高纳税人遵从度的目的。
构建全面的诚信纳税体系应坚持系统性原则,即诚信纳税体系应置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宏观系统之中,使其与其他信用体系相辅相成,组成一个系统的社会信用体系;应坚持激励约束原则,即针对纳税人的经济人特性,设计和实施相应的激励机制,使纳税人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出发作出诚信纳税选择,同时,制定相应的惩罚机制,让不诚信者付出代价。
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诚信纳税体系,才能从制度上有效约束纳税人违法行为,激励纳税人自觉纳税,并最终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税法才会深入人心。
第二篇:浅析如何构建诚信纳税体系
浅析如何构建诚信纳税体系
浅析如何构建诚信纳税体系2007-02-02 21:54:00
诚信纳税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在税收工作中的集中反映,是税收合作信赖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必然要求,它从道德和法律两个层面支持和规范着良好税收秩序的形成。就诚信纳税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产生问题的根源及如何构建诚信纳税体系等,我们作如下粗浅探讨。
一、诚信纳税体系建设面临的难题
诚信纳税是建立在税收法律关系中,表现和反映征纳双方相互之间信任程度,由规矩、诚实、合作等税收道德规范组成的一种征纳关系。诚信纳税有
广、狭义之分。狭义上,就是指纳税人纳税要诚信;广义上,按照守信主体来划分,诚信纳税可分为纳税诚信、征税诚信、用税诚信和税收中介诚信四种基本形式。当前,在“纳税、征税、用税和税收中介”等税收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难点难题,严重阻碍了诚信纳税体系的构建。
(一)纳税诚信不容乐观
一是偷逃税款问题严重。2002年,各级税务部门仅对个人所得税及重点行业进行专项检查,全年共查补税款279亿元;过去5年全国税务部门共查补税款超过2000多亿元。二是漏征漏管现象一定程度存在。2002年,在对全国6万9千个集贸市场进行的专项检查中,清理漏征漏管户万户。三是纳税不均现象较为突出。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人群中,工薪阶层排在第一位,在中国的外国人排在第二位,私营企业主、个体户仅仅排在第三位。2000年,同时在“中国(内地)私营企业纳税
50强”和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前50名”两个榜上有名的竟然只有4个人。也就是说大量财富的拥有者,却未必是纳税的“基本守法户”。
(二)征税诚信有待提高
从征税诚信方面看,有些税务人员在税收执法过程中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很多偷逃税案,都有税务人员参与其中。不少税务机关,对内疏于管理,对外不依法征税,不诚信征税。为了小团体利益,与企业、政府搞权钱交易;为了完成任务,该优惠的不优惠,甚至寅吃卯粮;为了保住基数,该征的税款也不开票入库。一些地方政府及执法机关随意制定税收优惠等越权涉税文件。征税主体本是依法治税的主体,对法律的最大威胁,不是普通百姓,而是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正如商鞅所说,“法之不行,自上犯之”。“金华税案”的查处,就充分暴露出上述三个征税主体在依法治说、诚信征税上存在很多问题。24名受到党纪、政纪、法纪追究 的人员中,既有一般的税务人员,又有局长、副局长,既有副县长,又有县委书记、市委宣传部长。
(三)用税诚信令人担忧
政府部门用税诚信缺失。一是财政预算体制不完善,缺少预算监督层次。二是税款使用透明度不高,纳税人的知情权得不到切实保障和尊重。三是财权与事权不相匹配,甚至存在贪污腐败行为。四是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决策失误,浪费惊人。如塔里木石化,投资50亿搁浅;河南中洲铝厂是闻名全国的“败家子”工程,越生产越亏损,投产3年,企业亏损亿元,负债35亿元。这种例子,各级政府都曾出现过,这是一种渎职行为,浪费行为,更是一种对纳税人的犯罪行为。
(四)中介诚信急需规范
某些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税务代理机构,经受不起市场竞争激烈的压力,变得唯利是图,帮企业隐瞒报税,偷逃税款;一些税务
代理机构,是从税务机关内部脱钩改制而成,与税务机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谋求生存发展,请税务机关(税务人员)协调,变相以税款冲抵税务代理费用,既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也是涉税违法行为,更是在纳税人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更有甚者,有些中介公司甚至与税务机关内部人员相勾结,损害国家税款。
二、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
(一)社会信用严重缺失,诚信纳税缺乏外部氛围
诚信,《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诚实,守信用”。两千多年前,子贡向孔子问治国之道,孔子回答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并说可以“去兵”、“去食”,但不能失去“民信”。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严重缺失。据报道,每年由于信用问题造成的损失近6000亿元人民币,而我国一年gdp新增的产值也不过7000亿元。造成信用缺失既有外因,更有内因。一是社会体制发育不完善。我国正
处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新的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尚未发育成熟,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企业产权不分、职责不明的弊端未能彻底消除,行政行为与市场经济准则还有一定的差距,使失信行为有可乘之机。二是政府诚信缺失。金华税案后,又曝出“金华敌敌畏火腿”案。其实,在案发前的2002年,政府有关部门在调查中就发现有25家之多的企业在使用违禁药物。企业固然缺德,政府也在失信。三是商业道德严重缺乏。商业道德水准低下,为了谋求自己或小团体的一己私利,不惜损害他人利益,不惜破坏市场规则,扰乱生产秩序。四是社会监管措施不力。对失信行为缺乏打击力度和监管机制,客观上助长了整个社会失信之风的蔓延滋长,使诚信纳税丧失外部动力。这也符合经济学中著名的“劣币驱逐良币”定律。即如果把不讲诚信的人比喻成劣币,讲诚信的人比喻为良币,当一个社会中,不讲诚信的人能够得到巨大好处而不受
到什么处罚时,讲诚信的人就会越来越少,劣币就这样驱逐良币。
(二)轻税赋与“厌苛税”并存,诚信纳税缺乏历史传统
长期以来,人们依法诚信纳税意识比较淡薄。一是中国历史上“轻税赋”思想根深蒂固。在我国思想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派历来主张“轻税赋”、“泽被惠民,敛从其薄”。使得“轻税赋”逐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起来。主流上的轻税,造成中国税收制度的随意性,不重视法律,做不到依法治税。冯谖为孟尝君“焚券买义”的事例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即是轻税负、薄法制的一个很好佐证。二是“苛捐杂税”造成了百姓对税收的偏见和厌恶。由于税收法律的淡薄和无束,该征的税收不上来,尤其到王朝末期,君主们不得不横征暴敛,再加一些征税人随意加高税负,大肆侵吞钱财,对百姓造成极大的伤害,形成了“苛政猛于虎”的忿恨情绪。当今的税费不分,费大于税,也使不少人对
税收产生了偏见和厌恶。三是计划经济体制下“非税论”影响尚未消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有制结构、收入分配形式的单一性使税收的功能受到限制。政府曾经大力宣传“非税论”,甚至到了1975年修改宪法时,还将“公民有纳税义务”的条款取消。“无捐无税”一度成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这方面的影响至今尚未完全消除。
(三)税收法制建设滞后,诚信纳税缺乏法律根据
建立完善的税法体系、严密的税制及科学的税收政策是依法诚信纳税的前提。但我国目前在这些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税收法律不够完整、科学和严密,导致税收征管制度漏洞较多。税收基本法和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税收实体法、程序法、组织法等还未系统形成,许多税法规定仍然与有关行政法律和刑事法律等混合交叉实施。二是某些税收法规立法技术不高,稳定性不够,缺乏法律应有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三是现行
税收制度还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如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还未统一,征纳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在某些方面还不够完善明确等。四是现行税收法律级次较低,缺乏应有的刚性。对某些避税行为,在税收法律责任上无法追究等。五是部分税收政策在制定时存在随意性,减免税优惠政策不太规范。如奥运会冠军奖金、科学院院士津贴不用纳税等,让人对“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产生疑虑。
(四)税收法律意识淡薄,诚信纳税缺乏法律意识理念
一是宪法中没有确立税收法定主义。我国宪法第56条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的规定,并没有体现税收法定主义的要求。因为税收法定主义的本质和最主要的作用在于对征税主体的权力的限制,仅规定纳税主体的依法纳税义务,其直接后果是导致税收征纳关系中征纳双方权力(利)义务的不对等。二是征税主体征税法律意识淡薄。当前,不论是在传统
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税收法律意识使用的都是“纳税法律意识”的表述,片面强调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法律意识,而忽略对征税主体树立征税法律意识的教育培训。近三年全国税法宣传月都有“诚信纳税”的主题,但主要对象是纳税人,对征税、用税、中介机构的诚信,则有意无意地没有提及。三是纳税主体的纳税法律意识薄弱。纳税人通常都认为纳税仅是被强加的义务,而非如孟德斯鸠所说:“因为国民相信赋税是缴纳给自己的,因此愿意纳税。”公民对深涵于税法中的公平价值观念尚未清醒地认识和理解,也未能理解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意义。有的人甚至把偷漏骗逃欠税当作一种本事,根本不认为是违法、可耻。
(五)执法监督制约不力,诚信纳税缺乏内部动力
税收执法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完备。在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基层税务部门实行“一人进户,各税统管”的专管人员
征收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专管人员在税收执法上的随意性,不规范性,甚至产生腐败现象。近年来,随着我国推行“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新征管模式,在监督制约机制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六)税收司法功能不全,诚信纳税缺乏执法刚性
一是我国税收司法不能满足依法治税功能的充分发挥。税务机关既要代表国家行使税收法律所赋予的各种税收执法权,又要代表各级政府行使组织国家财政收入的职能,在实际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阻碍。二是诚信征税缺乏执法刚性。税务干部在执法中被围攻、殴打或致伤、致死的案件时有发生,给正常的税务执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三、建立健全诚信纳税体系的建议
(一)以完善立法诚信为基础,大
力构建诚信纳税体系
要建立以税收基本法为核心的税收法律体系,完善税收立法信用,确保诚信纳税体系建立的法律基础。一要尽快制定《税收基本法》。强化税法的系统性、稳定性和规范性,并为单项税收立法提供依据和范例,最终建立一个以税收基本法为统率、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并驾齐驱的税法体系。二要逐步提升税收立法级次。树立税法的法律权威,提高税收立法诚信。三要完善税收立法工作。为适应世贸组织需要,对不完善的及时修订,对确实需要的及时出台,要进一步增强税法透明度,规范税法解释程序。四是以法律形式对税收法定主义予以明确。就现状而言,或者选择适当时机,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将规定税收法定主义的条文补进现行宪法中,或者采取由全国人大对宪法第56条进行立法解释的方式予以明确,或者在即将制定的《税收基本法》中加以规定。
(二)以加强用税诚信为理念,大
力构建诚信纳税体系
诚信用税,要求税款的用项符合民意,税款拨付的过程必须可信,税款使用应真实有效。一要向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物品。如果政府所提供的公共品不能令人不满意,会使纳税人感觉到“交易不公平”、纳税效益得不到体现,容易产生偷、漏税款情绪。二要增加经费支出的透明度,尊重纳税人的知情权。诚信用税要求政府财政预算编制和执行要公开透明,要求对预算项目进行绩效考核,对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进行跟踪问效。三是政府要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健全过错责任追究制和引咎辞职等制度,对造成重大损失的,应追究责任人的行政甚至刑事责任。四是积极推动“税费改革”,切实减轻纳税人的负担,从而减轻纳税人不诚信倾向。四要大力惩处贪污腐败行为,保证税款安全。
(三)以强化征税诚信为重点,大力构建诚信纳税体系
一是税务部门和税务人员必须依法诚信征税。该收的收,该优的优,切实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二是强化征税监督制约机制。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执法行为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全面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搞好外部监督制约环境,通过政府、政党、社会和纳税人等各方面对税务工作实行监督,确保税法的权威。三要尽快实现税收征管网络化。通过网络,实现在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社会公众三者之间的信息互通体系。进一步完善金税工程建设,加快推广全国统一征管主体软件应用的步伐,推动诚信税收的健康发展。四要构建新型征纳机制,提高税收征管服务质量。五要加大对税务人员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强化税收司法公正,提高税收司法诚信。
(四)以培养纳税诚信为根本,大力构建诚信纳税体系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一是要建立一整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信用道德体系。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建立个人信用机制,建立社会主义道德评价标准。一次不守信,信用档案中将记载一辈子。让不守信者,付出数倍的成本,让不守信者,无处安身立命。二是坚持不懈地开展税法宣传活动。在宣传内容、宣传形式、宣传对象、宣传手段上,推陈出新,要突出对各级领导干部、各种“明星”、各界知名人士以及“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的重点宣传。三是建立统一完备的税法公告制度。增强税法的覆盖面、渗透力和透明度。使纳税人掌握各种必要的税收知识。四是加大对诚信纳税的教育引导力度。引导纳税人树立正确的税收观,让纳税人明白依法诚信纳税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从娃娃抓起,培养公民的纳税习惯。
(五)以建立失信惩罚为关键,大力构建诚信纳税体系
一是建立失信惩戒机制。西方有所谓“破窗理论”,说的是:一栋楼房,如果一扇窗子坏了,一个星期没有人修理,第二星期肯定有两扇以上窗子玻璃破碎,到第三星期,就有人进楼偷盗。所以,要及时打击各种涉税违法犯罪行为,让不诚信纳税者得不偿失,让以身试法者受到应有的惩罚,刺激他们为追求长远利益,自觉诚信纳税。二是实施纳税信誉等级制度。建立诚信纳税的激励机制,将诚信纳税制度化、规范化,对不同等级的纳税人给予不同待遇,并实行纳税信誉等级升降级动态管理。三是建立税收信息不实企业公告制度。对偷、逃、骗、抗税者,坚决在有关媒体上公布,接受全社会监督。四是建立部门信息互通机制。与工商、公安、银行、海关、外汇、国库管理部门互通信息,实现税收信用信息共享,发挥社会信用功能。
(六)以强化中介诚信为保障,大力构建诚信纳税体系
一要健全税务代理管理体制。要进一步加快纳税服务的社会化进程,加快税务代理机构脱钩改制步伐,让税务代理真正成为社会中介,独立公正地从事涉税代理业务,充分发挥税务代理联系税务局与社会、纳税人的桥梁纽带作用,并以此促进税务部门提高执法水平和征管水平。二要成立税务代理行业管理协会。应抓紧组建全国性的税务代理行业管理协会,规范税务代理市场。三要逐步放开信用服务市场。四要强化对中介机构的监督制约,确保税务代理有序开展。要以安达信会计师行为鉴,将中介机构对企业的内外审计与咨询服务分开。要坚持分行业经营和分行业管理的做法,使社会中介服务业更好地坚持服务宗旨和诚信服务的原则,防止“安然”事件的发生,为推进全社会依法诚信纳税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诚信体系构建的重要性与具体途径
诚信体系构建的重要性与途径
摘要:当前屡屡发生的社会失信事件,妨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经济的良性运行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国红十字会面临的信任危机问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当前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党的十八大对诚信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要“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关键词:社会诚信体系;构建;监督
一、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构建诚信体系的重要性。
当下我国社会诚信的严重缺失,已成为道德领域急需治理的突出问题之一。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要求。
1.社会诚信问题,是关系着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的民生质量问题。社会成员弄虚作假、违约失信是行为主体的道德品行问题,信任对于慈善事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目前不断曝光的红十字会慈善丑闻对我国慈善事业的公信力一再打折。
2.社会诚信问题,是关系着社会信任和信仰的精神问题。社会诚信问题,已不单是经济信用的严重缺失增量无效资本而降低经济效率问题。红十字会信任危机已经给中国各个方面的慈善事业带来了恶劣的影响。可以说郭美美事件将本身透明度不高的中国红十字总会推上了风口浪尖。
二、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构建诚信体系的途径与方法
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要把广泛开展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建立和健全社会诚信体系,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要完善制度,健全法规,营造一个有利于诚信体系形成的制度环境。政府在诚信建设过程中应该尽快起草和完善信用法规和行业信用规范,使我国的社会诚信体系有一套完备的法律体系来支撑。从法律的高度来讲,红十字会本身属于国家机关,在我国现有国情下,缺少相应的监督,管理。
2.政府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公共信息信誉与维护公民知情权是高度统一的,也是提高政府诚信的要件之一。3.要重视社会诚信教育。在全社会加强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使良好的信用观念成为社会成员向往并追求的社会美德。
4、政府在健全法律的基础上,要依法对相关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在我国现有国情下,缺少相应的监督,管理。在中国,有专门针对红十字会的单独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在该法中并未明确提及对红十字会的监督办法。从而在法律的高度有着先天的缺失。郭美美丑闻事件的曝光,更是让慈善事业的信任度雪上加霜,这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监管不到位,信息不透明。
上述表明,仅把社会诚信问题纳入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是远远不够的,制度不管用,缺乏权威,制定再多、再健全的制度也无济于事。制度有信用,人有信念和信仰,社会充满信任,诚信的社会才能到来。
第四篇:诚信体系构建的重要性与具体途径
诚信体系构建的重要性与具体途径
——论中国红十字会面临的信任危机
关键字:诚信、社会道德建设、为人民服务;
以上案例深刻的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中存在的不足,其主要原因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拜金,炫富的不归路,归根到底就是我们长期以来过分的投资经济建设而忽略了新一代接班人的思想道德培养。
正如以上材料中所提到的郭美美及红十字里面几十个甚至更多个郭美美事件,一次又一次欺骗善良的人们,从而满足自己短暂的虚荣心理。这样做的后果不仅使自己走上犯罪道路,败坏社会风气的同时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历久以来的传统美德--56个民族是一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传统美德,也使得无数的正能量传播者及爱心大使助人为乐的信仰降温。中国红十字会都能以爱心的名义去侵占苦难中人们的救命钱,那还有什么是可以信赖的?还有多少人会慷慨为远在千里外的同胞们解囊援助?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所有中国人民深思的问题。
以下是我们急需解决的一些关键措施:
(1)必须构建完善我国社会的诚信体系。中国红十字会面临的信任危机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当前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2)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构建诚信体系的重要性。诚信体系建设总体上属于社会道德建设范畴。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要求。
(3)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构建诚信体系的途径与方法。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把广泛开展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现在幼儿都被送去学习各种特长,唯独道德、诚信等老祖宗遗留下来的美德被人们忽视。相信更多看完这些负面事件的中国人都会去深刻反省自己的不足,以及未来子孙后代教育的重心。
第五篇:构建社会诚信体系
构建社会诚信体系
《论语》有言:民无信不立,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诚信,是一个民族的屹立之根;诚信,是一个国家富强之源!所以,诚信对于构建社会和谐社会,进一步构筑中国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一些有悖于诚信的社会现象,比如,食品安全问题,染色馒头、苏丹红辣椒酱、地沟油等无不触动着大众的神经。究其根本原因是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尚未建立。所以,构建社会诚信体系成为当下社会迫切的需求。如何构建社会诚信体系呢?当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构建社会诚信体系,须从转变思想上入手。思想是控制一个人,甚至整个社会风气形成的重要因素。转变个人利益为重的思想,须从广泛宣传教育,倡导诚实信用为依托,将诚信教育纳入中小学思想教育以及社会实践中,在全社会形成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构建社会诚信体系,须从树立先进诚信模范带头作用为抓手,利用广播、电视以及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树立诚信模范,宣扬诚信模范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舆论导向。
构建社会诚信体系,须从逐步完善诚信相关的法律法规入手,提高违法成本,对于屡教不改的企业,加大惩处力度。法律是约束个人、组织的强有力方式,完善诚信法律法规,以法律法规为制度保障,提高违法成本。同时,注重发挥非正式制度的重要作用,在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文化习俗等方面予以关注,着重把我非正式制度在构建社会诚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宣扬积极向上,诚实守信的核心价值观念,利用观念教育以及文化习俗等方面影响大众对于诚信的理解与实践。
构建社会诚信体系,须从提高政府公信力为着力点。古代有商鞅“立木为信”、王安石“青苗法”促改革的不同史实,商鞅“立木为信”促变法的史实,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取信于民,不仅是促成社会整个诚信体系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在促成变法,强大秦国,最终统一的过程中,提高了政府公信力;然而,另一个史实,出发点和侧重点是好的,但是,最终因为缺乏监督而使整个变法不及而终。这就告诉我们,在构建社会诚信体系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政策的民心所向,更重要的是在实施过程中,加大监督,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下。
诚信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全社会的参与,仅靠哪一方是难以实现的;构建社会诚信社会,不仅需要从“曾子杀猪”、“立木为信”的点滴历史中学习,更要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将诚信付诸行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筑中国梦添枝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