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注意细节成为习惯
让注意细节成为习惯
让注意细节成为习惯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是走向成功的关键。养成注意细节的习惯能使我们戒除粗枝大叶的毛病,工作才会一丝不苟地去做,生活才会认认真真地过。只有注意细节,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只有注意细节,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只有注意细节,才能使追求完美成为可能;只有注意细节,才会有成功的天使青睐我们。
而要想让注意细节成为习惯,首先得清楚什么是习惯。那什么是习惯呢?习惯就是坚持!久而久之就成为习惯。只要在注意细节上持之以恒,就会使注意细节变得习以为常。而要想时时刻刻地注意细节,就得从观念上重视细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说的就是态度问题,我们不能因为问题或者错误小就忽略它,也不能因为作用或效果差而放弃它。要认识到小问题也会造成严重后果,很小的成效也能促成大的成功。滴水可以穿石,星星之火亦可燎原。
在思想上我们要追求完美。先人曾告诫我们“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可见注意细节是何等重要。因此我们要彻底和“大概、差不多、可能、基本上”等模棱两可的词汇告别。“精、准”应当是我们工作上的标尺。做到了这点,我们就会主动地去寻找和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就会积极认真地投入到看似平凡普通的工作中,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在普通中干出不普通的效果。正所谓细微之处见功夫——寻找问题,我们不能放过蛛丝马迹;解决问题,我们更不能够疏忽大意。对已出现的问题,我们要做到亡羊补牢,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做到防微杜渐。
在行动上,我们要分清主次,抓住重点。这里要指出的是——抓重点,并不等于不要细节。相反,只有抓住重点,才能在细节上去伪存真,才能有效地注重真正的细节。做任何事情都有先后和主次之分,什么事情应当先做,以怎样的方式去做,在大脑里要有一个清醒地认识。哪些是细节,哪些可以忽略,在心里也要有个是非标准。那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工作方式只能使事情变坏。
当然,成功不会一蹴而就。注意细节也不能够靠一时心血来潮。那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作风,只能使注意细节流于形式,最终成为茶余饭后的笑谈。人们常常说做事情要循序渐进,其实说的也是一个注意细节的问题。只有把一件事情规划好了,按照预先制定好的计划一步步地前进,成功就会向你招手。俗话说得好,“欲速则不达”,不注重细节而一味追求速度,正是成功之大忌。磨刀不误砍柴功,注意砍刀是否锋利的细节,才能有效地完成砍柴的任务。
做一件成功的事情并不难,难的是把每一件事情都做成功。只有让注意细节成为习惯,我们才能自发、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情。才能够坚持按质按量地完成自己的每一项任务。
注意细节是一种作风,更是一种态度,而最为理想的是——让注意细节成为一种习惯。一个人,注意细节可以称之为优秀,而让注意细节成为习惯则是卓越!让我们时刻提醒自己吧,注意细节!让我们随时提醒身边的同仁,注意细节!长此以往,注意细节就将成为我们共同的习惯。那么,成功的微笑就会时常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第二篇:让注重细节成为一种习惯
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朋友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让注重细节成为一种习惯”。
有一位哲人曾说过:播种一种观念,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我今天想说是播种了注重细节这一良好的习惯,您就收获了一份快乐。
先贤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所谓细节,通俗的讲,就是细枝末节。“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有时候,细节就像涓涓溪流。台湾首富王永庆在做米店生意的时候,别人卖的是有杂质的米,他卖的是剔除杂质的米,别人是等客上门,他不仅送货上门,还记住了每一家米缸的大小,人口的多少,正是这种“细致到点”的做法为他吸纳了源源不断的财富,为他创立台塑集团奠定了基础。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是从一株天然水稻研究起才成功的。牛顿发现地心引力,也是从一个苹果掉落研究起的,如果他们当时没就这个细微平常的现象仔细研究,也就没有今天的成 就。
好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细节的落实。有一首《钉子》的小诗是这样说的: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国家。如果不去认真品味,很难将钉子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仔细品读,会发现其中包含一个伟大的哲理:细节决定成败,想要成功就要从细节入手,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只有把握了每个细节,方能取得成功。
1%的错误会带来100%的失败。1930年5月,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在河南进行了历史上有名的军阀中原大战,双方使用了100多万兵力。战前,冯玉祥和阎锡山为了更好地讨伐蒋介石,商定在河南北部的沁阳会师,然后集中兵力一举歼灭驻守在河南的蒋军。谁知,冯玉祥的一位作战参谋在拟定命令时,误把“沁阳”写成相差数500里以外的河南南部的“泌阳”,最终导致战役以蒋介石的胜利、冯、阎联军的失败而告终。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决定在黄河上建三门峡水电站,由于当时中国的科技队伍还未成规模,就邀请苏联的水利专家联合搞这个项目。当时中苏处于蜜月期,所以好些参加会议的人员对苏联专家 设计的图纸都违心地表示没有异议,水利专家黄万里提出一个建议:不能将排沙孔堵上。不过,最终,由于种种原因,设计图纸被原封不动的照搬了。投入使用后,就发生了水灾,间接经济损失无法估计。假设当初决策者不堵上排沙孔的话,我想损失可能是微乎其微了。所以,有时候,一个细节的忽略,往往会造成重大灾难;一些细节的不完善,往往是整体的性质发生变化。
人生在世,干事情有两种态度,一种是认认真真,一种是粗枝大叶。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我们共产党员就最讲认真。随着经济的发展,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也要求我们做事认真、精细。当前,全市上下正在开展”转变作风,为民服务、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 作为机关工作人员,要求我们要真正转变作风,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求细,要大事细作,熟事生做。要从小处着手,从眼前事、身边事、平凡事做起。要不忽视每一件小事,抓住每一个细节,不断提高观察细节问题、解决细节问题的能力。无论是组织会议摆放每一个桌签,材料校对每一个标点,还是接待基层干部群众时一个真诚的微笑、一杯温暖的茶水,我们都要细心服务。要从不浪费一张纸、一滴水、一度电等这些小事做起,为创建国家卫生城 市、园林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活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量的积累必然导致质的飞跃。只要我们能完善每一个细节,就一定会做好每一件事,必定会达到预期目的。
注重细节也是一种工作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还是一种习惯、一种积累、一种眼光、一种智慧,只有时时注意,事事留心,不放过微小情节,不马虎细小工作,不松手点滴小事,切实提高抓细节的能力,才能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迈上通往成功的阶梯。
朋友,今天你注重细节了吗?
第三篇:让运动成为习惯
让运动成为习惯
生命在于运动,要保持健康的身体,离不开运动。运动可以让我们保持良好的身型,让我们的皮肤有弹性,让我们显得年轻有活力,让我在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运动好好处太多太多,不胜枚举。运动要从兴趣出发。在美国,以兴趣引导为主的体育教育模式,加上健全的社区、学校运动设施,以及深入人心的全民健身文化,使得美国大学生体质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美国体育运动已逐步从简单的竞技比赛和游戏,发展成一种文化。全民健身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以兴趣为主导的体育运动模式,与通过行政手段要求参加人们参加体育运动,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两个不同的层级,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运动要注意方法,提高运动水平。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选择几个我们感兴趣的运动,配合相应的体育节目,钻研运动技巧,会使得我们对运动有更深刻的认识,使得我们的运动有连贯性,趣味性。我爱看比较大的运动赛事,比如奥运会,它追求更高、更好、更快的精神,不断鼓舞运动健儿刷新纪录,挑战人类的极限。对于我自己来说,也要求自己不断突破自我。运动是美妙的,赏心悦目的。李宁的体操,刘翔的跨栏是那么令人振奋,成为永恒的经典,留在我们记忆深处。激励着我们前进。
在运动中保持运动安全。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不能少,防止运动损伤;运动后的必须做放松动作,确保尽快恢复身体疲劳。饭后不宜剧烈运动,身体状况不佳时也不宜剧烈运动等等。懂运动,才能热爱运动,才能更好的运动。
我运动,我快乐,我享受,我健康,抓住生命中最美好的,在运动中回归一份宁静、简单而又充实的生活,让自己拥有健康的体魄,宁静的心灵,充实的生活。
让运动成为习惯,就像吃饭睡觉一样,稀松平常。让运动带来健康,健康铸就美好的生活!
第四篇:让守规矩成为习惯
让守规矩成为习惯
有人说,中国是“人情社会”,熟人好办事,人情大于制度。这本身是对“人情”一词的一种过度解读,也是对“制度”本身的一种无端蔑视。在工作和生活中,人情与制度虽然可以并行,但不能相悖。换句话说,制度不能阻碍人情的正常交往,但人情也不能逾越制度的正义底线。
如果说人与人之间维系正常情感最要紧的是“讲人情”的话,那么党员干部之间维系正当关系最重要的就是“讲规矩”。这里所说的规矩,既包含对全体公民普遍适用的法律法规,更主要的是指党员干部必须遵循的党规党纪。正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对广大党员干部而言也不例外,相反会更加严格。党规党纪犹如一把衡量行为规范的戒尺,时刻鞭策着党员干部不可触碰红线,不可越雷池一步。
不仅如此,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发表重要讲话时还强调,“要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并针对“什么是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我们党有哪些纪律和规矩、党员干部应该如何遵守等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进行了旗帜鲜明地阐述。由此可见,尽快在党员干部心目中树立更加强烈、更加自觉的“规矩意识”已经迫在眉睫,成为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思想作风建设的关键一课。
然而,在这种严峻的大环境大背景下,个别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却还在为了某些所谓的人情面子打制度的“擦边球”,对党纪国法阳奉阴违,表面上一本正经的反对讲人情,私下里却曲意逢迎,刻意模糊人情与制度之间的界限,对自己和身边的违纪违规行为抱有侥幸心理,屡屡在原则问题上打折扣,在人情关系上开绿灯。虽然把党规党纪写在本上、挂在嘴边,却没有记在心上、印在脑海,甚至有人走上了“玩火者必自焚”的不归路。这种现象反映出当下官场上“人情风”、“关系风”对政治生态的不良侵蚀,更反衬出一部分官员内心深处对“规矩意识”的缺失。这种缺失,归根到底是把“讲规矩”当成了一种刻板的思想教条,一种拘谨的行为束缚,而没有从心理层面认可纪律的权威性,从思想层面接纳规矩的公正性,更没有真正意识到“规矩意识”对工作和自身成长的重要性,而这也是很多党员干部精神“缺钙”的一个集中表现。
其实,“讲规矩”并非冰冷生硬的条条框框,也并不意味着畏首畏尾的自我约束,而是一种对制度的敬畏,一种对原则的坚守。如果能够将“讲规矩”变成一种个人观念上的习惯,那么必将成为推进工作的助力器;如果任由个人行为游离于“讲规矩”之外,那么必将成为阻碍工作的绊脚石。因为对于习惯讲规矩的人而言,“规矩”就是一张公平公正的“通行证”,坚持原则、照章办事而不必担心遭遇阻力,出现纰漏。而对习惯不讲规矩的人而言,“规矩”就是一块验明正身的“试金石”,若有瞒天过海、暗箱操作终究会露出马脚,事情败露。因此,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要及时扭转对“讲规矩”的认知偏颇和观念淡化,及时弥补“规矩意识”缺失的精神之钙,既要懂规矩更要守规矩,既要讲规矩更要用规矩,把“规矩意识”从一种内心的羁绊变成一种行为的自觉,从一种空洞的说教变成一种观念的习惯。如此,在规矩的框架内行事,才不会出格,在纪律的红线内做人,才不会越界。
第五篇:让读书成为习惯
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飘满校园
今天4月 23日, 是世界读书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老师有话要对全体同学们说,大文豪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古人也讲,布衣暖,菜根香,还是读书滋味长。
读书虽然不能增加我们生命的长度,但却能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读书,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获得丰富的知识;读书,能引导我们明理,学会如何做个有修养的人;读书,还能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航船,引领我们从浅狭的港湾驶向生活无垠的海洋。
书是一道厚重的门,垂青着每一位敲门者。那敞开的门扉里,是一口淘不完的井,是一座掘不尽的矿。“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书。一个家庭可能缺少这又缺少那,唯独就是不能缺少书。”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与我们相伴一生。
温暖的春天已悄然来到我们的身边。在这暖春时节,希望每位同学能在家长、老师的帮助下珍惜每一天的读书光阴,从读书中获得新知,在读书中快乐成长。
老师们、同学们,读书吧!让我们把读书活动真正作为一次新的耕耘与播种,让迷人的浓浓书香飘溢在我们的校园,让读书生活伴随着我们成长的每个脚步,让我们捧起书本,与书为友,与经典为友,点燃读书的激情,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飘满校园。在书香中成长、在书香中成人、在书香中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