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举例说明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
举例说明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他所主张的主要学习形式。他特别强调个体的认知结构对学习的重要影响,而先行组织者是改进认知结构和促进新知识保持的主要手段。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示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在于用先前学过的材料去解释、整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并帮助学习者区分新材料和以前学过的材料)。先行组织者可以是比较性的,也可以是讲解性的,但是在呈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时,必须仔细解释这些概念或者命题的基本特征。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新课伊始,指一名学生男生(女生)问:我们都多少名学生?(48)多少名男生?(26)多少名女生?(22)你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你占男生(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2、导语:四十八分之二十六、四十八分之二十二都是分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继续研究分数。
第二篇:“先行组织者”策略在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的应用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先行组织者”策略应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学院: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班级: 数三班
姓名: 张慧芳
指导教师: 田国萍 职称: 副教授
完成日期: 2014 年 05 月 27 日
“先行组织者”策略应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中文摘要
关键词:先行组织者策略,高中数学,数学命题教学
前言
1960年,奥苏贝尔在第一篇证明先行组织者促进意义学习效果的实验报告中,把“先行组织者”定义为“在正式学习之前,以适当的方式介绍的关于学习主题的前导性材料,这个前导性材料的抽象性,一般性,包容性都高于正式学习材料。”先行组织者是由“组织者”一词演化来的。奥苏贝尔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相关的和包含性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所谓的组织者。这些组织者是在介绍新的学习材料之前呈现的,所以被称为先行组织者。数学命题教学由于其教学内容特点,长期以来通常采用的是讲授式的教学,被动的学习和形式的成绩测试与评估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常常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落实,进而流于形式。素质教育不能真正的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和培养。学生依靠老师灌溉,缺乏主动发现,自主学习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习惯。通过对先行组织者策略在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的应用的调查,我们对其结果进行研究与分析。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理论概述
“先行组织者”模式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能够进一步的帮助在校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先行组织者”模式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目前现有的知识水平,而避免以往的机械记忆。“先行组织者”模式被广泛的应用于教育领域,已经成为了一种教学策略被各学科的教学实践验证了其有效性。截止到目前为止, “先行组织者”模式的内涵和价值已经得到了长远的发展,并且“先行组织者”模式也会被更加广泛的应用。1.1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概念认识 1.1.1 先行组织者文献研究综述
“先行组织者”原则最早可以追溯到奥苏伯尔在其极具影响的著作《教育心理学:一种认识观》一书中提到。该书中提出的“认知同化论”,经过了进一步的演变提出了更加有意义接受学习的三条原则:逐渐分化原则、整体协调原则和先行组织者原则。其中的先行组织者原则就算“先行组织者”模式的前身。《教育心理学:一种认识观》一书中提到了:只有将新的学习内容的全部关键点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知识点进行有机【1】的联系,才能发挥有意义学习的目的。
阶段一 呈现先行组织者 阐明本节课的目的,呈现作为先行组织
者的概念,确认正在阐明的属性,给出
例子,提供上下文,使学习者意识到相
关的知识与经验。
阶段二 呈现学习材料和材料 使知识的结构显而易见,使学习材料的逻
辑顺序外显化,保持注意,呈现材料,演讲,讨论,放电影,做实验和阅读有关
材料
阶段三 扩充和完善认知结构 使用整合协调的原则
促进积极的接受学习
提示新旧概念(或新,旧知识)的关联。1.1.2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结构特征
“先行组织者”策略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各个学科教学模式的实践当中,“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也被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呈现先行组织者;第二阶段,呈现要学习的材料;第三阶段,通过综合贯通使知识结构得到加强【2】。
在“先行组织者”策略应用的前两个阶段,教师起主导作用,需要将学习材料与组织者进行逐步的联系转换,继而达到协助学生对新旧学习材料的区分和认识,而这一个智力活动路线需要由教师进行组织发起、引导和管理。直到策略的第三阶段,需要教师与学生搭建起沟通交流的平台进行充分的合作,教学是建立于学生的自有的知识储存水平以及学生现有能力基层之上,继而教师对材料进行的组织和讲授。1.2 先行组织者策略与学习迁移
“迁移”这一现象广泛的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日常生活当中的“举一反三”、组织者A顺向迁移当前学习材料逆向迁移组织者B 因而为了更好的发挥设计的组织者对数学学习迁移模式的效果,教师需要通过设计组织者,架设起学习迁移的桥梁,提高学生对所学教材的接受度,让学生轻松地获得新知识。高中数学命题教学理论概述
在实际的高中数学的命题教学中,包括对公理、定理、公式、法则、数学对象的性质等。由于数学命题是由概念组合而成,反映了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因此就其学习的复杂程度来说,应高于数学概念的学习。2.1高中数学概念
随着高中教学体系的逐步完善拓展,高中数学中包含了越来越多的符号和术语。学习内容囊括了《集合与函数》《三角函数》《不等式》《数列》《复数》《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等部分,更多形式化、符号化的语言应用在数学概念变得简明化、准确化的同时,也使数学概念变得更加的抽象。2.2数学命题教学概念
3“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通过在实际的高中数学教学工作的实际“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当中,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①要以学生认知水平与概念特点为基点原则②以促进学生“先行组织者”为最终目的原则③抽象化与具体化相结合原则④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有机结合原则【5】。下面介绍几个实际的教学案例,有助于更好的理解。3.1案例1:命题的引入-----和角公式问题
在讲授“和角公式”时,可先让学生计算cos30°=____,cos60°=____,cos(30°+60°)=____。通过计算,学生会发现cos(30°+60°)≠cos30°+cos60°。接着教师再提出问题计算cos(α+β)=?是否存在一个公式?于是引导学生去寻求余弦的和角公式。
②让学生观察具体的函数f(x)x和f(x)x2图像的变化特征。
③直接向学生讲解函数单调性的性质。④让学生自主探究。
0
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将多种教学策略一起使用,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如当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时,使用先做后评的探究式教学策略较为有效,尤其对于好学生,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2)“先行组织者”策略不能简单的等同于课堂教学的引入
组织者的呈现可对学生的思维起导向作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利于教师将关键性的思维方法和认知技能教给学生,帮助学生认知结构的有效建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也要看到这种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在培养学生开拓性思维和创造力方面毕竟有其局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将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有效结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素质。
(3)在“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应用过程当中老师的参与积极性不足
经调查数学命题在高中数学知识中的地位很重要,普遍学生对数学命题的学习态度比较消极,或一般,感觉比较枯燥乏味;“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对学生掌握高中数学命题的帮助很大,而且“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数学命题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效果很积极。而有些教师在引入新课的时候经常慧采用复习相关的旧知识的方法,不单单是创设问题情境,或者直接开门见山进入正题。比如,在讲解“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时候,我们如果能够回忆正、余弦函数的性质,引导学生类比得出正切函数的性质,这样,学生可以更好的去掌握理解所学的内容,还能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联系。而不是直接向学生灌溉正切函数的性质,让学生死记硬背,机械的记忆。
在实际调查中,有些教师对“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里哦啊接,经常用到,而有些教师却不怎么用,甚至都不知道何为“先行组织者”策略,对其参与积极性不足。
“先行组织者”策略在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的应用
附录-高中数学教师调查问卷
尊敬的老师: 您好!这是一份关于高中数学命题教学和先行组织者策略应用现状的调查问卷。您的回答将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宝贵的依据。请您花费一点宝贵的时间,仔细阅读题目后按您的实际情况作答!问卷答案无对错,仅作研究使用。因而,您不需要有任何顾虑,请放心作答!我将对您的观点进行严格保密,非常感谢您的参与!
1、您觉得数学命题在高中数学知识中的地位()A.很重要
B.重要
C.一般
D.不重要
2、您在备课的时候,会不会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A.每次都会考虑
B.经常考虑
C.偶尔考虑
D.从不考虑
3、您在引入新课的时候通常采用哪种方法()
A.开门见山
B.复习相关旧知识
C.创设问题情境
D.引入实际生活例子
4、您在讲解“正切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这一节的时候()A.回忆正、余弦函数的性质,引导学生类比得出正切函数的性质 B.直接向学生灌输正切函数的性质,让学生死记硬背
C.直接画出正切函数的图像,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像来总结其性质 D.引入单位圆,引导学生观察正切线变化趋势,得出其性质
5、您在讲解“函数的单调性”的时候是如何引入的()A.呈现24h内温度变化曲线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其变化趋势 B.让学生观察具体的函数f(x)x和f(x)x2图像的变化特征 C.直接向学生讲解函数单调性的性质 D.让学生自主探究
6、您(所教)的学生对数学命题的学习态度()A.很积极
B.积极
C.一般
D.消极
第三篇: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奥苏贝 尔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入性材料对 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引导。这类引导性材料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 对新学期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这种引导性材料被称为“先行组织者”。实际上就是 上面所述学习者认知结构变量中的第一个变量“可利用性”,即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 中存在可利用来对新观念(即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起固定、吸收作用的观念。根据原有观念和新观念之间的三类关系,先行组织者有上位组织者、下位组织者、并 列组织者三类。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步骤包括
a.选 择材料 出新信息 下载文档 收藏 b.设想学习过程 c.呈 现预备性材料 或新材料 d.抽 象
e.运用活动强化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特征与设计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特征与设计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特征与设计 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特征与设计 2005-10-28 14:28:12 就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和内容本身而言,它 先行组织者策略 并不要求其一定是某种形式图式知识 或具有形式图式功能,然而,事实上,在所有的规范 的先行组织者应用实践过程中,它都必然地是从某一个方面、某一个角度、从某一种意义 上对新学习内容起组织作 用。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几乎所有的先行组织者都典型地概 括了一类事物或非 同类事物的某一个角度、某一种意义或某一个方面的特征。至于是否所 有的先行组 织者都一定是形式图式,应该说文科知识的内容与形式之间关系总是相对而言 的,只要其所概括的这方面的特征不是或不包括其它更多方面的或主要的内容,那么,它 就可以被看成是某种意义上的一种形式特征。某些先行组织者知识内容的形式特 征使得它 与文科学习中的知识整体内容有所区别,于是,它便有了形式图式的功能 和意义。因此,一般来说,几乎所有的比较规范的先行组织者都具有形式图式的特 征、性质和功能。由于 先行组织者和形式图式原理同样具有促进深入探讨文科学习与文科思维规 律的功能,本编 主要以阅读和作文能力形成规律、障碍诊断与教学辅导为例,以形 式图式先行组织者及其 策略的应用为突破口,继续探讨文科学习与思维障碍及其诊 断辅导的规律与方法。自 20 世纪 90 年代起,在我们的关于作文能力图式同化训练法研究中所用的 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就已经作为一种训练特殊能力的一般性技术。它比当年美国著名 心理学家奥苏伯
尔提出的 先行组织者策略更具有广义性。在这里,让我们先从奥苏 伯尔的一般性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说 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 起,逐步接近特殊能力的形式图式同化训练法。1960 年,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 尔第一篇证明先行组织者促进意义学习效果的实验报告中,他把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定义为:“在正式学习之前,以适当方式介绍的关于学习主题内容的前导性材
料,……这个前导性材料的 抽象性,一般性和包容性都高于正式学习材料。” 时至今日,先行组织者的方法模式和应用范围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 我国近年来将先行组织 先行组织 者策略应用于中小学特殊能力发展的教学训练,早已把先行 组织者策略的设计、应用和方 者策略 法等进行了革新性的改造。如果把我们为了获得某种 能力而学习的“组织者”知识作为一种 知识内容图式进行总结的话,它也具有许多 方面的特征、性质、功能等。为了满足本书研 究人类学科能力的需要,特别是研究 文科学习能力与思维的需要,只从 4 个方面对先行组 织者进行总结、研究。即: 1960 年,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第一篇证明先行组 织者促进意义学习效果的实验报告中,他把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定义为:“在正式 学习之前,以适当方式介绍的关于学习主题内容的前导性材料,……这个前导性材料的 抽 象性,一般性和包容性都高于正式学习材料。
二、先行组织者与课堂导语设计 先行组织者 策略的第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先行呈现。而凡是一节课的导语、引子、绪言等也都是呈现在 策略 正课之前的,即先行的。但是,先行组织者只是多种导语中的一种,即为本课所学的内容 提供上位知识 的,作为新知识学习的原有知识固定点的那种先导性知识。平时教师很难自 发地运 用这种导语,除非受过一定的认知学习理论培训。有关调查表明,教师日常设计的 课 堂导语,多为:(1)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而进行的“学习动员”或“鼓动”;(2)介绍与新知识 有关的某种旧知识,以便引出学习新知识的话题;(3)为新知识介绍有 关背景知识;(4)概要 介绍新知识,为新知识学习进行垫铺等。先行组织者虽然也是导语,但它是另一种导语。它必须满足以下特点:(1)仅仅为本课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提供固定点知识;(2)该固定点 知识是新知识内容的上位知识;(3)它能促进学生对本次学习内容与其它以往旧知识之间 的意义联系。⑷ 它只是从一个角度、一种特征、一个方面,对各种类型的知识学习起组织 作用的知识组块。某教师在
讲鲁迅的《论雷锋塔的倒掉》一文时,试图运用先行组织者教 学策略 设计两个导语。其中的一个符合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标准; 另一个则不符合。试分 析 鉴别这两个导语设计实例: 导语设计实例(一)从前在西湖边上有一座砖塔,取名叫雷锋塔。传说塔的下边镇压着关于《白蛇 传》传说中的白娘子。据说这座塔的每一块砖都可以降妖。后来这座塔倒掉了,在 人们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人认为雷锋塔是西湖边上十景之一,少了岂不可惜; 有人认为雷锋塔是国宝……这时鲁迅写了《论雷锋塔的倒掉》这篇杂文,发表了自 己的看法。鲁迅先生对雷锋塔的倒掉有什么看法呢?请看课文…… 导语设计实例(二)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封建社会是怎样摧残人民幸福、扼杀人民自由的吗? 谁能举 些具体实例来说明?(学生纷纷举例:如给妇女缠足;父母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禁止自由 恋爱;禁 止寡妇再嫁等现象,还举出祥林嫂和《红楼梦》故事等具体事例。)教师归纳: 上述事实告诉我们封建社会是黑暗而残酷的。由于劳动人民痛恨封 建社会摧残人民幸福,扼杀人民自由的本质,所以创造了白娘子和雷锋塔的故事。1924 年 9 月 25 日这一天,西湖上的雷锋塔倒掉了,社会上对此事议论纷纷。鲁迅借 题发挥,夹叙夹议地阐明了封建 势力必然灭亡和人民必胜的道理。借题发挥,夹叙夹议,以议为主,是杂文的一般特征。同学们都看过哪些杂文? 这些杂文都是怎样夹叙夹议的?(学生举出鲁迅作品和从报纸上 看到的杂文的特点,教师帮助学生回顾和分析了 这些杂文。)最后指出今天学习的《论雷 锋塔的倒掉》是一篇杂文,让我们看一看它 是怎样夹叙夹议,借题发挥的? 上述第一个导 语介绍的是文章的写作背景,它不是课文的上位知识,也没有明 显的形式图式组织作用,当然也就不是本课的先行组织者。第二个导语提供了关于 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的两 个上位知识,也就是说它也是从两个方面对学生学习思维活动进行影响的形式图式功能: 第一个上位知识是,封建势力一般是怎样摧残人民幸福,扼杀人民自由的?使 学生获得或 是强化了封建社会一般特征的知识。这种一般特征在包容性上可以包括 《红楼梦》《祥林、嫂》中封建势力罪恶特征,也可以包括《白蛇传》中法海所代 表的封建势力的特征。因此,它是一个上位知识,是本课文思想性内容的一个上位 观念。它有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鲁迅
对雷锋塔的倒掉持如此态度。第二个上位知识,是关于杂文写作特点的上位知识。即杂文 的借题发挥,夹叙 夹议,以议为
主的一般特征。这是促进学生获得杂文写作方法知识的上 位知识。这 一上位知识比较单薄。这是因为学生平时接触杂文比较少,没有一定感性知识 作原 有知识固定点,所以也不易介绍过多。如果学生对某方面知识内容有较多的初步认识,那么,把上位知识固定在学生 已有的初步感性认识之上,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这正是前面 提到的扩充下位知识利 于获得上位知识的道理。以《夜走灵官峡》一课的先行组织者设计 与运用为例:该 教师试图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学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于是设计了 这样一 个先行组织者: 导语设计实例(三)教师提问:前不久我们学习了《小桔灯》一课,它在表现主题思想时用了一个 什么样的事件?(学生复述了《小桔灯》一文的事件梗概。)教师问:这篇文章和《任弼时同志二三事》相比较,在写作上有什么共同之点? 先行组织 者并不是针对所有新课内容的,它只是针对新课内容中最重要部分、最关键知识或是最难 点的知识。这些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最难的知识可能是概念,也可能是命题,也可能是 一组或一块知识经验或理论等等。有的设计起来比较容易 一些,有的就要难一些。下边举 一些典型的实例供读者参考。
三、典型的先行组织者不应该是文章提要或概要 自奥苏伯尔 提出比较性先行组织者以后,人们对先行组织者设计方面已经不再 那么严格遵守当年的规 范了,比如设计的内容是不是上位知识等因素往往被忽略。人们有时把先行“组织者”的标 准降低到只要能够对后来的材料学习起促进作用,就是先行组织者的程度。这样一来先行 组织者就包括先输入的同位知识在内的所有 对后来新知识学习起比较、同化作用的知识点 了。于是,我们把先行组织者分为三 种基本类型: 一 促进概念学习的先行组织者 例如在 给儿童讲“鲸”以前,先通过对“人”“马”“牛”等动物特点的归纳,使其懂得什么是“哺乳动物” 及其特征。当正式讲到“鲸不是鱼”这一知识的时候,儿童们理解“鲸”的“悟性”就特别高。像这种给学生提供上位知识的组织者就设 计得比较容易。二 促进命题学习的先行组织者 许多重要科学命题的学习掌握需要先行组织者的辅助。在应用过程中,某一学科 命题的先 行组织者的寻找、设计和实施也比较容易,只要找到与该命题对应的上位 知识就可以了。例如某初中政治课教师在教《社会发展简史》最后一章之前,担心 学生对这样一个命题掌 握不好,即:“人类社会总是从低级状态向高级状态发展的,逐步到达共产主义社会。这是 社会历史发展的客
观规律。”(初中二年级课本《社会 发展简史》)这个命题是全书的上位 知识,学生掌握理解如何,事关重要。而根据 以往历届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来看,关键是 对“规律”这一概念自身所包含的“客 观必然性”的理解远远不够。于是,在上这一课的前一 天午后的某个时间里,教师 利用自习时间给学生大脑里装入一个上位知识:什么是客观规 律?教师通过和学生 讨论日出日落;摩擦生热;酸碱中和;水往低处流等不依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客观效 应,使学生懂得怎样理解规律是客观的,为什么是客观的。第二天,当学生 在课堂上学习到“我们应当按照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认清历 史发展的方向,………”“做一 个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人,………”等重要命题时,便能够较深入地讨论“社会历史发展规 律”与“客观规律”是什么关系;“社会历 史发展规律”与自然规律是什么关系,进而理解为什 么要“按照社会发展规律的要 求”“做一个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人”。其理解程度很深入也很 广泛。这对学生深 入理解和把握全书内容的精神有重要促进作用。三 促进对一个事件、一种现象、一项活动等内容理解的先行组织者 促进对一个事件、一种现象、一项活动更深 刻理解的先行组织者,一般是比较 难以掌握和设计的。例如我们要研究一个单位的工作,调查一个事件,如何把握它 的性质和更深刻意义?研究者头脑中需要有相应的上位知识才 行。这个上位知识可 以是一种学说;可以是这类单位工作的一般情况的概括经验等。比如 一位教学研究 人员听完一位中学教师的课以后,如何评价这位教师的课的水平和其中某一 方法的 意义?他们就要运用自己在多年实践中(主要是听各种各样教师的各种类型的课的 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最一般化概括化的知识经验。这种最一般化的经验便是这次评课 的上
位知识。假如市长来听课,那么,教学研究人员就把自己的概括化经验设计成 为一个上位 知识输入到市长大脑中去。这个上位知识就是一个帮助市长理解一节课 讲得好不好的先行 组织者,它促进听课人对这节课的深入理解和正确评价。在美国曾发生这样一件事:一些 心理学家和医生认为,精神病院里许多病人的 过激行为(如打架、逃跑、毁坏物品、自杀等),并不一定都是病人本身一定有的行 为,往往是精神病院那种不人道的环境而引起的。他们 搞了一项模拟实验,发表了 一篇《实验研究报告》。作为非精神病学界的外界人士,怎么能 够知道这篇《研究 报告》写得如何呢?这时就需要设计一个组织者材料来帮助这些非精神 病学
第四篇:谈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谈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晋江 颜顾本)
„„先行组织者是一个心理学学术语,它是指在有意义接受学习中,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使用学生可以理解的语言所提供的一些引导性材料,这些材料与正式学习相比更一般、更概括,并且与学习材料关联,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利用先行组织者控制认知变量教学技术或教学策略,称之为先行组织者策略。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讲,就是要充分重视教学的导入环节,使之新颖、生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组织者可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就怎样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情感式导入:„„运用教者表情、语调,营造出与课文情感相类似的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就有预期的情感心理的准备,在学习过程中融入课文,既获得知识,又获得情感的体验。这种手法常用于纪念性文章的导入。例如,在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一开始,我问学生:“你知道周恩来总理的哪些感人事迹?”学生纷纷回答„„。然后我用深情、低沉的语调感慨地说:“„„”说完播放配乐诗朗诵。你可以看到学生由开始的不在意,甚至有些嬉笑,随着你的讲述,神情变得严肃起来,很快沉浸在教师设置的深切怀念的氛围里。这样就能很好地体会到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使作者与学生感情产生共鸣!
二、比较式导入:比较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例如,我„„在上《紫藤萝瀑布》时是这样运用比较式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生命是多元的,复杂的,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张晓风用植物为传递后代竭尽全力投入巨大,让我们认识到生命得来的不易;蒙田用朴素的语言,深刻的哲理,让我们明白了“生之本质在于
死”,从而更珍惜时光,热爱生命。今天宗璞又要从什么角度为我们讲述生命呢?这样,既将已学的篇目的侧重点予以区别,又让学生带着探究的问题,走进新篇目的学习,激起学生求知的愿望。
三、激趣式导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先行组织者的有关技巧,调动学习兴趣,这是运用最多的一种方式。将之细化,则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1、设立悬念:„„
2、猜迷:„„
3、讲故事„„
此外,引用导入、描摹情景导入、类比式导入等,都能因课因文的不同而取得较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适当的选择。在此不再一一举例。
也许有人对语文教学开端导入不以为然,认为这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可要可不要那就错了。虽然先行组织者在教学中只占微不足道的份额,但都是有成效的。著名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的创立者奥苏贝尔就曾用实验证明了先行组织者,将有助于同当前的学习材料形成有机联系,给学习材料提供适当“支点”,便于在学习初期将已有的知识整合,后期则不易忘记。可见先行组织者策略是学习迁移与保持的一种重要手段。„„
牛记 先行组织者是学习新知识的导引,但未必非用在一课伊始的导入,也可以用于主环节中的小环节,如学习生字“酸”,出示(或例举)带“酉”的字,即比较性组织者。
第五篇:“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化学复习课教学中的应用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化学复习课教学中的应用
在“探索物质的变化”内容的复习教学设计过程中,笔者试图借鉴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有关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理论,作为科学复习课设计的理论指导,以寻求突破常规,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奥苏贝尔将先行组织者阐述为“在学习的新材料前,给学习者以一种引导性的材料”。先行组织者具有如下一些主要特征,如:(1)一组简短的文字或图解的资料;(2)包含一个例子,有助于学习者注意它与将学习内容的类属关系;(3)提供学习教材的内容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方法;(4)能影响学习者在学习时记忆编码的过程;(5)比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包容性与概括性等等。
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图解资料—碱的化学变化现象”与“简短文字—酸碱盐之间物质变化现象的描述”,作为复习过程中知识点再现及问题解决之间呈现的先行组织者,这两个引领性材料中包含物质变化的实例,提供学习内容之间、问题解决背景之间相互关系,具有概括性、抽象性与包容性,其中“图解资料”从引课部分的“碱的化学变化现象”,到最后演变为问题解决的新情境,可以首尾呼应;而“简短文字—酸碱盐之间物质变化现象的描述”这一问题情境则不断产生新的问题要求,逐步引导学生复习归纳酸碱盐、金属、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及相互反应规律,以达到知识概括与思维发展循序渐进的目的。在媒体设计方面结合“图解资料—碱的化学变化现象”与“简短文字—酸碱盐之间物质变化现象的描述”等先行组织者背景资料的运用,选择以PPT课件形式呈现图片与文字背景,并在问题解决环节运用实验媒体,设计学生两人分组实验对三种物质进行鉴别,体现学生能力的运用。1.导课的“先行组织者”教学设计
课件展示情境一:化学小魔术(如下四幅图)。
问题设计:你能描述图示中变化发生时的现象吗?这些小魔术主要表现了哪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先行组织者以一幅简单图画的形式出现,以读图方式唤起学生视觉上的注意,唤起学生的前认知,通过现象的再现,给学生提供了复习归纳碱的共性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重温碱的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反应现象的分析比较抽象出物质化学性质,并为下一环节物质间反应现象的文字描述做好铺垫。
2.教学过程中的“先行组织者”教学设计 课件展示情境二:关于物质变化的描述如下图。
问题设计:以下哪几点描述表现了酸的性质?从中找出哪些属于酸的共性,哪些表现出某些酸的个性?
3.结尾的“先行组织者”教学设计
课件展示情境三:化学小魔术变式练习(如下四幅图)。问题设计:现将情景一的“化学小魔术”做一些变化,请同学们根据下图中描述的现象填写出相应的反应物。同学们互相比较看看答案是否唯一的?
来源: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化学复习课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