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犯罪情况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4 03:30: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经济犯罪情况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经济犯罪情况调研报告》。

第一篇:经济犯罪情况调研报告

滨海区经济犯罪情况调研报告

7月至9月间,我对滨海区的经济犯罪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中,通过询问民警、查看大队有关资料、查阅卷宗等形式,较为客观的了解到了滨海区经济犯罪及经侦工作的情况:

一、滨海区经济犯罪的现状:

滨海区地处城郊结合部,经济犯罪发案率较低。上半年,区经侦大队共受理各类经济犯罪案件15起,比去年同期18起下降16.67%;立案侦查13起,较去年同期15起下降13.33%;查处涉案总值1.35亿元,较去年同期1428.73万元上升8倍;挽回经济损失1675.7万元,较去年同期712.53万元上升一倍;破获年内案件9起(破案率69.23%,另破年前案件1起),较去年同期破案数11起下降18.18%。从上半年区经侦大队侦办的各类经济犯罪案件情况分析,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扰乱市场秩序犯罪发案小幅上升,案值攀升

信用卡诈骗犯罪已成为近年来金融诈骗乃至金融领域经济犯罪的主要类型

使用信用卡恶意透支又是信用卡诈骗犯罪的主要类型。我市银行卡恶意透支类信用卡诈骗犯罪的表现形式有七:

1、提供虚假证明骗领信用卡;

2、假冒他人身份骗领信用卡;

3、多头办卡循环透支;

4、以卡养卡长期套现;

5、挥霍透支款;

6、透支后逃匿;

7、与其他犯罪行为相牵连。银行卡恶意透支类信用卡诈

骗犯罪具有欺诈性、侵财性、系列性、滞后性四个特点。

(三)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案件偶有发生

*****************************************************************************************************************************************************************************************************************************************************************************

二、滨海区经济犯罪侦查工作的基本情况:

滨海经侦大队自2007年3月初成立以来,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严厉打击各类经济犯罪活动,先后受理经济犯罪案件563起,立案300起,破获256起。追缴赃款赃物折款12.4亿元,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分子185名,有效地遏制了经济犯罪的蔓延,保障了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综观全区的经济犯罪侦查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强化经侦队伍建设,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大队坚持把对民警的理想宗旨教育、纪律作风教育、反腐倡廉教育、重视作风养成教育放在突出位臵。先后开展了纪律作风集中教育整顿、三教育、三治理等活动,使民警的宗旨意识、全局观念、服务观念有了进一步增强。积极开展全员培训,通过组织民警到外地培训学习,民警之间的交流学习等形式,大大提高了大队民警的专业知识水平,增强了独立办案能力。

(二)严厉打击各类经济犯罪,经济环境明显改善。针对当

前经济犯罪率不断上升的新形势,大队狠抓措施落实,对辖区内经济犯罪活动予以严厉打击。深挖犯罪线索,广辟收集渠道,加强部门协作。增强经侦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强化侦查破案,对接报的案件加大查处力度,落实破案责任制,限期立案查结并及时退赃,最大限度地挽回损失;全力追捕逃犯,对各类经济案件逃犯逐一建档,采取架网守候、循迹追踪、外出追捕、家属规劝等措施进行缉拿;严把案件质量关,实行了分管局长、法制部门、大队长三级把关制,将办案质量纳入考核,有效地保证了案件质量,至今未发生冤假错案和违反办案程序的案件;大队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开展市场经济整顿,协助烟草部门查处生产销售假烟案件2起,配合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开展了行业经济秩序整顿活动,促进了全区市场经济秩序的明显好转。

(三)不断加强防范措施,防范能力明显提高。大队通过建立警企联系制度,一方面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征求对打击犯罪服务企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通过印制警企联系卡、公开联系电话和受案范围,方便与企业的联系;建立情况通报制度,将经济犯罪方面的新动态、新情况和预防措施通报给企业,起到了较好的警示作用,提高了企业的防范能力。

三、经济犯罪侦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滨海区经侦大队成立至今,在经济犯罪侦查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预防犯罪工作做得不深,宣传力度不够。预防和打击经

济犯罪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滨海经侦大队对经济犯罪侦查工作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人民群众对经济犯罪侦查工作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经侦大队的职能仍不够了解,还未达到众所周知的程度。

二是基础工作做得不实,深层次、内幕性、预警性的信息情报获取不多,工作触角向派出所延伸不够,警力不足。滨海分局经侦大队现有民警15名,承负着滨海区金融、涉税、公司企业、知识产权等犯罪案件的侦办,加上经济犯罪分子逃匿速度快,涉案范围广,经常要跨省、跨地区抓捕犯罪嫌疑人,警力紧张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础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是传统的侦查模式与破案需要反差较大。从受理案件情况来看,三分之二以上是群众报案或其他行政执法机关移送,而通过自身工作发现的案件线索很少,现实工作中,大部分基层经侦民警仍然存在着坐等报案的思维定势,对畅通信息渠道和信息来源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必要的工作措施,工作中主动争取的少,被动接受的多,从而导致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来源不及时、不充分、不准确,进攻被动、滞后,错失了主动进攻的许多良机。

第二篇:浅谈如何预防经济犯罪

浅谈如何预防经济犯罪

2013秋法学专科覃祯田

2015年(6月)

经济犯罪,顾名思义,是指与经济有关的犯罪,为谋取非法利益,严重侵犯国家经济管理制度,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依照刑法应受刑罪处罪的行为。包括贪污、贿赂、玩忽职守、徇私舞弊以及企业内发生的与经济相关的犯罪行为等。经济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经济犯罪也就无处不在。

一、我国经济犯罪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作为市场经济伴生物的经济犯罪大量发生,不但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极大地干扰和破坏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而且助长了腐败风气,引发大量的不安定事件,危害社会稳定,其危害之严重已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由于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阶段,一些预防经济犯罪的机制没有及时跟上,近几年来的刑事审判统计结果显 示,经济犯罪正有越来越猖獗之势,普及社会各个领域。一批震动全国的大案要案,如***案、徐才厚案、各部(省、州、县)机关领导干部案等都与经济犯罪密切相关。我国由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引发的楼塌、桥垮以及特大火灾、交通事故、爆炸等惨祸也时有发生,给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严重危害国家的经济安全。

二、经济犯罪案件产生的过程及特点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由于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在经济领域内,以非法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经济犯罪活动日益增多,除了传统的自然人和法人犯罪外,单位犯罪将越来越多,诸如走私,生产伪劣产品,偷税漏税等单位犯罪有可能进一步增加,给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损失,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我国因不诚信而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合同诈骗等经济犯罪带来的。

从本县法院审结的经济案件来分析,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犯罪分子以权压法、谋取私利。有些领导干部面临“金钱”的诱惑和考验,放松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念、理想道德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于是以现有的权力千方百计从工资之外捞取外快、赚好处,直至把手中掌握的权力当 2 作捞取钱财的资本,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最后被经济犯罪分子拉入贪污受贿罪的深渊,给国家和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2、犯罪分子往往内外勾结,共同作案。犯罪分子利用经济领域里我国法制及法规管理制度上的漏洞,有的是单位的个别领导与工作人员相互勾结;有的是单位内部人与外部人员相互勾结、共同作案;有的内外勾结编造交通事故,扩大事故险情等进行保险诈骗。

3、犯罪分子结伙诈骗、集团化犯罪。犯罪分子为追求共同的犯罪目的,结成犯罪团伙,有组织有分工,手段专业,往往是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犯罪成功率高,危害极大。

4、犯罪手段复杂化、多样化和现代化。有些经济领域的犯罪使用了高科技手段,使各类经济犯罪的手段更加隐藏,更加狡猾,走向智能型、科技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有的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贪污犯罪;有的利用高科技手段造货币,甚至设立皮包公司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活动;有的模仿领导签字、私刻印章、变造防伪标志,伪造产品提货单;有的采用各种方式拉拢腐蚀开发商、经销商为其套取国家钱财谋取私利。

5、大案要案持续增长。我国司法机关一贯坚持对经济犯罪进行严厉打击,挽回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犯罪分子往往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党的十八大以后,本县一些大案要案不断出现,涉案越来越高,并且呈现多发的趋势,如原副县长、县、局级领导等经济犯罪案件。

从经济犯罪发展的过程来看,绝大部分经济犯罪案件都不是突发性案件,经济犯罪从犯罪预备到犯罪终止,一般犯罪发展的周期较长。短则十天半月,长则达数年。在较长的犯罪周期中,犯罪嫌疑人一般会与工商、税务、金融机构、被侵犯客体之间发生联系和互动。正是因为犯罪嫌疑人联系、互动的环节较多,犯罪的链条较长,故为我们开展经济犯罪预防工作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从经济犯罪嫌疑人作案的手段来看,经济犯罪与传统的暴力型、突发型刑事犯罪不同,经济犯罪嫌疑人在实施犯罪之前,一般都有一个精密策划、精心准备的过程,其表现为经济犯罪的预谋案件多,突发案件少,因此使我们有足够的时间,能在经济犯罪的预谋阶段,采取各种措施,来控制或防止经济犯罪的发生或发展,这是我们开展经济犯罪预防工作的重要前提。

三、经济犯罪的预防措施

经济犯罪是社会各种矛盾的综合反映,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研究当前经济犯罪的特点,深入地认识经济犯罪的危害,从而采取经济、法律、文化、道德、管理等方面的手段,达到预防经济犯罪的目的。

1: 超前预防与事后预防并举。超前预防和事后预防是针对发案而言的,超前是指犯罪行为发生前运用各种预防机制,采取 一系列的措施,减少引发经济犯罪的各种可能性,将犯罪的苗头消灭于萌芽状态;事后预防是指犯罪行为实施后的预防,针对暴 4 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制定整改措施。超前预防可发挥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可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挽救一大批可能走向犯罪的人。事后预防能产生“亡羊补牢”之效。

2:重点预防与普遍预防相结合。重点预防于普遍预防相结合可分为三种:一是根据目前的情况将重点放在党政机关及税务、工商、海关、商检、公安等行政执法部门,而将其他系统和部门作为普遍预防的对象;二是在某一系统或单位将重点放在易发案件的重点部位和重点人员,而将其他部位和一般人员作为普遍预 防对象;三是在预防措施上将重点放在重点对象的法制宣传和改革建制方面。

3: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相补充。一般预防措施是通过打击犯罪、教育和警戒社会上可能犯罪的分子,使他们不致走上犯罪的道路;特殊预防是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以预防其再次犯罪。

4: 社会舆论导向预防与法律预防相协调。法律预防在遏制各类犯罪中,较之社会预防更具直接性,它包括立法预防和司法预防两个方面,一要加强行政立法,以规范国家工作人员的行为,从而防范国家行政人员的犯罪;二要加强经济立法,健全和完善经济法规,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违法行为。此外,要建立行政机关的内部控制系统;三要加强刑事立法,进一步完善刑事法律法规。在司法方面,要强调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持执法的严肃性,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提高司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同时要加强社会舆论和法制宣传力度,抓住典型案例,通过电台、电视、报刊等宣传工具,深入到重点部门和单位,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做到警钟长鸣。

当前,随着社会转型,我国的经济改革还需要不断的完善,不断的更新,各种经济关系错综复杂,犯罪分子为获取最大利润作为追求目标,这极易促使经济主体采用非法手段来冲击公平界线内的良性竞争,敌视、蔑视市场规则,破坏市场经济的整体秩序,促使经济犯罪生成和蔓延。经济犯罪作为图利型、智能型且身份较为特定的法定犯罪,数量居高不下,发展形势严峻,社会危害性及大,依法应当承但刑事责任的行为。为此,预防经济犯罪及其法律、法规不仅为客观必然,而且也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价值诉求。更为重要的是,在加强经济犯罪多边预防的前提下,要严格经济犯罪的法律法规制度,同时从刑事法律的规章制度、民商事法律的规章制度、经济领域的行政法律法规的规章制度以及加强市场经济的法治建设等方面进行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法律规章制度重构建。通过多边预防和法律法规制减少经济犯罪给市场经济带来的不适以及危害,不仅益于凝聚市场经济发展的正能量,也益于社会经济秩序的良好发展,使社会公众更好的享受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带来的成果。

第三篇: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涉众型经济犯罪调研报告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涉众型经济犯罪,涉及到国家、集体、个人等多重利益,我们把他称为涉众型经济犯罪。所谓“涉众,”是指涉及众多的受害人,特别涉及众多不特定受害群体的经济犯罪。近几年来,此类犯罪在一些地区频繁发生,涉及人员多、时间跨度大、地域广,不仅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而且给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因而是一类最容

易引发不稳定因素;最容易引起群体性事件;最容易引起群情上访;最容易形成新的社会矛盾;成为影响地区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在近年来的经侦工作中,虽然我们始终把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作为工作重点,但多种多样涉众型经济犯罪抬头甚至扩散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因此,我们公安经侦职能部门要始终把打击防范涉众型经济犯罪活动作为工作重点,防止蔓延坐大,应当采取有效对策防之蔓延。

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涉众型经济犯罪滋生和蔓延的原因分析

(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体制改革后的民营公司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为当地农村百姓和下岗职工提供了再就业的重要场所。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有极少部分的公司企业披着“合法”的外衣掩盖“非法”的经济犯罪活动,为解决资金不足问题,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不择手段筹措资金,疯狂在民间以高额利息诱骗群众投资,极大刺激群众现投现收益的愿望。但目前国家实行的是刺激消费的宏观经济政策,银行存款利率低;收益少,民间投资市场活跃、投资需求望盛,相对狭窄的投资渠道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投资需求,在客观上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活动的滋生蔓延提供了条件。

(二)伪装逼真,识别投资陷阱难度大。有部分公司在建立之初,为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有意夸大自已资金充足、实力雄厚,并拿出一套具有尖端科技性、效益性的虚假开发项目资料作为宣传攻势,骗取政府和社会群众的信任,从而导致公司在不具备开发物质和条件的情况下,却顺利取得工商、税务等部门的相关手续,为造大影响面和吸引力,邀请地方拥有‘权’和‘钱’一手统的各部门领导及社会各界同仁志士奠基同贺,采取这种极其诱惑性的伎俩,致使三种不同性格、不同工种的群众上当受骗,一种是下岗职工;二种是城镇无职无业人员及农村部分农民;三种是国家工作人员;前两种受害群众防范意识薄弱,主要是缺乏对不法分子公司业务经营和资信进行印证和深入了解渠道,处于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弱势位置,无法作出正确判断,识别不到投资的陷阱,主观上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而不法分子在运作之初就采取“折东墙、补西墙”的办法,拿后来投资者的钱按时足额兑现先期投入者的本息,在这种高额回报的诱惑下,盲目从众、跟风上当。而第三种受害的是国家工作人员,财迷心窍、贪图心切、有法不依、知法犯法,有的不仅把自已的积蓄搭进去,甚至到银行借贷也投了进去,除了因为不法分子的奸狡巨猾以外,是因为极个别国家工作人员贪婪,丧失了正确的判断力,主观上更是为不法分子助长了胆大狂为的野心。

(三)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协调配合机制不健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涉众型经济犯罪活动频繁发生、愈演愈烈,犯罪花样不断翻新,手段更加狡猾。因此,要加强监管,监管是源头的关键,是防范经济犯罪的根本。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不是公安一家的职责,涉及经济、宣传、工商、税务、检、法、银行、处非和统计等相关职能部门,要建立长效机制,协调配合、形成合力。针对这类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要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理。近来我们在侦办此类案件中发现,投资群众往往把这类案件诉讼到法院寄予解决,法院立为“经济纠分”受理,此类案件涉众多、地域广,一拖半年一年,个别受害者半年一年没有等到法院的明确答复又才跑来公安报案,几经周旋才立案侦办,待去找犯罪嫌疑人时,人离搂空、早已逃之夭夭。这充分暴露了我们相关部门之间协作机制的不完善。

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涉众型经济犯罪的特点

(一)花样不断翻新,手段更加狡猾。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多种多样涉众型经济犯罪,在十多年前,经管部门倡导的“农村合作基金会”组织,每个乡镇设一个点,夫妻俩经营,从事吸收公众存款、入股等活动,用间单的手段攫取钱财。后来又以造林、种植、养殖等比较单一的手段骗取资金。现在逐渐转变发展项目为投资入股、投资销售、投资加工等五花八门的招牌,最终未见一种项目品牌问世,所玩这些花招,实为想套取国家资金,可见欺骗性更强、手段更复杂,且单一手段和复杂手段并存。

(二)诡计多端、欺骗性强。不法分子在注册成立公司后,为了诱骗更多的群众上当,又相应成立了多家关联公司或分公司,以“合法”掩盖“非法。”为显示所谓“实力,”购买豪华气派小骄车;造建富丽堂皇时髦雅致别墅;设置规范内部组织机构;从董事长到总经理至财务总监、出纳、会计及副手,基本上由一家子或直系亲属及好友担任,把一家子安排到各科室

高管位子,是为掌握和动用公司资金的“制控”权。因此,对公司资金流进流出设置2套帐本,一套是收入“油水”帐;反映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自家人保管掌握;另一套是收支“流水”帐;不能反映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是应付税务等相关职能部门检查。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有问题让你找不到问题的根源,因此,公司员工想要掌握或了解公司资金盈亏的底细,也只能是知其

然而不知所以然。

(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的防范对策

1.建立长效机制。在市场经济转型的条件下,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涉众型经济犯罪不会被一次或几次查处就可遏制的,有可能抬头甚至扩散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因此,公安机关要积极向上级党委、政府反映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情况,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政法机关、行政执法部门、相关监督管理职能部门之间建立长期的、行之有效的协作机制,打击和防范涉众型经济犯罪,建立长效机制最为重要。合理分工、相互配合、相互沟通、互通信息、达成共织、形成打击合力,提高打击效率。

2.加强宣传攻势。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墙报等形式宣传国家和政府对多种多样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有关法律和政策,明确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是违法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大。设置专门咨询宣传点,帮助群众怎样识别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涉众型经济犯罪和疑难点问题,教育群众远离非法集资和自觉抵制非法集资的诱惑,增强群众的法律、政策意识和识别能力,提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避免造成财产损失。以案说法、以案警人,营造打击防范多种多样涉众型经济犯罪活动的氛围。

3.牢固树立情报导侦意识,掌握侦查工作主动权。面对多种多样涉众型经济犯罪频繁发生的形势,以情报为主导的侦查方法,才能尽早制控、尽早出击。因此,在布控工作中要考虑周密,要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部位建立控制阵地,着力提高对涉众型经济犯罪的主动发现和主动进攻能力,把情报信息贯穿于侦查破案工作的整个过程,同时利用隐秘力量提供的情报来追逃追赃和抓获犯嫌疑人。要强化对涉众型经济犯罪信息的收集,切实掌握此类犯罪的规律特点和发展趋势,积极实践情报研判、情报导侦的侦控方法,做到及时发现快速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活动。

4.严厉打击、维稳一方。公安机关经侦部门是打击多种多样涉众型经济犯罪活动的专业队伍,要着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办案技能和执法水平,才能胜任担当此项工作。因此,严厉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要制订具体周密的侦查措施,积极开展探索和研究涉众型经济犯罪的作案手法、特点及规律,积极寻求更强有力的工作方法、手段和工作措施,要不断加大涉众型经济犯罪的侦破力度,坚决打掉涉众型经济犯罪中起主要骨干的人员,在实战中提高侦破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的效率和质量,做到侦之能拘、拘之能捕、捕之能判的办案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和减少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的发生,才能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第四篇:当代中国经济犯罪现状

当代中国经济犯罪现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纵深发展,作为市场经济伴生物的经济犯罪大量发生,不但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极大地干扰和破坏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而且助长了腐败风气,引发大量的不安定事件,危害社会稳定,其危害之严重已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在经济大发展的同时,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利益格局调整所产生的不平衡性;市场经济建立发展过程中体制、法制、管理的滞后所产生的可资犯罪漏洞大量存在,以及市场经济本身负面效应和国际犯罪渗透等综合因素的影响,经济犯罪也日益突出,呈现出十分严峻的态势。

一、当前经济犯罪发展趋势和主要特征有

由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间不长,而且是在没有经验可寻的情况下独自探索,导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制以及有关规章制度不健全。

(一)经济犯罪总量大幅增长,大案要案增多。党政、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犯罪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法制的不完善及人民生活水平与思想的不平衡,经济犯罪案件频发,并呈上升趋势。由于现行体制、制度等方面的原因,无论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处于决定决策的特殊位

置上,尤其是那些头脑膨胀、私欲严重、心术不正的领导更是大权独揽,为所欲为,专横跋扈,无视党纪国法。

(二)单位犯罪、团伙犯罪日益增多,犯罪主体有组织化趋势。窝案、串案越来越多。一些企事业单位为追求非法利润,利用其熟悉金融、税收、外汇等运作流程和薄弱环节,大肆进行经济犯罪;而有些犯罪分子以设立公司、企事业单位为幌子,利用经济交往的合法外衣,进行经济犯罪活动,经济犯罪的主体有组织化的趋势,从犯罪预谋、作案设计、分工配合到最终实施都有一套人马运作。

(三)经济犯罪的作案手段有专业化、智能化的趋势,犯罪分子反侦查能力比较强。犯罪分子能实施经济犯罪,大多利用其熟悉金融、税收、外汇等方面的优势,钻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某些漏洞和弊端。而有的经济犯罪分子反侦查能力比较强,在犯罪前大多经过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实施犯罪成功后则及时转移赃物,销毁罪证,造成公安机关查处经济犯罪取证难、追赃难。

(四)经济犯罪所涉及的领域和地域不断扩大,危害性越来越大。犯罪主体向多元化发展,涉外经济犯罪日益增多,复合化程度逐步提高。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人、财、物的国际流动越来越便利、频繁,既推动了中外国际经济合作,也为境内犯罪分子利用国际市场、境外犯罪组织向国内渗透,境内外犯罪分子勾结作案等创造了条件。

二、现在经济犯罪侦查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

(一)目前的经侦工作机制已不适应新形势下打击经济犯罪的需要经侦队伍的硬件、软件建设不适应打击经济犯罪的需要。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对经侦工作机制进行改革,目前的经侦部门依然肩负经济保卫和文化保卫两大重任,本身警力严重不足,经侦工作难以展开。一方面,经侦队伍素质不高,缺乏具有金融、财会、税务、证券等方面的专门人才,而其本身又无办理经济犯罪案件的经验,部分民警还囿于原来的办其他案件的思维模式,证据意识、依法办案意识不强,这些都无法与具有相关专业知识、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智能型经济犯罪分子作斗争;另一方面,经侦队伍技术装备差,难以对付用高技术或其他技术手段作案的经济犯罪分子。

(二)由于经济犯罪案件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加上经办此类案件无经验可寻,经侦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难。经济犯罪案件从受理、立案、侦查(包括取证、抓获犯罪嫌疑人、追缴赃物)、结案到案件的定性等方面跟一般的刑事犯罪案件有着很大的不同,经侦工作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而这些都是经侦工作的难点所在。

(三)经侦基础工作差,不适应打击经济犯罪的需要。没有建立公安机关的办案协作机制。由于经济犯罪案件大多涉及到税务、工商、银行、海关、外汇等某一个或者多个部门,而且跨地区、跨省作案,公安机关没有与税务、工商、海关、外汇、银行等部门制定对发生在相关领域的经济犯罪案件如何协助的规定,也没有与外地公安机关经侦部门制定相互协作规定,这些都是造成大多经济犯罪案件取证难、抓人难、追赃难的主要因素。与刑侦部门相比,经济犯罪的信息网络建设和情报资料库建设起步比较晚,质量差,大多数分局甚至没有;而对秘密力量的物建、管理和对税收、金融、证券等经济犯罪高发领域的控制等还处于初始阶段,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办案质量的提高和经侦工作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经济犯罪案件侦查,任克勤,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经济犯罪案件侦查要略,戴蓬,群众出版社

经济犯罪侦查,程小白蔡庭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XX县检察院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XX县检察院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近三年以来,XX县检察院先后办理了“XX县伟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河北旭明太阳能有限公司”、“河北光佑珠宝有限公司”、“邯郸生泰食品有限公司”、“XX县金吉宝养鸡专业合作社”、“张燕销售假药案”等30件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这些案件不仅直接损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而且引发诸多不安定因素,成为危害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之一。

一、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基本情况及成效

XX年XX县检察院院受理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X件X人,批准逮捕X件X人,审查起诉X件X人。XX年受理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X件X人,批准逮捕X件X人,审查起诉X件X人。XX年受理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X件X人,批准逮捕X件X人,审查起诉X件X人。

XX年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立案X件X人,批捕X件X人,起诉X件X人;XX年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立案X件X人,批准逮捕X件X人,审查起诉X件X人。XX立案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X件X人,批准逮捕X件X人,审查起诉X件X人。销售假药案X件X人,批捕X件X人。

二、犯罪特点

一是骗局紧随市场热点,呈现合法投资外衣。

犯罪分子精心设立各种骗局,利用新生事物,结合市场热点,以新的投资模式、新的经济概念、新的市场招牌诱骗投资人。

二是犯罪活动升级迅速,采取职业化运作。

从发展演变过程看,涉众型经济犯罪在近十年间实现了“三级跳”,已从较为单一的非法传销活动,由以非法吸存、集资为主的诈骗类涉众型经济犯罪,过渡到多元化涉众型经济犯罪阶段。

三是犯罪组织结构严密,呈现传销式、家族式特点。

上下线利益关系紧密依附,犯罪组织结构严密。特殊的亲情关系既巩固了犯罪组织结构,又易形成案发后的“攻守同盟”,给查处打击治理工作带来障碍。

四是现代手段立体包装,公开化、网络化明显。

一改传统的偷偷摸摸形象,大张旗鼓宣传,藉此夸大经营规模、盈利前景,已成为典型。同时涉众型经济犯罪纷纷触网,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实施。五是侵害目标的针对性强,受害群体多元化。涉众型经济犯罪侵害目标针对性强,对于不同领域的不同类型犯罪,预先圈定受骗人群,导致受害人呈现出群体化、多元化等新特点。

六是疑难争议交集,办案难点相对集中。

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中,犯罪分子往往是用“合法外衣”与违法犯罪相衬托、真实项目与虚假承诺相交织、正常交易与违规操作相混合的方式,不仅增加了投资者等受害人甄别的难度,也造成了打击处理中的“六难”,即取证难、定性难、查处难、追赃难、协作难、案了难。

三、原因分析

一是民众投资需求扩大、金融制度供给不足、投资渠道相对狭窄的矛盾,是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高发的经济诱因。

一方面是社会闲散资金、民间资本相对充足,另一方面是传统投资渠道的分流能力下降,造成资本与投资的相对落差。部分群众急于投资,对犯罪分子虚构的高额回报项目,完全消除了防范意识,最终导致纠纷不断、损失惨重。

二是投资者理性投资意识的欠缺和市场诚信的缺失,是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多发的社会因素。

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心理等结构要素之间未能得到协调发展,社会财富的积累、公众投资的乱象、市场诚信的缺失等社会结构要素的失衡,不仅造成盲目投资、不当投资占多数,而且投资经验远远不足,在投资项目的选择、投资风险的规避、投资项目的监督等方面缺乏理性投资意识,为犯罪者实施犯罪提供了可趁之机。

三是管理机制失调和预警机制失灵,是导致涉众型经济犯罪预防防范不力的关键因素。

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期间,旧的体制已被打破,新的体制尚未完全形成。不仅存在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法律适用盲区,而且存在审批把关不严、对失范行为疏于防范、跟踪监管机制滞后、网络监控不及时、媒体对于各类投资广告怠于审核等现象。

四是协作机制不完善,司法对接不畅通是造成涉众型经济犯罪打击惩治相对滞后的机制原因。

在打防涉众型经济犯罪工作中,公、检、法等司法机关与其他职能部门没有建立高效、协调到位的工作机制。尤其是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对接上,行政执法机关主动配合上仍须进一步加强。五是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目前大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条件限制高,发放金额不大,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中小企业为了生存或发展不得不面向社会进行高息融资。加大了企业的营运成本,造成企业营运艰难,恶性循环导致崩盘。

四、主要做法和措施

一是建立完善宣传预防工作机制,解决早提醒、早教育、早引导,将防线纳入社会公众之中防范得早的问题。

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加强典型案例宣传,积极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通过喜闻乐见的通俗方式,深刻揭露涉众型经济犯罪活动的特点、表现形式和惯用手法,促使民众增强识别和判断能力。

二是建立完善情报信息工作机制,解决涉众型经济犯罪预警得快的问题。

不仅要建立全国性联网资料信息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而且要着力发挥信息情报优势作用,做好基础性情报的收集和分析。围绕重点区域,加强收集成因信息;围绕重点群体,收集掌握动态信息;围绕敏感时期,收集反馈维稳信息。

三是建立完善专业化的破案打击机制,解决涉众型经济犯罪打击得准的问题。

针对涉众型犯罪案件的特点,公检法机关有必要组建专业化的办案小组,把打击重点放在案值巨大、损失严重、影响恶劣的非法吸存、集资诈骗、非法传销、合同诈骗等大要案上。

四是建立长效化的追赃机制,解决涉众型经济犯罪“追得到赃”的问题。

坚持“人赃并重”的原则,通过建立预审时财产申报与登记、财产举报奖励、长期化追赃、涉案财产公开处置等机制,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积极追赃,尽可能地防止涉案财产流失,保障追赃的效益最大化。

五是建立完善联动式司法办案协调机制,解决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刑事司法处理刑罚得严的问题。

正确认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于促进和谐稳定的重要意义,正确理解法律、司法政策和司法解释的精神,正确把握从严与从宽的民意基础和社会效果,达到遏制涉众型经济犯罪的综治效果。

六是建立完善预防处置危机工作机制,解决因涉众型经济犯罪引发群体性事件控制得住的问题。

建立信息主动公开制度,定期将案件办理进程等情况以适当方式公布。完善告权工作规范以保障知情权,可借鉴法院在案件审理中的公告告知制度。加强受害人沟通安抚工作,建立受害人对话机制,探索受害人诉讼代表人制度。

五、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在动态、多元的社会条件下,社会管理工作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管理的粗放、零散、被动等难题也进一步暴露和显现。

问题一:行政机关有失职渎职行为

第一,行政失职。犯罪分子先行骗取招商引资的县政府人员信任,随后与政府签订开发协议,县政府等单位“一路绿灯”批准立项。

第二,行政执法不严,未及时查处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如“金吉宝”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中,查明涉嫌非法吸存公众存款8600万元的情况下未严格执法,造成了损失的扩大化。

问题二:媒体等机构的社会责任缺失

首先,媒体社会责任缺失。实践中广告经营者和发布者“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甚至连同广告主在内“三位一体”,无法形成有效监督制约,导致虚假广告屡禁不止。

其次,中介机构一味讲求经济利益,暴露出会计审计公司、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社会责任问题。

问题三:司法办案机关的协调处理问题

其一,受害人接访处理问题。前期疏导解释不够,导致受害群体与政府或办案机关对立情绪持续。

其二,司法办案不同步、不协调难题。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处理过程中,存在刑民交叉问题、补充起诉等相关程序处理难题。

其三,追赃“老大难”问题。追赃率极低。

其四,政府补偿问题。在攀比性信访严重的状况下,“政府埋单式”解决可能会成为示范,助长一些受害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心理预期。

(二)治理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治理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核心内容包括预防、控制和打击,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的总体思路,逐步建立完善一体化防范、全程化预警、流程化处置、多元化治理的工作格局。

一是双管齐下,提供多元化的投资渠道。

金融机构应该考虑针对不同的人群需求,以及不同的资金量而量身定制适宜的理财产品。适时通过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从民间融资的风险机制、利率管理等方面规范民间融资行为。对推向市场的一些新兴行业(如托管造林业)进行规范化管理,使之成为一种真正的投资渠道。

二是加强监管,健全完善投资主体的有效监督途径。

政府各职能监管部门应切实履行监管职责,提升综合监管能力,为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在加强市场外部监督的基础上,要加强投资主体的内部监督。

三是严格执法,健全严格的责任倒查和追究制度。

加强对执法者经济法律和金融知识的培训,提高对涉众型经济犯罪的识别能力和执法能力。规范招商引资行为,对投资项目的真实性、企业投资能力、相关资质要严格审核,慎发批复性文件。

四是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改变社会管理相对落后局面。

健全人口动态服务管理机制,深化“以业控人、以房管人、以证管人”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推动加强公司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与履行,要从立法上树立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强化律师事务所和律师的法律职业共同体责任。

五是加强自我防范,理性对待投资,增强甄别能力。

强化理性投资意识,做一个真正意义上合格的投资者。各类新型金融、投资、理财产品推出时,切实做好风险提示和信息披露。

下载经济犯罪情况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经济犯罪情况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金融危机对我市经济犯罪形势影响的调研[本站推荐]

    当前,全球正面临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由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全球金融体系的长期失衡,这场源自美国的金融风暴,波及范围之广、冲击力度之强......

    加强防范工作 严打经济犯罪

    林书设 余新荣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犯罪活动也日益猖獗,严重地危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作为打击经济犯罪主力军的公安机关经济侦查部门,如何切实......

    浅谈村干部经济犯罪的基本问题

    浅谈村干部经济犯罪的基本问题 宋杰 摘 要:近年来,在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持续关注及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下,越来越多的惠农资金开始流向农村。令人遗憾的是,在惠农政策落实过程......

    浅谈经济犯罪的预防策略

    文章标题:浅谈经济犯罪的预防策略经济犯罪,顾名思义,是指与经济有关的犯罪,包括贪污、贿赂、玩忽职守、徇私舞弊以及企业内发生的与经济相关的犯罪行为等。经济渗透在社会生活的......

    浅谈经济犯罪的预防策略

    文章标题:浅谈经济犯罪的预防策略经济犯罪,顾名思义,是指与经济有关的犯罪,包括贪污、贿赂、玩忽职守、徇私舞弊以及企业内发生的与经济相关的犯罪行为等。经济渗透在社会生活的......

    浅析经济犯罪的法律预防

    浅析经济犯罪的成因与对策 ——2010级本科赵明德 【内容摘要】 经济犯罪严重地危害了社会的安定和谐,侵蚀了社会经济机体,也由于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一些预防经济......

    浅析经济犯罪的立案标准

    浅析经济犯罪的立案标准立案,是刑事诉讼活动开始的标志。公安机关对经济犯罪案件立案的多少,可以反映出该机关的工作量和在打击经济犯罪方面工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但多年来,由......

    规范财务管理预防经济犯罪专题

    近几年笔者参与了两个企业的经济案件的查处,一个经营部的审计工作。在查案审计过程中,发现这三个单位在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出现管理混乱的问题,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