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壮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壮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调查与思考
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使农民小群体对接大龙头和大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县积极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走出了一条以壮大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进农业农村跨越发展的新路。
一、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成效及做法
截止目前,##县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2个,吸收会员4200余人,辐射农户1.6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58,涉及四大主导产业10个项目,其中食用菌协会26个,烤烟、白瓜等经济作物协会8个,圆葱、韭菜、果树等果菜协会9个,猪、牛、羊、蜂等养殖协会7个,水稻协会2个。2004年,来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总收入6.78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4,各类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创收2.1亿元,户均增收7500元,人均增收1980元,有效牵动了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强化扶持服务,培育催生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一些农民基于生产、销售需要,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些小型的协会,以技术与协作为链接,小规模经营农产品。由于受交通、信息、技术及服务体系等诸多因素影响,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下,投入产出效益不高,市场销售不畅,农民迫切需要建立和发展新型的自我服务组织,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基于此,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及时出台了《##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试点工作方案》、《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见》等引导性文件,对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在信贷上予以支持,多次组织典型到各村现身说法,促进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迅速建立。##镇食用菌协会成立较早,但以往由于人员少、实力弱,在引进项目、更新技术上均存在欠缺。为扶持黑木耳产业发展,县委、县政府先后筹资1800万元,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黑木耳集散市场,有效推动了##镇黑木耳协会的快速发育。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协会以##黑木耳山野菜批发大市场为舞台,向农户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价格销售,既整合了品牌,又降低了成本,成为农民走向市场的娘家人和源动力。
2、加强信息引导,提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层次。在推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中,注意开展多层次、多角度信息服务。挂靠科研机构,广泛开展培训。与省农科院等科研部门建立技术协作联系,在协会与院校之间牵线搭桥,为农民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定期聘请专家,集中或分散对合作组织会员进行技术培训,向农民传播新的经营理念。2004年,共举办有针对性培训班56期,培训成员3.87万人次,以经济合作组织为载体引进培育新品种38个、新技术18项,建设高标准示范园区35个,加快了科技推广步伐。健全信息网络,推进科技更新。全县102个行政村,已安装村村通73个,其中村级安装71个,镇经管站安装2个,安装总量占总村数的71.6,占信号覆盖村的100;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无偿投放微机50台,占总村数的50;开辟致富之友农业频道,整合电视、电话为农服务功能,实现两电合一,分期、分步骤跟踪解答农业生产技术难题1400余个。针对农业生产中的集中突出问题,县电视台开播专题节目35期,有力促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业新技术的普及。##果树协会充分利用村村通学习推广果树科学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新技术,使全镇水果产量由1999年的4300万斤提升到2004年的6500万斤,促进果农人均增收2300元;并与日本果树协会开展交流合作,引进新品种试验、示范,引领了果树科学栽培的快速发展。
3、创新培育模式,激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潜能。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地培育各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初步形成了七型并进的发展格局。一是行业协会调控型。发挥行业协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组织协调功能。由农民联合发起,围绕
主导产业建立协会或合作社,构建一家一户为基础、千家万户成规模、区域布局作基地、龙头企业拓市场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组建的县级食用菌、果菜、烤烟等产销协会通过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将不同经营主体组合起来,促进销售公司与农户、农户与基地及市场的紧密联系,构建了外辟多元市场、内建特色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二是大户群体扩张型。能人大户以一带十同致富是激活农民调整结构的源动力。扶持种、养、加、运、销和为农服务的农村大户,牵头组成专业协会,把广大农民的着力点和兴奋点引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动主导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镇东方红村致富能人##,针对农民在育菌环节投资大、风险高的实际,投资40万元开办液体菌包厂,实行工厂化集中育菌,以每袋0.9元低价卖给会员,2005年共生产51万袋,全部销售一空,实现了双赢。三是村组农户联合型。由村集体牵头,吸收本村及周边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民建立协会或合作社,通过组建协会,集聚农户联手经营,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规避了市场风险,产品质量效益逐年提高。##镇每年水稻产量在2.3万吨左右,针对农民卖难问题,##村水稻专业协会以会员入股形式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申办了小江南牌A级稻米绿色标识,实现收购、加工、包装、销售四统一,每斤价格比原来提高了0.2元,并在俄罗斯打开了市场。四是院校基地合作型。农业科研机构与农民联合,发展主导产业,主动挂、靠、联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园。##村圆葱协会与东北农业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协会负责引种、推广日本卡木依、福星等新品种,东北农大定期派驻专家、教授对葱农进行培训和指导,圆葱面积由2002年的260亩迅速扩张至今年的4000亩,年产1.6万吨,全部出口俄罗斯,成为远近闻名的外向型特色农业一品村。五是加工企业带动型。不断建立和完善产业内部新型利益关系,改变农民单纯卖原料的传统经营方式,吸引农民以土地、原料、进厂做工等形式参股分红,由单纯的买卖关系变为伙伴关系;龙头企业采取保
护价收购、预付定金、二次结算等办法,反哺基地及农户,形成了利益均担、风险共担的产业化运作机制。建成农产品加工企业101家,年加工、贮藏、包装销售果菜等农副产品50万吨,龙头企业集群初步形成,带动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成为县域农产品搏击市场的中坚力量。六是流通市场链接型。流通决定生产,销售决定效益,搞活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合作。推行市场+农户(企业)机制,积极组织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打破传统农业提蓝小卖的生产销售方式,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聚集民间资本2200万元建成##黑木耳山野菜批发大市场,年实现销售量2万吨,销售额8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黑木耳交易市场。七是科技园区辐射型。干部率先垂范、自担风险建设园区是引领群众调整结构的重要手段。推行园区+农户机制,彻底打破农民传统种养方式、种养习惯和种养观念,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引种、示范、育种、推广的聚集辐射作用,促使农产品高产高效,这几年,沿道、沿河、沿边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园40个,促进了科技成果的配套组装,推动了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
4、规范运行管理,保障农村经济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由于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实现合作的认识不足,加之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缺乏合作的积极主动性,致使合作的范围尚小,许多农村合作组织还处于摇摆不定的初始化起步阶段。因而在具体的操作上,做到了两规范、一完善。一是规范政府行为。坚持民营团体进位、行政管理退位的原则,经过初期一段直接扶持之后,逐渐转向以指导和引导为主,逐步强化农民在合作组织中的主体地位。二是规范合作组织内部管理。层层成立理事会、监事会,发挥农民成员主体作用,增加农民成员的发言权;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新要求,引入有管理经验的能人行家参与治理,提高合作组织经营管理水平,使专业合作组织全部达到了四有,即有章程,有组织,有机构,有制度。三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以订单等契约合作方式保证农民利益,逐步使合作组织与农户
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大肚川亚麻厂组织农户以土地入股,包产包销,每年与农户签订技术服务和产品收购合同,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形成了效益均沾的信用载体。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组织合作不够规范,联接链条脆弱。组织与会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没有明确的合同约束,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基本处于好则合、不好则散,有利则合、遇险则散的松散状态。
二是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有序管理。大部分合作组织没有严密的运行章程,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不够健全,成员素质不高,只是凭经验、凭干劲办事,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不强,影响了整体功能的发挥。
三是组织化程度不高,服务水平不高。多数合作组织没有兴办实体,服务基本停留在信息、技术咨询等层面,提供加工、储运等配套服务能力较弱,吸引力、凝聚力不强,尚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升级发展的要求。
三、对策与建议
着眼以工业化思路抓农业和解决农产品卖难,坚持抓中介、活流通、强服务、保增收,持续培育壮大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形成组有专业大户、村有专业队伍、镇有合作公司、县有合作集团、产业有专业协会的综合服务体系,支持和推动现代农业加速发展。
1、扶持引导,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充分释放政策导向效应,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健康发展。一是强化宣传。发挥电视、村村通网络平台作用,多层次、广视角向农民推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义及内涵,提高农户参与发展的积极性,扩大合作组织影响力。通过树典型、搞对比,让农民消除与己无关思想,切实体会到参与合作组织发展的实惠。二是优化政策。进一步制定倾斜政策,组织民政、工商、土地、财政、金融等部门在领照办证、场地征用、融通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组织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在信息、项目、技术等方面大开绿灯,创造条件。三是规范引导。指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坚持可持续发展方向,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解决好各种矛盾纠纷,保护其合法权益,既不能钻法律空子,又要促其健康发展。四是加强管理。定期对实力强、前景好的合作组织管理者进行培训,强化诚信、合同教育,遵守市场规则,确保农村经济组织有序发展。
2、理顺关系,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协调理顺好实体内部关系,做到三个规范。一是规范组织。因地制宜,逐步引导合作组织由小变大、由松散变紧密。针对登记管理混乱问题,依据相关法律,划清权属,监督合作组织及时注册,以免出现黑组织或非法组织,建立规范完善的合作组织体系。二是规范运行。在起步阶段,由政府参与发动、组织协调,协会运转正常后,则逐步退出,由会员按章程民主推选负责人,实行民主管理。三是规范章程。指导合作组织完善各项制度,健全社员大会、董事会和监视会等内部组织,形成民主决策、合作服务和收益分[1] [2] 下一页
第二篇:关于壮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调查与思考
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使农民“小群体”对接“大龙头”和“大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县积极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走出了一条以壮大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进农业农村跨越发展的新路。
一、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成效及做法
截止目前,##县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2个,吸收会员4200余人,辐射农户1.6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58%,涉及四大主导产业10个项目,其中食用菌协会26个,烤烟、白瓜等经济作物协会8个,圆葱、韭菜、果树等果菜协会9个,猪、牛、羊、蜂等养殖协会7个,水稻协会2个。2004年,来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总收入6.78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4%,各类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创收2.1亿元,户均增收7500元,人均增收1980元,有效牵动了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强化扶持服务,培育催生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一些农民基于生产、销售需要,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些小型的协会,以技术与协作为链接,小规模经营农产品。由于受交通、信息、技术及服务体系等诸多因素影响,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下,投入产出效益不高,市场销售不畅,农民迫切需要建立和发展新型的自我服务组织,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基于此,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及时出台了《##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试点工作方案》、《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见》等引导性文件,对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在信贷上予以支持,多次组织典型到各村现身说法,促进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迅速建立。##镇食用菌协会成立较早,但以往由于人员少、实力弱,在引进项目、更新技术上均存在欠缺。为扶持黑木耳产业发展,县委、县政府先后筹资1800万元,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黑木耳集散市场,有效推动了##镇黑木耳协会的快速发育。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协会以##黑木耳山野菜批发大市场为舞台,向农户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价格销售,既整合了品牌,又降低了成本,成为农民走向市场的“娘家人”和“源动力”。
2、加强信息引导,提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层次。在推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中,注意开展多层次、多角度信息服务。挂靠科研机构,广泛开展培训。与省农科院等科研部门建立技术协作联系,在协会与院校之间牵线搭桥,为农民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定期聘请专家,集中或分散对合作组织会员进行技术培训,向农民传播新的经营理念。2004年,共举办有针对性培训班56期,培训成员3.87万人次,以经济合作组织为载体引进培育新品种38个、新技术18项,建设高标准示范园区35个,加快了科技推广步伐。健全信息网络,推进科技更新。全县102个行政村,已安装“村村通”73个,其中村级安装71个,镇经管站安装2个,安装总量占总村数的71.6%,占信号覆盖村的100%;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无偿投放微机50台,占总村数的50%;开辟“致富之友”农业频道,整合电视、电话为农服务功能,实现“两电合一”,分期、分步骤跟踪解答农业生产技术难题1400余个。针对农业生产中的集中突出问题,县电视台开播专题节目35期,有力促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业新技术的普及。##果树协会充分利用“村村通”学习推广果树科学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新技术,使全镇水果产量由1999年的4300万斤提升到2004年的6500万斤,促进果农人均增收2300元;并与日本果树协会开展交流合作,引进新品种试验、示范,引领了果树科学栽培的快速发展。
3、创新培育模式,激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潜能。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地培育各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初步形成了“七型”并进的发展格局。一是行业协会调控型。发挥行业协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组织协调功能。由农民联合发起,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协会或合作社,构建“一家一户为基础、千家万户成规模、区域布局作基地、龙头企业拓市场”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组建的县级食用菌、果菜、烤烟等产销协会通过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将不同经营主体组合起来,促进销售公司与农户、农户与基地及市场的紧密联系,构建了外辟多元市场、内建特色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二是大户群体扩张型。能人大户以一带十同致富是激活农民调整结构的源动力。扶持种、养、加、运、销和为农服务的农村大户,牵头组成专业协会,把广大农民的“着力点”和“兴奋点”引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动主导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镇东方红村致富能人##,针对农民在育菌环节投资大、风险高的实际,投资40万元开办液体菌包厂,实行工厂化集中育菌,以每袋0.9元低价卖给会员,2005年共生产51万袋,全部销售一空,实现了“双赢”。三是村组农户联合型。由村集体牵头,吸收本村及周边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民建立协会或合作社,通过组建协会,集聚农户联手经营,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规避了市场风险,产品质量效益逐年提高。##镇每年水稻产量在2.3万吨左右,针对农民卖难问题,##村水稻专业协会以会员入股形式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申办了“小江南”牌A级稻米绿色标识,实现收购、加工、包装、销售“四统一”,每斤价格比原来提高了0.2元,并在俄罗斯打开了市场。四是院校基地合作型。农业科研机构与农民联合,发展主导产业,主动挂、靠、联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园。##村圆葱协会与东北农业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协会负责引种、推广日本卡木依、福星等新品种,东北农大定期派驻专家、教授对葱农进行培训和指导,圆葱面积由2002年的260亩迅速扩张至今年的4000亩,年产1.6万吨,全部出口俄罗斯,成为远近闻名的外向型特色农业一品村。五是加工企业带动型。不断建立和完善产业内部新型利益关系,改变农民单纯卖原料的传统经营方式,吸引农民以土地、原料、进厂做工等形式参股分红,由单纯的买卖关系变为伙伴关系;龙头企业采取保护价收购、预付定金、二次结算等办法,反哺基地及农户,形成了“利益均担、风险共担”的产业化运作机制。建成农产品加工企业101家,年加工、贮藏、包装销售果菜等农副产品50万吨,龙头企业集群初步形成,带动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成为县域农产品搏击市场的中坚力量。六是流通市场链接型。流通决定生产,销售决定效益,搞活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合作。推行“市场+农户(企业)”机制,积极组织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打破传统农业提蓝小卖的生产销售方式,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聚集民间资本2200万元建成##黑木耳山野菜批发大市场,年实现销售量2万吨,销售额8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黑木耳交易市场。七是科技园区辐射型。干部率先垂范、自担风险建设园区是引领群众调整结构的重要手段。推行“园区+农户”机制,彻底打破农民传统种养方式、种养习惯和种养观念,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引种、示范、育种、推广的聚集辐射作用,促使农产品高产高效,这几年,沿道、沿河、沿边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园40个,促进了科技成果的配套组装,推动了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
4、规范运行管理,保障农村经济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由于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实现合作的认识不足,加之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缺乏合作的积极主动性,致使合作的范围尚小,许多农村合作组织还处于摇摆不定的初始化起步阶段。因而在具体的操作上,做到了“两规范、一完善”。一是规范政府行为。坚持民营团体进位、行政管理退位的原则,经过初期一段直接扶持之后,逐渐转向以指导和引导为主,逐步强化农民在合作组织中的主体地位。二是规范合作组织内部管理。层层成立理事会、监事会,发挥农民成员主体作用,增加农民成员的发言权;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新要求,引入有管理经验的能人行家参与治理,提高合作组织经营管理水平,使专业合作组织全部达到了“四有”,即有章程,有组织,有机构,有制度。三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以订单等契约合作方式保证农民利益,逐步使合作组织与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大肚川亚麻厂组织农户以土地入股,包产包销,每年与农户签订技术服务和产品收购合同,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形成了效益均沾的信用载体。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组织合作不够规范,联接链条脆弱。组织与会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没有明确的合同约束,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基本处于好则合、不好则散,有利则合、遇险则散的松散状态。
二是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有序管理。大部分合作组织没有严密的运行章程,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不够健全,成员素质不高,只是凭经验、凭干劲办事,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不强,影响了整体功能的发挥。
三是组织化程度不高,服务水平不高。多数合作组织没有兴办实体,服务基本停留在信息、技术咨询等层面,提供加工、储运等配套服务能力较弱,吸引力、凝聚力不强,尚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升级发展的要求。
三、对策与建议
着眼以工业化思路抓农业和解决农产品“卖难”,坚持“抓中介、活流通、强服务、保增收”,持续培育壮大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形成“组有专业大户、村有专业队伍、镇有合作公司、县有合作集团、产业有专业协会”的综合服务体系,支持和推动现代农业加速发展。
1、扶持引导,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充分释放政策导向效应,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健康发展。一是强化宣传。发挥电视、“村村通”网络平台作用,多层次、广视角向农民推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义及内涵,提高农户参与发展的积极性,扩大合作组织影响力。通过树典型、搞对比,让农民消除“与己无关”思想,切实体会到参与合作组织发展的实惠。二是优化政策。进一步制定倾斜政策,组织民政、工商、土地、财政、金融等部门在领照办证、场地征用、融通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组织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在信息、项目、技术等方面大开绿灯,创造条件。三是规范引导。指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坚持可持续发展方向,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解决好各种矛盾纠纷,保护其合法权益,既不能钻法律空子,又要促其健康发展。四是加强管理。定期对实力强、前景好的合作组织管理者进行培训,强化诚信、合同教育,遵守市场规则,确保农村经济组织有序发展。
2、理顺关系,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协调理顺好实体内部关系,做到“三个规范”。一是规范组织。因地制宜,逐步引导合作组织由小变大、由松散变紧密。针对登记管理混乱问题,依据相关法律,划清权属,监督合作组织及时注册,以免出现“黑组织”或非法组织,建立规范完善的合作组织体系。二是规范运行。在起步阶段,由政府参与发动、组织协调,协会运转正常后,则逐步退出,由会员按章程民主推选负责人,实行民主管理。三是规范章程。指导合作组织完善各项制度,健全社员大会、董事会和监视会等内部组织,形成民主决策、合作服务和收益分配机制。
3、多元合作,灵活方式参与创建。鉴于农民日益增长的合作需求与农民合作能力不足、经济实力不强等矛盾,利用农村现有组织资源,走多元化培育农民合作组织的路子。一是经济技术部门领办。鼓励农技推广、畜牧兽医等部门发挥技术、资产、营销网络等优势,成立技术推广股份公司,鼓励科技人员入股创办实体,自建或联建黑木耳、圆葱等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集聚科技力量,加快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群体扩张,促其真正成为推进一方经济发展、带动千家万户共同富裕的骨干力量。二是能人带头创办。多措并举激励大户快速成长,引导大户成立行业协会、同行公会、行业商会等中介组织,形成技术、生产、市场、信息联盟。支持专业经营大户、经济联合体、有技术专长的农民技术员或专业技术干部牵头领办,带动更多农户投入专业生产。立足县食用菌协会已有资源,以黑木耳繁育推广专家毕德金开发的系列菌种及技术威望为投资主体,积极与省内外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吸引民间资本联办民营食用菌研究所,灵活开展多形式的无偿、有偿服务,实现民营化、市场化、实体化,带动食用菌产业加速发展。三是集体农户联办。积极倡导村组与农户联合兴办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以建立和发展产业协会、经济人实体及农产品购销网络为重点,鼓励农民打破地域、行业限制,积极向宽领域、多层次拓展,努力构建“联手闯市场、合作兴家园”的发展格局。四是龙头企业兴办。引导更多实力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将扶植合作组织与建设产品基地紧密结合,提升黑木耳加工集团、吉利集团等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联度,扩张订单农业规模,创办企业与农户互利合作组织,发挥龙头企业外连市场、内连农户的链条作用,尽快形成从“土地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在生产、加工、流通诸环节的多次增值,并使农民分享产业各个链条的利润,促进农民长效增收致富。
4、创新服务,积极完善组织领导。切实抓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综合、协调、指导和服务。一是坚持“尊重民意”原则。明确农民在经济合作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财产所有权,做到引导不包办、参与不干预,保证农民入退自由、互助合作,为会员提供所需经济技术服务,积极实行二次分配,让农民真正在参与过程中得到实惠。二是切实加强指导。实行领导干部和有关职能部门挂钩经济实体制度,切实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等服务。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农产品注册和质量认证,实施品牌战略和标准化生产,创建“有机、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品牌组织,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搞好典型示范。扶持现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向其它行业延伸,在总结推广经验的基础上,培树一批管理规范、经济社会效益突出的合作组织典型,辐射带动更多农民联合致富。四是遵循市场规则。突出优势产业,推进经营体制创新,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以规范促发展,逐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村经济提速跃升。
第三篇:关于壮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调查与思考
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使农民“小群体”对接“大龙头”和“大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县积极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走出了一条以壮大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进农业农村跨越发展的新路。
一、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成效及做法
截止目前,##县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2个,吸收会员4200余人,辐射农户1.6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58%,涉及四大主导产业10个项目,其中食用菌协会26个,烤烟、白瓜等经济作物协会8个,圆葱、韭菜、果树等果菜协会9个,猪、牛、羊、蜂等养殖协会7个,水稻协会2个。2004年,来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总收入6.78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4%,各类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创收2.1亿元,户均增收7500元,人均增收1980元,有效牵动了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强化扶持服务,培育催生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一些农民基于生产、销售需要,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些小型的协会,以技术与协作为链接,小规模经营农产品。由于受交通、信息、技术及服务体系等诸多因素影响,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下,投入产出效益不高,市场销售不畅,农民迫切需要建立和发展新型的自我服务组织,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基于此,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及时出台了《##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试点工作方案》、《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见》等引导性文件,对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在信贷上予以支持,多次组织典型到各村现身说法,促进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迅速建立。##镇食用菌协会成立较早,但以往由于人员少、实力弱,在引进项目、更新技术上均存在欠缺。为扶持黑木耳产业发展,县委、县政府先后筹资1800万元,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黑木耳集散市场,有效推动了##镇黑木耳协会的快速发育。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协会以##黑木耳山野菜批发大市场为舞台,向农户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价格销售,既整合了品牌,又降低了成本,成为农民走向市场的“娘家人”和“源动力”。
2、加强信息引导,提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层次。在推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中,注意开展多层次、多角度信息服务。挂靠科研机构,广泛开展培训。与省农科院等科研部门建立技术协作联系,在协会与院校之间牵线搭桥,为农民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定期聘请专家,集中或分散对合作组织会员进行技术培训,向农民传播新的经营理念。2004年,共举办有针对性培训班56期,培训成员3.87万人次,以经济合作组织为载体引进培育新品种38个、新技术18项,建设高标准示范园区35个,加快了科技推广步伐。健全信息网络,推进科技更新。全县102个行政村,已安装“村村通”73个,其中村级安装71个,镇经管站安装2个,安装总量占总村数的71.6%,占信号覆盖村的100%;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无偿投放微机50台,占总村数的50%;开辟“致富之友”农业频道,整合电视、电话为农服务功能,实现“两电合一”,分期、分步骤跟踪解答农业生产技术难题1400余个。针对农业生产中的集中突出问题,县电视台开播专题节目35期,有力促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业新技术的普及。##果树协会充分利用“村村通”学习推广果树科学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新技术,使全镇水果产量由1999年的4300万斤提升到2004年的6500万斤,促进果农人均增收2300元;并与日本果树协会开展交流合作,引进新品种试验、示范,引领了果树科学栽培的快速发展。
3、创新培育模式,激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潜能。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地培育各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初步形成了“七型”并进的发展格局。一是行业协会调控型。发挥行业协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组织协调功能。由农~合发起,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协会或合作社,构建“一家一户为基储千家万户成规模、区域布局作基地、龙头企业拓市场”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组建的县级食用菌、果菜、烤烟等产销协会通过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将不同经营主体组合起来,促进销售公司与农户、农户与基地及市场的紧密联系,构建了外辟多元市尝内建特色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二是大户群体扩张型。能人大户以一带十同致富是激活农民调整结构的源动力。扶持种、养、加、运、销和为农服务的农村大户,牵头组成专业协会,把广大农民的“着力点”和“兴奋点”引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动主导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镇东方红村致富能人##,针对农民在育菌环节投资大、风险高的实际,投资40万元开办液体菌包厂,实行工厂化集中育菌,以每袋0.9元低价卖给会员,2005年共生产51万袋,全部销售一空,实现了“双赢”。三是村组农户联合型。由村集体牵头,吸收本村及周边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民建立协会或合作社,通过组建协会,集聚农户联手经营,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规避了市场风险,产品质量效益逐年提高。##镇每年水稻产量在2.3万吨左右,针对农民卖难问题,##村水稻专业协会以会员入股形式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申办了“小江南”牌A级稻米绿色标识,实现收购、加工、包装、销售“四统一”,每斤价格比原来提高了0.2元,并在俄罗斯打开了市常四是院校基地合作型。农业科研机构与农~合,发展主导产业,主动挂、靠、联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园。##村圆葱协会与东北农业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协会负责引种、推广日本卡木依、福星等新品种,东北农大定期派驻专家、教授对葱农进行培训和指导,圆葱面积由2002年的260亩迅速扩张至今年的4000亩,年产1.6万吨,全部出口俄罗斯,成为远近闻名的外向型特色农业一品村。五是加工企业带动型。不断建立和完善产业内部新型利益关系,改变农民单纯卖原料的传统经营方式,吸引农民以土地、原料、进厂做工等形式参股分红,由单纯的买卖关系变为伙伴关系;龙头企业采取保护价收购、预付定金、二次结算等办法,反哺基地及农户,形成了“利益均担、风险共担”的产业化运作机制。建成农产品加工企业101家,年加工、贮藏、包装销售果菜等农副产品50万
吨,龙头企业集群初步形成,带动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成为县域农产品搏击市场的中坚力量。六是流通市场链接型。流通决定生产,销售决定效益,搞活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合作。推行“市场+农户(企业)”机制,积极组织农产品直接进入市常打破传统农业提蓝小卖的生产销售方式,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聚集民间资本2200万元建成##黑木耳山野菜批发大市场,年实现销售量2万吨,销售额8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黑木耳交易市常七是科技园区辐射型。干部率先垂范、自担风险建设园区是引领群众调整结构的重要手段。推行“园区+农户”机制,彻底打破农民传统种养方式、种养习惯和种养观念,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引种、示范、育种、推广的聚集辐射作用,促使农产品高产高效,这几年,沿道、沿河、沿边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园40个,促进了科技成果的配套组装,推动了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
4、规范运行管理,保障农村经济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由于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实现合作的认识不足,加之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缺乏合作的积极主动性,致使合作的范围尚小,许多农村合作组织还处于摇摆不定的初始化起步阶段。因而在具体的操作上,做到了“两规范、一完善”。一是规范政府行为。坚持民营团体进位、行政管理退位的原则,经过初期一段直接扶持之后,逐渐转向以指导和引导为主,逐步强化农民在合作组织中的主体地位。二是规范合作组织内部管理。层层成立理事会、监事会,发挥农民成员主体作用,增加农民成员的发言权;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新要求,引入有管理经验的能人行家参与治理,提高合作组织经营管理水平,使专业合作组织全部达到了“四有”,即有章程,有组织,有机构,有制度。三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以订单等契约合作方式保证农民利益,逐步使合作组织与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大肚川亚麻厂组织农户以土地入股,包产包销,每年与农户签订技术服务和产品收购合同,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形成了效益均沾的信用载体。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组织合作不够规范,联接链条脆弱。组织与会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没有明确的合同约束,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基本处于好则合、不好则散,有利则合、遇险则散的松散状态。
二是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有序管理。大部分合作组织没有严密的运行章程,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不够健全,成员素质不高,只是凭经验、凭干劲办事,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不强,影响了整体功能的发挥。
三是组织化程度不高,服务水平不高。多数合作组织没有兴办实体,服务基本停留在信息、技术咨询等层面,提供加工、储运等配套服务能力较弱,吸引力、凝聚力不强,尚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升级发展的要求。
三、对策与建议
着眼以工业化思路抓农业和解决农产品“卖难”,坚持“抓中介、活流通、强服务、保增收”,持续培育壮大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形成“组有专业大户、村有专业队伍、镇有合作公司、县有合作集团、产业有专业协会”的综合服务体系,支持和推动现代农业加速发展。
1、扶持引导,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充分释放政策导向效应,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健康发展。一是强化宣传。发挥电视、“村村通”网络平台作用,多层次、广视角向农民推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义及内涵,提高农户参与发展的积极性,扩大合作组织影响力。通过树典型、搞对比,让农民消除“与己无关”思想,切实体会到参与合作组织发展的实惠。二是优化政策。进一步制定倾斜政策,组织民政、工商、土地、财政、金融等部门在领照办证、场地征用、融通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组织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在信息、项目、技术等方面大开绿灯,创造条件。三是规范引导。指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坚持可持续发展方向,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解决好各种矛盾纠纷,保护其合法权益,既不能钻法律空子,又要促其健康发展。四是加强管理。定期对实力强、前景好的合作组织管理者进行培训,强化诚信、合同教育,遵守市场规则,确保农村经济组织有序发展。
2、理顺关系,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协调理顺好实体内部关系,做到“三个规范”。一是规范组织。因地制宜,逐步引导合作组织由小变大、由松散变紧密。针对登记管理混乱问题,依据相关法律,划清权属,监督合作组织及时注册,以免出现“黑组织”或非法组织,建立规范完善的合作组织体系。二是规范运行。在起步阶段,由政府参与发动、组织协调,协会运转正常后,则逐步退出,由会员按章程民主推选负责人,实行民主管理。三是规范章程。指导合作组织完善各项制度,健全社员大会、董事会和监视会等内部组织,形成民主决策、合作服务和收益分配机制。
3、多元合作,灵活方式参与创建。鉴于农民日益增长的合作需求与农民合作能力不足、经济实力不强等矛盾,利用农村现有组织资源,走多元化培育农民合作组织的路子。一是经济技术部门领办。鼓励农技推广、畜牧兽医等部门发挥技术、资产、营销网络等优势,成立技术推广股份公司,鼓励科技人员入股创办实体,自建或联建黑木耳、圆葱等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集聚科技力量,加快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群体扩张,促其真正成为推进一方经济发展、带动千家万户共同富裕的骨干力量。二是能人带头创办。多措并举激励大户快速成长,引导大户成立行业协会、同行公会、行业商会等中介组织,形成技术、生产、市尝信息联盟。支持专业经营大户、经济联合体、有技术专长的农民技术员或专业技术干部牵头领办,带动更多农户投入专业生产。立足县食用菌协会已有资源,以黑木耳繁育推广专家毕德金开发的系列菌种及技术威望为投资主体,积极与省内外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吸引民间资本联办民营食用菌研究所,灵活开展多形式的无偿、有偿服务,实现民营化、市场化、实体化,带动食用菌产业加速发展
。三是集体农户联办。积极倡导村组与农户联合兴办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以建立和发展产业协会、经济人实体及农产品购销网络为重点,鼓励农民打破地域、行业限制,积极向宽领域、多层次拓展,努力构建“联手闯市尝合作兴家园”的发展格局。四是龙头企业兴办。引导更多实力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将扶植合作组织与建设产品基地紧密结合,提升黑木耳加工集团、吉利集团等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联度,扩张订单农业规模,创办企业与农户互利合作组织,发挥龙头企业外连市尝内连农户的链条作用,尽快形成从“土地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在生产、加工、流通诸环节的多次增值,并使农民分享产业各个链条的利润,促进农民长效增收致富。
4、创新服务,积极完善组织领导。切实抓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综合、协调、指导和服务。一是坚持“尊重~”原则。明确农民在经济合作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财产所有权,做到引导不包办、参与不干预,保证农民入退自由、互助合作,为会员提供所需经济技术服务,积极实行二次分配,让农民真正在参与过程中得到实惠。二是切实加强指导。实行领导干部和有关职能部门挂钩经济实体制度,切实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等服务。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农产品注册和质量认证,实施品牌战略和标准化生产,创建“有机、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品牌组织,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搞好典型示范。扶持现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向其它行业延伸,在总结推广经验的基础上,培树一批管理规范、经济社会效益突出的合作组织典型,辐射带动更多农~合致富。四是遵循市场规则。突出优势产业,推进经营体制创新,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以规范促发展,逐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村经济提速跃升。
第四篇:关于壮大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壮大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调查与思考
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使农民“小群体”对接“大龙头”和“大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国家一类陆路口岸##县积极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走出了一条以壮大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进农业农村跨越发展的新路。
一、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成效及做法
截止目前,##县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2个,吸收会员4200余人,辐射农户1.6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58%,涉及四大主导产业10个项目,其中食用菌协会26个,烤烟、白瓜等经济作物协会8个,圆葱、韭菜、果树等果菜协会9个,猪、牛、羊、蜂等养殖协会7个,水稻协会2个。2004年,来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总收入6.78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4%,各类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创收2.1亿元,户均增收7500元,人均增收1980元,有效牵动了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强化扶持服务,培育催生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一些农民基于生产、销售需要,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些小型的协会,以技术与协作为链接,小规模经营农产品。由于受交通、信息、技术及服务体系等诸多因素影响,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下,投入产出效益不高,市场销售不畅,农民迫切需要建立和发展新型的自我服务组织,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基于此,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及时出台了《##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试点工作方案》、《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见》等引导性文件,对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在信贷上予以支持,多次组织典型到各村现身说法,促进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迅速建立。绥阳镇食用菌协会成立较早,但以往由于人员少、实力弱,在引进项目、更新技术上均存在欠缺。为扶持黑木耳产业发展,县委、县政府先后筹资1800万元,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黑木耳集散市场,有效推动了绥阳镇黑木耳协会的快速发育。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协会以绥阳黑木耳山野菜批发大市场为舞台,向农户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价格销售,既整合了品牌,又降低了成本,成为农民走向市场的“娘家人”和“源动力”。
2、加强信息引导,提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层次。在推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中,注意开展多层次、多角度信息服务。挂靠科研机构,广泛开展培训。与省农科院等科研部门建立技术协作联系,在协会与院校之间牵线搭桥,为农民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定期聘请专家,集中或分散对合作组织会员进行技术培训,向农民传播新的经营理念。2004年,共举办有针对性培训班56期,培训成员3.87万人次,以经济合作组织为载体引进培育新品种38个、新技术18项,建设高标准示范园区35个,加快了科技推广步伐。健全信息网络,推进科技更新。全县102个行政村,已安装“村村通”73个,其中村级安装71个,镇经管站安装2个,安装总量占总村数的71.6%,占信号覆盖村的100%;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无偿投放微机50台,占总村数的50%;开辟“致富之友”农业频道,整合电视、电话为农服务功能,实现“两电合一”,分期、分步骤跟踪解答农业生产技术难题1400余个。针对农业生产中的集中突出问题,县电视台开播专题节目35期,有力促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业新技术的普及。大肚川镇果树协会充分利用“村村通”学习推广果树科学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新技术,使全镇水果产量由1999年的4300万斤提升到2004年的6500万斤,促进果农人均增收2300元;并与日本果树协会开展交流合作,引进新品种试验、示范,引领了果树科学栽培的快速发展。
3、创新培育模式,激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潜能。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地培育各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初步形成了“七型”并进的发展格局。一是行业协会调控型。发挥行业协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组织协调功能。由农民联合发起,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协会或合作社,构建“一家一户为基础、千家万户成规模、区域布局作基地、龙头企业拓市场”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组建的县级食用菌、果菜、烤烟等产销协会通过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将不同经营主体组合起来,促进销售公司与农户、农户与基地及市场的紧密联系,构建了外辟多元市场、内建特色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二是大户群体扩张型。能人大户以一带十同致富是激活农民调整结构的源动力。扶持种、养、加、运、销和为农服务的农村大户,牵头组成专业协会,把广大农民的“着力点”和“兴奋点”引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动主导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三岔口镇东方红村致富能人金哲明,针对农民在育菌环节投资大、风险高的实际,投资40万元开办液体菌包厂,实行工厂化集中育菌,以每袋0.9元低价卖给会员,2005年共生产51万袋,全部销售一空,实现了“双赢”。三是村组农户联合型。由村集体牵头,吸收本村及周边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民建立协会或合作社,胜利果菜、李家趟子烤烟、绥西黑木耳等通过组建协会,集聚农户联手经营,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规避了市场风险,产品质量效益逐年提高。三岔口镇每年水稻产量在2.3万吨左右,针对农民卖难问题,三岔口村水稻专业协会以会员入股形式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申办了“小江南”牌A级稻米绿色标识,实现收购、加工、包装、销售“四统一”,每斤价格比原来提高了0.2元,并在俄罗斯打开了市场。四是院校基地合作型。农业科研机构与农民联合,发展主导产业,主动挂、靠、联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园。三岔口幸福村圆葱协会与东北农业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协会负责引种、推广日本卡木依、福星等新
品种,东北农大定期派驻专家、教授对葱农进行培训和指导,圆葱面积由2002年的260亩迅速扩张至今年的4000亩,年产1.6万吨,全部出口俄罗斯,成为远近闻名的外向型特色农业一品村。五是加工企业带动型。不断建立和完善产业内部新型利益关系,改变农民单纯卖原料的传统经营方式,吸引农民以土地、原料、进厂做工等形式参股分红,由单纯的买卖关系变为伙伴关系;龙头企业采取保护价收购、预付定金、二次结算等办法,反哺基地及农户,形成了“利益均担、风险共担”的产业化运作机制。建成农产品加工企业101家,年加工、贮藏、包装销售果菜等农副产品50万吨,龙头企业集群初步形成,带动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成为县域农产品搏击市场的中坚力量。六是流通市场链接型。流通决定生产,销售决定效益,搞活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合作。推行“市场+农户(企业)”机制,积极组织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打破传统农业提蓝小卖的生产销售方式,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聚集民间资本2200万元建成绥阳黑木耳山野菜批发大市场,年实现销售量2万吨,销售额8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黑木耳交易市场。七是科技园区辐射型。干部率先垂范、自担风险建设园区是引领群众调整结构的重要手段。推行“园区+农户”机制,彻底打破农民传统种养方式、种养习惯和种养观念,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引种、示范、育种、推广的聚集辐射作用,促使农产品高产高效,这几年,沿道、沿河、沿边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园40个,促进了科技成果的配套组装,推动了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
4、规范运行管理,保障农村经济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由于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实现合作的认识不足,加之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缺乏合作的积极主动性,致使合作的范围尚小,许多农村合作组织还处于摇摆不定的初始化起步阶段。因而在具体的操作上,做到了“两规范、一完善”。一是规范政府行为。坚持民营团体进位、行政管理退位的原则,经过初期一段直接扶持之后,逐渐转向以指导和引导为主,逐步强化农民在合作组织中的主体地位。二是规范合作组织内部管理。层层成立理事会、监事会,发挥农民成员主体作用,增加农民成员的发言权;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新要求,引入有管理经验的能人行家参与治理,提高合作组织经营管理水平,使专业合作组织全部达到了“四有”,即有章程,有组织,有机构,有制度。三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以订单等契约合作方式保证农民利益,逐步使合作组织与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大肚川亚麻厂组织农户以土地入股,包产包销,每年与农户签订技术服务和产品收购合同,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形成了效益均沾的信用载体。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组织合作不够规范,联接链条脆弱。组织与会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没有明确的合同约束,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基本处于好则合、不好则散,有利则合、遇险则散的松散状态。
二是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有序管理。大部分合作组织没有严密的运行章程,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不够健全,成员素质不高,只是凭经验、凭干劲办事,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不强,影响了整体功能的发挥。
三是组织化程度不高,服务水平不高。多数合作组织没有兴办实体,服务基本停留在信息、技术咨询等层面,提供加工、储运等配套服务能力较弱,吸引力、凝聚力不强,尚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升级发展的要求。
三、对策与建议
着眼以工业化思路抓农业和解决农产品“卖难”,坚持“抓中介、活流通、强服务、保增收”,持续培育壮大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形成“组有专业大户、村有专业队伍、镇有合作公司、县有合作集团、产业有专业协会”的综合服务体系,支持和推动现代农业加速发展。
1、扶持引导,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充分释放政策导向效应,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健康发展。一是强化宣传。发挥电视、“村村通”网络平台作用,多层次、广视角向农民推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义及内涵,提高农户参与发展的积极性,扩大合作组织影响力。通过树典型、搞对比,让农民消除“与己无关”思想,切实体会到参与合作组织发展的实惠。二是优化政策。进一步制定倾斜政策,组织民政、工商、土地、财政、金融等部门在领照办证、场地征用、融通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组织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在信息、项目、技术等方面大开绿灯,创造条件。三是规范引导。指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坚持可持续发展方向,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解决好各种矛盾纠纷,保护其合法权益,既不能钻法律空子,又要促其健康发展。四是加强管理。定期对实力强、前景好的合作组织管理者进行培训,强化诚信、合同教育,遵守市场规则,确保农村经济组织有序发展。
2、理顺关系,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协调理顺好实体内部关系,做到“三个规范”。一是规范组织。因地制宜,逐步引导合作组织由小变大、由松散变紧密。针对登记管理混乱问题,依据相关法律,划清权属,监督合作组织及时注册,以免出现“黑组织”或非法组织,建立规范完善的合作组织体系。二是规范运行。在起步阶段,由政府参与发动、组织协调,协会运转正常后,则逐步退出,由会员按章程民主推选负责人,实行民主管理。三是规范章程。指导合作组织完善各项制度,健全社员大会、董事会和监视会等内部组织,形成民主决策、合作服务和收益分配机制。
3、多元合作,灵活方式参与创建。鉴于农民日益增长的合作需求与农民合作能力不足、经济实力不强等矛盾,利用农村现有组织资源,走多元化培育农民合作组织的路子。一是经济技术部门领办。鼓励农技推广、畜牧兽医等部门发挥技术、资产、营销网络等优势,成
第五篇:关于全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有益探索关于全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国家“一免两补”政策的出台,为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乘势而上,促进农业的大发展、快发展?实践看,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方式的基础上,走合作化的道路,进行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实行新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是推动新阶段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再解放、再发展,实现农民与市场有效对接,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有效途径。[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xiexiebang.com 帮您找文章]
一、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已经初步形成了多样化、多层次、多职能的发展格局,为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积累了经验
从调查的情况看,我县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在认真总结上世纪五十年代“一大二公”人民公社、合作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遵循“民办、民营、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通过农民自愿参加、自主管理的形式,于近几年逐渐被群众认可并发展起来的。目前,已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多领域延伸的态势,解决了政府部门“包不了”、龙头企业“统不起”、单家独户“办不好”的问题,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上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有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80余个,入社(会)人员近1.3万人。
——地域分布广。全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已从县延伸到乡、到村,甚至到了屯。县级有农合会、农经会、劳务输出协会和农技会;乡镇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达到了全面覆盖,其中*乡已达到12个,是全县最多的乡镇;76个村中有经济合作组织的达45个,其中*乡的*村经济合作组织达3个。
——组建形式多。一是能人牵动。主要是由在农村长期从事农产品种、养、销的能人及大户牵头成立专业协会,在实现自身滚动发展的同时,带动农户致富。目前全县依靠大户发展的协会组织已达到18 个。其中,*乡*村养猪厂厂长**,饲养生猪1000多头,年纯收入达到50多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全村成立了养猪协会,会员达到20人,生猪年出栏近7000头。协会为会员提供仔猪、饲料配方,帮助防疫灭病,解决销售难题。二是园区示范。这类组织是部分农民先期在政府的扶持下,通过搞高效农业开发不断走向富裕,然后以园区为依托,发展规模集体经营。如*乡水稻示范园区的种植大户**,联合园区内的100多个种植户联合组建了水稻协会,统一整地、统一购种、统一育苗,统一销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是龙头带动。利用乡镇供销社等为农服务企业的资金、信息、销售等方面优势,组织农户形成“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如**乡平贝协会,由乡供销社牵头组成,现已发展会员60多人,平贝种植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四是农户联合。农户根据发展需要,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把分散的个体联合成一个整体,统一组织生产、销售,扩大规模,开拓市场。如*乡*村菇娘协会,通过吸收种田大户和农民技术员为会员,采取统一协调生产资金、统一组织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收购销售等方法,带动农户进行优质菇娘生产,既解决了技术难题,又拓宽了销售门路。五是分级组织。按照上下贯通的思路,县乡村普遍成立了劳动力转移协会,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有组织、成建制、大批量地转移出去。六是专业合作。以松散合作为主,依靠定单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如遍及11个乡镇的农民经纪人协会,一头伸入千家万户,一头伸向市场,成为定单农业的主力军。
——产业涵盖全。现有的80余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基本涵盖了农村的各个产业和行业,而且经营服务的领域多种形式并存。主要有三种:一是生产服务型。这类组织的经营活动主要是提供信息服务、技术咨询和培训,提供一些生产资料供应方面的服务等等。如天麻栽培技术协会,以天麻育种基地为依托,免费培训技术,与会员签订回收天麻订单,及时开展技术指导。二是生产和销售结合型。这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是以产品为依托,以销售为重点,联合生产大户兴办而成。如*乡*村依托本村的林果生产组建了林果协会,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对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全程服务,特别是注重市场开拓,提升林果产品的销售优势,产品辐射县城和周边乡镇的市场,不出县就销售一空。三是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型。这类合作经济组织一般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组建产业发展协会组织,形成专业生产基地。龙头企业为会员提供技术、信息和销售服务,会员为企业提供优质原料,成为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如*镇的绿色稻米产业协会,依托大米加工小区,吸纳37户水稻种植大户,统一种植空育131、沙沙泥、长粒香等优质水稻品种,统一使用“**”品牌,统一进行销售。
——带动作用强。一是提高了农民素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把松散的力量聚合起来,通过给农民提供技术、捕捉致富信息、引进致富项目、共闯市场、共渡难关,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二是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通过产业、技术、产品等形式,把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连接起来,增强了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规避了经营风险。*乡的养鹅协会,自2000年1月成立以来,已发展会员42人,通过统一购买种蛋、统一进行孵化、统一销售商品鹅等方式,把所有会员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目前在协会的带动下,整个*乡大鹅饲养量达6.5万只,售鹅及鹅毛的收入可达30万元左右。三是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改变了农户参与市场经济的弱势地位,也减少重复投入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把富余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者解放出来,创造出了更高的经济效益。*镇富民瓜菜协会,年可生产西瓜50万斤以上,为民增收
20万元,除在当地销售外,还远销七台河市。*村养鹿协会,积极参加各类经贸洽谈会,今年已外销鲜茸140斤,促民增收4万多元。四是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实现了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的流动与重组,解决了产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有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促使区域主导产业迅速形成。*乡*村二组有73户农民320口人,最初只有12户种小棚蔬菜,平均每户收入只有800元。成立蔬菜协会后,变简易小棚为日光节能温室,由单一韭菜、大葱生产向多元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而且在县农贸市场开辟了绿色蔬菜统一销售场地。目前,不但全组农户都从事蔬菜生产,而且带动了全村蔬菜产业的发展。
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我县还处于起步阶段,组织化程度远不能适应大市场的需要,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值得高度重视和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还不足。一方面,一些乡镇和部门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缺乏远见,只求形式,不求质量;只管建立,不管发展和发挥作用,甚至任其自生自灭。另一方面,部分农民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保守意识还很严重,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心里不托底,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二是政策扶持不到位。从调查的情况看,县、乡两级政府没有出台支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促进发展的措施就更少。而且,我县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没有明确由哪个部门统一负责,出现了工商、民政、科协、农委、县社等部门都参与管理,又都不够深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遇到问题和困难,不知道找谁去解决,也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和服务。
三是组织结构松散。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合作经济组织普遍存在内部制度不完善、没有章程、运行不规范的问题,利益机制联结不够紧密,凝聚力和带动功能比较差,抵御风险的功能不强。特别是90%以上合作经济组织无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组织不健全,活动不规范。
四是组织化程度比较低。我县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基本没有在工商或民政部门注册,法律地位不明确,既不便开展活动,又不便承担法律责任。在与农民的关系上,基本处于分散状态。
五是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从调查的情况看,一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负责人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差的问题,基本没有进过正规学校学习,多数是凭经验,靠运气,不懂现代市场营销知识,缺少科学的管理手段,创办的中介组织缺少科技含量,经营项目也仅局限于农副产品流通以及畜禽养殖交易等,高科技深加工项目较少。
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载体,需要加大扶持服务力度,不断提高档次、规模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
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既是广大农民的共同愿望和迫切要求,也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在“一免两补”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把它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措施来抓,给予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大的突破。
1、要谋求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加快发展,首先要明确发展方向,合理确定发展目标,只有思路对头,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才有加快发展的动力。从我县的实际情况看,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应以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指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活化农产品流通为重点,制定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总量上规模,提升质量上档次,提升速度上位次,为农村经济加快发展贡献力量。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全县每个乡镇都围绕区域优势产品开发组建起规范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每个优势主导产业都建立起规范的行业协会,基本形成全县上下贯通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应坚持四项原则:一是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原则。必须坚持以土地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动摇,决不能侵犯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和家庭财产所有权。二是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严格执行加入自愿、退出自由的基本条款。各有关部门应做到推动不强迫、扶持不干预、参与不包办,不代替农村合作组织决策,不任命合作组织负责人,更不干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经营行为。三是坚持以民为主的原则。要以农民为主体,把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办成民本组织、百姓组织。对民办官助的,要加快民营化改造,尽快建成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要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路子。要坚持对内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收益归全体会员所有,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四是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乡镇之间、村村之间经济状况和社会条件不同,创建和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应结合实际,坚持多样化,不搞一刀切。
2、要谋求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加快发展,重点要在环境塑造上下功夫,只有内外环境不断优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才会有加快发展的氛围。一要转变思想观念。要引导各级领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传统的思维定式,消除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各种偏见,充分认识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出现和发展,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一项组织和制度的创新,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产品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力量,必须把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作为牵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摆上重要位置,认真抓好。同时,要引导广大农民增强发展意识,主动参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二要加大宣传力度。要利用各种有效形式,大力普及合作知识,广泛宣传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义和作用。同时,要注重利用典型进行引导,对*的大蒜协会、*的养鹿协会、**的菇娘协会、**的蔬菜协会等群众摸得着、看得见的典型组织,要大张旗鼓地宣传,通过给农民看,达到引导农民干的目的,进而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注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的良好氛围。三要出台扶持政策。要从有利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实际出发,抓紧制定出台全县统一的扶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在立项、用地、资金、户籍、注册、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支持,提供优质服务。在登记服务上,国家尚未出台有关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登记注册的法律法规前,我县所有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都应到农委统一办理登记注册,然后由农委按照其经营性质,到相关部门进行登记,明确法律地位。在资金服务上,要积极协调金融部门给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一定的信贷额度,然后再由合作组织转贷给资金困难、信用程度较好的会员,或引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成立资金担保公司,与银行直接开展业务联系,解决资金难的问题。要探索农村合作组织成员以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的路子,满足农民对资金的需求。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申报的生产开发项目,各级涉农部门要给予优先扶持。对组织弱小、经费有限、运转困难但发展前景看好的合作组织,乡村两级应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在税收服务上,借鉴外地经验,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其成员代购生产资料、销售农副产品及劳务所取得的收入免征所得税。对从事农机作业、家畜配种和疾病防治,以及相关技术培训所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销售自产农产品及初加工品的,免征增值税。在经营服务上,各乡镇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支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拓宽服务领域,为其开展内部服务创造条件。
3、要谋求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加快发展,核心是在提升总量上搞突破,只有总量得到扩张,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才会实现规模化发展。针对我县的实际情况,重点应在五个方面加大推进力度,实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总量的迅速扩张。一是促进农业专业化生产发展一批。各乡镇和各有关部门,要把发展农业专业化生产作为培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依托比较优势、地域特点和市场需求,加快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力争把有限的资源向优势主导产业和产品上配置,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路子,着力培育一批专业大户、专业村和专业乡,把优势产业和产品做大做强,在此基础上组建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当前,应重点抓好**蔬菜、**大蒜、草柳编、**平贝、**大豆、**养鹿等初具规模的产业化项目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形成规模效应。二是加快龙头企业建设牵动一批。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中介组织和基地农户,通过各个环节的利益联结,既降低了农产品的交易成本,又减低了企业和农户的市场风险,促进农产品增值,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培育“龙头+基地+农户”的合作经济组织,是最普遍,也是最受农民欢迎的合作模式。当前,我们要在运作好稻米加工集团和大鹅产业化项目、山产品加工项目和大豆批发市场建设的同时,围绕马铃薯、玉米、山林产品,以及特色养殖产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新上几个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壮大龙头,培育基地,牵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三是盘活传统资源还原一批。农村供销社是我国最早发展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近些年由于体制不新,作用已经大大减弱,但组织网络健全、覆盖面较广的优势还没有缺失,应把这块资源重新利用起来,加快改组改造,吸引农民入股入社,使社有资本和社会资本优化组合,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四是凝聚生产要素组建一批。要大力支持和鼓励县内外工商企业积极参与农业发展,通过大规模租赁土地,搞农业深度开发,整合农村生产要素,形成大农场、大种植园、大养殖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农民变成从事农业生产的职业工人,组建农业公司。另外,可以借鉴**、**等地的做法,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以股份制的形式,发展农机作业合作社,大搞耕地集中连片作业。五是引导农民经纪人整合一批。从调查的情况看,农民经纪人已经成为我县农产品流通的主力军,但农民经纪人大多数是个体行为,单打独斗,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因此,要在鼓励农村有经营能力的农民加入经纪人队伍,支持农村基层干部带头成为经纪人,以不断培养和壮大农村经济队伍的基础上,创造条件,引导各类农村经纪人联合协作,鼓励和扶持农民经纪人牵头组建各类专业协会和合作社。
4、要谋求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加快发展,关键是要实行规范化管理,只有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才能上档次、上水平。要坚持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以规范促发展的原则,逐步加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自身建设。一要健全组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只有选好配强管理人员,才能避免出现“一年合伙、两年红火、三年散伙”的情况。因此,各乡镇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要指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立董事会、理事会等管理机构,组织会员民主选举产生董事长、理事长,定期召开代表大会,民主决策组织的重大事项,解决少数人说了算的问题。二要完善章程。建立和完善组织章程,是促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去年省农委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章程》,各乡镇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应予以借鉴,抓紧帮助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制定和完善章程,明确各类经济合作组织的宗旨、原则和业务活动范围,规定会员的资格、权利、义务等。三要加强制度建设。内部制度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各有关部门要帮助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制定劳动、财务和营销、利益分配、民主管理等各项制度,提高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要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可采取三种形式,即:股金分红形式、按实物量返还社员利润形式、股金分红加利润返还形式。四要提高队伍素质。针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存在的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的问题,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指导帮助他们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对市场营销、信息利用、财务核算、经济合同等方面知识的学习。通过培训,既要培养一批有合作思想、懂得指导农村经济合作发展的领导干部,又要培养一批具有管理才能的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及成员。
5、要谋求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加快发展,根本点要落在强化领导上,只有
领导重视到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才有加快发展的保障。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增收的战略任务,必须纳入发展规划,摆上重要日程,采取超常措施,加大工作推进力度。一要完善领导体系。县里要明确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统一主管部门,抓紧制定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工作意见,研究扶持政策,落实推进措施,及时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各乡村也要明确专人负责,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在全县上下形成一级抓一级、上下贯通、组织健全、责任明晰的领导体系。二要完善考核奖惩机制。要把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纳入各乡镇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目标考核中,强化责任,严格奖惩。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要给予表彰和奖励。三要完善包保责任制。要注重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联系和交流。县领导和相关部门领导都要与重点专业合作社、农技协会等经济合作组织建立联系机制,认真听取他们的呼声,帮助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