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省“十一五”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省级总结报告
湖北省“十一五”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省级总结报告
2011年9月24日
湖北省水利厅农村水利处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11-9-30按照水利部《关于开展“十一五”大型灌区建设总结工作的函》要求,现将我省“”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总结报告如下:
一、我省“”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在中央不断加大灌区配套改造投入的背景下,通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我省大型灌区工程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工程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灌区管理单位改革顺利,工程效益显著。在抵御今年特大大旱中,全省32个大型灌区发挥了巨大抗旱减灾作用,累计引提水20亿m3,抗旱面积达到1149万亩,确保了近1900亩水稻的播种,充分体现了我省大型灌区工程建设的成效。“十一五”期间,我省始终把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作为灌区建设的重要部分,在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下,重点抓漳河、洈水和东风渠灌区建设和大型灌区建设管理信息化系统运行,同时,启动天门引汉、省直高关2个省级试点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主要成绩和成效如下:
一是落实资金投入,完成了一批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截止2011年8月,三个试点灌区累计完成投资2829.9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095.0万元、地方配套734.9万元,其中2008年至今完成投资2089.9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550.4万元、地方配套539.5万元。近三年分别落实运行管理及维护经费138.5万元、159.5万元、171.04 万元。资金投入主要用于信息采集与监测系统建设、信息传输与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业务应用系统开发与应用及其维护。共建设完成信息采集站点428处,为灌区信息化管理动态数据的采集、制定灌溉调度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基础保障;3个试点灌区管理机关已全部建设了计算机网络系统,采用光缆通信为主,为灌区数据及视频传输提供了可靠载体;共开发专业信息系统应用软件87个,为灌区实施及时有效的管理提供了科学、高效的支撑手段。二是改善灌区条件,提高了用水效率和效益。通过灌区信息化建设,部分试点灌区已具备了监控灌区水情和水量信息的能力,建立了水费管理系统,使灌溉逐步向科学、合理配置用水的方向转变。漳河灌区信息化系统工程实施后,整个灌区水情信息实现自动测报,建成管理局调度中心到6个分中心站及测控站的信息传输网络,实现灌溉系统运行的自动监测、仿真和实时调度,做到了既分渠又分区按节点计算并控制灌溉水量,基本达到了计划用水、合理用水,初步实现了拟定的灌溉方案。东风渠灌区信息化系统建成后,对有限的水资源优化调度,在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的同时确保了灌区城镇供水、农业灌溉、水力发电、多经种养的均衡受益,水力发电在总装机容量不变的情况下“”期间发电量为1.71亿度,是“十五”期间发电量1.12亿度的153%,为管理局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是优化管理模式,增强了灌区管理效能。通过信息化建设,部分试点灌区努力实现以“计算机管理为主,人工辅助”的新型管理模式,为灌区精确调度、快速反应、科学决策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漳河灌区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将过去3~4小时才能收集齐的水情信息到现在可做到实时监测。用水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在漳河灌区运行2年,根据2006年的运行结果,在维持三干渠灌区灌溉面积51.2万亩及作物种植比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运用本决策支持系统辅助灌溉用水调度,节约水量2100万m3,可增加发电效益32万元。系统也提供了一个先进的管理模式,调度人员对灌区现状的了解不再只停留在脑子里,而是通过GIS,遥感的手段实时全面的了解灌区各种相关信息。
四是推进大型灌区建设管理资料数字化,改进和加强了灌区建设管理。我省把加强大型灌区建设管理信息化系统运行作为提高灌区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大型灌区建设管理资料数字化,有效提高了灌区建设管理水平与效率。2008年以来,我省大型灌区落实填报责任人,省厅先后两次联系灌区逐个集中数据填报,通过集中填报和逐季填报相结合,将灌区基础资料信息、投资及效益信息、工程建设及管理改革等相关资料信息进行数字化。目前大型灌区建设管理信息化系统内我省32个大型灌区2010年前项目数据入库率在90%以上,且数据真实性有所提高。同时,在省厅大力推进下,我省已经有20个大型灌区委托有关单位完成大型灌区地理信息系统(GIS),剩下12个大型灌区地理信息系统(GIS)年内也将完成。
回顾总结我省“十一五”期间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其主要做法和经验有:领导重视,组织得力。建立强有力的项目组织管理机构,组织、协调整个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方方面面,通过严格控制工程建设质量,合理安排工程建设进度,推广普及应用信息化成果以保证项目的成功。统一规划,分步
实施。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打破部门、地区界限,立足全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确定通过信息化建设需要达到的目标,认真做好项目系统规划;在系统规划的基础上,分步实施,急用先建、逐步推进。加强培训,提供保障。通过信息化建设,优化管理模式,明晰管理流程,培养和造就一批掌握先进信息技术、熟悉水利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同时逐步落实系统运行维护资金,以保障系统建设的有序发展和系统的正常运转。量力而行,注重实效。要确定重点,集中使用资金,根据自身特点,抢抓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建设及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的机遇,着重抓了洪水调度自动化系统、闸群实时监控调度自动化系统、灌区用水管理及决策支持系统、水利信息化平台建设等系统建设,实现重点突破。
二、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四重四轻” 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是在信息化建设上“重硬件轻软件”。灌区建设前期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偏重硬件,实用软件大都还停留在试点层面;软件部分能够结合生产管理的实际需求得到很好应用的偏少,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二是在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录入数据上“重收集轻核实”。近几年,各灌区普遍重视灌区建设管理数据录入,目前我省大型灌区数据录入比例较高。但录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录入数据繁杂,加之时间有限,有些数据没有核实,存在与实际不符,前后不一致的情况。
三是在信息化系统建管上“重建设轻管理”。各试点灌区在信息化建设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形成了一批信息化设施。但由于灌区工程养护经费仅部分到位,信息化设施养护经费也是捉襟见肘,客观形成了一种“轻视管护”的状况。
四是在灌区信息化工作上“重试点轻整体”。“十一五”期间,漳河、洈水和东风渠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在水利部的重视和支持下,信息化建设有了一定成绩。但剩余的29个大型灌区如何推进信息化建设,尚没有实质性措施。我省大型灌区整体信息化水平还落后于工程建设步伐。
三、建议
2007年,按照《全国大型灌区遴选办法》的有关规定,经认真研究,我厅上报了《关于推荐湖北省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试点的请示》(鄂水利文〔2007〕111号),拟定襄樊引丹、省直王英、天门引汉、省直高关、广水黑花飞等5个灌区为新报试点单位。同时拟定省直漳河、宜昌东风渠、荆州危水等3个灌区为保留灌区,并报送了有关资料。所申报灌区都属于我省大型灌区“两改一提高”工作开展比较好的大型灌区,各方面都符合试点灌区选择的基本要求。但水利部由于全国 “十一五”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试点灌区名额有限,仅保留我省省直漳河、宜昌东风渠、荆州危水等3个灌区为信息化试点灌区。恳求水利部在确定“十二五”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单位时予以支持,增加我省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试点名额。同时建议,要加大投入,制定措施,在“十二五”期间全面推开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争取“十二五”末灌区信息化建设与工程建设进度同步
第二篇:龙游县十一五信息化建设规划
龙游县“十一五”信息化建设规划
前言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对龙游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根据衢州市《数字衢州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和《衢州市信息服务业“十一五”发展规划》、《龙游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龙游县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特制定龙游县“十一五”信息化建设规划。
本规划是龙游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分析龙游县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和对信息化技术发展方向以及社会需求预测的基础上,按照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起草制定,是对全县信息化建设进行宏观指导的纲领性文件。
本规划立足当前,着眼于发展,紧紧围绕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业、人才培养、政策法规与标准等六大信息化要素,阐明龙游县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和提升信息产业的发展思路、建设原则、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探索符合龙游实际的发展道路与模式,推动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加快推进全县的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
第一部分 现状
一、现实基础
(一)基础设施
“十五”期间,我县电信通信网有了较快发展。截止2005年底,全县长途、本地网传输全部实现数字化,本地网交换机容量达14.5万门,固定电话用户11.2万户,小灵通用户1.9万余户,宽带用户1.5万户,总带宽达5000M;全县电话覆盖面达100%(包括自然村),宽带覆盖率达95%以上,小灵通信号覆盖城区、重点乡镇以及主要交通干线。
移动通信迅速发展,GSM、CDMA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建设速度较快,已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和大部分行政村。目前移动公司GSM系统基站数达到166个,移动用户数达到15万户;联通公司GSM、CDMA系统基站数达到117个,联通用户数达到4.5万户。广电网络发展迅速。“村村通”工程完成投入2833万,入村率达99%;“网改”工程投入3200万;广电宽带投入1200万,用户3000余户。已建成智能宽带小区20个,约4000户家庭可享受到宽带上网服务;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到8万户,(二)信息技术应用
我县积极尝试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和提升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1、电子政务建设全面推进
政务内外网建设已初具规模,建立完成全县数据机房。完善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推行政务信息公开。抓好龙游县政府网站的建设质量,接受群众监督,实现政府与公众的信息互动。2004年,龙游县政府信息网获得了全国“优秀政府门户网站”称号,“县长信箱” 栏目成为倾听民意、问计于民、服务于民、公示于民的重要渠道;加大硬件投入,推进网上办公进程,政府OA系统建设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功。党务信息化建设重要抓手龙游县公文交换阅办系统、组工信息网站、视频会议系统已投入使用;全县县乡(镇)两级党政机关和县属企事业单位的非涉密文件、会议通知、数据报表等材料均实现了无纸化网上传输,提高了行政效率,保证了公文的时效性;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也已经全面推开。
2、农业信息化稳步发展
我县稳步推进“农技110”和“农民信箱”工程建设,建立了一批农业综合数据库,开通了“农技110信息网”,初步构建了龙游农业信息网络化服务平台,实现了为农民提供政策法律咨询、市场动态信息、自然灾害信息、动植物病虫害信息、气象信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林业信息化、水利信息化建设步伐正在加快。水情监控系统、火情监控系统已建成。在农业防灾、抗灾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3、重点业务信息系统加快完善
“金”字号工程加速推进。金税工程实施并完成了一、二期建设;金盾工程已投入600万,建成三四级公安计算机网络、“三台合一”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人口管理系统等;金保工程已建成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管理系统、医疗保险管理系统和劳动力资源管理系统等三大信息系统,累计发放城镇居民医保IC卡25800张,社会保障业务管理和服务水平达到较高水平。
4、社会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
教育、文化、卫生、交通、旅游、房改、规划、环保、社区和公用事业等领域信息化发展迅速,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普遍提高。截至“十五”期末,我县已建成了宽带教育城域网,基本实现了“校校通”;教育城域网全县中心小学以上覆盖率达100%,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空前发展。住房公积金电算化管理措施不断加大,投入不断加大。规划信息网络建设初具规模,实现了数字测绘。初步建成全县环境自动监测监控系统,钱塘江水质自动检测站与省、市联网,实现数据实时上传到省、市监控中心,大气自动检测站即将完工。社区管理软件已开发成功,并在社区管理中发挥作用。
5、企业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
我县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使企业在管理、产品设计开发等方面有了明显进步。一批企业已建立了内部网和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CAD/CAM(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ERP(企业资源计划)在企业中逐步得到应用。亿元以上企业都已经应用了企业财务管理系统。部分重点企业已开发成功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管理系统,其中有浙江001集团的“敏捷生产管理系统”,五强水泥添加剂厂的“企业生产线自动监控系统”等。
6、电子商务开始起步
借助现代电子商务模式与传统市场相结合,我县积极推进行业电子商务的应用和发展。着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推进工业和农业领域的电子商务。十五期间,我县以被省中小企业局列为全省11个信息化服务重点县为契机,为全县30多家企业建立了网站,并在中国电信商盟网上建立链接,构建了展示产品、发布供求信息的平台。农民信箱的推广使用,为农产品网上推销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农民增收。
(三)信息化环境建设
1、组织保障
我县于2001年成立了县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任组长,小组成员由全县21个党政部门主要领导组成,下设县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全县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指导、管理和协调工作。先后成立了县委信息中心、县政府行政首脑信息中心、农技110技术服务中心和工业110技术服务中心等机构。信息化建设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工作关系基本理顺,为推动全县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2、市场机制建设
我县在推进全县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明确了利用市场经济规律,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推进公共性、公益性等重大信息化项目的建设。积极将政府资源作为资本形式,引导企业参与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化项目投资的多元化。在政府重大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各运营商的技术和服务力量,提高项目建设和管理的效率。
二、存在问题
经过“十五”期间的发展,我县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同时在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信息化观念滞后,“数字鸿沟”依然存在。从现有信息化项目推进和应用情况来看,全社会对信息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有待提高;各行业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的信息化建设存在较大差异,尤其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互通互联和数据共享存在着“数字鸿沟”。
二是信息资源开发不足,信息应用深度不够。信息资源开发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和投入尚显不足,质量和效率不高;信息网络主要应用还是停留在简单层次的信息传递上,信息的有效利用领域不广、深度不够。
三是资源整合进展缓慢,共享机制尚未建立。信息化建设的统一管理、规划和协调尚显不足,建设和运营效率不高。各部门信息系统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源垄断,信息资源利用率不高,还未形成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四是信息化人才缺乏,应用研发力量不足。信息化专业人才的总量和结构不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高层次人才缺失。造成信息产业研究开发力量薄弱,领先技术、优势产品较少。
五是信息服务业发展滞后,本地化服务比较缺乏。信息服务市场仍以传统服务为主,新兴信息服务仍处萌芽阶段,信息增值服务量少面窄;软件业尚属空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很少,信息化建设本地化服务缺乏。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省、市信息化建设方针;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以信息技术延伸和拓展政府服务为手段,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监管和服务水平;以信息资源开发和整合利用为重点,推进公共应用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规范市场和政策优扶为导向,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培育和发展信息服务业和软件产业,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我县经济建设中的战略推动作用,实现我县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原则
按照信息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全县信息化建设的客观要求,统筹规划信息化发展,有效整合信息资源,避免和减少重复建设,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要通过有效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大信息资源开发的力度,促进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原则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与推动作用,加强在信息化统筹规划、组织协调、软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发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市场化运作,鼓励企业投资信息化建设,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信息化重点工程建设,推动信息资源开发和应用服务的拓展。
(三)需求导向、突出重点原则
加强重大信息化项目的调研和可行性论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的需求来确定建设内容,按照社会需求的迫切程度、难易程度和投入资金大小来安排建设项目,有重点、分步骤推进信息化建设。并通过对基础工程、重点工程的建设和应用推广,带动我县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四)安全配套、普遍服务原则
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的安全保密法规,增强信息化安全意识,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保证网络和信息的安全;坚持安全为应用服务的理念,加强安全制度建设和管理,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努力满足社会经济和社会成员对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把公众的利益作为信息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用信息技术,促进经济发展,方便百姓生活,使大多数社会成员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
第三部分 发展目标和总体架构
一、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进一步加快龙游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提升信息服务水平,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协调发展。到2010年建成较为完善的信息化基础平台,实现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信息产业增加值比2005年翻一番,使信息化建设成为加快我县实现两大目标、三大战略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主要目标
到2010年,我县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建成适度超前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全县固定电话数达到1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30万户,宽带用户数达5万户,行政村以及20户以上自然村宽带覆盖率达100%,有线电视入户率和数字电视用户分别达85%和7万户以上,广播电视系统由模拟向数字整体平移,数字高清电视城镇基本覆盖。信息技术的应用和资源的应用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成效明显,企业信息化水平跃上新的台阶;建立内部网的企业达150家,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达240家;软件业开始形成;电子政务进入全面建设和应用阶段,政府信息资源得以充分整合和应用开发,全社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普遍提高,初步建成社会诚信体系等信息化综合应用服务平台;经济领域信息化进程加快,社会领域信息化蓬勃发展,信息基础设施趋于完善,信息产业得到较大发展。
二、总体架构
(一)基础平台
基础平台由网络平台、资源平台和安全平台组成。
1、网络平台
网络平台分为政务网和公众网,是我县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政务网按省市技术规范要求建设,纵向接入省、市千兆主干网,横向与部门、镇乡(街道)实现光纤接入。建成比较领先的网络中心机房,实现公文传输、网络会议、协同办公、信息报送、电子邮件、资料查阅等功能。加强内外网安全监控与管理技术设施建设,积极开展网络的加密建设。
2、资源平台
资源平台由基础信息资源库和公共信息交换平台组成。基础信息资源库包括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信息,人口信息、法人单位信息、宏观经济信息、政府资源信息、行业公共信息等基础信息数据库,以及其他共享需求较大的专业数据库。公共信息交换平台提供信息交换与共享服务,包括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实现基础信息资源在县级层面上的交换、集成与共享,形成联接基础平台、应用体系的枢纽。
3、安全平台
安全平台是为建立安全的信息化应用提供信息机密性、信息的完整性和有效性(防止被篡改和损坏)、访问不可抵赖性、信息的可审查性和可控性等综合的安全服务。安全平台包括安全保障措施和安全技术管理等内容,安全措施包括物理安全措施、网络安全措施、系统安全措施和应用系统安全措施等,安全技术管理是指包括设备管理、网络管理、系统管理、应用管理和用户管理等在内的综合管理系统。
(二)应用体系
应用体系由政府类应用、企业类应用、行业类应用、公众类应用构成。以社区人口数据库为基础构建政府对市民的综合服务体系,以工商企业数据库为基础构建政府对企业的综合服务与监管体系,建设城市空间地理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城市综合管理体系;以政务信息资源库为基础构建政府内部信息化应用体系,以行业信息资源库为基础,构建社会信息化应用体系,通过多门类、多层次的应用系统,逐步建设综合信息化应用体系。
(三)保障体系
保障体系包括为信息化规划建设及运行提供政策、经济、组织、管理和技术保障,以及信息化人才与居民信息化素质培养等。完善相关制度、健全工作机制,制定落实有关政策,加强信息资源管理。增强工作力量。
第四部分 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主要任务
(一)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五”期间,以满足我县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对通信设施的要求为出发点,跟踪国内先进水平,积极采用先进通信技术和领先的服务手段,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现代化、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高水准的通信服务。加快双向数字电视传输系统和综合数据信息网系统建设,广播电视网完成有线电视网络前端设备数字化,并逐步实现全县网络传输数字化。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以光纤为主要传输介质,以IPv6技术为核心,建成高速度、智能化、综合性的覆盖全县,与外界相联的网络平台,增强通信功能和服务能力。
(二)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坚持以电子政务建设作为推动我县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政府先行,积极带动整个社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根据全县电子政务基础网络构架,建设安全、可靠、实用、高效、全面互联的电子政务网,为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提供基础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效率化,提升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丰富政府的网上办事内容,开设包括政务内容发布、信息整合、监督投诉、县长信箱、表格下载、办事查询、招商引资、服务导航等等服务功能。建设我县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集中管理全县可共享的重要信息资源,为全县重要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提供服务和保障,为电子政务和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提供基础支撑。加快建设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人口、法人单位和宏观经济等公共基础数据库、政府信息资源库、行业公共数据信息库等一批数据资源库;构建我县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信息交换与共享服务平台,实现已有基础信息资源在县级层面上的交换、集成与共享。
(三)积极推动社会事业信息化应用
1、社会保障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与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医疗卫生、民政救济等领域,实现各项社会保障业务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
2、公共安全
以构筑现代防控体系为目标,建设一个集报警、监控、指挥为一体的现代化公共安全系统。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建立具有动/静目标实时动态监测,交通自动控制、有线/无线报警,实时通讯指挥的统一公共安全指挥中心。公共安全指挥系统对各种灾害和突发事件进行监控,为城市治安、交通管理、洪涝预防、消防急救等方面提供决策支持。
3、数字社区
加快城市社区、农村村镇和家庭信息化步伐,促进生活现代化;加快智能小区建设,构建公益性、商业性等多类别社区信息服务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提供多样化的社区服务。继续开发和完善社区人口管理信息系统,提升功能。大力推进市民上网工程,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倡导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全新的龙游城市文化特色。
4、教育
进一步发展远程教育,推广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建成的全县教育城域网,向全县学校提供网上教学资源,全面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内容的更新、教育方法的改革;使教育形式更加标准化、规范化,教育方法更加生动活泼,提升我县教育水平和质量。全面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和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建设完善中小学校的校园网络,使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实现“班班通”目标。完善龙游教育城域网,加快教育系统电子政务建设,用好教育局公文交换子系统。
5、卫生
重点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加速推进信息技术在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卫生监督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建立适应卫生改革和发展要求,高效便捷,服务于政府、社会和居民的卫生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食品药品监管信息系统。
6、金融、财政、工商、税务
建设完善的金融信息资源体系以及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的现代化支付系统和客户服务系统。继续实施“金财”工程,建成覆盖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资金使用部门的信息网络,建立起规范、科学、高效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继续实施“金税”工程,完成全国增值税专用发票计算机稽核网络系统和互联网申报纳税系统在我县的应用,建立多元化申报纳税服务体系。
加快我县诚信体系建设,逐步整合工商、税务等部门的信息资源,加快以法人数据库为基础的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县的企业、个人征信系统,建立健全信用数据的动态采集、处理、交换和共享机制。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建立科学、合理、权威、公正的信用服务机构。严格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逐步形成信用服务体系。
7、文化、新闻、宣传、档案
整合文化、新闻网络资源,建设相关数据库,强化信息内容安全管理。加快整合全县文化信息资源,加强广播电影电视、音像、发行、印刷、艺术品等领域的信息化改造,建设数字图书馆。积极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构建机关团体、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电子化、继续建设档案信息管理查询系统。
8、旅游
建设我县旅游行业信息网络,加强与周边及省内旅游管理网络连接,实现旅游行业联网。建立数字旅游系统,通过各种多媒体终端,向游客提供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龙游旅游信息的查询和交互,实现住宿、旅游线路、票务的网上预订,促进我县旅游事业进一步发展。
9、环境保护
建设环境信息系统平台,包括专线网络的建设,污染源综合控制管理系统,污染事故应急处理系统,整合环境保护、环境控制、环境评价等环保信息资源,及时准确掌握生态环境基础数据,建设以环境工程管理、环保执法为主的环保部门自动化办公系统。
10、农业
以“农技110”和农民信箱为龙头,整合各类涉农信息资源、技术资源、渠道资源、终端资源、人力资源,通过完善体系、充实力量、增加投入、提升档次、注重实效、拓展功能,不断扩大农业信息网络覆盖范围。加大农民信息化技术培训力度,整合全县的培训资源,向农村倾斜,使农民熟悉掌握农民信箱的使用。加快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应用步伐,强化信息化对农村和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利用信息技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全面加快我县农村信息化建设。
11、企业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工业经济特色化、集群化、生态化,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力争在重点企业与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比较完善的企业信息系统,企业普遍实现内部管理的信息化,普遍利用互联网开展信息交流、企业生产控制和经营管理。
12、电子商务
以企业为主体,重点抓好骨干企业和重点行业的电子商务应用。流通龙头企业、大型市场全面开展电子商务应用,逐步形成行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开展重点骨干企业、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应用的试点示范工作;建设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和应用服务体系,扶持建设一批服务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促进各电子商务网站尤其是中小型网站共同联合拓展市场。到2010年,基本建成企业诚信系统,实现企业信用数据的动态采集、处理和交换,以及全县所有工商企业信用信息的网上查询和公示;全县力争形成1-2个对行业发展有明显带动作用的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和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平台;企业上网和电子商务应用实效明显,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全面推行电子商务。
(四)大力促进信息资源的整合
建设以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信息,人口信息、法人单位信息、宏观经济数据、政府信息资源、行业公共数据等基础数据库和其它专业数据库,并建立信息分工采集、数据集中共享的动态更新机制,为政府和社会公众的信息化应用提供基础支撑;建设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实现全县政务、社会、经济和行业信息的统一管理、查询和交换,逐步形成信息资源交换体系和目录体系。通过信息资源整合,消除存在的行业、部门信息孤岛现象,对现有信息数据进行整合利用、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是当前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整个龙游信息化的基本保障之一。
(五)积极推动信息产业发展
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加强先进信息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大力发展电子产业、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进一步优化信息产业的整体结构,继续落实产业政策,实施政策倾斜,改善发展环境。紧紧抓住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升级和产业转移机遇,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和招商引资力度,精心组织、积极引进,力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有突破性进展。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产品制造项目,要在资源要素、服务上给予更多的倾斜。要注重扶持信息产品制造企业,促使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努力实现信息制造业有较大发展。
二、重点工程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十一五期间,要努力推进通信传输网向“全光网”发展,SDH(微波和卫星传输)网络向光网络演进,采用电信新技术,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质量。优化固定电话网络结构,大力推广各种增值业务,丰富服务内容,满足用户需求。大力发展移动通信业务,继续扩大无线网络的通信能力,扩大覆盖范围,加大网络优化的投入,引进新技术,做好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协调发展。积极发展以IP为基础的多媒体通信网,加大对宽带接入网络的建设力度,逐步提高宽带接入网络的接入速率,提高网络质量和网络覆盖面,开放具有较好质量保证的IP电信业务。加快宽带接入网的建设,完成接入网光纤化改造, 加快小区接入及入户进度,大力发展智能化小区。加快广播电视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改造,推进有线电视传输网络的数字化进程。建设现代化邮政,做强营业网平台,投递网平台和邮件处理、运输网络平台。
(二)电子政务系统工程
1、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
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公文交换系统的应用,不断开发新用户群,拓展新应用,开发开放公文交换系统接口,实现与部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无缝对接,提升我县电子党务应用层次和水平;建设加密内网视频会议系统、机关人员的协同办公系统和信息报送系统。完善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的建设与应用,加强党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全县信息资源库、部门信息交流平台等,为领导决策和部门工作提供便捷、丰富的信息服务。
进一步完善龙游县政府门户网站,丰富交互式应用功能,实现由网站信息发布平台向交互式的综合服务平台转型。行政服务中心网络建设要加强网上行政审批、网上办事、网上信息查询等交互式服务,向企业、社会团体、市民提供“一站式”的公开、透明、便利的电子政务网上服务。规范和引导县内其他部门网站的建设发展,有效推动电子政务建设的深入广泛开展,提高电子政务的服务效率。
2、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强化电子政务系统中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不断加强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和安全保障管理体系建设,形成完整的信息安全管理体制、信息安全技术流程、信息安全教育以及相对完善的安全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
(三)信息服务业建设工程
积极拓展信息服务的领域,鼓励兴办各类信息服务机构,增加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开展电子信息服务、工业信息服务、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科技信息服务、邮政信息服务、外经贸信息服务、远程教学、医疗服务、农业信息服务、计算机应用服务、人才培训服务、法律服务等,促进网络经济发展。制订鼓励发展信息服务业的政策措施,提高信息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
培育软件公司和系统集成公司,对软件企业实施政策扶持,吸引省内外知名软件及系统集成公司来龙游设立分公司,带动龙游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产业。从龙游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出发,重点发展企业MIS(管理信息系统)/MRP(制造资源计划)系统、电子商务软件平台、数据库管理、娱乐多媒体等应用软件,形成包括软件开发、销售、应用维护和管理的软件产业体系,力争“十一五”期间培育1-2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开发能力的软件企业,逐步改变我县软件产业空白的局面。
(四)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坚持政府引导、统筹规划,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推动我县电子商务发展。积极培育行业门户网,促进相关产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夯实电子商务的应用基础;建设网上商城,促进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应用;发展网络增值服务业务,推进公共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加强信息交流与合作,培育电子商务的品牌。立足我县优势产业和市场,探索适合我县行业和市场实际的电子商务运行模式。拓展全县各行业领域内的电子商务应用,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县电子商务的全面发展。
加强发展电子商务所必须的基础环境建设,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整合电信、工商、工商联等相关部门,构建全县区域性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B2B、B2C、G2B(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G2C(政府对公民)服务。
建立全县物流共用信息平台,提供单个企业无法完成的基础资料收集、加工处理以及交易等服务,实现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围绕专业市场建设,促进贸易平台信息化。重点培育行业电子商务应用平台。以我县特色产业为依托,在造纸、笋竹加工、机械电子、服装、建材、化工、农家乐等领域加大商务网站的培育和扶持工作,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利用和发展,以此带动行业和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的开展。
(五)企业信息化工程
重点推进企业信息化改造,通过技术与管理创新,积极采用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系统、生产过程自动化系统、企业管理与电子商务系统,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在电子行业重点发展推广应用CAD/CAM、CIMS(现代集成制造技术)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在纺织服装行业,重点推广使用CAD/CAM,加强CAD系统的集成开发,建设笋竹、造纸、电子等行业的电子信息网络体系。
围绕重点骨干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完善企业治理结构,进一步规范企业管理、生产、销售的流程。积极推行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在全县重点骨干企业建立比较完善、运转流畅的ERP系统,带动和促进企业的信息化步伐,积极推行以改善薄弱环节为主要目标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六)教育信息化工程
继续推进“龙游县名师资源共享工程”,利用多种技术构建普遍覆盖、功能完备的全县教育信息化网络支撑平台,实现全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类学校的联网,建成覆盖县、乡镇、村三级、支持多部门远程教育的现代网络,在农村建立、普及计算机教室,积极开展面向农村学校的远程教学,促进城市教学资源向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扩散。积极开展面向农民的远程教育、普及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发挥教科网作为全县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的作用,为全县中小学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逐步推动全县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开展教学改革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建立全县统一的优秀课件、电子版教学资料数据库,对县内学校开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建立和完善全县教育办公系统和公文流转系统,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扶持发展面向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公民网络学习的第三方综合服务平台,初步构建全社会终身教育的网络和资源体系,支撑学习型社会建设。
(七)农村信息化工程
以“农技110”和“农民信箱”为龙头,整合各类涉农信息资源、技术资源、政策资源,为农村、农民服务,不断扩大农业信息网络覆盖范围,加快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应用步伐,强化信息化对农村和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所有行政村全部建立信息服务终端,实现“乡乡通宽带,村村有电脑,信息富农家”的目标,不断探索与电信、移动、联通等营运商的合作,不断开发推广应用适农的信息产品。依托农技110,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科学分类,加工分析,建立农业资源、农业科技、和农产品产销信息数据库,并实现数据的高度共享和利用。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和信息技能培训,充分利用电脑网络、电话手机、电视广播等工具为农民开展科技和信息服务。
(八)空间地理信息平台建设工程
利用3S(GIS(地理信息系统)、GPS、RS(遥感))技术,实现对全县范围内各种路网、水网和地表建筑设施、植物等属性的定位,建立全县统一、完备的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平台和覆盖全县范围的海量、动态的空间地理数据库,为政府决策、国土规划以及城市管理提供数字化的基础数据,使城市公用空间地理信息系统成为全县各类应用信息系统的基础平台。龙游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重点是空间地理信息库。加快全县统一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进行统一交流、管理、数据共享,为我县各类公共信息系统提供平台和支持。要在有关部门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空间数据库的建立、管理、存储、维护、更新,为数据信息的变换、转换、分发、共享提供技术支持和组织保证。
(九)“一卡通”工程
建设我县城市居民“一卡通”IC卡综合业务系统。充分整合我县公共信息资源,大力推行和实施以一卡多用为目的的“一卡通”工程。为城镇居民提供方便的服务,提高生活质量。
在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资源共享、一卡多用的基础上,以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和高效的运营体系为保障,构筑高效多应用的城市一卡通综合应用平台。“一卡通”工程建设要实现社会保障服务、劳动就业信息服务、社会救济信息服务、住房公积金信息服务、人口和计生信息服务、居民卫生保健信息服务、电子收费服务等一体化功能。
(十)劳动社会保障信息工程
进一步推进劳动保障“金保”工程建设,建立统一管理服务平台和综合性社会保障信息网络体系,建立统一数据、统一征缴、统一管理、统一应用系统。通过网站、电话咨询、多媒体查询、业务终端的一体化服务手段整合,建立并实现完善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劳动保障系统各项业务的信息共享和交换机制,提升劳动保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增强劳动保障业务的透明度。
通过统一规划和部署,创建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监测、运行、评估体系和预警系统,提升社会保障的统筹决策水平。
第五部分 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组织管理体制
信息化建设规划要真正落实并取得成效,必须依靠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予以保证。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各行业、各部门的综合性、基础性工作,必须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职能,推进全县信息化进程。进一步强化县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对全县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项目协调、监督检查的职能,充分考虑现有的信息化建设基础,发挥好已有网络、设备和资源的作用,防止重复建设,避免浪费。确保和省、市的信息化规划相衔接,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加大政府对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重大信息化工程项目的资金支持,集中相应财力,每年拨出一定专款用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工程的建设,保证必要投入,建设和完善社会公共信息设施,积极提供公共服务。
逐步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实现信息化建设投资多元化。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投资体制,拓宽投资渠道,逐步建立并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和吸收各类企业及民间资金投资我县信息化建设;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吸引外资参与龙游信息化建设;积极培育和引进风险投资,实现信息化建设投资的良性发展。
三、建立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共享机制
信息资源开发是实现信息化的基本条件,对于不同的信息资源开发要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和管理机制。政府管理型信息资源应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部门(行业)自主开发,信息无偿共享使用(保密信息按保密制度要求共享)。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实行政府推进、多方投资、联合共建、商业运行开发方针。商务信息资源实行政府倡导、政府保护、自主投资、自主经营的开发方针,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各部门要加强部门协调,打破行业部门垄断,通过网络互联互通,带动信息资源共享;通过信息资源共享,促进网络互联互通。
四、强化信息人才队伍建设
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继续教育、普及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建立多专业、多层次的高素质信息化人才队伍,进一步普及信息化基础教育,加强本地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继续推进国家公务员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和考核,夯实信息化建设的社会基础。
进一步加强人才开发载体建设,制订相关政策,吸引高层次科技人员来我县创业。大力实施人才战略,积极引进有真才实学的信息技术人才来龙游创业,形成支持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人才高地。
五、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是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伴随信息化程度的高速推进,必须正确处理好信息安全与应用的关系。高度重视信息网络安全体系的建设,要加强信息安全的宣传教育,执行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管理制度建设,落实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安全防护措施,特别是要加强党政机关、金融、财税等重要领域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防范。建立完善的信息资源备份机制,确保数据安全。加强全县上网信息的管理、审核和监督,规范信息服务机构行为,营造健康安全的信息网络环境。同时,要克服过分重视安全而阻滞信息化推广应用的问题,正确处理好安全与共享两者的关系。
附:龙游县“十一五”期间信息化重点项目建设计划表
第三篇:县信息化“十一五”建设规划
县信息化“十一五”建设规划
为加快“十一五”期间我县信息化发展,明确未来五年我县信息化发展总体目标和方向,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广泛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用信息技术优化政府服务职能,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特制定本规划。
一、我县信息化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构建现代化的信息服务体系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建设了环盖全县的光纤传输网、高速宽带通信网和宽带ip城域网;实现了县城芦台、淮淀、任凤有线电视入户;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无线网络建设已进入实施阶段。
——电信业迅猛发展。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12.6万门,固定电话用户11.3万户;adsl用户近9000户,出口总带宽为3.5g;移动电话用户为14.3万;县城有线电视网络覆盖率为100%。
——政府信息化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县政府于2004年5月正式建立了xx县政府门户网站--xx政务网,设立了xx概况、领导介绍、xx经济、社会事业、社会保障、xx名人、县长信箱、xx视频等栏目,在此基础上筹建了覆盖全县14个乡镇和连接近百县直单位的电子政务内网,初步形成了办公自动化的格局。有部分单位及乡镇申请了域名,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和业务专网。
——农村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2003年,我县在市农委、市信息化办的统一要求下,启动“村村通”农业信息化工程,搭建了覆盖全县14个乡镇283个自然村的专用网络,建成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报告系统,实现了全县各村队上网,为农村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信息化建设态势良好。“校校通”工程广泛开展,全县中小学大部分都配有计算机教室,各校都配备了计算机专职教师,各中学及中心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为我县信息化的普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十五”期间,我县信息化建设发展较快,但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基础设施尚不完备,重复投资与低水平建设并存现象比较突出;信息资源开发分散,综合利用和共享程度较低;信息化软环境的支撑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信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软件和开发尚属空白。政府内部办公网、专网和一站式服务公众网、各行业信息系统和各专业数据库还有待健全,政府信息网络综合交换平台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县“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统筹规划、科学开发、服务社会、稳步推进”为指导方针,紧紧围绕我县“十一五”规划的战略总目标,以信息网络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开发为中心,以信息技术应用为导向,以电子政务整合优化为重点,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等方面的深入应用,为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和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按照国家和我市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指导方针,我县“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建设应遵循“统筹规划,政府主导;统一标准,资源共享;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即:由县信息化办公室制定全县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总体规划,各单位、各乡镇按照总体规划作出本单位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以县政府为主导,统一开发,综合利用,行政部门以政府网络交换平台为标准,避免各自为政,各不相容,实现各单位建设的局域网与政府办公网互联,并实行各种公文和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确定重点工程,按照网络建设目标的具体内容分步实施。
(三)总体目标
到2010年底,建成功能完善的县政府信息网络综合交换平台。提升政务专网使用功能,实现政府内部办公自动化,为公众提供内容丰富,信息查询快速,业务办理方便的“一站式”服务网站。
逐步建成功能完善的专业信息系统。优化信息数据库,建成xx企业信息网、农业信息网、旅游信息网、远程教育网等专业网站,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建成全县宽带综合业务数据网。逐步为全县人民提供涉及家庭娱乐、家庭购物、家庭银行(网上缴费)、家庭教育等一系列方便快捷的网上应用。
建立较完善的信息化标准和管理体系。
三、我县信息化建设具体任务
全面提升我县信息服务能级和竞争力,深度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加快构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拓宽服务领域,逐步形成功能社会化、经营产业化、结构网络化、手段现代化的信息服务体系。
(一)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建成覆盖全县各镇的数据通信网、数字移动网、多媒体信息网,以atm、sdh等光纤传输技术,构建全县高速宽带运载网络。逐步开发微波通讯
网络。全面实施光纤到楼,光纤到户,解决最后一公里接入问题。加快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建设,实现网络声音、数据、图象双向交互传输,实现终端用户接入宽带化。开发数字化电视传播,推进广播电视节目上互联网,实现互联互通。
(二)搞好电子政务建设
1、整合政务网和办公业务网。高起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行政资源,在实现各单位内部办
公网与政务内网连接的基础上,实现部门对外业务网与政府网络中心平台信息整合交换。逐步将政务网建成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社区于一体的大型公共应用和数据采集查询平台,确定技术标准、建设规模,并确保能与上级信息平台相衔接。
2、行业信息系统建设。各行业在建设单位局域网的同时,积极开发本行业信息系统和建立信息数据库。我县重点建设的信息系统有:政府宏观经济分析决策支持系统、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系统、金融管理信息系统、财税管理信息系统、外贸管理信息系统、农村管理信息系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人才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公安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重点建设的信息数据库有:综合经济信息数据库、企业数据库、公众数据库、商品价格数据库、农业数据库、国土资源数据库、社会保障数据库、人才信息数据库、影视节目库。
(三)加快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建设
加大利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力度,重点是通过信息化建设改变管理模式,改变生产流程,改变营销理念,应用符合信息时代的管理方法,提升我县工业产品竞争力,实现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建立企业上网统一平台,鼓励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完善电子身份认证,开发网上业务,建立企业数据库、信用信息网、发布经贸信息,为电子商务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加快社区信息化与信息服务业建设
在中心镇和有条件的乡镇建设信息化社区,建立连接家庭的多功能社区信息网,为用户提供综合高速宽带网,与互联网互联互通。有条件的社区可以为居民提供网上购物、网上娱乐、网上保健、视频点播等服务。开发网上缴费系统,建立水费、电费、电话费、管理费等资料库,引进网上支付手段,建立缴费平台,使居民足不出户可缴纳各项费用。建立网上安全报警系统,与公安、消防、管理处联网,实现防火、防盗、停车等自动管理。
大力推广信息咨询服务,开展政策法规咨询、气象信息、旅游信息、交通信息、房屋中介、劳务、家政等服务;鼓励发展信息接入服务、网吧、计算机培训,普及信息技术等应用。
(五)积极发展信息制造业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在企业中大力推广信息应用技术,增强竞争力。要开展以商引商、以情引商等活动,加快信息制造业发展。
四、保障措施
加快我县信息服务业发展,涉及领域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突出重点,实施突破,促进全面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县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作用,落实信息行业管理职能,明确其组织协调重大信息工程建设,对信息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检验和管理的职责。各镇各单位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抓好工作落实。
(二)强化投资政策引导
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投入,必须积极运用调控机制,建立有利于信息化建设的优惠政策环境。增加政府投入,信息化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证政府重点信息化项目经费的支出。引入竞争机制,对工程项目进行招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引入市场机制,用市场换资本,把有市场、有收益的信息工程推向市场,吸引社会资金投资信息产业。
(三)推进信息化教育和人才的引进培训
强化社会信息化意识,提高全民操作技能,利用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普及信息技术,营造社会信息化应用氛围。加大学校计算机教育力度,在中小学普及开展信息技术课教育,在中等院校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为我县政府信息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加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计算机培训。
(四)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保密
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保护工作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建设政府网络时,按照国家有关计算机安全技术标准规范进行施工,强化防范措施,内部网必须与互联网实行物理隔离。公众网防病毒产品必须选用经国家认可的软硬件。制定应急措施,防范突发的灾难性破坏,建立日常的安全检查制度。涉及保密内容上网的,须经保密部门审批。公安保密部门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信息内容上网的检查、监督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排除安全隐患,打击计算机违法犯罪活动,确保我县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
第四篇:湖北经济学院校园信息化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
湖北经济学院校园信息化建设“十一五” 发展规划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时代,21世纪的教育必须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作出了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战略部署,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实现现代化和适度超前发展的重要途径。2006年是教育部实施行动计划的重要一年,也是2007年我校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关键一年。为了更好地适应学校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全面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根据《湖北经济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总体方案》的预期设计,结合我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我校从2003年开始进行校园数字化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建设,到2005年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实现了以千兆以太网为主干,百兆到桌面的高速校园网络,校园网信息节点达到26350个,通过1000兆光纤和150兆宽带出口分别与CERNET和CHINANET联接,为全院提供了高速的Internet接入服务。网络范围覆盖了新校区办公区、教学区,学生宿舍及所有的建筑物及教职工周转房,并延伸到大部分老校区。
2.网络基础服务和Web信息服务
校园网基础服务实现了Internet接入、域名解析、电子邮件、视频点播等服务。校园网二级网站已达44个。Web信息站点在展示学院形象、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建立了一批网络应用系统
(1)校园一卡通系统:以校园一卡通系统为基础,启动校园信息化基础工程。我校已经使用IC卡作为电子身份的载体,全校师生在校园中凭借校园卡能够完成注册、上机、就餐、医疗、图书馆门禁、图书借阅、图书查询、学费缴纳、超市购物消费等活动,基本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
(2)教务管理系统:将引进的教务管理系统与自行开发的教务在线网站相结合,教务管理系统已经应用到教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学籍管理、教学计划、成绩管理、教师评估、教室安排与排课、学生网络选课、成绩查询、课表查询、毕业资格审查、师生基本信息查询等。
(3)学生迎新系统、校医院医疗管理系统、图书馆应用系统等均已投入使用,并在不断完善之中。
4.校园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学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学院快速发展的形势相比,与我院在网络基础设施上的投入相比,我院信息化建设还没有跟上信息社会的步伐,还不能满足我校教学与管理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1)利用网络服务于我们的教学、科研及管理还不够。目前学校除了一卡通系统和教务管理系统两个较大的应用系统外,直接应用于教学的项目几乎没有,网络教学应用基本是空白,对教学还没有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大量优秀的课件无法实现网络共享;尚未建立网络科研管理应用系统,教师科研项目立项和成果
申报、结题等还无法通过网络进行,制约了科研管理水平的提高;全校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还没有建立,办公自动化还处于各自为政的状况,大量的公文传输还依赖纸质媒介,浪费大,效率低,储存、检索查询极为不便。综合现有的应用系统来看,数据信息还处于标准不统一、不能完全实现数据对接,不能共享信息资源的状况。
(2)Web网站建设水平较低。表现在一是网站建设不够规范,网站编程脚本和数据库技术相对落后,存在的安全漏洞已经影响到了服务器的安全运行;二是内网外网不分,校内的许多重要通知、文件、业务数据都发布在公网上,不符合公文规范管理的要求,给学校社会声誉造成了不良影响;三是上网信息匮乏,存在网站栏目少、信息量低、有许多空页面和无效链接的现象;四是网络信息维护更新不及时,信息陈旧。
(3)数字化资源匮乏
信息化校园如果离开数字化资源,将会成为无源之水、空中楼阁。目前校园网提供的课件库、素材库、试题库、文献库、电子图书库、优秀毕业生论文库等数字资源严重不足,有的还是一片空白。
(4)规章制度不够完善
在校园信息化建设中,管理是基础,观念是关键,技术是保障。以“路载车”,以“车促路”,“路、车、货” 并重,同时要建立一定的“交通规则”,这些规则就是管理制度。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配套制度及制度的更新,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与建设方针
(1)我校“十一五”期间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提高对网络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大力推广服务于教学、科研及管理的应用系统,逐步丰富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导,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以信息网络为载体,以信息人才为依托,以制度、安全为保障的综合体系,一个以办公自动化、管理智能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图书情报数字化为特征的数字化校园,为师生营造一个数字化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为学院入主流,办特色,提升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2)我校信息化校园建设方针是: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先进实用、以用促建、稳步发展。
校园信息化建设工作,要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将数字化校园工程进行细化,从重点应用项目开始,按照轻重缓急逐步开发并应用起来。在开发和应用各个系统的过程中,要坚持系统的实用性,重视系统的可扩展及扩容性,制订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运行规范,确保建成的应用系统之间可以实现全面整合,信息资源可以按需共享,充分发挥应用系统的作用。
三、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1.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基础设施是实现校园信息化的物质基础。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校校园网的网络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在武汉地区高校中处于较为先进的地位,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第一期工程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随着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如何利用好已有的网络基础设施已成为重要的课题。基础设施的完善一是要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性能,保证校园网高速、安全、高效的运行;二是要适应校园网应用系统的需要,采用主流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平台,为校园网应用系统提供最先进的技术支持;三是要进一步拓展现有的网络服务,为校内单位用户和个人用户提供域名解析、E-mail、FTP、个性网页空间等服务,使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2.加强对应用系统的利用和开发。特别是要大力发展直接为教学科研及管理服务的应用系统,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推广服务于教学科研和管理系统,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总目标,本着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实施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以用促建,步步为营的策略,采取采购、自主开发和技术嫁接等多种手段建设好各项应用系统。
3.加强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信息资源是否丰富、质量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信息化建设的成败。要加快建立全校公共基础数据信息、精品课件、英语学习资源、电子图书、考试题库等数据库,不断丰富完善校园网的网络辅助教学和管理信息功能。在加快加强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已有信息资源的管理,建立信息资源的标准与规范,以便于数据集成、应用集成、服务集成,四、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分步实施方法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校园信息化工程采取分阶段建设,实施网络基本服务系统、网络应用支撑系统、网络信息服务系统三步走的建设方案。
第一步,建设网络基本服务平台。网络基本服务是信息流动的软件基础,包括域名服务、电子邮件、文件传输、Web信息发布、基础数据库服务和身份认证系统等。主要工作包含:
(1)以建设数字化校园为目标,采用Java平台三层构架模式对现有门户网站和二级网站进行更新改造,为下一步校园网的各种应用系统提供环境和平台。
(2)逐步完善网站的信息发布功能,力争开通学生建设个性网站的功能,并注重总结经验、加强管理、及时调整方案。
(3)对二级网站实现域名解析,分配独立IP地址,提供“XXX(部门名拼音、英文名或简称)hbue.edu.cn”域名,为二级单位对外交流提供便利。
(4)开通网络的文件传输服务,改善现有的视频点播系统,按实名制给教工、学生开通e-mail、ftp存储、点对点交流应用。
(5)以现有的教务管理数据库、一卡通数据库和人事管理数据库为基础,按照统一的标准对数据资源进行规范化整合和集成,构建全校统一的、规范化的基础信息数据库,采用统一的视图,提供统一的数据服务和数据维护,实现整个数字校园的数据无重复、无冗余地存储与共享,并为其他应用支撑系统提供应用访问接口,为学校现有的和今后增加的网络应用系统的无缝对接奠定基础,实现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
(6)基于基础数据库,采用数字证书(Digital Certificate,DC)绑定公钥技术识别证书持有者的真实身份,实现统一的身份认证,建立校园网络运行的安全监控体系。
第二步,开发网络应用支撑系统。第二步工作的重点是解决校园网上“有路少车、有车缺货”的现状,开发基于校园网的的各种管理信息系统。重点建设和推行全校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使我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办公全部移植到网络环境中,提高办公效率,增加管理透明度。主要工作围绕以下系统开展:
(1)搭建网络教学平台。选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推荐的网络辅助教学
成熟软件Blackboard,利用该软件提供的双语运行界面和齐备的功能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延伸和拓展学习时空,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师生互动和国际教学交流的需要。推动我校的网络教学以及学校精品课程建设。
(2)完善数字化图书管理系统和各类资源库系统建设。按资源的不同分类属性进行资源整合,借助资源的共建共享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资源的优化使用,使读者对图书馆的服务需求通过计算机网络得以实现。凸显“数字图书馆”为教学科研“一站式”服务功能。
(3)创建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系统,为我校实现外语教学改革提供保障。系统以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逐步在全校范围内推广英语视听、阅读能力培养“零课时”的举措,提高英语学习的交互性。
(4)科研管理系统。实现科研业务的办公管理、成果申报、项目管理、档案管理网络化,加速信息的记录、查阅以及传播速度,提供必要的在线科技咨询服务,并且与“数字校园”中的其它系统相配合,共同实现无冗余的统一信息管理系统。
(5)资产管理系统。针对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多、使用地点范围大、数量多、金额大、更新快等特点,组织开发出资产管理系统,功能包括台账设置管理、实物盘点管理、资产异动、新增的资产审批、业务报表、条码打印和手持终端采集识别等。以满足固定资产全员管理需求。
(6)办公自动化系统(OA)。通过校园网建立内部通信平台,创造一个信息集成的办公环境,整合工作流程,实现跨系统、跨应用、跨地域的分布式协同办公。使大量流程化的工作通过OA实现自动化、规范化的处理,提高工作的效率;使各类文档(包括各种文件、通知等信息)能够按权限进行保存、共享、查找和使用;辅助实现会议管理、车辆管理、物品管理等日常事务自动化管理。
(7)根据工作进度,学校还将陆续开发学生管理系统、虚拟心理咨询室、虚拟实验室、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等系统,进一步完善数字迎新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的功能。
第三步,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在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基本网络服务和应用支撑系统的基础上,加强校园网的信息服务系统建设,重点解决校园信息化建设中“货”的问题。提供全校范围内的高性能信息集成服务,建立基于校园网的各种信息查询、统计系统,并逐步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学校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硬件建设主要集中在完成基于校园网的视频会议系统和智能公寓等后勤管理系统。学校各个二级单位应完善本单位内部的综合管理自动化机制,配合学校的整体建设,实施本单位信息系统化建设,加快精品课件、英语学习、电子图书、学历学位证书、考试题库、部门联络、教工信息、在校生信息、毕业生去向、视频素材、综合校情等信息资源素材建设。不断丰富校园网的网络辅助教学和管理信息,使建立起来的系统得到充分利用,将本单位的信息充分反映到校园网络上,为单位内部甚至全校师生提供充分可用的信息资源。
五、保障措施
(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校园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应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归口管理。坚持“学校策划、中心搭台、部门唱戏、齐抓共建”方针,从学校层面,成立湖北经济学院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院长挂帅,网络信息中心负责,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负责制定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方针政策。从二级单
位层面,单位负责人要全面负责推动本单位的信息化建设,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支持,建立校院两级联席会议制度,切实贯彻方针政策的执行。
(2)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建设,以点带面,抓住重点,发展特色,逐渐突破,逐步全面铺开。在5年的信息化建设中,注重引进与开发相结合,优化利用资源,合理使用资金,避免低水平的重复性开发和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立足应用是信息化建设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不断地推动应用,充分发挥实效,体现信息化建设的应有成效和价值,促进信息化建设再上新台阶。要以实现网络辅助教学、“无纸化”办公为突破口,克服传统的、固有的学习和工作习惯,为今后的建设发现新的需求,从而有计划、分阶段、科学合理地构建数字化校园,避免“ 信息孤岛”现象的产生。
(3)强化标准规范和质量监督,切实推进网络互通和资源共享。按教育部和省政府颁布的标准,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促进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校际之间、校内各应用信息化数据库的兼容、互通和有序交换。重点要做好信息标准化建设工作,包括: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数据接口、统一硬件接口、规范数据流程等。明确相关部门和单位信息共享的内容、方式和责任,制订标准规范,完善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建设。
(4)加强信息网络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推广,为全面推进信息化奠定基础。人是信息化的根本,是否具备信息化意识和网络技能是信息化成败的关键。坚持把信息网络知识、技能培训和教育作为推进信息建设的重要环节,大力推广网络知识的普及和应用,有计划、有组织地采取校内自行培训、派出培训与进修、请专家进行指导、校内课题协作攻关等多种形式。开展“人才工程”建设,培养两支队伍,即培养一支信息化技术骨干队伍,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研发和管理水平;培养一支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能在各学科组中起带头作用的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骨干教师队伍。
(5)完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逐步在网站建设、网络使用、信息管理、信息发布、信息建设、信息查阅、应用信息系统开发选型、信息产品制造等方面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理顺工作职责,实行按规治网、按章办事,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办事效率。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和复杂的任务,不断提高和持续巩固信息化建设的成果是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将我校校园信息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为我校今后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煤矿信息化建设总结报告(DOC)(最终版)
融安煤矿信息化建设
一、矿井基本情况
1、矿井交通及地理位置
融安煤矿位于镇雄县城南东110°方向,处于镇雄县旧府街道办事处境内。地理坐标极值:东经104°55′27″~104°56′18″;北纬27°25′06″~27°26′33″。煤矿距镇雄县城7.0km,距贵州毕节市69km,距内昆铁路彝良大寨站210km、威宁站180km,有镇雄至贵州毕节市的省级公路从矿区东侧通过,交通较为方便。
2、矿区范围
根据2007年12月云南省国土资源厅为融安煤矿更换的采矿许可证(采矿许可证证号5300000720402,有效期自2007年12月至2015年12月),矿区范围由4个拐点坐标圈定,矿区面积为2.3965km2,开采标高为+1880~+1360m。
3、煤层赋存及开采条件
井田内主要有两层可采煤层,即C5b及C6a煤层,结构较简单。C5b平均厚2.2m,C6a平均1.41m,均属较稳定型全区可采的中厚煤层,现开采每层为C5b煤层。
水文地质属矿床充水以顶板裂隙含水层为主,水文地质条件为中等类型。
工程地质类型为以层状结构岩层为主,地形有利排水、岩性单一,构造简单、岩石强度高、稳定性好,故本区为工程地质条件中等类型。
根据历年矿井瓦斯等级鉴定及本次联合试运转期间瓦斯涌出量测定结果,融安煤矿为高瓦斯矿井。
据云南省煤矿安全计量监测站2011年6月的检测报告,C5b煤层自燃倾向性为三类不易自燃煤层,煤尘无爆炸性。
融安煤矿井田范围内共有工业储量1276万t,设计可采储量为786.1万t,按30万t/a设计生产能力扩建,矿井服务年限17.5a。
二、矿井信息化建设情况
回采工艺由原来的炮采变更为高档普采机械化采煤。大大提高了机械化程度,同时也为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信息化建设推进基本情况
(一)信息化建设保障机制初步形成
一是我矿成立了以矿长为组长总工程师、安全副矿长、生产副矿长、机电副矿长为副组长以及各相关科室为一体的信息化建设小组。共同完成、协调、解决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二是根据国家对煤炭行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方针和基本要求和相关的煤矿管理条例,制定了《融安煤矿信息化建设规划》、《融安煤矿信息化建设管理机构》等具体文件。
(二)信息化建设取得成效
一是信息化建设稳步落实。
融安煤矿瓦斯监控系统按照《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及设计要求,安装了一套KJ90N监控系统,双机热备,备用主机能在5min内正常启动。中心站设置在监测监控室,监控中心配置主、辅监控主机系统各一套,并配置监控终端。同时根据需要接入计算机管理系统,可通过互联网实现数据上传,便于上级行业主管部门及时掌握各生产矿井的生产情况,对各矿井安全生产实时监督、及时指导安全生产、消除安全隐患。
结合井下采掘部署安排情况,对照设计要求,共安装监控分站9台,安装有甲烷、负压、温度、风速、设备开停、水位、烟雾、馈电、风门等传感器共计76个。安全监控系统做到了定期调试、校正,及时升级、拓展系统功能和范围,确保性能完好,系统灵敏可靠。建立健全了相关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矿井监控系统中心站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当系统发出报警、断电、馈电异常信息时,能够迅速采取断电、撤人、停工等应急处置措施,充分发挥安全避险的预警作用。(2)井下人员定位系统
按照《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规范》(AQ1048-2007)及设计要求,煤矿建设完善了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安装了一套KJ277型人员管理系统,双机热备,备用主机能在5min内正常启动并使用。所有入井人员全部携带识别卡,保证了能够实时掌握井下各个作业区域人员的动态分布及变化情况。进一步建立健全了管理制度,能够在定员管理和应急救援中发挥作用。
(3)紧急避险系统
根据矿井扩建初步设计(变更),在井底车场左侧设置有永久避难硐室。避难硐室避险人数均按矿井最大班下井人数76人设计,可服务1151工作面、1153预抽工作面及两掘进工作面。避难硐室按设计要求施工安装,硐室全长60m,其中室生存室长40m(宽3.0m)、两个过渡室均为长3.0m(宽3.0m)。避难硐室建立健全了安全防护系统、氧气供给保障系统、空气净化和温度调节系统、环境监测及人员定位系统、动力保障及照明系统、人员生存系统。相应的食品、饮用水、自救器、设置人体排泄物收集处理装置、监测监控系统等设施以及急救箱、照明设施、工具箱、灭火器等辅助设施已全部安装到位。系统有专人看管和维护,运行正常。
(4)压风自救系统
融安煤矿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在建立的压风系统的基础上,按照所有采掘作业地点在灾变期间能够提供压风供气的要求,进一步建设完善了压风自救系统。在地面建造了压风机房,选用1台
ERC-150SWL型螺杆式空气压缩机(Q=19.2m3/min,P= 0.85MPa,N=110kW,U=380V)、1台
JN110-8型螺杆式空气压缩机(Q=19.8m3/min,P= 0.85MPa,N=110kW,U=380V)。压缩机均有智能控制系统,能够满足压风自救系统需求。供气主管选用,支管选用。
地面空压机房至井下的输气管路主管均采用Ф108×4.0的无缝钢管从地面沿副斜井铺设到井底车场,Ф50×3.0无缝钢支管接入到井下相关采掘地点。采煤工作面进回风巷和掘进迎头设置了可供36人同时使用的压风自救装置,供气量不少于0.1m³/min。经联合试运转检验,压风自救系统使用正常,符合规定要求。
(5)供水施救系统
融安煤矿按照供水施救系统建设标准,为了减少项目投资,供水施救管路采用与消防、防尘管路共用的建设方案,同时为保证水质符合饮水标准,在地面主管上采用三通闸阀连接至生活饮水管网上,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实现生活用水与防尘用水的供水转换,对井下被困人员提供生活饮用水,解决被困人员的饮水安全问题。
管路敷设管路5700米。主管路直径108mm,支管路直径50mm三通、闸阀均按设计规定安装,并同时根据供水施救系统相关要求,在所有采掘工作面和其他人员较集中的地点设置供水阀门,保证各采掘作业地点在灾变期间能够实现应急供水要求。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加强了供水管路的维护,没有出现跑、冒、滴、漏现象。经联合试运转检验,供水施救系统使用正常,能够满足矿井安全生产的需求。
(6)通信联络系统
地面通信联络系统使用程控交换机,容量为80门,在地面调度室、监控室、主要通风机房、绞车房、会议室等地点装有HCD129P型电话机36部,可实现矿内互通,在井下配电硐室、绞车房、井底车场、胶带运输机转载点、井下采、掘工作面等重要场所装有直拔地面调度室的KTH-33本质安全型电话机共30部。经联合试运行,矿井通信联络系统能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
(7)语音广播系统
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建立语音中心,广播用户通过语音中心选择在网络中的收听用户接受语音数据,收听用户可以通过视频服务器、数字硬盘录像机客户端或者其他语音客户端收听语音信息。通过语音中心可以有效地减少网络负载;
语音系统框图
收听用户(TMNVS)广播用户语音中心收听用户(PC客户端)其他客户端
三是加大专业人才培训。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为了与国内煤炭先进行业学习、接轨。我矿派矿领导和信息化施工负责人到周边先进煤炭企业学习。
三、近期发展
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机制,重点加强企业骨干力量信息化专业技术的培训。加强矿山辅助软件矿山CAD、南方CASS、Autodesk 3DMax等技术的应用。积极采用先进的生产装备自动化和半自动化争取达到80%。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管理、技术创新的比例超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