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博采收入有关问题的研究

时间:2019-05-14 03:53: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澳门博采收入有关问题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澳门博采收入有关问题的研究》。

第一篇:澳门博采收入有关问题的研究

题C澳门博采收入有关问题的研究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回到了大祖国的怀抱。在中央、澳门自治政府的领导下,澳门经济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澳门的赌业大发。根据澳门统计普查数据显示,2005年澳门博彩业占澳门GDP的38.75%,政府收入中来自博彩税收入的比重已由2002年的51%提高到2005年的72.9%;2006年澳门博采业收益更是达到68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2007、2008年澳门博采收入仍保持着45.767%和30.984%的年均高增长率.虽然2008下年发生了金融危机,但澳门博采收入仍有9.612%的高增长率。

澳门经济在博采业带动下的飞速发展,无疑让全中国满心欢喜,但同时这种飞速发展也让中国政府忧心忡忡。首先是大量资金从澳门流失。据中国官方报告估计,每年内地通过境外赌博、网络赌博等各种渠道流失到境外的资金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严重威胁着中国的金融稳定。

数据来源于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统计暨普查局网站:

(http://www.dsec.gov.mo/statistic.aspx/)。

要求建立合适的模型分析:

(1)澳门博采业的变化趋势;

(2)澳门博采业的变化过程;

(3)澳门博采业变化的因素分析;

(4)澳门博采业是否受到政策、外部事件的冲击,效应如何?

(5)能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既能避免大量资金从澳门赌场流失,又能促进

澳门博采业的继续发展?

第二篇:福建省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

仰恩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201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福建省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

学 生 姓 名:

潘小燕

系: 经济学院经济统计系

专业、班级 :

081104

号 :

031120080124

指 导 教 师:

王建军

成 日 期:

2011-12-22

二 〇一一 年 12 月

I

仰恩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摘要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收入分配格局发生很大变化,各个群体都获得了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实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由于受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分配不公以及不合法收入等因素影响,福建省城镇居民和全国一样,在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上,收入差距也呈扩大态势,成为当前各级领导和百姓关注的焦点问题。城乡问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大量存在,而且差距呈扩大 趋势,所以如何提高福建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研究了福建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就此提出了本人的一些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福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尼系数;原因;对策

II

仰恩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Abstract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s the developing country i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cess inevitable phenomenon.Since reforming and opening, Fujian province income allocated pattern to produce very big change, various groups have access to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sustained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benefits, standard of living rises significantly.But due to the imbalan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allocation is unjust and illegal income and other factors, the urban residents in Fujian province and throughout the country are same, in the continued growth of revenue basis, income gap also is shown enlarge posture, become the leaders of all levels and people focus.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mbalance exists in a large amount, and the difference is shown enlarge a trend, so how to improve the income of the rural residents in Fujian, narrowing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s very important。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ason of gap of incom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Fujian Province,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uthor。Key words: Fujian;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dweller base the Buddhist nun coefficient;reasons;measures;

III

仰恩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目录

一.引言----------------------------1 1.研究背景及意义-------------------1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测定方法和相关理论---------------------------1 1.收入差距的概念和测定方法---------1 2.相关理论--------------------------2 三.福建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动态变化4 1.福建省城乡居民绝对收入差距变动分析------------------------------4 2.福建省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变动分析------------------------------4 3.福建省城乡居民基尼系数分析--------5 四.福建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分析5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因的自然因素分析------------------------------5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因的经济因素分析------------------------------5 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因的社会因素分析------------------------------6 五.福建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和建议-------------------------9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9 2.进行体制改革---------------------10 3.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10 4.大力发展区域经济,重点推进乡镇企业向城镇相对集中----------------11 5.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创业和竞争力--------------------------12 六.结论----------------------------12 七.参考文献------------------------13 八.致谢-----------------------------14 九.附表----------------------------1

5IV

仰恩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引 言

1.研究背景及意义

社会再生产分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它们之间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作为社会分配关系的一个重要反映,始终是一个关系 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福建省虽然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呈现扩大 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快速的发展。从1978年―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由66.37亿元增加到14737.12亿元,人均GDP从1978年273元到2010年40025元,人均生产总值由273元增加到14979元,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均位居全国前列。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371元增加到2010年的217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8元增加到2010年的7427元。在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消费支出也同步增长。据统计,197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为285元,到2010年达到14750元。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95年的61.1%降到2010的39.3%,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94年的62.4%下降到2010年的46.1%。这一时期是福建省历史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但是,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也呈逐年拉大趋势。特别是1995年以来收入差距扩大较为明显,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由1995年的0.250上升至2010年的0.350。因此,认真分析研究当前福建省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其原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理顺分配关系,逐步解决收入差距扩大和收入分配不公问题,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福建”,推进海峡两岸经济区和全面小康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测定方法和相关理论

1.收入差距的概念和测定方法

1.1收入差距的概念

收入差距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居民获得收入在数量上所存在的差别。收入差距分为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绝对差距是指以货币或实物表示的不同群体和个人的收入差距的绝对数,用它可以测量不同阶层居民的富裕程度,通过它了解收入差距的大小,但是不能够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程度。相对差距是指用收入相对份额来表示不同群体或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是衡量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的重要标志。本文研究所涉及的收入差距既有相对差距,又有绝对差距,但主要使用的是相对收入差距。

仰恩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1.2收入差距的测定方法

(1)城乡居民收入比 :比率是比较两种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时使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以分母指标的数值为1计算出来的。为了便于比较,一般采用分母数值小于分子数值的方法进行计算。城乡居民收入比的计算公式为:城乡居民收入比=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2)基尼系数: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Con'ado Gini,1884-1965)于191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与绝对公平线围成的面积和45。绝对公平线以下的三角形面积之比。基尼系数的取值介于0和1之间,当收入分配完全公平时基尼系数等于O,当所有的收入全部集中于一人时,基尼系数等于1,达到了分配的最不公平状况。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O.2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O.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具有引发**的危险。由于基尼系数给出了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所以,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和普遍采用。目前,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标准为0.4。2.相关理论

2.1二元经济理论

二元经济最早是由英国学者伯克(J.H.Boek)提出的。伯克在对19世纪印度尼西亚的社会经济状况进行研究后,于1953年出版了《二元社会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一书,他认为,当时的印尼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社会,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传统社会,另一方面是荷兰殖民者主导的殖民主义输入的现代“飞地经济”,即资本主义现代经济部门。美国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Lewis,1954)则明确提出“二元结构发展模式”理论,他指出在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经济部门,一种是资本主义部门或现代工业部门,一种是自给农业部门或传统部门。传统部门生产落后,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但比重很大;现代部门生产技术先进,但比重较小,像一座孤岛被传统部门的汪洋大海所包围,这就是所谓的“二元经济结构”。这种两部门封闭经济发展模型阐述了这样一种状况,即无限的劳动力供给致使农业劳动力源源不断地进入城市工业部门,直到城市部门吸纳完所有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后二元经济消除。刘易斯模型的实质是城市部门通过现代大工业的发展,取得资本的积累,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充分的转移,以诱发产业结构的演变,最后经济由二元变成同质的一元结构。他特别强调了城市化在二元经济转化中的作用,这与早期发达国家走过的发展道路基本吻合。乔根森模型是20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经济学家乔根森(D.W.Jorgenson,1961)提出的一个新的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劳动力转移模型。

仰恩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乔根森认为,一国经济虽然是由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构成,但农业部门的发展则是工业部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传统农业部门的产品供给能力的大小,将直接决定和影响工业部门的发展水平以及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程度。在他看来,农业部门的产品供给,将首先被用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在农业部门的产品供给能力能充分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之前,所有的劳动力都将被吸纳于农业部门。而只有当这种供给大于人口增长对口粮及其他农产品的基本需要之后,农业部门才能为工业部门中的就业者提供食物支持,乔根森称之为“农业剩余“。农业剩余的产生,就意味着总人口中的一部分可以脱离农业领域而从事工业。这样,便开始发生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这种农业剩余越大,则工业部门发展越快,农业中的劳动力的转移也就越顺利,这就是乔根森模型的基本思想阱。舒尔茨(T.Z.W Schultz)在对于二元经济理论的论述中,认为传统农业部门并不是没有效率,农业的边际劳动生产力也不像刘易斯(w.A.Lewis)说的等于零,其实农民也是理性的,同样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农业部门之所以效率比较低,主要原因是由于技术水平落后,所以要实现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应将重点放在对农业部门的改造上,并且主张通过人力资本来改造传统农业。

2.2收入分配的理论

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再到马克思经济学,以及以后的凯恩斯、新剑桥学派、现代西方政治经济学等各个理论学派,他们对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作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Adam Smith)和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他们主要通过对全社会产品在工人和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的研究分析了收入分配问题。新古典经济学,对于收入分配理论的著述中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lark)和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Marshall)。前者以边际生产力为核心研究收入分配,而马歇尔以均衡价格理论为核心研究收入分配。克拉克提出了边际生产力为核心的以静态经济研究为基础的工资和利息分配理论,以及以动态经济研究为基础的利润决定理论。所谓边际生产力,就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追加一个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克拉克认为边际生产力决定生产要素之间的收入分配。马歇尔是继克拉克之后把资产阶级学说中的分配理论推向一令新高度的创始人。马歇尔以均衡价格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以及由此决定的工资、利息、利润和地租等一系列分配变量。而马克思则是从生产关系入手来分析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的分配关系,其理论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按劳分配理论。凯恩斯以有效需求理论为基础,从工资和利率的下降刚性出发建立了其收入分配理论,另外,他也提出了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手段,其一是提高富人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其二是消灭食利阶层。新剑桥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则以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

仰恩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研究对象,具体分析了工人储蓄倾向和资本家储蓄倾向之间的关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现代西方政治经济学又从财政的角度分析了收入分配对增长的影响,即把收入分配与政治体制结合起来,并得出了如下结论:不同的政治体制是收入分配的结果,也是经济条件的结果,反过来不同的政治体制对收入分配又有着不同的影响,但是对增长却没有影响。

二.福建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动态变化

1.福建省城乡居民绝对收入差距变动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城乡居民的收入均有较大的增长,同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对差值变化的总体趋势也是在增加的(见表)。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371元增加到2010年的217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8元增加到2010年的7427元。在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消费支出也同步增长.(表一)2.福建省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变动分析

城乡居民收入比是衡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标之一(表二,图二,图三),其数值的变化能直观地表明福建省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的历史变动轨迹。从 表一可以看出福建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78年到2010年在波动中呈扩大趋势。由于受到政策、经济发展以及劳动力本身素质及能力差异等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不同的阶段,福建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第一阶段:1978~1984年,这一阶段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比从1978年的2.69下降到1984年的1.69。此阶段是以农村改革为主的时期,农村改革获得巨大成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却严重滞后,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城镇居民,城乡之间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第二阶段:1985---1994年,此阶段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主时期,城镇经济获得了快速的增长,但同期由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业的激励效应不断递减,农业发展较为缓慢。工农业增长速度的差异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不同,城乡收入差距逐渐增大。

第三阶段:1995---1998年,由于国家一较大的幅度提高了农副产品的价格,加之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农民 现金收入大量增加,而同期由于政府实行紧缩的宏观调控政策,城镇经济发展趋缓,因此,这一时期城乡收入差距再次出现缩小的局面。

第四阶段:1999---2003,此间由于国家连续两次调低了粮食收购价格,粮食供给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农民卖粮难,增产不增收的情况比较普遍,同期,农民农业和非农业收入同时减小,造成农民收入锐减,城乡收入差距又开始增大。

第五阶段:2004--一2010年,近年来由于国家重视农村问题,采取了许多减轻农民负担的策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虽然任有上升趋势但也相对稳当。

仰恩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3.福建省城乡居民基尼系数分析(表三)

据测算,1985年福建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240,2010年上升到了 0.350,已经非常接近0.4的警戒线。从变化趋势上看,连续几年来,其数值不断增大,上升势头不减,表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正在逐年加大。这种收入差距表现在收入数量上,则是城乡居民收入比不断扩大。

三.福建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分析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因的自然因素分析

(1)城乡不同的聚居方式,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资源分布方式:由于农业经济的分散特征和城市经济的聚积效应,整个社会的货币资本、人力资本、技术、权利、信息、教育等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由农村向城市地区集中,集中的资源为居住于城市的居民提供了更多的经济便利和发展机会,也为资本效益的实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资本追逐利润流动,于是吸引更多的资本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非农业,导致城乡社会资源、经济资源分布的不对等H刨。而城乡占有资源的不对等决定了城乡差距存在的必然性。

(2)城乡地理位置的差异给城乡居民带来不同的地位收益 :地位收益是指由于公民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不同,而给公民带来的不同的以非工资性收入(或非正常收入)来表示的经济影响。近十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城镇内部部分居民的生活水平已开始慢慢向发达国家居民的生活水平靠近,并且能够享受到便利又有一定档次的文化、体育、卫生服务。虽然城镇中也不乏下岗职工,但他们可以领到下岗生活费、最低生活保障金,子女就学也可以享受到减免学费的优惠,一系列再就业优惠政策、措施也常常降临到他们头上。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尤其是在偏远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体育、卫生等服务设施十分落后,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城乡之间的地理位置收益差距正日益扩大。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因的经济因素分析

(1)城乡劳动生产率差异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根据2010年福建省统计年鉴,2010年福建省第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是2.1%、61.9%、30.0%,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是第一产业的29.48倍。而2010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636.54万人,占全省就业人员的29.2%,第二产业815.88万人,占37.4%,第三产业就业人员728.90万人,占33.4%。由于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多集中于城镇,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配置比例严重失调,大部分劳动力滞留在农村致使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从横向比较看,2010年福建省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拉动率0.3,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拉动率9.4,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拉动率4.2而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非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虽然高于第仰恩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但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在低水平上增长,第二产业是在高水平上增长。总之,城乡劳动生产率差异是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2)城乡产业特性差异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客观原因

虽然现在的农村已经包含了多种产业,但农业仍在其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于农业收入,因此,农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而城市是建立在工业化生产的基础上,工业在城镇居民收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城镇中大部分职工在工业部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工业的发展状况也会直接影响到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与工业相比较,农业具有较难适应市场的许多特性,如产业链短、产业比较优势小、竞争力弱、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小等,使得生产要素并不青睐农业,从而导致农村处于弱势地位。农业本身就是弱质产业,加之缺乏有力的扶持和投资,使其科技含量低,有机构成不高,劳动生产率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发展能力不足。而城市支柱产业主要是利润率高的工业。工业借助于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在市场化、城市化、信息化的带动下,集中了大量资金和优质劳动力,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因此,如果不考虑城乡其他方面的差别,单从产业自身扩张性上来看,村自然就处于劣势。

(3)农村中非农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农村非农产业主要是由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一些农村的私营企业组成,其中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农村非农产业的主体。八十年代中期以前,乡镇企业尽管规模小,技术落后,但经营灵活,拥有生产经营方面的自主权,能迅速适应市场发展的变化。与此同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全面展开,国有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不能适应市场发展变化的需要。乡镇企业能够在“夹缝”求得生存,发展比较顺利,职工工资增长较快,从而促使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渐缩小。但是90年代中后期以后,作为非农产业主体的乡镇企业发展逐步放缓,一方面,乡村资源加工型、环境破坏型的企业日益受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限制,经营难度不断加大;另一方面,走在前面的乡镇企业出于产业、产品结构升级换代的需要正逐渐由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企业扩张、过渡,从而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迅速,吸纳劳动力人数相对甚至绝对减少。

(4)市场经济诱发的生产要素流向城市地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总是往生产率最高、效益最高的地方流动,并按生产要素分配。城镇地区经济基础好。具有高的生产要素收益率,成为生产要素的流入区,生产要素的流入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发展,而农村地区则相反,要素流入少,经济发展受阻。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诱发的生产要素的流动,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因的社会因素分析

仰恩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1)人口因素:首先是城乡居民受教育水平的差异。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体力在生产劳动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大。在体力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一个人获得收入的能力,从根本上讲就取决于他接受了多少教育和培训。目前,我国城乡人口在教育水平上存在极大差距。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是影响农民收入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为受教育程度质高的人,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技术,对市场致富信息反映灵敏,具有较高的市场适应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而农民受自身素质的制约,市场经济、市场主体意识不强,抵御市场风险、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很弱,勤劳不能致富、增产不能增收的现象时常发生。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的深层次原因是政府对农村公共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和农村人口的价值观影响了对教育的投资,使得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较低,影响农民的收入,从而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其次是城乡居民市场意识和经营管理水平的差异。城镇居民市场意识浓厚,具有一定的市场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改革开放后,大部分人能够顺应时代需要,较早进入市场,并从中获利。农村居民市场意识淡薄,市场经济管理知识缺乏,短期内难以溶入市场经济潮流并从中获益。因此,城乡居民市场意识和经营管理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的一个重要原因。

(2)体制因素: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体制是造成城乡关系失衡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和以小农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并存的经济结构。从上世纪50年代,我国采取了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将城市和农村相隔离,将市民和农民相区别的制度。例如,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实质上是用国家政权的强制手段人为地限制城乡之间商品等价交换;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将市民和农民的身份严格区分开来:劳动就业制度形成了城乡劳动职业的终身制和世袭制等方面严格的城乡分割政策把农民固定在农村,让基础脆弱的农业及本已非常贫困的农民担负起实现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和经济剩余的任务。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农村税收和支农支出相抵、既不合理又不科学的农业税计征方法、对农民土地多征少补、歧视性的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对农民几乎属于空白的社会保障制度等等来实现“以乡养城”的目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以牺牲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其结果是严重扭曲了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形成在收入水平、发展机会和社会地位等方面不平等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两大社会集团,农民机会处于绝对贫困状态,沦为社会的弱势群体。

(3)政策因素: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各项政策不可避免地带有“城市倾向“。首先表现为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不足。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客观上要求财政加大对农业投资力度,支持风险大、投资效益低、对农业起保护作用或示范效益作用的项目以弥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存在的缺陷。与农业

仰恩大学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地位和发展要求相比,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支持仍是低水平的。又下图可知,城镇居民人均财政性收入由1997年的187.63元上升到2006年的508.74元;而农村居民人均财政性收入由1997年的33.64元上升至2006年113.52元。城乡居民人均财政性收入由1997年的153.99元上升至2006年的395.22元。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渐完善,城镇居民逐渐拥有了教充分的将收入转为金融资产的途径,财政收入出现飞速增长,而农村居民不但缺乏必要的收入,也缺乏讲收入转化为金融资产的有效途径,变现缓慢的增长趋势。

其次是农民的税收政策的影响。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当一个国家发展到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时就开始停征农业税,实行“以工补农”收政策。而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超过农业总产值,1995年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7%。可我国农业税政策基本没有改变,这是导致农民负担过重、农村发展缓慢、城乡差别大的重要政策因素。再次是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政策。工农产品“剪刀差”价格结构是国家对农业产品和工业产品采取不同的定价模式通过降低农业产品的价格,提高工业产品的价格,以达到转移农业资本支持工业化的目的,它的本质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即将农业部门创造的部分国民收入转移到工业部门,以促进工业的发展。在建国初期,为我国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这种价格体系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对农产品的低价收购政策,导致农民收入的减少,同时工业产品(农业生产资料、日用品)的价格不断上涨,又导致了农民的生活和生产费用的不断攀升,结果像一把无形的价格“剪刀“使得农民的利益“双重损害”,大地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工农产品“剪刀差”价格结构把农业部创造的价值转移出去,农产品价格很低,使商品农产品销售收入扣除成本后获利微乎其徼,甚至赔本,农业就丧失自我积累能力。

仰恩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农民收入低,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挫,对农业的生产资料投入能力和热情随之降低。且重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其吸纳就业的能力差,因此,重工业的优先发展使资本从农业部门大量流出的同时,却没有相应带来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随着农业人口和劳动力的自然增长,必然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长期停滞,剩余产品率趋于下降,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农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

四.福建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和建议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1.1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农业生产的发展

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首先,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其次,必须强化农业的科技支撑。科技进步是实现农业集约经营的根本途径。在利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发展农业的同时,还要吸收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利用现代技术对传统农业技术进行改造,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再次,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水平。一是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二是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三是重点研发高强度、可降解地膜,以及高光合作用生态棚膜,推进农膜向高功能、低成本、无污染方向发展。最后,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农业是农业发展观念、发展模式上的一场革命,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紧迫需要。在一个地区推广成熟的循环农业模式,必须对农户进行培训,使其掌握要领,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1.2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拓宽农民收入的渠道

近些年来,农民来自于农村非农产业的收入比重不断提高。因此,全面发展农村非农产业,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搞好农村第三产业,对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十分重要。

(1)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加快乡镇企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乡镇企业资源配置。其次是实现乡镇企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由速度扩张型转变为质量效益型,加快企业的技术进步,重视更新改造,增加产品中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最后,加快乡镇企业体制创新,不断增强乡镇企业活力。乡镇企业改革要坚持以自身生产力水平为基础,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大力提倡兴办股份制、股份合作制、集体、私营、个体、合资、合作等各种类型的乡镇企业,促进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推进乡镇企业体制创新,保持乡镇企业活力。

(2)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一要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农村运输、餐饮、中介等服务业,提高农村服务业在农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二要加快农村第三产业网络化建设。所谓网络,是指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不同层次的社

仰恩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区内建立纵横交错、密切联结、共同组成的农村第三产业社会服务体系。网络是一个有机的组织,网络化就是系统化.农村第三产业只有实现网络化、系统化,才能根本改变目前那种散兵游勇式的各自为战、盲目发展、一盘散沙的落后状态,而进入一个能够发挥系统功能的新阶段;三要加强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加快规划建设花木交易市场、果品交易市场和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形成规范有序的农产品流通市场。2.进行体制改革

2.1统一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促进城市化的良性发展

户籍制度是城乡人口流动最为突出的制度障碍,因此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的主要制约因素和突破口就是户籍制度的改革。目前,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正在全面推开,个别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也有了较大的进展,但是应该在此基础上做更大的改革,以适应城乡经济发展的需要。

2.2调整财政政策,加大财政支农支出

加大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一是拓展渠道,增加财源。资金来源制约着资金运用,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必须扩大财政支农资金的来源。为了增加财源,要大力发展地方经济,政府收入的增长来自经济的稳定增长,只有经济稳定增长才有稳定的财源,因此发展地方经济,培植地方财源是加快地方财政收入规模扩张步伐的基础;二是突出财政支农重点,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财政支农支出应支持农业发展的重点。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完善财政支农支出的管理体制,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

2.3进行土地征用制度改革

首先,提高征地补偿标准,缩小征地范围,建立符合市场经济惯例与要求的征地模式。征地权应严格限定在公益范围,以市场价格为征地补偿标准。其次,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既促进发展又保护农民利益的土地收益分配结构与分配方式。同时鼓励集体土地流转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允许集体土地以使用权入股、租赁等方式参与经营性项目的合作开发或自行开发经营。再次,适应法治建设的要求,加强征地制度的法律建设,保障农民对征地的参与权,建立有效的争议处理机制。

3.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3.1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是增加其收入的内因,一般来说,一个人受的教育越高,收益就越大。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途径,其发展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多少、国民整体素质的高低以及人力资本的形成和利用状况。要想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只有提高农

仰恩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村人力资源的质量,这关键又在于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因为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依赖于农村教育发展。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重点是加强九年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进一步支持社会办学,同时加强农民的科技、市场和法制知识的培训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特别是重视培养高技能的技术工人。

3.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切实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举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推进农村现代化,有助于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为广大农村居民参与经济发展过程,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创造条件。首先,应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加大政府投入;其次是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建设的多元投入体制;再次,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最后,改革和改善基础设施管理体制。

3.3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积极推进城乡保障一体化

首先,建立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要加快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统筹、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在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扩大农村养老保障覆盖面,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逐步将进城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网络之中,使农民工在就业医疗、再教育、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到市民待遇;其次,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农村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农村低保、新型合作医疗和为务农人员建立养老保险等。城乡各类企业要依法承担其为农民工建立社会保障的责任和义务。充分调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广大农民积极性,在政策支持和政府财政资金支持下,积极参加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覆盖面,实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良性循环;最后,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投入力度,建立农村卫生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规范运作,提高标准,努力使农民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建设,建立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增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食品、药品、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为城乡居民提供健康保障。

4.大力发展区域经济,重点推进乡镇企业向城镇相对集中

乡镇企业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由于城乡隔绝体制的影响,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向城镇相对集中布局,才能使乡镇企业重新找到经济增长点,增强劳动力吸纳能力。在城镇化过程中,会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乡镇企业的集中发展有利于新型成真的形成和农村市场化的仰恩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推进。

5.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创业和竞争力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做好科技推广应用,积极实施科教兴农,既是一项迫切的任务也是农村需要符合农民欢迎的工作。提高农民创业和竞争力,更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缩小收入差距.五.结论

福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主要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产业的差异,工业优先发展的政治导向和财政政策的城市化偏好,城乡居民人力资本的差异以及居民占有的公共资源的差异等等,加快发展。才能为缩小城乡差距打下基础。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增加非农就业的农村劳动者人数是最有效,最快的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建立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加快土地制度改革、调整农业发展战略、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精简乡镇机构和调整国家汇率等政策建议。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消除过剩生产能力,有利于农村产业、就业结构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一石数鸟“的政策。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业基础建设投资、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推进费改税方面入手。目前农民收入普遍增长缓慢,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基于这一现状,他提出国家政策应该向中小企业倾斜,发展中小企业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以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总之我们只要针对造成收入差异的原因对症下药,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理顺分配关系,逐步解决收入差距扩大和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构建“和谐福建”,推进海峡两岸经济区和全面小康社会就不再是梦。

仰恩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参考文献

[1]李实.岳希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J].财经,2004,第3、4期合刊 [2]张红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平抑机制[J].管理世界,2004(4)[3]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J].经济研究,1994,(12)[4]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关系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1996,(G2)[5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及适度性分析[J].管理世界,2001,(5)[6]纪韶.荣编伟.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证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3)[7]邓大才.科学地把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度”[J].党政干部论坛,2004,(10)[8]徐中明.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与对策探析[J].经济体制改革,1998增刊,[9]张开华、孙庆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其影响[J].调研世界2000,[10]赵满华.我国现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0,(3)[11]杨强.从城乡不同的制度安排看城乡收入差距[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1,(3). [12]吕军书.二元经济结构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总要原因[J]. 2005,(20)[13]王海涛.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的探讨[J].http://w,w.8001w.com/jjfz/lunwen69938—2.html [14]韩素芳,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硕士学位论文)[15]宋光辉.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成因述评[J].开发研究,2005,(6)[16]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http://www.xiexiebang.com/ztzl/system/2007/06/08/010032559.shtml {17}福建统计年鉴2011

仰恩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致谢

本文是在王建军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论文从选题、写作、修改到定稿,王老师都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和悉心的指导。王老师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严谨的治学态度将永远激励和影响着我,使我终生受益。在此,特向王老师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仰恩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1978-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年份

数值

比上年增长(%)

数值

名义

实际

-3.4 11.6 8.0-1.2 10.5 18.6-0.6-4.7 5.9 12.4 6.8 11.5 6.4 7.6 6.0 7.4 7.5 5.6 7.2 5.0 13.8 11.4 8.1 7.7 8.2 10.4 10.1 10.8 10.9

比上年增长(%)

名义

172 232 268 302 345 396 419 485 613 697 764 850 984 1211 1578 2049 2492 2786 2946 3091 3230 3381 3539 3734 4089 4450 4835 5467 6196 6680

3.4 20.8 34.9 15.8 12.6 14.3 14.9 5.6 15.9 26.5 13.7 9.6 11.2 15.8 23.0 30.3 29.8 21.7 11.8 5.8 4.9 4.5 4.7 4.7 5.5 9.5 8.8 8.6 13.1 13.3 7.8

实际

0.4 15.5 32.4 11.7 11.6 13 6.9 0.2 7.4 0.4-4.4 11.2 8.6 11.2 7.7 3.9 13.5 15.4 10.3 6.3 5.8 3.2 5.4 4.9 4.5 5 5.9 8.3 7.3 8.3 10.1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371

450 452 520 573 582 733 929 1021 1236 1555 1749 1953 2351 2923 3935 4853 5574 6144 6486 6860 7432 8313 9189 10000 11175 12321 13753 15505 17961 19577

0.4 15.0 10.2 1.6 25.9 26.7 9.9 21.1 25.8 12.5 11.7 20.4 24.3 34.6 23.3 14.9 10.2 5.6 5.8 8.3 11.9 10.5 8.8 11.8 10.3 11.6 15.7 15.8 9.0

仰恩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2010 21781 11.3

8.0 表一

7427 11.2 7.5 城乡居年份 民收入比 1978 2.69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表二2.61 1.95 1.94 1.9 1.69 1.85 2.22 2.11 2.02 2.23 2.29 2.3 2.39 2.41 2.5 2.37 2.24 2.21 2.2 2.22 2.3 2.46 2.6 2.68 2.73 2.77 2.84 2.85 2.9 2.93 2.94 16

仰恩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仰恩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年份 基尼系数 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表三

0.240 0.240 0.230 0.250 0.260

0.300 0.238 0.200 0.242 0.250 0.265 0.260 0.271 0.250 0.273 0.250 0.267 0.260 0.254 0.280 0.262 0.290 0.269 0.290 0.274 0.310 0.295 0.310 0.303 0.330 0.312 0.330 0.326 0.330 0.355 0.330 0.358 0.340 0.360 0.320 0.361 0.357 0.363 0.346 0.367 0.350

0.365

第三篇: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论文)

社会主义经济理和实践论文

论文题目: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

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

摘 要:

进入21以来,随着全面质量管理、准时制生产、绿色采购等新的生产方式和要求的应用,对于企业的快速反应和合作伙伴的关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企业欲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以最优质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靠质量开拓市场,靠质量站稳市场,质量对企业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时,伴随着生产社会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会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会越来越高,供应链在产品实现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供应商合作伙伴的选评以及形成一个合适的供应商选择机制是供应链管理中至关重要的活动之一,是供应链合作关系运作的基础,对供应商选择和评估也从以前只评估供应商的运营情况,发展到也评估供应商的运营对上下层企业的影响。企业越来越注重科学地进行供应商选择、评价和控制,积极地开发供应商伙伴关系。今天,在此环境下的供应商选择与评估已成为制造企业提高竞争优势的关键,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论文首先从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入手,系统介绍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以装备制造业的供应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将全面质量管理管理作为前提的供应商确定原则,同时,从供应商综合评价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供应商评价重点,并依据供应商的竞争能力,建立装备制造业的供应商评价指标综合体系模型。该体系包括加以细化了的7个产品质 量评价指标,以及产品质量在内的5个综合评价指标,以便核心企业对供应商的筛选和评估。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与层析分析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法对供应商进行定量评价。根据评价考核的结果,确定最终供应商。

在企业的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形成一个合适的供应商选择机制,对企业能更好地利用和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以达到循序不断地缩短产品开发时间、改进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交货期、快速响应客户的目标都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收入分配 收入差距 原因分析

国民收入;居民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不公;制度公正;制度规范

目 录

摘 要:.......................................................................................................................................1 前 言.........................................................................................................................................4 第一章、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分析...................................................................................4

一、我国收入分配现状.......................................................................................................4

1、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差距。.........................................................................................4

2、地域差别造成的差距。.............................................................................................4

3、再分配手段不完善造成的差距。.............................................................................5

4、非法收入造成的差距。.............................................................................................5 第二章、我国收入分配的差距的原因及影响.......................................................................5

一、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5 1.政府的制度因素.........................................................................................................5 2.资源配置因素...............................................................................................................6 3.历史、人口因素.........................................................................................................6

二、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6 1.适当的收入分配差距的正面影响...............................................................................7 2.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负面影响.................................................................................7 第三章、针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对策及建议...........................................................7

一、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收入分配相对公平.........................................................7

1、打破行业垄断。.........................................................................................................7 2.建立平等竞争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8

二、.发挥政府财政的调节作用

1、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个人税收系统,...........................................................................................................................................8 结论:.......................................................................................................................................9 参考文献:...............................................................................................................................9

前 言

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发和体制转型对我国社会影响是深远的。可以说我国的经济改革、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至少从经济发展的意义上看是这样的。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提出了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的目标。三十二年过去了,这个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了。中国的人均GDP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00美元增长到了14年的近7000美元。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分配和收入的不均现象也日趋明显。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表现在收入分配方面,国民收入分配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失衡,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两极分化有逐渐加大的趋势;这种状况不仅成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障碍,也将严重影响到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我国现阶段劳动者个体差异、体制的变迁性、产业结构的调整、相关的政策安排、居民收入结构的变化,乃至非法非规范收入的大量存在,都使得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从根本上看,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是收入差距扩大的深层原因。

第一章、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分析

一、我国收入分配现状

收入分配问题表现为获得收入分配的机会不平等,还包括由此导致的收入分配结果的不平等。人们拥有的初始资源的不同以及受教育程度不同而形成的不相等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并且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制度不是对所有人都平等的,这些都会使参加收入分配的机会不均等。收入分配结果的不平等表现在收入差距过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差距。

如一些行业搞垄断性经营,取得了过高收入。

2、地域差别造成的差距。

由于区位环境、历史文化、基础条件、人口素质、生产力水平等差异以及政 策因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从总体上看,东部地区发展较快,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发展较慢。

3、再分配手段不完善造成的差距。

目前的再分配领域中,无论是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还是对低收入者的保护都还不完善,致使初次分配中形成的较大差距缓解比较慢。

4、非法收入造成的差距。

由于管理的疏漏和一些现行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不配套,给非法收入提供了滋生的土壤。特别是存在着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严重腐败问题,以及利用制假售假、走私贩私、偷税漏税、投机欺诈等各种非法手段获取高额收入等现象。

第二章、我国收入分配的差距的原因及影响

一、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

收入分配不公是一个复杂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我国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分配原则、市场经济下的资源配置、政府在经济转型期的职能的不适当使用等。这些原因既受社会、政治、经济等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又反应了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体制和某些政策存在的缺陷。

1.政府的制度因素

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分配原则,从效果上来看,“效率优先”原则坚持的很好,而“兼顾公平”原则却没有得到理应的重视,公平问题没能得到兼顾。并且再分配过程中税收和社会保障政策不完备,税收在调节收入差距的效果不是很明显,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有限,最终导致“富者恒富,贫者恒贫”,社会阶层固化,马太效应显著。虽然近年来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上调,但是纳税的主体仍然是中低收入的工薪阶层,本应是纳税主题的富人阶层则由于税收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偷税漏税现象的普遍存在,只缴很少的税。

在价格机制的自发调节下,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然而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已有的市场经济是有缺陷的,因而导致了市场错 位。市场经济下的国民收入分配实际是根据要素的贡献来决定的,由于人们占有要素在量和质上是不同,获取的收入必然是有差别的。市场机制不具有自动收敛收入差距的功能,因此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是不当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要对经济进行干预。但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也存在不当的情况,即未能有效克服市场失灵,甚至阻碍了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使经济效率低下,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这被称为政府失灵。比如官员的“寻租”行为,破坏了市场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使政府采取的弥补市场失灵的措施失效。

2.资源配置因素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政府在转型期的职能的不适当使用是造成收入分配不均的又一重要原因。相比其他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型期的国家,我国政府掌握和分配的资源过多,政府权利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导致了社会腐败问题的滋生。国有企业凭借对资源的垄断,在银行、电力、石油等部门拥有超强的垄断能力,获得了远远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但这些利润的并不是在全体国民中分配,而且被少数人或团体占有。

据统计,电力、电信、金融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水平的2到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差距可能在5到10倍之间。这并不是因为这些行业的工人比其他行业的工人付出的更多,而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国家垄断资源。

3.历史、人口因素

在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巨大数量的农业剩余劳动被释放出来,高校毕业生不断涌入市场,劳动的供给量大于需求量,资本的供给量小于需求量,资本与劳资的矛盾经历了从无到有迅速扩张而成为社会经济主要关系的发展历程。在收入分配上虽然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但相应的体制设计不是很完善,尤其是劳动集体的谈判权利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劳动要素在分配过程中被“廉价化”,而资本要素在财富分配中所得份额的比例相对较多。虽然近年来职工总体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但由于分配不公职工收入依然是偏低的,经营者、管理者与职工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无视劳动者的利益,劳动者用极其极端的行为表达不满情绪,比如富士康坠楼悲剧和本田罢工。

二、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 1.适当的收入分配差距的正面影响

合理、一定的收入差距的存在,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平均主义分配方式的否定,也是调动企业、个人投资、生产积极性和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途径;适当收入分配差距的状况可以抑制或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在供求关系进一步向买方市场转变、需求约束不断强化的新形势下,总需求扩张步伐的快慢,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市场容量和经济增长速度。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2.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负面影响

收入差距过大,尤其是一些非法收入造成负效率效应。如贪污、受贿、营私舞弊、权钱交易、偷税逃税、制假贩假、走私贩毒,以及凭借垄断优势导致的收入差距所产生的负效率效应:一是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竞争,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二是伤害了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人们对提高效率采取消极态度;三是在民众中滋长了不公平感与不满情绪,产生相对剥夺感和仇富心理,导致犯罪,影响社会稳定,最终导致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的负面影响。这违背了市场经济提高经济效率的初衷。

第三章、针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对策及建议

通过对我们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现状、问题、影响的分析,我们要明白解决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不均现状要对症下药,防止收入分配不公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的障碍。制度规范和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应对的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政府应该以法律为依托,建立具有强制性、规范性和可行性的制度,加强对社会利益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广大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一、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收入分配相对公平

1、打破行业垄断。

提高一些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程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立法的形式限 制垄断,预防形成垄断市场结构,保护中小企业,同时加强对垄断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人工成长增长串的考核。严重违反国家工资政策的,要进行严肃处理。

2.建立平等竞争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特别是消除城乡间的就业歧视和择业差别,使劳动者能够根据自身的利益追求和特长自主择业,形成劳动要素合理配置的局面,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克服因就业选择限制而产生的收入差别。通过完善劳动力市场缩小收入差距。

3、通过整顿市场秩序,力争在初次分配环节就实现相对公平。

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化,尤其是统一完善劳动力要素市场,实现劳动力市场公平竞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落实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市场体制,加强市场监管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通过非法手段谋取暴利;政府要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和效率,同时要防止“寻租”性腐败,实现收入分配起点公平。

二、.发挥政府财政的调节作用

1、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个人税收系统,增加直接税税种,有效地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税是可供政府选择的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税收手段:①对居民收个人所得税,直接使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得以缩小,而且能为政府采取其他调节政策(如对低收入居民的财政补贴。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提供物质条件。②对居民财产征税。促进社会财富公平分配。在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必须改革和规范我国财产税体系:在原有房产税、车辆使用税、契税的基础上,增加不动产税、土地税。房产税不宜与土地税合并征收,尽早开征遗产税和赠予税,两者一般同时开征,防止纳税人用生前大量转移财富的办法逃税。③征收商品税。这就提供了政府通过征收商品税而消减居民收入差距的可能性。

2、实行城乡平衡发展战略,缩小城乡差距。

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政对贫困阶层、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扩大对落后地区的扶贫专项支出和缩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为各地提供起点公平的条件;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进农民工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参考文献:

[1](美)布朗芬伯伦纳.收入分配理论[M]..华夏出版社,2009 [2]辛宝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二元经济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8.[3]周宇,郑小娟.规则缺失与建立规则的合理路径[J].理论探讨,2008,(04):73-77 [4]王小鲁.收入差距扩大源于制度缺陷[N].社会科学报,2007(6).

第四篇:澳门环境问题(写写帮推荐)

澳门在城市地区、沿海海水及工业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高度城市化如澳门等城市所遇到的问题便是如何才能达致可持续发展。澳门在自然资源方面先天不足,如内陆资源短缺、人口高度集中及处理环境污染物的能力低。正因为如此,所以它比其邻近地区如广东及香港,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遇到的挑战要大得多。澳门特区政府已通过投入巨大的人力及财力,如建立污水处理厂及先进的焚化设施,来推进澳门的城市发展。政府也为科学研究提供资金及补贴以改进澳门的环境管理。其中一个例子是由一九九四年已开始实施的澳门环境及城市发展研究计划,目的是降低控制城市污染的成本。

中新网3月31日电 据澳门日报报道,澳门黑沙、竹湾海滩是不少居民享受阳光与海滩、感受大自然气息的好去处,然而受到上游珠江水系、外海潮汐及本地污染等三因素影响,根据有关单位监测数据,显示两沙滩水质富营养化污染严重,有爆发红潮的危险。

另外由于大风及浪潮影响,令沉积在海底的重金属再次释放海水中,形成二次污染,严重污染水体,导致首次有总评估指数超出国家海水水质标准的允许值。

富营养化污染趋严重

根据澳门卫生局公共化验所《2007年竹湾和黑沙沙滩水质监测报告》,在去年9月中旬,黑沙海滩对面海面曾监测到有大量水母出现,大小约为30厘米,目测估算水母密度为每平方米10多只。有泳客接触水母后,手部出现麻痹。

去年泳季期间水温和暖,与往年相若,由于去年上游水量较少,故电导率及盐度均高于前年。由于澳门周边水域富营养化污染越趋严重,黑沙及竹湾两海滩也不能幸免,水质富营养化污染日趋严重。

虽然在去年没有发现有大面积红潮出现,但在去年5月30日,根据两海滩各监测点出现水温和暖、低浊度、高ph值,溶氧量、相对溶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5日生化需氧量等指标均较高,不排除有藻类暴发性生长,出现疑似红潮。

按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第二类水质参数的标准作评估,去年两海滩海水无机氮的评估指数维持在高水平,并远高于《海水水质标准》允许值,同样显示水质富营养化污染严重。

重金属释放二次污染

按国家《海水水质标准》所作的总评估指数,去年总评估指数(包括金属与非金属污染)较前年有明显升幅,更首次有总评估指数超出国家海水水质标准的允许值。

报告指是由于大风和浪潮,引起沉积在海底的重金属再次释放海水中,形成二次污染,严重污染水体,导致首次有总评估指数超出国家海水水质标准的允许值。而非金属污染程度也已接近国家标准的上限,显示水质非金属污染严重。

细菌学指针监测显示,去年两个沙滩水质较前年略有改善,整体沙滩水质(香港环保署标准)可被评定为“水质一般”,但今年仍需继续进行观察跟进。报告并提到,为加强对水质监测,公共化验所会在今年作更多技术准备,培训常见红潮藻类鉴别人员。

该计划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运用资讯技术对环境问题进行评估及控制,制订出澳门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此资讯技术运用的例子包括:模拟未来的环境问题,如澳门空气及沿海海水中长期的有机污染;运用遥感(RS)技术观察澳门二十世纪城市陆地的演变情况、描绘运输方式及利用数位模式模拟沿海海水的流动特徵;运用地理资讯系统(GIS)来评估城市的污染情况等。

黑沙海滩最污染的日子多在夏季

澳门黑沙滩

在澳门路环岛的南边,有一个奇特的海滩。它宽约1千米,呈半月形,坡度平缓,沙粒均匀光滑、闪闪发亮。

这个海滩原名“大环”,现名叫黑沙滩。这里的沙子全呈黑色,每当海浪掀起一层层白色的浪花,冲击黑色沙滩时,黑白分明,很少见。黑沙滩的奇特之处还在于它左边不远处海滩上的沙子并不是黑色的,右边不远的沙也不是黑色的,惟有这一块半月形海滩的沙子是黑色的。任凭海浪年复一年地冲刷,也冲不走这一带发亮了黑沙子。为什么黑沙滩的沙子是黑色的呢?有人说是黑色次生矿“海缘石”受海流影响被冲到这里,形成黑沙滩,也有人说是这里有黑云母矿所致。

黑沙滩附近曾发现不少古文物,其中有一个四五千年前的彩陶片和制造陶器的作坊遗址,还有清代的钱币。可见早在石器时代,这里就有我们祖先的活动。近年,在珠海也出土了类似的文物,这更表明了澳门与珠海原本一脉相承。

随着澳门车辆数量日益增多,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渐加剧。数据显示,陆路交通排放的温室气体量在2001年至2009年间上升近七成;另外,如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及一氧化碳(CO)等污染物的浓度同样随着陆路交通量的增加而持续上升。由此可见,对陆路交通作出针对性措施,将对改善本澳的空气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 在能源消耗方面,对大气污染影响较大的重油使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全澳温室气体排放量亦从2005年开始逐步下降,反映了在推行清洁能源使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若要从总量上减低澳门的碳排放,有必要针对电力、煤油(火水)和轻柴油等消耗量较高的能源类型实施节约工作;  近年,珠三角地区工业快速发展,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也随之增加,本澳与之地脉相连,大气环境质量亦难免受到珠三角城市群大气污染物跨区域输送的相互影响。

2.2

保障饮用水安全与污水处理系统,水环境质量有待综合整治  在饮用水方面,澳门近年受咸潮影响本地自来水厂的出厂水水质,同时亦由于饮用水的原水由内地跨境供应,为此透过区域协调合作,保障供澳原水水质亦是澳门水资源保护的重要工作;  目前,澳门半岛污水处理厂承受较高的污水处理压力,而其余污水处理厂的接收污水量则较少,为此,对本地整体污水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有一定的影响;  根据近年的监测资料显示,澳门沿岸水体水质污染情况逐年恶化,而部分水域近几年更多次出现死鱼的现象,其中以鸭涌河、筷子基北湾及内港的水质污染相对较重。同时,由于下水管道系统仍未完成改造及优化工作,部分仍存在错接或非法排污等情况,且降雨径流污染给沿岸水体带来一定的污染负荷。可见,沿岸水体污染问题急需进行系统及全面的改善研究,以推进及落实治理措施。

 

 

 2.3

需加强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及资源化

透过现时澳门的废弃物回收系统,2009年估算城市废弃物回收率为18.6%,较周边区域的回收率为低,但废弃物产生量则持续呈增长趋势;

近年澳门在社会经济发展快速增长,企业所产生的废弃物量亦相对增加,但约束企业产生废弃物的标准与规范相对不足,缺乏相关的经济控制措施,多数中小企业在环保方面的投资有限,导致企业污染治理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效果不彰。

根据2010年及2011年澳门公众环境意识调查的结果,居民纵然意识到实践环保生活是每个人的责任,但落实环境行为的比率却偏低;尤其在家居废弃物分类、优先选购具环保标签的产品以及拒绝过度包装等方面仍有待改善,正尽显出本澳固体废弃物减量化及资源化不足之处。

2.4

生态环境压力加大,需促进生态保育工作

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研究结果显示,近年,本澳的建设发展用地明显增加,但适合生态系发展的沿海岸线则逐渐减少。与此同时,土地利用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使本澳的生态用地不断受到城市发展的挤压。

从近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本澳的绿地面积仅有有限增长。同时,因为景观破碎化与廊道阻隔,对动物栖息与觅食通道造成很大的压力。

本澳原生植被数量不多,近年出现不少外来物种入侵的情况,亦有病虫害的发生,影响本地原生生态系统的正常生长。

2.5

环境噪声污染程度增加,需要降低交通噪声污染、加强生活噪声管理

现有之监测数据显示,交通噪声是本澳噪声的重要污染源之一,由于澳门(尤其是澳门半岛)交通道路较为密集,两边楼房大多紧贴道路,因此整体区域难免受到交通噪声影响。随着未来交通运输量进一步加大,预料交通噪声污染问题将更突出。

随着经济增长、旅游博彩业发展及人口密度增加,澳门各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社会生活、工商业及施工噪声影响。事实上,近年本澳噪声总投诉个案呈上升趋势,显示澳门整体噪声环境正日渐恶化。

2.6

需强化辐射环境的监督与管理

由于澳门是一个高度发展的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如电视广播发射塔、通信、雷达、导航发射设备、高压输变电设备、交通运输系统、工业科研医疗设施等电磁辐射源数量将不断增加,预料将有越来越多的电磁辐射源与居民住宅和建筑楼宇靠近,对本地居民的生活和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2.7

应重视光污染问题

作为一个以博彩旅游业为主要产业的城市,街道上林立的广告招牌标识照明、建筑物外墙的立面装饰照明、大荧幕显示屏以及景观灯,虽然显示着城市的繁荣璀璨,但亮度过大的光源贴近民居,除浪费能源外,还可能对人体健康及生态系统造成不良的影响。

第五篇:收入分配问题

 收入分配问题(收入分配最敏感)

1.现状:

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但是存在一系列问题:初次分配不太合理;二次分配缺乏力度与公平;第三次分配格局没有形成六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到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是“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2.措施: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

通过扩大就业、建立农民增收减负长效机制、健全最低工资制度、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等举措,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

健全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规范地区津贴补贴标准,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实行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

加强企业工资分配调控和指导,发挥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价位、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对工资水平的引导作用。

规范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入,确定管理者与职工收入合理比例。加快垄断行业改革,调整国家和企业分配关系,完善并严格实行工资总额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保障所有者权益。

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强征管和调节。

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树立民众的慈善公益理念,完善和规范相关的捐赠政策和法律制度,壮大慈善组织,形成有效的第三次分配格局。

下载澳门博采收入有关问题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澳门博采收入有关问题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问题的研究

    加强政府非税收入征管问题的研究(江西省永丰县财政局 彭远东)对于预算外资金管理是由来已久的话题,大多数单位领导和同志们都已基本接受,但对于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之说,则有较多方......

    非税收入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编辑。 内容摘要:非税收入是我国财政性资金的重要来源。本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收支、预算、资金管理等角度探讨了非税收入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此在公共财政的背景......

    县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问题研究(修改后)

    县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若干问题探讨 政府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它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

    农民工收入问题调查报告

    农民工收入问题调查报告 ——基于XXX地区的调查研究 摘要: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对农民工在收入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农民工的欠薪、讨薪问题予以了特别关注。在调查的基......

    农业收入问题调查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最重要的任务。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农村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成为当前经济工作中的难点......

    收入差距问题5篇

    1,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出现了扩大的趋势,这引起人们的广泛关切。我国收 入分配中存在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呈现快速扩大的趋势;城乡居民收入差 距日趋扩大;......

    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研究

    1、起点差距。人是三六九等的,从出生,就打上户口的烙印。 2、教育差距。不同的受教育程序直接影响人的收入。 3、制度差距。政府的政策、投资倾向影响收入差异。 4、政府、官......

    中外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比较研究

    中外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比较研究中外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比较研究商业银行业务收入差异西方商业银行的传统资产负债业务的占比逐年降低,非贷款业务则呈快速上升趋势,仅以中间业务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