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襄樊市三道河灌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调研报告
湖北襄樊市三道河灌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调研报告
一、灌区基本情况
三道河水库灌区位于湖北省襄樊市南部,横跨南漳、宜城两县市,由长渠引水工程、北干渠、蛮河渠组成,主灌南宜两县(市)7个乡镇、4个农林牧场,自然面积978.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68万亩,设计灌溉面积30.3万亩。灌区设计引水流量为43m3/s,干支渠51条总长334.5公里,田间渠道总长332.8公里,骨干排水沟总长33.1公里,支渠以上渠道衬砌长度10.4公里,渠系及建筑物配套率63.6%。
自长渠引水工程1953年复修通水,尤其是三道河水库1966年建成以来,灌区先后兴建了北干渠、永丰渠和长乐渠,形成了以三道河水库及其结瓜水库为水源,干、支、斗、农、毛五级配套,蓄、引、提相结合的灌溉网络。渠系工程兴利避害,引水灌溉,在保证灌区粮食生产、经济发展、防洪安全、饮水保障等方面发挥了显著效益,使灌区已成为襄樊市乃至湖北省粮棉油的重要产地和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区域之一。
二、灌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状和问题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以农田水利的建设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目的的,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各种农副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灌区渠道冬春的岁修工程是我局每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农村税费改革前,灌区岁修工程主要由政府组织,层层动员,由受益乡镇人民群众投工、投劳、筹资来进行。每年岁修工程农民投工、投劳大约在5000个以上,对维护工程设施安全正常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税费改革后,目前,农建投入中,农民投工和集资的比例大幅度下降。尤其是在取消“两工”后,对灌区岁修工程的建设与发展带来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投工投劳数量大幅度下降,工程建设与维修劳力难以保证。通过调查统计,2004年以来,灌区岁修工程投劳仅有2000个左右,比往年下降60%,实在难以保证工程的质量和进度。二是农民投工投劳的积极性不高。通过调查,多数农民认为农业效益差,投工投劳经济上不划算。农民农闲时外出做工,做一个月胜过种一亩田。因此,他们认为种田不如外出做工效益明显,当然对维修水利工程设施更是积极性不
1高。三是受益程度不同,农民投工投劳的积极性不同。长渠灌区干渠线路长,地形复杂,施工条件恶劣。灌溉季节上游用水容易,下游用水困难。所以在进行岁修工程施工时,上游往往是走走过场,敷衍了事。
税费改革后,农民投入由投劳和集资变为“一事一议”能够议成的投入。“一事一议”难议难决,也使水利建设难以保障。灌区推行“一事一议”制度以来,灌区农建工作都要依靠“一事一议”来制定实施,但成功率不高。经过调查了解,“一事一议”成功的大多是工程规模小,投劳数额小的一些严重影响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农建工程。像长渠灌区岁修工程这种工程规模较大、投劳数量大的都很难议成功。总体来看,“一事一议”能够议成的事只占需要干的事极小的一部分,大约在30%左右。“一事一议”日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程序复杂,基层干部态度消极。按照有关规定,“一事一议”要经过征求农户意见,民主讨论,有关部门审核备案,政府审批等若干程序,并通常都有筹资投劳数额上的限制,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大,过程冗长,导致镇、村等基层干部态度消极,“一事一议”变成了有事不议。第二,农民的利益要求不一致,往往议而不决。各农户之间情况千差万别。“一事一议”很容易造成议而不决。通过调查来看,“一事一议”做为税费改革推行的重要制度之一,绝大多数基层干部和农民认为是可行的,是农民管理内部事务的必然趋势,但在操作性上有待进一步增强。
三、对策和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相对滞后,同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极不相适应。投入是水利建设的前提和保障。在新的形势下,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必须首先从投入机制入手,逐步从依赖国家财政负担的单一投入向多元化、多渠道、多途径、多层次方面转化,积极应对农村税费改革和取消“两工”后投入上的新变化。根据近几年来三道河水库灌区农田水利建设的实践和湖北省发展“三民水利”的成功经验,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健全投融资渠道,保障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需要。
一是国家投资建水利。近十年来,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国家投资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重点加大了对大型水利工程的资金扶持力度。水管单位必须用足用活水利产业政策,抓紧抓牢国家向大型水利工程投资倾斜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财政的大量投入,对骨干工程实施改造和配套。
二是水管单位投资建水利。水管单位管理好、养护好、建设好水利工程责无旁贷。在制定单位年度规划和长远规划时,必须把水利工程建设和养护工作纳入其中,制定切实可行的投资方案,年度工程建设和养护资金比例控制在单位总收入的10%左右,并且认真按照计划落实到位,确保实际投入资金量基本满足水利工程的日常养护,确保建一处、成一处、见效一处。
三是“一事一议”建水利。对支渠以下田间工程,坚持“谁受益、谁投资、谁管理”的指导原则,充分利用村民“一事一议”制度,以农民用水者协会和群众为投入主体,积极倡导农民自发自愿投资投劳,自力更生改善乡镇村组的田间工程条件。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鼓励农民单独或联合投资维护水利、建设水利。
四是政策倾斜建水利。认真贯彻《水利工程水价管理办法》和省市有关水价改革的文件精神,大力推行“两部制”水价,既充分考虑减轻农民负担,又切实解决水管单位水价背离其价值问题,增加水管单位收入。同时,加大水管单位体制改革步伐,按照国家水利部、财政部制订的“两定标准”,积极争取财政支持,落实编制和经费,减轻水管单位负担。通过政策的贯彻落实到位,水管单位可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五是产权改革建水利。支渠以下田间工程面广量大,可以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等多种改革途径,将小型水利和田间工程的管理、维修、养护责任与工程的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管理权落实到用水者协会或农民用水户个人,从而明晰工程所有权、转让使用权、落实管理权、搞活经营权,从根本上解决支渠以下田间工程的投入和长期养护问题。
第二篇:关于加强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今年国家、省、市关于水利建设的“一号文件”出台后,全市加大了农田水利建设的工作力度,为了促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良好快速发展,近期我们围绕如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和水资源保护能力以及建立健全农田水利长效运行机制等问题,就全市农田水利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有关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市农田水利建设紧紧围绕民生、创新、高效三个重点来抓,着力实施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节水灌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农村水利工程。2010年入冬以来,全市已完成投资19亿元,完成土方1.68亿m3,石方73万m3,累计开工处数9209处,疏浚河道1120公里,清淤沟渠4940公里,新打机井6097眼,新建泵站350座,新建村镇供水工程88处,新增蓄水能力6852万m3,新增灌溉面积52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90万亩,新增旱涝保收面积86万亩,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48万亩,改造中低产田面积1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平方公里,新增供水受益人口22万人。
(一)水毁设施修复工程取得实效。2010年汛期,我市遭受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全市受灾人口114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1万多公顷,对农田水利工作提出严峻考验。我市把修复水毁工程作为灾后重建和冬春农田水利兴修的重点,去冬今春以来,对病险水闸等各类防洪设施,以及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闸涵沟渠,优先安排资金,修复水毁工程1680处,加固提防380公里。
(二)防洪除涝工程效果明显。以全面启动德州大水网建设为契机,按照先急后缓、分步实施的原则,对事关防洪安全的骨干河道进行疏浚治理,完善配套建筑物;同时,按照干、支、斗、农全面配套的原则搞好田间排水体系建设,打通“竹节沟”,达到“六田型”排涝标准。全市治理骨干河道26条、支流河道49条,完成土方7088万方,完成投资
4.5亿元,新增除涝面积61万亩。许多河道为二三十年来的彻底整治,在2010年抗御洪涝灾害面前,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再创佳绩。2010年全市9个小型农水重点县按照“系统化规划、规模化推进、高标准建设、新技术支撑、文明式发展、用水户参与”的发展思路,加强领导,精心设计、严格管理、科学施工,按照“田成方,渠成网,树成行,沟渠路林齐配套”的标准,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成了全省乃至全国的样板工程。我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主要形成了四种模式:一是自流灌区明渠防渗灌溉;二是扬水站加明渠防渗灌溉;三是扬水站加管道灌溉;四是机井加管道灌溉,另外还有小部分的滴灌、微喷等高效节水灌溉。小农水项目把原来的分散、独立的渠道,连成一个系统,打通干、支、斗、农渠之间的链接,将水直接送到田间地头,为农田抗旱提供了有力保障,推动了现代节水高效农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截止目前,9个重点县已完成投资2.89亿元,建设“旱能浇、涝能排、节水型”的高标准农田45万亩。
(四)灌区清淤和节水改造工程成效显著。按照“工程改造抓质量、运行管理上水平”的发展思路,持续加大潘庄、李家岸两大灌区节水改造力度,不断提升灌区工作的水平和档次。2010年投资1575万元,进行了干渠清淤和沉沙池整治;投资3600万元,完成了潘庄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其中市财政投资3375万元。
(五)蓄水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按照每县2座千万方水库的目标,2010年全市新开工平原水库6座,实行水库供水的县市增加到7个,水库供水人口达到237万人,城乡供水一体化人口比例达到53%。同时为充分拦蓄地表水,结合新农村建设和社区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安排,全力搞好坑塘建设。截止目前,全市新建坑塘126处,维修坑塘338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几年我市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
(一)缺乏稳定的长效投入机制,投入严重不足。我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市、县财政比较困难,农村群众收入较低,中央对田间节水灌溉投
资规模小,而地方和农户的筹资能力不足,导致田间节水灌溉发展滞后,面积增长缓慢。全市水利基础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70%以上的水利工程带病运行。
(二)建后管护机制不畅制约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发展。农村体制改革后,农村土地由集体经营转变为农民分散经营,已建成的农村水利工程由于管理体制没有理顺,产权归属不明确,国家、集体、受益户三者的职责和义务没有明确的界定,导致很多农村水利工程建、管、用三位脱节,管理、维护主体缺位,除大中型工程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外,大部分小型工程基本上是有人用无人管,有急需但无工程可用。
(三)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滞后。多数乡镇水利管理服务机构无专用办公场所,办公设施简陋,缺乏必要的测量仪器、交通工具,人员由乡镇统一调配使用。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业务培训,知识结构、技术水平与相应岗位职能不适应,制约了现代节水高效农业的发展。
三、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稳定增长的水利设施投融资机制。农村水利建设量多面广,投资需求巨大,完全依靠政府来负担不太现实,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努力拓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资渠道,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民积极投资投劳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让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农田水利建设市场。这样既可以优化提高政府公共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效率,又有利于依靠市场机制扩大水利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解决公共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建立农田水利设施建后管护机制,明确管护主体。建后管护问题长期以来成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薄弱环节,建议市政府研究制定《德州市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办法》,对实施完成的项目,结合“谁受益、谁维护管理”的原则,以乡镇或村、组为单位,明确管护主体。对其塘堰、渠系、泵站等各项指标予以公示,保证设施的正常运行费用。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用水组织,开展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水费计收机制调研,进一步探索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农业能受益、农民用得起、管理跟得上”。
(三)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一是优化机构设置,理顺管理体制。将乡镇水利管理服务机构由县级水利部门垂直管理,这样既可以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又可以稳定乡镇水利基层队伍,为乡镇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与保障。二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人员素质。针对基层水利人员年龄老化、文化程度不高、无专业知识的实际情况,按照“学以致用、因需施教”的原则,制定全员培训计划,采取短训、委培、脱产学习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乡镇水利技术人才培训,切实提高水利员工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
四、两点建议
一是建议制定全市末级渠系建设改造方案,并把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纳入县市及乡镇政府政绩考核系统。近年来的涝灾提醒我们,末级渠系是整个灌溉系统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建设与维护的好坏,直接影响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因此,我们要结合全市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和我们实施的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规划及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制定切合全市农业发展的末级渠系建设改造方案,根据方案对全市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统一建设改造。为了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建议制定细则,把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纳入县市及乡镇政府政绩考核系统。
二是建议建立末级渠系节水改造专项资金,形成末级渠系建设的稳定投资渠道。专项资金可从地方财政机动财力、土地增值费、水资源费等水利发展资金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以及占用农业灌溉水源的补偿资金等资金组成。
第三篇:关于城关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白水县城关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调研报告 根据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的要求,针对日益高涨的加快农村水利建设的呼声,我镇组织人员对全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行了专题调查,基本掌握了我镇农田水利建设情况,也发现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现将这次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田水利建设基本情况
城关镇地处白水县城,是县委、县政府的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总面积39.96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4个社区,总人口51280人。我镇水资源十分贫乏,水利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基于此种情况,近几年我镇农建工作的主攻方向是多打深水井,开发水源,增加耕地有效灌溉面积,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这一主题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一)高度重视,强化责任
我镇、村两级一贯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在农建工作中,发挥引导服务作用,明确农建工作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及目标措施,并积极争取农田水利项目,主要领导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亲自动员部署,经常深入农建工程施工现场检查指导,协调解决有关问题。水工站科学规划,周密组织,深入水利建设工地,指导帮助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问题。真正把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作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大事列入议事日程,以目标责任书的形式落实到基层。正是由于组
织保障体系健全,科学实施得力,我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才有了今天的良好局面。
(二)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农建工作新路子
1、充分利用“一事一议”政策,组织和引导群众自行参与农建中来。使广大群众全过程参与农建工作的建设与管理,减少了干群矛盾的发生,增强了群众干好水利工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解决了工程匹配资金不足的问题。
2、大胆进行改革,通过拍卖、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对现有农田水利基础设计进行管理,一是能够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扩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模和效果;二是可以增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力度,保护其完好率,提高其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
3、改变传统作业方法,大力推广机械化施工。不但提高了工效、减少了投资,而且农建质量得到了保证,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二、当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总的来看,目前我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还相当薄弱,设施毁坏严重,运行效率较低,抗灾能力较差,严重威胁粮食生产。主要问题和困难如下:
(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认识缺位
忧患意识不强,村级干部到群众已习惯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吃老本”的思想比较严重,对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紧迫感不强,主体责任不强。群众热情不高,认为种田不能作为农民增收的手段,养家糊口是农民种田的主要目的。另外,种田每年抗旱要花
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种粮效益比较低,严重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种田太不合算,群众没有热情修水利。
(二)投入不足,资金筹措困难
一是各级财政投入不够,尤其是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偏小,就是有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也要找熟人,托关系,很难争取,即使争取到了项目,由于匹配资金很难到位,往往导致项目搁置或工程质量大打折扣。二是群众投入难以组织,国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取消农业税并推行多种涉农补贴,农民朋友认为什么费用都应由国家出,等、靠、要思想严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筹资积极性不高。另外,税费改革后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应该说增加很大,工程建了不少,维护也搞了不少。
(三)管理不力,设施设备建管缺位
由于政策变化、管理层更迭、职责不明、主体不分等原因,导致对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不到位,有的甚至于长期无人管理的状况,导致设施提前老化,使用成本增加,利用率降低,破坏率增加,(四)水利工程立项艰难
水利项目申报前期费用惊人,专家评审、设计和相关费用动辄上万元,基层无法负担,只能望洋兴叹。即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争取到一个好项目,能为群众带来福祉,也因配套资金难到位而实施艰难。
四、对策建议
(一)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宣传力度。一是宣传水资源观念,增强农民的水忧患意识,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改变旧的用水观念,节约用水,科学用水。二是宣传减轻农民负担与农民自愿投工投劳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政策界限,在切实加强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前提下,本着自愿互利、注重实效、控制标准、严格规范的原则,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工投劳。三是宣传保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改变群众急功近利,只注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观念,增强保护农田水利设施意识。
(二)加强农田水利项目区建设。一是想尽一切办法,动员各方力量积极争取项目,不断扩大农田水利项目区建设,增加高质量农田水利工程的覆盖面,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尽职尽责,实行项目责任制,严把质量关,打造“精品工程”和“民心工程”。三是要加强项目区的管理,积极探索好的管理办法,可以通过委托管理、承包、拍卖或股份合作等方式予以管理,克服重建轻管的观念,使其充分长久发挥效益。
(三)本着自愿原则,积极组建农民用水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行管理,并不断加以完善和推广。
(四)要科学规划、合理用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压力,水资源整体态势将更为严峻。在打井抗旱问题上,一要控制数量,二要科学布局,三要加强管理。要注意坚持短期行为和长远规划相结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五)盘活现有资产,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等多种形式,鼓励农民、集体和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资,盘活现有水利工程资产存量。
(六)上级政府财政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力度。尤其是加大对纯公益工程的投资额度。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国债资金、扶贫等用于水利建设的资金捆绑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中共城关镇委员会
城关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三日
第四篇:关于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的
调研报告根据市政协关于开展“治水兴农”资政会调研活动通知,县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对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县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应邀参加了调研活动。调研组一行深入到施官镇塘坝建设现场实地察看了塘坝项目建设情况,随后在县水利局会议室听取了县水利局负责同志关于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汇报,并进行了座谈。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位于安徽省东部,江淮之间,面积1481km2,山、丘、圩面积比约为3:5:2,耕地总面积71万亩,水田面积55万亩;现有水库106座,塘坝2.2万面;电站230座,装机520台套3.0万千瓦。蓄水能力达2.4亿立方米,排灌能力130立方米/秒,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60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4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面积达25万亩;境内主要河流5条,圩堤总长度438公里,其中沿河长度226公里,圩后撇洪沟212公里,已完成圩堤达标建设180公里。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紧紧抓住国家政策的有利时机,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一)科学合理规划。我县在“十一五”末至“十二五”初,先后编制了县《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抗旱规划》、《塘坝扩挖整治规划》、《农村沟河清淤疏浚整治规划》、《中小河流治理规划》、《高效农业节水灌溉规划》、《“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城防洪规划》和《东河防洪规划》等,上述规划为我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供了较全面的工程项目和内容,明确了我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思路和方向。
(二)加大资金投入。“十一五”及“十二五”头两年,我县水利投资将达6亿元,其中2012年预计达3亿元。为确保各类水利工程建设的如期实施,确保水利建设项目落在实处,县政府相关部门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一是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对水利的投入;二是认真落实县级配套资金;三是认真贯彻中央及省政府规定,从土地出让金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四是拓宽水利融资渠道,对人饮等水利工程制定相关政策,采取bot等形式进行融资,吸引社会资金投入。
(三)发挥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县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责任主体职能,认真组织项目实施。一是超前谋划。加大对各类水利项目的前期工作力度,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做好规划、勘测、设计和招投标工作,确保各类水利工程按计划实施;二是严格按程序办事。对各类水利工程建设,严格按照项目法人、招标投标、工程监理、合同管理、资金拨付、竣工验收“六制”要求办事;三是抓好工程质量和进度。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效益第一的宗旨,对各类水利工程均按图施工,树立样板,以点带面,推动全县水利工程质量的提高;水利工程建设季节性强,工程建设大都在每年汛前和汛后实施,施工单位充分抓住晴好天气,多措施加快各类工程进度,确保工程按期完成并投入运行。
(四)取得显著成效。一是防洪保安工程方面。全县106座水库已完成65座除险加固任务,剩下的41座水库计划在2012年、2013年完成;去年10月来河治理一期工程开工,拆除重建了金庄跌水、河东闸、三里河闸,兴建赵坝闸以及河北大堤至金庄跌水7.7公里河道切滩、降滩和堤防加固工程,来河治理一期工程计划今年汛期前全面完成并投入运行。下半年将开工来河治理二期、清流河治理二期工程,目前该两项工程已完成招标工作。二是水源工程建设方面。县委、县政府在每年的水利冬修中对全县塘坝和沟渠进行有计划地扩挖和清淤工程。,全县共完成土方846万方,圩堤加固4处14.2公里,沟渠清淤50条;农田整治2处1.3万亩;2处村级小型泵站4台220千瓦电机、水泵的更新改造;新建和完善乡镇水利站7处,解决6.4万人口饮水安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利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抗灾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突出表现在水利工程(包括机电排灌站、河道、水闸等)设备老化、失修,全县沟塘、渠道等输水建筑物淤塞严重,供排不畅等。
2、全县水利工作队伍业务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水利系统(包括局机关)近20年未招收水利专业技术人员,水利系统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水利队伍整体业务素质偏低。
3、工程建后管理跟不上。小水库、小电站等小型水利工程建成后一般交由乡镇水利站或村级组织管理,但是乡镇水利站名存实亡,全县12个乡镇只有5个乡镇有水利技术人员,远远不能满足全县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需要,给乡镇水利工作和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
4、农民投工投劳严重不足。我县大部分水利工程建设于上个世纪六、七十代,机电设备因长期运行,老化失修,亟待更新改造。国家政策投入资金大都用于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面上水利工程投入、运行
第五篇:关于我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调研组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切实搞好我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根据市政协主席会议的安排,5月中旬,由市政协副主席周玉生、朱承平牵头,采取上下联动、点面结合的方法,对我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两个调研组,分别对谕兴、新街、龙集、杨村四个乡镇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和重点解剖。各片政协工作联络组还组织委员对所在片乡镇进行调研。五月十八日,调研组召开了情况汇报会,并邀请市水利局的负责同志列席会议。与会人员对当前我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座谈研讨,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市政协主席戴长生出席会议并讲了话。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水利基本概况
全市现有中小型水库131座,其中:中型水库9座,小
(一)型水库22座,小
(二)型水库100座,总库容5.5亿立米,兴利库容2.13亿立米;塘坝1.5万面,总蓄水量0.81亿立米;固定机电排灌站223座,总装机42400千瓦。防洪干堤319KM,其中高邮湖大堤34KM,城防大堤4.6KM,主要河湖堤防280.4KM,各类涵闸500多座。在所有水利设施中,除骨干水利工程由国营水管单位管理外,占总数90%以上的小型水利工程由所在地乡镇或村队管理。正是有了这些水利设施,大大增强了农业抗灾能力,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据水利部门分析,全市90多万亩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74.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0.3%,旱涝保收面积65.5万亩,占72.8 %。近几年来,特别是在2003年特大洪涝灾害后,市委、市政府针对农村“两工”逐步取消后的新情况,通过压缩开支,先后投入400多万元,重点解决了水毁工程和农田水利建设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确保了农村经济建设稳步持续发展。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利工程设施病险问题较多。我市水利工程多数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长期运行,老化失修,有的虽经多次维修、改造和加固,但由于受财力限制,许多带根本性的问题没能得到彻底解决,有些病险问题还显得十分突出:
一是防洪标准不高。白塔河、老白塔河、铜龙河、杨村河、沂湖、洋湖等内河湖堤防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险工险段,一些支流堤防和圩堤标准更低,抗御大的洪水灾害能力不强。二是部分水库堤坝带病运行。全市9座中型水库有4座(釜山、大通、高峰、焦涧)存在不同程度的险情,其中釜山、大通、焦涧3座水库大坝已被定为三类坝,亟待加固。122座小型水库中有30%以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病险情,主要是大坝渗漏、溢洪道和放水涵等建筑物损坏严重,部分小水库至今无溢洪道而靠挖坝泄洪。秦楠、谕兴、金集、冶山等乡镇有9座小水库大坝还存在白蚁危害。
三是不少涵闸年久失修。全市沿河湖500多座引排水涵闸,多数是五、六十年代兴建的,其中年久失修、设备残缺有隐患的涵闸占30%以上,需要更新和改造。
四是圩区河道、沟港淤积严重。圩区河道长期没有清淤,有的淤积深度在2米左右。许多圩区及洼地排涝能力不足,泵站超期服役,电机等设备严重老化,许多电站仍在使用高耗低能、早应淘汰的电机、水泵等设备。杨村镇的沂湖站、龙集乡的大军坝站等不仅机电设备陈旧,且房屋也濒于倒塌。
五是岗区机电站设备陈旧,渠道标准低,配套不齐,塘坝淤浅,蓄水能力不足。
2、小型水利设施管理不到位。分布在各乡镇、村、队的小型水利设施由于诸多原因,管理很不到位,有的甚至处于长期无人管理的状况,导致设施提前老化,使用周期缩短。目前在小水库上游拦坝造塘,库中筑坝分割现象时有发生。少数机电站、河道上闸门启闭机被
盗现象严重,仅城关片在去冬今春就被盗铸铁闸门、启闭机11台套,13—17千瓦电动机4台套,低压电线近千米。
3、面上水利工程投资投劳逐年减少。在农村税费改革和逐步取消“两工”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资投劳逐年下降。据水利部门统计,1999年农村水利兴修每个劳动力投工25个、全市水利工程兴修完成土方648万立方米,到2004年已下降为4.5个、320万立方米。一些属于村队通过“一事一议”筹资能解决的小型水利设施维修改造和更新问题,乡镇村干部为了回避矛盾而放弃使用。2000年农村税费改革时,我市355个村委会中就有42个村放弃使用“一事一议”政策,而运用“一事一议”政策的村也没有用足政策,全市人均仅为9元,远远低于人均15元的政策上限。2001年放弃使用“一事一议”政策的村多达96个,实行“一事一议”的259个村人均筹资仅11.55元,也低于上限水平。最近两年来,实行“一事一议”的村更少,有的乡镇几乎没有一个村使用“一事一议”政策筹资兴建水利工程。
4、水利规划有待完善。多数乡镇、村没有水利规划或规划不完善,造成一些新建水利工程布局不合理,资源浪费或闲置。
调研组认为,近年来各乡镇虽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进行维修改造,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仍显滞后,远远跟不上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水利基础设施投入与其它基础设施投入不相协调。一旦遇到大旱大涝,不仅会严重影响正常提水灌溉和排涝,而且极可能延误最佳排灌时机,大大削弱抗灾能力。
三、今后工作的几点建议
1、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研究制定我市农田水利“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的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按区域、按水系制定出科学可行的“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并根据总体规划的要求,研究出台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意见,不断改善农业物质基础条件,增强农业抗灾能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2、用足用活政策,多渠道加大投入,着力解决农村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一是市财政要逐步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水利部门要积极会同各乡镇本着先急后缓的原则,对现有小型水利设施,特别是机电站、渠道等基础性设施拟定出分期分批改造计划,根据工程的规模和质量,市财政予以一定的补助。
二是坚持“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好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做好筹资投劳工作,把“一事一议”政策用足、用活、用好,对跨村的水利工程,可发扬团结治水的传统,采取“一站一议”、“一渠一议”、“一河一议”的办法,统筹解决。
三是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投资,以解决当前资金不足的问题。四是认真做好项目储备工作,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的扶持。对全市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进行认真摸底建档,做好项目储备工作,凡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都要积极申报,努力争取项目资金扶持。
3、创新管理机制,积极推进小型水利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各乡镇要加强对小型水利设施的管理,对跨村的一些库、站、渠可实行由乡镇水利站统一管理,从根本上解决部分水利基础设施因无人管理而造成人为破坏或失窃现象。水主管部门和广大农民要不断增强节水意识,积极推行“按量计征”管理办法,完善工程配套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对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要在做好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加大改革
力度,盘活现有小型水利工程资产存量。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等多种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对受益面广的工程,可组建合作经济管理组织;对经营性的工程,实行企业化运作,也可以拍卖给个人经营;对业主开发建设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地方政府要给予一定的扶持,并规范其收费标准和服务行为。
4、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依法保护水利基础设施,严厉打击各种破坏和偷盗行为。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做好《水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不断提高全民水的法制意识,切实保护各种水利基础设施,制止围湖造田、围河造田、建库中库、库中塘的各种行为。市水利局和各乡镇要明确和规范乡镇水利站以及水利员的职责,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使其承担起小型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指导与管护的责任。公安机关要采取有效措施,严厉打击偷盗水利设备、器材等犯罪活动,依法保护好、管理好水利基础设施,确保全市水利设施防洪抗旱功能的正常发挥。
二OO五年五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