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欠发达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如何突破“边缘化”困境
新洲区位于武汉市东郊,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城区,版图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95万,其中14至35岁青年总数约28.2万,浅谈欠发达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如何突破“边缘化”困境。改革开放以来,辖区内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超常规发展,迅速成为就业、财税、投资等领域中最具活力的增长源。截止2003年底,共有登记在册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12642个(含个体工商户),从业团员青年数以万计。2004年,共青团新洲区委通过咨询走访、问卷调查、座谈讨论等形式,对辖区内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团建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调查表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正逐渐陷入“边缘化”困境,这也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了其它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整体现状。下面,笔者试就如何突破“边缘化”困境,构建欠发达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的“多赢”格局,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正视“边缘化”困境,理性看待艰难现状所谓“边缘化”,本是社会学中的概念,主要指难以融入现行主流社会的思维习惯、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的“边缘化”困境,具体表现为角色定位、工作体系和功能发挥的全方位“偏离”。(一)角色定位“边缘化”思路决定出路,定位决定地位。对于任何一个组织来讲,找准其相对独立、且不可替代的角色定位,是争取认同、拓展空间、实现突破的关键。但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这个崭新领域中,由于对诸多关键问题、深层矛盾没有超前研究,缺乏科学界定和适时指导,致使角色定位频频走入“边缘化”误区。
1、越位的万能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与国营集体企业有天壤之别,在衡量“成本投入”与“效益产出”时相当“苛刻”,对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的群团活动有一定“排斥性”。因此,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必须先求“生存权”,再争“发展权”,走“务实”、“稳妥”、“渐进”之路。但在面对非公有制经济团建这一全新课题时,却有少数地方无视现实,“头脑发热”,主观臆断,在组织设置、团干选配、活动时间、经费保障等方面,盲目追求高起点、高标准,甚至刻意把团组织的职能夸大化、万能化,任意延伸工作内涵和外延,冒然将“触角”深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人事、思想等“敏感”领域,更有甚者,挣脱不了惯性思维,尚未开展团建就先要求团的地位、团干待遇和工作经费,最终引起企业经营者的反感与对抗,导致障碍重重,事与愿违,被拒之“门”外,造成恶性循环。
2、失位的无为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非一日之功,必须“摸着石头过河”,“踏着荆棘推进”。因此,确有少数地方存在根深蒂固的“等、靠、要”思想,片面地认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情况特殊,形势复杂,团建工作难搞出“真名堂”,到头来吃力不讨好,因而丧失信心,顾虑重重,畏难情绪较重,走入了“消极无为”的极端。工作中,要么一味强调客观困难,观望等待党委和上级团组织出政策、定方案,不敢越雷池一步;要么被动适应,降格以求,应付了事,满足于生搬硬套旧模式、老办法,即使勉强建立团组织,也是出于政策性考虑,大多处在“有组织、无活动”的原始水平上,成了点缀门面的“多余部门”。
3、错位的浮夸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是全新课题,更是大势所趋,所以,也有个别地方为了哄上级,出政绩,凭着敏感的“政治嗅觉”,认为行动越早越好,步子越快越好,声势越大越好,唯有如此,才能出典型,出成果,出经验,好大喜功,刻意追求轰动效应,将应时应景的表面文章,作为追求政治功利的手段,完全背离了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则热衷于大张旗鼓地发文件,建组织,抢进度,全力以赴地铺摊子,挂牌子,搭架子,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团率100%”到“流动团员覆盖率100%”,各种不切实际的“新口号”、“新招数”不胜枚举,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大跃进”,表面上热热闹闹,虚假繁荣,实质上浮光掠影,走了过场,根本没有解决好深层次矛盾,最终形同虚设,建而后瘫,从“一哄而起”变成了“一哄而散”。(二)工作体系“边缘化”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团的组织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是优化共青团工作体系的基础,但同时也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的“软肋”。
1、组织体系的覆盖比例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规模大小不一,小到个体工商户,大到集团公司,所有制性质及管理模式极其复杂,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多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都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极弱,开业、歇业、倒闭此起彼伏,团员青年下岗、跳槽、换岗频繁,择业自主性和不稳定性突出。这些在客观上造成大批团员青年游离于组织之外,流动团员管理失控更成为致命“顽症”,流出的去向不明,进来的身份不清,团员真实底数模糊,难以纳入规范有效的组织覆盖体系,只有就放任自流,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团组织边建边散,大起大落的恶性循环。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3年底,新洲区已建立团组织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仅占符合建团条件的0.9%,新建团组织能维持一年以上的更是凤毛麟角。
2、管理体系的运行效率差。在国有集体企业,团建工作受上级党团组织管理和约束,所以在团员发展、团干培养、换届选举、经费划拔、考核奖惩、人事任免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成熟规范的管理机制,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与上级团组织大多属于松散型挂靠关系,传统的管理体系“失灵”,导致团建工作随意性大,依赖性强,运行效率差。如调研中发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普遍存在多头管理、分散管理的问题,许多同企业的团员组织关系分散在人才交流中心、职业介绍所、原住村组、社区或单位,隶属关系尚未理顺,加之许多青年职工长期超负荷工作,或出差跑业务,或天天“三班倒”,集中活动时间很少,致使“三会一课”等团内管理制度形同虚设,组织秩序的稳定性越来越弱。
3、保障体系的支撑作用弱。大多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都处在原始积累阶段,求生存、求发展是其头等大事,因而普遍趋向于追求利润最大化,其管理结构、劳资关系、作息制度对团建工作容纳度较小,团建活动的时间、经费通常都缺乏保障,许多企业经营者认为,开展共青团活动既要耗费财力物力,又要耗费时间和职工精力,因而借口经营困难,不仅分文不给,甚至要求团组织不能公开挂牌,活动业余时间安排,经费个人自筹,把“共青团”变成了“地下团”。缺乏必要的后盾和支撑,成为难以逾越的团建“瓶颈”,导致团组织软弱涣散,生存空间狭小,地位直线下滑,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陷入了“无钱、无人、无时间搞活动—影响力弱—领导不重视”的恶性循环。(三)功能发挥“边缘化”
1、凝聚功能弱化。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政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履行这一职能的前提和关键,是团组织必须拥有广泛的青年基础,否则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就是“空中楼阁”。因此,凝聚功能的强弱,向心力的大小,是团建工作的生命线和能量源泉。从某种意义上讲,赢得青年是团组织一切工作的起点和核心。但目前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由于团组织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手段,难以最大限度地满足青年成长成才的需求和维护其合法权益,丧失了有效地凝聚、引导和教育团员青年的基础,导致青年普遍对团内活动缺乏认同感和参与意识,不愿承担义务责任,甚至不愿意亮出团员身份。
2、政治地位下滑。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连党建都是处在摸索阶段的新课题,从客观上导致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从“关键地位”向“边缘地位”转化演变,团组织固有的参与决策、获取信息、组织动员、维权监督、输送人才等政治优势日益丧失,政治地位全面下滑,政治职能全面弱化,团组织从不可或缺的组成单元,变成充其量只算一个普通群众性组织。例如在调研中发现,共青团组织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摇篮”地位已经无从体现,绝大多数团干部是兼职,鲜有能进入企业中层管理干部之列,主观上也普遍认为受雇于人必受制于人,工作上更是无所适从,毫无主见,挺不起腰杆,使团组织成为陪衬和附属物。
3、整体格局失衡。非公有制企业团建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仅与公有制企事业单位差异较大,在其内部,不同经济类型、不同规模、不同企业主也导致团建工作呈现不平衡性。一是区域间不平衡。相对来讲,规模大、效益好的非公有制企业,团组织建设和功能发挥都较好,小型非公有制经济团建工作则多是死水一潭。二是行业间不平衡,相对来讲,在一些技术密集、对年青人才依赖度高的大型企业,团建工作的重视度和地位较高,在一些人员更迭频繁、劳动强度较大、技术含量较低的企业如餐饮服务业,团建工作比较弱。三是本地企业与外来企业间不平衡。因本地企业领导大都为本地人,团组织容易做协调沟通工作,而外地企业来办厂主要为取得经济效益,加之平时接触较少,团组织较难协调沟通。
二、解读“边缘化”困境,深入剖析内在成因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陷入“边缘化”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集中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团建理念严重滞后。当前,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领域,脱离实际,墨守成规的观念仍占绝对支配地位,主要表现在对企业特性、业主需求和青年利益缺乏定量和定性分析,倾向于照搬照抄公有制企事业单位的团建模式,缺乏独创性和灵活性,雪中送炭少,忙中添乱多,无法有效地为青工服务,为企业解难,为业主分忧,调查报告《浅谈欠发达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如何突破“边缘化”困境》。如截止2003年底,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仅72家,但有些地区片面理解“党建带团建”,生搬硬套党团组织一一对应的传统模式,迟迟不敢与时俱进,实现“团建先行”,致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难有实质性的重大突破;再如肤浅地认为团建就是建团,勤于建团而惰于管团,沾沾自喜于完成团建指标,至于能不能发挥作用则听之任之,结果是边建边丢,事倍功半。总之,工作理念上的这些“老教条”和“旧框框”,就是导致非公有制经济团建工作缺乏活力,松散瘫痪,无所作为,地位丧失的“症结”所在。
(二)企业经营者认可难求。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能否顺利建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业主支持与否,但目前大部分企业主对团建缺乏共识和认同感。主要存在三种类型:一是“无知”型。忙于经营管理,没时间和精力研究团建工作,完全不懂团建为何物,有何作用。二是“误解”型。怕团组织开展活动增加开支,浪费生产时间,扰乱青工心态,影响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更怕团组织的政治影响扩大后,在监督和维权上不与自己一条心,会组织青工“搞对抗”,削弱和制约业主的领导权威,碍手碍脚。三是“排斥”型。业主们由于文化背景、创业经历、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政治成分等多方面的特殊差异,特别是一些涉外(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非公经济组织,通常对政治氛围浓厚的党团组织有抵触情绪,接纳程度偏低,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偏见和局限,直接导致他们对团建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抱无所谓或彷徨观望态度,认为团组织可有可无,甚至明推暗顶。
(三)社会影响负面偏多。非公有制经济处在市场经济的“风口浪尖”上,市场经济的固有特性及其负面效应必然给其打上深刻烙印,严重阻碍着团组织正常发挥作用。特别是市场经济领域里滋生和渗透着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倾向,“一切向钱看”的逐利心理,都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团员青年的思想,侵蚀着团内政治生活,使团建工作带上了功利化、商品化的色彩,诱使少数团员干部淡化全局观念、组织观念,片面追求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把增加收入与实现自身价值划上等号,将赚钱谋利作为人生唯一目的来追求,对政治追求、人格完善、社会责任和人生价值不屑一顾。
(四)企业现状举步维艰。目前的大多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仍处于极不稳定的初级发展阶段,大多起步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经营不善,管理粗放,家族式倾向严重,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因而自生自灭的多,发展壮大的少。这直接决定了企业主难免会对团建持保守态度,在欠发达地区,这些消极因素的制约作用更明显。如以新洲区的统计结果为例,2003年底共有登记在册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12642个,其中个体工商户和小型私营企业11296个,占总数的近90%,这些“小作坊”式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也从一个侧面充分显示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整体现状。
(五)青年心态日趋多元。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由于青年员工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多元化,导致其心态日趋复杂,主要表现为:一是雇佣心态。由于大多数团员青年的身份是打工者,与业主是“雇佣”关系,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总认为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就业不算正式工作,是业主的“打工仔”,失落感严重,从趋利动机出发,只想做老老实实是地多做事、多挣钱,怕参加团组织活动会影响本职工作,影响经济收入,故组织观念淡漠,刻意远离党团组织,先进性无从谈起。二是临时心态。受几十年来旧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青工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分配、人事、用工、医疗、住房等方面的特殊管理体制缺乏归宿感,潜意识里还是向往“铁饭碗”,思变与惧变、渴望竞争与害怕淘汰的矛盾心理相互交织,造成青年员工临时观念严重,普遍对团组织依赖感不强,存在“入团无用”思想,认为团员身份可有可无,对团内事务参与意愿差,甚至为了不交团费而隐瞒团员身份,出现了发展团员难、口袋团员多等新问题,造成队伍萎缩。
三、突破“边缘化”困境,着力构建“多赢”格局要突破“边缘化”困境,关键是坚持“多赢”原则,兼顾多方利益,以变应变,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大胆创新,找准团的工作、企业发展和团员青年需求的最佳切入点、着力点和结合点,使团的工作更具现实性、科学性和前瞻性,做到企业主欢迎,社会满意,团员青年喜闻乐见,团组织力所能及,开创携手共进,互相促进的良性发展新格局。
(一)坚持党建带团建,把握政治方向是构建“多赢”格局的前提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做好共青团工作的前提。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涉及方方面面,仅仅靠共青团一个部门的力量是有限的,往往会陷入“孤掌难鸣”、“后继乏力”的困境,因而必须要克服“等、靠、要”思想,主动适应形势发展,紧紧依靠党建带团建,在党组织直接领导和统一协调下推进工作,充分依托利用党组织的政治优势、权威和号召力,优化外部环境,弥补团组织在地位、资源上的不足,以苦战巧干图发展,以民心作为求地位,以实际行动赢支持。各级党组织也要把非公有制经济团建工作纳入党建工作的总体目标之中,从思想上、组织上、干部上、队伍上、作风上全面带动,做到同步设置组织、同步培训干部、同步建设班子、同步部署工作、同步督促检查、同步考核奖惩的“六同步”,逐步形成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齐抓共管,一体化推进的良好局面。
(二)坚持与时俱进,健全工作体系是构建“多赢”格局的基础非公有制企业团建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牵涉面广的系统工程,必须把建立健全工作体系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1、要建立立体化的组织覆盖体系。组织覆盖是工作覆盖的前提,没有坚强的组织堡垒,开展任何工作都只是昙花一现。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团建工作,基础在于“建”,在于消除空白点,扩大有效覆盖率。要按照“哪里有青年,哪里就有团组织”的工作目标,根据地域不同、规模大小、青年人数多少,以及团员青年在本地区、行业之间相互流动的实际状况,以“该独则独,能联则联,宜统则统”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探索建团新模式,促进组织设置创新,确保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对于那些规模较大、生产经营和青年职工人数相对稳定,符合单独建团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应当独立建团;对于那些规模较小、团员青年数量较少,不具备独立建团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则依托地方工商行政管理、工商联、个私协等部门,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的原则,采取乡村企联合建团、市场建团、行业建团、社区建团等多种新建团模式,逐步形成“打破地域、条块结合、纵横交错、立体网络”的团建覆盖新模式。
2、要建立社会化的活动运作体系。活动是一个组织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催化剂。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由于其自成体系的特殊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和劳资关系,使开展活动缺经费、无人员、没时间成为最大的难题,因此,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中,实行社会化运作势在必行,是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的唯一途径。要大胆创新,摒弃“就团论团”的狭隘观念,从依靠行政手段向群众化、社会化的新型运作方式转变,充分挖掘和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如针对时间难统一、人员难集中的实际,活动方式要以“小型业余”为主,统一主题,化整为零,见缝插针,走团的活动业余化的路子,力求保持活动的经常性和延续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团员青年参与其中;针对经费保障不足的实际,则要尽量避免行政化、下指令、强摊派的传统工作方式,积极拓展视野,通过集资、融资、出资相结合的社会化运作方式,争取工商、劳动、税务等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3、要建立网络化的力量凝聚体系。能否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凝心聚力是关键。一是要创新团员“发展、管理、教育、推优”制度。探索建立动态、开放的团员管理机制。要以流动团员管理为重点,按照“流入地为主,流出地为辅”的原则,克服基层组织团员底数不清、管理混乱的状况,使团员队伍在动态中保持相对稳定。要及时做好团员组织关系转接工作,积极拓展联系渠道,最大限度地方便和加强流动团员与团组织的联系。要积极做好团员发展和“推优”工作,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凝聚广大团员青年。二是要创新团干部队伍“选拔、培养、使用、输送”制度。在团干部选拔配备上要积极倡导“公开选拔”、“民主推荐”、“竞争上岗”等方式,以“重在素质,合理兼职,在职有为,不辱使命”为准则,真正把一批爱岗敬业,青年拥护,具有较强奉献精神、开拓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的优秀团干部吸收选拔上来,构筑团的核心力量层。要通过建立培训、考核、推优等方面的制度,做好“荐才”工作,“扶上马、送一程”为团干部成长成才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渠道。
(三)坚持服务为本,引导青工成才是构建“多赢”格局的关键竭诚为青年成长成才服务是共青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团的工作要准确把握团员青年的思想动态和脉搏,想青年所想,急青年所急,时时、处处、事事维护青工利益,有针对性地引导青工在奉献社会、服务人民中建功成才。要灵活采用座谈、讨论、演讲、联谊等方式,对团员青年开展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拓宽知识领域,提高思想文化素质,增强辨别是非、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围绕提高青工素质,深入开展业务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制定并完善相匹配的奖励政策,促进青工业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真正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要代表和维权青工合法权益,积极为青工提供法律、婚姻、学习、娱乐等方面的咨询服务,认真倾听并及时反馈青工呼声和意愿,积极与业主协商沟通,促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劳动用工、生产安全、医疗保险等方面更加规范,解除青工的后顾之忧,改善其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对侵害青工权益的现象,要主动组织干预,敢管善管,真正成为青工“知心人”,以此影响、团结、带动青年,逐步使共青团工作从被动向主动式发展,发挥好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
(四)坚持效益优先,争取业主认可是构建“多赢”格局的重点企业的生产目的是追求经济效益,团组织如果抛开这个根本,游离于经济建设中心之外,就失去了存在价值和发展基础。所以,应围绕企业发展,扎实开展以“强素质,保安全,增效益,做贡献”为主题的“岗位建功成才”活动。要结合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积极开展青工喜闻乐见的读书求知、文体娱乐活动,不断满足广大青工的精神文化需求,营造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的良好氛围,塑造企业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战斗力;围绕提高经营效益,以“科技、创新、奉献”为主线,在广大青工中深入开展岗位达标、创新创效、科技攻坚、节能降耗、质量监管、献计献策等一系列活动,完善和加强售前、售中、售后营销服务体系,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青工人才效益的“双丰收”,以获得业主和团员青年的认同和欢迎;围绕“危、难、险、重、新”任务,想企业之所想,急生产之所急,充分发挥青年突击队的生力军作用,为企业分忧解难;围绕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通过开展“青年文明号”和“青年岗位能手”等团的名牌工作,以及组织青工参加“希望工程”、“植绿护绿”和“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公益活动,既不断提青工的信誉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又为当地的三个文明建设做出贡献,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总之,通过实实在在的奉献和贡献,让业主尝到“甜头”,理解团组织的性质,体会建团与不建团的区别,消除对抗情绪,赢得企业主的信赖支持,解决“思想上建团”的问题,营造最优化的团建工作内外部环境。
第二篇:浅谈欠发达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如何突破“边缘化”困境
新洲区位于武汉市东郊,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城区,版图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95万,其中14至35岁青年总数约28.2万。改革开放以来,辖区内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超常规发展,迅速成为就业、财税、投资等领域中最具活力的增长源。截止2003年底,共有登记在册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12642个(含个体工商户),从业团员青年数以万计。2004年,共青团新洲区委通过咨询走访、问卷调查、座谈讨论等形式,对辖区内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团建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调查表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正逐渐陷入“边缘化”困境,这也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了其它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整体现状。下面,笔者试就如何突破“边缘化”困境,构建欠发达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的“多赢”格局,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正视“边缘化”困境,理性看待艰难现状所谓“边缘化”,本是社会学中的概念,主要指难以融入现行主流社会的思维习惯、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的“边缘化”困境,具体表现为角色定位、工作体系和功能发挥的全方位“偏离”。(一)角色定位“边缘化”思路决定出路,定位决定地位。对于任何一个组织来讲,找准其相对独立、且不可替代的角色定位,是争取认同、拓展空间、实现突破的关键。但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这个崭新领域中,由于对诸多关键问题、深层矛盾没有超前研究,缺乏科学界定和适时指导,致使角色定位频频走入“边缘化”误区。
1、越位的万能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与国营集体企业有天壤之别,在衡量“成本投入”与“效益产出”时相当“苛刻”,对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的群团活动有一定“排斥性”。因此,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必须先求“生存权”,再争“发展权”,走“务实”、“稳妥”、“渐进”之路。但在面对非公有制经济团建这一全新课题时,却有少数地方无视现实,“头脑发热”,主观臆断,在组织设置、团干选配、活动时间、经费保障等方面,盲目追求高起点、高标准,甚至刻意把团组织的职能夸大化、万能化,任意延伸工作内涵和外延,冒然将“触角”深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人事、思想等“敏感”领域,更有甚者,挣脱不了惯性思维,尚未开展团建就先要求团的地位、团干待遇和工作经费,最终引起企业经营者的反感与对抗,导致障碍重重,事与愿违,被拒之“门”外,造成恶性循环。
2、失位的无为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非一日之功,必须“摸着石头过河”,“踏着荆棘推进”。因此,确有少数地方存在根深蒂固的“等、靠、要”思想,片面地认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情况特殊,形势复杂,团建工作难搞出“真名堂”,到头来吃力不讨好,因而丧失信心,顾虑重重,畏难情绪较重,走入了“消极无为”的极端。工作中,要么一味强调客观困难,观望等待党委和上级团组织出政策、定方案,不敢越雷池一步;要么被动适应,降格以求,应付了事,满足于生搬硬套旧模式、老办法,即使勉强建立团组织,也是出于政策性考虑,大多处在“有组织、无活动”的原始水平上,成了点缀门面的“多余部门”。
3、错位的浮夸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是全新课题,更是大势所趋,所以,也有个别地方为了哄上级,出政绩,凭着敏感的“政治嗅觉”,认为行动越早越好,步子越快越好,声势越大越好,唯有如此,才能出典型,出成果,出经验,好大喜功,刻意追求轰动效应,将应时应景的表面文章,作为追求政治功利的手段,完全背离了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则热衷于大张旗鼓地发文件,建组织,抢进度,全力以赴地铺摊子,挂牌子,搭架子,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团率100%”到“流动团员覆盖率100%”,各种不切实际的“新口号”、“新招数”不胜枚举,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大跃进”,表面上热热闹闹,虚假繁荣,实质上浮光掠影,走了过场,根本没有解决好深层次矛盾,最终形同虚设,建而后瘫,从“一哄而起”变成了“一哄而散”。(二)工作体系“边缘化”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团的组织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是优化共青团工作体系的基础,但同时也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的“软肋”。
1、组织体系的覆盖比例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规模大小不一,小到个体工商户,大到集团公司,所有制性质及管理模式极其复杂,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多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都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极弱,开业、歇业、倒闭此起彼伏,团员青年下岗、跳槽、换岗频繁,择业自主性和不稳定性突出。这些在客观上造成大批团员青年游离于组织之外,流动团员管理失控更成为致命“顽症”,流出的去向不明,进来的身份不清,团员真实底数模糊,难以纳入规范有效的组织覆盖体系,只有就放任自流,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团组织边建边散,大起大落的恶性循环。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3年底,新洲区已建立团组织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仅占符合建团条件的0.9%,新建团组织能维持一年以上的更是凤毛麟角。
2、管理体系的运行效率差。在国有集体企业,团建工作受上级党团组织管理和约束,所以在团员发展、团干培养、换届选举、经费划拔、考核奖惩、人事任免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成熟规范的管理机制,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与上级团组织大多属于松散型挂靠关系,传统的管理体系“失灵”,导致团建工作随意性大,依
赖性强,运行效率差。如调研中发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普遍存在多头管理、分散管理的问题,许多同企业的团员组织关系分散在人才交流中心、职业介绍所、原住村组、社区或单位,隶属关系尚未理顺,加之许多青年职工长期超负荷工作,或出差跑业务,或天天“三班倒”,集中活动时间很少,致使“三会一课”等团内管理制度形同虚设,组织秩序的稳定性越来越弱。
3、保障体系的支撑作用弱。大多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都处在原始积累阶段,求生存、求发展是其头等大事,因而普遍趋向于追求利润最大化,其管理结构、劳资关系、作息制度对团建工作容纳度较小,团建活动的时间、经费通常都缺乏保障,许多企业经营者认为,开展共青团活动既要耗费财力物力,又要耗费时间和职工精力,因而借口经营困难,不仅分文不给,甚至要求团组织不能公开挂牌,活动业余时间安排,经费个人自筹,把“共青团”变成了“地下团”。缺乏必要的后盾和支撑,成为难以逾越的团建“瓶颈”,导致团组织软弱涣散,生存空间狭小,地位直线下滑,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陷入了“无钱、无人、无时间搞活动—影响力弱—领导不重视”的恶性循环。(三)功能发挥“边缘化”
1、凝聚功能弱化。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政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履行这一职能的前提和关键,是团组织必须拥有广泛的青年基础,否则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就是“空中楼阁”。因此,凝聚功能的强弱,向心力的大小,是团建工作的生命线和能量源泉。从某种意义上讲,赢得青年是团组织一切工作的起点和核心。但目前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由于团组织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手段,难以最大限度地满足青年成长成才的需求和维护其合法权益,丧失了有效地凝聚、引导和教育团员青年的基础,导致青年普遍对团内活动缺乏认同感和参与意识,不愿承担义务责任,甚至不愿意亮出团员身份。
2、政治地位下滑。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连党建都是处在摸索阶段的新课题,从客观上导致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从“关键地位”向“边缘地位”转化演变,团组织固有的参与决策、获取信息、组织动员、维权监督、输送人才等政治优势日益丧失,政治地位全面下滑,政治职能全面弱化,团组织从不可或缺的组成单元,变成充其量只算一个普通群众性组织。例如在调研中发现,共青团组织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摇篮”地位已经无从体现,绝大多数团干部是兼职,鲜有能进入企业中层管理干部之列,主观上也普遍认为受雇于人必受制于人,工作上更是无所适从,毫无主见,挺不起腰杆,使团组织成为陪衬和附属物。
3、整体格局失衡。非公有制企业团建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仅与公有制企事业单位差异较大,在其内部,不同经济类型、不同规模、不同企业主也导致团建工作呈现不平衡性。一是区域间不平衡。相对来讲,规模大、效益好的非公有制企业,团组织建设和功能发挥都较好,小型非公有制经济团建工作则多是死水一潭。二是行业间不平衡,相对来讲,在一些技术密集、对年青人才依赖度高的大型企业,团建工作的重视度和地位较高,在一些人员更迭频繁、劳动强度较大、技术含量较低的企业如餐饮服务业,团建工作比较弱。三是本地企业与外来企业间不平衡。因本地企业领导大都为本地人,团组织容易做协调沟通工作,而外地企业来办厂主要为取得经济效益,加之平时接触较少,团组织较难协调沟通。
二、解读“边缘化”困境,深入剖析内在成因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陷入“边缘化”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集中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团建理念严重滞后。当前,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领域,脱离实际,墨守成规的观念仍占绝对支配地位,主要表现在对企业特性、业主需求和青年利益缺乏定量和定性分析,倾向于照搬照抄公有制企事业单位的团建模式,缺乏独创性和灵活性,雪中送炭少,忙中添乱多,无法有效地为青工服务,为企业解难,为业主分忧。如截止2003年底,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仅72家,但有些地区片面理解“党建带团建”,生搬硬套党团组织一一对应的传统模式,迟迟不敢与时俱进,实现“团建先行”,致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难有实质性的重大突破;再如肤浅地认为团建就是建团,勤于建团而惰于管团,沾沾自喜于完成团建指标,至于能不能发挥作用则听之任之,结果是边建边丢,事倍功半。总之,工作理念上的这些“老教条”和“旧框框”,就是导致非公有制经济团建工作缺乏活力,松散瘫痪,无所作为,地位丧失的“症结”所在。
(二)企业经营者认可难求。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能否顺利建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业主支持与否,但目前大部分企业主对团建缺乏共识和认同感。主要存在三种类型:一是“无知”型。忙于经营管理,没时间和精力研究团建工作,完全不懂团建为何物,有何作用。二是“误解”型。怕团组织开展活动增加开支,浪费生产时间,扰乱青工心态,影响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更怕团组织的政治影响扩大后,在监督和维权上不与自己一条心,会组织青工“搞对抗”,削弱和制约业主的领导权威,碍手碍脚。三是“排斥”型。业主们由于文化背景、创业经历、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政治成分等多方面的特殊差异,特别是一些涉外(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非公经济组织,通常对政治氛围浓厚的党团组织有抵触情绪,接纳程度偏低,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偏见和局限,直接导致他们对团建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抱无所谓或彷徨观望态度,认为团组织可有可无,甚至明推暗顶。
(三)社会影响负面偏多。非公有制经济处在市场经济的“风口浪尖”上,市场经济的固有特性及其负面效应必然给其打上深刻烙印,严重阻碍着团组织正常发挥作用。特别是市场经济领域里滋生和渗透着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倾向,“一切向钱看”的逐利心理,都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团员青年的思想,侵蚀着团内政治生活,使团建工作
液,凝聚广大团员青年。二是要创新团干部队伍“选拔、培养、使用、输送”制度。在团干部选拔配备上要积极倡导“公开选拔”、“民主推荐”、“竞争上岗”等方式,以“重在素质,合理兼职,在职有为,不辱使命”为准则,真正把一批爱岗敬业,青年拥护,具有较强奉献精神、开拓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的优秀团干部吸收选拔上来,构筑团的核心力量层。要通过建立培训、考核、推优等方面的制度,做好“荐才”工作,“扶上马、送一程”为团干部成长成才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渠道。
(三)坚持服务为本,引导青工成才是构建“多赢”格局的关键竭诚为青年成长成才服务是共青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团的工作要准确把握团员青年的思想动态和脉搏,想青年所想,急青年所急,时时、处处、事事维护青工利益,有针对性地引导青工在奉献社会、服务人民中建功成才。要灵活采用座谈、讨论、演讲、联谊等方式,对团员青年开展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拓宽知识领域,提高思想文化素质,增强辨别是非、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围绕提高青工素质,深入开展业务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制定并完善相匹配的奖励政策,促进青工业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真正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要代表和维权青工合法权益,积极为青工提供法律、婚姻、学习、娱乐等方面的咨询服务,认真倾听并及时反馈青工呼声和意愿,积极与业主协商沟通,促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劳动用工、生产安全、医疗保险等方面更加规范,解除青工的后顾之忧,改善其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对侵害青工权益的现象,要主动组织干预,敢管善管,真正成为青工“知心人”,以此影响、团结、带动青年,逐步使共青团工作从被动向主动式发展,发挥好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
(四)坚持效益优先,争取业主认可是构建“多赢”格局的重点企业的生产目的是追求经济效益,团组织如果抛开这个根本,游离于经济建设中心之外,就失去了存在价值和发展基础。所以,应围绕企业发展,扎实开展以“强素质,保安全,增效益,做贡献”为主题的“岗位建功成才”活动。要结合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积极开展青工喜闻乐见的读书求知、文体娱乐活动,不断满足广大青工的精神文化需求,营造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的良好氛围,塑造企业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战斗力;围绕提高经营效益,以“科技、创新、奉献”为主线,在广大青工中深入开展岗位达标、创新创效、科技攻坚、节能降耗、质量监管、献计献策等一系列活动,完善和加强售前、售中、售后营销服务体系,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青工人才效益的“双丰收”,以获得业主和团员青年的认同和欢迎;围绕“危、难、险、重、新”任务,想企业之所想,急生产之所急,充分发挥青年突击队的生力军作用,为企业分忧解难;围绕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通过开展“青年文明号”和“青年岗位能手”等团的名牌工作,以及组织青工参加“希望工程”、“植绿护绿”和“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公益活动,既不断提青工的信誉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又为当地的三个文明建设做出贡献,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总之,通过实实在在的奉献和贡献,让业主尝到“甜头”,理解团组织的性质,体会建团与不建团的区别,消除对抗情绪,赢得企业主的信赖支持,解决“思想上建团”的问题,营造最优化的团建工作内外部环境。
第三篇:浅谈欠发达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如何突破“边缘化”困境
新洲区位于武汉市东郊,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城区,版图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95万,其中14至35岁青年总数约28.2万。改革开放以来,辖区内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超常规发展,迅速成为就业、财税、投资等领域中最具活力的增长源。截止2003年底,共有登记在册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12642个(含个体工商户),从业团员青年数以万计。2004年,共青团新洲区委通过咨询走访、问卷调查、座谈讨论等形式,对辖区内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团建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调查表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正逐渐陷入“边缘化”困境,这也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了其它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整体现状。下面,笔者试就如何突破“边缘化”困境,构建欠发达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的“多赢”格局,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正视“边缘化”困境,理性看待艰难现状所谓“边缘化”,本是社会学中的概念,主要指难以融入现行主流社会的思维习惯、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的“边缘化”困境,具体表现为角色定位、工作体系和功能发挥的全方位“偏离”。(一)角色定位“边缘化”思路决定出路,定位决定地位。对于任何一个组织来讲,找准其相对独立、且不可替代的角色定位,是争取认同、拓展空间、实现突破的关键。但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这个崭新领域中,由于对诸多关键问题、深层矛盾没有超前研究,缺乏科学界定和适时指导,致使角色定位频频走入“边缘化”误区。
1、越位的万能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与国营集体企业有天壤之别,在衡量“成本投入”与“效益产出”时相当“苛刻”,对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的群团活动有一定“排斥性”。因此,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必须先求“生存权”,再争“发展权”,走“务实”、“稳妥”、“渐进”之路。但在面对非公有制经济团建这一全新课题时,却有少数地方无视现实,“头脑发热”,主观臆断,在组织设置、团干选配、活动时间、经费保障等方面,盲目追求高起点、高标准,甚至刻意把团组织的职能夸大化、万能化,任意延伸工作内涵和外延,冒然将“触角”深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人事、思想等“敏感”领域,更有甚者,挣脱不了惯性思维,尚未开展团建就先要求团的地位、团干待遇和工作经费,最终引起企业经营者的反感与对抗,导致障碍重重,事与愿违,被拒之“门”外,造成恶性循环。
2、失位的无为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非一日之功,必须“摸着石头过河”,“踏着荆棘推进”。因此,确有少数地方存在根深蒂固的“等、靠、要”思想,片面地认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情况特殊,形势复杂,团建工作难搞出“真名堂”,到头来吃力不讨好,因而丧失信心,顾虑重重,畏难情绪较重,走入了“消极无为”的极端。工作中,要么一味强调客观困难,观望等待党委和上级团组织出政策、定方案,不敢越雷池一步;要么被动适应,降格以求,应付了事,满足于生搬硬套旧模式、老办法,即使勉强建立团组织,也是出于政策性考虑,大多处在“有组织、无活动”的原始水平上,成了点缀门面的“多余部门”。
3、错位的浮夸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是全新课题,更是大势所趋,所以,也有个别地方为了哄上级,出政绩,凭着敏感的“政治嗅觉”,认为行动越早越好,步子越快越好,声势越大越好,唯有如此,才能出典型,出成果,出经验,好大喜功,刻意追求轰动效应,将应时应景的表面文章,作为追求政治功利的手段,完全背离了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则热衷于大张旗鼓地发文件,建组织,抢进度,全力以赴地铺摊子,挂牌子,搭架子,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团率100%”到“流动团员覆盖率100%”,各种不切实际的“新口号”、“新招数”不胜枚举,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大跃进”,表面上热热闹闹,虚假繁荣,实质上浮光掠影,走了过场,根本没有解决好深层次矛盾,最终形同虚设,建而后瘫,从“一哄而起”变成了“一哄而散”。(二)工作体系“边缘化”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团的组织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是优化共青团工作体系的基础,但同时也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的“软肋”。
1、组织体系的覆盖比例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规模大小不一,小到个体工商户,大到集团公司,所有制性质及管理模式极其复杂,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多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都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极弱,开业、歇业、倒闭此起彼伏,团员青年下岗、跳槽、换岗频繁,择业自主性和不稳定性突出。这些在客观上造成大批团员青年游离于组织之外,流动团员管理失控更成为致命“顽症”,流出的去向不明,进来的身份不清,团员真实底数模糊,难以纳入规范有效的组织覆盖体系,只有就放任自流,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团组织边建边散,大起大落的恶性循环。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3年底,新洲区已建立团组织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仅占符合建团条件的0.9%,新建团组织能维持一年以上的更是凤毛麟角。
2、管理体系的运行效率差。在国有集体企业,团建工作受上级党团组织管理和约束,所以在团员发展、团干培养、换届选举、经费划拔、考核奖惩、人事任免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成熟规范的管理机制,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与上级团组织大多属于松散型挂靠关系,传统的管理体系“失灵”,导致团建工作随意性大,依赖性强,运行效率差。如调研中发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普遍存在多头管理、分散管理的问题,许多同企业的团员组织关系分散在人才交流中心、职业介绍所、原住村组、社区或单位,隶属关系尚未理顺,加之许多青年职工长期超负荷工作,或出差跑业务,或天天“三班倒”,集中活动时间很少,致使“三会一课”等团内管理制度形同虚设,组织秩序的稳定性越来越弱。
3、保障体系的支撑作用弱。大多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都处在原始积累阶段,求生存、求发展是其头等大事,因而普遍趋向于追求利润最大化,其管理结构、劳资关系、作息制度对团建工作容纳度较小,团建活动的时间、经费通常都缺乏保障,许多企业经营者认为,开展共青团活动既要耗费财力物力,又要耗费时间和职工精力,因而借口经营困难,不仅分文不给,甚至要求团组织不能公开挂牌,活动业余时间安排,经费个人自筹,把
工仔”,失落感严重,从趋利动机出发,只想做老老实实是地多做事、多挣钱,怕参加团组织活动会影响本职工作,影响经济收入,故组织观念淡漠,刻意远离党团组织,先进性无从谈起。二是临时心态。受几十年来旧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青工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分配、人事、用工、医疗、住房等方面的特殊管理体制缺乏归宿感,潜意识里还是向往“铁饭碗”,思变与惧变、渴望竞争与害怕淘汰的矛盾心理相互交织,造成青年员工临时观念严重,普遍对团组织依赖感不强,存在“入团无用”思想,认为团员身份可有可无,对团内事务参与意愿差,甚至为了不交团费而隐瞒团员身份,出现了发展团员难、口袋团员多等新问题,造成队伍萎缩。
三、突破“边缘化”困境,着力构建“多赢”格局要突破“边缘化”困境,关键是坚持“多赢”原则,兼顾多方利益,以变应变,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大胆创新,找准团的工作、企业发展和团员青年需求的最佳切入点、着力点和结合点,使团的工作更具现实性、科学性和前瞻性,做到企业主欢迎,社会满意,团员青年喜闻乐见,团组织力所能及,开创携手共进,互相促进的良性发展新格局。
(一)坚持党建带团建,把握政治方向是构建“多赢”格局的前提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做好共青团工作的前提。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涉及方方面面,仅仅靠共青团一个部门的力量是有限的,往往会陷入“孤掌难鸣”、“后继乏力”的困境,因而必须要克服“等、靠、要”思想,主动适应形势发展,紧紧依靠党建带团建,在党组织直接领导和统一协调下推进工作,充分依托利用党组织的政治优势、权威和号召力,优化外部环境,弥补团组织在地位、资源上的不足,以苦战巧干图发展,以民心作为求地位,以实际行动赢支持。各级党组织也要把非公有制经济团建工作纳入党建工作的总体目标之中,从思想上、组织上、干部上、队伍上、作风上全面带动,做到同步设置组织、同步培训干部、同步建设班子、同步部署工作、同步督促检查、同步考核奖惩的“六同步”,逐步形成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齐抓共管,一体化推进的良好局面。
(二)坚持与时俱进,健全工作体系是构建“多赢”格局的基础非公有制企业团建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牵涉面广的系统工程,必须把建立健全工作体系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1、要建立立体化的组织覆盖体系。组织覆盖是工作覆盖的前提,没有坚强的组织堡垒,开展任何工作都只是昙花一现。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团建工作,基础在于“建”,在于消除空白点,扩大有效覆盖率。要按照“哪里有青年,哪里就有团组织”的工作目标,根据地域不同、规模大小、青年人数多少,以及团员青年在本地区、行业之间相互流动的实际状况,以“该独则独,能联则联,宜统则统”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探索建团新模式,促进组织设置创新,确保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对于那些规模较大、生产经营和青年职工人数相对稳定,符合单独建团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应当独立建团;对于那些规模较小、团员青年数量较少,不具备独立建团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则依托地方工商行政管理、工商联、个私协等部门,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的原则,采取乡村企联合建团、市场建团、行业建团、社区建团等多种新建团模式,逐步形成“打破地域、条块结合、纵横交错、立体网络”的团建覆盖新模式。
2、要建立社会化的活动运作体系。活动是一个组织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催化剂。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由于其自成体系的特殊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和劳资关系,使开展活动缺经费、无人员、没时间成为最大的难题,因此,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中,实行社会化运作势在必行,是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的唯一途径。要大胆创新,摒弃“就团论团”的狭隘观念,从依靠行政手段向群众化、社会化的新型运作方式转变,充分挖掘和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如针对时间难统一、人员难集中的实际,活动方式要以“小型业余”为主,统一主题,化整为零,见缝插针,走团的活动业余化的路子,力求保持活动的经常性和延续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团员青年参与其中;针对经费保障不足的实际,则要尽量避免行政化、下指令、强摊派的传统工作方式,积极拓展视野,通过集资、融资、出资相结合的社会化运作方式,争取工商、劳动、税务等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3、要建立网络化的力量凝聚体系。能否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凝心聚力是关键。一是要创新团员“发展、管理、教育、推优”制度。探索建立动态、开放的团员管理机制。要以流动团员管理为重点,按照“流入地为主,流出地为辅”的原则,克服基层组织团员底数不清、管理混乱的状况,使团员队伍在动态中保持相对稳定。要及时做好团员组织关系转接工作,积极拓展联系渠道,最大限度地方便和加强流动团员与团组织的联系。要积极做好团员发展和“推优”工作,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凝聚广大团员青年。二是要创新团干部队伍“选拔、培养、使用、输送”制度。在团干部选拔配备上要积极倡导“公开选拔”、“民主推荐”、“竞争上岗”等方式,以“重在素质,合理兼职,在职有为,不辱使命”为准则,真正把一批爱岗敬业,青年拥护,具有较强奉献精神、开拓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的优秀团干部吸收选拔上来,构筑团的核心力量层。要通过建立培训、考核、推优等方面的制度,做好“荐才”工作,“扶上马、送一程”为团干部成长成才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渠道。
(三)坚持服务为本,引导青工成才是构建“多赢”格局的关键竭诚为青年成长成才服务是共青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团的工作要准确把握团员青年的思想动态和脉搏,想青年所想,急青年所急,时时、处处、事事维护青工利益,有针对性地引导青工在奉献社会、服务人民中建功成才。要灵活采用座谈、讨论、演讲、联谊等方式,对团员青年开展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拓宽知识领域,提高思想文化素质,增强辨别是非、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围绕提高青工素质,深入开展业务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制定并完善相匹配的奖励政策,促进青工业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真正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要代表和维权
青工合法权益,积极为青工提供法律、婚姻、学习、娱乐等方面的咨询服务,认真倾听并及时反馈青工呼声和意愿,积极与业主协商沟通,促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劳动用工、生产安全、医疗保险等方面更加规范,解除青工的后顾之忧,改善其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对侵害青工权益的现象,要主动组织干预,敢管善管,真正成为青工“知心人”,以此影响、团结、带动青年,逐步使共青团工作从被动向主动式发展,发挥好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
(四)坚持效益优先,争取业主认可是构建“多赢”格局的重点企业的生产目的是追求经济效益,团组织如果抛开这个根本,游离于经济建设中心之外,就失去了存在价值和发展基础。所以,应围绕企业发展,扎实开展以“强素质,保安全,增效益,做贡献”为主题的“岗位建功成才”活动。要结合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积极开展青工喜闻乐见的读书求知、文体娱乐活动,不断满足广大青工的精神文化需求,营造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的良好氛围,塑造企业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战斗力;围绕提高经营效益,以“科技、创新、奉献”为主线,在广大青工中深入开展岗位达标、创新创效、科技攻坚、节能降耗、质量监管、献计献策等一系列活动,完善和加强售前、售中、售后营销服务体系,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青工人才效益的“双丰收”,以获得业主和团员青年的认同和欢迎;围绕“危、难、险、重、新”任务,想企业之所想,急生产之所急,充分发挥青年突击队的生力军作用,为企业分忧解难;围绕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通过开展“青年文明号”和“青年岗位能手”等团的名牌工作,以及组织青工参加“希望工程”、“植绿护绿”和“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公益活动,既不断提青工的信誉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又为当地的三个文明建设做出贡献,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总之,通过实实在在的奉献和贡献,让业主尝到“甜头”,理解团组织的性质,体会建团与不建团的区别,消除对抗情绪,赢得企业主的信赖支持,解决“思想上建团”的问题,营造最优化的团建工作内外部环境。
第四篇:2010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
共青团xx县委
2010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
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市委二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切实提高团组织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覆盖面和凝聚力,积极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更好发挥生力军作用,按照《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共青团四川省委关于深化党建带团建切实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的通知》要求,特制订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以枢纽为纲,于极地奋起”跨越式发展战略,坚持改革创新和分类指导原则,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团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充分发挥党建带团建优势,着力扩大团的组织覆盖面,健全落实团的工作机制,不断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效动员和组织广大团员青年在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实践中建功立业、奉献青春。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符合建团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全部建立团组织,团的工作实现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全覆盖;已建团组织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做到“六个有”,即有富有活力的领导班子、有相对稳定的团员队伍、有必要工作经费及活动阵地、有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有适合青年特点的品牌活动、有业主和群众满意的良好形象。
(二)年内目标。2010年,力争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在100人以上和从业人员在50至99人且年营业收入500百万元以上)全部建立团组织,全县新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组织100个以上,每个县(区)打造一批富有特色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示范单位。
(三)任务分解。2010年,各县(区)规模以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团的具体目标任务为:雨城区16个,名山县20个,天全县10个,芦山县10个,xx县10个,荥经县16个,汉源县8个,石棉县10个。
三、工作原则
(一)注重组织覆盖。按照有利于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有利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做好团员青年教育、服务和管理工作“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积极探索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团建模式,通过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社区建团等形式,大力推进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团组织。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原则上以企业为单位单独组建团组织。团员人数不多或团建基础薄弱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既可分地域或行业组建联合团支部,也可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团员挂靠到所在街道社区或其他单位团组织,实行挂靠建团。生产需求呈季节性变化、人员流动较大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可在内保留团组织的建制,适时开展团的工作。
(二)注重队伍建设。坚持把团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团建工作的重点任务来抓,按照“重在素质,合理兼职”的要求,选拔是党员、团员的青年业务骨干担任团组织负责人,推荐青年能人到团组织工作;探索健全团干部培养、选拔、使用、激励机制,做好团干部后备人选的培养选拔工作,把团干部纳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相应人事管理序列,积极推荐优秀团干部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重要岗位工作。抓好团员队伍建设,在坚持标准、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主动做好团员发展工作,不断提高团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做好推优入党工作,结合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特点,丰富内容,创新方法,认真做好团员教育、服务和管理工作,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注重制度创新。立足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生产经营及管理实际,着眼增强团的工作生机活力,既要坚持和完善团日活动制度、重温入团誓词制度以及规范团的活动仪式等,建立健全以增强团员意识为核心,立足团员自我教育、相互教育的新型团的组织生活制度,提高团的组织生活质量,增强组织生活吸引力,又要积极探索创新团的组织建设制度、日常工作制度和团员经常性教育、服务、管理制度等,以科学制度保障和推进团的建设。
四、工作措施
(一)坚持党建带动,促进党建顺利推进。抓住和用好“争优创先”和“挂包帮”两项活动的重大机遇,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的整体格局,坚持在党建的带领和带动下加强团的建设,做到党建团建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检查、同步考核,实现双向促进、整体发展。围绕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针对青年特点,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青年员工中传播党和团的重要思想主张,广泛开展学习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积极开展推优入党工作,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不断巩固扩大党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群众基础和组织基础。
(二)坚持凝聚引导,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发展实际和青年特点出发,把握团组织职能定位,找准工作切入点,精心设计活动载体,着力把广大青年员工的智慧、力量和热情凝聚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健康发展上来。广泛开展“争当青年岗位能手、争创青年文明号”、“创新创效”等活动,组织动员团员和青年员工为企业发展提合理化建议、参与生产单
位技术革新、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在搞好生产经营、建设和谐组织中发挥突击队作用。创造性开展各类宣传、文体活动,组建各类青年员工兴趣爱好小组,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文化建设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三)坚持利益维护,促进青年成长成才。以“育人”为目标,以“服务”为主线,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提高青年员工综合素质和搞好本职工作的能力水平,为青年员工成长成才、发挥作用、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搭建平台。通过设立维权中心、法律援助中心,为青年员工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帮助协调解决矛盾和纠纷,依法有效维护青年员工的合法权益。
(四)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团建协调发展。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覆盖城乡、员工来自城乡等特点,以外出务工经商农民工群体为重点,通过其就业单位、暂居地和原驻地团组织,采取区域建团、联合建团等模式和结对帮扶、结对共建等方式,探索构建广泛覆盖、资源共享、相互衔接、城乡互动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推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各类组织之间基层团建工作统筹发展。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各级团组织要加强组织领导,制订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健全落实责任制,有序、有力、有效推进。各级团组织要强化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充分尊重基层和广大团员青年的首创精神,结合实际探索创新,加强督促检查指导,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加强联系。各县(区)团委要切实加强与组织、工商、税务、工会、工商联、个私协会等部门和单位的沟通协调,注重发挥其职能作用,形成推进工作的合力。
(三)加强宣传。各县(区)团委要加强信息报送和工作宣传,培育树立一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先进团组织和优秀团员青年
先进典型,及时总结推广工作中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
(四)加强督查。团市委将实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季度通报制度,请县(区)团委于每月5日前,向团市委报送上月本地工作进展情况。
附件:《
度表》
2010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推进时间进
附件:
2010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推进时间进度表
第五篇: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我区的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方便人民生活、开辟就业渠道、增加财政收入、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了重要作用,为全区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企业界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非公经济组织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区的20%以上,税收占全区财政收入的近1/4。
截止到2001年底,全区非公经济组织共有17000多个,从业人员将近6万人。其中,个体工商户14800余家;私营企业2880家,外商投资企业309家,从业人员18808人。行业分布十分广泛,涉及高新技术产业、农业、工业、商业、建筑业、社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广告咨询、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
目前,我区非公经济组织中国共产党有3个党总支,54个党支部,党员899多名,其中96年以来发展了50多名党员。私协分会联合党支部12个、私营企业党支部17个、外商投资企业党支部24个。3名以上党员但未建立党组织的企业有46家。正在筹建党组织的有3家。
二、主要做法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顺应非公经济组织的发展趋势,我们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把加强对非工经济组织的政治领导,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非公经济组织的贯彻落实,作为加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了大量的工作,非公经济党建工作初见端倪。主要做法是:
1、调查研究,夯实基础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快速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XX区委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
早在95、96年,我们就曾对全区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进行过摸底调查,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但事隔5年,全区的非公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非公经济在全区经济总量中的比例有了大幅度增加,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数量和党员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对全区非公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党建工作的基本情况,进行新一轮摸底调查显得非常重要。
去年9月份,我们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发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全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情况进行了调查。初步掌握了全区非公经济的基本情况。在看到几年来非公经济组织强劲的发展势头,看到党建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加注意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部题已经成为制约非公经济党建工作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1)、非公经济组织比较分散,人员流动性较大。
在XX注册的非公企业分布在全市和全区各个角落。存在小型企业多,规模经营的企业少;效益不佳、自生自灭的企业多,效益高、前景好的企业少;无序经营、管理低下的企业多,经营规范、管理科学的企业少等问题。员工和个体户流动性很大,增加了管理工作的难度。相当一部分党员,在私营企业工作,党组织关系却在原单位。存在着不愿暴露身份,或者不愿意转移组织关系的现象。
(2)、对非公经济党建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
有的领导干部认识上存在较大差距,没有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加强非公经济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政治责任感不强;有的潜意识中存在轻视、忽视甚至歧视非公经济的现象,借口任务重、工作忙、强调困难多,没有把非公经济党建工作摆上应有位置;有的存在重经济、轻党建的倾向,借口影响投资环境筇经济效益,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做非公经济党建工作,工作上存在明显差距;有的不注重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了解非公经济组织状况和党建基本情况,怕说外行话,弄不好惹麻烦,存在畏难情绪。
(3)、企业主对党组织认识偏激,心存疑虑。
有的企业主认为企业是自己一手创办的,企业的一切都要“我”说了算。他们对党的方针、政策缺乏了解,担心演出中组织会成为与企业对立的政治力量,干预企业的经营决策,打乱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削弱和制约他们的权利,因而本能地排斥党组织进入企业。有的企业主认为党组织建立后,会因为活动过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加大管理成本,因而以消极、漠视甚至抵制的态度对待建党问题。
(4)、企业中的党员存在“雇佣”意识,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有的党员存在“受雇于人就要受制于人”的“雇佣”意识,只顾埋头干活、挣钱,丧失了责任感。有的党员怕惹麻烦,故意隐瞒党员身份,丧失了光荣感。有的党员怕受组织约束,不按规定转接组织关系,丧失了党性原则。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消弱了非公经济组织中党建工作的基础。
(5)、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有的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由于时间、经费没有俣证,疏于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理和监督,“有组织
无活动”的现象十分突出;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党员发挥作用的方式也仅仅限于做点好事,参加一些公益活动。
通过调查,我们基本摸清了全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基本情况,找到了非公党建工作的难点和疑点问题,为制定方案和措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减少了工作的盲目性,为进一步加强全区非公经济党建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区别情况,分类指导
依据调查资料,我们我全区非公经济组织大体分为四种类型,结合每一种类型的情况,明确了隶属关第,区别不同情况,加强了对非公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1)、第一种类型是集中在XX园区的非公经济组织。这部分非公经济组织有较为固定的经营场所,企业具备一定的规模,管理相对科学、规范,员工整体素质比较高,而且、党员的数量比较多,相对集中。对于这些企业,我们明确提出,园区工委是园区内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上级党组织,通过加强领导,引导企业党组织和企业主大党员开展活动,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2)、第二种类型是分散在全区各镇、街道,由工商管理部门登记管理的数量巨大的个体工商户及少数个体私营企业。由于这些个体经济组织规模比较小,从业人员少,经营场所比较分散,往往是一个人,随便找一个地方,就能开展经营活动,有的还可能是流动经营,给管理和党建工作造成很大难度。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业务关系,工商管理部门平时与这些经济组织的接触比较多,联系相对紧密,因此,我们有意识地发挥工商局的主管理部门的作用,96年在工商局成立了个体私营经济协会,在基层工商所建立个体私营经济协会分会,同时建立了个私协党总支部和分会党支部,通过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加强对个体工商户和工商户党员的管理。目前,个体私营经济协会建立一个党总支部,各分会建立了11个个体私营经济协会联合党支部。
(3)、第三种类型是分散在各镇、街道的外商投资企业。这部分企业规模都比较大,员工数量也比较多,员工中党员占有相当的比例,而且经营场所本身就在镇、街道区域内,与各镇的联系比较紧密。对于这些企业,我们从“便于联系,便于管理”出发,把这些企业的党建工作纳入各镇党委的管理范畴。
(4)、第四种类型是挂靠在职能部门的一些企业,由于多年来延续下来的约定俗成的连带关系,理所当然地,这些企业的党建工作就由职能部门来抓。
(5)、第五种类型是目前的转制企业,要求这些单位产权关系变化,党组织和党员隶属关系暂时不做调整。
通过明确隶属关系,弄清了非公经济级别党建工作“由谁抓”的问题,是了大可能地减少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管理上的空白。今后新成立的非公经济组织,将按照以属地为主、属地与主管理挂靠相结合的原则,“谁主管、谁负现,谁引进、谁组建”,积极开展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
3、突出重点,培育典型
几年来,在非公经济党建工作中,我们坚持“重点突出,积累经验,培育典型,辐射全区”的办法,不断扩大党建工作的覆盖面。去年年初,市委加强非公经济党建工作会后,我们把党建工作重点放在了加强中关村科技园区XX园内的非公经济组织上,本着“企业需要、业主理解,职工欢迎,党员拥护,群众满意”的原则,针对企业业实际情况,加大党建工作的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XX;园创建于1991年,实际建设面积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49家,其中非公企业共有33家,占园区实际入住企业总数的67.35%。非公经济组织相对比较集中,规模都比较大,企业员工以及员工党员相对稳定。特别是这几年园区工委一直在抓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去年又加强了在非公经济组织中建立工会的工作。这些对于进一步加强;园区的非公经济党建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具体的做法是:
一是结合企业实际,分层次指导非公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
(1)、对于已经建立党组织,党员隶属关系比较明确的的企业,园区党工委采取多支持、少干涉的办法,支持、鼓励企业党群组织积极开展工作,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企业的快速、稳步发展创造条件、搞好服务。同时努力在这些企业中培育典型,用典型影响和带动园区内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开展。
(2)、对于业主是党员并支持建立党组织企业,园区党工委予以大力支持,及时帮助企业建立党组织,并指导其开展党的工作,组织党员活动。
(3)、对于业主不理解、不积极的企业,园区党工委并不急于求成,通过加强宣传、正面引导、培育典型等方式不断扩大化党的影响,努力为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
二是以工会先行,促进党建工作。
按照市委、区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新经济组织工会组建工作的意见”要求,园区党工委坚持“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动作、各方配合”的工作格局,采取“工会先行、扩大影响、创造条件、建立组织”的策略,加大了非公经济组织上建立工会工作的力度,并注意发挥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主张。目前已在域内30家企业中建立了工会组织。工会组织的活动得到了大多数业主和经营者的认可和支持。
三是加强联系和交流,增加感情投入,从认识上扭转业主的偏见和抵触情绪。园区党工委从强化服务意识、树立自身形象入手,增进了与企业的交流与协作,特别
是企业有了难处、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为企业答疑解难,并通过一些具体活动,提高了企业员工的敬业精神、团队意识,促进派了企业发展,从而消除了业主对党组织的偏见和顾虑,为非公经济建党工作扫清了认识上的障碍。
在加强园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同时,我们没有放松对其他地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指导。去年年底,通过摸底分析,我们把具备建党条件,XX镇域内的北京明皇腊像宫、小汤山镇域内的龙脉温泉疗养院、九华山庄度假村作为工作重点,经过积极运做,来格组织程序,严格标准,成功地在这三个企业中建立了党组织,并及时指导他们开展正常的组织生活,目前我们正在把这些经验向全区推广。
4、完善制度,发挥作用
非公经济党建工作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一个新课题。在进行探索,创新过程中,我们注意建立健全加强党建工作的相关制度,努力形成一套相对科学合理的建立党组织、加强党员管理、引导党组织党员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运行机制。
(1)、为加强对全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领导,区委建立了由组织部牵头,宣传部、统战部、工会、共青团、工商局、工商联、个私协等有关部门参加的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全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各镇党委也从实际出发,建立了相应的协调机构,健全了党建我作责任制,明确了领导责任和工作目标,并定期研究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去年年底,区委建立了区级领导联系非公经济组织的制度,下发了《中国共产党北京市XX区委、北京市XX区人民政府关于高速区级领导联系镇、村学校部队、工业小区和非公企业的通知》。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四套班子的24名主要领导,分别确定了非公经济组织联系点。通过区级领导干部定期深入所联系的非公经济组织当中,了解非公经济组织发展情况,帮助解决发展的实际困难,指导其开展党建工作,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3)、建立党组织、党员发挥作用的相关制度。一方面,我们将以往党建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好的制度运用到非公经济党建工作中,健全了《党支部工作制度》、《培养积极分子和发展党员制度》、《党员民主生活制度》等。另一方面,我们及时调整与非公经济党建工作不相适应的一些做法,如在非公经济组织中党员学习管理方面,我们不是简单地沿用传统的三会一课制度,而是结合企业实际,在党员活动方式上,坚持小型、灵活、务实的标准,在活动时间上,我们注意引导企业党组织多利用业余时间,少占用工作时间,在取得业主支持的情况下,将支部活动纳入企业日常管理的范畴。通过企业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不断努力,党组织在企业的影响力不断加强,党员的模范作用在企业得到了充分发挥。实际工作中,许多非公经济组织的企业主对企业建立党组织、开展组织活动开始时不理解,不支持。建立党组织后,经过党员的共同努力,企业主的态度有了转变,对于党组织的活动给予理解。从不干涉、不参与到支持、参与再到鼓励开展活动、主动提供服务。
北京蒙太因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法国投资的外商投资企业,企业的老板虽然对于中国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在企业建立党组织,开始的时候态度不明确。企业建立党组织后,企业老板看到企业的凝聚力增强了,企业员工的精神面貌改善了,感受到了建立党组织后企业发生的变化,思想上感触很大,态度有了很大转变,专门招聘了一名从事多年党建工作的老同志到企业负责党建工作,为党组织创造条件开展活动,日前,这个企业已经把党组织活动作为了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老板还到处宣传在企业建立党组织的好处,在园区非公经济组织当中引起不小的反响。
三、今后的工作打算
1、明确目标、提高认识。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必须以“优化投资环境,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为前提,坚持“小型、灵活、务实、业余”的方法,通过深入扎实的工作,达到“企业需要,业主理解,职工欢迎,党员拥护,组织满意”。
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与改进党的活动方式,提高党的工作有效性之间的关系;二是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保证作用与尊重经济发展规律,营造非公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三是增强党的工作影响力、渗透力与先配合适的党务工作者,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之间的关系;四是非公经济组织中党组织与工会等群团组织之间的关系。
2、选好配强支部书记。
非公经济组织党的支部书记要由政治素质较高,具备一定党务工作知识和经验,处于企业管理层的党员或党员工会主席担任。没有合适人选的,可以由上级党组织指派。上级党组织要加强对支部书记的培训。党组织建立时,支部书记可先任命,具备条件后再进行选举。
3、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通过交流、讲座等形式,加深企业主对党的方针、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在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中注意培育典型,树立典型,用典型引路,进而影响、带动周围的企业经济主动地开展党建工作。同时加感情投入,特别是企业有了难处、遇到问题时,应及时为他们答疑解难,通过热情、高质、有效的服务,从感情上消除他们的“戒备”心理,消除他们对党组织的偏见的顾虑,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党工作扫清认识上的障碍,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
4、发挥群团组织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