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科学下册 温度计的秘密1教学反思 青岛版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热胀冷缩
1.温度计的秘密
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接触过温度计,除了大家了解的关于温度计的一些知识外,它还有很多秘密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讨,去交流,去发现,去揭开温度计的其它秘密。
1.教师准备两个杯子,一杯是凉水,另一杯是热水。
2.准备一根温度计。
3.准备锥形瓶一个,橡皮塞一个,玻璃管一根,红墨水少许。
让学生认真观察当温度计放入盛有热水的杯子的时候,温度计会有什么变化?再将温度计放入冷水杯子中呢?为什么温度计的液柱会有升降的现象呢?
通过实验,学生亲眼看到:当把温度计插入盛有热水的杯子中时,温度计中的红色液柱较快地上升,经过一段时间后,红色液柱停止不前,待学生看清了度数时,迅速将温度计放入盛有冷水的杯子中,温度计中的红色液柱又迅速地直线下降,学生很自然地总结出:液体在受热和受冷后,有伸和缩的现象。
然后,将锥形瓶内装满凉水,为了便于观察,在瓶中滴入少许的红色墨水,把玻璃管插入橡皮塞后再塞入锥形瓶口,做好管中红色液体的标记后,将锥形瓶放入盛有热水的杯子中,学生发现瓶中液体受热液体上升,拿出锥形瓶放入冷水之中,瓶中液体受冷又下降,因此,学生恍然大悟,知道了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制成的。
间接地接受知识与直接地接受知识就是不一样呀!特别是通过自身实验而掌握的知识,记忆会更加牢固,理解的会更深。
第二篇:四年级科学下册5温度计的秘密
5、温度计的秘密(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下的学习,知道温度计的构造和制作原理。并了解几种不同用途的温度计。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学会摄氏度的正确认读和书写方法,有序进行小组合作实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
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及原理,学会能正确认读书写摄氏度。
难点:学生能掌握摄氏温度计的温度认读、书写方法,尤其是0°C以下温度的认读和书写。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 实验探究 课前准备:
烧杯每组2个、冷水、热水、水温计每组一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两个同样的烧杯,放入同样多的水,但一个杯里放入热水一杯里放入冷水。
提问:这两个烧杯有什么不同?并请一个学生摸一摸这两个烧杯。(从而得出物体有冷热的不同)。
2、讲解: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要测量物体的温度用什么呢?-----温度计。
板书课题:
5、温度计
今天我们来学习关于温度计的知识。
(二)新课:
1、引导学生学习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板书:
一、构造与原理)
(1)探究讨论温度计的构造。
①分组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并讨论温度计由几部分构成。(板书:
1、构造:)
②汇报观察讨论的结果。
③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温度计由三部分构成,它是玻璃管、玻璃泡(内有水银或酒精)、刻度。(板书:玻璃管、玻璃泡(内有水银或酒精)、刻度)
(2)探究温度计制成原理:(板书:
2、原理)
①学生分组实验,学生用一只温度计测量两杯水冷热情况,观察现象。
②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③讨论研究:通过实验想一想温度计是利用什么原理制成的?
结论: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板书: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2、指导学生掌握“摄氏度”的正确读写方法。
(1)出示教具温度计,使温度计液柱面指到10,让学生说说它是多少度(引出如何正确认读和书写温度的问题)。
(2)讲述:温度计上的刻度就是指示温度的标尺,叫做温标。常用的摄氏温度计上的温标叫摄氏温标。摄氏温度计上的刻度是这样划分的:把标准大气压下水结冰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水沸腾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中间分为100等份,每等份代表1摄氏度。这种刻度划分方法是瑞典人摄尔西乌创立的,所以我们把用这种方法划分刻度的温度计叫做摄氏温度计,用摄氏温度计测定的温度叫做摄氏温度。
(3)学习“摄氏度”的正确读写方法。
(板书:
二、温标:认、读、写)
①学生研讨摄氏温度计的认读书写
播放电脑动画:温度计显示各种温度,让学生先认读然后书写。
②讲述:读写摄氏温度要注意:a、凡是用摄氏温度计测定的温度都要用“摄氏度”作为单位,无论读写,都是数字在前,单位在后,不能颠倒顺序。如,读0摄氏度,10摄氏度、50摄氏度写作0℃、10℃、50℃。C表示摄氏,在C左上角的小圆圈表示度。b、零上的温度不需特别标明,零下的温度要标明“零下”多少摄氏度,写时要在数字前加写“-”符号。如零下5摄温度,写作-5℃。c、不是整10的温度要看清刻度线,先弄清每小格代表多少度,再算出多少摄氏度。如3℃、7℃、37℃、-5℃、-12℃、-18℃。要记住零上温度的刻度,从0开始,越往上数字越大,表示的温度越高,0以下越往下,数字越大,表示的温度越低。
③学生互相练习读写。
④学生填写课文中的填空
3、指导学生认识各种温度计。(板书:
三、种类)
(1)讲解:温度计的用途很多,不同用途的温度计构造有差异,下面我们来认识几种温度计。
(2)出示几种不同的温度计(图片)
三、小结:
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四、作业:
1、听天气预报,记录三天预报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2、测量自己的体温。板书设计:
5、温度计的秘密
一、构造:玻璃管、玻璃泡(内有水银或酒精)、刻度)
原理: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温标:认、读、写
三、种类 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测一测等方法研究温度计的用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亲自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机会。希望使学生通过经历科学的“探究—发现—运用”的过程,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诸方面都得到协调和谐的提高和发展。通过实践我发现,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温度产生浓厚的兴趣,能真切的体会使用温度计认识事物特征的价值,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四年级科学《温度计的秘密》
《温度计的秘密》教案
教材分析: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材下册第一单元“热胀冷缩”第一课就是“温度计的秘密”,涉及到的内容有: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温度计及测量物体温度等,主要教学内容是探究物体(主要是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让学生认识和正确使用温度计,理解温度度的制作原理。在学习物体的热胀冷缩这一单元中,温度计的使用与制作原理占要地位,学好这一课,对达成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目标
1.认识生活中常用的温度计,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明确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2.能用简单的器材做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3.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液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即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利用实验器材,制作简单的模拟温度计。
教学准备:体温计、生活用温度计、实验报告单、水槽、冷水、热水、空纯净水瓶,带玻璃管的胶塞、锥形瓶、红墨水、校内冬天冻裂的自来水阀门。教学难点:
学生液体热胀冷缩实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生活中实验的习惯。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看谁最聪明:墙上一条河,刮风不起波,天热它就涨,天冷它就落。
生猜(温度计)
(教师出示温度计)温度计有很多种,我们常用的是酒精温度计。(出示,教师指示温度计下面的液泡,说明成分是酒精,加工成红色,便于观察)
我们量体温用的是什么温度计呢?(体温计,教师出示体温计,指出里面装的是水银)在空纯净水瓶中倒入适量的、适当温度的热水,用温度计量一下水温(教师演示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拧紧瓶盖,让学生轮流摸一下,感受温度。教师:同学们看看这个瓶子的形状,等过一会儿再观察,是不是变了样子。
二、观察和使用温度计
1、我们先观察温度计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请同学们按照从外到内,从下到上的顺序描述一下温度计。
出示课件学生观察:
2、教师总结:温度计由刻度、玻璃管、内部的液体三部分构成。我们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写作:℃。——学生读一读,写一写。
3、同学们说温度的界定标准是什么呢?(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我们通常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常压下沸水的温度定为100℃。
三、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1、教师本环节导入:看看刚才的纯净水瓶子,成这个样子——瘪了。为什么呢?(教师再次测量水温,并再次演示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水温降低了。)
教师总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等温度稳定再测量;不离开被测量物质;视线与液面水平;轻拿轻放;液泡不碰容器壁等。
引导学生总结热胀冷缩——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液体呢?
2、分组使用温度计:学生熟悉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教师巡回指导。
3、分组实验研究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谈话:液体是不是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同学们做实验探究。出示实验材料:水槽、冷水、热水、带玻璃管的胶塞、锥形瓶、红墨水。谈话:请同学们参照课本图例,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讨论后进行)。
提示:
(1)小组要分工合作。
(2)组装模拟温度计时,橡胶塞要塞紧锥形瓶。
(3)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用不同颜色的彩笔作出记号。(4)记录员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单上。(5)注意安全:玻璃器材要轻拿轻放,热水不要烫伤。
适当引导:锥形瓶中加入冷水,兑入红墨水(水满),并用带有玻璃管的胶塞塞紧,把锥形瓶放入水槽中,倒入热水(教师协助,谨防烫伤),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观察:过一段时间,玻璃管中的水柱上升,在水柱上界点做好标志。过一段时间,水槽中换上冷水,很快水柱会下降。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小组内讨论,得出结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性质。
4、师:现在谁来说说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巩固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四、生活中延伸
1、玻璃瓶装白酒,为什么装得不太满?
2、烧水时,水壶中能装水太满吗?为什么?
3、设想:隆冬时节,在室外放一个瓷缸,内装大半缸水,几天后,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
五、拓展延伸::
师:寒冷的冬天,自来水管破裂了,可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生思考,小组交流后汇报)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不少,课下自己查阅资料继续探究吧!
板书设计:
温度计的秘密
温度计:刻度、玻璃管、内部液体(酒精或水银等)摄氏度:℃ 0℃——100℃ 热胀冷缩
在探究中提醒学生及时做好实验记录。让学生养成做记录的好习惯,把在研究中的点滴发现都及时记录下来,经过分析、整理、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
教学反思:
生活离不开科学,科学也脱离不了生活,小学科学教学要与生活密切联系。很多实验不一定在实验室中做,在生活中进行更好,很多实验不一定一节课完成,长期观察与实践更好。科学课一方面教给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的兴趣和喜欢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创新的习惯和能力。我在科学教学中一贯坚持这个原则。
注意将评价贯穿在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时时用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大胆探究。对探究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中肯的评价。
第四篇:四年级科学下册_摩擦力的秘密_1教学反思_苏教版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无处不在的力
4.摩擦力的秘密
《摩擦力的秘密》这课是所在单元的第四课,所以这课的学习应该是在学生对力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并且对力的方向、力的大小等力的要素初步的了解的基础上来探究的。如果没有前面如果没有前面几课的内容的铺垫和准备,让学生直接接触摩擦力那么对学生来说就缺少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因此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向学生揭示摩擦力的秘密的规律也就成了本课的一个大难点,虽然现在的科学课强调课堂教学中要淡化科学概念,但我认为至少也应该让学生在上完课之后,对什么是摩擦力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一开始就设计了“捉泥鳅”,“动一动感受手脚上的摩擦力”等几个小游戏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引发学生在生活中关于摩擦力的切实感受和亲身体验。
在本次公开课上我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几天虽然上完课感觉轻松了很多,但是在梦中我依然能梦见自己课堂上的许多瑕疵,所以假期第一天的一大早,我就迫不及待地想对自己的课做个深刻的反思。
首先,在教案设计上,对于重难点的把握不是太明确,35分钟的一堂课内容设计得有点儿多了,学生接受可能有点儿吃力。
这是任何课程的大忌,重难点突出才能让教学层次清晰,才能事半功倍,但是我由于公开课教学经验缺乏,没能彻底吃透教材,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过度紧张,使得该强调的一带而过,我深感自己驾驭课堂能力的薄弱。
其次,学生对摩擦现象既熟悉又陌生,平时并不能引起探究的欲望。针对这一问题我设计了几个小游戏。例如:我设计了一个捉泥鳅的小游戏,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和本节课的知识自然的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感受身边存在的摩擦力,帮助学生们把在脑海里的朦胧的对摩擦力的感觉上升到理性认识,把它提出来,让学生感受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实际上,这一点确实做到了,同学们对这一游戏积极投入,并能自己在游戏中发现问题,并能对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对游戏进行深入的挖掘,同学们还没有吃透这个游戏,就匆匆地进行下一环节,很多同学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使得这个游戏的利用率大大的降低了。
当然,由于没有前几课的铺垫,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比实验。对比实验就要学会控制变量,只要这一难点突破了,那么其他困难也就迎刃而解。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成立就成为本课的重点之一。本来我最初的想法是让学生从问题入手大胆的进行假设和预测,然后自己设计实验,最后小组合作开展实验,但是后来却否定这一想法。因为我发现这一课的实验是几个 1 典型的对比实验,而对比实验中最大的难点就是关于变量的控制,如果学生是在学习过“摆”这一课后再学习此课,这一切应该是水到渠成的,教师完全可以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但是现在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如此多的“变量控制”,所以我在教学中规定了实验的内容,这样做表面上看起来学生实验进行的比较顺利,但是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刻。
通过这次的公开课,我深刻地意识到我身上存在大量的问题,例如:课堂基本功不够扎实,语言运用得不够精炼,特别是激发性语言太过缺乏;课堂组织能力不够,应适当调控学生的听课状态;在提出问题之后,应让学生有一些思考时间,而我进行得太快,没给学生消化理解的机会;在进行游戏时,应交代清楚,游戏的规则和要求,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在给出学生定义前,先让学生进行总结,让他们自己尝试着去总结摩擦力的规律······
总之,任何事情都很难进行的完美,虽然我课前做了很多准备,并把教学设计背得滚瓜烂熟。但是本课进行时依然存在很多的遗憾。这些遗憾将成为我以后教学时的动力,世界虽没有完美的事情,但我要尽量把它进行到完美。
最后,我感谢相关领导给我这次暴露自己缺点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一定更加完善自己,努力成为驾驭课堂的高手。谢谢!
第五篇:四年级科学下册 测量重力1教学反思 青岛版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我们的家园——地球
21.测量重力
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主要体现在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1.合作探究,认识测力计。
测力计是学生生活中不常见的测量工具,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研究、发现测力计的结构、原理及重力的单位。这一环节,学生学得较好,能在相互补充、完善中认识测力计各部分的名称,为制作测力计作了有利铺垫。
2.动手测量,总结方法。
让学生自己用测力计测量一个钩码所受重力,然后根据测量结果总结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操作过程进行思考,不但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上,过分强调物体所受重力,导致部分学生在汇报交流时,回答问题不积极。在制作测力计环节,应该在学生交流之后出示制作步骤,课堂上,学生开始动手制作了,再引导他们看制作步骤,此时学生的兴趣已经转移在制作过程中,根本不去关注步骤了,导致测力计的制作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