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文练笔请不要随意而作

时间:2019-05-14 20:33: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随文练笔请不要随意而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随文练笔请不要随意而作》。

第一篇:随文练笔请不要随意而作

发表随文练笔请不要随意而作

——小学语文课堂小练笔略谈

摘要:随文练笔融读写为一体,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学生书面语表达训练,深受语文教师的欢迎。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小练笔设计具有很大随意性,练笔的时机、方法等把握不当,教师稍不注意就会走入一些误区,往往导致训练低效甚至偏离课堂教学目标。如何充分结合教材把练笔有机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做到相得益彰,值得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究。

关键字:小练笔 误区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发现,“小练笔”已经走进了语文教学的课堂。客观地说,随文练笔充分挖掘教材写作因素,把写的训练有机、适时地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改变了往常课堂上“动口不动手”的现象,做到读写结合,使读写相得益彰,不失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好办法。

但是,课堂小练笔虽为学生的习作练习开辟了一方天地,为学生抒发情感提供了广阔空间,但我们也时常能看到一些教师稍不注意就会走入一些误区,往往导致训练低效甚至偏离课堂教学目标。下面,我就谈谈对课堂小练笔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蜻蜓点水,每课必练,轻视练笔的独特功能

现在,有些老师似乎形成了一种意识,但凡阅读课或者公开课,就必须安排一定时间练笔。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便绞尽脑汁,逐步地也形成了一些套路。常见的就是在结课时,老师一般要问学生:“你想对某某说什么?” “你想学习他的什么精神?”然后教师请个别学生读一读。这原本是一件好事,但我们时常会听到学生发出一些不痛不痒的感叹,套话连篇,不免让人觉得练笔多少有些生硬。

有些老师单纯强调每课必练,没有合理挖掘文本因素,常常在讲到某个重点词、句式时,立即要求学生仿词造句,借以拓展思维;也有教师在引导学生学完某个中心段后,要求学生模仿这一段的写法“依样画瓢”。这样生硬的“课堂练笔”模式,迫使学生无感却要抒发,无话却要述说,只会使学生厌烦。1

由此可见,有些小练笔重形式而轻实质,成了“新课堂”的一种摆设,失去了随文练笔读写结合应有的独特功能,不仅不利于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的提高,也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反思与对策:适度练笔,精心设计

如何让课堂练笔更为有效,避免形式主义的倾向呢?笔者认为真正有效的练笔既要触动儿童的心灵,又要让其在表达方法上有所领悟,要将人文性与工具性艺术地融合,做到适度恰当,题目精而有效。

如教学《田忌赛马》一文时,先找出文中的重点成语。(垂头丧气、胸有成竹、得意洋洋、目瞪口呆、转败为胜)再结合课文内容用以上成语写一段话。一位学生写道: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第一次三场全输了,他很扫兴,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开,齐威王得意洋洋。孙膑胸有成竹,要田忌调换马的出场次序,再赛一次。田忌听了孙膑的话,果然转败为胜,齐威王目瞪口呆。

再如,《小摄影师》一课,课文的结尾让人觉得意犹未尽,想象的空间比较大:小男孩到底来不来呢。如果来,他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如果不来,又发生了什么事呢,在此练练笔,学生兴趣盎然,创意无限。

二、赶鸭上架,貌合神离,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练笔是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之后,产生了新的思想认识、获得了新的情感体验,有一种欲表达,想交流的欲望,教师适时地选择一个写的话题,学生自然有话可写。这样的小练笔能展示学生的思维成果和情感体验深度,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程度。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会机械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练笔,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结果发生尴尬的场面。

如在上《地震中的父与子》时,虽然介绍了相关背景知识,课文也读了好几遍,但练笔时却碰到难题。“ 请想象阿曼达怎样熬过这漫长的36小时,他会想些什么,对自己、对同学说些什么?”学生虽然写了三五句,但无非就是:我不能害怕,我们要坚持住,我爸爸回来救我们的,等等。学生没有深刻地体会,没有进入情景,只能凭空想象几句,效果可想而知。

反思与对策:合情入理,事半功倍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于是,经过反思,第二次我让学生观看了洛杉矶地震、四川大地震的有关报道和影片,学生都惊呆了,都受到强烈的震撼,有些眼眶湿了,有的甚至抱起头哭起来。然后,我说:一个7岁的孩子,四周是无边的黑暗,是无边的恐惧,是无尽的哭泣。他害怕吗?他恐惧吗?他想什么,他能干什么?请你写一写。真可谓“情动而辞发”,学生这回写出了真情实感。一位同学写道:爸爸啊,你在哪里?我和同学们都好害怕啊,你会来救我们吗?爸爸妈妈你们都平安吗?到底发生什么事了?天哪,周围这么黑,一点东西也看不见,爸爸,你说过永远和我在一起的,还记得我们的约定吗?……

要抓住课文的情感点,首先要求教师深入细读文本,钻研文本,自己先走进文本去产生情的感动,再以“情”来观照文本,从中找出能深化文本的“情感点”,精心设计写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学生入情入境,自然会被文中的人、事、物、景所感染,这时候安排小练笔,可以让学生一吐为快。

张祖庆老师执教的《我盼春天的荠菜》一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他对课文第8自然段的教学,更是匠心独运。教师一次次让学生品读了这段文字后,让学生说说这段文字中让自己难受的一句话,想一想此时此刻妈妈会呼唤些什么?女儿会说些什么?(以“孩子,你怎么还不回来呀……”和“妈妈,不是女儿不想回家……” 为开头进行写话练习。

教学中,张老师对这段文字没有过多讲解,而是让学生转换角色,与文本对话。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体会到文本带给他们的震撼,达到文本与心灵的碰撞。让学生在思考中感悟,在对话中释放,从而使学生获得阅读时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将它诉之于笔端。

三、信马由缰,为写而练,无视合理的练笔时机

阅读教学对提高写作能力的促进作用是一个间接的过程,即通过阅读“吸收”的东西,要经过一个长期的“消化”过程,形成自己的语感,从而对写作产生影响,那种企图通过阅读获取写作知识,直接对写作产生影响,转化为写作能力的想法,显然是把语文教学机械化,简单化了。读什么,写什么,写作脱离生活,学生只能胡编乱造一气,造成虚假的文风。

有一次听《颐和园》这课时,学生对文本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于是,教师安排了课后小练笔。“学完了这课,你是否也想起了你的一次游览活动,把你想到的内容与课文联系起来,仿照着写一篇作文。”这样的安排,让人觉得教师的阅读教学是刻意为写作做伏笔,机械地为写作做铺垫,窄化了练笔的意义。再者,课文怎么写,就要求学生怎么写,学生只能一味模仿,必然形成追求形式,言之无物的风气。

有时候,课堂练笔纯粹为写而写,这样脱离教学目标,反而适得其反。曾听一位新教师教学课文《翠鸟》,在学完翠鸟的外形后,教师出示了啄木鸟的标本,要求学生模仿作者的写法写一段话。这样先让学生闷头写上几分钟又交流一番后,老师再来引导学生学习下文,感悟作者是如何写翠鸟灵巧、捉鱼,此时学生的思想早已“跳离”了课文,老师势必要重新想方设法创设课文情境,引导学生再走进课文。

反思与对策:适时选择,主旨分明

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因文而异,拓展学生练笔空间,为孩子广开“写”路,巧妙地练,恰到好处地练。在练笔时能准确把握练的时机,练在当练时,练在理解的深入处,练在情感的共鸣处,练在主题的升华处„„教师虽不问一句,不着一语,却能使学生沉浸在情感的波澜里,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飞翔在想像的王国里,自读自悟自写。

如有些课文片段,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教师可以找准这些“空白”点,让学生把简练的写具体,把含蓄的补充出来。例如《五彩池》第二中的省略号,可让学生作一番想象,并用文中的句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把想象中的五彩池的种种形状写出来。五彩池在学生的笔下充分展现它的千姿百态,学生对它的“神奇”的认识和理解也进一步的升华。

有些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聚集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想像挖掘词语的形象内涵,感悟理解词语的情感内涵,让学生在词语与语境的沟通中,深入理解内容,深切感受情感。

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时,初步了解课文所写事情的背景之后,引导他们借具体情境抓住“饱经风霜”来进行练笔:“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一位学生写道:“这位拉车的看上去足有五十多岁,可他才三十多岁呀。他的额头上的皱纹差不多都叠了起来,脸上也都是一道道深深的纹路,看上去黑瘦黑瘦的,眼圈深深地凹了进去,眼里布满血丝。头发乱蓬蓬的像个鸟窝,看上去整个像一个被霜打过的茄子。”从学生的练笔可以看出学生理解了全文内容,不仅仅是抽象的意思,而是具体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对旧社会的大环境也有了一定的体会。这样的练笔不仅可以反映学生对课文内容蕴涵和情感内涵的理解程度,还有效进行了具体叙述的训练,提高了学生读写能力及对文本的情感把握。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随文练笔的几点体会,当然,只要我们多动脑,多反思,认真挖掘文本资源,精心设计、安排练习,减少主观随意,相信一定能让小练笔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李林山.随文练笔岂能随意而行.人教网.2008.9

(4)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相关小练笔文章.人教网

(5)司小英.如何提高课堂小练笔的有效性.东莞语文教研网

坎墩街道中心小学 岑波平

第二篇:浅谈随文练笔

浅谈随文练笔

版石中心小学陈金秀

不少学生一提到作文就唉声叹气、一筹莫展,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该如何去改变呢?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尝试,我觉得我们可以从阅读教学入手,以教材为范本,在课堂上认真做到将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相结合,引导学生读中悟写、读中学写。而随文练笔就是一种将写的训练训练有机地融合于阅读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这种练笔方法很容易使学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提高作文素养。

宋朝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文,善学文既久自然纯熟。”可见模仿在写作中有首重要意义,而小学生恰巧具有模仿的天性,那么教师就可以抓住文本中生动、经典的句式和教式,(如比喻句式、拟人句式、排比句式、承接句段)等一些形式感较强,表达效果独特的句段进行小练笔,让学生真正拥有仿写这根“拐杖”。通过大量的形式仿写,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语言运用的本质和规律。

如《做一个最好的你》最后一段话:“如果不能成为大道,那就当一条路,如果不能成为太阳,那就做一颗星星。做河里一条最活泼的小鱼,做林中一根最挺直的小树,做草地上一朵朝气蓬勃的小花,做天上一只展翅飞翔的小鸟……

这就是一个很生动、经典的片断,这个片断充满了诗意,是本文的主旨,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让他们在读

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语言。为了让学生对文本语言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我让学生仿写句子。

如果那。

如果那。

学生个个奋笔疾书,然后争先恐后发言,气氛极为热烈,学生写出的内容也非常的精彩,如果老师能长此以往地有选择一些精辟片断让学生进行小练笔,那么学生无形之中就提高了遣词造句的能力,在往后的作文批改中,你将看到的是优美的词句、丰富的内容。

由此可见,随文练笔是多么好的一种写作方法,首先这种小练笔既让学生对文本语言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言语感悟,又强化了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其次,不但为练笔提供了现成的素材,还让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面对每次的作文,学生总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孔不入情可抒,而这种小练笔就不一样了,这是以课文内容为素材,因为是在对课文内容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很容易加以运用,降低了练笔的难度,深受学生的喜欢,让学生品尝到了写作所带来成功的体验,所以无形之中就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第三,这种练笔始终紧扣在理解领悟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这根主线上,使语言形式和内容紧密联系,也保证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所以,在语文课堂如能有效地进行读和写的有机训练,我想学生的习作一定会绚烂多彩。

第三篇:浅析随文练笔

浅析随文练笔

有人说当今的小学生的生活面太窄,生活内容太单调,每天几乎就是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两点一线,缺乏生活体验,缺少写作素材,因而作文不是干瘪空洞,言之无物,就是闭门造车,虚情假意。其实我认为学生并不缺少生活,而是缺少对生活的关注,缺乏主动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作为语文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从家庭、社会、广播电视以及多媒体网络中去寻找生活、积累写作素材以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尝试着通过各种途径来帮助学生,将随文练笔这种作文教学方式渗透至语文教学中去,把文本的生成作为作文课堂教学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在课堂中训练随文练笔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下面就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所做的尝试。

一、借助插图,填空式随笔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是图文并茂,而往往图上的内容在文本中的表述不多。此时若运用练笔,给图配文,细致入微地情景再现,就可以让学生从静止的画面中想象出动态的场景,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充分感受画中的情。这也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创新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在《鸟的天堂》一文中,有一幅榕树的插图。我在引导学生深入品读文本后,启发学生重点观察插图中的榕树,并采用了填空式练笔写话:

这是一株生命力极其旺盛的榕树。你看,它的枝干多得不可计数,形态也各不相同:有的(),有的(),还有的()。1

你瞧,它的绿叶如此茂盛,远看,();走近仔细一看,()。在阳光的照耀和微风的轻拂下,整株榕树()。看着如此枝繁叶茂的南国的树,我不禁想()。

这一填空式练笔,让学生凭借课文的插图,展开想象的翅膀,思如泉涌,一段段生动传神的文字跃然纸上,把这株美丽的南国的树形神兼备地展现出来。

二、依托文本,想象式随笔

文本的空白,在课文中是随处可见的,也可以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创造而显现。利用这些空白,进行想象练笔,既可以带领学生真正走入文本,入情入境地体验和感受,还可以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实践。在《风筝》一文的结尾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中,作者用省略号创设了文本的空白,给了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于是我充分利用文中的省略号,鼓励学生接着“续尾巴”。由于对文本已经有了深入的解读,学生写起来得心应手。通过我创造性地设置想象随笔,不但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得到升华,感受文本传递的情感冲击,更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情况下练习了写话。

三、凭借范例,模仿式随笔

课文就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例子,是学习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例子,文本中有丰富的可供学生学习的运用语言的方法和技巧。因此,根据写作训练的循序渐进性和巩固性原则,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文本为例子,学习语言的规律;以文本为柺棍,尝试语言的练习;以文本为迁移,形成语言技能,并内化成自己的语文能力。如在学习完《鹅》

一课后,我让学生尝试着模仿课文的表达方式和结构,介绍自己熟悉的一种小动物。通过这种仿写训练,教师引导了学生积极去运用文本模式,学习文本语言,从而加深了对文本写作方法的理解,并及时使理解得到了迁移和巩固。

四、依据理解,抒情式随笔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抒情式随文练笔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这需要教师运用生动感人的语言,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易于激发情感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同身受,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时,我设置了“抒发敬意”的教学环节,对这位在余震中仍然坚持骨髓捐献的台湾青年,让学生用笔表达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敬意。学生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情感得到了升华,深深地感受到了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并通过随笔把这种敬意真诚地表达出来。

五、根据文意,拓展式随笔

练笔中的拓展提升,目的是让学生在解读文本主旨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赋予了文本新的含义,提升了文本的价值,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现实意义。在教学完《落花生》一文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辩题:“在当今社会中,你想做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像石榴、苹果那样的人?”据此提供了一次小练笔:我想做(),因为我认为()。这为学生提供了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表现了自我。张扬了个性。这样的随文训练,不仅加深了对文

本的理解,而且强化了感悟和语言的并用。

可以说,随文练笔的益处多多。首先,它使理解和运用相得益彰。在理解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加以运用,运用又深化了理解,二者水乳交融,互相促进;其次,这种以课文内容为素材,随机进行的小练笔,因为是在对文本内容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很容易加以运用,降低了练笔的难度;再者,随文练笔的进行,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因而也极大地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与此同时,这种练笔方式始终紧扣在理解文本的内容、思想和情感的主线上,使语言的形式和内容紧密联系,也保证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第四篇:随文练笔

随文练笔——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大舞台

如果说阅读是一种足不出户的旅游,那么随文练笔就是一种精神上的览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高段的习作目标是:要使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为此,我认为,在课堂上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随文练笔,会大大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可以说随文练笔很及时地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习作舞台,也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了习作的乐趣。有了这个舞台,孩子们可以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孩子们变得乐于习作、善于习作。

在此,我就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课文中的小练笔谈一下个人的几点做法。

一、练笔练在空白处

课文中往往有许多空白点,或者有一些笼统之处,用笔把空白点补出来,把笼统之处具体化,这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想象练笔。

《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这样描写到: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过去了……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石块,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这一描写告诉我们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就能把事情做好。为了帮学生更好地理解滴水穿石这一过程,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孩子们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都过去了,水滴是怎么做的呢,它怎样才把石头击穿的呢?请大家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来描绘一下水滴石穿的动人场面。生1:几百年过去了,燕子来了又去,去了又来,而水滴却依然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于是石头上出现了个碗口大的坑儿。

生2:几千年过去了,游人走了又来,来了又走,而水滴却依然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于是石头上碗口大的坑儿更深了。生2:几万年过去了,寒来暑往,季节轮回,而水滴却依然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于是石头被穿透了,可以这头望到那一头了。

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将滴水穿石的过程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了,不仅降低了理解的难度,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练笔练在情深处

“文章不是无情物”,入选课本的文章,有的隽永含蓄,有的激情澎湃,有的发人深省,有的让人惊叹……它们无不包含着作者的浓浓深情,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作者“为情而造文”,学生“循情而读文”,自然会被文中的人、事、物、景而感动,此时如果设置一个小练笔,让学生直抒胸臆、一吐为快,将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

在学习《在大海中永生》第三自然段时,为了帮学生体会人们与邓小平爷爷的深情厚谊,我这样设计教学:

师:当奔腾不息的浪花把邓小平爷爷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的时候,祖国人民会说些什么?当浪花把他的骨灰送往澳门、香港的时候,澳门、香港人民会怎么说?当骨灰被送往宝岛台湾的时候,台湾同胞会怎么说?当骨灰被送向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时候,世界上其他国的民众又有什么话想对邓爷爷说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像,说一说。

生1:祖国人民会说,是您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政策,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祖国经济繁荣,人民安康,神州大地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谢谢您!

生2:香港、澳门人民会说,正是由于您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我们才顺利地回到了祖**亲的怀抱,结束了我们百年屈辱的历史,我们永远感谢您!

生3:台湾同胞会说,正是由于您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让香港、澳门回到了祖**亲的怀抱,我们相信,在“一国两制”的方针下,在香港、澳门回归的影响下,祖国一定能够统一。

……

在这里我们可以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角色,将自己最想对邓小平爷爷说的话写下来,舒缓动情的音乐,课前广博的积累和深刻的课堂感悟一定会激起学生写作的热情,一段段充满深情的话语就会在学生的笔下自由地流淌出来,三、练笔练在拓展延伸处

阅读教学中,适当地进行拓展,可以有效地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衔接起来,也是文本理解向习作练笔的一个有效落点,从而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向生活的大门,选择更多,思维更宽广。

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时,我在课堂尾声时,这样去说:是啊,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从中你明白了什么?请拿起你手中的笔,记录下此时些刻的感受吧。

孩子们听后,纷纷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生1:谈迁家境贫寒,用20多年的奋斗,完成了《国榷》的初稿,可一夜之间又化为乌有,命运对它的打击太大了,然而在厄运面前谈迁却表现得非常坚强,他用坚强的毅力重新站了起来,再次完成了《国榷》这部明史巨著。我被谈迁这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我今后也要向谈迁一样,刻苦自励、持之以恒,做社会的有用之才。

生2:在历史的史册上,谈迁的名字家喻户晓,他的名字是响亮的,在地球的版图上,在世界的东方,也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1998年的特大洪水,2003年的非典肆虐,2008的年雪灾降临、地震袭击,种种灾难考验着我们的中国政府和中国民众——困境中,主席、总理战斗在最危险的地方;困境中,我们凝聚了不屈的力量;困境中,我们成功举办了地球上最大的体育盛会!这可真是所谓的“多难兴邦”啊!艰难的历程,辉煌的壮举,这就是我们的国家。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一定要传承她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让我们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迎接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吧。

这样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地去认识谈迁,体会他厄运面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更主要的地能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感受人生,从而真正达到学以致用。使学生在习作中成长,在习作中提高。

四、练笔练在语言训练处

解读文本,感悟语言往往要抓住关键性的词语进行训练,如果在训练的基础上进行随文练笔设计,会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同时,达到有效习作的目的 《黄山奇松》一文主要写了黄山风景区的松树,姿态奇特,十分有趣的景象,借以表达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作者对“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奇松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读来让人感到如身临其境一般。在学生熟悉课文后,我这样引导:孩子们,又是一年秋末,在别的地方,也许,树叶已经落尽,小草已经枯黄,可黄山风景区却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正值旅游观光的好季节,黄山风景区又开始招募导游了,请同学们赶快创作导游词,把祖国的这一奇特景象介绍

给所有的来客吧!谁说得好,谁就会被评为“最佳小导游”。

这样就激起了孩子们的创作激情,孩子们纷纷选择自己的视角,写下那最最动人的一幕。随后我便创设情境,让“小导游”们带着自己的游客,前来一一介绍这一天下奇观:

生1:现在我们来到“迎客松”面前,瞧,它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了,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生2:大家猜一下,眼前这棵松树是什么松?它是陪客松。为什么这样称呼它呢?这棵树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正是由于它的存在,让游人更加感到了黄山的亲切,感到了大自然的情趣。

生3:眼前的这棵松树就更有意思了。它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身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象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呢。这就是那有名的送客松了。当您观赏完这美丽的自然风光,要踏上归程的时候,您不妨回头看看这具有着绵绵情意的送客松,它那长长的臂膀,会让您更加地留连忘返。

五、练笔练在课文仿写处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佳作,它们或者句式工整,或者语言优美,或者结构独特,如果执教者能抓住这些独特之处,引导学生模仿借鉴,就能实现课文写作方法的有效迁移,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黄果树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全文特色鲜明:不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将黄果树瀑布作了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描绘;而且善用、巧用比喻,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如诗如画。学完本课,我即时安排练笔,让学生仿照本文写下自已所熟悉的身边的一处景色。于是孩子们的笔下便出现了《我们的校园》、《校园秋景》、《秋日的家乡》、《漫步玉湖》、《老城即景》等文章。读来无不让人感受到孩子们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浓浓情意。

随文练笔,由于它贴近课堂、形式多变、方法多样而成为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大舞台。学生在练笔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习得了课文语言、学会了作者的表达方式,对他们的表达能力的提高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生活处处皆语文,课堂处处

可练笔,愿随文练笔能给老师们带来海阔天空的设想,能给孩子们带来无穷无尽的快乐。

第五篇:“随文练笔”让孩子们的写作变得轻松随意

“随文练笔”让孩子们的写作变得轻松随意

——读写结合寻找“练笔点”方法谈

东阳市实验小学许培卿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紧扣文本的随文练笔,是阅读的有效延伸和拓展。它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写作能力。随文练笔的关键是找准“练笔点”。组织学生探索从文本的空白处、动情处、单薄处、经典处、意犹未尽处、结尾处进行练笔,把写作训练和文本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随文练笔的实效性,让童心得以舒展,让童趣得以挥洒,让童真得以释放。

关键词:随文练笔; 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随文练笔就体现了“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理念。随文练笔以其“不计篇幅、形式灵活、随时出手”被广泛运用。然而,在有些课例中,我们发现:训练中“练笔点”找不准,练笔的效果不尽人意。何谓“练笔点”?在阅读教学中,根据语言环境,挖掘其中写作的练习点,把写作训练有机适度地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做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教学方法。

怎样找准“练笔点”呢?

一、找文本“空白处”—— 延伸补写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有意义的语言集合。作者在经意与不经意间,会从中留下一些“空白”,给读者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教师可以找准这些“空白”,让学生把简练的写具体,把含蓄的写明朗。如《女娲补天》,课文讲女娲为了帮助人们向雨神求助,“求雨”的情节只一笔带过,未及细述。我们可以抓住这个“点”,布置练笔:让学生写写女娲为了子民的生命安危,是如何像雨神求雨的。又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补写省略号: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这里的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我来写一写:

二、在文本动情处 —— 喧泄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泄露的产物。教学中,学生入情入境,自然

会被文中的人、事、物、景所感染,这时候安排练笔,可以让学生一吐为快。如

《妈妈的账单》一课,老师动情地讲述:小彼得展开账单读起来,情不自禁地想

起了每一天,妈妈会准时送上一杯散发着香味的牛奶;烧上一桌可口的饭菜;妈

妈洗的衣服永远是那么干净整洁;妈妈的怀抱永远是那样温暖舒适……

插入练笔:小彼德读着读着,想起了那个令人难忘的风雨交加的夜晚,自己

突然发起了高烧,妈

妈,他读着读

着,想起了,他读着读

着,想起了。(学生练

笔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深深的爱)。学生激动万分,挥笔疾书,三言两语,表达

真情实感,练笔成了学生情感宣泄的决口。这一次练笔成为这节课的一大亮点,让人久久难以忘却。

三、在文本单薄处 —— 充实丰满

在文本的单薄处进行练笔,能活化词语、句子的形象,变抽象为具体,变静

态为动态,使语言饱满丰润,富有生命活力。例如教学《检阅》时,可以重点引

领学生体会队员们“左右为难”的情感,以及他们如何消除博莱克的顾虑和帮助他

参加检阅。可是文本中并没有提及博来克是怎样进行训练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进行如下随文练笔。

师:七月的波兰,骄阳似火,眼看国庆节就要到了,截肢后的博莱克进行怎

样的训练呢?请将发生的事情和同学交流后写下来。

生:他在练习时不断地跌倒,但他都重新站起来继续练习。他还流了许多

晶莹的泪水。

生:一滴滴汗水不断地从博莱克的面颊上往下滴,湿透了他的衣衫,但他

仍拄着双拐继续训练。

生:每天天还没有亮,他就悄悄地起床拄着拐杖练习正步走;吃过午饭,太

阳当头照着,他又在操场上练开了;天黑了,大家都休息了,他还在坚持着练……

生:坚强勇敢的博莱克掉队了,但他奋勇地坚持着,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无数次练习后,他跟上了大家的步伐。

又如:教学《孔子拜师》这一课时,就可以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进行练笔。

你们能想象一下在这几个月的路途中孔子会遇到哪些困难呢?出示练习:孔子饿了就;走得太累了,孔子就_________;天黑了,孔子还_______________;大雨倾盆的时候,孔子;雪花纷飞的时候,孔子;正是这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在学生理解了全文内容,把握了课文所写事情的背景之后,引导他们借助具体情境挖掘“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的深刻内涵,学生对词的理解不仅仅是抽象的意思,而是具体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加深了孩子们对孔子不怕千辛万苦,千里迢迢求学的精神的敬佩之情。

四、在文本经典处 —— 添枝加叶

不管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每一篇文章中都能找到一个个练笔的“点”。是不是每一个“点”都要练笔呢,当然不是,“练笔”不在多,而在于精。儿童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片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诵读咀嚼”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特点,让学生练笔。例如《秋夭的雨》这篇经典美文中,作者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啊扇啊,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可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让学生感受课文独特的语言美。基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文章语言的欣赏感悟,激起了学生表达的欲望、写作的兴趣,然后抓住了这个“读写结合”点,组织学生进行练写。让他们借鉴作者的手法,去寻找秋天的足迹,写下如同诗般美的童心妙笔。又如《黄山奇石》一文,作者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介绍了黄山上的“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写得栩栩如生,精妙至极。课堂上

通过老师的引读指点,男女生合作读,让学生感受到句子间存在着特殊的关系,让学生仿照这种写法,经过自己的合理想象写一写黄山上其它石头。学生可以从中悟出写的门径,“狮子抢球”、“仙女弹琴”、“天狗望月”在孩子的笔下又会出现另一番生动有趣的景象。

五、在意犹未尽处 —— 尽情发挥

小学语文书上的好多文章往往是言尽而“意犹未尽”。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适时进行续写片断的练习。

例如三年级下册《七颗钻石》一文,“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可联系第一自然段让学生想象爱心带来的神奇变化:人(),动物(),植物(),大地()……

又如《一面五星红旗》一文,引导学生读文本最后两小节,结合课文插图想一想,作者什么也没有给老板,但老板为什么愿意花钱把“我”送进医院并为“我”出医疗费呢?看到满头缠着纱布,躺在病床上的年轻人,看到面包店老板竖起大拇指安慰年轻人的时候,你心里有什么想说的吗?可以对老板说,也可以对年轻人说,让我们用笔把想说的话写下来吧。想必同学们都能体会到年轻人的爱国心和对老板的感恩之情。

六、在文本结尾处 —— 展开想象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一篇文章的结尾往往蕴含着下一篇的开始。让学生续写课文,让每一个人在积极主动的情感活动中,加深阅读体验,享受审美情趣,迸发出创造热情。可以让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把这些悬念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变成自己的作品。如《绝招》一课结束后,可让学生续编故事:“暑假里的比赛”会是什么情景呢?学生一定兴趣盎然。又如:《小摄影师》一课,学完课文后问:“小男孩会再来吗?这次他能拍摄成功吗?” 进行再造想象作文。可以设计四个步骤:

1、根据插图,描述男孩的外表;

2、男孩怎样走进高尔基的房间,如何展开对话;

3、怎样开始拍摄,4、这次拍摄结果令人满意吗? 这个过程的细化,目的是不让练笔走过场,同时让学生感到言之有物,享受练笔的快乐,增强实效性。

总之,通过形式多样的练笔,加强了读与写的相互促进,为学生自由表达情

感和思想创造宽松的氛围,孩子们能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酣畅淋漓地写出来,让童心得以舒展,让童趣得以挥洒,让童真得以释放。为了让“作文”不再沉重,让我们立足课堂,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大量进行语言实践的机会,从写好随文练笔开始,拓展学生思维,打开学生乐写的匣子,让孩子们的智慧的花蕾在写作中欣然怒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2] 吴福雷.寻找随文练笔的有效落点 小学语文教师2008.6

[3] 章师亚.走出“随意”的泥潭——谈课堂“小练笔”的优化策略.小学语文教师2007.4

[4] 曹鸿飞.语文课堂练笔的落点选择.小学教学设计.2006.10

下载随文练笔请不要随意而作word格式文档
下载随文练笔请不要随意而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随文练笔总结

    小学阅读教学中“依托文本 巧妙练笔”专题实验 第一阶段个人总结 本学期,在“依托文本 巧妙练笔”课题组统一规划下,本人按照学期教研计划一步一个脚印,以新课程标准精神为指导......

    随文练笔总结

    小学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 ·读写融合” 第二阶段个人研究工作总结 王文光 本学期,在“随文练笔 •读写融合”课题组统一规划下,本人按照学期教研计划一步一个脚印,以新课程标......

    六年级随文练笔提纲

    六年级随文练笔提纲 吴茂太 上册 1稻草人 展开想象,想想稻草人“禁不住低头哭了”以后,还全发生什么故事,再写下来。 第2自然段一总起句的训练;二几天之后,老妇人看见浓绿的稻子......

    随文练笔五法

    随文练笔五法 浙江省永康市人民小学陈碧柳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更好地写作表达;写作是阅读知识的巩固和发展......

    随文练笔,练出精彩

    随 文 练 笔,练 出 精 彩 福建顺昌高阳中心小学李丽华 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如果只在作文课上讲作文、写作文,每学期次数有限,学生练习的机会有限,所得肯定有限。文本不仅是阅......

    随文练笔交流发言稿(★)

    尊敬的领导,敬爱的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很荣幸在这里与这 么多优秀的语文教师一起进行随文练笔课题研究的研讨交流。 我们语文老师都知道,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听、......

    巧设随文练笔.论文

    巧设随文练笔,提高读写能力关于写作,《语文课程标准》里倡导: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求教师“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如何有效指导随文练笔

    如何有效指导随文练笔_____潘丽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是写的基础。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架起读与写之间的桥梁呢?叶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