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要夸大逆境美文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只小白鼠放到一个装满水的水池中心,这个游泳池尽管很大,但依然在小白鼠游泳能力可及范围之内,小白鼠落水后,并没有马上移动,而是转着圈子,发出“吱吱”的叫声。小白鼠是在测定方位,它的鼠须就是一个精确的方位探测器。它的叫声传到水池边沿,声波又反射回去,被鼠须探测到。小白鼠借此判定水池的大小,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离水池边沿的距离,它尖叫着转了几圈以后,不慌不忙地朝选定的方向游去。很快就游到岸边。
心理学家又把另一只小白鼠放到水池中心,不同的是,这只小白鼠的鼠须已被剪掉。小白鼠同样在水中转着圈子,也发出“吱吱”的叫声,由于“探测器”不复存在,它探测不到反射回来的声波,几分钟后,筋疲力尽的小白鼠沉至水底,淹死了。关于第二只小白鼠的死亡,心理学家这样解释:鼠须被剪,小白鼠无法准确定位方向,看不到其实很近的水池边沿,以为自己是无论如何游不出去的,因此,停止了一切努力,自行结束了生命。
人生路上,每个人都可能遭遇小白鼠所遭遇到的“水池”。有些人在这个时候,就像被剪掉鼠须的小白鼠一样,无限夸大了自己所遭遇的逆境,以为横亘在自己面前的是厄运的海洋,松开不该松开的手,任满腔的理想、抱负、雄心壮志,全部淹死在很浅很窄,根本就不足以伤害到自己的“水池”里。因此,这个世界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第二篇:逆境中的抉择美文
在我大学毕业工作第五个年头的初冬,得悉父亲病逝的噩耗,我迅即赶回老家,哪想母亲也因多年劳疾而一病不起。料理完父亲后事,陪母亲小住三天,在赶回省城的前一天,我去镇中学看望了我读初中时的班主任老师。望着老师慈祥的面容,回想父亲的离去,母亲的病痛,加之城里的妻子又下岗,两岁的儿子先天痴呆,我不禁泪眼婆娑,将一腔苦水倾诉给老师。我对生活的怨怼、厌倦、茫然,乃至痛不欲生,只见温老师睁大眼睛,紧紧拉住我的手,嘴唇微微发颤地讷讷道:“不哭,孩子,不哭,跟我做饭去,做饭去……”
同10多年前一样,他仍是独自起灶,饭食也还是十分简朴。他先在一只锅里加上水,放入五个用盐腌泡过的生鸭蛋,再把它置放煤炉上,煤火很旺,锅中水很快滚开了。10分钟后,他取出煮熟的鸭蛋,又把洗好的红薯放人烧沸的开水,半小时后,红薯也煮熟了。温老师将它们一一捞出,洗净锅又重添清水,在火上烧开,然后匀匀地搅进玉米粉,熬煮成一锅黄澄澄的玉米糊糊。
很快,温老师和我将热腾腾的饭菜摆好一桌,其中除三碟家乡小菜外,刺激我食欲的仍要属刚煮熟的鸭蛋、红薯和粘乎乎的玉米糊糊了。
“你知道我为什么要用这几样食物招待你吗?”温老师摘下挂满水汽的近视镜,眯眼温和地对我说。
“城里罕见,让我尝鲜吧?”
温老师摇头笑笑递我一个鸭蛋,要我剥开观察颜色,又拿起一块红薯叫我尝尝,随后又指指那碗玉米糊糊问我香不香。
按照老师的要求,我把圆溜挺实的鸭蛋剥好托在掌心,尝了尝绵软甘甜的红薯,又闻闻香喷喷的玉米糊糊,不住点头,夸赞故乡的食物实在可口怡人……
“难道就只这么?”见我茫然,他满含温情地说:“你该用心去看、去尝、去闻,才会品出些什么,不是么,对于三种食物来说,滚烫的开水是他们共同的逆境,面对逆境,它们的表现却大不大相同啊――本来硬实的红薯进入开水后逐渐变弱变软,失去了自身的本性;一向被一层薄薄外壳包裹而身躯呈液态的鸭蛋,可一经开水的洗礼,整个内脏竟变得坚韧硬实;更令人惊叹的是玉米粉搅入开水后,透明无色的水反倒被它们改变了……
陡然,老师的话引起我内心强烈的震憾!
自此,我时常咀嚼品味恩师的教诲,从而不断激活我生命的活力,因为他教会我面对逆境该如何抉择――与其软弱屈服,不如顽强抗争,奋力改变它,做驾驭生活的强者!
第三篇:面对逆境的选择美文
女儿对父亲诉苦,说生活中事事都很艰难。
她的父亲是位厨师,一句话也没有说,就把她带进厨房。父亲先往三只锅里倒入一些水,然后把它们放在旺火上烧。不久锅里的水烧开了,他往第一只锅里放了些胡萝卜,往第二只锅里放了个鸡蛋,往最后一只锅里放入咖啡粉。女儿在一旁看着,纳闷父亲在做什么。
大约二十分钟后,父亲把火关了,把胡萝卜和鸡蛋捞出来分别放入两个碗里,然后又把咖啡舀到一个杯子里。做完这些后,他才转过身问女儿:“亲爱的,你看见什么了?”女儿回答:“胡萝卜、鸡蛋、咖啡。”
父亲让女儿靠近些并让她用手摸摸胡萝卜。她摸了摸,注意到胡萝卜变软了。父亲又让女儿拿起那只鸡蛋并打破它。将壳剥掉后,女儿看到的是煮熟的鸡蛋。最后,父亲让她喝了咖啡。品尝到香浓的咖啡,女儿笑了。她问道:“父亲,这些意味着什么呢?”
父亲解释说:“这三样东西面临同样的逆境,但其反应各不相同。胡萝卜入锅之前是结实的,但进入开水之后,它变软变弱了。鸡蛋原来是易碎的,但经开水一煮,它的内在变硬了。而咖啡粉则很独特,进入沸水之后,它们改变了水。”
面对逆境,我们该如何应对?是学胡萝卜、鸡蛋,还是咖啡豆?
第四篇:不要随意发脾气美文
不知从何时起,每当心烦意乱的时候就喜欢发脾气,而对象往往是那些最在乎你,最关心你的人,说白了无非就是因为别人太在乎你,太宠爱你而已,而自己因为知道无论如何她都不会离自己而去的,故而肆意发泄自己的情绪,随意宣泄自己的情感。其实每个人都会有心烦的时候,每个人也都会有心累的那一刻,却没有几个人有正确的疏通方式,有选择隐忍的,有选择压抑的,有选择肆意发泄的,而更多的人则选择了在错误的时间对错误的人发泄了自己的郁闷情绪,错误的时间是因为别人往往也处于心烦的时候,而错误的对象则是因为那些人往往都是最在乎你的人,只是因为太在乎而纵容了你的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有时候静下心来想想,如果不是她们的无私奉献怎会有我们今日的辉煌?如果不是她们一再的忍让宽容,怎会有我们现在的幸福?人心都是肉长的,不要以为她们就会冷血而不知痛,不要认为她们就是麻木而不知伤心的人,只是因为她们的过于在乎而选择了隐忍,选择了忍受。真正懂事的人就应该学会感恩,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情,不要因为别人的在乎而放纵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为别人的真爱而肆意的宣泄自己的心绪,越是在乎你的人越会为你付出,不为你有所回报,不为你会因此感恩,只因为她真正的关心你,真正的在乎你,而事实又有几人能够明了她们的用心?几人能够读懂她们的良苦用心?
真正在乎你的那个人,从来不在乎你的过去,但她会很在乎你的现在,因为你的过去已经成为过去,而现在必须不让她再失望,不再失落,她在你身上寄托了太多的厚望,太多的期盼,你所能做的,或者说最应该做到的就是让自己成功,不让她再失望,不再绝望。扪心自问一下,当你的心累了,当你心烦的时候,你会选择何种方式发泄自己心中的郁闷,选择何种方法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是否会因为最亲近的人的一句话而勃然大怒?是否会因为最爱的人的一个动作而大动干戈?或许在你的勃然大怒中发泄了自己压抑已久的苦闷,又或者在你的大动干戈中宣泄了自己隐忍已久的委屈,但是你可曾知道,就是因为你的肆无忌惮,就是因为你的为所欲为,你伤了别人多少,让别人心寒到何种程度?
你从不曾知道过,你只知道自己得到了发泄,得到了释放,却将自己的苦闷情绪强制的发泄在别人身上,而自己却依然我形我素,未曾反省过,未曾内疚过,只因为别人对你的在乎,对你的爱。佛家有云,因果循环,不要以为你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不要以为别人对你关心在乎是上辈子欠你的,其实一切的一切都是你在为后半生的生活埋下应有的因,当你承担应有的果时可能就会后悔莫及,但却已是悔之晚矣,每做一件事的时候都要扪心自问是否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每当遇到善良的人的时候都要反思自己是否对得起别人的良苦用心。不要总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盲目自大,不要总活在别人的世界里,迷失自我,活在当下,活出自我,品味人生,用心生活,活出真我,守住自我。
第五篇:不要打扰贫穷美文
保罗·奥斯特是美国的一名作家。早年,奥斯特在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为了体验生活,一直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有一次,奥斯特到中东地区的一个景点旅游,在那里,他被原始而优美的风景吸引的同时,也留意到了一些贫穷但可爱的孩子们。
奥斯特走过一个大广场时,看到在广场的一个角落里摆着一个小摊,上面堆放着一些旅游纪念品。吸引奥斯特的当然不是这些粗糙的纪念品,而是摊位后面的一个小男孩。此刻,小男孩正投入地看着一本书,也许是看到了精彩之处,小男孩不自觉地露出了笑脸。虽然小男孩的脸上有一个很大的胎记,但他认真看书的样子特别可爱。
察觉到有客人来,小男孩抬起头说:“买一个吧,只要十美分。”看到小男孩明亮的双眼和身上破旧不堪的衣服时,奥斯特顿时动了恻隐之心,他从口袋里掏出十美元递给小男孩说:“都给你了。”小男孩愣了片刻,弄明白奥斯特的意思后,欣喜若狂地跳了起来。奥斯特自然也为帮助了小男孩而感到开心。
两年后,奥斯特故地重游,在大广场的角落里又碰到了那个脸上长着大胎记的小男孩,他依然在贩卖旅游纪念品,但手里已经没有了书,他的双眼不停地来回巡视,不放过每一个向游客兜售商品的机会。当奥斯特询问他为什么不看书时,小男孩露出狡黠的表情:“看书有什么用?有一次,一个好心的游客一下子給了我十美元,够我一个月赚的钱了呢!从那以后,我就不再看书了,不如专心地卖商品……”奥斯特愣住了,顿觉既羞愧又自责:如果没有自己的打扰,小男孩应该还沉浸在学习知识的乐趣中吧!
“如果你无法给别人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无法帮他们彻底摆脱贫穷,那么,请收起你的善心,因为你的‘帮助’很可能害了他们。有时候,不要去打扰贫穷,这其实也是一种慈悲。”后来,奥斯特在自己的一本书里忆及这件事时深有感触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