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从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来讲,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大量借鉴了相关学科的有益成果,它把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对象组织化程度,划分为4个层次:(1)对个体行为的研究,个体是构成组织的最基层的单位,是组织的细胞。从人自身的角度看,人又是组织的主体,每个人都具有其独立的人格。认识个体是了解组织行为的基础。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包括对人性的认识,对个体心理因素中知觉、价值观、个性和态度的认识,以及对人的需要的认识及有关激励理论的研究。(2)对群体行为的研究。群体是组织的基层单位,在组织中存在着大量的非正式组织。群体行为对组织行为有着重大影响,组织行为学要对群体的功能、分类、压力、规范、冲突、竞争等方面做专题研究。(3)对组织的心理及行为规律的研究,并应用这一理论对组织设计、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进行研究。(4)对社会环境的研究。把企业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系统,研究组织与社会的交换关系,社会环境和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等,领导行为也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得到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众多的领导理论。
二. 教学目的要求:
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提高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预期的组织目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组织行为学中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组织行为的相关理论,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练习,加深对相关理论的认识;由于组织行为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在组织行学领域中人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还存在着分歧,针对某个观点,会有正反两方面的争论,通过互相矛盾的正论和反论的形式,使学生有机会探讨不同的观点,了解不同观点如何互相补充,从目前组织行为学的争论中获得启发。学会权变的思想,权变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三. 参考书目:
1.《组织行为学》边一民、徐力等编著
2.《组织行为学》詹虹编著
3.《组织行为学》张德主编
4.《组织行为学》龚敏编著
四.教学安排:
第一章绪论
一.管理者的人际技能
管理及管理者的概念;管理者在组织中的角色;管理的功能;管理者的技能;管理者从事的活动。
二.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征
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劳动者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科学。学科特征:跨学科性;层次性;情景性;权变性;系统研究代替直觉。
三.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
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
四.不同管理阶段的人性假设及管理措施
“经济人”的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
第一次作业题:书面完成(打印)
第二章知觉差异与管理
一.知觉与个体行为
知觉是个体为了对所在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二.知觉的选择过程:
知觉对象因素;知觉者本身因素;情境因素。
三.知觉的组织过程:
知觉对象与背景;知觉归类原则;知觉防御
四.错觉:
社会知觉方面的错觉――
选择性知觉:根据自己的需要等选择知觉对象。
成见: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方法。
晕轮效应:是一种以点要概面的方法。
投射:是一种以已度人的思想方法。
刻板现象:是一种以个体所在群体的特征为依据判断个体特征的方法。
五.归因理论
个体行为归因:内因行为;外因行为。
影响归因的因素:
区别性:在不同的情境下个体行为是否不同;
一致性:在相同的情境下个体行为是否与别人一致;
一贯性:个体行为是否在任何时候都一样。
第三章 个性差异与管理
一.个性概述
个性是个体所有反应方式和与他人交往方式的总和。
二.气质差异与管理
三.性格差异与管理
四.能力差异与管理(自学)
第四章价值观、态度与组织行为
一.价值观
1.价值观的概念及形成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总看法、总评价,是个人的基本信念。
2.价值观的分类
斯普兰格尔的分类:理性价值观、唯美价值观、政治性价值观、社会性价值观、经济价值、宗教性价值观。
格列夫斯的分类;反应型、宗教式忠诚、自我中心型、顺从型、权术型、社交中心型、存在主义型。
经营管理价值观。最大利润价值观、委托管理价值观、生活-质量型。
3.价值观对组织行为、组织管理的影响
影响对其他人及群体的看法,从面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影响个人所选择的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影响个人对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的看法;
影响确定有关行为的道德标准;
影响个人接受或抵制组织目标或组织压力的程度;
影响对个人或组织成功或成就的看法;
影响对个人目标或组织目标的选择;
影响对管理或控制组织中人力资源的手段的看法。
二.态度
1.态度的定义
态度是关于客观事物、人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心理评价)。
2.态度的组成成份
认知成份、情感成份、行为成份。
3.有关态度的理论
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认为人们降低不协调的意愿取决于-导致不协调因素的重要性;个体对导致不协调的影响;不协调带来的后果。
海德的平衡理论:(自学)
4.态度的改变
技巧:根据态度之间的距离;引导对方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改变事实以改变态度;通过组织规定;通过改变行为以改变态度。
5.工作满意度的测量
单一整体测量法;工作因素的总和评分法。
6.决定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具有心理挑战性的工作;公平的分配制度的晋升政策;支持性的工作环境;融洽的同事关系;人格与工作的匹配。
7.工作满意度与组织绩效
第五章激励
一.激励的概念:需要、动机、行为、激励的定义及关系
二.基本的激励理论
1.需要层次论.X理论和Y理论
3.双因素理论
4.克莱顿•爱尔德弗的“ERG理论”
5.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论”
6.维克多•弗鲁母的“期望理论”
7.J•S•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8.爱德温•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
9.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第六章 群体的心理与行为
一.群体的定义和类型
二.非正式群体
三.人们在群体中工作的原因:
四.影响群体行为和工作成果的主要因素:
五.群体决策:
第七章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概述
二.人际关系的平衡
三.人际关系的测量——社会测量
四.人际关系分析理论
第八章 信息沟通
一.信息沟通的定义及模式
二.信息沟通中的障碍及改善
三.信息沟通的基本形式:
四.相互交往理论
第二次作业:案例分析。(打印)
第九章冲突及其处理
一.冲突的定义
二.冲突的原因
三.冲突的处理
第十章领导的心理与行为
一.领导及领导的影响力
二.有关领导的有效性理论
1.特性理论及其评价
2.行为理论及其评价
3.权变因素及权变理论
三.领导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效的四.领导者与追随者
第十一章 工作设计(本章内容放在第五章中讲授)
一.工作设计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工作专业化
第二阶段:工作轮换和工作扩大化
第三阶段:工作丰富化和工作特征的再设计
二.工作设计的特征
1. 工作的多样性;
2. 工作的自主性;
3. 工作的完整性;
4. 工作的难度;
5. 绩效反馈
四.作业要求:
1. 案例书面分析每篇1000-2000字左右
2. 书面作业要求打印。
五.考试方式:
开卷考
六.考核方法:
1. 案例书面分析20%;
2. 考勤10%;
3. 最后考试70%。
第二篇:《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参考学时:40学时)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课程目的和任务:《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提
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顺利实现组织预期目标和提高
组织成员个人满意度的科学。该课程是工商企业管理等专业的一门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
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的规律有较明确的了解,并能结合实践
解决管理中涉及到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各种问题。具体来说,本课程的任务主要有
以下三点:
一、学习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相关理论,培养学生的理论
基础;
二、学习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组织行为学概论
教学内容:组织的类型和作用、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与学科性质、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基本要求:
1、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2、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学习方法。
3、熟悉组织的概念、类型、作用,能够认识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
重点难点: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二)个体行为
教学内容:人的行为分析,知觉与行为,个性理论与人的行为、气质、能力与性格,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基本要求:
1、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影响人的行为的主要因素;
2、掌握个性理论与人的行为。
3、了解个性非倾向性心理特征与倾向性心理特征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4、掌握知觉、态度、价值观与人的行为的关系;理解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的内容。
5、掌握激励理论及实务的内容。
重点难点:
1、着重理解个性、态度、价值观以及激励的概念。
2、个性与行为的关系如何。
3、激励理论的内容。
(三)激励
教学内容:激励概述,内容型、过程型、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综合激励模式,如何提高激
励的有效性。
基本要求:
1、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激励的内涵。
2、理解常见的几种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型激
励理论。
3、简单掌握激励的技巧及如果提高激励的有效性。重点难点:
1、对常见的三种激励理论的认识。
2、如果提高激励的有效性,激励的手段有哪些。
(四)群体行为
教学内容:群体行为的一般问题,群体互动,群里中的人际关系,信息沟通,团队管理,弱
势群体的保护与管理。
基本要求:
1、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影响群体行为和绩效的主要因素、群体决策的优缺点
及主要方法。
2、掌握群体冲突来源及处理。
3、了解人际关系的特点、功能和研究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
4、人际交往的原则,改善人际关系的途径。
5、掌握沟通的概念及影响沟通的因素。
重点难点:群体的概念,人际交往的原则及改善人际关系的途径,群体冲突来源及处理,沟
通的概念及影响沟通的因素。
(五)领导行为
教学内容:领导的概念与领导工作的作用,领导者素质理论、领导者行为理论、领导权变理
论,领导决策,以及如何提高领导的有效性。
基本要求:
1、掌握领导的概念与作用。
2、掌握提高领导行为有效性的方法途径。
3、掌握领导的有关理论。重点难点:
1、领导的概念。
2、领导理论。
(六)组织行为
教学内容:组织理论,组织设计,工作设计,压力,组织文化,组织环境等。
基本要求:
1、掌握组织的概念,组织理论,组织设计的意义、要素与程序,组织设计应遵
循的原则。
2、掌握工作设计方法、工作压力的来源与后果、对付压力的方法和措施。
3、掌握组织文化的涵义与特征、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内容、组织文化建设。
4、了解组织结构的类型。
重点难点:组织的概念,组织设计的原则,组织文化的概念及内容。
(七)组织变革与发展
教学内容:组织行为合理化的标准,组织变革与对策,组织发展与工作生活质量,当代组织
变革的趋势及关键问题。
基本要求:
1、了解组织行为合理化的标准都有哪些。
2、掌握组织变革以及相应对策。
3、理解组织发展与工作生活质量的关系。
4、了解当代组织变革的趋势及关键问题。重点难点:理解组织行为合理化的标准。
三、学时分配
四、参考教材
《组织行为学》,孙成志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
五、审核
编写人:卞子全系(部)主任:周翔
第三篇: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1.中文名称:组织行为学
2.英文名称:Organizational Behavior
3.课程号:43100410
二、学时
总学时36 学时其中:授课36 学时实验0 学时
三、考核方式
考试
四、适用专业
管理类和经济类专业
五、课程简介
研究组织中个体、群体、组织、领导行为的现象与规律,有关的理论模型,相应的研究方法,如介绍各种领导的理论,分析不同领导行为的特色、适用情境、效果,对权变领导、情境领导、目标-路径领导、转换型领导等进行比较分析与提供应用建议。探讨组织中激励的基础、有关的要素、以及途径,讨论企业组织社会心理系统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方法,探讨在不同层次提高组织效率和员工满意度的系统途径。
六、本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全面地了解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在未来的管理工作岗位上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本课程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的先导课程。
七、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一)绪论(2个学时)
1、内容:学科的形成、发展和现状。
2、要求:掌握关于人性的假设的主要观点,了解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的有关背景、学
科的研究方法。
(二)知觉(2个学时)
1、内容:知觉概念和种类、特征。社会知觉、知觉偏差、归因理论
2、要求:掌握知觉的基本概念,了解知觉的一般规律、以及知觉偏差和偏差原因。
(三)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2个学时)
1、内容:性格、能力、人格,个性与认知风格类型,管理者的职业风格,个人决策风格,对组织行为有重要个性特征以及个性的管理意义
2、要求:理解个体心理特征并掌握个性的管理意义
(四)价值观、态度、工作满意度(2个学时)
1、内容:价值观态度的概念、分析、工作满意度测量方法和决定因素,及其对员工的绩效影响
2、要求:掌握价值观、态度和工作满意度对个体绩效、组织绩效的影响
(五)激励理论(2个学时)
1、内容: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调整型激励理论
2、要求:掌握一些比较重要的激励理论,了解激励理论对于知道激励实现的意义和作用。
(六)激励的应用(2个学时)
1、内容:各激励方案包括目标管理的概念、与目标设置理论等
2、要求:掌握一些比较重要的激励方案,学会灵活运用。
(七)群体行为(2学时)
1、内容:群体行为的一般规律、群体决策、群体的发展过程、高效群体的特征。
2、要求:掌握群体行为特征、分析与改进人际关系的技术、学会如何灵活管理群体。
(八)团队(3学时)
1、内容:团队含义、团队普及的原因,团队的种类、团队管理
2、要求:掌握团队与群体区别和联系,灵活运用团队的建设管理
(九)沟通(3学时)
1、内容:沟通过程、沟通要素、沟通模式、促进有效沟通的对策
2、要求:正确对待沟通、掌握有效沟通的方法
(十)领导行为(3学时)
1、内容:领导的有效性、领导的权利与影响等问题的研究。
2、要求:掌握有关领导理论的主要观点,并能够根据环境因素的改变确定应该采用何种领导方式,了解增强领导有效性的多种尝试。
(十一)权利与政治(2学时)
1、内容:权利的含义、基础、政治的含义和技巧
2、要求:掌握权力行使的条件、原则和使用技巧
(十二)冲 突(3学时)
1、内容:冲突过程、分类、处理方法
2、要求:正确认识冲突、理解冲突的作用、掌握冲突处理方法
(十三)组织结构与设计(2学时)
1、内容:效能与效率、组织环境,决定组织结构的六个要素、组织结构的一般形式、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
2、要求:掌握组织规律、设计程序以及影响组织设计的因素
(十四)人力资源政策与实现(2学时)
1、内容:工作分析、选拔工具、技能类型、培训方法、职业定位模式
2、要求:从组织行为学角度,掌握人力资源管理方式
(十五)组织文化(2学时)
1、内容:组织文化的发展、概念和实质、主要内容、类型与特征、组织文化的一般作用、具体功能、代表性理论
2、要求:从组织行为学角度,掌握组织文化对于组织绩效的影响和个体行为的影响(十六)组织变革与发展(2学时)
1、内容:组织的发展与变革。
2、要求:掌握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学会分析组织变革成败的原因,了解传统的组织理论的不足与现代组织理论的发展概况。
八、实验内容:无
九、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教材:《组织行为学》郭毅,阎海峰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主要参考资料:
《组织行为学》 叶龙、史振磊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组织行为学案例》 黄维德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
4《组织行为学》 陈国海,方华,刘春燕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
3《组织行为学》王玉莲,机械出版社2003
《组织行为学》竺乾威,邱柏生、顾丽梅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
2《组织行为学》李剑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组织行为学教学案例精选》 周文霞 孙健敏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人力资源:组织和人事》 MBA核心课程编译组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7 《组织行为学》 [美]史蒂芬•P•罗宾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十、先修课程
管理学
第四篇:《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组织行为学 Organization Behavior 课程负责人:潘丽霞
二、学时与学分:54学时3学分
三、适用专业:行政管理
四、课程教材:
张德主编《组织行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五、参考教材:
1.罗宾斯著《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赫尔雷格尔、斯洛克姆、伍德曼著《组织行为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13.苏东水著《管理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4.程方正编著《现代管理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李明德、陈维政等编著《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四川大学管理学院
6.孙健敏、李原编著《组织行为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
37.李剑锋编著《组织行为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六、开课单位: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行政管理系
七、课程的目的、性质和任务:
课程的性质:本课为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专业课程之一
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提高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预期的组织目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组织行为学中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组织行为的相关理论,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练习,加深对相关理论的认识;由于组织行为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在组织行学领域中人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还存在着分歧,针对某个观点,会有正反两方面的争论,通过互相矛盾的正论和反论的形式,使学生有机会探讨不同的观点,了解不同观点如何互相补充,从目前组织行为学的争论中获得启发。学会权变的思想,权变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从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层次上理解并掌握工作组织中各种行为及其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增强对组织活动中各种行为现象的直接感受和经验,学会从行为的角度来解释和分析组织中的管理问题,并寻求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而,转变观念,真正地了解人,无论是个体还是组织中的人。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从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来讲,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大量借鉴了相关学科的有益成果,它把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对象组织化程度,划分为4个层次:(1)对个体行为的研究,个体是构成组织的最基层的单位,是组织的细胞。从人自身的角度看,人又是组织的主体,每个人都具有其独立的人格。认识个体是了解组织行为的基础。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包括对人性的认识,对个体心理因素中知觉、价值观、个性和态度的认识,以及对人的需要的认识及有关激励理论的研究。(2)对群体行为的研究。群体是组织的基
层单位,在组织中存在着大量的非正式组织。群体行为对组织行为有着重大影响,组织行为学要对群体的功能、分类、压力、规范、冲突、竞争等方面做专题研究。(3)对组织的心理及行为规律的研究,并应用这一理论对组织设计、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进行研究。(4)对社会环境的研究。把企业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系统,研究组织与社会的交换关系,社会环境和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等,领导行为也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得到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众多的领导理论。
九、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1.要求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
2.要求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要求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4.要求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5.要求具备较强的案例分析能力。
十、说明
十一、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20%、考试成绩占80%
十二、学时分配
根据行政管理系本科教学计划,本课程在四年级上期开设,总课时五十四节。具体安排如下: 主要内容:
第一编导论(6学时)
第一章管理者的人际技能(2学时)第一节管理者在组织中的角色 第二节管理者的技能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相关概念、体系与模型(3学时)第一节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学科体系 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分析模型
第四节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机会与挑战
第三章组织行为学的历史沿革与研究方法(1学时)第一节组字行为学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编个体行为(24学时)
第一章管理的人性假设(2学时)
第二章个性与行为(气质、性格、能力)(4学时)第一节气质 第二节性格 第三节能力
第三章知觉与行为(6学时)第一节知觉与社会知觉 第二节归因
第三节印象管理
第四章个体决策(3学时)第一节个体决策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基本的决策过程模型 第三节决策偏差
第五章需要、动机与激励(6学时)第一节内容型动机理论 第二节过程型动机理论
第三节动机的整合模型与动机理论的应用
第六章组织行为学新近拓展概念:情绪、压力与满意度(3学时)第三编群体行为(12学时)第一章群体概述(3学时)第一节群体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群体行为的解释 第三节群体决策
第二章人际沟通(6学时)第一节沟通概述
第二节开发有效的沟通 第三节有关沟通的当前问题 第三章团队建设(3学时)第一节团队的含义 第二节团队运作分析 第三节有效的团队管理
第四节如何塑造优秀的团队成员 第四章领导(略)
第四编组织行为(12学时)第一章组织结构与设计(略)第二章组织变革与发展(6学时)第一节组织变革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影响变革的因素 第三节实施组织变革 第四节组织发展
第三章组织文化(6学时)第一节什么是组织文化
第二节组织文化的功能、创造、维系与传承 第三节组织文化的分析和测量
大纲制订者:潘丽霞大纲审定者:
2005 ~ 2006 学第2学期教学日历
课程名称:组织行为学任课教师姓名:潘丽霞
课程类别:必修课选修课
教材名称:组织行为学主编姓名: 张德出版时间:1999
授课对象:贸易与行政学院行政管理专业1~2班约60人
填表时间:2006 年 2 月 10 日
教学日历
第五篇:中央电大《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央广播电大大学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定稿)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本大纲的制订依据
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大专起点的工商管理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管理人才。组织行为学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强此学科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提高管理水平,特别是对于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对所属员工的心理和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及时地协调个人、群体、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达到上述目标、适应远程教育教学需要,组织行为学教材应反映当前世界各国在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力争做到视野开阔、资料丰富、论述精辟、语言简洁、通俗易懂。使学员在学习中,能够一书在手,别无所求。
二、本课程的基本任务
组织行为学是本专业的一门的专业理论课。通过教学使学员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学员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的规律有较明确的了解,并能结合实践解决管理中涉及到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各种问题,在实现组织目标中,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三、教学对象
具有国家承认的大专以上文凭(主要是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类专业)的从事企事业管理工作的成人学员。
四、教学要求
教学过程中,有关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按“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进行。
了解: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知道,对其中涉及到组织行为学基本理论的人物和事件等要把握;
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理解并把握;
重点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深入理解并熟练把握,同时能权变地应用到实践中去。
五、预修课程:
《管理学》;后续课程:《人力资源管理》。
六、教学环节
1.音像课:这是广播电视大学传授教学内容的重要媒体,是学员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本课程采取录像教学媒体,它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文字教材为基础,结合我企业管理的典刑案例,以专题形式主要讲述本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配合主教材讲本课程的思路、方法,帮助学员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原理。
2.面授辅导:这是广播电视大学学员接触教师、解决疑难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弥补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缺少双向交流的有效途径。由授辅导应以教学大纲为指南,结合录像讲座,通过讲解、讨论、座谈、答疑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辅导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熟练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原理,了解和熟悉远程教育规律,研究成人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3.自学:是以学生个别化学习为主的远程开放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学生系统获取学科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对学员自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各级电大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注意。
4.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工商管理学科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各地电大要结合教学进度,依据教学内容安排案例使用的进度。
5.考核:考核是检查教与学效果的重要方式,是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考核的 目的是检查学员对课程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检测学员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媒体分配
本课程教学以文字教材、录像教材、课件三种媒体形式。文字教材采用合一型;录像教材是文字教材的配套教材,主要讲授教学重点、难点、疑点;课件主要以强化学生所学知识为主,结合教材与考试,编制模拟练习。
学 时 分 配
序 号 章 目 学时数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9 个体行为 11 激励 12 群体行为 10 领导行为 10 组织行为 10 第七章 组织发展与变革 10
第三部分:本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和主要理论来源,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状况,了解人性假设的主要观点。
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二、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
(一)边缘性、综合性
(二)两重性
(三)实用性
三、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管理科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二、组织行为学形成的理论基础
三、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
四、组织行为学与行为科学
五、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动向
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一、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研究程序的公开性
(二)收集资料的客观性
(三)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
(四)分析方法的系统性
二、模型
(一)模型的概念
(二)模型的分类
(三)模型的结构
一、行为变量的测量
(一)量表
(二)变量的处理方式(三)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四、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一)观察法
(二)调查法
(三)实验法
(四)谈话法
(五)测验法
(六)案例研究法
第四节 关于人性假设的研究
一、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二、人性的假设
(一)理性-经济人的假设
(二)社会人的假设
(三)自我实现人性的假设
(四)复杂人性的假设
三、对人性假设理论的分析
教学建议:重点讲清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与学科性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对人性假设的认识。
重点概念:组织行为学 心理学 社会学 模型 经济人 社会人 自我实现的人 复杂人
第二章 个体行为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影响人的行为的主要因素、个性理论与人的行为、个性非倾向性心理特征与倾向性心理特征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知觉、态度、价值观与人的行为;掌握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的内容。
第一节 人的行为分析
一、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特征
二、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
(一)内在因素
(二)外在因素
第二节 个性理论与人的行为
一、个性的概念
二、个性理论
三、个性理论的应用
第三节 个性非倾向性心理特征
一、气质差异与应用
(一)气质的概念
(二)气质差异
(三)气质差异的应
二、能力差异与应用
(一)能力的概念
(二)能力差异
(三)能力差异的应用
三、性格差异与应用
(一)性格的概念
(二)性格差异
(三)性格差异的应用
第四节 知觉与行为
一、知觉的概念及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
(一)知觉的概念
1、社会知觉
2、个人知觉
(二)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
1、主观因素
2、客观因素
二、知觉的组织过程
三、知觉错误
四、管理者知觉与管理方式
第五节 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一、价值观
(一)价值观的概念
(二)价值观的分类
二、态度
(一)态度的概念
(二)态度的特性
(三)影响态度的因素
(三)态度理论与应用
第六节 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
一、职业生涯及其设计与开发
二、研究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的意义
三、职业生涯的选择
四、职业生涯的几个阶段
五、职业生涯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建议:重点讲清人的行为的特征,分析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重点概念:个性 气质 能力 性格 知觉 价值观 态度
第三章 激励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激励的含义及机制,掌握激励的主要理论及应用,了解激励的模式及激励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 激励概述
一、激励的含义
二、激励机制
三、激励的作用
四、激励理论的发展
五、激励的基本模式
第二节 工作激励理论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一)需要层次论
(二)双因素理论
(三)成就需要激励理论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
(一)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二)波特和劳勒的期望模式
(三)公平理论
三、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一)强化理论
(二)归因理论
(三)挫折理论
四、综合激励模式
第三节 如何提高激励水平
一、进行有效激励的要求
(一)奖励组织所需要的行为
(二)善于发现和利用差别
(三)掌握好激励的时间和力度
(四)激励时要因人制宜
(五)系统设计激励策略体系
二、激励的手段和方法
(一)思想政治工作
(二)奖惩
(三)工作设计
(四)职工参加管理
(五)培训激励
(六)榜样激励
教学建议:重点讲清激励理论作用、发展动向、分析各种激励理论及其应用、有效激励的要求和方法。
重点概念: 激励 需要层次论 双因素理论 成就需要激励理论 期望理论 公平理论 强化理论
第四章 群体行为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影响群体行为和绩效的主要因素、群体决策的优缺点及主要方法、人际关系的特点、功能和研究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人际交往的原则、改善人际关系的途径;掌握群体冲突来源及处理;其他了解。
第一节 群体行为的一般问题
一、群体的概念与类型:
(一)群体的概念
(二)群体的类型
二、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一)个人是社会组成的一部分
(二)个人与群体的相互作用
(三)群体的地位与作用
三、群体的发展阶段
定向、冲突和挑战、内聚性、迷惑、醒悟、承认六个阶段。
第二节 影响群体行为和工作绩效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抑制作用
(一)观众效应;
(二)共同活动效应。
二、群体的规模
(一)群体规模的上限和下限;
(二)群体组成人员的奇数和偶数问题;
(三)群体规模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三、群体的结构
(一)群体结构的概念和意义 ;
(二)群体结构的同质性和异质性;
(三)领导班子结构。
四、群体的目标
(一)目标与群体规范的关系
(二)群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关系;
(三)目标的普遍性。
五、群体的领导
(一)多头领导;
(二)有效的群体领导人。
六、群体规范
(一)规范的概念;
(二)规范的形成;
(三)群体规范的维度;
(四)群体规范的功能;
(五)群体规范分析法。
七、群体压力
八、群体的内聚力
(一)群体内聚力的概念;
(二)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
(三)群体内聚力与生产率群体内聚力的测量。
九、外部环境
第三节 群体决策
一、如何把个人的择优选择变成集体决策
形成群体决策可以采用下述四种集中个人意见的策略:
(一)简单多数策略
(二)等级累计策略。
(三)最小离差策略
(四)最优预见策略
二、群体决策中存在的问题
在群体决策中应避免两种不良倾向:
(一)“冒险转移”现象
(二)“小集团思想”
三、群体决策的方法
(一)头脑风暴法
(二)德尔菲法
(三)提喻法(哥顿法)
(四)方案前提分析法
(五)非交往型程序化决策术
第四节 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一、群体中人际关系的一般问题
(一)人际关系的内容
(二)人际关系的类型
(三)人际关系的特点和功能
(四)研究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
(五)影响人际关系因素
二、人际关系的确立和发展
(一)人际关系确立的条件
(二)人际关系发展的动力
(三)人际关系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趋势
三、管理系统中的人际关系
(一)管理系统中职务关系的类型
(二)管理系统中个人之间的关系
(三)管理系统中的交往圈子
四、人际交往的原则
(一)平等原则
(二)互利原则
(三)信用原则
(四)相容原则
五、人际关系的测量—社会测量方法
(一)社会测量的概念
(二)社会测量的程序
(三)社会测量图解
(四)社会测量法在企业中的应用
六、改善人际关系的途径
(一)相互作用分析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根据相互作用分析改善人际交往
第五节 群体冲突
一、群体冲突的性质
(一)冲突和竞争
(二)冲突观念的转变
二、冲突的来源
(一)沟通因素
(二)结构因素
1、规模
2、参与
3、直线机构和参谋机构
4、奖酬制度
5、资源相依性
6、权力
(三)个人行为因素
三、减少冲突的策略
(一)设置超级目标
(二)采取行政手段
(三)处理冲突的二维模式
四、引起冲突的策略
(一)委任态度开明的管理者
(二)鼓励竞争
(三)重新编组
第六节 群体之间的行为
一、影响属体之间的行为与工作成果的主要因素
(一)目标
(二)不确定性
(三)可替代性
(四)工作任务关系
(五)资源的共用性
(六)彼此看法
二、平行群体之间有效关系的形成(一)平行群体之间关系的诊断
(二)基本机制
第七节 信息沟通
一、信息沟通的概念和作用
二、信息沟通的形式和方法
三、信息沟通的原则和要求
第八节 团队建设
一、团队的概念
(一)团队的概念
(二)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三)团队与群体的区别
二、团队的类型
三、塑造高绩效的团队
四、团队管理中的问题
教学建议:重点讲清群体行为的一般问题,分析影响群体行为的主要因素、群体决策的方式;讲清群体中人际关系的类型、特点、功能、人际交往的原则及改善人际关系的途径;分析群体冲突的来源及冲突的处理的方式;理解团队建设的意义和方法。
重点概念:群体 群体规范 群体内聚力 人际关系 群体冲突 团队建设
第五章 领导行为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领导的概念与作用、如何提高领导的有效性;掌握领导的有关理论、信息沟通的概念与作用;其他了解。
第一节 领导的概念与领导工作的作用
一、领导的概念
二、领导的实质
三、构成领导的要素
四、领导的作用
第二节 领导者的素质论
一、对伟人论的否定
二、国外对领导者素质的研究
三、我国对领导者素质的研究
第三节 领导者的行为理论
一、专制、民主和放任的领导方式
二、领导的连续统一体理论
三、利克特的管理系统理论
四、两维理论
(一)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
(二)管理方格图理论
(三)PM型领导模式
第四节 领导权变理论
一、菲德勒的模式
二、途径-目标理论
三、领导规范模式
四、不成熟-成熟理论
第五节 提高领导的有效性
一、有效领导的要求
二、科学地配备主管人员
三、科学地运用领导艺术
教学建议:以有关领导理论为主线,讲清领导的作用及提高领导的有效性,分析信息沟通在领导中的作用。
重点概念:领导 十大条件论 领导的连续统一体 管理系统理论 管理方格理论 PM型领导模式 菲德勒模式 领导艺术 信息沟通
第六章 组织行为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组织的概念、组织理论、组织设计的意义、要素与程序;组织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掌握工作设计方法、工作压力的来源与后果、对付压力的方法和措施;组织文化的涵义与特征、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内容、组织文化建设;了解组织结构的类型。
第一节 组织的概念与组织理论
一、组织的概念与作用
(一)组织的概念
(二)组织的要素
(三)组织的分类
(四)组织的作用
二、组织理论
(一)古典组织理论
(二)行为组织理论
(三)现代组织理论
第二节 组织设计
一、组织设计的概念
二、组织设计的基本要求
三、组织设计的权变因素
四、组织结构设计
第三节 工作设计
一、工作设计的概念与意义
二、工作设计的发展过程
三、工作设计的原则
四、工作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第四节 工作压力
一、压力的性质与反应
二、压力来源
三、压力的后果
四、应付压力的措施与方法
第五节 组织文化
一、组织文化的概念与作用
二、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内容
三、组织文化的功能
四、组织文化建设
一、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第六节 组织环境
二、组织环境的特性
三、组织环境的类型
四、组织外部环境
五、组织内部环境
教学建议:重点讲清组织的概念、类型、组织理论,组织设计的要素、组织结构的类型;对比分析几种结构形式的优缺点;讲清工作设计的意义、理论与方法,工作压力的来源及对付压力的方法;结合中国实际介绍组织文化建设意义及方法。
重点概念:组织 组织设计 直线职能制 事业部制 部门划分 工作设 工作压力 组织文化
第七章 组织变革与发展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组织行为合理化的标准、组织变革的动因、组织变革的内容、组织变革的基本模式;掌握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对策、工作生活质量和组织发展的 内容及措施,了解当代组织变革的关键问题及组织变革的趋势。
第一节
组织行为合理化的标准
一、组织结构的合理化
二、组织运行要素的有效性
三、组织气氛的和谐性
第二节
一、组织变革的基本动因 组织变革与对策
二、组织变革的基本模式
三、组织变革的对策
第三节
一、工作生活质量概念产生的背景
二、工作生活质量的概念
三、工作生活质量与生产率
四、组织发展的概念及其价值观
五、组织发展的干预措施
第四节
一、当代组织变革的关键问题
二、组织变革的趋势
教学建议:讲清组织行为合理化的标准;分析组织变革内容和过程;工作生活质量概念提出的重要意义;组织发展的内容及措施。
重点概念:组织变革 工作生活质量 组织文化 组织发展
工作生活质量与组织发展
当代组织变革的关键问题及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