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壮大##市陶瓷工业的调查与思考
为更好地发挥我市陶瓷工业优势,使之逐步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近期,我们有关企业和部门进行专题调查,就如何发展我市陶瓷工业做了初步探讨。
一、全市陶瓷工业发展基本情况我市陶瓷工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1958 年— 1977 年)。这一阶段陶瓷企业只有陶瓷一厂 1 家,1958 年开工建设,1960 年 5 月投入生产,当时有职工 37 人,用旧火车站残存房屋作厂房,制作缸、坛等日用陶瓷制品,后增加粗瓷碗、卫生洁具等产品。1965 年 6 月,转产铺地锦砖,当年产量为 0.06 万平方米,是黑龙江省最早生产锦砖的厂家。1966 年产量增加到 3.1 万平方米,产值达到 16 万元,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 97.5%,被黑龙江省外贸公司评为“质量信得过产品”,出口免予复检,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时期,企业管理混乱,铺地砖年产量徘徊在6 万平方米 左右。1973 年产量上升到 10 万平方米,1977 年产量达到 19.5 万平方米。二是发展阶段(1978 年— 1992 年)。这一阶段,提出建设东北“陶瓷城”,全市倾力扶持陶瓷工业,使之得到迅速发展。1987 年,全市陶瓷企业发展到 6 家,从业人员达到 1862 人,年产铺地砖、釉面砖 81.2 万平方米,实现工业总产值 1145 万元(现价),销售收入 1068.4 万元,上缴利税费 60.2 万元,利润 74.6 万元。1988 年陶瓷一厂投资 3000 多万元引进了 1 条意大利唯高公司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的 45 万平方米大规格瓷质墙地砖生产线,1990 年 7 月投产,经国家级检测部门检测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欧共体 EN — 176 — 84 标准,填补了黑龙江省瓷质墙地砖的空白,成为国家部署重点陶瓷锦砖生产企业,黑龙江省重点建材产品出口基地。1992 年全市陶瓷企业从业人员达到 2169 人,年产各类锦砖、釉面砖 77.6 万平方米,实现工业总产值 2133 万元(现价),销售收入 1951 万元(现价),其中出口交货值 58 万元,上缴利税费 286.2 万元,利润 40.7 万元。产品逐步发展到铺地锦砖、彩色釉面砖、宝丽光锦砖、美术瓷片、外墙砖和大规格瓷质印花砖 6 大系列 200 多个品种,其中锦砖、宝丽光锦砖、彩釉砖多次获得省优部优称号,评为省、市名牌产品,“白天鹅”牌是黑龙江省著名商标,产品畅销全国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远销到香港、新加坡、韩国、乌干达、独联体等国家和地区。三是调整阶段(1993 年—至今)。受各种因素影响,1993 年起,陶瓷企业效益急剧下滑,企业纷纷停产,1994 年,只有陶瓷一厂、鑫城陶瓷有限公司(原二陶改制)2 家企业坚持生产,年产量 77.8 万平方米,实现工业总产值 2324.7 万元,销售收入 1668.9 万元,上缴税金 20.1 万元,亏损 848.2 万元。1997 年仅剩陶瓷一厂维持生产,年产量 57.7 万平方米,实现销售收入 671.5 万元,上缴税金 0.9 万元,亏损 341.1 万元。2000 年 6 月陶瓷一厂租赁给四川客商,更名为 ## 陶瓷有限责任公司,当年 9 月投入生产,2001 年产量达 53 万平方米,产值(现价)达 450.5 万元,销售收入 473 万元,税金减免为零(应交税金 28.4 万元),亏损 320 万元。2001 年,## 贸易公司投资 1000 万元兴建了 ## 陶瓷有限责任公司,当年 9 月份试生产,到年底共生产地板砖 10 万平方米(出口俄罗斯2 万平方米),实现产值 70 万元,销售收入 50 万元,税金减免为零(应交税金 5 万元),亏损 80 万元。截止 2004 年,我市累计生产陶瓷锦砖 680 万平方米,宝丽光砖 135 万平方米,玻璃马骞克 180 万平方米,墙地砖 800 多万平方米,销售收入达 4 亿多元,实现税金 4800 多万元,利润 4500 多万元。我市陶瓷工业曾为市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其效绩与丰富的资源还存在较大反差,问题不容忽视。一是设备陈旧、老化。## 陶瓷有限责任公司 2000 年用的仍是原陶瓷一厂的煤气窑生产线,设备陈旧,工艺落后,耗煤、耗电量大,生产效率低,维修费用高,导致产品档次低,质量差,成本高,截止 2004 年 6 月企业经营亏损 400 多万元。2004 年投资 200 万元新建的 2 条煤烧窑,虽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宽度为1.8 米,不适宜生产大规格墙地砖。## 陶瓷有限责任公司采用的是先进的煤烧辊道窑生产线,但球模机档次较低,导致企业没有达到设计生产能力。二是创新能力薄弱,新品开发滞后。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市场应变能力差,产品更新换代慢,结构不合理。尤其是 ## 陶瓷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产品仍是 200 ×300mm、250 ×400mm内墙砖,300 ×300mm地面砖,虽然价格大幅度下跌,但仍然销路不畅,只适合边远农村低档消费。三是规模小,经济实力较差。由于投入不足,## 陶瓷有限责任公司现有生产能力达产达标后为 100 万平方米,## 陶瓷有限责任公司达产达标可达到 150 万平方米,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四是品牌意识不强,知名度不高。现有的 2 家企业只知道做产品而不知道运作品牌和培育品牌,造成品牌影响力弱,产品知名度不高,品牌名气小,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很难与国内外陶瓷品牌抗衡。五是陶瓷原料矿产开发滞后,不能与陶瓷工业发展相配套。六是对陶瓷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不够深入,近期发展目标及远景规划不尽合理。
二、## 市陶瓷工业发展优势我市发展陶瓷工业具有突出的优势和有利条件。1、生产资源丰富。我市陶瓷生产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低廉的能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一是原料资源富集。已发现的各类矿产有 36 种,矿产地 90 处,包括各类矿床 19 处、矿点 53 处、矿化点 18 处,已开发利用的矿产有 10 多种,陶瓷生产所需原料配套好、矿种全、资源潜力大,是不可多得的陶瓷原料基地。可供陶瓷工业利用的主要矿种有:叶腊石、硅石、粘土、硅灰石、长石风化砂(岩)、流纹岩(瓷石)、葡萄石、钾长石等矿产,富集的陶瓷生产原料为我市发展陶瓷工业提供了先决条件。二是燃料(煤炭)资源充足。我市是全国重点产煤市,煤炭精探储量 2.9 亿吨,远景储量 14 亿吨,现有煤矿 42 家,到市城运距一般在 15 — 60 公里之间,年总产量可达 200 万吨;洗煤厂 1 处,年入洗量 10 万吨。产品为 13 — 18 级长焰煤,发热量 4896 — 6856 卡 / 克,洗精
煤发热量可达 6000 卡 / 克,煤的挥发分含量较高,水分较低,焦油率高,结焦性低,发热量较高,不仅可以直接燃用,还可转化成煤气再用于陶瓷生产。三是电力资源可靠。我市有地方火力发电厂,总装机容量 3.7 万千瓦,年发电量 2.1 亿度,并与国网相连,新增 1.2 万千瓦的扩容项目正在筹建中,可满足新厂新增电量需要。四是人力资源富余。我市 40 多年的陶瓷生产实践,培养和造就了原料配方、产品试验、质量控制、生产管理、产品营销等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锻炼了一大批各道生产工序的岗位技术工人。80 年代初陶瓷工业从业人员达到 2000 多人,近些年虽然很多流向社会,但尚有很大一部分人员待岗。储蓄的人力资源,可节省大量的人员培训费,缩短试产时间。2、产品成本较低。我市建筑陶瓷原料、燃料、电力、运输等价格优势较为明显。一是陶瓷原料成本较低。目前我市生产的陶瓷产品—坯体所使用的本地原料,天鹅生辉公司达到 100%,新兴公司达到 95% 以上,原料到厂价仅有 60 元 / 吨左右,比山东淄博节省 60 元,比广东佛山节省 140 元。二是燃料(煤炭)价格较低。我市陶瓷企业生产用煤到厂价仅有 70 — 80 元 / 吨,比南方陶瓷企业节省 190 元— 240 元,比中部地区陶瓷企业节省 140 元— 180 元,大大降低了单位成本。三是电费较低。我市工业用电只有 0.50 元 / 度(含基本电费),比内地省份及南方陶瓷企业节省 0.1 — 0.3 元,对耗电量较大的陶瓷行业而言,将会大大降低产品成本。四是运输价格较低。## 和山东产品同样销往哈尔滨市,每平方米比山东节省 1.39 元;同样销往牡丹江市,每平方米比山东节省 2.61 元;经 ## 口岸出口俄罗斯,每平方米比山东节省 4.15 元,运输价格优势极为明显。3、市场前景广阔。由于我市产品销售半径在 600 公里之内的东北三省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市场,与南方产品数千公里进入这一市场相比占有绝对的地缘优势。据调查,目前,东北三省能坚持生产的几家陶瓷厂,生产总量不足 1000 万平方米,而我省建筑陶瓷用量每年超过 1.2 亿平方米,东北三省年需求量近4 亿平方米。由于受经济收入和消费观念影响,东北三省建筑装饰材料消费市场上,质优价廉的中档陶瓷产品一直比较畅销,尤其是在中小城市、乡镇,广大农村,中档产品市场空间十分广阔。特别是我市拥有国家一类陆路口岸,距俄罗斯十月区仅 24 公里,距俄远东地区最大城市海参崴 153 公里,扩建后的新口岸年过货能力可达到 100 万吨,中俄 ## —乌苏里斯克国际铁路接轨后,铁路口岸年过货能力可达 300 万吨,抢占俄罗斯远东地区陶瓷市场具有其它地区不可比拟的国际市场竞争优势。近年来,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建筑行业蓬勃发展,陶瓷需求量逐年增加,建筑陶瓷年需求量达 5000 万平方米以上,且尚无 1 家陶瓷生产企业,我市大力发展陶瓷工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三、发展壮大我市陶瓷工业的对策为更有效地综合开发陶瓷资源,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我们认为,必须以“上规模、提档次、增效益”为方向,走“依托资源、借助外力、调动民力、配套开发、加速发展”的路子,挖掘资源潜力,搞好资产联结,延伸产业链条,使陶瓷工业逐步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1、认真做好陶瓷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期准备工作。陶瓷产业发展要求原料储量增长与陶瓷产业发展同步,而我市许多陶瓷原料资源的储量还未查明,这就要求不断增加勘察投资,提高地质工作发现新矿床的能力和速度。国土资源管理局应协助各矿点尽快完成经过详查论证的立项报告,“跑省进厅”、“跑部进京”,千方百计地争取立项、争取资金,促进我市地质工作的进步,为陶瓷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加快陶瓷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远景规划的制定。我市在陶瓷产业开发过程中,应坚持“开源节流、综合布局、综合利用”的原则,将陶瓷工业的发展同煤炭、电力、化工等其它产业的发展综合起来考虑。建议近期派出以市政府牵头,市经济计划局、国土资源管理局等相关部门及新兴陶瓷有限责任公司、天鹅生辉有限责任公司为主体的团组,赴广东、山东、四川等地就发展陶瓷工业进行定项定位考察招商,广泛宣传 ## 陶瓷生产优势,吸引外地客商前来投资办厂;涉取外地经验,高质量、高标准、科学合理地编制 ## 市陶瓷产业及原料资源开发近期发展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市委、市政府要切实将陶瓷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专题研究陶瓷发展的问题,尽快制定一系列加快 ## 陶瓷发展的扶持政策及意见,对陶瓷发展规划中提出的目标和工作重点,全力组织实施。在产品开发和市场定位上不盲目求全贪高,瞄准中档产品这一广阔市场,避实就虚,稳扎稳打,重点扶持 ## 陶瓷有限责任公司开发对俄出口型中档地板砖,扶持 ## 有限责任公司开发中档墙地砖,牵动全市陶瓷工业快速发展,力争 2006 年 2 家公司年生产能力达到 600 万平方米,到 2008 年民营陶瓷企业发展到 8 — 10 家,生产线达到 16 — 20 条,年生产能力扩大到 2000 — 3000 万平方米,实现陶瓷工业产值 2 — 3 亿元,实现税金 3000 — 4000 万元,建成国家重点建材产品对俄出口基地和东北三省陶瓷生产基地,提高地产陶瓷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力。3、加大为陶瓷企业服务力度。一是继续给予政策支持。新兴公司、天鹅生辉公司正处于成长期,此阶段,无论企业身处于逆境还是行走于顺境,我们都要时刻呵护,对新办的陶瓷企业一律享受《 ## 市招商引资、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及奖励办法》同等待遇。二是在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积极向上争取培植市级财源建设专项资金、技改资金和科技创新资金,协调金融部门解决企业贷款难问题,认真落实国家计委《关于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最大限度地启动民间资金。三是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建立陶瓷行业信息中心,及时向企业提供技术和行业信息;建立陶瓷行业调研中心,总结经验,推广典型;建立陶瓷行业技术服务中心,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建立陶瓷科技创新开发中心,研制开发体现国际一流水平的最新产品,为陶瓷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4、以崭新的姿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一是以更开放的视野组织生产经营。我市陶瓷工业要挺进俄罗斯市场,就必须树立新的竞争意识和发展观念,以全球化经营的视野组织企
业生产经营活动,以开放的经营管理理念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迅速把生产经营的立足点从单一的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二是以更新的机制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技术是企业的生命,创新是企业的灵魂。要广采新信息、推广新科技、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加快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特别要注重创新科技开发机制,加强产、学、研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努力提高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能力,切实做到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三是以更优的质量参与市场竞争。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的灵魂和核心。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完善售后服务措施,夯实质量基础,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加快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开发高质量、高档次的产品,注重品牌培育,以优质名牌赢得用户、占领市场。四是以更精的营销策略开拓国内外市场。要改变“重东北三省轻国外”、“重生产轻销售”的观念,强化市场营销,组织精兵强将研究和开发市场。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信息市场,准确把握国内外市场消费结构的变化,组织专业人员对国内外市场行情、消费取向、消费者购物心态进行深入研究和科学预测,并充分了解俄罗斯的商贸政策、质量法规等,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要积极建立现代营销方式,推进营销体制的创新,形成市场开拓的规模效应。五是以更多的形式加强与广东、山东、四川等地区合作。我市与外地陶瓷企业互补性很强,有广泛的合作领域。外地陶瓷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品牌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我市陶瓷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低廉的能源、广阔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等优势。面对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我市陶瓷工业要立足自身优势,加强团结协作,形成“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互惠互利、利益共享、共同发展、求得双赢”的关系,通过技术合作、资产重组、品牌带动等多种形式的合作,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从而增强我市陶瓷工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第二篇:壮大陶瓷工业的调查与思考
壮大陶瓷工业的调查与思考
“>壮大陶瓷工业的调查与思考2007-12-14 22:35:00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壮大陶瓷工业的调查与思考壮大陶瓷工业的调查与思考(2)
为更好地发挥我市陶瓷工业优势,使之逐步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近期,我们有关企业和部门进行专题调查,就如何发展我市陶瓷工业做了初步探讨。
一、全市陶瓷工业发展基本情况 我市陶瓷工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1958年—1977年)。这一阶段陶瓷企业只有陶瓷一厂1家,1958年开工建设,1960年5月投入生产,当时有职工37人,用旧火车站残存房屋作厂房,制作缸、坛等日用陶瓷制品,后增加粗瓷碗、卫生洁具等产品。1965年6月,转产铺地锦砖,当年产量为万
平方米,是黑龙江省最早生产锦砖的厂家。1966年产量增加到万平方米,产值达到16万元,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被黑龙江省外贸公司评为“质量信得过产品”,出口免予复检,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文革”时期,企业管理混乱,铺地砖年产量徘徊在6万平方米左右。1973年产量上升到10万平方米,1977年产量达到万平方米。二是发展阶段(1978年—1992年)。这一阶段,提出建设东北“陶瓷城”,全市倾力扶持陶瓷工业,使之得到迅速发展。1987年,全市陶瓷企业发展到6家,从业人员达到1862人,年产铺地砖、釉面砖万平方米,实现工业总产值1145万元(现价),销售收入万元,上缴利税费万元,利润万元。1988年陶瓷一厂投资3000多万元引进了1条意大利唯高公司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的45万平方米大规格瓷质墙地砖生产线,1990年7月投产,经国家级检测部门检测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欧共体EN—176—84标准,填补了黑龙江省瓷质墙地砖的空白,成为
国家部署重点陶瓷锦砖生产企业,黑龙江省重点建材产品出口基地。1992年全市陶瓷企业从业人员达到2169人,年产各类锦砖、釉面砖万平方米,实现工业总产值2133万元(现价),销售收入1951万元(现价),其中出口交货值58万元,上缴利税费万元,利润万元。产品逐步发展到铺地锦砖、彩色釉面砖、宝丽光锦砖、美术瓷片、外墙砖和大规格瓷质印花砖6大系列200多个品种,其中锦砖、宝丽光锦砖、彩釉砖多次获得省优部优称号,评为省、市名牌产品,“白天鹅”牌是黑龙江省著名商标,产品畅销全国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远销到香港、新加坡、韩国、乌干达、独联体等国家和地区。三是调整阶段(1993年—至今)。受各种因素影响,1993年起,陶瓷企业效益急剧下滑,企业纷纷停产,1994年,只有陶瓷一厂、鑫城陶瓷有限公司(原二陶改制)2家企业坚持生产,年产量万平方米,实现工业总产值万元,销售收入万元,上缴税金万元,亏损万
元。1997年仅剩陶瓷一厂维持生产,年产量万平方米,实现销售收入万元,上缴税金万元,亏损万元。2000年6月陶瓷一厂租赁给四川客商,更名为##陶瓷有限责任公司,当年9月投入生产,2001年产量达53万平方米,产值(现价)达万元,销售收入473万元,税金减免为零(应交税金万元),亏损320万元。2001年,##贸易公司投资1000万元兴建了##陶瓷有限责任公司,当年9月份试生产,到年底共生产地板砖10万平方米(出口俄罗斯2万平方米),实现产值70万元,销售收入50万元,税金减免为零(应交税金5万元),亏损80万元。截止2004年,我市累计生产陶瓷锦砖680万平方米,宝丽光砖135万平方米,玻璃马骞克180万平方米,墙地砖800多万平方米,销售收入达4亿多元,实现税金4800多万元,利润4500多万元。
我市陶瓷工业曾为市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其效绩与丰富的资源还存在较大反差,问题不容忽视。一是设备陈旧、老化。##陶瓷有限责任公司2000年用的仍是原陶瓷一厂的煤气窑生产线,设备陈旧,工艺落后,耗煤、耗电量大,生产效率低,维修费用高,导致产品档次低,质量差,成本高,截止2004年6月企业经营亏损400多万元。2004年投资200万元新建的2条煤烧窑,虽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宽度为米,不适宜生产大规格墙地砖。##陶瓷有限责任公司采用的是先进的煤烧辊道窑生产线,但球模机档次较低,导致企业没有达到设计生产能力。二是创新能力薄弱,新品开发滞后。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市场应变能力差,产品更新换代慢,结构不合理。尤其是##陶瓷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产品仍是200×300mm、250×400mm内墙砖,300×300mm地面砖,虽然价格大幅度下跌,但仍然销路不畅,只适合边远农村低档消费。三是规模小,经济实力较差。由于投入不足,##陶瓷有限责任公司现有生产能力达产达标后为100万平方米,##陶瓷有限责
任公司达产达标可达到150万平方米,没有形成规模
壮大陶瓷工业的调查与思考
第三篇:壮大陶瓷工业的调查与思考
壮大陶瓷工业的调查与思考
壮大陶瓷工业的调查与思考 为更好地发挥我市陶瓷工业优势,使之逐步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近期,我们有关企业和部门进行专题调查,就如何发展我市陶瓷工业做了初步探讨。
一、全市陶瓷工业发展基本情况 我市陶瓷工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这一阶段陶瓷企业只有陶瓷一厂1家,1958年开工建设,1960年5月投入生产,当时有职工37人,用旧火车站残存房屋作厂房,制作缸、坛等日用陶瓷制品,后增加粗瓷碗、卫生洁具等产品。1965年6月,转产铺地锦砖,当年产量为万平方米,是黑龙江省最早生产锦砖的厂家。1966年产量
增加到万平方米,产值达到16万元,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被黑龙江省外贸公司评为“质量信得过产品”,出口免予复检,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文革”时期,企业管理混乱,铺地砖年产量徘徊在6万平方米左右。1973年产量上升到10万平方米,1977年产量达到万平方米。二是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提出建设东北“陶瓷城”,全市倾力扶持陶瓷工业,使之得到迅速发展。1987年,全市陶瓷企业发展到6家,从业人员达到1862人,年产铺地砖、釉面砖万平方米,实现工业总产值1145万元,销售收入万元,上缴利税费万元,利润万元。1988年陶瓷一厂投资3000多万元引进了1条意大利唯高公司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的45万平方米大规格瓷质墙地砖生产线,1990年7月投产,经国家级检测部门检测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欧共体en—176—84标准,填补了黑龙江省瓷质墙地砖的空白,成为国家部署重点陶瓷锦砖生产企业,黑龙江省重点建材产品出口基地。1992年
全市陶瓷企业从业人员达到2169人,年产各类锦砖、釉面砖万平方米,实现工业总产值2133万元,销售收入1951万元,其中出口交货值58万元,上缴利税费万元,利润万元。产品逐步发展到铺地锦砖、彩色釉面砖、宝丽光锦砖、美术瓷片、外墙砖和大规格瓷质印花砖6大系列200多个品种,其中锦砖、宝丽光锦砖、彩釉砖多次获得省优部优称号,评为省、市名牌产品,“白天鹅”牌是黑龙江省著名商标,产品畅销全国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远销到香港、新加坡、韩国、乌干达、独联体等国家和地区。三是调整阶段。受各种因素影响,1993年起,陶瓷企业效益急剧下滑,企业纷纷停产,1994年,只有陶瓷一厂、鑫城陶瓷有限公司2家企业坚持生产,年产量万平方米,实现工业总产值万元,销售收入万元,上缴税金万元,亏损万元。1997年仅剩陶瓷一厂维持生产,年产量万平方米,实现销售收入万元,上缴税金万元,亏损万元。6月陶瓷一厂租
赁给四川客商,更名为陶瓷有限责任公司,当年9月投入生产,产量达53万平方米,产值达万元,销售收入473万元,税金减免为零,亏损320万元。,贸易公司投资1000万元兴建了陶瓷有限责任公司,当年9月份试生产,到年底共生产地板砖10万平方米,实现产值70万元,销售收入50万元,税金减免为零,亏损80万元。截止,我市累计生产陶瓷锦砖680万平方米,宝丽光砖135万平方米,玻璃马骞克180万平方米,墙地砖800多万平方米,销售收入达4亿多元,实现税金4800多万元,利润4500多万元。我市陶瓷工业曾为市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其效绩与丰富的资源还存在较大反差,问题不容忽视。一是设备陈旧、老化。陶瓷有限责任公司用的仍是原陶瓷一厂的煤气窑生产线,设备陈旧,工艺落后,耗煤、耗电量大,生产效率低,维修费用高,导致产品档次低,质量差,成本高,截止6月企业经营亏损400多万元。投资200万元新
建的2条煤烧窑,虽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宽度为米,不适宜生产大规格墙地砖。陶瓷有限责任公司采用的是先进的煤烧辊道窑生产线,但球模机档次较低,导致企业没有达到设计生产能力。二是创新能力薄弱,新品开发滞后。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市场应变能力差,产品更新换代慢,结构不合理。尤其是陶瓷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产品仍是200300mm、250400mm内墙砖,300300mm地面砖,虽然价格大幅度下跌,但仍然销路不畅,只适合边远农村低档消费。三是规模小,经济实力较差。由于投入不足,陶瓷有限责任公司现有生产能力达产达标后为100万平方米,陶瓷有限责任公司达产达标可达到150万平方米,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四是品牌意识不强,知名度不高。现有的2家企业只知道做产品而不知道运作品牌和培育品牌,造成品牌影响力弱,产品知名度不高,品牌名气小,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很难与国内外陶瓷品牌抗衡。
五是陶瓷原料矿产开发滞后,不能与陶瓷工业发展相配套。六是对陶瓷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不够深入,近期发展目标及远景规划不尽合理。
二、市陶瓷工业发展优势
我市发展陶瓷工业具有突出的优势和有利条件。
1、生产资源丰富。我市陶瓷生产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低廉的能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一是原料资源富集。已发现的各类矿产有36种,矿产地90处,包括各类矿床19处、矿点53处、矿化点18处,已开发利用的矿产有10多种,陶瓷生产所需原料配套好、矿种全、资源潜力大,是不可多得的陶瓷原料基地。可供陶瓷工业利用的主要矿种有:叶腊石、硅石、粘土、硅灰石、长石风化砂、流纹岩、葡萄石、钾长石等矿产,富集的陶瓷生产原料为我市发展陶瓷工业提供了先决条件。二是燃料资源充足。我市是全国重点产煤市,煤炭精探储量亿吨,远景储量14亿吨,现有煤矿42家,到
市城运距一般在15—60公里之间,年总产量可达200万吨;洗煤厂1处,年入洗量10万吨。产品为13—18级长焰煤,发热量4896—6856卡/克,洗精煤发热量可达6000卡/克,煤的挥发分含量较高,水分较低,焦油率高,结焦性低,发热量较高,不仅可以直接燃用,还可转化成煤气再用于陶瓷生产。三是电力资源可靠。我市有地方火力发电厂,总装机容量万千瓦,年发电量亿度,并与国网相连,新增万千瓦的扩容项目正在筹建中,可满足新厂新增电量需要。四是人力资源富余。我市40多年的陶瓷生产实践,培养和造就了原料配方、产品试验、质量控制、生产管理、产品营销等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锻炼了一大批各道生产工序的岗位技术工人。80年代初陶瓷工业从业人员达到多人,近些年虽然很多流向社会,但尚有很大一部分人员待岗。储蓄的人力资源,可节省大量的人员培训费,缩短试产时间。
2、产品成本较低。我市建筑陶瓷原料、燃料、电力、运输等价格优势较为明显。一是陶瓷原料成本较低。目前我市生产的陶瓷产品—坯体所使用的本地原料,天鹅生辉公司达到100%,新兴公司达到95%以上,原料到厂价仅有60元/吨左右,比山东淄博节省60元,比广东佛山节省140元。二是燃料价格较低。我市陶瓷企业生产用煤到厂价仅有70—80元/吨,比南方陶瓷企业节省190元—240元,比中部地区陶瓷企业节省140元—180元,大大降低了单位成本。三是电费较低。我市工业用电只有元/度,比内地省份及南方陶瓷企业节省—元,对耗电量较大的陶瓷行业而言,将会大大降低产品成本。四是运输价格较低。和山东产品同样销往哈尔滨市,每平方米比山东节省元;同样销往牡丹江市,每平方米比山东节省元;经口岸出口俄罗斯,每平方米比山东节省元,运输价格优势极为明显。
3、市场前景广阔。由于我市产品销售半径在600公里之内的东北三省和俄罗
斯远东地区市场,与南方产品数千公里进入这一市场相比占有绝对的地缘优势。据调查,目前,东北三省能坚持生产的几家陶瓷厂,生产总量不足1000万平方米,而我省建筑陶瓷用量每年超过亿平方米,东北三省年需求量近4亿平方米。由于受经济收入和消费观念影响,东北三省建筑装饰材料消费市场上,质优价廉的中档陶瓷产品一直比较畅销,尤其是在中小城市、乡镇,广大农村,中档产品市场空间十分广阔。特别是我市拥有国家一类陆路口岸,距俄罗斯十月区仅24公里,距俄远东地区最大城市海参崴153公里,扩建后的新口岸年过货能力可达到100万吨,中俄—乌苏里斯克国际铁路接轨后,铁路口岸年过货能力可达300万吨,抢占俄罗斯远东地区陶瓷市场具有其它地区不可比拟的国际市场竞争优势。近年来,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建筑行业蓬勃发展,陶瓷需求量逐年增加,建筑陶瓷年需求量达5000万平方米以上,且尚无
1家陶瓷生产企业,我市大力发展陶瓷工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三、发展壮大我市陶瓷工业的对策 为更有效地综合开发陶瓷资源,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我们认为,必须以“上规模、提档次、增效益”为方向,走“依托资源、借助外力、调动民力、配套开发、加速发展”的路子,挖掘资源潜力,搞好资产联结,延伸产业链条,使陶瓷工业逐步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
1、认真做好陶瓷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期准备工作。陶瓷产业发展要求原料储量增长与陶瓷产业发展同步,而我市许多陶瓷原料资源的储量还未查明,这就要求不断增加勘察投资,提高地质工作发现新矿床的能力和速度。国土资源管理局应协助各矿点尽快完成经过详查论证的立项报告,“跑省进厅”、“跑部进京”,千方百计地争取立项、争取资金,促进我市地质工作的进步,为陶瓷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加快陶瓷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远景规划的制定。我市在陶瓷产业开发过程中,应坚持“开源节流、综合布局、综合利用”的原则,将陶瓷工业的发展同煤炭、电力、化工等其它产业的发展综合起来考虑。建议近期派出以市政府牵头,市经济计划局、国土资源管理局等相关部门及新兴陶瓷有限责任公司、天鹅生辉有限责任公司为主体的团组,赴广东、山东、四川等地就发展陶瓷工业进行定项定位考察招商,广泛宣传陶瓷生产优势,吸引外地客商前来投资办厂;涉取外地经验,高质量、高标准、科学合理地编制市陶瓷产业及原料资源开发近期发展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市委、市政府要切实将陶瓷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专题研究陶瓷发展的问题,尽快制定一系列加快陶1 2 下一页
第四篇:关于壮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调查与思考
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使农民“小群体”对接“大龙头”和“大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县积极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走出了一条以壮大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进农业农村跨越发展的新路。
一、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成效及做法
截止目前,##县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2个,吸收会员4200余人,辐射农户1.6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58%,涉及四大主导产业10个项目,其中食用菌协会26个,烤烟、白瓜等经济作物协会8个,圆葱、韭菜、果树等果菜协会9个,猪、牛、羊、蜂等养殖协会7个,水稻协会2个。2004年,来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总收入6.78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4%,各类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创收2.1亿元,户均增收7500元,人均增收1980元,有效牵动了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强化扶持服务,培育催生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一些农民基于生产、销售需要,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些小型的协会,以技术与协作为链接,小规模经营农产品。由于受交通、信息、技术及服务体系等诸多因素影响,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下,投入产出效益不高,市场销售不畅,农民迫切需要建立和发展新型的自我服务组织,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基于此,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及时出台了《##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试点工作方案》、《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见》等引导性文件,对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在信贷上予以支持,多次组织典型到各村现身说法,促进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迅速建立。##镇食用菌协会成立较早,但以往由于人员少、实力弱,在引进项目、更新技术上均存在欠缺。为扶持黑木耳产业发展,县委、县政府先后筹资1800万元,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黑木耳集散市场,有效推动了##镇黑木耳协会的快速发育。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协会以##黑木耳山野菜批发大市场为舞台,向农户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价格销售,既整合了品牌,又降低了成本,成为农民走向市场的“娘家人”和“源动力”。
2、加强信息引导,提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层次。在推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中,注意开展多层次、多角度信息服务。挂靠科研机构,广泛开展培训。与省农科院等科研部门建立技术协作联系,在协会与院校之间牵线搭桥,为农民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定期聘请专家,集中或分散对合作组织会员进行技术培训,向农民传播新的经营理念。2004年,共举办有针对性培训班56期,培训成员3.87万人次,以经济合作组织为载体引进培育新品种38个、新技术18项,建设高标准示范园区35个,加快了科技推广步伐。健全信息网络,推进科技更新。全县102个行政村,已安装“村村通”73个,其中村级安装71个,镇经管站安装2个,安装总量占总村数的71.6%,占信号覆盖村的100%;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无偿投放微机50台,占总村数的50%;开辟“致富之友”农业频道,整合电视、电话为农服务功能,实现“两电合一”,分期、分步骤跟踪解答农业生产技术难题1400余个。针对农业生产中的集中突出问题,县电视台开播专题节目35期,有力促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业新技术的普及。##果树协会充分利用“村村通”学习推广果树科学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新技术,使全镇水果产量由1999年的4300万斤提升到2004年的6500万斤,促进果农人均增收2300元;并与日本果树协会开展交流合作,引进新品种试验、示范,引领了果树科学栽培的快速发展。
3、创新培育模式,激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潜能。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地培育各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初步形成了“七型”并进的发展格局。一是行业协会调控型。发挥行业协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组织协调功能。由农民联合发起,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协会或合作社,构建“一家一户为基础、千家万户成规模、区域布局作基地、龙头企业拓市场”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组建的县级食用菌、果菜、烤烟等产销协会通过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将不同经营主体组合起来,促进销售公司与农户、农户与基地及市场的紧密联系,构建了外辟多元市场、内建特色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二是大户群体扩张型。能人大户以一带十同致富是激活农民调整结构的源动力。扶持种、养、加、运、销和为农服务的农村大户,牵头组成专业协会,把广大农民的“着力点”和“兴奋点”引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动主导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镇东方红村致富能人##,针对农民在育菌环节投资大、风险高的实际,投资40万元开办液体菌包厂,实行工厂化集中育菌,以每袋0.9元低价卖给会员,2005年共生产51万袋,全部销售一空,实现了“双赢”。三是村组农户联合型。由村集体牵头,吸收本村及周边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民建立协会或合作社,通过组建协会,集聚农户联手经营,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规避了市场风险,产品质量效益逐年提高。##镇每年水稻产量在2.3万吨左右,针对农民卖难问题,##村水稻专业协会以会员入股形式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申办了“小江南”牌A级稻米绿色标识,实现收购、加工、包装、销售“四统一”,每斤价格比原来提高了0.2元,并在俄罗斯打开了市场。四是院校基地合作型。农业科研机构与农民联合,发展主导产业,主动挂、靠、联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园。##村圆葱协会与东北农业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协会负责引种、推广日本卡木依、福星等新品种,东北农大定期派驻专家、教授对葱农进行培训和指导,圆葱面积由2002年的260亩迅速扩张至今年的4000亩,年产1.6万吨,全部出口俄罗斯,成为远近闻名的外向型特色农业一品村。五是加工企业带动型。不断建立和完善产业内部新型利益关系,改变农民单纯卖原料的传统经营方式,吸引农民以土地、原料、进厂做工等形式参股分红,由单纯的买卖关系变为伙伴关系;龙头企业采取保护价收购、预付定金、二次结算等办法,反哺基地及农户,形成了“利益均担、风险共担”的产业化运作机制。建成农产品加工企业101家,年加工、贮藏、包装销售果菜等农副产品50万吨,龙头企业集群初步形成,带动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成为县域农产品搏击市场的中坚力量。六是流通市场链接型。流通决定生产,销售决定效益,搞活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合作。推行“市场+农户(企业)”机制,积极组织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打破传统农业提蓝小卖的生产销售方式,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聚集民间资本2200万元建成##黑木耳山野菜批发大市场,年实现销售量2万吨,销售额8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黑木耳交易市场。七是科技园区辐射型。干部率先垂范、自担风险建设园区是引领群众调整结构的重要手段。推行“园区+农户”机制,彻底打破农民传统种养方式、种养习惯和种养观念,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引种、示范、育种、推广的聚集辐射作用,促使农产品高产高效,这几年,沿道、沿河、沿边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园40个,促进了科技成果的配套组装,推动了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
4、规范运行管理,保障农村经济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由于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实现合作的认识不足,加之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缺乏合作的积极主动性,致使合作的范围尚小,许多农村合作组织还处于摇摆不定的初始化起步阶段。因而在具体的操作上,做到了“两规范、一完善”。一是规范政府行为。坚持民营团体进位、行政管理退位的原则,经过初期一段直接扶持之后,逐渐转向以指导和引导为主,逐步强化农民在合作组织中的主体地位。二是规范合作组织内部管理。层层成立理事会、监事会,发挥农民成员主体作用,增加农民成员的发言权;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新要求,引入有管理经验的能人行家参与治理,提高合作组织经营管理水平,使专业合作组织全部达到了“四有”,即有章程,有组织,有机构,有制度。三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以订单等契约合作方式保证农民利益,逐步使合作组织与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大肚川亚麻厂组织农户以土地入股,包产包销,每年与农户签订技术服务和产品收购合同,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形成了效益均沾的信用载体。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组织合作不够规范,联接链条脆弱。组织与会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没有明确的合同约束,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基本处于好则合、不好则散,有利则合、遇险则散的松散状态。
二是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有序管理。大部分合作组织没有严密的运行章程,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不够健全,成员素质不高,只是凭经验、凭干劲办事,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不强,影响了整体功能的发挥。
三是组织化程度不高,服务水平不高。多数合作组织没有兴办实体,服务基本停留在信息、技术咨询等层面,提供加工、储运等配套服务能力较弱,吸引力、凝聚力不强,尚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升级发展的要求。
三、对策与建议
着眼以工业化思路抓农业和解决农产品“卖难”,坚持“抓中介、活流通、强服务、保增收”,持续培育壮大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形成“组有专业大户、村有专业队伍、镇有合作公司、县有合作集团、产业有专业协会”的综合服务体系,支持和推动现代农业加速发展。
1、扶持引导,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充分释放政策导向效应,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健康发展。一是强化宣传。发挥电视、“村村通”网络平台作用,多层次、广视角向农民推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义及内涵,提高农户参与发展的积极性,扩大合作组织影响力。通过树典型、搞对比,让农民消除“与己无关”思想,切实体会到参与合作组织发展的实惠。二是优化政策。进一步制定倾斜政策,组织民政、工商、土地、财政、金融等部门在领照办证、场地征用、融通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组织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在信息、项目、技术等方面大开绿灯,创造条件。三是规范引导。指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坚持可持续发展方向,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解决好各种矛盾纠纷,保护其合法权益,既不能钻法律空子,又要促其健康发展。四是加强管理。定期对实力强、前景好的合作组织管理者进行培训,强化诚信、合同教育,遵守市场规则,确保农村经济组织有序发展。
2、理顺关系,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协调理顺好实体内部关系,做到“三个规范”。一是规范组织。因地制宜,逐步引导合作组织由小变大、由松散变紧密。针对登记管理混乱问题,依据相关法律,划清权属,监督合作组织及时注册,以免出现“黑组织”或非法组织,建立规范完善的合作组织体系。二是规范运行。在起步阶段,由政府参与发动、组织协调,协会运转正常后,则逐步退出,由会员按章程民主推选负责人,实行民主管理。三是规范章程。指导合作组织完善各项制度,健全社员大会、董事会和监视会等内部组织,形成民主决策、合作服务和收益分配机制。
3、多元合作,灵活方式参与创建。鉴于农民日益增长的合作需求与农民合作能力不足、经济实力不强等矛盾,利用农村现有组织资源,走多元化培育农民合作组织的路子。一是经济技术部门领办。鼓励农技推广、畜牧兽医等部门发挥技术、资产、营销网络等优势,成立技术推广股份公司,鼓励科技人员入股创办实体,自建或联建黑木耳、圆葱等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集聚科技力量,加快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群体扩张,促其真正成为推进一方经济发展、带动千家万户共同富裕的骨干力量。二是能人带头创办。多措并举激励大户快速成长,引导大户成立行业协会、同行公会、行业商会等中介组织,形成技术、生产、市场、信息联盟。支持专业经营大户、经济联合体、有技术专长的农民技术员或专业技术干部牵头领办,带动更多农户投入专业生产。立足县食用菌协会已有资源,以黑木耳繁育推广专家毕德金开发的系列菌种及技术威望为投资主体,积极与省内外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吸引民间资本联办民营食用菌研究所,灵活开展多形式的无偿、有偿服务,实现民营化、市场化、实体化,带动食用菌产业加速发展。三是集体农户联办。积极倡导村组与农户联合兴办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以建立和发展产业协会、经济人实体及农产品购销网络为重点,鼓励农民打破地域、行业限制,积极向宽领域、多层次拓展,努力构建“联手闯市场、合作兴家园”的发展格局。四是龙头企业兴办。引导更多实力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将扶植合作组织与建设产品基地紧密结合,提升黑木耳加工集团、吉利集团等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联度,扩张订单农业规模,创办企业与农户互利合作组织,发挥龙头企业外连市场、内连农户的链条作用,尽快形成从“土地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在生产、加工、流通诸环节的多次增值,并使农民分享产业各个链条的利润,促进农民长效增收致富。
4、创新服务,积极完善组织领导。切实抓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综合、协调、指导和服务。一是坚持“尊重民意”原则。明确农民在经济合作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财产所有权,做到引导不包办、参与不干预,保证农民入退自由、互助合作,为会员提供所需经济技术服务,积极实行二次分配,让农民真正在参与过程中得到实惠。二是切实加强指导。实行领导干部和有关职能部门挂钩经济实体制度,切实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等服务。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农产品注册和质量认证,实施品牌战略和标准化生产,创建“有机、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品牌组织,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搞好典型示范。扶持现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向其它行业延伸,在总结推广经验的基础上,培树一批管理规范、经济社会效益突出的合作组织典型,辐射带动更多农民联合致富。四是遵循市场规则。突出优势产业,推进经营体制创新,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以规范促发展,逐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村经济提速跃升。
第五篇:关于壮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调查与思考
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使农民“小群体”对接“大龙头”和“大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县积极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走出了一条以壮大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进农业农村跨越发展的新路。
一、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成效及做法
截止目前,##县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2个,吸收会员4200余人,辐射农户1.6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58%,涉及四大主导产业10个项目,其中食用菌协会26个,烤烟、白瓜等经济作物协会8个,圆葱、韭菜、果树等果菜协会9个,猪、牛、羊、蜂等养殖协会7个,水稻协会2个。2004年,来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总收入6.78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4%,各类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创收2.1亿元,户均增收7500元,人均增收1980元,有效牵动了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强化扶持服务,培育催生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一些农民基于生产、销售需要,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些小型的协会,以技术与协作为链接,小规模经营农产品。由于受交通、信息、技术及服务体系等诸多因素影响,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下,投入产出效益不高,市场销售不畅,农民迫切需要建立和发展新型的自我服务组织,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基于此,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及时出台了《##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试点工作方案》、《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见》等引导性文件,对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在信贷上予以支持,多次组织典型到各村现身说法,促进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迅速建立。##镇食用菌协会成立较早,但以往由于人员少、实力弱,在引进项目、更新技术上均存在欠缺。为扶持黑木耳产业发展,县委、县政府先后筹资1800万元,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黑木耳集散市场,有效推动了##镇黑木耳协会的快速发育。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协会以##黑木耳山野菜批发大市场为舞台,向农户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价格销售,既整合了品牌,又降低了成本,成为农民走向市场的“娘家人”和“源动力”。
2、加强信息引导,提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层次。在推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中,注意开展多层次、多角度信息服务。挂靠科研机构,广泛开展培训。与省农科院等科研部门建立技术协作联系,在协会与院校之间牵线搭桥,为农民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定期聘请专家,集中或分散对合作组织会员进行技术培训,向农民传播新的经营理念。2004年,共举办有针对性培训班56期,培训成员3.87万人次,以经济合作组织为载体引进培育新品种38个、新技术18项,建设高标准示范园区35个,加快了科技推广步伐。健全信息网络,推进科技更新。全县102个行政村,已安装“村村通”73个,其中村级安装71个,镇经管站安装2个,安装总量占总村数的71.6%,占信号覆盖村的100%;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无偿投放微机50台,占总村数的50%;开辟“致富之友”农业频道,整合电视、电话为农服务功能,实现“两电合一”,分期、分步骤跟踪解答农业生产技术难题1400余个。针对农业生产中的集中突出问题,县电视台开播专题节目35期,有力促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业新技术的普及。##果树协会充分利用“村村通”学习推广果树科学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新技术,使全镇水果产量由1999年的4300万斤提升到2004年的6500万斤,促进果农人均增收2300元;并与日本果树协会开展交流合作,引进新品种试验、示范,引领了果树科学栽培的快速发展。
3、创新培育模式,激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潜能。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地培育各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初步形成了“七型”并进的发展格局。一是行业协会调控型。发挥行业协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组织协调功能。由农~合发起,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协会或合作社,构建“一家一户为基储千家万户成规模、区域布局作基地、龙头企业拓市场”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组建的县级食用菌、果菜、烤烟等产销协会通过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将不同经营主体组合起来,促进销售公司与农户、农户与基地及市场的紧密联系,构建了外辟多元市尝内建特色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二是大户群体扩张型。能人大户以一带十同致富是激活农民调整结构的源动力。扶持种、养、加、运、销和为农服务的农村大户,牵头组成专业协会,把广大农民的“着力点”和“兴奋点”引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动主导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镇东方红村致富能人##,针对农民在育菌环节投资大、风险高的实际,投资40万元开办液体菌包厂,实行工厂化集中育菌,以每袋0.9元低价卖给会员,2005年共生产51万袋,全部销售一空,实现了“双赢”。三是村组农户联合型。由村集体牵头,吸收本村及周边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民建立协会或合作社,通过组建协会,集聚农户联手经营,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规避了市场风险,产品质量效益逐年提高。##镇每年水稻产量在2.3万吨左右,针对农民卖难问题,##村水稻专业协会以会员入股形式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申办了“小江南”牌A级稻米绿色标识,实现收购、加工、包装、销售“四统一”,每斤价格比原来提高了0.2元,并在俄罗斯打开了市常四是院校基地合作型。农业科研机构与农~合,发展主导产业,主动挂、靠、联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园。##村圆葱协会与东北农业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协会负责引种、推广日本卡木依、福星等新品种,东北农大定期派驻专家、教授对葱农进行培训和指导,圆葱面积由2002年的260亩迅速扩张至今年的4000亩,年产1.6万吨,全部出口俄罗斯,成为远近闻名的外向型特色农业一品村。五是加工企业带动型。不断建立和完善产业内部新型利益关系,改变农民单纯卖原料的传统经营方式,吸引农民以土地、原料、进厂做工等形式参股分红,由单纯的买卖关系变为伙伴关系;龙头企业采取保护价收购、预付定金、二次结算等办法,反哺基地及农户,形成了“利益均担、风险共担”的产业化运作机制。建成农产品加工企业101家,年加工、贮藏、包装销售果菜等农副产品50万
吨,龙头企业集群初步形成,带动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成为县域农产品搏击市场的中坚力量。六是流通市场链接型。流通决定生产,销售决定效益,搞活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合作。推行“市场+农户(企业)”机制,积极组织农产品直接进入市常打破传统农业提蓝小卖的生产销售方式,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聚集民间资本2200万元建成##黑木耳山野菜批发大市场,年实现销售量2万吨,销售额8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黑木耳交易市常七是科技园区辐射型。干部率先垂范、自担风险建设园区是引领群众调整结构的重要手段。推行“园区+农户”机制,彻底打破农民传统种养方式、种养习惯和种养观念,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引种、示范、育种、推广的聚集辐射作用,促使农产品高产高效,这几年,沿道、沿河、沿边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园40个,促进了科技成果的配套组装,推动了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
4、规范运行管理,保障农村经济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由于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实现合作的认识不足,加之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缺乏合作的积极主动性,致使合作的范围尚小,许多农村合作组织还处于摇摆不定的初始化起步阶段。因而在具体的操作上,做到了“两规范、一完善”。一是规范政府行为。坚持民营团体进位、行政管理退位的原则,经过初期一段直接扶持之后,逐渐转向以指导和引导为主,逐步强化农民在合作组织中的主体地位。二是规范合作组织内部管理。层层成立理事会、监事会,发挥农民成员主体作用,增加农民成员的发言权;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新要求,引入有管理经验的能人行家参与治理,提高合作组织经营管理水平,使专业合作组织全部达到了“四有”,即有章程,有组织,有机构,有制度。三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以订单等契约合作方式保证农民利益,逐步使合作组织与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大肚川亚麻厂组织农户以土地入股,包产包销,每年与农户签订技术服务和产品收购合同,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形成了效益均沾的信用载体。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组织合作不够规范,联接链条脆弱。组织与会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没有明确的合同约束,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基本处于好则合、不好则散,有利则合、遇险则散的松散状态。
二是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有序管理。大部分合作组织没有严密的运行章程,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不够健全,成员素质不高,只是凭经验、凭干劲办事,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不强,影响了整体功能的发挥。
三是组织化程度不高,服务水平不高。多数合作组织没有兴办实体,服务基本停留在信息、技术咨询等层面,提供加工、储运等配套服务能力较弱,吸引力、凝聚力不强,尚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升级发展的要求。
三、对策与建议
着眼以工业化思路抓农业和解决农产品“卖难”,坚持“抓中介、活流通、强服务、保增收”,持续培育壮大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形成“组有专业大户、村有专业队伍、镇有合作公司、县有合作集团、产业有专业协会”的综合服务体系,支持和推动现代农业加速发展。
1、扶持引导,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充分释放政策导向效应,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健康发展。一是强化宣传。发挥电视、“村村通”网络平台作用,多层次、广视角向农民推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义及内涵,提高农户参与发展的积极性,扩大合作组织影响力。通过树典型、搞对比,让农民消除“与己无关”思想,切实体会到参与合作组织发展的实惠。二是优化政策。进一步制定倾斜政策,组织民政、工商、土地、财政、金融等部门在领照办证、场地征用、融通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组织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在信息、项目、技术等方面大开绿灯,创造条件。三是规范引导。指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坚持可持续发展方向,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解决好各种矛盾纠纷,保护其合法权益,既不能钻法律空子,又要促其健康发展。四是加强管理。定期对实力强、前景好的合作组织管理者进行培训,强化诚信、合同教育,遵守市场规则,确保农村经济组织有序发展。
2、理顺关系,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协调理顺好实体内部关系,做到“三个规范”。一是规范组织。因地制宜,逐步引导合作组织由小变大、由松散变紧密。针对登记管理混乱问题,依据相关法律,划清权属,监督合作组织及时注册,以免出现“黑组织”或非法组织,建立规范完善的合作组织体系。二是规范运行。在起步阶段,由政府参与发动、组织协调,协会运转正常后,则逐步退出,由会员按章程民主推选负责人,实行民主管理。三是规范章程。指导合作组织完善各项制度,健全社员大会、董事会和监视会等内部组织,形成民主决策、合作服务和收益分配机制。
3、多元合作,灵活方式参与创建。鉴于农民日益增长的合作需求与农民合作能力不足、经济实力不强等矛盾,利用农村现有组织资源,走多元化培育农民合作组织的路子。一是经济技术部门领办。鼓励农技推广、畜牧兽医等部门发挥技术、资产、营销网络等优势,成立技术推广股份公司,鼓励科技人员入股创办实体,自建或联建黑木耳、圆葱等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集聚科技力量,加快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群体扩张,促其真正成为推进一方经济发展、带动千家万户共同富裕的骨干力量。二是能人带头创办。多措并举激励大户快速成长,引导大户成立行业协会、同行公会、行业商会等中介组织,形成技术、生产、市尝信息联盟。支持专业经营大户、经济联合体、有技术专长的农民技术员或专业技术干部牵头领办,带动更多农户投入专业生产。立足县食用菌协会已有资源,以黑木耳繁育推广专家毕德金开发的系列菌种及技术威望为投资主体,积极与省内外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吸引民间资本联办民营食用菌研究所,灵活开展多形式的无偿、有偿服务,实现民营化、市场化、实体化,带动食用菌产业加速发展
。三是集体农户联办。积极倡导村组与农户联合兴办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以建立和发展产业协会、经济人实体及农产品购销网络为重点,鼓励农民打破地域、行业限制,积极向宽领域、多层次拓展,努力构建“联手闯市尝合作兴家园”的发展格局。四是龙头企业兴办。引导更多实力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将扶植合作组织与建设产品基地紧密结合,提升黑木耳加工集团、吉利集团等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联度,扩张订单农业规模,创办企业与农户互利合作组织,发挥龙头企业外连市尝内连农户的链条作用,尽快形成从“土地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在生产、加工、流通诸环节的多次增值,并使农民分享产业各个链条的利润,促进农民长效增收致富。
4、创新服务,积极完善组织领导。切实抓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综合、协调、指导和服务。一是坚持“尊重~”原则。明确农民在经济合作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财产所有权,做到引导不包办、参与不干预,保证农民入退自由、互助合作,为会员提供所需经济技术服务,积极实行二次分配,让农民真正在参与过程中得到实惠。二是切实加强指导。实行领导干部和有关职能部门挂钩经济实体制度,切实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等服务。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农产品注册和质量认证,实施品牌战略和标准化生产,创建“有机、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品牌组织,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搞好典型示范。扶持现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向其它行业延伸,在总结推广经验的基础上,培树一批管理规范、经济社会效益突出的合作组织典型,辐射带动更多农~合致富。四是遵循市场规则。突出优势产业,推进经营体制创新,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以规范促发展,逐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村经济提速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