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管理行为》中的理性

时间:2019-05-15 07:40: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蒙《管理行为》中的理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蒙《管理行为》中的理性》。

第一篇:西蒙《管理行为》中的理性

第四章管理行为中的理性

赫伯特A·西蒙是美国著名的经济组织管理决策大师,他的研究领域广泛,著述甚多,包括同他人合著的在内共有20多部。其中,《管理行为》一书是西蒙的代表作。本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有限理性”和“满意解”,二是决策理论过程。本文主要针对其中的“管理行为中的理性”一章,分析其基本思路、主要内容以及本章的地位和意义等。

一、基本思路

管理决策的正确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它选择适当的手段来达到指定的目的就是正确的。理性管理者主要关注如何选择有效手段。要建立一种管理理论,必须进一步考察理性的概念,尤其要彻底澄清“选择有效手段”的含义。因此,本章的目的是,从建立一套分析术语和一个分析框架对管理决策进行实际研究的角度,对决策进行剖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本章对抉择的目标环境进行了考察。这个环境就是一系列备选行为方案,每种方案都会导致确定的预期结果。西蒙首先分析了手段和目的的层级结构,认为这一结构缺乏完整性,不能完全整合在一起。由手段—目的分析结构的局限性引出决策的客观环境,也就是备选方案的选择,并分析了影响备选方案选择的几个主要因素。而在备选行动方案的选择过程中,理性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西蒙最后论述了理性的概念、分类以及理性与情感的关系等问题,并初步提出了有限理性的原则。

二、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考察决策的客观环境,以及做出抉择的实际后果。抉择只要是理性的并且其客观条件是可认知的,它就是从多个备选方案中选出其中一个的过程。由于各备选方案的实施后果不同,所以对决策客观环境的分析,主要就是指研究抉择的各种可变的后果。具体内容如下:

(一)手段和目的问题

“事实和价值”同“手段和目的”有关系。在决策过程中,只有具有达到预期目的的适当手段的方案才能入选成为备选方案。但是目的本身,往往只是帮助更远大目标的实现。因此,就出现了目标系列或目标层级的概念。而理性必然同构建这种手段—目的链有关。西蒙认为,即使发生在生理层次上,手段—目的关系也是起到整合行为的作用。在个人层面上,人的行为总是有一定的目的性的。比如肌肉张力的协调是(一种手段)为了执行简单的生理动作,如行走,伸手拿一样东西。这些简单的动作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和自动进行的。但是迈步或抓住某个东西,这些动作本身通常又是达到下一个目的的手段。在组织层面上,组织的活动也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组织就要采取一定的手段。如果说实现组织的总体目标或者说最高目标是组织中最高层管理者的职责的话,那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所需要的手段就成了组织中下一层次的管理者的目标。为了实现下一层次管理者的目标,又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而这个手段又成了更下一个层次的管理者的目标。这样往下不断进行分解,一直到组织的总体目标能通过现有的行动计划或其它具体的方法手段的实施而实现为止。这样,在组织中就形成一个不中断的目标链,或者叫目标层级系统。这个目标层级系统与组织中形成的不中断的等级链是相吻合的。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个层次的目标(手段)既是目标又是手段。

因此,某些目标必须依赖于其他一些更远大的目标才能发挥作用。这个事实导致目标的层级式结构,每一层相对于其下层都是目的,相对于其上层又是手段。通过目的的层级结构,行为得以保持完整性和一致性,因为每个备选行动方案都使用综合的价值尺度即“最终”目的来权衡。

但是西蒙又分析,真实行为几乎达不到高度自觉的整合。因为有意识动机的结构不是单一的分支层级式,而通常是错综复杂的网络式。无论是对于个人行为还是对于组织行为来说,手段—目的层级结构一般都不是完全联系在一起的整合链。组织活动和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往往很模糊,要么这些最终目标没有完全形成,要么在最终目标中或实现最终目标的手段中,存在内在的冲突和矛盾。例如政府在进行社会财富分配的时候,就必须同时考虑效率和公平这两个目标,因此使得其决策复杂化了。

由此,西蒙得出结论,手段—目的分析结构存在以下局限性:首先,如果不考虑其他行动方案可以达到的目的,那么我们对选择某特定行为方案能达到的目的的陈述就会是片面的、错误的。其次,在真实的情形下,往往无法将手段和目的完全分离,因为对于各种可行手段的评价并不是中性的。最后,手段—目的术语一般会掩盖时间要素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因此,在使用目的和手段的术语是应该相当谨慎。从这里我们可以用另一套术语来更清楚地说明问题,这就是备选方案和后果。

(二)备选方案和后果

西蒙认为,使用备选方案和后果术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手段和目的术语的不足。行为主体或多个行为主体组成的行为组织,任何时刻都要面临大量可行的行为备选方案。决策就是在某个时刻选择将要执行的其中一种行为备选方案的过程,而策略就可以认为是确定一段时间里的行为的决策序列。选定的策略所产生的所有结果都对评价该策略的正确性很重要。

决策的任务包括以下三步:(1)列举所有备选策略;(2)确定执行每个备选策略所产生的所有结果;(3)对多个结果序列进行比较评价。但是,个人显然不可能知道所有备选方案或每个备选方案的所有结果,这其中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时间因素

如果不考虑时间因素带来的影响,行为主体或行为组织在起初选择了某种策略,那么他随后完全可以选择另一种不同的策略。但是由于时间因素的存在,一旦某项方案开始执行,对后续行动方案的选择已经产生了影响,导致后续的选择范围缩小。因此,个人或组织可以坚持特定的行为路线,而不是完全放弃已经执行的那一部分。

策略的这种时间限制特性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因为它至少能够给行为带来一丝理性,不然行为就会变得不可思议。所以,时间因素缩小了个人每时每刻必须考虑的备选方案的范围,是理性的必要条件。

2、知识因素

知识在决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就是确定哪个被选策略会产生哪些结果。知识的任务就是从可能结果集里选出一个限制更多的子类,在理想的情况下,甚至是为每个策略选出与之相关的唯一一组结果。行为主体所要做的,就是形成对未来结果的预期,这些预期值是以已知的经验和关于现状的信息为依据推断出来的。

在这种分析框架下,行为主体如果希望完全理性地采取行动,就必须完整地描述每个备选策略所产生的各种结果,并对这些结果进行比较。他必须从各个层面上了解他行为的变化可能导致的变化,必须使用无限延伸的时间、无限扩展的空间和无穷的价值观来探究各种行为结果。但是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所幸,经验规律的发展趋势通常大大简化了抉择问题。两种备选行为方案的差异化结果只可能发生在很短的时间范围和有限的描述区域范围内,使得理性行为变得可能。

3、群体因素

如果决策人不止一个,决策问题就更复杂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制定个人决策时,还必须考虑其他人的决策。也就是说,每个人为了确定自己行动的结果,必须了解他人所采取的行动。

群体因素里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合作模式,一种是竞争模式。在合作模式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参与者拥有共同的目标,而且每个人都完全了解别人下一步的行动,所以能够制定正确的决策。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团队合作”。通常用“合作”这个词来表示参与者拥有同一目标的活动,用“协调”表示向每个参与者通知团队其他成员的行动计划的过程。因此,如果没有协调,合作一般是无效的,也就是无论参与者有什么意向,都达不到目标。而竞争模式中不存在一种对所有人来说都是理性而最优的一种策略。因为对某个人来说是最优结果的,对其竞争对手来说却不是最优。所以竞争性活动会表现出某种不稳定性,每个人如果发觉其对手的意向,就会重新调整自己的行为,作为防止对手发觉自己意向的防御战术。

4、价值因素

在决策制定过程中,价值因素也尚待研究,就是确定各种结果的优先顺序,这个过程也可以称之为评价。由于体现在各种备选方案中的价值观数量较多,种类各异,所以个人在选择其偏好的方案时必须对它们一一权衡,从中选择合适的价值观。

西蒙在这里又探讨了价值、经验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事实要素是对环境及环境的作用方式的某种描述(信息)。这种描述是否准确,可以凭经验进行观察、判断,或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决策总是涉及到某种事实要素。从这个角度来说,决策是从事实要素引伸出来的。

价值要素是关于管理者对某种事物喜好的表示,表明重在对该事物的某种判断。即管理者对该事物的“态度”反映出的价值标准。西蒙认为,价值要素不是以客观的事实证明其是或非的,即不是能以经验证明其正确性的。价值要素既具有事实的内容,同时又具有价值判断的内容。价值要素反映的是管理者根据事实要素表现的情况,按自己的价值标准所做出判断、看法的表示,而这种看法是不能以事实来评价对错、优劣的。

一条手段—目的链就是将某种价值同实现该价值的情境联系在一起,然后再将这些情境与产生这些情境的行为联系在一起的一系列预期。它既是上一层次目标的手段,又是下一层次手段(活动)的目标。在这个系统中,人们所从事的活动实际上都是一种决策活动,这种决策活动主要是要解决两个问题:即目标的确定和目标的实现。西蒙把这两个问题分成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的问题。他认为就决策导向最终目标的选取而言,应该把决策称为“价值判断”;就决策包含最终目标的实现而言,应该把它称作“事实判断”。

因此,“手段和目的”与“事实和价值”虽然没有完全一一对应,但是在这两套术语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联系。手段—目的链就是包括从实际行为到行为产生的价值在内的一系列有因果关系的要素。链上的中间目的可以充当价值指标,利用这些价值指标,我们不需要完全了解各方案在内的最终目的(或价值),就可以对各行动备选方案进行评价。

(三)、关于理性

1、概念

西蒙认为,理性就是要用评价行为后果的某个价值体系,去选择令人满意的备选行为方案。在《现代决策理论基石》中,西蒙对理性做了更为概括的定义“广义而言,理性指一种行为方式,它适合实现指定目标,而且在给定条件和约束的限度之内。给定条件和约束的改变决定了各种不同的理性。”

另外,根据依据不同,理性可以分为客观理性与主管理性,自觉理性与刻意理性,个人理性与组织理性等等。

2、“有限理性”思想

这里涉及到西蒙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有限理性”思想。他从心理学出发,论证了人类行为的理性是在“给定”环境限度内的理性,有限理性是由人的心理机制决定的。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假设的两个致命缺陷导致从个体角度看人的行为是毫无理性可言的,原因是人们受到其注意的广度、知识的局限等因素影响。西蒙的有限理性则是从群体行为角度出发,认为人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组织的人,人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人。人的一般行为是人与人、人与组织相互影响、整合的结果。

西蒙从心理学和经济学的角度给出了行为的整合机制。这种机制可以分两类:

持久机制—指注意力和行为一旦被引向某一特定的方向,便趋向于在相当的时间内保持该方向的机制。从这种机制出发,西蒙后来提出了宏观决策是微观决策的积分的论断。

引导机制—引导行为朝向某一方向的机制。西蒙认为,主要是心理学问题,即个体的整合问题;人的行为不论多么简单,本质上都是有目的的。

3、理性与情感

人们必须同时面对许多需求,还要努力实现许多目标。人们必须学会分配时间来处理繁杂的事物。所以必须建立一些机制,让人们在特定任务之间分配注意力,但是出现紧急任务时,又能迅速转移注意力。而动机和情感都是负责注意力分配的机制。

人类行为的理性和情感存在着相反的冲突:情感流露时,行为就容易缺乏理性,甚至连有限理性也没有;而理性也常常阻止我们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但是,情感和理智并非天生对立:情感是动机的主要来源,它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目标上。并且情感会有助于对其激起的目标进行积极的相关思考。

因此,在考虑情感与组织管理以及组织决策的关系时,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把情感当成有助于指导实现目标行为的一股力量,建立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合作关系。

三、本章的地位及重要意义

本章所论述的内容,主要围绕“理性”一词展开,其中不乏西蒙思想的闪光点。

首先,手段—目的结构的提出,与理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是考虑到手段—目的关系的不完整性和现实中的非连接性,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完全地整合自身的行为。但是,行为中的理性,恰好就体现在那种不完整的,有时还不一致的层级中。因为这样才使得人们使用理性思考去考虑更多的备选行动方案以及各个方案可能产生的后果。

其次,将价值要素与事实要素进行区分是具有根本性意义的。西蒙认为通过这样的区分,可以排除价值要素,将其归结于组织目标,即决策的前提。这样在决策过程中就是处理纯粹的事实关系,是完全可以由经验来判明其真伪的。

第三,决策的外部环境,即备选方案的提出,可以看做是理性决策的任务。对手段—目的的反对意见使得人们运用理性思考,在进行决策时要列举备选方案,确定每个备选方案产生的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评价,形成了决策的程序和任务。

第四,“有限理性”的提出,是西蒙决策思想的重要方面。“有限理性”的要点就是现实生活中,作为管理者或决策者的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的“管理人”,要用“满意”代替最佳。西蒙的“有限理性”理论是他借助于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对作为决策外部环境的组织和主观因素的理性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他对决策科学做出的重大贡献所在。“有限理性”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处理、市场经济、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本章以理性作为出发点,并贯穿于整个章节的论述之中,系统地引出了对理性的初步思考,为西蒙深入论述“有限理性”思想和决策过程理论奠定了基础。

第二篇:西蒙管理行为读书笔记

目 录

一、作者的介绍............................................2

二、《管理行为》的内容.....................................2

三、《管理行为》对我国行政决策的启示.......................3

一、作者的介绍

赫伯特·西蒙,美国管理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经济组织决策管理大师,第十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他倡导的决策理论,是以社会系统理论为基础,吸收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的内容而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由于他在决策理论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他被授于1978诺贝尔经济学奖。

二、《管理行为》的内容

在管理理论众多的探索者中,有幸享有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诺贝尔经济学大奖的人只有《管理行为》一书的作者西蒙。一本管理学的书怎么能够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呢?这是我拿到《管理行为》这本书的时候最大的疑问,在阅读本书之后我觉得西蒙的《管理行为》一书的内容概括起来最主要的有以下两方面:首先是 “有限度的理性”和“令人满意的准则”;其次是决策过程理论。西蒙提出,现实生活中个人和组织的决策需要一定程度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都是在有限理性的条件下进行的。理想中的完全理性会导致人们寻求决策的最优解。而现实生活中的有限理性则导致人们寻求满意解。西蒙将组织内部的活动分为经常性和非经常性两类,前者的决策为程序化决策,后者的决策为非程序化决策,所有的程序化决策过程都可以概括为:界定问题;明确目标寻找为达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方案;比较并评价这些方案;做出决策;在执行决策中进行检查和控制,以保证实现预定的目标。

西蒙认为管理的本质就是决策,而决策的过程是一个选择过程。决策包含两个因素:事实因素和价值因素,这连个因素包含于所有的具体的决策中。这一特点决定了,决策是对实现特定目标而言的,管理的任务要关注的是特定目

标下的决策。组织中的决策不是孤立的决策,而是某一个组织成员的输出另一组织成员的输入;决策是由各种关系所组成的有条理的系统。“决策”的系统可以将组织工作联系起来。由归纳实践而得的“决策”的定义——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着大量(实际)可能的备选行动方案;一个人可能选取其中任何一个方案;通过某种过程,这些大量的备选方案,被缩减为实际采用的一个方案。但是由于组织中决策者的知识、时间及群体因素的制约,使得组织在决策的过程中,不可能对所有的备选方案都进行可行性审核,从而使得每一个决策过程都是一个相对理性的选择过程,即在组织当时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的条件下达到“效率原则”。同时,由于限制理性的三个制约因素的存在,使得人们的决策需要尽量地理性。故而要求人们从学习、记忆、习惯的养成、接受外界积极地刺激、行为整合五个方面改进时间、知识、群体三个静态范畴所带来的决策理性不足,来提高管理者的决策质量,从而最大可能的达到“效率原则”。

三、《管理行为》对我国行政决策的启示

在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各级决策层积极推进决策科学化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变化。但是我国的行政决策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决策的民主化程度低、辅助决策机构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决策机构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等。西蒙决策理论对改革我国行政决策制度、提高决策科学化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第一,应明确决策主体的自身定位。现如今的决策主体包括政府决策层、各类智囊机构和专家系统以及各级社会组织。政府决策层作为决策主体的主导部分,拥有对决策方案的最终裁定权,但是它的地位已经由唯一变成部分。所以,全面掌握宏观情况,充分听取各方已经,对方案进行严密的评估论证,是

政府决策最重要的关节,而这个环节也恰恰是科学决策过程的核心。

第二,准确把握决策内容,努力提高公共行政决策的质量和水平。在选择决策议题时,要准确把握决策内容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位置,综合考虑所制定公共政策和工作方案的相关联系,认真分析方案实施的制约因素及其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还要科学评估公共政策和方案对各社会群体利益的影响及其能否有效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更好地体现公共行政对公共利益的追求。

第三,认真抓好决策执行,落实决策的责任追究。决策的执行对决策本身乃至整个管理过程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政府公共行政决策来说,既然想有决策群里,也理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决策责任追究制的核心在于落实责任,而判断有误责任关键要看决策的实效。只有建立了以结果为导向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才能使所有公共行政决策者认真负责地行使决策权。

面对现实的各种矛盾,只有进行科学的协调才能找到可行路径。在管理中,用协调的西乡,用令人满意的准则来引导我们决策,将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篇:理性行为理论

理性行为理论(TRA)与计划行为理论(TPB)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又译作“理性行动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菲什拜因(Fishbein)和阿耶兹(Ajzen)于1975年提出的,主要用于分析态度如何有意识地影响个体行为,关注基于认知信息的态度形成过程,其基本假设是认为人是理性的,在做出某一行为前会综合各种信息来考虑自身行为的意义和后果。TRA的理论模型,如下图:

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行为意向合理地推断,而个体的行为意向又是由对行为的态度和主观准则决定的。人的行为意向是人们打算从事某一特定行为的量度,而态度是人们对从事某一目标行为所持有的正面或负面的情感,它是由对行为结果的主要信念以及对这种结果重要程度的估计所决定的。主观规范(主观准则)指的是人们认为对其有重要影响的人希望自己使用新系统的感知程度,是由个体对他人认为应该如何做的信任程度以及自己对与他人意见保持一致的动机水平所决定的。这些因素结合起来,便产生了行为意向(倾向),最终导致了行为改变。

理性行为理论是一个通用模型,它提出任何因素只能通过态度和主观准则来间接地影响使用行为,这使得人们对行为的合理产生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该理论有一个重要的隐含假设:人有完全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但是,在组织环境 下,个体的行为要受到管理干预以及外部环境的制约。因此,需要引入一些外在变量,如情境变量和自我控制变量等,以适应研究的需要。

X

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是由多属性态度理论(Theory of Multiattribute attitude)与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Ajzen& Fishbein,1980;Fishbein & Ajzen,1975)所结合发展出来的,由于理性行为理论假设行为的发生,皆能够由个人的意志所控制;可是实际的情况下,个人对行为意志控制往往受到许多其它的因素所干扰,而大大的降低了理性行为理论中对个人行为的解释力。因此,Ajzen(1985,1991)便将理性行为理论加以延伸,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期望能够对个人行为的预测及解释更具适当性。[编辑] 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的五要素 计划行为理论的几个因素

(一)行为意图

Fishbein和Ajzen(1980)认为行为意图(behavior intention),就是个人想要采取某一特定行为之行动倾向,也就是指行为选择之决定过程下,所引导而产生是否要采取此行为的某种程度表达,因此行为意图是任何行为表现的必需过程,为行为显现前的决定,Peter和Olson(1987)提出对行为意图的测量,可用来预测实际行为的产生,可应用于营销市场对消费者行为作预测。

(二)行为态度

行为意图第一个决定因素:实行某项行为的态度(Attitude towards the Behavior)对于态度的说法,并不一致。根据期望─价值理论﹙Fishbein& Ajzen,1975﹚指出态度乃个人对特定对象所反应出来一种持续性的喜欢或不喜欢的预设立场,也可说是个人实行某特定行为的正向或负向的评价,他们认为态度的形成可从个人实行某特定行为结果的重要信念(salient beliefs)和对结果的评价(outcome evaluations)两个层面解释。即

Ab= BBiOEi

Ab=执行某项行为的态度(Attitude towards the Behavior)

BBi=行为信念(Behavior Beliefs)

OEi=结果评价(Outcome Evaluations)

i=显著信念的个数

(三)主观规范

行为意图第二个决定因素: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它是由个人在采取某一特定行为时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的认知。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可以说是个人知觉重要的他人或团体(salient individuals or groups)认为他应不应实行某一特定行为的压力。所以主观规范是规范信念(Normative Belief)和依从此普遍性社会压力的依从动机(Motivation to Comply)的积和。即

SN= NBjMCj

SN=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

NBj=规范信念(Normative Belief)

MCj=依从动机(Motivation to Comply)

j=规范信念的个数

(四)知觉行为控制

行为意图第三个决定因素: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亦即个人预期在采取某一特定的行为时自己所感受到可以控制(或掌握)的程度。因此,可能促进或阻碍行为表现的因素之个人能力评估(Control Belief)和这些因素重要性考虑的便利性认知(perceived facilitation)的积和。即

PBC= CBkPFk

PBC=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CBk=控制信念(Control Belief)

CFk=便利性认知(perceived facilitation)

k=控制信念的个数

知觉行为控制常反映个人过去的经验或二手信息或预期的阻碍。Ajzen和Madden的知觉行为控制(1986)与Bandura的自我效能(1986)与Bandura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和Triandis的便利条件(facilitating conditions)概念类似。基本上,知觉行为控制(PBC〉是包括了内在控制因素,如个人的缺点、技术、能力或情绪等,以及外在控制因素,如信息、机会、对他人的依赖性或障碍等(Notani,1998)。

第四篇:西蒙的“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西蒙的“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摘要:文章介绍了西蒙的“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探

讨了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处理、市场经济活动等方面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西蒙;有限理性;意义;实践价值

“有限理性”理论是由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赫伯特·亚·西蒙教授针对理性决策而创立的决策过

程分析理论。以“理性有限论”为基础的“满意决策理论”是西蒙对经

济学的主要贡献,也是他毕生从多学科角度进行理论和经验探索的主题。西蒙教授对管理决

策理论所作的贡献是管理决策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人们往往称西蒙开创发展起来的决策理论为现代决策理论。他的有限理性理论奠定了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他的经典著作

《管理行为——管理组织的决策过程的研究》被瑞典皇家科学院誉为“划时代”的作品,有限理性理论因其在现代决策理论中的基础地位,一直是决策科学理论研究的热点。理性决

策源于“经济人”理论,与理性决策相比,有限理性决策更具现实性和动态性,对实际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满意决策论”、“适度利润”等概念的普遍运用,关于信息经

济学和企业行为理论的研究,无不表明西蒙“有限理性”的影响和意义。本文试就“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进行探讨。

1“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

“有限理性”理论的要点在于:“理性就是用评价后果的某个价值体系去选择令人满意的备选择行为方案”,而理性决策所要求的那种理性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人的决策行动不仅受到外部因素(如时间、信息、技术等)的限制,同时也受到作为信息收集者和问题解决者自身条件的限制,因而他主张用“满意”代替最佳。

西蒙认为现实生活中人作为管理者或决策者的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

”的“管理人”。“管理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往往是多元的,不仅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而且处于变动之中乃至彼此矛盾状态;“管理人”的知识、信息、经验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他不可能也不企望达到绝对的最优解,而只以找到满意解为满足。西蒙认为,相比“经济人”而言,“管理人”有两点根本转变:①经济人寻求最优方案;而管理人则寻求满意

方案,即符合决策目标的方案。②经济人同真实世界的一切复杂事物打交道,而管理人只同他头脑中所感知(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到的世界打交道,而把那些与决策无关紧要的因素置之不顾。西蒙指出,真实世界中决策环境下,计算能力和对环境的认知能力的有限必然意味着人类理性是有限的,即人类的注意力、感知能力、信息加工能力有限、记忆系统是有限的。因此,有关决策的合理性理论必须考虑人的基本生理限制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认知限制、动机限制及其相互影响。从而所探讨的应当是有限的理性,而不是全知全能的理性;应当是过程合理性,而不是

本质合理性;所考虑的人类选择机制应当是有限理性的适应机制,而不是完全理性的最优机制。

在实际决策中,“有限理性”表现为:①由于决策者存在着不同的偏好,因而导致选择决策方案的标准存在差异。②大多数决策问题都存在众多备选求解方案。决策者受知识和能力的限制,不可能探查所有方案,决策者也无法完全预测全部备选方案的后果,决策者还不具有一套明确的、完全一致的偏好体系,以使它能在多种多样的决策环境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

案。③决策者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现实世界存在大量的随机性因素,它们会干扰决策的执行过程,并导致结果的不确定性。决策者往往倾向于将问题情境尽量加以简化,用一个小得多的问题空间去替代真实的问题空间,使前者在某种意义上近似于实际。④决策者

都带着一种对问题先入为主的印象行动,过去的知识经验、习惯等往往会影响到主体的选择性感知,一些决策可能是凭直觉做出的。⑤在整个决策过程中,决策者本身也在不断摸索、实践和学习。西蒙的管理理论关注的焦点,正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理性方面与非理性方面的界线,它是关于意向理性和“有限理性”的一种独特理论——是关于那些因缺乏寻找最优的才智而转向寻求满意的人类行为的理论。从决策论的角度,我们会发现:现实经济中的不确定性,决策者知识、信息、能力和决策动机的有限性和差异性,决定了现实社会丰富多彩。

2“有限理性”理论的实践价值

西蒙的“有限理性”理论是他借助于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对作为决策外部

环境的组织和

第五篇:西蒙的管理思想综述

赫伯特·西蒙的管理思想综述

摘要

本文主要根据西蒙的《管理行为》一书对其决策理论进行了一个总结综述,重点介绍了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和管理决策理论,并对决策理论进行了评价。关键词:有限理性,满意原则,决策理论引言

1991年,赫伯特·西蒙在自传《我的生活模型》一书中如此自描道:“我诚然是一个科学家,但是许多学科的科学家。” 西蒙的研究领域涉及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公共行政、经济学、管理学和哲学等多个方向,他学识渊博,被公认为不能以学科来限定头衔的大科学家。

在管理学领域,他是至今为止唯一以管理学家身份赢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他提出的决策理论至今仍引领当代管理学的研究潮流,对管理学的发展有着方向性的影响。他的有限理性学说、组织行为研究、决策程序研究、决策心理机制分析,都具有理论上的开创意义。他的思想越来越受到现代企业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的重视,组织行为研究和决策理论已经被成功地用于解释和预测各方面的活动。有限理性理论

理性通常是指人类在与环境互动过程中生成的一种力量和能力,以及在这种能力作用下能够达到的某种目标。但这种能力不是永恒的和独断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变化着的。

西蒙曾指出:“社会科学在对待‘理性’的问题上深受‘精神分裂症’之苦。一个极端是,经济学家不合理地赋予‘经济人’无所不知的理性,他始终可以在各种备选方案之中进行最优化选择,他可以进行无限复杂的运算。另一个极端是,社会心理学试图将所有认知活动归因于情感趋势,人们几乎不像自以为是的那样理智。”西蒙认为现实生活中作为管理者或决策者的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的“管理人”,管理人在实际决策中由于自身对复杂知识认识的局限无法找到最优的行动方式,只能够找到一种令自己感到满意的行动和方案。

2.1 理性的限度

西蒙认为客观理性的含义是,行为主体通过下列途径,将自己的所有行为融合成一个完整的模式:①决策前从全局的角度来看待各备选方案;②考虑每个决策所导致的全部结果;③使用价值系统作为从所有备选中选出一个最佳方案的决策准则。

西蒙对全面理性假设做了系统的批判与修正。在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经济人”被设想为全面理性的,他掌握完善的信息并具备完备的知识,能够做出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最优选择。然而,实践证明这种假设是不现实的,真实的行为,就算是人们眼里的“理性”行为,也包括在理想状态下不会出现的许多不连贯元素。

西蒙认为人的理性受到三种限制:第一,每一备选方案所导致后果的不确定性。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可能完全知道决策结果,即使知道也是零碎和模糊的。这是因为决策产生的结果往往是在未来才会发生,我们的预期和想象是不可能完全取代真正的决策结果的。第二,不完全了解备选方案。实际中,我们不可能考虑和比较所有方案来选出其中的最优,我们可能只能想到有限的几个方案而已。第三,必要计算无法进行的复杂性。我们的思维能力有限,多数时候即使借助计算机也无法穷尽所有的计算要素,难以准确地预测计算出每种备选方案的结果。

人的理性行为受限制的最大原因在于人类知识是不完备的,一个人对于自己行为的了解都是零碎的和片面的,一个人不可能根据他以往的经历就正确地推断出将来所要发生的事情。由于知识和信息的主观性和分散性,那种假定的“无所不能”的“理性经济人”是没有的,它只是“具有很大的智慧和美学魅力”。

2.2 人的认识的局限

西蒙在他的《管理行为》一书中在反对“完全理性”和“非理性”的争论中,进而提出了“有限理性”的观点。但是,对“有限理性”的深入论述是在他以后对人类的认知系统如何运转和工作的研究中逐渐完善的。西蒙在他的《人类的认知——思维的信息加工理论》中揭示,根据米勒等人的发现,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只有7+2项(西蒙认为更少,可能是4 项);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存入一项需要5~10秒钟(西蒙认为可能是8秒钟);记忆的组织是一种表列等级结构(类似于计算机的内存有限,从内存到外存的存取需要时间,以及计算机的储存组织形式)。这些是大脑加工所有任务的基本生理约束。正是这种约束,使思维过程表现为一种串行处理或搜索状态(同一时间内考虑的问题是有限的),从而也限制了人们的注意广度(选择性注意)以及知识和信息获得的速度和存量。在这种条件下,人们的基本生理约束和思维偏差又会引起价值偏见和目标认同的差异(类似于无知和某种目的意识所产生的宗教或信仰),从而最终导致在人类决策活动中认得理性程度的有限性。值得注意的是,价值偏见和目标认同的差异会反过来又限制人们的注意广度和知识信息的获得(类似于宗教或信仰对科学和经验事实的抵制和排斥)。

因此,西蒙认为有关决策的合理性理论必须考虑人的基本生理限制以及由

此而引起的认知限制、动机限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所以,影响人类决策活动的是有限理性,而不是全知全能的理性。当然,在有限理性的发挥空间中,这一理性应当是过程合理性,而不是本质合理性,它一定是在考虑了人类选择机制的理性限度和适应程度后确定的程度,而决不是完全理性的最优机制。另一方面,决策者在决策之前的短时间内进行方案搜索和信息收集,是不可能获得全部备选方案的全部信息的,从而他也无法做出自己的最优化选择,而只可能在一个可调节的大致范围类。

2.3 满意的原则

西蒙在提出有限理性观点的基础上还进一步地揭示到,采用新古典经济学的最优化原则进行决策时,决策者在进行决策之前,必须找到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同时必须能对每个方案实施的结果进行预先的估计,最后还必须有一个统一的价值准则能对各种方案的结果的优劣进行连续而一贯的排序。可是,在实际中决策者至少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①在决策之前,各个独立的决策者的目标不是单一的、明确的和清晰的;②每个孤立决策者不可能是“无所不知”和“先知先觉”的理性人,也不可能掌握各个方面都详尽的信息量;③每个单独的决策者的偏好和价值体系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是不可能保持一致的。这就充分说明决策者难以做出最优的选择,决策时所谓的最优化原则是没有现实基础的。所以决策理论学派的学者提出要用“满意的原则”来代替“最优的原则”是合乎逻辑的。

所谓满意的原则,就是寻找能使决策者感到满意的决策方案。即对于各种决策方案,决策者不是去探索能实现最优效果的决策方案,而是如果有了能满足实现目标要求的方案就确定下来,不再继续进行其他探索活动。决策理论学派的学者认为,“满意化原则”是比“最优化原则”更为现实合理的决策原则。事实上,由于决策者在认识能力上和时间、经费及情报来源上的限制,不可能做出“完全合理”和“最优”的决策,只能满足于“足够好的”或“令人满意”的决策。

西蒙认为,在有限理性机制的引导下,人类理性第一层次的作用是搜索有用的信息;其二就是寻求满意解。信息处理理论也认为,在现实社会的问题求解就是首先在往往非常大的问题空间中,进行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搜索,由于以经验规则或“启发式法规”为依据的选择性,可以把搜索引导到有希望获得答案的区域去进行,因此,一般只搜索引导全部问题空间的一小部分,就能找到相应备选的问题的满意决策方案。这样就可以进而在第二层次确定满意答案,此时,寻求满意式的准则就是选择标准,这也就是“满意的原则”的决策过程。西蒙还认为,“满意的原则”本身包容了有限理性观点。而搜索决策选项的需要,把最优化目标替换为满意化目的,以及学习和调整机制的实施都是对现实社会的进一步逼近和模拟。因而,“满意的原则”相对于“最优化原则”是更优越的替代。

西蒙论证了管理决策的满意策略决策过程比“经济人”最优化决策方式更正确和有效,这一点从日常生活中的人类行为就可以得到很好的验证。举例说明,一个人肚子饿了,走进大片玉米地里想摘个玉米吃,如果他抱着必须找到最大的玉米才吃,就有可能到饿死时还未能找到。再举例:在一堆干草堆里散落了许多针,裁缝寻找针的方式,按照“最优化原则”,就要在这个干草堆里把所有的针都找出来,并通过比较,选择最尖锐的针;而按照“满意的原则”,只需要找到一根能满足裁缝缝制衣服要求的针就可以了。再具体到公司行为中,就好比一个

公司的决策者决定实行一套能产生25%回报率的投资,虽然决策者意识到可能存在其他的项目或方案,其回报率大于25%,但因缺少时间调查研究,对其性质不明,故而舍弃亦在所不惜。从目前来看,存在大量的证据支持决策的有限理性基础上的“满意的原则”,这种原则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接受。管理决策理论

西蒙认为,决策是管理的中心,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任何作业开始之前都要先做决策,制定计划就是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也都离不开决策。对于决策,他在《管理行为》一书中说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切决策都是折衷的问题。最终选择的方案,只不过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的最佳行动方案而已,不可能尽善尽美地实现各种目标。”

西蒙认为,管理理论中某些公认的原则,如:专业化原则、统一命令原则、管理跨度原则等,都是相互冲突的,因而不能称之为原则,而仅仅是描述和诊断管理状况的准则。真正的组织原则并不体现在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上,而是藏匿于组织的基础层面。决策的理性问题,就是一个组织基础层面的问题,它构成了管理理论的核心。

西蒙的目的是来精确地描述管理型组织的面貌和运转状况,因为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完善或重建组织管理理论。他论证的核心是决策制定过程,这是理解组织现象的关键所在。他主要关注组织有效运作的决策制定和人员管理过程,尤其关注组织顺利运行必须具备的条件。因此他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来考察组织决策,首先分析人类决策,然后解释组织和人之间的关联,组织对人的影响,最终得以完整考察组织中人所做出的决策。

3.1 管理决策的描述

西蒙认为,管理离不开组织,而目前对组织的描述都只局限于职能分配和权力结构,而没有注意到其它类型的组织影响和内在关系。他认为对组织的描述应尽可能说明每个组织成员制定了哪些决策,以及制定每项决策时所受到的影响。

西蒙认为,要深入研究组织,就必须搞清楚组织的凝聚力在哪里,为什么会有集权和分权,什么是集权,什么是分权,如何确定一个具体组织究竟属于“集权化”呢还是属于“分权化”呢?西蒙认识到,对集权和分权的实际分析和界定,必须包括对组织中决策权分配状况的研究,还必须包括上级对下级决策影响方法的研究。这样的分析研究显示出一幅景象,一幅比简单列举各组织职能分配和权力结构要复杂得多的景象。西蒙说,由于目前对集权和分权的界定太局限于权力结构,而没能把同样重要的其他几种组织行为影响模式纳入考虑范围,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回避了对决策功能的真实分配状况的研究。这样对管理的简单描述过于肤浅,缺乏现实意义。

通常经济学家对组织的研究认为,组织的建立和发挥作用是为了更有效地

完成某一任务和目的。而管理的内在特征就是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完成某种任务效果。这种“效率原则”是试图使用较少的资源最大程度达到目的的所有活动的特征,这既是管理理论的特点,也是经济理论的特点。西蒙反对这种建立在经济学一般意义上的观点,他说,实际上不应把效率“原则”当成基本原则,而应当把它看成定义。因为说它是“好的”或“正确的”必须要有一个内在的界定。效用最大化是管理活动的宗旨、目标,但我们必须搞清楚在管理中事实效用最大化成立的条件或限制至少有两点:①执行任务能力的限制;②正确制定决策能力的限制。所以,管理理论必须研究确定组织成员工作时所用的技能、知识和价值观等决定因素。这些就是管理原则必须涉及的理性的“限制”,西蒙这里着重强调把有限理性和管理行为有机结合起来,只有有限的理性行为,也只有在现实世界里,真正的组织理论和管理理论才有自上而下发挥作用的空间。

如果我们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人在组织中的行为,我们的理性行为就必须在理性理论的基础上加入心理学的情感影响因素。西蒙谈到,人类行为的理智和情感其实是相反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当一个人受情感影响大时,其行为不理性,另一方面,当我们只考虑人的理性思维时,也容易忽略我们自己的真实情感对我们行为的影响。所以,考虑人类情感与组织管理以及组织决策的关系,人的有限理性和满意化决策就是人类行为的重要原则和依据。

3.2 决策制定的过程

西蒙认为,决策过程就是管理过程,而管理过程也是决策过程。在人们通常的决策过程中,决策不仅仅是从几个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的简单行动,而是由几个阶段所组成的一个复杂过程。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四个阶段:①找出制定决策的根据,即收集情报;②找到可能的行动方案;③在诸行动方案中进行抉择,即根据当时的情况和对未来发展的预测,从各个备择方案中选定一个方案;④对已选择的方案及其实施进行评价、,这是决策过程中的最后一步,对于保证所选定方案的可行性和顺利实施而言,又是关键的一步。这四个阶段中的每一个阶段本身都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其中,公司经理及其职员们用很大部分工作时间来进行情报收集。这是由于在信息社会时代到来之际,随着计算机网络、电话等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面临的“信息危机”不是由于信息匮乏,而是信息数量过剩的问题,即“信息爆炸”带来的问题,“在信息社会,没有控制和组织不再是一种资源,它倒反而成为信息工作者的敌人”。西蒙的这些对信息处理的有关论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当代大量信息的处理具有指导性。

西蒙指出,决策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所谓程序化决策,就是那些带有常规性、反复性的例行决策,可以制定出一套例行程序来处理的决策。比如,为普通顾客的订货单标价,办公用品的订购,有病职工的工资安排等等。而所谓非程序化决策,则是指对那些过去尚未发生过,或其确切的性质和结构尚捉摸不定或很复杂,或其作用十分重要而需要用现裁现做的方式加以处理的决策。比如,某公司决定在以前没有经营过的国家里建立盈利组织的决策,新产品的研制与发展决策等等。但是这两类决策很难绝对分清楚,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只是像光谱一样的连续统一体。

西蒙强调集体决策与组织对决策的影响。他认为,经理的职责不仅包括本人制定决策,也包括负责使他所领导的组织或组织的某个部门能有效地制定决

策。他所负责的大量决策制定活动并非仅仅是他个人的活动,同时也是他下属人员的活动。

西蒙还主张发展人工智能,逐步实现决策自动化。西蒙在他所著的《管理决策新科学》一书中,用了大量篇幅来总结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特别是计算机在高层管理及组织结构中的应用。决策理论的启示和缺陷

启示:第一、从管理职能的角度来说,决策理论提出了一条新的管理职能。针对管理过程理论的管理职能,西蒙提出决策是管理的职能,决策贯穿于组织活动全部过程,进而提出了“管理的核心是决策”的命题,而传统的管理学派是把决策职能纳入到计划职能当中的。由于决策理论不仅适用于企业组织,而且适用于其他各种组织的管理,具有普遍的适用意义。因此,“决策是管理的职能”现在已得管理学家普遍的承认。

第二、首次强调了管理行为执行前分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决策理论之前的管理理论,管理学家的研究重点集中在管理行为的本身的研究中,而忽略管理行为的分析,西蒙把管理行为分为“决策制定过程”和“决策执行过程”,并把对管理的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决策制定过程”的分析中。正如西蒙所指出的那样: 但是,所有这类讨论,却都没有充分注意任何行动开始之前的抉择——关于要干什么事情的决定,而不是决定的执行„„ 任何实践活动,无不包含着“决策制定过程”和“决策执行过程”。然而,管理理论既要研究后者也要研究前者这一点,却还没有得到普遍承认。

缺陷:第一、管理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仅靠决策也无法给管理者有效的指导,实用性不大。孔茨就这样说: 尽管决策制定对管理是重要的,但在建立管理学全面理论上是一个太狭隘的重点,而如果格它的含义加以扩展的话,则它又是一个太宽广的重点。因为决策理论既可以应用于鲁滨逊所碰到的问题方面,也可以应用于美国钢铁公司的问题上。

第二、决策学派没有把管理决策和人们的其他决策行为区别开来。决策并非只存在管理行为中,人们的日常活动中也普遍存在决策,如人们日常生活做事都需要决策,组织中非管理人员的活动也需要决策,但这些决策行为都不是管理行为。决策学派没有把管理决策和人们的其他行为区别开来,其根本原因是没有认识到管理的本质。

下载西蒙《管理行为》中的理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蒙《管理行为》中的理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蒙的“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共5篇]

    西蒙的“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摘要:文章介绍了西蒙的“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探讨了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处理、市场经济活动等方面的实践价值。关键词:西蒙;有限......

    新课改中的校长管理行为

    新课改中的校长管理行为 范家寨乡孙家堡小学校长李 保 明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基础教育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2003年将完成试验阶段进入推广阶段。这......

    论消费者理性行为与企业决策

    论消费者的理性行为与企业决策 王康 摘 要: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消费决策经常出现“拍脑袋”、“头脑发热”的情况。比如,一些“懒汉”消费者,贪图当前生活质量而不考虑日后福利,......

    酒店管理行为中的“角色距离”

    酒店因岗位设置和分工不同,在日常管理行为中,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角色距离"往往起着调节 角色间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管理力度等管理效能的发挥。因此酒店管理者应善于调校好......

    理性中的传统观念(5篇)

    理性中的传统观念 ――浅评《洗澡》之人物形象 洗澡,洗涤我们的心理。洗去一身的铅华。 《洗澡》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改革开放之后,在北京有一家澡堂里父亲和一个傻儿子一直......

    理性对待拼车族 规范引导拼车行为

    理性对待拼车族 规范引导拼车行为 这两年人们通过拼车完成各种出行需求,拼车回家过年、拼车上下班、拼车旅游,拼车接送孩子上放学。尤其年关将至一票难求,越来越多的人都是选择......

    《管理行为》读书笔记

    《管理行为》读书笔记 《管理行为》读书笔记1 决策是管理的核心西蒙是管理学界唯一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因此他所著的《管理行为》本身就让我非常的感兴趣,也让我很想探究其中的......

    管理行为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管理行为》是西蒙的一部重要著作。西蒙说人们通常将管理当成“完成任务”的艺术来讨论,这种管理思路强调的是保证行动深入开展的过程和方法。设定管理原则的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