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改中的校长管理行为
新课改中的校长管理行为
范家寨乡孙家堡小学校长李 保 明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基础教育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2003年将完成试验阶段进入推广阶段。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系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人们常说,有一个好校长就意味着有一所好学校。新课程的实施是否成功。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基础教育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2003年已完成试验阶段进入推广阶段。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系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人们常说,有一个好校长就意味着有一所好学校。新课程的实施是否成功,新课程中新的教育理念能否变成现实,学校的管理者尤其是校长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中小学校长要改变传统的管理行为,树立适应时代要求的管理理念。在新的课程改革中,中小学校长新的管理行为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帮助教师明确新的角色定位
新的课程改革必然引起教育内部各因素的变化,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即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而教师是落实新课程的核心因素。只有教师转变观念、明确方向、积极投入,才能使新课程落到实处。
所以,中小学校长首先要帮助、引导教师明确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并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教育过程指导者的角色转变,由学生学习评判者向学生发展促进者角色转变,由“教书匠”向“教学研究者”的角色转变。其次,校长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和实施前景,在经费、时间方面支2-
发是校长为领导、教师为主力、课程专家为指导,包括家长、学生和社区有关人员共同参与的,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课程开发工作。它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延续和拓展,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标志。
学校课程的开发首先要求校长明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之间的关系,理解学校课程开发的内涵。其次,需要校长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引导教师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课程责任,积极参与学校课程的设计和研究,并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再次,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必须来自学生的需要,符合学校的条件。这就需要校长在组织力量开发学校课程时,要注意调查、分析、审议学生的意见,真正从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出发,抓住学校在课程资源上的优势,加强学校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使学校课程真正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创出学校的特色。
四、改革课程评价的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评价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中小学校长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评价的改革中来,树立发展性评价观。在进行课程评价模式的改革中,第一,校长要研究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并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评价。第二,发挥教育评价的激励功能,引导教师实践新课程的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以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和效益。第三,制定课堂教学评价的具体指标体系时,要能引导教师学会判断教学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逐步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和从事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成为科研型教师。第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挥。第五,改变那种“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课堂模式,鼓励教师建立一个-3-
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氛,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
五、促进课程改革与学校教育的同步发展
课堂改革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而新课程改革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校长是学校发展规划的总设计师,承担着领导全校教职员工实施新课程的任务。
为此,第一,校长要更新学校管理的理念,建立课程改革与学校发展之间积极有效的联系,强化校本管理机制。第二,掌握学校发展战略应遵循的规模与效益统一的原则、全面与重点结合的原则、原则性与可操作性结合的原则、现实性与超前性结合,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第二篇:新课改中的校长管理之我见论文
摘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基础教育正在进行新一轮改革,新课程的实施能否成功以及学校能否发展,学校的管理者尤其是校长起着关键的作用,学校的发展依赖于校长的管理,校长如何进行有效的学校管理已成为学校发展不可忽视的迫切问题,就此问题从四方面谈点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学校管理 校长 新课改 新观念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校长的思想观念、品德风貌和管理水平对学校的影响极大,办好学校关键在校长。所以校长要积极适应课改的新形式,树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管理思想,探索新的管理机制,才能有效地开展学校工作。因此就学校的管理工作谈点浅见。
一、校长要转变治校理念,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治校理念是教育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校长管理和发展学校的基本思想和观念。只有人的思想观念保持了与时代发展的一致性、同步性,才可以有效地把这种理念付诸行动,化为实践,才会使校长有所作为。所以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办好学校关键在校长,现代学校的发展需要校长具有适应时代发展的科学有效的治校理念。校长是学校管理的关键人物,在管理和决策制订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是管理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指挥者和控制者。要对整个学校系统的人、财、物、事等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现代教育及技术的发展,除了要求校长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掌握现代化管理方式和相关理论知识及应用能力外,还要有改革学校管理模式的创新能力,校长的创新管理能力是学校成功的关键。校长要发掘本校优势,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条件进行办学实践。领导教职工创造性的实施新课程,超越传统思维方式和模式,超越已形成的利益格局和习惯做法,不断探索新规律和创造新方法,肯于敢干加巧干。同时要明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这间的关系,理解课程开发的内涵。学习现代科学管理知识,学习先进学校的管理经验,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强组织领导,统筹管理学校各项工作,建立健全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并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汇集和传递管理信息,提高管理效率和精确性。能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选准主功方向,在实践中探索,在总结中创新,成为实施新课程的推动者,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管理风格,以闯出一条独特的学校之路,创建特色学校。
二、校长要尊重和欣赏教师,营造一个和谐的管理环境
校长管理好学校的关键是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给教师创设一个和谐的氛围,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才能把各项工作做好。校长要尊重、欣赏和信任每一位教师,尊重教师的意见、工作、人格与合理要求,欣赏教师的个性和点滴进步。这种理解、信任和尊重的体验会调动教师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极大地满足他们的自尊感和成就感,使他们对校长产生知遇之恩,使其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得以发挥。校长在管理工作中,无论是学校良好形象的树立、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还是制订课改方案和样本课程实施方案等,先让教师讨论,提出意见和设想,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校决议。学校的办学目标、发展规划及工作计划,都让全体教师广泛参与、集思广益地更圆满地完成任务。在管理中校长还建立了民主协商对话制度、民主评议制度、班主任联席制度等,让校长尽量做到指导不指令,参与不干预。这样有效地激发了教师主人翁的意识,激活了他们工作的主动性,也增强了管理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另外,教师要想方设法去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做到关心每一个教师,并关注每位教师的价值和奉献。如:我校有位教师,先教数学,后来又教物理,可是都不能胜任,他已经走在下岗的边缘,同事们都为他着急,但我从听课中发现他语言风趣、幽默、诙谐很有感召力,所以我让他转教语文,从此他便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课上得有声有色,多次举行教学观摩课,是我校的学科带头人,多次教学比赛在市里都名列前茅,而且还成为市十佳教师之一,小小的机遇使他赫赫有名、扭转乾坤。通过他的经历我深有感触,作为一名校长应该善于发现教师的个性特点和才能,为教师创造适合其发展的环境,使学校和谐发展。
三、校长要发掘教代会的作用,调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校长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方法,学校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条件下得以生存,从而更好地发展。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搞好学校工作是每个校长的渴望,但光靠校长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做好的,必须靠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调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学校的重大事情、重大决策,必须经教代会表决通过,只有这样,学校的重大事情才能顺利进行,如:班主任的产生如果由校长来指定,很难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由全体教师推选出来,或采用竞选的办法,让教师发表竞选演说,找到适合发挥自己能力的年级当班主任,再通过教代会讨论通过,才能更好地调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这样既发挥了教师的聪明才智,也为教师提供了施展管理能力的空间。
四、校长要制定与新课改相适应的管理制度
新课改必然会引起教育内部各因素的变化,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而教师是落实新课改的核心因素,只有建立与新课改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以制度约束人,才能使新课程落到实处,制度就相当于法律,有了制度就应不折不扣的执行,无论谁都一视同仁、雷打不动。建立制度后,各级领导按照制度各行其责、各尽其能,这样学校会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管,这种讲究科学和方法管理会事半功倍,校长管理上应体现管理的人文性,灵活应变。因为学校的管理对象是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独立个体,在管理中应该注意反馈,及时调节,保持管理的灵活性和弹性,及时适应变化,提高管理的灵敏度,讲究“活” 化管理。学校要治理得有条不紊。除了校长要有人情味外,还要弹性用权、柔中有刚,能够处事果断、坚持原则,能勇于改革,做到“硬肩膀”“硬耳根”和“硬手段”。“硬肩膀”是指敢于承担责任,校长应有统领全局的能力、处变不惊的魅力和凝聚人心的“引力”。对学校工作管理不善的地方应主动承担责任,尽力、尽快挽回消极影响,使集体或个人重新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硬耳根”是指校长要有主见,作为校长经常会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如果缺乏辨析和判断力会在工作中陷入进退两难之中,穷于应付的地步,甚至使整个学校人心涣散。因此,在听到各种不同意见时,要对被反映人的静观默察,经过自己的了解之后再做决定,通过采取委婉的方法解决感觉效果更好;“硬手段”是指敢于果断地处理工作中的人和事情。校园并非“世外桃源”,教师们的自身修养和认识水平也有高低之分,对于那些思想消极、工作不认真、业务能力差的教师,该批评就批评,该处理就处理,不能姑息迁就和妥协,特别是在处理影响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时校长必须讲究原则。但是,要讲究方式和方法,以体现管理的“人本化”和“制度化”,起到制度约束人,感情激励人,目标发展人的管理目标。
总之,管理是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新课改的实施中,作为一名校长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管理理念,用新的观念和方法去管理学校,并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与时俱进的发展观,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管理水平,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真正实现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人本化和现代化。为广大师生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为新课程的实施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米桂山.怎样实行校长负责制[J].中小学管理 , 1988,(04)
[2] 江芳.创新教学管理机制 促进教学质量提高[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3] 郝殿兰.“学分制”管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J].北京教育 , 2003,(Z2).[4] 胡立峰.应注重对校长负责制的督导[J].中小学管理 , 1999,(10).[5] 邢维贤.教学管理工作的体会[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 1990,(02)
第三篇:新课改中教学行为反思
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表现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成为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即关注学生是怎样学的,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如何提问、如何讲解、如何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结合新课改背景下有些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如下:
一、教师的提问技能
①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紧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②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有针对性,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思考;③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便于学生操作,有层次性,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学生主动参与面广;④教师提出的“问题”能提供知识获得的科学途径和策略,有助于学生促进知识间的迁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各层次学生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二、教师“讲”的艺术
“讲”就是“满堂灌”,“讲”就是“填鸭式”?就是“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体”?不!他们之间不是等号。新课程需要老师讲。新课程需要老师怎样“讲”呢?首先我们要将功夫放在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上,在吃透“两头”的基础上,真正把握“要不要讲”、“讲什么”和“怎么讲”这三个问题。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的精要的“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由此可见,叶老并不是一概的反对老师讲,相反,倒主张“精要的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的讲。
我们不能当讲的不讲,该挖掘体会的没有挖掘体会,该掌握的没有掌握,这样的教学势必缺少深度和广度,缺少课堂教学应有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
三、有效的合作学习
眼下,几乎所有的课堂,特别是公开教学,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不再是“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接近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凸现了,学生的头抬起来了,手也举起来了,话也多起来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激发起来。学生是“动”起来了,但稍作注意,问题很多,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很低: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每次只用二、三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的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失控,教师缺乏组织教学的策略;有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其思维含金量很低,相互作用效果很差;有的往往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忽视如何提高对合作有效性的指导;有的不管问题是否适合采用合作学习这种方式,不论问题大小、深浅一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第四篇:浅谈新课改中校长的角色行为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新课改中校长的角色行为
诸暨市滨江中学
陈文汉
世纪之交,当中国基础教育高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旗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履行“奠基工程”职责的时候,新课改终于伴随着响亮的号角滚滚涌来,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击着根深蒂固的应试模式,给沉闷的传统教育带来了一丝清新的空气,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让人欢欣,催人奋进。以下就校长在新课改中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第一,校长应是转变观念的先行者
转变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是实施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实践总是有意无意地受着某种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在我国“教育”这个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之乐也。”挑选英才进行英才教育源远流长,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到清末把这种科举制度法律化,都强化了英才教育。一千多年,根深蒂固,天经地义,以至成为人们办学的一种思维定势,一种传统,一种习惯。
延至今日,地方行政部门更是把升学率作为制约学校的指挥棒,校长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的法宝,教师把考试作为考核学生学习的灵丹妙药。而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又不断抬高考试和分数的身价,社会上从众心理更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所有这些都是和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准绳的新课改格格不入的,要冲破这样的桎梏,必然举步维艰。因此,在新课改中作为一校之长必须做转变观念的先行者,带领教师研读新“纲要”,践行新“课标”,明确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功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改革,把握新课程的标准,形成正确的课程观;还要与教师一起反思现今的教育教学实践,从分析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入手,为课程改革寻找动因,探讨课程与学生成长的关系,深刻领会新课改的目的、性质、任务、特点、要求,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教师观;同时,还要做教师的“心理医生”,经常接受教师的疑难咨询,帮助揭开教师心中的“疙瘩”,把学校群体带入新课程,努力以海纳百川的开放理念,民主合作的管理理念,师生本位的服务理念为新课改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第二、校长应是新课改评价导向的制定者
施行新课程标准,推进素质教育,不但要有一个正确的教育思想,还要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的评价制度。新课改以全新的姿态呼唤基础教育阶段建立自身的、科学的、合理的评价制度:重视发展,淡化甄别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重视综合,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初现评价中心的转移。毫无疑问,对此作为校长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个重任,因为它是考核、鉴别和判断学校实施新课程标准,改革旧课程体系,鼓励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有效手段。
当然,建立新课程的评价机制,要依据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新课程的要求,而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需要重建的制度涉及方方面面:比如对教师工作的业绩考评是学校管理的日常性工作,它对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具有最为直接的导向、激励、控制作用。我们在重建制度时必须基于对传统考评制度的深刻反思,首先在考评内容和标准的制定上,要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转换的要求,还要把师生关系列入考评的内容;其次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既要杜绝形式主义,又要防止一刀切,努力使考评过程称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同时,在考评结果的使用上,要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要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来衡量考评的结果,并通过考评结果让老师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另外,如师资培训制度、课改耕作票据制度、学生成长评价体系、校本课程开发、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等一系列学校课改工作的规范化制度,都必须建立和完善。而新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又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因此,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它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校长必须知难而进,勇于探索,在探索中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民主、科学决策制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校全体教师的创造潜能,使学校人财物得到有效的整合,使全体师生员工的工作和学习伊始就运行在正确轨道上,以确保新课改工作稳步有序地推进。
第三、校长应是新课改的积极实践者
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教育更被赋予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然而,作为工业经济时代产物的传统课程越来越显示出其尴尬的面: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生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而产生的不良影响,都足以说明推进新课改的必要性和针对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了更好地担负起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理论工作者以及行政管理工作者,必须胸怀全国每一个学生,脚踏实地投身到这次课改中去,打破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教师本位的应试模式,倡导“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做好从“消费者”到“生产者”,从“教书匠”到“研究员”,从“点菜者”到“菜单提供者”,从“施教者”到“引导者”,从“独奏者”,从“执行者”到“决策者”的角色转变,并努力构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设置和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实现课程的多样化,真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均衡发展的完人,而不是培养某一方面得到发展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有言:“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在无数的生活道路中,找到一条最能鲜明发挥他个人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道路。”毋庸置疑,新课改工作是复杂而艰巨的,教师尚应如此,更何况一校之长呢?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也许说得严重了些,但不身体力行,怎知其中精彩?所以,作为校长必须要有一种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抛弃求稳怕变的情绪,克服消极等待的思想,在实践与探索中与时俱进、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努力为新课改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落实一套具体的措施,提供一些必要的保证,办出自己学校的一个特色,真正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引路人、带头人,成为新课改忠实的执行者与实践者,以使新课改能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并早日结出硕果。
第四、校长应是新课改的积极协调者
新的课程改革工作千头万绪。因此,校长在做好规划、组织、指导的同时,要协调好学校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联系;协调好学校行政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各方面的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课改氛围。在实施课改过程中,教师培训、课改研究、校本课程开发、课务安排、教师学习时间和空间调整、设施设备的添置、教师外出学习等,校长都应及时进行协调并提供必要的服务,努力为课改创造良好的条件。如果只落实责任,不考虑相应的权利;只下达任务,不考虑相应的条件,只顾及局部,不纵观全局,课程改革同样难有作为、难有突破。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课程改革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对每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发展自我的机遇。教师在课程改革工作中会遇到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甚至要忍痛放弃自己多年形成的教学风格。因此工作压力比较大,思想包袱比较重,校长要给予鼓励,要善于发现每位教师的闪光点,对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要具体分析,切不可一棍子打死。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了解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满足他们的需要,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到集思广益、刚柔相济,既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又留有一定的空间;既要正确行使权力,又要利用人格魅力,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教师创造舒适、融洽、宽松的工作环境,使师生在新课改中不断实现自我价值,为新课改的深入添砖加瓦。
第五、校长应是新课题研究的示范者
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最高效的捷径。在学校管理中,人是管理的主体,每个主体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只要实施“科研兴教”战略方针,实践“科研兴校”管理模式,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提倡发挥每个校级领导与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那么任何一所学校都能办好,任何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都会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虽然,在过去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然而如今《新课程标准》赋予了教学以全新的内容。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我们必须探究新方法,制定新策略,落实新举措。所以,作为校长在课改中必须率先树立“科研兴校”意识,创设“科研兴校”氛围,为“科研兴校”营造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其次,要积极构建“科研兴校”的目标导向机制、自我规范的制约机制、争优创先的激励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努力使学校教科研工作有的放矢;第三,要从培养一支学者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着眼,加强业务培养,鼓励业务进修,努力以“名师工程”、“青蓝工程”、“领雁工程”为载体,拓宽课改渠道,加快课改步伐;第四,要从课题立项入手,建立课题研究的五级宝塔型网络,以校级课题为基础,鼓励全校教师人人参与,从而在校级课题的基础上选拔应用性较强的课题向县、市、省乃至全国申报,形成五级网络的课题群,以此来落实《课程标准》,推广科研成果,提升学校品位。
总之,如今,新课改虽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并得以大张旗鼓的开展,但它的实施必然会举步维艰,本人认为作为校长只要扮演好以上四个角色,给教师们以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就能扛起新课改的大旗,阔步奋进。
2008年10月18日
第五篇:校长管理行为的选择
校长管理行为的选择 刘大春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不少研究者开始认识到,领导的效率如何,决不仅仅决定于领导者个人的品质,才能,也不决定于某种固定不变的领导行为,而是决定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条件、工作性质、时间要求、组织气氛以及当时所处的具体环境等因素。提出了诸多的权变理论,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菲德勒权变模式。该模式的中心意思是,任何领导类型都可能是有效的,也可能是无效的,关键要看它是否与环境相适应。菲德勒定义的领导环境包括三个方面:其一,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的好坏;其二,工作任务结构是否明确;其三,领导职位权力的大小。菲德勒定义的领导方式有两种,其一,任务取向;其二,关系取向。权变理论认为,在最有利和最不利的领导环境下,领导者应采取以工作为主的领导方式;在群体条件一般或较差的环境下,则应采取以关心人为中心的领导方式。领导权变理论对处于内外环境充满变化与不确定性的中小学校长而言,无疑可以给予诸多的启示。
一、依据学校特点和过程选择领导行为
学校组织与一般的社会组织有共性,但更有自身的特点,学校校长应根据其特点选择其行为。比如,教师的工作具有松散化和弹性化的特点,国外有学者甚至认为,学校应该处于一种“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行政、后勤管理应该强化分工,强化责任,强化协调。而教师的工作对定时性和时间长短没有一定的限制,工作有联系,但相对独立,相互依赖小,对灵活性要求高。所以学校校长在管理时就不宜整齐划一,统一要求,应该实行灵活的管理状态,即教学部门的松散化、弹性化和非教学部门的紧密化。再如,学校整体组织具有人性化的特点。学校面对的对象是人,生产的产品是人,参与工作的是人,辅助工作的仍然是人。以人的培养为目的,以人的开发为内容的学校管理,必须贯彻人性化的特点。学校校长要在所有问题上做到适度处理和适度的弹性,在教学上的弹性,在管理上的严格,在待人上的亲切,在保证生活和教学基本条件上的积极主动等等,都有利于人性化的管理走向。另外,学校组织还具有信息的开放化和组织的学习化等特点。20世纪70年代以后,组织理论中逐渐强调组织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所以,学校校长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使学校与外界进行有效的物质和信息的沟通。20世纪90年代以后,关于学习型组织的研究影响到学校管理,在学校管理领域,如何使教职工受到激励,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减少组织僵化带来的弊端,最终达到系统化思考以应对外来的竞争,应该是当今学校校长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坦率地说,读书不多,无暇读书是当前有的领导、教师存在的问题,这多少影响了领导和教师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和精神境界的提升,领导读书少,影响其关注教师读书,教师读书少,也影响他们对学生读书多少的关注与指导。所以,提倡“和书本拥抱、与大师对话”,让现代学校领导、教师成为一条奔涌不息的河流,是构建学校学习型组织的前提和基础。
二、依据学校的现状和发展选择领导行为
每个学校的现状都不会一样,在社会条件、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别,作为学校校长就应该仔细分析,依据组织情况、人员情况,采取相应的领导谋略,实事求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工作做好,促进学校的发展。如北京教育学院的钟老师从时间和所处阶段把学校划分为新建学校(10年以下)、成长中的学校(10年-40年)和老学校(奶年以上)三种。各类学校有不同的情况和特点,面临的任务有所不同,因而管理上也应采用不同的策略。对新建学校,它的特点是硬件新,无名声,无负担,如白纸;它的发展任务就是建章立制,形成运行规则和常规,形成凝聚力,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该类学校的管理策略就是建立目标凝聚力量,制定规章规范行为,创造机会鼓励成功。对成长中的学校,它的特点是运行形成常规,人际关系熟悉稳定,业往往以真理的惟一拥有者或代言人自居,总以为只有自已才拥有真理的发现权、解释权,只有自己的思想最具号召性,平时习惯于摘“一言堂”,惟我独尊,垄断教学论坛。应该知道教学研究是一个共同体,在探求教学真谛的进程中,不同群体的人,具有不同的知识背景,能从不同的视角切入相同的问题,能不断丰富教学认识。因此,本着追求真理的精神,开展健康的学术争鸣,非常有利于学术的发展,有利于专家思想的传扬,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成长。一线教师与专家之间应是一种学术对话、学术交流,他们之间只存在真诚、平等、互敬。在专家引领活动中,要提倡一线教师敢于与专家观点碰撞、交锋、争鸣。教学研究不是单边行为,专家不能专己而非人。蹲下身来,你可能获得的更多。
三、不应该是老调重弹
教学研究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没有创新,教学研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在教学研究中,起着指引作用的专家观点,如果没有创新,就无法有效地传播、延续、繁荣。专家要在不同阶段,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本专业有所充实与提升。要在不同的场合,根据现成的本土案例,巧妙地借题发挥。不能靠一本讲义打天下,翻来覆去地引用几个老数据、旧例子,一次引领只道出了大多数人都知道的东西,了无新意。表面上,你捍卫了自己的权威,实际上,你却失去了“民心”。现实中往往有教师埋怨:我们是慕名而来,扫兴而归。究其原因,原来是第n次接受了同一专家一成不变的“谆谆教诲”。他们说专家天天重复着那几句话,耳朵都听出茧来了。可见,没有重组、另构、创新的语言是没有魅力的,也是没有市场的。专家每次的引领都要尽可能多地注人新的养分,要让更多的—线教师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四、不应该是花言巧语
教学研究贵在求真务实。离开真与实,教学研究将会黯然无光,甚至一文不值。真与实关系到研究的效益、价值以及研究成果在历史中的存活率,教学研究的成果应该经得起历史的验证。以此对照专家引领,花哨、甜蜜的语言绝对不是主要的引领信息,它承载不了引领的任务活跃学校研究氛围,促进教师素质提升,提炼教研成果功效。虽然,在略显严肃的教学研讨会上,适当穿插些“甜言蜜语”,的确有助于情感的升华、关系的融洽。但只卖弄口才,在研讨会上侃大山,拉家常,说好话,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堂下来,大家只会说你能说会道,具有主持人的风范,这不应该是真正的专家引领。在一线教师的眼中,专家是真的种子、善的使者、美的旗帜,他们的引领就是真、善、美的代言。通过专家的引领,要在教师的心灵深处埋下一句-------“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五、不应该是蜻蜒点水
如果问,在专家引领会上,一线教师最想得到的是什么?笔者以为,应是“一言中的”、“一针见血”的痛快。专家所言精辟、深刻,正中“教学要害”,解除了一线教师心中郁积的“教学郁闷”。这种引领,请问,谁不笑纳?如果专家选择蜻蜓点水、面面俱到的引领方式,把本来已找到的研究对象只做了平面化的处理,把遇到的教学问题只做了清单式的罗列,摆出几大优点,几大缺点,不痛不痒,不是浅尝辄止,就是浮光掠影。每个方面都讲到,就丧失于主题。当前强调教研活动要有主题,专家引领也应围绕主题,事先精心备课,抓一点,带一面,讲精讲透。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出于对教学真谛的追求,对教学专家的仰慕,笔者重申,现在的一线教师已非以往的教学工具,而是一个具有反思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研究者,我们与专家的面对面,并不只是聆听与被动地接受,而是求得一种教学思想的印证,一种教学行为的反省。我们需要引领,我们需要高品位的专业引领。