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经济犯罪的立案标准
浅析经济犯罪的立案标准
立案,是刑事诉讼活动开始的标志。公安机关对经济犯罪案件立案的多少,可以反映出该机关的工作量和在打击经济犯罪方面工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但多年来,由于对立案标准理解上的偏差或着错误,导致了公安机关在立案观念上的一些错误认识。最显著的表现是以立案多少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破案率作为工作成绩的重要体现,立案材料要求过高,从而产生了有案不立,不破不立的严重后果,同时,由于受不正确诉讼观念的长期影响,致使初查等无法律依据的诉讼活动“合法化”,那么应该如何理解经济犯罪案件的立案标准呢?本人认为包括以下二个方面:
一、关于立案的法律标准
立案的法律标准,是指刑事诉讼法中关于对哪些事件、哪些人在何种情形下应当由司法机关实行刑事诉讼立案活动的规范。刑事诉讼法第83条、第86条规定了刑事立案的两种情形:
一是“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二是“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司法机关在遇有这两种情形时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进行刑事立案,这便是刑事诉讼立案的法律标准。从公安机关侦查的经济犯罪案件的角度看,笔者个人对上述标准的理解是:第一种情形是指公安机关在办理案件或其他日常工作中,发现有经济犯罪事实或者经济犯罪嫌疑人,且依法属于公安机关侦查管辖范围的,应当直接立案侦查。第二种情形是指公安机关通过审查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材料,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应当立案侦查。这两
种立案情形的差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案件来源不同,前一种情形的案件来源是公安机关在办理案件或日常工作中直接发现的;后一种情形的案件来源则是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
二是需要确认的立案的事实内容和程度不同,前者是必需发现犯罪事实和犯罪嫌疑人,应当立案侦查,而不是公安机关认为存在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后者则无需确认犯罪事实的存在,而只要通过审查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材料,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即应当立案。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明确:
一是立案的对象是事件。立案是指将犯罪或都可能为犯罪的事件为刑事诉讼内容的诉讼活动,是刑事诉讼活动开始的标志。根据刑诉法的规定,有两类事件可以作为立案的对象,即“发现犯罪事实”的犯罪事件和“发现犯罪嫌疑人”或者“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可能为犯罪的事件。在这两类案件中,已发现属于犯罪的事件并不一定能够确认犯罪嫌疑人;而可能为犯罪的事件中,客观上并非必定存在着犯罪事件,被指控的犯罪人也不一定实施了犯罪。由此而言,第一,在已经发现或认为有犯罪事实存在的情况下,即使尚未确认犯罪嫌疑人也应当立案;第二,对可能存在犯罪的事件立案时,无须确认犯罪嫌疑人是否已实施了犯罪。
二是立案的法律标准中不含查明案件事实这一要件。立案的法律标准中之所以不将查明案件事实作为必备条件,主要是因为立案仅仅是侦查活动的开始,而查明案件事实是侦查活动的基本任务。经过侦
查,可能能够查明案件事实,也有可能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无法查明案件事实;查明的案件事实,可能是犯罪事实,也可能不是犯罪事实。正是因为立案后可能会出现不同的侦查结果,所以,刑事诉讼法规定了撤案、不起诉、起诉等若干处理诉讼结果的方法。司法实践中也表明,只有在侦查破案后才能确认相关的犯罪嫌疑人。例如在余姚中国塑料城系列化关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均借用他人身份证注册成立商行,以商行的名义对外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而日常在商行上班的均是不知内情的雇用人员,受犯罪嫌疑人指挥、安排,立案之初,无法确定真正的犯罪嫌疑人,破案后,不知情的受雇人员才能被证明无犯罪嫌疑,确认犯罪嫌疑人。
二、关于立案的材料标准
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立案标准,公安机关立案必须占有一定的立案材料,以作为“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和“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立案根据。立案材料达到什么程度才能符合法定的立案标准需要,这便是立案的材料标准。由于法定的案件来源不同,关于立案的材料标准也应当分以下二种情形:
第一,在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进行立案的情形中,由于案件的主要来源是公安机关在侦办其他案件中或日常工作中主动发现,而立案时又需要确认犯罪事实或犯罪嫌疑人,因此立案材料必须是能够说明某一犯罪事实的确实发生,或者证实犯罪嫌疑人不如实说明案件所涉及的事实是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事实。比如,公安机关在进行增值税专用发票协查取证时,发现涉案发票系让他人为自己
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材料,又如发现公司、企业资金被某犯罪嫌疑人占有,但该嫌疑人所说的资金的用途经查系编造的材料。
第二,在受理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材料进行立案的情形中,首先,材料本身必须能够说明有犯罪或可能犯罪的事实存在。其次,材料所反映的内容必须具有可查性。目前,在司法实践中,对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未能证实犯罪实际发生的情形进行立案前的调查,以便收集能够证实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证据。这种作法需要改变,根据刑诉法第82条的规定,公安机关在办案中依法进行的专门调查属于“侦查”范畴,将这种专门调查置于立案以前,显然是不妥的。其次,立案是刑事诉讼的起点,刑诉法未规定立案前收集证据的方式方法。再次,刑诉法对举报、报案途径的立案只规定了主观认识标准,并未要求客观上必须实际存在犯罪事实才能立案。综上所述,公安机关只有准确地把握立案的法律标准,正确地理解法定审查立案材料的含义,才能更好的履行打击经济犯罪的职能。
第二篇:合同诈骗罪立案标准
合同诈骗罪立案标准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
第77条的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
第三篇:合同诈骗罪立案标准
合同诈骗罪立案标准
合同诈骗罪立案标准的第1种情形,“个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在5000元至2万元以以上”,应当立案追究。这主要是指个人实施刑法第224条规定的合同诈骗的五种情形之一,诈骗他人财物累计数额达到5000元至2万元以上的。
合同诈骗罪立案标准的第2种情形,“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数额在5万元至20万元以上的”,应当立案追究。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的有关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诉:
1.个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在5000元至2万元以上的;
2.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数额在5万元至20万元以上的。
合同诈骗罪是1997年刑法新增设的罪名。
刑法第224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1)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2)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3)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4)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5)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合同诈骗罪既可以由个人实施,也可以由单位实施,因此,只要单位或者个人进行合同诈骗,骗取的财物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就构成犯罪,依法追究单位或者个人的刑事责任。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合同诈骗罪立案标准
来源:重庆智豪律师事务所
编辑:张智勇律师(重庆律师协会刑事委员会副主任)
刑事知名律师张智勇释义合同诈骗罪立案标准
合同诈骗罪立案标准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其构成要件:1.本罪的客体:国家对经济合同的管理秩序和公私财产所有权。对象是公私财物。2.主体:个人或单位均可构成。3.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4.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对方当事人财物的目的
合同诈骗罪立案标准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
六
十九、合同诈骗案(刑法第224条)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诉:
1、个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在五千元至二万元以上的;
2、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的,数额在五万至二十万元以上的。合同诈骗罪立案标准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 第七十七条 [合同诈骗案(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
合同诈骗罪立案标准
“立案标准的第1种情形,“个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在5000元至2万元以以上”,应当立案追究。这主要是指个人实施刑法第224条规定的合同诈骗的五种情形之一,诈骗他人财物累计数额达到5000元至2万元以上的。立案标准的第2种情形,“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数额在5万元至20万元以上的”,应当立案追究 合同诈骗罪立案标准
第五篇:合同诈骗罪立案标准
合同诈骗罪立案标准 合同诈骗罪概念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利用签订合同诈骗钱财的案件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不仅侵犯了他人财产权,扰乱了市场秩序,而且与经济纠纷极难区分与识别,因而成为司法实践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合同诈骗罪立案标准
第七十七条 [合同诈骗案(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本罪是1997年刑法新增设的罪名。
刑法第224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本罪既可以由个人实施,也可以由单位实施,因此,只要单位或者个人进行合同诈骗,骗取的财物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就构成犯罪,依法追究单位或者个人的刑事责任。立案标准的第1种情形,“个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在5000元至2万元以以上”,应当立案追究。这主要是指个人实施刑法第224条规定的合同诈骗的五种情形之一,诈骗他人财物累计数额达到5000元至2万元以上的。立案标准的第2种情形,“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数额在5万元至20万元以上的”,应当立案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