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完善企业激励机制的措施
完善企业激励机制的措施
来源:全球科技经济了望点击数:1188
作者:王裕雄
1完善企业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首次提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并由此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奥多•W•舒尔茨认为,决定人类前途的并不是空间、土地和自然资源,而是人的素质、技能和水平。一个企业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人才,并且能发挥这些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要保持一定数量的人才,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留住人才;要发挥这些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也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也就是说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完善自身的激励机制。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通过对员工的激励研究发现,实行计件工资的员工,其能力只发挥20%~30%,仅仅是保住饭碗而已;而在其受到充分激励时,其能力可发挥至80%~90%。通过激励,可以使员工充分地发挥其技能和才华,保证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率。我们来看一下“方太”的发展案例:浙江“方太”厨具有限公司,仅6年时间,就从无到有,由全国200多家吸油烟机厂的最后一名做成中国厨具行业的第二大品牌。“方太”在短短六年的时间,取得这么大的骄人成绩,除了其二次创业转型成功、父子顺利交接班以外,最主要归功于“方太”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开发,尤其是在激励机制方面进行的大幅度改革和完善。如
“方太”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搞了车间承包责任制,把生产部门分成4个车间,提拔主要模具工为车间主任,让他们独立承包,并授予一定的权力,如招工权、酬劳分配权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企业是一个团队,企业成员的协助愿望大小直接地或间接地决定了组织的生产效率。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劳动分工越来越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联系就变得模糊,个人贡献对组织目标的影响不明显,人们的协助愿望弱化。企业成员的协助愿望变得越来越小,这就要求企业经营者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来激励企业成员持续地保持协助愿望。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认为经济组织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之间的合作,可以产生更高的生产率。但是这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使生产者的努力与他们的报酬挂钩,这样才可能有更高的生产率。所谓的努力与报酬挂钩就是指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2完善激励机制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完善的激励机制能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已得到企业经营者的认可,但在完善的过程中,企业经营中很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①完善激励机制流于书面。企业往往把激励机制与其他种种机制的建立作为重中之重,“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说在嘴上”,但实施起来则多以“研究,研究,再研究”将之浮在空中,结果导致不少人才离开企业。企业没有真正认识到激励机制是其发展必不可少的动力源。
②建立的激励机制很片面。以承包代替一切,认为这样就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但往往是事与愿违,结果导致企业的员工怨声载道,员工的积极性比没有承包前还要差。
③存在一劳永逸的心态。企业的激励机制一旦建立,且在初期运行良好,企业经营者就可能固化这种机制,而不考虑周围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的变化。
3完善激励机制的几点措施。只有同时满足企业和个人双重发展需要的激励机制,才是真正的有生命力的激励机制。欲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可采取以下措施:
①建立完善的企业奖励制度。企业的奖励制度中不仅要有物质奖励,更要突出精神奖励,要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必须有一定的物质保证,才能不断提高。精神动力是促使人们积极工作的精
神力量和精神原因。人不仅有物质生活的需要,而且有精神生活的需要。经济学的选择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追求不仅仅是财富的最大化,而且是效用函数的最大化,这种效用函数中所包含的变量,不但有收入,还有声望、地位、健康、快乐、友爱、良好的人际关系等,他在面对各种可能的选择时,将选择他认为较好的一个,而不是较差的一个。精神需要是人产生精神动力的直接原因。IBM公司为了更好地激励员工,设立了“百分之百俱乐部”,当公司员工完成他的年度任务,他就被批准为“百分之百俱乐部”的成员,他和他的家人被邀请参加隆重的集会。结果,公司的雇员都将获得“百分之百俱乐部”会员资格作为第一目标,以获得那份光荣。这一激励措施有效地利用了员工的荣誉需求,成为企业管理中的范例。
②量“能”定“压”,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比马龙”效应曾指出:“给人适度的压力,能挖掘这个人的潜能。也就是说如果把马比着龙,那么马不仅能发挥自身的全能,而且能发挥像龙一样的能力。”所以在设计激励制度时,应根据个人的能力,给其适度的压力。但是如果压力不足,也就是说个人能力超出工作要求,那么其工作满意度降低。尤其是那些渴望施展自己才能的员工,会因工作没有挑战性而灰心丧气。这时需要加压,赋予其更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比如业务流程再造、技术创新等。俗话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但如果压力过大,能力不及,常常会在工作中失利。犹如一个举重运动员,倘若能举100公斤,要求举80公斤,感觉怀才不遇,积极性被打击;倘若要求举120
公斤,感觉被重用,倾尽心力去干;倘若要求举150公斤,身心疲惫,可能会出现人才流失。所以要量“能”定“压”,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③建立有效的沟通体系。员工总要碰到许多方面的压力,心理上会有很大的压迫感。如何让这些员工释放这些来自心理的和社会上的压力,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体系。企业在设计组织结构的时候,应充分考虑设计一个有效的沟通体系,这样不仅可帮助领导者更了解下属员工,来分解组织目标。而且能够激励员工,因为作好工作或没作好工作,都能听到领导和蔼的声音,让员工在心理上首先就有了很大的满足,做工作无后顾之忧。这样无形中就缓解了员工的压力,使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容易调动起来。
③完善激励手段。任何一家企业在选用激励方式时都必须根据不同对象、不同阶段、不同情况而定,制定合理的激励方式。如果不加分析随便采取一种激励手段,其激励效果可能不会很好,甚至有时起到负面效果。因此,应该根据一定的原则,把握一种度,有针对性地确立激励方式。不能一味地通过重金悬赏来刺激领导和职工的个人物质利欲,那种认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做法是根本性的错误,必须将企业领导与职工的个人前途和利益统一到企业的生存发展上来,这才是根本所在。
④不断创新激励机制。作为经营者不应固化激励机制,而应不断地创新激励机制。不断增加、删减激励项目与激励内容,完成激励机制的不断更新。比如静态地看,企业内不同文化层次、不同职位的员工需要的激励不同。动态地看,员工随着职位的升降所需要的激励不同,企业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和自身状况的改变而需要运用的激励手段也会不同。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激励机制不能只是在成功时锦上添花,而且应能在受挫时雪中送炭,只有这样才能使激励机制更加有效。
企业要生存与发展,人才是关键,如何在企业有限的人力资本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善的激励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企业一定要重视对员工的激励,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把激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改变思维模式,真正建立起适应企业特色、时代特点和员工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篇:完善企业激励机制的措施
完善企业激励机制的措施
来源:全球科技经济了望
点击数:1188
作者:王裕雄
1完善企业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首次提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并由此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奥多•W•舒尔茨认为,决定人类前途的并不是空间、土地和自然资源,而是人的素质、技能和水平。一个企业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人才,并且能发挥这些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要保持一定数量的人才,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留住人才;要发挥这些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也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也就是说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完善自身的激励机制。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通过对员工的激励研究发现,实行计件工资的员工,其能力只发挥20%~30%,仅仅是保住饭碗而已;而在其受到充分激励时,其能力可发挥至80%~90%。通过激励,可以使员工充分地发挥其技能和才华,保证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率。我们来看一下“方太”的发展案例:浙江“方太”厨具有限公司,仅6年时间,就从无到有,由全国200多家吸油烟机厂的最后一名做成中国厨具行业的第二大品牌。“方太”在短短六年的时间,取得这么大的骄人成绩,除了其二次创业转型成功、父子顺利交接班以外,最主要归功于“方太”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开发,尤其是在激励机制方面进行的大幅度改革和完善。如
“方太”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搞了车间承包责任制,把生产部门分成4个车间,提拔主要模具工为车间主任,让他们独立承包,并授予一定的权力,如招工权、酬劳分配权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企业是一个团队,企业成员的协助愿望大小直接地或间接地决定了组织的生产效率。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劳动分工越来越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联系就变得模糊,个人贡献对组织目标的影响不明显,人们的协助愿望弱化。企业成员的协助愿望变得越来越小,这就要求企业经营者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来激励企业成员持续地保持协助愿望。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认为经济组织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之间的合作,可以产生更高的生产率。但是这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使生产者的努力与他们的报酬挂钩,这样才可能有更高的生产率。所谓的努力与报酬挂钩就是指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2完善激励机制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完善的激励机制能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已得到企业经营者的认可,但在完善的过程中,企业经营中很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①完善激励机制流于书面。企业往往把激励机制与其他种种机制的建立作为重中之重,“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说在嘴上”,但实施起来则多以“研究,研究,再研究”将之浮在空中,结果导致不少人才离开企业。企业没有真正认识到激励机制是其发展必不可少的动力源。
②建立的激励机制很片面。以承包代替一切,认为这样就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但往往是事与愿违,结果导致企业的员工怨声载道,员工的积极性比没有承包前还要差。
③存在一劳永逸的心态。企业的激励机制一旦建立,且在初期运行良好,企业经营者就可能固化这种机制,而不考虑周围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的变化。
3完善激励机制的几点措施。只有同时满足企业和个人双重发展需要的激励机制,才是真正的有生命力的激励机制。欲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可采取以下措施:
①建立完善的企业奖励制度。企业的奖励制度中不仅要有物质奖励,更要突出精神奖励,要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必须有一定的物质保证,才能不断提高。精神动力是促使人们积极工作的精神力量和精神原因。人不仅有物质生活的需要,而且有精神生活的需要。经济学的选择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追求不仅仅是财富的最大化,而且是效用函数的最大化,这种效用函数中所包含的变量,不但有收入,还有声望、地位、健康、快乐、友爱、良好的人际关系等,他在面对各种可能的选择时,将选择他认为较好的一个,而不是较差的一个。精神需要是人产生精神动力的直接原因。IBM公司为了更好地激励员工,设立了“百分之百俱乐部”,当公司员工完成他的任务,他就被批准为“百分之百俱乐部”的成员,他和他的家人被邀请参加隆重的集会。结果,公司的雇员都将获得“百分之百俱乐部”会员资格作为第一目标,以获得那份光荣。这一激励措施有效地利用了员工的荣誉需求,成为企业管理中的范例。
②量“能”定“压”,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比马龙”效应曾指出:“给人适度的压力,能挖掘这个人的潜能。也就是说如果把马比着龙,那么马不仅能发挥自身的全能,而且能发挥像龙一样的能力。”所以在设计激励制度时,应根据个人的能力,给其适度的压力。但是如果压力不足,也就是说个人能力超出工作要求,那么其工作满意度降低。尤其是那些渴望施展自己才能的员工,会因工作没有挑战性而灰心丧气。这时需要加压,赋予其更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比如业务流程再造、技术创新等。俗话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但如果压力过大,能力不及,常常会在工作中失利。犹如一个举重运动员,倘若能举100公斤,要求举80公斤,感觉怀才不遇,积极性被打击;倘若要求举120公斤,感觉被重用,倾尽心力去干;倘若要求举150公斤,身心疲惫,可能会出现人才流失。所以要量“能”定“压”,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③建立有效的沟通体系。员工总要碰到许多方面的压力,心理上会有很大的压迫感。如何让这些员工释放这些来自心理的和社会上的压力,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体系。企业在设计组织结构的时候,应充分考虑设计一个有效的沟通体系,这样不仅可帮助领导者更了解下属员工,来分解组织目标。而且能够激励员工,因为作好工作或没作好工作,都能听到领导和蔼的声音,让员工在心理上首先就有了很大的满足,做工作无后顾之忧。这样无形中就缓解了员工的压力,使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容易调动起来。
③完善激励手段。任何一家企业在选用激励方式时都必须根据不同对象、不同阶段、不同情况而定,制定合理的激励方式。如果不加分析随便采取一种激励手段,其激励效果可能不会很好,甚至有时起到负面效果。因此,应该根据一定的原则,把握一种度,有针对性地确立激励方式。不能一味地通过重金悬赏来刺激领导和职工的个人物质利欲,那种认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做法是根本性的错误,必须将企业领导与职工的个人前途和利益统一到企业的生存发展上来,这才是根本所在。
④不断创新激励机制。作为经营者不应固化激励机制,而应不断地创新激励机制。不断增加、删减激励项目与激励内容,完成激励机制的不断更新。比如静态地看,企业内不同文化层次、不同职位的员工需要的激励不同。动态地看,员工随着职位的升降所需要的激励不同,企业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和自身状况的改变而需要运用的激励手段也会不同。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激励机制不能只是在成功时锦上添花,而且应能在受挫时雪中送炭,只有这样才能使激励机制更加有效。
企业要生存与发展,人才是关键,如何在企业有限的人力资本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善的激励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企业一定要重视对员工的激励,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把激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改变思维模式,真正建立起适应企业特色、时代特点和员工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篇:完善激励机制
完善激励机制:国企改革的重头戏
从放权让利开始到利改税,从企业承包制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27年风雨兼程。今年是改革攻坚年,需要强势推进,有关改革动力足与不足的问题再次浮出水面,审视国企改革,也许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改革动力的“三个方面”
如何理解改革的动力?我认为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者和实践工作者有不同的理解。改革动力,如果不是指中央决策、中央靠下发文件来推动改革,而是指改革已经进入轨道以后,改革的好坏快慢、得失成败的内在的推动力问题,可以从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来看:
一是制度或体制。改革成效如何,制度本身很重要。不管是农村改革还是国企改革,改革必定要改变体制。传统体制缺乏创造性、缺乏活力,束缚了生产力。体制改革得越好,社会经济发展就越快,成效越大。发展生产力必然要求体制改革,制度变迁性的改革推动整个企业的改革。
二是企业的管理层。改得好的国有企业往往与它的管理层的素质高有关。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出于公心,真正想为国家作贡献,往往能把企业经营好。但现实不可能要求所有的管理者、经营者都是高素质,都会出于公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还很不成熟,制度的不规范给素质不高的经营者留下了钻空子、以权谋私的机会。推动改革,没有称职的领导层、管理层是搞不好的,特别是一把手。
三是归根到底,国有企业能不能改好、搞好,效益如何,与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参与度、认同度也是密切相关的。
国企改革的方向总的说是对的我认为,改革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推进的过程。浅层次的国企改革阶段还没有暴露出那么多的腐败问题,群体间的贫富悬殊也不大,但改革不能停留于放权让利、搞承包制,现在的产权改革是深层次的改革,它触及了制度变革的根本。有人借产权改革搞腐败。企业腐败、管理层腐败就是随着改革的深化逐渐暴露出来的。
从历史和现实事实来看,不能认为国有企业的效益一定不如私营企业,因而国有企业改革只能搞私有化。国有企业应因企制宜、因地制宜,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搞一刀切,一股风。对待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中央有“两个毫不动摇”———发展公有制经济要毫不动摇,鼓励发展、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也是毫不动摇。国企改革的方向是对的,问题出在有些地方官员、国有企业的管理层贯彻这种精神时,出现了很大的偏差。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中央提出改革的思路、方针、政策的时候,开始很抽象、粗线条,没有把它具体化,可操作化。二是有些学者错误的理论宣传,和尚把经念歪了,客观上为地方官员、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各择所需、各自解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完善管理层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对时下有些国企进行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尝试,我是赞成的。从我国当前现实出发,要真正建立起一套对经营者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机制,我认为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其一,要尽快建立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经营者市场或经理市场。这是要解决经营者的筛选和产生
机制的问题,使企业的领导人实现从行政官员到企业家的转变。改革就是制度变革,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是制度变革的重要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可通过市场优化配置经营者资源。这是个前提。
其二,建立经营者享受与其奉献相对应的薪酬制度。国有企业的企业家对待薪酬具有双重心理:一方面,与外资、私营企业的老板比,有的厂长经理心理不平衡;另一方面,薪酬过高,有的厂长经理害怕职工不满意,脱离群众,给多也不敢要。所以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或者搞腐败。对这一现象,要分析根源,采取办法。国家要区别对待,对真正有贡献的人给予高额的回报,但考虑到职工心态,可以采取变通方式:在企业可以拿工资是职工的多少倍,对企业的税收包括将来奖励厂长经理的那部分也收上来,不以企业的名义给他,而以政府的名义奖励他。对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可以实行股票期权制度,国际经验表明,股票期权制度是长期激励的有效形式。也可以采取年薪制,但应正确处理工薪内收入和工薪外收入的关系。要有合理的退休制度,保证他们享受不低于在位时的生活,而对那些贪污腐败的人员,要严惩不殆。这种奖优罚劣的分配制度,就能够减少腐败。
其三,要建立起科学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从制度上强化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有效约束。产权清晰或所有者到位,应解决怎样对经营者进行激励和约束的问题。非股份制的国有企业这个问题就比较突出。建立科学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首先就是要解决企业从计划经济下的行政隶属单位变成市场经济下的经营实体的问题。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就是其所有者、决策者、经营者、监督者四方都必须到位,并形成一种既能互相协作前进,又能互相制衡监督的机制。我们应该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从放权让利开始到利改税,从企业承包制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27年风雨兼程。今年是改革攻坚年,需要强势推进,有关改革动力足与不足的问题再次浮出水面,审视国企改革,也许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改革动力的“三个方面”
如何理解改革的动力?我认为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者和实践工作者有不同的理解。改革动力,如果不是指中央决策、中央靠下发文件来推动改革,而是指改革已经进入轨道以后,改革的好坏快慢、得失成败的内在的推动力问题,可以从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来看:
一是制度或体制。改革成效如何,制度本身很重要。不管是农村改革还是国企改革,改革必定要改变体制。传统体制缺乏创造性、缺乏活力,束缚了生产力。体制改革得越好,社会经济发展就越快,成效越大。发展生产力必然要求体制改革,制度变迁性的改革推动整个企业的改革。
二是企业的管理层。改得好的国有企业往往与它的管理层的素质高有关。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出于公心,真正想为国家作贡献,往往能把企业经营好。但现实不可能要求所有的管理者、经营者都是高素质,都会出于公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还很不成熟,制度的不规范给素质不高的经营者留下了钻空子、以权谋私的机会。推动改革,没有称职的领导层、管理层是搞不好的,特别是一把手。
三是归根到底,国有企业能不能改好、搞好,效益如何,与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参与度、认同度也是密切相关的。
国企改革的方向总的说是对的我认为,改革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推进的过程。浅层次的国企改革阶段还没有暴露出那么多的腐败问题,群体间的贫富悬殊也不大,但改革不能停留于放权让利、搞承包制,现在的产权改革是深层次的改革,它触及了制度变革的根本。有人借产权改革搞腐败。企业腐败、管理层腐败就是随着改革的深化逐渐暴露出来的。
从历史和现实事实来看,不能认为国有企业的效益一定不如私营企业,因而国有企业改革只能搞私有化。国有企业应因企制宜、因地制宜,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搞一刀切,一股风。对待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中央有“两个毫不动摇”———发展公有制经济要毫不动摇,鼓励发展、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也是毫不动摇。国企改革的方向是对的,问题出在有些地方官员、国有企业的管理层贯彻这种精神时,出现了很大的偏差。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中央提出改革的思路、方针、政策的时候,开始很抽象、粗线条,没有把它具体化,可操作化。二是有些学者错误的理论宣传,和尚把经念歪了,客观上为地方官员、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各择所需、各自解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完善管理层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对时下有些国企进行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尝试,我是赞成的。从我国当前现实出发,要真正建立起一套对经营者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机制,我认为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其一,要尽快建立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经营者市场或经理市场。这是要解决经营者的筛选和产生机制的问题,使企业的领导人实现从行政官员到企业家的转变。改革就是制度变革,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是制度变革的重要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可通过市场优化配置经营者资源。这是个前提。
其二,建立经营者享受与其奉献相对应的薪酬制度。国有企业的企业家对待薪酬具有双重心理:一方面,与外资、私营企业的老板比,有的厂长经理心理不平衡;另一方面,薪酬过高,有的厂长经理害怕职工不满意,脱离群众,给多也不敢要。所以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或者搞腐败。对这一现象,要分析根源,采取办法。国家要区别对待,对真正有贡献的人给予高额的回报,但考虑到职工心态,可以采取变通方式:在企业可以拿工资是职工的多少倍,对企业的税收包括将来奖励厂长经理的那部分也收上来,不以企业的名义给他,而以政府的名义奖励他。对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可以实行股票期权制度,国际经验表明,股票期权制度是长期激励的有效形式。也可以采取年薪制,但应正确处理工薪内收入和工薪外收入的关系。要有合理的退休制度,保证他们享受不低于在位时的生活,而对那些贪污腐败的人员,要严惩不殆。这种奖优罚劣的分配制度,就能够减少腐败。
其三,要建立起科学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从制度上强化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有效约束。产权清晰或所有者到位,应解决怎样对经营者进行激励和约束的问题。非股份制的国有企业这个问题就比较突出。建立科学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首先就是要解决企业从计划经济下的行政隶属单位变成市场经济下的经营实体的问题。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就是其所有者、决策者、经营者、监督者四方都必须到位,并形成一种既能互相协作前进,又能互相制衡监督的机制。我们应该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第四篇:浅谈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激励机制
浅谈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激励机制
企业要发展,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在企业中研究和建立全面、完善的激励机制,重点是激活人力资源,使员工视工作为一种享受、一种责任、一种满足社会需要的最佳手段,使员工能够持续长久的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和取得最好的工作业绩。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方法和程序,盘活和激活人力资源,使企业长期拥有一支高绩效的员工队伍。
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而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企业实行激励机制的目的就是正确地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持和发扬下去。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企业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运用好激励机制也就成为企业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物质激励要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是指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鼓励职工工作。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正激励,如发放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负激励,如罚款等。物质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但是单一的物质激励也是不科学的,美国管理学家皮特指出“重赏会带来副作用,因为高额的奖金会使大家彼此封锁消息,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整个社会
1的风气就会不正。”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1.企业文化要适合企业特点
所谓管理,就是在一定程度上用一定的文化塑造人。企业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机制,员工的价值观和奋斗目标是不可分割的,当企业文化能够真正融入员工的价值观时,他们才能把企业的发展目标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用员工认可的文化进行管理,才可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
2.激励机制的制定要精确、公平
激励制度首先要注重效率,其次要兼顾公平。首先要在广泛征求员工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一整套大多数人认可的制度,并且把这个制度公布出来,在激励中严格按制度执行并长期坚持;其次要和考核制度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使这种外部的推动力量转化成一种自我努力工作的动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最后是在制定制度时要体现科学性,也就是做到工作细化,企业必须系统地分析、搜集与激励有关的信息,全面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工作质量的好坏,不断地根据情况的改变制定出相应的政策。
3、多种激励机制综合运用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采用不同的激励机制。首先,可以运用工作激励,尽量把员工放在他所适合的位置上,并在可能的条件下轮换一下工作以增加员工的新奇感,从而赋予工作以更大的挑战性,培养员工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其次,可以运用参与激励,如职工通过“职代会”中的代表参
与企业重大决策,形成员工对企业归属感、认同感,可以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再次可以运用荣誉激励的方式,如评比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有效地利用了员工的荣誉需求,激励效果显著。
二、多跑道、多层次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实施
制定适合企业实际的激励体制,在注重效率、兼顾公平的前提下,建立以岗位为主要参考值的岗位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调动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让有突出工作业绩的普通员工的收入水平比领导干部高,使他们能安心现有的工作,打破做官才能体现价值的观念,把自己的精力和才华投入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中去,从而创造出最大的工作效益。设立多条激励跑道,主要是把激励的手段、方法目的相结合,达到激励手段和效果的一致性。
三、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实行差别激励的原则
激励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有:工作性质、领导行为、个人发展、人际关系、报酬福利和工作环境,而且这些因素对于不同企业所产生影响的排序也不同,由此可见,企业要根据不同的类型和特点制定激励制度,而且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个体差异:例如女职工相对而言对报酬更为看重,而男性则更注重企业和自身的发展;在年龄方面,一般20-30岁之间的员工对工作条件等各方面要求的比较高,因此“跳槽”现象较为严重,而31-45岁之间的员工则比较安于现状;在文化方面,较高学历的人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更看重的是精神方面的满足,例如工作环境、兴趣、条件等,而学历相对较低的人则首要注重的是基本需求的满足;在职务方面,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之间的需求也有不同,因此企业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企业的特点和员工的个体差异,对于技术人员要给他们及时提供再教育的条件和机会,使他们的发展始终保持与时代同步。对于普通员工要进行一岗多能的培训,提高工作适应能力。对于管理人员要随时进行新的管理理念的培训和更新。要使企业的全体员工都有相应的学习提高机会,能始终跟上时代和行业发展的步伐,达到最大的激励效力从而加速企业的发展。
四、企业经营者的行为是影响激励制度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企业经营者的行为对激励制度的成败至关重要,首先要做到自身廉洁,不要因为不法收入而对员工产生负面影响;其次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要做到对员工公正公平,对员工的成绩要尽量表扬,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通过展示自己的工作技术、管理艺术、办事能力和良好的职业意识,为员工做出榜样。培养下属对自己的尊敬,从而增加企业的凝聚力,使员在企业的工作中得到真正的心理的满足和价值体现。当然在激励中也不能忘记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通过年薪制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管理是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人的艺术,是运用最科学的手段,更灵活的制度调动人的情感和积极性的艺术,无论什么样的企业要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因此企业一定要重视对员工的激励,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把激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改变思维模式,真正建立起适应企业特色、时代特点和员工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
第五篇:关于完善企业激励机制的思考
关于完善企业激励机制的思考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1-01-24 09:45:00 ]作者:申洪彬编辑:studa090420
论文摘要:有效激励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首先从完善薪酬管理体系、改善绩效考核制度、注重知识员工的成长激励、不断创新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如何完善企业的激励机制,然后提出企业激励机制完善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关键词:激励机制;绩效考核;薪酬管理
任何企业都是由人来管理,而处于企业中人的积极性高低,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激发员工的活力,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激励制度,是每一个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前金融危机环境下.这个问题显得更为重要而紧迫。
1如何完善企业的激励机制
1.1完善薪酬管理体系企业激励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物质激励,而物质激励的重要载体就是薪酬。一个强有力的激励团队,要真正体现新老员工,技能高低,刨造价值多少。为企业的贡献多少等等来实现工资、奖金、奖励制度的均衡性,考虑到各方位人员的价值定位。因此.企业应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和实时发展状况,实行不同的薪酬管制制度。如企业创新发展阶段,可以设立技术管理骨于,责任工程师、学术带头人的申报等.对符合相关任职条件和具备相关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了额外的薪酬分配激励.改变以往技术人员发展方向单一等缺点,其激励机制的灵活度,极大激发高绩效人员的付出及创造力为企业增加了效益和财富,其归属感显著加强。
同时,必须进行科学的薪酬设计,并严格按照构建程序进行。保证在确定本企业薪酬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工作.对各个职务定性,并结合市场上的薪酬水平,参考本企业的财务状况,才能最终完成薪酬体系的雏形当然,后期的反馈和修改也是非常重要的,没有那个企业能够一次性构建出完美的薪酬体系,后期的持续改进才是对薪酬制度最核心的考核量化
1.2改善绩效考核制度激励制度首先体现公平的原则,在激励中要和考核制度结合起来,这样能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使这种外部的推动力量转化成一种自我努力工作的动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员工的因素越来越成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关键核心人才的选用能够提高组织效率,减少企业重置成本,增强企业员工不断进取的良好心态。在公司不断发展中,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提高员工待遇工资福利等,激励企业每一位员工为企业服务,同时实现员工的自身价值和愿望。人事部门每对技术管理人员进行严格考核,激励其为企业创造财富等,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确立人力资本观念。建立了有效的激励制度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根据企业发展情况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组织效率,合理优化人员结构,减少人员分配不合理的矛盾,进一步形成长期显效的管理机制。
l.3注重知识员工的成长激励知识员工作为企业重要的智力资本.是企业发展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因此.要根据知识员工的特点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自我实现是知识员工需要的最高境界,企业应通过职业生涯管理,为知识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阶梯。注重员工的发展就要注重对其职业生涯的指导与管理.公司应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员工将沿着设计的发展道路,不断地从一个岗位转移到另一个岗位。从较低的层次上升到较高的层次,直至达到职业生涯目标。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企业内应形成相关的制度和政策,做好人力资源计划,为知识员工提供职业咨询与指导。
在确定了职业生涯的终极目标并选定职业发展的路线后,落实与行动便成了关键的环
节。这里所指的行动,是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工作、培训、教育、轮岗等方面的措施。尤其是在培训方面,企业应高度重视。面对知识的爆炸性增长,知识员工越来越感觉到.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和知识的不断累积才是对自己最有利的保障。所以培训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看中。一方面.企业为员工提供培训。就等于帮助员工获得了更多的个人价值。员工会给予这样的企业更高的评价,并且更愿意选择在这样的企业工作;另一方面,员工通过培训,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掌握了更为有效的工作方法与技巧.必然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1.4不断创新激励机制作为经营者不应固化激励机制,而应不断地创新激励机制。不断增加、删减激励项目与激励内容,完成激励机制的不断更新。比如静态地看,企业内不同文化层次、不同职位的员工需要的激励不同。动态地看,员工随着职位的升降所需要的激励不同,企业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和自身状况的改变而需要运用的激励手段也会不同。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激励机制不能只是在成功时锦上添花,而且应能在受挫时雪中送炭.要把物质激励、目标激励、任务激励、荣誉激励和情感激励等方式相融合,并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激励机制更加有效。
1.5危机激励危机激励作为负激励.是正激励的有益补充方式。本文所指的危机激励其实是有意识地采取一些惩罚措施,制造“危机”,使员工们产生危机感,从而加倍地努力工作。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对企业员工制造一些“危机”是必要的。惩罚所产生的是负激励效应,它是维持管理规范的保证条件,在惩罚的衬托下,才更深刻地体现出奖励的价值。惩罚是管理必不可少的手段。惩罚的意义不在于惩罚自身,而在于惩罚的存在有利于造就激励的环境。但是采取危机激励措施,要力求客观公平,应把握最佳时机.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使员工产生抱怨.反感,挫伤情绪,降低工作效率。
2企业激励机制完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2.1激励机制的建立要注意层次性激励机制作为企业的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单一的,一簇而就的,而是一个多层次、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建立和完善企业激励机制时。要注意:一是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的协调;二是注意企业知识员工和非知识员工的激励协调;三是管理员工和非管理普通员工的协调:四是注意不同激励制度的相互替代和影响。
2.2平衡好企业内部宏观薪酬和微观薪酬所谓宏观薪酬就是组织内部薪酬总量分配(结合CPI、员工总人数、营业成本、销售收入、利润等因素等来预测的薪酬总额):所谓微观薪酬可以理解为作用到每一个作为个体的员工的薪酬设计。一般来讲,管理者通常会认为宏观薪酬与微观薪酬成正比关系,即薪酬总额越多,个体薪酬的满意度就会越高。事实上,这是一个误区,在宏观薪酬增加的情况,有可能微观薪酬满意度反而下降:而宏观薪酬不变的情况下也未必不能够提升微观薪酬满意度。
“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中国企业内员工的典型心态,如何在宏观薪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来进一步优化微观薪酬应该成为企业考虑问题。首先,优化的第一步就是梳理,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将企业目前的现状呈现出来,包括组织结构澄清、定岗定编梳理以及当前员工的薪酬数据总结。以为统计数据表明:国内企业90%以上存在组织结构臃肿、人员冗余的现象,由于企业尚能支撑,因此掩盖结构臃肿、人员冗余对企业管理带来的威胁。梳理的目的是为了检查组织结构、工作流程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薪酬优化方案提供依据。优化的第二步就是科学调整,帕累托定律的二八原则带给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启示就是在工作中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把资源用在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上。越是在内外部环境艰苦的情况下,企业越需要清晰的了解到在进一步的发展需求中各岗位及各类型人所能发挥的具体作用和价值,分清主次,合理激励.让有限的资本投入发挥出最大的功效。这个环节中诸如职位价值评估、胜任素质模型等科学管理工具的运用是很有必要的,旨在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员工的自我认知,为优化后微观薪酬的有效实施提供良好环境。
2.3薪酬管理应与企业文化、企业形象建设相结合追索权的延续。由于应收账款收回的法定期限是逾期二年内.过了有效期企业就丧失追回欠款的权力.企业必须力争在有效期内收回款项或取得延长有效期的相关证明,如对账单、付款计划等。
总之。企业要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控制应收账款规模。同时,企业应始终坚持把货款回笼放在首位,实行应收账款的全过程控制,加大收款力度,加速货款回笼,确保实现的收入及时足额流入企业,从而避免经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