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磐安县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磐安县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是具有知识密集、附加值高、耗能低、无污染、可重复开发等特点,是加快经济转型、调整产业结构、带动三产发展、解决富余劳力就业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刚刚闭幕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制定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方针政策。为此,在全面落实六中全会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发展我县文化产业,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
一、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按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文化及相关产业的活动主要包括文化产品制作和销售活动、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用品生产和销售活动、文化设备生产和销售活动、相关文化产品制作和销售活动。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按文化产业的生产、流通、服务三个环节来构造的产业行业结构来分析,我县文化产业的基本情况如下:
1、文化服务业现状。包括新闻服务业、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艺创作表演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等。我县现有歌舞娱乐经营单位4家、电子游戏经营单位6家、电影放映单位1家、在册演出单位4家,演出场所2家、网吧25家、打字复印店36家、广播电视台1家。经调查,我县文化服务业还有:互联网出版1家、民俗摄影报1家、音像K歌服务1家、艺术培训与考级近10家,另 1
外,分布在城区和各乡镇的文化用品经营、铜管乐队服务等,都是我县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文化产品批发零售业现状。包括书报刊批发零售、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批发零售、文化用品工艺美术品批发零售等。我县现有出版物经营单位22家、音像制品经营25家、美术品和艺术品经营10多家。
3、文化产品制造业现状。包括印刷业、文化教育用品制造业、乐器及其他文娱用品制造业、工艺美术品制造业等。我县现有印刷厂19家,并形成了以绿海工艺品、恒佳工艺品、环宇画布3家企业为代表的画框、画架、画布等画材系列文化用品生产制造业,在省内乃至国内都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
二、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
规模小,消费群体少,经营收入低,是我县文化产业的主要特点。
1、未形成文化产业规模。我县文化产业除了印刷业和文化用品制造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外,文化服务业和文化产品批发零售都未形成规模化、市场化发展,不能形成规模效应。
2、项目政策扶持力度不大。近年来,对于文化事业发展呈现重文化事业发展、轻文化产业扶持,重市场监管整治、轻市场培训扶持等特点,注重规范、控制,强调“禁止性”、“惩罚性”,缺乏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优惠扶持政策。有些文化产业是国家限制发展的行业,准入时严格指标控制,如网吧、电子游戏等。目前,我县文化产业有许多门类已呈现萎缩发展态势,如我县的网吧、音像、书报刊等,如
果不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这些文化产业将逐渐退出市场。
3、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分布不平衡。从地域上,城区的文化产业基础设施比乡村好,但与发达县市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从经济发展状态看,我县部分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还有能满足消费人员的需要。如网吧业,城区超过100台机器的网吧只有1家,其中乡镇网吧平均为30台,而义乌、东阳、永康等周边县市,基本上的网吧均为超过100台机器;歌舞娱乐场所业,我县目前正常在营的3家,其中2家豪华高档,1家中档,与周边县市的起豪华、高档、中档、中低档等合理配置相比,我县的娱乐场所消费,显得有点“超前”了。另外,我县的音像、书报刊、印刷、打字复印等文化经营场所的规模、条件、卫生、设备等,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4、部分文化产业门类不齐。对照《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我县文化产业有许多类别目前没有,或在起步阶段,如图书、期刊出版,音像制品出版和制作,版权服务,影视制作,文艺创作服务,文物保护服务,文化遗产保护服务,文化艺术经纪代理,文化活动组织、策划服务,会展文化服务,乐器、游艺器材及娱乐用品制造,印刷、广电、电影、家用视听设备制造,动漫制作,网络游戏等,这些文化产业在我县很少涉及,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5、经营收入相对低下。一是主营业务不强。我县音像制品、书报刊、打字复印、音像、书刊等文化经营已从主业逐渐变成副业、兼营业务,靠多种经营才能赢利。二是规范小。处于家庭式或一个人管理,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程序不够。三是利润少。我县网吧、音像、印刷、书报刊等,都已进入微利阶段,为扩大经营额,甚至不惜血本打起价格战,利润空间不断压缩。
三、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1、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和资金投入。要健全和完善文化产业优惠扶持政策,积极落实各项文化产业经济政策,保证文化产业资金投入。
2、着力培育文化产业特色品牌。一是打山水牌。磐安山清水秀,空气新鲜,自然条件好,可以结合磐安旅游,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二是打非遗牌。开发深泽“炼火”、“乌龟端茶”、新渥“大力士摔跤”等群众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逐步推向市场。三是挖掘特色文化。如磐安“茶”文化、“药”文化等。四是承接横店。横店的旅游文化产业已很成熟,我县与横店地理位置较近,可以做强磐安的“休闲”娱乐来承接横店的游客,来对接周边文化娱乐产业。
3、实施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虽然我县文化产业有许多类别目前没有,或在起步阶段,但如果利用我县的山区优势,吸引文化产业资金,就能借鉴横店文化旅游娱乐的发展经验,在演艺、影视、动漫、游戏和工艺品制造等领域培育出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骨干文化企业扎根磐安,从而带动我县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4、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我县文化产业能否快速发展,成为我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关键是政策和资金的投入,但归根到底还是
人才。为此,既要找到一批会舍得把资金投入磐安文化产业的“老板”、“董事长”,又要营造一批懂文化、懂市场、善运作的文化“CEO”,使我县文化产业突破性发展有,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磐安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第二篇:绵阳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关于绵阳文化产业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了解绵阳文化产业的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调查方式:访谈法 实地考察法 观察法 调查对象: 绵阳文化产业 调查时间:2014年 6月15日 调查地点:绵阳文化局 越王楼 调查组织:
文化是承载历史文明进程的灵魂,文化产业是传承与弘扬历史与现代文明的实质性载体。绵阳是一个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城市,有许多历史古迹和民族民间文化。同时绵阳还是现代文明气息非常浓厚的城市,灾后重建以来,企业文化、民间民族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一片繁荣。
但是,在绵阳文化发展大好趋势的情况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却令人堪忧,基本上是各行其是,个立山头,互相之间沟通较少,无法把资源优势发挥出来,无法体现出绵阳整体文明发展的优势与集约品牌化外向延伸。文化产业在绵阳还是一个薄弱产业,产业贡献对地方的经济与社会繁荣的带动尚为有限。
绵阳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如下: 1.绵阳科技城的文化内涵与主题、标志不突出不醒目,缺乏文化产业的带动及相关主打产品的支撑,缺乏对资源的系统整合和包装。
2.缺乏标志性的建筑与雕塑,没有具有代表性的主题广场。3.文化产品的开发相对滞后。4.缺乏有影响力的地方特产,缺乏高品位的文化休闲活动,老百姓的文化休闲活动形式单一。5.与文化相关的会展活动较少,即使有规模的也很小。6.缺少高水平的文艺演出活动,文化创作出版落后。
7.绵阳的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不够。如绵阳的各类博物馆举办的活动少,宣传少,参观者少。
对发展与建设绵阳文化产业的建议 :
1.着力打造绵阳标志性建筑 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也往往成为人们心中那个城市的代名词,也能够更好地让各地人们了解绵阳。
(1)用丰厚的“历史文化” 为主题的标志性建筑推广绵阳 绵阳历史悠久,据历史记载,绵阳古名“涪城”、“绵州”,自公元前201 年汉高祖设置涪县以来,已有2200 多年建城史,这里是人文初祖黄帝的元妃——丝绸之母嫘祖的故乡,治水英雄大禹的诞生地。古往今来,这块土地英才辈出,哺育了唐代诗人李白、宋代文豪欧阳修、等无数杰出人物。打造标志性建筑,就是让人们看建筑识绵阳,了解绵阳是一个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
(2)用“现代科技”为主题的标志性建筑推广绵阳
绵阳有“科技城”美誉,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注重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辖区内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及中国燃气硪轮研究院等十八个家研究所,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科研生产和人才基地。用“先进的科技”为主题的标志性建筑推广绵阳;树立绵阳在人们心目中的“先进科技城”的形象。
(3)用“唯美的旅游文化”为主题的标志性建筑推广绵阳 绵阳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平武境内王朗自然保护区是大熊猫最多的地方;北川境内的小寨子沟,是目前亚洲最原始状态的自然保护区;以民族风为特色的北川羌寨羌族文化旅游;窦团山、猿王洞、千佛山、七曲山古柏林、罗浮山温泉、仙海风景区、白马民俗风情、西蜀子云亭、三国古战场,山水园林城市风光,有以中物院科技展览馆、亚洲最大的风洞群、长虹商贸中心为代表的工科旅游,都极具魅力。以旅游的美好风光为主题做绵阳标志性建筑,吸引更多游客,让游客见建筑就能将绵阳的风光呈现在眼前。2.建设文化广场
一个城市的文化广场常被比作这个城市的“会客厅”。它不仅是展现当地城市文化的窗口,也是吸引游人的美丽风景,同时为当地居民提升文化涵养提供了平台。因此建立具有绵阳特色的文化广场,能够呈现出绵阳在历史、科技、旅游等方面的文化特色;开辟为绵阳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与文化活动的场所;搭建绵阳居民了解家乡文化、增加自身综合素质修养的平台。
3.系列化开发文化产品 文化产品是文化的寄托物,而绵阳城市文化特点的文化产品如今呈现缺乏状态。文化产品的开发的好处在于:第一、能够带动经济消费,增加经济收入;第二、文化产品能够将绵阳市文化传播到全国各地,成为一种免费宣传的效应;第三、文化产品能够更直观的让消费者了解绵阳的文化,提升绵阳的城市形象。第四、提升绵阳市民的文化内涵。绵阳可以开发以“越王楼”形象做的吉祥物,富有民俗气息的羌秀。
4.开发特色餐饮与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特产
我们四川的餐饮是全国文明,然而我们绵阳的特色餐饮、特产却有待开发。特色产业、地方特产也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比如:云南米线、北京烤鸭、天津狗不理包子等。具有特色的餐饮、地方特产能够将城市的文化、名气都很好地宣扬出去。不吃狗不理,就等于没去天津;可见城市特色餐饮、特产对于一座城市的影响是巨大的。将绵阳的科技、文化等特色和餐饮相结合,将会是绵阳城市的有一个亮点。特色餐饮、特色也能够增加我们绵阳市的经济效益,同时能够提供就业岗位;地方特产通过游客的携带,也将绵阳的文化、特色、名气带到了全国各地,增加绵阳城市名气,吸引更多的游客。5.充分利用绵阳本土优势,发展科技文化力量 争取设立市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作为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对重点领域的文化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改制重组和并购。目前全国已成立11只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逾300亿元,大多由政府主导设立。从事广播电视,网络传输,网络传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等文化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文化企业或是高新技术项目,将给予行政性收费减免。
6支持文化事业发展,多渠道调动群众热情
可以通过向群众发放部分免费券,或是减价打折门票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使群众自发参与和丰富文化精神生活。
城乡广场和农村小戏台,重点举办“开心大广场”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通过整合零散、重复的活动项目,依托我省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大力开展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培育特色鲜明、在全国有影响的民族民间艺术节和艺术大赛。
加大对民间文艺团队、社会组织的扶持,大力开展文化下乡、对口支援和城乡帮扶活动,大力开展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确保每个乡镇建成一支群众业余文艺演出团队,壮大群众文化服务队伍力量。对那些开展得好的还可以评为省级群众性文化团队。
2012年中国旅游宣传主题为:2012欢乐健康游,围绕主题年和宣传口号,绵阳市的文化产业建设应该组织和设计各类欢乐健康旅游活动,如欢乐家庭,山水健身,运动健体,温泉疗养及中医保健,中华食膳,中华武术旅游等。
第三篇:咸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咸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
200804303105刘伟琴
内容摘要:咸宁作为武汉“8+1”城市圈之一,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通过对咸宁特色文化的研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成就的基础上用文化创意的思想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打造咸宁文化产业品牌。
关键词:咸宁文化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发展对策
咸宁市地处鄂南,是一座新兴的生态文化旅游城市,中国著名的桂花之乡、温泉之乡、茶叶之乡、楠竹之乡、苎麻之乡。其东邻赣北,南极潇湘,西望荆楚,北依武汉,境内铁路、公路、水运四通八达。全市面积9861平方公里,现辖咸安区、嘉鱼县、赤壁市、崇阳县、通城县,共有63个乡镇和6个乡镇级办事处人口278万,森林覆盖率达53%%,是名副其实的“绿城”。
咸宁地名,出于《易经》之“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咸宁自古是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交汇地带,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存丰富,富有特色和魅力。一,咸宁文化特色魅力
咸宁文化秉承荆楚文化的风骨,吸纳吴楚文化的精髓,融粗犷与细腻于一体,集阳刚与阴柔于一身,古老与现代相互融合,淳朴与浪漫相映成趣,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咸宁的主要物质文化遗产有湖北龙山文化遗址尧家岭文化,商代铜鼓为代表的青铜器文化,中欧茶叶之路源头羊楼洞、辛店积淀的茶马古道文化,因赤壁之战闻名于世的三国文化,佛、道两教同藏的宗教文化与闯王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警世文化、原始生态文化和明清民居古建筑文化融于一山的九宫山文化,汀泗桥北伐战争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及桂花文化、楠竹文化等。咸宁正在挖掘和整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赤壁盆鼓、嘉鱼呜嘟、崇阳提琴戏、咸宁山歌、桂、竹、洞、泉民间神话传说和颇有先秦古韵的方言民俗文化。民间歌舞、音乐、剪纸、布贴等曾远赴欧洲演出和展览。山鼓、脚盆鼓、呜嘟、拍打舞、《李闯王传说》、《双合莲》等9项目入选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琴戏更是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世代传承,异彩纷呈,组成了独具魅力、形式多样的咸宁特色文化主骨架。同时以温泉、九宫山、陆水湖为代表的生态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着广泛的影响。最响亮的一个品牌当属温泉休闲文化。
咸宁,又是“中国桂花之乡”,也是“嫦娥文化之乡”。咸宁大规模种植桂花始于唐代,盛于清朝。古老的月亮崇拜与当地桂花种植习俗的结合,催生了独有的“嫦娥文化”现象。2000年,咸宁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联合授予“中国桂花之乡”的荣誉称号。丰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咸宁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十五”期间,咸宁市加大了政府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扶持力度,落实了国家出台的各项文化发展措施,制定了相关配套政策,从财政、税收、土地各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二,咸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曾几何时,咸宁的文化资源静养深闺,难以显现经济和社会价值。近几年来,咸宁市突出文化旅游和温泉休闲,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具有咸宁风格、咸宁特色、咸宁气派的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文化产业彰显出新特色、新气象、新魅力。
㈠发展路径多元化
目前,咸宁市文化项目呈现齐头并进之势。例如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结合,赤壁之战、李自成殉难地、北伐汀泗桥等战争遗址,咸安刘家桥、赤壁新店羊楼洞、通山大夫第等明清民
居,还有九宫山、陆水湖等,都结合民俗文化和乡土风情资源,逐步构建起文化旅游网络。旅游产品不断挖掘地域文化的内蕴,开发态势如火如荼。赤壁市依托茶文化和三国文化,开发茶叶、猕猴桃、鱼、竹等“赤壁四宝”,行销海内外。嘉鱼县依托“二乔”文化生产“小乔”木枕、“二乔”麻花,成为游客之首选。咸安区延伸嫦娥文化产业链,开发桂花酒、桂花蜜、桂花糕和桂花糖系列食品,备受消费者青睐。
集聚是文化产业壮大之征象。市温泉文化产业初具集聚效应。生态新城倾力打造第五代温泉文化,按“一核二片三轴四区十园”建设现代化田园型生态城。以月亮湾为中心,汇聚温泉谷、碧桂园、三江森林、太乙、叠水湾、温泉国际等众多温泉企业,集中体现温泉度假、生态居住、养生休闲等功能。
㈡文化品牌高端化
品牌是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关键。近年来,咸宁市大力实施文化品牌提升战略,重点打造几大品牌。科学制定发展战略,有效整合文化资源,使资源优势化为产业优势,一批特色鲜明、品位高端的文化品牌,正走出鄂南幽巷,昂首迈向全国。
最响亮的一个品牌当属温泉休闲文化。咸宁市温泉产业具有两个鲜明特质:一是高品位。休闲时代的温泉消费十分注重品味和质量,我市温泉发展定位越过“泡汤”层次,从满足单一疗养的物化享受,提升到满足消费文化、精神层面。近两年,大量星级温泉度假村的建设,形成集养生、休闲、美容、健身、旅游、商务为一体的高端温泉休闲产业。二是复合型。我市一直以“大文化”的理念塑造温泉文化。从一开始就把三国历史文化,鄂南山水文化、桂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向阳湖名人文化,汀泗桥、黄袍山等红色文化,都作为温泉文化的丰富底蕴。
咸宁市委、市政府也在大力推广温泉文化,通过整合和策划咸宁温泉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加大对外宣传力度:“首届中国咸宁温泉文化国际旅游节”、“美在咸宁————中国温泉之都”摄影大赛、“中国温泉之都————魅力咸宁”锦绣山水缤纷游、“中国温泉之乡”树碑仪式等活动大大丰富了咸宁温泉文化的内涵;鄂南民俗风情歌舞《梦寻咸宁》演出、全国著名诗人“极沐楚天咏温泉”诗歌大赛、“有朋自远方来”盛大欢迎音乐午宴等,也将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提升了咸宁旅游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扩大了咸宁地方特色文化的影响。
另一个品牌是三国文化。近年来,咸宁市三国文化产业纵横扩展。纵向方面,不断开掘文化内涵。总投资3.1亿元的赤壁风景区扩建工程,新建三国雕塑园、古战场恢复区、三国城、三国宾舍、大型系列《赤壁大战》场景戏等,赋予三国文化更深的蕴藉涵容。横行方面,努力延展文化覆盖面。投资1.6亿元的湖北风情赤壁度假村,打造地域风情文化。嘉鱼挖掘二乔文化,倾力打造二乔公园,与赤壁之战的历史文化相得益彰。
㈢产业模式特色化
文化产业的新气象与特色十足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咸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办法是:节会开路。2009年首届温泉国际文化旅游节成为彰显城市品牌,展示咸宁形象的靓丽名片,对拉动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各县市区节会运作也十分成功。赤壁市连续举办三国赤壁文化旅游节,使三国文化产业突飞猛进。通山县九宫山避暑节、咸安区嫦娥文化研讨会等节会都成为拉动文化旅游,推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歌舞搭台。咸宁市坚持一手抓艺术生产,一手抓市场运作,加大专业艺术的市场化步伐,摸索出了一条“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新路子,初步构建起以市场为核心的专业艺术发展新格局,艺术生产的整体实力显著提高。
同时,歌舞也为经济发展搭台酬唱。两届旅游节中,《梦寻咸宁》受到海内外嘉宾高度评价,为节会胜利举办增添厚重的砝码。目前,全市歌舞百花齐放、精品叠出,赤壁市的《千
古风流》、三国赤壁景区实景戏、通山县的《白云深处》、咸安区的《千桥流水桂花香》、崇阳县的《隽水河畔》,都对地方文化产业、经济发展搭建了流光溢彩的舞台。
咸宁全市现已初步形成了以生态文化旅游为龙头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依托长江工业园,成立了占地1.8万平方米的咸宁印刷工业园,同时聚集民营资本在各个县市区分别组建了占地8000平方米的图书超市;咸宁的广播电视产业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05年,该市共实现文化产业产值和销售收入8.37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2.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4.2%%。文化产业从业人员2万余众。
三,咸宁文化发展对策
“十一五”期间,咸宁文化产业将向多元化发展。开发温泉谷、龙佑温泉,发展温泉度假休闲产业;开发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发展文化名人产业,完善开发汀泗桥北伐战争旧址等红色文化产业;依托通山古民居和赤壁羊楼洞、辛店石板街,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依托“咸宁是武汉的后花园,生态条件最好”的优势,新建温泉美食文化城,发展饮食文化产业;依托潜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国家羽毛球训练基地项目,发展壮大体育旅游。同时整合文化产业资源,发展壮大媒体传播、出版发行,计划到2012年,文化产业产值达到17亿元,占全市GDP的6%,形成文化旅游、媒体传播、出版发行、娱乐美食洗浴休闲四大支柱产业,文化产业有望成为该市最大的经济增长点。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温泉发展未形成集聚效应,产品的知名度仅限于湖北周边地区,因此要全局统筹温泉旅游休闲开发。同时不可忽视咸宁竹文化的开发利用。解读、利用、弘扬竹文化,有效利用竹资源,发展竹文化产业,提高竹产品附加值,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者统一。
㈠用文化创意提升温泉产业发展水平
如今,国内许多温泉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利用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等特点,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品牌。如何用文化创意挖掘温泉产业的附加值,不断出新,研究温泉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从而研究利用温泉整合休闲业的文化新项目,已经成为实现温泉休闲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助力。令人高兴的是,咸宁温泉这一新的温泉文化品牌也正在形成。
温泉正成为咸宁的城市新坐标。温泉正成为咸宁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交融发展的载体。赤壁三国历史文化、汀泗桥红色文化、桂花楠竹之乡的生态文化等要与温泉文化汇聚碰撞,用一个大文化的理念,丰富了咸宁的城市精神,使得咸宁的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一个国际服装节,把大连推向了世界;一个国际风筝节,把潍坊推向了世界。只有通过分析文化资源,比较优势,咸宁打出了温泉牌,推出了温泉文化节,通过温泉和温泉文化的酣畅喷涌,咸宁温泉文化品牌会越来越亮。
㈡用市场开发观念打造竹文化品牌
结合现代人追求养生和绿色生态的消费心理,对咸宁竹制品(食品)的营养成分、保健功能进行充分的研究论证和宣传推广。在竹子的利用,经济价值的开发方面,可以说前途无量。竹子生长速度快,易于栽种繁殖,产量很大,用途甚广。竹笋营养好,竹材质量高,利用现代科技进行加工可以开发一些新产品。竹制器物,符合环保要求,只要提高工艺水平,仍有广阔市场。竹子在药物、保健品提炼方面也大有文章可做。例如中国新时代集团以淡竹叶为主要原料,科学提取、精制而成的“竹康宁”,具有降血脂、降胆固醇、免疫调节的保健功能,被誉为保健珍品。
大力开发咸宁市竹雕特色旅游工艺品,可充分利用山区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旅游产业链,提高旅游综合经济效益,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促进文化艺术遗产的继承和保护,扩大农村和农民就业,实现富民强市。特色竹雕旅游工艺品可成为旅游者良好的纪念品,是旅游者旅游活动的延伸,对咸宁市可起到较好的宣传作用。把握较
有发展前景的竹文化产品。如:日用炊具、茶具、餐具、工艺玩具、工艺品、家具工艺、用具、装饰品,利用竹材复合板、人造板开发的产品,以及竹荪、竹笋等为主的竹文化产品,以及应运而生的竹雕刻、竹文学、竹文化、竹画、竹艺术等竹文化产业都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咸宁这块古老的热土孕育出来的灿烂文化,正沐浴着文化市场化的春风,在继承和发扬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经过多年的发展,咸宁已是一座“城中有山、山中有水、水绕城转”的山水园林城市和旅游名城。在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在优秀人才的建设下,咸宁文化产业的发展必将迎来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湖北产业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钟新桥著湖北人民出版社
《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09)》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人民出版社
第四篇:长沙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范文
长沙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11年,在长沙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部署和措施,全市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丰富星城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长沙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
2011年,长沙市文化产业在单位数、拥有资产和实现产值等方面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产业格局进一步优化,非公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对全市经济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
1、总体规模不断扩大。截止到2011年底,全市文化产业单位61670家(含个体户),比上年增长9.7%;从业人员54.28万人,比上年增加2.06万人,增长3.9%;从构成文化产业的九个大类来看,从事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的单位和从业人员最多,单位数30685家,占全市文化产业单位数的49.8%,从业人员16.64万人,占全部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30.7%。
从产业规模看,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出1041.75亿元,同比增长24.9%;增加值488.92亿元,同比增长24.4%,占全市GDP的比重为8.7%,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贡献率进一步增强。从九大类看,产出规模最大的是文化产品制造业,2011年全市文化产品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34.62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7.5%;其次是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20.44亿元,占24.6%;其他文化服务业及文化产品销售业等七类文化产业单位共实现增加值233.86亿元,占47.9%。
从单位拥有资产看,2011年末文化产业单位拥有资产779.39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资产规模最大的是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2011年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拥有资产为190.02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单位资产的24.4%;其次是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拥有资产145.61亿元,占18.7%;文化产品制造业拥有资产126.20亿元,占16.2%;其他文化服务业及相关服务业拥有资产317.56亿元,占40.7%。
从效益水平看,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单位生产税净额67.35亿元,同比增长15.3%。其中,文化产品制造业生产税净额最大,达30.22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生产税净额的44.9%;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生产税净额10.68亿元,占15.9%;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生产税净额8.51亿元,占12.6%;其他文化服务业及文化产品销售业生产税净额17.93亿元,占26.6%。
2、产业结构出现新变化。根据《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可以将文化产业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以传统文化产业为主的核心层、以新兴文化产业为主的外围层和以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的相关层。从单位数量来看,属于新兴文化产业的“外围层”近几年发展较快,单位数量最多,2011年“外围层”单位总数37537家,占全部文化产业单位的60.9%,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的“相关层”2011年单位总数18996家,比上年增加1403家,占全部文化产业单位的30.8%。从产出规模来看,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外围层”和“相关层”分别实现增加值200.22亿元和187.43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41.0%和38.3%,其中“外围层”占比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相关层”占比较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外围层在整个产业格局中的上升,反映了长沙市文化产业在传统文化产业稳步增长的同时,新兴文化产业出现了较快发展的势头。
从文化产业的地区结构来看,长沙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特色鲜明,产业集聚效应显现。如浏阳市已形成了烟花制造业为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2011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在所有区县(市)中最多,达119.21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4.4%;天心区已形成长沙天心文化产业园、天心广告创意产业园和中南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三大国家级园区,2011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4.27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开福区形成了以广电中心、湖南日报、中南出版传媒集团等为代表的数字传媒、新闻服务、出版发行等特色文化产业,2011年共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92.41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8.9%。
3、非公经济活跃发展。2011年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包括三资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私营独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其他有限责任公司等法人单位和个体户)61237个,占单位总数的99.3%,实现总收入969.9亿元,比上年增长28.8%,占总收入的93.1%,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
4、文化竞争力持续增强。从以经济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和社会竞争力为基础的一年一度的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位看,长沙城市竞争力不断增强,2009年在两岸三地的近300个城市综合竞争力排位中长沙位列第17名,2010年跻身前10位,2011年长沙城市综合竞争力继续荣居前10位;在2012年的第八届文博会上,科技部、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首批16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长沙与北京、上海、深圳等16个城市入选;作为湖南省经济、文化、科教中心和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长沙市先后被授予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长沙文化发展竞争力进一步彰显。
二、长沙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1、政策支持是保障。长沙市委、市政府把文化产业始终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坚持中部崛起率先推动文化崛起、“两型”产业重点发展文化产业等战略,提出了“不重视文化的领导是眼光短浅的领导”、“经济硬实力的发展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支撑”、“以文化引领城市”等一系列理念。2011年长沙及时了解掌握周边地区和发达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和举措,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国际文化名城建设的意见》、《长沙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12—2015年)》等相关文件和政策。同时决定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明确市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由每年2000万元增加到不少于1亿元,并随财政收入的增加逐年递增;要求各区县(市)文化产业引导资金每年不低于3000万元,另设立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为进一步扶持动漫产业,2011年3月份成立了长沙市动漫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下达2011年长沙市动漫游戏产业扶持资金指导性计划的通知》,明确了扶持资金来源,加大了扶持力度。
2、平台建设是支撑。按照“一江两岸”文化走廊的总体布局,以湘江两岸为主轴,以河东主城区、河西先导区为两翼,以环岳麓山文化创意产业圈、天心文化产业园、青竹湖文化产业园等为主阵地,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资源向基地集中,重点扶持,精心运作,打造了若干个产业园区。麓谷动漫产业基地、湘绣产业基地、锦绣潇湘文化艺术产业基地等不断发展壮大,形成规模效应。2011年天心文化产业园建设取得重要成就,成为中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长沙印刷科技产业基地入园企业近30家,总投资近50亿元,成为全省印刷业的高地。
发展文化产业,最坚实的支撑就是项目。近年来长沙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以湘江两岸为重点区域,规划到2020年建成100个文化项目,并将这些项目与省“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长株潭“两型社会”规划、长沙大河西先导区规划对接,纳入到国家、省、市重点建设项目的笼子,争取各方面支持。投资14亿元的“两馆一厅”(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厅)、投资近20亿元的橘子洲文化景区工程均已建成;长沙铜官窑遗址公园已经开用,长沙新广电中心列为省、市重点项目并已开工。据初步统计,2011年全市开工建设文化项目55个,其中新建项目30个,竣工项目11个,投资过亿元项目32个,总投资规模达328.52亿元。天舟文化获全国优秀出版单位奖,版艺印刷获国家总署100万元资金支持。
为了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长沙定期举办了各种大型活动。2011年7月,“2011长沙国际动漫游戏展”在省展览馆举办,吸引包括来自日本、台湾等地的国内外155家企业参展。9月,第三届“艺术长沙”暨第三届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年会在省博物馆举办,众多知名艺术家和资深媒体热情参与、高度关注。第三届“阳光娱乐创业兴文”、第三届橘子洲(国际)音乐节、锦绣潇湘湖南创意设计艺术节等活动都先后成功举办。
3、体制改革是根本。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愈加突出,因此,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是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2011年,长沙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通知》,并召开了文化体制改革推进会,对改革的“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做出全面部署。加快完成了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各区县(市)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均已完成。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如注册成立了长沙晚报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将长沙市广电艺术中心成功转企改制,完成湖南和光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的工商注册登记等等。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扫除了旧有体制机制的障碍,发挥了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三、值得关注的问题
1、本地企业投资有待加强。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各地人才、土地、税收等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纷纷出台,以技术、人才、资源为焦点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从近年来长沙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看,投资本地力度有待加强。长沙有不少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公司,但从其发展的下属公司和产业链来看,更多的集中在本土之外,如长沙某一大型集团公司,下属13家二级单位,有8个在外省市,本地公司只有5个,从营业收入来看,本地二级法人收入只占集团公司10%左右;2008年以前,连续夺魁全国电视动画片制作发行第一、享有“动漫之都”美誉的长沙动漫产业,受外地政策和相关条件吸引,纷纷以二级法人、外地授权立项、外地版权申请等形式将其发展优势分散到杭州、上海等沿海发达城市,2009年长沙电视动画片生产制作数量由多年来的全国第一退居到了全国第四,2010年和2011年排位在前十名之外,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长沙70%以上的动漫原创作品均以外地版权播出,全市动漫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由2005年的近3000人减少到2011年的不足2000人。因此在鼓励本土企业做大做强、跨地区发展的同时,如何利用品牌效应和资源优势发展本地经济是新形势下值得关注的问题。
2、人文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作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既拥有岳麓山、橘子洲、岳麓书院和新民学会4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还有世界之窗、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湖南省博物馆、雷锋纪念馆和天心阁5个国家4A级旅游区,此外,还拥有马王堆汉墓、白沙古井、贾谊故居、刘少奇故居等一批历史文化遗产。而从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看,旅游文化服务仅实现增加值15.5亿元,占全部增加值的比重为3.2%,这与长沙多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存在较大差距。
四、对策建议
1、加大对本地企业的投资力度。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鼓励和加强本地企业投资,形成特色产业链、发挥产业集群效应,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不少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举措。如昆明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内培外引工作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凡本土企业在本地增加投资,对新增投资部分视同招商引资任务,给予同等政策待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第三次会议有代表提出“关于本土企业在本市增加投资,应与招商引资企业享受同等待遇的建议”;在日本,有一种以支持本地经济为目的,以当地居民为核心的投资家,一起来投资本地企业的基金,称作“本地基金”。我们在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也应积极关注本土企业有没有增加投资,增加的投资是投在本市还是投到外地。从目前招商引资政策的倾斜角度看,更多的是注重外资的引进,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加大本土企业的本地投资再创业力度,确保地方文化产业特色以及就业、税源和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加快对文化资源的开发进度。长沙有丰富的文化资源,针对长沙的资源开发现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其整合进度:一是创新观念,充分认知人文资源的产业价值。要敏锐地洞察文化发展和消费的国际潮流和趋势, 灵活地捕捉国际文化消费市场的多变信息, 根据市场需要来审视和认知长沙文化资源的产业价值。二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由于长沙各区县(市)地理环境、区位和经济发展状况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其文化资源的类型和特点都会有所不同,要对各个地区的资源进行分类评估,区别对待,探索不同的开发利用模式,允许各区县(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探索,最后寻找到最适合自身资源类型和特点的开发利用途径。三是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培育真正的文化市场主体。还未开发的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换,必须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才能实现。通过深化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文化资源的政府配置向市场配置方式转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文化资源配置方面的积极作用。四是打造文化产业品牌,提升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文化资源只有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才能实现价值,变为产品,成为品牌。要科学定位长沙文化资源的特色、优势,凸显其独一无二的特质,把经营和输出文化品牌作为长沙文化资源开掘和永续利用的途径。
第五篇:##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战略意义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不仅进一步强调要发展文化产业,而且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意见,把文化产业作为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进行安排。这既是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的体现,也是对我国这些年来文化产业长足发展事实的一种确认,为新世纪之初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腾飞创造了良好契机。目前,文化产业被公认为“朝阳产业或未来取向产业”,其涵义有二:一是文化产业可以有效地突破传统产业的发展瓶颈,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发展;二是文化产业对提升综合国力、提升区域和城市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可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未来发展。
二、现状与问题
1、##文化资源概览文化资源是以精神内涵为主要存在形式,其最大特点就是可以多次开发和重复利用。##居秦、楚、渝、川之间,北依秦岭,南枕巴山,汉江横贯其中,东西融会,南北兼蓄,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境内山青水秀,峰奇洞异,茂林修竹,形成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以及##曾经的封闭、发展的滞后,使民众的生活、生产保留着更多的农业社会的自然、古朴状态,原汁原味的民情、民俗、民食所构成的民间文化风情都成为一种尚待开发的富矿。##的民间音乐呈品类众多、支系繁荣的景象。##素有“民歌之乡”的美称,汉江两岸是唱山歌、情歌、小调的胜地。其中以紫阳民歌最具代表性。紫阳民歌分“山歌”、“小调”、“民俗歌曲”、“花鼓、八岔”、“号子、孝歌”、和“新民歌”等类别、十几个曲种。2002年10月,紫阳被省文化厅命名为“陕西民歌之乡”,2003年3月,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的各种劳动号子以汉江号子最为著名,它以乐句短、起伏大、节奏紧、气势跌宕豪放而激荡着汉水文化的发展进程。民间鼓唱乐,锣鼓乐为生活中的红、白喜事争光添彩。民间小戏、陕南道情、弦子腔、大筒子戏等等,以及曲艺形式的##曲子(坐唱),常年活跃在城乡、村舍,观众无不喜闻乐见。##的汉剧艺术是##地方文化的又一奇葩。汉剧在全国来说,既是一个大剧种,同时也是一个稀有剧种,在陕西仅次于秦腔,为第二剧种。据统计,##初步纪录汉剧的各种板腔及丝弦、唢呐曲牌、锣鼓打头,多达250余首,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积累汉剧剧目达1000多个,收集历代有名有姓的脸谱400多个,比京剧和秦腔还要考究。2004年3月省文化厅授予了##汉滨区为“汉剧之乡”称号。##的民间舞蹈以“小场子”最为著名,流传于全市大部分区县,其它如“狮子舞”、“龙灯舞”、“彩莲船”、“地围子”等亦流传甚广。##的传统民间美术资源极为丰富,主要有:剪纸、刺绣、编织、石雕、木雕、土陶、印染、面花、皮影雕刻等,遍布一区九县。##的民间文学如神活、寓言、谚语、歌谣、故事等,以及民居建筑、民间节日庆典活动、民俗礼仪活动等,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和魅力。目前,全市共发现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古建筑遗址、石刻造像等文物点共3500余处。包括正在挖掘、推崇的龙舟文化、女娲文化、鬼谷子文化、“三沈”文化、“太极”文化以及茶文化、蚕桑丝绸文化等,加速运作,都将会成为##颇有价值、独具魅力的文化产业资源。
2、发展现状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从八十年代中期鼓励文化事业单位利用阵地开展“以文补文、多业助文”创收经营起步,经过全市文化工作者的努力探索,在文化产业方面,创出了一些路,取得了初步的发展。近年来,社会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异军突起,主要有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网络文化业、印刷业、演艺业、图书报刊业、民间艺术工艺业等。已占据相当的社会投资份额,为地方经济的发展,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拉动和促进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文化事业机构152个,从业人员830余人,在文化部门登记管理的文化产业经营经构850余家,从业人员近6000人。非公有文化产业单位经营收入近2500万元,上缴利税400余万元。国办文化事业单位收入100余万元。在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我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把发展和壮大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列入建设“绿色##”战略的重要内容。市文化文物局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及时提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突出重点、发展特色、规模经营、持续发展”的方针,出台了《##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讨论稿),下发了《关于加快非公有制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组织专人制定了“一县一品”绿色文化格局实施的初步方案。各县区经过不断实践和充分论证,相继提出了各自的品牌文化:汉滨龙舟文化、石泉鬼谷子文化、汉阴“三沈”文化、紫阳民歌文化、平利女娲文化、旬阳太极城文化、宁陕子午道文化、岚皋生态旅游文化、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