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游戏行业关于推广的渠道整合
游戏行业关于推广的渠道整合(789游戏中心)一些运营商在本地市场推广平台的时候,可以整合一系列可以利用的资源,形成一个简略高效的营销团体,像789游戏中心。本地营销伙伴选择可以通过以下四类目标着手:
1、网吧渠道:
当前的网吧经营者,这将是主要渠道。网吧具备了平台服务的所有条件,比如:游戏玩家、上网环境、付费环境、比赛环境、推广环境、组织条件等;具备最理想的渠道特征;首选之。
2、媒体渠道:
媒体影响并掌握、引导部分受众的注意力,所以选择发展媒体渠道也是关键策略。目前主要适合的媒体渠道分为报纸和网络两种。报纸媒体多选择当地流行的小报,主要进行广告、软文投放、电子竞技专栏合作、比赛赛况发布等。网络媒体选择当地地方性综合门户、资讯门户、论坛等站点,合作成为其频道运营商或开辟专栏、组织联赛、赛况发布、投放广告、提供终端下载等。这类渠道需要重视,是提高知名度和吸引人气的很好措施,但要注意负面宣传影响。
3、娱乐场所渠道:
传统的娱乐场所拥有大量潜在玩家和对比赛结果感兴趣的人群,发展娱乐场所成为渠道可以有效扩大用户数量,尤其对针对比赛输赢进行小量投注娱乐的活动更能够吸引传统棋牌室等娱乐场所的人群关注。娱乐场所的渠道合作,相当于对娱乐场所和平台的用户和服务进行了等价互换,平台的比赛活动以及服务特点可以成为某些特殊娱乐场所的经营项目,对合作双方都有很大的价值。
4、经纪人渠道:
经纪人手中掌握大量的用户资源,可以通过组织比赛为平台聚集人气;经纪人多为在本地或本范围之内拥有强大人脉资源的人员,比如网吧老板、棋牌室老板、赌场老板、活跃的有影响力的游戏爱好者等。一旦建立了庞大的经纪人渠道组织,平台上将会出现活跃的比赛盛况;平台的人气和利润会达到理想状态。这方面也将是运营商在操作过程中应该予以重点关注的地方。
渠道开发的核心原则:建立双赢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掘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以现实利益为驱动,以长期利益为秩序;明确的责权利规则。
第二篇:新产品新闻稿推广(渠道)
新产品新闻稿推广
新产品新闻稿推广怎么做呢,其实企业新闻稿发布无非三个方法:举办新闻发布会、自建媒体关系、发稿公司代发。而其中找网络发稿公司是最佳的选择。
一、举办新闻发布会请行业大众媒体参会,由企业新闻发言人对外公开发布企业重大消息。这种方式对企业来讲,费用花费很高,而且是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大型企业才有这样的号召力和媒体关注度。
二、自建媒体关系大型企业一般有自己的品牌部或叫市场部或企划部,团队中有一位媒介经理,去搞媒体关系,如果企业有重要新闻,通过这些媒体关系发布。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比较直接比较快,费用少;缺点是工作难度大,媒体范围小,发稿数量受限制,稿件发布率低。
三、发稿公司代发发稿公司在媒体传播方面比较专业,而且资源和服务流程都是现成的。发稿公司通过挖掘企业的新闻事件,撰写成新闻稿,然后通过自身的媒体资源发布到全国各大媒体及网站。
新闻网络推广的特点分析
覆盖面广:通过网络将企业新闻定向传播到互联网各个角落,覆盖意向客户视野,反复引导客户消费,提高自己公司的品牌形象。
转载率高:高质量的新闻稿件,可以获得互联网有效的转载,稿件中软性广告内容、版权、出处等获得了高效传播,同时也收获了高质量的网站外链,有效帮助自己网站在搜索引擎中关键词排名的提升。
关键词排名靠前:通过古利斯传媒发布的新闻,可以在标题、内容、发出后的链接三方面进行优化,保证客户的关键词能进入百度前三名。(此条为客户的特殊要求,一般客户不做此保证。)
新闻通稿模式:由于古利斯传媒庞大的媒体资源,大客户可采用新闻通稿模式进行新闻营销,一次可将新闻同时发布至国内800余家新闻站点。
可见,发稿公司代发新闻是性价比最高,操作最简便的方法。国内著名发稿公司古利斯传媒甚至可以借助新闻通稿的模式将企业新闻同时在数百家网站同时发布。
第三篇:渠道推广合作协议模版
合 作 协 议
甲方:北京每讯捷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乙108号北美国际商务中心 邮编:100012 联系人:
电话: 手机: 传真:
电子邮箱:
乙方: 地址: 邮编: 联系人:
电话: 手机: 传真:
电子邮箱:
鉴于甲乙双方在各自经营的领域里拥有优质的资源和较强的实力,在中国移动增值服务领域也有着发挥各自优势、进行全面合作的需求和基础,现双方经过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作日内提出,双方技术人员将本着积极的态度对数据进行核对直至一致为准。如乙方未在10个工作日内提出异议,应视为认可甲方提供的数据
3.甲方负责按本协议约定向乙方进行结算。
4.甲方应保证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的合法性,未侵犯
面确认。
保密信息的一方应尽合理的商业努力确保所披露的信息获得该
(以下无正文)
甲方: 北京每讯捷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乙方:(盖章): 代表(签字):__________________ 代表(签字):__________________ 日 期:______年____月____日 日 期: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第四篇:APP推广渠道 总结
APP推广渠道主要分为付费和BD合作两种方式:
先来说说付费推广吧(IOS&Android)
IOS(appstore&越狱)
APPStore刷榜
1.找有刷榜技术的公司,将排名刷到top榜单里(其实就是作弊的方式让appstore以为有很多人在下载这个APP,这样排名就会靠前),排名越靠前就可以让越多人看到你的产品,带来更多的自然用户。刷榜排名越高价格越高,双十一的时候总榜TOP50是1万6千块/天。到过年前一礼拜,TOP50的价格已经要3万左右/天。PS:这个方法不建议使用,刷榜存在以下风险,1、被appstore鉴定为刷榜的话,会收到警告信,超过3次,产品可能会被下架。
2、而且刷榜市场传闻目前只有一家北京的公司有刷榜技术,但是也不十分稳定,有时能刷有时刷不了。
3、因为刷榜ROI很高,也容易让营销团队对其产生依赖,降低对其他营销渠道的兴趣和优化,万一无法刷榜了就很被动了。
网盟&平台类
1.2.积分墙:多盟、力美、有米、点入„„结算方式为CPA(激活/注册),渠道本身的用户价值很低。用于appstroe冲榜效果较明显,需求量大的话需要同时接进几个公司的API。
平台:admob(google)、inmobi„„为in-APP展示类banner、插屏广告,结算方式为CPC竞价,用于活动推广和品宣较合适。缺点是global公司都不提供用户ID,无法准确评估用户成本。如果想要监测数据,产品里就得嵌入对方SDK,这样就会造成APP数据公开给对方的情况。如果不嵌入SDK就完全属于盲投,优化效果也不理想。目前看来投放平台的公司还是以游戏类的居多,都是土豪呀。另外这些平台的海外资源也是相当不错滴。据说微信之类的推海外效果还不错哦~
3.4.网盟&代理:adsage、亿玛„„结算方式有CPA和CPC,网盟的用户量很大,缺点是用户质量不可控(数据可能偶有掺水分的情况出现-_-#)。
移动DSP:目前只知道有力美和mediav在做移动DSP,因为是刚起步,这两家公司的同学自己都不建议我们做,因为没有历史数据,优化的依据很少,价格好高。顺说下,他们的媒体资源一般都是接入的google、inmobi这些大平台的。移动DSP未来会不会成为一个比较靠谱的投放方式还不清楚,静静期待吧~ 应用推荐类
1.APPStore: 金山、限免大全、搞趣、APP123„„结算方式多为CPT,由于IOS推广渠道资源有限,价格一直在涨,金山14年好多合作都需要走框架,即使按照CPA去合作,电商类的价格也要12块/激活。这类渠道的用户质量不错,渠道基本不会掺水分,数据还是比较靠谱滴。只是长期投放之后用户就会产生“审美疲劳”,推广效果会慢慢降下来,还有些如今日头条和百思不得姐这些应用可以内容植入也可以去谈CPS,之前有在百思不得姐中见着口袋购物的身影
2. 越狱类:PP助手、同步推、快用、91......结算方式也多为CPT,也可以沟通CPA合作。这几家的量还是不错的,自己木有推越狱的渠道,所以了解的很少(回头补课)
Android
网盟&平台 1.积分墙:正常情况下android的积分墙不建议做,原因是android不像IOS只有一个应用商店APPStore,它可展示的资源相对较多,无需通过积分墙来冲榜。(BTW,如果只是想要拉高某一特定市场的排名,可以去买些下载量就可以了,万能的淘宝就能找到提供此服务的商家,之前1万的下载量只要50元。性价比高多了,只是要当心别被市场发现 ^_^)说到这,你是不是要问,既然android不用积分墙来冲榜,那它干嘛存在呀。嘿嘿,有句话叫做“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滴~如果你的KPI是激活用户数量,且只要是真是用户就可以了,那当然要买积分墙呀,物美又价廉,多好的渠道啊......2.网盟&平台:亿玛、安沃、adsage、微创...„如果按CPA购买的话,跟对方商定一个CPA的价格(当然价格越高获取的用户数也会越多啦),最好还能定个KPI,例如次日留存不低于**,或是24小时购物率不低于**等,有了这样的约定,用户质量就有了保障。和IOS一样平台类网盟也是inmobi,adwords一类的公司,购买
3.代理公司:微创、adsage、AdTouch这些代理公司的产品很丰富,可合作的方式有,CPC(图片展示类CPA(一般多会是应用推荐位置)、还有就是会代理一些应用市场的资源,比如AT跟安卓91、360市场的关系会比较好,合作让其代理可以在刊例价格的基础上打个折啥的,另外如果推广费用多签了框架,那么每个月都会有优先选择媒体资源的权利,哎,土豪就是好啊 应用市场
1.主流应用市场有这些:360、豌豆荚、百度、安卓91、小米还有安智。还有一些如google-play、N多、机锋之类的市场流量相对少些。应用市场资源的售卖方式有CPT、CPD(下载)和CPA等。合作下来发现直接买CPT的话,ROI肯定是亏的,借用安卓市场举个例子吧,计算下来一个激活用户的成本需要10块左右,对于电商来说就偏高了。或许你会说,对电商来说价格高,对游戏类的APP来说很便宜啊。这是接下来想说的,应用市场是不跟游戏聊CPT滴,面对游戏,应用市场基本要求联运或者CPS分成,如果你是做游戏的,我想你肯定懂的,小心酸呀。再来说下CPA的合作,这样的合作一般没有所谓的刊例价格,需要跟市场去商定一个价格,比如5块钱一个激活,这样的量一般是市场的剩余流量,所以每天的流量多少会有起伏。而且像91这样的市场会要求你的产品下载到激活的转化不能低于35%,还有可能要求自然量也需要结算,可虽然有这么多的条条框框,CPA还是比CPT合算的,所以有框框也就忍了吧。
2.按竞价CPD合作的应用市场:豌豆荚、百度和小米,这三个市场都有CPD投放的操作后台,根据提示一步步操作就好了,通常一个下载的起拍价是0.5元,CPA(激活)的成本大概8块左右,当然不同的APP获取用户的成本肯定是有差异的。CPD的合作相较于CPT和CPA更灵活可控,平时控制下成本保证ROI,遇到节日庆典啥的,调高价格,获取较多流量。这里还想补充说下的是豌豆荚和小米的流量都是市场本身的流量,百度则是来自百度手机助手和百度网盟,属于“春华”这条产品线。预装机
1.这块我自己没尝试过,一般可以找品牌厂商、运营商、手机销售渠道和rom制作方,将自己的APP内置到操作系统中,根据文件包大小、产品知名度和激活数支付不同cpa费用。如果做预装机的话,建议:
1、找偏下游的服务商,因为上游(如厂方)装的机,到零售商那可能又被重新刷一次,那你的钱就白花了。另外如果找品牌厂商直接合作的话,第一合作谈判很艰难,第二从装机到消费者手中的周期很长。
2、要考虑清楚自己的APP用户使用的机型是什么,比如高大尚APP刷500块一部的手机就是浪费了,而面向民工的小游戏也不要去刷三星,划不来。
纯花钱的渠道主要是上面说的这些,接着要说的就是通过BD合作的方式来获取一些性价比较高或是免费的流量了 换量:APP可以相互导流量,比如大众点评的APP里面推荐安居客,一般情况下,APP中会有个“猜你喜欢”或是“热门应用推荐“这样的Tab,可以将这里的位置用来跟其他APP置换流量(如果你的APP够热门将这些位置当广告位出售更好,就像墨迹天气,美图秀秀那样的模式)
联合运营活动:比如聚美跟美人相机,就可以做个”晒素颜照“即可登陆聚美APP领取价值**元的面膜一盒的活动,比如美人相机提供广告位宣传,聚美提供奖品赞助等,(这个活动纯粹是为了举例子,如有雷同纯属巧合)首先要明确双方目标,各自能提供的资源,尽量双赢的提前下,这样的联合活动可以是非常的多样性的。
针对手机应用市场的BD合作:
1、每个应用市场都有首发和特权活动合作,如果你的APP更新版本,最早那几天只在某个应用市场发布,那市场通常会免费给到你1-3天的首发专区位置,也可以配合应用市场做一些活动,比如,给来自小米商场的用户双倍积分。或是参与去应用市场的运营活动,比如十一长假出游,市场一般会做一些跟旅行相关APP的专题,这时候你跟他们的运营人员熟悉的话,就会提前得到通知,也比较容易免费上这些专题。(至于怎么跟人家打成一片,大家就各显神通吧)
2、跟应用市场换量,和所有的APP一样应用市场也需要增加流量,在要控制成本的情况下,换量就成了各应用市场获取流量的普遍途径了。跟市场换量分两种情况,首先是像豌豆荚这样的,他们只接受来自APP本身的流量,就是说如果跟豌豆荚换量你只能从自己的APP里面给他们导流量。其次像跟小米的合作就比较Open,他们愿意接受非APP本身的流量,哪怕你是花钱去网盟买的用户给他们,只要是真实的就行。应用市场会根据你给他们带去的用户数量(通常激活数量)回复你同等价值的广告位。比如你给小米导了5000用户,他们给你一天banner,价值大概1万。
第五篇:IT行业的渠道管理
IT行业的渠道管理
当前业内存在着一种“厂商怕代理”的有趣现象。这个现象至少可以说明两点:一是厂商越来越重视渠道建设,渠道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无形资产,正日益左右着中国IT业应用推广的步伐;另一点是厂商渠道管理上普遍存在问题。
中国IT业渠道层次化和网络化是80年代由四通最早开创的。四通公司首次尝试代理体系的意义不仅在于打破了IT业厂商直销,受地域局限的一元结构,更重要的是“渠道资本”从此有了催生的土壤。
1998年,联想、实达等企业纷纷掀起渠道重整的浪潮,这恰恰印证了中国IT业渠道建设以1998年为分水岭,已经进入全面的升级时期。IT业渠道重整的核心在管理:一方面是厂商对代理的管理,另一方面是代理商自身的管理。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IT业渠道体系升级的关键在于能否正视当今IT渠道管理的五大难题,并进而寻求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
职能转换障碍
首先是厂商职能转换难。多年来,IT厂商一直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定位为产品研发和方案供应商。这就必然涉及到“技术——产品——市场——服务”这样一个职能链的协调问题。如果将“市场和服务”完全或大部分交给渠道,那么渠道是否能担当这一重任呢?回答是否定的!
因为中国的IT市场形成至今也才不过20多年的历史,无论从渠道理论和渠道体系,还是从渠道规模和专业化的角度来看都还缺乏整体性。至今为止,国内IT业也还没有产生上规模的、真正专业化的渠道企业。相反,不少IT企业都是从做渠道代理形成一定规模后才转向自有品牌研发与推广,诸如联想、和光就是典型的例子。而中国IT业渠道理论的研究也还是十分零散和有限的,离系统化还很遥远。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专业化渠道企业的发展陷入迷茫和徘徊的境地。就连连邦这样的公司也不得不在业务和融资上寻求多元化。不能专业化的结果是一方面影响了渠道企业自身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更影响了其他分销和服务方面的集中投入。
由于中国IT业商品化服务市场还没有发展起来,渠道企业从生存角度考虑显然有理由去寻求“市场和服务”以外的赢利空间。
因此可以大胆地预测,至少在今后5年之内,中国还不可能产生上规模的专业化IT渠道企业。这样,IT厂商也就必然要在产品研发和方案供应之外还须承担主要的市场和服务职能。
但是这显然又与经济学原理和西方企业关于“只有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才能产生规模经济”的论断相冲突。在这种二元冲突中寻求突破,正是1998年IT企业渠道重整的内在动力。
心态转换障碍
中国IT渠道企业经过20年的市场考验,并没有建立自己全新的现代营销理念和体系。相反,最初级的市场竞争手段“价格战”和最皮毛的营销策划“点子炒作”有愈演愈烈之势。
在厂商们纷纷炒作概念、炒作热点,在渠道企业纷纷打价格战之后,我们有理由要问:中国的IT业还有没有一两样现代的营销手段?
1997年,中小企业解决方案之风在国外市场掀起之后,中国IT企业还没有真正弄清其内在根源就匆忙跟进,深怕跟慢了分不到一杯羹。1998年,国外IT企业又炒起“电子商务”来,于是中国IT企业一整年都躁动不安。1999年微软一个“维纳斯计划”就使中国不少IT强人趋之若鹜。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IT业(包括厂商和渠道企业)的心态上存在着明显的浮躁,而缺乏应有的理性。
事实上,中国企业家太习惯于直觉和感性认识了,而这种典型的东方文化特征恰恰暴露了我们在数字调研和系统定量分析方面的严重缺乏。
众所周知,规模化的产品必须靠规模化的渠道网络去行销。而规模化行销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这个前提就是对整个流通领域进行目标明确的定量调研,在掌握全面的数据基础上做定位分析。
在呼吁我们的IT企业把眼光转向市场调查和分析预测的同时,我更希望中国能在5~10年内产生严谨的和真正专业化的IT市场调研机构。这是中国规模化的专业IT渠道企业诞生的同位条件。
人才转换障碍
-数字显示,中国的IT企业中从业人员80%以上都是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缺乏,特别是有市场眼光和技术基础的管理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一个难以逾越的瓶颈。
这一点,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感受尤为深刻,他认为,如果10年之后,中国IT企业,特别是软件企业败给国外厂商,那么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不仅仅输在技术上,更可能的是我们输在管理上。
IT渠道企业的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行标准化的价格、扣率、配货、结算等等政策之外,对于整个分销体系的深层次研究和对于整个经销层面的重点剖析以及流程化的信息情报处理等环节的严重脱节是我们许多IT企业家所不曾关注的!
在西方IT业盛行全面营销、整合营销和关系营销的同时,我们的IT企业营销员还在履行着最原始的“跑腿+嘴皮”的单一推销职能。
事实上,IT企业营销员的第一职能不是销售,而是市场调研、情报收集和销售服务。可见IT企业营销人员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市场调研能力的提高已经成为IT渠道管理的迫切要求!
而营销人员素质的提高又有赖于IT市场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与能力的提高。管理人才的奇缺又与中国IT渠道企业整体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关。因为渠道企业实力都还不强,现阶段大多数企业都还以业务为主。管理很难被提上层面。
可是,有一点,不少渠道企业包括厂商都忽视了,那就是管理问题决不是与业务截然分开的,管理是融入于业务之中的,是来于业务又高于业务的。从客户管理、营销人员管理、业务组合计划、业务发展协调、信息情报处理、人员结构优化到资金管理、财务管理,这是每一个渠道企业要取得业务良性发展所不能不考虑的问题。
关系转换障碍
与“厂商怕代理”现象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厂商与渠道企业之间应是什么样的关系,是控制与被控制型,是合作伙伴型,还是一体化型?
如果厂商与渠道在职能分工完全明确后再来看这个问题显然答案很明了,那就是分工协作型。可是在现阶段渠道企业还不成熟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就显得十分模糊而且尖锐。
市场营销学原理认为,各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其实力高低和相对优势的大小。当IT厂商在竞争地位方面具有优势,在提供产品、方案和服务能力方面又足够强大时,这个优势会相对明显。而当渠道企业自身业务能力和服务能力足够强大而厂商在提供产品和服务方面有缺陷或严重不足时,那么优势就会向渠道企业倾斜。当渠道企业与厂商实力不对等的情况下,如果再提合作伙伴型就必然有些牵强了。
正是由于这种双方实力不对等,双方对对方需求的满足能力的不同导致了厂商与代理之间关系的微妙。
“厂商怕代理”一方面说明厂商观念已大大进步,厂商日益重视代理,甚至将代理看成自己内部顾客;同时厂商也对自己对于渠道管理能力的不足有自觉或不自觉的认识。
另一方面,这也说明渠道企业自身十分缺乏明确的职能定位和一体化发展理念。中国IT渠道企业自身使命感的欠缺和对全球IT业直销和网上销售给自身所带来的危机缺乏更深的敏感性,这正是制约其发展的危险因素。
在这一点上,也有厂商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正在做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1998年联想就推出了“大联想“的举措,试图将代理商纳入自己的分配体系和交化体系,以最终向一体化关系过渡。然而,这种过渡绝非一蹴而就,它还需要一个不短的过程。尤其是在厂商自身产权体制上未做实质性的重组情况下,更显出这一过渡的艰难。
在没有过渡到一体化关系以前,必然存在着这样一种冲突,那就是,从厂商的角度来看,往往着眼于全国性营销网络的建设和总体协调,谋求一种利益的平衡和秩序的规范;而从渠
道企业角度来看,往往着眼于自身业务的发展和赢利情况,谋求更多的价格性优惠和直接的业务支持。单个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冲突成为IT渠道管理的一大障碍。
增长转换障碍
中国经济界90年代初曾提出著名的“两个转变理论”:一个是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另一个是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
好多年过去了,回头再来看这两个转变,对于今天处于国民经济战略前沿的IT产业仍有根本性的借鉴意义。
曾经两年之内生产规模突破百万台,一举挤进国内PC业前三强之列的某IT厂商如今已尝尽粗放型、数量型增长的酸甜苦辣。即便长虹的渠道企业也在1998年上演一出拒售**。可以想见,诸如此类厂商的增长模式必然会对其渠道企业产生重大的影响与冲突。
人们注意到,这几年来不少IT企业都提出了“进世界五百强”的口号。这一现象本来是值得我们为民族IT厂商有这样一种拼劲叫好的,可是面对现状,人们又不能不表示忧虑。
事实上,现在国内的IT企业现阶段最缺乏的绝不是规模,也绝不是勇气和拼劲,恰恰是理性、严谨和务实!在我们的IT企业还没有将自己的人、财、物、信息等所有资源都寻求到最优化配置的模式之前,在我们的IT企业还没有将我们的管理平台和渠道网络都纳入定量细分和系统数据做支撑的良性轨道上之前,过早地去谈我们的目标,是不是有些舍本逐末?
增长方式的转换是一种阵痛的过程,必然会有企业为之付出代价。对于IT渠道管理来说,当务之急是IT厂商要坚持自己稳健经营的原则,优先考虑自身管理行为的重组,在优化自身资源配置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到渠道职能的充分挖掘上去。重视渠道关系的和谐互利,重视渠道的分类管理,重视对渠道企业的业务生涯规划,重视利用自己的渠道网络去跟踪客户的需求,重视渠道与厂商之间信息沟通的灵敏和完整,重视对渠道企业定量化、长期化、系统化的制度考核,重视对渠道企业的新陈代谢……
当今的中国IT企业,要解决增长方式的转换难题,绝不是靠单一的外部融资可以解决的问题,也绝不是靠单一的内部重组可以解决的问题,更不是靠单一的所谓强强联合、软硬结合可以解决的问题。
从深层次来看,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的整合上做文章。
一是企业发展资金必须达到最优投资水平;二是企业发展战略必须达到最佳经营战略;三是企业资源与能力必须达到业内一流企业的能力。
对于第一个方面,风险投资、股票上市、产权交易等均是可供选择的融资途径。对于第二个方面,管理咨询、资源规划、经营审核、市场营销审计等均是今后中国企业不能不关注的辅助决策体系。对第三个方面,也是本文想重点强调的一个方面。如果把最优投资水平看成企业前提性竞争能力,把最佳经营战略看成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话,那么一流资源与能力
就是企业基础竞争能力。
在我们把风险投资看成1998年融资热点的时候,在我们把管理重组看成1998年管理热点的时候,有谁知道,我们严重忽略了什么?那就是我们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持续增强自身对于供应商或分销商的吸引力。我们的厂商忽略了这一点,我们的渠道企业同样也忽视了这一点。
只有我们的厂商和渠道企业都把增强自身吸引资金和人才的能力放到企业一个重要的层面上去,才能形成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战略优势。吸引力越强,优势越明显。
一个机制健全、战略稳健、经营细致的IT厂商一定能够吸引更多的外来融资和外来人才。只有吸引了更多的资金和人才的IT厂商才能吸引住更多的渠道企业。而这正是增长方式的转换唯一能够带给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