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理性中的传统观念
理性中的传统观念
――浅评《洗澡》之人物形象
洗澡,洗涤我们的心理。洗去一身的铅华。
《洗澡》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改革开放之后,在北京有一家澡堂里父亲和一个傻儿子一直经营这家澡堂的故事。父亲和这些老顾客每天都在澡堂泡澡过着悠闲的生活,直到这位父亲的大儿子回到家中,当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碰撞时大儿子的现代观念逐渐被父亲的传统文化所替代。最终大儿子心中的观念被融化。
片中吴旭所扮演的父亲是一个重友情,善良,有爱心的人,他在全片始终是一位传统文化的引领者,在影片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社会各方面都告诉发展的时期,他却能通过开设一间澡堂来传继自己所领悟的传统文化。正如片中老人们通过斗蛐蛐,下象棋等来表达传统文化。
而本片塑造的另一位人物是濮存昕扮演的大儿子,在本篇的开头,他西装革履,全然一副现代商人的扮相,当他西装革履的走进澡堂与那些用浴巾包裹着人们形成鲜明的对比,脚下的皮鞋声在充满传统文化的澡堂里显得格外刺耳,而这些刺耳声似乎是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挑衅。本片有这样一个镜头:别人都在泡澡,而只有他自己在淋浴,这让他显得与众不同,但是通过一些事和父亲的话语,濮存昕所扮演的大儿子开始转变,以至于最后吸收了父亲所倡导的传统文化,心理上的转变也让他的装扮发生改变,由衬衣西装变为背心短裤,最后穿上父亲的运动装和傻弟弟一起跑步。
影片另一个人物是由姜武饰演的傻儿子二明,一种笑着流泪式的人物,他一直跟从父亲生活在澡堂之中,虽然傻,但是二明的生活一直很快乐,澡堂之中的快乐,与父亲跑步的欢乐。导演通过《洗澡》这部电影塑造了大明二明这两个人物形象,从影片中显而易见的可以看出生活在传统文化的傻儿子二明非常快乐而生活在现代化中的大儿子却身心疲
惫,举步艰难。从这段对比来看导演张扬是崇尚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表现本片,表达了传统观念战胜现代观念。
最终父亲的去世则进一步把大儿子的传统观念加深,他开始泡澡堂感受父亲所向往的生活,最终理性的传统观念进入大儿子的脑中。因为时代的发展,老澡堂要被拆迁了,傻儿子的“抵抗”和人们心中的不舍则升华了本片,也突出了导演本片的中心传统文化占主导。
老澡堂被拆除了,只剩下兄弟二人,而他们心中父亲的文化没有被拆除。社会虽然不断发展,但我们仍旧需要传统文化来充实我们的生活,充实我们的心灵。有时候我常常想到底成长意味着什么?成长的不可抗拒到底我们为之付出了多少代价?在二明的脸上我们很容易看到满足和快乐,对他来说生活如此简单,只要有父亲和澡堂就是一切.他没有更多的欲望,没有深沉的情感.世界在他的眼里是纯粹的.这让我想到了村上春树的一本小说“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小说中的“世界尽头”就是一个绝对的纯粹世界,人没有心没有欲望,男女可以相亲但不能相爱.这样的世界注定会被摧毁.没有心的话同时也就失去了感觉,快乐和悲哀都感觉不到.人成了一具行尸走肉,那是多么可怕的事.幸好二明不是,二明是有心的.他可以感受温暖和爱,他也感受着痛苦.当他在父亲逝去后几天才猛然醒悟并且大声对哥哥说“爸爸牺牲了!”时,让看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谁说这是一个傻子?谁说傻子什么都不会?其实在二明的心里,他明白着一切.父亲和澡堂对他来说就是家啊!
大明和二明,一对兄弟,两个世界.聪明的未必值得庆幸,而傻的未必应该悲哀.在很多时候,我们其实是羡慕傻子的,因为他们简单,直接,纯粹;所以看“洗澡”的同时也是在看自己的生活.我们必须走出原来的家,可是我们是否还找得到回家的路?
第二篇:中国家庭教育深受传统观念影响
专家:“啃老”表明中国家庭教育深受传统观念影响
核心提示:
“傍老族”、“啃老族”,在当下社会已不鲜见,这不仅是家庭小事,更是一个沉重的社会话题。最近,北京父母状告“啃老”独子和山东拟立法禁止恶意“啃老”的新闻,再次把“啃老族”推到风口浪尖。“想„啃老‟,没那么容易”,这是社会发出的强烈信号,更是希望以此刺激那些“啃老”的青年,走出父母庇护的翅膀,学会在社会打拼自立。
都说“养儿防老”,可如今有的成年人却游手好闲,赖在家中坐等父母供养,着实成了“养儿啃老”。更有甚者,对养着自己的父母非但不感恩,稍有不顺便恶语相加。
最近,北京一对被独生子“啃老”7年的父母,将儿子小徐诉至海淀法院,并申请强制赶其出门。该案吸引了众多的眼球。父母因为“啃老”问题与孩子对簿公堂,足可见其“恨铁不成钢”的无奈和心痛。
悲情,绝望父母告亲儿
据媒体报道,小徐大学毕业后,一直赋闲在家,不是上网就是睡觉,滋润地过起“啃老”的日子。刚毕业那会,父母催促小徐找工作,但他老说工作难找。无奈,父亲老徐通过同学的关系,把儿子安排到其公司。可小徐工作了3个月,就辞职不干。此后,老徐又帮着联系过几家单位,但小徐总说“没意思,不想干”,老方一帖。
更夸张的是,去年,小徐认识了一名女网友,竟然带回家长期同居。面对父母的劝说,他振振有词:“没工作也有权利恋爱……作为父母,你们有义务养我。”
时光荏苒,转眼7年过去,可29岁的儿子仍坦然赋闲在家,老徐夫妻忍无可忍,将小徐诉至海淀法院。法院执行判决过程中,小徐百般阻挠,还对父母吼道:“你们就是想逼死我,我让你们断子绝孙!”
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但这是对未成年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而小徐完全有劳动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期在家“啃老”,于情、于理、于法都难容。
“想„啃老‟,没那么容易了。”法律界人士认为,海淀法院的判决不仅直接表明立场,也是给家长和孩子上了一堂普法教育课:父母拒绝“啃老”的权利受法律保护。
这场父母与儿子的“啃老”拉锯战告一段落,却不禁引人深思。
啃老,已成为一个沉重的社会问题。一方面,有的家长出于对子女无私之爱,默默承受子女的“啃老”;而另一方面,一些年轻人以就业压力太大等借口,心安理得待业在家,不思进取。
无独有偶,山东拟立法规定禁止恶意“啃老”,引发公众关注和热议。有人认为,立法容易,实施则难,被“啃老”的父母极少会拿起法律武器,与孩子对簿公堂。但大多数网友认为,立法禁止恶意“啃老”,为那些默默被“啃”的父母撑了腰,至少发出法律“信号”,警示“啃老”族生活最终还需自食其力。
悔恨,盲目溺爱终害己
最近,某网站联合北京大学发布今年的《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对35万余份来自90后就业情况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很多毕业生坦言,比起潇洒的学生时代,毕业后的日子更加苦逼,吃穿住行之外,保持“月光”已算庆幸,仍有30%的人不得不“啃老”。
客观而言,刚毕业的年轻人有可能一段时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有时需要父母提供帮助,这无可厚非。但如果以现实压力为理由,长年不愿出去工作,依赖父母生活,那就另当别论。身为父母,更不能任由孩子如此。
反观小徐的案例,老徐夫妻也是后悔莫及。夫妻俩对小徐从小就百般疼爱:小徐小学时当过班长,听说其任务太重,老徐的妻子跑到学校找班主任,要求别让儿子当班长;小徐考上当地一所大学,住校不到一个月就提出和宿舍同学相处不好,他们便让小徐回家住。正是溺爱纵容,使小徐的行为不断“升级”。
其实,“啃老”事例中,很多父母起初是心甘情愿被“啃”。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家住杭州市小营街道的小叶,大学毕业3年。刚开始,小叶也投过简历、找过工作,但总是不满意。后来,她索性闲在家中,靠父母生活,谈恋爱的开销也由父母资助。面对亲友的劝说,小叶很坦然:“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与其勉强干不喜欢的工作,不如嫁个好丈夫,反正现在父母养得起我。”
而小叶的父母也不以为然,觉得女儿“啃老”无所谓。“工作可以慢慢找,急不来的。”小叶的母亲已经退休,父亲经商,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错,认为养女儿不算负担。
工作难、收入低、物价高、压力大……这些已成为“啃老族”们自我安慰的通用理由,而更多父母的宽容,助长了他们“啃老”的底气。然而,如此无条件纵容,伤害的不仅是家长,更是孩子。孩子无压力地生活惯了,当生活的风雨来袭时自然束手无策,最后只会失去独立生活能力。
宁波市海曙区某社区曾做过一次调查,社区2000余户居民中,有18位大学毕业生过着“啃老”生活,他们都是大专以上学历,毕业后不找工作就在家呆着,短的半年多,长的两三年。
“我们是一个老社区,很多家庭的经济条件一般,所以孩子„啃老‟,对父母来说有不小的压力。”社区党委负责人告诉记者,一些孩子觉得,自己读大学时父母每月也给一两千元生活费,如果工作收入不高,还不如在家休息。而家长方面,有的是出于对孩子的溺爱,怕孩子吃苦;有的虽然想让孩子工作,但孩子不愿意,也不忍相逼;还有个别家长觉得孩子找的工作不理想、不体面,不如不做。等孩子“啃”得时间太久了,不能自食其力了,很多家长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
感悟,该放手时就放手
“其实,让孩子工作,重要的不在于收入多少,而是让孩子学会在社会上生活,了解社会,面对风雨。如果长期赋闲在家,会失去为生活打拼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宁波天封社区曾做过帮助“啃老”青年融入社会的公益项目,社区党委书记李缇虹认为,对未就业在家的孩子,要区别对待,有的的确是惰性使然、不愿吃苦,而有的则是在等待一个机会和转折点,重要的是社会和家庭要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
社区一位青年大学毕业后两年,一直待业在家沉迷网络游戏,靠父母供养。社区慢慢引导他到周边一些企业实习工作,虽然小伙每次都因为不适应干不久,但他逐渐体会到工作赚钱不容易。现在,他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成为网络游戏职业玩家,每月有2000余元收入。
对这样的孩子,迈出第一步,就可能改变一生。
精神上不“断奶”、经济上就难以独立。南京大学,告别“啃老”生活。他感言:“现在只有勤奋工作,时常回家看看,孝敬父母,才对得起养我的父母,希望和我有一样经历的朋友,要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
该放手时就放手,被“啃老”的父母是时候让孩子走出家门闯一闯了。“梦想的姿态,逆着风也努力绽开……汗水滴入胸怀,为勇气灌溉,可能受伤可能难堪,越是黑暗越是灿烂,泥土的笑,风的呼喊,大声地唱,奔向彩虹,跑出一片天……”期待越来越多“啃老”的孩子跨出关键的一步。
专家观点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啃老”现象,大多是青年在顶住来自家庭与社会的压力下的“自主”选择。我们的家庭教育仍然深受传统观念影响,父母总以为为孩子安排越多越好,这也造成了青年人在经济上和生活自理方面对父母的依赖。年轻人在个人的发展过程中,做决定时要考虑家庭承受能力,要为自己的决定承担责任,而不是让父母为自己的选择“买单”。(记者袁艳 通讯员 张碧薇)
(浙江日报 袁艳张碧薇)
第三篇:道德是人们借助传统观念
道德是人们借助传统观念、社会舆论、生活习惯等来自觉调节人际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道德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一个人的前途,而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将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担负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在社会快速变迁与转型的时期,如何认识和把握现代化进程中我国青年的道德状况和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我国青年道德建设的现实走向,更加理智地加强和改进当代青年道德建设,有效地加强对青年的教育引导,确立与社会进步要求相适应的青年道德培养体系和工作规范,这是我国道德建设在新的世纪需要承担的重要任务。
一、当代加强青年道德建设的意义
1.加强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强有力的道德支撑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道德 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良好的道德基础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和谐社会不仅是指一个社会生活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平安,而且是指社会成员精神心理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宁静。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和谐宁静的精神心理秩序,就不可能有真正持久、和谐的社会生活秩序或状态,社会成员的精神心理和谐最终会成为影响秩序和谐更为复杂、长远、根本的内在因素。
2.加强道德建设是改变青年道德现状的迫切任务近些年,随着
外来思想文化的大量涌人,社会环境的急剧转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正在冲击着我们优秀的传统道德和高尚的价值观念,使广大青年的道德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模糊,一小部分人表现出美丑莫辨、善恶不分、是非混淆的倾向。许多青年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和家庭生活,不能正确地对待职业、个人生活和政治,他们在寻求自我实现、个性张扬之中获得的只是感官的刺激、物质的享受和性的满足。一时间,实用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价值相对主义、道德虚无主义等喧嚣并呈。当代青年在尊重和服从国家、集体利益的同时,并不希望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在注重情感交流的同时,注重自身利益的务实性。在现代经济冲击下,传统伦理道德的约束力大为削弱,与价值取向的自我化和价值标准的实用化倾向相矛盾。善与恶标准界限不清是当代青年道德现状中最突出的问题。善作为最重要的道德概念,在当代青年当中产生了许多茫然,许多社会现象深深困扰着他们,不是随波逐流,便是难以选择。做人讲道德、讲诚信这千百年来形成的做人的根本信念在一些青年心里产生了动摇,成了一种疑惑。一系列失信、败德现象同当代青年追求真理、文明向上的形象形成强烈的反差。青年不诚信等现象已危及青年的伦理道德底线,加强道德建设已经成为改变青年道德现状的迫切任务。
二、当代青年道德建设的措施探析社会转型时期,青年道德建设的内容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它改变了青年原有的道德取向和道德规范,客观上要求面向青年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途径进行全
方位地转型。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和青年德育肩负使命的战略高度,针对我国青年道德素质的现状,我们应该采取如下积极的应对措施,以促进青年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
1.培育健全的道德人格所谓道德人格就是个体人格的道德性规定,是个体特定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有机结合。重视发展青年的道德思维,培养其道德实践能力,使当代青年具有健全的道德人格,已成为道德建设的目标方向。道德人格的培育,一方面依赖于道德主体的内在自觉,即青年自身的道德自律;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外部社会环境的优化。这两方面相互配合,互为补充,缺一不可。青年自身的道德自律有四种方法值得借鉴和参 考:第一,知行统一。当代青年中知行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也是造成道德失范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青年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加强知行统一。第二,自我磨炼。所谓自我磨炼就是要通过善 的积累,不断巩固强化,逐渐凝固成优良的品德。这种道德修养方法,实际上就是强调对人的道德意志的磨炼,只有不断加强对自我的磨炼,人才能步入更高的道德境界。第三,内省。所谓“内省”,指自己在内心反省自己的言行,扫除邪恶不好的东西,保留善的东西,就是要去恶存善。内省的修养方法,是一种自我锻炼的修养方法。
2.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前加强青年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前加强青年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现代社会的特性,提出了鲜明的是非、善恶、美丑界限,凝集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精髓,确立了
在社会主义社会全体公民当中尤其是青年当中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我们应积极引导当代青年从以下四个方面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首先,以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为人生坐标。树立为最广大人民的福祉而发奋读书的理念,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把所学的知识和智慧用于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从小 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切实帮助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其次,以崇尚科学、辛勤劳动为立身之本。通过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等形式,积极宣传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成为科学精神和 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为在全社会形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做出贡献。要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理念,充分认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对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个人成长、成 才的作用,并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认真践行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再次,以团结互助、诚实守信为做人准则。青年应树立团结互助的理念,发扬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为促进各民族的团结、社 会不同人群间的团结互助,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奋斗。青年必须恪守诚实守信的行为准则,做诚实守信的表率。在工作上,踏实认真。在生活上,自觉抵制社会的各种名利诱惑,脚踏实地。最后,以遵纪守法、艰苦奋斗为行为规范。要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和法规,维护法律的尊严,做社会主义法律的坚定维护者和忠实执行者,做一个护法和守法的好公民。要珍惜社会资源,进行节约型消费,树立自强不息、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节约消费,要牢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古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斗志和拼搏去创造美好未来。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中还存在着许多不稳定因素,对青年道德人格的培育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青年在发展上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这就需要德育面对社会变迁的急剧变革,不断对青年的发展进行正确引导,加强青年道德建设,使青年对道德的追求成为一种自觉,使其价值取向与社会发展的趋势相一致,从而在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篇:打破传统观念 倡导艾滋反歧视
打破传统观念,倡导艾滋反歧视
尊敬的给位评委、老师、同学:
大家晚上好,我是X号选手XXX,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打破传统观念,倡导艾滋反歧视”。
我是广西医科大学医学生合作营的一名防艾志愿者。加入这个团队已经一年多了,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有两次活动让我记忆犹新。
第一次是在2009年11月份,医科大学举办了一次与HIV感染者积极对话的活动,当时有一位HIV感染者对我们说,目前国内对艾滋病患者歧视最厉害的是医务工作者。后来我在2009年11月29号的“中国青年报”看到这么一段:据
一份有关中国艾滋病歧视状况的研究报告显示,在知晓感染者身份后,四分之一的医务人员,超过三分之一的政府官员和教师对感染者有负面和歧视的态度。
医务工作者、政府官员、教师,这三类具有高学历,高知识水平的团体,本可能接受艾滋病患者的,为什么也会出现谈“艾”色变的情况呢?我认为那恰恰是因为他们太懂了。当他们接触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时,只看到那是一种致命病毒的宿主,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弹。这类想法促使他们远离、排斥艾滋病患者,忽略了对他们的人文关怀。
第二次记忆犹新的活动是今年暑期三下乡中,我参加了医学生合作营性与生殖健康进工地的活动,当农民工一听我们是做防艾方面的宣传时,马上走开。后来一位年长些的农民工告诉我们说:“这种病啊,发生在舞厅哪些地方的,你们应该跑去那宣传嘛!我们哪会得这种病啊!”那会,我们意识到农民工这个群体,知识水平不高,本身对艾滋病方面的知识就不了解,再加上传统观念例如艾滋病是老外的病,是性乱、淫秽的结果等的根深蒂固,造成他们对艾滋病患者很深的成见。
我们去宣传防艾知识的出发点原本也就是希望他们了解相关艾滋病知识后不会对艾滋产生深深的恐惧,也不再排斥和歧视艾滋病患者。现在,我更深一层的认识到,预防艾滋,不仅仅是防艾知识的普及,这还需要我们志愿者去打破大部分群众潜意识里将艾滋病与职业、性别、身份联系起来的观念,让他们认识到艾滋病不过是种疾病,向他们倡导艾滋反歧视的态度。
第五篇:从中日关系中看待理性爱国
爱国热情与理性爱国—正确看待中日关系的发展
考点:(1)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2)1937-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3)中日台湾问题;(4)战后日本经常援助中国(如汶川地震);(5)2011年日本9级地震引发海啸、核泄漏事件。
理性爱国: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特别是2010年9月7日中国渔船与日本巡逻船在钓鱼岛海域发生相撞以来,人们对中日关系的发展走向格外的关注。想了不少老问题:例如,中日关系的历史问题。
从近年来的国际形势和日本国内政局的变化来看,新世纪中日关系的发展,不仅受到中日两国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制约,而且也会受到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因素的影响。日向认为,影响新世纪中日关系的发展因素很多,但简单说——既有许多有利因素,也有不容忽视的不利因素。
从有利因素方面看: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历史表明,尽管两国关系在发展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是对立,但友好合作始终是两国关系发展中的主流。世纪之交的中日关系,应从两国关系存在的有利条件中去寻找双方相互依存的可能性,在当前维护和发展长期稳定的中日关系。其有利因素有:
第一,国际形势的变化为中日关系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冷战的结束使国际形势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苏联解体,两极体制崩溃,世界正处于新旧体制转变的过渡时期。国际形势演变的明显特征是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和发展经济成为各国和国际关系中的重点,同时,包括中国、东盟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不断崛起。虽说美国成为冷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但由于世界多极化、大国间实力差距的缩小和相互制约作用的增强,其干预国际事务的能力正趋于下降。随着时代的变化,亚太地区的关系和格局也发生了重要的改变,中国、韩国、东亚各国已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前内部混乱、软弱可欺的状态,中俄之间相互接近,日俄关系有所改善,中韩建交,整个亚洲出现了政治相对稳定、经济高速发展的局面,也为中日关系的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第二,中日之间的经济合作为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经济依然将是影响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上世纪90 年代以来,中日经济关系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两国之间经济关系由原来的贸易为主,发展为由贸易和直接投资为主的经 济关系。“在经济合作领域,我们两国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进入新世纪后,两国贸易量每年以百亿或数百亿美元的增幅递升,这样高的双边贸易增长幅度在国际上是罕见的。到2006年底,中国一直仅次于美国,是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国,日中贸易占到日本外贸总额的17.2%,仅比日美贸易额少0.2个百分点。到2007年3月底,日中贸易额超过日美贸易额,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中日相互投资亦稳定增加。日本是中国最大的外资来源国,到2006年底,日本对华累计实际直接投资达580亿美元,直接和间接地为中国创造了920万个就业机会。中国对日本的投资从无到有,逐年增加。到2005年底,中国对日本的投资为11.8亿美元。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推进,对日投资将稳步增长(尹承德:中日经济关系的新变化[N].中国经济时报,2007-08-27)。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充分说明,中日经济关系既是互利的关系,也是发展两国关系的重要基础。
第三,政治、历史和文化上的相通为中日关系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政治方面看:中日两国经历了9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政冷经热”阶段后,又经历了“破冰——融冰——迎春——暖春”的首脑外交,确立了第四个政治文件所规范的“战略互惠关系”,这不仅是两国领导人达成的政治共识,更是两大民族根本和长远利益的需要。从历史方面看:中日两国历史渊源相通,两国人民在传统文化领域有着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共同点,双方的文化交流过去、现在和今后都是两国关系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与日本都是东亚区域内的重要国家,两国一衣带水,自古就有交往的历史,在语言、文字、文化传统、宗教、习俗等方面的相互影响比较大,正是由于两国间文化的深刻影响,使中日民众之间形成了无法割断的历史联系。从文化方面看:在中日两国文化交流过程中,有很多留学生在各个领域运用自己留学的经验和所学到的知识,为两国交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此,随着两国人民相互理解的加深,文化上的相通必将更加成为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有利因素,必将对新世纪中日关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中日经历了9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政冷经热”阶段后,又经历了“破冰——融冰——迎春——暖春”的首脑外交,确立了第四个政治文件所规范的“战略互惠关系”,这不仅是两国领导人达成的政治共识,更是两大民族根本和长远利益的需要。
从不利因素方面看: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日本内部政局的变化,中日之间存在的分歧和摩擦也日趋表面化,特别是对日本侵华历史的认识问题、台湾问题及钓鱼岛争端等问题上的分歧尤为突出。这些问题虽不是主流,但对中日关系在新世纪能否健康、稳定地发展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第一,历史认识问题。这个问题既是困扰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 问题。“以史为镜,可知兴衰”,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相关。正确认识和对待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的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尤其是近年来,日本国内少数人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的言行越演越烈,使历史问题在今天仍然成为影响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这主要表现在两个问题上:一是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二是政府要员参拜靖国神社。关于日本历史教科书的问题由来已久,早在二三十年前就曾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直接影响了日本同周边国家,特别是同中国关系的发展。但近年来,日本右翼学者在向政府提交修改教科书纲要后,日本文部科技省仍保留所谓“符合历史事实”的内容。对此,中国外交部言人曾表示,中国要求日本采取有效措施,阻止任何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的教科书的出台,以维护中日关系大局。而新上台的小泉纯一郎对教科书问题到目前为止仍然不同意再次进行修改。关于日本政府要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早在 1972 年日本田中首相访华时就对战争责任问题表示: “在过去的战争中日本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重大的损失,对这一点我们痛感责任,并深刻反省”。在此之后,历任日本首相和外相在正式场合也基本沿袭这一立场,特别是1992 年和 1993 年宫泽喜一和细川护熙首相的讲话在承认侵略事实和表明反省的两点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但近年来,在日本国内抹煞侵略历史、推卸战争责任的事件屡见不鲜。特别是一些政界要员一再否定侵略和美化侵略战争,更有甚者,小泉纯一郎作为首相带头参拜供有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这不仅助长了为日本军国主义招魂的气焰,同时也严重伤害了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对于这两个问题,日本只有正确认识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抚平中国人民乃至亚洲各国人民的创伤,也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中日两国互相信赖的关系。
第二,关于台湾问题。这既是关系到中国的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的重大问题,也是中日关系发展中的敏感问题。台湾问题不仅在过去,而且在现在乃至未来都将是左右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因为,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涉及十三亿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虽说日本政府曾多次表示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不支持“台独”的态度,但是近年来,日本国内支持台独或“一中一台”的亲台势力的活动日趋活跃。一些亲台议员与台湾政界、财界等保持密切往来,企图扩大对台交流、使对台关系升格,完全忽视《中日联合声明》中关于日本政府充分理解“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原则立场,这对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第三,关于钓鱼岛主权争端问题。这是影响中日系发展的又一个不利因素,自 70 年代以来,中国与日本围绕着钓鱼岛主权归属的争端时起时伏,近年来的分歧和摩擦更加表面化。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国际法上看,中国对钓鱼岛都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因此,1972 年两国关系正常化时,双方政府都表示愿意从中日友好这个大局出发,将领土问题暂时搁置,待日后 解决,这是两国政府的明智之举。1978 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时,两国领导人又达成了搁置争端、共同开发的共识。邓小平认为“世界上有许多争端,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实践证明,以上述方式处理这个敏感问题是正确的,这样做不仅为钓鱼岛周边海域带来了长期和平稳定的环境,而且,也为中日关系的顺利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但是,1996年以来,日本一些右翼分子接连多次登上钓鱼岛,建立灯塔、竖立木制太阳旗等,不断制造事端,特别是1997 年当两国政府和人民均在为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营造友好气氛的时候,仍有个别的日本国会议员和“日本青年社”成员再次登岛升旗、修灯塔,蓄意破坏中日关系。尤其是2010年,又发生了日本巡逻船钓鱼岛冲撞中国渔船事件。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果这种举动继续发展下去,势必给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带来阴影。
总的来说,新世纪的中日关系前景广阔又不容乐观,从长远看,友好发展是主流,但从当前看,问题很大、麻烦也很多,其发展道路是不会一帆风顺的,两国间的友好与摩擦、协调与矛盾、合作与竞争将同时并存。不过,只要我们从未来中国核心利益看,其前景可能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2011年日本地震事件(可考日本地貌、地形、历史)
时间: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3月11日 震级:9.0级(日本地震厅)3月11日
震中: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公里处3月11日 伤亡:遇难失踪人数升至27475人3月15日
核电站事故:福岛第一核电站冷却系统失灵,导致放射性物质泄漏3月11日 余震:4月7日晚,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7.1级强烈余震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