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产业建议
关于促进合肥民营文化演出企业发展的建议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税高
2、费用高
3、市场不成熟,赠票太多,赞助费用不好拉
4、融资困难,制约发展
5、审批程序复杂、漫长
二、促进发展的建议
为促进民营文化演出产业加快发展,进一步繁荣我市文化市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根据中央和省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建议如下若干政策措施。
第一条 设立2000万元促进民营文化演出产业加快发展专项资金(从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通过贷款贴息、演出场租补贴、经营环境改造和优秀品牌项目奖励等方式,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文化演出产业。
第二条 降低准入门槛。对民营文化企业投资建设、经营文化演出场所和引进文艺表演团体等经营性文化演出项目,简化审批手续,实行备案制。
第三条 对新设立的民营文化演出企业,允许其注册资本在2年内缴足,首期不低于注册资本的20%及法定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即可。
第四条 在一定时期内,对新办民营文化演出企业,自取得第一笔收入之日起,免征3年企业所得税。
第五条 鼓励、支持、引导民营资本参与国有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的公司制改造,民营资本可以控股,并享受国有文化企业同等待遇。
第六条 对民营文化演出企业发生的广告费支出,不超过营业收入2%的,可在税前据实扣除。
第七条 民营文化演出场所、文化演出活动在市属各新闻媒体作广告宣传实行半价优惠。
第八条 全市各相关行政管理、执法职能部门不得向文化演出企业滥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切实维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为文化演出企业创造更加宽松的经营环境。
第二篇: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建议
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建议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一“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努力使其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通山广电关键要在扶持政策的制定、机制体制的改革、人才的引进、产业的发展上做足文章。
1、明确扶持政策政策支持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通山广电文化产业的发展依赖县委、县政府的强力支持。应进一步制定财政、税收、金融、物价、电力等多种手段的优惠政策和措施。
2、改革机制体制继续深化宣传、经营“两分离”改革。通过“两分离”改革,实行“分类管理、分别运行”,将事业性宣传业务与产业性经营业务分开运作,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事企分开”,逐步确立宣传与经营两大体系分别运行的运作机制。
3、加大人才引进要培育文化产业人才,加强与大专院校的合作,着力培育专业人才,建立产业发展的人才高地。要优化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从政策、环境等方面提供支持,为文化产业人才的成才提供良好条件。
4、夯实产业根基舆论宣传是主业,有线网络是基础,这两者是广电的主要优势所在,也是广电文化产业发展的根基。一是要搞好新闻报道,扩大社会影响力。二是要加强网络建设,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三是加快新业务开发,提高社会竞争力。
第三篇: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及政策建议
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及政策建议
摘要:引入城市竞争力“弓弦箭”视角,将文化产业竞争力分为硬竞争力和软竞争力,构建6个层面多少个指标构成的竞争力评价体系。选取全国多少个样本省市年鉴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揭示各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基本态势及陕西省定位。结果显示,陕西省文化产业支撑和产业发展潜力两个层面存在优势,而在产业发展实力和产业发展环境方面存在相对弱势,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和文化需求提升层面需要大力强化建设。结合省际对比分析,提出陕西省文化产业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升级路径。
关键词:文化产业;竞争力;“弓弦箭”模型;陕西省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此支撑背景下,2014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基本保持%左右高速增长,远高于同期GDP增速,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稳增长和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推动力[1]。陕西省作为我国文化大省,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产业促进政策,产业规模占GDP比重获得一定提高,但整体产业发展水平较发达省市依然较为滞后,企业经营机制升级转换不够活跃、文化资源利用程度不高,制约了文化产业快速跃进。全面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科学评价地区竞争力水平,对于新时期推动陕西省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文化产业竞争力概述
目前,国内外对于文化产业竞争力概念尚未形成统一认识。美国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将其定义为:一个国家(地区)创造良好的商业环境,使该国(地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2]。祁述裕界定为一个国家文化企业生产销售文化产品、提供各种文化服务、占有市场和获取利润的能力[3]。顾乃华和夏杰长认为文化产业竞争力包括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两个方面,是生产经营者在政府创造的商业环境下,掌控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品和服务,在文化市场上体现出来的市场吸引力[4]。衡量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分析框架是钻石模型[5],这一理论把产业竞争力发展与宏微观经济有机联系,从生产要素、产业支撑、市场需求及企业战略构成四个方面认知竞争力,强调利用产业关联度建立上下游支持关系,尤其突出政府在竞争力提升中的作用。顾江、胡静以钻石模型为基础,设计了包含5个竞争面多少个分类指标构成的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标体系,并应用于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评价[6]。借鉴已有研究,本文引入城市竞争力“弓弦箭”模型对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该视角认为城市竞争力是环境的函数,包括硬环境竞争力和软环境竞争力[7]。程建林、艾春玲运用“弓弦箭模型”,构建了我国会展城市竞争力模型,并选取多少个城市进行实证分析[8]。庄小丽借鉴世界经济论坛(WEF)、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的国家竞争力框架及“弓弦箭模型”,从市场、要素、环境和管理四个方面构建城市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9]。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本文从软硬竞争力两个方面提炼文化产业竞争因素,结合文化产业分类标准设计综合指标体系,并应用于陕西省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分析方法
(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文化环境、文化产业生产率以及产品市场占有率等多因素综合反映,本文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建立在对文化产业特征基础上,用相对全面和代表性指标来度量。考虑研究可及性原则,指标体系的相关数据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以及相关省市公开发布的地区统计年鉴中可以有效获取。此处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构建了包含2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多少个三级指标组成的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表1所示:
(二)因子分析法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考虑数据可及性选取多少个样本省市,每个样本包括多少个观测变量,并根据指标提取公共因子F1,F2,……Fm,变量表示为:=AFi+ε。以下按照评价指标分类获取各省市数据,利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1.标准化处理及检验由于变量之间原始数据存在量纲不同,因子分析之前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而后对所得数据进行KM检验和Bartlett球形假设检验。结果显示:KM检验值为0.5),Bartlett球形检验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按照标准规则,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上述多少个竞争力指标进行挖掘是具有意义的。2.构造因子变量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借助坐标转换将原始变量转换为另一组不相关变量,通过变量相关系数矩阵特征值,获得公共因子贡献率与累计方差贡献率。结果显示,前6个共同因素构成的公共因子累积贡献率达到.%(参见图1),说明这些因子数值变化可以代表指标体系多少个指标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能够解释和描述样本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状况,并且因子得分的协方差矩阵是一个单位矩阵,说明提取的公因子之间不相关。进一步对原始载荷矩阵做因子旋转,这里采用方差比较大正交旋转法。对比旋转前后数据,发现旋转后提取的6个因子变量含义比较清楚,据此对主因子进行命名和解释。其中,第一个主因子在5个指标(人均GDP、互联网普及率、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城镇居民人均文娱消费、农村居民人均文娱消费)上具有较大载荷系数,将这些指标归为一类,命名为文化需求因子;依此规则,根据相关指标的载荷系数值,将第2到6个主因子分别命名为产业基础因子、产业支撑因子、产业实力因子、产业潜力因子和产业环境因子。3.计算因子得分根据因子得分矩阵,并通过以下因子得分函数自动计算6个因子得分,将得分作为新的变量:Fi=α1+β2+……+λ19(其中i=1,2,……6)同时,以各个主因子贡献度为权数确定综合因子得分,计算公式为:∑F=0.21269F1+0.21116F2+0.11194F3+0.10878F4+0.08727F5+0.08559F6根据上述计算式,代入多少个样本地区指标数据,可以得到样本地文化产业竞争力相关因子系数及综合位次,如表2所示。
三、陕西省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分析
上节表2显示了在“弓弦箭”视角下,多少个省级样本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分类态势,这为陕西省进行横向比较提供了有力参照系。根据综合因子得分,陕西省得分位于中段区间,显示陕西省文化产业竞争力总体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也间接说明尽管陕西省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基础,但尚未有效地提升到发展层面的明显优势。陕西省是中华民族发祥地和中华古文明重要起源地之一,具有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然而,本研究结果显示,产业实力因子和产业环境因子构成本省文化产业的劣势因素,而文化需求因子和产业基础因子对陕西省文化产业支撑作用不够显著。其中,文化产业实力因子仅排名样本省区第14位次,这表明陕西省文化资源优势还远未发掘出来。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产业潜力因子得分0.48928,排名第5位,这表明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很大挖掘空间,应当成为今后政府重点推动的产业方向。据统计,2017年陕西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约为亿元,而排名第一的浙江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接近3亿元,后者是前者的三倍多。文化产业增加值是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实力的关键指标,从该指标来看,文化大省陕西省的文化产业产值较先进地区差距还比较明显。另外,从每万人拥有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这一指标来看,2017年数据显示:陕西省为240.6km2,排名靠前的分别是浙江622km2、上海561km2、江苏436km2。尽管江浙沪地区的地域面积相对劣势,人口密集,但是每万人拥有的文化设施建筑面积却依然突出,表明上述地区在群众文化设施硬件领域的投入较大。人是文化产业消费的主体,文化设施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硬件基础,这也反映出陕西省未来提升文化产业建筑环境的空间有待强化。文化产业既能满足大众的精神文明需求,又可以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居民对于文化产业认同和消费参与是文化产业有效发展的基础。根据2017年公开发布数据,陕西省城镇居民人均文娱消费为290余元人民币,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不足190余元,全国排名处于中等水平。一定程度而言,现代社会经济增长关键在于民众自身需求的实现,需求决定社会生产的规模、范围和发展方向,故陕西省需要进一步优化文化消费环境,增强并满足居民对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现实需求,这也是促进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互联网+文化产业”态势在多个地区获得蓬勃发展,尽管陕西省拥有丰厚文化资源,但在这一领域的拓展尚未展现出明显优势,这应当成为政府决策者高度关注的内容。
四、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升级政策建议
(一)打造文化产业特色品牌
陕西省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红色旅游独一无二、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文景观独具特色,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拥有震撼世人的文化积淀,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此外,陕西在新闻出版业、文化产品制造业、电影业、旅游业发展方面也都具有明确的优势,应该在完善文化产业基础设施、提炼多层次的文化韧性精神上开拓创新,根据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和商业运行特点,合理进行产业发展规划和整体布局,确定全省不同城市间的文化产业特色定位,明确地区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类别,有对于性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带动性强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打造全国知名文化品牌。
(二)加大文化产业空间环境建设
着眼于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应进一步扩大产业发展的空间环境。文化是为民众的精神娱乐提供服务,具有丰富和提升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功能,并且具有价值引领的作用,文化场所是文化用品和文化服务表现的平台和载体。政府应加大文化建筑设施的资金投入与整体规划,扩大文化宣传点和文化旅游点,通过开展多种层次的文化宣传活动与地区推介,着力打造具有陕西特色的文化标杆。
(三)挖掘市场需求,引导居民文化消费
文化消费需求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政府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居民文化消费的需求特征及变化,吸收沿海先进地区经验,加大城乡社区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服务设施建设资源投入,优化居民文化消费信息获取渠道,提升居民文化消费范围和层次;同时,引导支持社区及农村居民区定期举办特色型系列文化活动,提高居民文明生活质量,充分发掘激发居民文化消费热情;对于陕西秦腔等传统的文化项目,推动表现形式、配套内容等方面创新,提供居民喜闻乐见又积极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四)强化业态创新,化资源优势为竞争优势
国内外实践表明,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源于持续不断的业态创新能力、核心资源挖掘整合能力和现代市场运营能力。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资源条件,但现实中一定程度存在文化资源内涵缺失、文化产品创新不足的问题。比如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缺少对于旅游景点人文精神的融入,基础设施千篇一律,精雕细磨的功夫不到位,借助数字信息技术支撑的业态创新相对滞后,文化产品产权意识还比较薄弱,从而导致一些高模仿度产品大量流向市场,严重阻碍本省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有效发挥。故而,应当把文化业态的创新性、表现艺术性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独特而具有内涵的产品内容及表现形式,同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培育创新活动蓬勃竞发的良性市场环境。
作者:刘泽照
高敏
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及政策建议
第四篇:关于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关于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新蔡县喜盈门婚庆礼仪公司经理 新蔡县婚庆同业商会会长 刘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高度和文化事业发展繁荣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了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的战略部署,为我国文化人才发展和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文化人才队伍总体状况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要求还不相适应。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人才建设摆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突出位置,强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求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这既是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日益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赢得主动的战略选择,也是新时期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
加快培养造就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要统筹促进各类文化人才发展。高层次领军人物和专业文化工作者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改革发展的基础力量。要针对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和成长规律,分类指导,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荣誉褒奖人才,用学习提升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努力造就一批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名家、民族文化代表人物和各领域领军人物,培养一支规模宏大的,适应时代要求、富有开拓精神、善于创新创造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层次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自觉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聪明才智。
发展文化产业需要一支高素质文化产业人才队伍,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制约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正是各类人才的匮乏,人才危机已经十分明显,主要问题如下:
(1)人才总量缺乏。从宏观来看,我县文化产业人才总量和占总人口的比例大大低于其他县市,甚至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人才结构错位。随着文化产业竞争的日趋激烈,文化产业格局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新行业、新客户、新技术和新经营模式不断涌现。这导致新兴技术人才培养滞后,人才结构出现了严重错位,大大落后于经济发展和文化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3)人才阶段性失衡。文化行业,在其高速扩张和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现有人才不够和现有人才不能适应新需要的问题。
(4)人才尚未被发现。多种原因使部分人才未被发掘,人才资源,未能得到优化配置。
多年来,由于我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重视程度到经营所占比重,严重失调,致使我县文化产业不但不能吸引外部人才,本土人才反而频频外流,造成了我县文化产业人才全面匮乏,如:文化教育人才、信息技术人才、网络服务人才、影视制作人才、文化策划人才、现代服务业人才、编导创作人才、宣传演艺人才、传媒复合人才、文化产业管理经营人才和中介人才、旅游业推介导游人才、农村群众文化人才等。
为加强我县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建议:
一是完善激励机制
1.“以人为本”——将新型管理理念引入文化产业人才管理。我县文化产业行政管理部门首先要在观念上摆脱传统人事管理观念的束缚,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引入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源不仅是自然资源,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种资本性资源,将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作为一种稀缺性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针对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采取人性化的激励措施。在人事管理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掘人的潜力,努力做到适才适用。
2.加强文化建设——建立良好的文化环境。建立一个所有人才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创建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
3.报酬递增——物质激励。报酬递增是为满足人才生存和安全的需要。如果它们不能被满足,其他的激励就根本无从谈起。从生存角度说,让人才能在物质上得到满足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政府的神圣义务。
4.同甘共苦——感情激励。同甘共苦满足的则是人才感情与尊重的需要。尊重人才,关心人才,与人才同甘共苦,人才与党和政府、人民群众的的感情才会弥笃深厚。
5.共同愿景——战略激励。共同愿景满足人才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任何人才孜孜以求的目标。当人才有了奋斗的目标,他们才会前仆后继地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因此对我县来说,最能激励人才的东西不是财富,也不是权利,而是大家共同的宏伟目标和远大理想。有了共同的志向,人才就会聚在一起,万众一心,风雨同舟,不懈奋斗,比如说“打造生态水城、建设仁义之乡”这样的“十二五”宏伟目标。
二是完善人才管理机制
为确保人力资源与我县发展之间的动态适应性,政府应有效将吸引与活用相结合,推行人才盘点机制,适时对人才进行考核评价,并参照评价结果采取相应的人才管理措施。具体为:
1.吸引与活用相结合。为充分、合理使用人才,政府应坚持内育外聘相结合。
2.人才队伍分级分类。任何组织都具有一定的组织层次。因此,正确对人才进行分级、分类可为管理指引方向,也可为人才奋斗指明目标。
3.严格的监督机制。随着文化产业经营规模的大型化和产权结构的多样化,管理人才,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的执行经营管理功能的重要性将越来越突出。因此,在赋予他们职权的同时,也要形成对他们有效的监督机制。
4.完善考核制度。应该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在考核过程中,要运用量化指标对员工的德、能、勤、绩进行全面地分析测量,并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对考核结果进行标准化处理。从而增强考核制度的激励功能。
5.优胜劣汰机制。依据考核结果建立恰当的优胜劣汰机制,可为人才改善绩效营造一种外在压力。
三是制定“十二五”专门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为做好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我县有关部门应对全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掌握文化产业人才供求状况,研究人才成长规律、流动规律和配置规律,明确人才工作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适合我县文化产业实际情况,可操作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方案,为我县制定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提供有关政策依据。
四是积极构建多元化的文化产业人才开发体系
1、分步骤推进文化系统人才队伍基本情况调查工作,摸清文化产业人才底数,分类建档,充实文化产业人才资源库。
2、充分利用教育培训资源和机构,在面向社会的资助、培训项目、人才信息等公共资源运用上,向文化产业领域倾斜;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选择合适院校,建立新蔡县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或者是论证成立新蔡县文化艺术学校),培养一大批懂管理、会经营的基层文化人才。
3、进一步发挥我县居三个省会城市中心的区域优势,加强与高校在人才开发、引进、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专业人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文化产业专业毕业生,充实文化系统基层单位。
五是着手建立文化产业人才激励机制
1、在文化产业人才管理方面采取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分配人才的作用,从管理体制、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入手,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实行竞争上岗,合同管理,人事代理,为人才的成长、脱颖而出制订科学的评价和使用机制。
2、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和其他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各单位、各部门引才、育才的先进经验,鼓励各单位、各部门出台政策措施激励优秀人才。对于能力突出,对文化产业有积极贡献的人员,采取适当形式和方式进行表彰奖励,为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
3、对有发展潜力的文化产业人才在项目创新、技能提升方面给予一定支持,鼓励个人和团队提高业务水平。
4、综合运用各项人才优惠政策,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创造良好条件,提供良好服务。通过各种措施,不断优化文化产业人才成长环境,壮大全县文化产业人才队伍,造福百万新蔡群众。
第五篇:关于加快绍兴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关于加快绍兴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发展文化产业,事关绍兴全局和长远发展。为全面了解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形势,探讨思路,研究对策,市政协专门成立课题组,市委宣传部、文广局等部门大力支持,对此进行了调研。
在调研中,大家感到,加快绍兴文化产业发展,首要的是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切实引导各级领导干部从战略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高度来重视文化产业,增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营造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合力推进的良好氛围。要深刻认识到,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这是发展趋势所向。文化产业具有精神性、创新性、融合性、永续性和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历经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信息经济时代,目前正进入文化经济时代。文化产业正成为各地竞相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文化软实力正成为各地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这是绍兴优势和潜力所在。绍兴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文化产业本身具有文化资源富集、制造业生产要素充分、民间资本充裕等独特优势。当前又面临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市场需求旺盛、产业转型升级倒逼、“后金融危机时代”到来等方面带来的良好机遇。近年来,我市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上看,绍兴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短腿”,还存在产业比重低、结构档次低、文化消费水平低、文化资源要素与文化产业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离散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这是推进绍兴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功能优化所需。实践表明,产业竞争力和城市功能协调是区域发展缺一不可的两极:没有产业竞争力,城市发展就如同无源之水;没有城市功能的协调,产业竞争力将失去发展的空间和持续成长的生命力。长期以来,城市规模较小,发展空间不足,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是制约绍兴发展的重大瓶颈。绍兴今后“靠什么发展”,绍兴人民今后“靠什么吃饭”,是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大问题。这几年来,绍兴在加强城市规划、拉大城市框架、推进大城市建设方面已做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工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在继续深入推进大城市建设的同时,重点要谋划和解决好产业发展问题。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促进绍兴产业结构的优化,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实力;也有利于促进消费和带动就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总之,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既事关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又事关经济硬实力的提升;既事关产业的发展,又事关城市的发展;既事关当前的发展,又事关今后的发展。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战略意义,切实将文化产业作为事关绍兴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来谋划和推进,努力开创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局面(具体分析见附件
1、附表1)。
如何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后我们认为,重点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清发展思路
1、总体要求。绍兴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总的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继续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按照“融合发展、特色发展、集聚发展、合力发展”的要求,着力推进绍兴富集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兴旺的现代文化产业优势,着力发挥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吸附渗透和转化带动作用,使文化产业成为绍兴服务业的核心产业、绍兴第六大重点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2、发展目标。文化产业发展宜从长计议,由近及远,突出近、中期目标。
近期目标:到2013年,重点要实现“五个一”的目标:一是形成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竞争优势的文化主导行业,重点是文化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休闲娱乐业;二是加快建设一批规模较大、集聚效应明显的文化产业基地,形成2个以上产值超20亿元的重点文化产业区块;三是发展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较强的的文化骨干企业,扶持1-2家文化企业上市,特别是在创业板上市;四是培养引进一批勇于创新、善于营销、精于管理的优秀文化产业人才;五是打响一批特色鲜明、适销对路、知名度高的文化名牌产品,形成2个以上国内知名的文化品牌。
中期目标:到2015年,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切实优化,推动绍兴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和作用有效发挥,努力构建起主导行业突出、布局结构合理、创新能力较强、市场繁荣有序、带动作用明显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把绍兴建设成为区域性文化产业发展高地,使文化产业成为绍兴服务业的核心产业、绍兴第六大重点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期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和全省平均水平,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6%以上。
3、发展策略。一是产业联动,融合发展。重点要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制造业、农业、商贸服务业、高科技产业联动发展,推进理念、资源、资本、生产方式深度融合,推进文化与科技双轮驱动,使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互动并进发展。二是发挥优势,错位发展。强化文化产业“基础在文化、特色是灵魂”的理念,充分依托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特别是要深入发掘利用唯一性的特质优势资源,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形成竞争优势。三是优化布局,集聚发展。优化文化产业空间和结构布局,强化功能分区,加快推进重点区块、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建设,形成产业集中、资源集约、服务集成的规模和集聚效应。四是各方联动,合力发展。注重整合资源和力量,坚持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市场配置力“三力合一”,强势推进。特别是当文化产业处于起步和扩张发展阶段,更应突出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和推进力度。
4、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内容很多,绍兴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发挥优势,彰显特色,突出重点,打造亮点。综合分析绍兴各文化产业门类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绍兴要重点和优先发展“三大行业”:即要围绕推进“全城旅游”,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围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围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大力发展文化休闲娱乐业。同时,要统筹和支持发展文博会展、现代传媒、印刷包装、艺术培训、文体产品制造、民间工艺等行业。
二、明确发展举措
1、做实产业项目,带动产业发展。项目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要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产业,抓产业必须抓项目”的工作理念,坚持重抓项目谋划、生成、落地和服务,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文化产业项目。一要推进一批文化旅游类重点项目,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在绍停留更长时间。重点要推进“全城创5A”,加快发展全城旅游。要引进民资、外资,参与全城旅游开发建设。谋划和启动建设古城专题博物馆群,大力扶持民办博物馆发展。开发建设旅游购物专区,积极推动旅游纪念品、工艺品、艺术器具等创作、生产和销售。抓住庆祝建城2500年和世合赛契机,整合推出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按照综合性、互动性、时尚性、特色性的要求,聘请国内外高水平的专业策划机构,精心策划专场文艺演出。二要推进一批文化创意类项目,提高产品的文化含量和附加值。重点要针对轻纺、珠宝、黄酒等制造产业转型升级,谋划和推进一批创意设计项目。加快一批动漫产业项目发展,举办动漫节,加大对《少年师爷》和《Q宝笑笑乐》等绍兴原创动漫的扶持力度。鼓励原创影视剧的生产,加快绍兴影视、综艺节目拍摄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建筑设计、工业美术、现代传媒、书画艺术等产业。三要推进一批文化休闲娱乐业类项目,促进人民群众文化消费。加快推进环迪荡湖和世贸商城文化娱乐演艺带、袍江“两湖区域”文化休闲综合商圈、镜湖新区“三中心”(奥体中心、文化中心和科技中心)、古城特色餐饮、酒吧、茶吧、咖啡吧一条街、体育赛事、俱乐部服务等项目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2、做强产业主体,增强竞争实力。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项目的依托,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发展文化产业,要努力做强文化企业,增强竞争实力。一是改革重组一批企业集团。按照“主业强、品牌响、机制活”的要求,结合实施“四个大”(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战略,加大文化大企业培育力度。市里研究确定大企业扶持发展对象时,要降低门槛特地给文化企业预留一定数量的指标。要通过改革重组、资源整合、深化改革等手段,重点推进“五大产业集团”建设,即绍兴旅游集团、绍兴黄酒集团、绍兴报业集团、绍兴广电集团和绍兴演艺集团。二是要扶持壮大一批种子企业。通过财政贴息、播出补助、文化专项资金定额支助、国资参股、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投入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大对一些正处于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阶段企业的扶持力度,如要支持绍兴新锐传媒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绍兴特立宙电脑动画有限公司、信邦动画设计有限公司、浙江指南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绍兴翰越堂文物拍卖公司等企业的发展。三要招商引进一批外来企业。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出台优惠政策,完善重大项目引进和服务机制,加快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来绍投资兴业。
3、做大产业园区(基地),发挥集聚效应。加快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有利于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服务集成,集聚发展。要借鉴绍兴发展专业市场的经验,谋划和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促进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集聚。一要围绕城市规划,明确空间布局。注重发展文化产业与优化绍兴大城市规划相结合,充分考虑各地文化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统筹谋划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总体空间布局。建议重点是:突出“一核”,聚集“四区”,提升“五片”,“多点”发展。突出“一核”,就是绍兴越城组团。这一区域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区域,成为绍兴市域内具有强大集聚和辐射效应的文化产业高地。聚集“四区”,就是镜湖新区、袍江、柯桥和滨海新城要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集聚区。提升“五片”,就是绍兴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这5个县(市)的城区要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多点”发展,就是要统筹推进分别在全市各地的文化旅游景点、文化产业基地等建设。二要明确功能定位,突出重点基地。按照“立足全市、重抓本级、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要求,研究确定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建设。重点要明确绍兴大城市范围内各区块的功能定位、主要业态和重点项目:(1)越城组团。以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现代传媒、演艺健身等产业为主。近期重点要结合市区二环线内工业企业提升转型搬迁这一契机,利用闲置楼宇、仓库和厂房,改建和扩建一批文化创意楼群;规划建设黄酒文化产业基地,在土地上可考虑改造提升西小路、上大路、下大路和黄酒集团区块;依托新建的绍兴日报社大楼,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依托绍兴经济开发区科创大厦,建立动漫产业基地;依托历史街区,建设博物馆群;依托环迪荡湖和世贸新城,建设特色餐饮街区。(2)镜湖组团。以发展文化创意、休闲娱乐等产业为主。近期重点要规划建设生命健康产业园、镜湖高教园区配套文化创意基地等。(3)袍江组团。以发展工业设计、印刷包装等产业为主。近期建议规划建设印刷包装产业园;通过项目重组等方式,对袍江泽恩集团投资建设的文化产业基地进行改造提升。(4)柯桥组团。以发展创意设计、博览会展等产业为主。近期重点要加快柯桥轻纺创意基地建设。(5)滨海新城(江滨组团)。以发展文化旅游、创意设计为主。近期要注重为文化产业发展预留足够的土地,做好东部华侨城文化旅游项目等的引进落地工作,规划建设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园区。同时,要加快推进全市其它重点文化基地建设。依托兰亭景区,建设书法特色产业集聚区,使之成为书法创作交流中心,书法人才培训中心、书法作品交易中心和书法用品的集散地。鼓励和扶持推进诸暨袜业、珠宝创意基地,上虞伞业、照明电器创意基地,嵊州艺术村(文化创意产业园)、领带创意基地,新昌茶文化产业基地、影视拍摄基地等的建设。三要强化扶持管理,提升集聚效应。在规模和类型上,各地可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挂牌增设、改造提升、规划新建等多种方式,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孵化基地、专业市场、文化街等多种类型。要研究制定关于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实施意见,出台认定管理办法,制定优惠政策。对经认定设立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区内文化企业和项目要享受工业企业、项目相关的税费优惠,投资用地要享受市重点投资项目有关土地政策,市有关文化产业发展扶持资金要优先重点扶持。注重提升集聚区品位,推进向“产业关联、结构匹配、功能互补、多向协作”方向发展,提高文化产业的集中度、转化率和增值量,发挥“1+1〉2”的规模集聚效应。
4、做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价值。产业链是相关产业活动的集合。要按照以文“融”产、以文“化”产、以文“兴”产的理念,推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一是推进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创意设计人才,举办行业创意设计会展,开展最佳文化创意奖、最佳工业设计奖、最佳策划案例奖等奖项评比活动,鼓励和引导工业企业善于通过文化创意来提高制造产品的文化内涵,善于通过文化营销来打响制造业的品牌,善于通过文化嫁接来拓展制造业衍生品的生产。二是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紧紧围绕推进“全城旅游”,坚持文化品牌与旅游品牌深度融合,文化消费与旅游消费深度融合,文化创意与旅游创意深度融合,切实赋予文化更多的旅游承载,赋予旅游更深的文化内涵。当前重点是要开发一批特色文化旅游线路和产品,围绕整合绍兴历史文化资源,推出绍兴水城风情游、越都古城游、酒城习俗游、名人足迹游、月光休憩游(夜游)等旅游线路和产品;围绕绍兴产业特色和物产文化,推出黄酒文化、纺织文化、珍珠文化、茶叶文化、民间工业品文化之旅等线路和产品。三是推进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的融合发展。一方面,注重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升级传统文化产业,使印刷业、文体产品制造业等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另一方面,积极运用高新技术产业来经营新兴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动漫、软件、游戏、现代传媒等产业。四是加快文化产业与商贸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增强重大商贸服务业项目的文化含量,大力发展酒吧、休闲、演艺娱乐、书画市场等文化产业。五是加快文化产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拓展农产品的生态、旅游和文化功能,优化农业生产的工艺,推进集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趣体验、特色餐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加快农业文化产业发展。
5、做活产业市场,促进文化消费。发展文化产业,既要让文化产品生产出来,又要让文化产品消费出去。一是加强宣传引领促动。加大媒体广告投入和宣传力度,通过舆论引导、兴趣培养和素质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念,破除对文化娱乐场所的认识偏见,形成既重视物质消费,又重视文化消费的良好环境。二是创设活动载体带动。充分利用市县重大节会的载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促进文化消费活动,开展“明星见面会”、“万名市民进剧院”等活动。支持剧院、院团为市民提供公益性演出,对商业演出市场运作的不足部分给予适当补贴。通过政府购买文化产品和服务等形式,让市民群众免费观看文艺演出,以培育潜在的消费群体。三是“引进来”和“走出去”联动。既大力“引进来”,组织开展文艺演出、体育赛事等活动;又积极“走出去”,鼓励绍兴演出公司、剧团等赴外地开展演出活动。加强与外地的院线联盟和剧院之间的合作,提升“江浙沪经典越剧大展演”,善借外力合作创排经典曲(剧)目,使“同唱一台戏”走向全国、走向海外。四是文化产品“适销对路”拉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要提高质量,做到“可游可乐”、“可购可赏”,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需求,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五是完善市场体系推动。积极发展文化中介组织,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和开办文化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开展文化经纪、代理、推广、咨询和组织业务。改革传统流通方式,大力发展现代文化物流业。坚持疏堵并重、整建结合,加强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生产制作、市场营销的监督管理,以规范促发展,以管理促繁荣。
6、做响产业品牌,扩大产业影响。品牌是竞争优势的集中体现。实施精品名牌带动战略,打响文化产业品牌,是国内外先进地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经验。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一批市场占有率高、产品附加值高、经济社会效益好的知名文化品牌。一要突出重点品牌。绍兴文化资源丰富,可供选择的潜在文化品牌众多,如水城绍兴、古城绍兴、文化名城、兰亭书法、大禹祭祀、越剧演艺等。我们要按照“舍得放弃、突出重点”的要求,邀请国内外一流的品牌定位和策划机构对我市文化品牌资源进行盘点梳理和专题研究,选择和确定1-2个重点文化产业品牌。如在绍兴旅游打什么形象品牌的问题,我们建议重点打响“人文水城”品牌。二要扶持做强品牌。制定出台重点文化产业品牌培育扶持意见,引导和支持重点品牌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兼并重组、产业集聚等方式做大做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广轻纺行业成立跨区域版权保护联盟的经验,探索挂牌成立版权贸易交易所,营造重牌、创牌、护牌的良好氛围。三要合力营销品牌。通过节会营销、新闻媒体营销、专家名人营销、举办重大专题活动营销等多种方式,切实加大品牌营销力度。品牌营销要注重整合资源,增强合力。如营销黄酒文化品牌,要统筹整合各黄酒企业的营销渠道,成立绍兴黄酒联合体,组建整体营销中心,构建“整体品牌+企业品牌”的品牌框架体系,集中打响“绍兴黄酒”这一区域性的文化产业品牌。
三、强化发展保障
1、强化资金支撑。一要实行财政资金扶持和国资引导。在研究制定支持工业企业做大做强政策的同时,适度强化对文化产业企业、项目有关政策、要素保障的支持力度。制定出台财政资金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建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或引导资金),用于扶持文化项目、文化企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学习借鉴上海徐汇区整合国有文化资产成立国企——光启文化投资公司的做法,探索组建国资文化企业,或鼓励和引导现有大型国企投资文化产业发展。二要积极引导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通过贷款贴息、税收减免、项目补助、绩效奖励等多种形式,鼓励民营资本、外资、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投资文化产业,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文化产业。积极探索区域共建、文企联姻、个体联合、社会赞助等融资方式,加大投资招商力度,以引资促项目、促发展。三要推动文化与金融的有效融合。学习借鉴青岛市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做法,建立“政企银”战略合作关系,通过“政企银”信息共享机制,评审推荐机制、诚信共建机制和全面合作机制,实现金融与文化产业的有效对接。建议我市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意见。四要拓展文化产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支持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对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行上市培训,推动文化企业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争取股票直接上市或买壳上市,特别是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发展文化产权交易和无形资产抵押和交易市场,培育文化产业保险市场。积极引进实力雄厚的上市公司,开展多种形式的长期投资合作,以资本运营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2、强化人才支撑。一是加强培养。积极引导绍兴的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加快建设文化产业重点专业和学科,有针对性地培养所需的创意文化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文化经纪人才、技术开发人才、市场营销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如印刷、动漫、创意设计、信息技术等急需人才的培养。通过院企合作、选送进修、专题培训班等方式,切实加强文化人才的培养。二是大力引进。从绍兴实际出发,注重采取“不求所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方式,大力引进高层次和紧缺型文化产业人才,特别是要重点引进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文化产业领军型人才和团队,推广市演出公司通过“长三角越剧大展演”品牌引入国内越剧名演员的做法,努力以人才带项目,以项目促产业。三是有效激励。尊重文化人才,牢固树立人才是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第一推动力的理念。搭建有利于文化人才创新创业的广阔平台,让人才有用武之地。健全文化产业人才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完善以知识资本化为核心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探索建立以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文化技能入股等新型分配方式,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
3、强化政策支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权限范围内“轻税薄赋”发展文化产业。一方面,要加快清理一批不合理的政策,逐步取消投融资、用地、税收等方面不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和规定。另一方面,要研究制定一批新的扶持性政策,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围绕扶持创意设计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文化品牌培育等重点,在用地、财税、融资等方面出台一些支持力度更大的政策措施。比如,可针对仓桥直街、书圣故里等地,出台专门政策,鼓励居民通过房产入股、出租等方式,组建专门公司发展有关文化产业。
4、强化体制机制支撑。一要完善组织领导和工作推进机制。借鉴外地经验,进一步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建议在市文化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和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宣传部、文广、财政、国土、规划、发改、建设、工商等有关党委、政府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文产办重点负责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政策、重大项目的研究决策和统筹协调工作。建立文化产业协调和推进制度,定期(深圳、南京每季度一次,深圳还成立10个跨部门的推进组)召开领导小组成员办公会。按照把文化产业打造成绍兴第六大重点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核心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建立“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个协会、一批项目”的工作推进机制。二要完善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加大改革力度,引入竞争机制,鼓励民营文化企业参与生产和提供公益性文化产品和服务,改变当前主要由财政供给的文化事业单位生产和提供的现状。在文化产业财政资金投入上,改直接划拔财政支持资金为项目采购、政府招标、以奖代补等投资方式,改单纯的产前投入为产前投入与产后奖励相结合,切实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放大财政资金的投入效益。三要完善产业发展导向管理机制。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宣传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宣传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加强信息引导,构建文化产业投资信息服务平台,深化调查统计工作,建立文化产业预警、预测和信息发布制度。加强考核引导,对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级机关相关部门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制订具体考核办法,加强监督检查,扎实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四、建议近期要抓紧推进的主要工作
1、建议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大会,统一思想认识,进行决策部署。
2、建议结合制定“十二五”规划,抓紧制定绍兴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并制定行动计划。
3、建议出台加快绍兴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并出台系列配套政策,包括关于支持创意设计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文化产业发展财政配套扶持意见,关于重点文化产业品牌培育的扶持意见,关于加强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意见及认定管理办法,关于加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等。
4、建议完善文化产业发展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
5、建议研究决策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建设项目,积极开展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带动面上文化产业的发展。(市政协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