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案例(一)

时间:2019-05-14 03:19: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化学教学案例(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化学教学案例(一)》。

第一篇:高中化学教学案例(一)

教学案例

娄烦中学 李照亮

亚铁离子的检验

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社会飞速进步,给教育的发展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新课程改革方案把课程的综合开发研究与实验提到了首要位置。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只有注重探究方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才能造就适应当今社会所需人才,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特别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深知责任重大。上课前,要认真剖析学生的认知,钻研课标要求,挖掘教材深度。

通过几轮的高中化学教学,每当学到元素化合物时,需要通过演示实验才能让学生更明了。在必修1第三章“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铁的重要化合物”实验3-9中,我在以往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事先精心准备了实验。用煮沸的蒸馏水新配制FeSO4 溶液和NaOH 溶液,在FeSO4溶液中放入小铁钉以防氧化。

实验3-9取少量FeCl3和FeSO4,然后滴加NaOH 溶液,让学生观察现象。

做完FeCl3 中加入NaOH溶液,准备做FeSO4与NaOH的反应,当做到把吸有NaOH溶液的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准备慢慢伸入液面以下,并强调让学生仔细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发现同学们低头耳语,有大胆的学生提出:初中讲胶头滴管的使用时,它必须在容器(试管)1的上方,不让伸入容器中,是不是老师的演示动作错误?我本想就实验目的给学生做出口头解释,但忽又喜悦: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现疑点,勇于质疑,这是特别好的现象啊,应该尊重学生的疑问,让他们通过对比实验得出更加准确而深刻的答案。于是,我把滴管放在试管口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生成了灰色絮状沉淀,迅速变成了灰绿色,最后变成了红褐色。此时,学生们用惊疑的眼光看看教材,再看看实验结果,纷纷议论:为什么实验现象与教材不符?面对这种在意料中的情况,我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形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学生们积极思考,认真分析,踊跃发言,归纳出如下几条原因:

(1)FeSO4 有较强的还原性,在空气中放置时间较长,易被空

气氧化。4Fe(OH)2+2H2O+O2=4Fe(OH)3

(2)在滴加NaOH 溶液过程中引入了氧气。

(3)盛放NaOH 溶液的试剂瓶没有用橡皮塞,没有与空气隔

绝。

(4)两种溶液中溶有氧气。

学生们提出制取氢氧化亚铁关键应该是保证氢氧化亚铁不与氧气接触。改进方案有:

(1)加热氯化亚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赶出溶液中的氧气,并趁热滴定。

(1)长颈胶头滴管应伸入试管,最好伸入FeSO4 溶液中,并慢

慢挤出。

(2)把FeSO4溶液表面加保护层,如煤油、植物油等。

面对学生们积极探究的热情,面对热烈的课堂气氛,我对学生们大胆设计,勇于探究和敢于创新的精神进行了表扬和肯定,同时对他们的方案进行了评析,给予了合理的建议,帮助他们寻找出最佳方案,并重新进行了实验。

把盛有FeSO4溶液的试管加入少量的植物油以隔绝空气,再加将用煮沸的蒸馏水配制好的NaOH溶液,用长颈胶头滴管伸入FeSO4溶液面下,慢慢挤出NaOH溶液,实验现象出现了:先看到了白色絮状沉淀,而后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与教材描述完全相符。

此时,我与学生都露出了喜悦而轻松的神情,好似我们共同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本节课达到了高潮,师生之间产生了共鸣,更让人高兴的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到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学生个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的质疑和对教师教材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

这种教学片断很多。如金属铝与酸的反应,喷泉实验等。若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能够随时记录这些点滴教学片断,学生将会受益匪浅,教师也会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使教学经验理论化。不断地增强驾驭和开发新课程的能力。

案例反思 :

一节课在激情中开始,在兴奋中结束。虽然下课了,但我仿佛还处在学生有条理的发言和热烈的讨论甚至争论中,当然这节课带给我深刻的思考:

(1)摆正位置

新课程改革要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是要让学生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勇于质疑、敢于探究,相信学生的能力。以前,虽然也探究,但只是对课文中有探究活动时才进行,大多数是以讲习互动为主,通过这节课,我深刻地认识到:学生的能力很强,是很有潜能的,一定要让他们每节课都动起来,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培养能力。

(2)相信学生

学生的探究、讨论、归纳,给我很大启示,学生的潜能和可塑性很强,对其能量的培养,主要不是学生能不能做到,更重要的是教师能不能正确引导,能不能给予学生发挥潜能的机会。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占着课堂的绝对主动权,很少给予学生发挥的机会,总认为学生只能通过教师讲析,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现代教育教学研究认为,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只有自主学习才能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去思考、去掌握、去讨论、去归纳,给

学生创造一切可能与机会,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性的探索和实践,获得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

第二篇: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1.01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蚌埠市第二中学。

鲁科版高中二年级化学选修4“反应原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案例(教师:胡婷婷)微课程设计思路

在录制本节微课之前先绘制知识地图,对该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概括,明确学生必须掌握的目标及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实验录像展现本节课的知识内容。由于原电池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必修2中已经基本掌握,所以d微课中先回顾学生已有的知识,cefp录制实验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启发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这种异常现象带来的缺陷是什么?

(2)如何改进该装置避免这些缺陷。从而引出盐桥的作用,并进一步介绍双液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同时为了帮助同学们在课堂上能更好地完成实验探究,在微课中通过举例的形式介绍了设计双液原电池的方法。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1)课前自学 1)学生依据学习任务单在家观看微课程视频自学。2)根据微课视频中学习的内容,完成作业平台中阶梯型练习。3)通过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盐桥在生活中各类电池的应用。(2)课堂中分为如下几个环节 1)作业情况反馈:对课前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性分析反馈。选择性分析,错误率较高的问题采用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教师引导的方式解决。在批改作业平台中的练习时发现前4道题的正确率都在95%以上,说明学生的自学能力很强,对微课中有关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掌握情况很好,所以及时调整了课堂教学内容,对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在课堂上不必再过多解释。同时通过整理学生的困惑和分析在线答疑情况发现多数学生对于以下几个问题困惑较大: A 盐桥是如何阻止液体外流的? B 盐桥中的离子是如何运动的? C 盐桥中的离子流完了怎么办? D 生活中的电池有盐桥吗? E 盐桥的作用有哪些?

通过整理以上问题发现学生对于盐桥这个实物比较陌生,对于它的组成、作用还不是很清楚,因此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就考虑如何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体会盐桥的作用。2)学生实验:小组合作在作业平台中设计双液原电池,亲自感受盐桥的作用。3)数字化实验展示:利用微电流传感器实时测定单液原电池与双液原电池的电流变化,引导学生分析图像中两种原电池产生的电流变化曲线,对比两种原电池的优缺点。4)实验探究: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电极材料:锌片、铁片、铜片、碳棒,电解质溶液:1mol·L-1 CuSO4溶液、1mol·L-1ZnSO4溶液、0.01mol·L-1 CuSO4溶液、0.01mol·L-1ZnSO4溶液、1mol·L-1 FeSO4溶液、1mol·L-1 FeCl3溶液、1mol·L-1 H2SO4、1mol·L-1 NaCl溶液。仪器:烧杯、导线、盐桥、电流计。

小组讨论,搭建各种能产生稳定电流的双液原电池并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组与组交流比较搭建的不同原电池产生的电流大小差异,分析原电池电流的影响因素。在交流互动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分析自己设计出的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讨论解决学习任务单中的困惑。通过自主探究、讨论,学生自己解决了多数的问题:

A 盐桥是如何阻止液体外流的? B 盐桥中的离子是如何运动的? C 盐桥中的离子流完了怎么办? D 盐桥的作用有哪些?而对于 E 生活中的电池有盐桥吗?这一问题在目前的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还未能解决。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下面环节。5)知识拓展:学生交流讨论双液原电池在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利用课前网络中查找的生活中各种电池的内部结构图,结合盐桥的作用,通过观察、比对、分析找出电池内部可以取代盐桥的部分——各种隔膜,在此过程中学生讨论积极热烈并指出了隔膜取代盐桥的好处是为了减小电阻。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各种电池,加深了学生对盐桥的理解,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6)随堂检测: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随堂反馈,通过三道练习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教学重难点的掌握情况,实现知识(技能)的构建与内化。课后教学反思

(1)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够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学生可以按照“阅读学习任务单——观看微课——完成练习——课堂探究——课堂反馈——形成评价”的流程,结合自身情况,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选择性地补充知识,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2)实现了一对一的个性化教学

学生在学习微课时由于理解能力不同,独自在作业平台上自主完成作业时,会出现错误率参差不齐的现象,此时教师可以分别录制微视频推送给作业中出现错误的学生,不需要在课堂上一一讲解。同时学生在学习同一知识时,所产生的困惑也会不同,在课堂上教师巡视学生分组探究过程中,可以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困惑与学生单独交流,予以指导,进行分小组或一对一的答疑解惑,进而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教学。

(3)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

学生在课前阅读学习任务单后就明确了学习内容、目标和方法。从而根据任务单和个人需要选择观看微课的次数和时间,自主的有选择性的学习,让学生充分的掌握知识和概念。同时将课堂探究过程的实验方案设计前置,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有了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 微课程及课堂教学点评

(1)课前导学微课程: 利用PowerPoint课件录制微视频课程,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和概括,以简约生动的语言及清晰的实验录像,展现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教师讲解思路清晰,语言简练。微课程中插入很多图片和的录制的视频,并且视频的录制过程中,突出了实验的装置,而不是突出教师本人,这样有助于学生观察实验的现象,同时边做实验边讲解,讲解和实验操作的过程能很好的配合,截取的的图片(2:05处)清晰的反映出了实验前后的铜片和锌片发生的变化。在对图片进行讲解的过程中(0:35处和4:55处),边讲解文字逐渐出现,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的理解。

但是微视频课程制作还不够精致,如:3:35处和6:45处,可以用PowerPoint画图,并设置动画,规范的作图和动画,可以更加生动的显示原电池产生持续稳定电流的过程和双液原电池的设计过程。4:13处文字可以慢慢的逐渐出现,不宜突然出现,5:30处的公式出现,可以用擦除的动画从左到右慢慢的逐渐出现,录课时的板书还不够规范,可以把部分的板书内容改为插入的文字,并且随着教师的讲解逐渐显示出来会更好。(2)课堂教学点评: 学生在课前,不仅让学生观看介绍双液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微课程视频,还给学生留有学习任务单,通过学习任务单,让学生课前就明白,学习的内容、达成的目标、学习的建议和方法、学习的流程以及学习任务等内容。课堂教学开始,反馈了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分别展示了几个学生设计的双液原电池。接着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16:50处),亲自搭建双液原电池,在实验中小组同学们间进行合作,有的实验操作,有的拍照上传,培训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通过网络平台,随即把不同组学生的实验情况呈现在屏幕上(21:50处)让大家分享。并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电池的区别是什么(23:05处)?再进一步的引导学生回答,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情况呢?为了更加精准的反应两种原电池电流的变化情况,利用微电流传感器(25:40处),在屏幕上显示了单液原电池(27:15处)和双液原电池(28:25处)的电流变化情况,让学生们真实感受到两种原电池的电流变化是不同的,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和屏幕上的演示实验,二者结合进来,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双液原电池的优点是什么?从学生回答的问题上可以看出,学生是通过了实验发现了(29:55处)单液原电池的缺点和双液原电池的优点。这个教学环节,在培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培训了学生思考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亲手做实验是不会发现这些问题的。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再次动手(32:12处)操作,搭建更多的原电池。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指导。然后让学生把实验的结果与大家分享(36:55处),结合生活实际(41:40处)学以致用,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45:10处)。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原电池(46:05处),引导分析哪些物质起到的是盐桥的作用?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最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大家共同解决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49:55处),课堂教学的内容前后遥相呼应。这个过程既解决了原来课前学生提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把课堂学习的知识进一步深化。

本节课不仅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搭建两种原电池,同时把分组实验与演示实验结合起来,学生大量的时间是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亲自的实践活动获取知识。并能很好的把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最后的环节,通过屏幕展现了学生课前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回答,答疑解惑,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1.02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合肥市第一中学 2 3 微课程设计思想 翻转课堂设计方案 课后教学反思

 微课程及课堂教学点评。

(1)课前导学微课程 用录课笔边书写边讲解,微课程中插入了教师亲自录制的实验视频,边讲解理论边实验操作,理论与实验很好的结合。在录制实验过程时,采用演示用灵敏电流计,能够清晰的显示出电流的变化,并突出显示了实验的局部过程。通过实验说明了单液原电池的缺陷,进而引出双液原电池。在讲解的过程中,随着讲解内容的变化,图形逐渐显示出来(4:15处),在例题的讲解过程中,采用边讲解边板书的方式,与课堂黑板上的讲授很相似,学生会感到更加亲切。

但内容的讲授和实验的讲解,声音的过渡不够流畅,视频录制好后,可以重新配音,保持所有内容声音的一致性。1:55处应该让学生看到,在硝酸铜溶液中插入锌片和铜片后,显示出电流指针的变化过程。

(2)课堂教学点评

本节课课前既有微课程视频,又给学生发放了学习任务单,学生根据教师下发的任务单,指导学生课下自主学习,避免了自主学习的盲目性,同时也作了课堂学习形式的预告。13:28开始上课,讲课开始,不仅反馈了学生课前微课程自主学习的情况,同时对学生课前原电池的设计方案进行了简单分析,为接着进行的设计原电池的实验打下了基础。紧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课前设计的方案或屏幕上展示的方案动手设计原电池(17:40处),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设计制作原电池,并将设计的方案拍照上传,实验结束后,分组发言共同分享(22:35处)实验的成果。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交流互动的基础上,教师归纳(24:28处)总结了不同的设计方案。教师又调出了课前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反馈的问题(25:15处),根据学生实验的情况,引导学生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遇到的问题。并通过Flash动画(28:24处)形象说明离子运动的情况。继续引导学生深入分析(30:25处),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31:10处),这个过程既解决了学生学习中的疑问,同时把知识进一步的引向深入。为了说明两种原电池的优缺点,播放了教师录制的实验视频(35:05处),由于该实验的过程较长,通过播放视频可以节省课堂上做实验的时间,同时也说明了两种原电池产生电流的特点,此时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双液原电池电流较小(38:05处),把知识进一步的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分析由于盐桥的加入,增大了电阻,引起电流变小,同时又引导分析如何减小电阻使其电流增大,最后学生回答增大盐桥的面积且减小长度(40:10处),这正是物理学中电阻定律的知识,让学生知道学科间的知识是相互关联的。同时由“纸”引出了“膜”,知识逐渐由理论到实践,引向生活、生产的实际。接着在知识延伸的过程中,介绍了离子交换膜(40:50处),接着把所学的知识结合到生活实际中,展示了干电池的内部结构,同时让学生亲自感受干电池的结构(43:28处),学习的课堂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并让学生亲自动手组装原电池(44:40处)让学生体验课堂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结合,并再次拍照上传共同分享实验的结果。最后通过平板做练习(50:10处)和继续设计原电池(51:30处),检测学习的效果。

本节课,课堂教学设计,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和实验相结合。根据学生课前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课堂中进行实验探究,课堂上不是简单的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验引导分析,解决课前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课堂中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点。

第三篇: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硝酸的性质教学案例设计

分宜中学 梅刚

一、案例背景:

硝酸是氮的重要化合物, 而且是工业三大强酸之一。硝酸的化学性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硝酸的氧化性是教学难点。硝酸是继硫酸后的另一种强氧化性的强酸,所以在教学上以引导学生类比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来学习硝酸的性质。例如:硝酸具有酸的通性,但它也有自身的一些特性。通过对硝酸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酸性质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知道硝酸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该教学案例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普通班的学生。

二、情境描述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曾经尝试过以下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起先,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 上课时把班级同学分成八个小组, 每组7-8位同学,推选出小组长, 同时宣布小组比赛记分规则。设置许多问题情境例如:播出动画“乌云、闪电、雷鸣、大雨, 禾苗茁壮成长”,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该情境回忆所学内容, 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硝酸的各方面性质逐一展开探究所有演示实验都改为学生分组实验, 并增设对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物探究的实验。在活动过程中, 教师提出问题让小组抢答, 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课堂气氛活跃;但当要求学生对所做实验提出问题时, 却出现了冷场。接下来硝酸物理性质的学习,学生分组观察。由于课前没有强调实验要求, 有的学生开始不按要求进行实验, 课堂秩序有些混乱。后来学生做了铜与浓硝酸反应实验后, 大量NO2气体外逸, 教室刺激性气味很重, 学生注意力分散,。在引入阶段, 虽进行得比较顺利, 但用了将近20分钟时间。等物理性质讨论结束后, 教学时间已很仓促。最后导致教学重点内容无法完成。所以第一种教学方法可以说是以失败而告终。

在后面相同内容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另外一种教学方法:改变原先的探究方法,将多个探究点改为一个探究点进行教学。先用硝酸泄漏的新闻事件引出课题,然后用化学的视角提出问题:

1、为什么看到红色烟雾;

2、为什么在远处会闻到刺激性气味等。通过这些实例的分析就可以对硝酸的物理性质、酸性和不稳定性进行略微小结,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便于学生记忆,这样就有足够的时间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放在让学生探究硝酸的氧化性上。教师先按教材演示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后, 发现铜与稀硝酸反应的试管中出现红棕色,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疑:“ 课本中描述, 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无色的NO气体, 为何试管中出现红棕色?” 学生立即回答, NO气体被试管中空气里的氧气氧化而生成NO2气体。教师追问, 如何证实铜与稀硝酸反应开始生成的是无色的NO气体? 部分 同学答道, 反应前排出试管中的空气,然后重复刚才的实验,教师继续追问, 那么如何排出试管中的空气呢, 请大家设计实验装置。这时教师给学生于使当的启发(此时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不够), 我们收集气体时可用什么方法? 学生马上回答, 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教师继续引导, 用什么气体好呢? 学生甲首先想到, 用CO2气体。排水法中是气体把水排出, “那么水能把气体排出吗?” 这一次学生乙最先想到, 能, 贮气瓶中气体就是用水压出的。接着教师要求学生按上述思路设计实验装置。经过几分钟, 有几位同学画出几种实验装置, 部分同学仍然无从下手。师生共同评价几套装置优劣后,教师推荐用注射器进行实验。教师先向学生说明实验步骤, 然后让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先把细铜丝放在针筒中, 然后抽取2—3mL稀硝酸,针头用橡皮塞堵住(注意:不可用手)。观察到无色气体和蓝色溶液后,把注射器竖立针头朝上, 拿掉针头上的橡皮塞, 向外拉注射器, 吸入少量空气。立即能观察到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

三、案例结果

两种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对比,第二种的教学方法明显优于第一种,不仅没有出现第一种教学中出现有毒气体逸出或者教学进度偏慢慌乱的局面,而且整个教学按教材顺序从上到下, 有条不紊, 在把各个知识点进行一一传授, 同时把硝酸的性质与盐酸和硫酸进行比较。整节课学生也能自始至终积极地配合,踊跃回答问题,同时由于教师所提问题学生经过思考都能回答, 使大部分同学感到有成就感;实验由几位学生来演示,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而且节省了教学时间,很容易实现教学目标。

四、案例评析

通过对两次教学中成功与失败的分析, 我认为第一次教学失败的原因主要有:

1、对学生不够了解,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方法对班级学生来说只是充满好奇而已, 久而久之,随着好奇感的消失就很难进入状态。

2、学生分组以及小组竞赛规则介绍耽误一些时间。

3、实验前未让学生彻底明确实验的具体步骤, 学生实验不能同步进行, 课堂节奏不好控制, 延误了不少时间。

4、时间分配不合理, 对所有内容都进行探究, 造成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不够。

对于第二种教学本人比较认同,我认为给教学方法既体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现代教学理念, 同时又注重对重点知识的落实。使学生既可以掌握知识又可以发展能力。实验的安排和设计也充分考虑到环保问题, 体现绿色化学理念。之所以这次教学能成功是由于:

1、总结第一次的失败经验,课前充分准备:备教材,备学生。

2、在此基础上安排教学内容,实现内容由浅入深、渐入佳境, 使学生积极主动不断地去构建自己的意义。

3、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引导,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4、探究点设置明确, 既突出重点也突破难点.2 虽然第二种教学方法现对于第一种要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经过思考本人觉得硝酸这一节内容还可以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教学时可设计以下几个主要问题让学生探讨:1.你通过对硝酸的观察能得到那些信息?2.你能找出硝酸与盐酸、硫酸的区别吗?3.硝酸为何保存在棕色瓶中?4.通过实验比较浓、稀硝酸与铜反应异同, 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稀硝酸与铜反应的还原产物是NO?5.硝酸与非金属反应有何规律?6.你是如何来认识硝酸的氧化性? 你能对硝酸还原产物作出判断吗?这些只是构思,还没有进行教学实践,在今后教学实践中才会发现其优缺点。

五、案例启示

随着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探究教学崭露头角。大部分教师迫于现行高考的升学压力和繁重的教学任务, 缺乏对探究教学深入研究。导致探究教学大多流于形式, 停留在表演阶段, 教学效果得不到充分体现, 探究教学难以深入到平常的课堂教学中。从创新教育→研究性学习→探究教学, 一路走来虽然风风雨雨, 但埋藏在学生心里的自主学习种子已开始萌芽, 我们这些园丁应义不容辞倍加呵护, 使他们茁壮成长, 花开遍地, 结成累累硕果。

第四篇:高中化学教学专题案例[范文]

高中化学教学专题案例

浅谈答疑解惑要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江苏省东台市安丰中学

周 鸿

224221

*** 摘要:本文以我上学期任教人教版《化学选修5》教材的经历为依据,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与思考新课改,教师如何给学生答疑解惑,把学到的知识真正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如何使用所学知识去解答,让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本文略呈管见,旨在抛砖引玉。

关键词:答疑解惑 同分异构体 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启示

一、主题背景

经常听见学生反应:“老师,你分析讲解的问题我全部可以听懂,可是碰到课外相似题目,只是条件略加以改变,我就不知如何解答,找不到突破口,该怎么办?”

也经常听见有些老师不无抱厌地说:“这类题目有的学生己经问了三遍了,不知怎么,还有一些不懂,不会运用,一碰到相似题目,就束手无策,真是让人难以理解。”

这些向我们提出一个在实践层面上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 问题一:学生如何应用己学过的知识去解答相似的新题目呢? 问题二:教师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呢? 下面的案例也许可以给我们一点有关这方面的启示。

二、情景描述

当我上完同分异构体这一节课后,有个学生提问一个老师看来很简单的问题: 生:一氯甲烷有没有存在同分异构体? 师:没有。生:哦,我知道了。

第二天该学生又拿了一个相似的问题来请教: 生:二氯甲烷到底有没有存在同分异构体呢? 师:同分异构体概念你是否记得?

生:记得,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之间互称为同分异构体。师:那你为什么认为二氯甲烷存在同分异构体呢?

生:我画给你看,(学生画出两个碳氯键呈180 o以及90 o两种位置关系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师:你这种认识是把二氯甲烷看成平面结构,两个碳氯键才有180 o和90 o两种不同位置关系,而实际上,他们是四面体结构,你所写的这两种位置关系实际上是一样的,1 它们是同种物质,二氯甲烷不存在同分异构体。生:哦,我知道了,谢谢老师。

又过了一天,该学生又拿了一个类似的问题:

生:我认为乙烷的一氯取代有好几种产物,存在多种同分异构体,对吗? 师:那么请你写一写它的同分异构体。

生:(写出左边或右边甲基上的一个氢原子被一个氯原子取代等几种形式。)

师:乙烷可以看成甲烷中的一个氢原子被甲基取代,两个甲基是对称的,所以乙烷一氯取代产物只有一种。

生:怎么会是这样呢?(学生一脸茫然)

至此,教师己经明显感觉到了学生对回答的很困惑,因此,教师决定进一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分析判断。

师:还是从甲烷开始讲起,甲烷是正四面体,它的四个氢原子在正四面体的四个顶角,在空间上都是以碳原子为中心而对称的,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样,氯原子无论取代甲烷上哪一个氢原子,产物都是一样,只有一种,二氯甲烷也是如此。

乙烷可以看成由两个甲基结合而成,每个甲基上的三个氢原子,它们所形成的碳氢键的键角、键长都是一样,所以三个氢原子空间位置是等同的,无论取代哪一个氢原子是一样的。两个甲基在空间位置上是完全对称,并且碳碳单键可以旋转,取代左边甲基上的一个氢原子与取代右边甲基上的一个氢原子是一样的。所以乙烷一氯取代只有一种。生:我理解了

师:为了加深印象,这里有碳、氢、氯的原子模型,请你组装成一个一氯乙烷模型,然后仔细观察,体会它的结构特点。生:(动手组装),我真的会了,谢谢老师。师:再考考你,二氯乙烷有没有同分异构体?

生:(经过思考,组装成二氯乙烷模型,给出正确答案,高兴地走了。)

三、问题讨论:

从上面情景描述中,我们至少可以发现这样的情况:

当学生第一次请教时,教师只是给出一个现成的答案,学生也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根本谈不上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解答第一个问题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住知识的迁移点:甲烷是正四面体,原因是四个碳氢键的键角、键长都是一样,四个氢原子是完全对称的。甲烷中的一个氢原子被一个氯原子取代后,形成一氯甲烷,一个碳氢键变成了一个碳氯键,键的方向不变,只是键长变长了,甲烷中其他的氢原子被一个氯原子取代,情况也完全一样,所以一氯甲烷没有同分异构体。当学生第二次请教时,教师也给出了同分异构体判断依据,按理是比较容易解答,但对于上一个问题回答的不彻底,以及教师没有把握住知识的迁移点,从而造成学生解答上的困难。究其原因有二:

一、由于我们书写局限,甲烷结构式课本上写成平面形状,学生有了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造成两个碳氯键有180 o与90 o之分。

二、学生忽视了甲烷立体结构中四个氢原子在空间上都是以碳原子为中心而对称的,无论氯原子取代哪两个氢原子,效果都是一样的。二氯甲烷也是四面体结构。而教师的解答,只讲一些表面的特征,没有深入实质的内容,学生也就只知道一个答案,不知所以然,对于迁移应用能力的培养能力也就减弱了许多。

由于前两个问题讲解教师不注重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所以学生对于乙烷的一氯取代究竟如何也就无从下手,直到教师分析清楚甲烷结构特征,以及乙烷结构的对称性,碳碳单键可以旋转后,才使问题得以解决。从问题讨论中,我们可以得到下列启示:

启示一:教师要迅速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不要只是给出一个现成的答案。启示二:教师要迅速找准知识的迁移点,注重学生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的培养,争取使学生能顺利解决同一类问题。

启示三:对于有机化学中同分异构体类型的题目,最好尽量借助于直观的球棍比例模型来讲解问题或教学,才能使学生眼到手到,心里有直接的感受。现在教育界流行一句话:You hear, you forgot,you see,you remember,you do,you learn。

四.诠释与研究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这是最高教学技巧所在”。

当前化学教学中,存在着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培养;重视知识点无一遗漏的传授,忽视相关知识点内在有机联系的倾向。教师给学生答疑解惑,经常当着学生的面把题目解一遍,或有时仅仅只给一个答案,使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缺乏应变能力。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善于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新情境的问题,更不善于分析解决新问题,所以一碰到相似的问题,也就很难解决了。

学习的目的不是把知识贮存于大脑之中,而是最终要化为能力,去解决不同情境的问题,这要通过迁移来实现。教师给学生答疑解惑,是把学到的知识真正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解决的方法和技巧,如何使用所学知识去解答,这些正是我们学生要模仿和实践应用的。如果教师讲解不到位,或者没有把握住知识的迁移点,学生就难以形成良好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更谈不上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了。这是我们广大教师应注意和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宋心琦

有机化学基础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五篇: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上传: 潘跃平

更新时间:2012-6-5 16:25:28  案例背景:

随着高中课程内容的增多,难度的不断加大,课时有限等问题的出现,导致高中生对于高中化学学习出现以下普遍问题:(1)高中生化学学习兴趣普遍缺乏。(2)教师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情景。(3)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充分体现等。这些反映出传统的化学课程,教师是教学的主人,教学方法相对单一,被动学习的状况比较严重。有很多学生对化学不大感兴趣,觉得化学很难学。我觉得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必须创设很好的情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二、案例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展示样品。老师这里有瓶失去标签的有机物,它可能是烃或烃的衍生物。如果要确定它是什么物质,我们要知道哪些信息?

生:有机物研究的一般步骤:①组成元素→②分子式→③结构式←④性质 问题1:我们怎样确定其组成元素呢?(组成元素←燃烧法)

问题2:取22克该样品与足量氧气反应,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浓硫酸和氢氧化钠的洗气瓶,两装置分别增重18克和44克。该物质在标准状况下气态密度为1.964克/升。请求出其分子式。(由二氧化碳推测碳,由水推测氢。由元素质量守恒,推断是否含有氧.此处应强调化学中的守恒思想、定比思想)

问题3:知道了该样品的分子式,如何推测它可能的结构呢?(大家先算一下其不饱和度:(2×2+2-4)÷2=1 一个不饱和度可能有一个双键或一个环,由此推测它可能的结构是:

【讲解】第二个结构式,烯醇结构不稳定,要重排,形成第一个结构。第一个的结构较为稳定。,所以我们在书写时仅写第一个。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第一个结构。首先我们一起来给这个物质命名,含有—cho这样的官能团,我们称为醛基,所以它应该是乙醛。比较它和我们前面学过的乙醇和乙酸官能团的不同。〖设计意图〗一瓶失去标签的有机物出发,引导学生得出有机物研究的一般步骤,并强化学生的元素守恒、质量守恒、定比的思想。利用学习乙醇时,利用其分子式推到其结构式的思想,请同学推导c2h4o可能存在的结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重、难点探究

【板书】

一、乙醛的结构

1、分子式:c2h4o

2、结构式:

3、结构简式:ch3cho

【阅读】课本p65页,迅速找到乙醛的物理性质

【板书】

二、乙醛物理性质

一种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沸点20.8℃。易挥发,能和水、乙醇、乙醚、氯仿等互溶。

【过渡】那么乙醛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呢? 【板书】

三、乙醛的化学性质

【过渡】从乙醛的元素组成,我们可以推断乙醛可以燃 烧(即发生氧化反应)【板书】

1、乙醛的氧化反应:

a、燃烧

【提问】请大家写出乙醛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ch3cho+5o2 4co2+4h2o

点 燃 【板书】

问题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许多同学喜欢照镜子,有谁知道“镜子”与一般玻璃的区别吗? 大家是否想知道它是怎么镀上去的吗?那么我们一起来做这个实验。

【实验】教材p66 问题2:从实验过程的描述中,你能说出此实验的注意事项么? 〖设计意图〗(培养阅读能力中“关键点”的寻找)

实验注意事项:

1、试管内壁应洁净;

2、必须用水浴加热,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此处就可问问水浴加热的优点?受热均匀,反应平稳);

3、加热时不能振荡试管和摇动试管;

(4、配制银氨溶液时,氨水不能过量(防止生成易爆物质);

5、必须用新配的银氨溶液;)

【解释】在硝酸银中滴入氨水,发生复分解反应。硝酸银和氨水反应生成硝酸铵和白色的氢氧化银,氢氧化银不稳定,迅速分解为黑色的氧化银,溶液变为棕褐色,随着反应的的进行,溶液变为无色澄清透明,这就是银氨溶液。

【提问】请描述本实验的实验现象 【现象】试管内壁有一层明亮的银镜产生。

问题3:通过实验我们知道银从银离子变为金属银(得到电子),发生了什么反应? 【回答】还原反应

【追问】那么乙醛发生了什么反应? 【回答】发生氧化反应。【板书】b、乙醛被氧化剂氧化 【板书】银镜反应

加热

ch3cho+2[ag(nh3)2]oh→ch3coonh4+2ag↓+3nh3+h2o

【分析】乙醛可以被氧化剂所氧化,变为乙酸。乙酸和氨继续发生中和反应生成乙酸铵。【讲解】银镜反应是醛基的特征反应,我们可以用它来检验物质中是否含有醛基。【过渡】乙醛除了可以被银氨溶液反应,还可以和——新制的cu(oh)2反应

【实验】教材p66 【现象】 cu(oh)2沉淀由蓝色最后变成红色沉淀。(此处为何不区分铜和氧化亚铜?)

问题4:红色物质是什么呢? 【回答】氧化亚铜或者铜

【追问】怎样来证明是铜还是氧化亚铜呢? 【信息】cu2o+2h+→cu2++h2o+cu 〖设计意图〗乙醛和新制请氧化铜的反应中,生成红色沉淀。设计实验:加入盐酸沉淀部分溶解,说明不是铜,而是氧化亚铜。通过这个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板书】

【讲解】乙醛和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也是醛基的特征反应,我们可以用它来检验物质中是否含有醛基。

问题5:上述两个实验的共同点是什么?说明乙醛有什么性质?如何检验醛基?

【回答】乙醛能被氧化剂氧化,发生氧化反应,两个反应都需要加热。可用银氨溶液或新制的氢氧化铜检验醛基的存在。

问题6: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乙醛被银氨溶液和新制的氢氧化铜所氧化,那么乙醛能被强氧化剂酸性高锰酸钾氧化吗? 【回答】能

【实验】取两支试管滴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其中一支试管中逐滴加入乙醛并振荡。观察现象 【现象】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分析】乙醛能和强氧化剂酸性高锰酸钾在常温下反应,而乙醛和银氨溶液以及新制的氢氧化铜都需要加热,说明:①乙醛具有较强的还原性②银氨溶液和新制的氢氧化铜是弱氧化剂。【板书】在“乙醛被氧化剂氧化”中加“弱”

〖设计意图〗由学生推测乙醛能否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通过实验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知识的正迁移,通式将乙醛的特征反应中的氧化剂与酸性高锰酸钾对比:得出银氨溶液和新制请氧化铜是弱氧化剂;乙醛是一种强还原性物质。

问题7:根据乙醛的结构,你推测它还有什么性质呢?(若答不出,则追问能加成么?为什么?)

【回答】乙醛和氢气反应

【提问】请大家写出乙醛和氢气反应的方程式

乙醛的加氢还原反应

【展示】乙醛和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的flash动画

(三)学以致用,解决具体问题 课堂练习:

1、下列试剂中,能鉴别出乙醛、乙醇、乙酸、乙酸乙酯溶液四种物质的是()a、紫色石蕊试液 b、金属钠 c、新制氢氧化铜 d、溴水

2、糖尿病的检测方法:尿液中加入新制的情氧化铜检验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但糖尿病患者需要经常了解自己的尿糖情况。如何才能快速方便的化验呢?科学家发明了尿糖试纸。其制作的原理,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会形成葡萄酸和过氧化氢,后者在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下形成有色的化合物。科学家将上述两种酶和无色的化合物固定在纸条上,职称测试尿糖含量的酶试纸。这种酶试纸与尿液相遇时,很快就会因尿液中铺糖糖含量的多少又少到多一次呈现出浅蓝、浅绿、棕色或深棕色,从而可以大致判断出尿糖水平。由此说明葡萄糖中含有。

3、乙醛能否使溴水褪色?如果能,反应类型是什么?请设计实验证明

4、请设计实验检验某新装修过的房屋室内空气中是否含有甲醛。

三、案例分析

(一)本节课的设计分析

1、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乙醛的化学性质 难点:乙醛的氧化反应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新课标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了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乙醛的分子式、结构式及结构简式。2.理解乙醛的化学性质。【过程与方法】

1.通过乙醛结构、性质的推导,体会有机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及“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2.通过乙醛与银氨溶液、氢氧化铜反应的分析过程,学会推理、比较和归纳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生活中的事例,感悟化学服务于生活的价值。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

本节课是醛第一节课,采用教师设问启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师生交流,获得方法。本节课使用了多媒体投影、乙醛的球棍及比例模型、相关实验来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直观感性的材料,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4、教学过程的设计

针对本节课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课题引入阶段:创设情景,从一瓶失去标签的有机物出发,用其分子式推到其结构式的思想,请同学推导c2h4o可能存在的结构,从而自然地导入课题。

(2)定义探究阶段:重视课堂问题的设计。围绕七个问题,对教学重、难进行探究,层层深入,启动学生,积极思考。

(3)学以致用,解决具体问题阶段:通过4个随堂练习,将所学习的内容得以巩固。

(二)本案例课堂教学的特点

本节课以“情景—问题—活动”三个环节展开课,以“物质、结构、反应”串联课的内容。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利用学习乙醇时,利用其分子式推到其结构式的思想,也请同学推导c2h4o可能存在的结构。在学生“已经知道的”与“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设起桥梁。同时本节课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在乙醛化学性质(教学重点)学习上,教师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而是把学习设置在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精彩成功的实验,主动解决问题。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又不断组织问题解决,层层推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实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有效学习”。

(三)本案例课堂教学引发的思考

基于问题的学习,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这是构建主义学习观的一个基本观点。问题式教学体现知识问题化与问题解决知识化的思想,以问题构筑教学的主

题,以主题体现教学的精髓。问题式教学有赖于教师对知识的活化,有赖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及对问题的呈现方式。

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应用以下教学策略:1.创建良好的问题情境;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提供必要帮助;

3、创建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气氛。

下载高中化学教学案例(一)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化学教学案例(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化学必修一课堂导入案例

    1、在学习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提出如下的问题:在烧开水时,用煤火炉烧,水开时常常会溢出来。水洒在通红的煤上,火不但不熄灭,反而“呼”地一声,会蹿出很高的火苗来。这是 为什么?......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原电池》课堂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原电池》课堂教学设计 高县中学 李诗平1、分析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为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选修4的第四章电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该内容......

    高中化学《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教学案例

    高中化学《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教学案例 海南三亚榆林八一中学周冬阳572021新课标中,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面向全......

    高中化学专题一教案 [1500字]

    教学内容1、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即熔化为液态)状态下能导电(即电离)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无论在水溶液中还是熔融状态下均以分子形式存在,因而不......

    教学案例一.docx

    [教学案例一]《雪》教学设计 张爱霞 摘要:体会作者勇猛的抗争精神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案背景 1) 面向学生:中学生 2) 学科:语文 3) 课时:1课时 4) 学生课前准备:阅读鲁迅散文集......

    教学案例一.docx(★)

    [教学案例一] 《组歌(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执拗、憔悴、馈赠、真谛、璀璨、长吁短叹、盛气凌人”等词语。 ⑵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

    新课程教学案例一

    案例一:有人认为在课堂中,师生保持“零距离接触”,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做教师要求做的事,只要有这种共同活动就是师生互动。 问题: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显然,这种认......

    教学案例一合同

    【案例一】: 发包方: ××旅游饭店 承包方:× ×装饰工程公司 发包方通过邀请四家装饰公司展示××旅游饭店餐厅装饰设计方案的方式确定了承包方。 在方案介绍的承包承诺中,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