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宁洱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及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宁洱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及建议 作者:张竞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7期
摘要:分析宁洱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状况,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状问题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到2011年6月,宁洱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92个(均已按《登记条例》在县工商局登记),其中,2010年3月底以后成立的有59个,占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的64.13﹪。按产业划分,种植业39个,畜牧业32个(其中生猪产业11个),林业8个,渔业1个,服务业11个(其中,农机服务1个,植保服务9个,其它服务1个),其他1个;按经营服务内容划分,产加销一体化服务68个,其他24个。合作社理事长92人,理事会成员231人(不含理事长);执行监事或监事长92人,监事会成员184人(不含监事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总数1934人,其中:农民成员1898人,占成员总数的98.14﹪。带动非成员农户3026户。现有资产总额2564.77万元,负债总额420.3万元,所有者权益2144.47万元,其中成员出资1973.97万元(其中货币出资额333.36万元);全县成立农民专业协会29个,按产业划分,种植业19个,其中:茶叶种植协会10个、养殖业9个,其中:生猪产业5个、养鸡协会1个、养鱼协会1个、其他2个;按经营服务内容划分,产加销一体化服务16个,技术信息服务11个,其它2个。协会理事长29人,协会理事会成员50人(不含理事长);执行监事或监事长25人,监事会成员36人(不含监事长);农民专业协会成员总数2500人,其中:农民成员2400人,占成员总数的99.52﹪。带动非成员农户4000户。现有资产总额170.2万元,负债总额6万元,所有者权益164.2万元,其中成员出资3.1万元。
二、主要做法
1.广泛宣传,规范管理,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走上规范化道路
一是广泛宣传培训。2007年7月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来,县政府专门组织县直有关单位及各乡(镇)分管领导经参加学习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通过召开会议和各种形式宣传,使法律精神深入人心,促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规范地发展。又对县、乡业务人员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和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就法律法规、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和市场信息等相关知识进行了培训。使会员掌握了各种业务知识,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二是认真执行政策,规范管理。向各乡(镇)农经站下发了《关于印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章程(试行)〉的通知》,各乡(镇)农经站对所辖区域内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了检查,根据《示范章程》指导各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机构设置和各项管理制度。
2.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合作社积极发挥各自的优势,不断带动会员发展种植、养殖业,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村民的增收致富,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3.认真抓好农民专业协会,促进会员增收致富
“跟着协会走,产销不用愁;跟着协会干,农民有钱赚。”这句顺口溜总结了协会在宁洱县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宁洱县已发展起农业经济协会组织29个,产业门类涉及中药材种植,鸡、猪、牛、羊、茶叶、烤烟种养殖等多个领域,带动2万农民发家致富。
4.积极规范引导
今年,宁洱县重点选择了6家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进行完善、规范,并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县农业局长、主管领导每人联系2家进行规范指导。引导合作社成员入股,保障专业合作社和社员的合法权益;帮助合作社召开设立大会,完善股金和社员名单登记造册,指导有条件的合作社建立培训室,积极开展对社员的技术、管理、市场等知识的日常培训。
5.整合资金,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县属有关部门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申报项目,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通过认真组织实施各个项目,增加了协会及会员的收入,提高协会的服务能力,增强协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项目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提高会员的素质。
三、取得的成效
1.提高了农民素质
磨黑镇把边村岔河小组无核“黑旋风”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针对农户栽培经验缺乏等问题,派种植户到浙江学习,同时邀请浙江金华婺江葡萄研究所的专家亲自向村民传授葡萄栽培技术。通过培训,提高了萄农的科技素质、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
2.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如宁洱镇民政村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使分散生产经营红薯的农户参与有组织的合作化生产经营,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户收入,促进了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3.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2010年10月至2011年4月,首茬冬辣椒示范种植93.7亩,涉及45户农户,共销售商品椒16万公斤,每公斤销售价4元,总产值达61.3万元,平均亩产值达0.65万元,最高亩产值
达1.05万元,产生11户万元户,扣除物化投入964元/亩,亩纯收益0.56万元,与传统种植水稻亩产550公斤,亩产值1100元相比较,每亩增收0.5万元,户均增收1.13万元,经济效益好,示范带动效益显著。
4.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磨黑镇星光村槟榔芋专业合作社,通过打造品牌,进行统一种植、包装、销售,提高槟榔芋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了农民的增收致富。
5.加强了农村生产经营的社会化服务
宁洱镇民主村肉猪养殖协会自2005年4月注册成立以来,会员已达168名,会员遍及民主村22个村民小组,2010年该协会出售肥猪4.1万头,协会实现畜牧业产值6000万元,占民主村经济总收入的68%,会员养猪年均纯收入达2万元,促进了会员的增收致富,协会得到了发展壮大,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了我县农村生产经营的社会化服务功能。
6.增加就业,提高了农民收入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致富,同时也为农民增加了就业岗位。
四、存在的问题
1.专业合作社规模小
宁洱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立时间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对市场的影响力有限,带动社员增收的能力不强。难以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优势和作用。
2.农民合作素质低
加入专业合作社的意愿不强,小农意识仍很严重,缺乏大局意识,社员议事意见难以统一。
3.合作社人才缺乏,严重影响组织活力
具有公平公正、无私奉献思想品德以及经营管理素质的人少。农民综合素质偏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
4.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
宁洱县多数农合组织结构不完整。影响了广大农民加入农合组织的积极性。还有许多农合组织没有注册登记,不具有法人资格。
5.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大
农合组织发展产业立项困难,90%以上的农合组织无法获得有关项目资金的扶持,合作组织培训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宁河县农业合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
五、对策和建议
1.提高认识,加快发展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当前我县农村经营组织创新的根本方向,是推进农村改革、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引导农民走向市场、提高自身经济社会地位的重要组织载体,是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各级党委、政府应给予高度重视,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纳入我县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应积极引导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和参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真正发挥合力。使社会各界都来关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使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有较大突破。
2.正确把握原则,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发展提供保障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始终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从农民意愿出发、从合作制要求出发,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健康发展。一是坚持自愿合作的原则。坚持以当地主导产业或特色产品为依托,通过组织内部的技术、信息、资金、生产、销售等多方面的合作,扩大产业规模,增加社员收益。在发展过程中,由农民自行选择,做到加入自愿,退出自由。二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突出以农民为主体,尊重农民的意愿,独立自主地开展劳动合作、资本合作、技术合作、销售合作;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重大事项应由会员大会决定;坚持正确引导,对内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真正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三是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坚持正确引导和政策扶持相结合,不采取行政命令和“拉郎配”的手段去盲目发展,真正做到了“五不”,即:搭台不唱戏、引导不强迫、扶持不干预、参与不包办、增收不添负。四是坚持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逐步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的运行机制,健全民主管理、财务管理、经营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保障了农合组织规范有序发展。
3.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2007年7月1日,国家颁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标志着农民专业合作社将进入依法发展的新阶段。要利用各种方式加强对有关部门、基层干部、农合组织领办人、业务骨干、农民专业合作社及龙头企业人员的培训,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扶持和服务,加强其综合素质,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的发展。
4.突出重点,引导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发展
一是明确思路。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应抓好“两个提高、两个结合、两个延伸”。“两个提高”:一个是提高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覆盖面,增强合作社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把更多的农民吸引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来。另一个是提高合作层次,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乡与乡、村与村联合社(会),把基层的合作经济组织联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市场交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在更高层次上、更大限度地实现农民利益。“两个结合”:一个是与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依托我县林业、茶叶、咖啡、畜牧业、渔业、橡胶等资源,大力发展专业化生产,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的专业化发展格局。另一个是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围绕龙头企业办合作社,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模式,解决好分散农户与龙头企业难以对接的矛盾。“两个延伸”:一个是纵向延伸,在尊重社员意愿的基础上使合作领域逐步由技术指导、产品销售向农产品加工、生产资料购买等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延伸,使社员能够最大限度地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益。另一个是横向延伸,逐渐由红薯、蔬菜等规模小、农户覆盖率低的小产业向茶叶、咖啡等规模大、农户覆盖率高的大产业延伸,提高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大宗农产品生产的牵动能力,让农民在更大的产业空间里增加收入。二是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对农合组织有一个认识和认可的过程,必须加以引导和推动。应充分发挥各部门、各组织的优势,采取多种途径引导基层供销合作社、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基层农业服务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生产大户、农产品经纪人、农业科技人员等组织和人员领办农合组织,扩大数量和规模,增强对当地农民的带动能力。三是典型引路。认真总结、宣传和推广我县农合组织的经验,表彰奖励农合组织先进单位和优秀领办人,提高农民对农合组织的认知度,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以点带面,带动发展。四是建章立制。有关部门应抓紧研究制定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运行的章程、财务核算、统计核算、登记办法等有关制度,积极指导各类农合组织按照合作制原则规范组建,按规定程序和内容制定章程,建立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组织内部民主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自我服务机制,逐步形成依法组建、股权明晰、民主管理、规范运行的内部运行机制。五是加强农合组织自身建设。指导和规范农合组织提高理事会和监事会工作水平,鼓励大户和能人入大股,由具备较强管理能力的人(包括大户、致富带头人、村干部、社会投资人等)担任农合组织理事长或总经理,并在股东中推选群众基础好、威信高的能人担任监事会主席。帮助农合组织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奖惩机制,多劳多得,结余奖励,调动人员积极性。抓好财务管理,严格执行成本核算,明晰账目,提取各项费用和公积金、公益金,按章分红。
5.理顺管理分工,积极发挥有关部门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的作用
当前,县委农办、农业局、供销社等多个部门都承担着对农合组织的管理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发挥各部门优势,促进农合组织加快发展。但由于分工不明确、主次不清晰,多个部门都管又都不管,显然不利于农合组织的健康发展。建议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任务。从部门工作性质出发,县委农办应侧重抓好面上的指导、协调工作,制定政策,检查督导。从历史上看,供销合作社一直是农合组织的组织者,具有组织、网络、设施、人才、技术、经营、服务等优势,可为农合组织提供全方位的系列化服务。建议我县明确主要由供销合作社承担组织指导全县农合组织发展的任务。各乡(镇)党委、政府应发挥农合会组织体系健全的优势,委
托农合会履行统计职能、推荐职能、沟通职能、监督职能等,发挥农合会的公共服务平台作用。
6.加大资金扶持,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宁洱县各相关部门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在财政、税收、信贷、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农合组织相应的政策扶持。一是县财政应从预算中拿出一部分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合组织的信息化建设、品牌创建、产品质量认证、市场开发、人员培训等。二是农村信用社和其它商业银行对农合组织的发展给予信贷支持,三是工商、税收、交通和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对农合组织在登记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四是对符合条件的农合组织,可优先列入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并享受优惠政策。
7.加强领导,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县、乡(镇)党委、政府应把发展农合组织当作一件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应成立领导机构,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把农合组织建设列入目标管理,兑现奖惩。各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密切配合,同心协力支持农合组织的发展,为其排忧解难,搞好服务,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加强对各级指导部门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指导能力。搞好农合组织领办人的培训。县、乡两级政府应对开展培训的部门给予一定的培训经费补贴,扩大培训范围,提高培训质量。
第二篇:浅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浅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一、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老莱镇在合作社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及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这只应该说是雏型,合作社的更深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发展不平衡。村与村的不平衡,至少有一个合作社的村有8个,一个没有的村有2个。发展速度不平衡,发展好的仅占30%。有组织不紧密,有制度不规范,有活动不正常,作用一般的占30%。基本上名存实亡的占30%;合作社的不规范性最为突出,有其形无其意,并不是打的形意权,只重内容,不重实质。流于形式,没有过程,严格来说只是空壳子、虚架子、俗套子,比如没有基本的入退社手续,没有利益分配机制,没有独立的财务,没有发展显而意见的效果等等;没有形成稳定基地及规模,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大部分停留在表层上;政府具体的优惠政策模糊,扶持资金面小额少。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一是群众认识不高,对于什么是合作社,它们的作用,产生的效果等等不明白、不关心、不热衷。有的还以为是政府行为,村级任务呢。即使参加了合作组织也是我行我素,不统一于合作组织的安排。更有些合作组织在镇里、村级帮助建起来后,就以为达到目的了,没有实际的运行,又影响了一大批人的积极性。一些村级干部也还都停留在合作社的表层建立上,没有去帮助沟通合作社的运转和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是合作组织的发展思路不清晰,也知道组建,知道正常开展工作,但是合作组织纠竟如何发展,向着什么方向发展,发展成一个什么样的合作组织才算是真正发展了,没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和计划安排,使合作社的发展缺乏前进的动力和过程中的活力,所以在合作社的发展中出现了消极的因素,致使合作社的发展停滞不前,或发展不快。
三是政策扶持不到位。合作经济组织是一种“草根”经济组织,是广大农民在生产经营实践中自发创造的,对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不可或缺。合作经济组织同时又是“弱势群体”创办的“弱势组织”,兼顾公平和效率。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发展初期,困难很多,政府应该给予必要的扶持。
四是指导、培训机制不健全。加强指导、培训是世界各国推进合作事业的共同做法。近年来, 我市一些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好,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政府及市站强化培训、悉心辅导、加大扶持的结果。而面上相当一部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不够规范、活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专业的、及时的、有效的辅导和培训。
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路
调查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主体,是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载体,发展农业产业化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没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就难以如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序进行就会缺少一个强有力的加速器。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加快发展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首先,国家已经以法的形式确定了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合理地位,形成了发展合作组织的良好氛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组织明确了具体扶持措施。其次,随着农业市场化和专业化、规模化进程的推进,农民要求获得信息、销售、技术等多方面服务,尤其是专业服务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产销合作深受农民欢迎;再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做法
1.充分尊重农民,营造宽松环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充分考虑一个地方的实际。当前,专业合作组织应主要承载两大功能,一是把农民有效组织起来进入市场,二是成为政府扶持“三农”的新载体,从而达到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我们认为,在目前阶段,一个合作经济组织,只要坚持入、退社自由,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坚持为社员服务,坚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不管是由谁创办或领办,不管叫什么名称,不管采取怎样的方式进行合作,都应该允许存在,鼓励发展。判断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标准在于农户受益,合作组织发展并有生命力。同时,政府应当运用行政和财政手段,引导合作经济组织不断修正发展方向,完善内部运作机制,向规范化的合作社不断靠近。
2.开展指导、培训,创新工作机制。开展指导、培训工作,就是要求职能部门切实履行职责,拓展服务领域,为专业合作组织的成立、登记、运行等提供指导和咨询服务。我镇已经专门研究并成立了以镇主要领导为组长,以农经部门具体负责的领导组织,提供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并制定了我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总体发展目标和计划,把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作为村级目标考核一个专项,作为主抓干部目标考核的一个专项。同时寻找工作的抓手,创新专业合作快速健康发展的工作机制。依托市农经部门建立辅导员制度,派出辅导员向农民宣传合作社的原则、合作的意义和条件,培训合作社基本知识。
3.加大扶持力度,培植经济实力。我镇在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中一方面注意培植产业化高,发展前景好,市场竞争力强的合作组织;一方面建立通南镇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绿色通道,负责协调和沟通合作组织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再就是积极总结经验,向外推介自己,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
4.抓好典型示范,提升整体素质。抓好典型,以点带面,是近年来我镇发展专业合作行之有效的手段。我镇现有典型专业合作组织4家,几年来通过各种方式大力进行宣传和推广它们,现在合作组织达到了24家。今后我们更要从辅导、扶持等等角度去抓好典型,推介典型,带动发展。
现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给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坚信在合作组织发展中通过规范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延伸努力促成农业资源的有序流转与整合,农村进一步细化分工与合作,使合作组织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成为基层的一个主导团体。□(编辑/刘佳)
第三篇:我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建议
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建议近几年来,我区不少地方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工作,发展势头良好,在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民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呈多样化,并逐渐趋于成熟截止目前,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共有1465个,会员人数129103人。
从产业分布看,种植业944个,占64。养殖业321个,占22。其他200个,占14;从会员所在区域看,乡内1375个,占94。跨乡或跨县90个,占6;从服务形式看,以提供产品为主,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专业大户牵头型。即由种养殖大户或经营能手牵头,积极吸纳农户参加,以从事农产品购销为主,形成“协会 农户”的运行机制。额敏县玛热勒苏乡农民协会,就是由刘振强等16位农民经纪人发起组建,会员现已发展到310人。连续几年来,协会所经销的打瓜籽、豆类、羊毛等农副、畜产品占到全乡的85以上。奇台县老奇台镇牛王宫生猪协会由8户从事养猪、贩猪的养殖大户自发成立,会员132户,带动400多户农民发展养猪。高峰期每天外销生猪120多头,销售范围由昌吉、乌市扩大到青海、西藏等省区。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即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由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形成“龙头企业 专业合作组织 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模式。焉耆县工业番茄协会,就是由焉耆县永宁镇新居村、九号渠村农民依托新疆屯河集团、凯泽公司成立的。协会成立以来,一方面依托企业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会员解决生产资金、农资等方面的困难;另一方面积极与企业配合,按企业要求指导会员进行标准化生产,提供销售服务。木垒县博斯坦乡绒山羊协会,由木垒草原雪羊绒制品公司发起组建,形成农民与企业利益共同体,发展绒山羊养殖及羊绒的收购和加工,目前已占领整个木垒县羊绒市场。三是主导产品带动型。以某一农产品为主,成立专业协会,建章立制,连结分散农户,形成“主导产品 专业合作组织 农户”的运作形式,既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促进了支柱产业的形成,又增加了农民收入。玛纳斯县头工乡养鸡协会,以注册的绿色无污染的“天羽”牌禽蛋为纽带,带动256户养殖专业户。巴里坤县气候独特,马铃薯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1998年该县奎苏镇马铃薯协会成立以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使马铃薯亩均产量由过去的2吨提高到3.5吨。目前拥有会员2278人,种植面积达8000亩,年销售收入570万元,带动周边乡镇农户2500余户。洛浦县吉牙乡围绕民族特色产品艾得莱丝绸,专门成立了艾得莱丝绸协会,通过技能培训、能人经济、大户带小户、龙头带一片,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注册了“吉牙丽人”牌商标,产品打入新疆各地市场,还远销中亚、日本等国家。四是基地带动型。以本区域的产品基地为基础,以技术、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为纽带,通过“基地 专业合作组织 农户”的运作形式,带动农民致富。近几年来,巴州围绕已经形成的库尔勒、尉犁、轮台棉花、香梨产业带,且末、若羌红枣产业带,焉耆盆地工业番茄、葡萄、打瓜、色素辣椒等经济作物产业带,发展了香梨、工业番茄、红枣、打瓜、色素辣椒、无公害蔬菜等专业协会。同时,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库尔勒、焉耆、和静等地一批奶牛养殖协会应运而生。昌吉市围绕红色产业抓大农业,番茄种植面积达7万多亩,成为全区主要的番茄种植基地,并有昌通、中基等多家番茄加工企业。会员已由最初的49人发展到930多人,辐射带动4个乡镇、5000多户农民增收。五是股份合作型。即由农户、集体和企业自愿组合,共同出资,共同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而建立的紧密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鄯善县辟展乡克其克依村11户养殖户出资70万元,贷款40万元,成立了养殖合作社。2003年,共育肥牛羊5086头(只),销售皮张2.8万张,年纯收入39.6万元。布尔津县窝依莫克乡托洪台村120户农户集资入股,组建股份制的冷水渔养殖合作社。玛纳斯县旱卡子滩精米专业合作社,是由农民以土地和资金入股60万元,县、乡供销社出资170万元创办的。六是政府或有关部门牵头兴办。库尔勒市蔬菜专业技术协会,由库尔勒市副食办牵头创办。目前拥有会员200余人,2个经济实体,12个蔬菜生产基地,固定资产达220万元。昌吉州奶农协会、呼图壁县二十里店乡养牛协会、阜康市三工乡蟠桃协会等,都是由政府发起组织,农民自愿入会,主管领导任协会负责人。
二、各地积极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一)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伴随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而出现的新生事物,尤其在我区尚处起步阶段,就更离不开各级党政及有关部门的积极引导、组织推动和大力支持。2000年以来,巴州利用会议、广播、电视等媒体以及通过包乡住村、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提高广大干部、农民
群众对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要性的认识,并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如无偿给养殖协会提供场地,政府出资组织协会负责人、村干部、农村大户、农民经纪人到内地考察学习,农业技术部门优先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技术服务等。塔城地区今年年初在地委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定了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划,出台了准许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事农业生产资料的购销业务;登记、注册部门放宽政策、简化手续,降低收费标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其成员提供技术服务或劳务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阿克苏地区地委、行署下发的《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明确:各级政府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投入财政专项资金和各类经营人员、技术人员,积极引导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要为农民专业协会的发展提供人才、资金、销售、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和支持。阿勒泰地区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动,每个县级领导联手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县直帮扶单位和乡包村领导对辖区内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具体指导和扶持,通过抓项目、抓产业、抓服务,推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克州出台了四条优惠政策:(1)每年县(市)财政要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作为贷款贴息,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引进、人员培训、农产品促销等,由财政给予一定的补贴;(2)对发展较快、有突出成绩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每年进行一次表彰和奖励;(3)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所需的土地在流转中给予优先解决;(4)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其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享受同等税收优惠政策。沙雅县县委、县政府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扶持海楼乡马鹿养殖协会发展,规定马鹿养殖户每户可划拨养殖场地3—5亩、种植饲料用地3亩,只需交纳水费,减免其他上交费用,大大调动了马鹿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逐步形成了规模生产。
(二)试点示范,典型引路2002年,我区库尔勒市上户镇香梨开发服务专业协会和哈密市大泉湾乡棉花协会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单位,其中库尔勒市上户镇香梨开发服务协会于2003年12月被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工作先进集体。今年,自治区又有三家专业协会被列入第二批全国试点单位。同时,全区性的试点工作全面展开,原则上每个地州确定一个试点县。巴州从2000年起,先后在条件比较成熟的库尔勒市、焉耆县、和静县、和硕县、博湖县选择了10多个示范点,建成了一批可看、可学、有效益的样板。塔城地区采取试点先行、点面结合、逐步推开的办法,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2001年的48个稳步发展到2004年的200个。吐鲁番市选择畜牧业发展较快、基础条件较好的艾丁湖乡作为养殖协会示范点,以点带面全面推开。目前全市共有养殖协会11个,协会会员5496名,占全市农户总数的17。洛浦县吉牙乡艾得莱丝绸协会注重典型引路,充分发挥10个专业大户的示范带头推动作用,全乡织绸户现已发展到1500户,仅此一项全乡人均创收110元。
(三)强化服务,促进发展我区各地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中,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采取“政府搭台、农民唱戏”的方式,坚持“引导不领导、扶持不干预”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积极做好各项服务工作。1.搞好信贷服务。吐鲁番市养殖协会积极配合农行、信用社等部门做好信贷工作,主动参与三种担保、四级推荐、五星级信用等级评定。一是积极试行养殖协会会员联保制。实行小户与小户捆绑联保、中户与小户互保、大户为中、小户担保的方式。二是坚持四级推荐制。在本人书面提出贷款申请的前提下,坚持担保大户、村民小组、村委会、养殖协会四级层层把关审查。三是在重点乡镇、村和农户中开展信用等级评定活动。由养殖协会和农行、农村信用社共同确定贷款信用A、B、C、D、E“五星级”标准,凡评为C级以上标准的农户,可直接在农村金融部门办理贷款。该市艾丁湖乡牛羊育肥贷款额2000年为350万元,2003年增加到1780万元,增长了4.1倍,全乡人均占有贷款741.6元。全年出栏牲畜2000年为11万头(只),2003年达42万头(只),增长了2.8倍。目前该乡牧业收入占到农业总收入的40以上。昌吉市番茄协会一方面主动与农村信用社协调贷款资金,另一方面积极与加工企业协商,由企业为农民解决一部分资金,以保证种植户的正常生产。2003年春季,协会共为农民解决贷款130万元。额敏县玛热勒苏乡农民专业协会积极为会员排忧解难,今年共为农民担保贷款365.5万元。2.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库尔勒市蔬菜专业技术协会专门制定了《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配备8名技术人员,定期向农民讲解无公害蔬菜的田间管理方法,积极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共发放宣传资料2万份,培训农民8000人次。巴里坤县奎苏镇马铃薯协会,每年定期聘请专家和科技人员到田间地头指导生产,传授科学管理技术,先后召开大型现场观摩会8次,举办专题培训班20余次,培训技术骨干4000余人次,编发科技宣传资料8000多份。乌鲁木齐县青格达湖乡食用菌协会把农村科技人员、科普工作者和“土专家”、种植能手、科技创富户组织起来,每年适时召开
一、两次经验交流会,推广实用新技术,发挥老户带新户、种植能手带动一般户的传、帮、带作用,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3.提供生产资料代购服务。为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利益,阿克苏地区不少专业合作组织统一为农户购进化肥、农药、地膜等生产资料,这样既能争取价格上的优惠,又能保证质量,同时为农户节省了时间和费用开支。库尔勒市蔬菜专业技术协会通过下属的绿色蔬菜农资有限公司在基地的10个销售服务点,向农户提供化肥800吨,农药60吨,地膜50吨,为农户节约开支10万元。额敏县玛热勒苏乡农民协会积极与乡供销社协商,按“先用后付款、涨价按原价、跌价按现价”的原则,为协会会员提供农用肥、地膜等生资服务。2004年,共发放化肥1000多吨。4.疏通销售渠道,促进农民增收。额敏县玛热勒苏乡农民专业协会积极带领农民闯市场,与区内外多家客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产品经协会直接销往区内外。2003年,协会产品销售价格每公斤高于当地市场价0.1—0.2元,仅此一项,为农民增收200多万元。库尔勒市蔬菜专业技术协会,专门成立了英康果蔬配送公司,有一支60余人的营销队伍,配备了10多辆送货车,会员生产的蔬菜由协会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2元的价格全部包销。日销售量达70吨,日销售额10.5万元。除定点销往库尔勒市各大市场、酒店宾馆、石油基地、学校等50多个单位外,还远销乌市庆凌果菜批发市场、北园春蔬菜市场及克拉玛依、石河子、昌吉、米泉等地。2003年,协会通过英康公司为会员销售蔬菜22300吨,会员人均收入较上年增加667元。昌吉市番茄协会与加工企业签订了严格的购销合同,规定了最低保护价。在果熟旺季,派技术人员参与收购,首先保证收购会员的产品,防止企业压级压价。同时,加强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沟通,为会员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去年通过协调种子赊销、运费价格、过路费、过桥费、信息服务费、技术指导费、培训费等,为会员节省开支70多万元。
(四)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无生命力,关键在于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因此,各地在抓发展的同时十分重视抓好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去年年初,自治区农经局就专门下发了《自治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登记和管理试行办法》。今年3月,又拟定下发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试行)》。塔城地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协会组织登记管理办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优秀农民经纪人表彰办法及合作社、协会、经纪人联合会示范章程。阿克苏地区出台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化运作标准,明确规定了5条。库尔勒市蔬菜专业技术协会成立后,狠抓制度建设,一是建立了“三会制度”。即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二是建立了财务管理制度。配备专职财务人员,对协会经营情况及时进行核算,定期公布帐目,接受会员监督,确保协会的健康发展。
三、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规模小,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的认识程度不同,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很不平衡,地区之间差距较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科技含量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二)内部运作不规范。目前尽管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定了章程,但有不少流于形式。有相当一部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机构不健全,没有设立理事会、监事会等必要机构。有的虽有但未发挥作用,缺乏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生产经营当中存在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由于经济效益不高,未实行二次利润分配。
(三)服务层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多属于松散型,对会员的服务仅停留在技术指导、生产资料供应、签订定单和提供市场信息等一些低层次的服务上,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出来。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农户之间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多数只是一种产品买卖关系,没有形成一体化经营格局。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认识不足。不少地方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到位,没有具体的工作要求。二是指导不够。各地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研究指导未能及时跟上,工作力度不大,缺乏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三是发展环境还不够宽松。自治区尚未出台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优惠政策,有的地方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也难以落实,在信贷、税收、科技投入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不够。四是农民自身素质还不适应。长期以来,农民作为小生产者,小农意识强,文化素质低,虽然有渴望组织起来的需求,但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能力。
四、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级政府应进一步提高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工作的紧迫感。从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明确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切实加强领导、服务与监督,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继续抓好试点工作,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各地应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在更大范围内选择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示范点,对符合农业结构调整方向、有一定基础、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重点扶持。参照自治区农经局下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试行)》,认真做好建章立制工作,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做到创建一个,规范一个。发展一个,壮大一个。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努力探索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新路。
(三)注重相互结合,搭建发展平台。各地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中,应坚持走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的路子。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农民与政府之间搭起一座桥梁,把各个环节连接起来,既可以代表农户与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又可以帮助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同时加强了农民之间的合作,使家庭承包经营从小而弱、小而散走向优而专、专而联,并与龙头企业联合,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达到“双赢”的目标。
(四)加强政策扶持,营造宽松环境。建议自治区进一步明确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指导和管理职能,并出台有关优惠政策,主要是争取财政、税收、信贷、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和开辟农产品绿色通道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进一步促进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五)加大宣传力度,做好培训工作。各地应加强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研讨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合作社知识,努力培养农民的合作意识。积极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合作组织负责人及农村“能人”的培训,培养合作事业的骨干、中坚力量,为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造条件。
第四篇:我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建议
近几年来,我区不少地方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工作,发展势头良好,在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民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呈多样化,并逐渐趋于成熟
截止目前,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共有1465个,会员人数129103人。从产业分布看,种植业944个,占64%。养殖业321个,占22%。其他200个,占14%;从会员所在区域看,乡内1375个,占94%。跨乡或跨县90个,占6%;从服务形式看,以提供产品为主,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专业大户牵头型。即由种养殖大户或经营能手牵头,积极吸纳农户参加,以从事农产品购销为主,形成“协会+农户”的运行机制。额敏县玛热勒苏乡农民协会,就是由刘振强等16位农民经纪人发起组建,会员现已发展到310人。连续几年来,协会所经销的打瓜籽、豆类、羊毛等农副、畜产品占到全乡的85%以上。奇台县老奇台镇牛王宫生猪协会由8户从事养猪、贩猪的养殖大户自发成立,会员132户,带动400多户农民发展养猪。高峰期每天外销生猪120多头,销售范围由昌吉、乌市扩大到青海、西藏等省区。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即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由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模式。焉耆县工业番茄协会,就是由焉耆县永宁镇新居村、九号渠村农民依托新疆屯河集团、凯泽公司成立的。协会成立以来,一方面依托企业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会员解决生产资金、农资等方面的困难;另一方面积极与企业配合,按企业要求指导会员进行标准化生产,提供销售服务。木垒县博斯坦乡绒山羊协会,由木垒草原雪羊绒制品公司发起组建,形成农民与企业利益共同体,发展绒山羊养殖及羊绒的收购和加工,目前已占领整个木垒县羊绒市场。三是主导产品带动型。以某一农产品为主,成立专业协会,建章立制,连结分散农户,形成“主导产品+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运作形式,既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促进了支柱产业的形成,又增加了农民收入。玛纳斯县头工乡养鸡协会,以注册的绿色无污染的“天羽”牌禽蛋为纽带,带动256户养殖专业户。巴里坤县气候独特,马铃薯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1998年该县奎苏镇马铃薯协会成立以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使马铃薯亩均产量由过去的2吨提高到3.5吨。目前拥有会员2278人,种植面积达8000亩,年销售收入570万元,带动周边乡镇农户2500余户。洛浦县吉牙乡围绕民族特色产品艾得莱丝绸,专门成立了艾得莱丝绸协会,通过技能培训、能人经济、大户带小户、龙头带一片,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注册了“吉牙丽人”牌商标,产品打入新疆各地市场,还远销中亚、日本等国家。四是基地带动型。以本区域的产品基地为基础,以技术、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为纽带,通过“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运作形式,带动农民致富。近几年来,巴州围绕已经形成的库尔勒、尉犁、轮台棉花、香梨产业带,且末、若羌红枣产业带,焉耆盆地工业番茄、葡萄、打瓜、色素辣椒等经济作物产业带,发展了香梨、工业番茄、红枣、打瓜、色素辣椒、无公害蔬菜等专业协会。同时,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库尔勒、焉耆、和静等地一批奶牛养殖协会应运而生。昌吉市围绕红色产业抓大农业,番茄种植面积达7万多亩,成为全区主要的番茄种植基地,并有昌通、中基等多家番茄加工企业。会员已由最初的49人发展到930多人,辐射带动4个乡镇、5000多户农民增收。五是股份合作型。即由农户、集体和企业自愿组合,共同出资,共同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而建立的紧密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鄯善县辟展乡克其克依村11户养殖户出资70万元,贷款40万元,成立了养殖合作社。2003年,共育肥牛羊5086头(只),销售皮张2.8万张,年纯收入39.6万元。布尔津县窝依莫克乡托洪台村120户农户集资入股,组建股份制的冷水渔养殖合作社。玛纳斯县旱卡子滩精米专业合作社,是由农民以土地和资金入股60万元,县、乡供销社出资170万元创办的。六是政府或有关部门牵头兴办。库尔勒市蔬菜专业技术协会,由库尔勒市副食办牵头创办。目前拥有会员200余人,2个经济实体,12个蔬菜生产基地,固定资产达220万元。昌吉州奶农协会、呼图壁县二十里店乡养牛协会、阜康市三工
第五篇:我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建议
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建议
近几年来,我区不少地方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工作,发展势头良好,在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民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呈多样化,并逐渐趋于成熟
截止目前,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共有1465个,会员人数129103人。从产业分布看,种植业944个,占64%。养殖业321个,占22%。其他200个,占14%;从会员所在区域看,乡内1375个,占94%。跨乡或跨县90个,占6%;从服务形式看,以提供产品为主,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专业大户牵头型。即由种养殖大户或经营能手牵头,积极吸纳农户参加,以从事农产品购销为主,形成“协会+农户”的运行机制。额敏县玛热勒苏乡农民协会,就是由刘振强等16位农民经纪人发起组建,会员现已发展到310人。连续几年来,协会所经销的打瓜籽、豆类、羊毛等农副、畜产品占到全乡的85%以上。奇台县老奇台镇牛王宫生猪协会由8户从事养猪、贩猪的养殖大户自发成立,会员 132户,带动400多户农民发展养猪。高峰期每天外销生猪120多头,销售范围由昌吉、乌市扩大到青海、西藏等省区。
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即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由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模式。焉耆县工业番茄协会,就是由焉耆县永宁镇新居村、九号渠村农民依托新疆屯河集团、凯泽公司成立的。协会成立以来,一方面依托企业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会员解决生产资金、农资等方面的困难;另一方面积极与企业配合,按企业要求指导会员进行标准化生产,提供销售服务。木垒县博斯坦乡绒山羊协会,由木垒草原雪羊绒制品公司发起组建,形成农民与企业利益共同体,发展绒山羊养殖及羊绒的收购和加工,目前已占领整个木垒县羊绒市场。
三是主导产品带动型。以某一农产品为主,成立专业协会,建章立制,连结分散农户,形成“主导产品+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运作形式,既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促进了支柱产业的形成,又增加了农民收入。玛纳斯县头工乡养鸡协会,以注册的绿色无污染的“天羽”牌禽蛋为纽带,带动256户养殖专业户。巴里坤县气候独特,马铃薯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1998年该县奎苏镇马铃薯协会成立以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使马铃薯亩均产量由过去的2吨提高到3.5吨。目前拥有会员2278人,种植面积达8000亩,年销售收入570万元,带动周边乡镇农户2500余户。洛浦县吉牙乡围绕民族特色产品艾得莱丝绸,专门成立了艾得莱丝绸协会,通过技能培训、能人经济、大户带小户、龙头带一片,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注册了“吉牙丽人”牌商标,产品打入新疆各地市场,还远销中亚、日本等国家。
四是基地带动型。以本区域的产品基地为基础,以技术、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为纽带,通过“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运作形式,带动农民致富。近几年来,巴州围绕已经形成的库尔勒、尉犁、轮台棉花、香梨产业带,且末、若羌红枣产业带,焉耆盆地工业番茄、葡萄、打瓜、色素辣椒等经济作物产业带,发展了香梨、工业番茄、红枣、打瓜、色素辣椒、无公害蔬菜等专业协会。同时,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库尔勒、焉耆、和静等地一批奶牛养殖协会应运而生。昌吉市围绕红色产业抓大农业,番茄种植面积达7万多亩,成为全区主要的番茄种植基地,并有昌通、中基等多家番茄加工企业。会员已由最初的49人发展到930多人,辐射带动4个乡镇、5000多户农民增收。
五是股份合作型。即由农户、集体和企业自愿组合,共同出资,共同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而建立的紧密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鄯善县辟展乡克其克依村11户养殖户出资70万元,贷款40万元,成立了养殖合作社。2003年,共育肥牛羊5086头(只),销售皮张2.8万张,年纯收入39.6万元。布尔津县窝依莫克乡托洪台村120户农户集资入股,组建股份制的冷水渔养殖合作社。玛纳斯县旱卡子滩精米专业合作社,是由农民以土地和资金入股60万元,县、乡供销社出资170万元创办的。
六是政府或有关部门牵头兴办。库尔勒市蔬菜专业技术协会,由库尔勒市副食办牵头创办。目前拥有会员200余人,2个经济实体,12个蔬菜生产基地,固定资产达220万元。昌吉州奶农协会、呼图壁县二十里店乡养牛协会、阜康市三工乡蟠桃协会等,都是由政府发起组织,农民自愿入会,主管领导任协会负责人。
二、各地积极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一)积极引导,大力扶持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伴随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而出现的新生事物,尤其在我区尚处起步阶段,就更离不开各级党政及有关部门的积极引导、组织推动和大力支持。2000年以来,巴州利用会议、广播、电视等媒体以及通过包乡住村、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提高广大干部、农民群众对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要性的认识,并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如无偿给养殖协会提供场地,政府出资组织协会负责人、村干部、农村大户、农民经纪人到内地考察学习,农业技术部门优先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技术服务等。塔城地区今年年初在地委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定了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划,出台了准许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事农业生产资料的购销业务;登记、注册部门放宽政策、简化手续,降低收费标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其成员提供技术服务或劳务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阿克苏地区地委、行署下发的《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明确:各级政府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投入财政专项资金和各类经营人员、技术人员,积极引导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要为农民专业协会的发展提供人才、资金、销售、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和支持。阿勒泰地区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动,每个县级领导联手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县直帮扶单位和乡包村领导对辖区内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具体指导和扶持,通过抓项目、抓产业、抓服务,推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克州出台了四条优惠政策:(1)每年县(市)财政要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作为贷款贴息,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引进、人员培训、农产品促销等,由财政给予一定的补贴;(2)对发展较快、有突出成绩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每年进行一次表彰和奖励;(3)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所需的土地在流转中给予优先解决;(4)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其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享受同等税收优惠政策。沙雅县县委、县政府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扶持海楼乡马鹿养殖协会发展,规定马鹿养殖户每户可划拨养殖场地3—5亩、种植饲料用地3亩,只需交纳水费,减免其他上交费用,大大调动了马鹿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逐步形成了规模生产。
(二)试点示范,典型引路
2002年,我区库尔勒市上户镇香梨开发服务专业协会和哈密市大泉湾乡棉花协会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单位,其中库尔勒市上户镇香梨开发服务协会于2003年12月被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工作先进集体。今年,自治区又有三家专业协会被列入第二批全国试点单位。同时,全区性的试点工作全面展开,原则上每个地州确定一个试点县。巴州从2000年起,先后在条件比较成熟的库尔勒市、焉耆县、和静县、和硕县、博湖县选择了10多个示范点,建成了一批可看、可学、有效益的样板。塔城地区采取试点先行、点面结合、逐步推开的办法,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2001年的48个稳步发展到2004年的200个。吐鲁番市选择畜牧业发展较快、基础条件较好的艾丁湖乡作为养殖协会示范点,以点带面全面推开。目前全市共有养殖协会11个,协会会员5496名,占全市农户总数的17%。洛浦县吉牙乡艾得莱丝绸协会注重典型引路,充分发挥10个专业大户的示范带头推动作用,全乡织绸户现已发展到1500户,仅此一项全乡人均创收110元。
(三)强化服务,促进发展
我区各地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中,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采取“政府搭台、农民唱戏”的方式,坚持“引导不领导、扶持不干预”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积极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1.搞好信贷服务。吐鲁番市养殖协会积极配合农行、信用社等部门做好信贷工作,主动参与三种担保、四级推荐、五星级信用等级评定。一是积极试行养殖协会会员联保制。实行小户与小户捆绑联保、中户与小户互保、大户为中、小户担保的方式。二是坚持四级推荐制。在本人书面提出贷款申请的前提下,坚持担保大户、村民小组、村委会、养殖协会四级层层把关审查。三是在重点乡镇、村和农户中开展信用等级评定活动。由养殖协会和农行、农村信用社共同确定贷款信用A、B、C、D、E“五星级”标准,凡评为C级以上标准的农户,可直接在农村金融部门办理贷款。该市艾丁湖乡牛羊育肥贷款额2000年为350万元,2003年增加到1780万元,增长了4.1倍,全乡人均占有贷款741.6元。全年出栏牲畜2000年为11万头(只),2003年达42万头(只),增长了2.8倍。目前该乡牧业收入占到农业总收入的40%以上。昌吉市番茄协会一方面主动与农村信用社协调贷款资金,另一方面积极与加工企业协商,由企业为农民解决一部分资金,以保证种植户的正常生产。2003年春季,协会共为农民解决贷款130万元。额敏县玛热勒苏乡农民专业协会积极为会员排忧解难,今年共为农民担保贷款365.5万元。
2.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库尔勒市蔬菜专业技术协会专门制定了《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配备8名技术人员,定期向农民讲解无公害蔬菜的田间管理方法,积极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共发放宣传资料2万份,培训农民8000人次。巴里坤县奎苏镇马铃薯协会,每年定期聘请专家和科技人员到田我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建议来自好范文-www.xiexiebang.com,仅供学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