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银行信贷支持文化产业的问题及建议
银行对文化产业信贷支持及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建议
一、突出问题:
1、现有为数不多的民营文化企业大多由文化人创办和经营,缺乏经营管理和资金融通的专业知识及能力。
2、文化产业有形资本较少,还款来源不明确,且商誉、知名度等无形资产的市场价值及评估要素不确定,减弱了对其发展的支持力度。
二、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建议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并制定适合国际运作惯例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促进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和对外文化贸易渠道的进一步拓展。
2、建议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及补充资本金等方式,或者发挥担保专项资金或担保公司的作用,弥补文化产业融资能力的先天不足。
3、建议有关政府部门按照《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与评估管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知》要求,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评估管理体系和流转机制,培育流转市场,解决文化产业融资的基础性制度障碍,消除银行贷款的后顾之忧。
第二篇:金融支持文化产业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现状与展望
在物质生活已经越来越丰富的今天,文化生活作为人们的精神食粮,已经变得越发重要,人们对文化产业的需求也快速增长。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越来越引起经济界的关注。同时,任何一个产业要快速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文化产业也不例外。由于文化产业的复杂性与特殊性,所以金融业如何有效地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有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对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做粗浅探讨。
一、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以2006年提出建设文化强省发展目标为发端,湖南省2009年制定的《湖南省文化强省战略实施纲要》和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标志,湖南文化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通道,产业结构渐进优化,竞争力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了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
1、文化产业发展势头明显
湖南省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6~2010年,湖南省文化产业年均增长20%左右;2009年文化产业成为湖南省第六大千亿元产业;2010年湖南文化产业总产出达到1868亿元,增加值达827亿元,占GDP的5.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8%。国家统计局数据也显示,2010年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列全国第七,占GDP比重列全国第四,中部第一,人均劳动生产率列全国第二。
2、文化产业品牌逐步确立
2006~2010年,《中国文化品牌报告》发布的222个文化品牌中,包括湖南日报在内的“湘字号”品牌达到31个,占总数的14%。在报刊领域,《体坛周报》占据了全国同类市场发行和广告份额的61%;在广播电视领域,湖南卫视连续8年在全国各省级卫视收视率排名第一位,其打造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创造了娱乐选秀新模式并风靡全国;在动漫领域,目前已基本形成研发、制作、发行、教育培训、播出、衍生产品开发等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原创动画占了全国70%的市场。
3、文化产业创新成果突出
湖南在注重做大做强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文化产业的新兴业态。2010年,湖南省将文化创意产业纳入全省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重点培育数字出版、数字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业态。如青苹果数据中心是国内最主要的数字化产品制作商和内容供应商,已完成100多项国内外大型数字化工程,创建的《华文报刊文献数据库》,已有14家国际图书馆订购和20余家图书馆使用,预计销售额可以达到100万美元,拓维信息将传统动漫与手机新媒体技术相结合,在手机动漫领域先发制人,成功上市,成为中国动漫第一股,其承建并运营了国家级手机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打造了完整的手机动漫产业链,2010年实现总收入超过3亿元,新业态电视媒体零售“快乐购”、青少年职业体验“酷贝拉”等引领潮流。
4、文化产业集群效应增强
产业集群式产业集聚发展的高级阶段,可有效整合集群内的资源要素,增强外部经济效应和持续创新效应,并形成竞争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目前,湖南文化产业已形成了“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演艺湘军”、“网络湘军”等产业集群。2010年湖南广电总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成为年总收入过百亿的两家省级广电媒体之一;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总资产达12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91.7亿元,综合实力居全国出版集团第二。此外,中南传媒跻身中国最大企业集团500强,《湖南日报》进入全国省级党报第一方阵,湘版科普图书、音乐图书、古典名著三大品牌在全国图书细分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2010年,全国认定的18家重点动漫企业,湖南占6家,全国首批认定的35个重点动漫企业,湖南有13个,原创动漫产量连续四年排名全国第一,动漫总产值达到46.6亿元,排名全国第三;长沙歌厅文化、酒吧文化开辟了中国式百老汇的大剧场模式;红网成为国内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影响力排名的第一品牌。
5、文化产业发展空间较大
尽管湖南文化产业已成为湖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产业转型新支点,甚至已成为受全国关注的“湖南文化现象”,但与沿海省份及发达国家相比,湖南文化产业还处于产业链的底端和发展初期。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均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在美国,文化产业所创造的社会产值占社会中产者的比重已超过30%;在英语,其文化产业的产值仅次于汽车工业,比赫赫有名的金融业产值还高;在亚洲,日本文化产业产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0%,韩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8%。在国内发达省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达到10%。截止2010年末,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2524亿元,占中国文化产业比重超过四分之一;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总产出5499亿元,实现增加值1673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75%,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4%;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692.2亿元,比上年增加近20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12.3%。课件,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对经济的贡献率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与沿海省份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其发展的空间大,后劲足。
二、我国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要求加大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几年过来,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力度明显加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银行创新信贷产品并提供专业化服务。
据央行统计,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中长期贷款新增276亿元,年末余额同比增长61.6%,比上年末提高39.1个百分点,余额增速创历史新高。作为五大商业银行,工、农、中、建、交行在金融系统中为文化产业提供的融资服务举足轻重。截至2011年9月末,五大商业银行文化产业贷款余额为2000亿元左右。虽然五大商业银行贷款数额相对不大,但为文化产业提供融资的增幅显著加快。工行在2010年文化产业贷款增加140
多亿元的基础上,2011年新增投放92亿元,增幅17.71%;中行文化产业贷款余额也较2009年初增长了55%。
2、各家商业银行一直在积极探索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譬如中国银行根据自身国际化程度、综合化经营程度较高的特点,创新金融产品服务,如开发了针对影视剧制作行业中小企业的“影视通宝”;通过跨境联动,为文化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提供金融服务支持;建设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突出地区特色,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
同时,交通银行将创新信贷产品,加快信贷资源向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倾斜,创新完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夯实风险管理基础。积极探索融资担保创新途径,落实物业抵押、版权质押、收费权质押、应收款质押等担保方式,建立和完善多层次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开发中小企业特有的授信风险评价体系,与专业担保机构共建风控平台,健全风险管控体系。
3、证券市场成为文化产业融资新平台。
截至2011年6月,有50多家文化企业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涉及演艺、文化旅游、动漫游戏、影视制作发行等领域。国内外私募基金已开始进入文化产业。
4、保险业积极尝试支持文化产业。
2011年1月,保险支持文化产业试点正式启动,并公布了首批11个试点险种和3家试点保险公司。
三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
良好的金融服务,不仅是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中国金融机构在为文化产业提供金融服务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贷款审批手续多、程序复杂,周期过长,很难满足文化企业对融资的时效性要求; 二是一些商业银行对文化企业的业务开展不全面,经办人员业务不熟练,影响了融资效率 ;三是商业银行缺乏针对文化产业的金融创新产品。由于中国文化产业产值较小,金融机构对其缺乏足够的重视,也缺乏金融产品创新的动力和技术。
2.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国文化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产业集中度不高;文化体制改革尚未到位,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主体数量较少;文化产业有形资本较少,还款来源不明确,市场价值不确定,商誉、声望和知名度等无形资产难以评估等因素的客观存在,影响了金融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四、文化产业金融创新的路径选择
1、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推动多层次的信贷产品创新。
对于具有稳定物流和现金流的企业,可发放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贷款。对于为文化产业提供相关设备的企业,可发放融资租赁贷款。探索多种文化产业项目的贷款模式。对于
融资规模较大的文化企业,以银团贷款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对处于产业集群或产业链中的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探索联保联贷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逐步探索新的融资方式。商业银行可以改进业务流程,建立科学信用评级制度,在信贷准入、风险控制措施等方面做出安排。此外还可以探索专利权、著作权以及经过评估的销售合同、预期收入等,作为抵押资产的途径和方式。
2、扩大文化企业直接融资规模——股票、债券。
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应积极申请上市融资,而那些尚不具备进入主板市场的文化企业可通过中小企业板、二板市场进行融资。传统的证券市场门槛较高,而创业板则较为适合中小文化企业从证券市场获得资金支持。此外,对于市场前景较佳的中小文化企业,还可以通过上市公司收购、兼并、资产或股权置换等资本运作方式,达到间接上市及资本优化配置的目的。除通过上市获取股权性融资之外,债权性融资渠道同样可以有效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效结合。鼓励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集合债等方式融资;促使金融机构为中小文化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银行承兑汇票等方式融资提供便利。
3、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是近十几年来国际金融领域十分重要的创新之一,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是金融资本与知识资本的一种有效结合,是以金融技术为依托,以知识产权的信用为担保,以证券化为载体的融资方式。它具有融资成本低,实施难度小,不影响知识产权权属和融资风险小等优势。我国的文化产业知识产权所有人应积极利用这种先进的融资方式,借变现债权来改善现金流状况,优化自己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金周转率,而且还可以利用所得价款进行后续研发,寻找更好的市场机会。
4、引入风险投资、私募基金。
文化产业与金融的融合不只是贷款融资,还需要产业基金、风险投资、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的相互协作配合。政府可以成立相应的文化产业基金,扶持文化企业;同时鼓励各种资本成立针对文化产业的风险投资基金;文化企业的创业阶段需要资金,政府可以制定相应优惠政策,吸引风险投资、天使资金参与文化企业的创业阶段,从而实现企业和资本的双赢。
五、促进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期,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仍将继续实行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减少收入差别程度的宏观调控政策,仍将继续扩大对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的投入,这些政策措施,都会直接推动文化消费,直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1.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文化产业的重要性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在提高全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认识到文化不仅属于精神层面,只能产生社会效益,还具有产业属性,能产生经济效益,可作为产业来运作,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是金融支持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之一。
2.认真进行调查研究,积极开展适应文化产业特征的信贷业务创新
金融机构应借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根据客户需求和防范风险的要求,认真进行调查研究,挖掘文化产业发展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借鉴先进的信贷新品种设计理念,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信贷业务创新 如要研究知识产权企业无形资产和电影(视)制作权的质押方式,对确有收益的文化企业可直接授信,以解决文化产业普遍缺失抵押物、质押物的问题,通过信贷业务创新,扩大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投入,支持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3.创新融资方式,多渠道增加文化产业资金供给能力
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不仅要发挥间接融资的作用,还要发挥直接融资的作用;不仅要发挥正规金融体系的主导作用,还要发挥好民间资金的补充作用,鼓励利用企业债券和股票等融资手段发展文化产业;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积极吸引民间资金和外商投资文化产业,拓展利用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的方式和空间,积极发展民营和中外合资文化企业;继续争取相关国际机构的大力支持,如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的支持,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
4.不断改进金融服务,努力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简化贷款审批程序,缩短贷款审批时间,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满足文化产业对资金的时效性需求;根据不同文化产业的特点,努力为其提供个性化 便捷化的金融服务;与产权交易 信托 证券等相关机构合作,为文化产业提供资金结算 机构理财 供应链融资 国际业务等综合性金融服务。
5.加强沟通配合,共同做好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工作
加强与宣传部门、财政部门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通过工作联系和信息交流,及时掌握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研究解决、协调处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充分发挥各部门合力作用,促进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工作的良性快速发展。
6.加快文化产业改革进程,解除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性桎梏
要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转变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组织、管理、协调等功能,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从 “办文化” 的传统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向 “管文化”方向转变。
第三篇: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政策措施(推荐)
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产业金融服务
研究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政策措施
发布时间: 2011年11月11日
作者: 记者 牛娟娟
编者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当前,我国正面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金融业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大有可为。为此,本报从今天开始,陆续推出“发挥财税金融优势,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系列述评,旨在深入宣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促进金融对文化产业建设的支持和扶助。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决定》充分肯定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大意义,指出必须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
撑。会议明确提出,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转型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抓手。未来,文化消费市场将是拉动内需的重要增长点,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也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
那么,如何切实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研究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接受采访的专家指出,应采取多种措施实现金融资源和文化产业的有效对接,立足于发挥信贷、保险、证券等多层次金融市场资源,立足于发挥金融、财政等多部门工作合力,从创新信贷产品、完善服务、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培育文化产业保险市场、建立和完善配套机制等方面研究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
首先,文化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资金支持,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首先需要加大对文化产业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可针对文化产业企业缺少可以用作抵押担保的资产,核心产品较难评估的问题,推动多元化、多层次的信贷产品开发和创新。对于具有稳定物流和现金流的企业,可发放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贷款。”来自工行的分析人士指出,“要
积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推进适应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信贷管理制度创新,推动适应文化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创新,实现信贷资金向文化产业企业的有效倾斜。”除了信贷投入外,还需扩大文化企业的直接融资规模。一般来说,文化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规模较小,很难在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进行融资,企业融资渠道相对比较单一。“为了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下一阶段还需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和公司债等方式融资。”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表示,“具体来看,一是推动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二是支持文化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此外还要建立多部门信息沟通机制,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另有专家指出,要扩大文化企业的直接融资规模,还应鼓励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风险偏好型投资者积极进入处于初创阶段、市场前景广阔的文化企业。
此外,应切实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对此,专家表示,金融机构可针对不同文化产业项目周期特点、风险特征,以及资金需求和现金流分布状况,建立符合监管要求的灵活的差别化定价机制,科学合理确定贷款期限。要充分考虑文化企业的特点,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信用评级和信用评分制度,建立专门针对文化产业金融服务的考评体系。金融机构要增强服务意识,主动向文化企业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积极开发文化消费信贷产品,为文化消费提供便利的支付结算服务。
“加大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的力度,推动文化产业与保险业对接,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郭田勇表示,我国保险业需要进一步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通过提供风险保障、咨询服务、投资融资等多种方式,全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来自保险业的分析人士指出,各保险机构应根据文化企业的特点,积极开发适合文化企业需要的保险产品。除“量身定做”外,保险公司还要提供专业化和金融化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提高文化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为企业做大提供基础性保障。保险业需进一步创新服务模式,为文化企业制订一揽子保险计划、提供“一站式”服务。
要实现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还应建立健全有利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机制。专家表示,这其中就包括建立多层次的贷款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中央和地方财政可通过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和保费补贴;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抓紧制定和完善专利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评估、质押、登记、托管、流转和变现的管理办法,修订有关质押登记规定;积极培育流转市场,为文化企业的著作权、商标权和专利技术等文化产权交易提供专业化服务。
第四篇:关于加大对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支持力度的建议
关于支持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建议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意味着未来几年我国文化产业复合增速将达到37%,远远高于同期GDP增速。面对这种发展压力,除了继续发挥政府和国有文化企业的作用外,还要调动民营企业的文化力量,动员全社会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共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3年以超过20%的速度快速增长,大大超出GDP增速;每年1000万元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被列入市财政预算,11个文化产业项目进入省“861”项目库,一大批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推出,显示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是201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制订出台了《关于建设文化强市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设立了“淮南市文化发展专项资金”,通过体制之变,盘活存量,释放能量,激发活力,为文化产业加速发展注入了源源不竭的动力,总投资100亿元的志高动漫文化园建设正在快速推进,淮南大剧院开工建设。然而,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仍然存在:一是政府对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没有一个明确的支持方向、金融和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不明显、准入门槛较高等;二是民营文化产业规模偏小,集约化程度低,发展缓慢,缺乏市场竞争力;三是民营企业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识较薄弱,部分民营企业虽然对投资文化产业有一定的积极性,但投资行为有待规范。文化崛起是政府的事,更是社会的事,其中民营企业理应是其中的一支力量。
二、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优势
1、民营企业家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动力。民营企业家往往具有较强的开拓精神,个人经历与经验较为丰富,对人生有独特思考,对社会认识比较全面,相当一部分企业家具有文化情怀甚至文化情结,而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文化转型、文化升级的需求,使不少企业家有了现实的文化动因。
2、民营企业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有其明显特点。由于民营企业的权属关系清晰,决策更加理性、务实,项目运作更注重长期性、连续性,企业目标感强,主动性强,运行机制灵活,行动效率较高。
3、民营企业与地域文化力有天然的亲和力。淮南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豆腐文化、《淮南子》文化、汉文化、旅游文化、地质文化、民俗文化等多种文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些文化的积淀,不仅凝聚着民营企业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还透射着民营企业与地域文化力的亲和力。
三、支持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几点建议
1、由文广部门牵头财政、税收、工商等部门参与,尽快制定出台鼓励我市民营和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制定发布《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指导目录》,设立发展引导基金,主要用于对一些还
有风险的文化企业进行托底支持,帮助这些企业创业度过起步成长期。支持企业重组,不断优化发展环境,鼓励民营企业介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同时,还要拿出相应的扶持资金,建立相应的融资平台和文化产业平台。民营企业举办的文化项目,可与国有文化企业同等享受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技改补助资金、科技三项费用资金等支持;除法律法规禁止或需前置许可审批的项目外,不限制民营文化企业经营范围。
2、广泛吸纳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发布的《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出台文化开放领域的市场准入标准、准入程序及管理监督办法,降低文化产业准入的门槛。以“冠名权”、“广告权”等形式,吸引民间资本投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参与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等形式,形成文化产业的多元投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为文化产业的迅速扩张提供更加有力的资金支持。
3、引导民营企业打造文化品牌。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打造形式新颖,影响力大、具有淮南文化特色的文化精品和旅游精品,形成一批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以品牌的集群式发展带动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紫金石文化产业、豆腐文化产业等。要高度重视和积极扶持民营企业组建和发展各类文化中介组织或经纪公司,充分发挥它们在招商引资、推介产品、组织生产、活跃市场中的积极作用。
4、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加大文化科技创新力度。政府和文化管
理部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进一步吸引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加入到文化产业中,并对现有的文化经营人才进行强化培训,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政治思想水平,精通业务,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提高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手段的科技含量,在数字化装备、网络化系统、多媒体技术等领域,与科研机构协同攻关,发挥科技园、大学科技孵化基地的人才技术优势,力争把淮南建成一个文化人才高地。
5、引导民营企业投入农村文化产业建设。要大力宣传、积极引导和扶持民营企业参与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和农村文化产品流通网络建设,让他们意识到投入农村文化产业也是一项造福广大农民的一项公益事业,特别是多开发、多提供适应农民消费水平需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用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和文化市场,是民营企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的一种具体体现。
6、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具有国际化运作理念的文化产业运作机构或者团队,减少“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和时间,实现文化与产业的有效对接。文化产业不同于一产、二产,创意是其发展的核心,没有创意的文化产业生命力不可能长久,也不可能带来大的效益。因此,在文化产业发展经验欠缺的情况下,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不失为一条捷径。
《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的颁发,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无疑是利好的政策;既拓宽了民营资本的投资渠道,又能对文化产业起到很重要的推进作用。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强力
推进下,在不远的将来,我市会有一大批富有创新活力的民营文化产业脱颖而出。
第五篇:金融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面临困难及建议
金融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产业
发展面临困难及建议
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发展潜力大,是国家调整经济结构和繁荣文化市场的着力点。今年三月,中央宣传部、人民银行等部委下发了《中央宣传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银发[2010]94号)文件,为文化产业的振兴和发展带来了利好。AA州作为CC省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主要以布依族、苗族为主)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见附件1),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可期,但当地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呈现出散、小、乱的特点。在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金融如何支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和振兴,促进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金融支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金融需求情况 AA州属全国经济贫困落后地区,2009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69美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0000美元。因此,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本地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指标其他省份相比有较大差距。经济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对GDP贡献率在7%左右,据估计,AA州文化产业对GDP贡献率还不足1%,而民族文化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就更少,当前民族文化
产业发展处于全国落后水平。据工商部统计数据,全州有民族文化企业127家,最大一家注册资本300万元,最小一家注册资本仅5万元,全州民族文化企业具有散、弱、小等特点。究其原因:一是AA州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资源的认识不足,没有将其进行系统的引导和整合规划,一直停留在小规模、低层次上发展;二是企业对相关优惠、扶持政策缺乏了解,不积极主动争取政策扶持和帮助,难以发展壮大;三是每一个行业内部、行业与行业之间如何进行整合,集群式、产业链发展仍在摸索之中。据调查了解到,全州民族文化企业对金融需求较为强烈,亟需金融部门对其关注和支持。
(二)金融支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情况
据了解,AA州民族文化企业与辖内各金融机构业务往来较少,金融机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文化产业类企业贷款为零。在调查的7家企业中,仅有一家与农行有过贷款意向,但因公司规模、担保抵押物等难以达到银行贷款条件,未获得银行资金支持。
二、金融业支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面临困难
(一)当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使金融机构对民族文化产业“不感冒”
1、民族文化企业缺乏有效担保物,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辖内民族文化企业多是由政府推动兴办或政府委托相关部门创建的企业,办公环境简陋,无固定资产,知识产权不明晰,商标市场影响力较小,在与银行合作时难以提供有效
担保物作为抵押融资。其次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经营水平低下,管理方式落后,产业市场影响力较小,发展前景难以被金融机构看好。
2、体制机制不健全制约民族文化企业发展
AA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在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民族文化企业发展:一是对文化体制改革中的政资、政事、政企分开认识有待深化;二是州县两级文化管理体制衔接不畅。上下工作有时对接不好,影响工作效率;三是社会文化市场主体还没有完全纳入政府文化管理的范围,对民营文化企业底数不清;四是吸引非公有制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和市场准入、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工商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机制不够健全。
(二)相关部门对支持民族文化产业的扶持、优惠政策宣传、落实难以到位
虽人民银行BB中心支行今年四月份就已将中宣部、人民银行等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繁荣的指导意见》(贵银发[2010]66号)文件下发给了CC省各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但因多种原因,至今州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管理部门尚未接到该文件。因此,银行业金融机构相应的发展民族文化企业金融创新信贷产品就难以有效出台、实施。其次,因有关部门人员力量、经费问题等原因对民族文化产业的扶持优惠政策的宣传落实一时难以到位,民族文化企业对政策不了解、不掌握,处于自由发展的阶段,文产企业发展良莠不齐。
(三)金融机构支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
州辖内民族文化企业具有起点低、发展慢、规模小、盈利能力弱、等特点,属于典型弱势产业,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其合作积极性较低,对企业发展、潜力缺乏了解,对产业发展前景不看好,缺乏有力的信贷支持信心。
(四)民族文化企业与银行合作陷于“两难”
据调查,全州大多数银行业金融机构均将民族文化企业划归中小企业一类统一授信管理,但民族文化企业由于起步晚、市场经营化程度不高,盈利能力较弱,多靠政府扶持勉强维持经营。因此民族文化企业对信用社高利率的信贷成本难以承受,不敢与其合作;国有商业银行利率虽较低,但企业又难以达到银行的信贷准入条件,企业与银行合作陷于“两难”境况。
三、促进金融支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建议
(一)整合资源优势,打造、打响本地民族文化品牌 一是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引导和扶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可考虑建立AA州文化产业企业名录,筛选出一批具有本地特色、市场发展前景好的文产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由地方政府牵头,整合各方面的扶持政策、资金,形成合力,加强引导、扶持,逐步培育起一批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打响本地民族文化品牌。二是搭建企业、金融机构、担保公司等单位沟通交流的平台,促进金融机构与企业对接。企业应转变观念,化被动为主动,积极与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的沟通,将企业的优质信息主动提交给金融机构,实现金融机构与民族文化企业高度合作。三是相关部门要加强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宣传,充分发挥各项政策优势,增强企业信心,壮大企业发展。
(二)抓住机遇,加快企业自身发展
民族文化企业应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和“多彩CC”发展机遇,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内涵,积极打造精品项目。首先,根据所在区域的资源优势和市场前景,精心打造优势特色民族文化品牌,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其次,充分利用好国家和自治区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向有关部门申请政策扶持和帮助,逐步壮大企业自身实力。未来文化产业与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需要文化产业不断提高自身营运能力和管理水平。
(三)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提高金融支持民族文化企业积极性
首先,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要按照《实施意见》要求加强对辖内金融机构货币信贷政策的指导,引导金融机构逐步增加对辖内民族文化产业的信贷资金投放规模,推动金融创新,促进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适合民族文化企业特点的评级和授信制度。其次,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实施意见》要求,结合本地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方式,充分发挥信贷支持作用。根据企业的不同特点建立相应的授权授信制度,完善资金管理办法,增加信贷品种,拓展担保方式,扩大信贷投入。且针对文化企业特点创新信贷模式,转变以房产、机器设备为抵押的传统担保思路,积极试办知识产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版权等无形资产抵押贷款,企业联保互保贷款,企业专利权质押贷款等,并依据企业发展周期合理确定贷款期限,为民族
文化企业,融资扩大选择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