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承经典文化,提高自我修养
传承经典文化,提高自我修养
——开展经典诵读比赛
藕塘中学 闵国清
为了让学生更多地得到中国传统诗文的熏陶,进一步提高学生热爱读书的兴趣,全面打造书香校园,推动学校文化建设工作跃上一个新台阶,12月20日下午,藕塘中学初
一、初二部分学生聚集在录播室,开展了“迎元旦,诵经典——经典诵读比赛”。这次活动是由 “荷风社”(藕塘中学经典诵读兴趣小组)主办。
中国经典诗文是悠久历史文化中的一枝奇葩。青少年学生是人生阅读的黄金时代。为了让学生多积累一些文化知识,全面提高学习经典,感悟经典,欣赏经典,实践经典的能力,语文组的老师们放弃了很多休息时间,组织学生精心准备。
比赛中,参赛选手们以饱满的精神风貌,丰富的肢体语言,高涨的热烈情怀诠释了经典诗文的独特魅力。你瞧!在悠扬乐曲声中,选手们一会儿凝神吟诵,一会儿激扬高呼,一会儿翩翩起舞,一会儿又引吭高歌;有的还富有创意,把不同时代的诗文串联起来,让人完全陶醉在中国经典诗文那“梦游”般的神奇幻觉中;他们把一段段优美的文字化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一曲曲悠扬的歌,一幕幕感人的景。同学们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在场师生不断的热烈掌声。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本次诵读比赛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了学生高雅情趣,提升了人文素养,营造了和谐的、人文的、丰富的校园文化。
第二篇:提高自我修养
提高自我修养
天外有天,人上有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当别人把你当领导时,自己不要把自己当领导;
当别人不把你当领导时,自己一定要把自己当领导权力是一时的,金钱是身外的,身体是自己的,做人是长久的。
把自己当别人——减少痛苦、平淡狂喜;
把别人当自己——同情不幸,理解需要;
把别人当别人——尊重独立性,不侵犯他人;
把自己当自己——珍惜自己,快乐生活;
能够认识别人是一种智慧,能够被别人认识是一种幸福,能够自己认识自己是圣者贤人。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
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
人生三种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之初,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到中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回归自然。
损害他人人格,快乐一时,伤害一生,生命的整体是相互依存的,世界上每一样东西都依赖其它另一样东西,学会感恩。感恩大自然的福佑,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社会的安排!
第三篇:传承传统文化 提高人文修养
传承传统文化 提高人文修养
回想过去的岁月里,包括求学时代和教师生涯,我们接触的传统文化,只是仅限于几十首古诗词,几十篇古文.教师为社会培养未来的人才。作为社会群体中一种特殊的职业,一个特殊的身份,我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未来的发展,因此要求我们具有更高的人文修养,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增强文化修养,提炼文化品味
俗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一名教师,多读点传统的经典诗词文章,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文化修养。
如果,每天,我们利用一点时间,感受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浑大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气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婉转柔情,“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沧桑世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士者骨气。
如果每天能用一点时间去品味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感受到诗人晚年孤苦病老之时,站在高处,远望滚滚长江、无边秋日的凄清景色,空有一腔忧国伤怀的愁绪与无奈;聆听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教诲;与他一起体会“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惊喜;“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社会理想,让诗人的喜怒哀乐,爱国情怀穿越历史的长河,历经岁月的风雨,沉淀到我们的灵魂深处,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多读多背点,把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积淀在心里,日积月累,慢慢就会变成自身的一种内在的文化素质,一种外在的儒雅气质。
二、增强生活智慧,提升人生境界
大凡经典的古代文化作品,它之所以能够沐风栉雨,经久不衰,就在于它向我们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因此,多读一些传统的思辩性哲理文章,细悟其中的奥妙,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法,为人处事的方式,把自己的人生升华到更高的新境界。《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最高明的智者,就象水一样具有种种美德。它滋润万物,有利于它们生成而又不和万物相争,保持平衡,总是处于人们所不喜爱的较低位置,所以它的完美接近于天地的精神。“上善若水”,乃人生的最高境界呀!
三、增强职业道德修养,提升自我专业水平
多学点传统文化,还可以增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从而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在现今物欲横流的时代,在一切都向钱看的时代,在丧失了理想与追求的时代,如何抵御外在的各种诱惑,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是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关键一课。因此,多读读那些优秀的传统经典,听听古人对我们的劝戒吧:“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甚咎。”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每个人都少一些贪欲,这个社会就多几份平静。每一句话都是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做一位有良知的老师。对于那些在师德道路上越滑越远的人,每一句话则像警钟,在他们心里长鸣,更像一枚枚重磅炸弹,投到他们心里。教师,本身就是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本是我们的一大教育任务。学习经典,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
第四篇:教师如何提高自我修养
教师如何提高自我修养
人们都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身要有一桶水。我觉得一缸水都不够,应该是时刻不停往外流的清活的泉水,这样才能滋养学生的心田。
走上工作岗位一年多来,我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跟不上教育改革的步伐。有时想写点什么,但感觉脑袋里空空的,拿起笔来搜肠剐肚,还是不知所措。总结出最大的原因就是书读的太少,积累的东西太少。
朱永新教授在“教师如何加强自我进修”这一节里提出作为一名现代的教师必须不断的完善自我,善于学习,仅靠我们过去在学校里打的那么一点基础,攒的那么一点老本,我们很难适应这个社会。因为信息社会是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知识的陈旧率也在不断加快。就是以前掌握的知识要不了五年就老化了,有的还遗忘了,所以作为一个教师需要知识储备地相当丰富。因为你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崇高的形象,就必须建立自己的知识威望,而学生最佩服的往往是知识渊博才华横溢的老师。
我以前也喜欢看书,但看的都是一些杂七杂八的自己感兴趣的书。对那些专业性理论性很强的书读地甚少,感觉读起来枯燥乏味,也只有在写论文或其他东西的时候,再去翻翻找找理论依据。所以我现在感到有种危机感使命感,不加强自身修养真的就要被淘汰掉。可能有些老教师心想混两年就退休了,但是以后要想吃教育这碗饭,还真的就不太容易了。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想以后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多读书(多看理论书籍)写读书笔记2.多写反思3.多与优秀教师交流先进经验4.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才能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第五篇:《国学小名士》观后感:传承国学精髓,提高自我修养
《国学小名士》观后感:传承国学精髓,提高自我修养
假期中在语文老师的推荐下,我利用下午的空闲时间观看了“国学小名士”第三期的总决赛。
在这一期的“国学小名士”中,淄博队、烟台队、枣庄队、临沂队以及泰安队进行了一场的较量。在第一轮的“诗词接龙”比赛中,临沂队率先淘汰,看来他们对的诗词积累与其他队相比还是稍逊一筹呀!随后枣庄队、淄博队又接连被淘汰。剩下烟台、泰安两队争锋较量,针锋相对。最后,还是泰安对的诗词底蕴比较深厚,获得了宝贵的二十五分。
又经过了两轮的较量,最后实力强劲烟台队在这场比赛中脱颖而出,拿下了冠军之位。
看了这一期的国学小名士,我不禁暗暗自省—-我才背了多少诗?我的诗词、国学经典储备量才有多少?每学期老师只让我们背二十首诗,一小部分的经典诵读内容。可每当面对这些微不足道的背诵量时,我们仍以厌烦的情绪面对祖先给我们遗留下来的美好文化,这时,我会暗自发问:为什么我们不想背这些文化呢经典?我想,我们是还没有融入到国学里去,还没有真正的读懂国学吧!
多背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真是有益无害,因为国学经典包罗万象:包含着天文地理的《幼学琼林》;包含着做人道理的《弟子规》、《三字经》;包含着古人情感的《唐诗三百首》等等。
以后,我背的国学要学以致用,把国学经典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