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要随意发脾气美文
不知从何时起,每当心烦意乱的时候就喜欢发脾气,而对象往往是那些最在乎你,最关心你的人,说白了无非就是因为别人太在乎你,太宠爱你而已,而自己因为知道无论如何她都不会离自己而去的,故而肆意发泄自己的情绪,随意宣泄自己的情感。其实每个人都会有心烦的时候,每个人也都会有心累的那一刻,却没有几个人有正确的疏通方式,有选择隐忍的,有选择压抑的,有选择肆意发泄的,而更多的人则选择了在错误的时间对错误的人发泄了自己的郁闷情绪,错误的时间是因为别人往往也处于心烦的时候,而错误的对象则是因为那些人往往都是最在乎你的人,只是因为太在乎而纵容了你的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有时候静下心来想想,如果不是她们的无私奉献怎会有我们今日的辉煌?如果不是她们一再的忍让宽容,怎会有我们现在的幸福?人心都是肉长的,不要以为她们就会冷血而不知痛,不要认为她们就是麻木而不知伤心的人,只是因为她们的过于在乎而选择了隐忍,选择了忍受。真正懂事的人就应该学会感恩,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情,不要因为别人的在乎而放纵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为别人的真爱而肆意的宣泄自己的心绪,越是在乎你的人越会为你付出,不为你有所回报,不为你会因此感恩,只因为她真正的关心你,真正的在乎你,而事实又有几人能够明了她们的用心?几人能够读懂她们的良苦用心?
真正在乎你的那个人,从来不在乎你的过去,但她会很在乎你的现在,因为你的过去已经成为过去,而现在必须不让她再失望,不再失落,她在你身上寄托了太多的厚望,太多的期盼,你所能做的,或者说最应该做到的就是让自己成功,不让她再失望,不再绝望。扪心自问一下,当你的心累了,当你心烦的时候,你会选择何种方式发泄自己心中的郁闷,选择何种方法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是否会因为最亲近的人的一句话而勃然大怒?是否会因为最爱的人的一个动作而大动干戈?或许在你的勃然大怒中发泄了自己压抑已久的苦闷,又或者在你的大动干戈中宣泄了自己隐忍已久的委屈,但是你可曾知道,就是因为你的肆无忌惮,就是因为你的为所欲为,你伤了别人多少,让别人心寒到何种程度?
你从不曾知道过,你只知道自己得到了发泄,得到了释放,却将自己的苦闷情绪强制的发泄在别人身上,而自己却依然我形我素,未曾反省过,未曾内疚过,只因为别人对你的在乎,对你的爱。佛家有云,因果循环,不要以为你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不要以为别人对你关心在乎是上辈子欠你的,其实一切的一切都是你在为后半生的生活埋下应有的因,当你承担应有的果时可能就会后悔莫及,但却已是悔之晚矣,每做一件事的时候都要扪心自问是否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每当遇到善良的人的时候都要反思自己是否对得起别人的良苦用心。不要总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盲目自大,不要总活在别人的世界里,迷失自我,活在当下,活出自我,品味人生,用心生活,活出真我,守住自我。
第二篇:英语口语不要随意说
许多小伙伴们往往会有这么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喜欢把“Oh My God”、“Oh Shit”、“What the F”等美剧中经常出现的高频口语挂在嘴边,其实在这些词背后有着不少深层的文化隐喻,它们可不是张口就能用的。有很多时候当你为了显示自己滔滔不绝的口语时,实际上可能已经在老外眼里被打上“不礼貌”甚至“傻×”的标签了。。
Oh my God!——能不说就别说
大家会说英语了,难免时不时的来一句Oh my God,尤其是碰上什么让我们惊讶、惊喜的事情时。比如说,一年前我离开家时门口正在修路,一年后我回去,居然看到同样的人还在那里修路,我会情不自禁的自言自语:Oh my God!So slow!
自言自语还好,如果是对老外说那就要小心了,不是因为老外不喜欢我们说他慢,而是一部分老外不喜欢我们把他们信仰的God和那些完全不相干的事情联系起来,而且对他直呼其名。
在英语世界,很多老外是不相信上帝的,而且,许多老外看不惯那些相信上帝的人。因此,一些不相信上帝的老外会把Oh my God挂在嘴边,从而对上帝和相信他的人一并讽刺。
很多身在英语直接的中国人也不相信上帝,但是我想我应该配合那些信上帝的人捍卫其权利,所谓信仰自由。这就得从少用、慎用Oh my God做起。
不过少用、慎用的尺度很难把握,因为有时很难知悉周围老外谁信上帝,谁不信上帝,谁半信不信,所以,要避免冒犯别人,对Oh my God最好是能避免。顺便避用Oh my Jesus和Oh my Christ,因为都和上帝有关。
戒了Oh my God后,我们可以用Oh my Gosh和Oh my goodness作为替代,这样既能表达我们的意思,又避免了对上帝及其信仰者的冒犯。
Excuse me,sir!也不能放心用?
我在国内曾经一度认为用中文称呼别人而困惑,尤其是称呼年轻的女子,本来好端端的一个称谓小姐,偏偏被用来特指一部分人了。本来嘴就笨,加上客观上缺乏合适的词,造成了我的称谓障碍。我这一障碍似乎迁移到了英文上,我用英文称呼别人方面至今未能做到得心应口,有时还犯错。比如,前几天我还因为要找个地方,在喧闹的大街上冲着迎面来的陌生老外大声嚷道:Excuse me,mister!出口才反应过来,忙改口:Excuse me,sir!好在老外行色匆匆,可能根本没听见我的话,或者根本不懂英语,就和我插肩而过,根本没看我一眼。
我之所以改口,是因为我说出Excuse me,mister!的一瞬间,就感觉自己说的是Excuse me,Mr。。!听起来仿佛我知道那位先生的姓名,只是一时记不起来,奋力想说出但是还是没说出的感觉。我想这也许是Mr不能单独使用,不能单独用来称呼别人的原因。
我想重点说一下这个sir。这个词很简单,简单到在香港找个不知道阿sir的人都难。我在读初中的时候就知道Excuse me,sir!了。几十年过去了,还在这里钻牛角尖,实在是另有隐情。
在我的记忆中,我说Excuse me,sir!的效果大多数不理想。说不理想,是因为我隐约感到老外看我的眼神有点异样,我严重怀疑那眼光中藏着一丝轻蔑。说来你可能不信,偏偏是我忘带sir,只冲他们大喊一声Excuse me!的时候,反而觉得能使他们立刻止步并殷勤的问我:Can I help you?
至此,我对sir的效果已经抱有怀疑态度。有两个老外,使我的怀疑有了突破。这两人的身份均是推销员,谈话中sir不绝口,不顾及我脸上尴尬的表情。
这让我想起我在路上大喊:Excuse me,sir!的时候,对方会不冷不淡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把我当推销员了?
老外现在更喜欢在称呼上选择简单的版本,比起Excuse me,sir!,很多老外愿意用Excuse me!
说道sir,我们自然回想到Yes sir!在真实的会话情景中,这句话也已经很少用了。老外现在用这句话时多带有讽刺、调侃、开玩笑之意。比如:五岁的小男孩不让爸爸看书了,爸爸会说Yes sir!,然后报之一笑。
不过,在很多情况下,比如商业、服务业及其他较为正式的场合,除非对方另有建议,通常还是要用正式称呼的。
Yes还是No?傻傻分不清楚
懂YES和NO,会说YES和NO,是在英语学习中一个不小的进步。
我曾经一度听不懂YES和NO。说听不懂,当然不是浑然不知,而是指一时听不懂,没有及时反映过来YES和NO所知的到底是肯定还是否定。在和老外说话是,也常常在该说YES的时候说NO,在该说NO的时候说YES。
比如我们很多时候会这样说错YES和NO:
老外说:You can‘t buy trust。按我们的逻辑就直接回应:Yes(是的,我不能)。知错后立即补救,用Yeah、Right、Exactly等词含糊带过,希望对方能理解我们只是一片真心要附和他,不会察觉我们犯的错误。
你可能要辩称,这Yeah也未必算错。这不是因为你宽容,而是因为你可能也有前科。但是我想说的是:在此情此景中,我们为什么不能信心十足的说个NO来表示附和呢?该说NO的时候不敢肯定的说NO,就是错!
有时“OK”并不“OK”,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第三篇:2018黄埔军校夏令营,不要跟孩子发脾气
广 州 市 乐 扬 文 化 传 播 有 限 公 司
2018黄埔军校夏令营,不要跟孩子发脾气
很多家长都问过这样的问题,孩子参加夏令营有什么收获呢?今天,小兵不简单夏令营青少年教育专家针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些回答,各位家长可以详细了解一下,解开心中的困惑。
从前有个脾气很坏的小男孩。
一天,他父亲给他一大包钉子,要求他每发一次脾气都必须用铁锤他在后面院的栅栏上钉一颗钉子。
第一天,小男孩共在栅栏上钉了37颗钉子。
过了几个星期,小男孩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愤怒,每天钉在栅栏上的钉子的数目 广 州 市 乐 扬 文 化 传 播 有 限 公 司
逐渐减少了。他把自己的转变告诉了父亲。他父亲又建议说:“如果你能坚持一整天不发脾气,就从栅栏上拨下一颗钉子。”经过一段时间,小男孩终于把栅栏上所有的钉子都拨掉了。
父亲拉着他的手来到栅栏边,说:“儿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一看那些钉子在栅栏上留下了那么多小孔,栅栏再也不会是原来的样子了。当你向别人发过脾气之后,你的言语就像这些小孔一样,会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伤口。你这样做就好比用刀子刺向了某人的身体,然后再拨出来。无论你说多少次对不起,那伤口都会永远存在。其实,口头上对人们造成的伤害与伤害人们的肉体没什么两样。”
这是一个父亲教孩子不发脾气的故事。同样,也适用于父母。生活中,父母发脾气更是常有的事。而父母冲孩子发脾气,会渐渐坏了孩子的性灵,让他愈加愚笨福薄,还会让他有头痛病等各种病。
父母亲注意不要对小孩发脾气,生气上火。不要用脾气管孩子,你一用脾气管孩子,你的气火就跑到孩子的头上,坏了孩子的性灵,在孩子的头上加了一个“紧箍咒”,生一次气上一回火,就加一回“紧箍咒”。
日积月累,“紧箍咒”越来越多,虚的紧箍咒就变成了孩子实实在在的头痛病,孩子性灵被牢牢的禁锢了损坏了,智慧无所从来,越想让他学习好,他的学习会越来越不好,与家长的期望越来越背道而驰。
这都是用脾气管孩子的结果。君子反求诸己,要改正自己,改自己的性格,你变孩子就变。“儿孙不用管,全凭德性感”这是有深刻道理的,要改变我们生气发火的脾气秉性。
广 州 市 乐 扬 文 化 传 播 有 限 公 司
对孩子要采取“率性”的教育办法,率是统率,把孩子的性往好的方面引导,要经常找孩子的优点肯定孩子闪光的地方,多鼓励孩子。在表扬的同时,劝化引导孩子改正不良的习惯嗜好。帮助孩子打开性灵的宝藏。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在许多方面都在遗传或复制父母的特征,父母每做出一个动作,孩子总能反射出这个动作的影像。孩子存在的问题,与父母的行为密不可分。
如果你的孩子有下面这些问题,看看背后的原因跟自己有没有关系? 当父母们感到疲劳、沮丧、生气的时候,最容易将脾气对孩子爆发。尽管这只是一时之气,很快就会过去,但糟糕的是这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老师”。孩子在家庭中养成的沟通模式、脾气秉性、处世方式会伴随他的一生。好的亲子关系,首要的标准就是父母子女之间能心平气和地相处,尤其是发生矛盾时,父母要给孩子一个榜样,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温和地和孩子交流,同时也教会孩子处理问题的方法,这是最好的家风,最好的教育。
我们做父母的与其抱怨孩子身上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不如换一个角度,看看自己在成长中缺失了哪些,积极作出改变,不让遗憾再传递下去。
愿天下的父母都能从学会无条件的爱自己开始,用一颗平等、尊重、欣赏与接纳的心和孩子沟通,陪伴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四篇:随文练笔请不要随意而作
发表随文练笔请不要随意而作
——小学语文课堂小练笔略谈
摘要:随文练笔融读写为一体,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学生书面语表达训练,深受语文教师的欢迎。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小练笔设计具有很大随意性,练笔的时机、方法等把握不当,教师稍不注意就会走入一些误区,往往导致训练低效甚至偏离课堂教学目标。如何充分结合教材把练笔有机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做到相得益彰,值得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究。
关键字:小练笔 误区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发现,“小练笔”已经走进了语文教学的课堂。客观地说,随文练笔充分挖掘教材写作因素,把写的训练有机、适时地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改变了往常课堂上“动口不动手”的现象,做到读写结合,使读写相得益彰,不失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好办法。
但是,课堂小练笔虽为学生的习作练习开辟了一方天地,为学生抒发情感提供了广阔空间,但我们也时常能看到一些教师稍不注意就会走入一些误区,往往导致训练低效甚至偏离课堂教学目标。下面,我就谈谈对课堂小练笔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蜻蜓点水,每课必练,轻视练笔的独特功能
现在,有些老师似乎形成了一种意识,但凡阅读课或者公开课,就必须安排一定时间练笔。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便绞尽脑汁,逐步地也形成了一些套路。常见的就是在结课时,老师一般要问学生:“你想对某某说什么?” “你想学习他的什么精神?”然后教师请个别学生读一读。这原本是一件好事,但我们时常会听到学生发出一些不痛不痒的感叹,套话连篇,不免让人觉得练笔多少有些生硬。
有些老师单纯强调每课必练,没有合理挖掘文本因素,常常在讲到某个重点词、句式时,立即要求学生仿词造句,借以拓展思维;也有教师在引导学生学完某个中心段后,要求学生模仿这一段的写法“依样画瓢”。这样生硬的“课堂练笔”模式,迫使学生无感却要抒发,无话却要述说,只会使学生厌烦。1
由此可见,有些小练笔重形式而轻实质,成了“新课堂”的一种摆设,失去了随文练笔读写结合应有的独特功能,不仅不利于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的提高,也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反思与对策:适度练笔,精心设计
如何让课堂练笔更为有效,避免形式主义的倾向呢?笔者认为真正有效的练笔既要触动儿童的心灵,又要让其在表达方法上有所领悟,要将人文性与工具性艺术地融合,做到适度恰当,题目精而有效。
如教学《田忌赛马》一文时,先找出文中的重点成语。(垂头丧气、胸有成竹、得意洋洋、目瞪口呆、转败为胜)再结合课文内容用以上成语写一段话。一位学生写道: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第一次三场全输了,他很扫兴,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开,齐威王得意洋洋。孙膑胸有成竹,要田忌调换马的出场次序,再赛一次。田忌听了孙膑的话,果然转败为胜,齐威王目瞪口呆。
再如,《小摄影师》一课,课文的结尾让人觉得意犹未尽,想象的空间比较大:小男孩到底来不来呢。如果来,他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如果不来,又发生了什么事呢,在此练练笔,学生兴趣盎然,创意无限。
二、赶鸭上架,貌合神离,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练笔是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之后,产生了新的思想认识、获得了新的情感体验,有一种欲表达,想交流的欲望,教师适时地选择一个写的话题,学生自然有话可写。这样的小练笔能展示学生的思维成果和情感体验深度,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程度。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会机械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练笔,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结果发生尴尬的场面。
如在上《地震中的父与子》时,虽然介绍了相关背景知识,课文也读了好几遍,但练笔时却碰到难题。“ 请想象阿曼达怎样熬过这漫长的36小时,他会想些什么,对自己、对同学说些什么?”学生虽然写了三五句,但无非就是:我不能害怕,我们要坚持住,我爸爸回来救我们的,等等。学生没有深刻地体会,没有进入情景,只能凭空想象几句,效果可想而知。
反思与对策:合情入理,事半功倍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于是,经过反思,第二次我让学生观看了洛杉矶地震、四川大地震的有关报道和影片,学生都惊呆了,都受到强烈的震撼,有些眼眶湿了,有的甚至抱起头哭起来。然后,我说:一个7岁的孩子,四周是无边的黑暗,是无边的恐惧,是无尽的哭泣。他害怕吗?他恐惧吗?他想什么,他能干什么?请你写一写。真可谓“情动而辞发”,学生这回写出了真情实感。一位同学写道:爸爸啊,你在哪里?我和同学们都好害怕啊,你会来救我们吗?爸爸妈妈你们都平安吗?到底发生什么事了?天哪,周围这么黑,一点东西也看不见,爸爸,你说过永远和我在一起的,还记得我们的约定吗?……
要抓住课文的情感点,首先要求教师深入细读文本,钻研文本,自己先走进文本去产生情的感动,再以“情”来观照文本,从中找出能深化文本的“情感点”,精心设计写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学生入情入境,自然会被文中的人、事、物、景所感染,这时候安排小练笔,可以让学生一吐为快。
张祖庆老师执教的《我盼春天的荠菜》一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他对课文第8自然段的教学,更是匠心独运。教师一次次让学生品读了这段文字后,让学生说说这段文字中让自己难受的一句话,想一想此时此刻妈妈会呼唤些什么?女儿会说些什么?(以“孩子,你怎么还不回来呀……”和“妈妈,不是女儿不想回家……” 为开头进行写话练习。
教学中,张老师对这段文字没有过多讲解,而是让学生转换角色,与文本对话。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体会到文本带给他们的震撼,达到文本与心灵的碰撞。让学生在思考中感悟,在对话中释放,从而使学生获得阅读时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将它诉之于笔端。
三、信马由缰,为写而练,无视合理的练笔时机
阅读教学对提高写作能力的促进作用是一个间接的过程,即通过阅读“吸收”的东西,要经过一个长期的“消化”过程,形成自己的语感,从而对写作产生影响,那种企图通过阅读获取写作知识,直接对写作产生影响,转化为写作能力的想法,显然是把语文教学机械化,简单化了。读什么,写什么,写作脱离生活,学生只能胡编乱造一气,造成虚假的文风。
有一次听《颐和园》这课时,学生对文本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于是,教师安排了课后小练笔。“学完了这课,你是否也想起了你的一次游览活动,把你想到的内容与课文联系起来,仿照着写一篇作文。”这样的安排,让人觉得教师的阅读教学是刻意为写作做伏笔,机械地为写作做铺垫,窄化了练笔的意义。再者,课文怎么写,就要求学生怎么写,学生只能一味模仿,必然形成追求形式,言之无物的风气。
有时候,课堂练笔纯粹为写而写,这样脱离教学目标,反而适得其反。曾听一位新教师教学课文《翠鸟》,在学完翠鸟的外形后,教师出示了啄木鸟的标本,要求学生模仿作者的写法写一段话。这样先让学生闷头写上几分钟又交流一番后,老师再来引导学生学习下文,感悟作者是如何写翠鸟灵巧、捉鱼,此时学生的思想早已“跳离”了课文,老师势必要重新想方设法创设课文情境,引导学生再走进课文。
反思与对策:适时选择,主旨分明
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因文而异,拓展学生练笔空间,为孩子广开“写”路,巧妙地练,恰到好处地练。在练笔时能准确把握练的时机,练在当练时,练在理解的深入处,练在情感的共鸣处,练在主题的升华处„„教师虽不问一句,不着一语,却能使学生沉浸在情感的波澜里,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飞翔在想像的王国里,自读自悟自写。
如有些课文片段,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教师可以找准这些“空白”点,让学生把简练的写具体,把含蓄的补充出来。例如《五彩池》第二中的省略号,可让学生作一番想象,并用文中的句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把想象中的五彩池的种种形状写出来。五彩池在学生的笔下充分展现它的千姿百态,学生对它的“神奇”的认识和理解也进一步的升华。
有些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聚集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想像挖掘词语的形象内涵,感悟理解词语的情感内涵,让学生在词语与语境的沟通中,深入理解内容,深切感受情感。
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时,初步了解课文所写事情的背景之后,引导他们借具体情境抓住“饱经风霜”来进行练笔:“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一位学生写道:“这位拉车的看上去足有五十多岁,可他才三十多岁呀。他的额头上的皱纹差不多都叠了起来,脸上也都是一道道深深的纹路,看上去黑瘦黑瘦的,眼圈深深地凹了进去,眼里布满血丝。头发乱蓬蓬的像个鸟窝,看上去整个像一个被霜打过的茄子。”从学生的练笔可以看出学生理解了全文内容,不仅仅是抽象的意思,而是具体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对旧社会的大环境也有了一定的体会。这样的练笔不仅可以反映学生对课文内容蕴涵和情感内涵的理解程度,还有效进行了具体叙述的训练,提高了学生读写能力及对文本的情感把握。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随文练笔的几点体会,当然,只要我们多动脑,多反思,认真挖掘文本资源,精心设计、安排练习,减少主观随意,相信一定能让小练笔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李林山.随文练笔岂能随意而行.人教网.2008.9
(4)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相关小练笔文章.人教网
(5)司小英.如何提高课堂小练笔的有效性.东莞语文教研网
坎墩街道中心小学 岑波平
第五篇:欢庆活动后不要随意丢弃国旗
国旗是一个主权国家的标志,代表着一国的地位和尊严,每当举行重大的国事活动,或者运动员取得了优异成绩,看着国旗徐徐升起、高高飘扬,由衷的欣喜和自豪会在心中久久激荡。但是我也痛心地看到,一些国人国旗意识不强,不尊重国旗,甚至升挂褪色、破损的国旗,还在国旗上涂抹乱划。北京作为首都,每年吸引大量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而天安门广场升国旗成为很多游客必看的一景。但是在升旗现场,一些人缺乏必要的礼节和公德,只是为了“看热闹”,还乱扔垃圾,相互拥挤。我曾在美国等国看到升旗的场合,人们全体肃立,向国旗行注目礼,声情并茂地哼唱国歌,让人受到强烈感染和震撼。有一次,在天安门广场,我竟然看到,许多人拿着塑料或纸制国旗随便插在胸口上,甚至坐在屁股下面,乱扔在地上,和广场肃穆的气氛极不协调。我从天安门广场往回走,地上扔着的是许多面国旗,如同鲜红的血流淌,游客毫不顾忌地从上面踩过去。我的心被深深地刺伤,仿佛也在滴血。于是,我走过去,弯下腰,捡起这些残破的国旗,一面面,一幅幅,我们民族的脸面,祖国的尊严就在这上面。然而有人对我的举动不屑一顾,甚至讥讽,“这能卖几个钱呀!”他们把我当成捡破烂的了!我无所畏惧,大胆地迎接他们的目光,做我的事情。我觉得这时弯下身躯,是为了更好地挺直腰杆,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国家。面对这些问题,我希望政府有关部门不能再听之任之,应该积极强化国旗知识的教育,对于违反国旗法的现象进行治理与处罚。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培养爱国主义感情,做一个合格的中国公民。王锦思相关链接:有关国旗的法律和礼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十九条明确规定:“在公共场合故意以焚烧、毁损、涂划、玷污、践踏等方式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较轻的,参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处罚规定,由公安机关处以十五日以下拘留。”1990年,我国在《刑法》中增加了“侮辱国旗、国徽罪”,对在公众场合侮辱国旗和国徽的要依法治罪。国旗是一个国家的标志与象征,代表一个国家的尊严,所以悬挂国旗时,一定不能将国旗倒挂。在正式场合悬挂国旗用正面面向观众,如挂在墙上,应避免交叉挂法和竖挂法。建筑物上或者广场等处悬挂国旗,一般应在日出升旗,日落降旗。观看升降国旗时,服装要整齐,要立正脱帽行注目礼。升降国旗不能使用破损和污损的国旗,升旗一定要升至杆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